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空间中的垂直关系教案

小学健康的教案

发表时间:2020-09-22

空间中的垂直关系教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高中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高中教案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空间中的垂直关系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空间中的垂直关系

一.教学内容:

空间中的垂直关系

二、学习目标

1、掌握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并能运用它们进行论证和解决有关的问题;

2、掌握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概念和判定定理、性质定理,并能运用它们进行推理论证和解决有关问题;

3、在研究垂直问题时,要善于应用“转化”和“降维”的思想,通过线线、线面、面面平行与垂直关系的转化,从而使问题获得解决。

三、知识要点

1、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的任何一条直线都垂直,那么就称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垂直。

2、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常用方法有:

①判定定理:.

②b⊥α,a∥ba⊥α;(线面垂直性质定理)

③α∥β,a⊥βa⊥α(面面平行性质定理)

④α⊥β,α∩β=l,a⊥l,aβa⊥α(面面垂直性质定理)

3、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

①如果两条直线同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a⊥α,b⊥αa∥b)

②直线和平面垂直时,那么该直线就垂直于这个平面内的任何直线()

4、点到平面的距离的定义:从平面外一点引这个平面的垂线,这个点和垂足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个点到平面的距离。

特别注意:点到面的距离可直接向面作垂线,但要考虑垂足的位置,如果垂足的位置不能确定,往往采取由点向面上某一条线作垂线,再证明此垂足即为面的垂足。

5、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及判定定理:

(1)定义:如果两个相交平面的交线与第三个平面垂直,又这两个平面与第三个平面相交所得的两条交线互相垂直,就说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

记作:平面α⊥平面β

(2)判定定理:如果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一条垂线,那么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

(简称:线面垂直,面面垂直)

6、两个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如果两个平面垂直,那么在一个平面内垂直于它们交线的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简称:面面垂直,线面垂直。)

思维方式:判定两相交平面垂直的常用方法是:线面垂直,面面垂直;有时用定义也是一种办法。

【典型例题】

例1、(1)对于直线m、n和平面α、β,α⊥β的一个充分条件是()

A、m⊥n,m∥α,n∥βB、m⊥n,α∩β=m,nα

C、m∥n,n⊥β,mαD、m∥n,n⊥β,m⊥α

(2)设a、b是异面直线,给出下列命题:

①经过直线a有且仅有一个平面平行于直线b;

②经过直线a有且仅有一个平面垂直于直线b;

③存在分别经过直线a和b的两个平行平面;

④存在分别经过直线a和b的两个平面互相垂直。

其中错误的命题为()

A、①与②B、②与③C、③与④D、仅②

(3)已知平面α⊥平面β,m是α内一条直线,n是β内一条直线,且m⊥n,那么,

甲:m⊥β;乙:n⊥α丙:m⊥β或n⊥α;丁:m⊥β且n⊥α。这四个结论中,不正确的三个是()

解:(1)对于A,平面α与β可以平行,也可以相交,但不垂直。

对B,平面α内直线n垂直于两个平面的交线m,直线n与平面β不一定垂直,平面α、β也不一定垂直。

对D,m⊥α,m∥n则n⊥α,又n⊥β,所以α∥β。

只有C正确,m∥n,n⊥β则m⊥β又mα,由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得α⊥β。

故选C。

(2)①正确,过a上任一点作b的平行线b′,则ab′确定唯一平面。

②错误,假设成立则b⊥该平面,而a该平面,∴a⊥b,但a、b异面却不一定垂直。

③正确,分别过a、b上的任一点作b、a的平行线,由各自相交直线所确定的平面即为所求。

④正确,换角度思考两个垂直的平面内各取一直线会出现各种异面形式,综上所述:仅②错误

选D

(3)丙正确。举反例:在任一平面中作平行于交线的直线m(或n),在另一平面作交线的垂线n(或m)即可推翻甲、乙、丁三项。

思维点拨:解决这类问题关键是注意这是在空间而非平面内。

例2、如图,ABCD为直角梯形,∠DAB=∠ABC=90°,AB=BC=a,AD=2a,PA⊥平面ABCD。PA=a。

(1)求证:PC⊥CD。

(2)求点B到直线PC的距离。

(1)证明:取AD的中点E,连AC、CE,

则ABCE为正方形,ΔCED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AC⊥CD,

∵PA⊥平面ABCD,

∴AC为PC在平面ABCD上的射影,

∴PC⊥CD

(2)解:连BE,交AC于O,则BE⊥AC,

又BE⊥PA,AC∩PA=A,

∴BE⊥平面PAC

过O作OH⊥PC于H,则BH⊥PC,

∵PA=a,AC=a,PC=a,

∴OH=,

∵BO=a,

∴BH=即为所求。

例3、在斜三棱柱A1B1C1—ABC中,底面是等腰三角形,AB=AC,侧面BB1C1C⊥底面ABC

(1)若D是BC的中点,求证AD⊥CC1;

(2)过侧面BB1C1C的对角线BC1的平面交侧棱于M,若AM=MA1,求证截面MBC1⊥侧面BB1C1C;

(3)AM=MA1是截面MBC1⊥平面BB1C1C的充要条件吗?

请你叙述判断理由。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线面垂直、面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

知识依托:线面垂直、面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

错解分析:(3)的结论在证必要性时,辅助线要重新作出。

技巧与方法:本题属于知识组合题类,关键在于对题目中条件的

思考与分析,掌握做此类题目的一般技巧与方法,以及如何巧妙地作辅助线。

(1)证明:∵AB=AC,D是BC的中点,

∴AD⊥BC

∵底面ABC⊥侧面BB1C1C,

∴AD⊥侧面BB1C1C

∴AD⊥CC1

(2)证明:延长B1A1与BM交于N,连结C1N

∵AM=MA1,

∴NA1=A1B1

∵A1B1=A1C1,

∴A1C1=A1N=A1B1

∴C1N⊥C1B1

∵底面NB1C1⊥侧面BB1C1C,

∴C1N⊥侧面BB1C1C

∴截面C1NB⊥侧面BB1C1C

∴截面MBC1⊥侧面BB1C1C

(3)解:结论是肯定的,充分性已由(2)证明,

下面证必要性。

过M作ME⊥BC1于E,

∵截面MBC1⊥侧面BB1C1C

∴ME⊥侧面BB1C1C,

又∵AD⊥侧面BB1C1C

∴ME∥AD,

∴M、E、D、A共面

∵AM∥侧面BB1C1C,

∴AM∥DE

∵CC1⊥AD,

∴DE∥CC1

∵D是BC的中点,

∴E是BC1的中点

∴AM=DE=AA1,

∴AM=MA1

即是截面的充要条件

例4、如图,在正三棱锥A—BCD中,∠BAC=30°,AB=a,平行于AD、BC的截面EFGH分别交AB、BD、DC、CA于点E、F、G、H

(1)判定四边形EFGH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2)设P是棱AD上的点,当AP为何值时,

平面PBC⊥平面EFGH,请给出证明

(1)证明:∵AD//面EFGH,

面ACD∩面EFGH=HG,AD面ACD

∴AD//HG.

同理EF∥HG,

∴EFGH是平行四边形

∵A—BCD是正三棱锥,

∴A在底面上的射影O是△BCD的中心,

∴DO⊥BC,

∴AD⊥BC,

∴HG⊥EH,四边形EFGH是矩形

(2)作CP⊥AD于P点,连结BP,

∵AD⊥BC,

∴AD⊥面BCP

∵HG∥AD,

∴HG⊥面BCP,HG面EFGH面BCP⊥面EFGH,

在Rt△APC中,∠CAP=30°,AC=AB=a,

∴AP=a

例5、如图,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底面ΔABC是直角三角形,∠ABC=90°,2AB=BC=BB1=a,且A1C∩AC1=D,BC1∩B1C=E,截面ABC1与截面A1B1C交于DE。求证:

(1)A1B1⊥平面BB1C1C;

(2)A1C⊥BC1;

(3)DE⊥平面BB1C1C。

证明:(1)∵三棱柱ABC-A1B1C1是直三棱柱,

∴侧面与底面垂直,

即平面A1B1C1⊥平面BB1C1C,

又∵AB⊥BC,

∴A1B1⊥B1C1

从而A1B1⊥平面BB1C1C。

(2)由题设可知四边形BB1C1C为正方形,

∴BC1⊥B1C,

而A1B1⊥平面BB1C1C,

∴A1C在平面BB1C1C上的射影是B1C,

由三垂线定理得A1C⊥BC1

(3)∵直三棱柱的侧面均为矩形,

而D、E分别为所在侧面对角线的交点,

∴D为A1C的中点,E为B1C的中点,

∴DE∥A1B1,

而由(1)知A1B1⊥平面BB1C1C,

∴DE⊥平面BB1C1C。

思维点拨:选择恰当的方法证明线面垂直。

本讲涉及的主要数学思想方法

1、直线与平面垂直是直线与平面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况,应熟练掌握直线与平面垂直的

定义、判定定理、性质定理,并能依据条件灵活运用。

2、注意线面垂直与线线垂直的关系和转化。

3、距离离不开垂直,因此求距离问题的过程实质上是论证线面关系(平行与垂直)与解三角形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作、证、算、答”是立体几何计算题不可缺少的步骤。

4、在证明两平面垂直时,一般方法是先从现有的直线中寻找平面的垂线;若没有这样的直线,则可通过作辅助线来解决,而作辅助线则应有理论根据并要有利于证明,不能随意添加。在有平面垂直时,一般要用性质定理,在一个平面内作交线的垂线,使之转化为线面垂直。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线线垂直”“线面垂直”,“面面垂直”间的转化条件和转化应用wWW.jAB88.Com

相关推荐

空间中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第三课时空间中直线与平面、

平面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间中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2)了解空间中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观察与类比加深了对这些位置关系的理解、掌握;

(2)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空间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难点:用图形表达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三)教学方法

借助实物,让学生观察事物、思考等,讲练结合,较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问题1:空间中直线和直线有几种位置关系?

问题2:一支笔所在的直线和一个作业本所在平面有几种位置关系?

生1:平行、相交、异面

生2:有三种位置关系:

(1)直线在平面内

(2)直线与平面相交

(3)直线与平面平行

师肯定并板书,点出主题.

复习回顾,探索求真,激发学习兴趣.

探索新知

1.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1)直线在平面内——有无数个公共点.

(2)直线与平面相交——有且仅有一个公共点.

(3)直线在平面平行——没有公共点.

其中直线与平面相交或平行的情况,统称为直线在平面外,记作a.

直线a在面内的符号语言是a.图形语言是:

直线a与面相交的a∩=A.图形语言是符号语言是:


直线a与面平行的符号语言是a∥.图形语言是:

师:有谁能讲出这三种位置有什么特点吗?

生:直线在平面内时二者有无数个公共点.

直线与平面相交时,二者有且仅有一个公共点.

直线与平面平行时,三者没有公共点(师板书)

师:我们把直线与平面相交或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情况统称为直线在平面外.

师:直线与平面的三种位置关系的图形语言、符号语言各是怎样的?谁来画图表示一个和书写一下.

学生上台画图表示.

师;好.应该注意:画直线在平面内时,要把直线画在表示平面的平行四边形内;画直线在平面外时,应把直线或它的一部分画在表示平面的平行四边形外.

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培养,自觉钻研的学习习惯.数形结合,加深理解.

探索新知

2.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1)问题1:拿出两本书,看作两个平面,上下、左右移动和翻转,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有几种?

(2)问题2:如图所示,围成长方体ABCD–A′B′C′D′的六个面,两两之间的位置关系有几种?

(2)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平面与平面平行——没有公共点.

平面与平面相交——有且只有一条公共直线.

平面与平面平行的符号语言是∥.图形语言是:

师: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以下两个问题(投影)

生:平行、相交.

师:它们有什么特点?

生:两个平面平行时二者没有公共点,两个平面相交时,二者有且仅有一条公共直线(师板书)

师:下面请同学们用图形和符号把平面和平面的位置关系表示出来……

师:下面我们来看几个例子(投影例1)

通过类比探索,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加强知识的系统性.

典例分析

例1下列命题中正确的个数是(B)

①若直线l上有无数个点不在平面内,则l∥.

②若直线l与平面平行,则l与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平行.

③如果两条平行直线中的一条与一个平面平行,那么另一条也与这个平面平行.

④若直线l与平面平行,则l与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没有公共点.

A.0B.1C.2D.3

例2已知平面∥,直线a,求证a∥.

证明:假设a∥,则a在内或a与相交.

∴a与有公共点.

又a.

∴a与有公共点,与面∥面矛盾.

∴∥.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讨论、共同研究,得出答案.教师利用投影仪给出示范.

师解:如图,我们借助长方体模型,棱AA1所在直线有无数点在平面ABCD外,但棱AA1所在直线与平面ABCD相交,所以命题①不正确;A1B1所在直线平行于平面ABCD,A1B1显然不平行于BD,所以命题②不正确;A1B1∥AB,A1B1所在直线平行于平面ABCD,但直线AB平面ABCD,所以命题③不正确;l与平面平行,则l与无公共点,l与平面内所有直线都没有公共点,所以命题④正确,应选B.

师投影例2,并读题,先学生尝试证明,发现正面证明并不容易,然后教师给予引导,共同完成,并归纳反证法步骤和线面平行、面面平行的理解.

例1教师通过示范传授学生一个通过模型来研究问题的方法,同时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例2目标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并加深对面面平行、线面平行的理解.

随堂练习

1.如图,试根据下列条要求,把被遮挡的部分改为虚线:

(1)AB没有被平面遮挡;

(2)AB被平面遮挡.

答案:略

2.已知,,直线a,b,且∥,a,a,则直线a与直线b具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答案:平行或异面

3.如果三个平面两两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有多少条?画出图形表示你的结论.

答案:三个平面两两相交,它们的交线有一条或三条.

4.空间的三个平面的位置关系有几种情形?请画图表示所有情形.

答案:5种图略

学生独立完成

培养识图能力,探索意识和思维的严谨性.

归纳总结

1.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2.“正难到反”数学思想与反证法解题步骤.

3.“分类讨论”数学思想

学生归纳总结、教师给予点拨、完善并板书.

培养学生归纳整合知识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严谨性.

作业

2.1第一课时习案

学生独立完成

固化知识

提升能力

备用例题

例1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充要条件是这条直线与平面内的()

A.一条直线不相交

B.两条直线不相交

C.任意一条直线都不相交

D.无数条直线都不相交

【解析】直线与平面平行,那么直线与平面内的任意直线都不相交,反之亦然;故应选C.

例2“平面内有无穷条直线都和直线l平行”是“”的().

A.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充分必要条件

D.即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解析】如果直线在平面内,直线可能与平面内的无穷条直线都平行,但直线不与平面平行,应选B.

例3求证:如果过一个平面内一点的直线平行于与该平面平行的一条直线,则这条直线在这个平面内.已知:l∥,点P∈,P∈m,m∥l求证:.证明:设l与P确定的平面为,且=m′,则l∥m′.又知l∥m,,由平行公理可知,m与m′重合.所以.

垂直关系的性质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高中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写好一份优质的高中教案要怎么做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垂直关系的性质》,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6.2垂直关系的性质

一、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垂直及其与直线与直线垂直的关系,并会应用。
2.通过定理及性质的学习,学会解决有关垂直问题。
二.重点,难点
重点:垂直关系的判定及性质的应用。
难点:线面垂直在线线垂直与面面垂直关系间的转化。
三.知识链接

四.知识应用
例1.已知直线a//直线b,a平面,求证:b(A级)

例2.如图所示,P为ABC所在平面外一点,PAPB,PBPC,PCPA,PH平面ABC于H,求证:H是ABC的垂心。(B级)

四自测达标
1.如图,如果MC菱形ABCD所在平面,那么MA与BD的位置关系是(A级)()
A.平行B.垂直相交C.异面D.相交但不垂直
2.经过平面外一点和平面内一点与平面垂直的平面有(A级)()
A.0个B.1个C.无数个D.1个或无数个
3.已知ABC,直线mAC,mBC,则mAB(填“”或“不垂直”)(B级)

4.如图所示,四棱锥S-ABCD的底面是菱形,SA底面ABCD,E是SC上一点。
求证:平面EBD平面SAC(B级)

5.如图所示,在三棱锥P-ABC中,PA平面ABC,平面PAC平面PBC。
求证:BC平面PAC(C级)

高考数学(理科)一轮复习空间的垂直关系学案含答案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让高中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那么一篇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考数学(理科)一轮复习空间的垂直关系学案含答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学案44空间的垂直关系

导学目标:1.以立体几何的定义、公理和定理为出发点,认识和理解空间中线面垂直的有关性质与判定定理.2.能运用公理、定理和已获得的结论证明一些空间图形的垂直关系的简单命题.
自主梳理
1.直线与平面垂直
(1)判定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方法
①定义法.
②利用判定定理: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______直线都垂直,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
③推论:如果在两条平行直线中,有一条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另一条直线也______这个平面.
(2)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性质
①直线垂直于平面,则垂直于平面内______直线.
②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______.
③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个平面________.
2.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平面的一条斜线和它在平面内的________所成的锐角,叫做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所成的角.
一直线垂直于平面,说它们所成角为________;直线l∥α或lα,则它们成________角.
3.平面与平面垂直
(1)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方法
①定义法.
②利用判定定理:一个平面过另一个平面的__________,则这两个平面垂直.
(2)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
两个平面垂直,则一个平面内垂直于________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垂直.
4.二面角的平面角
以二面角棱上的任一点为端点,在两个半平面内分别作与棱________的射线,则两射线所成的角叫做二面角的平面角.
自我检测
1.平面α⊥平面β的一个充分条件是()
A.存在一条直线l,l⊥α,l⊥β
B.存在一个平面γ,γ∥α,γ∥β
C.存在一个平面γ,γ⊥α,γ⊥β
D.存在一条直线l,l⊥α,l∥β
2.(2010浙江)设l,m是两条不同的直线,α是一个平面,则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A.若l⊥m,mα,则l⊥α
B.若l⊥α,l∥m,则m⊥α
C.若l∥α,mα,则l∥m
D.若l∥α,m∥α,则l∥m
3.(2011长沙模拟)对于不重合的两个平面α与β,给定下列条件:
①存在平面γ,使得α,β都垂直于γ;
②存在平面γ,使得α,β都平行于γ;
③存在直线lα,直线mβ,使得l∥m;
④存在异面直线l、m,使得l∥α,l∥β,m∥α,m∥β.
其中,可以判定α与β平行的条件有()
A.1个B.2个
C.3个D.4个
4.(2011十堰月考)已知m,n是两条不同直线,α,β,γ是三个不同平面,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A.若m∥α,n∥α,则m∥n
B.若α⊥γ,β⊥γ,则α∥β
C.若m∥α,m∥β,则α∥β
D.若m⊥α,n⊥α,则m∥n
5.(2011大纲全国)已知点E、F分别在正方体ABCD-A1B1C1D1的棱BB1、CC1上,且B1E=2EB,CF=2FC1,则面AEF与面ABC所成的二面角的正切值为________.
探究点一线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
例1Rt△ABC所在平面外一点S,且SA=SB=SC,D为斜边AC的中点.
(1)求证:SD⊥平面ABC;

(2)若AB=BC.求证:BD⊥平面SAC.

变式迁移1
在四棱锥V—ABCD中,底面ABCD是正方形,侧面VAD是正三角形,平面VAD⊥底面ABCD.证明:AB⊥VD.

探究点二面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

例2(2011邯郸月考)如图所示,已知四棱柱ABCD—A1B1C1D1的底面为正方形,O1、O分别为上、下底面的中心,且A1在底面ABCD内的射影是O.求证:平面O1DC⊥平面ABCD.
变式迁移2(2011江苏)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平面PAD⊥平面ABCD,AB=AD,∠BAD=60°,E,F分别是AP,AD的中点.
求证:(1)直线EF∥平面PCD;
(2)平面BEF⊥平面PAD.

探究点三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所成的角
例3(2009湖北)如图,四棱锥S—ABCD的底面是正方形,SD⊥平面ABCD,SD=2a,AD=2a,点E是SD上的点,且DE=λa(0λ≤2).
(1)求证:对任意的λ∈(0,2],都有AC⊥BE;
(2)设二面角C—AE—D的大小为θ,直线BE与平面ABCD所成的角为φ,若tanθtanφ=1,求λ的值.

变式迁移3(2009北京)如图,在三棱锥P—ABC中,PA⊥底面ABC,PA=AB,∠ABC=60°,∠BCA=90°,点D、E分别在棱PB、PC上,且DE∥BC.
(1)求证:BC⊥平面PAC.
(2)当D为PB的中点时,求AD与平面PAC所成角的正弦值.
(3)是否存在点E使得二面角A—DE—P为直二面角?并说明理由.
转化与化归思想综合应用
例(12分)已知四棱锥P—ABCD,底面ABCD是∠A=60°的
菱形,又PD⊥底面ABCD,点M、N分别是棱AD、PC的中点.
(1)证明:DN∥平面PMB;
(2)证明:平面PMB⊥平面PAD.
多角度审题(1)在平面PMB内找到(或构造)一条直线与DN平行即可;(2)要证面PMB⊥面PAD,只需证明MB⊥面PAD即可.
【答题模板】
证明(1)
取PB中点Q,连接MQ、NQ,因为M、N分别是棱AD、PC的中点,所以QN∥BC∥MD,且QN=MD,故四边形QNDM是平行四边形,
于是DN∥MQ.
又∵MQ平面PMB,DN平面PMB
∴DN∥平面PMB.[6分]
(2)∵PD⊥平面ABCD,MB平面ABCD,∴PD⊥MB.
又因为底面ABCD是∠A=60°的菱形,且M为AD中点,
所以MB⊥AD.又AD∩PD=D,所以MB⊥平面PAD.
又∵MB平面PMB,∴平面PMB⊥平面PAD.[12分]
【突破思维障碍】
立体几何的证明问题充分体现线面关系的转化思想,其思路为:
1.证明线面垂直的方法:(1)线面垂直的定义:a与α内任何直线都垂直a⊥α;(2)判定定理1:m、nα,m∩n=Al⊥m,l⊥nl⊥α;(3)判定定理2:a∥b,a⊥αb⊥α;(4)面面平行的性质:α∥β,a⊥αa⊥β;(5)面面垂直的性质:α⊥β,α∩β=l,aα,a⊥la⊥β.
2.证明线线垂直的方法:(1)定义:两条直线的夹角为90°;(2)平面几何中证明线线垂直的方法;(3)线面垂直的性质:a⊥α,bαa⊥b;(4)线面垂直的性质:a⊥α,b∥αa⊥b.
3.证明面面垂直的方法:(1)利用定义:两个平面相交,所成的二面角是直二面角;(2)判定定理:aα,a⊥βα⊥β.
(满分:7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2011滨州月考)已知直线a,b和平面α,β,且a⊥α,b⊥β,那么α⊥β是a⊥b的()
A.充分不必要条件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分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2.已知两个不同的平面α、β和两条不重合的直线m、n,有下列四个命题:
①若m∥n,m⊥α,则n⊥α;②若m⊥α,m⊥β,则α∥β;③若m⊥α,m∥n,nβ,则α⊥β;④若m∥α,α∩β=n,则m∥n.
其中正确命题的个数是()
A.0B.1C.2D.3
3.设α,β,γ是三个不重合的平面,l是直线,给出下列四个命题:
①若α⊥β,l⊥β,则l∥α;②若l⊥α,l∥β,则α⊥β;
③若l上有两点到α的距离相等,则l∥α;④若α⊥β,α∥γ,则γ⊥β.
其中正确命题的序号是()
A.①②B.①④C.②④D.③④
4.(2011浙江)下列命题中错误的是()
A.如果平面α⊥平面β,那么平面α内一定存在直线平行于平面β
B.如果平面α不垂直于平面β,那么平面α内一定不存在直线垂直于平面β
C.如果平面α⊥平面γ,平面β⊥平面γ,α∩β=l,那么l⊥平面γ
D.如果平面α⊥平面β,那么平面α内所有直线都垂直于平面β
5.平面α的斜线AB交α于点B,过定点A的动直线l与AB垂直,且交α于点C,则动点C的轨迹是()
A.一条直线B.一个圆
C.一个椭圆D.双曲线的一支
二、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6.如图所示,四棱锥P—ABCD的底面ABCD是边长为a的正方形,侧棱PA=a,PB=PD=2a,则它的5个面中,互相垂直的面有________对.
7.(2011金华模拟)如图所示,正方体ABCD—A1B1C1D1的棱长是1,过A点作平面A1BD的垂线,
垂足为点H,有下列三个命题:
①点H是△A1BD的中心;
②AH垂直于平面CB1D1;③AC1与B1C所成的角是90°.其中正确命题的序号是____________.
8.正四棱锥S-ABCD底面边长为2,高为2,E是边BC的中点,动点P在表面上运动,并且总保持PE⊥AC,则动点P的轨迹的周长为________.
三、解答题(共38分)
9.(12分)(2010山东)在如图所示的
几何体中,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MA⊥平面ABCD,PD∥MA,E、G、F分别为MB、PB、PC的中点,且AD=PD=2MA.
(1)求证:平面EFG⊥平面PDC;
(2)求三棱锥P-MAB与四棱锥P-ABCD的体积之比.

10.(12分)(2009天津)如图,
在四棱锥P—ABCD中,PD⊥平面ABCD,AD⊥CD,DB平分∠ADC,E为PC的中点,AD=CD=1,DB=22.
(1)证明:PA∥平面BDE;
(2)证明:AC⊥平面PBD;
(3)求直线BC与平面PBD所成的角的正切值.
11.(14分)(2011杭州调研)如图所示,已知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为AB的中点.
(1)求直线B1C与DE所成角的余弦值;
(2)求证:平面EB1D⊥平面B1CD;
(3)求二面角E-B1C-D的余弦值.
学案44空间的垂直关系
自主梳理
1.(1)②相交③垂直(2)①任意②平行③平行
2.射影直角0°3.(1)②一条垂线(2)交线4.垂直
自我检测
1.D2.B3.B4.D5.23
课堂活动区
例1解题导引线面垂直的判断方法是:证明直线垂直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即从“线线垂直”到“线面垂直”.
证明
(1)取AB中点E,连接SE,DE,在Rt△ABC中,D、E分别为AC、AB的中点,
故DE∥BC,且DE⊥AB,
∵SA=SB,
∴△SAB为等腰三角形,∴SE⊥AB.
∵SE⊥AB,DE⊥AB,SE∩DE=E,
∴AB⊥面SDE.而SD面SDE,∴AB⊥SD.
在△SAC中,SA=SC,D为AC的中点,∴SD⊥AC.
∵SD⊥AC,SD⊥AB,AC∩AB=A,
∴SD⊥平面ABC.
(2)若AB=BC,则BD⊥AC,
由(1)可知,SD⊥面ABC,而BD面ABC,
∴SD⊥BD.
∵SD⊥BD,BD⊥AC,SD∩AC=D,
∴BD⊥平面SAC.
变式迁移1证明∵平面VAD⊥平面ABCD,
AB⊥AD,AB平面ABCD,
AD=平面VAD∩平面ABCD,
∴AB⊥平面VAD.
∵VD平面VAD,∴AB⊥VD.
例2解题导引证明面面垂直,可先证线面垂直,即设法先找到其中一个平面的一条垂线,再证明这条垂线在另一个平面内或与另一个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
证明如图所示,连接AC,BD,A1C1,则O为AC,BD的交点,O1为A1C1,B1D1的交点.
由棱柱的性质知:
A1O1∥OC,且A1O1=OC,
∴四边形A1OCO1为平行四边形,
∴A1O∥O1C,
又A1O⊥平面ABCD,∴O1C⊥平面ABCD,
又O1C平面O1DC,
∴平面O1DC⊥平面ABCD.
变式迁移2
证明(1)如图,在△PAD中,因为E,F分别为AP,AD的中点,所以EF∥PD.又因为EF平面PCD,PD平面PCD,
所以直线EF∥平面PCD.
(2)连接BD.因为AB=AD,∠BAD=60°,所以△ABD为正三角形.
因为F是AD的中点,所以BF⊥AD.
因为平面PAD⊥平面ABCD,BF平面ABCD,
平面PAD∩平面ABCD=AD,所以BF⊥平面PAD.
又因为BF平面BEF,所以平面BEF⊥平面PAD.
例3解题导引高考中对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及二面角的考查是热点之一.有时在客观题中考查,更多的是在解答题中考查.
求这两种空间角的步骤:(几何法).
根据线面角的定义或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定义,作(找)出该角,再解三角形求出该角,步骤是作(找)→认(指)→求.
(1)证明如图所示,连接BD,由底面ABCD是正方形可得AC⊥BD.
∵SD⊥平面ABCD,∴BD是BE在平面ABCD上的射影,∴AC⊥BE.
(2)解如图所示,由SD⊥平面ABCD,CD平面ABCD,
∴SD⊥CD.
又底面ABCD是正方形,
∴CD⊥AD.又SD∩AD=D,
∴CD⊥平面SAD.
过点D在平面SAD内作DF⊥AE于F,连接CF,则CF⊥AE,故∠CFD是二面角C—AE—D的平面角,即∠CFD=θ.
在Rt△BDE中,∵BD=2a,DE=λa,
∴tanφ=DEBD=λ2.
在Rt△ADE中,∵AD=2a=CD,DE=λa,
∴AE=aλ2+2,
从而DF=ADDEAE=2λaλ2+2.
在Rt△CDF中,tanθ=CDDF=λ2+2λ,
由tanθtanφ=1,得
λ2+2λλ2=1λ2+2=2λ2=2.
由λ∈(0,2],解得λ=2,即为所求.
变式迁移3(1)证明∵PA⊥底面ABC,∴PA⊥BC.
又∠BCA=90°,∴AC⊥BC.又AC∩PA=A,
∴BC⊥平面PAC.
(2)解∵D为PB的中点,DE∥BC,∴DE=12BC.
又由(1)知,BC⊥平面PAC,
∴DE⊥平面PAC,垂足为点E.
∴∠DAE是AD与平面PAC所成的角.
∵PA⊥底面ABC,∴PA⊥AB.
又PA=AB,∴△ABP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AD=22AB.
在Rt△ABC中,∠ABC=60°,∴BC=12AB.
∴在Rt△ADE中,sin∠DAE=DEAD=BC2AD=24.
∴AD与平面PAC所成的角的正弦值为24.
(3)解∵DE∥BC,又由(1)知,BC⊥平面PAC,
∴DE⊥平面PAC.
又∵AE平面PAC,PE平面PAC,
∴DE⊥AE,DE⊥PE.
∴∠AEP为二面角A—DE—P的平面角.
∵PA⊥底面ABC,∴PA⊥AC,∴∠PAC=90°.
∴在棱PC上存在一点E,使得AE⊥PC.
这时,∠AEP=90°,
故存在点E使得二面角A—DE—P是直二面角.
课后练习区
1.C2.D3.C
4.D[两个平面α,β垂直时,设交线为l,则在平面α内与l平行的直线都平行于平面β,故A正确;如果平面α内存在直线垂直于平面β,那么由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知α⊥β,故B正确;两个平面都与第三个平面垂直时,易证交线与第三个平面垂直,故C正确;两个平面α,β垂直时,平面α内与交线平行的直线与β平行,故D错误.]
5.A
6.5
解析面PAB⊥面PAD,
面PAB⊥面ABCD,面PAB⊥面PBC,
面PAD⊥面ABCD,面PAD⊥面PCD.
7.①②③
解析由于ABCD—A1B1C1D1是正方体,所以A—A1BD是一个正三棱锥,因此A点在平面A1BD上的射影H是三角形A1BD的中心,故①正确;又因为平面CB1D1与平面A1BD平行,所以AH⊥平面CB1D1,故②正确;从而可得AC1⊥平面CB1D1,即AC1与B1C垂直,所成的角等于90°.
8.6+2
解析如图取CD的中点F,SC的中点G,连接EF,GF,GE.
则AC⊥平面GEF,故动点P的轨迹是△EFG的三边.
又EF=12DB=2,
GE=GF=12SB=62,
∴EF+FG+GE=6+2.
9.(1)证明因为MA⊥平面ABCD,
PD∥MA,所以PD⊥平面ABCD.
又BC平面ABCD,所以PD⊥BC.(2分)
因为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
所以BC⊥DC.
又PD∩DC=D,所以BC⊥平面PDC.(4分)
在△PBC中,因为G、F分别为PB、PC的中点,
所以GF∥BC,所以GF⊥平面PDC.又GF平面EFG,
所以平面EFG⊥平面PDC.(6分)
(2)解因为PD⊥平面ABCD,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不妨设MA=1,
则PD=AD=2,
所以VP-ABCD=13S正方形ABCDPD=83.(8分)
由题意可知,DA⊥平面MAB,且PD∥MA,
所以DA即为点P到平面MAB的距离,
所以VP-MAB=13×12×1×2×2=23.(10分)
所以VP-MAB∶VP-ABCD=1∶4.(12分)
10.(1)证明
设AC∩BD=H,连接EH.在△ADC中,因为AD=CD,且DB平分∠ADC,所以H为AC的中点,又由题设,知E为PC的中点,故EH∥PA.又EH平面BDE,且PA平面BDE,
所以PA∥平面BDE.(4分)
(2)证明因为PD⊥平面ABCD,AC平面ABCD,所以PD⊥AC.由(Ⅰ)可得,DB⊥AC.又PD∩DB=D,
故AC⊥平面PBD.(8分)
(3)解由AC⊥平面PBD可知,BH为BC在平面PBD内的射影,所以∠CBH为直线BC与平面PBD所成的角.
由AD⊥CD,AD=CD=1,DB=22,可得DH=CH=22,BH=322.
在Rt△BHC中,tan∠CBH=CHBH=13.
所以直线BC与平面PBD所成的角的正切值为13.
(12分)
11.(1)解连接A1D,则由A1D∥B1C知,B1C与DE所成角即为A1D与DE所成角.(2分)
连接A1E,可设正方体ABCD-A1B1C1D1的棱长为a,
则A1D=2a,
A1E=DE=52a,
∴cos∠A1DE=
A1D2+DE2-A1E22A1DDE=105.
∴直线B1C与DE所成角的余弦值是105.(6分)
(2)证明取B1C的中点F,B1D的中点G,
连接BF,EG,GF.∵CD⊥平面BCC1B1,
且BF平面BCC1B1,∴CD⊥BF.
又∵BF⊥B1C,CD∩B1C=C,
∴BF⊥平面B1CD.(8分)
又∵GF綊12CD,BE綊12CD,
∴GF綊BE,∴四边形BFGE是平行四边形,
∴BF∥GE,∴GE⊥平面B1CD.
∵GE平面EB1D,
∴平面EB1D⊥B1CD.(10分)
(3)解连接EF.
∵CD⊥B1C,GF∥CD,∴GF⊥B1C.
又∵GE⊥平面B1CD,∴GE⊥B1C.
又∵GE∩GF=G,∴B1C⊥平面GEF,∴EF⊥B1C,
∴∠EFG是二面角E-B1C-D的平面角.(12分)
设正方体的棱长为a,则在△EFG中,
GF=12a,EF=32a,GE⊥GF,∴cos∠EFG=GFEF=33,
∴二面角E-B1C-D的余弦值为33.(14分)

高三数学下册《空间中的平行》知识点


高三数学下册《空间中的平行》知识点

一、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

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平面外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一条直线平行,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平行。

二、线线平行线面平行

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经过这条直线的平面和这个平面相交,那么这条直线和交线平行。线面平行线线平行

三、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

①如果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

(线面平行面面平行),

②如果在两个平面内,各有两组相交直线对应平行,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

(线线平行面面平行),

③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四、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①如果两个平面平行,那么某一个平面内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面面平行线面平行)

②如果两个平行平面都和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平行。(面面平行线线平行)

练习题:

1.已知m、n、l1、l2表示直线,α、β表示平面.若mα,nα,l1β,l2β,l1l2=M,则α∥β的一个充分条件是().

A.m∥β且l1∥α

B.m∥β且n∥β

C.m∥β且n∥l2

D.m∥l1且n∥l2

2.平面α∥平面β,AB、CD是夹在α和β间的两条线段,E、F分别为AB、CD的中点,则EF与α().

A.平行

B.相交

C.垂直

D.不能确定

3.若不共线的三点到平面α的距离相等,则这三点确定的平面β与α之间的关系为().

A.平行

B.相交

C.平行或相交

D.无法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