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二地理教案:《人口迁移与环境》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21-10-26

高二地理教案:《人口迁移与环境》教学设计。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作为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怎么才能让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地理教案:《人口迁移与环境》教学设计”,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第5课讲人口迁移与环境

一 网上课堂

(一)本讲主要内容及考查要点:本讲讲述第一单元第五节——人口迁移与环境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类型,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以及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

2通过人口迁移与环境关系的了解,学会用运动发展的观点分析人口迁移现象及深刻的原因。

(二)学习指导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

一、本课主要讲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首先,教材介绍了有关人口迁移的定义与分类的基本知识,这些应知道;其次,对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等进行了简单的讨论,这些应理解;最后,教材对人口与环境的关系进行了简单的分析,既讨论了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也讨论了人口迁移对环境的作用,这些应了解。

二、关于人口迁移和分布的一些基本知识,已经有所了解。本课讨论的主要内容是: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如影响人口迁移的环境因素;在人类社会发展不同时期,环境对人口迁移的作用;以及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等。由于人口迁移与人口的出生和死亡,同为一个地区人口变动的源泉,为了更好地把握好这个教学内容,有一些概念需要区分清楚。比如人口迁移与出生、死亡的联系与区别方面的知识。

前面在讲人口数量增长时,为了简化问题,曾将人口迁移的影响忽略掉了。实际上,尽管从全球来看人口的增长只取决于人口的出生和死亡,但对一个地区来说,人口迁移和出生、死亡一样,也是人口变动的重要影响因素。人口迁移与出生、死亡一起,共同决定着一个地区的人口规模、增长速度、人口结构等,它还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分布和劳动力供给上起着重要作用。一个地区的人口会由于外来人口的迁入而增加,也会因本地区人口向其他地区迁出而减少。但需要注意的是,人口迁移对人口变动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有别于出生和死亡对人口变动的影响。

第一,出生和死亡虽然受到社会经济及文化等因素的重要影响,但它们本质上是一种生物现象,主要受生物学规律的制约。一个人生下来以后,或迟或早都要面临死亡,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生物学规律;一个人是否生育子女、何时生育、生育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由人们的意愿决定,但从根本上,人们的意愿只能在一定的生物学范围内发挥作用。人口迁移则基本上不受生物学规律的影响。通常,一项迁移活动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其中包括了人的主观决策过程。因此,人口迁移是人类对外界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所作出的一种反应。

第二,如果说出生、死亡和迁移都是影响人口增加或减少的因素的话,那么出生和死亡对人口增减的影响是比较平稳的,一般不会引起太大的波动。迁移则不然,它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使人数量及其结构发生剧烈的变化,特别是当大批的人口迁入或者迁出某一地区时,此种影响尤其明显。在研究一个地区的人口问题时,必须对人口迁移给予足够的重视。

三、关于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1.人口迁移的概念。教材在一开始,先介绍了什么是人口迁移,并给出了一个较为简明的定义。在现实中,不同的学者依照自己研究的兴趣和资料的可得性,给人口迁移下了不同的定义。教材中的定义,是国际人口科学联盟在概括各种不同定义的基础上,给出的一个为人们普遍接受的定义。这个定义中包含了的三大要素,即空间移位,居住地变更和时间限度。

迁移对迁出地、迁人地和迁移者的影响等才有实际意义。

2.人口迁移的分类。前面的讨论表明,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适用于各种情况的人口迁移概念,因此人口迁移也有各种不同的分类标准。这些不同的人口迁移分类标准,大都是人们根据各自的需要和情况所制定的。教材中主要介绍了按地理范围和按迁移方向对人口迁移的划分,这是两种最常用的分类方法,它们对于人口迁移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是十分方便的。

但是,人口迁移是一项很复杂的活动,仅仅按这两种方法来划分人口迁移还显得过于简单。所以人们还常根据人口迁移的目的。性质、原因、结果、方式等,划分了多种形式的人口迁移。如按移民的就业性质可分为产业性(如从事工业或第三产业等)与非产业性

移民(如为了投靠亲友,或一些政治、军事、宗教等目的移民);按迁移方式又可分为自发性与计划性、有组织与无组织、自愿与强制等类型。

四、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其根本原因是在不同地区有生存环境的差异,这种差异是多种环境因素作用造成的。教材主要从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三方面,讨论了环境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教材在讲按迁移方向划分人口迁移类别时,曾提到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别。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呢?主要是经济因素作用的结果。经济因素是引起自发性人口迁移的最根本原因。在多数情况下,人们迁移往往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经济收入,从而能够有更高的生活水平。古往今来的人口迁移,均是如此。当前,在广大发展中国家中规模巨大的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更是如此。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可从农村人口为什么外迁和城市地区靠什么吸引人口迁入来进行分析。

人口由农村向城市的转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和

农业的现代化,必然出现人口由农村向城市的集中和转移,这是我们分析和认识发展中国家人口迁移和流动时的基本出发点。

同时,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直接原因,是农村人口在其生产和生活中面临着许多问题,从而促使了人口向外迁移。这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地区和农业的低收入。发展中国家普遍采取了重视城市而对农村重视不足的发展政策。与城市及现代工业相比,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和农业的收入水平普遍明显偏低。收入水平的低下,引起了各项社会经济发展的不足和生活条件的恶化。这是促使农村人口外迁的直接原因。

(2)农业的高失业率。由于农业生产对土地等生产资料的依赖性很大,农业的就业容量增长潜力有限。在人口急剧膨胀的今天,广大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农业失业率过高的压力,农村人口纷纷外迁,以寻求更多的就业机会。过高的人口压力,以及由此导致的过高的人口土地比率,被认为是形成农村地区贫困和大量人口外移的重要原因。 (3)土地的分散经营和土地及其他农业生产资料分配的不公平,也是引起农村人口大量迁出的重要原因之一。

土地经营的分散,不利于实行规模经营,不利于提高收益水平,使原本就很低的农业收入更难以提高。而生产资料分配的不公平,在一部分人可以发财的同时,使很多人失去了在

农村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而不得不向外迁移。当然,上述原因不是各自独立的,也不能截然分开。事实上,它们是相互联系的,而且往往互为因果,互相强化。

那么,城市地区又是靠什么来吸引农村人口迁入呢,在发展中国家农村地区存在各种促使人口外迁原因的同时,在城市里也存在着一系列吸引农村人口迁入的社会经济因素。这些因素包括城市里有较多的就业机会、较高的收入水平等。由于它们实际上就是农村地区促使人口外迁的各种因素的对立面,因此,这里不作详细介绍。此外,城市地区吸引农村人口迁入的因素,还包括城市里有较好的教育设施、较好的医疗卫生设施和较好的文化娱乐设施等。

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教材对这一部分内容的介绍较为简单。首先从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分析了环境(主要是自然环境)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这些内容有所了解就可以了。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在当代信息社会,交通和通讯业已很发达,这无疑为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但通讯发展本身,又可能使过去一些必须发生的人口迁移成为不必要。这表明当代社会的人口迁移过程,将变得更为复杂。另外随着生态环境意识的增强,比如在发达国家,人们作出迁移的决定时,往往把自然环境条件的优劣,作为主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其次,教材对人口迁移与环境关系的分析,是从迁入地和迁出地两方面来展开的。这一部分内容了解也就可以了。另外还需说明两点:第一,人口迁移除了对环境有所影响外,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人口发展也有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人口数量变化方面,也表现在各种人口结构及人口素质等方面;第二,人口迁移对迁移者也有影响。在自愿迁移的情况下,人口迁移对迁移者常常能带来各种有利的影响;但在强迫或者强制性人口迁移中,迁移者却常常不得不忍受各种各样的不愉快甚至痛苦。

3教材要点:

一、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一)概念:人口在两个地区间的空间移动(居住地永久性或者长期改变)

(二)分类:

1.地理范围:国际人口迁移

国内人口迁移

2.迁移方向:从农村到城市(发达国家历史上、发展中国家现在主要类型)

(1)从农村到城市:城市化、城镇化

(2)从城市到农村:逆城市化、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3)从农村到农村:闯关东、三峡库区移民

(4)从城市到城市:科技人员调动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一)自然环境因素

1.气候因素:美国退休老人向南方“阳光地带”迁移

2.水因素:生产和生活的重要资源,丰富会成为迁出地

3.土壤因素:数量和质量下降会成为迁出地

4.矿产因素:丰富会成为迁入地

(二)社会经济因素

1.经济发展:(主要、经常因素)经济的发展和布局的改善会造成大量的人口迁移

2.交通和通信:促进人口迁移

3.文化教育:促进人口迁移

4.婚姻家庭:

(四)政治因素

1.政策

2.政治变革

3.战争

三、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

(一)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1.渔猎时代:果实、猎物

2.农业时代:土地

3.工业时代:最优区位

(二)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1.对迁入地的影响

(1)正面影响:提供劳动力,推动城市经济发展

(2)负面影响:环境问题

2.对迁出地的影响

加强联系、发展经济;缓解人地矛盾

4.重点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二网上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人口迁移通常应具有的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A.跨行政区界线

B.只要离开常住地就算

C.不论距离长短

D.户籍变动,居住地不一定变动

2.有关自然环境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叙述正确的

A.自然环境因素一直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B.自然环境因素曾经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C.矿产资源开发不会引起相应的人口迁移和流动

D.家庭原因引起的人口迁移也属于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

3.8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出现了向东南沿海地区迁移的趋势,主要原因是

A.自然环境优越 B.经济因素 C.政治原因 D.交通和通讯原因

4.有关人口迁移的动力,叙述正确的是

A.迁入地往往只有吸引力

B.迁出地只有排斥力

C.迁入地与迁出地之间没有中间阻力

D.人口迁移是多种力综合作用的结果

5.大量的农村人口涌人城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只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不会出现社会经济问题

B.是由于自然环境因素引起的人口迁移

C.是发达国家目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D.是造成城市环境“脏乱差”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简述题

简述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

(—)、1.A 2.B 3.B 4.D 5.D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是综合多样的,大体上有三大类。一是自然因素,如气候、土壤、淡水、矿产等各种资源的优劣及分布均能引起人口迁移。二社会经济因素,如就业机会、工资收入、生活水平、经济布局调整、交通和通讯的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发达程度、家庭和婚姻因素均能引起人口迁移,其中经济因素最主要。三是政治因素,如政治变革、政策调整和出台或战争均能引起人口大迁移,古今事例很多。

扩展阅读

高二地理教案:《中国的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减轻高中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高中教案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高二地理教案:《中国的人口迁移》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6课讲中国的人口迁移

一 网上课堂

(一)本讲主要内容及考查要点:本讲讲述第一单元第六节——中国人口迁移

1.了解中国历史上、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以来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特点及迁移原因,并预测其发展趋势。

2.比较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特征。

(二)学习指导

1知识结构:

2知识要点:

一、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封闭的封建农业经济时代)

始于:秦汉时期

1.黄河中下游平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

2.从黄河中下游平原向南方的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扩散

3.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的最直接原因是移民支边、战争、自然灾害。

4.唐安史之乱,中国人口分布中心首次有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二、新中国成立后到八十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封闭的社会主义经济时代)

(一)特点:

人口迁移规模较小,频率较低,流动数量少。

1.活跃时期:1954—1960年,建国初期的活跃经济。

2.低潮时期:1961—1976年,文革期间的严格管理。

3.回升时期:1977—1984年,改革开放的初级阶段。

(二)人口迁移方向:

人口净迁出地区——辽宁、山东、上海、四川

迁出和迁入持平地区——西藏

人口净迁入地区——其他地区

(三)迁移人员类型(目的):

安置失业、闲散劳力

支援新工业区

移民支边

高校搬迁、招生、分配

水利设施移民

压缩城市人口

自发迁移

三、八十年代中期以来的人口迁移(开放的社会主义经济时代)

(一)特点:

1.规模趋大,流动人口猛增

2.原因:改革开放

3.迁移目的:自发性务工、经商流动人口大量增加

(二)流动方向:

1.农村到城市

2.内地到沿海

迁出、迁入格局发生了变化,如上海变为净迁入区

3教材分析:

一、本课主要讲述了我国人口迁移的一些基本情况。首先,教材对历史上我国人口的迁移作了简要介绍;其次,教材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到80年代中期我国的人口迁移;最后,教材简单介绍了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人口迁移,主要是流动人口的基本情况。本课有所了解就可以。

二、新中国成立到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教材介绍了该时期的几种人口迁移,这实际上是在按地理范围和迁移方向划分方法之外,划分的人口迁移类别。 80年代中期以来的人口迁移这部分内容,实际主要讲了流动人口的情况。按照人口迁移的定义,我国的这些流动人口,其中的大部分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人口迁移,因为他们的居住地一般不会发生“永久性”或者“长期”的改变。但由于我国的流动人口数量很多(大大超过随“户籍”变动的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社会、经济、环境影响极大,而且也有相当一部分流动人口,也确实“长期”地落脚他乡。所以对80年代中期以后人口迁移的研究,主要侧重在流动人口方面,这是符合现实情况的。

三、教材在讲述我国80年代以来流动人口内容时,只从数量上和流动方向上进行了简要地介绍。阅读材料只是解释了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量的流动人口。农村到城市是我国主要的人口流动形势,对城市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积极影响为1流动人口给城市提供了大量价格低廉的劳动力,为城市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缓解了城市部分行业的劳动力供求矛盾。2改变了城市的经济结构,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发展做出了贡献。3促进了城市商业的发展,增加了城市的收入。4促进了城市周边地区的农、牧、鱼、副业的发展。5为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为方便城市居民的生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6为城市与农村的思想、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

4重点: 新中国成立到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80年代中期以后人口迁移的原因和目的。

二、网上训练

(一)选择题

1.以下人口迁移,属新中国成立后到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的为

A.支边开荒,建设新城 B.大量的自发迁移

C.务工、经商 D.高校招生、搬迁、分配的人口迁移

2.引起我国历史上人口迁移最直接的原因是

A.移民支边、战争和自然灾害 B.政府采取措施强制移民

C.生存的自然环境恶化 D.海外的就业条件好

3.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叙还正确的是:

A.流动人口大量增加

B.人口流动主要是由国家组织的

C.流动人口数量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D.人口流动主要是自发形成的

(二)综合题.

读图11—4“1984年到1995 年我国流动人口数量的变动图”,完成下列要求:

(1)从图中看出这一时期,流动人口数量呈———、的趋势。

(2)这一时期人口迁移和流动的主要方向:

①————————————

②————————————

(3)这一时期的人口流动主要是———性的,迁移和流动的目的主要是———和———

(4)这一时期原为人口净迁出的———省和———市,开始变为净———省市。

答案:

(一)AD A ACD

(二)

(1)逐年增加 (2)①从农村到城市; ②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

(3)自发;务工;经商 (4)山东;上海;迁人

高二地理选修一《人口迁移与环境》知识点归纳


高二地理选修一《人口迁移与环境》知识点归纳

☆知识要点:

1、人口迁移的概念

包括两个方面:

①人口在两个地区间的空间移动②这种空间移动必须是永久性或长期的

2、分类

分类标准:地理范围、迁移方向

①地理范围:国际迁移、国内迁移(小范围的有省际迁移、县际迁移)

②迁移方向:城市至城市、乡村至乡村、城市至乡村(逆城市化过程、知青下乡)、乡村至城市(城市化过程)

※难点解析一 知青下乡的原因:政策因素,为解决城市劳动力过剩的问题

3、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①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淡水、土壤、矿产)

②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通信、文化教育、婚姻家庭)

其中,经济因素对人口的迁移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

③政治因素(政策、战争、政治变革)

※难点解析:自发性迁移主要是由于哪些因素引发的?

答案:自然环境因素、经济因素、战争

※难点解析:环境对人口迁移影响的变化

原始社会:为食物——→农业社会:为土地——→工业社会:为优化劳动力配置

4、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对迁入地:①改善综合经济环境;②加剧生态环境问题

对迁出地:①加强与外界的联系;②缓解人地矛盾;③保护自然环境;④在局部地区可能造成人才流失问题

高二地理教案:《人口与环境》教学设计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作为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高二地理教案:《人口与环境》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第一单元 人口与环境

人口、环境是人类社会的最基本要素,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是人口地理的重要内容。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口与环境的这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构成了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本册教材把人口与环境放在第一单元讲述。

在初中地理和高中一年级地理必修课中,已涉及到一些人口与环境方面的内容,但这些内容主要侧重于感性认识或现象。而本单元的教学内容,重点讨论了人口与环境之间的内在关系,这虽与以前所学的知识有着紧密的联系,但其内容的理论性更强一些,专题知识水平也有较大提高。

“人口与环境”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人口数量与环境、人口素质与环境及人口迁移与环境,这三个内容反映了人口与环境的内在关系。本单元共有6课:讲人口再生产内容的有1课;讲人口数量与环境内容的有2课;讲人口素质与环境内容的有1课;讲人口迁移与环境内容的有2课。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探讨人口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但在第1课首先安排讲述人口再生产内容。人口再生产是人口发展的基础,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规律,是人口学的重要内容。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们所掌握的人口学知识,比起初中地理的计算人口增长率等内容,将深化一大步。同时也为正确理解和认识人口与环境、人口与发展的关系,打下良好的基础。第2课安排讲人口数量与环境内容,教材从环境对生育率和死亡率的制约作用,及人口数量变化对环境的影响两方面分析了人口数量与环境的关系。第3课讲环境人口容量,这部分内容实际上反映的是环境对人口数量的制约,通过这一课的讲述,会使学生对为什么我国要实行控制人口增长有进一步的认识。第4课讲人口素质与环境内容,主要从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环境因素和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这两方面,探讨了人口素质与环境的关系。本课讲述的重点在第二部分,通过对人口科学文化素质与环境关系的讨论,使学生认识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质量有着重大影响。第5课讲人口迁移与环境内容,主要分析了影响人口迁移的环境因素,并从社会发展史的角度探讨了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及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第6课简单分析了我国人口迁移的一些基本情况,重点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流动人口问题。

一 网上课堂

本讲主要内容:本讲讲述第一单元第一节

1了解人口再生产的四种类型及特征,人口再生产的转变规律及动力,人口再生产类型在世界上的地区差异。

2能用相关图表说明人口再生产类型和特征,分析其成因,分析预测其转变趋势。(二)学习指导

2 教材分析:

在教学中一定要清楚人口发展和人口再生产的内涵并不完全相同,以免有错误的理解。

人口发展的内容应包括三个方面: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素质的提高和人口结构的改变。

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绝对数量的变化及人口增长速度的变化,而由出生率、死亡率及二者所决定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增长速度),正是人口再生产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很长一段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生存条件恶劣,人口死亡率很高,人口数量增殖十分缓慢。这一时期,人口数量增长是人口发展的主要方面。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口的增长速度不断加快,人口数量越来越大;但到了现代社会,随着生育率的降低,人口的增长速度又趋于下降。这说明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人口再生产类型有着很大的变化。

人口素质反映的是人口适应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这里的客观世界,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人口素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人口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人口素质逐步提高。在现代社会中,人口素质越来越成为人口发展的主要方面。

人口结构主要可分为:自然结构,即人口的性别和年龄结构;社会和经济结构,包括人口的婚姻、家庭、民族,职业,教育等结构;地域结构,主要指人口的地理分布。人口结构的改变也是人口发展的重要内容,在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人口的结构也发生名深刻的变化。

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是人口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教材对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只是粗线条地进行了介绍,目的是使学生能对人口转变的过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但还应对以下几方面的问题有所认识。

第一,关于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划分。教材中已指出,人口再生产类型是由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决定的。从数量上看,人口自然增长率等于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因此人口再生产类型实际最终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

尽管在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划分上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但人们对下面两点的看法却是完全相同的:(1)都承认客观上存在着某些人口再生产类型;(2)人口再生产类型决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沿着一定方向演变的。

第二,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为什么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教材在描述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时,虽然没有特别强调,但已说明了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从人口发展的历史来看,各个阶段死亡率始终低于出生率(当然这并不排除某些年份或时期死亡率超过出生率),要不然人口也不会从原始社会很少的数量,发展到今天约60亿人口。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根本性原因,在于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人们逐步摆脱了完全依赖自然环境的状况,人们的营养水平和保障生命的各种条件,特别是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改善,也就是说人们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都是死亡率下降的必要条件。可见,生产力的发展对死亡率的作用是直接的,这也正是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首先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基本原因。

有关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教材中只是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及各大洲的角度进行了讲述,此部分内容让学生有所了解即可,不必再深入。需注意两个问题。

第一,正如教材中已指出的,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社会、经济、文化及环境条件等存在差异,因而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并不具有同步性。例如,发展中国家的“过渡型”就有很大差别,其出生率、死亡率有很大差异。(表1,3)

第二,发达国家的经济发达,但死亡率病并不极低,因为其年龄结构中老龄化严重,老年人的死亡率一般较高, 而分年龄死亡水平仍小于发展中国家.(表1,2)

3.知识要点:

1.1人口再生产: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 人口再生产的地区分布

一、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

(一)人口再生产的定义:

人口内部的这种老一代陆续死亡,新一代不断出生,世代更替的过程。

先哲箴言:

一代人过去了,另一代人接踵而至,世界亘古长存。

(二)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影响因素:

人口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三)人口再生产类型

1.原始型:

时代——人类社会发展的初期(原始社会的渔猎时代)

特征——极高的死亡率、很高的出生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高高低)

原因——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人们主要依靠天然食物来维持生存,抵御疾病和自然灾害的能力极低,

举例:

欧洲古代尼安德特人的平均寿命28岁

2.传统型:

时代——农业时代(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特征——高死亡率、高出生率、较低的自然增长率(高高低)

原因——农业的出现带动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生产力大发展(手工劳动为基础)举例:历代封建王朝初期的兴盛与末期的衰落

3.过渡型:

时代——工业时代(资本主义社会)

特征——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高低高)

原因——产业革命带来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生产力大发展。,产业革命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得到极大改善,营养水平提高,医疗卫生事业进步。举例:

工业技术对医疗卫生事业的促进(西医)举例:

工业文明带来的经济变化与文化观念变化

4.现代型:

时代——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第三次技术革命以来)

特征——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低低高)

原因——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

世界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过渡型

(一)发达国家:

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现代型,人口自然增长率很低,甚至负增长。

1.旧大陆发达国家(欧)人口自然增长率很低

2.新大陆发达国家(美澳)人口自然增长率稍高

旧大陆发达国家(欧亚)人口受社会竞争与工业文化影响较深;新大陆发达国家(美澳)外来人口较多。

(二)发展中国家:

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过渡型

1.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

2.亚洲拉美提倡计划生育,已接近现代型,但差别较大。

非洲落后、生育期早;亚洲拉美经济发展较快。

4.重点与难点:

1能用相关图表说明人口再生产类型和特征,分析预测其转变趋势。

2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差异。

3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人口再生产类型,有不同的人口发展政策,如中国现阶段“计划生育”政策.

二、网上训练

单项选择题:

1在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过程中先转变的是( )

A出生率 B死亡率 C自然增长率 D生育率

2人口再生产类型是与一定阶段的( )

A 人口出生率 B人口死亡率 C 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 D人口自然增长率

3关于世界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全世界总体人口再生产已处于现代型阶段

B世界各国或地区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具有同步性

C发达国家已基本完成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

D人口再生产的类型转变过程与文化及环境无关

4下列地区或国家,人口再生产的类型处于“过渡型”时期的是( )

A美国.加拿大B澳大利亚.新西兰 C 韩国.新加坡D巴布新几内亚.埃及

5.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

A 人口死亡率与发达国家基本持平

B人口死亡率比发达国家高得多

C人口出生率比发达国家低

D人口自然增长率比发达国家低

(二) 综合题

根据下表数据,完成相关内容

年份 出生率 死亡率 年份 出生率死亡率

19493.602.0019752.300.73

19523.701.7019781.830.63

19573.401.0819801.820.63

19623.701.0019852.100.68

19653.790.9519902.100.67

19703.340.7619951,.710.66

(1)中国目前人口出生率已___________,死亡率也_________,自然增长率也___________,

人口再生产类型已接近_____________型.

(2)你对中国人口的现状及前景有和认识?

答案:

(一) 选择:1 B 2 C 3 C 4 D 5 A

(二)综合

(1)降至较低水平 接近某些发达国家 很低(降低至较低水平) 现代型

(2)中国人口问题的突出表现是基数大、增长快,主要是增长的高峰效应和基数大所致,再过几十年,这种状况将会大大改变,基本处于低出生,低死亡和低增长的阶段那时中国人口虽多但基本稳定,但要借助计划生育政策来加快这一过程,实践证明国策正确的,是可持续发展的。

人口迁移与环境


1.5人口迁移与环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类型。

2.从吸引力和排斥力两方面来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重点是环境因素对其的影响。

3.理解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从课文中吸引力和排斥力图入手,进而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

2.通过人口迁移与环境关系的了解,初步学会用运动发展的观点分析人口迁移现象及深刻的原因。

德育目标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与发展的观点,全面认识人口的发展理论,人口迁移也是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之一。

●教学重点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