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地球的运动》复习课教学设计

高中地球的运动教案

发表时间:2020-09-21

《地球的运动》复习课教学设计。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作为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帮助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怎么才能让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地球的运动》复习课教学设计,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地球的运动》复习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地球的运动”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地球的自转、地球的公转、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意义。自转和公转分别从方向、周期和速度等方面来说明地球运动的规律,它们是地球运动的本质属性。地球运动的基本特征,是地球科学重要的理论基础,并为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奠定了基础。而黄赤交角的存在,是地球运动(公转)的地理意义产生的基础,也是学习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承前启后的“桥梁”。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是地球运动的结果,也是四季和五带形成的原因,还对后面第二章大气环境中有关气候知识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地球运动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高中地理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考点所在,因而也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

对于地球运动内容的理解,要涉及到数学及物理上的相关知识,而学生这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而这部分小知识点又比较多,如晨昏线、方向判断、太阳高度角、昼夜长短的变化等等。无论是对于学生还是老师来说,地球的运动部分无疑都是高一乃至整个高中教学中的难点。很多学生只要一提到地球运动就头疼,总是觉得难,有些内容总是搞不清楚,就像永远过不去的坎,甚至一直要持续到高考结束。作为复习课,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把这些知识融汇贯通,使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充分掌握并能达到熟练运用,则是我们教学工作者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课标对该内容的教学要求:

1、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2、运用教具、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二、学生分析

高一8班是我们学校的重点班,大部分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扎实的基础知识,也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经过一学期的学习,有了一定的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知识基础,再加上学生的生活经验,因此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应该问题不大。但因学生之间个体差异,对于地方时计算、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等方面内容,虽有一定感性认识,但理性的认识很少。而且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语言具有专业性的特点,还涉及数学立体几何、物理圆周运动等知识,而学生这部分知识尚未学过,再加上空间思维和想象能力不强,所以仍有较大的学习难度。这部分知识偏重理科,逻辑性较强,而8班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大,善于动脑思考,积极性较高。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说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及一些基本数据:周期、速度、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

2、清晰表达昼夜交替、地方时差,能够准确进行时间的有关换算,正确判断晨昏线。

3、陈述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规律、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及纬度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wWw.jab88.coM

1、通过自我学习、小组合作,熟练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决学生个性化的疑难点。

2、通过教师引导,小组合作,强化并挺高学生的知识迁移和运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树立敢于面对困难、勇于克服困难的信念,分享成功喜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自转和公转的特征,黄赤交角及其意义。

2、晨昏线的判断,地方时的计算、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3、四季的划分方法及划分依据。

教学难点

1、晨昏线的判断、地方时的计算。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及原因分析。

五、教学策略和方法(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的总体思路,及突破难点的策略和方法)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动手、动口、动脑)以及小组合作,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再通过自我归纳、相互讨论,汲取集体智慧,发展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能力;启发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达到强化提高的目的。

六、教学准备(环境及资源)

学案、教材、ppt课件,学习小组

七、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教学内容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

新课导入(2)

激发学习热情

展示学习目标

学生齐读

明确目标

梳理知识

完成个性菜单(3)

巡视,解决困难

独立完成

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重难点知识

解决疑难(5)

帮助学生解决疑难

小组合作

鼓励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巩固知识

自我强化(3)

融入学生

出声背诵

强化基础,为后面学习做铺垫

互助强化(3)

提出要求

脱稿讲给搭档

再一次强化

强化知识

概念辨析(4)

例举易混淆概念

小组合作

深入强化

小组展示(2)

指导学生学习

小组展示

培养学生书写表达能力

点评(2)

倾听、及时点拨

点评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能力提升

厚积薄发(5)

展示光照图

小组合作

培养知识迁移及运用能力

指导学生学习

小组展示(3)

指导学生学习

小组展示

培养学生书写表达能力

点评(3)

倾听、及时点拨

点评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效果检测

课堂检测(5)

展示评价标准

快速完成

及时巩固

小结

(5)

指导学生学习

归纳、总结

培养归纳能力,强化理解。

八、教学反思

这部分教学内容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我在教学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动脑动手,尽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达成目标。作为复习课,我教学中注意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加强强化次数。同时注重任务的循序渐进,本着“低起点,小步子,跳一跳,够得着”的原则,避免过大的坡度,将大问题分解为小的明确的问题。学生能够完成的教师绝不轻易代劳。教师只需设计好梯子,让学生自己往上爬。很多结论采用学生自己思考、讨论得出,比教师讲解效果要好得多。

相关阅读

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


1.3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
班级姓名
一、学习目标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
2.黄赤交角的大小以及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二、自学预习------导读单
(一)地球运动的的基本形式
1、地球的运动包括和两种基本形式。
附:在无限的宇宙空间中,地球只不过是沧海之一粟,它处在永不止息的运动中。地球的运动有多种形式,其中最显著的是自转和公转.
2、地球运动的基本情况
地球运动绕转中心运动方向周期运动速度

自转

自向
北极上空: 
南极上空: 真正周期:叫1恒星日,
时分秒.
昼夜更替的周期叫1太阳日 时.

注:理解恒星日和太阳的的区别
线速度:由 
向 递减.
(60度约为赤道一半)
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外处处,/小时
注:南北两极角速度和线速度是0

公转
自向恒星年:日时
分秒
近日点(月初)
公转速度最
远日点(月初)
公转速度最
注:平均角速度约1°∕日,线速度约为30km∕s
3.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地轴和黄道面的夹角为
(2)直射光线:垂直照射地面的光线
判断依据:光线沿长线过地球的球心,直射光线只有一条.

 在图中找出直射光线?
(3)直射点(直射光线和地面的交点)回归运动规律
标出下面两图中ABCD四点的时间及节气?

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学案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么一篇好的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学案”,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1.3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
班级姓名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昼半球、夜半球、时区、地方时、地转偏向力等概念
2.理解昼夜更替产生的原理;并能画出晨昏线。
3.理解地方时、区时的成因;并会计算不同地方的地方时和区时。
4.了解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并能够对身边的现象进行分析。
(一)教学重点
1、晨昏线的画法;2、时间的计算;3、对水平运动的物体进行分析
(二)教学难点
时间的计算。
二、自学预习------导读单
1.阅读课本P17,理解地球自转产生哪些重要地理意义?

2.阅读课本P17及“活动”---动手演示昼夜交替,回答:
①理解昼夜交替是怎样产生的?
②昼夜交替的真正周期是1_______日,时间是______________。
③理解昼半球、夜半球、晨昏线(或晨昏圈)的概念。
④在昼半球上的各地,太阳高度总是_______0,即太阳在地平线之上;
在晨昏线上的各地,太阳高度总是_______0,即太阳刚好位于地平线上;
在夜半球上的各地,太阳高度总是_______0,即太阳位于地平线之下。
⑤昼夜交替有何重要的意义?
3.细读并模拟演示课本P18“阅读”内容,回答问题:
A.地转偏向力的方向是:
始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向;
北半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南半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沿赤道运动的物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地转偏向力的大小规律是:
4.细读课本P18“阅读”内容并模拟演示地球仪,回答问题:
①地方时是怎样产生的?
地球自转自西向东→太阳___升____落→时间____早____晚→各地时刻不同→地方时
②地方时也可以称为因___________而不同的时刻。
③经度每间隔15°,地方时相差_______。
经度每间隔1°,地方时相差_______。
5.细读课本P19,理解时区和区时的概念:
①时区:全球划分为___个时区,每个时区占____个经度。以__________为基准,以东为东时区,以西为西时区。
②区时:每个时区的区时为该时区____________的地方时,又称为该时区的标准时。每个时区的区时相同。
③相邻连个时区的区时相差____小时。
④以东八区、西五区、零时区(中时区)、(东/西)十二区为例,填写“活动”1中的表格。
结论:根据时间东早西晚的原则,求地方时和区时采用东加西减。
6.计算
①已知100°E的地方时为7:00,求145°E的地方时。

②已知东一区的区时为4:00,求此时东六区的区时。

③已知北京的经度为116°E,求北京所在的时区

④根据北京所在的时区,求该时区的中央经线。

7.分别完成P19---20的两组活动探究,回答其中提出的问题。

结论:从西十二区越过日界线进入东十二区日期加一天;
从东十二区越过日界线进入西十二区日期减一天。
8.除了人为规定的大体沿180°经线的日界线之外,还有自然存在的日界线,即地方时为________点的经线。
三、方法归纳
1.晨(昏)线的判读:由黑夜进入白天时经过_______;
由白天进入黑夜时进过________。
2.特殊经线上的地方时:昼半球的中央经线地方时为12:00;
夜半球的中央经线地方时为0:00(24:00);
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6:00;
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18:00.

高二地理教案:《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作为高中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高中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怎么才能让高中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高二地理教案:《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是在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之后安排的。地球是宇宙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是我们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场所。“谈天”是为了“说地”,所以地球运动(特点)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也是学习运动意义的基础,在该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教材由两大部分组成,其一是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其二是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教材重点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地球的自转(特点)、地球的公转(特点)、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地理意义。自转和公转(特点)分别从方向、周期和速度等方面来说明地球运动的规律,它们是地球运动的本质属性。黄赤交角的存在,是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产生的基础。

《课标》要点: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目标指向: “分析”地球运动产生的现象(初中课标是“用事实说明”)——因此,不仅要分析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还要分析这些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人类活动所具有的意义

省学科《指导意见》内容:

基本要求

(会考要求)

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以及公转的轨道和黄赤交角。

2、了解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现象,理解地方时和区时的区别。

3、能分析昼夜交替和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和原因。

4、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

5、理解四季变化的规律和五带的分布特征。

发展要求

用数学图解法归纳正午太阳高度的数学计算公式。

课标三维定向: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02DocumentNotSpecified7.8 磅Normal0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自转的基本特点(方向、周期、速度)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2、了解地球公转的基本特点(方向、周期、速度)、黄赤交角及公转的地理意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提高用科学语言表达地理现象、概括地理规律的能力;

2、通过绘制太阳直射回归运动示意图、昼夜半球图(光照图)等,培养学生空间思维和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培养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法

学习重点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与速度;2、昼夜交替及四季的形成原因;

3、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移动规律;

4、全球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5、区时的计算。

学习难点

1、地表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转;

2、时区的划分和区时的计算;

3、全球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4、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移动规律。

教时、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课学习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特点,将从概念、方向、周期、速度等方面比较两种运动的特点,体现一个“比”字;第二课学习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侧重说明地球运动的综合效应,通过讲述黄赤交角而引出太阳直射点的有规律运动,这部分内容体现了一个“变”字。

第一教时

新课引入:日月东升西落,昼夜交替永不停息;同一时刻,有的地方艳阳高照,有的地方夜幕笼罩;冬去秋来,一年四季,周而复始,有时昼长夜短,有时昼短夜长;赤道地区终年炎热,极地常年严寒……诸如此类的地理现象,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

地球的运动,本来是很复杂的。我们将要研究的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地球运动形式——

板书:§1.3 地球的运动——自转和公转

今天的内容是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特点,学习中学会运用比较法(五步)。

探究:结合教材相关内容,完成地球运动的特点比较表。

运动特点:比

表1:地球运动特点的比较表

点拨:

1、自转和公转都是“转”,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运动:自转是旋转,公转是绕转。

2、关于方向:

长期以来,人们根据“日出东方”的规律,把地球自转方向说成“自西向东”,严格地说,应该表述为:从地轴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地轴南极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强调:⑴在同一幅图上的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必须是相同的。

⑵在不同的地图上,运动方向的标注位置是有差别的。

说明:判断地球自转方向时,如在图上只标明经线经度,则要牢记在东经度范围内随自转方向经度数增大,而在西经度范围内随地球自转方向经度数则减小。

3、关于周期:

生活启示:学校的跑道有多长?(首先选择参照点即起点,进行量算)

自转周期:笼统地说是1天,有恒星日和太阳日等(真正周期:恒星日)之分。恒星日在天文研究上意义重大,太阳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最常使用。

公转周期:笼统地说是1年,有恒星年和回归年等(真正周期:恒星年)。

4、关于速度:

一切运动都有线速度,作为一种圆运动,地球运动还有角速度。

明确: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含义?怎么计算的?是多少?

注意:自转线速度随纬度而变化,要学会推算任一纬度处的地球自转线速度。

由于地球的公转是“绕转”。其公转的线路,我们称之为公转轨道,形状为近似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其中一个焦点上。

公转速度与日地距离有关,并认识远、近日点及时间(非冬至点、夏至日点)。

强调记忆:特殊点上的速度特点(自转的极地、公转的远近日点)

讨论:春分日和秋分日把一年分为冬夏两个半年。每年北半球夏半年的日数是186天,冬半年的日数是179天。请从地球公转运动的速度方面去解释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课堂巩固题:

1、牛郎星晚19时位于天空某一位置,次日再次位于同一位置是什么时间?

2、当地球自转时,地表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等于零的地点是____________。

3、哈尔滨、北京、杭州、海口四地中,地球自转线速度最慢的是______。

4、“坐地日行八万里”的地方是地球的 (填纬线)上。

5、地球公转速度最快时在公转轨道的(远、近)日点上,出现在什么时间?

本节课板书内容:地球运动特点的比较表(略)。

第二教时

引入:今天研究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黄赤交角。

我们知道,地球的运动不是孤立地进行的。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要围绕太阳公转。并且,自转和公转又各自形成了一个平面——赤道面和黄道面。两个平面之间的夹角,即:

板书:二、黄赤交角

图1-15反映的就是黄赤交角示意图。

读该图时,一定要搞清楚图中各线、面、角的关系。图中有两个面,即地球公转轨道面(黄道平面)和地球赤道平面。

地球公转轨道平面是通过地球中心的一个平面。从地球上看,好像太阳终年在这个平面上运动,这就是太阳的视运动。太阳视运动的路线叫做黄道(即地球公转轨道平面无限扩大同天球相割而成的大圆),黄道所在平面就是黄道面。实际上黄道面和地球公转轨道面是重合的。

赤道面是通过地球中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赤道面与地轴(线)成90°角,赤道面与黄道面成23°26′夹角,这就是黄赤交角。黄道面又与地轴(线)之间构成66°34′的角,说明地轴在公转过程中,其空间指向始终不变,黄赤交角始终保持不变,这两个始终保持不变,意味着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是倾斜的、平行移动的(图1-14),因此,太阳光只能直射在地球上南、北纬23°26′之间的地方,太阳光直射范围的周期性变动,就形成了四季的更替。

板书:

1、概念:赤道面和黄道面之间的夹角

2、大小:23°26′

3、影响(意义):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影响”的学习要求:

①理解太阳直射点的概念(地表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

②掌握不同节气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二分二至的日期及位置)

③知道太阳直射点移动的最南最北界限(移动范围)

④画图总结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并学会运用。

点拨:

移动周期:1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强调: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与黄赤交角的大小有关(回归线的纬度数等于黄赤交角的度数)

观察: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在一年中有几次太阳直射现象?

图表转换:记住四个特殊位置(二分二至)

课堂思考:

1、我国国庆节时,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向南、北哪个方向运动?

2、如果黄赤交角变为250时,南北回归线的度数将如何变化?

课堂讨论:夏至日时,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冬至日时,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但为什么夏至日时我们感到气温比冬至日时还高呢?

点拨:日地距离的远近,对地球四季的变化并不重要,因为一中日地距离最远是1.521亿千米,最近是1.471亿千米,这个变化引起一年中全球太阳热能的极小值与极大值之间仅差7%。而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南、北半球各自所得太阳的热能,最大可相差57%。可见,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是决定地球四季变化的重要原因。

自主学习:五带的划分,填写表格:

北寒带

北温带

热带

南温带

南寒带

界线范围

66034/N23026/N23/260S66034/S

有无极昼

极夜

有无阳光

直射

季节变化

情况

长冬无夏

季节变化

最明显

长夏无冬

季节变化

最明显

长冬无夏

简要说明:五带划分的依据是地表不同纬度地区一年内获得的太阳辐射总量的多少,直接依据是看该纬度有无阳光直射、有无极昼极夜现象。说到底,它是以天文条件作为划分依据的,是进一步研究地球表面地域分异的基础(实际情况因海陆分布、大气环流和地表起伏等原因,复杂得多)。

探讨:如果黄赤交角变大了,地球上五带的范围将如何变化?

练习巩固:同步作业本(老师指定,见作业本上的标注)。

本节课 板书内容:

太阳直射点回归移动图(略);

五带划分表(略)。

第三教时

内容分析: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主要表现在昼夜交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的偏转、地方时和区时等方面。

复习:前面的学习,要特别注意如下几点:

1、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变化规律,注意与纬度的关系;

2、地球公转的远、近日点上速度的快慢变化及时间;

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移动规律,注意移动范围与黄赤交角的关系,掌握四个特殊的位置(节气名和日期)。

引入:结合生活观察,列举与地球运动有关的自然现象。

讲授新课:

本节课主要讲述自转的效应为主的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包括昼夜交替、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和地方时三个知识点。

板书:一、昼夜交替

①认识昼夜交替现象

②知道产生原因和昼夜交替的周期

③分析昼夜交替的影响

点拨:

①太阳东升西落,昼夜不断地更替。

②原因:地球的自转。周期:24小时

③影响:使各地温度发生昼夜变化;生物形成昼夜节律(生物钟现象)

课堂探讨:

①如果地球不自转只公转,还会不会有昼夜交替现象?

②地球上白昼和黑夜的分界线叫晨昏线。如何判断?

点拨:具体地说,晨昏线由晨线和昏线组成,共同组成了地球上的一个大圆。如图,ABCD所在大圆圈就是晨昏线(圈),它是由弧线ADB和ACB组成的。晨昏线(圈)始终与太阳光线相垂直。

图中,地球上E点在图中处于太阳光的照射之下为白天,但随着地球的自转,E点通过弧线ACB后就进入到黑夜,因此我们把弧线ACB称为昏线。同理,弧线ADB就是晨线。晨昏线(圈)就是由晨线和昏线组成的。它是地球上的一个大圆(圆所在的平面穿过地心)。随着地球的自转,晨昏线(圈)在地表会向西移动。

板书:二、地转偏向

1、原因:地转偏向力。

2、规律:南左北右赤道无,纬度越高越显著。

强调:①水平运动物体;②顺着物体前进的方向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经常注意避开地转偏向力产生的负面影响,或利用地转偏向力取得效益。

课堂探究:

1、如果在北半球河岸边建楼房,最佳位置是左岸还是右岸?

2、南半球某国一条河流中含沙量较多,许多人在沙中淘金,这些人一部分在左岸,一部分在右岸,你认为哪些人的收获大?

同步作业本部分练习题点拨。

学生列举,教师作简单评价与引导

板书:

一、昼夜交替

提示:地球不自转只公转,昼夜交替现象也会存在,但交替的周期将会长达1年。假如这样,地球就不会有今天的面貌了。

由昼夜现象的变化判断晨昏线

(只改变物体运动方向,不改变运动速度)

第四教时

导入:地球在不停自转,昼夜在不断交替,太阳高度在不断变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中正午)。所以,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就有了不同的当地时间,即:地方时。

板书:三、地方时

各地的地方时和它们的地理位置相关:①经度相同的地方,地方时相同,经度不同的地方,地方时不同;②地理位置越靠东边的地方,地方时的值越大,即:地方时总是东早西晚。

注意两点:

⑴同一瞬间,经度不同的世界各地时刻不同;

⑵根据两地地方时之差,可以换算两地经度差。

同步巩固:北京与兰州地方时相差49分44秒,兰州的经度为103053/E,求北京的经度是多少?

承转:很显然,地方时因经度而不同,故在世界范围有多少条经线,就应该有多少个地方时。因此,地方时有理论上的研究价值,而无生活中的使用价值。

板书:2、时区和区时

时区:为了统一时间,国际上采用划分时区的方法,将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

学习要点:①了解时区的具体划分方法(图示);②学会由已知经度推算时区:四舍五入法;③学会由已知时区推算时区的经度范围:先由时区确定中央经线的度数,再向东和西各7.5个经度,就是它的经度范围。

注意:东经度向东,经度是增大的;西经度向西,经度是增大的。

区时:各时区统一使用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时间,这样在同一时区内,最早和最晚的地方时与区时仅相差半小时。

区时的时刻为东早西晚;相邻两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

国际标准时间(世界时):伦敦所在的中(零)时区的区时,它比北京时间晚8个小时。

北京时间:中国采用东8区的区时为全国统一时间,称为北京时间,它是1200E的地方时,而非北京所在地1160E的地方时。

探究题:

全国统一高考和成人高考上午第一场考试的时间为什么要安排到9点?

区时计算:同侧加、异侧减,推算时区差;东加西减得区时。

提醒:结果超过24或小于0时要进行日期的处理

例题:已知开罗(东2区)是9月29日8时,求北京时间是什么时间?

3、国际日期变更线(日界线):

国际上规定,把穿过东西12区的中央经线1800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它是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起点和终点,但是它又不完全与1800经线重合,这是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例题:一艘航行于太平洋的船,从2008年2月28日12时(区时)起,经过5分钟,越过了1800经线,这时其所在地的区时可能是多少?

板书:

三、地方时

时区是一个关于时间的区域范围

记住

记住

提示:主要考虑到全国统一使用北京时间后,广大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的时差影响,使那里的考生不至于过早赶考。

强调:做题时一定要先作图,明确两个时区的位置关系

引导试着从东西两个方向算一下,以引出日界线

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可能性”——向东或西;过或没过日界线

第五教时

学习目标:昼夜长短状况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复习:用示意图说明太阳直射点的回归移动规律。

引入: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了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的回归移动,使地球表面获得的太阳光热因时因地而变化。这种变化的具体表现,就是昼夜长短和H的变化。昼夜长短反映了日照时间的长短,正午太阳高度反映了太阳辐射的强弱。

板书: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1、形成原因:

晨昏线将所经过的纬线圈分割成昼弧和夜弧两部分,其长度也就反映了昼夜的长短。

昼长时数=昼弧度数/150夜长时数=夜弧度数/150

昼夜长短的状况有五种,即:……。

2、变化规律:

观察图1-16、1-17、1-18:

①直射点所在半球的昼夜长短状况?

②同一半球内不同纬度上的昼夜长短状况?

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所以昼夜长短的变化有规律可循。以北半球为例,同一纬度地区一年内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是:(见右图)

全球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规律是:

夏半年(春分—秋分),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极圈以内极昼,南极圈内极夜;冬半年,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冬至日:北极圈以内极夜,南极圈内极昼。

或:太阳直射的半球,昼长夜短,且该半球纬度越高,昼越长,另一半球反之;极昼极夜范围的扩大首先从极点开始,至极圈后再缩小至极点。

特别提醒:近日点(1月初)、远日点(7月初)出现的时间与二至日的时间是有区别的。

强调记忆:赤道上始终昼夜平分;二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特别介绍:太阳直射点纬度+极昼(极夜)的纬度=900

课堂探究:一组问题:哈尔滨、北京、杭州、海口四地:

①6月22日,昼由长到短的排列?

②12月22日,昼由长到短的排列?

③3月21日,四地的昼夜状况如何?

④3.21→6.22,昼夜长短如何变化?

⑤四地中一年内昼夜长短变化最大的是哪里?

⑥杭州在1.1、5.1、10.1的哪一天昼夜相差最大?

前已学过: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和黄赤交角的大小直接有关,并用图说明了这个位置。在这个图上还能分析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方向。

规范表达昼夜长短的状态

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越高,那一天的昼夜长短相差越大

学习目标:(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概念:正午太阳高度(H)、四季;

2、理解:H的变化规律;四季的形成。

学习重点:H的季节、纬度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引入: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了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的回归移动,使地球表面获得的太阳光热因时因地而变化。这种变化的具体表现,就是昼夜长短和H的变化。昼夜长短反映了日照时间的长短,正午太阳高度反映了太阳辐射的强弱。

知识结构网络:

板书: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正午太阳高度(角):

地方时12时的太阳在地平线以上的仰角,为一天中太阳高度的最大值,必然出现在当地地方时的12时。

2、变化规律:

同一天,H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敬请记住二分二至日直射点的纬度)

同一纬度,H的季节变化:有太阳直射的地区,直射时最大(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且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回归线上为一次);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夏至日最大,冬至日最小。即:太阳直射点距其最近的时候,H最大。

一组问题:

1、哈尔滨、北京、汕头、海口四地:

①6月22日,H由大到小的排列?

②12月22日,H由大到小的排列?

③北京在1.1、3.21、6.1、8.1的哪一天朝南的楼房受到太阳光照射的面积最大?

2、我国夏季全国普遍高温,请从昼夜长短和H两方面分析原因。

板书:三、四季的形成

课堂探究:

①四季是怎样形成的?

②从纬度范围考虑,四季划分最适宜于哪些地区?为什么?

练习题点拨:

提示:极地地区全年皆冬,赤道附近终年H较大;中纬度地区H、昼夜长短变化幅度最大,且同时达到极值,获得的太阳辐射变化最大,故四季变化最明显。

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学案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学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3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
班级姓名
一、学习目标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
2.黄赤交角的大小以及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二、自学预习------导读单
(一)地球运动的的基本形式
1、地球的运动包括和两种基本形式。
附:在无限的宇宙空间中,地球只不过是沧海之一粟,它处在永不止息的运动中。地球的运动有多种形式,其中最显著的是自转和公转.
2、地球运动的基本情况
地球运动绕转中心运动方向周期运动速度

自转

自向
北极上空: 
南极上空: 真正周期:叫1恒星日,
时分秒.
昼夜更替的周期叫1太阳日 时.

注:理解恒星日和太阳的的区别
线速度:由 
向 递减.
(60度约为赤道一半)
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外处处,/小时
注:南北两极角速度和线速度是0

公转
自向恒星年:日时
分秒
近日点(月初)
公转速度最
远日点(月初)
公转速度最
注:平均角速度约1°∕日,线速度约为30km∕s
3.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地轴和黄道面的夹角为
(2)直射光线:垂直照射地面的光线
判断依据:光线沿长线过地球的球心,直射光线只有一条.

 在图中找出直射光线?
(3)直射点(直射光线和地面的交点)回归运动规律
标出下面两图中ABCD四点的时间及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