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我们身体上的尺》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二年级

发表时间:2021-08-14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我们身体上的尺》数学教案。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我们身体上的尺》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我们身体上的尺》数学教案

第5课时 我们身体上的尺

教学内容:

课本第68-69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更加巩固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逐步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在活动中发现人的身体上特有的规律。

教学难点: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形成估测技能。

教学准备:

学生尺一把、一张长方形纸、一把常见的其他形式的尺。

教学过程:

一、认识各种各样的尺。

1、请学生介绍一下课前准备的尺。

2、着重介绍学生尺、米尺和卷尺。

二、认识自己身上的尺。

1、提问:如果要量一量一有拃多长,你觉得用什么尺量?一步呢?一庹呢?

2、学生分组合作测量,再汇报测量结果。

3、介绍:根据所测量的一拃、一庹、一步的长度,我们可以利用它们来老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

三、用学生尺量。

1、用学生尺量一量一张长方形纸。

(1)学生量一量,并填在书上。在量时先找到什么?(0刻度)

(2)反馈测量的数据

(3)组织讨论:通过测量你发现了什么?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

2、这张长方形纸任意折一次,再打开,用学生尺量一量折痕大约有多少厘米?学生量好,汇报各自测量的结果。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怎样折?折痕最长?大约多少厘米?你用什么尺量的?

3、想一想,这么一张长方形纸,如果用米尺或卷尺来量方便吗?为什么?

说明:根据所要测量的物体的大小,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四、想办法量。

1、学校的篮球场很大,如果要测量出它的长,你觉得用哪种尺量比较好?为什么?

2、如果给你一根3米长的绳子,你会用绳子量篮球场的长度吗?

小组讨论:具体的方案。按方案到球场去测量。

想一想如何能在球架下面量出球架的高?

运用所学的知识,认识的测量工具,还可以量出球场上哪些线段的长度?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我们身体上的“尺”

1. 认识“身体尺”。

2. 用“身体尺”量。

教学反思:

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归纳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主动建构,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自己发现规律,并在合作交流中相互补充、修正,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

延伸阅读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复习(二)》数学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复习(二)》数学教案

第14课时 复习(二)

教学内容:

课本第88-89页复习第6-11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了解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利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基本训练。

1、背乘法口诀。

2、完成第6题,先说说图中表示的条件和问题,然后独立列式计算。

3、第8题,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计算,全班交流时指名说说解题思路。

学生可能列加法算式,也可能列乘法算式,组织比较两种解法的区别和联系。

三、解决实际问题。

1、完成复习第9题。

请学生明白图中所示的各种商品和价格。

学生叙述题意后独立解答。

指导学生用表格的形式表达多种购物方案。

2、完成复习第10题。

引导学生思考,利用日常生活经验判断选哪一种船用的只数少?

可以让学生借助学具摆一摆,讨论解法。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最后算出每种船需要的只数,检验上面的判断是否正确。

3、学生讨论完成第11题,教师巡视进行指导。

四、找规律填数。

引导学生观察第一盆花,找到规律。

运用规律填写叶片上的数,其中,最后两小题是开放题,可以引导学生填出多种答案。

五、课堂总结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运用乘法口诀求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动手操作非常重要,学生喜欢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操作,使口诀的形成由抽象到具体。另外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也是学生学习本单元内容的重要方式。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练习二》数学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练习二》数学教案

第6课时 练习二

教学内容:

课本第 11 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用加减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

2、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活动中感受“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过程和方法。

难点: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同学们,学过了“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法,你有什么想法呢?

二、自主探究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自己的收获和想法,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想法。

组织学生交流。

同学们总结得真棒!接下来我们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学习效果怎么样?

1、练习二第 2 题,学生独立完成,重点汇报第(3)的解题思路。

2、练习二第 3 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解订正。

3、练习二第 4 题,学生独立思考后再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再组织学生交流汇报。重点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4、练习二第 5 题,学生独立完成第(1)题,再根据题中的条件提出不同的问题,并尝试进行解答。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和整理,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练 习 二

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用加法计算

教学反思:

启发引导学生,只要我们多观察、多留心,就能发现生活中的很多数学知识,提出一些数学问题。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使学生感到数学并不遥远,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要遵循“生活-数学-生活”的规律,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所以在学生进行了知识点的整理之后要进行相应的练习,既能使学生在训练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练习十五》数学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练习十五》数学教案

第2课时 练习十五

教学内容:

课本第92-93页的练习十五。

教学目标:

1、巩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体会观察物体的时间顺序与所看到结果的联系。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巩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研究了观察物体,知道了从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物体形状可能是不同的。今天我们继续研究观察物体。

二、自主探究

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观察角度档同看到的结果可能不同,那么观察角度不变,如果物体是运动的,不同时间看到的结果又如何呢?

出示教材第92页的第3题。

这是小明准备过马路时,一辆汽车从他的面前驶过,拍下来的照片,你觉得哪幅图是小明最先看到的?为什么?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全班汇报结果。

小结:小明的位置没变,但是汽车是运动的,所以看到的结果也是不同的。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十五第1题,组织学生在教室里进行观察,然后进行交流,说说自己看到的教室前面和后面有什么不同?

2、学生独立完成第2题、第5题、第7题,集体汇报交流。

3、学生根据第3题的经验判断第4题,交流时说说是怎样进行判断的?

4、完成练习十五第6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板书设计:

练 习 十 五

观察角度的不同,观察到的结果可能不同。

教学反思:

联系生活,实践运用;生活是现实的、丰富的,数学是抽象的,如果不把两者联系起来,学生必然感到枯燥乏味。本节课创造大量条件,让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培养了学生观察立体实物的能力,建立了初步的空间观念。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数学确实就在我们身边。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练习十三》数学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练习十三》数学教案

第9课时 练习十三

教学内容:

课本第82页的练习十三。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景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运用9的乘法口诀和已学过的其他知识解决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合作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运用9的乘法口诀和已学过的其他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背9的乘法口诀。

2、师生对口令。

3、生生对口令。

让学生仿照教师的出题方式让同桌对口令、背口诀。

4、练习十二第2题。

让学生先把乘法口诀填完整,再看一句口诀说出两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二、综合练习

1、练习十二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相互交流,说说比较的方法。

小结:比较的方法有好几种,可以根据计算的结果来判断,也可以在一个乘数相同的情况下,比较另一个乘数的大小来判断等等。

三、解决实际问题

1、练习十二第5题。

请学生读题后联系情境图中的信息进行思考,独立完成列式计算,完成后组织学生比较这几道的思考过程。

四、课堂总结。

谈话:在计算乘、除法的时候,要仔细看清数字,选择正确的乘法口诀。运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还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

板书设计:

练 习 十 三

18÷2=9(人) 36÷4=9(组)

教学反思:

注意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梳理9的乘法口诀后,进行解决问题的练习,其实是从另一个角度进一步强化应用9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让学生对口令复习9的乘法口诀,给学生创造了宽松的、充分展示个性的机会,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练习一》数学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练习一》数学教案

第3课时 练习一

教学内容:

课本第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 100 以内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巩固估算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题卡练习。

教学过程:

一、口算下面各题。

4 + 26 35 - 7 35 + 6

45 - 20 68 + 9 70 - 8

二、算出每条线上 3 个数的和,填在( )里。(出示P5第3题)

1、指名说出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

3、指名回答并集体评议。

三、解决问题。(出示P5第4、5题)

1、学生认真读题。

2、指名回答,从题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3、集体回答,问题是什么?

4、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并指名板演。

5、组织交流,重点引导学生说想法。集体评议(注意答题格式)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教学反思:

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之间的关联方面,提供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的机会,在于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情境与空间。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汇总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汇总

《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练习一》《解决问题》《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练习二》《初步认识多边形》《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练习三》《有趣的七巧板》《认识乘法》点击下一页查看更多《练习四(1)》《练习四(2)》《2、3、4的乘法口诀》《练习五》《5的乘法口诀》《乘加、乘减》《练习六》《6的乘法口诀》《练习七(1)》《练习七(2)》《复习(1)》点击下一页查看更多《复习(2)》《平均分(1)》《平均分(2)》《平均分(3)》《初步认识除法》《练习八》《用乘法口诀求商》《练习九(1)》《练习九(2)》《复习》《认识线段》点击下一页查看更多《认识厘米》《认识米》《练习十》《我们身体上的尺》《7的乘法口诀》《用7的乘法口诀求商》《练习十一(一)》《练习十一(二)》《8的乘法口诀》《用8的口诀求商》《练习十二》《9的乘法口诀》点击下一页查看更多《练习十三》《乘法口诀表》《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练习十四》《复习(一)》《复习(二)》《观察物体》《练习十五》《复习数与代数(1)》《复习数与代数(2)》《复习空间与图形》《复习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练习五》数学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练习五》数学教案

第5课时 练习五

教学内容:

课本第28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记2、3、4的乘法口诀,能正确运用2、3、4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2、让学生感受到乘法口诀在实际运算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熟记1-4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

运用1-4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背一背:采取游戏形式,背2、3、4的乘法口诀。

小组背 男、女生背 独立背

背完后,交流你是怎样记住的?

2、说一说:这句口诀所表示的意义。

二三得六 三四十二 四四十六

3、算一算:(出示口算卡片)

3×1= 2×3= 4×1= 2×2=

1×4= 4×3= 2×4= 3×3=

二、拓展。

1、课本第28页第3题,学生独立填写。

2、第4题,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答案不止一种,鼓励学生想出不同填法。

3、出示第5题图片。

(1)观察图片你看到了什么?(小朋友在游乐场玩)

(2)玩碰碰车的一共有多少人?你会列乘法算式吗?(2×3=6)

(3)小组交流你还能提出问题让同学们列出乘法算式吗?

引导学生提出3架飞机共坐几个小朋友?2架吊桥共有多少人等问题。并列出算式3×3=9和4×2=8。

(4)根据所提问题,学生在书上写答案。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给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活动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进行自主探索、发展创造、讨论交流,在这个主动的、相互启发的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为主线,为学生创设情感,提供资源,在不断的体验中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多元评价中共同提高。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复习(一)》数学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复习(一)》数学教案

第13课时 复习(1)

教学内容:

课本第87页复习的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记乘法口诀,能正确熟练地计算表内乘除法。

2、进一步掌握连乘、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难点:

能够运用乘法口诀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图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复习乘、除法(板书课题)。通过复习,希望每个小朋友都能更加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

二、回顾乘法口诀并练习。

(1)学生背乘法口诀。

(2)对口令,背口诀。

(3)完成复习第1题:看图写算式,想一想用哪一句乘法口诀计算。

(4)完成复习第2题:同桌互动完成。

三、乘除法练习。

1、填一填--完成第3题

(1)学生们独立完成。

(2)选择两题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小结:口算的时候一般我们想口诀计算,也可以根据乘除法的关系来思考计算。

2、学生完成第4题的填空,然后让学生说说通过计算发现了什么?

3、完成第5题上面4行。

(1)学生独立完成。

(2)针对错误评讲。

(3)提问:你认为笔算加、减、乘、除法时要注意什么?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快说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吧!

板书设计:

复习

1-9的乘法口诀表

教学反思:

学生对全单元所学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在这节课进行回忆,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构建知识网络。注意检查学生对乘法的含义是否都清楚,乘法口诀是否记熟等,有效督促学生进行阶段性复习巩固。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练习十二》数学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练习十二》数学教案

第7课时 练习十二

教学内容:

课本79页的练习十二。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乘法口诀,学生进一步巩固乘、除法计算,进一步体会乘法与除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能正确地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

能用8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完成第1题。

从一一得一背到八八六十四。可以分小组背,同桌背。

二、完成第2题。

引导学生先看懂图意,然后由学生独立填写,完成后集体校对。

三、完成第3题

先请学生独立完成,再请个别学生上黑板完成。

四、完成第4题。

学生观察图,独立填空,完成后指名说说是怎么想的?

五、完成第6题。

读题审题。

问题:

(1)8辆小汽车收费多少元?

(2)7辆面包车收费多少元?

找已知条件,停车场收费标准:小汽车4元 面包车6元 货车8元

让学生再提出问题。

六、指导学生完成思考题。

七、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练 习 十 二

8的乘法口诀

用8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反思: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断获得新的知识,不断产生惊喜。要多鼓励学生、给学生自信,真诚地给学生恰当的评价。在教学过程中要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热情鼓励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心与心、情与情真诚的交流。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米》数学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米》数学教案

第3课时 认识米

教学内容:

课本第64-6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通过实际的测量活动,初步学会用米尺测量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难点:

以米为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

课件,米尺,1米和3米长的绳子各一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答。

1、量比较短的物品,通常用( )作单位。

2、量一量,我们的课本大约长( )厘米,宽( )厘米。

二、新授。

量比较短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但要量教室、操场这些较大的物体,还用厘米作单位,这就麻烦了,这时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米(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它。

1、认识长度单位“米”。

(1)出示米尺。

介绍:这就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1米可以写作1m。

(2)请学生将1米长的绳子拉直,试着用两只手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再用1米长的绳子量一量课桌的长、自己的身高、以及铅笔的长度,进一步加深1米的实际长度。

(3)出示米尺,观察刻度。

数一数米尺中厘米的刻度,看一看1米是多少厘米。

提问:1米是多少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

说明:1米是100厘米,也就是100厘米等于1米。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第1题量一量。

(2)请学生用米尺量一量黑板的长,注意在量的时候:应从物体的端点开始,一直量到另一个端点,尺子要摆平,这样才能量出长度。

(3)量一量教室的长度。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教师再加以总结。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实际进行测量,老师给予适当帮助。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填写,教师提醒看清单位名称。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分小组完成下面的活动。

(2)提醒注意测量的方法。

5、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口答,并说明原因。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长度单位?它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在通常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时用米做单位?

板书设计:

认 识 米

1米=100厘米

测量较长的物体:米m

教学反思:

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归纳等一系列活动,自己发现规律,并在合作交流中相互补充、修正,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练习十一(二)》数学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练习十一(二)》数学教案

第4课时 练习十一(二)

教学内容:

课本第75页的练习十一第7-10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掌握7的乘法口诀和相应的口诀求商的方法。

2、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练习十一第7题。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理解三题所表达的不同含义,自己解决问题。

观察三题答案,有何关系?

2、练习十一第8题。

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学生独立解答,完成后对比两道题在解答上有什么区别?并具体说说解答每个问题时的思考过程。

3、练习十一第9题。

着重引导学生学生理解“买1支钢笔的钱可以买7支圆珠笔”这一条件的含义。借助实物演示加以说明,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后全班交流。

4、练习十一第10题。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重点搞清楚右边的图形是由几个小正方体组成的?学生交流时教师巡视,发现有困难的学生用正方体摆一摆,数一数。

二、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何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板书设计:

练 习 十 一

7×( )=( ) ( )÷( )=7

教学反思:

学生的口算速度和正确率的提高都离不开练习,方法掌握之后的巩固、熟练运用,需要多种形式的练习,以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练习十四》数学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练习十四》数学教案

第12课时 练习十四

教学内容:

课本第86页的练习十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记全部乘法口诀,进一步掌握乘除法计算的方法。

2、能正确、熟练地口算表内乘、除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

教学重难点:

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

我们已经学完了表内乘、除法。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复习表内乘、除法。通过复习,希望每个小朋友能更加正确、熟练的口算表内乘、除法。

二、口诀

1、指名背。

2、完成练习十四第1题。

三、乘、除法口算练习

1、请学生在乘法口诀表中找到积是十二的口诀,并列出相应的算式。再说说积是18、36的乘法算式。

2、完成练习十四第2题。学生采用游戏方式完成。

3、完成练习十四第4题。

引导学生结合图理解题意,然后独立列式计算,集体交流时订正。

4、完成练习十四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列式计算,集体交流时订正。

5、学生口答第6题,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教学过程:

让学生在整理乘法口诀表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发现简单规律的能力;进行有关的表内乘、除法计算。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练习十》数学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练习十》数学教案

第4课时 练习十

教学内容:

课本第66-67页。

教学目标:

1、加深学生对米和厘米的认识,提高学生计算,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逐步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

3、让学生养成仔细解题的习惯,并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

教学难点: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形成估测技能。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同学们,我们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生:厘米和米)

一般情况下,“厘米”用来表示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距离,“米”用来表示较长的物体长度或距离。你能举出例子吗?(学生举例)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什么情况下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情况下用米作单位?

二、课堂练习

1、我会填:

填“米”或“厘米”

床长2( ) 粉笔盒高8( ) 黄瓜长20( )旗杆高15( )

2、我会画:

(1)先估计红习十第3题两条线段的长度,再实际量一量,集体交流反馈。

(2)完成练习十第7题,学生进行实际测量后完成书上的填空。

3、我会算:

完成练习十第5题、第6题。

第5题,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后进行解答。

第6题,引导学生观察第二排的图,让学生说说它表示是由哪两个物体摞起来的,怎样知道这个物体的高是多少厘米。然后学生填空,并说明理由。

4、学生动手,完成长方形纸的测量,教师进行指导。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练 习 十

估计实际物体得长度,并进行实际测量。

教学反思:

结合学生对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鲜明的表象,就能正确地运用米进行估测,也容易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引导学生之间交流,给学生创造分享、相互学习的机会,提升学生生活经验,培养学生良好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活动经验。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我们身体上的尺》数学教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数学教案二年级”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