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驿路梨花》复习要点

小学数学复习教案

发表时间:2020-09-22

《驿路梨花》复习要点。

《驿路梨花》复习要点
一、写作手法
悬念和误会的使用及作用
课文课文以“我和老余”的见闻为线索,围绕“小屋主人是谁、”设置三次悬念,两次误会——误认为瑶族老人为主人,误认为梨花的妹妹为主人,展开情节,使文章结构紧凑,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二、写作顺序
插叙的使用
本文不是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写的,而是将十多年时间跨度的事件,集中在一个夜晚和清晨,在順叙我和老余的所见所闻中,运用两段插叙表明过去的建屋者和照料小屋的人。这样安排,使情节紧凑,回环递进,波澜起伏,吸引读者。
三、人物形象及描写手法
1、正面描写人物:
瑶族老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表现他的朴实、淳朴、热情助人、知恩图报
梨花的妹妹——外貌、动作、语言描写,表现她的美丽、可爱、活泼,朴实、实在,助人为乐。
2、侧面描写:
对解放军和梨花进行侧面描写,表现他们的助人为乐的美好品质。
四、课文主题
通过记录大山深处一所小茅屋的故事,表现了雷锋精神的代代相传、发扬光大;歌颂了互帮互助的社会风尚,赞颂了边疆少数民族淳朴、热情的民风。
五、环境描写
自己抄上环境描写的句子,下面写上分析
六、课文标题的含义作用
自己写上

相关知识

七年级下册《驿路梨花》导学案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有哪些好的范文适合教案课件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七年级下册《驿路梨花》导学案”,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七年级下册《驿路梨花》导学案
一、教材教法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可贵,发扬助人精神,争做社会文明人。
2、学习快速阅读把握文章内容的方法。
3、学习倒叙的方法及作用。
4、学习景物描写和象征手法的使用(难点)
【知识链接】
二、预学思考
1、生字注音:
撵(niǎn)驿路(yì)陡峭(dǒuqiào)竹篾(miè)
简陋(lòu)悠闲(yōu)恍惚(huǎnghū)修葺(qì)
2、快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课文中写了哪些人?请按他们出场的先后顺序排列出来。
课文中写的人物及其出场顺序是:“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梨花)。
(2)这些人为路边小茅屋做了些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人物事情目的
“我”和老余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向哈尼小姑娘学习
瑶族老人专门送粮食来方便过路人
哈尼小姑娘照料小茅屋向解放军和姐姐学习
(解放军)建造小茅屋向雷锋学习,方便过路人
(梨花)照料小茅屋方便过路人

三、课堂活动
(一)导入引学
《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你爱什么花呢?为什么?我相信同学们见过最美的花朵,也体验过最美的感情。今天我要带大家去看一片梨花,一起去欣赏那一片美丽的梨树林,去感悟那一群美好的心灵。
(二)合作探学
1、落实预习作业,共同完成预习表格。
2、按要求复述课文,说说这两种顺序有何区别,哪种安排材料的顺序比较好?要求:(1)按课文顺序复述,(2)按时间顺序复述。
课文顺序:“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瑶族老人为小屋送米——“我们”一起修葺小茅屋——梨花妹妹照看小茅屋——梨花妹妹说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姐姐梨花照料小茅屋。
时间顺序: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方便过路人——哈尼族姑娘梨花照料小茅屋——梨花出嫁后梨花妹妹继续照料小茅屋——瑶族老人借住后送来大米——“我们”路过这里住宿,修葺了小茅屋。
小结:课文顺序好。倒叙,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三)点拨精学
找出课文中描写梨花的语句,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看看哪些是写自然界的梨花、哪些是写人,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明确:梨花是洁白的,给人以纯洁的感受,梨花姑娘也是美的,所有为小茅屋的存在做过贡献的人都是美的,他们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句。思考:梨花除了指人指花,还是一种什么精神的象征?
(助人为乐的精神)
(四)延伸拓学
 无私奉献受到人们的称赞,市场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假如哈尼小姑娘在驿站开起了旅店,你怎么看?
我还曾经看到一副漫画:一个人在水中挣扎,喊着“救命”,岸边一人在悠闲地吐着烟卷,身边的牌子上写着“救人100元”。漫画的题目是“见钱勇为”。对这样的事件如何看待。

(五)总结固学

七年级语文下册《驿路梨花》教学反思


七年级语文下册《驿路梨花》教学反思

语文新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的界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可见语文在九年义务教育中所占的份量是不轻的。可是,学生普遍不重视语文的学习,对语文学习没有兴趣。究其原因:除了社会上各种因素的影响,课堂上老师能否准确、有效的引导起决定作用。

在对《驿路梨花》这篇文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后,并且就这节课来说,就“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了一点反思:

一、进行精心的课堂架构

这篇文章是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展开的,是要表现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递的动人情景,热情歌颂人民群众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从这个认识出发,我把课文的教学思路设计为四个板块,分别为情节、赏析、背景和理解四个板块,所以整个教学过程紧紧围绕这一主线展开进行。。

二、情节板块

重点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这一问题展开,从而层层深入,理清课文的调理和层次,这也是我一直以来教给学生的三步阅读法的第一步。在曲折的情节中层层深入了解本位的妙处。

三、赏析板块,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并且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掌握答题的技巧和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四、思考和背景板块,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更能加深对那个时代的了解和课文主题的挖掘。从而让雷锋精神落到实处。

综上所述,如何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呢?结合新课改理念,我认为应从学生需要出发,从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入手,才会激起他们学习的欲望。为此上课前我们应深刻的思考、分析他们的兴趣所在,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当然,所有这些要以熟读课文为基础,而且要调动学生饶有兴趣地读,让学生读得有滋有味。另外,课上还要注意随时调整教学活动,力争使每个学生都有所得,这样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达到学生乐于学的目的。

七年级语文下册《驿路梨花》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下册《驿路梨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学习略读的阅读方法,粗知故事梗概。

2.理清文章的记叙顺序,分析、理解文章构思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3.细读课文,分析、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及作用,理解用“驿路梨花”做标题的妙处。

教学重点:

1.理请文章的记叙顺序,分析、理解文章构思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2.分析、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及作用,理解“驿路梨花”做标题的妙处。

教学难点:

1.学习文章以“谁是小茅屋的主人”的巧妙设疑的构思方法。

2.理解“梨花”的多层含义及作用。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导语:同学们,请欣赏梨花的图片。

1.出示任务(PPT显示):由梨花的图片你们想到了哪些关于梨花的诗句呢?

2.反馈指导:

(1)学生浏览图片,回忆诗句。

(2)预设:

柳絮风轻,梨花细雨。——谢逸《踏莎行·柳絮风轻》

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辛弃疾《玉楼春·风前欲劝春光住》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白居易《长恨歌》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总结过渡:在不同诗句中梨花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彭荆风这篇小说的题目“驿路梨花”出自陆游诗句“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那么,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文中的“梨花”又有怎样的含义呢?请带着疑问快速阅读课文。

教师解释题目:“驿路梨花”出自南宋诗人陆游诗《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诗的最后两句是:“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驿路:课文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概括课文,一个故事

1.出示任务:

(1)思考:

A.文中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哪里?

B.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

C.按小茅屋修改、维护的先后顺序列表,展示文中人物与小茅屋之间的故事。

D.按“我”和老余的所见所闻为顺序,复述故事情节。

E.比较两种记叙顺序,思考讨论课文采用的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2)学生活动(PPT显示):快速圈点勾画,梳理、概括文章内容,并列出表格。

2.反馈指导

(1)学生要明确事件发生的地点。

(2)要抓住文章的主旨思想。

(3)学生勾画出文中的时间点并列表。

(4)补充并完善课堂笔记。

提示:

一个故事:小说通过发生在袁牢山深处一所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军民中生根、开花、发扬光大的动人情景,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乐于助人、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歌颂了互帮互助的良好社会风貌。

按小茅屋修改、维护的先后顺序列表,展示文中人物与小茅屋之间的故事。

课文记叙顺序的作用:设置悬念、引人入胜、波澜起伏。

3.总结过渡:从全文整体结构看,全文按“我”和老余的行踪为线索,一早一晚的所见所闻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采用的是顺叙,其中瑶族老人打猎迷路,夜宿茅屋,解放军盖小屋,梨花姐妹照料小茅屋又是插叙。如果从小茅屋建造和维护的过程来看,课文采用的是倒叙。

三、细读课文,写法探究

(一)两次误会、三个悬念

1.出示任务(PPT显示):

(1)思考:

A.“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后,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发生了几次误会,作者设置了几个悬念?

B.本文构思巧妙,层层设置悬念和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这样写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呢?

(2)学生勾画圈点出文章中的关键词句。

(3)学生自主学习并简要概括。

2.反馈指导:

(3)关键词句:“屋里漆黑,没有灯也没有人声,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你猜这家主人是干什么的?”“老余说:‘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我不是主人,也是过路人呢!”“主人家是谁?“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族小姑娘。”“她一定是梨花。”“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梨花呢?”

提示:

两次误会

第一次:“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时,他说不是。

第二次:“我们”和瑶族老人认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然而又不是。

三个悬念:

悬念一: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悬念二:到底谁是房子的主人呢?

悬念三:解放军为什么盖房子呢?

表达效果:通过悬念和误会的安排和展开,使文章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回答时,应结合课文内容来谈。

引导学生对人物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描写进行细致的品读赏析,感知“我”和老余的激动与疑惑,瑶族老人的善良与见到梨花姑娘的妹妹时的激动心情。

3.总结过渡:三个悬念、两次误会,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从“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之后,全文便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来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那么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呢?

(二)追根溯源,寻找主人

1.出示任务(PPT显示):

(1)思考:你认为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呢?是瑶族老人吗?是梨花吗?是梨花的妹妹吗?是解放军叔叔吗?

(2)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交流。

2.反馈指导:

到小说的最后,通过哈尼族小姑娘,终于知道了事情的原委:解放军战士为了方便过路人,学习雷锋精神建造了小茅屋;梨花姑娘深受感动,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继续帮助过路人,并且一直照料着小茅屋;梨花姑娘出嫁后,她的妹妹接管了小茅屋;瑶族老人、“我”和老余等过路人,受到照料,心存感激,也都尽力照料小茅屋。所以,小茅屋的建造者、照管者都是主人。

(1)通过寻找小茅屋的建造者是谁,进一步明确文章的线索,推动学生对文中人物内心善良的理解,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悟。

3.总结过渡:驿路上的行人得到了照顾,在孤独的旅途中,在漆黑的夜晚,在饥饿的疲惫里,是这间小茅屋给予了他们希望与温暖,这不禁让我想到了一句话:感恩在路上。那么,课文题目是“驿路梨花”,“梨花”在文章中出现了几次?又有何含义呢?

四、聚焦“梨花”,体悟情感

(一)五写梨花,各有不同

1.出示任务(PPT显示):

(1)思考:文中几次写到“梨花”?将其语句勾出,并思考其作用。

(2)学生勾画相关的语句,讨论、交流。

2.反馈指导:

五写梨花:概括起来主要是三个方面——自然界的梨花、人名、雷锋精神。

(1)“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这是自然界的梨花,一是写出了陡峭大山中淡淡月光下的梨花林,洁白,美丽。二是出现在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带给人希望和温暖。三是点题,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做铺垫。

(2)“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实写淡淡月光下轻轻飘落的梨花瓣,营造了美的意境。

(3)“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多好的梨花啊!”

这是写人。由此,景物的“梨花”和人物的“梨花”建立起关联。

(4)“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先写花,后写人,把花和人自然地结合在一起。作者借助梨花,赞美了给人们提供帮助的梨树林边小茅屋的主人。

(5)“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驿路梨花”双关花和人,“处处开”实际上赞颂的是世代相传的雷锋精神。

(1)学生要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理解。

(2)把握文本主旨内容。

(3)补充完善课堂笔记。

3.总结过渡:作者描写“梨花”贯穿了全文,也是文章的线索,在理解了不同“梨花”的含义之后,我们知道了“梨花”不仅指是自然界的景物和人名,还象征着“雷锋精神”。那么,你能在课文中寻找到对“雷锋精神”传承的事例吗?

(二)梨花绽放,处处花香

1.出示任务(PPT显示):

(1)思考:文章中哪些事件是“梨花”绽放的体现呢?

(2)学生圈点勾画,总结概括。

2.反馈指导:

A.“我”和老余,修葺小茅屋,向哈尼族姑娘学习方便过路的人。

B.瑶族老人,送米、修葺小茅屋,向哈尼族小姑娘学习方便过路的人。

C.哈尼族小姑娘,照管小茅屋,向解放军和姐姐学习。

D.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向解放军学习方便过路的人。

E.解放军,建造小茅屋,向雷锋学习方便过路人。

(1)学生要抓住文章的人物及事件进行总结。

(2)引导学生明确文中人物做好事的目的,以此来更明确地把握文章主题。

3.总结过渡:“驿路梨花”处处生香,我们看到了在边陲之地的淳朴民风和不计回报的助人为乐精神,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继承、弘扬。在学习了文本之后,我们再回到文章的标题上,文章以“驿路梨花”为标题,有何妙处呢?

(三)驿路梨花,品味妙处

1.出示任务(PPT显示):

(1)思考:课文用“驿路梨花”作为标题,有何妙处呢?

(2)学生自由交流。

2.反馈指导:

文中的“驿路”,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它是“我”和老余在边疆行走的道路,是雷锋助人为乐精神长盛不衰的地域见证。

(1)“驿路梨花”既指自然界的梨花:洁白、香气四溢。又指梨花姑娘:助人为乐,朝气蓬勃,淳朴热情。还指解放军战士:无私奉献,为人民服务。也指边疆民族优良民风的体现:淳朴热情,知恩图报,从善如流。更是雷锋同志助人为乐精神的象征。

(2)“驿路梨花”将标题与主题,形式与内容,梨花的自然美和人物的心灵美,巧妙联系。

(3)“驿路梨花”语出陆游的诗,为文章增添了文化的韵味。

3.总结过渡: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困难与不幸,如果人人都能献出一点爱,那么这个社会便会充满真、善、美。

五、拓展延伸,洗涤心灵

1.出示任务(PPT显示):在与文本、与作者的交流中,你是否有了自己的情感体验呢?如果哈尼族小姑娘想再一次修葺这个驿站,你想为她或者这个驿站做点什么呢?

2.反馈指导:

我想帮她再种一些梨花。

我想给驿站取一个名字:梨花思缘。

我想给驿站前后修建一排路灯,以方便路人的行走。

我想写一篇关于驿站的文章,把这个驿站宣传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这种精神。

……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文本中的精神转变为实际的行动。

(2)用关爱的情感去帮助他人,这也是对文本个性化理解的一种体现,也是对文本主旨的升华。

六、教师总结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蕾莎修女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是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

七、布置作业

本文构思精巧,运用的是侧面描写,现在要求改作直接描写,以《梨花来到了梨树林》为题,根据课文有关内容,发挥丰富的想象,续写一段文字,不少于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