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溶解度》第2课时教学设计

小学四年级足球课教案

发表时间:2020-08-21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溶解度》第2课时教学设计。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对教案课件的工作进行一个详细的计划,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顺利!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溶解度》第2课时教学设计”,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解度的含义。

2.初步学习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二)过程与方法

利用列表法、作图法两种方法处理溶解度数据,了解溶解度变化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绘制和分析溶解度曲线,体验数据处理的过程,体会数据处理和表达在解决化学问题中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

探究溶解度曲线

三、教学难点

溶解度概念的认识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坐标纸。

五、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引入2分钟

我们知道物质的溶解能力和溶质、溶剂的种类有关,请大家根据如下数据,比较氯化钠和硝酸钾溶解能力。

学生根据幻灯片上的数据,进行思考、分析、首先得出方案1和2温度不同,不能进行比较,方案4温度和溶剂量都相同,可以比较溶解能力,方案3温度相同,但是溶剂量不同,但是可以通过计算,得出在40℃时100g水中可以溶解64g硝酸钾,溶解能力比氯化钠强。

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

新课讲授25分钟

提出问题:比较10℃和40℃时硝酸钾的溶解能力,应怎么比较?

讲解溶解度的含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单位g)。例如:20℃时氯化钠在水里的溶解度是36g,是指在20℃时,100g水里溶解36g氯化钠达到饱和。引导学生分析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的其他表述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指导学生加深“一定温度”、“100g溶剂”、“达到饱和”、“单位是克”的印象。

学生思考,根据方案4和5中的数据,计算在等质量的水中最多溶解的硝酸钾的质量,可以进行比较。

学生讨论氯化钠溶解度其他表述方式:20℃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36:100;20℃时36g氯化钠溶于100g水中,得到饱和溶液;20℃时的氯化钠饱和溶液,每蒸发100g水,会析出36g氯化钠晶体等。

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研究基准问题。通过讨论、辨析和运用溶解度概念表述的训练,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讲解:通过实验,可以测出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展示氯化钠和硝酸钾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这种表示方法叫列表法。

请同学们观察氯化钠和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分析以下两个问题:(1)氯化钠和硝酸钾溶解度相同的温度范围,(2)50℃时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大概是多少。

学生聆听老师讲解,并观察幻灯片上展示的氯化钠和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从中发现规律,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回答问题。

(1)氯化钠和硝酸钾溶解度相同的温度在20-30℃之间。

(2)5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在36.6-37.3g之间,硝酸钾的溶解度在63.9-110g之间。

让学生认识到列表法是数据处理的一种方法,并从列表中的数据发现规律。

布置任务:把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和温度的关系在一个坐标系里表示出来,画出它们的图像。

指导学生根据绘制的溶解度曲线,查出25℃和85℃时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

学生根据列表中的数据画出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并查出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

培养动手能力,体验数据处理的过程和成功愉悦感。

展示教材几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引导学生讨论如下问题:(1)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2)从中获得哪些信息?(3)列表法和作图法有什么不同?

教师巡视、和学生一起交流。讲解列表法和作图法在数据处理中各自的的优点和不足。

学生根据教材上的溶解度曲线进行讨论。得出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规律和从溶解度曲线中获取信息,聆听老师讲解列表法和作图法处理数据的不同。

培养学生识图和数据处理能力。体会到作图法和列表法处理数据的不同作用。

介绍教材卡片,并交给学生用数轴的方法记忆物质的溶解度和溶解性关系:

学生阅读教材资料,然后聆听老师讲解用数轴的方法记忆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关系。

数形结合,便于学生记忆。

鱼儿能在水中生存,说明水中溶解了氧气,气体在水中也不能无限制的溶解。气体的溶解度指的是在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讨论内容,说明气体的溶解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引导学生再举出几个例子来。

学生讨论,根据定义和资料得出气体溶解度随着压强的增大而增大,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烧开水时壶底有气泡冒出,阴天时,池塘中的鱼总在水面游动等。

将生活从常识和化学知识联系到一起。体会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课堂小结3分钟

1.固体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单位g)。

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小;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2.气体溶解度:在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气体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着压强的增大而增大。

3.溶解度表示方法——列表法、溶解度曲线

相关知识

溶解度教案(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课题2溶解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饱和溶液的涵义。
(2).了解溶解度的涵义,初步学会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2.过程与方法:
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涵义,并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饱和”与“不饱和”的相对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溶解度的学习,让学生关注与溶解度有关的日常现象,如:鱼池缺氧和增氧等,感受化学对改善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立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难点:溶解度概念的形成。
教学准备:
药品:NaCl(s)、KNO3(s)、H2O(l)
仪器:烧杯、玻璃棒、药匙、量筒
相关课件及幻灯片
教学方法:讲解法、讨论法、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
课时建议: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第一课时
[设问]
一杯水能溶解多少gNaCl呢?物质能不能无限制的溶解在一定的水中呢?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思考提出的问题。通过设问把学生引入对溶液的定量分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过渡]
一定量的水中究竟能不能无限制的溶解物质呢?我们还是让事实来说话。
[引导实验]P33:活动探究一
操作向20mL水中
加入5gNaCl搅拌再加入5gNaCl搅拌再加入5mL水搅拌
现象
结论
[继续进行以下实验]
用KNO3代替NaCl再进行上述实验,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操作现象结论
加入5gKNO3搅拌
再加入5gKNO3搅拌
……
加热
再加入5gKNO3搅拌
冷却
同学们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了什么?
[分析]
这个实验事实说明了什么?
[小结]
说明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是无法无限度的溶解某种溶质的。而随着外界条件(温度、溶剂的量等)的改变,情况就会发生变化。
[讲解]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反之则是不饱和溶液。学生分组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交流发表观察所得:第一次的5g氯化钠都溶解了;第二次的5g氯化钠不能全部溶解;加入5mL水后氯化钠又溶解了。

观察交流用硝酸钾代替氯化钠后的现象。

归纳总结两次实验得出的结论:物质无法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无限制的溶解。但是若改变条件,可以使物质继续溶解。

结合实验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运用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并能用比较、归纳、概括的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这是学生必须要具备的一种能力。在探究实验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在这过程中顺理成章的形成了饱和溶液的概念。
[引导分析]
在这个实验中你还能得出什么结论?(从改变温度、改变溶剂的量引起溶解情况发生的改变上来分析。)
[小结]
“饱和”与“不饱和”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它们是可以相互转变的。只有在指明“一定量溶剂里”和“在一定温度下”,“饱和”和“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
[媒体播放]
海水晒盐的过程。小组讨论
交流发言
形成共识。

回忆刚做过的实验,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换的方法。(见板书设计)

观看、思考海水晒盐的原理。练习从一个实验中概括出不同的结论来。并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习惯。
第二课时
[讨论]P35:
在上面的活动与探究中,用的水都是20mL,其中溶解氯化钠和硝酸钾的质量是否相同?
[分析讨论]
由此可见,当要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情况时,最好要注意什么?除此之外还要附加什么条件?
[设问]
用一杯水和一盆水分别来溶解糖和食盐,你能判断糖和食盐谁溶解的多吗?
[小结]
我们把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溶解度。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
[讨论]
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g。这句话如何理解?
[分析]
溶解度的四个要素: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质量。学生讨论
交流发言
得出初步结论:室温下,水中溶解的二者的量差不多,但温度升高时,水中溶解的硝酸钾就多的多了。
讨论分析:
交流汇报:要在一定温度下,还要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才能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情况。
根据分析,
理解概念。
讨论分析:
温度溶质溶剂溶液
20℃36g100g136g
理解四要素是缺一不可的。运用讨论的方法,结合探究实验,形成共识。穿插分析比较,形成概念,理解概念。
讨论、分析、比较的综合运用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实验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
[阅读]
P36:溶解度的相对大小。理解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关系。
P37:资料:
为什么用银器皿盛放的食品不易腐败?阅读教材,理解溶解性是用来粗略表示溶解情况的。
理解绝对不溶的物质是没有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让学生学会用辨证的观点看事物。
[讲解]
我们用实验的方法可以测出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读表]P36:表9——1。
[指导绘图]
根据表9——1,绘制几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讨论][投影]
1.绘制的溶解度曲线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2.从绘制的溶解度曲线上查出上述几种物质在25℃和85℃时的溶解度。
3.从溶解度的曲线中,你还能达到哪些信息?
[小结]
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见板书设计)理解表格中各数字的含义。

根据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横坐标为温度,纵坐标为溶解度。

结合自己所画的溶解度曲线,讨论、分析问题,并交流汇报。通过亲手绘制溶解度曲线,更能清楚的理解溶解度曲线所蕴涵的意义,并知道亲身体验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
[过渡]
前面我们所讲的都是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那么气体物质的溶解度又有何特点呢?
[讨论]
1.P38:讨论。
2.烧开水时,锅底有很多小气泡,为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小结]
影响气体物质的溶解度的因素是:温度和压强。
[讨论]
如何增加养鱼池水中的含氧量?在冬天,南方和北方一样吗?分组讨论。
交流汇报。
形成共识。
理解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是什么。

结合生活经验讨论分析,得出想法。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讨论,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常见的现象中提炼化学原理。然后从化学走向生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学完本课题,你知道了什么?你能用我们所学到的知识解决什么问题吗?讨论、交流、发言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讨论中去,这样有利于知识的脉络化、系统化。
课堂反馈练习当堂练习,反馈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练习,学生所学的知识得以运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课题二溶解度
第一课时
一、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溶剂里加入某种物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增加溶质或降低温度或蒸发溶剂
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
增加溶剂或升高温度
第二课时
二、溶解度
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能溶解的质量。
一定温度下
100g水中
2.溶解度四要素:达到饱和状态时
溶解的质量
3.解度曲线的意义:
(1).溶解度的三种情况:
A.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KNO3。
B.少数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大,如:NaCl。
C.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Ca(OH)2
(2).交点P表示:在该温度下,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3).影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的因素是:温度。
4.气体的溶解度:气体的溶解度是指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是:温度和压强。
附:课堂练习
1.要使一瓶接近饱和的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最可靠的方法是()
A.升温B.降温C.加溶质D.倒出一些溶液
2.下列因素中,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与其无关的是()
A.溶质的性质B.溶剂的性质C.温度高低D.溶液的质量
3.从冰箱里取出含有蔗糖固体的溶液A,放置一段时间后,固体慢慢消失,形成溶液B。对于溶液A和B,一定处于饱和状态的是,其中,较浓的是。
4.溶解在水里的氧气和二氧化碳都能使金属生锈。因此,锅炉用水最好把这些气体从水中排除掉。下面是可以采用的两种方法:
(1).把锅炉用水放入密封的贮水箱内,然后从箱里抽出空气。
(2).把热的水蒸气通入锅炉用水。
为什么用这两种方法都能把水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除掉?

教学反思: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学案2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学案2

学习目标:1、理解溶解度的含义。
2、知道溶解度曲线表示的含义,会根据溶解度曲线获取有关物质溶解度的信息。
3、知道气体溶解度与温度、压强的关系。
侯课:请同学们把书本准备好,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准备上课。
教学过程: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饱和溶液的概念,以及获得晶体的两种方法这节课我们学习溶解度曲线以及它的应用。
一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
二、先学:
(一)(投影)自学指导:请同学们认真默读教材P33-35内容,思考:
1、什么叫固体的溶解度?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克,表示什么意义?:
2、结合表9-1,图9-12、9-13完成探究“溶解度曲线”中的问题。
3、结合P38讨论题,分析气体的溶解度与温度、压强之间的关系。
(二)检查自学效果
1、查出氯化钠、氯化钾、氯化铵、硝酸铵在25℃和85℃时的溶解度。
2、结合图9-2、9-3,分析,这些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有什么规律?
3、P38讨论题。
三后教
评第1题
学生自己自主在溶解度曲线以及溶解度数据表查出数值。
评第2题
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硝酸钾、氯化铵等;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很小,如氯化钠;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如氢氧化钙。
评第3题
(1)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压强有关,压强减小气体的溶解度减小。
(2)气体的溶解度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气体的溶解度减小。
四当堂训练导学案第2课时P39-41
必做题1-15
选做题16-17
五、精讲、点拨,更正、小结.
教学反思

九年级化学上册《溶解度》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上册《溶解度》教学设计
课题分析
在上一课题中,学生已从定性角度研究了溶质放到溶剂中时的一些情况。但是不是所以物质都能溶解于水中?在一定量水中是不是能大量溶解某一物质呢?本课题就要研究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的限度问题。
学情分析
在学生从定性角度了解溶液的组成和基本特征之后,本课题以物质的溶解度为核心展开,从定量角度认识物质的溶解性。这样从定性研究到定量研究,知识内容加深了,研究方法提高了,因此,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提升了一个层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饱和溶液的涵义。
(2)了解溶解度的涵义,初步学习绘制和分析溶解度曲线。
(3)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能利用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科学探究的方法,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饱和与不饱和的相对性。
(2)初步学会运用数据、表格、图像进行定量研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习辩证看待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建立饱和溶液与溶解度的概念,能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取有用信息。
教学难点
饱和溶液和溶解度概念的形成,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取有用信息。
教学方法
实验、对比、归纳、练习、联系实际。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仪器:烧杯、玻璃棒、酒精灯、药匙,天平、砝码、量筒、石棉网、铁架台、坐标纸。
3.药品:氯化钠、硝酸钾。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饱和溶液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引入】俗话说:饭前喝汤,苗条漂亮;饭后喝汤,肥胖晃晃。妈妈在家为小槐同学准备了一碗汤,小槐一尝淡了,要妈妈加(盐);小槐一尝还说淡了,又要妈妈加(盐);小槐一尝还是说淡了,再要妈妈加(盐)食盐是我们熟悉的物质,它是否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这与本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有关。
【板书】课题2溶解度
倾听、猜想
(不能)
以俗语作导语,由生活经验作铺垫,学生感到自然亲切,着力创设快乐课堂。
探究新知【引入】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物质的溶解性。
【探究1】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
【总结】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里,溶质不能无限溶解。当不能溶解时,添加溶剂,溶质又可继续溶解。
【探究2】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
【总结】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里,溶质不能无限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升高温度,溶质又可继续溶解。
【讲解】在上述两个实验中,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形成的溶液称为饱和溶液;溶质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板书】一、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还能继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举例】饱和溶液尤如我们班级中人坐座位一样,如果说明一个班级里不能再进人,必须讲明
课桌量一定,一张课桌所坐的人数一定时再描述饱和不饱和。
合作探究,描述现象,获得结论。
(①5gNaCl能溶解在20mL水中;②10gNaCl不能完全溶解在20mL水中;③再加15mL水,未溶解的氯化钠又可溶解。)
合作探究,描述现象,获得结论。
(①5g硝酸钾能溶解在20mL水中;②10g硝酸钾不能完全溶解在水中;③当硝酸钾不在溶解时,加热一段时间未溶解的硝酸钾又可继续溶解;④再加入5g硝酸钾又能溶解;⑤降温有晶体析出。)
理解、记录
倾听、理解
注重交流合作,掌握直观区分溶与不溶的依据──杯底是否有未溶固体溶质。
在上述探究的基础上,学生可以较容易得出饱和溶液的概念。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探究新知【提问】我们班级不饱和说明了什么问题?
【总结】说明班级中的人少了,课桌多了,一张课桌所坐的人数多了。
【提问】如何让我们班级不饱和变为饱和呢?
【小结】:进人、移出多余的课桌、一张课桌所坐的人数减少,只坐一人。
【提问】在溶液中上述两个方面分别代表什么呢?
【讲解】一张课桌所坐的人数在溶液中由温度所控制的。一种物质在另一物质中的溶解能力的大小常与温度有关,大多数情况下温度高溶解的能力增大,温度低溶解的能力减小。
【总结】饱和与不饱和是相对而言的,在一定条件下它们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只有在指明一定量溶剂里和一定温度下,饱和和不饱和才有意义。
【讨论】怎样使KNO3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呢?
【小结】增加溶质、蒸发溶剂、降温。
【讨论】怎样使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呢?
【小结】加溶剂、减少溶质、升温。
【讲解】在溶液中由于溶质是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存在的因此不好减少。
【板书】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换。
【过渡】通过蒸发溶剂可以使一个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如果再继续蒸发溶剂则有溶质出来,或降温使其溶解能力变小从而溶质出来。
思考、讨论、回答
思考、讨论、回答
思考、回答
(溶质代表人、课桌代表溶剂。)
倾听、理解
思考、讨论、总结
思考、讨论、总结
倾听、理解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探究新知【实物展示】降温硝酸钾析出晶体。
【讲解】温度降低原本溶解的硝酸钾会从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这一过程叫做结晶。
【讨论】P35讨论
【课件展示】
倾听、理解
思考、讨论、回答
(海水晒盐是通过蒸发减少溶剂的量,使海水由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然后使粗盐析出晶体。)
课堂练习1.一瓶某固体溶质的饱和溶液,放在密闭的容器中,当改变温度时,溶液将()A.变为不饱和溶液或者析出晶体后仍是饱和溶液B.变成不饱和溶液C.析出晶体后变为饱和溶液D.仍为饱和溶液
2.氯化钠的饱和溶液不可以溶解,但是溶解硝酸钾。
独立解题,
交流答案。
课堂小结
闭上双眼,梳理一下本节课你的收获。本节课的学习,使我们认识到溶液可分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同时知道了饱和与不饱和是相对的,条件改变二者可以相互转换。布置作业下册课本P32
练习与应用1、6、7、8
板书设计
课题2溶解度
一、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还能继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换。
热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