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沪科版高一物理下册《机械运动》教案

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案

发表时间:2020-09-09

沪科版高一物理下册《机械运动》教案。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让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沪科版高一物理下册《机械运动》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沪科版高一物理下册《机械运动》教案

一、教学任务分析

机械运动是本章的第一节,同时也是后面学习直线运动的基础。

学习本节知识之前,学生需积累较多的相关生活经验,知道生活中关于运动和静止的一些自然常识,如地球会绕太阳转等。本节内容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本设计从“手抓子弹”的小故事引入。通过对生活中的多个实例交流并归纳出机械运动概念。通过动手实验和小组讨论的方法归纳出要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必须先选择合适的参照物,即得出选取参照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最后通过对生活中典型实例的解释,进一步巩固参照物的概念,同时解决“如何选取合适参照物?”的问题。

本节课的学习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使学生感受物理与生活密切相关。通过讨论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对同一物体运动情况的描述可能不同,认识到物体运动的相对性,进而初步体验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机械运动;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2)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知道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4)学会用参照物解释物体的运动情况。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建立参照物的我概念,形成研究机械运动时如何选取合适的参照物的方法。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1)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与生活有关的机械运动情况,感受物理与生活密切相关。

(2)通过讨论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对同一物体运动情况的描述可能不同,认识到物体运动的相对性,进而初步体验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难点:学会选择合适的参照物。

四、教学资源

1、器材:磁带盒,白纸。

2、学习活动卡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机械运动的概念。二是参照物概念的建立。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从生活中的具体例子和体验得出机械运动的概念。当判断生活中的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出现矛盾,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通过实验、举例和讨论得出要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必须先选择合适的参照物,即得出选取参照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方法是:当判断生活中的物体的运动情况出现矛盾时,通过动手实验和小组讨论的方法得出: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要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前,必须先选择合适的参照物。

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学会选择合适的参照物。方法是:通过对几个典型例子的解释的手段学会如何选择合适的参照物。

本设计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以及伴随这一过程的方法的教育。

完成本设计的内容需1课时。

六、教学流程.

1、教学流程图

情景

小故事

2、流程图说明

情境一战期间,一个法国飞行员在2000米高空飞行时,不经意间竟徒手抓到一颗子弹!

问题设问1

我们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

活动1举例、交流、讨论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交流、讨论并归纳得出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的依据是它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

问题设问2

如何科学地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活动2实验、讨论、举例

带着问题做白纸拖动磁带盒的实验并判断磁带盒是否运动?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分析得出: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再分组讨论判断物体运动情况的依据到底是什么?从而得出参照物选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活动3解释、应用

训练用物理语言来科学地解释生活中物体的运动情况。然后通过对几个典型例子的分析学会根据具体情况选取合适的参照物。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片“唐老鸭”,提出思考题:假如你是导演,你将如何设计唐老鸭从空中坠落的镜头?

3、教学主要环节本设计可分为二个主要的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通过对生活中的多个实例交流并归纳出机械运动概念: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

第二环节,当判断生活中的物体的运动情况出现矛盾时,通过动手实验和小组讨论的方法归纳出要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必须先选择合适的参照物。通过对生活中典型实例的解释,进一步巩固参照物的概念,同时突破“如何选取合适参照物”的教学难点。

七、教案

(一)机械运动

1.课题引入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有一个法国飞行员在2000米高空飞行时,发现身边似乎有一条“小虫”在蠕动着,他伸手一抓,竟是一颗德国制造的子弹!这是怎么回事?子弹的运动应该是很快的,为何在这位飞行员眼中,它的运动是如此缓慢?这颗子弹的运动情况该如何科学地描述呢?

2.机械运动

生活中我们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

(1)黑板擦运动了吗?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2)教室内正在走动的老师运动了吗?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3)树木、房屋呢?地球呢?……

学生通过对实例的交流讨论得到:物体是否运动的判断依据是: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

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二)参照物

1.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那我们就用这个判断依据来判断一下周围物体的运动情况:

(1)教室内正在走动的老师运动了吗?为什么?

(运动了,因为老师相对于讲台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2)讲台运动了吗?为什么?

(没有,因为讲台相对于教室的位置没有变化)

(3)教室运动了吗?路边的树木呢?

(没有,因为他们相对于地面的位置没有变化)

我们生活的地球运动了吗?为什么?那教室和树木呢?

……………………………………

同一个物体(教室或树木)的运动情况得到相反的结论而引发矛盾:物体的运动情况到底该如何判断?

好,接下去,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做一个小实验(活动卡42页)

问题:磁带盒运动了吗?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边实验边讨论得出两个不同的结论,即磁带盒相对于桌子运动了,但相对于白纸没有运动。再引导学生重新描述一下刚才各个物体的运动情况,从而得出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参照物

当我们要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时,总要有个大家都认可的统一的说法,否则就没有意义了。

接下去就请大家就刚才所做的实验再讨论一下,按照怎样的判断依据来确定磁带盒的运动情况。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点拨。

(以桌子为标准,磁带盒是运动的;以白纸为标准,磁带盒是不动的)

看来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我们的首要任务是确定一个标准。

参照物: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

学生互相提问、解释(注意训练规范的物理用语)。

那大家能否找到一个绝对静止的物体?

通过讨论得: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3.参照物的选取

要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首先要确定参照物,那这个参照物该如何选取呢?

(1)手抓子弹

(飞行员判断子弹的运动情况时以自己为参照物)

(2)马路上行驶的汽车中的乘客

(路人判断时以地面为参照物;乘客以车或驾驶员为参照物)

(3)铁路职工被一馒头砸到,“中弹”昏倒

(铁路职工判断馒头的运动情况时以地面为参照物,而火车上的人判断时以火车为参照物)

所以参照物的选取可以是任意的,但需根据具体情况选取合适的参照物。

学生做活动卡上的图片解读。

思考题:

动画片中,唐老鸭从悬崖边坠落,如果你是导演,你将如何设计拍摄这个镜头?

扩展阅读

高一物理教案:《机械运动》教学设计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高中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授课经验少的高中教师教学。关于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物理教案:《机械运动》教学设计,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高一物理教案:《机械运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什么是参考系,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理解质点的概念,知道质点是用来代替实际物体的有质量的点,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知道是否能把研究对象看作质点要根据研究的问题决定.

3、知道时间和时刻的区别与联系.

4、理解位移的概念,知道位移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是矢量,能够区别位移和路程.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训练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学会使用打点计时器,并会通过分析纸带上的数据得出相应的结论.

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有以下一些概念:机械运动,参考系,质点,时刻和时间间隔,位移和路程,重点是质点和位移的概念,难点是位移概念.教材在本章开始处列举了大量的实例,给出机械运动的概念,在本节一开始,也是通过生动的实例,给出参考系的概念,接着从研究对象的角度,学习质点的概念,渗透理想化思维方法;再进一步学习时刻与时间,位移和路程等概念.每一小节重点突出,又相互关联,实例鲜明,配图恰当,便于学生的接受,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教法建议

本节教材的特点是概念较多,很多知识初中时学过,并且这些知识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建议让同学自学讨论的方法进行,可让同学提前预习或课上给出时间看书,教师提出一些问题,或让同学看书后提出问题,展开讨论,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并结合多媒体资料加深理解和巩固.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质点和位移的概念

教学难点:位移概念的引入与理解

主要设计:

一、参考系:

(一)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和讨论.

1、什么叫机械运动?请举一些实例说明.

2、描述物体是否运动,先要选定什么?看什么量是否在改变?什么叫参考系?为什么说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3、同一运动,如果选取的参考系不同,运动情况一般不同,请举例说明.

4、选择参考系的原则是什么?(虽然参考系可以任意选取,但实际上总是本着观测方便和使运动的描述尽可能简单的原则选取)

(二)展示多媒体资料,加深理解(穿插在讨论问题之间进行)

1、太阳系资料:行星绕太阳运转情况.

2、银河系资料:星系旋转情况.

3、电子绕原子核运转情况.

4、飞机空投物资情况.

二、质点:

(一)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和讨论:

1、投掷手榴弹时怎样测量投掷距离?把教室的椅子从第五排移到第一排怎样测量椅子移动的距高?汽车绕操场一周怎样测量它经过的距离?以上几种情况用不用考虑这些物体的形状和大小?

2、什么叫质点?

3、小物体一定能看成质点吗?大物体一定不能看成质点吗?请举例说明?

4、什么叫轨迹?什么叫直线运动?什么叫曲线运动?

(二)展示多媒体资料,加深理解.

1、火车(200米长)穿山洞(100米长)情况.

2、地球公转及自转情况.

(三)总结提高:

1、对于什么样的物体才可以看成质点的问题,关键在于对物体的运动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在我们研究的问题中,物体的形状、大小,各部分运动的差异等,如果对我们研究的问题影响不大,就可以把该物体看成一个质点.

2、学习质点概念时,要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一种科学抽象的方法,我们抓住问题中物体的主要特征,简化对物体的研究,把物体看成一个点,这是实际物体的一种理想化模型,是实际物体的一种近似.

三、时刻和时间间隔

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和讨论.

1、“上午8时开始上课”,到“8时45分下课”,这里“8时”和“8时45分”的含义各是什么?“每一节课45分”的含义又是什么?

2、“现在是北京时间8点整”中“8点”的含义是什么?

3、校百米纪录是10.21s、第2s末、第2s内的含义各是什么?

四、位移和路程

(一)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和讨论:

1、说“物体由A点移动500米到达B点”,清楚吗?

2、如何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

3、什么叫位移?为什么说位移是矢量?

4、位移和路程有什么区别?它们之间有关系吗?

(二)展示多媒体资料,加深理解.

1、从天津到上海,海、陆、空三种路线抵达情况.

2、在400米跑道上进行200米跑和400米跑情况.

探究活动

1、请你手托一石子水平匀速前进,突然释放石子,观察石子的运动情况?再请站在路边的人观察石子的运动情况.二者观察到的运动轨迹一样吗?请解释原因.

2、找一份《旅客列车时刻表》分析一下趟列车全程运行的总时间?各站点的停留时间?相邻两站间的运行时间?

高一物理必修2《机械运动》复习课教案


高一物理必修2《机械运动》复习课教案
一、知识梳理(课前完成)
1.弹簧振子的振动:
弹簧振子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弹簧振子的振动是________,其位移随时间按____规律变化,其位移-时间图象是一条_______曲线。
2.描述简谐运动的物理量有:
(1)振幅:振动物体离开__________的最大距离。描述物体的振动_______。
与位移的区别和联系:振幅是标量,位移是_______;振幅等于________位移的数值;在一个确定的简谐运动中,振幅是不变的,位移是___________的。
(2)周期:做简谐运动的物体完成一次_________所需的时间。
(3)频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_________的次数。周期和频率之间的关系:_______
(4)相位:是表示物体________的物理量,用相位来描述
t/s
x/cm
O
A
0.2
0.4
0.5
简谐运动在一个全振动中所处的阶段。
简谐运动的振动方程为:x=Asin(t+)
如图所示是A、B两个弹簧振子的振动图象,则它们的相位差是=__________。
3.简谐运动的动力学特征:
(1)回复力:振动物体受到的总能使振动物体回到__________,且始终指向__________的力,叫回复力。
做简谐运动的质点,回复力总满足F=-kx的形式。式中k是_________。
回复力与加速度的方向总是与位移方向__________。
速度方向与位移方向有时_______,有时________;速度方向与回复力、加速度的方向也是有时_______,有时_______。因而速度的方向与其它各物理量的方向间没有必然联系。
4.简谐运动的能量:简谐运动系统的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机械能_______。
5.单摆的振动:
O
A
A
G
F
L
G1
G2
(1)单摆模型:悬挂小球的细线的_______和_______可以忽略,线长又比球的直径_______。实际单摆的摆长是从悬点到小球的______,在观察的时间内可以不考虑各种阻力。
(2)单摆的回复力:重力G沿圆弧切线方向的分力G1=________(如图所示)提供了使摆球振动的回复力,在偏角很小时,sin______
所以单摆的回复力为_________
式中各符号的意义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单摆的周期:在偏角很小的情况下,单摆做简谐运动。其周期与振幅无关,与决定与摆长、重力加速度。
公式:______________
(4)单摆周期公式的应用:测定当地的_________。
6.阻尼振动:振幅逐渐________的振动,叫做阻尼振动。当阻尼很小时,在一段不太长的时间内,看不出振幅有明显的减小,就可以把它作为理想振动来处理。
O
f
f'
A
7.受迫振动:物体在外界_________作用下所做的振动叫受迫振动。①物体做受迫振动时,振动稳定后的频率等于________的频率;②受迫振动的频率跟物体的_______频率没有关系。
8.共振:驱动力频率等于物体的_______频率时,受迫振动的振幅最大,这种现象叫做共振。
共振曲线,如图所示。
二、本章专题归纳(这些题分小组讨论做完且讨论做出的题请小组派代表讲解老师最后点评)
专题(一)简谐运动的规律
【例1】有一弹簧振子做简谐运动,则()
A.加速度最大时,速度最大B.速度最大时,位移最大
C.位移最大时,回复力最大D.回复力最大时,加速度最大
针对练习1:弹簧振子以O点为平衡位置在B、C两点之间做简谐运动。B、C相距20cm。某时刻振子处于B点。经过0.5s,振子首次到达C点。求:
(1)振动的周期和频率;
(2)振子在5s内通过的路程及位移大小;
(3)振子在B点的加速度大小跟它距O点4cm处P点的加速度大小的比值。
专题(二)简谐运动的动力学特征的应用
【例2】试证明竖直方向的弹簧振子的振动是简谐运动。
针对练习2: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小球放在劲度为k的轻弹簧上,使小球上下振动而又始终未脱离弹簧。(1)最大振幅A是多大?(2)在这个振幅下弹簧对小球的最大弹力Fm是多大?
专题(三)单摆的周期公式的应用
【例3】已知单摆摆长为L,悬点正下方3L/4处有一个钉子。让摆球做小角度摆动,其周期将是多大?
针对练习3:固定圆弧轨道弧AB所含度数小于5,末端切线水平。两个相同的小球a、b分别从轨道的顶端和正中由静止开始下滑,比较它们到达轨道底端所用的时间和动能:ta__tb,Ea__2Eb。
专题(四)简谐运动的图象
【例4】劲度系数为20N/cm的弹簧振子,它的振动图象如图所示,在图中A点对应的时刻()
A.振子所受的弹力大小为0.5N,方向指向x轴的负方向
B.振子的速度方向指向x轴的正方向
C.在0~4s内振子作了1.75次全振动
D.在0~4s内振子通过的路程为0.35cm,位移为0
针对练习4:摆长为L的单摆做简谐振动,若从某时刻开始计时,(取作t=0),当振动至时,摆球具有负向最大速度,则单摆的振动图象是图中的()
专题(五)受迫振动和共振
【例5】把一个筛子用四根弹簧支起来,筛子上装一个电动偏心轮,它每转一周,给筛子一个驱动力,这就做成了一个共振筛。不开电动机让这个筛子自由振动时,完成20次全振动用15s;在某电压下,电动偏心轮的转速是88r/min。已知增大电动偏心轮的电压可以使其转速提高,而增加筛子的总质量可以增大筛子的固有周期。为使共振筛的振幅增大,以下做法正确的是()
A.降低输入电压B.提高输入电压
C.增加筛子质量D.减小筛子质量
针对练习5:如图所示,在一根张紧的水平绳上,悬挂有a、b、c、d、e五个单摆,让a摆略偏离平衡位置后无初速释放,在垂直纸面的平面内振动;接着其余各摆也开始振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A.各摆的振动周期与a摆相同
B.各摆的振幅大小不同,c摆的振幅最大
C.各摆的振动周期不同,c摆的周期最长
D.各摆均做自由振动
三、课后训练
1.已知在单摆a完成10次全振动的时间内,单摆b完成6次全振动,两摆长之差为1.6m.则两单摆摆长la与lb分别为
A.la=2.5m,lb=0.9mB.la=0.9m,lb=2.5m
C.la=2.4m,lb=4.0mD.la=4.0m,lb=2.4m
2.一个弹簧振子在AB间作简谐运动,O是平衡位置,以某时刻作为计时零点()。经过周期,振子具有正方向的最大加速度。那么以下几个振动图中哪一个正确地反映了振子的振动情况?()
3.如下图所示,一个小铁球,用长约10m的细线系牢,另一端固定在O点,小球在C处平衡,第一次把小球由C处向右侧移开约4cm,从静止释放至回到C点所用时间为;第二次把小球提到O点,由静止释放,到达C点所用的时间为,则()
A.B.=C.D.无法判断
4.一个单摆作简谐运动,若使摆球质量变为原来的4倍,而通过平衡位置时的速度变为原来的,则()
A.频率不变,振幅不变B.频率不变,振幅改变
C.频率改变,振幅不变D.频率改变,振幅改变
5.甲、乙两个单摆的振动图线如图所示。根据振动图线可以断定()
A.甲、乙两单摆摆长之比是4∶9
B.甲、乙两单摆振动的频率之比是2∶3
C.甲摆的振动能量大于乙摆的振动能量
D.乙摆的振动能量大于甲摆的振动能量
6.如图所示,一块质量为2kg、涂有碳黑的玻璃板,在拉力F的作用下竖直向上做匀变速直线运动.一个频率为5Hz的振动方向为水平且固定的振针,在玻璃板上画出了如图所示的图线,量得OA=1cm,OB=4cm,OC=9cm.求拉力F的大小.(不计一切摩擦阻力,取g=10m/s2)
课后训练参考答案:
1.B2.D3.A4.B5.A
6.OA=1cmAB=3cm
BC=5cm
因为:TOA=TAB=TBC=T/2=0.1s
根据:s=aT2
a==2m/s2
F-mg=ma
得:F=mg+ma=24N

沪科版高一物理下册《匀速圆周运动》教案


沪科版高一物理下册《匀速圆周运动》教案

教学任务分析

匀速圆周运动是继直线运动后学习的第一个曲线运动,是对如何描述和研究比直线运动复杂的运动的拓展,是力与运动关系知识的进一步延伸,也是以后学习其他更复杂曲线运动(平抛运动、单摆的简谐振动等)的基础。

学习匀速圆周运动需要以匀速直线运动、牛顿运动定律等知识为基础。

从观察生活与实验中的现象入手,使学生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归纳认识到匀速圆周运动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圆周运动,体会建立理想模型的科学研究方法。

通过设置情境,使学生感受圆周运动快慢不同的情况,认识到需要引入描述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再通过与匀速直线运动的类比和多媒体动画的辅助,学习线速度与角速度的概念。

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探究、相互交流等方式,创设平台,让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对几个实际问题进行讨论分析,调动学生学习的情感,学会合作与交流,养成严谨务实的科学品质。

通过生活实例,认识圆周运动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学习和研究圆周运动是非常必要和十分重要的,激发学习热情和兴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2)知道圆周运动;理解匀速圆周运动。

(3)理解线速度和角速度。

(4)会在实际问题中计算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大小并判断线速度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匀速圆周运动概念的形成过程,认识建立理想模型的物理方法。

(2)通过学习匀速圆周运动的定义和线速度、角速度的定义,认识类比方法的运用。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1)从生活实例认识圆周运动的普遍性和研究圆周运动的必要性,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通过共同探讨、相互交流的学习过程,懂得合作、交流对于学习的重要作用,在活动中乐于与人合作,尊重同学的见解,善于与人交流。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匀速圆周运动概念。(2)用线速度、角速度描述圆周运动的快慢。难点:理解线速度方向是圆弧上各点的切线方向。

四、教学资源

1、器材:壁挂式钟,回力玩具小车,边缘带孔的旋转圆盘,玻璃板,建筑用黄沙,乒乓球,斜面,刻度尺,带有细绳连接的小球。2、课件:flash课件——演示同样时间内,两个运动所经过的弧长不同的匀速圆周运动;——演示同样时间内,两个运动半径所转过角度不同的匀速圆周运动。3、录像:三环过山车运动过程。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包括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匀速圆周运动、线速度与角速度三部分内容。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录像和实验为基础,通过分析得出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通过观察对比归纳出匀速圆周的特征;以情景激疑认识对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不同描述,引入线速度与角速度概念;通过讨论、释疑、活动、交流等方式,巩固所学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匀速圆周运动概念和线速度、角速度概念。方法是:通过对钟表指针和过山车两类圆周运动的观察对比,归纳出匀速圆周运动的特征;设置地月对话的情景,引入对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描述;再通过多媒体动画辅助,并与匀速直线运动进行类比得出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和线速度、角速度的概念。

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线速度的方向。方法是:通过观察做圆周运动的小球沿切线飞出,以及由旋转转盘边缘飞出的红墨水在纸上的径迹分布这两个演示实验,直观显示得出。

本设计强调以视频、实验、动画为线索,注重刺激学生的感官,强调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化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概念和规律的教学体现“建模”、“类比”等物理方法,学生的活动以讨论、交流、实验探究为主,涉及的问题联系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强调对学习价值和意义的感悟。

完成本设计的内容约需2课时。

六、教学流程

1、教学流程图2、流程图说明

情境I录像,演示,设问1

播放录像:三环过山车,让学生看到物体的运动有直线和曲线。

演示:让学生向正在做直线运动的乒乓球用力吹气,体验球在什么情况下将做曲线运动。

设问1: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将做曲线运动?

情境II观察、对比,设问2

观察、对比钟表指针和过山车这两类圆周运动。

沪科版高一物理下册《动能和势能》教案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减轻高中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写好一份优质的高中教案要怎么做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沪科版高一物理下册《动能和势能》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沪科版高一物理下册《动能和势能》教案

教材解读

“能量”的概念跟功的概念有密切的联系(功是能量变化多少的度量,做功的过程是能量改变或转化的过程),是物理学中重要的基本概念。新课程标准将“能量”作为三个内容标准之一,可见它的重要性。本节教材,介绍能量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机械能。学习本节课,既要密切联系前面所学过的运动、重力、弹力等知识,还要注意观察生产、生活中的能量现象。本节内容又是后面学习其它各种形式的能、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的基础。

本节教材的编写思路:先简单介绍功和能的关系,然后通过大量的实例让学生真实感受到动能和势能的存在,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教材还安排了两个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了解动能、重力势能的大小各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动能和势能的基本概念,并能识别具有动能和势能物体的事例;

2.理解动能、势能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过程与方法

1.熟练掌握分类法、控制变量法等具体的研究方法;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通过知识的探究过程形成研究探索的意识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2.在与小组一起探究的过程中,养成与人共处、协作学习的习惯。

重难点处理

重点:(1)动能和势能的概念——采用先摆事例,由学生主动发现它们各自的特点来进行分类,运用分类法自然地得出动能和势能的定义,以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

(2)动能和势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对于动能和势能的影响因素方面,从动能入手,采用典型的探究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使学生具有求知的欲望,积极探索问题的答案,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大大地提高了能力。

难点:探究动能的影响因素——利用最简单的器材,让学生参与实验操作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明确操作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

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策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通过给学生观看“温州动车追尾事故过程还原视频”和图片引出能量的概念。

以重大事件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播放课件

仔细观察,思考。

一、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1.课件展示六幅具有动能和势能的事例。

高速行使的列车

拉弯的弓

举高的重锤

流动的水

形变的跳板

高处的石头

本节课讲授的能量形式较多,所以采用分类法帮助学生理解各能量之间的差别。

请学生讨论并提出各种分类方案。

交流小组分类方案:

从运动与静止角度分类:

……

2.将动能和势能进行分类,引出本节课的课题:§15.4动能和势能

通过学生对图片信息的处理,自发地找到动能与势能的不同。

启发引出动能和势能。

学生发现一类物体是运动的,引出动能;另外一类物体虽然是静止的,但是它们却储存能量,引出势能。

3.反馈与交流:列举生活中具有动能的事例。

及时的反馈练习可巩固学生对动能、势能定义的理解。

认真听取学生的回答,对需要说明的给予说明

讨论回答

二、动能大小的影响因素

1.提出探究课题:动能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动能有大小。

小球从斜面不同高度下落时,木块被推动的远近不同。

观察发现能量有大小

2.猜想动能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利用不同渠道收集动能信息,培养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

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以小组为单位来猜想,并说出理由。

启发:我们是否能将相近的因素进行合并呢?

猜想:动能的大小可能与质量、高度、速度、重力有关……

如:质量和重力合并等,最后得到猜想:质量和速度

3.设计实验方案

如选用大小不同的钢球从同一高度沿斜面滚下击打木块和用同一钢球从不同高度滚下击打木块。

使学生在明确的探究目的指导下拟定实验方案,避免学生盲目操作产生消极心理。

提示学生有控制变量的意识。

选择科学探究的方法及所需器材,如小钢球、木块、斜面等。

4.进行实验并收集证据。

分组进行实验,组内的角色分工要明确。

巡视指导

独立操作简单仪器;正确记录实验数据并完成探究报告。

5.分析与论证

以实验现象为依据进行推理分析。

让学生尝试对探究结果进行描述和解释。

交流实验

7.反馈练习

巩固练习

展示题目

思考回答

8.评估与交流

从经验、教训等多角度交流评估。

参与交流

参与交流

布置作业

基本作业——探究:势能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提高作业——你认为质量和速度谁对动能影响较大?大胆作出猜想并设计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