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实验教案
发表时间:2020-08-21中学化学实验现象汇总(上)。
中学化学实验现象汇总(上)
1.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强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烟同时生成一种白色物质。
2.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3.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4.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物质。
5.加热试管中碳酸氢铵: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试管上有液滴生成。
6.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现淡蓝色。
7.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产生大量的热。
8.在试管中用氢气还原氧化铜:黑色氧化铜变为红色物质,试管口有液滴生成。
9.用木炭粉还原氧化铜粉末,使生成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黑色氧化铜变为有光泽的金属颗粒,石灰水变浑浊。
10.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色的火焰,放出热量。
11.向盛有少量碳酸钾固体的试管中滴加盐酸:有气体生成。
12.加热试管中的硫酸铜晶体:蓝色晶体逐渐变为白色粉末,且试管口有液滴生成。
13.钠在氯气中燃烧:剧烈燃烧,发出黄色火焰,生成白色固体。
14.点燃纯净的氢气,用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发出淡蓝色火焰,烧杯内壁有液滴生成。
15.向含有Cl-的溶液中滴加用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16.向含有SO42-的溶液中滴加用硝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17.一带锈铁钉投入盛稀硫酸的试管中并加热:铁锈逐渐溶解,溶液呈浅黄色,并有气体生成。
18.在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有蓝色絮状沉淀生成。
19.将Cl2通入无色KI溶液中,溶液变成黄色—棕褐色。
20.在三氯化铁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有红褐色沉淀生成。
21.盛有生石灰的试管里加少量水:反应剧烈,发出大量热。
22.将一洁净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中: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附着,溶液颜色逐渐变浅。
23.将铜片插入硝酸汞溶液中:铜片表面有银白色物质附着。
24.向盛有石灰水的试管里,注入浓的碳酸钠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25.细铜丝在氯气中燃烧后加入水:有棕黄色的烟生成,加水后生成绿色的溶液。
26.强光照射氢气、氯气的混合气体:迅速反应发生爆炸,并有白雾产生。
27.红磷在氯气中燃烧:有白色烟雾生成。
28.氯气遇到干燥布条不褪色,遇到湿的有色布条:有色布条的颜色退去。
29.加热浓盐酸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有黄绿色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
30.给氯化钠(固)与硫酸(浓)的混合物加热:有雾生成且有刺激性的气味的气体产生。
31.在溴化钠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后再加稀硝酸:有浅黄色沉淀生成。
32.在碘化钾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后再加稀硝酸:有黄色沉淀生成。
33.I2遇淀粉:生成蓝色溶液。
34.细铜丝在硫蒸气中燃烧:细铜丝发红后生成黑色物质。
35.铁粉与硫粉混合后加热到红热:反应继续进行,放出大量热,生成黑色物质。
36.硫化氢气体不完全燃烧(在火焰上罩上蒸发皿):火焰呈淡蓝色(蒸发皿底部有黄色的粉末)。
37.硫化氢气体完全燃烧(在火焰上罩上干冷烧杯):火焰呈淡蓝色,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烧杯内壁有液滴生成)。
38.在集气瓶中混合硫化氢和二氧化硫:瓶内壁有黄色粉末生成。
39.二氧化硫气体通入品红溶液后再加热:红色退去,加热后又恢复原来颜色。
40.过量的铜投入盛有浓硫酸的试管,并加热,反应毕,待溶液冷却后加水: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生成,加水后溶液呈天蓝色。jab88.cOM
相关知识
化学知识点总结中学化学常见气体性质
化学知识点总结:中学常见气体性质
1.常见气体的溶解性
极易溶:NH3,HCl;易溶:HX,HCHO,NO2,SO2;能溶,可溶:CO2,Cl2,H2S,Br2;微溶:C2H2;难溶,不溶:O2,H2,CO,NO,CH4,CH3Cl,C2H4,C2H6;与水反应:F2,NO2,Cl2,Br2,CO2,SO2,NH3。
2.在常温下易发生反应而不能共存的气体:HCl和NH3;H2S和SO2,Cl2和H2S,Cl2和HI,NO和O2,F2和H2。
3.常见气体的制取装置
启普发生器装置:CO2,H2,H2S(块状固体,热效应小)。
固-固加热装置:O2,NH3,CH4。
固-液加热装置:Cl2,HX,SO2。
固-液不加热装置:NO,NO2,CO,C2H2,SO2。
液-液加热装置:C2H4。
4.只能用排水法收集的气体:CO,N2,NO,C2H4。
5.有颜色的气体:F2(淡黄绿色),Cl2(黄绿色),Br2(红棕色),NO2(红棕色)。
6.在空气中易形成白雾的气体:HCl,HBr。
7.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X2,HX,SO2,NO2,NH3,HCHO;H2S(臭鸡蛋味)。
8.只能用排空气法收集的气体:NO2,H2S,HBr,HCl,NH3,CO2,Cl2。
9.易液化的气体:Cl2,SO2,NH3。
10.有毒的气体:Cl2,F2,H2S,NO2,CO,NO,Br2,HF,SO2。
11.能使品红试剂褪色的气体:Cl2,SO2。
12.在空气中易被氧化变色的气体:NO。
13.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SO2,CO2,HF。
14.能在空气中燃烧的气体:H2,CO,H2S,CH4,C2H6,C2H4,C2H2;NH3(纯氧)。
15.在空气中点燃后火焰呈蓝色的气体:H2,CO,H2S,CH4。
16.用氧化还原反应制备的气体:Cl2,H2,O2,CO,NO,NO2;CH4,C2H4,C2H2。
17.具有还原性的气体:H2S,H2,CO,NH3,HI,HBr,HCl,SO2,NO。
18.具有氧化性的气体:F2,Cl2,Br2,NO2,O2。
19.能使溴水和KMnO4/H+溶液褪色的气体:H2S,SO2,C2H2,C2H4。
20.能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的气体:HX,SO2,H2S,CO2,NO2,Br2。
21.能用浓硫酸制取的气体:HF,HCl,CO,SO2,C2H4。
22.不能用碱石灰干燥的气体:Cl2,HX,SO2,H2S,NO2,CO2。
23.能使AgNO3溶液产生沉淀的气体:Cl2,H2S,HCl,HBr,HI,Br2,NH3。
24.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NH3。
25.能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褪色的气体:Cl2。
26.能用排水法收集的气体:H2,O2,CO,N2,NO,CH4,CH3Cl,C2H2,C2H4,C2H6。
27.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气体:H2S,SO2,HBr,HI,C2H2,C2H4。
28.能使湿润醋酸铅试纸变黑的气体:H2S。
29.能使湿润淀粉-KI试纸变蓝的气体:Cl2,F2,NO2,Br2。
30.不能用浓硫酸干燥的气体:H2S,HBr,HI,NH3。
31.制备时不需要加热的气体:CO2,H2,H2S,NO,NO2,CO,C2H2,SO2。
32.不能用CaCl2干燥的气体:NH3,C2H5OH(g)。
在反复实验中观察不确定现象
11.3在反复实验中观察不确定现象
教学目的:
1、借助实验,进一步体会随机事件在每一次实验中发生与否具有不确定性;
2、使学生体会重复实验的次数与事件发生的频率之间的关系,了解用稳定后的频率值估计事件发生的机会的合理性;
3、使学生懂得展开实验,通过实验数据的累加,分析,对比和讨论,探索规律。
重点:通过实验,探索规律;
难点:认识实验结果的随机性的规律性;
关键:动手实验和观察数据来发现不确定现象的发生并非完全没有规律可循,抓住实验这一关键问题,让学生就实验的方法和步骤展开讨论与交流。
教学过程:
1.通过实验认识事件发生的频率将呈现逐渐稳定的趋势
实验1:下面是一位同学在“抛硬币”游戏中获得的数据,他已经将这些数据填入统计表,并绘制了折线图15-1-1.
抛掷次数50100150200250300350400
出现正面的频数26537294116142169193
出现正面的频率52.0%53.0%48.0%47.0%46.4%47.3%48.3%48.3%
抛掷次数450500550600650700750800
出现正面的频数218242269294321343369395
出现正面的频率48.4%48.4%48.9%49.0%49.4%49.0%49.2%49.4%
观察折线统计图,当抛掷次数很多以后,出现正面的频率会比较稳定在50%左右.这样,在硬币还未抛出之前,我们就能预测到抛掷的结果是有根据的.如果换成其他的实验,我们也会发现类似的现象.
2.用稳定时的频率值来估计机会
实验2从一副52张(没有大小王)的牌中每次抽出1张,然后放回洗匀再抽.
[来
实验次数50100150200250300350400
出现红心的频数1330355160769098
出现红心的频率26.0%30.0%23.3%25.5%24.0%25.3%25.7%24.5%
从上面的实验中,我们可以发现,虽然每次抛掷的结果是随机的、无法预测的,但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加,出现红心的频率逐渐稳定在25%左右.我们可以用平稳时的频率估计这一事件在每次抽出的可能性,即机会.
注意:实验的方法多种多样,但不论你选择了哪种方法,都必须保证实验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否则会使结果受到影响.
【例题精讲】
例1准备l0张小卡片,上面分别写上数1到10,然后将卡片放在一起,每次随意抽出一张,然后放回洗匀再抽.
(1)将实验结果填入下表:
实验次数20406080100120140160
出现3的倍数的频数
出现3的倍数的频率
(2)绘制折线统计图;
(3)从上面的图表中可以发现出现了3的倍数的频率有何特点?
(4)这十张卡片的10个数中,共有__________张卡片上的数是3的倍数,占整个卡片张数的__________,你能据此对上述发现作些解释吗?
分析:这是一道开放性实验思考题,它的第一,二两小题答案不是唯一的,但能肯定稳定时的频率一定能估计机会.
解:(1),(2)因为每个人实验都是随机的,所以只要是自己动手实验的数据都可.
(3)出现3的倍数的频率逐渐稳定于30%左右.
(4)3,.出现3的倍数的机会是,当实验次数很大时,出现3的倍数的频率非常接近.
说明:当实验次数很大时,事件出现的频率逐渐稳定到某一数值.我们可以用这个数值来估计这一事件在每次实验发生的机会大小.同样当我们预知某一事件在每次实验发生的机会大小的值,就可以知道当实验次数很大时事件出现的频率逐渐会接近于这个机会值.
例2在一个不透明的袋中有大小相同的4个小球,其中2个为白球,1个为红球,1个为蓝球,每次从袋中摸出一球,然后放回搅匀再摸,陈飞在摸球实验中得到下列表中部分数据.
摸球次数306090120150180210240270300
出现红球
的频数6253140435565
出现红球
的频率30.0%27.8%26.7%25.0%24.0%
(1)请将数据表补充完整;
(2)画出折线图;
(3)观察上面的图表可以发现: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大,出现红色小球的频率________________.
(4)如果按此题中的方法再摸球300次,并将这300次实验获得的数据也绘成折线图,那么这两幅图会一模一样吗?为什么?
分析:本例复习了频率的定义、折线图画法;运用了在实验中寻找规律的方法,只有正确理解“每次摸出的结果是随机的、无法预测的,但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加,隐含的规律逐渐显现,事件出现的频率逐渐稳定到某一数值”才能准确理解此题.
解:(1)上排答案分别为:18,60,72,下列答案分别为:20%,25.8%,23.9%,26.2%,24.1%.
(2)折线图如图15-1-2所示.
(3)逐渐稳定.
(4)不太可能一模一样,因为出现红色小球的频率是随机的.
说明:对于类似的题目记住两点:第一,对象出现的次数与总次数的比值(或者百分比)叫频率,第二,当某一随机事件出现的频率随着实验次数增加而逐渐稳定后,可以用这个频率值估计这一事件在每次实验时发生的可能性.
【中考考点】
1.通过实验说明下列问题:
准备23张小卡片,上面分别写上1到23,放在袋中搅匀,每次抽出3张卡片,记录下来,再放回搅匀再抽.(出现3、4、5这样的称为连号)
(1)填表:
实验次数1030507090110130150200
出现3个连号的频数
出现3个连号的频率
(2)根据以上数据绘制折线图.
(3)从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一枚硬币抛起后落地时“正面朝上”的机会有多大:
(1)写出你猜测的机会.
(2)设计统计表.
(3)根据实验结果填写统计表,并画出统计图.
(4)写出实验结果.
(5)实验结果与猜测有出入吗?为什么?
【常见错误分析】
凭想当然来预测事件出现机会的大小.
例如:抛掷两枚硬币,看看“出现两个正面”和“出现一正一反”的机会各是多少?做实验验证一下你的猜测是否准确?
错解:一枚硬币,一个正面一个反面,因此,当抛掷两枚硬币时,不是两个正面,就是两个反面,要不然,就是一正一反,所以,出现的机会应该各是三分之一.
正解:一枚硬币,一个正面一个反面,因此,当抛掷两枚硬币时,会出现四种情况:两个正面,两个反面,一正一反,一反一正,所以,“出现两个正面”和“出现两个反面”的机会都是四分之一,而“出现一正一反”的机会是二分之一.
注意:只有多动手实验才能使猜测更准确.
反馈检测:
一、判断题(下列说法是否正确,若错误请加以改正)
1.某彩票的中奖机会是1/22,那么某人买了22张彩票,肯定有一张中奖.()
2.抛掷一枚质量均匀的硬币,出现“正面”和“反面”的机会均等,因此抛1000次的话,一定有500次“正”,500次“反”.()
3.世界乒乓球冠军王楠,预定在亚运会上夺冠的机率为100%.()
二、填空题
1.在抛掷一枚硬币,考察出现正反的实验中,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加,出现正面的频率将趋于稳定在__________.
2.抛掷两枚硬币观察出现两个正面的实验中,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加,出现两个正面的频率将趋于稳定在__________左右.
3.现有六条线段,长度分别为1,3,5,7,9,10,从中任取三条,能构成三角形的机会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副扑克牌抽出大小王后,只剩下红桃、黑桃、方块、梅花四种花色52张,则任取一张是红桃的机会是__________.
5.抛掷两枚普通的骰子,出现数字之积为奇数的机会是__________,出现数字之积为偶数的机会是__________.
三、探究
不透明的袋中有4个大小相同的小球,其中2个为白色,1个为红色,1个为绿色,每次从袋中摸一个球,然后放回搅匀再摸,在摸球实验中得到下列表中部分数据.
摸球次数1510152025304050607080
出现红球的频数124691415172121
出现红球的频率40.0%32.0%
摸球次数90100110120130140150160170180190200
出现红球的频数22303236404145495154
出现红球的频率26.0%25.4%
(1)请将数据表补充完整;
(2)根据表中数据绘制折线图;
(3)摸球5次和摸球10次后所得频率值的误差是多少?25次和30次之间呢?30次和40次之间,90次和100次之间,190次和200次之间呢?从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4)根据以上数据你能估计红球出现的机会吗?是多少?
(5)你能估计白球出现的机会吗?你能估计绿球出现的机会吗?试一试.
参考答案
一、1.×2.×3.×
二、1.50%左右2.25%左右3.7/204.1/45.1/43/4.
三、(1)第二排从左到右分别为6,8,26,33,第三排从左到右分别为100.0%,40.0%,40.0%,30.0%,30.0%,35.0%,30.0%,28.3%,30.0%,26.3%,24.4%,27.3%,26.7%,25.7%,26.7%,25.6%,26.5%,27.2%,26.8%,27.0%.
(2)折线图如下:
(3)差分别为0,2%,5%,2.9%,0.2%;随着实验次数增加,出现红球的频率逐渐稳定.
(4)25%左右
(5)50%左右25%左右
【学习方法指导】
本节主要内容是要体会“一个随机事件在每次实验中发生的机会可以用该事件在大多数次的重复实验中发生的频率来估计”这一结论,但这一结论仅靠现成的书面资料一般是不能办到的,这也是很多人学过统计和概率但不相信统计和概率的原因所在,因而整个学习要以自己动手实验和探索为主,就实验的设计、组织、数据的记录和分析与实验结果合理性等问题和同学展开讨论和交流,表达各自的观点和想法,共同提高,加深对概率的频率定义的理解与认识,只有这样,才能理解随机事件中隐含的确定性.
本节内容中问题情景比较简单,不少同学也许认为不经过实验即可预测机会的大小,但动手实验有利于学生理解以频率估计概率的合理性,再者有时也会遇到一些无法从理性分析的角度事先预测机会的问题,如不知道袋中有几个黑球和几个白球,问摸出黑球的机会有多大等,而这些问题只能用实验的方法加以解决.
作业:教材124习题1、2、3、4、5、6题。
化学实验再探究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必须要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未来的工作就会做得更好!究竟有没有好的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化学实验再探究”,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化学实验教学的特殊教育功能是其它任何学科都无法替代的。实验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实验教学,进行科学方法训练,培养学生科学素质、心理素质、智力素质和能力素质等。《新课标》明确指出了化学课程改革的重点:“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我认为在化学教学中化学实验教学的重点不应只是传授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训练和培养,既要强调实验在训练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方面的功能和作用,更要强调实验在培养学生动脑、启迪思维、开发潜能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这也是化学实验教学所要达到的更高目标。由此我在教学中主要是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
一、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参与实验
初中化学演示实验教学多为验证性实验,先由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现象,归纳得出物质的性质、定律,这样学生只是被动、消极的知识接受者,没有积极的思维和创新,也没有探究的目标和方向。化学教学中,开放演示实验,、加强实验教学,以各种奇异的化学现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记忆是渗透探究性教学的良策。从学生的问卷中得到:大多数学生认为,看老师的操作,不太注意操作动作,只注意现象,看同学操作则注意每一步的操作,不对马上指出,很注意实验现象,担心能否成功。大多数学生愿意在全班同学面前演示,以显示自己的实力,一旦操作错误,改正后记得特牢。在这基础上,可以把一些验证性实验改成探究性实验。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思维,在安全保障的情况下,课堂上,我大胆地让学生做演示实验。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时,把书本的实验作为原理自学。然后,出示一些实验仪器:集气瓶、双孔橡皮塞(上有导管、燃烧匙)烧杯、弹簧夹、酒精灯(火柴)等,一些药品:磷、硫、木炭、水等,设计测定氧气含量的方案。学生讨论积极,但不敢一试。这时老师的鼓励和点拨双管齐下,有学生上场了。不同等次的实验,倒流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也会有所不同,有的正好1/5,有的超过,有的不满。不管哪种情况,都能让学生继续探究下去,找测不准的原因。然后更深层地探究用木炭或硫代替磷行吗?为什么?这时举手要求实验的学生争先恐后。学生在老师引导下的实验设计,激发了探索兴趣,部分学生还询问哪有买实验仪器的?好在家里实验;课余时间可以随便进实验室做实验吗?从学生这种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上,可尝到探究教学的甜头。
二、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
把验证性实验改为运用探索性实验来进行教学,设计为探究性实验,突出实验的创造性,发挥探究性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作用,使学生会研究与探索实验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让学生成为新知识的探究者和发现者。这类实验首先由教师经过精心筛选,选择有代表性的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的问题来进行探究。要求学生先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经过师生共同分析讨论,修改后进行实施,必要时由部分学生协作来完成。这类的探究性实验是对学生所学化学知识和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的一次校验。例如,如在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时,可设计如下几个实验:(1)二氧化碳直接通入水中(探究指示剂的用法);(2)二氧化碳通入滴有石蕊试液的水中;(3)少量二氧化碳通入滴有酚酞的石灰水中(兴趣实验);(4)少量二氧化碳通入到澄清的石灰水中;(5)足量的二氧化碳通入到石灰水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样学生经过动眼、动手、动脑的活动后对千变万化的化学现象的暂时兴趣就会转化到化学规律的认识上来,这使他们的兴趣就具有自觉性和稳定性。学生不仅学会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同时增强了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自己的不足,从而产生求解的要求和积极的学习动机。在实验过程中,要随时抓住这种时机,把学生对实验的兴趣、求知欲引导到持续的主动学习的轨道上去。通过对这类实验方案的探究,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知识应用水平,同时也让学生知道化学与我们生活实际及工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化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研究化学并不神秘。探究性学习是课程改革的要求,探究性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中重要的实践活动。化学教师应顺应时代的发展,积极探索新的课程要求下化学教学的方向,多挖掘探究性实验内容,增强探究性实验数量,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教师教学应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素质,为化学课程改革多做贡献。
三:变家庭小实验”和“选做实验”为科学探究
课本中的家庭小实验”和“选做实验”简单易做,现象明显,既能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又能使学生巩固复习课堂所学知识,使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增强学生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由于学校及家庭的实际条件限制,使一些“家庭小实验”学生在家做时会产生困难。在教学中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采取课内、学生与家庭相结合的方法,克服了困难,充分发挥“家庭小实验”及“选做实验”的优势,又发挥了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四:变习题探究为实验探究
习题中的一些实验习题对有些学生来说有一些难度,在教学中把它变为科学探究会大大降低他们的畏惧心理。会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学生在做习题时,往往都是用学过的理论来处理生活中常见的生活现象,这样既考察了所学知识,有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主要对学生进行试验对比探究、跨学科探究、实验设计探究等方式来组织学生进行开放度很强的习题。来根据新的情景对实验能力进行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