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归纳总结》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六年级

发表时间:2021-10-30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归纳总结》数学教案。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归纳总结》数学教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归纳总结》数学教案

四、 百分数

一、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1、百分数的意义: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百分数是指的两个数的比,因此也叫百分率或百分比。

2、 千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千分之几。

3、百分数和分数的主要联系与区别:

(1)联系:都可以表示两个量的倍比关系。

(2)区别:

①、意义不同: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的倍比关系,不能表示具体的数量,所以不能带单位;

分数既可以表示具体的数,又可以表示两个数的关系,表示具本数时可以带单位。

②、百分数的分子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

分数的分子不能是小数,只能是除0以外的自然数。

4、百分数的写法: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在原来分子后面加上“%”来表示。

二、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

(一)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1、小数化成百分数: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

2. 百分数化成小数: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同时去掉百分号。

(二)百分数的和分数的互化

1、百分数化成分数:

先把百分数化成分数,先把百分数改写成分母是否100的分数,能约分要约成最简分数。

2、分数化成百分数:

① 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分数分母扩大或缩小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再写成百分数形式。

②先把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三位小数),再把小数化成百分数。

(三)常见的分数与小数、百分数之间的互化

三、用百分数解决问题

(一)一般应用题

1、常见的百分率的计算方法:

①合格率 =

②发芽率 =

③出勤率 =

④达标率 =

⑤成活率 =

⑥出粉率 =

⑦烘干率 =

⑧含水率 =

一般来讲,出勤率、成活率、合格率、正确率能达到100%,出米率、出油率达不到100%,完成率、增长了百分之几等可以超过100%。(一般出粉率在70、80%,出油率在30、40%。)

2、已知单位“1”的量(用乘法),求单位“1”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数量关系式和分数乘法解决问题中的关系式相同:

(1)分率前是“的”:单位“1”的量×分率=分率对应量

(2)分率前是“多或少”的意思:单位“1”的量×(1分率)=分率对应量

3、未知单位“1”的量(用除法),已知单位“1”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单位“1”。

解法:(建议:最好用方程解答)

(1)方程:根据数量关系式设未知量为X,用方程解答。

(2)算术(用除法):分率对应量÷对应分率=单位“1”的量

4、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问题:

两个数的相差量÷单位“1”的量×100%或:

①求多百分之几:(大数÷小数-1)×100%

②求少百分之几:(1-小数÷大数)×100%

(二)、折扣

1、折扣:商品按原定价格的百分之几出售,叫做折扣。通称“打折”。

几折就表示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例如八折= =80﹪,六折五=0.65=65﹪

2、一成是十分之一,也就是10%。三成五就是十分之三点五,也就是35%

(三)、纳税

1、纳税:纳税是根据国家税法的有关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

2、纳税的意义: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国家用收来的税款发展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和国防安全等事业。

3、应纳税额:缴纳的税款叫做应纳税额。

4、税率: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叫做税率。

5、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应纳税额 = 总收入 × 税率

(四)利息

1、存款分为活期、整存整取和零存整取等方法。

2、储蓄的意义:人们常常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或信用社,储蓄起来,这样不仅可以支援国家建设,也使得个人用钱更加安全和有计划,还可以增加一些收入。

3、本金: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

4、利息:取款时银行多支付的钱叫做利息。

5、利率:利息与本金的比值叫做利率。

6、利息的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7、注意:如要上利息税(国债和教育储藏的利息不纳税),则:

税后利息=利息-利息的应纳税额=利息-利息×利息税率=利息×(1-利息税率)

小编推荐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归纳总结》数学教案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归纳总结》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归纳总结》数学教案

二、分数除法

一、分数除法

1、分数除法的意义:

乘法: 因数 × 因数 = 积

除法: 积 ÷ 一个因数 = 另一个因数

分数除法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表示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2、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3、 规律(分数除法比较大小时):

(1)、当除数大于1,商小于被除数;

(2)、当除数小于1(不等于0),商大于被除数;

(3)、当除数等于1,商等于被除数。

4、““叫做中括号。一个算式里,如果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二、分数除法解决问题

(未知单位”1“的量(用除法): 已知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单位”1“的量。 )

1、数量关系式和分数乘法解决问题中的关系式相同:

(1)分率前是”的“:单位”1“的量×分率=分率对应量

(2)分率前是”多或少“的意思: 单位”1“的量×(1 分率)=分率对应量

2、解法:(建议:最好用方程解答)

(1)方程:根据数量关系式设未知量为X,用方程解答。

(2)算术(用除法):分率对应量÷对应分率 = 单位”1“的量

3、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就 一个数÷另一个数

4、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 两个数的相差量÷单位”1“的量 或:

① 求多几分之几:大数÷小数 - 1

② 求少几分之几: 1 - 小数÷大数

三、比和比的应用

(一)、比的意义

1、比的意义: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2、在两个数的比中,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例如 15 :10 = 15÷10= (比值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或整数表示)

∶ ∶ ∶ ∶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

3、比可以表示两个相同量的关系,即倍数关系。也可以表示两个不同量的比,得到一个新量。例: 路程÷速度=时间。

4、区分比和比值

比:表示两个数的关系,可以写成比的形式,也可以用分数表示。

比值:相当于商,是一个数,可以是整数,分数,也可以是小数。

5、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两个数的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

6、 比和除法、分数的联系:

7、比和除法、分数的区别: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个数,比表示两个数的关系。

8、根据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可以理解比的后项不能为0。

体育比赛中出现两队的分是2:0等,这只是一种记分的形式,不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

(二)、比的基本性质

1、根据比、除法、分数的关系:

商不变的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时(0除外),分数值不变。

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2、最简整数比: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并且是互质数,这样的比就是最简整数比。

3、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4、化简比:

(1)依据比的基本性质:

①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②两个分数的比:用前项后项同时乘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再按化简整数比的方法来化简。

③两个小数的比:向右移动小数点的位置,先化成整数比再化简。

(2)用求比值的方法。注意:最后结果要写成比的形式。

如:15∶10=15÷10==3∶2

5.按比例分配: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

如:已知两个量之比为,则设这两个量分别为。

6、路程一定,速度比和时间比成反比。(如:路程相同,速度比是4:5,时间比则为5:4)

工作总量一定,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成反比。

(如:工作总量相同,工作时间比是3:2,工作效率比则是2:3)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教材分析》数学教案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教材分析》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教材分析》数学教案

第四单元 比

一、教学内容

1. 比的意义

2. 比的基本性质

3. 比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会求比值、化简比,能解答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理解比的意义、探索比与分数和除法之间的关系以及比的基本性质的过程中,体会类比法、推理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

4.使学生经历用比描述生活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三、主要变化与具体编排

(一)主要变化

这一单元的内容与编排与实验教材基本一致。把这部分内容分拆出来另成单元,主要是为了突出“比和比例”的独立性、重要性。比不仅与分数除法有联系,与分数、除法等知识的联系更加紧密和重要。比的知识是学习比例相关知识的必要基础,把比单独设单元,能使学生从量与量之间的关系这一角度去认识比,而不仅仅从运算的角度去理解比,有利于学生代数思想的培养。

(二)具体编排

1.比的意义、各部分名称。

教材精心选取了“神舟”五号这一现实素材作为载体,既富有教育意义,又能比较自然地引出比的两种情形。例1的素材也是从中选取的,凸显情境的连续性和整体性。

教材先给出两面长方形小旗的数据,引导学生讨论长与宽的关系。除了可以用减法表示出它们之间的相差关系,还可以用除法表示它们的倍数关系。在此基础上直接指出:可以用比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由此引出同类量的比。如果仅从形式上看,比是除法关系的另一种表示方式,这为学生认识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接下来,教材介绍飞船的运行路程与时间,用除法表示出飞船进入轨道后的速度。在此基础上,直接指出还可以用比来表示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引出非同类量的比。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比的意义以及比和除法的关系。

教材在教学了可以用比来表示两个同类量或不同类量相除的关系的基础上,直接抽象出比的意义: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这一意义是后面求比值、推导比的基本性质的直接保证。

接下来,给出比的写法、各部分名称以及比值的概念,并根据分数和除法的关系,给出比的分数形式的写法。并根据小精灵的问题,进一步沟通比和除法、分数的联系。

2.比的基本性质。

教材在前面“做一做”第3题对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了回顾,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根据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思考:“在比中有什么样的规律?”首先通过比较比值,直接看出6:8和12:16这两个比相等,同时也能看出这两个比和3:4也是相等的。接下来,让学生探究两个比相等的内在原因。教材给出了根据比和除法的关系类推的过程,再让学生根据比和分数的关系自主探究。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比的基本性质。

3.例1。

本例教学运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第(1)题仍采用“神舟”五号的题材,给出两面旗的长和宽,要求这两面旗长和宽的最简整数比。其中15∶10的化简给出了完整的过程并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这样化简;180∶120的化简则让学生自己完成。化简的过程便于学生感悟化简的必要性,即能使量与量之间的关系更加简明、清晰。两个最简整数比相等,也渗透了图形按比例缩放的相似变换思想。第(2)题的两个比中的前、后项分别出现了分数和小数。教材同样提出了启发学生思考比的化简方法的问题,把前、后项不是整数的情况首先转化为前、后项都是整数的情况,再利用第(1)题的方法自行完成。

4.例2。

本例让学生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这一类问题与“和倍问题”实质相同。教材创设了一个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配制清洁剂稀释液的问题情境,便于学生理解。

教材按问题解决的三个步骤编排,旨在使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完整过程,尤其是养成审题和反思的习惯。在问题情境图中和解答过程中都采用直观图帮助学生清楚地看到量与量之间的关系,理解稀释瓶上标明的比表示的含义。

教材介绍了两种解法。一种是把比看成份数之比,先求出每份是多少,再求几份是多少。即把此问题转化为整数的“归一问题”来解决。另一种是根据直观图和比的意义,算出浓缩液和水分别占总体的几分之几,把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分数乘法来解决。

“回顾与反思”阶段,重新借助比的意义,看浓缩液与水的体积之比化简后是否与题目中所给信息相符。

四、教学建议

1.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比的意义。

2.加强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促进知识的融会贯通。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归纳总结》数学教案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归纳总结》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归纳总结》数学教案

第四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

1、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法则:

(1)先用个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积的末位与个位对齐。

(2)再用十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积的末位与十位对齐。

(3)最后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注意加进位。

2、 积的变化规律(一),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以(或除以)几,积也乘以(或除以)几。

3、 积的变化规律(二),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乘以几,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不变。注:在乘法中,要想使积不变,两个因数的变化就要相反,一个因数乘一个数,另一个因数就要除以相同的数。

4、 积的变化规律(三),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乘以2,另一个因数乘3,积就乘(2×3)。

5、 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所行驶的路程。

(1)汽车每小时行驶80千米,汽车的速度是80千米/小时,读作:80千米每小时。

(2)小林每分钟步行60米,小林的速度是60米/分,读作:60米每分。

(3)飞机的速度是340千米/小时,表示:飞机每小时飞行340千米。

6、 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时间=速度 路程 ÷ 速度 =时间

7、 估算

(1)估算必须符合两个要求:一是接近准确值(符合实际),二是计算方便(将两个因数看成整十、整百或几百几十的数)

(2)估算时所得的结果是近似数,所以一定要用“≈”号。

注:

①乘法估算,什么时候应估大些,什么时候应估小些,应视实际情况而定,不能机械地采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但结果一定要接近准确值。

② 有关带钱问题的估算,要做到估大不估小。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比》教案(六)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比》教案(六)”,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比》教案(六)

1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将已学的“比的认识”进行梳理、分类、整合,从而体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2.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能够正确熟练化简比、求比值,并能合理地应用比的意义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向学生渗透对各类知识点的整合、梳理意识,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2新设计

1.串联信息,整合单元复习内容

2.沟通联系,自主搭建知识网络

3.聚焦对比,分析说理易混知识

4.数形结合,提炼方法优化思路

3学情分析

厦门市群惠小学六(4)班学生善于思考,思维活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为了更好地以学定教,我通过前测,对学生平时学习中的薄弱知识进行查缺:求比值和化简比混淆了;比的应用中,没有掌握解答的关键与诀窍。针对学生学情和复习目标,本课设计融入四元素:激趣+梳理+补缺+挑战,并利用电子白板的优势,引导学生自主复习,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4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梳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学生能够熟练的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经历知识的整理过程,建构知识网络图;能够熟练比的化简以及应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教学过程

5.1第一学时

5.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呈现信息,感受比的广泛应用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整理复习:比的知识。(板书课题)整理复习:比

师:首先,大家要明确:两个数的比表示什么?

板书: 比 → 相除

师:来看看生活中一些比的例子:

国旗的长和宽的比是3:2

观音山梦幻陆世界,1张门票70元。总价和数量的比是70:1。

爸爸体重和东东体重的比是60:35。

深圳“世界之窗”,园中微缩景与实景的比为1:3。

从厦门坐动车到福鼎,动车行驶路程和时间的比是426:2。

一杯蜂蜜水,用蜂蜜和水按1:9调制而成。

师:1:9什么意思?

师:在比的应用中,可以将比转化为份数或分数。

板书:比的应用 份数 分数

活动2【讲授】二、信息分类,回顾比的相关知识

师:这6条信息,你能分分类吗,可以分为几类,你是怎么想的?

1.回顾比的两种不同类型

预设分类方法1:前后项单位相同的一类;前后项单位不同的一类。

师:利用比的方法,这里可以知道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而两个不同类量的比,会产生一个新的量。

2.总结求比值化简比的方法

(1)师:还有其他分法吗?怎么想的?

预设分类方法2:比的结果是最简比的一类,不是最简比的一类。

(2)求比值、化简比的依据

师:题中426:2和60:35不是最简单的整数比。通过这两个比,我们一起来复习下怎样求比值,怎样化简比?依据又是什么?

(3)分析说理

师:下面3题,做对了吗?请你分析说理。

① 化简比 32:16=32÷16=2

② 化简比 0.15:0.3=(0.15÷0.3):(0.3÷0.3)=0.5:1

③ 求比值 0.75: =0.375÷0.8=0.46875

小结:第3小题要根据数据特点灵活选择算法,简便些。

(4)对比区分

师:究竟,求比值和化简比有着这样的区别呢?

师:是的,化简比的结果仍然是一个比,是最简单的整数比;而求比值的结果是一个数,可以是整数、小数或分数,而大家要注意区分。

活动3【活动】三、沟通联系,搭建比的知识网络

师:刚才,我们一起回顾了关于“比”的有关知识,但这样排列看起来有些零散。你们能重新整一整吗?好,请看小组合作任务:根据知识之间的联系将它们重新排列,形成知识的网络。

师:哪一组的同学愿意来展示一下你们整理的成果?(学生上台来利用电子白板的拖拽功能,进行整理,形成关于比的知识网络)

师:看,和前面零散的排列对比,你有什么感觉?

活动4【活动】四、题组对比,提炼方法优化思路

师:在之前学习的“比的应用”中,大家懂得可以把比转化成份数或分数。这里,第1个条件和所求问题都不变,第2个条件在不断变化,那你们会应用吗?动笔试一试吧,拿出个人学习单,只列式不计算。

调制蜂蜜水,用蜂蜜和水按2:9调制而成。( ), 需要水多少毫升?

① 如果调制220毫升蜂蜜水, 列式:

② 水比蜂蜜多用了140毫升, 列式:

③ 蜂蜜用了20毫升, 列式:

(学生独立列式后)分别指名学生上台来利用电子白板,结合线段图,当小老师讲解分析:为什么这样列式?(学生互动交流)

师:这里,题中所给的具体数量在不断变化,要正确解答,谁有什么好方法呢?

板书: 方法:找对应

师:好方法就是解题的金钥匙!数学家华罗庚也说过:“新的数学方法和概念,常常比解决数学问题本身更重要。”

活动5【练习】五、分层练习,训练思维培养能力

练习(略)

活动6【讲授】六、全课总结,互动畅谈学习收获

师:上完这节复习课,你有哪些收获?能跟大家说说吗?或者还有什么问题还没弄明白,也也可以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

点击查看更多: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提醒:

扫码关注回复“教案”

获得上下册教案资料!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比》教案(四)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比》教案(四)”,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比》教案(四)

一、教学内容

运用比解决问题。(教材第54页例2)

二、教学目标

1.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掌握按比分配问题的结构特点及解题方法,发展分析、概括能力。

三、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按比分配问题的特点和解题方法。

难点:根据题中所给的比,掌握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能熟练地用乘法求各部分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师:比的意义是什么?

引导学生回顾比是什么。

2.一盒糖果有50颗,平均分给甲、乙两人,甲、乙两人各得多少颗糖果?他们所得糖果数的比是多少?(课件出示题目)

点名学生回答,回顾平均分的特点。

3.引出新课。

师:这是一道平均分的问题,生活中,很多问题运用到了平均分,但有时为了分配合理,往往需要把一个数量分成不等的几部分,即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方法通常叫按比分配,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比的应用。(板书课题:比的应用)

二、学习新课

1.教学教材第54页例2。

(课件出示教材第54页例2)

【阅读与理解】

学生读题,获得信息。

师:题目中要配制什么?是按什么进行配制的?

引导学生明确是按浓缩液和水的体积比是1∶4配制500 mL的稀释液。

师:浓缩液和水的体积比是1∶4,说明在500 mL的稀释液中,浓缩液占几份?水占几份?一共是几份?(点名学生回答)

师:知道了总份数和浓缩液、水的份数,可以求出浓缩液和水各占稀释液的几分之几。

引导学生将比转化为分数。

【分析与解答】

师:根据刚才梳理的信息,我们可以怎样求浓缩液和水的体积?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汇报方法,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方法一:平均分法。

稀释液的总份数:1+4=5(份)

浓缩液的体积:500÷5×1=100(mL)

水的体积:500÷5×4=400(mL)

方法二:转化分数法。

浓缩液的体积:500×1/(1+4)=100(mL)

水的体积:500×4/(1+4)=400(mL)

【回顾与反思】

师:怎样检验解答的结果是否正确呢?

引导学生从总体积和浓缩液与水的体积比两方面进行检验。

学生检验并完成教材第54页填空。

2.归纳总结。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谁能说一说按比分配问题的解题方法?

学生交流讨论,汇报结果。

教师总结:解决按比分配问题,有两种方法。可以将比的各项之和看作平均分的总份数,先求出每份是多少,再解答;也可以转化为分数乘法来解答。(课件演示具体步骤)

平均分法。

转化分数法。

三、巩固反馈

完成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第1题:男:303×51/(51+50)=153(人)

女:303×50/(51+50)=150(人)

第2题:蜂蜜:200×1/(1+9)=20(mL)

水:200×9/(1+9)=180(mL)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

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在例2的教学中,先帮助学生理解分析题意,明确按比分配中的份数关系;然后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自主探究出两种解法;最后通过总结,使学生感悟相关知识的联系与区别,使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利于分散难点,降低学生学习中的困难。

2.不足之处。

给予学生自由交流的时间过长,导致后面练习的时间不够,这也反映了对学生理解按比分配问题的引导不够,后面要更注意对学生的引导。

3.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课资料参考

典型例题准备

【例题】小小和豆豆共有贴纸192张。已知小小的贴纸数的23和豆豆的贴纸数的25相等。小小和豆豆各有多少张贴纸?

分析:先求出小小和豆豆的贴纸数的比,再根据按比分配问题的解题方法解答。

根据“小小的贴纸数的23和豆豆的贴纸数的25相等”可知,小小的贴纸数的2份与豆豆的贴纸数的2份一样多,小小有这样的3份贴纸,豆豆有这样的5份贴纸。两人的贴纸数可用下图表示:

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

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在例2的教学中,先帮助学生理解分析题意,明确按比分配中的份数关系;然后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自主探究出两种解法;最后通过总结,使学生感悟相关知识的联系与区别,使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利于分散难点,降低学生学习中的困难。

2.不足之处。

给予学生自由交流的时间过长,导致后面练习的时间不够,这也反映了对学生理解按比分配问题的引导不够,后面要更注意对学生的引导。

3.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课资料参考

典型例题准备

【例题】小小和豆豆共有贴纸192张。已知小小的贴纸数的2/3和豆豆的贴纸数的2/5相等。小小和豆豆各有多少张贴纸?

分析:先求出小小和豆豆的贴纸数的比,再根据按比分配问题的解题方法解答。

根据“小小的贴纸数的2/3和豆豆的贴纸数的2/5相等”可知,小小的贴纸数的2份与豆豆的贴纸数的2份一样多,小小有这样的3份贴纸,豆豆有这样的5份贴纸。两人的贴纸数可用下图表示:

由图可知,小小和豆豆的贴纸数的比是3∶5。

解答:由题意可得,小小和豆豆的贴纸数的比是3∶5。

小小:192×3/(3+5)=72(张)

豆豆:192×5/(3+5)=120(张)

答:小小有72张贴纸,豆豆有120张贴纸。

解法归纳:已知甲、乙两个量的和,且甲×c/a=乙×c/b(a、b、c均不为0),则甲∶乙=a∶b。

相关知识阅读

用比例解决问题的顺口溜

数量关系很重要,前后联系很微妙。

先把关系写上面,解题思路它领先。

计划实际在左边,上下对比一条线。

具体数量要体现,不变数量是关键。

按量填数看得准,最后再把问题填。

根据等式列方程,算术方法也简单。

点击查看更多: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提醒:

扫码关注回复“教案”

获得上下册教案资料!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第四单元

单元目标:

1、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相互关系;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

2、学生理解和掌握求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

3、独立自学,使学生初步认识弧、圆心角和扇形。

4、使学生认识思对称图形,知道轴对称的含义,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5、通过介绍圆周率的史料,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单元重点:

1、 认识圆和轴对称图形;

2、 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

单元难点:

理解圆周率“π”;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以及画具有定半径或直径的圆。

1. 认识圆

(1)圆的认识

目标:

1、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2、会使使用工具画圆。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概括及动手操作能力。

重点:

圆的认识,通过动手操作,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认识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画圆的方法,认识圆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自学

1、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行有哪些?这些图形都是用什么线围成的?简单说说这些图形的特征?

长方形 正方形 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 梯形

2、 示圆片图形:(1)圆是用什么线围成的?(曲线图形)

3、 举例:生活中有哪些圆形的物体?

二、议学

(一)认识圆的特征。

1、学生自己在准备好的纸上画一个圆,并动手剪下。

2、动手折一折。

(1)折过2次后,你发现了什么?

(两折痕的交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

(2)再折出另外两条折痕,看看圆心是否相同。

3、认识直径和半径。

(1)将折痕用铅笔画出来,比一比是否相等?

(2)观察这些线段的特征。(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3)板书: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

4、讨论:

(1)什么叫半径?圆上是什么意思?画一画两条半径,量一量它们的长短,发现了什么?

(2)什么叫直径?过圆心是什么意思?量一量手上的圆的直径的长短,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且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且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5、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1)学生独立量出自己手中圆的直径与半径的长度,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然后讨论测量结果,找出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得出结论:在同一个圆里,

6、巩固练习:课本58“做一做”的第1-4题。

(二)画圆

1、介绍圆规的各部分名称及使用方法。

2、引导学生自学用圆规画圆,并小结出画圆的步骤和方法。

三、悟学

(一)巩固练习

1、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再画一个直径是5厘米的圆。

2、判断,并说为什么。

(1)半径的长短决定圆的大小。 ( )

(2)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 )

(3)直径是半径的2倍。 ( )

(4)圆的半径都相等。 ( )

3、思考题:在操场如何画半径是5米的大圆?

(二)课堂总结:经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三)作业:书P60第1-4题。

(2)轴对称图形

教学目标:

1、在前面所学得成轴对称的平面图形的基础上,教学认识圆的对称轴。

2、学生认识到圆是轴对称图形,且对称轴有无数条。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在操作中加深对所学平面图形的对称轴的认识。

教学重点:圆的对称轴。

教学难点:画对称轴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自学:

1、举例说出轴对称的物体。如:蝴蝶 、飞机、门窗、圆中的钟面、月饼等。想一想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

2、观察、概括。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直线叫做对称轴。

二、议学:

1、你能分别画出下面两个圆的对称轴吗?你能画出几条?

2、学生尝试画出圆的对称轴,观察、再动手折一折,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圆有无数条对称轴。每一条直径所在的位置都是它的对称轴。

三、悟学:

1、在方格上画对称轴,并量出对称轴两边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

2、小结:对称轴两侧相对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3、从上面的图形可以看出,正方形、长方形、等腰三角形和圆都是轴对称图形,这些对称图形各有几条对称轴?画出来。

4、下面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

长方形 等边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 正方形 圆 环形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四第5—9题。

教学追记:

本堂课是对圆的初步认识,概念较多,也能会较乏味。为了避免学生学得枯燥、没兴趣,我采用了课件与动手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和发现圆的有关特性。但在教学“画圆”时,我的讲授部分似乎就多了一些,如能让学生自己来讲述、演示画圆的步骤,有何不足在相互补充的话,这样的教学似乎会更好一些。

(3)圆的周长(一)

教学目标:

1、学生理解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意义,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公式,并能

正确计算圆周长。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概括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意义,圆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

圆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自学:认识圆的周长

1、出示一个正方形。

这是什么图形?什么是正方形的周长?怎样计算?这个正方形周长与边长有什么关系? C=4a

2、什么是圆的周长?

让学生上前比划,圆的周长在那?那一部分是圆的周长?

得出定义: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

二、议学:

1、圆周长的公式推导

(1)你可以用什么办法知道一个圆的周长是多少?

(2)学生各抒己见,分别讨论说出自己的方法:

A、用一根线,绕圆一周,减去多余的部分,再拉直量出它的长度,即可得出圆的周长。

B、把圆放在直尺上滚动一周,直接量出圆的周长。

C、用一条小线的一端栓上小球在空中旋转。这样你能知道空中出现的圆的周长吗?

用滚动,绳测的方法可测量出圆的周长,但是有局限性。今天我们来探讨出一种求圆周长的普遍规律。

2、动手实践。

(1)4人小组,分别测量学具圆,报出自己量得的直径,周长,并计算周长和直径的比值。

(2)引生看表,问你们看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有什么关系?

(3)你有办法验证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吗?

(4)阅读课本P63,介绍圆周率,及介绍祖冲之。

3、解决新问题。新-课-标-第-一-网

(1)教学例1 圆形花坛的直径是20m,它的周长是多少米?小自行车车轮的直径是50m,绕花坛一周车轮大约转动多少周?

第一个问题: 已知 d = 20米 求:C = ?

根据 C =πd 20×3.14=62.8(m)

第二个问题: 已知: 小自行车d = 50cm 先求小自行车C = ? c=πd 50cm=0.5m 0.5×3.14=1.57(m)

再求绕花坛一周车轮大约转动多少周?

62.8 ÷1.57=40(周)

答:它的周长是62.8米。绕花坛一周车轮大约转动40周。

三、巩固练习。

1、求下列各题的周长。书本65页练习十五的第1题

2、判断正误。

(1)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14倍。

(2)在同圆或等圆中,圆的周长是半径的6.28倍。

(3)C =2πr =πd

(4)半圆的周长是圆周长的一半。

四、作业。 P64 做一做 ,练习十五的第5、8题

(4)圆的周长(二)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根据圆的周长求圆的直径、半径。

2、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3、初步掌握变换和转化的方法。

教学重点:求圆的直径和半径。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公式求圆的直径和半径。

教学过程:

一、自学:

1、口答。 4π 2π 5π 10π 8π

2、求出下面各圆的周长。

二、议学:

1、提出研究的问题。

(1)你知道Π表示什么吗?

(2)下面公式的每个字母各表示什么?这两个公式又表示什么? C=πd C=2πr

(3)根据上两个公式,你能知道:

直径=周长÷圆周率 半径=周长÷(圆周率×2)

2、学习练习十四第2题。

(1)小红量得一个古代建筑中的大红圆柱的周长是3.768米,这个圆柱的直径是多少米?(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已知:c=3.77m 求:d=?

(2)做一做。用一根1.2米长的铁条弯成一个圆形铁环,它的半径是多少?(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已知:c=1.2米 R=c÷(2Π) 求:r=?

三、巩固练习。

1、饭店的大厅挂着一只大钟,这座钟的分针的尖端转动一周所走的路程是125.6厘米,它的分针长多少厘米?

2、求下面半圆的周长,选择正确的算式。

⑴ 3.14×8

⑵ 3.14×8×2

⑶ 3.14×8÷2+8

3、一只挂钟分针长20cm,经过30分后,这根分针的尖端所走的路程是多少厘米?经过45分钟呢?

(1)想:钟面一圈是60分钟,走了30分,就是走了整个钟面的 ,也就是走了整个圆的 。而钟面一圈的周长是多少?20×2×3.14=125.6(厘米)

(2)想:钟面一圈是60分钟,走了45分,就是走了整个钟面的 ,也就是走了整个圆的 。则:钟面一圈的周长是多少? 20×2×3.14=125.6(厘米)

45分钟走了多少厘米? 125.6× =94.2(厘米)

4、P66第10题思考题。下图的周长是多少厘米?你是怎样计算的?

一、 作业。P65-66 第3、6、7、9题

(5)圆的面积(一)

教学内容:圆的面积第67-68页圆面积公式的推导。例1及做一做的第1题。练习十六的第1、2、5题。

教学目标:⒈使学生理解圆面积的含义,理解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⒉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抽象概括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⒊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圆面积的含义。圆面积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圆面积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自学:

1、已知r,周长的一半怎样求?

2、用手中的三角板拼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等,并说出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s=ab s=a2 s= ah s= ah s= (a+b)h

二、议学:

1、什么是圆的面积?(出示纸片圆让生摸一摸)

圆所占平面大小叫做圆的面积。

2、推导圆的面积公式。

(1)演示:将等分成16份的圆展开,问可拼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

若分的分数越多,这个图形越接近长方形。

(1)找:找出拼出的图形与圆的周长和半径有什么关系?

圆的半径 = 长方形的宽

圆的周长的一半 = 长方形的长

长方形面积 = 长 ×宽

所以: 圆的面积 = 圆的周长的一半×圆的半径

S = πr × r

S圆 = πr×r = πr2

3、你还能用其他方法推算出圆的面积公式吗?

(1)将圆16等份,取其中一份,看作是一个近似的三角形,三角形的面积是这个圆面积的 。这个三角形底是圆周长的 ,三角形的高是圆的半径。

因为:三角形面积= ×底×高

圆面积= ×

= × ?r×r

=πr2

(2)将圆16等分,取其中两份,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是圆面积的 ,平行四边形的底是 ,三角形的高即一个半径,

因为: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圆面积 = ×r÷

= ×r×8

=πr2

还可以取3份、4份等,同学们可以一一推算。

三、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例1 一个圆的直径是20m,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已知:d=20厘米 求:s=?

2、根据下面所给的条件,求圆的面积。

r=5cm d =0.8dm

3、解答下列各题。

(1)一个圆形茶几桌面的直径是1m,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公园草地上一个自动旋转喷灌装置的射程是10m。它能喷灌的面积是多少?

四、作业。

课本P70第1、5题。

(6)圆的面积(二)

教学目标:

1、学生学会已知圆的周长求圆的面积的解题思路与方法,理解并学会环形面积。

2、培养学生灵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自学:

1、口算:

32 42 52 82 92 202

2π 3π 6π 10π 7π 5π

2、思考:

(1)圆的周长和面积分别怎样计算?二者有何区别?

(2)求圆的面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3)知道圆的周长能够求它的面积吗?

二、议学:

1、教学练习十六第3题

小刚量得一棵树干的周长是125.6cm,这棵树干的横截面积是多少?

已知:c=125.6厘米 s=πr2

r:125.6÷(2×3.14) 3.14×202

=125.6÷6.28 =3.14×400

=20(厘米) =1256(平方厘米)

3、教学环形面积。

(1)例2 光盘的银色部分是个圆环,内圆半径是2cm,外圆半径是6cm。它的面积是多少?

已知:R=6厘米 r=2厘米 求: s=?

3.14×62 3.14×22

=3.14×36 =3.14×4

=113.04(平方厘米) =12.56(平方厘米)

113.04-12.56=100.48 (平方厘米)

第二种解法:3.14×(62-22)=100.48(平方厘米)

(2)小结: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S=πR2-πr2 或 S=π×(R2-r2)

(3)完成做一做: 一个圆形环岛的直径是50m,中间是一个直径为10m的圆形花坛,其他地方是草坪。草坪的占地面积是多少?

三、悟学:

1、学校有个圆形花坛,周长是18.84米,花坛的面积是多少?

选择正确算式

A、(18.84÷3.14÷2)2×3.14

B、(18.84÷3.14)2×3.14

C、18.842×3.14

2、环形铁片,外圈直径20分米,内圆半径7分米,环形铁片的面积是多少?

3、课堂小结。

(1)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

(2)求圆的面积时题中给出的已知条件有几种情况?怎样求出圆面积?

已知半径求面积 S=πr2

已知直径求面积 S=π( )2

已知周长求面积 S=π( )2

(3)环形面积: S=π(R2-r2)

四、作业

课本P70第4、6、7题。

(7)圆的周长和面积的练习课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灵活解答几何图形问题。

教学重点:认真审题,分辨求周长或求面积。

教学过程:

一、自学:

1、求出下面圆的周长和面积并用彩笔描出周长,用阴影表示出面积。

2、分辨面积与周长有什么不同?

(1)概念

圆的周长是指圆一周的长度

圆的面积是指圆所围成的平面部分的大小。

(2)计算公式

求圆的周长公式:C=πd 或 C=2πr

求圆的面积公式:S=πr2

(3)使用单位

计算圆的周长用长度单位

计算圆的面积用面积单位

二、练习。

1、判断下面各题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计算直径为10毫米的圆的面积的列式是3.14×(10÷2)?。

(2)半径为2厘米的圆的周长和面积相等。

(3)把一头牛栓在木桩上,木桩到牛之间的绳长3米,牛能吃到地上草的最大面积是28.26平方米。(栓绳处不计算在内)

(4) 面积:3.14×62=3.14×12=37.68

2、量出求半圆面积所需的数据,测量时保留整厘米数。再计算出它的周长和面积。

⑴半圆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2)半圆的面积:

3、一个圆的周长是25.12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已知:C=25.12米 求:S=?

4、一个环形的铁片,外圆半径是7厘米,内圆半径是0.5分米,这个环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已知:R=7厘米=0.7分米 r=0.5分米 求:S=?

S环=π×(R2-r2)

3.14×(0.72-0.52)

=3.14×0.24

=0.7536(平方分米)

三、巩固发展.

1、思考题p71 (8)

一条绳子长31.4米,用它围成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面积大,还是围成圆的面积大?(分组讨论,探讨面积的大小)

(1)围成长方形: 31.4÷2=15.7(m)(长和宽的和)

长 × 宽 = 面积

当长和宽越接近面积也就越大,长和宽相等时,此时正方形面积最大.

(2)围成圆形

直径:31.4÷3.14=10(m)

半径:10÷2=5(m)

面积:3.14× 52=78.5(m2 )

(3)比较:长方形面积:61.6 m2 正方形面积:61.6225 m2 圆面积:78.5 m2

围成圆的面积最大。

2、思考题 p71 (9)、(10)

四、作业。

课本P71第6、7题。

(8)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

⒈根据圆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掌握圆周长与面积的计算方法。

⒉培养学生灵活、全面的运用知识的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⒊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灵活运用周长或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周长与面积的区别。

1、什么是圆?圆周长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圆面积公式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2、计算下题。求出它的周长与面积。

(1)学生动手计算。

(2)周长与面积有什么不同?

概念不同,计算公式不同,单位不同。

3、判断。两个图形相比较,哪个图形的周长长,哪个图形的面积就大。

(错。周长的长短和面积的大小没有必然的联系。)

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一个圆形花坛,直径是4米,周长是多少米?

3.14×4=12.56(米)

2、一个圆形花坛,周长是12.56米,直径是多少米?

12.56÷3.14=4(米)

3、一个圆形花坛的半径是2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14×22=12.56(平方米)

4、一个圆形花坛的周长是12.56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r=12.56÷(2×3.14)= 2(米) 3.14×22=12.56(平方米)

5、一个环形铁片,外直径是6米,内直径是4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⑴ 3.14×( )2=28.26(平方米)

3.14×( )2=12.56(平方米)

28.26-12.56=15.7 (平方米)

⑵ - = 5(平方米)

3.14×5=15.7(平方米)

6、先测量所需要的数据,再计算半圆的周长和面积。(解答结果保留整厘米数)

7、一个圆形餐桌面直径是2m,它的周长多少米?它的面积是多少米?如果一个人需要0.5M宽的位置就餐,这张餐桌大约能坐多少人?+

三、综合练习。

1、判断对错,

(1)圆的半径都相等。 ( )

(2)在同圆或等圆中圆周长约是半径的6.28倍。 ( )

(3)半圆的周长是圆周长的一半。( )

2、只列式不计算。

(1)一个圆形铁板的半径是5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2)一个圆形的铁板的直径是6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3)一个圆形铁板的周长是28.26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3、说一说下面各题的解题思路。

(1)一个圆形花坛,直径是5米,小明围着它跑了5圈,小明一共跑了多少米?

(2)在草地的木桩上栓着一只羊,绳长3米,这只羊能吃到草的面积最大是

多少平方米?

二、 布置作业

练习十七1—3,思考第4题。

(9)确定起跑线

教学目标:

1、通过该活动让学生了解椭圆式田径跑道的结构,学会确定跑道起跑线的方法。

2、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在体育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如何确定每一条跑道的起跑点。

教学难点:确定每一条跑道的起跑点。

教学过程:

一、 提出研究问题。(出示运动场运动员图片)

1、小组讨论:田径场400m跑道,为什么运动员要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终点相同,但每条跑道的长度不同,如果在同一条跑道上,外圈的同学跑的距离长,所以外圈跑道的起跑线位置应该往前移。)

2、各条跑道的起跑线应该向差多少米?

二、 收集数据

1、看课本75页了解400m跑道的结果以及各部分的数据。

2、出示图片、投影片让学生明确数据是通过测量获取的。

直跑道的长度是85.96m,第一条半圆形跑道的直径为72.6m,每一条跑道宽1.25m。(半圆形跑道的直径是如何规定的,以及跑道的宽在这里可以忽略不计)

三、 分析数据

学生对于获取的数据进行整理,通过讨论明确一下信息:

1、两个半圆形跑道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圆。

2、各条跑道直道长度相同。

3、每圈跑道的长度等于两个半圆形跑道合成的圆的周长加上两个直道的长度。

四、 得出结论

1、看书P76页最后一图:

2、学生分别计算各条跑道的半圆形跑道的直径、两个半圆形跑道的周长以及跑道的全长。从而计算出相邻跑道长度之差,确定每一条跑道的起跑线。(由于每一条跑道宽1.25m,所以相邻两条跑道,外圈跑道的直径等于里圈跑道的直径加2.5m)

3、怎样不用计算出每条跑道的长度,就知道它们相差多少米?(两条相邻跑道之间的差是2.5π)

五、 课外延伸

200m跑道如何确定起跑线?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比》教案(十)


一个优质课堂,就是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比》教案(十)》,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比》教案(十)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会应用这个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并使学生认识事物之间都是存在内在联系的。

2学情分析

新课标中指出“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运用数学。”其实就是让学生带着已有的生活经验、认知经验进入课堂,参与学习。在认知经验中,学生已经理解了除法的意义与基本性质、分数的意义与基本性质,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知识,掌握了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解答分数乘、除法实际问题且理解了比的意义。有了这些知识的储备,学生只要进行知识的迁移、类比就可以自主探究出比的基本性质。本节课意在创设一种“猜测-验证-运用”的课堂教学环境。要求学生参与多向思维,通过不同角度的探索,自己去获取、巩固和深化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猜想、大胆表现、主动探索的学习精神和创新意识,真正体现以“人的发展”为本的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正确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4教学过程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比的基本性质

一、探究比的基本性质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小明、小强、小丽都喜欢制作折纸。有一天,他们三人在争论谁每分钟折的纸鹤数多?

小明说:“我折的纸鹤数与时间(分)的比是6︰8。”

小强说:“我折的纸鹤数与时间(分)的比是3︰4。”

小丽说:“我折的纸鹤数与时间(分)的比是12︰16。

1、问题:小明、小强和小丽谁折得快?

(学生算出这三个比的比值)

2、问题:1. 这三个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比的前项、后项都不相同,可是比值却相同。)

(二)自主探究,汇报交流

1、这三个比中有什么规律?请大家用”6︰8“为例子,以小组为单位,联系比与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或者比与分数中的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关系,讨论:比的前项和后项会有什么样的规律?

2、小组小组尝试研究、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汇报展示。(不同的研究方法)

小结;把这两个归纳的要点进行整合。谁来说一说。

小结: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板书)

4、谁来给大家温馨提示一下,应用比的基本性质,要注意什么?

(三)质疑辨析,深化认识

1. 根据108︰18=6,说出下面各比的比值。

54︰9 =( )

648︰108 =( )

10800︰1800=( )

问题:说一说你是怎样快速说出比值的?根据是什么?

2. 判断并说明理由。

(1)6︰7=(6×0)︰(7×0)=0 ( )

(2)1︰2=(1+2)︰(2+2)=0.75 ( )

(3)2︰8=2︰(8÷2)=0.5 ( )

问题:你觉得这种做法正确吗?如果错误,错在哪里?

二、解决问题,巩固发展

利用商不变性质,可以进行除法的简算。

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可以把分数化成最简分数。

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一)明确什么是最简单的整数比

18︰27 4︰9 3︰15

4.5︰9 5︰6 7︰11

问题:哪些是整数比?哪些比的前项和后项是互质的?

小结: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而且又是互质数,这样的比就叫最简单整数比。

(二)化简比

例1: “神舟”五号搭载了两面联合国旗,一面长15cm,宽10cm,另一面长180cm,宽120cm。这两面联合国旗的长和宽的最简单的整数比分别是多少?

问题:1. 从信息中你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2. 自己尝试解决问题。

3. 反馈交流:5是15和10的什么数?为什么要除以5?

小结:通过上面两个比的化简,谁来说说化简整数比的方法?

(把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三)练习拓展

同学们已经学会了整数比化简的方法。

(2)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 0.75︰2

问题:这两道题和(1)有什么不同?(前、后项不都是整数)怎样把它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先把前、后项化成整数)

1. 自己尝试解决。(指名不同方法的学生板演)

2. 反馈交流:为什么要乘18?

小结:当一个比的前项和后项不是整数时,怎样把它化成最简单整数比?

三、综合练习,巩固提高

1、他们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1)16∶4化成最简比是4。( )

(2)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

(3) : 化简后是1 。 ( )

(4)0.4∶1化简后是 。 ( )

2.把下面各比化成后项是100的比。

(1)学校种植树苗,成活的棵数与种植总棵数的比是49︰50 。

(2)要配制一种药水,药剂的质量与药水的总质量比是0.12︰1 。

(3)某企业去年实际产值与计划产值的比是275万︰250万 。

3、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48︰40 0.15︰0.3 : 0.125:

学生独立尝试解决;指名汇报展示。

4、一项工程,甲单独做20天完成,乙单独做30天完成。

(1)写出甲、乙两队完成这项工程所用的时间比,并化简。

(2)写出甲、乙两队工作效率比,并化简。

四、知识拓展,介绍黄金比

五、全课总结

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附:板书设计:

比的基本性质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整数比: 15:10=(15÷5):(10÷5)=3:2

分数比: =( ×18):( ×18)=3:4

: = × =3:4

小数比: 0.75︰2=(0.75×100):(2×100)

=75:200=3:8

0.75︰2= × =3:8

点击查看更多: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提醒:

扫码关注回复“教案”

获得上下册教案资料!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归纳总结》数学教案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归纳总结》数学教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归纳总结》数学教案

第六单元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1、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笔算法则:

(1)从被除数的高位数起,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

(2)如果前两位比除数小,就要看前三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

(3)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2、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一般把除数用“四舍五入法”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试商大了要调小,试商小了要调大。(四舍商大舍去1,五入商小加上3、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法则:

(1)先用除数试除被除数的前两位数,如果前两位数比除数小,再除前三位数。

(2)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哪一位上面。

(3)每求出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4、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被除数的前两位数比除数小,商是一位数;被除数的前两位数比除数大,商是两位数。

5、商的变化规律(一),除数不变,被除数乘(或除以)一个非0的数,商就乘(或除以)同一个数。

6、商的变化规律(二),被除数不变,除数乘(或除以)一个非0的数,商反而除以(或乘)同一个数。

7、商的变化规律(三),被除数和除数都乘(或除以)一个非0的数,商不变。

8、解决问题 :

①单价×数量=总价

②总价÷数量=单价

③总价÷单价=数量

9、在有余数的除法中:

被除数 ÷ 除数 = 商……余数;

被除数 = 商 × 除数 + 余数。

商 =(被除数 - 余数)÷ 除数;

除数 =(被除数 - 余数)÷商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比》教案(三)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比》教案(三)”,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比》教案(三)

一、教学内容

化简比。(教材第50~51页例1)

二、教学目标

1.能运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2.理解求比值和化简比的区别。

3.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渗透类比思想。

三、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化简比的方法。

难点:理解化简比与求比值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把下面的分数化为最简分数。(课件出示题目)

4/8 6/30 12/18 14/56

点名学生回答,并说一说什么是最简分数。

2.六二班共有学生50人,今天出勤人数为46,总人数与出勤人数的比是多少?(课件出示题目,点名学生回答)

3.师: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4.引出新课。

师:为了使数量间的关系更明确,我们经常要应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一起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化简比)

二、学习新课

1.认识最简单的整数比。

师:谁知道什么样的比可以称作最简单的整数比?

引导学生联系最简分数的概念,讨论什么叫做最简单的整数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最简单的整数比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二是比的前项和后项的公因数只有1。

指名学生举出几个最简单的整数比。

2.教学教材第50页例1(1)。

(课件出示教材第50页例1(1))

(1)学生读题,写出比。

点名学生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15∶10 180∶120

(2)探究整数比的化简方法。

①师:这两个比是最简单的整数比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因为比中含有除1以外的公因数,所以不是最简单的整数比。

②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化简方法,汇报交流。(教师巡视并指导)

③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15∶10=(15÷5)∶(10÷5)=3∶2

180∶120=(180÷60)∶(120÷60)=3∶2

④总结整数比的化简方法。

师:5是15和10的什么数?60又是180和120的什么数?(点名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化简整数比,可以把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课件出示化简方法)

3.教学教材第51页例1(2)。

(课件出示教材第51页例1(2))

师:观察这两个比,它们与(1)中的比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说出这两个比的前、后项为分数和小数。

(1)探究分数比的化简方法。

①组织小组讨论第一个比,探究化简方法。(教师巡视并指导)

②各小组汇报化简的方法,可能出现两种方法:

方法一:乘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1/6∶2/9=1/6×18∶2/9×18

=3∶4

方法二:求比值。

1/6∶2/9=1/6÷2/9=3∶4

(2)探究小数比的化简方法。

①组织小组讨论第二个比,探究化简方法。(教师巡视并指导)

②各小组汇报化简的方法。

根据小组汇报,板书:

0.75∶2=(0.75×100)∶(2×100)

=75∶200

=(75÷25)∶(200÷25)

=3∶8

(3)归纳化简比的方法。

师:化简分数比和小数比时有什么共同点?

引导学生说出都可以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先化为整数比,如果不是最简比,就继续化简。

学生回答后,课件演示:

(4)化简比和求比值的区别。

师:化简比和求比值有什么不同?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归纳:无论是分数比的化简还是小数比的化简,化简比的结果仍要写成比的形式,而不能写成小数或整数的形式。

三、巩固反馈

1.完成教材第51页“做一做”。(点名学生回答,并说说化简的方法)

2∶1 6∶5 1∶2 5∶1 14∶9 1∶5

2.完成教材第52~53页“练习十一”第2、6题。(第2题点名学生回答,第6题先判断,再点名学生板演化简过程)

第2题:第②面。

第6题:不对,正确的比应该是155 cm∶1 m=155 cm∶100 cm=31∶20。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怎样将一个比化简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板书设计

化简比

例1:(1)15∶10=(15÷5)∶(10÷5)=3∶2

180∶120=(180÷60)∶(120÷60)=3∶2

(2)1/6∶2/9=(1/6×18)∶(2/9×18)

=3∶4

0.75∶2=(0.75×100)∶(2×100)

=75∶200

=(75÷25)∶(200÷25)

=3∶8

教学反思

1.在求比的实际问题中,部分学生容易忽略单位换算而直接求比导致错误,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统一单位的重要性,让学生形成条件反射:先统一单位,再求比。

2.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课资料参考

典型例题准备

【例题】甲数的1/3等于乙数的2/5,乙数的2/3等于丙数的3/7。那么甲、乙、丙三个数的比是多少?

分析:根据甲数与乙数、乙数与丙数的关系,分别列出等式,令等式两边都等于1,分别表示出甲数、乙数、丙数,从而求出它们的比。

解答:由题意,得甲数×1/3=乙数×2/5。

设甲数×1/3=乙数×2/5=1,那么甲数=3,乙数=5/2,则甲数∶乙数=3∶5/2。

同理,乙数∶丙数=3/2∶7/3。

因为甲数∶乙数=3∶5/2=9∶15/2,乙数∶丙数=3/2∶7/3=15/2∶35/3,

所以甲数∶乙数∶丙数=9∶15/2∶35/3=54∶45∶70。

相关知识阅读

人体中有趣的比

婴儿的头长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4;

成年男子的肩宽和头长的比大约是2∶1;

一个人脚的长度与自己身高的比大约是1∶7;

一个人两臂展开的长度与自己身高的比大约是1∶1;

一个人绕拳头一周的长度与自己的脚的长度的比大约是1∶1。

点击查看更多: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提醒:

扫码关注回复“教案”

获得上下册教案资料!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比》教案(五)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编写一份教案。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比》教案(五)”,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比》教案(五)

一、教学内容

比的应用的练习课。(教材第55~56页练习十二第3~7题)

二、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按比分配问题的解题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

重难点:会灵活运用按比分配问题的解题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师: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什么?(点名学生回答)

2.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5、6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师:按比分配问题有几种解题方法?是什么?(同桌之间说一说)

引导学生回顾按比分配的两种解题方法。

二、指导练习

1.教学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3题。

(1)组织学生观察图画,理解题意,了解信息。

(2)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如何解决问题。

教师巡视,并引导学生理解每个橡皮艇上有1名救生员和7名游客,也就是救生员和游客的人数比是1∶7。

(3)交流后,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教学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4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师:已知总棵树和每班的人数,要求各班栽的棵数,应先求出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应先求出各班的人数比,人数比等于棵数比,然后根据按比分配求出各班栽的棵数。

教师提示:两个数的按比分配问题的解题方法同样适用于三个及以上的数的比。

(3)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教学教材第56页练习十二第7题。

(1)学生读题看图,理解题意。

(2)师:西红柿的面积可直接用乘法求得,黄瓜和茄子的面积可以怎样求得?

组织小组交流讨论,学生可能有两种回答:

①先求出种黄瓜和茄子的总面积。再根据按比分配问题的解题方法解答。

②先求出黄瓜和茄子占总面积的比,然后用乘法直接根据按比分配分别求出黄瓜和茄子的面积。

(3)学生独立完成,点名学生回答,根据回答板书:

(方法一)西红柿:800×2/5=320(m2)

黄瓜和茄子:800-320=480(m2)

黄瓜:480×2/(2+1)=320(m2)

茄子:480×1/(2+1)=160(m2)

(方法二)西红柿:800×2/5=320(m2)

黄瓜占总面积:1-2/5×2/(2+1)=2/5

茄子占总面积:1-2/5×1/(2+1)=1/5

黄瓜:800×2/5=320(m2)

茄子:800×1/5=160(m2)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56页“练习十二”第8题。(要求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解答)

(答案不唯一)我和爸爸的年龄比:12∶38=6∶19;爸爸与妈妈的年工资比:36000∶(2000×12)=3∶2。

2.完成教材第56页“练习十二”第9*题。(点名学生板演,其余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150 t∶60 t∶15 t=10∶4∶1

3.完成教材第56页“练习十二”第10*题。(学生独立完成,同桌订正)

水泥:20×2/(2+3+5)=4(t)

沙子:20×3/(2+3+5)=6(t)

石子:20×5/(2+3+5)=10(t)

4.完成教材第56页“练习十二”第11*题。(小组讨论解决方法并汇报)

120÷4=30(cm)

长:30×3/(3+2+1)=15(cm)

宽:30×2/(3+2+1)=10(cm)

高:30×1/(3+2+1)=5(cm)

四、课堂小结

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板书设计

比的应用(练习课)

第7题:

(方法一)西红柿:800×2/5=320(m2)

黄瓜和茄子:800-320=480(m2)

黄瓜:480×2/(2+1)=320(m2)

茄子:480×1/(2+1)=160(m2)

(方法二)西红柿:800×2/5=320(m2)

黄瓜占总面积:1-2/5×2/(2+1)=2/5

茄子占总面积:1-2/5×1/(2+1)=1/5

黄瓜:800×2/5=320(m2)

茄子:800×1/5=160(m2)

答:西红柿的种植面积是320 m2,黄瓜的种植面积是320 m2,茄子的种植面积是160 m2。

教学反思

1.本次练习,总的来说学生都能熟练地进行列式计算,但他们还没有达到真正理解利用比的基本性质进行思考解题。究其原因,大概是和一些学生的惰性思维有关。一些学生总认为只要会做就行,没有必要去深究为什么,以至于当新型问题出现时,他们往往不知如何下手。为了改变这种思想,还需要在教学中多注意方法的引导和理解,让其熟练掌握一般方法,能够以不变应万变地去解题。

2.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课资料参考

典型例题准备

【例题】甲、乙两个仓库有很多货物,先从甲仓库运走80 t货物,甲仓库的剩余货物与乙仓库货物的质量比为3∶2;再从乙仓库运走55t货物,乙仓库剩余货物的质量是甲仓库剩余货物的质量的1/4。甲、乙两个仓库原来共有货物多少吨?

分析:不变量:从甲仓库运走80吨货物,甲仓库剩余货物的质量不变。

前后变化的分率:

(1)原来乙仓库货物的质量是甲仓库剩余货物质量的2/3;

(2)从乙仓库运走55 t后,乙仓库剩余货物的质量是甲仓库剩余货物质量的1/4。

对应量:甲、乙两个仓库货物质量变化的分率差的对应量是55 t。

解答:甲仓库剩余的货物:55÷2/3-1/4=132(t)

甲、乙原来共有货物:132+80+132×2/3=300(t)

答:甲、乙两个仓库原来共有货物300 t。

解法归纳:解决此类比与分率前后变化的问题,关键是抓住不变量,找出已知量对应的分率,从而用除法解决问题。

相关知识阅读

公侯伯子男,五四三二一。

假有金五秤*,依率要分讫。

【注释】*:1秤=15斤,5秤=75斤。

有公、侯、伯、子、男五等官员,想要根据官位高低来分75斤金子,按5∶4∶3∶2∶1的比分完。可以通过按比分配问题的知识求出每种官位分得金子的质量。

点击查看更多: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提醒:

扫码关注回复“教案”

获得上下册教案资料!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比》教案(一)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比》教案(一)”,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比》教案(一)

一、教学内容

比的意义。(教材第48~49页)

二、教学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及各部分名称。

2.明确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3.会正确读、写任意相关联的两个量的比,掌握求比值的方法。

三、重点难点

重点:1.理解比的意义,能正确读、写比。

2.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

难点: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课件出示教材第48页的主题图)

1.师: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有什么感受?(组织学生同桌交流,然后点名学生回答)

2.师:图中展示的两面旗都是长15 cm,宽10 cm。我们可以怎样表示它们长和宽的关系呢?

学生交流得出:

(1)用比较多少的方法来表示:长比宽多5 cm,宽比长少5 cm。

(2)用倍数关系来表示:长是宽的15/10倍,宽是长的10/15。

3.引出新课。

师:在描述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时,我们除了可以用“多多少、少多少、几倍、几分之几”来描述外,还可以用“比”来描述两个量之间的关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的知识。(板书课题:比的意义)

二、学习新课

1.教学比的意义。

(1)同类量的比。

师:这两面旗的长和宽的倍数关系还可以用比来表示。长是宽的15/10倍,可以说长和宽的比是15比10。那么宽是长的10/15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是几比几呢?

引导学生自己说出宽和长的比是10比15。

教师小结:长和宽都是表示长度的量,属于同类量。所以无论是长和宽的比还是宽和长的比,都是两个长度的比,我们把这类比叫做同类量的比。

(2)非同类量的比。

课件出示:“神舟”五号进入运行轨道后,在距地350 km的高空做圆周运动,平均90分钟绕地球一周,大约运行42252 km。

①师:怎样用算式表示飞船进入轨道后平均每分钟飞行多少千米?

引导学生回答用“42252÷90”求出速度。

②师:除了用除法来表示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外,我们也可以用比来表示,也就是飞船所行路程和时间的比是42252比90。因为这里的42252 km与90分钟是两个非同类的量,所以比也可以表示非同类量之间的关系。

(3)归纳比的意义。

师:结合上面两个例子,你能说一说什么是比吗?

学生试说,教师小结: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板书比的意义,组织学生齐读)

2.教学比的读、写法和各部分名称。

(1)引导学生自学教材第49页上半页的内容。

师:你学到了哪些比的知识?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后汇报。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2)明确比值的求法和表示方法。

师:用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例如这里的3/2。(板书:比值=比的前项÷比的后项)

教师提示:比值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或整数表示。

3.教学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师:观察上面的式子,你能发现比与除法的关系吗?

引导学生发现比的前项相当于被除数,比号相当于除号,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数,比值相当于商。

师: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比和分数又有什么关系呢?

小组讨论,汇报交流。根据学生回答,课件演示下表:

教师总结:比与除法、分数联系紧密,但又有区别。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种数,比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各自的意义不同。所以在表述它们之间的关系时,要说“相当于”,而不能说成“等于”或“是”。

三、巩固反馈

1.完成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点名学生回答)

第1题:6 8 3/4 1.8 2.4 3/4

第2题:1/8 4

2.完成教材第52~53页“练习十一”第1、3、5题。(第1、5题学生独立完成,第3题点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第1题:(1)14 8 7/4

(2)16 10 8/5 10 26 5/13

(3)18 12 3/2

第3题:5/9 15/4 7/9 1.6

第5题:7∶5=1.4 2∶1=2

23∶20=1.15

菠菜的钙、磷含量比最高,茄子最低。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比的意义是什么?

板书设计

比的意义

比的意义: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

教学反思

1.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的知识点较多,有比的意义、读写以及各部分名称;有比值的概念及其求法;还有比与除法、分数的区别与联系等。针对本课内容的特点,在教学中,主要体现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通过讲导结合,理解比的意义。在学习比的意义的时候,考虑到学生对比缺乏认知,所以主要通过教师的“导”,引导学生明确: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可以用除法,也可以用比,并通过同类量和不同类量的比,引出比的意义。

二是注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在学习比的各部分名称及读法、写法时,采用了让学生看书自学的方式,在学习中通过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在学习比和除法以及分数关系的时候,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结合教材,围绕问题展开讨论,总结出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课资料参考

典型例题准备

【例题】工人种植一批树苗,已种植的棵数与总棵数的比是2∶5,下午又种植了36棵,这时已种植的棵数与总棵数的比是5∶8。这批树苗共有多少棵?

分析:根据比与分数的关系,可以将与比有关的问题转化为分数问题解答。

已种植的棵数与总棵数的比是2∶5,也就是已种植的棵数是总棵数的2/5。又种了36棵后,已种植的棵数与总棵数的比是5∶8,即此时已种植的棵数是总棵数的5/8。所以36所对应的分率是5/8-2/5,即36是总棵数的5/8-2/5。求单位“1”,用除法计算。

解答:36÷5/8-2/5=36÷9/40=160(棵)

答:这批树苗共有160棵。

解法归纳:把与比有关的问题转化为分数问题解决时,关键是根据已知比正确得出谁是谁的几分之几。

相关知识阅读

奇妙的比

张扬和李明在争论一个问题。张扬说:“比的后项不能为0,可是,前几天中国女足还以3∶0的成绩战胜了美国女足。这里的比的后项就是0,为什么呢?”

李明笑着说:“比赛中的3∶0,与表示倍数关系的比是两码事。虽然读法、写法都一样,可它们的意义不相同。表示倍数关系的两个数,也可以表述为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由于除数是0没有意义,所以比的后项也不能是0。而比赛中记录的3∶0,不表示两个队得分的倍数关系,只表示比赛双方的进球的个数,只是借用了比的写法。”

张扬佩服地点了点头。

点击查看更多: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提醒:

扫码关注回复“教案”

获得上下册教案资料!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比》教案(九)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比》教案(九)”,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比》教案(九)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掌握化简比的方法,能正确地把一个比化成最简整数比。

过程与方法

通过迁移类推,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并使学生认识事物之间都是存在内在联系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与人合作的意识,并能与他人互相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2学情分析

比的基本性质的学习是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基本性质,六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推理概括能力,他们完全可以根据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推导出比的基本性质,在此可以采用自学、小组讨论、个人展示等方式,以此来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时,要学生感受知识形成的过程,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使学生进一步受到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初步接触函数思想。但由于所学的相关知识的时间有些久远,部分学生已经淡忘。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化简比的方法,能正确地把一个比化成最简整数比。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4教学过程

4.1第1课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比的基本性质》导入

1、什么叫做比?比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2、比与除法和分数有什么关系?

比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

除法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商

分数 分子 -(分数线)分母 分数值

3、除法中的商不变规律是什么?举例:

12÷4=3 (12÷2)÷(4÷2)=3

12÷4=3 (12×2)÷(4×2)=3

4、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活动2【讲授】《比的基本性质》探究

1、谈话导入,大胆猜想。

比的基本性质

1、类比猜测:除法有“商不变性质”,分数也有“分数的基本性质”,根据比与除法和分数的关系,同学们猜想看看,比也有这样的一条性质吗?如果有,这条性质的内容是什么?

学生猜测比的性质是什么?

2、验证猜测的性质能否成立:学生和老师一起讨论研究。

6÷8=(6×2)÷(8×2)=12÷16

6:8=(6×2)∶(8×2)=12:16

6:8=(6÷2)∶(8÷2)=3:4

6÷8=(6÷2)÷(8÷2)=3÷4

3、 小组派代表说明验证过程,其他同学补充说明。

正式得出“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板书)

4、板书课题:比的基本性质

师:你认为比的基本性质里哪些词语很重要?为什么“0除外?”

观察讨论:你们是怎样理解“最简单的整数比”这个概念的?

(最简单的整数比必须是一个比,它的前项和后项必须是整数,而且前后项的公因数只有1。)

明确:我们可以运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意图:通过练习,理解最简整数比,并为后面化简比作铺垫)

5、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⑴课件出示例1(1):“神州”五号搭载了两面联合国旗,一面长15cm,宽10cm,另一面长180cm,宽120cm(见右图)。这两面联合国旗长和宽的最简单的整数比分别是多少?

⑵生读题,然后写出一大一小两面旗联合国旗长和宽的比:

15:10 180:120

师问:这两个比,数据大小悬殊,很难看出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问:这两个比,是不是最简单的整数比呢?如何才能把它们化成最简整数比呢?生自己尝试化简。

⑶观察这两个比的结果,两面旗的长宽不同,化简结果相同,说明了什么?

生:交流,体会两面旗的大小不同,形状相同。从中进一步了解化简比的必要性。

⑷课件出示例1(2):

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0.75:2 :

师:如何把它们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呢?

生:讨论交流,先化成整数比,再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尝试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6、小结:化简比的方法。

板书设计:

比的基本性质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化简比

15:10 180:120

=(15÷5):(10÷5) = 3:2

活动3【练习】比的基本性质》反馈练习

1、看谁的眼睛看得准?(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各题)

(1)4:15=(4×3):(15÷3)=12:5……(×)

(2) :=( ×6):( ×6)=2:3……(√)

(3)10:15=(10÷5):(15÷3)……………(×)

2、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1)14:21 (2): (3)1.25:2

点击查看更多: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提醒:

扫码关注回复“教案”

获得上下册教案资料!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比》教案(八)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比》教案(八)”,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比》教案(八)

1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掌握化简比的方法,能正确地把一个比化成最简整数比。

2.通过迁移类推,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并使学生认识事物之间都是存在内在联系的。

3.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与人合作的意识,并能与他人互相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2学情分析

本课时是学习了比的意义的后续内容,学生已经掌握了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方法,学生已有了知识、方法的经验。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化简比的方法,能正确地把一个比化成最简整数比。

教学难点:通过迁移类推,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比的基本性质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

2.两个数的比表示什么呢?(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关系)

3. 有关比的知识,你还知道哪些?

比的基本性质。

二、探究规律

1.你认识的比的基本性质是怎样的?

学生说:(可能是文字)

学生边说时,教师摘录重要词语板书。

2. 他认为比的比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比值是不变的。那比值是否真的不变呢?我们就需要需要来验证,自己举例证明,比值会不会变。

3.我们来看一下刚才验证的过程。

(1)反馈一: 6:12=(6×2)∶(12×2)=12:24=1/2

学生都用乘法来验证。拿学生的作品用,还能怎么变?

6:12=(6÷3)∶(12÷3)=2:4=1/2

6:12=(6×4)∶(12×4)=24:48=1/2

那么在乘或减除以的时候,有什么要注意的?你们的意思如果不是同时乘或除以,比值就会改变,是吗?我们来看看。

(2)反例说明:6:12=(6+2)∶(12+2)=8:14=4/7

6:12=(6-2)∶(12-2)=4:10=2/5

刚才同学们用很多例子来验证,其实还有很多很多……。

4.看来,比确实有这样的性质。只有当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才不变,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

5.朱老师觉得这个比的性质,听起来这么熟悉了。你们有这个感觉的吗?这个性质为什么和它们的性质差不多呢?

(因为比的前项相当于被除数、分子,后项相当于除数、分母,所以除法里的性质也可以适用在比里面。)

小结:哦,原来我们今天发现的比具有的性质,也不是什么多新的知识,把除法、分数转化成比,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也就自然而然转化成了比的性质。

6.板书课题:比的基本性质

7.小练习:(逐步出现)

(1)60:80 =120:( )你是怎么想的?利用什么来填的?

(2)=( ):320你是怎么填的?

(3)=(60÷2):(80÷ )这里可以填什么?为什么?还可以填什么?小数、分数可以吗?这样填得完吗?那任意数都可以吗?为什么要“0”除外?(对,只要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非0数就可以了。)

(4)现在,朱老师把这这两个数同时除以一个数后,得到3:4,你觉得这个整数比怎么样?还能找到更简单的吗?为什么?

小结:像3:4这样,前项、后项都是互质数的比叫做“最简单的整数比”。

三、运用规律

1. “最简单的整数比”。

最简单整数比必须满足几个条件呢?

必须是一个比;

它的前项和后项必须是整数,

前后项的公因数只有1。也就是前后项必须是互质的。

2.教学60:80怎么转化成3:4

同时除以除以60、80的最大公因数,利用什么来做的?

为什么除以20呢?能不能一次次的除以2?

分数在约分时,也是同时同时除以他们的最大公约数是吗?看来,求最简整数比的方法和我们以前约分的方法也是一样的。

3.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14:21 0.75:2 1/5:1/9 4/9:7/9

学生尝试练习。

4.反馈

(1)比的前后项要除以最大公约数。(课件)整数比----比的前后项都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最简比。

(2)先化成整数比,(利用什么来化成整数比的呢?)再按照化简整数比的方法化成最简整数比。(课件)分数比----比的前后项都乘它们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整数比→最简比。

(3)分子、分母同时乘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化成整数比,再再按照化简整数比的方法化成最简整数比。(课件)小数比----比的前后项都扩大相同的倍数→整数比→最简比。

5.观察这两个分数比,你有什么发现?

(还发现凡是分母相同的两个比,它们的化简比就是两个分子的比。发现凡是分子相同的两个比,它们的化简比就是分母调换位置写成的。)

那真的如你们所说的那样吗?请再试着举出几个例子验证一下吧。

6.同学们真了不起,还发现了同分子分数和同分母分数化简整数比的简便方法。

四、综合运用

1.上节课陈老师给我们看了四面不同的国旗,还记得吗?为什么这些国旗大大小小规格不一,但形状一样呢?你能来进一步解释一下吗?

(化简比后都是3:2)我们一起来化简一下,看看是否是这样。

2.看来,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最简整数比,能便于我们书写、比较。能一眼看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3.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对呀,我国国旗法规定,无论多大面积的国旗,长与宽的比必须是3:2.那现在有一张长27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纸,你能按这样的规定制作一面最大的国旗吗?

五、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学习了哪些知识?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可以化简最简单的整数比?

点击查看更多: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提醒:

扫码关注回复“教案”

获得上下册教案资料!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归纳总结》数学教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数学教案六年级”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