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案
发表时间:2020-09-01七年级语文上册《安塞腰鼓》复习学案1鲁教版。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你们清楚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七年级语文上册《安塞腰鼓》复习学案1鲁教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七年级语文上册《安塞腰鼓》复习学案1鲁教版
安塞腰鼓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排比、反复修辞及短句在文章中的作用。通过朗读并综合运用其他语言品味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品味语言,感受恢宏气势。通过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对于生活在南方或现在都市中的青少年,大都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因此,在本课教学设计上,要注重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比较直观地感受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和火烈的气势。同时,要通过朗读调动学生的情绪和想象力,帮助学生进入角色,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布置预习:落实字词,会读会写;多读课文,试图了解安塞腰鼓。2.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苍凉厚重的黄土高原上,后生们粗犷、动力十足的击鼓场面。安塞腰鼓的大型演出)。
同学们,安塞,位于陕北高原,那里的腰鼓历史悠久,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人们在欢度节日、庆祝丰收的时候都要演出腰鼓助兴。腰鼓手们由青年农民组成,在表演时,穿着古代将士的便服,或黄或红包头,素色衣服,显得整齐壮观。安塞腰鼓融舞蹈,歌曲、武术于一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可由几人或几千人一同进行,气势磅礴,独具魅力。
二、检查预习。5分钟
三、出示目标,自主学习14分钟
四、品读课文,展示交流。8分钟
1.自由朗读课文。用“——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是文中内容。
(明确:“壮阔”“豪放”“火烈”“有力”“元气淋漓”“惊心动魄”“奇伟磅礴”“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就忘情了,没命了”、“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等等。)
2.师生齐读:
3.划分结构:(文章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可分成三大部分。)
一(1——4)安静的腰鼓。
二(5——12)激昂的腰鼓。
三(28——30)静寂的腰鼓。
第二部分为文章的主体分别从4个角度来展示腰鼓的艺术魅力,这4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好一个安塞腰鼓”,这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
①(5——13)宏伟的场面。
②(14——17)雄壮的声响。
③(18——22)击鼓的后生。
④(23——27)奇丽的舞姿。
4.寻美点。
布置分组朗读,分组进行寻美点比赛。用“……美,你看(听)……”的句式叙述出来。
五.活读课文,探究延伸。9分钟
1、品读,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
①让学生齐读第6段。
②教师示读(将大家刚读的内容改成另一种文学式样——诗)
③分小组反复替换朗读。
2、评点式朗读,理解文章语言的意蕴美、情味美。
师:安塞腰鼓是一曲生命与力量的礼赞,为了表现生命挣脱束缚、冲破羁绊、挣开闭塞的雄浑粗犷的力量,作者十分注意形式与内容的合谐。我们重点品读一个片断,感受作者是怎样造成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排山倒气势来与所要歌颂的生命力量相辅相成的。
①划出文中明确提示安塞腰鼓文化内涵和生命意识的一句话。
明确:“容不得……一股劲”。
②从句式特点和思想内涵两方面品评这句话。
句式特点:排比,一气呵成,气势磅礴,表现安塞腰鼓冲破一切障碍的强大力量。
前后呼应,“挣脱”“冲破”“撞开”力量急速递增,使人联想到爆发生命力、排山倒海的社会变革。
思想内涵:这里写出了陕北高原人们性格特征是粗犷、豪放的。
③学生任意寻找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地方朗读3遍,要求用“——好,好在——”这一句式进行评点。(可从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各方面进行评点,说得越多越好。)
(1)从用词方面说:
A、“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一句中“呆呆地”用得好,好在它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安静时安塞腰鼓的状态。
B、“茂腾腾的后生”“咝溜溜的南风”中的“茂腾腾”“咝溜溜”用得好,好在叠词的运用使语言亲切富有韵味。
C、“这腰鼓励,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变得亢奋了”中反义词用得好,好在它们对比强烈,更能突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2)从句式上说:
A、“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中“发狠”“忘情”“没命”用得好,好中它们语意层层递进,语势步步增强。
B、“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这些句子用得好,好在这们使文章语句铿锵,气势强劲,突出了安塞腰鼓的豪放美。
C、“但是”与“看”独立成段好,好在它们特别引人注目,自然完成画面中由静到动的急转。
(3)从修辞上说:
A、文章中排比用得好,好在形式多样的排比增强了语势,更突出了安塞腰鼓恢宏的气势。
B、“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写得好,好在比喻使对象更加形象具体,从而铺排出一系列异彩纷呈的画面。
C、文中的反复用得好,好在使语言节奏明快,形象深刻清晰。
(4)从写法上说:
A、“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乐后最终永远明晰的大彻大悟!”写得好,好在它使人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增加了文章内涵。
B、“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鸣”写得好,好在“以声写静”,更加突出了鼓励声止后的寂静。
C、文中开头的表态描写好,好在它为文章后面写动设下铺垫,使文章静中有动。动静结合,充满画面美。
六、小结1分钟:安塞腰鼓带给我们视觉上的刺激,更带来思想上的震撼。看来艺术欣赏不仅要察其形,更要重其意。(如骤雨,如旋风,如火花,如斗虎——这是安塞腰鼓的“形”;挣脱了束缚,冲破了羁绊,撞开了闭塞——这是安塞腰鼓的“意”;“使人想起……使人想起……使人想起……”——联想和想象是联结“形”与“意”的纽带。
七、课堂检测5分钟
八.布置作业1分钟小结:学科知识构建与板书设计
安塞腰鼓场面————壮阔豪放鼓声————令人震撼动作————奇伟磅礴舞姿————力量之美节奏————粗犷雄劲结束:回味无穷)亢奋()羁绊()
冗杂()烧灼()磅礴()
戛然()闭塞()束缚()
(二)、了解作者
本文作者是,1937年生,陕西省延安市人。1961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已出版六种散文集,其中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二、课堂检测题:
(一)、积累与运用
1.请试着给加点的字注音。(9分)
亢()奋晦()暗羁()绊冗()杂蓦()然戛()然而止渺()远磅()礴()
2.你能根据拼音填写出相应的汉字吗?(3分)
zào()热tián()静烧zhuó()高liánɡ()明xī()严jùn()
(二).简析下列句子运用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4分)
①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了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工作总结之家 dG15.COm)
三、作业设置:
必做:完成课后练习题一、二;选做:课后三
精选阅读
七年级语文上册《社戏》复习学案1鲁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社戏》复习学案1鲁教版
社戏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揣摩、品味文中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体会词语运用的准确生动。体会文章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认识劳动人民的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体会文章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难句释疑、评点人物形象、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及安排详略的方法等。就作品内容,联系生活体验进行反思。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及示范朗读带。、1.请学生深情研读课文,结合语境,揣摩语言的深层含义。思考:
(1)“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句中的“轻松”和“舒展”表现了“我”的什么样的心情?
(2)“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句中的山为什么说“踊跃”?
(3)“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缥缈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中“回望”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罩”表现了怎样的情形?
(4)“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地说道……”被人偷了豆,六一公公为什么还要“感激”?
(1)句中的“轻松”和“舒展”与前文因看不成戏而沮丧形成鲜明对比,表现“我”欢喜轻快的心情。
(2)“踊跃”意为“跳跃”,用以写山,把静物写活了。作者在这里是创造性地赋予这个词以新的含义。
(3)“回望”两字,表现“我”依依的心情。“罩”通过视觉表现戏台如梦如幻的情景,与来时呼应。
(4)因为城里读过书的“我”对他的豆子的夸奖。表现了六一公公淳朴厚道的性格。
2.请同学们运用跳读的方式再次快速阅读课文,发现疑难问题,提请班上讨论、交流,教师整理、点拨,加深对文意的领悟。
学生的问题可能涉及:
(1)文中“我”看社戏的时间在什么季节?摘取有关语句说明判断的理由。
(2)文中写看戏余波中六一公公送豆的情节起什么作用?
(3)文章结尾处:“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应该怎样理解?删去可以吗?
(4)《社戏》按文题所示似乎应该写戏,而文中大量的篇幅写戏外的天地,因此有人建议把标题改为“平桥村一夜”之类的题目,可以吗?
、说话训练,评点人物小说塑造了热情的伙伴和淳朴的乡民形象,请同学们深情研读课文,运用“我喜欢文中的________(人物)。因为他(他们)___________(评价其性格、品质),比如________(举人物表现)”的句式,用三言两语,简笔勾勒人物形象,闪亮登场发言。
2、双喜和六一公公分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双喜:聪明能干、心细如发、热情、机灵、善于为他人着想。(小伙伴:聪明活泼、胆大心细、热情友爱)
六一公公:淳朴乡民的形象。热情好客、宽厚善良、珍爱自己的劳动成果、深受封建礼教的影响。
二、课堂检测题:
1、你怎样看待文中“偷豆”这一情节安排?
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如:“偷”反映了小伙伴们的诚恳待客的热情;“偷”显示了小伙伴们纯洁无私的心;“偷”反映了小伙伴们周到细致,天真纯朴的天性。
2、文章题目为“社戏”,但作者写社戏的部分却很少,作者这样安排是否合理?为什么?
合理。看社戏只是全文的线索,作者要表现的是“我”与农家少年的美好友情和他们纯朴的品质,而看社戏前后的情节正是表现这一主题的重点。
三、作业设置:
必做:研讨与练习三。
选做:研讨与练习二。
七年级语文上册《口技复习》复习学案鲁教版
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就可以在接下来的工作有一个明确目标!有多少经典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年级语文上册《口技复习》复习学案鲁教版”,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七年级语文上册《口技复习》复习学案鲁教版
口技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积累文言词语;准确翻译课文
理清顺序,概括三部分内容,把握主题
2、技能目标:分析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二、根据学习建议,学生自主学习。15分钟
准确翻译课文,积累掌握文言词句的含义
2、理清顺序,概括三部分内容,把握主题
3、分析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1、满坐寂然,无敢哗者。2、一时齐发,众妙毕备。3、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4、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5、凡所应有,无所不6、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7、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8、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思考并回答下列各题。1、《口技》一文中“众妙毕备”一语中的“毕”字和下列词语中的“毕”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毕业典礼B.毕生精力C.丑态毕露2、“不能名其一处”中的“名”和下列词语中的“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莫名其妙B.至理名言C.有名无实3、第一段写什么内容?文章最关键字眼是什么?4、文中口技者共表演了哪几个场景?5、课文中描写了听众的哪几处表现?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6、文章开头和结尾一再强调道具的简单,有什么作用?古今异义微闻有鼠作作索索闻古义_____今义_____、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遥闻深巷中犬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回答下列问题:文章第三节中“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这几句话的作用是什么?由“遥闻”至“以为妙绝”,写出声音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由大而小、疏而密、由少而多的过程,作者抓住哪些词语的变化分层展现这一情景的?文章第四节运用了_____和______相结合的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写出两个与不能名其一处也的名字用法一致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个与“几欲先走”的“走”字用法一致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统领全文的关键字眼是___________,作者是通过______________描写和______________描写来体现的。“满坐寂然,无敢哗者”体现了观众怎样的心情?第2段描写口技人表演的声响,其顺序是什么?选文中最能体现口技人摹拟效果的一句是众宾客听了表演后都“以为妙绝”,请问“妙”在何处?“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表现了听众听表演的哪些内心感受?用原文填空: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语活用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少顷() 齁声()犬吠() 屏(zhàng)______(yì)______语 (yè)______屋许许声《口技》一文选自______代人______编选的________,这是一部________小说集。《口技》一文运用________和________相结合的方法,形象地表达了口技艺人精彩的表演。解释加点的词。1京中有善口技者2)施八尺屏障3)众妙毕备4)会宾客大宴5)众宾团坐6)夫叱大儿声7)宾客意少舒8)虽人有百手9)妇抚儿乳10)奋袖出臂11)但闻屏障12)其夫呓语用原文填空:文中极写声响的多杂,盛赞表演者口技之善的语句:
文中写口技表演的以假乱真、惊慌欲逃的语句:
总写失火的声音之逼真的句子:
侧面烘托口技人表演技艺高的句子是什么(写出两句即可)
七年级语文上册《推敲》复习学案鲁教版
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才能使接下来的工作更加有序!那么到底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七年级语文上册《推敲》复习学案鲁教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语文上册《推敲》教案鲁教版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做学问的认真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推敲》。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推敲”一词还有一段来历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好好读读、演演这个故事。
2、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讲“推敲”这个故事的?(第2-7自然段)
二、细读第2-7自然段
1、快速阅读课文2-7自然段,然后同桌讨论以下填空题。
(1)贾岛去( ),不巧( ),结果留下()。
(2)返回长安途中,他对诗中()这个字犹豫不决,不知不觉( )。
(3)结果他冲撞了(),和()商量了起来。
(4)韩愈认为还是用()好,理由有三:一:()二:()三:
()
2、回答题(1)
(1)指名回答。
(2)出示插图,说说图意。文中哪句话描写了图上的内容。(用“——”画出来)指名读句子。感受到了什么?
(3)出示全诗,读一读。
(4)小结:深夜访友不曾遇,以诗赠友情谊深。这是故事的发生。
3、回答题(2)
(1)指名回答。犹豫什么?
(2)出示插图,用自己的话形容一下贾岛。
(3)看看哪句话是描写这幅图的,(用“——”画出来)指名读句子。
(4)演一演。
指导:贾岛会说些什么话?做些什么动作?
指名当导演,当贾岛,当群众。
演后评议。
(5)小结板书:贾岛反复斟酌“推敲“二字。这是故事的发展。
4、回答题(3)
(1)指名回答。
(2)介绍韩愈:唐朝著名的大诗人。
(3)出示课文,小组分角色朗读。
(4)小结:韩愈“迎面而来”,路上行人纷纷避让,而贾岛骑在毛驴上“比比划划”,完全沉浸在创作之中,对韩愈的到来浑然不知,不知不觉间冲撞了韩愈的仪仗队,请求宽恕。故事进入了高潮。
(5)演一演
指导:韩愈说什么?怎么说?
贾岛说什么?怎么说?
演后评议。
(6)同学们,韩大人正在思考呢,那我们来讨论一下,到底用哪个字好?
5、回答题(4)
(1)指名回答。(表明有礼貌;衬托出宁静;响亮)
(2)出示课文,齐读。
(3)小结:韩愈认为用“敲”字好,贾岛表示赞同。这是故事的结局。
三、学习第八小节
1、说说对贾岛的印象。
2、什么是推敲?
3、总结推敲的含义。
四、拓展提高
1、王安石“推敲”的故事——春风又绿江南岸
2、练一练
(1)他沿着山路找了好久,才摸到李凝的家。“摸”换成“找”行吗?为什么?
(2)贾岛骑在毛驴上比比划划,竟然闯进了依仗队中。“闯”换成“走”行吗?为什么?
五、课外探究
1、将故事完整地演一演,师提供剧本。
2、探究一下《题李凝幽居》的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