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解决问题》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五年级

发表时间:2021-10-27

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解决问题》数学教案。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解决问题》数学教案”,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解决问题》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在实际情境中正确找出等量关系。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ax-b=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3、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教学重、难点:

找出数量间的等量关系,并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喜欢看花卉展览吗?

生:喜欢!

(课件出示2005中国昆明国际花卉展的现场?)

师:这是2005中国昆明国际花卉展的现场。从1995年开始举办的中国昆明国际花卉展,浓缩

了云南花卉产业发展史。正如云南省花卉产业联合会会长施天骏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通过花展可以看出云花正在加快走向国际市场的步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解决一个和花卉展览有关的数学问题,好吗?

板书:解决问题(二)

二、走进新课

1、图示信息,寻找等量关系

(课件出示例2主题图和文字部分)。

师:你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在课件上用红色闪动条件和问题:草本花卉1 400 000盆,草本花卉比木本花卉的20倍还多20万盆呢!木本花卉有多少盆呢?

问:题目中是怎样说草本花卉和木本花卉之间的关系的?你能用线段图表示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独立画线段图。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画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画出线段图:

师:仔细观察线段图,你能发现哪些等量关系?

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根据学生的交流板书:

木本花卉的盆数×20+20=草本花卉的盆数;

草本花卉的盆数-木本花卉的盆数×20=20;

木本花卉的盆数×20=草本花卉的盆数-20。

2、列出方程,解决问题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些等量关系式,看看哪个数量是已知的,哪个数量是未知的?

生:草本花卉的盆数是已知的,木本花卉的盆数是未知的。

问:能根据上面的第一个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求出木本花卉的盆数吗?请同学们试一试。

学生试着设未知数,并根据第一个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答。

学生试做后,指名板演。

解:设木本花卉有x万盆。列方程得:www.jAb88.cOm

20x+20=140

20x=120

x=6

师:这道题做正确了吗?我们一起来检验一下。

20×6+20=120+20=140

师:通过检验,我们发现木本花卉的20倍+20和草本花卉的盆数相等,符合题意,说明我们的

解答正确,可以写上答语了。

(板书答语)

师:刚才我们根据草本花卉的盆数第一个等量关系列出了方程,你还能根据另外的两个等量关

系列出方程求出草本花卉的盆数吗?请试一试。

学生试做后,指名汇报,板书:

解:设木本花卉有x盆。列方程得:

140-20x=20 20x=140-20

20x=120

x=6

答:木本花卉有6万盆。

解:设木本花卉有x盆。列方程得:

20x=140-20

20x=120

x=6

答:木本花卉有6万盆。

师:我们用不同的方程解决了“木本花卉有多少盆?”的问题,请同学们比较一下,哪个方程

好一些?

生:第一个方程好一些,因为这个方程的等量关系容易找。

三、完成练习,巩固深化

1、教科书第108页练习二十一的第1题的第(1)小题。

先让学生读题,并想想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再独立解答。交流时让学生说自己是怎样

找等量关系的,又是怎样列出方程的,解方程的步骤是怎样的,是怎样检验的。

2、做练习二十一的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突出要根据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来列方程。

四、课堂作业

做练习二十一的第1题的第(2)小题和第3题。

五、总结学法,谈谈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是怎样得到这些收获的?

延伸阅读

西师大版三年级下册《乘法解决问题》数学教案


西师大版三年级下册《乘法解决问题》数学教案

教具、学具准备:

不同颜色的圆纸片,相同长度的小木棒若干根,多媒体课件(或挂图)。

教学过程:

一、联系与引入

根据下面的图示列出算式,并说明意义。

△△△ △△△ □○□=□

☆☆☆☆ ☆☆☆☆ □○□=□

●● ●● ●● ●● □○□=□

二、问题与探索

多媒体显示:用相同小棒摆成的两组正方形。

第一组第二组

提问:看看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

第二组比第一组多几个正方形?

第一组比第二组少几个正方形?

第二组用的小棒比第一组多几根?

第一组用的小棒比第二组少几根?)

提示:想一想,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待学生实在找不到问题时。)

师:你们看是不是还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

(1)第二组正方形的个数里有几个第一组的个数?

(2)第二组用小棒的根数里有几个第一组用的根数?

从正方形个数来说,第一组1个,第二组两个1个;从用的根数来说,第一组用了1个4根,第二组用了3个4根。3个4根也可以说是4的3倍。

以前我们学习了两个数比大小的问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两个数之间的倍数问题。

(接着把第二组的正方形换掉,改为3个正方形。)

师:现在大家研究一下,第二组正方形用小棒的根数与第一组有什么关系?(把教学思路引导到有关“倍”的研究上来。)

三、学习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师:请同学们动手摆学具,要求是先想出摆的根数,再有顺序地一组组摆出来。

(1)●●●

是上一行的2倍

(2)●●

是上一行的4倍

(3)/ / /

是上一行的5倍

独立摆完后,小组讨论:要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怎样计算?为什么?

小结:教师充分了解情况后,根据学生理解的水平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小结。

四、学习解决实际问题

1.多媒体出示第77页“学生打扫教室卫生的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动脑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交流的内容是:

(1)根据给出的信息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2)擦桌椅的是扫地的2倍是什么意思?

(3)怎样进行计算?请讲出道理。

2.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组织全班交流。

西师大版三年级下册《除法解决问题》数学教案


西师大版三年级下册《除法解决问题》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2、使学生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 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应用分析推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小棒、学生每人准备 20 根小棒、 20 个圆片。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新课

1、师生做拍手游戏。

[ 设计意图 ] 活跃课堂气氛,拉近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摆一摆

(1) 第一行摆 2 根小棒,第二行是第一行的 3 倍,第二行是多少?

(2) 第一行摆 2 根小棒,第二行是第一行的 4 倍,第二行是多少?

3、小结:我们刚才一起复习了有关“倍”的知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倍”的数学问题。

[ 设计意图 ] :从学生以有的知识出发为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做好知识上的铺垫。

二、合作探究新知

1、要求学生用 4 根小棒摆一个正方形,再在第二行摆 2 个正方形,说一说第二行摆 2 个正方形用的根数里有几个一个正方形的根数。

2、(1) 摆飞机,数一数用几个小棒摆出一架飞机?

(2) 指导学生摆飞机。

(3)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思考(针对学生回报摆的结果),谁能根据你摆的飞机,提出一个问题让大家猜一猜,引出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也就是他们摆的根数是老师摆的几倍。

(4) 如果再摆一架飞机,这时飞机根数是老师摆的几倍?

(5) 回报结果,让学生在探究中找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解题思路。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就是“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像刚才摆飞机就是求 15 里面有几个 5 , 15 里面有 3 个 5 ,也就是 15 是 5 的 3 倍。说明“倍”是一种关系,不是单位总称,所以 3 后面什么也不用写。

3、 看一看,比一比(出示课件)

(1) 萝卜 3 个,茄子 6 个,茄子的个数是萝卜个数的几倍( 6 里面有几个 3 )。

(2) 萝卜 2 个,茄子 6 个,茄子的个数是萝卜的个数的几倍( 6 里面有几个 2 )。

[ 设计意图 ] :让学生由生活中的食物联系到倍数关系,因为数学本来就来源于生活。

(3) 摆圆片(动手操作)

a 、第一行摆 4 个○,第二行摆 8 个○。

b 、第一行摆 3 个○,第二行摆 9 个○。

4、考考你

8 里面有( )个 4 8 是 4 的( )倍 12 里面有( )个 3 12 是 3 的( )倍 24 里面有( )个 6 24 是 6 的( )倍 42 里面有( )个 7 42 是 7 的( )倍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教学例 3

(1) 仔细看图,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 引导学生思考,想一想,怎样解决“唱歌人数是跳舞人数的几倍。

(3) 引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4)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并组织学生集体订正。

(5) 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根据学生的思路解决)

2、引导学生做一做

[ 设计意图 ] :重点突出学生的自主参与,独立思考。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要把充分的学习时间还给学生。

3、归纳小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只是说法不同,用除法计算。

四、 巩固深化

1、练习十二(第 1 题)要求学生认真看图

(1) 图中有些什么动物?

(2) 分别是多少只?

(3) 独立分析解决,小鹿的只数是小猴的几倍?

(4) 为什么这样列式?

(5) 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

2、独立完成第 2 题

3、观看课件拓展

(1) 观察各种书籍的本数。

(2) 完成题中的问题。

(3) 还能提出问题吗?

五、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本课时,我在教学中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实践中体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采取摆一摆、比一比、考考你等学习形式。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探究中学习掌握了本课时的知识,达到预计的目的。不足之处,是教师的巡视不够,导致学困生没有落到实处,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的学习、探索先进的教学经验、制作学生喜欢的课件。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学到有用的数学知识。

四年级下册《解决问题》教案西师版


四年级下册《解决问题》教案西师版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第5~6页例4、例5及课堂活动,练习一第11题。
【教学目的】
1.经历用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获得解决问题的实际体验。
2.会解决涉及倍数关系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目标】
在教学中利用计算机的优势,使本来抽象、复杂、静止的数学知识和概念及推理过程“动”起来。计算机能创设情境,化静为动,化难为易,使学生自主领悟知识形成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每个学生的思维随着画面去观察、体验、发现,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运算顺序。(课件出示)
125×4+54340×2-120(90-25)×32.
2.情境引入
教师:你知道哪些动物可以称得上是森林医生吗?
学生:啄木鸟、山雀。
(课件出示)例4的情境图让学生观察,观察后提出问题学生:啄木鸟每天吃多少只害虫?
教师:我们学习了混合运算,今天我们就来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自主探索
1.教学例4。
教师:从这个情境中你知道哪些数量?他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教师:你能用图(最好是线段图)表示出他们每天吃害虫的关系吗?学生自主用图画表示山雀与啄木鸟每天吃害虫的关系,教师巡视指导
(课件出示线段图的画法)
先用165×3得到山雀吃害虫只数的3倍是多少,但是啄木鸟每天吃害虫的只数没有山雀的3倍那样多,而是比3倍少45只,所以,还要在此基础上减去45只才得到啄木鸟每天吃害虫的只数。指导学生写出答语。
(课件出示)将例4中的少45只改成多45只,
学生画线段图并独立解决,然后交流。
学生1:我的线段图这样画:
学生2:我是这样列式的:165×3+45。
教师:你发现这两个问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学生:相同点是啄木鸟每天吃害虫的只数与山雀吃害虫的只数都有倍数关系。但一个是比山雀的3倍少45只,所以计算出3倍后要减去45只;一个比3倍多45只,所以要计算出3倍后要加上45只。
2.教学例5。
教师:刚才我们解决了森林医生吃害虫的问题,下面我们来解决小朋友在集邮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课件出示例5,并提出数学问题。)学生独立解决,再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解决方法。全班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学生1:我这样思考:要求小青有多少张邮票,必须先知道小明有多少张邮票,因为题中告诉了小青的邮票张数是小明的3倍。而要求小明有多少张邮票,可以直接用80减去15,因为题中告诉了小明比小华少15张。由此可以这样列式:

课件出示算式(80-15)×3。
学生2:我这样思考,根据小明比小华少15张邮票,可以求出小明的邮票张数为:80-15=65张。根据小青的邮票是小明的3倍可以求出小青的邮票张数,即:65×3=195张。列成综合算式是:(80-15)×3。指导学生写答语。
三、活动思考(课件出示内容)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先在组内交流思考方法,再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全班交流。
四、独立练习学生完成练习一第10题,做后交流。
五、小结教师:通过今天的问题解决,你有什么收获?
《解决问题》课后问卷
解决问题:
1、一辆汽车从新华村开往县城,每小时行42km,开出2小时后离县城还有6km。新华村到县城的公路长多少千米?你能用线段图表示出来各个数据吗?
2、草场上有山羊75只,绵羊比山羊的4倍多20只,草场上有绵羊多少只?你能用线段图表示它们的只数吗?
统计数据分析
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掌握情况统计
图表一
能准确列出算式并计算的人数正确率%能正确画出线段图的人数正确率%
实验班(40人)3895%3792.5%
对照班(40人)3587.5%3075%
效果分析:
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实验班学生有了多媒体课件展示线段图的画法,就大大提高了画线段图的正确率,全班40人中,有37人都能正确画出线段图,正确率达到了92.5%,而对照班的正确率只有75%,可见,利用多媒体课件,特别是对画线段图的展示和指导,让每个学生的思维随着画面去观察、体验、发现,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学会了画线段图的方法。
学会了画线段图的方法,就可以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使本来抽象、复杂、静止的数学知识和概念及推理过程“动”起来,化静为动,化难为易,使学生自主领悟知识形成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根据问题,正确的列出算式并计算,使计算的正确率提高到了95%。

西师版四年级下册数学《解决问题》教案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西师版四年级下册数学《解决问题》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内容:

解决问题

教学目的:

1.经历用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获得解决问题的实际体验。

2.会解决涉及倍数关系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目标:

在教学中利用计算机的优势,使本来抽象、复杂、静止的数学知识和概念及推理过程动起来。计算机能创设情境,化静为动,化难为易,使学生自主领悟知识形成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每个学生的思维随着画面去观察、体验、发现,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运算顺序。(课件出示)

1254+543402-120(90-25)32

2.情境引入

教师:你知道哪些动物可以称得上是森林医生吗?

学生:啄木鸟、山雀。

(课件出示)例4的情境图让学生观察,观察后提出问题学生:啄木鸟每天吃多少只害虫?

教师:我们学习了混合运算,今天我们就来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自主探索

1.教学例4。

教师:从这个情境中你知道哪些数量?他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教师:你能用图(最好是线段图)表示出他们每天吃害虫的关系吗?学生自主用图画表示山雀与啄木鸟每天吃害虫的关系,教师巡视指导

(课件出示线段图的画法)

先用1653得到山雀吃害虫只数的3倍是多少,但是啄木鸟每天吃害虫的只数没有山雀的3倍那样多,而是比3倍少45只,所以,还要在此基础上减去45只才得到啄木鸟每天吃害虫的只数。指导学生写出答语。

(课件出示)将例4中的少45只改成多45只,

学生画线段图并独立解决,然后交流。

学生1:我的线段图这样画

学生2:我是这样列式的:1653+45。

教师:你发现这两个问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学生:相同点是啄木鸟每天吃害虫的只数与山雀吃害虫的只数都有倍数关系。但一个是比山雀的3倍少45只,所以计算出3倍后要减去45只;一个比3倍多45只,所以要计算出3倍后要加上45只。

2.教学例5。

教师:刚才我们解决了森林医生吃害虫的问题,下面我们来解决小朋友在集邮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课件出示例5,并提出数学问题。)学生独立解决,再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解决方法。全班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学生1:我这样思考:要求小青有多少张邮票,必须先知道小明有多少张邮票,因为题中告诉了小青的邮票张数是小明的3倍。而要求小明有多少张邮票,可以直接用80减去15,因为题中告诉了小明比小华少15张。由此可以这样列式

课件出示算式(80-15) 3。

学生2:我这样思考,根据小明比小华少15张邮票,可以求出小明的邮票张数为:80-15=65张。根据小青的邮票是小明的3倍可以求出小青的邮票张数,即:653=195张。列成综合算式是:(80-15)3。指导学生写答语。

三、活动思考(课件出示内容)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先在组内交流思考方法,再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全班交流。

四、独立练习学生完成练习一第10题,做后交流。

五、小结教师:通过今天的问题解决,你有什么收获?

《解决问题》课后问卷

解决问题:

1.一辆汽车从新华村开往县城,每小时行42km,开出2小时后离县城还有6km。新华村到县城的公路长多少千米?你能用线段图表示出来各个数据吗?

2.场上有山羊75只,绵羊比山羊的4倍多20只,草场上有绵羊多少只?你能用线段图表示它们的只数吗?

统计数据分析

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掌握情况统计

图表一

能准确列出算式并计算的人数 正确率% 能正确画出线段图的人数 正确率%

实验班(40人) 38 95% 37 92.5%

对照班(40人) 35 87.5% 30 75%

效果分析:

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实验班学生有了多媒体课件展示线段图的画法,就大大提高了画线段图的正确率,全班40人中,有37人都能正确画出线段图,正确率达到了 92.5%,而对照班的正确率只有75%,可见,利用多媒体课件,特别是对画线段图的展示和指导,让每个学生的思维随着画面去观察、体验、发现,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学会了画线段图的方法。

学会了画线段图的方法,就可以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使本来抽象、复杂、静止的数学知识和概念及推理过程动起来,化静为动,化难为易,使学生自主领悟知识形成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根据问题,正确的列出算式并计算,使计算的正确率提高到了95%。

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整理与复习》数学教案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整理与复习》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整理与复习》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1、回顾字母表示和数量关系、等式和方程的意义。

2、讨论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3、交流写方程和解方程的基本方法。

4、简述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

教学目标:

1、组织学生回顾方程的相关知识。

2、能从实际情境中找出等量并写出方程。

教学准备:

卡片、课件或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讨论交流,会用字母

1、分组讨论: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有哪些问题值得注意?

2、出示教材111页2题,说出字母和字母式子表示的意义。

3、练习112页的1,2,3题。

4、小结:字母可以表示数和数量关系;当告诉字母的值时,我们可以求出式子表示的数量。

二、回顾引导,会解方程

师:同学们,我们前面学习了方程的有关知识,看看下面这些题目你们会做吗?请判断,是等式的记上□,是方程的记上○。

卡片出示,学生按编号记写答案。

(1)3a+2 (6) 56-12=44

(2)6+y=12 (7) x+y=10

(3)5b-4=6 (8) 2d=d+d

(4)S=ah (9) 8×4=32

(5)a+b=b+a(10)8x-4x=5

师:同学们,请大家说说画□的和画○的式子是哪些?

学生一边回答,教师一边贴黑板上。

师:画□的题有(2),(3),(4),(5),(6),(7),(8),(9),(10)。大家同意吗?

生(齐):同意!

生:画○的题有(2),(3),(5),(7),(8),(10)。大家觉得对吗?

生:不对。因为5题和8题不是方程,4题是算面积的公式,所以不能画“○”。

生:可以。都含有字母!都是等式!就可以画圈。

师:你们同意谁的?讨论讨论看?

生:因为5题和8题任意用一个数进行检验,都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师:是吗?大家试试看。

学生汇报中,发现等式中的恒等式不是方程。计算公式虽然含有字母,但也不是方程。

板书:

等式方程如(2),(3),(7),(10)

算式如(6),(9)

公式如(4)

代数恒等式如(5),(8)

师:请大家算出6+y=12,5b-4=6,8x-4x=5的解,验算一下,看你做对没有。

师:大家完成以后,同桌说说什么是方程的解,怎样解方程?

生:如“6+y=12”中,如果y=6,方程左右两边就相等了。这里6就是“6+y=12”的解。

生:老师,你说过求方程解的过程就是解方程呢!

师:对,找到一个数,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这个数就是方程的解。求这个解的过程就是解方程。

师:结合刚才的解答,你认为在解方程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生:比如3x=18,就想3和几相乘是18?这个数就是x的值,也就是方程3x=18的解。

生:使用等式的性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两边同时加、减相同的数。

生:两边同时乘、除一个数时,除了注意数相同以外,还要注意乘、除的数不能为“0”。

师:刚才大家提到了等式的性质,那么什么是等式的性质呢? 做完了这些题,同桌交流一下。

12x-6=36 12y+6=36 12x-6x=36 12y+6y=36

完成后请学生上台写出解答过程,并说明每步变化的理由。

三、分析关系,构建等式

师:看图,你发现了什么关系呢?能用式子表示吗?试试看。

有5篮子辣椒,每篮xkg, 一共12kg。鱼缸里有35条金鱼。其中红金鱼有10条,黑金鱼有y条。

生:5x=12

生:10+y =35 总量=总量 总数=总数

生:12÷x=5

生:35-y =10 篮数=篮数 红金鱼数=红金鱼数

师:根据刚才列出的式子 ,同桌再把等量关系讲一遍。想想还有其他的列法吗?

练习教科书第4,5题。

师:请大家说说,写等式的关键是什么?

板书:读懂题意,找到等量。

练习:请用线段图表示这两个方程的意义。4x+2=6 5b-2b=18

四、简单应用,解决问题

师:请大家先列式解答这两道题,然后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分小组交流。

1、几个小朋友去买冰激凌。玲玲买了8个 ,芳芳买了5个。玲玲比芳芳多花了12元。冰激凌是多少钱1个?

2、爷爷买的3节电池的价钱刚好比1盒牙膏贵8角。已知牙膏每盒是3元5角,每节电池多少元?

学生完成后,小组汇报交流时,教师板书:

(1)读懂题意,找到等量;

(2)把未知数看作已知数,用字母表示;

(3)写出方程,求出解。

师:用方程解决问题,要注意些什么?

生:要设未知数,用字母表示。

生:要认准等量关系,写出等式。

生:做完了,还要检验答案是不是符合题意。

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答或者检验。

……

师:看来大家学得非常好!奖励你们完成书上的练习。请大家做教科书第113页和第114页的第6,7题。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数学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教材P39例10及教材练习九第1、2、5、7、8、9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实际应用中,会灵活的选用“去尾法”和“进一法”取商的近似值,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对生活实际问题的讨论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人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对不同生活情境的分析与思考,体会近似值的生活意义。

教学重点:根据实际需要取商的近似值。

教学难点:分析并理解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互动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导入:数学来源于生活,也要应用于生活。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要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这一单元我们主要学习的是小数除法,这节课我们就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互动新授

1.出示教材第39页例10的第(1)题:

小强的妈妈要将2.5千克香油分装在一些玻璃瓶里,每个瓶最多可盛0.4千克。需要准备几个瓶?

先让学生读题并思考:这道题的条件和问题是什么?怎样列式?

引导学生自主列出算式并计算:2.5÷0.4=6.25(个)

师引导学生思考,瓶子的个数都是整数,怎样取近似值?

学生可能会想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来取商的近似值:

即2.5÷0.4≈6(个)

这时,教师启发学生思考:6个瓶子能装下2.5千克香油吗?

学生思考后回答:装不下,因为6×0.4=2.4(千克),还剩下0.1千克装不下。所以需要7个瓶子。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小结:虽然6. 25的十分位的“2”比5小,但在这里仍然要向前一位进一。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称为“进一法”。(板:进一法)

引导学生想一想,生活中的哪些实际问题需要用“进一法”取近似值?

(如装东西需要多少容器,做东西需要多少材料等)

2.出示教材第39页例10第(2)题:

王阿姨用一根25米长的红丝带包装礼盒。每个礼盒要用1.5米长的丝带,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几个礼盒?

引导学生读题,并分析题意,独立尝试列式解答:

25÷1.5=16.666……(个)

让学生想一想:怎样取近似值?包装17个礼盒,丝带够吗?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汇报:

包装17个礼盒,即1.5×17=25.5 (m),丝带不够。

师引导并小结:那只能取商的整数部分,小数点后的尾数应去掉。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叫“去尾法”。(板书:去尾法)

引导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哪些问题需要用到去尾法?并比较一下这两个例题,有什么不同?

(取近似值一个用的是“进一法”,一个用的是“去尾法”。)

引导学生发现去尾法的结果比整数部分少1,进一法的结果比整数部分多1。

让学生思考:什么情况下用“去尾法”,什么情况下用“进一法”?

引导学生小结:如果求平均数或者计算题的近似值,就用“四舍五入”法。如果买东西或做成一个东西,只能舍去小数部分,买或做整个的物品,用“去尾法”。如果要装东西,比如用油桶装油,因为多的油都要用桶来装,所以即使余下的不多,也要多算一个用“进一法”。(板书:根据实际情况)

三、巩固拓展

1.出示教材第40页练习九第1题。

(1)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理解题目的内容和要求。

(2)指名学生发言,找出已知条件。

(3)小组合作交流,整理解题思路。

学生可能汇报:

①2台1小时 2÷3=0.4(公顷) 1台1小时 0.4÷2=0.2(公顷)

②1台3小时 2÷2=0.6(公顷) 1台1小时 0.6÷3=0.2(公顷)

2.完成教材第41页“练习九”第7题。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并说一说是怎么取得的结果。教师强调:做东西时,只能舍去小数部分,用“去尾法”。

3.完成教材第41页“练习九”第8题。

学生先分析题意,然后独立列式计算,集体订正。

教师强调:装东西时,即使余下不多,也要多算一个,用“进一法”。

4.完成教材第41页“练习九”第9题。引导读题,并让学生分析题意,说一说如何解答,再列式计算。思路:要算能买几支同样的笔,先算出买完相册后还剩多少钱,再用这些钱除以笔的单价。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

引导总结:在现实生活当中,有时需要使用“去尾法”和“进一法”来求商的近似值才合理。因此,在取近似值时需根据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进一法

根据实际情况

去尾法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数学教案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数学教案

教材分析:

转化是解决问题时经常采用的一种策略,能把较复杂的问题变成较简单熟悉的问题。掌握转化策略不仅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更有益于思维的发展。教学不应仅仅停留在能够解决某一类问题、获得某一类问题的结论和答案,而应超越具体问题的解法和结论,指向策略的形成和应用意识。通过例1的教学让学生联系实际感悟转化的含义,体会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转化都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学情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用画图和列表,以及列举等策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教学用转化的策略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初步积累了一定的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也掌握了一些技巧和方法,但当时这些技巧和方法更多是针对解决具体问题而言的,因而是零散的、无意识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灵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通过回顾曾经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从策略的角度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转化策略的应用价值。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乐于和同伴交流解决问题时所运用的策略,能主动克服在解决问题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初步掌握转化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

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初步形成策略意识。

教学准备:

课件、方格纸、彩笔、卡片(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形)、题纸。

教学过程:

一、感知转化

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

(多媒体出示《曹冲称象》的画面)

提出问题:曹冲是用什么方法称出大象重量的呢?

(曹冲先把大象运上船,做上记号,然后把大象赶下船,装上石头,再做上相同的记号,称出石头的重量,就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也就是说,曹冲是用称石头的方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小曹冲所用的这种方法,我们数学上称为转化。 转化是我们平时常用的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转化)

二、自主探索,初步感受转化策略

1.任意出示两个图形,学生观察,哪个图形面积大?

学生会用数方格的方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教师肯定数方格是个好办法。

2.再出示例1图,仔细比比,哪个图形面积大?

由于图形比较复杂,学生通过数方格可能会出错,也可能会出现几种不同答案,建议学生拿出题纸,同位一起研究研究有没有其他好方法。

3.用课件演示用平移和旋转转化成长方形比较大小的过程。

教师指出:这其实是运用了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叫做“转化”。(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

4.提问:(1)这是把什么转化成了什么?

学生体会到这是把不规则图形转化成长方形。(适时板书:不规则图形→长方形)实际上我们是把不规则图形面积这个新问题(板书:新问题),转化成了长方形面积这个我们熟悉的、已经解决的问题(板书:已经解决的问题)。这样一转化(板书: →),新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2)转化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形状变了,大小没变)

三、回顾旧知,体会转化策略的运用

1.回想一下:在以前的学习中,有没有运用转化策略解决过问题呢? 学生可能回忆并列举出:平行四边形面积、三角形面积、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老师适时课件或学具演示,并在黑板上将转化关系用图示表示出来。

2.转化策略曾经帮助我们解决过这么多新问题,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你们每个人手里都有一组题,动动笔算算,体会体会哪儿运用了转化策略?有发现,可以和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

四人小组内每个学生的题纸各不相同,学生独立计算、观察、体会到转化后,四人小组进行交流。

3.举个例子说说你的发现。

学生可能举例:①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

②计算小数乘法时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

提问:这里都用了转化策略,有什么共同地方?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体会到转化的实质——转化前和转化后计算结果不变。

小结:这么多地方用到转化的策略,说说你有什么体会?

学生可能体会到:转化策略应用很广泛;转化策略能解决新问题;转化策略能把复杂的问题变简单。

四、解决问题,深化转化策略

1.明明和冬冬在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上分别画了一个图案(图中直条的宽度都相等)。这两个图案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

学生会想到把右边图形中的直条边通过平移,转化成和左边相同的图案,肯定学生不仅善于观察,还善于想象。

2.观察下面两个图形,要求右边图形的周长,怎样计算比较简便?如果每个小方格的边长是1厘米,右边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师:指名学生用手指出右边图形的周长是由哪些线段围成的

生:(边指边说)是这些线段围成的总长度

师:对,那如何来计算它的周长呢?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生:我想把这条边移到这儿,这条边移到这儿??这样就成了一个长方形。

师:听明白了吗?谁再来说一说?

生:这两条横着的边移到这儿,这两条竖着的边移到这儿。

师:(演示)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种方法:把这两条竖着的线段向右平移,这两条横着的线段向上平移。这样一来,原来的图形就转化成了一个长方形,而它的周长有没有改变?

生:没有。

师:现在你能快速计算它的周长了吗?

生:(3+5)×2=16(厘米)

师:完全正确!通过这个练习,我感觉同学们的转化水平又提高了

3.用分数表示各图中的涂色部分。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小组成员听,再全班交流。 ①通过割、补的方法,把涂色部分转化为扇形,从而一下子就可以看出占了整个圆面积的1/4。

②通过平移的方法,把涂色部分转化为正方形,从而一下子就可以看出占了长方形的1/2。

③把两个空白的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空白部分一共占了6个方块,剩下的10个方块就是涂色部分,因此涂色部分占5/8 。

4.一块草坪被四条一米宽的小路平均分成了9小块,草坪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师: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看如何计算比较简便?

生:可以把小路通过平移移到草坪的四周,这样很容易看出要求草坪的长为(45-2)米,宽为(27-2)米。

师:对于一些复杂的图形都能被大家轻松攻破了,真不错。

五、总结延伸,渗透思想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有位数学家说过:“什么叫解题?解题就是把题目转化为已经解过的题。”学完今天这节课后你如何理解这句话?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不断转化的过程。将复杂转化为简单,陌生转化为熟悉,抽象转化为具体,未知转化为已知。所以,掌握转化的策略,对学好数学至关重要。

今天我们学习了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时我们要善于运用转化、用好转化的策略,才能有效解题。

六、作业布置,用转化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谈话:转化策略应用非常广泛, 大家课后可查阅资料看多媒体中给出的问题是他通过什么策略解决的。

相信今后同学们能主动运用转化策略,让它帮助你解决更多学习中和生活中的问题。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1)》数学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1)》数学教案

第1单元 小数乘法

第9课时 解决问题(1)

【教学内容】:教材P15例8及练习四第1~5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用所学小数乘法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从中掌握一些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的过程,及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 点: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难 点:熟练并正确地计算,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启发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计算下列各式:

0.9×0.9×1O0 1.25×0.5×8 1.86×3.04+0.14×3.04

教师找三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稿纸上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师:刚才同学们完成得都很好!这三题都是有关小数的乘法计算,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进一步学习小数乘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教材第15页例8的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情境图,并说说从情境图中能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观察情境图,然后说说自己的发现。

生1:图中的这位妈妈买了2袋大米和0.8kg肉,每千克肉26.5元。

生2:鸡蛋有10元一盒的和20元一盒的。

生3:图片中的这位妈妈只带了100元。

师:很好!为了方便大家更好地解决问题,我们可以将这些信息用表格的形式表示出来。如下表所示:(教材第15页表格)

单价数量总价大米30.62肉26.50.8鸡蛋101

师:同学们能将上表中的空格填写完整吗?

学生独立计算,并填写教材第15页表格。

师:题中的问题是什么呢?

生4:这位妈妈买完2袋大米和0.8kg的肉,剩下的钱还够不够买一盒10元的鸡蛋?够不够买一盒20元的鸡蛋?

师:那么怎么解决第一个问题呢?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说说自己的方法。

生1:我是用计算器算的。买2袋大米和0.8kg肉所花去的钱是61.2+21.2=82.4(元),100-82. 4=17.6(元),17. 6>10,所以用剩下的钱够买10元一盒的鸡蛋。

生2:我是估算的。1袋大米不到31元,2袋大米不到62元;肉的价钱不到27元;再买一盒10元的鸡蛋,总共不超过62+27+10=99(元),所以用剩下的钱还够买一盒10元的鸡蛋。

师:剩下的钱够不够买一盒20元的鸡蛋呢?

生3:我也是用估算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的。1袋大米超过30元,2袋大米超过60元;lkg肉超过25元,0.8kg肉也就超过25×0.8=20(元)。如果再买20元一盒的鸡蛋,总共就超过了60+20+30=110(元),110>100,所以用剩下的钱不够买一盒20元的鸡蛋。

2.回顾与反思

对比用计算器和估算两种方法,我们很容易发现,有时用估算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比较简单。

比较估算的两种方法,我们发现,第一种方法是把数往大了估,还没有超过100元,说明带100元钱够买这些东西了,第二种方法是把数往小了估,正好等于或大于100元,说明带100元钱不够。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7页练习四的第3题。

这个房间地面的面积为:

8.1×5.2=42. 12(平方米)。

一块地砖的面积为:0.6×0.6=0.36(平方米),

100块地砖的面积一共是0.36×100=36(平方米),36

所以100块这样的地砖不够铺这个房间的地面。

2.完成教材第17页练习四的第4题。

0.25×15=3.75(千米),所以王老师家离学校3.75千米。

5×0.8=4(千米),4>3.75,所以王老师步行0.8小时能到学校。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可以与大家分享一下吗?

学生发言,教师点评。

五、作业:完成教材第17页练习四的第1、2、5题。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单价数量总价大米30.6261.2肉26.50.821.2鸡蛋10110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解决问题(连乘问题)》教案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解决问题(连乘问题)》教案

课题:解决问题(连乘问题)

课时:1课时(授课时间:)

授课内容:教材第52页例3及“做一做”,练习十二的1、2、3题。

备课安排:许xx(主备人)xx(参备人)

学习目标:

1、学会用两步乘法计算解决问题。

2、能理解每一步算式的含义

教学重点:

正确运用两步乘法计算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通过解决数学中的具体问题会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轻松导入

1、复习一步乘法的计算问题

请同学们认真听、仔细想,看谁能很快解决下面的问题。

三(1)班同学,在做广播操时需站4队,每队12人,三(1)班一共有多少人?

2、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用乘法解决问题。

3、板书课题:笔算乘法(连乘问题)

二、出示目标

三、自主学习

打开课本第52页,阅读例3,思考下面问题:

1、观察情景,你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2、怎么分析与解答?为什么要用乘法计算?(几个几)

(一)出示自学指导:

怎么样列式?试着做一做。

1、学生独立思考。

2、全班交流:

可以先求一箱保温壶能卖多少钱,再求5箱卖多少钱。

45×12=540(元)540×5=2700(元)

也可以先算出5箱共有多少个保温壶,再根据每个保温壶的价格求出一共卖了多少钱。

12×5=60(个)60×45=2700(元)

四、共学探究

1、请学生列出综合算式

45×12×5=2700(元)或者12×5×45=2700(元)

2、讨论:单价、数量、总价的关系

单价×数量=总价

3、检测:做一做

五、点拨提升

关键:找准中间问题,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六、当堂训练

1、菜市场运来5车黄瓜,每车70袋,每袋20千克。一共运来黄瓜多少千克?

2、光明小学教学楼有3层,每层有12间教室,每间教室安装6盏日光灯。这些教室一共安装多少盏日光灯?

3、在一条公路的一边种树,先在一头种一棵树,以后每隔5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24棵就种到另一头了,这条路长多少米?

七、作业布置

《学习之友》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连乘问题)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2)》数学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2)》数学教案

第1单元 小数乘法

第10课时 解决问题(2)

【教学内容】:教材P16例9及练习四第6~9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分段计费问题的相关信息。

2.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实际问题中的信息,分析分段计费问题的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

过程与方法:通过独立思考、讨论及动手操作,使学生学会解决分段计费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 点:理解分段计费问题的收费方法,能够正确解答分段计费问题。

难 点:熟练正确地计算,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设置问题情境,质疑引导。迁移推理,小组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同学们都坐过什么车?

(学生自由回答,有坐公交、出租车、自家的轿车、骑自行车和走路等)

教师:同学们应该都有坐出租车的经历吧,有没有人注意过出租车是怎样计费的呢?

二、探索新知

1.由生活实际引出课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出示:收费标准:

3 km以内7元;超过3 km,每千米1.5元(不足1 km按1 km计算)。

引导学生小组讨论,说说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

指名学生汇报。

(1)出租车3 km以内(含3 km)收费7元。

(2)单程行驶3 km以上部分每千米1.5元。

(3)不足1 km按1 km计算。

2.出示教材第16页例9。

教师:题目中的乘客坐了6.3 km的路程,你们能帮这个乘客算算共需要付多少钱吗?

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并得出结果。同桌相互交流订正。

教师引导:

(1)由于路程总共只有6.3 km,但不足1 km按1 km计算,那共需要付7 km的费用。

(2)收费标准不一样,我们要分段计费,以3 km为界限分为两个收费标准。

(3)前面3 km应付7元,后面4 km按每千米1.5元计算。

指名学生汇报,教师板演。

方法1:7+1.5×4-7+6=13(元)

方法2:1.5×7=10.5(元)

前3 km少算:7-1.5×3=2.5(元) 应付:10.5+2.5=13(元)

3.学生完成教材第16页“回顾与反思”的表格。完成后小组交流讨论,全班集体订正。

行驶的里程/km 1 2 3 4 5 6 7 8 9

出租车费/元

三、巩固练习

1.为了节约用电,某小区规定每户居民每月用电量在50度以内,每度按0.52元收费,超过50度部分每度0.62元,刘老师家本月用电量为95度,请你帮老师算一算应缴纳多少元电费?

学生阅读题目 ,理解题意。

教师提示:这类题目比较难,收费分50度以内的部分和超过50度的部分。同学们在做题时往往容易把这两部分混淆。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答案:

50×0.52+45×0.62=53.9(元)

答:刘老师本月应缴纳53.9元电费。

2.教材第18页练习四第8*题。

组织学生读题,并指明学生进行板演,其余学生练习,再集体订正。

分析:先求出超出3分钟的收费是多少元,再加上3分钟内的0.22元收费,就是她这一次的通话费用。

解答:8分29秒按9分计算。

0.11×(9-3)+0.22=0.88(元)

答:她这一次的通话费用是0.88元。

3.教材第18页练习四第9*题。

学生阅读题目,归纳题目所给的已知信息。

分析:先求出超过100g的部分应付,再加上100g应付,两部分加起来就是一共应付邮费。

(1)135-100=35(g)

35g按100g计算。

5×0.80+1×1.20=5.2(元)

答:应付邮费5.2元。

(2)262-100=162(g)

162g按200g计算。

2.00×2+1.20×5=10(元)

答:应付邮费10元。

(3)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

四、课后小结

同学们学会如何解决这种类型的问题了吗?

五、作业:教材第18页练习四第6、7题。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方法1:7+1.5×4-7+6=13(元)

方法2:1.5×7=10.5(元)

前3 km少算:7-1.5×3=2.5(元) 应付:10.5+2.5=13(元)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1)》数学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1)》数学教案

第七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解决问题的策略(1)

教学内容:

课本第94-95页。

教学目标:

1.经历用列举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并做到不重不漏,找出所有符合要求的答案。

2.通过列举法解决问题的学习、交流、反思,体会有序思考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及其价值,进一步发展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严密性。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思考数学问题的条理性、有序性,体会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

教学难点:

能运用列举得策略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1分钟)

学生自主认定学习内容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自学例1(15分钟左右)

1、明确例1中的数学信息及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出示:教材例1情境图。

导入: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围绕导学单进行自主学习。

2、自学。

导学单(时间:5分钟)

1.根据题中的条件和问题,你能想到什么?

2.你打算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3.你能列举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再找出面积最大的长方形吗

4.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学生自学时,教师巡视,收集多种方法,准备实物投影。

3、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

(1)你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什么体会?

导学要点:

从宽是1米开始考虑,按这样的顺序既不会多也不会漏。

(有序思考,不遗漏、不重复)

在周长相同的情况下,长方形的长、宽差距越大,面积越小;长、宽差距越小面积越大。

4.全班交流

分析学生在自学中出现的各种情况,给予适当点评。

预设:

(1)写数的分成

(2)有序写出用3个数字组成的所有三位数。

(3)用12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不同的长方形。

……

让学生比较有序和无序的两种结果,思考:同样都给出了四种围法,你更喜欢哪个? 为什么?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策略--列举。

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曾用列举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

三、巩固练习。(15分钟左右)

【基本练习】

1.第95页练一练

(1)还有哪些时刻会发出铃声?

(2)除了用列举的方法还可以怎么解答?

2.练习十七第1题

【综合练习】

练习十七第2、3两题。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呢?快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教学反思: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2)》数学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2)》数学教案

第七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解决问题的策略(2)

教学内容:

课本第96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会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球队比赛的不同安排,感受列举法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的方法。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列举法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从而能更自觉、主动地运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运用列举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让学生主动、自觉地运用选择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明确目标。(预设1分钟)

明确目标。

这节课我们进一步体会列举法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自觉、主动地运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目标驱动,自主学习。(预设17分钟)

1.学习例题2:

南山中心小学举行小学生足球赛,有4支球队参加,分别是红队、黄队、绿队和蓝队。如果每两支球队比赛一场,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导入:题中有哪些数学信息?围绕导学单进行自主学习。

2.自学

导学单:

(1)理解题意,“每两支球队比赛一场”是什么意思?

(2)你能写出所有的比赛吗?先试一试。再与同桌交流。

(3)解决这各问题时选择怎样的方法,解决问题时要注意什么?

3.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

(1)你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的?

(2)列举出各场比赛时,要注意些什么?

(3)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师:列举时可以列表,也可以画图,根据问题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列举方法。

在解决问题时,列举法是一种很好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列举时有哪些注意点?

三、全班交流,提炼建模。(预设2分钟)

说说可以从哪儿想起,有序的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尽可能说清楚,说全面。

四、分层练习,巩固内化。(预设10分钟)

【基本练习】

1.完成“练一练”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独立完成。

(3)交流方法。

教师提问:你能列举出答案吗?集体交流时引导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2.练习十七第4题

(1)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纠错

提问:“每两人之间通一次电话”和“两人互寄一张贺卡”有什么不同?

交流时引导学生思考问题需全面有序。

3.练习十一第5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独立想一想,有序列举,小组说一说。

(3)集体交流。

4.练习十一第6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投中2次的可能几种,怎样计算才能不遗漏,不重复?

5练习十一第7题

展示各种涂法,表达想法,进行校对和订正。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教学反思: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解决问题例》数学教案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解决问题例1》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真解读题意,在探究和交流的过程中学会借助树状算图和线段图来分析数量关系。

2、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从不同的角度,建立正确的数量关系;并对两种不同解题方法的进行对比。

难点:理解“有些用三步计算来解决得实际问题,也可以用两步计算来解决”的深刻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简便计算:

38000÷125 5400÷36 798-(245+298)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 回忆各自的寒假生活并进行交流和阐述活动的意义所在。(出示课题:愉快的寒假)

2、 交待丁丁、小胖、小亚和小巧的寒假生活:在寒假中,闵行的北海道滑雪

场开设了学生免费专场,为期两天。上海的许多小学生都积极参加了这次滑雪活动。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两天的情况吧!

探究阶段

二、出示例1,旨在审清题意。

滑雪场第一天接待学生650位,第二天接待学生875位。如果每25位学生需要一名保洁员,滑雪场第二天要比第一天多派几名保洁员?

1、 通过读题,你了解了哪些信息?(信息既指条件,也指问题。此处加以重申)

2、 你们对其中哪个信息有比较深刻的理解,或要作补充说明?

3、

(1)这句话说明了学生人数和保洁员人数之间的关系;

预测:如果学生对以上这个问题难以解答。

对策:可换个角度提问:对“如果每25位学生需要一名保洁员”这个句子,你们是怎样的理解的?

(2)第一天与第二天派出的保洁员的标准是一样的。

三、独立探究,建立正确的数量关系。

1、根据题目所提供的条件和问题,我们可以怎样寻找解题突破口,建立正确的数量关系来解答呢?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尝试解答。

2、汇报交流。

(1)讨论小组内部交流,共享思考过程。

(2)班级汇总:

〖方法一〗

从问题出发来解决:

综合算式:875÷25-650÷25

强调:每一步计算结果所表示的意义

把条件和要求的问题结合起来思考

〖方法二〗

把条件和要求的问题结合起来解决问题:

综合算式:(875-650)÷25

强调:第二步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提问:每多派出一名保洁员,要增加多少名学生。

3、两种解题方法的对比,得出结论。

(1)提问:通过刚才的讨论和交流,我们列出了两种不同的算式得到第二天要比第一天多派出9名保洁员。比较这两道算式,它们之间的区别体现在哪些地方?

(2)独立思考、汇报:

角度一: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同

角度二:解决的方法不同

角度三:计算的步数不同

(3)小结: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解决方法。因此有些用三步计算来解决的实际问题,有时也可以用两步计算来解决。

四、学会充分思维,领会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1、根据算式,灵活、科学地改编例题。

提问:如果将算式875÷25-650÷25 875÷25+650÷25

我们将如何改写这道应用题呢?改什么?怎么改呢?

2、算法多样化的运用。

要求的问题改编为:两天总共派出多少名保洁员?

提问:这个用三步计算来解决的实际问题,能不能用两步计算来解决呢?

五、总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本领?

解决实际问题,一定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可以借助树状算图或线段图来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有条理地、周密地思考问题,才能真正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例1

875÷25-650÷25 (875-650)÷25

= 35-26 =225÷25

= 9 =9

教学反思:

《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解决问题》数学教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数学教案五年级”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