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八年级生物下册全册教案(苏教版)

小学二年级体育教案全

发表时间:2020-09-03

八年级生物下册全册教案(苏教版)。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你们知道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八年级生物下册全册教案(苏教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第二节(25.2):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新课程强调教学中应遵循“面向全体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要逐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的世界观,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学习并掌握一定的生命科学知识和技能,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并且能将学到的知识充分地运用到生产和生活当中。倡导探究性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本节课的难度相对较大,因为这节课既涉及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生态系统、食物链、食物网等方面的知识,又涉及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一节综合课;既与我们人类自身的实际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又与全球的环境、资源密不可分。因此,本节课应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然后采用自读,小组讨论、图例展示、分析计算、实例介绍等方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到生物学科知识,再运用生物学科知识去指导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辨证思维和发散思维。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使学生相互交流总结,取长补短,以获取新的知识体系;突出体现新课标“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探究性学习”的理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对生物界的重要性。
2、使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特点。
3、使学生理解掌握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总结,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等的思维能力,从而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通过图片等的观察,培养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能力。
3、通过生动有趣的例子激发学生讨论、交流的欲望,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小组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我们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的作用,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和资源意识,使学生更加热爱大自然和保护大自然。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及特点。
2、碳循环过程。
教学难点
1、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分析。
2、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查找有关生态农业及温室效应等相关资料。

一、导入
师:请大家欣赏一段动画!并讨论后面的问题。(大屏幕出示这样的情境动画)
鲁宾逊流落到一个荒岛上,那里除了有能饮用的水以外,几乎没有任何食物,随身尚存的食物只有一只母鸡、15kg玉米。然后出示问题:你认为以下哪种生存策略能让你维持更长的时间来等待救援?试说明理由。下面有两项选择:
1、先吃鸡,再吃玉米。
2、先吃玉米,同时用一部分玉米喂鸡,吃鸡产下的蛋,最后吃鸡。
学生讨论。
师:大家都很聪明,都选择第二个答案,理由也比较充分,因为第二种吃法可以给他提供更多的能量,使他能维持更长的时间来等待救援。一切生命活动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没有能量的供给也就没有生命和生态系统。能量的流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就是能量流动,在能量流动的过程中伴随着物质循环。那么,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怎样流动的?物质是怎样循环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设计思想从学生喜欢的动画入手,给学生以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思考,再加上教师语言的小结,直接切入本课主题,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吸引学生注意,将枯燥的问题形象化、生动化和趣味化。
二、新课教学
活动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学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生态系统能量的源头是什么?怎样流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渠道是什么?能量是怎样流动的?
2、播放课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示意图。
3、学生回答: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源头是太阳能。
4、引导启发:不是所有的太阳能都参与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只有被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才能流动。
5、师生谈话:生产者是如何固定太阳能的呢?是生产者(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固定在有机物中的。那么能量又是怎样流动的呢?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流动的。我们把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个营养层次称为营养级。那么能量是怎样逐级流动的呢?第一级是绿色植物,第二级是以植物为食的动物,第三级是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以此类推。
6、分组讨论:能量在流动过程中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呢?你能发现什么规律么?
7、播放课件:生态系统能量流向示意图。
(推荐一个同学归纳其中心内容,其他同学补充,老师点拨指导。)
8、师生交流:在能量流动的过程中,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有三个去处:一部分被自身的生命活动消耗了,即通过细胞呼吸释放和生命活动利用了;储存在体内的能量一部分流入下一营养级;没被利用的枯枝落叶和下一营养级摄食未消化而排出的粪便中的这一部分被分解者释放出来。因此,可以看出,能量在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
设计思想本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本部分的教学策略是先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然后播放教师自己制作的直观性较强的“能量流动图解”使学生对“能量流动”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通过学生小组讨论与教师引导启发相结合、师生谈话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对“能量流动的过程”有深刻的理解,突出体现新课标“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理念,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辨证思维和发散思维,对生态系统是中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理解更加深刻,让学生感受到生物之间是紧密联系的,有利于培养学生辩证的生物学观点。
活动二: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1、教师语言导入: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中还伴随着物质循环,其中碳循环就是非常重要的物质循环。大家都知道,二氧化碳气体是空气中的主要气体,也是碳参与物质循环的形式之一。下面我们就来讨论,碳循环是怎样进行的?
2、复习巩固:写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公式,说明二氧化碳在此过程中的作用。
3、学生分组讨论,并完成教材P92的填图,结合书中的课文,练习描述碳循环。
4、师生共同小结: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进入生态系统中,主要依赖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使二氧化碳变成有机物,再通过食物链进入动物和其他生物体中,因此从碳循环可见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除此之外,微生物也能把二氧化碳合成为有机物。另外,生物体内的有机物,通过呼吸作用可将二氧化碳放回到大气中;还有一部分生物遗体没有被分解者分解,转变成为地下的石油和煤,暂时脱离循环,但一经开采燃烧,便可产生二氧化碳返回碳循环。
5、教师引导探索:近年来,由于人类大量地采伐森林,再加上燃烧化石燃料以及环境污染,因而使大气中CO2的浓度明显增加,导致温室效应。那么应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请大家发表自己的看法。
6、小组讨论并回答。
设计思想本部分是本节课的另一个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我采用的教学策略是:从回顾旧知入手,通过知识迁移把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再通过分析、讨论、交流、填空等形式加深对“碳的循环”知识的理解;通过“课堂延伸”引导学生利用新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的、现实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问题的理念,并展开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STS)教育,并通过“温室效应”问题的讨论,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
活动三: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师: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实现的,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而能量又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态系统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两者密不可分。
师:请大家阅读书后的课外探究,了解什么是水体富营养化,并且回去做模拟实验,或制作一个小的生态球。
设计思想通过简单的语言对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之间的关系进行概括,使学生知道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之间是彼此联系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也是密不可分的。有利于学生树立普遍联系的辩证的生物学观点。再加上课外探究的设计,使学生更加理解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实际意义,将课堂内容引申至实际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实践探索的欲望,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世界观。

第26章: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第一节(26.1):生物圈中的各种生态系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本节课的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他们经过近两年的生物课学习,特别是现行初中生物教材始终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对本节课的教学已经有了大量的知识储备和感性认识。本节课的设计是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对以前学过的知识的再现,引导出新的学习内容,揭示知识之间内在的客观规律,使他们体验到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带来的乐趣;通过对天然草地和人工草坪的生态环境的研究,学习调查和观察的方法,加深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提高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生物的情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及环境保护等内容,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生物圈中生态系统的类型。
2、理解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3、生态平衡的概念和特点。
4、了解人工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特点。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自觉为维持生态平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当前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认同生物圈是生物的共同家园。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生态平衡的概念及特点。
2、人工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特点。
教学难点
生态平衡的概念和特点。
课前准备?
教学课件、几种生态系统的视频资料、挂图、自制的生态瓶等。
课时计划?3课时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景)
复习生态系统的概念,分析森林生态系统的组成。
引出:地球上生态系统的种类。
设计思想开门见山直点主题,既复习巩固已学的知识,又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新课教学
1、生态系统的种类和特点:
教师:利用课件,出示通过视频材料所要解决的问题:
(1)通过欣赏生态系统的视频资料说出:生态系统的种类和特点
(2)利用课件,出示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并总结出各种生态系统的共同特点:
生态系统内部不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流动。
每种生态系统都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有限的,实例:野草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学生:对比海洋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和荒漠生态系统的组成,比较这些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
结论: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越强。
设计思想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视频教材能够再现各种生态系统的自然状况,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加深印象。
2、生态平衡:
教师:利用课件展示火山爆发、地震等自然灾害对生态系统瞬间造成的破坏、人为因素对生态环境的调节能力的破坏的现象。提出问题:(引出生态平衡的内容)
学生分析得出结论:
(1)分析一个处在正常状态下的热带草原生态系统和一个森林生态系统的组成,得出:生态平衡的概念。
(2)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得出生态系统是一种动态平衡。(注意:种类和数量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设计思想创设新奇的情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逻辑思维的能力,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3、地球上所有生态系统的总和构成了生物圈:
利用课件播放电影科幻片《TheDayAfterTomorrow末日浩劫》(又名:明天过后)中,全球生态平衡被破坏后,出现的各种自然灾害的场面(地震、雪灾、海啸、冰雹和龙卷风等自然现象)。引出地球上的生物共同生活在一个大的生态系统中:生物圈
自学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的位置和概念。
设计思想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亲身体会到我们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大的生态系统中,为不出现末日浩劫中的场面,提高自觉保护环境意识。

(第2课时)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景)
播放当前我国各地的自然、经济的专题片,把学生分成分城市、农村、山区、海滨四个小组进行讨论:当前城市、农村、山区、海滨的经济发展特点及环境状况:
(根据自己对不同地区资料的掌握情况,自由分组)
每个小组选一名学生对所在小组的研究情况进行汇报交流。
设计思想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我国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情况展现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分组讨论,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培养了合作学习的意识;通过交流,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
二、新课教学
在汇报交流总结时,教师提出:中国人口最多的农民,所从事的产业是农业,那么,我国以前靠天吃饭的农业状态和现在的农业状况有什么不同呢?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出:
1、农田生态系统(典型的人工生态系统)。
欣赏一组从网上下载的图片,比较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地生系统和一片农田生态系统。
分析:对比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地生系统和一片农田生态系统什么差别。
得出结论:(1)经过人工改造的生态系统是不稳定的,其生态平衡需要人类的维护。
(2)人类需要对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有利的生态系统。
设计思想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学习求知。课件中使用了从网上下载的图片、视频等资源,体现了资源的共享是时代的要求,学习的根本在于拥有共同的资源。
2、阅读材料:教材P100,了解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
设计思想发挥教材资源优势,学会分析、运用材料,为突破教学的重点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能力。
3、方案一:出示老师制作的生态瓶。
讨论:瓶内的生态系统是自然的生态系统还是人工的生态系统。
如何维持瓶内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方案二:根据实验小组讨论如何制作一个小的生态瓶。
1、根据问题,作出假设,讨论和提出制作一个小型生态系统的方案。
2、分析影响这个小型生态系统的因素、讨论如何维持瓶内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方法。
设计思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情景创设中,强调创设尽可能实在的真实情景,因为真实的情景接近学生的生活体验。上面两个方案都给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学习情景,使学生能了解自己所要解决的问题,启发学生思维的拓展,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第3课时)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景)
复习:
1、农田生态系统的结构特点。
2、利用课件展示天然草地和人工草地图片,分析二者有什么区别。
设计思想由此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使课内学习与课外调查活动得到有机结合,使知识系统化。
二、新课教学
教师:利用课件出示研究型课题:对比天然草地和人工草坪
学生:室外调查观察前准备
1、把学生每8人分成一组。
2、观察过程中认真填写观察记录。
3、观察结束后讨论研究观察题,并形成自己小组的探究报告。
4、在考察过程中注意安全!
附表:
研究性课题用表(样表)
思考题:
1、分析采用天然草地和人工草坪绿化和美化环境的优缺点?
2、如何在天然草地和人工草坪之间进行对比实验。
设计思想本环节的设计,将课堂由室内延伸到室外,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小组内研究,培养学生之间的协作与谦让的人际交往技能,增强自信心,培养参与社会决策的能力。在形成研究报告的过程中深化了课堂内的学习成果。

第二节(26.2):生物圈是生物的共同家园

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最好的教育是个性化教育,最好的学习是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增强实践能力,进一步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设计主要从学生已有的书本知识以及生活经验出发,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结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心理需求,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爱护生物、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及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我们当前自然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
2、认同生物圈是生物的共同家园。
能力目标
举例说出人类生活对生态平衡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进一步提高学生热爱生命,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生态平衡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我们怎样来保护自然环境。
授课课时?2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通过剪辑形成的频资料: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等。
学生准备,对比天然草地和人工草坪的调查报告。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景)
利用课件出示资料:2005~2007年历届世界环境保护日的主题。
师:请同学们分析近几届世界环境保护日的主题,总结出设立世界环境保护日的目的是什么?
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联系上节课观看的资料片片段,进行研究讨论。
师生共同总结:全世界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大的生态环境中,为了保护这个生态系统内的生态平衡,全世界各国人民必须携起手来,作出自己的贡献。
设计思想本导入改变了以往由复习引入新课的教学方法,通过对学生熟知的近几年的世界环境保护日的主题的分析,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生物圈是生物的共同家园,有利于本节教学内容的展开。
二、新课教学
(一)生物圈是人类的繁荣家园
师:利用课件播放视频资料: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生:讨论:
1、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2、生物圈是地球表面各种不同生态系统的总和,假设其中某一个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会对其他的生态系统产生什么影响?从而得出生物圈是一个整体。
设计思想利用视频资料再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使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有了更加清楚的理解,也改变了以往“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达到了承上启下的目的。
(二)生物圈是生物共同的家园
教师:利用课件出示:
1、遭到人类破坏且无法恢复的生态系统的对比照片。
2、新疆的藏羚羊遭到偷猎后的悲惨场面与青藏铁路建设为了保护藏羚羊的迁徙路线而修建的桥梁的照片。
3、阅读教材P107:水葫芦和云南滇池。
学生讨论:
(1)目前东北虎所受到的最大威胁是什么?
(2)偷猎和改变铁路设计方案这种做法有什么本质的不同?
(3)我们人类对环境越是干预,环境就越向好的方向变化吗?
(4)为了保护生物的共同家园,我们应当做点什么?
联系生活实际,各抒己见。(使课堂教学的气氛推向高潮)
小结:可持续发展战略包括人口、生产和环境保护三个方面的多项政策和行动计划,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保护生物圈是人类调整自身和自然之间关系的一项有深远意义的战略转变。
设计思想本环节使学生在具有大量知识储备的前提下,通过分析、归纳,最后概括形成一种思想,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抓住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
1、课后以实验小组为单位,按照教材要求进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形成调查报告在下节课上交流。
2、课后通过多种渠道收集关于如何处理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关系、如何保护环境等有关的资料,为下节课模拟召开“保护生物圈研讨会”做准备。
(预习:“保护生物圈研讨会”,并明确分工。)
设计思想老师并没有固定要求学生去调查的场所,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从不同的角度、思维去进行调查,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使调查面更广,更加丰富;增加了下节课准备的时间,增大了课堂的容量,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第2课时)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沿教室四周依次坐好)
主持人宣布“保护生物圈国际研讨会”现在开会,宣布:
(一)主题:联合国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那么,在这个大的世界环境下,如何处理环境和经济的发展关系。
(二)大会议程:
1、大会推选“主席”、“副主席”各一名和会议秘书处(做记录的同学)。
2、每个小组选派一名同学宣读上节课进行的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的调查报告。
3、本次大会以辩论会的形式进行,首先由一名同学代表本国陈述本国的观点,其他国家代表待其陈述结束后向该国提出一些问题。
4、陈述国其他成员可以互补回答。
5、会议秘书处根据记录,形成综述总结报告,提交大会主席和副主席。
设计思想本节课是初中的最后一节生物课,老师将讲台让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组织才能,允许每个学生独立发展自己的独特见解,树立主人翁精神;让学生在辩论中检查自己调查和收集、处理资料的情况;成功地解决了本节课的重点,突破了难点。使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社会责任感大大提高。

延伸阅读

苏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全册学案


第一节生物的无性生殖
2课时

1、举例说出生物的无性生殖方式(重点、难点)
2、尝试植物的嫁接。
3、概述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举例说出生物的无性生殖方式
:2课时


一、生物的无性生殖
无性生殖的概念:不经过结合由亲体直接产生子代的生殖方式。

举例: 
出芽生殖:
孢子生殖:
分裂生殖:
营养生殖:
组织培养:
图14-1-3
图14-1-2
出芽生殖(图14-1-1)
孢子生殖:(图14-1-2)
孢子生殖,是很多低等植物和真菌等利用孢子进行的生殖方式。孢子是细菌、原生动物、真菌和植物等产生的一种有繁殖或休眠作用的生殖细胞。能直接发育成新个体。
分裂生殖(图14-1-3)
分裂生殖又叫裂殖,是无性生殖中常见的一种方式,即是母体分裂成2个(二分裂)或多个(复分裂)大小形状相同的新个体的生殖方式。这种生殖方式在单细胞生物中比较普遍。
营养生殖
营养生殖是由植物体的营养器官(、、)产生出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叫做营养生殖。例如,马铃薯的块茎、蓟的根、草莓匍匐枝、秋海棠的叶,都能生芽,这些芽都能够形成新的个体。

扦插(如下图 )
营养生殖的方式:压条(如下图 )
嫁接(如下图 )
嫁接:把一株植物的枝条(或芽)接到另一株植物的枝干上,将两者的形成层对准,使它们彼此愈合起来,长成为一个植株。
接穗:接上去的芽或枝砧木:被接的植物体
成活原理:利用形成层的再生能力。
成活关键:注意使接穗的 与砧木的 密合在一起。这样两个形成层分裂出来的细胞,就把接穗与砧木合成.
植物组织培养
概念:植物的组织培养是根据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这个理论,在的条件下,将植物、或切下,放在适当的人工培养基上培养,这些器官或组织就会进行细胞分裂,形成新的组织。不过,这种组织没有发生细胞分化,在适当的光照、温度和含有多种营养物质和植物激素等条件下,这部分细胞便开始分化,产生组织器官,进而发育成一棵完整的植株。
 {注:组织培养需要取毒素少的组织,通常植物导管通不到的部位毒素较少如茎尖、根尖}
组织培养优点:应用这项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生产出。还可以防止 的侵害。
总结:无性生殖有什么优点?

一、自我评价:课本第6页,1—3题
二、巩固练习:
1、下列繁殖方法中,利用了无性生殖原理的是()
A、扦插B、嫁接C、组织培养D、前三者都是
2、在嫁接过程中,应是接穗和砧木的什么部位紧密结合()
A、形成层B、木质部C、韧皮部D、树皮
3、切取一段葡萄的枝条,插入潮湿的沙土中,不久枝条的下端长出了根,这种繁殖方法叫()
A、扦插B、压条C、嫁接D、组织培养
4、现有甲、乙、丙三个品种的苹果,将甲(接穗)嫁接到乙(砧木)上,接穗成活后,再用丙对其授粉,得到的苹果可食部分的性状相似于()
A、甲B、乙C、丙D、甲和丙
5、下列生殖方式属于出芽生殖的是()
A、水螅的身体上可长出许多芽体,每个芽体脱离母体后都可发育为一个新个体
B、红薯块上可和平出许多新芽
C、每个蒜瓣在适宜条件下都可以发芽长成一株幼苗
D、取月季的一段枝条插在土里,可长成一株新月季植株
6、把放置久了已经长“芽”的姜或马铃薯移植入土中,便可以继续生长成一株新植株。这种生殖方式属于()
A、营养生殖B、出芽生殖C、有性生殖D、分裂生殖
7、常见的无性生殖方式有、等。植物的根、茎、叶是营养器官。常见的营养生殖方法有、、。
8、把水蜜桃的枝接到毛桃的植株上,其中水蜜桃的枝叫,毛桃的植株叫;为了提高成活率,必须使两者的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嫁接成活后所结的果实是桃。
9、植物的组织培养是利用原理,使植物组织在
的条件下,通过细菌的和,快速发育成新植株的高新技术手段。
10、园艺师将一株野生的菊花,培育成具有多种颜色、多个花朵的“塔菊”,采用的技术是()
A、种子繁殖B、扦插C、嫁接D、压条
11、“无心插柳柳成荫”实际上是运用了哪种生殖方式()
A、植物的有性生殖B、嫁接C、扦插D、压条
12、植物园引进了一批稀有花卉,技术人员想在短时间内将其大量繁殖,比较理想的方法是?()。?
?A.种子繁殖B.组织培养C.扦插D.压条
13、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A叫接,图B叫接。
(2)无论是枝接还是芽接,都要使接穗与砧木的
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全册教案

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的生命延续和发展
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第一节植物的生殖(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和植物的无性生殖2、列举一些常见的无性生殖能力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资料分析或小组讨论活动来获得结论,培养学生的推理判断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对花的观察引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陶冶情操。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概述植物有性生殖和植物无性生殖难点:概述植物无性生殖,尝试植物的扦插三、教学用具桃花模型小黑板多媒体课件挂图等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由白居易的诗句“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这是动物的一种什么行为?引入课题2、板书课题、出示目标(二)自主学习出示自学提纲(学生自学。利用圈点批画记思等形式进行自学,教师巡回指导,为讲解打下基础)1、生命在生物圈中的延续和发展,最基本的环节是生物通过

,世代相续,生生不息。2、被子植物繁殖后代一般是由果实中的
完成的。3、种子中的胚,是由
结合成受精卵而发育来的,这种由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就属于
。4、椒草用
生殖,马铃薯用
生殖等,都是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这种生殖方式称为
。5、植物的生殖方式主要有
生殖和
生殖。6、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主要区别是。
7、在生产实践中,人们经常利用植物的
生殖来栽培农作物和园林植物。常见的方式有

等。8、
就是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在另一个植物体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嫁接分为和
。例如:苹果、梨、桃等许多果树都是利用
来繁育优良品种的。接上去的部分叫做
,被接的植物体叫做
。9、嫁接时应当使接穗与砧木的
紧密结合,以确保接穗成活。(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1、生命在生物圈中的延续和发展,最基本的环节是生物通过生殖和发育,世代相续,生生不息。生物界有哪些不同的生殖和发育方式?让学生思考并进行回答,教师进行补充;课件展示:被子植物传粉、受精、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
2、什么为“有性生殖”?让学生回忆学过的知识并填写书本P2页的框图。教师进行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并回答:(种子中的胚,是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成受精卵而发育来的,这种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就属于有性生殖。)3、除此之外,植物还有其它生殖方式吗?先让学生进行举例自由发言教师进行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并回答4、下面我们再来看“椒草的叶片长成新植株”和“马铃薯的块茎发芽生根”的幻灯片5、通过观察这两个幻灯片,大家可以思考(让学生小组进行讨论)①这些植物的生殖方式有什么共性?这种生殖方式又叫什么?②植物的生殖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这对植物来说有什么意义?③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的区别。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总结。6、现在我们知道植物有两种生殖方式,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对植物来说各有什么益处?(让学生进行了解)①有性生殖的后代具有更大的生活力和变异性,更能适应变化的环境(恶劣环境)。②无性生殖的繁殖速度快,后代性状较为一致。所以短期内可获得大量性状一致的植株。在生产实践中,人们常利用植物的无性生殖来栽培农作物和园林植物。7、课堂小结(1)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疑惑(2)试画本节的知识结构图。(3)学习了本节知识你准备有哪些创造和发明。六、课后反思(优点、不足、改进与设想)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教案全册


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是写教案课件,大家在着手准备教案课件了。是时候对自己教案课件工作做个新的规划了,才能使接下来的工作更加有序!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教案全册”,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
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第一节植物的生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复习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能够列举植物常见的无性生殖。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了解影响扦插成活率的因素;通过观察和比较分析,了解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植物生殖方式多样性的意义;通过了解无性生殖在生产上的应用,认识生物学知识不但是生产实践的基础,而且随着生产实践不断丰富和完善。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描述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列举了植物常见的无性繁殖。
难点:通过探究,理解影响嫁接和扦插成活率的关键。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各种无性繁殖的典型的图片,嫁接、扦插过程的示意图,组织培养的相关资料
学生:通过无性繁殖方式繁殖的实例
参考课时:2课时
教学策略:创设情景---温故知新----观察思考---分析讨论---解决疑难----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1、有性生殖
例如桃树是由果实中的种子来繁殖后代,种子中的胚是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成受精卵而发育的。这种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就属于有性生殖。
2、无性生殖
椒草用叶繁殖、马铃薯用块茎繁殖,像这种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为无性生殖。
3、无性生殖的应用
在生产实践中,人们经常利用植物的无性生殖来栽培农作物和园林植物。
常见的方式有:扦插和嫁接等。
嫁接:苹果、黎、桃等果树是利用嫁接的方法来繁育优良品种的。
如甘薯、葡萄、菊、月季的栽培常用扦插的方法;
4、植物无性生殖的条件
环境条件:光照、水分、温度、湿度等。激情、质疑
激发兴趣
看书、填表
温故知新
表述交流
得出结论
看书、讨论
归纳总结
得出结论
思考、讨论和分析植物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不同,探讨植物生殖多样性的意义。
表述交流
补充完善
描述嫁接的一般过程和技术要点,能够运用模型或实物演示嫁接的过程。
嫁接时应当使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以确保接穗成活。
学生分组讨论和设计探究影响扦插成活率的关键因素?
包括实验材料的选择,对材料的处理,做出假设,试验设计以及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组织学生对探究结果进行汇报交流,同时总结影响扦插成活率的关键因素有哪些。
讨论影响植物无性繁殖的环境因素有哪些。创设情景:在生活中你见到过植物通过哪些方式产生新个体?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出:大蒜发芽,土豆长芽,扦插富贵竹的茎段,嫁接蟹爪莲,绿豆发芽等。分析以上不同的例子中产生新个体的过程发生在植物的那个部位,它们有无本质区别?
针对桃树等通过种子产生新一代的方式,结合种子结构的基本知识,知道种子中的胚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而受精卵则是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的结果。
组织学生观察植物无性生殖的图片,鼓励学生归纳出无性生殖的概念。
组织学生看书----观察思考
帮助指导
展示植物嫁接的录像或图片,让学生认真观察,描述嫁接的一般方法和注意事项,体会影响嫁接成活率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组织学生如何开展植物的扦插繁殖,选择什么样的扦插材料能够提高扦插的成活率,扦插材料提前应做哪些处理?
质疑:植物的无性繁殖在生产实践中有什么作用?
第二节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举例说出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通过观察和饲养家蚕等实践活动,理解变态发育的概念和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知识归纳、概括的能力;训练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分析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的过程的异同;通过饲养家蚕等的实践活动,培养观察能力的同时,了解昆虫的生殖发育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举例说出昆虫在人类生活、生产中的作用。通过“家蚕与人类的关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关注生物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揭示“金蝉蜕壳”背后的生物学事实,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结构与环境的适应;通过诗词,渗透人文教育;关注昆虫生殖与环境适应的特征,理解生物多样性性的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昆虫生殖发育的过程和特点 
难点:理解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
课前准备
教师:组织部分学生饲养并观察某种昆虫的生殖发育过程,准备昆虫生殖发育过程的图片或音像资料
学生:饲养并观察记录其生殖发育过程
参考课时:2课时
教学策略:创设情景---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1、家蚕的生殖和发育
家蚕的生殖发育过程:卵、幼虫、蛹、成虫。
家蚕通过有性生殖方式产生后代。
在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家蚕的幼虫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这种发育过程称为变态发育。
2、其他昆虫的发育
像家蚕、蜜蜂、蝇、蚊等昆虫的发育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这样的发育过程称为完全变态。
像蝗虫、蟋蟀、螳螂等昆虫的发育要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这样的发育过程称为不完全变态。
对昆虫对自然界和人类的意义形成全面的观点。激情、质疑
激发兴趣
表述交流
补充说明
观察、思考
表述交流
得出结论
部分学生表述交流
看书讨论
得出结论
课后实验
进一步明确
巩固新知热身:昆虫知识竞赛,蜻蜓点水与生物的哪种行为有关?毛毛虫与蝴蝶有关吗?知了为什么要蜕皮?等引出课题。以蚕为例了解昆虫的生殖发育过程。
质疑:你们听说过丝绸之路的故事吗?悠悠文明史,慢慢丝绸路。小小的家蚕不仅同中华文明紧密相连,也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你养过家蚕吗?你知道家蚕的生殖发育过程吗?
请养过蚕的同学介绍蚕的发育过程,学生之间进行补充和完善,教师对其中的错误不做纠正,通过组织学生观看蚕发育过程的录像或幻灯片,看后修正和完整描述蚕发育的一般过程,或者将书上的图片按照正确的顺序进行排列。
点拨指导
质疑:蜜蜂、蝗虫的生殖发育过程与家蚕和蝴蝶一样吗?
组织学生观察蝗虫等发育过程的图片资料
从不同昆虫的发育过程,你得到了哪些启发?如蝉的一生,黑暗和光亮处的对比;毛毛虫与美丽的蝴蝶灯,引导学生思考蕴含其中的人生哲理。从昆虫生殖发育过程,还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昆虫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侧面,应该关注和自觉保护昆虫的多样性,保护昆虫赖以生存和繁衍的生活环境。
第三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通过调查和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分析蝌蚪与鱼的相似之处,认识两栖动物生殖发育过程受到水的束缚;比较蝌蚪和成蛙的不同之处,认识青蛙的变态发育;
通过调查实践活动和资料分析,关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调查身边的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以及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关注环境变化的意识,增加保护我国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青蛙的生殖过程和发育特点
2、难点:早期蝌蚪与成蛙在外部形态上的不同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青蛙发育的过程录像片或标本,其他两栖动物的图片或录像带。
学生:调查身边的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及其原因。
参考课时:1课时 
教学策略:创设情景---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1、青蛙的生殖和发育
水中受精,水中发育: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很大的差异,为变态发育。
卵----蝌蚪----青蛙
蝌蚪:像一条小鱼,用鳃呼吸。
青蛙:成体既能生活在陆地上,又能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
两栖动物
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能生活在陆地上,又能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
2、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
环境影响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青蛙的生殖发育离不开水;可都必须生活在水中。
两栖动物可能是由鱼类进化来的。激情、质疑
激发兴趣
表述交流
补充说明
认真观察
表述交流
补充说明
得出结论
阐述观点
说明道理
表述交流
补充说明
得出结论
进一步明确
巩固新知创设情景:“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分析在什么环境条件下能听到蛙的鸣叫?蛙的鸣叫意味着什么?导入新课。
媒体播放:青蛙生殖发育的过程。引导学生认真观察青蛙生殖发育过程的特点。
问题:
1、青蛙都能鸣叫吗?
2、雌雄蛙的抱对对生殖有什么意义?
3、青蛙的受精发育过程在什么环境中进行?
4、青蛙的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没有差异?
质疑:青蛙、扬子鳄、龟都是两栖动物吗?
点拨指导
得出结论
质疑:青蛙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有关吗?
指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
解释说明
知识回顾
感悟与收获
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第一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以及亲子代间在性状上的延续现象。举例说出不同种性状和相对性状之间的区别。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2、过程与方法:以观察分析图片资料、文字资料及实验资料为主线让学生自己归纳得出什么是性状、基因控制性状的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转基因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性状、相对性状的概念。
基因控制性状。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统计好的家庭成员性状调查表。
教学器材:(1)准备同学熟悉的性状、相对性状的图片资料,做成ppt文件。
(2)和学生内容顺序一样的性状调查表。转基因鼠实验过程的投影片。
(3)转基因作物、动物、食品等图片资料。
教学设计图示: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与意图
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第一节生物的性状(前面的“基因控制”先不写)
一、生物的性状
生物的形态特征、生理特性或行为方式等。
相对性状。
二、基因控制性状观察一张母子合影的照片
学生观察,并作出回答。
观察调查表并回答
学生举手
学生举例,如动物的、植物的遗传现象。
然后再认真观察书25页上的图片。
学生根据以上的资料分析归纳出来。
观察姚明和他的教练的合影,寻找他们之间的不同。
学生做练习
学生思考问题并作出猜测。
学生带着疑问观看,并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分析、质疑、提出问题。
通过讨论得出结论。请学生分别找出他们相像和不相像之处。
刚才同学们提到的亲子间的相似性就叫遗传,他们之间的差异属于变异。引出课题
象刚才同学们提到的双眼皮、肤色、脸型等,在生物学上被称为性状。引出子课题。
除了刚才说到的,还有哪些属于性状?
你在哪些性状上像父母?
统计性状像父母的人次
从刚才的统计可以看出孩子像父母即遗传是一种普遍现象。那其他生物有没有遗传的现象呢?
这些都是生物的性状。
那到底什么是生物的性状呢?
启发学生观察同一性状在不同的个体身上的差异。
这种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相对性状。
出示几组相对性状的练习题,以检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父母的性状为什么会在孩子身上出现呢?是父母把眼睛鼻子这样具体的性状传给孩子了吗?
对学生的各种猜测不作对错的评价。
出示转基因鼠实验过程的投影片,逐一讲清楚实验的过程及出现的结果,让学生分析。
引导学生认识到超级鼠个体大这种性状,是由大鼠生长激素基因作用的结果。
学生得出结论后,教师板书第二个问题,并把第一节的题目补充完整。
让学生分析父母传给孩子的是什么。
出示转基因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转基因对人类的生活产生的影响。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我们先来看一张照片。是一张母子的合影,请同学们找找看,孩子的什么地方长得像妈妈?什么地方不像妈妈?
学生:回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