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比尾巴》片断赏析

小学教案比

发表时间:2020-09-22

《比尾巴》片断赏析。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比尾巴》片断赏析》,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师:刚才,我们一起到森林里观看了小动物们举行的比尾巴比赛,认识了许多动物尾巴的特点,觉得十分有趣。现在,我们也来举行一个动物尾巴介绍会,请小解说员们准备好自己带来的有关动物尾巴的资料,谁先上台向大家介绍你喜欢的动物尾巴的特点?

生:我带来了一张老虎的图片,老虎的尾巴长长的,上面还有许多花纹。

师:这位小朋友说得真好!他能用长来生动形象地介绍老虎尾巴的特点。大家在介绍时,要向他学习,看谁也能用上本课学到的表示动物尾巴特点的词,如短、扁、弯,还可以发挥想像,用上好像这个词。还有哪位小朋友们想上来向大家介绍一下?

(生争先恐后地举手)

师:这么多的小朋友举手啊!这样吧,大家先在四人小组交流,等一下选派一个代表向全班介绍。

生:四人小组交流。

生:各小组选派代表上台介绍。发言情况举例如下:

生1举着图片上台:这是一条鱼。它的尾巴好像一把扫帚。

生2举着图片上台:这是一只长颈鹿。它的尾巴又细又长,好像小辫子,又好像一根毛笔。

生3拿着玩具袋鼠上台:袋鼠的尾巴又粗又长,袋鼠经常把它当作椅子坐。

反思:

这个教学片断突出了以下几方面的特点:积极开发课外学习资源,突显出语文教学的开放性。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各个方面,通过各种媒体,了解动物尾巴的特点,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了学生认识世界的机会,初步培养了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所学的表示动物尾巴特点的词长、短、扁、弯等,让学生出示材料进行介绍,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另外,用富有童趣的过渡性语言,把学生带入动物尾巴展示会的学习情境;运用鼓励性评价,激起了全班学生上台交流的欲望,师与生、生与生的信息处于良性动态交流之中。

编辑推荐

《小壁虎借尾巴》片断赏析三


[教学实录]:

请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标出每句话的句序,想想每句话的意思。(生自读课文)

生:这段共有四句话。

师:好,下面我们来逐句理解。师(出示句子)读一读,再比较哪句话好?

1、小壁虎爬到小河边。

2、小壁虎爬呀爬,爬到小河边。

生:两句话都是说小壁虎来到了河边,但第二句好一些,因为说得具体些。

师:第二句好,从爬呀爬可以看出小壁虎爬了很远,它是从墙脚爬到河边的,有很远的距离。

生:爬呀爬,还可以看出它爬得很慢。因为小壁虎的尾巴断了。它很疼,又很伤心,所以爬得慢。

师:你们真会讲道理,谁来体会读一读?

(生读出伤心的语气,爬呀爬语速稍慢一些)

师:小壁虎来到河边看到了什么?(生读第二句)

师:什么是摇着,谁来解释?

生:摇着就是摆着。

生:摇着就是鱼在水里游,尾巴不停地动着。

师:(示图)你们瞧,小壁虎看到鱼在水里摇得这样开心,心里会怎么想的?

生:小壁虎会想:小鱼姐姐的尾巴真漂亮,要是我也有这样一条尾巴,那多好哇。

生:小壁虎会想:我有了尾巴,也可以和小鱼一样自由地游啦

师: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咱们接着往后看。(生读第三句)

师:(出示句子)比一比这两句话哪句好,为什么?

1、小壁虎说:小鱼,你的尾巴借给我/

2、小壁虎说:小鱼姐姐,你的尾巴借给我行吗?

生:(读)第二句好一些,因为第二句中小壁虎喊的是小鱼姐姐,小壁虎对人很客气。

生:第二句好,您就说明小壁虎很有礼貌。

生:第二句好,小壁虎说:你把尾巴借给我行吗?它是问小鱼姐姐,如果小鱼说不行,它就不借了,说明小壁虎非常懂礼貌。

师:小朋友们说得真棒,咱们来学着小壁虎的样子,读读这句话。

(生有感情地读)

师:小鱼答应了吗?为什么?

(生读第四句)

生:小鱼没答应,因为小鱼的尾巴要拨水。

生:如果小鱼答应了把自己的尾巴借给了小壁虎,它就没有尾巴了,所以小鱼是不能答应的。

师:讲得真好,下面我们来分角色朗读小壁虎和小鱼的对话。

(分角色读,个人读或小组读)

师:小壁虎找小鱼没有借到尾巴,又去向谁借呢?请用学习第三自然段的方法,自学第四自然段,然后请大家画出与第三段不同的地方来说一说。

(生自学,批画)

生:这段是写小壁虎来到了大树上,看到的是老黄牛。

生:小鱼是摇着尾巴在水里游,老黄牛是甩着尾巴在树下吃草。

生:黄牛的尾巴与小鱼的不同,它是用来赶蝇子的。

师:你们真聪明,说得太好了,现在,请你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名话读给大家听。

(生朗读,读时应注意语气)

师:你们成功地学完了第三、第四自然段,下面请你们分组讨论,自学第五自然段。

(生小组自学)

师:这一段主要讲什么?

生:主要讲小壁虎向小燕子借尾巴,因为燕子的尾巴要掌握方向,所以它又没有借到尾巴。

[评析]:

从上述步骤来指导学生学文,充分体现了导学扶学放手自学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一课例针对老师们如何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方法,即比较理解法。这让学生不仅发现了三、四段在结构上是相似的,有从内容上加以区别。老师仅用比较异同的方法,让学生全面理解,并道出自己的见解,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读是这一教例中一条贯穿全过程的主线,在学习中,学生按自己的理解在教师的指导下,用不同的语气、语速来读,有个人读、小组读、竞赛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在扶学、放手自学中教师以读为检查学习效果的主要手段,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句子读,有感情作基础,效果会更好。

创设情景,为学生提供表达的机会,是这一教例的又一大特点。教例采用比较的方法学句子,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想法。另外,多次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谈当时的心里活动。最后,引导发散,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比”出来的精彩──《比尾巴》教学片断与反思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比”出来的精彩──《比尾巴》教学片断与反思”,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师:谁能根据课文中的句子来编一句儿歌呢?比如说:谁的尾巴粗?老虎的尾巴粗。也可以把你在幼儿园学到的背一背。

生1:谁的尾巴粗?谁的尾巴细?谁的尾巴最好看?老虎的尾巴粗,老鼠的尾巴细,金鱼的尾巴最好看。

生2:谁的尾巴软?谁的尾巴硬?谁的尾巴长钩子?猫的尾巴软,恐龙的尾巴硬,蝎子的尾巴长钩子。

生3:谁的脖子长?谁的脖子短?

(他还没有说完,学生哄堂大笑,纷纷说:比尾巴成了比脖子了!)

师:(愣了愣)大家不要笑,请让他说完。

生3:谁的脖子短?谁的脖子最好看?长颈鹿的脖子长,猪的脖子短,丹顶鹤的脖子最好看。

师:(竖起大拇指)你说得真好,不光尾巴可以比,脖子、眼睛、耳朵等身体的各个部位都可以比,谁还能再来比一比?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热烈讨论起来。)

生1:谁的耳朵尖?谁的耳朵圆?谁的耳朵像扇子?猫的耳朵尖,熊猫的耳朵圆,大象的耳朵像扇子。

生2:谁的嘴巴长?谁的嘴巴短?谁的嘴巴长钩子?啄木鸟的嘴巴长,小鸡的嘴巴短,老鹰的嘴巴长钩子

【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学过程既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理解。这位老师巧妙地捕捉、利用了比脖子这一临时生成的课堂资源,使学生不再局限于比尾巴,拓展了思维的空间,激发了创造的热情。在这堂课中,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角、控制者,而是课堂资源的重组者,动态生成的推进者,从而有效推动了课堂教学向纵深发展。

创设情境 指导朗读──《小壁虎借尾巴》片断赏析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创设情境 指导朗读──《小壁虎借尾巴》片断赏析”,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课件展示:小壁虎在墙上爬来爬去)

师:它叫小壁虎,大家观察一下它有什么特征?

生:它有四条腿。

生:它还有一条小尾巴。

生: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叫它小壁虎吗?

生:因为它能在墙壁上爬。

师:真聪明,它脚趾有吸盘,可以附在天花和墙壁上爬行,经常在夜间出来吃蚊子、苍蝇、蛾子等昆虫,是人类的好朋友。

师:它的尾巴很有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壁虎借尾巴》。

师;(板书课题)

(课件提问:小壁虎怎么了?说说它先后都向谁借尾巴了?后来怎么有尾巴了?)

师:请同学们读课文并思考以上几个问题,可以小组讨论。

生:小壁虎的尾巴被一条蛇咬住了,它一挣,尾巴断了,它逃走了。

生:它很难过,向小鱼、老牛、小燕子去借尾巴。

师;(板书:小鱼老牛小燕子)

生:它又长出一条新尾巴了。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那它是怎样向小鱼借尾巴的?小鱼的尾巴借给它了吗?为什么?

(课件展示:小壁虎向小鱼借尾巴的图片)

生:小壁虎爬呀爬,爬到小河边,它看见小鱼摇着尾巴,在河边游来游去,小壁虎说:“小鱼姐姐,您的尾巴借给我行吗?”

师:小壁虎的尾巴断了,它的心情怎么样?

生:它很难过。

生:它很害怕。

师:谁会读小壁虎说的话呢?

生:(读课文,停顿稍差,重音稍差)

师:你们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他读出了小壁虎难过,害怕的样子了,但他读得重音不够。

师;什么地方应该读重音呢?

生:“借给我”要读重一些。

师:说得好!还有吗?

生:这句话要有停顿,从“借给我”后停顿一下就更好了。

师:你愿意读一下吗?

生:你的尾巴借给我/行吗?

师:他读得怎么样?

生:他读出了小壁虎难过的语气。

生:他读得很好听。

生:他读得很生动。

生:我也能读。(生读)

师:读得真好,自己练一练好吗?

生:(同桌同学互相读、互相评)

师:小壁虎是怎样向小鱼借尾巴的?如果你是小壁虎,你会怎样想?怎么做?大家练一练,表演一下好吗?

生:哎呀!我的尾巴断了,没有尾巴多难看呀!咦,那是小鱼姐姐吗?“小鱼姐姐,我的尾巴断了,把你的尾巴借给我行吗?”

生:我得借一条尾巴,哎,那不是小鱼姐姐吗?“小鱼姐姐,你的尾巴借给我行吗?”

生:我想起来了,小鱼姐姐有尾巴呀!我去找小鱼姐姐借尾巴,太好了,小鱼姐姐在哪?“小鱼姐姐,您的尾巴借给我行吗?”

生:小鱼姐姐的尾巴也许有用吧,我去找他借吧,小鱼姐姐在那游泳呢。“小鱼姐姐,您的尾巴借给我好吗?”

生:谁有尾巴呢?那不是小鱼姐姐吗?对了,她有尾巴呀!我找她商量商量,把她的尾巴借来好了。“小鱼姐姐,您的尾巴借给我行吗?”

师:同学们们想象里很丰富,表演得真好。小鱼的尾巴能借给小壁虎吗?为什么?在书中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生:咳!不行啊!我要用尾巴拨水呢!

生:小鱼的尾巴不能借给小壁虎,因为小鱼姐姐要用尾巴拨水呢。

生:“对不起,小壁虎,我的尾巴用来拨水呢,不能借给你。”

生:小壁虎,我的尾巴也有用呀,我要用它拨水呢。

生:没有尾巴,我就不能游泳了。

生:小鱼姐姐的尾巴不能借给小壁湖虎,因为小鱼姐姐要用尾巴拨水,这样她才能在水里游来游去呀。

师:大家说得太好了,下面同学们互相练习,将小壁虎和小鱼姐姐的对话读一读,好不好?

【评析】

低年级阅读课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阅读的乐趣,在教学中,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渲染,创设情境,指导学生阅读,通过大量的朗读指导,使学生感受朗读的乐趣,进而达到乐读、会读、读好的目的。并通过有趣的人物对话及情节的表演,体会、理解文中的意思,使学生在有趣的朗读过程中,理解课文的含义。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创造性地练习说话,同时培养学生自信、自主等个性品质,以及培养学生形成个人的语言风格和语言品味。

比尾巴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孩子非常喜欢小动物,对于奇特的动物尾巴更是兴趣盎然。在学前教育中大多数孩子们接触过这首儿歌,这些有利因素为本节课的教学奠定了坚实的感情基础。

教师思考:

儿歌抓住各种小动物尾巴特点,以比的形式为主线,充分调动孩子学习探究的积极性。同时儿歌形式活泼,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学中教师应该以朗读训练为切入口,拓展学习资源,让学生了解各种动物尾巴的特点。

教学目标:

1、认识比、尾、巴等12个生字,会写云、公、车3个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2、了解动物尾巴的特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信息资源:

1、猴子、兔子、公鸡等各种动物图片及相关动物尾巴图。

2、学生收集查找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文字、图片、玩具或模型等资料,注意留心它们尾巴的特点。

3、认读生字的相关课件。(生字卡片也可以)

重点难点:练习朗读和认字是教学重点;读好书中问句是教学难点。

课时安排:两课时(根据教学实际自行安排)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以动物王国要举行比赛为题谈话导入,教师相机板书课题。

2、引导学生认识比、尾、巴三个生字,注意尾巴的轻音读法。

(从学生已有的识字经验出发,先让学生试读、领读,然后教师再重点指导轻声的读法。)

3、释题: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借助拼音自己读课文,边读边圈划出生字。要求:读正确。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2、同座互相练读,会读的读给小伙伴听,不会读的互相帮助,然后请4个小伙伴合作读,尝试互相评价,注意把课文读通顺。

3、指名汇报读,请学生说说你都知道了什么?(学生知道什么说什么,了解多少说多少,教师不设定统一的感知目标。)

三、随文识字,感情朗读。

1、认读理解带动物名称的生字。

(1)逐一出示生字猴、松鼠、公、鸭,看拼音读准字音。

(2)不带拼音,学生自由练读,然后开火车读。

(3)把生字卡片贴在对应的动物图上,指名领读。

(4)找出带有这些生字的句子,读一读。

2、认读理解短、扁、最。

(1)出示生字短、扁、最,找出文中的句子读一读。

(2)重点指导问句的读法:

谁的尾巴短?兔子尾巴短。(教师重点范读指导好问句末尾词语的升调.学生做游戏,两个小朋友,我问你读,你问我读,看谁的语气读的最像。)

(3)其他几句问句学生可结合生活实际,体验、尝试读。

在问句的指导中,教师帮助学生比较各种动物尾巴,顺势理解最的意思。

(4)联系生活实际,拓展运用词语。日常生活中什么东西长?什么东西短?扁用在什么地方?和弯相反的词是什么?

3、利用字族巴认识把,教师重点指导长句松鼠的尾巴好象一把伞的停顿和断句。学生感悟体验着模仿读。

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师生、生生引读、对读。

2、同座拍手读。

3、加上动作表演读。

4、男女生比赛读

5、小组内评读、推荐读

6、开展比尾巴表演赛(背诵)

(多给学生展示、评价的机会,如你喜欢背哪部分?你哪里比他读的还好?比试着读读。谁还想读,站起来一起读。对于他的朗读,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五、挖掘课外资源,拓展运用。

1、贴画,说尾巴。结合书后读读画画让学生贴(指名贴)、画(全班学生在书上画)。然后教师再鼓励学生说说它们尾巴的特点。

2、开展动物尾巴介绍会。让学生以小解说员的形式介绍自己收集的有关动物尾巴的资料,表达形式不限,能用上今天学习的词语更好。

(充分展示学生课外的学习资源,如图片、玩具、模型等。)

3、有能力的学生还可模仿书上的句子也编几句小儿歌。

六、指导书写云、公、车。

1、学生仔细观察它们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引导学生发现写好这三个字的关键,教师范写。

3、学生描红,练写,看谁写的正确美观,写几个不限,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4、教师巡视,个别指导,及时展示写得好的学生作业。

七、课外建议:

1、回家把这首儿歌背给爸爸妈妈听。

2、请爸爸妈妈帮忙继续查找有关动物尾巴的资料,文字和图片资料整理好放在成长档案袋中,课余时间和小伙伴交流。

10、比尾巴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10、比尾巴”,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10、比尾巴

一、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云、公、车”3个生字。认识“”和3个偏旁“矢、八、鸟”。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习朗读问句。

3、了解动物尾巴的特点,进行思想教育。

二、教学重点:练习朗读和识字。

教学难点:读好问句。

三、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探究法等综合运用。

四、课前准备:

1、“猴子、兔子、松鼠、公鸡、鸭子、孔雀”的图片。

2、生字卡片。

3、黑板上大森林场景的布置。

4、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找、收集有关动物的文字、图片资料,留心有关动物尾巴的特点。

教学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疑激趣,谈话揭题

(师指着黑板上大森林的场景)今天一大早,森林里就闹哄哄的,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让我们去看看吧!

1、出示拼音课题,让学生拼一拼,猜一猜。(指导读好“巴”的轻声)

2、师在拼音下书写生字。(再指名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读通课文。(师巡视,注意读书习惯的培养)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一听?

指名读——评议(随机引导学生读准“松、最、鼠”等平翘舌音)

3、同桌互读检查。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路

1、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出本次参加比尾巴的队员,用“——”划出。

2、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句式表述。(生边说,师边贴各种动物图片)

句式参考:(鼓励不同的说法)

a、参加比尾巴的有()、有()、有()、有()、有()、还有()。

b、参加比尾巴的有()、()、()、()、()和()。

c、()、()、()、()、()和()参加了这次比尾巴。

四、趣味识字

接下来,我们来做个游戏,名称是“生字宝宝找主人”。要想找对主人,就必须先认识生字宝宝,对吗?

1、老师贴出生字卡片,请小老师自由选择自己会读的“字宝宝”教给大家。

2、游戏开始,把生字卡片发给学生,请学生把生字卡片贴到相关动物图片旁,并说明理由,教大家读两遍。

3、通过比较异同,学习“巴”和“把”、“公”和“松”。

4、学习新偏旁“矢”、“八”、“鸟”

五、书写指导

1、自由描红各一个,想想写好这三个字要注意什么?

2、引导发现写好这三个字的关键。(“云”第二笔要写长,落在横中线上。“公”上面的“八”开口度要适中。“车”最后一笔要压在竖中线上。)

3、各写三个。

六、你还能给这些生字找朋友吗?(扩词)

七、在《找朋友》的歌声中结束本堂课

第二课时

一、快乐复习生字“争奖牌”

二、细读课文,理解词句

1、同桌合作读课文,谈谈你的发现:这篇文章有什么特点?

2、指导读问句。(注意最后一个字声调要上扬)

3、指名回答这些问句。

4、以各种形式促读。

a、师问生答

b、男女生对读

c、小组对读

d、伙伴对读

e、以快板的形式表演读

5、找表示动物尾巴特点的词

经过比较,我们知道了这些动物的尾巴他们都有自己的特点,你能从书本中圈出来吗?

a、试圈

b、反馈,师板书

c、联系生活实际,拓展引申学会运用词语。

什么东西长?什么东西短?“扁”还可以用在什么地方?和“弯”相反的词是什么?

三、拓展延伸

1、如果你是裁判,你会把“比尾巴”的金牌挂在谁的身上?

2、你还知道其它动物尾巴的特点和作用吗?

3、师小结。

小朋友们,通过你们的讨论和研究,我们知道了动物的尾巴不管长还是短,不管弯还是扁,不管漂亮还是难看,它们都有自己独特的作用。只要是适合自己的尾巴,就是一条好尾巴。

四、画尾巴(课后作业)

1、小朋友们,赶快拿起笔,给动物们添上一条适合自己的尾巴吧。

2、交流作品。

《比尾巴》教材理解


一、教学要求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云、公、车3个字。认识1个笔画和3个偏旁、八、鸟。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习朗读问句。

3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

二、教材说明

本篇短文通过三问三答的对话方式,介绍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全文读来琅琅上口,简明易懂,富有儿童情趣。

练习朗读和认字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读好问句是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好猴子、兔子、公鸡、牛、马、鱼等动物的图片,将动物尾巴剪下来,制成活动贴图。

2学生可通过各种途径查找、搜集有关动物的文字、图片资料,留心有关动物尾巴的特点。

(二)认字、写字

1认字

本课12个生字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读准松、最、鼠的平、翘舌音,认识短、公、鸭这三个生字中包含的新偏旁、新笔画。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这些生字音、形、义的联系。

(1)加强当堂板书。教师板书既增强了学生的注意力,又使学生强化了对生字的认识。

(2)本课有不少表示动物名称的生字词,如猴、松鼠、公(鸡)、鸭(子)。这些生字可利用图片帮助认识,使学生将生字与生动、形象、有趣的图画相结合。

(3)利用字族认字。如生字巴、把公、松。在认识基本字巴和公的基础上,帮助学生了解把的扌、松的与字义的联系,从而认识把和松。

(4)根据汉字构字特点认字。

以上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可组合使用。通过给学生提供多种线索,帮助学生更快地认识这些生字,同时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2写字

本课写字教学,可让学生在自己描红的基础上,点拨学生发现书写三个字的笔顺规则是从上到下。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写好这三个字的关键之处:云字第二笔横要写长一点,落在横中线上;公上面的八的开口度要适中;车最后一笔丨要压在竖中线上。

(三)词句

本课词语教学的重点主要是反映动物尾巴特点的一些词,如长、短、一把伞、弯、扁,还有最。教学中,可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式。

1利用形象直观的图片或实物,帮助学生领会词义。如看看图上鸭子的尾巴,或者摸摸玩具鸭子的尾巴,学生就不难领会扁的意思了。其他几个反映动物尾巴特点的词也可采用此法进行教学。

2通过比较,帮助学生领会词语的用法。如最,若单纯地讲词义或用法,很难说得清。教师可引导学生将课文中描写的六种动物放在一起比一比,看看谁的尾巴最好看,由此领会最的意思和用法。

3联系生活实际,在拓展引申中学会运用词语。学生在弄懂了长、短、弯、扁等词的意思后,教师可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什么东西长?什么东西短?扁还可以用在什么地方?和弯意思相反的词是什么?

本课句子的教学要与重点词语的教学紧密结合。一般来讲,重点词语的意思弄懂了,整个句子的意思也就迎刃而解了。如孔雀的尾巴最好看这一句,学生明白了最的意思,也就明白了整句话。值得一提的是,在教学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这句比喻句时,不必告诉学生这是比喻句,也不必让学生说出松鼠的尾巴与一把伞什么地方像。只要将松鼠的图片与一把伞的图片或实物放在一起让学生看一看,使学生从整体上感受到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就行了。

(四)朗读

本篇课文整体的朗读基调是轻松、欢快、俏皮的,就好像两个小朋友在一问一答,做猜谜游戏。因此,在安排全文的朗读时,除了让每位学生自由读外,还可安排同桌、男女生、小组等不同形式的对读。在朗读指导中,要着重指导学生读好问句。可先引导学生读准句子中易读错的字,如谁,再提醒学生读好一些词语中的轻声,如谁的、尾巴等,最后重点指导学生读好问句末尾词语的升调,如长短一把伞等。可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个别读、开火车读等方式进行训练。

(五)实践活动

本课课后安排了一项读读画画的练习,目的是通过生动活泼的方式巩固及拓展学生对动物尾巴特点的认识。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课文语言的掌握,更好地将游戏活动与学习语文紧密结合,这项练习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出示去掉尾巴的动物图片(除课后练习中提示的,教师还可补充一些)。

2出示动物尾巴的图片(顺序打乱)。

3请学生自由、任意地选取一种动物的尾巴给动物安上,并要求学生说话:的尾巴。谁说得好、说得多,就将这个小动物的图片奖励给他。在说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注意保护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可多复制准备一些动物图片以备奖励。

4请学生用彩笔给书后读读画画中的小动物添画上尾巴。

(六)教学时间

教学本课可用2课时。

四、教学设计举例

本课教学设计着力体现重视朗读训练。同时根据教材实际和低龄学生的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进行字、词、句的训练。

(一)趣味揭题,学习生字

1今天,森林里的小动物们要举行一项特别的比赛,请我们每个小朋友做裁判。它们比什么呢?

2教师当堂板书课题。引导学生认识比尾巴三个生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全文。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教师巡视,注意个别指导。)

3请同学们再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通课文。(教师巡视,因材施教,注意读书习惯的培养。)

4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一听?其他同学注意听他读得是否达到了要求。

5评议、讨论。

(1)指导朗读问句。

(2)课文中讲了哪些小动物比尾巴?

(出示文中六种动物的图片,板书动物名称,认读生字,注意结合图画帮助学生认识生字的偏旁。)

(三)细读课文,理解词句

1指导读第一、二节。

(1)谁愿意学一学老师的样子,出题考考大家?请你读读课文第一节,其他人听他问句的语气读得像不像。

(2)谁会回答这些问题?请你读读课文第二节,其他人听他答得对不对、好不好。

(3)看图了解动物尾巴的特点,学习相应词句。

2指导读第三、四节。

(1)请同座位以对读的方式练习朗读三、四两节课文。

(2)学习反映动物尾巴特点的词句。

3自由朗读全文,边读边做做手势,把动物尾巴的特点表现出来。

(四)熟读成诵,拓展延伸

1请同学以分组对读、男女生对读的方式朗读全文。

2尝试背诵。

3完成课后读读画画练习。

(五)复习生字词

(六)练习写字

《比尾巴》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在观察、了解动物尾巴特点的游戏中,认识比、尾、巴、短、把、猴、松、鼠、扁、最、公、鸭等12个生字,学写生字公。

2.正确朗读课文,增强识字的愿望。

3.在游戏式的学习中,感受合作与探究的乐趣。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说说吧。

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一些动物朋友。你们看

他们在干什么?(出示课件:猴子、兔子、松鼠、公鸡、鸭子、孔雀等六种小动物,随即出示:比尾巴)

知道今天我们要学习哪一课吗?(老师板书课题)

自由发言,简单介绍喜欢的小动物。

观察画面,发表意见。

随老师书空比、尾、巴三个字。

认读比、尾、巴。

以大森林为背景,六种动物逐一出现,突出动物尾巴的活动。

二快乐识字游戏巩固

让我们认识一下参加比赛的小选手。(在原画面出示动物名称)

观察一下,这些动物的尾巴各是什么样子的?

他们中间还藏着一些生字宝宝呢,认识吗?快读给你旁边的小伙伴听。

(去掉拼音)现在还认识吗?

咦,生字宝宝不见了,快在课桌里找找,在小组里读一读。

想和生字宝宝做游戏吗?

生字宝宝搬家了。(电脑出示生字)

看,哪个生字宝宝在和我们捉迷藏?(在12个认读字中先去掉公字,再去掉松鼠一词,最后去掉把、巴两个字。)

借助画面认读猴子、兔子、松鼠、公鸡、鸭子、孔雀等词语。

仔细观察画面,说出动物尾巴的特点。

借助画面认读长、短、一把伞、弯、扁、最好看等词语。

同桌借助拼音拼读生字。

直接认读生字。

在自己的课桌里找出生字卡片和小伙伴一起认读。

向大家汇报。

做听音拍卡、摘果子、生字接龙等游戏。

开火车读生字。

找出屏幕中隐去的生字。

创设有趣的认字情境,引导学生快乐识字。

按学生说的顺序,老师点击相应动物的尾巴,随即出示长、短、一把伞、弯、扁、最好看等词语。

屏幕上出现带有拼音的生字短、把、猴、松、鼠、扁、最、公、鸭。

教师课前有意识地把生字卡片放在学生的课桌里,以增强学习情趣。

借助游戏巩固识记。

重新排列生字顺序。

三语境识字读中感悟

同学们,现在我们把生字宝宝送回家好吗?(电脑出示课文)读读课文,要读准每个字音。

同学们一边听,一边观察,看会有什么发现?(课件中?闪动变红,。闪动变蓝)

把你的发现读给小伙伴听,让他给你评一评。

谁来说说你的发现。

读一读。

(出示课件第1、3节)

问句我们读好了,想知道答案吗?打开书自己读读,找找,和小伙伴商量商量。

(老师出示词语卡片:猴子、兔子、松鼠、公鸡、鸭子、孔雀、长、短、弯、扁、一把伞、最好看)能让它们手拉手成朋友吗?

我们来做对口令的游戏,谁的尾巴长?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场精彩的比尾巴大赛。

你觉得哪最精彩?能读好吗?提提建议。

散读。

个人汇报读。

各小组自选方式读。

一人读,大家看屏幕边听边思考问题。

同桌互读课文。

在读书、评价中感悟文中带问号的句子。

自己读书。

小组交流。

读词语卡片。

小组内找词语朋友。

一组同学到前面找词语朋友。

生答:猴子的尾巴长。

生问:谁的尾巴长?

生答:猴子的尾巴长。

观看课件。

有感情地朗读。

在语境中巩固认读字。

读中引导评价。

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引导学生发现问号,指导朗读。

用游戏的方式反馈读书效果并复现生字。

四指导写字展示交流

课文都读好了,想不想写写字呢?(出示课件:公)一起读。

怎样才能把字写好看呢?(课件出示书写公字的过程)谁来提醒大家。

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写。(板书:公)

自己写一写。

把你写的字展示给大家看。

观察并说出字的笔画和占格位置。

书空。

评价老师写的字。

描、写生字。

评价。

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指导书写。

五联系生活拓展巩固

比尾巴大赛还在进行,动物们给我们发来了邀请信,快打开看看,完成上面的内容,你就能参加它们的大赛了。

小组合作完成拓展练习。

此项作为弹性环节,既可在课上进行,又可放到课下做游戏。

《阳光》片断赏析


案例描述:

这是一篇一册的阅读课文,全文以抒情的笔调,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阳光给万物带来的生机与美丽。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感受阳光的美好,深入理解阳光的作用,我在教完第一自然段后,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板画了山上的小树、田里的禾苗和长长的小河,而后进行了以下教学活动:

师:小朋友们想不想快点去看看阳光到过的这些地方?

生:想!

师:那就请小朋友们自己去读一读第二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像,看看自己的头脑中会出现什么?(各自朗读想像)

生:我好像看到山上的小树长高了许多,还长出了许多叶子。

生:我好像看到田里的禾苗变得更加绿了,后来又长出了许多稻穗。

生:我好像看到小河了,小河上洒满了阳光,闪闪发亮可漂亮了。(学生尽情地说,学生说到哪,教师就相机出示有关的句子进行教学。同时指名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理解在原有的板画上进行创造性地画,并让学生多次进行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师:小朋友们的想像力可真丰富。那么,阳光到过的地方是不是真的发生了这样的变化了呢?(课件展示小树、小河、禾苗发生变化的过程,教师配上音乐伴以深情地朗读)

师:小朋友们,你觉得阳光怎么样?

生:我觉得阳光的本领很大。它能使这么多的东西发生变化。

生:我觉得阳光很厉害,我很佩服它。

生:阳光的作用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世间万物的生长离不开阳光,而且阳光还能给我们带来温暖,如果没有阳光,我们就不能生活了。(教师带领学生给予这位同学最热烈的掌声)

师:是啊,阳光的本领很大。想想看,阳光除了让小树、禾苗、小河发生了变化,他还使那些东西也发生了变化?(出示句式因为有了阳光,更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当学生有困难时,教师课件展示图片加以帮助。)

生:花坛里的花,因为有了阳光,更红了。

生:竹竿上的衣服,因为有了阳光,更干了。

生:天空中的小鸟,因为有了阳光,飞得更高了。

师:这些,都是谁的功劳?你想对阳光说些什么?

师:阳光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的好处,我们能不能再美美地读一读这一段?

生:能(让学生带着对阳光的喜爱、感谢和佩服的情感,齐读互读)

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受到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上述案例设计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点,巧妙地通过课件、音乐、板画、煽动性的语言创设情境,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并引领学生自读自悟,变师生的单向交流为师生、生生的多向交流,使阅读真正成为了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让学生真正享受到了学习的乐趣。笔者认为其巧妙之处主要表现在:

一、优化生态环境引发个性化阅读之药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该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赞可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也说道:如果班级里能够创造一种推心置腹地交谈的氛围,孩子们就能把自己的各种印象和感受、怀疑和问题带到课堂中来,展开无拘无束的谈话,而教师以高度的机智引导并且参加到谈话里,发表自己的意见,就可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学生在这宽松的绿色生态环境中,积极思考,积极赏析课文,阅读便成了个人的行为。在上述案例中,我让学生结合平时的生活经验感知课文内容后进行交流,鼓励学生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在交流中并随时作出恰当的评价(你的想象力真丰富!你的眼睛真亮啊!)。同时,学生说到哪,教师就教到哪,遵循了学生的意愿。在这样宽松的生态环境中,学生便能畅所欲言,因此个性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二、巧设问题情景激起个性化阅读之点火石

创新思维是从问题开始。巧妙的问题,能促进思维的碰撞和心灵的交流,能真正促进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与超越。因此,笔者认为要真正实现个性化阅读,教师应多设计一些开放式的问题情景,给学生开辟一块广阔的天地,从而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在本案例中,我为了让学生理解阳光与世间万物间的关系,设计了一个开放式的问题说说阳光除了让小树、禾苗、小河发生了变化,他还使那些东西也发生了变化,随即学生争先恐后地说出了自己的见解,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经验各不相同,因而产生的答案也是多元化的,可每个答案却都是鲜活的,都是有生命力的。它们源于文本却又有别于文本,正是这样的创造,才发展了学生的个性,丰富了课文的内涵,使得阅读教学中的人本思想得到充分的体现,是一次真正的个性化阅读。可见,开放式提问,是一块点火石,是点燃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导火线,它能使得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如火花般灿烂。

三、尊重独特体验促使个性化阅读之催化剂

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林黛玉。阅读不是一个被动、机械地吸收文章的过程,而是积极主动地获取各类信息的过程。在获取信息这一过程中,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各不相同,他们都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理解事物,因而,他们在阅读中的体验和感受是不一样的。做为教师,我们应该珍视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要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作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甚至是突发奇想。在上述案例中,我为了能使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没有追求抑扬顿挫的整齐朗读的效果,而是引领学生看画面,谈体会,充分地进行了语言实践与体验。同时,对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不同体验,用心去尊重、去呵护、去鼓励、去赞赏,此时学生情绪愈益高涨,一个接一个地从心底里迸发出对阳光的喜爱和佩服的情感。随后,安排让学生进行多次朗读便水到渠成,他们都自然而然地将情感释放于朗读之中,使个性得到了更好的展现,使课堂成了他们体验成功的乐园。

由此可见,在阅读教学中,只要我们善于营造一个绿色生态环境,巧设一些问题情景,并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便能为学生撑起一片自由广阔的交流空间,学生便可以迸发出思维的火花,个性的花蕾便可以尽情绽放。

《画》片断赏析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画》片断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是第一册中的第一篇课文,学生入学才两个月,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习惯与能力正在逐步培养过程中。这篇课文的内容是一则谜语,谜底即题目画。根据教材特点,结合学生实际(对这首诗,基本上的学生在幼儿园时就已滚瓜烂熟,倒背如流了。)我决定采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来完成学习内容。

教学过程:

师:今天学的这首古诗,实际上是一则谜语,我们来猜一猜,谜底是什么?

生:(兴奋的,异口同声)画。

师:(故作惊讶)你们为什么猜它是画呢?你的根据是什么?

生:一部分学生举手要求发言,一部分学生呆住了,根据是什么,还从来没去想过。

师:别急着说,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分四人小组讨论讨论,每位小朋友要大胆地说出你的看法。小组长要把小组内同学的意见向大家汇报。

生:马上四人一小组围在一起,说开了。

师:慢慢巡视,时而凑过去听听小朋友都在议论些什么。教师走到一个小组旁边,弯下腰加入了他们小组的讨论。

生A说题目是画,所以猜是画。

生B说书上画着一幅画,所以猜是画。

生C表示赞同B的说法。

生D说如果是真的水在流动,肯定是有声音的,现在走近水旁没有听到水的声音,肯定是一幅画,所以猜是画。教师认真地听完每位同学的发言后,微笑着点点头,离开了。

看大家讨论得差不多了,教师示意停下,请小组选代表汇报交流。

生:我们组毛思琪认为这则谜语边上挂着一幅画,因此说是画。陈子熙说题目是画,因此就猜是画。我认为,书上写着人来鸟不惊,如果是真的鸟,没等人走近,鸟就老早飞走了,而现在人来了,鸟也不飞走,肯定是画着的,所以猜是画。还有黄天宇说,春天过去了花还开着,说明花不是真的,是一幅画。

师:你们小组讨论得很认真,还有哪一组要汇报?

生:(马上又有一位小组代表站起来发言)远看山有色,就是远远看去山是有颜色的,近听水无声就是站在水边听不到水的声音,春去花还在,就是春天过去了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就是人来了鸟也不飞走。

生:(马上反驳)她汇报的不是他们小组的意见,而是她自己一个人的意思。

生:(另一位学生马上又接着说)她说的是这首诗的意思,不是我们讨论的问题。

师:你们两位同学真了不起,会倾听,会思考。你们才真正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带头为他们的精彩发言热烈鼓掌,其他小朋友也鼓起了掌。

这是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一个环节,尽管还很稚嫩,但至少给我们以下几点反思:

1、要相信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完全能扮演好这一角色。他们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欲望,他们有交流、评价的能力。我们教师完全可以提供他们一个展示的平台,让他们在这一宽松、和谐、民主的平台上,主动学习,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共享学习成果。如,那两位提出质疑的学生,他们是具有何等强的学习力,他们已经学会了倾听、学会了思考,能有自己的主张和见解。

2、毕竟是刚入学的七、八岁的孩子,一切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还需要我们耐心细致地培养,特别是小组合作学习的规范教育。这在小组学习的起始阶段里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发言、交流和倾听的礼貌教育。要培养学生清晰、连贯地讲话;文明有序地交流;认真、专注地倾听的良好习惯,以保证小组学习能够有序、有效地进行。

3、在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的点拨显得尤为重要。它有利于从学生学习习惯较差、缺乏自主、合作能力的特点出发,充分发挥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组织、协调作用,对教学目标,方法和过程实施有效控制,避免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放任自流,从而提高学习有效性。

《插秧》片断赏析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插秧》片断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学应该为学生创设开放性、创造性的语言环境,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思维的活跃性,带领学生生趣盎然地去扣开智慧之门,让学生在情意浓浓、平等自由的和谐氛围中,生动活泼地投入学习。使他们的创造潜能得到不断的挖掘和最大限度的发挥,在轻松愉快的学习过程中积累丰富的语言,掌握语言的应用,并受到美的熏陶。

然而,要如何把学生带入美妙纷呈的语文世界?要如何点燃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呢?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研究,我意识到:当我们的教学充分考虑到学生思维和语言的发展特点,为学生创设一个可以触发他们灵感的空间时,我们就可以欣喜地看到课堂上不时闪烁着智慧的灵光。现就我在教学《插秧》这一篇课文时的收获和一些感触摘要谈谈。

《插秧》是一首篇幅短小、读起来琅琅上口的儿歌。儿歌通过比喻和想像,把插秧的劳动情景描写得如诗如画,富有儿童情趣。但是儿歌所描绘的情境离孩子们的生活实际比较遥远,单纯从字面上理解会比较抽象。因此,我在范读课文时,边读边用简笔画在黑板上画出蓝天、白云、青山、绿树,还有一平如镜的水田映照出这片美景,农民在水田里插秧的情景,使学生直观地感知课文内容。

在学生熟读课文后,我是这样处理的:

师:农民把秧苗插在哪里呢?

生(一口气地):插在绿树上,插在青山上,插在白云上,插在蓝天上。

师(故意不解地):农民怎么可能把秧苗插在绿树、青山、白云和蓝天上呢?(师边问边用手指指图中蓝天、白云、青山、绿树的倒影,这一举动,顿时打开了学生的思路,他们略一思索,纷纷举手抢着回答。)

生:噢!我知道了。因为水田像一面镜子,绿树、青山、白云和蓝天的影子映照在水田里,农民插秧是插在这些景物的影子上。

师:说得真好!水田像一面镜子,它还会映照着什么呢?

(这个问题的设置,力求把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沟通,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并加深学生对映照一词的理解。学生纷纷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插上想像的翅膀,尽情地在语言的天空里遨游。)

生1:水田是镜子,映照着小鸟,映照着蝴蝶。

生2:水田是镜子,映照着蜜蜂,映照着蜻蜓。

生3:水田是镜子,映照着绿树,映照着红花。

生4:水田是镜子,映照着爸爸的笑脸,妈妈的笑脸,还有我的笑脸。

师:哇!小朋友们真聪明,真是一个个了不起的小诗人!再动动脑筋,我相信大家会说出更美的句子来。

(教室里出现了暂时的沉默,大家都在用心地构思着,我静静地等待着,一会儿,有几只小手高高地举了起来。)

生5:水田是镜子,映照着嫩嫩的柳枝,映照着红红的桃花。

生6:水田是镜子,映照着青青的小草,映照着绿绿的秧苗。

生7:水田是镜子,映照着美丽的校园。映照着小朋友的脸。

生8:水田是镜子,映照着老牛伯伯,映照着牛背上的娃娃。

生9:水田是镜子,映照着太阳公公,映照着月亮婆婆。

(还有许多学生把小手举得高高的,为了保护每个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和表现的欲望,我微笑着说:请大家都来当小诗人,把你创作的诗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好吗?学生们顿时欢呼雀跃起来,兴致勃勃地把自己想到的优美语句读给小组的同学听。这样,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互动的学习过程中,积累语言,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看到孩子们学得这么快乐,课堂上闪烁着智慧的灵光,涌动着生命的活力,我也被他们的情绪深深地感染了。于是,一个在备课时没有预设的问题突然跳出了我的脑海,我脱口而问:

师(指着图):从这首儿歌中,我们知道,映照着这些景物的水田像一面镜子,它还像什么呢?

(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十分活跃的状态中,所以,我的问题一抛出,他们即瞪着大眼睛,歪着小脑袋,边想边说起来。一个学生不等我叫他,就大声地念起来。)

生:水田还像我们教室的窗户!(我连忙竖起大拇指,对他表示由衷的赞叹。)

师:你真棒!会联想到我们的教室,你再说说,窗户上有什么呢?

生:窗户上描着青山,描着绿树,描着红花,描着嫩绿的秧苗!

师:太好了!说得多美呀!还有谁也来当当小诗人?

(在老师充满激情的鼓励下,孩子们的思维更加活跃起来了,他们争先恐后地举起手来。他们创作的一首首小诗简直是棒极了,真令人刮目相看!)

生1:水田像一幅画

生2:水田是个大玉盘

画着蓝天,

画着白云,

画着青山,

画着绿树,

画着农民在插秧。

《观潮》片断赏析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观潮》片断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师:今天,我们一块儿来学习第23课:观潮。课文写的是哪儿的潮

生:(齐答)钱塘江大潮。

师:钱塘江在我们祖国的浙江省,远离你们可爱的家乡--云南有好几千里。如果说云南的石林举世闻名,那么浙江的钱塘江大潮就可称为天下奇观了。

(板书:天下奇观)

师: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生: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的观

师:快请教一下字典,查查是什么意思。

(学生查字典)

生: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

师:那么奇观的意思呢

生:奇观就是奇特的景象。

生:奇观就是奇异的景象。

师:谁能说说天下奇观的意思。

生:天下奇观就是世界上奇妙的景象。

生:天下奇观就是天底下奇异的景象。

师:回答正确。

[评析:观潮和天下奇观都有一个观字,但意思却不相同。教师及时抓住这个观字,让学生查字典,不仅理解了观的意思,而且有利于学生养成查字典的习惯。在理解词语的过程中,先理解观字,再理解奇观,最后理解天下奇观,由字到词,一层进一层,显得很扎实。]

《绝招》片断赏析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绝招》片断赏析”,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我在教学《绝招》一文前,胶尽脑汁地想了好几种导入方法,但总觉得不尽人意,因为我想用我所拥有的绝招吸引孩子的眼睛。正在我一筹莫展的时候,突然计上心头。就用转眼珠子这个绝招吧!说起转眼珠子,还有一段小故事,由于我的眼睛近视,医生让我闲暇时间里多转动转动眼球,让眼睛得到适当的休息,刚开始的时候,我总也不会转,说是转眼珠子,倒不如说是转动脑袋瓜子。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我练得比医生还要好,现在就更别说了,我一转眼珠子总会引来一阵笑声,因为转得实在太快了。用这个绝招的目的有二:一是用这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成功的一半嘛;二是这个绝招与书中的绝招有不谋而和之意,能告诉孩子绝招是练出来的,并且是对自己有用的。于是我是这样设计这节课的导入的:

(对话:)

师:孩子们,你们观察一下老师的眼睛,谁能说出老师的眼睛与大家眼睛的不同之处?

学生兴趣盎然地观察着我的眼睛,然后兴奋地举起手来。

生1:老师的眼睛会说话!

师:看来你抓住了老师眼睛的特点来说了,你观察得很仔细。还能从其他方面观察吗?

生2:老师戴着眼镜!

师:是啊,老师和大家的眼睛的不同之处就是戴上了一副讨厌的眼镜,不过老师的眼睛还拥有一个绝招,想看吗?

(孩子们的精神为之一振,大声嚷嚷道:想,想,想!)

师:不过在看老师表演绝招之前,老师想先请大家做一个游戏,听老师的指令让你的眼珠子在你的眼眶里转动起来:左,上,右,下

(说的速度越来越快,孩子们的脑袋转得也越来越快。)

这时让孩子们停下来,让他们看我转眼珠子,刚开始转,就赢得了孩子们一阵阵的唏嘘声,有的外向性的孩子索性大声地称赞起我来了。此时我抓住契机,说:其实老师刚开始转眼珠子时也和大家一样,转的是小脑袋,你知道老师为什么会拥有这项绝招吗?又是怎样练成的吗?要想揭开这个谜底,或许你会从今天学习的《绝招》一文中得到启示(用相似的情境激发兴趣,此乃一举两得也)

就这样调动了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和积极性,同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和我的导入,他们一定会知晓绝招一定是对自己有用的,一定是练出来的。我相信课下孩子们一定也会积极地去练一项属于自己的绝招。

《夹竹桃》片断赏析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夹竹桃》片断赏析”,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教例]:苏教版十一册第17课《夹竹桃》

师:轻声读课文,看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直接描写了夹竹桃。

生读后回答:课文的第2、4、5自然段直接描写了夹竹桃。

师:谁愿意来读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和笫6自然段?

(指名学生朗读)

师:请大家再自由读读这两个自然段,能从中读出问题来吗?

(学生自读、思考后发言)

生甲:我的问题是:第六自然段说这样的韧性是指怎样的韧性?

生乙:我的问题是:第一自然段说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为什么是作者最留恋的花?

生丙:我的问题是:第六自然段说能引起我许多的幻想为什么夹竹桃能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有哪些幻想呢?

生丁:我的问题是:我爱上了夹竹桃我为什么爱夹竹桃?我爱夹竹桃的什么呢?

师:你们边读课文边思考,所以能从课文中读出问题来。那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

生:读书!读课文!

师:好啊!就请大家认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从课文中找到相应的内容,读读书、想想问题,相信你一定能悟出问题的答案来的。你也可以找研究同伴共同讨论,合作解决问题。

(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自行读书,研究问题,个个认真投入,相互之间讨论热烈,学习的兴致很高。)

[评析]:

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体化行为,不应以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教学指向来替代学生自己的学习目标、自己的理解和体验。所以,教学内容应能吸纳学生的经验,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求知欲、探究欲,教师不应把整个教学过程看成是既定教案的一板一眼的演绎,而应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既定的教案,教学内容应有适量的不确定性、异常性和模糊性。

以上教例就体现了这一新的理念。课堂上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的总起段(第一自然段)和总结段(第六自然段)作质疑性阅读,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①这样的韧性是指怎样的韧性呢?②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为什么是作者最留恋的花?③为什么夹竹桃能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有哪些幻想呢?④我为什么爱夹竹桃?我爱夹竹桃的什么呢?这些问题真正是学生深入学习课文前的疑惑,就是课堂上新生成的学生自己的学习目标,从而也就是这堂课的教学目标。然后放手让学生自行读书,针对课文的重点段(第二、四、五自然段)进行自我研读、合作探究,共同解决问题。这样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认准自定的目标,用自己的学习方式,或独立地去思考和感悟,或合作探究和讨论,最终得到自己的体验和理解,这样更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比尾巴》片断赏析》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教案比”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