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导学案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

发表时间:2020-08-08

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导学案。

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是写教案课件,大家在仔细设想教案课件了。写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我们的工作会变得更加顺利!你们知道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导学案”,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识记、理解本课的生字词。
2、反复诵读,并背诵全诗;
3、体会本文排比、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
4、通过朗读、复述等方式,体会诗歌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5、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认识木兰的形象特点。
【文学常识】
1、花木兰的故事源于《木兰诗》,《木兰诗》选自朝·郭茂倩编的《》,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叙述了古代英雄木兰代父从军、建功立业的传奇故事。
2、乐府是汉朝的音乐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和训练乐工。专门收集民歌,后来把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歌词也称“乐府”或“乐府诗”,成为了一种音乐性的诗体。
3、乐府诗的特点
(1)叙事性强,人物性格鲜明和完整的故事情节。
(2)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来描写人物,如个性化的对话,人物行动和细节的描写等。
(3)形式多样。有四言、五言、杂言。五言是乐府民歌的创新。
(4)有丰富奇特的幻想,具有浪漫色彩。
4、互文:这是古诗词中常见的“互文”现象。所谓“互文”,即上下句的意思是互相交错、互相补充的。
互文是古诗文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是指一联中的两句词语意思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修辞手法。(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一、积累下列学科网()--教育资源门户,提供试卷、教案、课件、论文、素材及各类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知识:
1、读准下面黑体字的字音。
机杼()可汗()鞍鞯()辔头()燕山()
鸣溅溅()鸣啾啾()胡骑()戎机()朔气()
红妆()金柝()著()傍地走()
二、初读诗歌,疏通文意:
1、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
(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2)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
(1)木兰当户织:(2)唯闻女叹息:
(3)问女何所忆:(4)旦辞爷娘去:
(5)朔气传金柝:(6)策勋十二转:
(7)赏赐百千强:(8)著我旧时裳:
(9)雄兔脚扑朔:(10)胡骑:
(11)万里赴戎机:(12)关山度若飞:
3、《学习辅导》P22第3、4题
4、词类活用
(1)愿为市鞍马()
(2)策勋十二转()
(3)当窗理云鬓()
5、文言句式
(1)倒装句:问女何所思
(2)省略句:愿为市鞍马
6、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三、再读诗歌,把握内容:
1、根据自己的理解,复述木兰故事。
2、根据概括各段内容填空,理清课文情节。
代父从军→()→()→还朝辞官→()→比喻赞美,讴歌英雄
3、详略分析: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
四、品读诗歌,赏析人物:
(一)品读:(提示: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表达作用?)
1、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3、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4、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5、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探究:
6、《学辅》P23、第11题
7、“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这两句诗有什么表达效果?
8、最后一段可否删去?为何?
(二)人物赏析:
一千多年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原因是什么?请用准确的词语概括木兰的形象。
五、总结全文:
《木兰诗》这首叙事诗塑造了花木兰这个巾帼女英雄形象。她既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战士。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得胜归来之后,她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感融合在一起。
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机智、刚毅勇敢、淳厚质朴,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的优秀品质。
艺术特色
1、叙述情节详略得当,突出人物性格的丰富性。
2、具有民歌风格。(语言生动质朴,运用顶真、问答、排比、复沓、对偶等句式)
3、风格明朗刚健,质朴生动。
六、拓展延伸,巩固练习
(一)、列举我国历史上还有哪些著名的女英雄。
(二)根据课文内容默写:
(1)《木兰诗》中描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诗句是
(2)《木兰诗》中表现木兰操办军备物资急切而又井然有序的诗句是
(3)《木兰诗》中描述木兰矫健的英姿和行军之快的诗句是
(4)写木兰从军后艰苦的战地生活和恶劣的环境的诗句是
(三)选择题:
1.对“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一句中的“大”字的理解准确的一项()
A.表明了可汗的积极性很高。B.“大”就是大规模的意思。
C.显现战争紧张、频繁、涉及范围广。D.意思是非常、十分。
2..选出对“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将军和壮士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战斗。有的死了,有的胜利归来。
B.将军和壮士战斗死去了,壮士从军十年胜利归来。
C.将军在千百次战斗中死去了,木兰却在十年后回来了。
D.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次战斗,将军死去了,壮士归来了。
3.对第3段中的“不闻……但闻……”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采用对比手法,反映战争紧迫。
B.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切怀念。
C.采用对比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刻思念,极大地丰富了女英雄的形象。
D.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与亲人分离极其悲痛的心理。
4.对“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两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写征程的遥远和军情的急迫。B.写战争到来的悲凉气氛。
C.以宿营地空旷寂凉烘托木兰离家思亲的情怀。D.写行军旅途的欢快。
5.朗读下列语句停顿恰当的一项是( )
A.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B.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C.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D.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相关推荐

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导学案(2课时)


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导学案(2课时)
【学习目标】
1、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声韵美。
2、复述诗歌故事,背诵全诗。
3、感受木兰这一艺术形象的魅力,赏析本诗的写作特色。
4、学习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目标1——3是重点,目标3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美国迪斯尼拍摄的《花木兰》动画片,导入新课。
1、欣赏动画片
2、教师引入:花木兰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喜爱的形象,自2000年起,河南商丘每年举办“中国商丘木兰文化节”,美国迪斯尼公司还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作为一首民歌,《木兰诗》对后世文化艺术产生的影响也很深远,就让我们走近《木兰诗》,走近花木兰。
二、预习检测
1.《木兰诗》又叫《木兰辞》、《木兰歌》,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选自宋朝郭茂倩主编的《乐府诗集》,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乐府双璧”,是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
2.注音
机杼()军帖()可汗()鞍鞯()辔头()鸣渐渐()燕山()胡骑()啾啾()戎机()朔气()金柝()十二转()红妆()著裳()云鬓()霍霍()
三、板块学习
(一)感知诵读
1.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音。
2.听录音朗读,注意体会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
3.教师朗读指导。
第一段:平缓、忧愁、坚定;第二段:紧张、缓慢,思亲柔肠与征战豪情并重。第三、四段:悲壮、缓慢;第五、六:欢快、热烈、亲切;第七段自豪、俏皮。
4、学生练读,力求体现诗歌的声韵美
5、抽查朗读,师生评议。
(二)疏通诗意
1、自读诗歌,借助注释、工具书试译全诗。
2、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互动合作,释疑解难。
3、反馈检测。
通假字:对镜帖花黄“帖”通“贴”,粘贴
一词多义:
东市买骏马(集市)愿为市鞍马(买)将军百战死(高级将领)
出郭相扶将(扶持)昨夜见军帖(文书、告示)
对镜帖花黄(通“贴”,粘贴)不闻机杼声(织布机)
万里赴戎机(重要的事务)
重点词
(1)昨夜见军帖(军中的文告)(2)旦辞爷娘去(早晨)
(3)当户织(对着门)(4)但闻(只听见)
(5)暮至黑山头(到)(6)胡骑(战马)
(7)万里赴戎机(战争)(8)关山度若飞(跨越)
(9)朔气传金柝(北方的寒气)(10)策勋十二转(记功)
(11)赏赐百千强(有余)(12)愿驰千里足(千里马)
(13)出郭相扶将(外城)(14)安能辨我是雄雌(怎么)
成语:扑朔迷离:
句子翻译(课后习题二):
(二)复述背诵
1、这是一首典型的叙事诗请用自己的话复述这首诗,注意抓重点、详略得当、清晰流畅,有条理。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
3、理清思路。请根据提示用四字短语概括各段大意。
停机叹息——(从军缘由)——奔赴战场——(十年征战)——还朝辞官——(亲人团聚)——隐喻作结
4、快速背诵。
(1)自己按照思路自由背诵。
(2)按要求默写。
1、夸张地描写木兰奔赴战场矫健雄姿的句子是:
2、描写边塞夜景的句子是:
3、用夸张的语言写木兰功劳之大、赏赐之多的句子是:
4、成语“扑朔迷离”的出处是:
5、体现木兰不慕名利的句子是:
6、表现木兰征前紧张繁忙、周密有序的准备情形的句子是:
7、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的诗句是:
(三)分析人物
1、你觉得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是从哪些具体的情节看出的?
深明大义、果敢坚毅、英勇善战、不慕名利、热爱和平、机敏活泼、热爱家乡
2、讨论:一千多年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原因是什么?
因为木兰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淳淳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家乡又报效国家,不慕名利又热爱和平,而且木兰身上寄托了人们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
3、归纳主题
(四)品味特色
1.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安排?
代父从军的缘由、离别、辞官还乡、家人团聚的内容较详细,出征前的准备、十年征战写得较略。因为这首诗要突出的是对木兰的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性格的颂扬,而且这种详略的安排还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这样的详略安排起到了突出人物特点,表现作者倾向的作用。
2、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点?结合课后习题三进行分析。
提示:复沓、问答、排比、对偶、顶真、夸张、互文。
四、拓展延伸,课堂总结
1、历史上的巾帼英雄还很多,你还能再举出一些中外历史上巾帼英雄的例子吗?
居里夫人终生追求对科学的探究,两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刘胡兰面对屠刀无所畏惧、穆桂英身挂帅印,奔赴沙场、,抗击金兵。王昭君出塞
2、教师总结。

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教学反思


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教学反思

《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如何上好这一类的诗歌鉴赏课是我一直在研究琢磨的。关键在于怎样让诗歌教学真正成为引领学生欣赏古典文学,提升古典文学的修养,而不是上成简简单单的一节课。

一、探索诗歌教学,与课堂思路相结合。

这节课我主要就是考虑以朗读和分析木兰形象作为主线,体现诗歌教学的特点。因此,设计为“朗读诗篇------赏析诗歌------认识木兰-------想象表演-----体会主题------背诵积累”这样一条主线贯穿整节课教学,让语文的人文特点得到充分的体现,也让学生从中得到美的熏陶。

这样设计也是立足于学生学习实际,因为一直以来不是说学生不重视诗歌的鉴赏,即使教师平时又有几个重视对诗歌的鉴赏教学呢?鉴于此,我认为首先就是加强朗读教学,加强朗读指导,让学生读出味道读出美感读出意境.

二、抓住朗读教学,在读中感受古典诗词的力量。

在朗读中感悟形象,木兰这样一位千百年来备受喜爱的形象,如何准确解读不仅需要学生会借助文本解读也要有自己的独特理解,才是重要的,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大胆质疑,形成民主气氛。因为自己朗读并不是特别好,就让同学们听了范读去营造一种朗读的氛围,再让学生自己反复诵读,走进文本之中真切感受木兰的伟大形象。然而当让他们主动起来展示时,就有些扭扭捏捏的不敢起来,是课堂陷入一种沉闷氛围,究其原因其实不怪学生不主动,还是我们平时教学上训练的不够,尤其是朗读的训练上比较的缺失,没有还语文课真正的语文味,所以才使学生不敢站起来朗读。这启示我自己今后一定要重视朗读的教学,不能使之成为一种形式而已。

三、深入解读文本,找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

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即教师引领学生开始阅读文本的角度、方式、方法。教师对切入点的选择,实际上就是教师对如何走进文本、解读文本、完成教学目标的选择,也是教师教学理念的外在表现。《木兰诗》往往被视为英雄的赞歌。可是关于“打仗”就写了“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一句,作者却浓墨重彩的描写了木兰为父亲担心、决心出征、凯旋归来及家人团聚的欢乐。因此本文立意的重点不是花木兰参加了战争和她战斗的英勇,而在于她是一个“女英雄”。战争的责任本来并不在她,她之所以成为“英雄”,是因为作为一个女子,她承担起了“阿爷”和“长兄”也就是男性的职责。这个职责不单是家庭的,也是国家的。她主动参战,为国而战,立了战功却辞官还乡,享受父母、家庭的欢乐。这个英雄的内涵,从承担“家”的重担开始,到为国立功,最后又回到家庭,享受亲情的欢乐,文本突出的恰恰是一种非英雄的姿态,木兰还尤其为自己成功的掩盖了女性的身份感到自豪!

所以,我便抓住“木兰是一个女英雄”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设计了“从什么句中,我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木兰。”的主问题,引导学生读诗歌、品句子、感形象,解读她“英雄也妩媚、女子亦刚强”的个性特征。

四、教师适时追问,引导学生个性解读

“追问”,在已提出问题学生也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又再次补充和深化、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够理解透彻甚至出新出彩的问。“追问”无疑是促进学生学习、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教学指导策略。而我在课堂中针对学生的现有的对诗歌的理解做出迅速的判断,并且巧妙地对其进行适时适当的追问,更有利于对文本、对教学目标的把握。

同时在《木兰诗》课堂中也存在这缺陷。在如何能让学体学生的思维都“动”起来方面,我做得还不够。其实,让每位同学都能提笔来写一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因此我意识到,在分析木兰形象这个环节中,我可以让学生在课文上做一些旁批,你从哪些情节了解到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在旁边标注出来,这样也许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最后是在生字词的训练方面,某些同学回答错误,我却没有意识到,没有进行及时的纠正。总之,诗歌教学注重情境的创设,注重学生情感的激发,注重以“读”为本,熟读成诵的训练,但有些细节在这堂课上没有达到最佳的效果。

我们的教学正是在这样一种肯定、否定与再否定的过程中实现进步的。教学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也正因为遗憾,它才吸引我不断前行,不断追索!

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知识点整理


老师在新授课程时,一般会准备教案课件,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对教案课件的工作进行一个详细的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会写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知识点整理”,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知识点整理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机杼zhù可kè汗hán鞍鞯jiān辔pèi头溅jiān溅啾jiū啾柝tuò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木兰当户织当:对着。(2)惟闻女叹息惟:只。

(3)愿为市鞍马市:买。(4)赏赐百千强强:有余。

(5)出郭相扶将郭:外城。(6)著我旧时裳著:穿。

(7)双兔傍地走傍:靠近,贴近。(8)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只。

(9)万里赴戎机戎机:战争。(10)旦辞爷娘去旦:早晨。

3.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对镜帖花黄帖通贴

二、重点句子

1.用原文填空。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2)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3)木兰替父从军的原因是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4)表现将士苦寒生活的句子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5)表明木兰功劳之大、赏赐之多的句子是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听不见爹娘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见燕山胡人战马的嘶鸣声。

点拨:重点理解“但”“闻”“溅溅”等词语。

(2)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

点拨:重点理解“戎机”“度”等词语。

(3)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雌雄两兔一起并排着跑,怎能辨别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点拨:重点理解“傍地走”“安”等词语。

(4)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可汗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回答不想做官。点拨:重点理解“问所欲”“不用”等词语。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

默写“木兰还乡”一段。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通假字:“帖”通“贴”,“火”通“伙”

◇修辞手法:顶针、互文、对偶、反复(P68练习二、三)

◇翻译: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P74-75背诵关于“黄河”诗歌

热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