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氓》教案

高中教案教案

发表时间:2020-08-22

《氓》教案。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帮助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关于好的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氓》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氓》教案

教学
目标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培养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作的能力。
2、反复朗读并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3、对比女子婚前婚后的境况,对事件进行评价。
4、让学生从本文中对爱情有清醒的认识。
备课
个性解读
第一部分:预习课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扫清字词障碍。(学法指导:参照完成《新新学案》预习--基础夯实24页--25页)
2、阅读《新新学案》25页--26页,了解写作背景及《诗经》。
3、“赋比兴”是《诗经》中常用的艺术手法,本诗各小节分别使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第二部分:课堂导学案
第一课时
一、诵读文章。
1、师范读
2、师生齐读
3、生自由读
4、生齐读
二、梳理字词,理解文意。
1、自学:结合课文下面注释自己疏通文意。
2、合作:四人小组合作直译文章,有问题提出来全班解决。
三、改写练习
改写散文:诗中有大片的留白,需要大家用想象填补,请根据例子把《氓》改写成散文。
例如:《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在今夜饱满如圆。流浪的人,斟一杯淡酒,酒掉进相思里了。束束月光爬进了古都长安的一间书房。雕花的木床边,瘦小的诗人,找不到一条回家的路。
分不清床前清冷的光辉,是深秋夜里飘降的冰霜还是一张空白的信笺。或是老母亲一头银色的头发。朦胧中捡起的却是一段段的乡愁。
此时,只有那轮满月,睁着慈祥的目光,把一个孤单的身影照耀。在家乡如绳的田埂上,是不是有一位老人,和我一样,站在月光下,形影孤零,轻唤一个人的乳名。
母亲啊,采一撷透明的月色回家吧,那是游子在中秋夜里,在渭水边,寄给您的一帧相思啊!
第二课时
导课:
从古至今有很多诗歌歌颂爱情的纯洁和高尚,“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诗中的主人公都渴望“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但是当爱情经历过婚姻之后真正能够长相厮守,白头偕老的又有几人?今天,我们就再次走进公元前的卫国,去聆听一下那个古老的故事《氓》,体味那时、那地、那事。希望同学们通过这个故事能够感受一些,懂得一些,成长一些。
一、概括故事情节。
讲了一个女子被品德不端的丈夫抛弃的故事。
二、比兴手法简说。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三、合作交流,分析人物
学生活动:
1、选出自己想要赏析的句子。
2、有感情地诵读。
3、简要分析关键词语。
4、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
5、点出人物形象(写到黑板上)。
比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关键词:蚩蚩,在女子的眼中那时的氓时完美的。
描述:那时的氓总会痴痴地看着我微笑,他那呆呆的样子似乎能护我一世周全,他温柔轻牵我的指尖:“长大后我一定让你成为世界上最美丽的新娘。”年轻的我单纯的如同刚露出水面的芙蓉,任凭氓似水的柔情将我包裹。那一天,氓依旧挂着那能将我融化的笑容抱着布匹假装来我家换丝。
女子:单纯热情
男子:憨厚能干机灵
四、用对联评价
1、教师出示对联评价
恨氓薄情遂心愿移情别恋
叹女痴空付出华落色衰终遭弃
2、学生试对下联
3、师生共同创作横批,横批最好是建议
检测验收
背诵并默写全诗。
教学反思(本课教学的得与失)
JaB88.cOM

精选阅读

《氓》的教案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使高中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高中教案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氓》的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氓》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要求
1.掌握诗中的难字难音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
3.理清诗歌的情节和主题。二、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氓》中的难字字音
3.识记文中的通假字
4.《氓》是一首叙事诗,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三、教学设想
首先,解决诗中的难字难音,再次理清诗的叙事情节,并对诗进行全面理解,
让同学们掌握字音,掌握这首叙事诗的内容和情节发展。
四、教具设备:录音机
五、课时安排:2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有人的地方就会书写出不同的故事。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诗经》中的一首爱情诗《静女》,通过写一对青年男女在僻远的城角幽会时欢乐的情景,生动地表现了他们之间纯真、健康的爱情。这节课呢,我们将继续学习《诗经》中的另一首爱情诗,大家请翻开课本91页。(同时板书课题)
(二)介绍课题
现在请XXX同学来读一下课题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读对了字音,méng,
及时表扬,大家齐读。(反问同学:为什么不是读máng呢,在我们的现代汉语中,它不是读máng吗?),第二种情况,读错,及时纠正。
这里我想特别明确地提出氓是一个古今异义词
氓古义:民众,百姓,诗中指“那个人”,音méng,例如:氓之蚩蚩;
今义:流氓,音máng
上节课我们在介绍《诗经》的时候就说到,《诗经》按其内容分,可以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称15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今天我们讲的《氓》这首诗则是15国风中的卫风,大家请看注释①
现在,大家先认真听录音一遍,注意诗的节奏和难字难音
(三)难字难音
匪:fēi汤:shāng
愆:qiān徂:cú
将:qiāng裳:cháng
载:zài靡:mǐ
于:xū隰:xí
说:tuō角:jiǎo
(四)情节和主题
1.情节
刚才大家在听录音时就应该感觉到了,《氓》是一首叙事诗,是叙事诗呢就有它的发展情节,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现在请同学们朗读这首诗一遍,并参照注释,试着理清叙事情节。呆会请同学来说说诗中的发展情节,并划出相应的章节。(请同学回答问题)
《氓》这首诗是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来叙事的。
全诗分六章,每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
第一章:写女子的定情。写出女子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我们可以从
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写出女子的温柔。同时写出了男子的暴躁易怒,为下文的爱情悲剧作铺垫。
第二章:写女子对成婚思念之切,情深一片。通过“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这句,女子的一悲一喜,感情专一,真切感人,又写出了女子的纯情和痴情。
从这部分我们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感情基调是热情、幸福的。
第二部分:第三四五章,追述婚后生活。
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以“桑”设喻,“其叶沃若“喻女子青春美丽;以“鸠”“无食桑葚”喻女子不要对男子过分迷恋。“比”的运用,写出了女子的悲叹,点出悲惨的教训,表现出女子内心的悲痛,也用告戒后人。
第四章:以兴起,正面写男子变心。又以“桑”设喻,“其黄而陨”喻女子年长色衰。“三岁食贫”写出女子婚后的悲惨生活。以“淇水”起兴,写出婚姻的不幸,点出婚姻不幸的根源和女子的清白。
第五章,写女子婚后的辛劳和所受的虐待。先写女子的辛苦;再写男子无情,女子不幸;后写“兄弟不知”。更加痛苦。顾影自怜,伤心不已。
从这部分,我们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感情基调是怨恨、沉痛的
第三部分:第六章,表明“躬自悼已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对于男子的无情,女主人公清醒地认识到了,毅然决定与男主人公决裂。从“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便可看出。这一章写女子的被遗弃和坚强。写出女子所受伤害之深。以“淇”“隰”起兴,写出女子的反省。女子通过反省,变得刚强。
从这部分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感情基调是清醒、刚烈的
2.主题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五)布置作业
1.复习课堂上订正的词语,识记词语的含义。
2.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本文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要求
1.识记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
2.了解赋、比和兴的具体内含和写作手法。
3.引导同学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赋、比和兴的具体内含和写作手法
2.引导同学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三、教学设想
讲解诗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字,在同学们熟悉诗的基础上谈谈诗的写作特
点,以便让同学们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另外,还要通过诗联系实际,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语
上节课,我们对《氓》这首诗有了一定的了解,这节课,我们将来学习文
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以及诗的写作手法等。首先请同学们找出文中的通假

(二)通假字(叫学生在听同学读时找出通假字)
“说”通“脱”,摆脱,脱身。例如: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泮”通“畔”,边岸。例如: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于”通“吁”,叹息。“无”通“毋”,不要。例如: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三)古今异义词:
氓古义:民众,百姓,诗中指“那个人”,音méng,例如:氓之蚩蚩;
今义:流氓,音máng。涕古义:眼泪,例如:泣涕涟涟;
今义:鼻涕宴古义:欢聚,例如:总角之宴;
今义:宴会三岁古义:多年,例如:三岁食贫;
今义:三岁的年龄
(四)写作特点
1.《诗经》开创比、兴手法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在《诗经》中开创了比兴的手法,如:
《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2.回忆和对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
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
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还
认识到了有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的经历中等到了教训:“于
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
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
性格特点。
(五)体验拓展:
《氓》一诗中这位如此温柔、多情、勤劳、淳朴的女子为何遭弃?同学
各自发言后师评:女主人公温柔、多情、勤劳、淳朴,具有多种美德,最后被丈
夫虐待以至抛弃。这个弃妇的不幸遭遇是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制度造成的,她的悲
剧在两千多年的社会具有普遍的意义。
联系实际,请同学们谈谈对男女主人公爱情观的看法,最后老师归纳总结,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六)布置作业:
1.再读课文,体会他们的故事。
2.用自己的语言设计他们的另一样生活。
3.预习下节课。五、板书设计
氓(一)
恋爱(第1、2章)(热情、幸福)
氓(婚变(第3、4、5章)(怨恨、沉痛)
决绝(第6章)(清醒、刚烈)
(二)主题(三)写作手法
1、开创比、兴手法
2、回忆和对比

《氓》教学案


《氓》教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有关常识,体会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2.理解人物在特定处境下的复杂情感;表达复杂情感时所采用的表达方式
3.深入挖掘,体察人物命运的偶然与必然,推测判断人物未来的人生命运,从而引发更深刻思考
二、基础内容
1、给容易出现问题的字注音:
匪()愆()期将()子
载()于()嗟徂()
汤汤()裳()靡()
隰()垝垣()筮()
蓍()草渐()咥()
2、填空:
《诗经》是我国的诗歌总集,又称《》和《》,搜集了从到的诗歌,《诗经》的“六义”是指:、、、、、
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⑴氓之蚩蚩
⑵将子无怒
⑶于嗟鸠兮
⑷犹可说也
⑸隰则有泮
4、找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
⑴其黄而陨:
⑵士贰其行:
⑶二三其德:
5、找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
⑴至于顿丘
⑵秋以为期
6、解释加点的词的含义
⑴将子无怒
⑵载笑载言
⑶以我贿迁
⑷无与士耽
⑸渐车帷裳
⑹言既遂矣
⑺总角之宴
⑻信誓旦旦
三、文本解读
1、全文可分为三部分:“恋爱→婚变→决绝”女主人公的情感怎样发展变化的?
2、总体来看,女主人公身上体现了怎样的性格特征?
3、三、四节中都提到桑叶,是否多余?有何特殊含义?
四、拓展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如果把诗中的“伊人”认定为情人、恋人,分析主人公的情感
2、这首诗三章都用秋景起兴,试分析作用
五、文本补充
1、发型与年龄
总角指十一二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垂髫是三四岁至七八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
花甲是六十岁
古稀是七十岁
耄耋指八十岁
期颐指一百岁
2、《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这三个说的是内容;赋、比、兴,这三个说的是手法,这就是“六义”
《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是依据音乐的不同《风》包括15部分,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称作“十五国风”共160篇
《雅》分为《小雅》(31篇)和《大雅》(74篇),是宫廷乐歌,共105篇
《颂》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和《商颂》(5篇),是宗庙用于祭祀的乐歌和舞歌,共40篇
“赋”按朱熹《诗集传》中的说法,“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直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
“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有时一句诗中的句子看似比似兴时,可用是否用于句首或段首来判断是否是兴
3、《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诗经》的影响还越出中国的国界而走向全世界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很早就传入汉文版《诗经》从18世纪开始,又出现了法文、德文、英文、俄文等译本
《诗经》中的乐歌,原来的主要用途,一是作为各种典礼仪的一部分,二是娱乐,三是表达对于社会和政治问题的看法但到后来,《诗经》成了贵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学习《诗经》成了贵族人士必需的文化素养这种教育一方面具有美化语言的作用,特别在外交场合,常常需要摘引《诗经》中的诗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这叫“赋《诗》言志”,其具体情况在《左传》中多有记载《论语》记孔子的话说:“不学《诗》,无以言”“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可以看出学习《诗经》对于上层人士以及准备进入上层社会的人士,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诗经》的教育也具有政治、道德意义《礼记经解》引用孔子的话说,经过“诗教”,可以导致人“温柔敦厚”《论语》记载孔子的话,也说学了《诗》可以“远之事君,迩之事父”,即学到事奉君主和长辈的道理按照孔子的意见(理应也是当时社会上层一般人的意见),“《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意思就是,《诗经》中的作品,全部(或至少在总体上)是符合于当时社会公认道德原则的否则不可能用以“教化”
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就孔子所论来推测当时人对《诗经》的看法,他们所定的“无邪”的范围还是相当宽广的许多斥责统治黑暗、表现男女爱情的诗歌,只要不超出一定限度,仍可认为是“无邪”即正当的感情流露第二,尽管如此,《诗经》毕竟不是一部单纯的诗集,它既是周王朝的一项文化积累,又是贵族日常诵习的对象所以,虽然其中收录了不少民间歌谣,但恐怕不可能包含正面地、直接地与社会公认的政治与道德原则相冲突的内容
秦代曾经焚毁包括《诗经》在内的所有儒家典籍但由于《诗经》是易于记诵的、士人普遍熟悉的书,所以到汉代又得到流传汉初传授《诗经》学的共有四家,也就是四个学派:齐之辕固生,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亨、毛苌,简称齐诗、鲁诗、韩诗、毛诗(前二者取国名,后二者取姓氏)齐、鲁、韩三家属今文经学,是官方承认的学派,毛诗属古文经学,是民间学派但到了东汉以后,毛诗反而日渐兴盛,并为官方所承认;前三家则逐渐衰落,到南宋,就完全失传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诗经》,就是毛诗一派的传本。

《氓》导学测试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帮助高中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所以你在写高中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氓》导学测试”,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氓》导学测试

导学任务:

一、字词

匪:fēi愆:qiān将:qiāng载:zài于:xū说:tuō

徂:cú汤:shāng裳:cháng靡:mǐ隰:xí角:jiǎo

二、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

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领头的羊,共产党是我们的领路人。”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三、古代婚礼

《五礼通考》曾说,自后齐以来,不管天子庶民,婚礼“一曰纳采,二曰向名,三曰纳吉,四曰纳征,五曰请期,六曰亲迎。”

这就是古代婚礼所分的六个阶段,俗称“六礼”。分述如次:

一、纳采:这是议婚的第一阶段,男方请媒提亲后,女方同意议婚,男方备礼去女家求婚,礼物是雁,雁一律要活的。为何用雁?雁为候鸟,取象征顺乎阴阳之意,后来又发展了新意,说雁失配偶,终生不再成双,取其忠贞。

二、问名:是求婚后,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

三、纳吉:是把问名后占卜合婚的好消息再通知女方的仪礼。又叫“订盟”。这是订婚阶段的主要仪礼。古俗,照例要用雁,作为婚事已定的信物。后发展到用戒指、首饰、彩绸、礼饼、礼香烛、甚至羊猪等,故又称送定或定聘。

四、纳征:是订盟后,男家将聘礼送往女家,是成婚阶段的仪礼。这项成婚礼又俗称完聘或大聘、过大礼等。后来,这项仪式还采取了回礼的做法,将聘礼中食品的一部或全部退还;或受聘后,将女家赠男方的衣帽鞋袜作为回礼。聘礼的多少及物品名称多取吉祥如意的含意,数目取双忌单。

五、请期:送完聘礼后,选择结婚日期,备礼到女家,征得同意时的仪式。古俗照例用雁,礼品一般从简,请期礼往往和过聘礼结合起来,随过大礼同时决定婚期。

六、亲迎:就是新婿亲往女家迎聚的仪式。这项仪礼往往被看做婚礼的主要程序,而前五项则当成议婚、订婚等过渡性礼仪。这些形式中有一部分出于社交关系的需要,如女家的“添妆”,到男家时的“开揖”、“闹洞房”等,都是确立社会关系的仪礼。纯属亲迎部分的仪式,一般用花轿,分双顶或单顶,扶亲妇上轿的“送亲嫂”,陪新郎至女家接人的“迎亲客”,都各有要求,起轿、回车马、迎轿、下轿、祭拜天地、行合欢礼、入洞房……每一过程又都有几种到十几种形式,大多表示祝吉驱邪。亲迎的季节,一般选在春天,州以农立,适逢农闲,丰收为是,正好婚配。

婚嫁“六礼”过后,进入过渡期,新妇回娘家的“归宁”,一直到新妇进入育产期,第二代再行诞生礼。从此,婚礼只作为一种家庆纪念日,按周年庆贺(满一个“花甲”举行隆重庆贺仪式,叫办重婚酒),年年值庆,直至终年。在国外,结婚二十五年做银婚礼。结婚五十年做金婚礼。这些都是婚礼的追忆仪式了。

三.齐读,请四位同学分别讲述本首诗的内容

全诗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感情基调?

恋爱(第一、二章)——热情、幸福

婚变(第三、四、五章)——怨恨、沉痛

决绝(第六章)——清醒、刚烈

四.提问教读

1、在第一节中,诗作的叙事节奏颇似电影蒙太奇手法,选取了三个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来表现。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这三个场景。

明确:初次相逢——定情相送——约期相别

2.氓最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蚩蚩”,忠厚老实

3.氓是如何来提亲的?女主人公怎样对待他,是否马上答应了他?

男主人公:“抱布贸丝”,假借物物交换的买卖来和我谈婚事。

女主人公:深情远送“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婉言拒绝“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4.男主人公是如何回复女主人公的话?婚事是否谈成?

男主人公:(想象)生气

女主人公:“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5、提问:在这些场景中表现了两人什么性格?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样的表现?

明确:男青年表里不一、急躁、任性

姑娘则温柔、体贴、情深意重、传统、善解人意。

“乘彼”等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现。

“复关”大概是男青年的居住地。姑娘一会“泣涕涟涟”一会儿“载笑载言”,足见对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

6.结婚前氓做了什么?结果如何?“尔卜尔蓍,体无咎言”

7.结婚前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男:对婚姻很郑重其事,认真

女主人公:痴情

8.女主人公为什么突然写到“桑树”叶落前和叶落后的变化,这是什么手法?

看到桑树想到其荣枯前后,如同自身命运比兴

9.女主人公对女子发出什么感慨?你如何看待她的观点?无与士耽

10.女主人公婚后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她认为婚姻悲剧的过错在哪里?

三岁食贫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11.周围的人是如何看待女主人公?咥其笑矣

12.婚后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男:不体谅人暴躁三心二意

女:勤劳肯吃苦任劳任怨专情柔弱

13.最后一段中女主人公对男子表现出一种什么态度?“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在这里有什么作用?暗含什么意思?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决绝分离的态度

比兴,一方面说自己的愁思,另一方面也表明自己的态度,对男子的忍耐也有极限

男:易变

女:决绝,刚强

五.深化探讨

1从文化视角体会当时的风土人情。进行今昔对比,体会人物的特点。

明确:“抱布贸丝”原始的物物交换,造成了人与人之间交流范围的狭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精神领域的道德方面,尤其爱情观方面,少了更宽泛的选择范围,他和她上演了悲剧。她:温柔体贴,情意绵绵,嫁作他妇,任劳任怨,遭受暴虐,失望决绝。他:喜请良媒,娶她为妇,感情变换,虐待其妻。 

2.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

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3.赋比兴手法在本文中的应用

全文用赋,“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比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以斑鸠贪吃桑葚为例告诫女子不要为爱着迷。(孔子“过犹不及”)

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也指两人恋爱时情意浓密;以桑叶枯黄掉落的自然情状比喻女子年老珠黄之情状,也指氓变心感情枯竭。同时由桑树引发对自己年长色衰,惨遭遗弃的叙述,这是“兴”。整体看有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

六、讨论题:

1、他们的婚姻失败除了氓的变心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

2、女主人公婚变后还有没有可能获得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