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七年级上册语文《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创意教案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

发表时间:2020-09-22

七年级上册语文《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创意教案。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认真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你们清楚有哪些教案课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七年级上册语文《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创意教案”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小学语文七年级上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设计

一、教学准备:
上搜韵网,检索诗中几个富有内涵的词语的含义——“杨花”“子规”“五溪”。
二、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形象,体会诗人精神。
2、理解文化内涵,把握诗歌情感。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这是一首表达对友人思念之情的诗歌,也是李白的名篇。可我们乍一读来,似乎诗句没有什么出奇之处,那么这首诗究竟有什么魅力吸引别人呢?在这首诗的学习中,我们就要了解,看似平淡的诗句背后丰厚的内涵。
2、探究内涵,把握情感
这首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那么前两句写景的作用是什么?(学生依据注释,先简单说一下诗句的含义:在柳絮飞尽的时候,布谷鸟啼叫,听说龙标要经过五溪。点明了季节及写诗的缘由)
我们读这前两句,似乎没有读出什么情感,那么大家收集的有关诗句中三个词语的内涵有什么?(学生讲述自己查找的内容,老师指出关键条目)
杨花:
风里杨花:风中的杨花飘忽不定。比喻事情或事物变化无定准。
此时的杨花是谁的象征?(王昌龄)
同时,诗人们也纷纷以杨花来表现春天,当杨花落尽时,也代表着一年中最美好的春天就要消失,最繁华的春景也要散尽。例如,苏轼《水龙吟》“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子规
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
恐鹈鴃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离骚》)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难》)
因此,子规的啼叫增添的是对飞逝时间的感伤,听到它的啼叫让人倍感凄凉。
五溪
东汉大将马援曾率兵与湖南一带的少数民族作战,结果在五溪之间遇到了瘴气(传说中荒凉地带有毒的气体,人畜遇之皆死)。士兵们纷纷病倒,马援当时年龄已经很大,最后也病死于军中。他还写下了一首诗:“滔滔武溪一何深!鸟飞不度,兽不敢临。嗟哉武溪多毒淫!”(马援《五溪深行》)
可见,五溪是一个极其荒僻,极其令人恐惧的地方。并且,这里是王昌龄之行的终点吗?(不是,“过”说明只是经过,王昌龄的归程还不知在哪里)
了解这些之后,大家再来读诗句,你能够感受到诗句中还包含了哪些情感?(在繁华散尽的时节,漂泊无依的友人,难以预料的前途,都笼罩在无限的悲凉之中)
3、紧扣意象,把握精神。
但是,在这样悲伤的时刻,有什么与王昌龄相伴?(明月)为什么要选择明月呢?
补充诗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
张九龄是岭南人,长期在长安为相,相像家乡海上明月初生,虽然自己与之相离万水千山但可以一齐共看明月。白居易当时身处于战乱之中,虽然与兄弟姐妹分居五处,但也可以共看明月。
无论天涯海角,都能看到什么?(明月)
而这轮明月上还寄托了什么?(诗人的那份思念之心)
这份思念会与王昌龄相伴到何时?(“夜郎西”,就是王昌龄所赴之处,也同样是荒僻之地。也就是说,无论王昌龄走到天涯海角,诗人的这份思念都不会离他而去)
总结:王昌龄在一个悲凉的季节离去,踏上未知的前程,但李白的这份永不离弃的情谊,会给他带来什么?(让他感受到温暖与希望)
同时,李白的诗歌虽然是写离别之意的,但依然延续了他的风格,那就是极为广阔的胸襟、视野。从五溪到夜郎西,李白将之纳入诗中,并以明月将远隔万里的两人联成一体,本身就有着极为广阔的视野。
4、比较阅读:
这首诗还有两个版本,一个版本是首句为“扬州花尽子规啼”,大家觉得与“杨花落尽子规啼”相比,哪个更好?(“杨花落尽”,更能体现出这个特殊季节中的悲凉感,有繁华落尽之意)
一个版本末句是“随风直到夜郎西”,大家觉得,与“随君直到夜郎西”相比,哪个更好?(“随君”,更能突出诗人与王昌龄之间的情谊)
四、教后记:
教学这首诗中,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了“搜韵网”,这个网不仅可以检校诗词格律,查阅诗词之韵,还有许多功能。其中之一,就是可以查找典故词汇,并且找到相关诗句。学生可能开始查找时有些障碍,但是如果能时时查阅,对于提高他们的积累也是极有帮助的。
这个网上还可以查找到一些著名诗人的生平行踪(在“唐宋文学编年地图”中),我给学生演示了查找王昌龄生平的行踪。学生就发现了他被贬龙标时的相关诗作,以及他生命后来的旅程。通过这张地图,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他。
在教学中,朗读自然非常重要,我还是让学生注重把语调的变化与情感联系。不过,在这首诗中我还让学生比较了理解诗句文化内涵前后朗读的方式,以及把三个版本的诗歌放在一齐朗读,体会情感的不同。学生从中再一次体会到了这短短诗句背后的强烈的情感。

相关阅读

七年级上册语文《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七年级上册《文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设计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一、教学目标设计

1.知道基本的文学常识,如李白的字号、“诗仙之称”和浪漫主义等;

2.掌握重点字词、意象的意思,如杨花、子规、明月等;

3.引导学生从意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以便理解全诗的主要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情感;

4.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从而背诵全诗。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读成诵,体会诗人和友人之间的感情;

难点:深入理解某个特定意象的意思,能够学以致用。

三、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好,大家还记不记得之前学过的《静夜思》、《早发白帝城》、《赠汪伦》等诗呢?你们还记得它的作者是谁吗?

生:记得,它们都是李白写的。

师:同学们回答的都非常好。那有没有哪位同学能够站起来给大家背诵一下《赠汪伦》这首诗呢?

生:随机挑选一名学生背诵一下。

师:这位同学背的特别好,那么大家知道那首诗的主要内容是写什么的吗?

生:写的是李白和汪伦之间的友情。

师:没错,《赠汪伦》就是写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深情厚谊的,而我们今天要学的这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也是写李白和朋友之间情谊的,只不过不是写给汪伦的了,是写给他的另一个小伙伴王昌龄。跟着老师一起来看下吧!(在黑板上板书此诗)

2.解读题目

师:大家一起看看这个题目《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不是特别长?但是大家不要害怕,老师就最喜欢这种题目长的诗歌,因为意味着里面包含的信息量就会特别多。像这首诗歌就是这样,题目里就清清楚楚的写出了它的创作背景,那么,有没有哪位同学能从题目里尝试去小小推测一下啊?大家不要害怕,大胆去说,勇敢一点,很简单的,说出口说不定就对了呢!

生:然后,一位同学站起来回答了自己的想法。

师:这位同学回答的真的很不错,大家一起鼓励一下他吧!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就是诗人听说自己的小伙伴王昌龄要到一个偏僻遥远的地方去做官了,心里特别担心,就赶紧写了一首诗寄过去,来表示自己的关切之情,告诉昌龄哥哥不要悲伤,不要难过,我的关心与你同在,它会替我一直陪伴着你。好,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这首诗的作者李白。

3.走进作者

师:一提到李白,大家都不会陌生吧?是不是从小学就开始学他的《静夜思》啦,但是我们今天还得再来看看李白,不过,老师这次给大家讲讲你还不知道的李白。李白啊,除了有才华、擅长写诗以外,和我们普通人一个样,也有很多爱好,也有许多毛病。爱好就是去全国各地旅旅游,看山看水,所以一路上就会交到很多朋友,像汪伦、杜甫、孟浩然,还有今天诗中的王昌龄都是他的小伙伴。好了,不能扯太远啦,还是回到李白身上,跟着老师来看看吧!

(1).李白,生卒年代:701~762,字太白(这个应该比较好记吧?像我们去年看的一部电影《妖猫传》中李白的形象就是一个白衣胜雪、衣袂飘飘的文人,所以一看到李白,大家就要联想到他的字是太白),号“青莲居士”,少年时居住在四川,读书学道;二十五岁出川远游,先后居住在安陆、鲁郡等地。

(2).他以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来反应现实(师:有同学知道什么是浪漫主义吗?

生:同学们都表示不是很清楚;

师:没关系,老师来给大家讲一讲。现在一说“啊,好浪漫呀!”大都是男生、女生谈恋爱的时候搞得一些小惊喜、小创意的那种罗曼蒂克的东西,但古时候浪漫的意思跟现在不太一样,那时候浪漫就是说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Nothingisimpossible.一切皆有可能。这里一定要注意,李白的浪漫并不意味着他的诗写的都是男女之情,而是说他的诗大都充满了奇特大胆的想象。),

描绘山川,抒发壮志,吟咏豪情,因而成为光照古今的伟大诗人。

(3).李白的诗想象丰富,豪迈飘逸,因而被后人尊称为“诗仙”(大家可以把这个诗仙称号和浪漫主义看成是李白QQ的个性签名。如果按照我们现在的星座学来看,我觉得李白应该是个水瓶座,因为他特别符合这个星座的天马行空和喜欢出去玩耍的特质。)

师: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当堂记忆,一会儿随机提问几位同学。

生:好了,这几位同学都回答的很不错,大家上课一定要认真听讲,有的知识能在课堂上记住的就尽量记住,这样就不需要占用你课下玩耍的时间了。对不对?

4.重点字词注释

师:好,同学们,我们大家一起来看诗文了,我们学习古诗的时候,一定要学会有感情的朗诵,每读一句,就要想象一下诗人的情感活动,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好了,我给大家朗读一遍,然后你们自己再读两遍,试着理解一下诗的内容,一定要把不懂的字词先圈出来,一会就给大家重点讲解。

生:学生安静听老师朗读,然后自己读两遍,标注不懂的字词。

师:老师读完把重点字词板书到黑板上,一一为大家解释。

(1).龙标:一个地名,今湖南省黔阳县,唐时甚僻(题目中的龙标就是这个意思)。也可用来代指在这里做过龙标尉的王昌龄,因为古人习惯上用一个地名或者官职名来指代某个人(诗中第二句的龙标就是代指王昌龄);

(2).左迁:由于古代尊右卑左,所以在诗歌中遇到左迁,基本上就是贬官、降职的意思。相对地,右迁就是升官了,但是一般不这么用;

(3).子规:指的就是杜鹃鸟;

(4).五溪:湖南省西部五条河流的总称;

(5).夜郎:古代少数民族建立的一个国家的名字。

5.诗文翻译

师:同学们,解决了那几个比较难的字词的意思以后,给大家两分钟时间,尝试着小组内先翻译一下,一会老师再带大家通一下,看看和你们翻译的有什么不同。

生: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大家各抒己见。

师:好了,时间到,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诗究竟什么意思吧!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要经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它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6.思考题

师:同学们,讲到这里,老师有一个疑问,为什么诗人要把自己的愁心托付给明月呢?为什么不是给太阳、清风、云朵呢?

生:同学们顿时也变得很疑惑,都在思考什么。

师:其实很简单,你看像我们过中秋节的时候,如果有亲戚在外地工作无法回家团聚,我们不还常说可以去仰望那同一轮明月吗?对不对?这明月就像是一个联接两个地方的媒介,你在一个地方,他在另一个地方,我们距离很远,但我们一同欣赏同一个月亮,就好像看见了对方,就证明我们心心相印、心心相吸。

7.意象解读

师:同学们思考一下杨花、子规、明月这些景物(诗歌中的专业术语叫意象)有何内涵?

生:同学们都有点蒙圈了。

师:现在不知道很正常,但我讲过之后,同学们一定要记一记啊!可不能再不会啦!

(1).杨花:一种白色絮状物,总是春天的时候离开枝头到处飞舞,所以常被赋予漂泊无定的意思,诗中暗写王昌龄被贬到了荒僻之地,为此营造了一种飘零流落之感;

(2).子规:杜鹃鸟的别名,传说为蜀地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常夜鸣,故借以抒发悲苦哀怨之情;

(3).明月:(上面的那个思考题其实也提到了一点儿)这一意象经常被用来寄托相思、抒发思念之情,自古以来无数的文学作品都喜欢用明月来遥寄相思之感。

对于这些意象,大家一定要活学活用,不要死读书,它们所蕴含的情感不仅仅适用于我们刚刚学的这首诗,放在课外的古诗、或者其它即将学到的诗歌身上,也是同样适用的。

四、教学总结

师:给同学们讲了这么久,应该基本上都知道了这首诗的内容吧?也或多或少能明白一点这首诗的思想感情了。但老师还得啰嗦几句,给大家总结一下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没几句话,同学们辛苦一下,都拿笔记一下吧!

思想:表达了作者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他被贬之事深表同情。

五、课后作业

1.熟读并背诵全诗,下节课随机提问几名同学背诵,再找两名同学上讲台默写一下;

2.课下搜集一些借明月来表达思念之情的其它诗句,下节课会请几名同学来分享一下你的搜集成果。

师:好了,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了,下课!

七年级上册语文《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优秀教案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在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才能促进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你们会写教案课件的范文吗?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七年级上册语文《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优秀教案”,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体知识:古体诗和近体诗
2.诗歌写景的目的:寓情于景,为抒情铺垫
3.杨花、明月、子规三意象
4.诗人的形象
教学过程:
导语:唐诗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诗歌是唐代文学艺术的代表形式。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全盛期。唐代诗人众多,仅传下姓名的诗人就有2300多,仅《全唐诗》中收入的唐诗就有48900多首,一个人每天背一首,得用130多年。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诉说悲欢离合,歌唱远大理想,揭露社会黑暗,赞美大好河山,总之,唐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唐诗,领略一下唐诗那醉人的风采。
一、文学常识:古体诗和近体诗
在唐代,人们把较少格律限制的诗叫古体诗(格律:诗、词等关于字数、句数、对偶、平仄、押韵等方面的格式和规则);把唐朝时出现的讲究格律的诗称为近体诗(古体诗和近体诗最初都是唐朝人的说法,古体诗因产生年代早,相对于唐朝人已经是古代的诗体了;格律诗在唐朝时是刚刚成熟的,相对于唐朝人来说是“新近”产生的,所以唐朝人称它为“近体诗”。我们现代人不过是沿用了唐朝人的说法,实际上“近体诗”离我们不但不近,反而已相当久远了。)近体诗又分为两类:律诗和绝句。
古体诗近体诗
形成年代唐代之前唐代
格律要求较少限制限制严格
形式分类古诗,古风律诗,绝句
举例登幽州台歌送杜少府(律);闻王昌龄(绝)
二、读:语速,语调,节奏
三、文学常识:李白,字太白,自号清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世称“诗仙”。
四、释题,背景
1.标题:
闻:听说
左迁:迁,调动官职,一般是升官;古人以右为尊,左迁就是降职
寄:寄托,托付
2.背景:诗人王昌龄于天宝8年被贬偏远之地,当时李白正在扬州,听说此事,便写下此诗,寄托对朋友的牵挂。
五、赏析
1.第一句写了哪些事物?
——杨花,子规的啼鸣(不是子规)。
2.写这两个事物的作用是什么?
(1)点明时令:暮春时节
(2)渲染气氛:黯淡、凄楚的气氛
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
子规啼鸣:离愁别恨,与友人分离的痛苦
(3)烘托心情:痛苦,痛惜,悲痛
3.这句景物描写中含有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友人遭遇的同情,对友人离别的痛苦——景中含情,融情入景
4.写景的目的:一般诗文,写景的目的,基本上都是为了抒情,绝大多数景物描写本身,就蕴含了作者的情感。写景是为抒情铺垫(准备)。
5.第一句是写景,第二句是叙事。“闻道”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闻道:听说。表现了作者的惊惜之情:友人已经走了,而且已走了很远,而且是受了贬谪而走。

七年级上册语文寓言四则《杞人忧天》创意教案


《杞人忧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疏通文意,读懂故事。

2.结合语境,分析人物。3.转换视角,讨论寓意。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读懂故事。【教学难点】分析人物,讨论寓意。【教学策略】一线串珠,层层推进。【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寓言这种文体。

同学们好,请坐,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则寓言,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寓言,同学们你认为什么是寓言呢?这位同学说寓言就是一个小故事,这位同学说寓言是蕴含哲理的话。说的不错,寓言故事,就像一个魔法口袋,袋子虽然小,却能从中取出很多的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的多的东西。我国古代,春秋时期,就有一本书《列子》,其中记载了许多寓言故事,杞人忧天就是其中的一篇,请同学们在课下注释中画出重点的知识。

二、抓住“忧”字,理清情节,读懂杞人故事。

1.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结合注释读准字音,然后小组合作翻译课文,读懂大意。有不确定的字词和不懂的句子吗?好,同学们已经翻译了课文,下面老师有几个问题检查一下大家的成果。

2.按照“为何而忧→忧成何状→谁来解忧→何以解忧→是否解忧”的顺序,寻找对应原句,串讲课文。

(1)品读“何忧”

请大家用原文回答我,为何而忧——天地崩坠,忧成何状——废寝食者,同学们回答的很好。那么,杞人有必要这么担忧吗?我们来看他的两句话,听老师读,你能听出什么不同的心理?(一遍慢速,一遍快速)可以听出他非常焦急,为什么呢?因为害怕。从她的话中我们可以读出这个杞人是真的非常忧虑,非常害怕。

大家试读一下,读出这种焦虑恐惧之意。

好,同学们,假如现在请你来开导一下这个人,你打算怎么劝他?

这位同学说,我们学过的自然知识知道,天是没有穷尽的,所以不会塌下,日月星辰相对稳定,地是一个整体,不会随意崩塌,那位同学说,用学过的地理知识可以知道地震带和地壳运动规律,所以没必要担忧,还有同学开玩笑说,天塌下来有个子高的人顶着呢。

所以,杞人的忧虑有没有必要?没有,所以杞人的这种担忧完全是(多余的,可笑的)——那么教大家一个成语“庸人自扰”

(二)品读“解忧”

同学们博学多才,阅读广泛,可惜我们没有时光机器,不能穿越回过去告诉他,还好当时有一个好心人,去劝慰他,跟同学们的解释相比,他也许不是那么正确,但这个人只说了3句话,就让杞人释然了,我们一起来读读。

谁来解忧——忧彼之所忧者,也可以说是晓之者,何以解忧——晓之者只用了三句话就解开了杞人的心结,他是怎么做到的?

天,积气耳,无处无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地,积块耳,充塞四虚,无处无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范读,同样是问句,和杞人的问句有什么不同吗?这个人非常淡然,显得胸有成竹。

思考,他和杞人同处一个时代,为什么他一点也不担忧?

因为他知识比较丰富,因为他善动脑筋,善于观察,看事物比较透彻。可见,拥有丰富的知识,就不会因无知而恐惧,为没有必要的事担忧了。同学们,如果你也遇到了不理解的事,怎么办呢?

遇到不理解的事,首先要观察,动脑经思考,或者去问问他人,搞搞清楚,只做无畏的担忧,而不去行动是没有任何用的。

杞人忧天这则寓言,讽刺的是那种为不必要的担忧徒增烦恼的庸人。

三、创读“忧”字,研讨问题,赋予新的寓意。

同学们,虽然如此,但也有人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的当今,防患未然的“深忧远虑”有没有必要呢?

请看《杞人忧天新篇》,尝试寄寓新的寓意。

杞人看见这几天的雾霾天气,他又开始担忧了,这白茫茫一片,驾车司机看

不见怎么办?飞机飞不了怎么办?自己和家人吸入这样的空气得病怎么办?杞人又开始坐卧不安、茶饭不思了,请同学们当一回晓之者

思考:①杞的忧虑有没有必要?②杞人的应该怎么做才能消除它的忧虑?五、齐读课文,小结“忧”字,强调学习态度。

同学们,寓言是一座桥梁,通过它,可以从复杂走向简单,也可以从单纯走向丰富,在这座桥梁上多走几遍,我们既可以看见五光十色的生活现象,又发现了生活的内在意义。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六、延伸阅读,推荐书目。

1.出自《列子》的其它寓言故事:《愚公移山》《夸父逐日》《两小儿辩日》;2.《伊索寓言》。【板书设计】

杞人忧天

《列子》

讽刺不必要的担忧

杞人——忧提倡深忧远虑,敢于问“天”

热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