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七年级语文诗两首

高中诗两首教案

发表时间:2020-10-31

七年级语文诗两首。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认真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完成制定的工作目标!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七年级语文诗两首”,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2、正确、流利按意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以培养语感。
3、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本课拟用两课时教读。
【课前准备】
1、要求学生在课前通过图书馆和因特网,查找表现母爱的诗歌、文章或图片。
2、教师在备课前,也要搜集一些有关资料。
【教学步骤】
一、导语
(教师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背景音乐)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一种感情,也是古今中外文学史上一个永恒的主题。泰戈尔的《金色花》借助于金色花塑造了一个顽皮的孩子形象,表达了孩子对自己母亲真挚的爱。而冰心的《纸船》却借着一只小小的纸船寄托了对母亲至死不渝的爱,表达了女儿思念母亲的痛苦和悲哀。
二、整体感悟
1、默读。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字词:
嗅摩衍叠匿笑花瓣沐浴祷告妄弃倘若
2、朗读。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按意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⑴教师放录音。
⑵学生各自练读。
⑶让2~4名学生示范朗读诗歌(或片段)。师生共同评价。
⑷进行朗诵比赛,评出5名优胜者。
3、整体感受:
让2~4名学生说出自己读完这首诗后的初步印象、第一感受。学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教师一般不作限制。
三、品味探究
要求学生四人一组对文章进行多角度品味探究。鼓励学生敢于对课文的和表达,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1、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明确:一是印度人也喜欢用花比喻儿童;二是泰戈尔借美丽的圣树上的金色花赞美孩子可爱。
2、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
明确:因为孩子懂得,母爱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所以他想瞒着妈妈,为妈妈做点事。
3、为什么妈妈见了面,说“你这坏孩子”?
明确:不见了孩子,妈妈心中着急;见了孩子,妈妈高兴中带着点儿嗔怪。
4、借纸船来抒情有什么好处?
明确:抒情总要借助于某种形象。中国自古就有叠纸船、纸鹤等寄托情思的传统,冰心因袭了这一做法,幻想纸船能载着她对母亲的爱和思念归去。
四、质疑问难
鼓励学生把不明白的地方说出来,寻求其他同学或老师的帮助。
五、拓展延伸
1、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展示各自搜集到表现母爱的诗歌、文章或图片,然后每小组选派一人到讲桌前,向全班展示本小组最有特色的诗歌、文章或图片。
2、教师补充一些重要的诗歌、文章或图片。
六、布置作业
1、这两首诗都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小诗,表现对父母的爱。
2、要求每个学生为自己的父母做一件无须花钱的事(洗脚、捶背等)。
【本教案设计思路】
课程标准要求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而培养语感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作品的和情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所描写的情景之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振,从而荡涤、升华自己的心灵,享受审美情趣。这是本教案设计重点之所在。

精选阅读

七年级语文下册《外国诗两首》学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外国诗两首》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这两首诗,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2.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勇敢慎重地面对人生选择。
3.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

教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指的是什么?

2.诗歌的两部分各表现了怎样的内容?

3.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4.怎样理解“生活欺骗了你”?

5.面对逆境,我们就只有耐心等待,不予抗争吗?

6.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7.与一般诗歌相比,这首诗有什么不同?

教学《未选择的路》

8.怎样理解诗歌中所说的“路”?这是怎样一种表现手法?你能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出类似的例子吗?

9.四节诗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10.这首诗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

11.诗人选择了自己的路,可为什么题目却是“未选择的路”?

12.在诗歌表现出的情绪上,《未选择的路》与《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有什么不同?

《诗两首》学案答案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特指在生活中因遭遇艰难困苦甚至不幸而身处逆境。作者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是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
2.第一部分写如果身处逆境,不必悲伤,要耐心等待,快乐的日子一定到来。第二部分写要永远向往美好的未来,现在虽身处逆境,只是暂时的,当时过境迁,往事都将成为亲切的回忆。
3.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4.必须要联系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来理解。这句话表明正义被沙皇专制所扼杀。它与违背生活规律,被生活所捉弄不是一个概念。
5.当时沙皇专制统治相当严酷,革命势力一时还不足以与之抗争,况且诗人正被流放,所以只能等待时机的到来。
6.可从多角度理解。一方面它强调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人生的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的,各种体验都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即使是痛苦的。
7.这首诗没有什么具体形象,只是以劝告的口吻明确地说明道理。一般诗歌的艺术形象都比较生动鲜明,而将主题含蓄地暗示给读者。
8.表面说的是自然界的道路,而实际上是借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这是一种象征手法。我们曾学过的《在山的那边》和《行道树》等都采用了这种写法。
9.第一节,写诗人站在道路岔口,遭遇道路选择的尴尬与无奈,陷入沉思──一经选择便无从回头。
第二节,写诗人选择了一条极富挑战的道路,这条道路“荒草萋萋,十分幽静。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第三节,写诗人踏上自己选择的路。但他却留恋着那条未经选择的路,担心踏上一条错误的路而难以返回。
第四节,写诗人对未来的遥想。将来回顾往事,那条未选择的路是不是比已选的路更好些呢?但是现实已经不能回头了。
10.这首诗是写人生之路的。人生之路有许多,人的一生只能选择一条。当踏上这条道路以后,可能会发现有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于是就对未选择的路产生向往,也是对美好人生的向往,这便是诗人所表达的意思。它告诉我们:人生的选择很无奈,即要勇于抉择,更要慎重对待。
11.诗歌虽然写到已选择的路,但重点强调的却是未选择的路,以引起人们对人生选择的思索,所以以“未选择的路”为题。
12.《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表现得乐观积极,而《未选择的路》则表现得有些忧郁。

七年级语文郭沫若诗两首教学案


七年级语文郭沫若诗两首教学案
天上的街市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了解这首诗的写法和风格。
3.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4.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
重点:朗读训练;品味诗歌语言,理解内容,把握情感。
难点:通过想象和联想去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导学
1.注音:
缥缈(piāomiǎo) 灯笼(lonɡ)笼罩(lǒng)(zhào)
2.释义:
(1)缥缈: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也作“飘渺”。
(2)定然:必定。
(3)珍奇:稀有而珍贵。
(4)甚:很、极。
(5)闲游:闲暇时到外面随便游逛。
注音释义:
(6)笼罩: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
(7)疏星(shū):稀疏的星星,形容星星很少。
(8)鲛人(jiāo):神话传说中住在海底的神人。传说鲛人所流的泪能成为珍珠。晋代张华的《博物志》记载:“南海水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
★请学生用楷书把“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抄写三遍,要工整、规范、力求美观。

3学生查阅资料与工具书,了解作者相关知识,写下来。

4用普通话朗读课文三遍,要求读音正确、流利。想一想,这两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二、指导学习研讨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代牛郎织女的故事吗?(指名学生概述这故事)刚才这位同学说得很好,深深相爱着的牛郎织女被王母娘娘划出的天河相隔着,只有每年农历七月七日才能鹊桥相会一次。这是一件多么痛苦的生活啊。同学们一定希望牛郎织女在天河中自由地骑着牛儿来往吧!我国著名诗人郭沫若早在80多年前(1921年10月)就凭借自己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把这种美好愿望写进了自己美丽而迷人的诗篇——《天上的街市》。
(二)介绍郭沫若及时代背景
指名说,然后出示投影。
投影: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号尚武,沫若是笔名,四川乐山人,现代诗人、学者。192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女神》,成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一生主要文学著作有:诗集《女神》《星空》《瓶》《前茅》等;散文《我的幼年》《创造十年》等;戏剧:《三个叛逆的女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高渐离》《蔡文姬》《武则天》等;另有《沫若诗词选》及翻译歌德的《浮士德》等。
《天上的街市》选自诗人第二部诗集《星空》。1921-1923年,郭沫若三次从日本回国。这时,“五四”运动高潮已过,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时期。面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那“冷酷如铁!黑暗如漆!腥秽如血!”的黑暗现实,郭沫若感到极大的愤怒,苦闷感伤,但他并没有悲观失望,依然不倦的探索和追求。就是这一时期,1921年10月24日,作者写下了《天上的街市》。
(三)学习《天上的街市》
诵读指导(一)读出诗歌的音乐美。
注意朗读的节奏,标出朗读的重音
天上的街市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渺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二)读出诗歌的画面美。
1.请闭上眼睛用心听,想象诗中有哪些美好的事物或画面?
2.师生研讨,形成板书。
街灯
天上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物品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
明星
实景虚景
3.理解诗中联想与想像运用的作用。
没有想像就没有诗。诗人最重要的才能就是运用想像。
——艾青
理解诗中联想的作用。
①“远远的街灯明了”告诉了我们一些什么信息?

明确:它表示时间是晚上,天已经黑了。

②诗人面对黑夜看到了什么呢?

明确:看到了无数街灯点缀其间,像是夜空中的无数明星,无数明星也同样像是地上的无数街灯。这一节,诗人把“街灯”比喻成“明星”,又把“明星”比喻成“街灯”,相映成趣,由近及远,再由远及近,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诗美。
③那么“街灯”与“明星”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呢?
明确:共同特点是“无数”和明亮。这种自然而然地把“街灯”与“明星”联系起来的表现手法,我们称为“联想”。
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由当前的事物回忆起有关的另一事物,或由想起的一件事物又想到另一事物,都是联想。事物之间有某种联系就可以构成联想。
诗作开头这种由街灯到明星带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联想,吸引着读者的视线从人间转到天上,为下文具体描绘“天上的街市”作好铺垫。
2.理解诗中想像运用的作用。
①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那么本诗是怎样逐步展开想象的?
提示:逐步展开想象的过程是:
街灯→明星→天上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物品→牛郎织女的生活
作者运用想象,由人间有类似明星的街灯,而天上也有类似街灯的明星,进而创造性地想到天上也应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应有珍奇的“物品”,又创造性地想到隔着天河的牛郎织女骑着牛儿来往、提着灯笼在天街闲游
(三)读出诗的情感美。
1.课文中有很多词语表现出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下面请同学们把这些词找出来,用“表现了牛郎织女的生活”这一句式说一句话。
同学们作发言的准备。
“世上没有的珍奇”表现了牛郎织女的生活很富足。
“闲游”表现了牛郎织女的生活很自在、舒适、幸福。
“浅浅的”表现了牛郎织女的生活很自由,已经不是神话传说中的每年七月七日才能相见一次。
“那朵流星”中,“朵”字常用于花,花是美好的象征,把流星比作花,表现了牛郎织女的生活像花朵一样美好。
2.这首诗的语言很好。下面请同学们用“这首诗的语言好在”这一句式说话。
同学们作发言的准备。
这首诗的语言好在诗句押韵、和谐。例如第一小节的韵脚“星”、“灯”。
这首诗的语言好在用词准确。例“珍奇”、“浅浅的”。又如“明”和“点”、“闪”和“现”。
这首诗的语言好在语气亲切。例“我想”、“你看”。
这首诗的语言好在表达信心很坚定。例“定”、“定然”。
……
3.小结:诗人由远远的街灯产生联想和想象,描绘了美丽的街市及牛郎织女幸福的生活,表现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痛恨,对光明、自由、幸福、快乐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四)、背诵
1.教师:诗人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用优美而又亲切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美丽的天街,创造了牛郎织女自由幸福的生活图景。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特色。让我们有感情地来背诵这首诗,感受诗人的美好情怀吧。……
2.学生背诵。
三、巩固延伸
1.仿照示例,发挥想像和联想,续写下边的句子。
示例:我想那深邃的海底,定然有美丽的龙宫。
那龙宫里的公主,定然是世上最美丽的姑娘。
我想那茂密的森林,定然有,
,。
我想,,
,。
2.仿照示例,发挥想像和联想,续写下边的句子。
示例: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①牵牛花开放了,……
②笼中的小鹦鹉,……
③月光照在地上,……
④我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
3.在第一节诗中运用了哪些动词?这些动词用得如何?请仔细揣摩。
明确:写街灯用了“明”和“点”;写明星用了“闪”和“现”。因为街灯是人使它亮的,所以用“点”;而星星本来就存在,只是随着天色的昏暗而逐渐看清,所以用“现”。街灯亮后不会有明显变化,所以用“明”,而星星却是不停地闪烁,所以用“闪”。
4.天上是如此的美好,牛郎织女的生活是如此幸福,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绪?(请结合时代背景理解)
明确:对黑暗的憎恶,对光明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静夜》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了解这首诗的写法和风格。
3.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继续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4.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
重点:朗读训练;品味诗歌语言,理解内容,把握情感。
难点:通过想象和联想去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语:今天我们来学习郭沫若写的另外一首诗《静夜》,也是写于1921年,在日本留学时的一个夜晚,面对朦胧的月色,引发了诗人的联想和想象,抒发了诗人无尽的情怀。
二、指导学习研讨
(一)读出诗歌的音乐美。
教师提示:这首诗和前一首的感情基调差不多,也是美好、恬静、自在、清新而略带一丝忧郁。朗读这首诗时节奏也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要做到柔和、舒缓。
教师和学生互动互感,明确节拍和重音
静夜
月光/淡淡,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
漏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
远远的/海雾/模糊。
怕会有/鲛人/在岸,
对月/流珠?
(二)读出诗歌的画面美。
诵读并思考:
1.哪些是写实的诗句?写出景物的什么特征?

明确:第一节写的是实景。淡淡的月光,笼罩着村外那一片松树林;天上团团白云之间,星光点点。透过诗,读者仿佛看到诗人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独自一人踱到屋外,眼前是淡淡的月光笼罩下的松林,何等的清幽;诗人又向天上望去,团团白云间漏出了几点星星,何等的静谧。
2.哪些是联想或想象的诗句?诗人是怎样展开联想与想象的?
联想海雾模糊
月光疏星天河鲛人在岸想象
对月流珠

由月光疏星联想到天河,又由天河想象鲛人在岸边对月流珠——首先想象天河海雾模糊,再想象河岸边有鲛人,又想象鲛人在对月流珠。
3.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三)读出诗歌的情感美。
诵读并思考:
作者通过本诗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这首小诗,写于诗人留学日本期间,联系这首诗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处境,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作者既有对现实的失望,也有对祖国、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在这月华满天的时刻,诗人虽然写的是鲛人在对月流珠,其实是诗人自己在对月流泪。诗人此时的哀伤、无奈、惆怅,化作了粒粒泪珠。作者写鲛人,目的是写自己的情感——流露出诗人对时代的失望和对祖国、家乡、亲人的思念。这也是全诗抒发的感情。
(四)小结。
这首诗先写实景,后展开联想和想象写虚,但绝不是生硬的拼凑。诗人的联想和想象都是以前面的写景作为基础的。如果只写景不联想想象,全诗充其量只是一首写景的好诗,不会有思想的深化;如果没有写景就直接地想象,就会显得突兀,不自然,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二者相互融合,成为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给人以艺术的美感,共同营造了一曲“静夜”的乐章。
(五)全班齐读这首诗。
(六)试着背诵这首诗。
三、拓展阅读。
比较两首诗在结构及写景上的相似之处。
1.两首诗结构上的相似之处。
两首诗都是在前面写景的基础上,转入想象世界,收尾都出人意料,让人产生无穷的回味和神往。
2.两首诗写景上的相似之处。
两首诗都是以前面的写景作为基础,想象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二者融为一体。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用自己的话描述《静夜》里的想象世界。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二)2.①表示时间是晚上,天已经黑了。
②看到了无数街灯点缀其间,像是夜空中的无数明星,无数明星也同样像是地上的无数街灯。这一节,诗人把“街灯”比喻成“明星”,又把“明星”比喻成“街灯”,相映成趣,由近及远,再由远及近,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诗美。
③共同特点是“无数”和明亮。这种自然而然地把“街灯”与“明星”联系起来的表现手法,我们称为“联想”。
街灯
(三)1.例:
“世上没有的珍奇”表现了牛郎织女的生活很富足。
“闲游”表现了牛郎织女的生活很自在、舒适、幸福。
“浅浅的”表现了牛郎织女的生活很自由,已经不是神话传说中的每年七月七日才能相见一次。
“那朵流星”中,“朵”字常用于花,花是美好的象征,把流星比作花,表现了牛郎织女的生活像花朵一样美好。
2例:
这首诗的语言好在诗句押韵、和谐。例如第一小节的韵脚“星”、“灯”。
这首诗的语言好在用词准确。例“珍奇”、“浅浅的”。又如“明”和“点”、“闪”和“现”。
这首诗的语言好在语气亲切。例“我想”、“你看”。
这首诗的语言好在表达信心很坚定。例“定”、“定然”。
……
3.写街灯用了“明”和“点”;写明星用了“闪”和“现”。因为街灯是人使它亮的,所以用“点”;而星星本来就存在,只是随着天色的昏暗而逐渐看清,所以用“现”。街灯亮后不会有明显变化,所以用“明”,而星星却是不停地闪烁,所以用“闪”。
4.对黑暗的憎恶,对光明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第二课时
(二)1.第一节写的是实景。淡淡的月光,笼罩着村外那一片松树林;天上团团白云之间,星光点点。透过诗,读者仿佛看到诗人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独自一人踱到屋外,眼前是淡淡的月光笼罩下的松林,何等的清幽;诗人又向天上望去,团团白云间漏出了几点星星,何等的静谧。
2.
联想海雾模糊
月光疏星天河鲛人在岸想象
对月流珠
由月光疏星联想到天河,又由天河想象鲛人在岸边对月流珠——首先想象天河海雾模糊,再想象河岸边有鲛人,又想象鲛人在对月流珠。
(三)这首小诗,写于诗人留学日本期间,联系这首诗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处境,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作者既有对现实的失望,也有对祖国、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在这月华满天的时刻,诗人虽然写的是鲛人在对月流珠,其实是诗人自己在对月流泪。诗人此时的哀伤、无奈、惆怅,化作了粒粒泪珠。作者写鲛人,目的是写自己的情感——流露出诗人对时代的失望和对祖国、家乡、亲人的思念。这也是全诗抒发的感情。
三、1.两首诗结构上的相似之处。
两首诗都是在前面写景的基础上,转入想象世界,收尾都出人意料,让人产生无穷的回味和神往。
2.两首诗写景上的相似之处。
两首诗都是以前面的写景作为基础,想象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二者融为一体。

27.郭沫若诗两首
天上的街市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了解这首诗的写法和风格。
3.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4.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
重点:朗读训练;品味诗歌语言,理解内容,把握情感。
难点:通过想象和联想去品味诗歌的意境。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注音:
缥缈() 灯笼()笼罩()()
2.释义:
(1)缥缈:(2)定然:
(3)珍奇:(4)甚:
(5)闲游:(6)笼罩:
(7)疏星(shū):(8)鲛人(jiāo):
★请学生用楷书把“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抄写三遍,要工整、规范、力求美观。

3学生查阅资料与工具书,了解作者相关知识,写下来。

4用普通话朗读课文三遍,要求读音正确、流利。想一想,这两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二、指导学习研讨
(一)导入
(二)介绍郭沫若及时代背景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号尚武,沫若是笔名,四川乐山人,现代诗人、者。192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女神》,成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一生主要文学著作有:诗集《女神》《星空》《瓶》《前茅》等;散文《我的幼年》《创造十年》等;戏剧:《三个叛逆的女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高渐离》《蔡文姬》《武则天》等;另有《沫若诗词选》及翻译歌德的《浮士德》等。
《天上的街市》选自诗人第二部诗集《星空》。1921-1923年,郭沫若三次从日本回国。这时,“五四”运动高潮已过,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时期。面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那“冷酷如铁!黑暗如漆!腥秽如血!”的黑暗现实,郭沫若感到极大的愤怒,苦闷感伤,但他并没有悲观失望,依然不倦的探索和追求。就是这一时期,1921年10月24日,作者写下了《天上的街市》。
(三)学习《天上的街市》
(一)读出诗歌的音乐美。
注意朗读的节奏,标出朗读的重音
(二)读出诗歌的画面美。
1.请闭上眼睛用心听,想象诗中有哪些美好的事物或画面?
2.师生研讨,形成板书。

3.理解诗中联想与想像运用的作用。
没有想像就没有诗。诗人最重要的才能就是运用想像。
——艾青
理解诗中联想的作用。
①“远远的街灯明了”告诉了我们一些什么信息?

②诗人面对黑夜看到了什么呢?

③那么“街灯”与“明星”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呢?

这种自然而然地把“街灯”与“明星”联系起来的表现手法,我们称为“联想”。
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由当前的事物回忆起有关的另一事物,或由想起的一件事物又想到另一事物,都是联想。事物之间有某种联系就可以构成联想。
诗作开头这种由街灯到明星带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联想,吸引着读者的视线从人间转到天上,为下文具体描绘“天上的街市”作好铺垫。

理解诗中想像运用的作用。
①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那么本诗是怎样逐步展开想象的?

(三)读出诗的情感美。
1.课文中有很多词语表现出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下面请同学们把这些词找出来,用“表现了牛郎织女的生活”这一句式说一句话。
2.这首诗的语言很好。下面请同学们用“这首诗的语言好在”这一句式说话。
3.小结。
(四)、背诵

《静夜》学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了解这首诗的写法和风格。
3.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继续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4.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
重点:朗读训练;品味诗歌语言,理解内容,把握情感。
难点:通过想象和联想去品味诗歌的意境。
学习过程:
一、导语:
二、学习、研讨
(一)读出诗歌的音乐美。
提示:这首诗和前一首的感情基调差不多,也是美好、恬静、自在、清新而略带一丝忧郁。朗读这首诗时节奏也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要做到柔和、舒缓。
教师和学生互动互感,明确节拍和重音
静夜
月光/淡淡,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
漏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
远远的/海雾/模糊。
怕会有/鲛人/在岸,
对月/流珠?
(二)读出诗歌的画面美。
诵读并思考:
1.哪些是写实的诗句?写出景物的什么特征?

2.哪些是联想或想象的诗句?诗人是怎样展开联想与想象的?

3.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三)读出诗歌的情感美。
诵读并思考:
作者通过本诗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四)小结。
(五)全诗齐读这首诗。
(六)试着背诵这首诗。
三、拓展阅读。
比较两首诗在结构及写景上的相似之处。
1.两首诗结构上的相似之处:

2.两首诗写景上的相似之处: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用自己的话描述《静夜》里的想象世界。

七年级下册《诗两首》导学案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大家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了。需要我们认真规划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对工作更加有帮助!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七年级下册《诗两首》导学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七年级下册《诗两首》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外国诗两首的写作背景;背诵这两首诗。
(二)理解两首诗以说理而见长的特点。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三)感受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感。
二、教学课时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一)导入新课
由丹麦作家安徒生的童话故事丑小鸭的遭遇引出话题。然后,启发:同学们,当你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难与挫折的时候,你是一味埋怨命运不公,还是勇敢地与命运抗争?让我们看看俄国诗人普希金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二)了解作者
(三)研读课文
1?整体感知
(1)应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诗歌(或用录音机播送课前录制的配乐朗诵带),有音像效果营造诗美的气氛,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
(2)指名某同学在全班朗读后,根据学生朗读情况作初步的报导,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语气语调,读出感情。
2?解读诗歌
教师介绍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的纪念册上的。那时,俄国革命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并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著地追求理想,坚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3、合作探究
(1?)诗歌的两部分各表现了怎样的内容?
 
(2)?怎样理解“生活欺骗了你”?

(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4?)从刚才初步的分析中,我们知道了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面对困境时的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可是,从诗句上看,我们只能说“不要悲伤”是一种乐观;可诗人又说“须要镇静”,“镇静”岂不就是“忍耐、忍让”?那不就是消极、无所作为吗,难道这也能说是“积极乐观”?


(5)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成为亲切的怀恋”?,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普希金的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体会了作者身处困境时那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也再次领略了诗美的艺术魅力。对我们今后在人生道路上经历风雨,经受磨练有非常好的引导作用和巨大的教育意义。
最后,让我们一起,再次来齐声朗读(背诵)这位伟大诗人的不朽之作《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播放音乐,让学生和着音乐吟诵这首诗,以加强对诗歌的思想感情的领悟和诗歌艺术美的品味。)
 板书设计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普希金哲理诗
生活“欺骗”不要悲伤、心急积极
(困境、挫折)镇静、永远向往乐观
《未选择的路》
(一)课前准备:了解作者,读熟成诵。
(二)导入新课
指名背诵或集体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三)研读课文
1整体感知
(1)应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诗歌(或用录音机播送课前录制的配乐朗诵带),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
(2)播放轻音乐,让学生自己试着和乐而诵,进一步激发情趣。
(3)指名某同学在全班朗读后,根据学生朗读情况作初步的指导,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语气语调,读出感情。
2?解读诗歌
教师启发:说到路,人们自然会很容易地联想到生活之路。这首诗就是写人生之路的。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
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叹;
鲁迅也有“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哲理思辨;
……
人们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于是,人生的选择,也就是“路”的选择了。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这首《一条未走的路》有着深刻的意蕴,它正是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的。
(四)合作探究:
1?怎样理解诗中所说的“路”?这里用了什么手法?
 
 
2?全诗一共四节,各写了什么意思?


3?这首诗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

4?诗人选择了自己的路,可为什么题目却是“一条未走的路”?

5?在诗歌表现出的情绪上,《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与《一条未走的路》有什么不同?


6?这两首诗可能会对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五)课堂小结
教师:同学们,学习这两首诗,我们或许对于人生会有更多的认识与思考。怎样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如何面对人生的挫折困境,的确是个决定命运的重大问题。尤其在我们初涉世事的年纪,这两首诗教给我们的道理,会使我们受益无穷。所以说,读诗,使人增长智慧,使人陶冶情操。希望同学们多读好诗,在自己的成长道路上,更理智,更坚强,更乐观;使自己的人生更丰富,更圆满,更精彩!
板书设计
一条未走的路
弗罗斯特哲理诗
自然之路无奈
——选择———
人生之路
(象征)
(六)达标练习
1.选出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
A.欺骗(piàn)忧郁(yù)来临(lín)镇静(zhèn)
B.瞬息(shùn)怀恋(liàn)涉足(shè)丛林(cónɡ)
C.幽寂(yōu)伫立(zhù)足迹(jì)诱人(yòu)
D.萋萋(qī)污染(ǎn)叹息(tàn)路径(jìn)
2.对“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中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形容冷落萧条,昏暗寂静
B.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幽雅寂静
C.凄惨悲痛,幽雅寂静
D.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昏暗沉静
3.下列诗作不属于普希金的一项是()
A.《自由颂》B.《祖国》
C.《致大海》D.《致恰达耶夫》
4.下列诗句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B.我/在/路口久久伫立
C.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D.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5.填空题。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作者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国)著名诗人。他的创作对本国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的发展影响很大。他的代表作《____________》是“生活的百科全书”。
(2)《未选择的路》的作者______________是一位独具风格的______________(国)现代诗人。他吟唱着20世纪的音调,又接近于传统诗的诗体;他的诗富于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同时又有浓厚的乡土色彩。
6.解释下列诗句加点词的意义。
(1)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2)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7.“一切都是瞬息”中的“瞬息”能否用“一会儿”来代替,为什么?
8.从全诗中找出两组反义词。
9.从全诗中找出一组同义词。
10.对末节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末节诗是诗人笑对苦难和忧郁的心声,劝说的口吻里,充满了关爱的情感。
B.“未来”写出了期待的美好,“现在”点示暂时的忧郁,“过去”意味着亲切的回忆。
C.“永远”写出人们憧憬美好未来的天长日久,“瞬息”写出再大的“忧郁”不过是过往云烟。
D.这首诗应用豪迈铿锵的语气读出诗人所抒发的真诚的情感。
11.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前一段就像一位温厚的长者在低声嘱咐自己心爱的孩子,也像一位坦诚热情的成年人在勉励自己的忘年交的小朋友,不要被生活中暂时的不快所扰,不快的阴影终会消逝。
B.诗人并不满足于简单地告诫别人,因此,在第二段作了进一步分析,“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一句意蕴无穷。
C.这首诗言简意赅,清新流畅。热烈深沉,富有人生哲理;人生犹如四季,寂寥冬月当前,我们必须振作。
D.这首小诗是诗人为邻居小女孩的纪念册题的,是诗人对心爱的孩子的叮咛和嘱托,与诗人的自身处境无关。
12.对《未选择的路》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仅描绘选择,而不说面临的选择内容是什么,使此诗具有了内涵的开放性。
B.这首诗具有象征意味,读后让人深思。
C.“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是诗人对自己年轻时错误选择的悔恨。
D.“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说明选择其中一种意味着对另一种的放弃,选择时应当慎之又慎。
个性化备课:
教学反思:
答案
1.D2.B3.B4.C
5.(1)普希金俄文学语言《叶甫盖尼奥涅金》
(2)弗罗斯特美象征哲理
6.(1)形容长时间的站立。(2)一定要。
7.“瞬息”比“一会儿”时间更短,诗人的乐观就此体现了出来。提示:从时间长短上看,诗人把再大的忧郁当成是过往云烟,体现诗人的乐观。
8.快乐—悲伤;永远—瞬息。
9.悲伤—忧伤
10.D11.D12.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