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科版八年级下学期物理全册教案

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案

发表时间:2021-02-18

科版八年级下学期物理全册教案。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写好了之后,才能使接下来的工作更加有序!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科版八年级下学期物理全册教案》,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第七章运动
一动与静
发展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机械运动是自然界中最普遍的现象
常识性了解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初步认识机械运动等自然界常见的运动和相互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认识生活中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知道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就像运动和静止一样有相对性

典例精析
【例1】有位诗人坐船远眺,写下了著名的诗词“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诗人在诗词中前后两次对山的运动的描述不同,所选择的参照物分别是
A.风和水B.船和地面C.山和船D.风和地面
【分析】诗人坐船向远看,看到山川向自己走来,这是把船作为参照物,山川相对船是运动的,仔细观察之后,发现山是静止的,是船在动,则是以地面为参照物,山川相对地面是静止的,船相对地面是运动的。
【解答】B
【例2】一位跳伞运动员在下落过程中,看到身旁的直升飞机在向上运动,直升飞机相对地面的运动是[]
A.一定上升B.一定下降C.一定静止D.无法判定
【分析】跳伞员看到直升机在向上运动时是以自身作参照物。由于跳伞员相对地球是在向下运动,若直升机相对地球向上运动或静止时,跳伞员都会看到直升机与自身距离变大,即看到直升机向上运动。若直升机相对地球向下运动,且下降速度比跳伞员下降速度慢,跳伞员同样会看到直升机与自身距离变大,即认为直升机向上运动。由此可见,跳伞运动员无法依据自己看到的现象来判定直升机相对地球的运动情况。
【解答】D
【说明】若跳伞员看到直升机下降,则根据自身参照物对于地球处于下降的状态就可以判断直升机相对地球在下降,而且下降速度比跳伞员下降速度还要大。

发展与评价
基础知识
1.最简单而又最基本的运动是物体的变化,这种运动称为。
2.根据物体运动路线可把运动为和。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经过的路线是曲线的叫做。
3.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和如何运动要有一个标准物,这个标准物称做。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则称这个物体是的,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变化,则称这个物体是的。
4.同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以及它的运动情况如何,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个事
实叫做运动的。
5.“水涨船高”说的“船高”是相对于而言的,如果以作为参照物则船是静止的。
6.小船顺流而下,船上有人,岸上有树,相对于树来说,人是的,船是的,相对于船来说人是的,树是的。
7.下列现象中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A.绿茵场上健儿飞奔B.气温升高C.电灯发光D.声音传到远处
8.坐在行驶的汽车里的乘客,看到树木迅速向后退去,这位乘客所选的参照物是()
A.树木B.迎面开来的汽车C.乘客乘坐的汽车D.房屋
9.地球同步卫星静止不动,所选的参照物是()
A.地心B.月球C.太阳D.随意选定的物体
10.夜晚,看到月亮在云中穿行,这是以下面的哪个物体为参照物的()
A.月亮B.云C.地面D.观看的人
1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不选参照物也能确定物体是否运动
B.自然界中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静止的物体是没有的
C.对同一物体,选用不同的参照物,其运动情况一定不同
D.在研究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总要选一个不动的物体作参照物
12.在一条平直的公路上,有甲、乙、丙三辆汽车,先后离开车站向东行驶,甲车速度最大,乙、丙两车速度相等,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向东,丙车向西行驶
B.以甲车为参照物,乙、丙两车都向西行驶
C.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向东,丙车向西行驶
D.以丙车为参照物,甲车静止,乙车向东行驶
综合与提高
1.第一次大战期间,一名法国的飞行员在2000米高空飞行的时候,发现身旁有一个小东西,飞行员以为是一只小昆虫,敏捷的把它一把抓了过来,令他吃惊的是,抓到的是一颗德国子弹,利用你所学的知识解释一下他为什么会抓住一颗子弹?

2.明和小华都坐在车里,车沿着公路前进,小明和小华为自己在动还是没动在争论着,小明说他没动,小华说她在动,请你说一说他们谁是正确的呢?

3.为什么机场附近的鸟群会给飞机的降落和起飞造成很大的危害?
4.在校运会上,明明为晨晨拍了一张赛跑的照片,冲印出来后,发现晨晨的像很模糊,后面的景物却很清晰,第二次,为了拍清小高跑步的照片,明明拿照相机,在跑道旁边一边跑一边对准晨晨,冲印出来的后,发现晨晨的像很清晰,但后面的景物却是模糊的,利用你所学的知识分析,造成这两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实验探究
1.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目的】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学会选择参照物。
【器材】墨水瓶、课本、橡皮、铅笔等。
【步骤】
(1)将课本平放在课桌面上,墨水瓶、橡皮放在课本上(如图8-1-1)。
图8-1-1
(2)拉动课本,橡皮相对于墨水瓶是______。橡皮相对于课桌是______。
(3)若以墨水瓶为参照物,则课本是______。若以______为参照物,则课本是运动的。
2.与同学们在一起做游戏,两条长约一米的木板,两人或两人以上一组,把脚绑在长木板上,一起走完约30米长的路程,看谁先到终点。并讨论这个游戏取胜的关键是什么?用到了我们所学的什么物理知识?

3.意观察一些生活中关于机械运动的事例,特别是相对静止的事例(飞机加油机,联合收割机等),想一想,这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好处?

物理在线

飞机的空中加油
飞机的空中加油技术起源于70多年之前,1923年4月,美国陆军曾用两架小型飞机作试验,在飞行中靠人工用手抓住导管进行世界上第一次空中对接加油,现代的飞机空中加油常常是借助于空中加油机在800米以上的高度,在同温层(或叫平流层)进行的,在这个空城中,大气温度基本上不随高度发生变化,气流很平稳,现代大型飞机和先进的加油机最佳飞行高度在10000米上下。
实施空中加油通常分为四个阶段:首先是汇合,必须保证受油机和加油机不发生碰撞,受油机从加油机下方进入,先在加油机锥管5米以内3米以外编队飞行;然后再以比加油机快0.6至2.5米/秒的速度慢慢地将输油管与受油管插好;第三是加油,最重要的是保持两机的高度、速度、航向、倾角度必须完全一致,双方必须小心翼地操纵着自己的飞机,使之保持相对静止;加油完毕,受油机缓慢减速,退出加油插头,双机脱离。
请思考并回答
1.飞机在加油的过程中,运用了我们所学的哪些物理知识?

2.你认为飞机加油时最重要的一步是什么?为什么?

二快与慢
发展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初步认识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初步认识速度的单位,会进行米/秒和千米/时的单位换算
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能力,知道简单的数据的处理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探究活动,探究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勇于探索科学和真理,培养自身分析、概括的能力,通过对速度知识应用,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典例精析
【例1】一列火车长200m,已知它用2h,跑了144km,(1)这列火车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是多大?合多少m/s,(2)若火车仍以此速度通过1.6km的山洞,则整列火车驶出山洞要多长时间?
【分析】火车的平均速度由公式易求,火车在通过山洞时,所用的时间,应为从火车头进洞至车尾出洞所经历的时间,设火车长为s1,山洞长为s2,则整列火车通过山洞所行驶的路程应为s=s1+s2
(1)=s/t=144km/2h=72km/h
∵1m/s=3.6km/h∴72km/h=20m/s
(2)由可得∴
【解答】火车的速度是72km/h,合20m/s,整列火车驶出山洞要90s。
【例2】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两种方法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请借助图8-2-1中的短跑比赛来说明这两种方法:
甲图表明:
乙图表明:

图8-2-1
【分析】在图甲中,各跑道右边的计时表的指针相同,表明他们所用的时间相等,三个运动员的位置不同,说明他们通过的路程不同,在相同的时间里,跑在最前面的运动员通过的路程长,他跑得最快,在图乙中,各跑道右边的计时表的指针不同,表示运动员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的时间不同,表明路程相等时,用的时间短的跑得快。
【解答】甲图表明:在时间相同时,通过的路程长的跑得快。
乙图表明:在路程相同时,所用时间少的跑得快。

发展与评价
基础知识
1.物体在运动时,运动的和都可能发生变化,为了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与方向,物理学中引进了一个重要物理量速度,它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它的大小表示物体运动的,它的方向表示物体运动的。
2.物体速度的公式是,其中用表示物体运动所经过的路程,用表示物体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用表示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
3.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符号是,在交通运输中还常用做单位,符号是。
4.当只对物体运动快慢作粗略研究时,可用平均速度来描述物体在某一段路程内(或某一段时间内)运动快慢的大致情况,求物体平均速度的公式是。
5.一个运动的物体,在2min内通过了120m,它通过300m路程需要s。
6.36km/h=m/s;20m/s=km/h
7.关于速度,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通过路程长的物体速度大B.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短的物体的速度大
C.单位时间内通过路程长的物体速度大D.运动快的物体速度大
8.自行车的行驶速度约为()
A.15m/sB.15km/hC.1.5m/sD.150km/h
9.一辆汽车从甲站开往乙站,前一半的路程的平均速度是30km/h,后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是60km/h,则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A.35km/hB.40km/hC.45km/hD.50km/h
10.长20m的火车,以36km/h的速度匀速通过一980m长的大桥所用时间为()
A.102sB.100sC.98sD.96s
11.寓言《龟兔赛跑》中说,乌龟和兔子同时从起点跑出,兔子在远远超过乌龟时,便骄傲的睡起了大觉,它一觉醒来,发现乌龟已爬到了终点,后悔不已,在整个赛跑的过程中()
A.兔子始终比乌龟跑得快B.乌龟始终比兔子跑得快
C.兔子的平均速度大D.乌龟的平均速度大
12.汽车从甲地驶到乙地共用了6h,它最初2h行驶了60km,中间的2h行驶了80km,最后的2h行驶了40km,求:
(1)汽车在这6h内的平均速度;
(2)汽车在最后2h内的平均速度;
(3)汽车在前4h的平均速度。

综合与提高
1.用食物诱使一只小狗、猫或鸡跑过一段直路,测量它们这种慢跑的平均速度。请大家思考,如何才能测出蚂蚁、蜗牛、毛毛虫的爬行平均速度。

2.猎豹的是动物界的短跑冠军,速度可达28m/s,而蜗牛是动作缓慢闻名的动物,它1h
只爬出5m,请你算一算,如果猎豹跑1min,蜗牛要爬多长的时间呢?

实验探究
1.怎样测蚊香的燃烧速度?
器材:停表、细线、蚊香、刻度尺
步骤:
结论:
2.从高处释放一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物体向下自由运动,这种运动我们把它叫做自由落体运动,当然,真正的自由落体运动只有在没有空气的空间里才能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由于空气阻力小,我们也可以把日常物体的自由下落运动视为自由落体运动。
试探究物体自由下落过程中,运动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需要测量的数据:高度(路程)、时间
需要的器材:
我的合作伙伴:
测量过程:
物体自由下落时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是:

物理在线

天文学家的尺子
现在很多人都已知道,日地距离为1.5亿公里,这个距离常被当作“天文单位”(国际天文学联合会规定从1984年起天文单位为一规定值:1.49597870×1011米,但与日地平均距相当接近,故仍可认为是地球的轨道半长径。)天文学家也常用这把尺子来衡量行星、小行星乃至彗星的距禽
可这个结果却来之不易。
古人以为太阳在天上,所以到太阳距离就是“天”的高度。我国西汉年间,天文学家数学家从若干处竹竿影子长度的区别,曾推算出“天高八万里”,虽然这结果“谬之千里”,但这种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却是很可贵的。
几乎差不多的时代,古希腊有人利用月亮上、下弦时,日、月、地构成的直角三角形,测出太阳比月球远17~19倍,如图8-2-2所示。
这似乎比万里的结果好一些,但当时月地距离本身
也不清楚,所以可能仍是一笔“糊涂账”。何况实际
上,二者的距离相差近400倍。
16世纪时,哥白尼估算的太阳距离也只有300万英里,按现在的比例,则相当于480万公里。一个世纪后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则认为应是2100万公里。稍后的牛顿又进了一步:8640万公里……这样巨大的数字实在已超出了想象。
前文说过,第一次科学测定天文单位是法国乔卡西尼完成的。他当然不会相信牛顿的推算。而且他也的确获得了很了不起的结果:13800万公里。一直到近代,由于小行星的功劳使这个值更趋准确:14958万公里,使得误差从卡西尼的8%减少到了0.01%。现代则利用了雷达和激光技术,使天文单位a的值定为149597892±1公里。别对±1公里误差耿耿于怀,因为相对误差只十亿分之六,如果能用这样的精确度测量南京到上海的距离,那误差只有2毫米——相当于1粒绿豆大小。
其实地球的轨道是椭圆,日地距离本身时刻都在变化。为了协调起见,国际天文学联合会规定:从1984年元旦开始,日地距离的平均值为:149597870公里。一般情况下,谁也不需要那么精确,完全可以讲1.5亿公里。正如我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得到1990年7月1日零时的大陆人口为1133682501人,考虑到这几年的增长因素,一般便说12亿人口了。
1.5亿公里有多长呢?一般人可能还不易想象,因为地球上任何两点的“直线距离”都不会超过2万公里,根本无法与此比拟。
不妨这样来比喻这1.5亿公里的漫漫之路:如果以步行速度(5公里/小时)“长征”,则要昼夜不停地走上3500年,让唐僧当初去朝圣太阳,至今不过走了全程的30%左右。如果铺上了“月地高速公路”让小轿车疾驶,也得花上170年。以声速行进,则需要13.7年。事实上从太阳上发出的光,也需过了8分钟才到达地球的。如果太阳上有1台与我们同步的钟,则如果太阳在某天12时突然熄灭,那未我们在12时8分前还可尽情享用这“最后的光明”。
请思考并回答
1.根据文中所提供的数据,算一算太阳光的速度是多少?

2.读了这篇文章,你觉得应该怎样探索科学真理。

三直线运动
发展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初步认识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运动
初步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知道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物理的重要性,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和解释生活常见的物理现象

典例精析
【例1】小强和大勇同时骑车沿平直公路从甲地前往相距18km的乙地,小强做匀速运动,大勇做变速运动,且小强的速度等于大勇全程的平均速度,出发1h后小强到达乙地,则:()
A.大勇也同时到达乙地B.出发20min后,小强离乙地12km
C.大勇到达两地的中点一定用了半小时
D.途中小强有时比大勇快,有时比大勇慢
【分析】编制本题的目的,在于使解题者体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的根本区别——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小强,骑车的快慢程度始终不变,速度的数值为一恒量,他通过的路程跟所用的时间成正比;而大勇做变速直线运动,他骑车时快时慢,速度的数值为一变量,他通过的路程跟所用的时间没有比例关系。“小强的速度等于大勇全程的平均速度,”其含意是“在全部路程中,小强的快慢程度跟大勇的平均快慢程度相等”。
【解答】依据物理规律和题意,对四个备选答案逐个考察:
A.由于两人都是从甲地前往乙地,路程s相等;“小强的速度等于大勇全程的平均速度”,v也相等,根据t=s/v则两人所用时间t必相等,两人又是同时出发,所以一定同时到达。
B.小强做匀速运动,他通过的路程跟所用的时间成正比,出发20min(全部时间1h的1/3)后,小强应该通过了全部路程18km的1/3,即6km,此处距离乙地为18km—6km=12km。
C.大勇做变速运动,他通过的路程跟所用的时间没有比例关系,即大勇通过全部路程的1/2(到达两地的中点)所用的时间不一定(并不是不可能!)是全部时间的1/2(半小时)。
D.两人同时出发,同时到达,小强快慢不变,大勇时快时慢,可知必定“途中小强有时比大勇快,有时比大勇慢”。
综上所述,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D”。
【例2】向月球发射的激光到达月球并返回地面共需2.56s,激光的传播速度为3×105km/s,一架飞机的速度最快可达3600km/h,若乘坐这架飞机能直驱月球,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到达?
【分析】本题暗含的等量关系是从地球到月球的路程s,还需要注意的是激光传播所用的时间是“往返时间”,具体解题过程如下。
已知:v1=3×105km/st1=2.56s/2=1.28sv2=3600km/h
求:t2
【解答】根据题意,从地球到月球的路程s始终不变
即s2=s2而s=vt则有v1t2=v2t2
所以t2=v1t1/v2=(3×105km/s×1.28s)/1km/s=3.84×105s=106.7h
答:这架飞机需要106.7h才能到达。

发展与评价
基础知识
1.最简单的机械运动是。
2.直线运动分为两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3.物体沿着直线做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直线且发生变化的运动叫变速直线运动。
4.甲乙两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已知甲乙速度之比为2:1,通过的路程之比为3:1,则甲乙两物体运动的时间之比为。
5.甲物体的速度是72km/h,乙物体的速度是20m/s,丙物体1min通过的路程为120m,比较可知()
A.甲物体运动最快B.乙物体运动最快
C.丙物体运动最快D.三个物体运动得一样快
6.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5s内通过的路程是12m,它在第8s内的速度是()
A.2m/sB.12m/sC.2.4m/sD.无法确定
7.关于匀速直线运动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就是匀速直线运动
B.快慢不变、运动的方向不变的就是匀速直线运动
C.快慢不变的就是匀速直线运动
D.运动方向不变的就是匀速直线运动
8.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3s内通过的路程是20m,那么()
A.时间越长,它的速度越大B.路程越短,它的速度越大
C.它在0.6s内通过的路程是4mD.它在1s内的平均速度是0.15m/s
9.一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通过前半段路程的时间和后半段的时间相等,这辆汽车
A.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B.一定做变速运动()
C.前后两段路程上的运动都是匀速直线运动,整段路程上的运动不是匀速直线运动
D.条件不足,不能判断
10.从一个坡度较小的斜面上滑下的小车,速度在缓慢的增大,因此测出它前半程,后半程和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A.前半程最大B.后半程最大C.全程最大D.几个平均速度相同
11.某同学在60m的赛跑中,头2s内跑了12m,接着又用了6s时间跑了40.8m,最后用1s跑完余下的路程。
求:(1)头2s内的平均速度。(2)中间6s内的平均速度。(3)最后1s内的平均速度。(4)全程中的平均速度。

综合与提高
1.如图8-3-1所示,是一辆小汽车与一个骑自行车的人
运动时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线,根据该图线能够
获得的合理的物理信息是:
信息一:他们是同时经过O点的;
信息二:;
信息三:。图8-3-1
2.甲、乙两人要测量河岸到峭壁的距离,乙站在河边,甲离乙20m远,他们站在一条河岸到峭壁的直线上,甲喊了一声,乙听到两次声音,测得两次声音间隔为4s,求河岸到峭壁的距离(V声=340m/s)

实验探究
1.测量小车在斜面上滑下来的平均速度
需要的数据有:路程和时间
需要测量的器材是:
实验步骤:

物理在线

时间的单位——秒的规定
长度、质量和时间是力学中的三个基本量,这三个量的单位不仅在物理学中处于重要地位,而且在其它学科以及日常生活中也离不开它们。在国际单位制中这三个量的基本单位分别是米、千克、秒。那么这些基本单位是怎样规定的?在中学物理教材中对米和千克的规定已有叙述,而对时间的基本单位——秒的规定未作介绍。在这篇文章中笔者试图用目前中学使用的理化教材中的知识对“秒”的规定的主要方面及其前后变迁情况作一介绍。
一.秒的最初规定:太阳早升晚落是人们经常观察到的现象,太阳在天空的位置也就自然成为人们观察时间的依据。太阳连续出现在天空同一位置所经过的时间间隔叫做一天,也就是天文学中的“真太阳日”。应该说明的是真太阳日
并不等于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这是由于地球除自转外
还绕太阳作公转。公转轨道是椭圆,太阳在椭圆的一个
焦点上。当地球自转一周时,同时在公转轨道上地球经
过一段孤长,相应地地球自转必需多转一定角度才能在
地面上观察到太阳和前一天出现在同一位置的情况。
如图8-3-2所示。可见用太阳的位置来观察时间,其结果不仅和地球自转有关也和地球绕太阳公转有关。不幸的是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运动并不是匀速的,根据描述行星运动的开普勒定律可知太阳和行星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因之地球运动到近日点时它的线速度最大,而在远日点时线速度最小,如图8-3-3所示。
也可以作如下简单推导,设在近日点处地球速度为v1地日距
r1;远日点处地球速度为v2,地日距为r2。面积速度相等即
v1r1=v2r2,由此式可得,因为r2r1,所以V1V2。公转
轨道上速度的差异使得各个真太阳日的时间间隔不等,这对观
日定时是不利的。于是人们把一个回归年的所有真太阳日加以平均,其平均值叫平太阳日。1789年法国成立特设科学委员会研究时间计量标准,历时近30年于1820年正式提出最初的秒长定义:平太阳日时间长度的86400分之一规定为一秒。秒长的这一规定由1820年使用到1960年。由此定义,明显看出它是建立在地球自转的基础上的。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观测到地球的自转也是不均匀的,有时快,有时慢,但自转的总趋势是减慢,这就使得前面的定义中的秒长不是一个不变的时间间隔,它的准确度只能达到10-7数量级,满足不了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的要求。
二.历书时系统的秒长定义:力学的发展使得人们根据力学规律可以精确计算出各时刻运动物体所处的位置,反之如果能够观测到运动物体的位置,也就可以确定运动体在该位置的时刻。在浩翰的宇宙中,将地球看作一个质点,在地球质点上观测其它星体的位置,例如,由于地球公转,太阳相对地球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同样月球绕地球公转,月球相对地球位置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由观测太阳或月亮相对地球的位置就可以确定时间,这种时间系统不受地球自转的影响,是均匀的,称为历书时。历书时规定当太阳在一个特定的位置时(太阳几何平黄经为279°41'48的瞬时)作为1900年1目0日12时正。历书时秒的定义为:由1900年1月0日12时开始的一个回归年长度的1/31556925.9747,这一分数的分母是1900年回归年的天数×24×60×60而得到的。1985年国际天文学会通过决议:自1960年起采用历书时秒作为天文学的时间标准。这种时间标准由于对星体准确位置观测上的困难,使得秒长误差在10-9数量级,历书时秒仅使用了数年时间便被原子秒所代替了。
三、原子秒的定义:在介绍原子秒之前首先了解一点原子方面的基本知识,原子是由原子核及核外电子所构成的,核外电子在一定轨道上绕核运动,允许的轨道有多个。电子在不同轨道上运动,原子就具有不同的能量,用原子物理的术语来说就是原子处于不同的能级。当原子受到电磁波辐射时吸收电磁波能量,电子由低能轨道跃迁到高能轨道,这时原子处于激发态。反之电子由高能轨道回到低能轨道时要向外辐射电磁波,电子处在最低能量轨道时原子能量最低,称基态原子。原子辐射或吸收电磁波的频率严格满足下列条件:,式中W1和W2分别表示原子在跃迁过程中初末两个能级,h为布朗克常数。原子的各个能级是固定的,这使原子只能辐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的电磁波,该电磁波频率所对应的周期为:,这一周期稳定度极高,如果我们规定这一周期的若干倍为一秒,我们就会得到重复性极好的秒。但是,原子秒并不是由电子轨道的变化所定义的,而是由所谓的核自旋的变化来定的。原子中除电子绕核转动外,原子核本身在作自转,称核自旋,由量子力学理论得知核自旋的方向只能取几个不连续的方向。对应核自旋的不同方向,使原子处在不同的能级,即所谓的超精细能级。当原子发生超精细能级之间的跃迁时,也就是核自旋由一方向跃迁到另一个方向时,伴随着有一定频率的电磁波的辐射或吸收。
十三届国际计量大会(1967年10月)作出规定:铯原子133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级之间跃迁振荡9192631770周所经历的时间为一个原子时秒,也就是说当原子量为133的铯原子处在基态中时核自旋由一种自旋方向转变为另一种自旋方向时原子能量发生变化,所对应的电磁波的周期的9192631770倍的时间间隔规定为一个原子时秒。原子时秒具有极高的稳定性,其准确度可达10-13~10-14。国际单位制中的秒长就是按照上述规定在海平面上得到的。
请思考并回答:
1.秒的规定经过了哪几个变迁过程?

2.原子秒是怎样规定的?

精选阅读

科版八年级上学期物理全册教案


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教学目标
1.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激发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在了解和认识自然过程中有满足感和兴奋感。
2.了解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乐于参与和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活动和探究活动。
3.具有创新意识,能独立思考,勇于有根据地怀疑,养成尊重事实、大胆想象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4.关心科学发展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2)知道科学探究的方法和几个主要环节。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难点
(1)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成功地演示新奇有趣的物理小实验。
(3)根据教材内容收集资料制作课件。
课时划分
第一节走进神奇l课时
第二节探索之路l课时
第三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1课时

第一节走进神奇
教学目标
1.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学生体会自然界让人惊叹的神奇。
2.通过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小事让学生感受生活中人类智慧结晶的神奇。
3.通过解释一些神奇现象,让学生知道通过学习科学知识,这些神奇是可以得到解释的。
4.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让学生体验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神奇,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2)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难点
(1)成功地演示新奇有趣的物理小实验。
(2)根据教材内容收集资料制作课件。
(3)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演示法、讨论法、科学探究法、提问题教学法。
教具准备
饮料罐、玻璃杯、钻子、筷子、装有水的碗、拉链、圆珠笔、烧杯、冰棒、茶壶、实物投影仪、课件、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大自然的神奇
师:清同学们观看媒体动画。(动画中配有配乐朗诵:浩潮太空,群星闪烁,它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生活的地球在宇宙的什么地方?当夕阳西下,天边为何常有红色的霞光?当天公“发怒”时,狂风暴雨常伴随电闪雷鸣,是闪电在前,还是雷声领先?生发万物的大地,为什么有时会山崩地裂,喷吐岩浆?流淌的江河,为何既能输运航船、灌溉良田,也会奔腾咆哮、冲垮河堤、摧毁房屋?巍巍雪山,高耸人云,为何甚至一声喷嚏就可能导致雪崩?变幻莫测的龙卷风,为何平地而起,直冲云霄,来势汹汹?)
师:看了刚刚播放的媒体动画,你有什么感受?
生:大自然很神奇,惊心动魄,令人震惊。
师:看了刚刚播放的媒体动画,你最想知道什么?
生甲:我最想知道天上的星星从哪里来?
生乙:我最想知道雷鸣与闪电是怎样产生的?是闪电在前,还是雷声领先?
生丙:我最想知道龙卷风是怎么产生的?
……
师:以上大家提问题提得很好,希望今后再接再励,学会善于提问题。
教师简要回答学生提出的部分问题,如天上的星星是宇宙大爆炸形成的;闪电是云层和云层或云层与地面之间的一种放电现象,而放电时所发出的巨大声响就是雷鸣,闪电和雷声是同时产生的,因为闪电传播速度是310m/s,而雷声传播速度约340m/s,所以,我们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师:你还知道大自然哪些神奇?
生甲:海市蜃楼。
生乙:沙尘暴、泥石流。
生丙:极光。
师:看来同学们平时很注意观察、了解自然现象,我还知道大自然中的一个神奇与大家交流。
多媒体字幕打出:
大漠里的故事
2001年1月7日,《北京晚报》第12版“中国新闻”栏目刊登了下面的消息。推测一下,这可能是一种什么现象?
新疆消息:近日在罗布沙漠中发生的奇怪的天气现象,令科考队中的专家不得其解。
从1月4日凌晨3时左右,罗布沙漠中开始下雪,直到第二天中午12时,科考队到达小河墓地前200米左右时,雪突然停了,沙丘上均匀地覆盖着约5到10厘米的积雪,茫茫无涯。
然而,过了20分钟左右,奇怪的事发生了:就在科考队手忙脚乱地从沙滩上卸下器材设备,开始向小河墓地靠近的时候,发现脚下踩的不再是雪地,而是干爽的沙地。再远望四周,一眼望不到边的沙漠哪有雪的影子?
师:请同学们猜想:雪跑到哪里去了?
生:讨论。
师:大自然中的神奇还很多,下面让我们走进日常生活中。
二、日常生活中的神奇
师:夏天,我们经常喝饮料,如果拉钩断了,怎么才能把饮料倒出来,在密封的饮料罐的盖子上钻一个小孔,饮料会倒出来吗?
演示实验1:在饮料罐盖子上钻个小孔,饮料倒不出来。
师:同学们想一想,用什么办法才能将饮料倒出来?
生:把小孔弄成大孔,饮料就可以倒出来了。
师: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还有其他办法吗?
继续演示实验:在饮料罐盖子上再钻一个小孔,饮料就倒出来。
师:你知道生活中的什么用具与刚才的实验相似?
出示茶具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它的构造,演示倒水,并加以解释:这是大气压的作用。
师:把筷子斜放在水中,水会把筷子“折”断吗?
生:不会。
演示实验2:筷子斜放在盛水碗中,似乎被水“折”断了。(实物投影)
师: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解释:这是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时发生折射。
师:用扣子系衣服,用带子拴鞋,这些连接方式与用拉链连接有哪些不足之处?拉链有什么优点?
生:讨论得出用扣子系衣服,用带子拴鞋,这些连接方式都不完全封闭,费时也不牢固,而拉链方便好用,封闭好,比较牢固。
演示实验3:上下拉动,拉链便可闭合或开启。(实物投影,提醒同学们认真观察)
师:拉链为什么可以闭合或开启?
生:拉链的凹凸齿的错合。
师:圆珠笔方便、耐用,你是否探究过圆珠笔油是如何从笔管流到笔尖?笔尖的构造如何?
引导学生:水为什么可以从高处流到低处?
生:受到重力作用,类似可知,圆珠笔的油是受重力作用从笔管流到笔尖,笔尖是小圆珠。
师:将冰棒的包装纸打开,你会看到什么?
生:冰棒会冒“白气”。
师:你知道这“白气”是怎么产生的吗?解释:这是大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发生液化现象。
师:下面请大家观看媒体动画:冲浪运动和撑竿跳高等。(动画中有配乐朗诵:冲浪运动惊险、刺激,为什么冲浪者弓着腰,分开腿,能在惊涛骇浪中“滑翔”?撑竿跳高,激动人心,为什么运动员借助一根小小的撑竿,便能克服自身所受的重力作用,跨越高高的横竿?)
生:讨论得出冲浪者弓着腰,分开腿是为了降低重心,增大支撑面;撑竿跳高,是将竿的弹性势能转化为运动员的重力势能。(教师要加以引导、启发)
师:看了刚才的几个实验和媒体动画,你有什么感受?
生:生活中的现象也很神奇。
师:你还知道日常生活中的哪些神奇?
生甲:隔着放大镜看物体,并不是总是放大的。
生乙:在高山上烧水,水都开了,却并不怎么烫。
师:同学们不仅留意大自然中的神奇,而且还通过观察、体验知道了不少生活中的神奇,说明同学们是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希望大家保持这良好的习惯,今后在物理这门学科的学习中肯定会取得很好的成绩,将来肯定会大有作为的。
三、归纳小结与孝习过程评估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
生:讨论、归纳得出大自然和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很神奇,这些神奇可以通过学习科学知识,加以解释的。
师:你归纳得很好,说明你上课很认真,大家掌声鼓励。每个同学都对自己在这节课的表现进行具体评估。
四、课后练习与生成活动设?
1.你还知道自然、生活中的哪些神奇?(事例不少于两个)
2.观察太阳和月亮的运动及色彩变化。
3.观察风筝的构造,探究风筝在什么条件下能上升,每位学生制作一个风筝,看谁的风筝飞得高,飞得时间长。
五、板书设计
第一节走进神奇
1.大自然的一些现象很神奇。
2.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也很神奇。
六、课后反思

第二节探索之路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人对神奇现象的探究。
2.了解物理学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
3.知道自然是神奇的,人们的探索历程则是漫长、曲折并富有意义的。
4.知道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物理学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
(2)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难点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讲故事法、阅读法。
教具准备
课件、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古文明中的科学思考
师:自然界、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神奇、面对神奇,人们感到迷茫、好奇、敬畏,人们渴求去探究。远古的先人们早就开始思索自然界的神奇现象,而那些能直接刺激感官(如眼睛和耳朵)的神奇现象则最能引起他们的注意。
1.象形文字。
(1)甲骨文“殸”的构成。
师:在黑板上边板书边讲解:“殸”好像是一块很大的斜面石头和一只拿着结实木槌的手,这只手正拿着木槌欲敲打石块,古人很早就知道声音与碰击有关。
(2)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晒干”。
在黑板上边板书边讲解:纳西族象形文字“晒干”,字的上部为发出光线的太阳,字的中部为被蒸发的水气,字的下部则为大地。该字的意思为日光照射大地,使地面的水蒸发,以便达到晒干。又如日出、日落。
2.古人设想的宇宙模样。
让学生看图,并阅读有关内容。
3.世界各地的文物古迹:雕刻玉版、石头阵
先让学生看图、阅读文字,然后向学生介绍“英格兰的石头阵”。
英国西南部的“魔圈”石头阵(又称巨石阵),被一些考古学者认为是人类现存最早的天文观察台之一。它大约建立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500年左右,全部工程延续千年之久。1960年,天文学家杰拉德霍金斯借助计算机发现:在夏至这天,从英格兰石头阵圆圈中心观察时,刚刚升起的太阳必将从远离中心的一块“巨石脚跟”上射出来。而在其他重要的节令、日子,太阳、月亮升起和落下的方向也同样与另外的巨石一一对准成一条直线。它的外围坑洞可以被用来预报月食。
二、物理学的进步之阶
师:灿烂的古代文明闪烁着古人朦胧的理性之光,也为人们科学地认识世界奠定基础。在物理学发展的漫长历程中,不少前辈作出卓越贡献。
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讲解物理学的发展史和相关的科学家的科学成就、科学探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1.哥白尼与伽利略。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接受的是托勒密的地心理论.认为地球是球形的,处于宇宙的中心,诸天体都围绕它旋转不息。与《圣经》上告诉人们的一样,成为在欧洲占统治地位的自然哲学。哥白尼是伟大的波兰天文学家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先驱者。他原先是一位神父,但在长期的天文观测中,发现地球根本不是什么宇宙的中心,它只是一个围绕太阳旋转的普通行星,大阳才是宇宙的中心。为了保持天主教的绝对权威,教会对哥白尼学说及其支持者开始了严酷的压制和打击。1943年,在哥白尼去世前,他的《天体运行论》出版了。他在书中提出了日心说,从而使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向前跨越了一大步。已经双目失明的哥白尼抚摸着刚出版的《天体运行论》说:“我终于推动了地球。”同年7月26日,哥白尼逝世。
伽利略1564年2月15日,出生在意大利西北部比萨城里的一个衰落的望族家庭。l0岁随全家迁居佛尼伦萨,在一所教会学校学习,热衷于宗教和哲学。以致曾决心献身宗教。为了恢复家业。17岁进入比萨大学学医。后来由于他在数学方面的天赋使他带着极大的兴趣学习数学,虽然由于家境原因被迫退学,但他在25岁时被聘为该校的数学教授,作为一个自然科学家,他不断地向亚里士多德的权威性提出挑战。在伽利略之前,几乎没有人通过做实验来验证某一观点或理论的正确。人们认为所有的科学问题,都被亚里士多德一劳永逸地解决了,而伽利略去注意以实验方法去追求隐藏在事物表象之后的真理。
传说伽利略和他的两个学生,带着两个不同重量的铅球(一个是另一个重量的10倍)登上了比萨斜塔的塔顶。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塔下站满了观看实验的人。在同一时刻,伽利略让他的两个学生从同一高度扔下轻重不同的两个球。结果,人们清楚地看到了两个球在同一瞬间砸向地面。这个简单的实验用最直接的方式向人们证实了伽利略观点的正确,并且也是亚里士多德的落体理论第一次受到的挑战。
伽利略阅读了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该书所陈述的观点及理论给伽利略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伽利略的研究兴趣也逐渐转向了天文学,他是第一个将望远镜对准天空的人。他的观测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哥白尼的观点是正确的,并写出了《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学说的对话》一书,此书出版后引起震动。1632年,教皇下令将年已68岁的伽利略押上法庭。最后遣送回家乡阿塞特。晚年,伽利略又写了《运动的法则》。1637年伽利略失明。1642年]月8日逝世。347午后的1979年,罗马教皇正式承认对伽利略的审判是不公正的。
2.牛顿。
牛顿是17世纪人类最伟大的科学家,他是人类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几个科学巨匠之一,他在物理学、数学、天文学方面的贡献都是划时代的。
1642年12月25日,牛顿出生在英国一个叫乌尔斯索普的小村庄。3个月时,父亲因肺炎而去世,3岁时母亲改嫁,牛顿便与年迈的祖母相依为命。所幸的是乌尔斯普的大自然给了牛顿童年的乐趣和创造的灵性。在上剑桥之前,牛顿像一只乌尔斯索普起飞的风筝,他飞得再远,飞得再久,也总离不开乌尔斯索普的牵系。16岁时,他又回到那里,帮助家里务农。这一年,英伦三岛遭受了猛烈的暴风雨,牛顿做出了令人吃惊的举动,他没有按照吩咐去照料农舍,而是趁着狂风测风速。在庄严的毕业典礼上,使托盘中学的校长夸赞牛顿是学校最优秀的学生。
牛顿将自己的一生的成就写进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他发现了物体运动的三大定律,创立了微积分等。他后来在谈到自己的成就时说:“如果我比其他人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1727年3月20日,牛顿去世。英国诗人波普在他的碑铭写到:“自然和自然的规律,都藏在黑暗的夜空;上帝说‘让牛顿降生’,使一切变得灿烂光明。”
3.爱因斯坦与玻尔。
1879年3月14日,爱囚斯坦降生在乌儿姆城一个普通的犹大人家庭。爱因斯坦的父亲有极高数学天赋和很深的文学造诣。大约在5岁时,父亲给爱因斯坦一枚指南针.爱因斯坦对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即使到了晚年,爱囚斯坦还对童年时的指南针记忆犹新,说:“指南针对我的一生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爱因斯坦的母亲受过良好的教育,她将音乐带进了家庭。爱因斯坦6岁开始学习小提琴。随后又学习钢琴。在他成为著名的科学家的时候,已经有了较高的艺术造诣。伟大的音乐也塑造了爱因斯坦伟大的品格,他不仅创立了深奥的理论,而且他的人格魅力也同样震撼着人们。
从1926年开始,爱因斯坦与玻尔的哥本哈根派进行了长达20余年的学术之争。这个学派研究新的理论——量子力学。量子力学理论涉及一些新的见解。如海森堡测不准原因,认为运动中粒子的位置和速度不能同时确定,时间与能量也不能同时确定。爱因斯坦不完全接受哥本哈根学派的量子理论。他总是试图单一些反例以证明玻尔等人理论的缺陷和错误,但都被玻尔一一化解。爱因斯坦和玻尔的争论是纯粹的学术争论。这场争论澄清了许多概念问题,使量子力学更加完美。他们的学术之争并未影响爱因斯坦和玻尔的友谊。他们同为物理学的泰斗,互相尊重,互相促进。
师:你认为物理学的发展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
生:四人一组分组讨论、交流。
汇总各小组的讨论结果,最后得出物理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然科学先驱哥白尼冲击了托勒密体系,经典力学和实验物理学先驱伽利略用望远镜观察天空,其观察所得数据进一步支持了哥白尼的理论。第二阶段,牛顿在前人的基础上构建了经典力学体系。第三阶段是现代物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在该阶段的主要突破则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玻尔等人的量子力学。
师:物理学便是在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玻尔等科学巨匠经过漫长、不断的艰辛努力,才有了今天的辉煌,希望大家努力学习、经过你们年轻一代的艰辛、努力、物理学将会有更加辉煌的未来。
三、归纳小结与学习过程的评估
师: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生:讨沦、归纳得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古文明中的科学思考,物理学的发展的三个阶段,还知道了科学探究的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师:你归纳得很简明扼要,全班同学掌声鼓励,每付同学都对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活动情况进行评估。
四、课后练习与实践活动设计
1.请你查资料或上网查询,写一篇有关中外物理学家的小故事,不少于300字。
2.观看反映古代文明的记录片、科学家的传记片。
3.参观调查附近的博物馆、考古发现等,并写出相关的调查报告。
五、扳书设计
第二节探索之路
(—)古文明中的科学思考:象形文字、石头阵等
(二)物理学的发展之阶
1.哥白尼的“日心说”。
2.牛顿的经典力学。
3.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玻尔等人的量子力学。
六、课后反思

第三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教学目标
1.了解物理知识的一些现代应用所产生的非凡神奇。
2.了解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
3.了解物理学家的科学精神与伟大情怀。
4.培养学生关注科学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
(2)物理学家的科学精神与伟大情怀。
2.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收集资料制作课件。
教学方法
演示实验法、讲授法、故事法、阅读法。
教具准备
课件、自由落体演示器、抽气机、斜面、毛巾、棉布、木板、小车。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园地——硕果累累
师:前辈们在探索神奇现象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蕴藏其中的某些物理规律。随着对这些规律的深入探究,物理学的体系便逐渐形成了。
物理学就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和物体运动最一般规律的自然科学。
人类已进入信息化时代,物理学的知识和研究方法已被广泛应用到现代通信、交通、航天、材料及能源等领域。
下面请同学们观看多媒体动画(配有音乐和朗诵:由于航天技术的发展,人类不仅实现了飞翔之梦,而且还能登上月球、遨游太空,继续探索浩瀚宇宙的秘密。这是脱离“发现”号宇宙飞船机体的宇航员在太空自由行走,其背后是蓝色的地球。这是“旅行者”宇宙飞船拍摄的土星照片,是20世纪最著名的天体照片之一。在探索宇宙的同时,人类也在探索微观世界。电子显微镜是人类的“火眼金睛”,通过它,人类能逐渐深入看清组成物质的不同粒子,这是通过电子显微镜放大了200万倍的铱原子排列图。激光技术不仅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医疗、通信、能源等领域,而且也逐渐应用于日常生活,给人们带来了方便。看。激光束在刹那间将草莓切成两半。信息技术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集成了成千上万个电子元件的芯片,既小又轻,以致连蚂蚁都能搬动。超导技术正在蓬勃发展,其应用将缓解人类的能源危机,看:这是超导中的磁悬浮(极低温下金属块在磁场中会自动漂浮起来。)
师:看了物理知识的现代应用,你有什么感受?
生:物理知识的现代应用产生了非凡的神奇。
师:你还知道哪些物理知识的现代应用?
生:讨沦、交流。
二、科学探究——其乐无穷
师:科学巨人们不仅为后人留下了知识的宫殿,而且还创建了科学的探究方法。例如,伽利略在研究亚里士多德落体观点的过程中,不仅从逻辑上驳斥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而且还带领学生在比萨斜塔上亲自实验,后来还巧妙地设计了斜面实验,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认为:力是维护物体运动的原因,没有力,物体就不会运动,而伽利略认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演示实验:1.照图1那样,让小车从侧面顶端滑下,滑到铺有毛巾的平面上,观察小车前进的距离。
2.让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滑到铺有棉布的平面上,观察小车前进的距离有何变化。
3.让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滑到木板的平面上,观察小车前进的距离有何变化。
师:三百多年前,伽利略对类似的实验进行了分析,认识到运动物体受到的阻力越小,它的速度减小得越慢,它运动的时间就越长。他还进一步通过推理得出: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它的速度将不会减慢,这时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认为:重的物体下落快,轻的物体下落慢。
师:铅弹和羽毛一起下落,哪个物体下落得快?
演示实验:当玻璃管中有空气时,铅弹下落比羽毛快,当玻璃管被抽成真空时,铅弹和羽毛同时下落。
引导学生分析论证,得出结沦:物体下落快慢与物体轻重无关。
师:物理规律的获得不能像亚里士多德那样仅仅靠思辨,而应该依据科学的探究方法。在科学探究中,大家要学会问,学会猜,学会做,学会想,还应学会相互合作。
请同学们寸论:科学探究有几个主要环节?
生:有七个主要环节,具体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汁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三、科学精神——永远高扬
师:请同学们认真看图,阅读课本P12—13的内容。
生:阅读。
师:科学精神有哪些?请举具体事例加以说明。
生甲:科学家们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不迷信权威、敢于坚持真理。例如,面对罗马教会的强权,哥白尼顽强地说自己终于推动了地球;伽利略坚持认为地球在转动。
生乙:科学家们孜孜不倦、刻苦认真、锲而不舍。例如居里夫人.两次获得诺贝尔奖。这些伟大的成功皆源于她对真理的执着追求,以及长期勤勤恳恳地努力工作。她和丈夫发现的“镭”是在简陋的棚屋里辛苦工作4年提炼出来的。
生丙:科学家们善于合作交流,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也敢于修正或放弃自己的错误观点。例如,爱因斯坦和玻尔进行了长达20余年的量子力学大战,而这种学术之争并未影响两位科学泰斗的友谊。在解答爱因斯坦提出的一个个难题的过程中,玻尔等人逐渐完善了量子力学体系。
师:以上几位同学讲得很好,说明你们阅读很认真,这个好习惯要坚持。请同学们看图1—34构建物理学“殿堂”的巨人们,你会认识哪几个物理学家?你知道他们的简历吗?
1.杨振宁简历。
杨振宁,1922年出生,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生于安徽合肥县(今合肥市)。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5年去美国留学,在著名物理学家费米的指导下研究理论物理,1948年获博士学位,1948~1949年在芝加哥大学工作,1949~1965年在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工作,1966年任纽约州立大学教授和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美国总统授予他1985年科学技术奖章。
杨振宁主要从事统计力学、量子场论、凝聚态物理、基本粒子物理方面的研究。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很可能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次年,这一理论预见得到吴健雄小组的实验证实。为此,杨振宁和李政道获得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71年夏回国访问,是美籍著名学者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他对促进中关建交、中关科学技术交流做了大量的工作,他受聘为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等校的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2.吴健雄简历。
吴健雄(1912—1997),美籍华裔女物理学家,生于江苏流河。1934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1936年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留学,1940年获博士学位,1952年任哥伦比亚大学副教授,1958年升为教授,同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1975年曾任美国物理学会第一任女会长。
吴健雄主要从事核物理和弱相互作用等方面的实验研究。最主要的贡献是,1957年用卢衰变实验证明了在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不守恒,这个在整个物理学界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她以卓越的贡献赢得了崇高的荣誉,1958年普林斯顿大学授予她名誉科学博士称号,这是该大学首次把这个荣誉学位授予一位女性。她受聘为南京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校的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3.新课程寄语。
师:“长江后浪推前浪”,物理学正是一代又一代科学家的努力下,才发展到由量子论和相对论作为支柱的现代物理学阶段。
新的发展带来新的问题,新的问题必将导致新的探索,新的探索推动物理学进入新的时代。
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同学们将发现科学巨人们留下的知识、方法及精神等无尽的财宝。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同学们将成为新时代的“巨人”!
四、归纳小结与学习过程评估
师: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生:讨论、归纳得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物理知识的一些现代应用所产生的非凡神奇,知道了科学探究的七个主要环节为:提出问题,猜想或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还知道了科学精神:实事求是、尊重客观事实、不迷信权威、敢于坚持真理、刻苦认真、锲而不舍、善于合作交流,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也敢于修正或放弃自己的错误观点。
师:你归纳得很全面,说明你归纳能力很强,今后一定是个有用之才,大家掌声鼓励,每位同学都对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活动情况进行评估。
五、课后练习与实践活动设计
1.听科普讲座。
2.参观有关科学博物馆。
3.进行一个具体的科学探究活动。
如“水中钓鱼”,将一画有鱼的板放入水中,让学生用叉子快速刺水中不动的鱼。实验发现,当同学们瞄准水中的鱼,迅速向鱼刺去时,却很难刺中。从本实验,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
六、板书设计
第三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一)知识园地…一硕果累累
(二)科学探究—一其乐无穷
科学探究的七个主要环节:提出问题,猜想或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三)科学精神
实事求是、尊重客观事实……
七、课后反思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
教学目标
一、科学内容
1.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2.能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能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能通过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工具测量长度。
4.知道世界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能举例说明生命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二、科学探究能力
1、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数据。
2.能通过公共信息资源收集资料。
3.尝试评估有关信息的科学性。
4.会阅读简单仪器的说明书,能按书面说明操作。
5.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能正确记录实验数据。
6.具有安全操作的意识。
7.认识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机械运动的概念。
(2)参照物及物体相对运动、相对静止的判断。
(3)长度的单位及单位间的换算。
(4)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5)正确的记录测量结果。
(6)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7)匀速直线运动速度、路程、时间的计算。
(8)测运动物体的速度。
2.难点
(1)参照物的概念。
(2)正确读取和记录测量结果。
(3)长度的估测和间接测量方法。
(4)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概念的理解。
(5)速度单位的换算。
(6)与实际问题联系的速度、路程、时间的计算。
课时划分
第一节动与静l课时
第二节长度与时间的测量l课时
习题课(1)1课时
第三节快与慢l课时
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l课时
习题课(2)1课时
第一节动与静
教学设计
1.知道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运动的世界,能举例说明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与运动的关系。
2.了解人们以多种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能说出一些常用的描述运动的词语和诗句。
3.知道科学描述物体的运动、静止;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机械运动的概念。
(2)参照物及物体相对运动,相对静止的判断。
2.难点
(1)参照物的概念。
(2)物体相对运动、相对静止的判断。
(3)根据教材内容收集资料制作课件。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小组竞赛法。
教具准备
录音机、磁带、课件、绘画。
教学过程
一、运动的世界
用多媒体动画向学生多角度展示运动的世界,并配有音乐和朗诵,(日出日落、月盈月亏、星移斗转,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冬去春来、风起云涌、潮涨潮落,我们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宇宙大爆炸带来了满天星斗。我们就生活在这满天星斗中一颗称为地球的行星上。成千上万个星系,科学家通过观测发现,许多星系正远离我们而去。地壳运动产生了高山与峡谷;江河流动形成了沟壑与平原。大陆板块的运动与挤压,产生了雄伟壮丽的喜马拉雅山脉。人的生命在于运动,看:清晨晨练的人们,运动场上矫健的身影……)
二、运动的描述
师:在物理学家把运动归纳成定律之前,人们就开始用文字、诗歌、音乐、绘画等描述运动。
1.词汇与运动。
师:我们词汇中有大量关于运动的词,对于不同类型的运动有不同的词表示。请你说出与上升运动、下降运动、快速运动、缓慢运动、回转运动、振动等与运动有关的词汇,并以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请大家举手抢答。
生甲:升起、升高、爬升、跳跃……(上升运动)
生乙:下落、下降、下沉、降落、下潜、垂落、下跌、急降、扑通坠落、倒下、摇摇欲坠、低垂……(下降运动)
生丙:急旋、回旋、转动、环行、兜圈子、旋转、扭转、自转、绕转、盘旋……(回转运动)
生丁:摆动、振动、抖动、摇动、颠簸、颤动、摇晃、颤抖、晃动、波动……(振动运动)
生戊:小跑、飞奔、驰骋、跑步、迈进、漫步、蹓跶、爬行、蹒跚、跳起、前进、急速、飞速、迟缓、缓慢……
按小组发言进行统计,当场评出第一轮抢答获胜小组。
2.诗歌与运动。
师:请你说出与运动有关的诗歌,以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请大家举手抢答。
生甲:王之涣的《登鹳鹊楼》。
登鹳鹊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师:涛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描写了登楼远眺看见远方太阳,黄河流水的运动情景,读此诗,人们联想远方正在发生的一幅绚丽多彩、气势雄浑的运动景象:一轮落日正缓缓沉下,远方是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黄河之水奔腾咆哮、滚滚而去,渐渐消失在无尽的天边,流归大海。全诗含义深远,展现了诗人面对如此壮丽的运动世界的胸襟与豪情。
生乙: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朝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师:诗句描述了诗人乘船顺流而东下,行船速度之快的美妙的运动感受。
生丙广”“
按小组发言统计,评出第二轮抢答获胜小组。
3.音乐与运动。
用录音机播放《高山流水》,请同学们聆听。
师:你们听了二、三段,四、五段,七、八、九段后各有什么感受?或你想象音乐描绘的是什么样的场面?请大家抢答。
生甲:二、三段叠弹,俨然潺泼滴沥,响彻空山。
生乙:四、五段,幽泉出山,风发水涌,时闻波涛,已有汪洋浩瀚不可测度之势;至滚拂起段,极腾澎湃之观,具蚊龙怒吼之象。息心静听,宛然坐危舟,过巫峡,目弦神移,惊心动魄。凡疑此身在群山奔赴,万壑争流之际矣。
生丙:七、八、九段,轻舟已过,势就淌洋,时而余波激石,时而漩伏微讴,洋洋乎!诚古调之希声音乎!
……
按小组发言统计,评出第三轮抢答获胜小组。
师:请两位同学起来唱古琴曲《流水》的第一主题旋律,并给小组加分。
4.绘画与运动。
师,古今画家都想法在静止的图画上表现运动。16世纪的画家和作家在论绘画艺术时曾说过:“一幅画,其最优美的地方和最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能够表现运动,画家们将运动称为绘画的灵魂。
下面请同学们欣赏梵高画的《星夜》,你感觉梵高是用什么表现运动的(或如何表现运动的)?请大家抢答。
生甲:用色彩表现运动。
生乙:用线条表现运动。
生丙:用形态表现运动。
按小组发言统计,评出第4轮抢答获胜小组。
5.科学家描述的运动。
师:请大家阅读P17,小明看到的情景。想一想小明是以什么为参照物?为什么说花花运动得真快?
生:阅读、思考。
师: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交流。
生甲:以树为参照物。
生乙:以院墙为参照物。
生丙:因为小狗花花的位置发生改变。
师:科学家是用特定的概念,数学工具及实验方法来描述与研究运动。
(1)机械运动。
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
(2)参照物。
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是相对于另一个选作标准的物体而言的,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举例说明
①乘电梯上升的乘客,选择地面为参照物,乘客是运动的,选择电梯厢为参照物,乘客又是静止的。
②同步地球卫星,以太阳为参照物,卫星是运动的,以地球为参照物,卫星又是静止的。
你还知道哪些事例说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请大家分组讨论、交流。
生甲:空中的运输机与加油机。
生乙:传送带上的货物。
生丙:一起放学并排行走的两位同学。
生丁:坐在行驶汽车里的乘客。
三、归纳小结与学习过程评估
师: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生:讨论、交流得出:
1.我们生活在运动的世界。
2.人们用不同的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诗人用语言的韵律和意境赞美运动,画家用形态和色彩描绘运动,音乐家用旋律和节奏表现运动,科学家用特定的概念,数学工具及实验方法来描述与研究运动。
3.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
4.事先选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5.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师:请每位同学对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四、课后练习
1.课本P18一19作业1、2、3。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五、板书设计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
第一节动与静
(一)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
(二)参照物:事先被选作标准的物体称为参照物。
(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六、课后反思

第二节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教学目标
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与时间的基本单位;会进行常用长度、时间单位的换算:能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周期现象估测时间。
2.会正确使用手表或停表测量时间。
3.能利用生活中已知长度的物品进行长度的估测。
4.会正确使用带毫米刻度的刻度尺测量长度。
5.会正确记录测量所得的数据,知道测量存在误差。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及单位间的换算。
(2)会正确使用带毫米刻度的刻度尺测量长度。
(3)会正确使用手表或停表测量时间。
(4)会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2.难点
(1)正确读取和记录测量结果。
(2)长度和时间的估测和间接测量。
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探究法、阅读法、讨论与交流。
教具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带毫米刻度的刻度尺、秒表、课本、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师:在生活、生产和科研中,经常要进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探究物体的运动规律也需要进行长度与时间的测量。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板书:第二节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二、新课教学
师:要进行测量,就要有一个人们公认的测量标准——测量单位。在古代,人们就学会了利用身边的物品、自然界的某些规律的变化作为测量的单位。比如利用身高,足长等作为长度单位、利用昼夜的交替、季节的变化等作为时间的单位。
1960年,国际上通过了一套统一的测量标准,叫国际单位制,简称SI。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时间的基本单位是(s)。
板书:一、长度的基本单位:米(m),时间的基本单位秒(s)
你知道比“米”大的长度单位有哪些?比“米”小的长度单位有哪些?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赛抢答。
生甲:比“米”大的长度单位有“千米”(km),比“米”小的长度单位有“分米”(dm)、“厘米”(cm)、“毫米”(mm)。
生乙:比“米”小的长度单位还有“微米”(m)、“纳米”(nm)。
师:这些长度单位与基本单位“米”的换算关系如何?请大家抢答。
生甲:
1km=103m1dm=101m1cm=102m
1mm=103m1m=106m1nm=109m
教师将以上关系板书。
课堂巩固练习:(投影在屏幕上,请大家抢答)
1m=?mm18km=?m130nm=?m
10dm=?mm2102cm=?m78mm=?m
师:你知道我国以前使用的还有哪些长度单位?与米的换算关系如何?请抢答。
生:尺、寸
1尺0.33米1寸0.033
师:你知道英、美等国使用的长度单位还有哪些?与米的换算关系如可?请抢答。
生:英里、英寸、英尺、码
1英里=1609米1英尺=0.305米1英寸=0.0254米1码=0.91米
师:你知道航海、天文学家中使用的长度单位还有哪些?与米的换算关系如何?请抢答。
生:海里、光年
1海里=1852米1光年=9.460531015米
你知道比“秒”大的时间单位有哪些?比“妙”小的时间单位有哪些?请抢答。
生:比“秒”大的时间单位有“分钟”(min)、“小时”(h),比“秒”小的时间单位有“毫秒”(ms)、“微妙”(s)
师:这些时间单位与基本单位“秒”的换算关系是什么?请抢答。
生:1h=60min1min=60s1s=103ms1ms=103s
教师将时间单位换算关系板书
课堂巩固练习(投影在屏幕上,请大家抢答):
60min=s2h=s100s=sm
1h=s15min=h108s=s
评出抢答获胜小组,全班同学以掌声鼓励。
师:通常我们测物体的长度用什么工具?你知道还有什么测量工具?
生甲:刻度尺。
生乙:游标卡尺(如课本P21图2—13)
师:下面以前后两桌四个人为一小组,用刻度尺测书本的长度和宽度,要求每位同学都要动手,并在小组内交流测量方法(刻度尺如何放置,如何读数)测量结果。
学生分小组探究活动1:用刻度尺测课本的长度和宽度,教师巡回检查,当给予指导、督促、解决问题。
师:下面请相邻的两个小组互相交流测量方法。
并请一个小组派代表全班交流。
生甲:上台演示,说明用刻度尺测课本长度的方法,刻度尺要放正、要紧靠被测物体。
师:请每个小组报出测量结果。
……
师:为什么每个小组的测量结果不同?请一个小组派代表全班交流如何读数。
生甲: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读到最小刻度值,还要进行估读。
师: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存在差异叫误差,这是客观存在的,如何减小误差?
点拔思维:有的误差是偏大,有的误差是偏小。
生: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师:请一个同学归纳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
生:1.刻度尺要放正,要紧靠被测物体。
2.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3.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并记下单位
4.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教师板书:二、正确使用刻度尺
师:下面请各小组按正确方法测量课本长和宽,并将测量结果填在课本P22表格中,算出平均值。
生:分小组活动。
师:生活中,人们经常需要估测长度。估测长度的方法很多,可以目测,还可以用身体的某部分或身边的某物品去测量。
板书:三、长度的估测
师:怎样使估测更准确,更接近物体的真实长度呢?
你首先应该知道自己身体某长度或身边的某物品的长度,还要经常想一想,画一画,比一比,测一测lmm、lcm、ldm、lm等有多长?以提高估潞的准确牲,下面请大家测一测拇指指甲宽度、中指的长度,一作的长度、手臂的长度,画一画lcm、ldm,lm的长度。
学生探究活动2:估测教室内黑板的长度和宽度是多少?并说出你估测方法并上台演示。
生甲:我是用目测。
我估测的教室的黑板长度,宽度是……
生乙:我是用两臂测。
我估测的教室的黑板长度、宽度是……
生丙:我用手量度黑板长度,宽度有几,估测。
我估测的教室黑板长度、宽度是……
对估测准确的同学予以表扬。
师:通常测时间用什么工具?
生:钟表、停表。
师:你知道时钟的演变过程吗?请大家看课本P20图2—1l,你知道沙漏、水钟是如何测时间吗?
生甲:沙漏是由于砂子漏完需一定的时间,时间与砂子漏多少成正比,以此来测量时间。
生乙:水钟道理同上。
学生探究活动3:
(1)用停表或手表测量一段时间(如测量从教室一端走到另一端,或跑l00m所用的时间等)。
(2)采用数脉膊跳动次数的方法估测一段时间(估测项目同前)。
(3)比较用手表测得的时间与数脉膊跳动次数估测的时间。
各组讨论好估测项目和方法,课后选一个时间进行。
师:请大家阅读课本P23:测量误差。
分小组讨论:误差可以消除吗?为什么?如何减小误差?
生:讨论、交流得出:
误差是不可能消除的,因为测量器材精确度有限,眼睛分辨能力有限,这些都是客观因素造成的,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三、归纳小结与学习过程评估
师:本节课我的学到了什么?
生:讨论、交流后得出:本节课我们学到了
1.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长度单位换算关系:
1km=103m1dm=101m1cm=102m
1mm=103m1m=106m1nm=109m
时间单位换算关系:1h=3600s1min=60s1ms=103s1s=106s
2.正确使用刻度尺。
(1)刻度尺要放正、要紧靠被测物体。
(2)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3)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并记下单位。
(4)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3.长度的估测。
4.时间的测量与估测。
师:请每位同学对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四、课后练习
1.课本P24作业1、2、3。
2.选用课时作业设汁。
五、板书设计
第二节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一)长度和时间的基本单位及单位换算。
长度基本单位:米(m),时间基本单位:秒(s)
单位换算关系:
1km=103m1dm=101m1cm=102m
1mm=103m1m=106m1nm=109m
1h=3600s1min=60s1ms=103s1s=106s
(二)刻度尺的正确使用:(1)刻度尺要放正,要紧靠被侧物体。(2)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3)要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并记上单位。(4)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三)长度估测
(四)时间的测量与估测
六、课后反思

八年级下册物理全册教案(新教科版)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认真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你们清楚有哪些教案课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八年级下册物理全册教案(新教科版)”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第十一章机械与功

第一节杠杆(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杠杆;

(2)理解支点、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

过程与方法:通过举例认识杠杆,会分析杠杆的几个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了解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认识杠杆。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浮力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了阿基米德是古希腊伟大的科学家,他在物理学方面的主要贡献有两项:浮力问题与杠杆平衡问题。阿基米德有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

置疑:阿基米德说这句话的根据是什么?你认为这可能吗?

阿基米德用来撬动地球的工具就是杠杆,也就是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二、杠杆

1、认识杠杆

要求学生观察书上图12-2-3:生活中的常见的杠杆。

要求学生举出其他生活中的杠杆。

进行讨论,找出图中杠杆的共同特征——都绕一固定点转动。

教师出示羊角锤,分析使用时有一固定点。

要求学生分析其余杠杆的固定点。

得到杠杆概念: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杆,叫杠杆。

“硬杆”指在力作用下不易发生形变的受力的杆状物体,可以是直的也可是弯的,形状也可以是各种各样,可是方的、圆的等。

要求学生再举其他例子。

例如:用来拧螺母的扳手可以使我们轻易地将螺母拧紧或拧松。

订书机可以很方便地把纸装订在一起。

2、与杠杆有关的概念

首先认识杠杆的几个概念

支点(O):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

动力(F1):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F2):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动力臂(L1):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阻力臂(L2):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作力臂的步骤:(1)找准支点;(2)沿力的方向作出力的作用线;(3)从支点向力的作用线画垂线;(4)标出力臂。

教师举杠杆撬球的例子分析五个概念。

画出杠杆撬球中的各种物理量。

支点是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在分析支点时,我们可以假想杠杆发生转动,杠杆围绕哪一点转动,哪一点就是支点。如图所示,我们假设杠杆在动力作用下做逆时针转动,其中O点是不动的,所以O点就是支点。

力的作用线就是从力在杠杆上的作用点起,沿力的方向所画的直线,如图所示,动力的作用线是从A点起沿F1方向的直线。

从支点O向动力F1的作用线所画的垂线就是动力臂L1,从支点O向阻力F2的作用线所画的垂线就是阻力臂L2了。画力臂实际上就是作一个点到一条线的垂线,只要把平面几何中作“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方法迁移过来,就不难解决力臂作法这一难点。

必须明确: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而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如图所示中,不能把OA和OB作为动力臂和阻力臂。

例题:在黑板上画出各杠杆的示意图,画出它们的支点、动力和阻力。

如:铡刀、瓶盖起子、独轮车、铁锹等。

由4名学生分别画出它们的动力臂和阻力臂,巡回指导,最后进行讲评。

可选择分析一些实际杠杆,如:抽水机、汽车刹车踏板、胳膊、缝纫机踏板等。

三、课堂小结

认识杠杆,并介绍了杠杆的几个重要概念,学会分析生活中的杠杆。

四、实践活动

注意观察生活中有哪些杠杆,试着分析它们的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五、板书:

第一节杠杆(一)

杠杆:1、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杆,叫杠杆。

2、杠杆的几个概念:

支点(O):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

动力(F1):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F2):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动力臂(L1):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阻力臂(L2):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第一节杠杆(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杠杆平衡的条件;

2、能根据实际需要正确选择和使用杠杆。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了解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教学器材:杆秤

分组实验器材:铁架台、杠杆、钩码等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杠杆的原理

出示杆秤,对杆秤进行分析,画出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使用杆秤称水果,要求称不等量的水果,请一位学生上来演示。

置疑:

你为什么要这样称?

对,我们要使杠杆达到平衡。

杠杆的平衡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样的关系?

与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有关。

画力臂的步骤为:第一:在杠杆示意图上,确定支点,将力的作用线用虚线延长;第二:从支点O向力的作用线做垂线,画出垂足,则支点到垂足的距离就是力臂;第三:要用虚线画力臂,支点到垂足用字母表示出来。

二、实验探究

通过实验探究,得到确定的关系。

每2人一组实验,要求讨论如何设计这个实验。

步骤如下:

(1)将杠杆挂在铁架台上,观察是否在水平位置平衡(静止);若不是,可调节平衡螺母,使之水平平衡。

开始实验,完成探究任务。

老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进行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提出,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解决问题。

完成实验后,任意选择五组,请组中作记录的学生将结果投影到屏幕上。

将五组中的实验数据任意各取一组填入表格中,讨论可得到什么结论(杠杆平衡的条件)。

教师可提出各种猜想,加减乘除关系都可。

可能有学生得到其他关系式,但不适合所有数据,因此它不是杠杆平衡条件。

【课堂练习】

1.画出下图中F'和F"的力臂,并比较杠杆平衡时F

与F"的大小.

2.下图所示杠杆,OA长20cm,AB长60cm,现在A处挂一重200N的物体,若使B处的弹簧秤示数最小,弹簧秤的方向怎样?弹簧秤的示数是多少?

三、杠杆的分类

由杠杆的平衡关系,可以得到当力不等时,对应的力臂也不等。可将杠杆分为三类:

杠杆类型省力杠杆费力杠杆等臂杠杆

力臂的大小关系L1L2L1L2L1=L2

力的大小关系F1F2F1F2F1=F2

力的作用点移动距离的大小关系s1s2

费距离s1s2

省距离s1=s2

分析中提出相关问题:省力、费力是谁相对谁而言?省距离、费距离的含义是什么?

举例分析:从撬棒撬石头分析费距离的含义。

所谓省距离或费距离指的是动力作用点移动距离s1,相对于阻力作用点移动距离s2而言的。杠杆平衡条件说明,当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时,动力小于阻力是省力杠杆。如图所示,当动力作用点移动s1距离时,阻力作用点移动s2距离,且s1s2,因此使用撬棒撬石头省力而费距离。

要求学生举例,并进行分类。

四、课堂小结

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

杠杆的分类:省力杠杆、费力杠杆、等臂杠杆。

五、实践活动

1.通过探究,你能理解阿基米德的名言吗?请就此写一篇短文。

2.用杠杆知识分析、理解天平的原理和调整过程。

六、板书

第一节杠杆(一)

杠杆平衡的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F1L1=F2L2

第二节滑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借助已有知识:理解滑轮的原理,知道滑轮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由问题的提出、猜测、经过实验探究,使学生亲身经历物理问题的研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从而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培养抽象思维和论证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收集,培养严肃认真的操作态度及科学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

教学重点: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

教学器材:定滑轮、绳子、钩码、弹簧测力计

分组实验器具:动滑轮、绳子、钩码、弹簧测力计、铁架台、刻度板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探究、讨论归纳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杠杆有哪三种?各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2.剪铁用的剪刀和镊子是省力杠杆还是费力杠杆?

教师出示实物并进行演示,并画出这两个杠杆的示意图。要求学生正确画出它们的力臂,讲清道理,说明结论。

剪铁用剪刀和镊子两杠杆示意图如图所示。

二、新课引入

教师先举一个滑轮的实例,再要求学生举滑轮的例子,根据使用时滑轮的不同情况进行分类(即按定滑轮和动滑轮分类)。

提问它们的特点是什么,由此给出定义:滑轮是一个周边有槽、并可以绕轴转动的轮子。

教师给出滑轮的分类。

滑轮有两种:定滑轮和动滑轮。使用时滑轮的位置固定不变的叫做定滑轮,使用时滑轮的位置跟被拉动的物体一起运动的叫做动滑轮。

再举些滑轮实例,可连接录像。

1、定滑轮

观察定滑轮。定滑轮工作时,它的轴固定不动。

举例:如旗杆顶部的装置为定滑轮。

(2)提问:使用定滑轮有什么特点?演示实验:

①称量钩码的重力;

②演示如图所示的实验,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物体上升,拉力的方向改变,但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变,特点是G=F。使用定滑轮吊起物体时,可以改变力的作用方向,达到操作方便的目的。

提问: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那么能否省距离?能否省功?

按照下图进行演示。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动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s与物体上升高度h相等,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也不能省距离。”由此得出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功。

2、动滑轮

(1)教师边讲边演示动滑轮提升重物。

要求学生讨论分析,此时提起重物使用的滑轮与刚才演示实验使用的定滑轮有何不同点?

教师在学生讨论后小结:动滑轮工作时,轴和重物一起移动。另外用力方向也不同,用定滑轮时拉力方向是向下的,使用动滑轮提升重物时拉力的方向是向上的。

(2)提问:使用动滑轮有什么好处?动滑轮中绳的拉力和做功情况怎样?(3)组织学生实验,按课本实验探究,参照下图进行实验。

由于研究定滑轮时教师已演示过实验,学生可以自己设计出实验步骤。

说明:重物用2个钩码表示,有利于分析数据。用弹簧秤测出钩码重。读取弹簧秤的示数时,跨过动滑轮的两条绳要竖直、平行。

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实验完毕后,教师请几组学生分别将自己的一组数据填到教材中的表格中,分析学生数据。

(4)总结:

使用动滑轮提升钩码,弹簧秤的示数约是钩码重的二分之一。

两根绳子吊着重物和滑轮,这两根绳子的力之和约等于钩码的重力,符合平衡力的原理。

动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s是物体上升高度H的2倍。

使用动滑轮不能省功。

说明:在提升钩码的过程中也把动滑轮提升起来了,当钩码重远大于动滑轮重时,动滑轮才可忽略不计,从而得出使用动滑轮可以省一半力的结论。

三、课堂小结:认识定滑轮、动滑轮。

四、实践活动建议:“发展空间”中的“我的设计”。

五、板书

第二节滑轮

一、定滑轮

1.滑轮的位置固定不变。

2.不省力,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3.使用定滑轮不省功。

二、动滑轮

1.滑轮的位置跟被拉动的物体一起运动。

2.可以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3.使用动滑轮工作,不省功。

第三节功和功率

教学目标:

1、知道力学中的功的含义。

2、理解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

3、理解功的计算式和单位,会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4、理解功率,知道什么是功率及功率的物理定义,知道计算功率的公式及功率的单位。

5、会用功率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重点:功的概念和物体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

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功的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功的计算式和单位,会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正确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会用功率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器材:斜面、小车、砝码、木块、弹簧测力计、刻度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知识准备

1、力的三要素是什么?2、水平推箱子,推力方向怎样?

3、向上提箱子,拉力方向如何?4、重力的方向如何?

二、引入新课

依日常生活中一些做:“工”和“功”的例子。引入新课并启发学生区分“工”与“功”,进一步得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三、新课教学

1、力学里所说的功包括两个必要的因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F)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S)

2、举例几个不做功的例子:

(1)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但因为惯性通过一段路程,也就是没有力做功。如在光滑的水平冰面上,一物体由于惯性做匀速直线运动。没受力。

(2)物体受到力,但没有移动距离,即通过的路程为零。如一人用很大的力推一辆汽车,汽车没移动,推力对物体没有做功。

(3)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也移动了距离,但移动的距离不是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如手提一桶水在水平地面上行走,提桶的力没有对桶做力。

3、功的计算,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1)功的计算式:W=FS

(2)功的单位:焦耳,1焦=1牛米。

(3)功的大小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跟物体通过的距离成正比。

4、1焦耳的物理含义:在1牛顿力的作用下,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是1米。

5、功率

(1)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功率的定义: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叫做功率。

(3)功率的定义式:P=W/t

(4)功率的单位:瓦特(符号W)1瓦=1焦/秒;1千瓦=1000瓦。

(5)物理意义:1瓦表示物体在一秒钟内完成的功是1焦。

(6)介绍功率另一个单位:1马力=0.735千瓦=735瓦。

(7)一些机械常见的功率。(学生阅读)

(8)例题(P215),用分析法分析,板书。

P=W/t而W=Gh、G=mg、m=ρv

(9)介绍额定功率(铭牌上的功率)。

四、例题与练习。

五、小结及作业。

第四节机械效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含义;

2、理解机械效率的定义及物理意义,会进行相关的计算;

3、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意义和主要方法。

过程与方法:

经过举例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及机械效率;通过讨论,了解如何提高机械效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生产、生活中各种机械的机械效率,具有用机械效率来评价机械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概念

观察教材图11-5-1或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机械做功,如起重机将砖块提升到楼顶,除了克服砖块重力做功外,也一定同时需要克服装砖的筐子、滑轮和钩子等辅助措施的重力做功;此外,由于物体之间总存在摩擦,所以起重机对砖块做功的同时,或多或少要克服摩擦做功。

起重机提升砖块做的功是有用功,提升筐子、滑轮、钩子以及克服摩擦做的功是额外功。有用功和额外功之和叫总功。

用表示总功,表示有用功,表示额外功,它们的关系是

举例提问加深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

提问,人用水桶从井中提水,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各是什么?

视学生理解程度可再举几个例子。

二、机械效率举例引出机械效率

学校二楼的墙坏了一个洞,修补的话需要40Kg的水泥。如果你是建筑工人,你需要将40Kg的水泥从一楼搬到二楼。现在你手上有重5Kg的铁桶,重2Kg的塑料桶,都能装下40Kg水泥,你可以叫楼上的同事用铁桶或者塑料桶把水泥提上去,当然也可以自己提上去。

提问:你愿意采取哪种方法?

提问:为什么?提问:“做的功少”指的是什么功少?有用功、额外功、还是总功?

提问:三个方法做的总功不同,有用功相同吗?

逐步引导。

任何机械所做的有用功只是总功的一部分。有用功所占的比例越大,说明机械的效率越高。物理学中把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做机械效率。

机械效率的符号是η,读作:yita,常用百分数表示。

说明:η为一比值,没有单位。

提问:总功又等于有用功和额外功之和,则η又可以表示为什么?

说明:在实际机械中,由于机械重力、摩擦力等等因素的存在,额外功是一定存在的,即0,可见η100%;只有在理想机械中,机械重力、摩擦力等等因素可以忽略,这时=0,

η=100%。

三、例题

例题:

如图利用一个动滑轮把重为400N的货物匀速提高2m,所用的拉力F是250N,求总功、有用功、额外功和动滑轮的机械效率。

教师板演。

解:人做的总功等于人拉绳子的力F乘以在拉力作用下绳子的自由端被拉上去的距离s。人拉绳子的力F=250N,s=2×h=2×2m=4m,h为货物提升的高度。

=Fs=250N×4m=1000J

有用功只是克服货物重力做的功。货物所受重力G=400N,提升高度h=2m。则

=Gh=400N×2m=800J

=-=1000J-800J=200J

η=(/)×100%=(800J/1000J)×100%=80%

总结:由例题得知,只要我们知道了总功、有用功和额外功三者中的任意两个,就可以算出用机械做功过程中的机械效率。

四、提出提高机械效率的意义

机械效率表示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值,机械效率越大,做相同的有用功,需要的总功越少,机械能够更好地发挥效用。η的高低是机械性能优劣、质量好差的重要标志之一。

提问:如何提高机械效率呢?提问:例题中可以采取什么方法减少?

当机械一定时,在可能情况下,增加,也可以提高η。

提问:例题中怎样增加?

五、与功的原理对比

说明:一般来说,用机械对物体做功,有用功是固定的,这时候,机械效率越高,机械需要做的总功就越少,可见,机械效率越高的机械越省功。

提问:这和功的原理中说的“任何机械都不省功”矛盾吗?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用机械做功过程中总功、有用功和额外功的概念,学习了判断机械性能优劣、质量好差的重要标志之一:机械效率η。通过η的计算公式:

η=(/)×100%

=[/(+)]×100%

讨论了如何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七、课后作业:学生训练手册相关内容。

八、板书:

第四节机械效率

一、有用功:

额外功:

总功:有用功和额外功之和

二、机械效率:η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

η=(/)×100%=[/(+)]×100%

η无单位

实际机械η<100%;理想机械η=100%

三、如何提高机械效率

在一定时,减少额外功;

在一定时,增加。

第五节改变世界的机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能举例说明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2、能分析、解释简单的物理过程中能量转换情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列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机械,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意识到机械的发展在人类文明中的重要地位,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器材:斜槽、小钢球、弹簧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提问:从斜槽上端滚下的小球,它有没有重力势能?在它下滚的过程中重力势能的大小有没有变化?为什么?在滚下的过程中有没有动能?它的动能有没有变化?为什么?

二、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

边演示边说明

(让小球从斜槽最上端滚下)

说明:小球在斜槽最上端时,重力势能最大,动能为零;在从斜槽上端滚下的过程中,重力势能不断减小,动能不断增加,到斜槽最下端时,速度最大,高度最小,也就是说重力势能最小,动能最大。所以说在从斜槽上端滚下的过程中,小球重力势能逐渐转化为动能。演示:小球从斜槽最下端向上滚。注意不让小球滚出斜槽。

提问:小球的动能和重力势能又怎样变化。

说明:在从斜槽最下端向上滚的过程中,小球的动能逐渐转化为重力势能。总结: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提问:举出在现实生活中重力势能和动能相互转化的例子。

三、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

演示:

弹簧水平放置,将一个小球放在弹簧上,用手指压小球,使弹簧被压缩,忽然松开手指,小球在水平桌面上滚动。

说明:在一定条件下,弹性势能和动能可以相互转化。

提问:举出在现实生活中弹性势能和动能相互转化的例子。

四、弹性势能、动能和重力势能的转化

演示:

将一个小球放在弹簧上,用手指压小球,使弹簧被压缩,忽然松开手指,小球弹起,上升到最高处后,又落到地面。

(可借助多媒体演示慢镜头)

提问:这个过程中弹性势能、动能和重力势能是怎么转化的?总结:在一定的条件下,物体的弹性势能、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提问:举出在现实生活中弹性势能、动能和重力势能相互转化的例子。

五、机械能同其它能之间的转化

说明:物体的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都是机械能的一种。能量除了可以在机械能内部的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之间转化外,还可以在机械能和其他形式的能量间转化。

列举教材上几个图中的例子。

总结:在一定条件下,机械能还可以与热能、电能、光能、化学能、核能等等能量进行转化。

提问:分析一下教科书图12-6-4中拉弓射箭过程中的能量。

六、改变世界的机械

凡能使我们省力或得到方便的工具,都可以称为机械。

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机械的发展史,机械改变了我们的世界。我们来看看人类已经发展了多少先进的机械。

具体详细列举几种学生感兴趣的现代化机械。

如:神舟5号,机器人,等等。

可采取多媒体辅助。

七、课堂小结

我们知道了:

在一定的条件下,物体的弹性势能、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在一定条件下,机械能还可以与热能、电能、光能、化学能、核能等等能量进行转化。

现代化机械正实现着各种各样的能量转化,改变着我们的世界。

八、作业

学生训练手册相关内容。

九、实践活动:

制作麦克斯韦摆,并通过它研究动能和重力势能的转化;在因特网上查找有关神舟五号、机器人等有关资料。

十、板书:

机械能的转化

一、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在一定条件下,弹性势能和动能可以相互转化。

在一定的条件下,物体的弹性势能、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二、在一定条件下,机械能还可以与热能、电能、光能、化学能、核能等等能量进行转化。改变世界的机械

凡能使我们省力或得到方便的工具,都可以称为机械。

机械时刻改变着人类社会。

第十二章机械能

第一节机械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动能、重力势能的初步概念,知道什么是弹性势能;

2、知道动能的大小与质量和速度有关,重力势能大小与质量和高度有关;知道弹性势能的大小与弹性形变有关;

3、知道机械能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结合定义,寻找日常生活的各种形式能量的例子,初步具备从能量角度分析物理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树立起科学的能量的观念。

教学仪器:铅球,乒乓球,橡皮筋,纸弹,弹簧,小钢球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引入能量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能量,也简称为能,诸如热能、电能、能源开发等等。“能量”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能量的概念跟功的概念有密切联系。我们说一个物体能够做功,这个物体就具有能量。并且,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大,这个物体具有的能量就越大。能量的单位和功是一样的,也是焦耳。

自然界中,能量的形式很多,今天我们学习最常见的能量的形式——动能和势能。

二、动能

列举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具有动能的物体。

有条件时可以幻灯片演示:失控的汽车常常容易撞倒路旁的柱子、广告牌;呼啸的海浪有时会冲坏海堤,推倒房子;弹出去的玻璃球能把静止的球弹得远远的,跑动的人能撞倒别人…

这些现象说明了失控的汽车、呼啸的海浪、弹出去的玻璃球、跑动的人能够对其他的物体做功,可见它们都有能量。提问:是什么原因使它们都能够做功的?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它们的能量是因为它们运动才具有的。我们把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提问:举例哪些物体具有动能。

提问: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具有的能量越大。那么物体的动能的大小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汽车速度越快出事故就越严重,对别的物体做的功越多,这说明物体动能的大小和它的速度有关。相同质量的物体,速度越大动能越大。一辆汽车以同一速度运动,重载时比空载时出事故会更严重,这说明物体的动能还和质量有关。具有相同速度的物体,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总之,物体的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动能就越大。

三、重力势能

1.重力势能概念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动能,物体还可能由于其他的原因而具有能量。

提问:举高的物体具有能量吗?也就是说具有做功的能力吗?

例如:举高的铅球,能够在落地时将地面砸个坑;举高的铁锤,能够在落下时把木桩打入地里。高处的流水能够冲击水轮碾米,磨面。它们都具有做功的能力,也就是说它们都有能量。

分析一下它们的共同特点,它们的位置,都是相对于另一物体位置较高的方向。我们把物体由于位置较高而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势能。2.重力势能的大小和质量及高度有关

让学生列举具有重力势能物体的例子。

试问树上的苹果有重力势能吗?

反问:苹果没有做功啊,为什么有能量呢?

说明:注意“能够”二字,我们说一个物体能够做功,这个物体就具有能量,不是说物体做了功才有能量。即物体具有做功的本领就有能量,不一定显露出来。树上的苹果虽然没有做功,但“能够”落到地面把地上砸一个坑,就是具有重力势能。重力势能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

举例:举起同样高度的铅球和乒乓球,铅球能够在落下时做的功多(可看地上砸的坑),具有的重力势能大。可见:物体的质量越大,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同一个铅球举的高度越高,能够做的功也越大,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可见:物体的位置越高,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总之:物体的质量越大,位置越高,它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四、弹性势能

演示并说明:

橡皮筋弹射纸弹,拉长的橡皮筋能给纸弹一个力,并推动纸弹移动一段距离,从而对纸弹做了功。

压缩的弹簧使小钢球在桌面上滚动,也能够做功。拉长的橡皮筋和压缩的弹簧都具有能量。

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有弹性的物体,在被外力改变形状时会产生一个弹力来对抗这种形变。这种形状的改变叫做弹性形变。发生弹性形变后的物体产生弹力可以做功,因此物体具有能量。我们把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叫弹性势能。

提问:请列举具有弹性势能的物体。很明显,同一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具有的弹性势能就越大。如弹簧被压缩不同长度使放在上面的小球弹起的高度不同。

提问:如果外力撤消,物体恢复原状,这时物体有没有弹性势能了?

五、势能

通常,把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统称为势能。

六、机械能

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一个物体既有动能,又有势能,那么动能和势能的和就是它的总机械能。机械能的单位和功的单位一样,是焦耳。

提问:推出去的铅球,动能是300焦耳,重力势能是200焦耳,弹性势能为0,那么铅球的机械能是多少?

七、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自然界中最常见的能量的形式——机械能。它包括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并且明白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各与什么因素有关。

八、作业

从斜槽上端滚下的小球,它有没有重力势能?在它下滚的过程中重力势能的大小有没有变化?为什么?在滚下的过程中有没有动能?它的动能有没有变化?为什么?

九、实践活动:观察现实生活中哪些物体具有机械能。

十、板书:

第一节机械能

一能量:我们说一个物体能够做功,这个物体就具有能量。

二机械能

1.动能:我们把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

物体的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动能就越大。

2.重力势能:物体由于位置较高而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势能。

物体的质量越大,位置越高,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3.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叫弹性势能.

同一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具有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4.势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统称为势能。

5.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第二节机械能的转化

教学目标:

1、理解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能举例说明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2、能分析、解释简单的物理过程中能量转换情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从斜槽上端滚下的小球,它有没有重力势能?,在它下滚的过程中重力势能将变。理由是;,在滚下的过程中动能将变,理由是:

1、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边演示边说明

(让小球从斜槽最上端滚下)

小球在斜槽最上端时,重力势能最大,动能为零;在从斜槽上端滚下的过程中,重力势能不断减小,动能不断增加,到斜槽最下端时,速度最大,高度最小,也就是说重力势能最小,动能最大。所以说在从斜槽上端滚下的过程中,小球重力势能逐渐转化为动能。

举出在现实生活中重力势能和动能相互转化的例子。

举例:秋千,钟摆在摆动的过程中都有动能和重力势能的转化。举高的铅球在下落的过程中,重力势能也在不断转化为动能,等等。

2、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演示:

弹簧水平放置,将一个小球放在弹簧上,用手指压小球,使弹簧被压缩,忽然松开手指,小球在水平桌面上滚动。在这个过程中能转化为能。

说明:在一定条件下,弹性势能和动能可以相互转化。

举出在现实生活中弹性势能和动能相互转化的例子。

3、弹性势能、动能和重力势能的转化演示:

将一个小球放在弹簧上,用手指压小球,使弹簧被压缩,忽然松开手指,小球弹起,上升到最高处后,又落到地面。

提问:这个过程中、用手指压住小球后,弹簧被压缩,也就是产生了弹性形变,具有了能,此时小球的动能为零;松开手后,弹簧慢慢回复到原来的形状,同时对小球做功,将小球弹起,弹簧弹性势能转化为小球的能。小球向上飞起后,高度越来越,速度越来越,能转化为能,到达最高处时动能为零,能最大;之后又在重力的作用下往下落,能转化为能。

二、机械能同其它形式能量之间的转化说明:

物体的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都是机械能的一种。能量除了可以在机械能内部的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之间转化外,还可以在机械能和其他形式的能量间转化。

列举教材上几个图中的例子。

总结:在一定条件下,机械能还可以与热能、电能、光能、化学能、核能等等能量进行转化。

分析课本12-2-5,12-2-6,12-2-7,三个图能量的转化

三、课堂练习

1、一个同学在蹦床上玩,从跳起到上升至最高点的过程中,_____能逐渐增大,_____能逐渐减小.

2、跳伞运动员在空中匀速下降的过程中,他的动能_____,势能_____,机械能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乒乓球从高处下落的过程中,势能转化成_______能,与地面相碰的过程中,动能转化成______能,从地板反弹起来的过程中_____能转换成______能,在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中,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4、下列情况中,势能转化为动能的是()

A.张开的弓把箭射出B.秋千从低处向高处荡去

C.汽车快速驶上一斜坡D.用火箭把卫星发送到太空

5、一个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则该物体()

A.速度不变,动能不变B.一定静止,机械能不变

C.动能不变,机械能可能增大D.势能可能减小,机械能可能减小

6、两颗相同的子弹,以同样的速度飞行在不同的高度,则它们的()

A.动能不等,势能相等,机械能相等B.动能相等,势能不等,机械能相等

C.动能相等,势能不等,机械能不等D.动能不等,势能相等,机械能不等。

7、下列各物体中只有动能的是(),只有势能的是(),具有动能和势能的是()

A.在空中飞行的子弹B.静止的自由弹簧

C.水平地面上行驶的汽车D.被拦河坝拦住的河水。

8、一辆汽车在上坡过程中.对此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它的机械能不断增大B.它的动能不断减小

C.它的重力势能不断增大D.重力势能的增加等于动能的减少。

四、课堂小结

知识网络:

一、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在一定条件下,弹性势能和动能可以相互转化。

在一定的条件下,物体的弹性势能、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二、在一定条件下,机械能还可以与热能、电能、光能、化学能、核能等等能量进行转化。

第三节水能和风能

教学目标:

1、常识性了解水能和风能的利用的知识

2、知道水能和风能的利用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

3、知道水能和风能是清洁能源,在使用中的能量转化和我国使用能源的概况

4、通过本节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和节约能源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从动能和势能转化的角度分析为什么要修建拦河坝来提高上游的水位,对于水轮机的构造和发电厂的组成不要详细分析,从联系实践来学习,并扩展对机械能的认识视野

教学过程:

1、用课前诊测引入新课

提出思考问题:重力势能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动能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河水从高处落下,说明水的能量转化情况

2、阅读水能的利用

方法1,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学生自行阅读并提出问题,组织成小组讨论,并提交思考答案,由全班同学审查.此种方法适合于班级有较强的创造性思维,并组织的教师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较广的知识面.

方法2,提出思考问题:我国古代利用水能的情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利用水能发电的情况;拦河坝提高水位的意义;利用水能发电的过程中能量的转化.利用潮汐发电的方法和意义及其发电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3、阅读风能的利用

教学方法同上,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学生提供关于风能的利用的资料(这是在上一节课应当布置的课题),学生提供的资料可以由班级共享.对于一般的教学过程,可以提出思考问题:风能的利用状况;风能的特点(优点和发展特点)等.

4、布置学生实践题目

调查本地域中水能和风能的利用状况;是否还有可以利用的水能和风能资源;实际的水电站的使用情况等

八年级下学期期中复习


八年级下学期期中复习

一.重点词汇

1.inthefuture

 inthefuture意为“将来,一段时间之后的事”;infuture意为“今后”,可解释为fromnowon,如:

 Thelittleboydidn’tknowwhathewoulddointhefuture,buthedidknowthathewouldn’ttalkwithBobinfuturebecausetheyhadjusthadabigfight.

 小男孩儿不知道将来要做什么,但他的确知道他今后不会再和Bob说话了,因为他们刚打了一架。

2.fall (过去式:fell;过去分词:fallen)

 falldown 跌倒,例如:

 Hefelldowntotheground.

 fallinlovewith 爱上某人或某物,例如:

 Hefellinlovewithher.

 fallinto 掉入,例如:

 Hefellintotheriver.

 fallonto 跌倒在…之上,例如:

 Hefellontothegroundfromhisbike.

 falloff 从…跌落下来,例如:

 Hefelloffhisbicycle.

3.talk的用法

 talkaboutsth. 意思是“谈论某事”,例如:

 Nowlet’stalkaboutyourhomework.现在我们来谈谈你的作业。

 talkwithsb.意思是“和某人交谈”,例如:

 MymotheristalkingwithmyEnglishteacher.我妈妈在和我的英语老师交谈。

 talktosb.意思是“对某人谈”,例如:

 Theteacheristalkingtothestudents.老师在对学生们谈话。

 talkoversth.作“讨论某事”解,宾语是代词时须位于副词over之前,例如:

 Theytalkedoverthematterattable.他们吃饭时讨论了这个问题。

 giveatalk意思是“作一个报告”

 注意要表示“告诉某人某事”时,须用tellsb.aboutsth.这样的结构。

4.arguewithsb和discuss

 argue重在就自己的看法、立场提出论证说理,以说服他人。

 而discuss重在交换意见,进行讨论,不含有意说服对方的成分,如:

 Iarguedwithhimforalongtime,butherefusedtolistentoreason.

 我和他辩论了好久,但他拒不服理。

 Thewomenwerediscussinghats.女人们在谈论帽子。

 argue的常见搭配有:

 argueon/aboutsth.就…进行辩论

 arguewithsb.aboutsth.就某事与某人一起辩论 

5.enough“足够的,充足的”

 enough作为形容词放在名词之前,起修饰名词作用,作为副词修饰形容词或副词放置其后,常用于:

 be+adj.+enoughtodosth.的句型,意为“足以能……”,如:

 Shehasdrunkenoughwater/waterenough.她已经喝了足够的水。

 Imstrongenoughforthiswork.我够强壮,足以能胜任这项工作。

 Theboyisnotoldenoughtogotoschool.这孩子不够上学的年龄。

 Heransfastenough.Noonecancatchupwithhim.跑得足够的快。没人能赶得上他。

 另外,enough前除可用quite外,一般不用修饰;enough作名词用时,表示“足够,充足”,如:

 Themanneverhasenough.这个人永远不知足。

 Ivehadenough,thankyou.我吃饱了,谢谢。

6.find,findout和lookfor

 find表示“找到,认为,觉得”,强调动作的结果。常指找到丢失或忘掉的东西,如:

 Jimcouldn’tfindhishat.吉姆找不着帽子了。

 Icantfindmybook.我找不到我的书。

 lookfor意为“找,寻找”是持续性动词,强调动作,不表示结果,如:

 Sheislookingforherson.她正在找她的儿子。

 I’mlookingformywatch.我正在寻找我的手表。

 比较:Hecan’tfindhispen. 他找不到他的钢笔了。

 ---Whatareyoulookingfor?你在干什么?

 ---I’mlookingformymathsbook.Ican’tfindit.我正找我的数学书,我找不到了。

 findout作经过打听,询问后搞清楚,弄明白。或指“查明”的动作,“经过调查”发现,查明真相,如:

 Icanfindoutthetruthofthefact.我能查出事实的真相。

7.beangrywithsb;beangryatsth

(1)表示“对某人生气”,可以说be/get/becomeangrywithsb.

也可说be/get/becomeangryatsb.

前者更普遍,后者更侧重于:“对某人的言行生气”。

如:

Mothergotangryat(with)meonlybecauseIhadbrokenapreciouscup.

妈妈对我发火,只是因为我打破了一只贵重的杯子。

Iwasvery(rather)angryatwhathesaid.我对他所说的话非常生气。

(2)表示“因某事生气”,可说be/get/becomeangryatsth.

也可说be/get/becomeangryaobutsth.

如:

Hewasangryat(about)whatIsaid.他对我所说的感到生气。

Shewasangryatbeingkeptwaiting.她因别人让她久候而生气。

8.onthetree和inthetree

 表示“在树上”既可以用on也可以用in,但用的词不一样,所隐含的意思也就不一样:

 inthetree通常表示所提物体不是树上长出来的,而是挂在、落在或是停歇在树上,如:

 Thebirdsaresinginginthetrees.鸟在树上唱歌。

 Thechildisstayinginthetree.小孩呆在树上。

 onthetree通常表示所提物体是树上长出来的部分,如:

 Theyarebusypickingtheapplesonthetrees.他们正忙着摘树上的苹果。

 Therearen’tmanyorangesonthetree.这棵树上桔子不多。

9.thesame…as同……一样的

 same

 adj. 同一的,相同的,如:

 Meetmeatthesametimetomorrow.明天的这个时间和我见面。

 pron.同样的事物,如:

 Iwoulddothesameagain.我愿意重做一次。

 thesame…as同……一样的,表示与as后的事物很相像,但并不是同一个,如:

 Yourpenisthesameasmine.你的钢笔和我的一样。

 thesame…that=oneandthesame同……一样的,表示与as后的事物完全一致,完全一样,如:

 Hewaswearingthesameshirt(that)hedonthedaybefore.

 他穿的那件衬衫,是他前一天穿过的同一件衬衫。

 Iwentoutthesameway(that)ldgotin.我顺着进来的原路出去了。

10.helpwith+n.=helpsb.(to)dosth.帮助某人做某事,如:

HeoftenhelpsmewithmyEnglish.=HeoftenhelpsmetostudyEnglish.

他经常帮助我学习英语。

11.bored和boring.

bored表示被动的含义,例如:

Ifeelboredaboutit.它使我感到乏味。

boring表示主动的含义,例如:

ItisveryboringtostudyEnglish.学习英语很无聊。

12.surprise动词“使惊奇”,如:Yousurpriseme!你吓了我一跳!

(1)surprise还可以作为名词“惊奇,吃惊”;“可惊的事情,意外的事情”。作为“令人吃惊的事情,意外的事情”是可数名词,如:

 Whatasurprise!多么令人吃惊的事!

 Donttellhimaboutthepresent—itsasurprise.

 不要告诉他礼物的事,这是件意想不到的礼物。

(2)surprising形容词“令人吃惊的”,表示主动的含义,如:

 Theyhaveheardthesurprisingnews.他们听到了那惊人的消息。

(3)surprised 形容词“感到惊讶的”,表示被动的含义,如:

 Iamsurprisedatyou.我对你的举动感到诧异。

(4)toonessurprise使某人非常惊奇的是,如:

 Tomysurprise,Ifoundhimsingwell.使我吃惊的是他歌唱得很好。

二.重点结构

Therebe结构变形:在therebe结构中还可把be改变从而使得therebe结构有了一些改变具体总结如下:

1.Thereused/seem/happen/appeartobe,如:

 Theremightbesnowatnight.晚上可能有雪。

 Thereappearedtobenobodywillingtohelp.看来没人愿意帮忙。

 Thereusedtobeabuildinghere.过去这儿有一座楼房。

 Therehappenedtobeamanwalkingby.碰巧有个人在此经过。

 Theredoesntseemtobemuchhope.好象没有太大的希望。

2.在therebe的be前还可以加上各种情态词,如:

 Theremustbesomethingwrong. 一定有问题。

 Thereoughtnottobesomanypeople. 不应该有这么多的人。

 Theremightstillbehope. 可能还有点希望。

3.特殊的表达方式:

(1)Thereisnosenseindoing. 做某事是没有用的,没有意义的

 Thereisnosenseinmakinghimangry. 跟他生气是没有用的。

 Thereinnosenseingoingalone. 一个人去是没有好处的。

(2)Thereisnoneedtodo. 没有必要做某事

 Thereisnoneedtoworry. 没有必要担心。

 Thereisnoneedtogivehimsomuchmoney.根本没有必要给他那么多的钱。

(3)Thereisthought/said/reportedtobe 人们认为有/据说有/据报道有

 Thereisreportedtobeabetterwaytocurecancer.

 据报道,找到了一种更好的治疗癌症的方法。

(4)Thereisnodoing(口语)不可能…….

 Thereisnotellingwhenhewillbeback. 无法知道他什么时候回来。

 Thereisnoknowingwhatheisdoing. 无法知道他在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