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七年级语文下册《外国诗两首》学案

高中诗两首教案

发表时间:2020-09-22

七年级语文下册《外国诗两首》学案。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认真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你们清楚有哪些教案课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七年级语文下册《外国诗两首》学案”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七年级语文下册《外国诗两首》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这两首诗,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2.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勇敢慎重地面对人生选择。
3.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

教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指的是什么?

2.诗歌的两部分各表现了怎样的内容?

3.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4.怎样理解“生活欺骗了你”?

5.面对逆境,我们就只有耐心等待,不予抗争吗?

6.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7.与一般诗歌相比,这首诗有什么不同?

教学《未选择的路》

8.怎样理解诗歌中所说的“路”?这是怎样一种表现手法?你能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出类似的例子吗?

9.四节诗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10.这首诗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

11.诗人选择了自己的路,可为什么题目却是“未选择的路”?

12.在诗歌表现出的情绪上,《未选择的路》与《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有什么不同?

《诗两首》学案答案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特指在生活中因遭遇艰难困苦甚至不幸而身处逆境。作者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是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
2.第一部分写如果身处逆境,不必悲伤,要耐心等待,快乐的日子一定到来。第二部分写要永远向往美好的未来,现在虽身处逆境,只是暂时的,当时过境迁,往事都将成为亲切的回忆。
3.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4.必须要联系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来理解。这句话表明正义被沙皇专制所扼杀。它与违背生活规律,被生活所捉弄不是一个概念。
5.当时沙皇专制统治相当严酷,革命势力一时还不足以与之抗争,况且诗人正被流放,所以只能等待时机的到来。
6.可从多角度理解。一方面它强调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人生的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的,各种体验都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即使是痛苦的。
7.这首诗没有什么具体形象,只是以劝告的口吻明确地说明道理。一般诗歌的艺术形象都比较生动鲜明,而将主题含蓄地暗示给读者。
8.表面说的是自然界的道路,而实际上是借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这是一种象征手法。我们曾学过的《在山的那边》和《行道树》等都采用了这种写法。
9.第一节,写诗人站在道路岔口,遭遇道路选择的尴尬与无奈,陷入沉思──一经选择便无从回头。
第二节,写诗人选择了一条极富挑战的道路,这条道路“荒草萋萋,十分幽静。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第三节,写诗人踏上自己选择的路。但他却留恋着那条未经选择的路,担心踏上一条错误的路而难以返回。
第四节,写诗人对未来的遥想。将来回顾往事,那条未选择的路是不是比已选的路更好些呢?但是现实已经不能回头了。
10.这首诗是写人生之路的。人生之路有许多,人的一生只能选择一条。当踏上这条道路以后,可能会发现有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于是就对未选择的路产生向往,也是对美好人生的向往,这便是诗人所表达的意思。它告诉我们:人生的选择很无奈,即要勇于抉择,更要慎重对待。
11.诗歌虽然写到已选择的路,但重点强调的却是未选择的路,以引起人们对人生选择的思索,所以以“未选择的路”为题。
12.《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表现得乐观积极,而《未选择的路》则表现得有些忧郁。

相关推荐

4外国诗两首学案


4外国诗两首
(一)
书写读音
1.给带点的字注音:
虔信()慰藉()镶嵌()
2.把下列句子认真抄写一遍,要求书写正确、规范、美观:
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理解积累
3.《祖国》一诗的作者是_____国诗人________,本诗选自____________。
4.把古诗补充完整:
⑴宁为百夫长,__________。⑵__________,对影成三人。
⑶驱鸡上树木,__________。
分析巩固
阅读下面诗歌并回答问题: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连我的理智也不能把它制胜。
无论是鲜血换来的光荣,
无论是充满了高傲的虔信的宁静,
无论是那远古时代的神圣的传言,
都不能激起我心中的慰藉的幻梦。
但我爱——我不知道为什么——
它那草原上凄清冷漠的沉静,
它那随风晃动的无尽的森林,
它那大海似的汹涌的河水的奔腾;
我爱乘着马车奔上村落间的小路,
用缓慢的目光透过那苍茫的夜色,
惦念着自己夜间的宿地,迎接着
道路旁荒村中那点点颤抖的灯光;
我爱那野火冒起的轻烟,
草原上过夜的大队车马,
苍黄的田野中小山头上
那两棵闪着微光的白桦。
我怀着人所不知的快乐,
望着堆满谷物的打谷场,
覆盖着稻草的农家茅房,
镶嵌着浮雕窗板的小窗;
而在有露水的节日夜晚,
在那醉酒的农人笑谈中,
观看那伴着口哨的舞蹈,
我可以直看到夜半更深。
5.《祖国》一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统摄全诗,诗人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___________”。
6.从《祖国》一诗的内容看,诗人对祖国奇异的“爱情”指什么?
7.诗中“无论……无论……无论……”引领的三个诗句的含义是什么?
8.莱蒙托夫所抒发的爱国之情,主要通过描写俄罗斯的夜色及夜色中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应用迁移
阅读俄国莱蒙托夫1932年写的一首诗《帆》,完成下列问题。
在大海的深蓝色的浓雾里
一片孤孤的帆儿闪着白光。——
它在寻求甚么,在这遥远的异地?
它抛下了甚么,在那自己的故乡?
波涛在汹涌着,海风在呼啸着,
桅杆弓起腰来发出轧轧的声动,
唉,——它不是在寻求幸福,
它也不是在逃避幸福!
它下面是澄清的碧色的水流,
它上面是黄金色的阳光!
而它,不安的,在祈求着风暴,
仿佛是在风暴中才有安祥!
9.本诗中诗人的自我形象是什么?诗中“浓雾”、“波涛”、“海风”、
“桅杆”、“水流”、“阳光”、“风暴”等形象的作用是什么?
10.诗中的“幸福”指的什么?
11.这首诗抒发出来的强烈情感是什么?
(二)
书写读音
1.给带点的字注音
深邃()晨曦()河畔()
潺潺()瞰望()黝黑()
理解积累
2.《黑人谈河流》的作者___是国诗人______,黑人文艺复兴的领袖,被称
为________。
3.解释下列词语。
⑴晨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慰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深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瞰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巩固
阅读下面诗歌并回答问题:
我了解河流:
我了解像世界一样古老的河流,
比人类血管中流动的血液更古老的河流。
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
晨曦中我在幼发拉底河沐浴。
在刚果河畔我盖了一间茅舍,
河水潺潺催我入眠。
我瞰望尼罗河,在河畔建造了金字塔。
当林肯去新奥尔良时,
我听到密西西比河的歌声,
我瞧见它那浑浊的胸膛,
在夕阳下闪耀金光。
我了解河流:
古老的黝黑的河流。
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达。
4.诗中的“河流”该怎样理解?“黝黑的河流”指什么?
5.第一节诗两次提到“我了解河流”,两次描写河流的古老,有何深意?
6.第三节诗主要写了什么?请你评点一下这节诗在写作上的好处。
7.第二节和最后一节诗句子完全相同,它们在整首诗中的作用有何不同?
8.诗人想通过谈河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应用迁移
阅读下面这首诗郭沫若的《炉中煤》,完成问题。
①啊,我年青的女神③啊,我年青的女叫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
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要我这黑奴的胸中,
燃到了这般模样。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②啊,我年青的女郎,④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想我的前生,我自从重见天光,
原本是有用的栋梁。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
我活埋在地底多年,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到今朝总得重见天光。燃到了这般模样!
9.“年青的女郎”的形象应是怎样的?诗人为什么用“年青的女郎”来比喻
自己的祖国?这一比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0.“炉中煤”是怎样的形象?诗人把自己比作“炉中煤”有什么深刻含义?
11.“你的殷勤”、“我的思量”各指什么?
12.怎样理解“要我这黑奴的胸中,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13.本诗采用第二人称“你”来写年青的女郎,这种表现形式对抒发思想感
情有何好处?
13.本诗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每一小节都以“啊,我年青的女郎”开头,
有何表达效果?
外国诗两首(一)
1.qiánjíqiàn
2.略
3.俄莱蒙托夫《莱蒙托夫诗选》
4.⑴胜作一书生⑵举杯邀明月⑶始闻叩柴荆
5.“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爱情”
6.诗人没有用豪青壮语去盛赞祖国的光荣历史、英雄业绩,也没有去歌颂名山大川,无尽宝藏,而是以平实的笔调描写俄罗斯原野的景色和农家生活。奇异的“爱情”表现在诗人把自己对祖国的爱和对俄罗斯大自然、对普通百姓的爱糅合,化为一体;即对俄罗斯山河景物和淳朴乐观的人民的热爱。(意对亦可)
7.强调他对祖国的这种“爱情”是无以替代的。(意对亦可)
8.诗歌在对原野景色和农家生活的描述中,隐含着诗人对祖国的真挚感情,即“真实地、神圣地、理智地理解对祖国的爱”(比勃罗留波夫语)。这种爱是真实的,也是最本色的。(意对亦可)
9.帆(可从标题中得到启示);塑造“帆”的形象(诗中其他形象起衬托作用)。
10.指个人的幸福。
11.渴望自由,呼唤斗争。
(二)
1.suìxī pànchánkànyǒu 
2.美兰斯顿休斯“哈莱姆的桂冠诗人”
3.⑴晨光⑵安慰⑶深⑷从高处往下看;俯视
4.诗中“河流”是一个高度凝练的意象,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历史的象征。“黝黑的河流”指黑人的历史。
5.前者是为了反复强调黑人对“河流”(历史)的见证;两次描写河流的古老,是为了说明黑人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种族。
6.这节诗,是对黑人的历史的回顾。诗人以夸张的手法展开对历史的回顾,“我”的身影掠过亚、非、美三大洲,从古代到现代,用一幅幅的历史画面,把我们的思想带到了人类的洪荒时代,让我们感受到了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黑人民族的伟大作用。把抽象的哲理完全融于形象的诗句之中。(意对亦可)
7.第二节诗的作用是承上启下,表明“我”已经深入地用“灵魂”去感受河流,由此引出下一节对历史的回顾。最后一节重复第二节,意在强化突出主题:黑人种族见证了人类的发展历史,黑人的“灵魂”里容纳着人类的文明,历史的积淀,因而显得“深邃”。(意对亦可)
8.诗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就是对祖先和历史的寻根。从中显示了黑人对自己种族的自豪感。(意对亦可)
9.“年青的女郎”应该是美丽、朝气蓬勃、富有青春的勉力,叫人想念。这一形象的比喻,既是对祖国的热情赞美,又迈出了自己对祖国的深深眷念之情。(意对亦可)
10.“炉中煤”的形象是浑身都在燃烧,十分炽热。诗人把自己比作“炉中煤”,形象地表明诗人思念祖国的情绪是何等炽热、何等强烈。
11.“你的殷勤”指祖国的生养之恩和热情关怀,“我的思量”则指“我”对祖国人民每时每刻的思念。(意对亦可)
12.煤虽是黑的,但经燃烧能生成火,其他再漂亮的石头却不能。诗句的寓意是;别嫌我外表难看,其实只有我这一类人对你才有无限的忠诚和热爱。(意对亦可)
13.采用面对面地赞美、倾诉的形式,显得直接,亲切,也更感人。
14.反复咏唱,一唱三叹,增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

《外国诗两首》导学案


每个老师为了上好课需要写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我们要写好教案课件计划,这对我们接下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外国诗两首》导学案”,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外国诗两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在诵读中感受自然的美、理解诗的意境。

2.体会两首诗在写景抒情上的基本特点,并尝试写简单的诗。

3.理解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爱。

4、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诗歌中蕴藏的感情。

2.难点:两首诗歌风格的比较。

资料助读:

两位诗人简况: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1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习外科。直到1816年11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叶赛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自主学习:

(1)如何理解《蝈蝈和蛐蛐》一诗中,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

(2)反复朗读《夜》,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诗中所写的夜景。

(3)《夜》一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合作探究展示:

(1)阅读两首诗歌,勾画出你喜欢的句子,组内交流其语言表达的精妙之处。

(2)比对两首诗歌分析它们在内容、情感表达、构思上的特点。

(3)比较阅读郭沫若的《静夜》同叶赛宁的《夜》,谈谈你的阅读感受。

静夜

郭沫若

月光淡淡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

漏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

远远的海雾模糊。

怕会有鲛人在岸,

对月流珠?

同:

异:

当堂训练:

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为题,写一段抒情性的文字,或者以《夜》为题,模仿这两首诗简易朴实的写法,即兴创作小诗一首。

外国诗两首


外国诗两首
教学目标:
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2、写景诗的特点
3、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4、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1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学习和欣赏第一首诗《蝈蝈与蛐蛐》
作者简介:济慈,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三、读熟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四、整体把握;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五、问题研究:
这首施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六、课后练习一:
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第二首:《夜》
一、作者简介:
叶塞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二、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三、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
1、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
2、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四、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
五、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