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孔乙己教学设计

安慰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21-06-16

孔乙己教学设计。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你们清楚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孔乙己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孔乙己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一)了解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

(二)了解小说的社会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三)了解小说精巧的布局,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引导阅读单元提示和预习提示,明确阅读和欣赏小说的基本途径和着力点;

为什么鲁迅说《孔乙己》是他自己最喜欢的一篇短篇小说;初步了解《孔乙己》的基本内容、性质和特点,明确学习重点,以便带着问题学。

二、简介写作背景:

要点:《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最初发表于1919年4月出版的《新青年》杂志,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孔乙己生活在清朝末年,距辛亥革命10多年,鲁迅创作这篇小说是在孔乙己生活年代的20多年之后,五四运动前夜。当时,科举制度已废除,但在北洋军阀政府统治下,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仍根深蒂固。

1917年在十月革命启示下,李大钊等领导和策动了新文化运动,向封建文化教育进行猛烈抨击。鲁迅积极投入反帝反封建的战斗,继《狂人日记》之后,写出了小说《孔乙己》这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并渴示那个社会芸芸众生的昏沉、麻木病态,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三、要求学生跳读,迅速将注释中的生字注音搬到文中相应的字上并读准。

成亨(hēng)酒店砚(yàn)附和(hè)羼(chān)

蘸(zhàn)舀(yǎo)打折(shé)了绽(zhàn)出

四、查词典解释:

不屑(xiè)置辩——认为不值得申辩。

颓唐(tuítǎng)——精神萎靡不振。

分辩——辩白;努力加以解释说明。

五、学生朗读全文,或听录音,获得整体印象。要求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通过“我”——咸亨酒店小伙计的口述,记叙了清末下层知识分子孔乙己一生的不幸遭遇和悲惨结局。)

六、快速阅读,思考讨论,根据故事情节发展和人物活动场景变换划分段落层次。

明确:第一部分(第1—3节)写孔乙己活动的典型环境——鲁镇咸亨酒店。第二部分(第4—13节)写孔乙己的典型性格和悲惨遭遇,揭示其社会根源。再引导学生以“打折腿”为界限,将第二部分分为两层:第一层(4—9节)侧重写封建文化、科举制度对孔乙己的毒害;第二层,侧重写封建制度对孔乙己的摧残。

七、学生朗读第一节。

〔提问〕:故事发生在什么地点和时间?

明确:地点:鲁镇咸亨酒店

时间:“这是20多年前的事”(由此理解孔乙己生活的时代背景。)

〔提问〕:咸亨酒店喝酒的人有哪几种类型,各有什么特点?(从衣服、地点、方式三方面启发答问)

〔提问〕:“短”和“长”,“外”和“里”,“站”和“坐”等对立词语反映了什么?

明确:反映了等级森严,贫富悬殊,阶级对立。(补充板书:鲜明的阶级对立。)

补充说明:“踱”写出了长衫主顾趾高气扬、悠闲自得的神情;“要酒要菜,慢慢坐喝”写出他们有钱有势还有闲。

八、学生朗读第2、3节。

〔提问〕:掌柜对长衫客、短衣帮以及小伙计态度上有何不同?这说明掌柜是怎样的人?

明确:掌柜对长衫客:极力逢迎,恭敬侍候

对短衣帮:不讲情义,恣意剥削

对小伙计:凶狠无情。

说明掌柜虚伪、势利、冷酷,媚富欺贫,唯利是图。

〔提问〕:小伙计所管职务和所处环境使人有什么感觉?

明确:单调无聊“叫人活泼不得”反衬出“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为孔乙己出场作了铺垫。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小说开始介绍鲁镇咸亨酒店的格局和酒店里各种人物及其相互关系,有什么作用?

〔明确〕:咸亨酒店是当时社会的缩影,是孔乙己生活的典型环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方色彩。小说以咸亨酒店为中心舞台展开情节,孔乙己悲剧的一生得到了完整而深刻的表现。

九、布置作业:

根据“理解——分析”的要求熟悉课文。WwW.jAB88.cOM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复述咸亨酒店两种顾客的不同特点。

二、学生朗读第四节,结合“理解分析一”分析孔乙己的典型性格。

〔提问〕:“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究竟属于哪一类主顾?这说明了孔乙己的什么特点?(启发争论,教师归纳时用虚线把原板书“长衫”和“柜外、站喝”联结起来,补写“孔乙己”三字如上表。)

明确:“短衣帮”与“长衫客”之间等级森严,隔着鸿沟。孔乙己“站着喝酒”,说明社会地位低下,应属“短衣帮”;而“穿长衫”,总想保持读书人架式,却穷困潦倒,不能“踱入”房里,与长衫并起并坐。孔乙己经济状况、社会地位与思想意识的严重矛盾,充分说明了他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短短一句话点明了孔乙己的身份、地位和性格特点。

三、学生朗读第5节

〔提问〕:小说怎样细致刻画了孔乙己的肖像,这些描写说明了什么?

明确:“身材很高大”表明原本具有谋生条件,“青白脸色”说明他过着半饥半饱的生活,“皱纹间常夹些伤痕”表明他饱受生活折磨,常遭欺凌侮辱。“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点明他已是风烛残年。长衫脏而不洗,破而不补,又不肯脱去,表明他好逸恶劳,潦倒不堪,自视清高,“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思想已渗透骨髓。

〔提问〕:孔乙己说话为什么“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他的绰号的由来说明了什么?

明确:“满口之乎者也”为的是显示他“很有学问”,说明他长期受封建文化教育的熏陶中毒之深,迂腐之至。而别人从描红纸上“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绰号正是对孔乙己这种欲上不能、欲下不甘的迂腐性格的强烈讽刺与揶揄。

四、学生朗读第6节

〔提问〕:当人们见他脸上的伤痕故意高声嚷,取笑他偷东西时,他怎样对待?为什么别人问他“当真认识字么”,他“显示不屑置辩的神气”,而当旁人问他“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时,他“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

明确:他先故作镇静,“排出九文大钱”,一个“排”字表现出对只花四文钱的短衣帮的得意而炫耀的神情。逼得他“青筋条条绽出”睁大眼睛,进行争辩。一个“绽”字活画出他的窘迫尴尬、又羞又恼的神态。争辩理由是“窃书不能算偷”,“窃”和“偷”本是同义词,只有口语与文言的区别,他企图故作斯文,为自己开脱,反而落得哄堂大笑,这反映他死要面子、自欺欺人,不敢正视现实的性格,也反映了他的自命清高,迂腐穷酸。

“不屑置辩”,含蔑视意,认为不值得一辩。酒客追问击中要害,“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这在他是终生耻辱,一提此事,犹如揭了他的癞疮疤,所以“颓唐不安”,足见封建教育之毒已浸透他的灵魂。孔乙己的悲剧正源于此。

五、学生朗读第7、8节

〔提问〕:孔乙己教小伙计写“茴”字和给小孩吃茴香豆表现了孔乙己什么性格特点?

明确:教“茴”字的四种写法,见小伙计毫不热心,便长叹惋惜,说明孔乙己把僵化无用的“学问”视如至宝,说明迂腐不堪,中毒甚深。分豆给孩子吃说明他的善良诚恳。不看对象,“多乎哉,不多也”的词句脱口而出,说明迂腐可笑,麻木不仁。

〔提问〕:怎样理解这篇小说中的“笑”?为什么那些人对不幸者没有同情,没有帮助,却一味哄笑取乐?用哄笑声写孔乙己的悲剧有什么特殊的艺术效果?

引导学生讨论后明确:

首先是孔乙己“可笑”。他受封建教育毒害,被科举制度摧残,不会营生,迂腐麻木,假斯文,他的像貌、行动、言语是可笑的,写孔乙己的可笑,实质上是对封建文化和科举制度的尖锐嘲笑和讽刺。

其次是别人对孔乙己的取笑,要做阶级分析。掌柜是剥削阶级人物,他对孔乙己的取笑,是对受苦人的玩弄和欺凌。取笑孔乙己的人大多是短衣帮的劳苦大众,按理说应对孔乙己同情,他们的取笑是病态社会的病态心理的反映。封建制度的压迫剥削和毒害,在被压迫者中间,形成了隔膜冷漠心理。麻木,不觉悟,丧失同情心,这一切都是封建制度造成的。用哄笑来写孔乙己的悲剧,更使人感到封建社会的黑暗、悲凉,更沉重地鞭挞了罪恶的封建制度,并“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产生特殊的艺术效果。

布置作业:

(1)整理写出孔乙己的性格分析提要。

(2)预习下文,着重理解第9节的含义及其在结构上的作用。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集体朗诵第9节

〔提问〕:第九节的深刻含义是什么?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段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段。前句归结了以上各个场面不同人们的笑,说明孔乙己的存在,不过是逗人发笑的笑料;后句预示孔乙己的悲惨结局,在那冷酷的社会里,他只是可有可无的戏弄对象,这是封建科举制度摧残下必然产生的悲剧。这句平平淡淡的话寄寓着作者浓烈的感情:对孔乙己既哀其不幸,又批判其麻木不仁和苟且偷生,以画龙点睛之笔,深刻揭露和控诉了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

二、学生朗读第10节

〔提问〕:掌柜忽然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忽然”,说明偶尔想起,他在掌柜等人头脑里印象不深,只是由于他欠的十九个钱才想起,承接上文(“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又引起下文(一酒客讲“他打折了腿”)。

三、结合“理解分析二”回答

明确:侧写孔乙己因偷窃被打成残废,用“竟”和反诘句突出丁举人作为地方上封建一霸的凶横残暴和狠毒。小说写一个读书人毒打另一个读书人,再次点出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是封建科举制度。丁、孔二人,同是读书人,但地位命运截然相反,科举中,一个爬了上去,成了有权有势的“举人老爷”,成了狠毒的“吃人”者,一个因“半个秀才也捞不到”而跌了下来,成了可怜的牺牲品,这就深刻揭露了人吃人的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的罪恶。

四、学生朗读第11节

〔提问〕: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场和第一次出场有什么不同?请从肖像、声音、神态、动作几方面加以比较。(教师画比较表,每项由学生找出课文语句教师概括填写)。

以上对比,说明了封建制度不但戕害了他的思想,而且摧残了他的肉体。孔乙己已经不成样子,周围的人们仍对他取笑,这反映了人们的冷漠无情、麻木不仁。

五、教师朗读12、13节

〔提问〕:写“长久没有看到孔乙己”,用了四个“到”,说明什么?

明确:具体写出了孔乙己已渐渐被人遗忘,点出了“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提问〕:“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明确:因事隔20多年,无人确切讲过孔乙己死的消息,只能推测。说“的确”,因为从孔乙己的社会处境和不幸遭遇来看,死亡是必然的。又由于在社会上毫无地位,根本无人重视,即使死了也是默默的无人关心的。小伙计确信其死,但又始终没有听到确实可靠的消息,所以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六、启发学生讨论,概括中心思想

明确:《孔乙己》这篇小说,塑造了一个受封建科举制度摧残致于毁灭的旧知识分子的典型,揭示并控诉了封建制度人吃人的罪恶本质。

七、师生共同归纳欣赏本文精巧的布局明确要点:

(一)描述鲁镇咸亨酒店,为典型人物活动提供了典型环境。

(二)以插叙说明孔乙己的经历,使人物形象完整,情节紧凑。

(三)以“我”——酒店小伙计的见闻为线索组接生活画面,使人物性格脉络清楚,故事情节的展开线索分明,结构安排严谨完整,增强了亲切感和真实感。

(四)以笑贯穿全文,使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最后在笑声中离开生活舞台,既是对孔乙己的性格的批判,也是对社会的冷酷、群众的麻木的批判,更是对罪恶的封建制度的无情鞭挞。

八、布置作业

回答“揣摩运用四和五”及“积累联想七”。

扩展阅读

《孔乙己》


《孔乙己》
鲁 迅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悉课文内容,了解作品背景、题材、结构,理解小说的三要素与中心的关系。
2.体会语言的表现力,体会动作、语言、外貌、环境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理解孔乙己的社会意义,认识封建教育、科举制度对人的毒害。
【重点难点】
1.重点:语言的表现力,动作、语言、外貌、环境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难点:理解孔乙己的社会意义,认识封建教育、科举制度对人的毒害。
【课文提示】
1.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初步感受小说的基本特征,认识小说的要素,了解阅读小说的一般过程:熟悉内容——理清情节——了解环境——分析人物——理解主旨。
2.本文通过对孔乙己后半生悲惨遭遇的描述,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封建末世科举制度殉葬品的典型形象。小说一方面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下层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有力地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另一方面它也真实地揭示了当时一般群众的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使读者从一个侧面认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
【正字正音】
绰chuò踱duó舀yǎo羼chàn颓tuí蘸zhàn折shé
【初学课文】
1.速读课文。
2.小说记叙了几个生活片断?
四个生活片断:①酒客取笑偷东西。②酒客奚落孔乙己没有进学。③教小伙计识字。④分茴香豆给小孩子吃。最后,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断了腿。
3.贯穿小说各个情节的哪个字最能震撼人心?
贯穿小说各个情节的一个“笑”字,最能震撼人心。
【人物分析】
孔乙己是清末一个下层知识分子。他苦读半生,热衷科举,在“四书”“五经”中耗尽了年华,落到差不多求乞的境地,他不肯脱下那件象征读书人身分、又脏又破的长衫,说起话来满口之乎者也,时刻不忘在人们面前显示自己是与众不同的读书人。当别人戏弄他时,还一再表现出自命不凡、孤芳自赏的傲气。长期的封建教育熏陶,使他和一般“四体不勤”的士大夫一样,养成好喝懒做的恶习,不会营生。为了生计,做些偷窃的事。即使被打折腿,还要用手爬到酒店喝酒。面对如此冷酷的现实,孔乙己在瞒和骗中偷生,自欺欺人,以别人难懂的之乎者也为自己遮丑,并以“跌断”的谎言来维护自己的“尊严”。封建科举制度无情地摧残了他的肉体和灵魂,然而他麻木不仁,至死不悟,始终不明白他穷困落魄的原因,这正是他性格中最可悲的东西。作者用嘲讽的笔触,通过对孔乙己思想性格的刻画,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制度。然而作者在批判孔乙己的封建意识时,也表现了深深的同情,特别是写到他教“我”识字、给孩子分茴香豆、不拖欠等情节,表现了孔乙己心地善良,从而激起读者对迫害他的封建制度的愤恨。
“我”是酒店的小伙计,在作品中担当着穿针引线的角色。课文根据“我”在柜台内外的见闻,通过“我”的生动叙述,把最能表现孔乙己性格的几个片断连缀起来,成为一个完整的故事,以展现封建教育制度的受害者的悲惨的一生,深刻地谴责吃人的封建制度。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通过图书馆、因特网,进一步了解鲁迅的文学成就。
第二课时
【课文分析】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载于1919年4月15目的《新青年》,后收入《呐喊》,是继《狂人日记》后又一篇抨击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的檄文。 全文13段,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l-3段),写孔乙己活动的环境——清末鲁镇咸亨酒店。
这部分有两层。
第一层(第1段),写酒店的格局、两类顾客的差别,赋予孔乙己活动以特定的社会环境。
“做工的人……买一碗酒……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多是短衣帮……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这里,长短、里外、坐站等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两种人的衣着、喝酒方式、经济条件多方面的不同,形象地揭示顾客贫富的悬殊状况,深刻地揭露清末封建社会的阶级对立,为孔乙己的出场作铺垫。“踱”写出阔绰的长衫顾客养尊处优、趾高气扬的神态和大模大样、悠然自得的派头。
第二层(第2、3段),写“我”在咸亨酒店的“职务”,引出孔乙己。
由于职务的关系,“我”是孔乙己悲惨遭遇的见证人。通过“我”职务的变更,揭示这个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势利、冷酷、虚伪。“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表面是写“我”的地位低下,受尽别人的欺负,同时渲染一种冷漠的社会气氛,进一步描写孔乙己生活的环境,为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埋下伏线,预示孔乙己悲剧的必然性。课文以小伙计“我”的见闻为线索,作为见证人,增强了可信性。“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说明孔乙己的地位比“我”还低下,是“我”取笑的对象。
第二部分(4-13段),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这是小说的主体部分。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4-9段),选取四个生活片断,描写断腿前的孔乙己精神上受的摧残。 
第4段,写第一个生活片断:酒客揭短,取笑偷东西,孔乙己“力求”开脱,解释。孔乙己的外貌描写,初步刻画其迂腐的性格特征。“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概括介绍了孔乙己的特殊身份、社会地位。“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生活贫困,经济地位与短衣帮相同。“穿长衫”含蓄说明他摆读书人的架子,思想上羡慕上层阶级,轻视劳动者,不愿与短衣帮为伍。喝酒方式与衣着的矛盾,反映了孔乙己经济地位与思想观念的矛盾。“唯一”点明这是孔乙己最鲜明的标志,说明只有他一人是这样,身份很特殊。接着通过外貌、行动、语言等的描写,给读者一个总印象。“身材很高大”,说明他原本有谋生的条件。“青白脸色”说明平时吃不饱,营养不良。“皱纹”说明生活艰辛。“时常夹些伤痕”说明他经常遭受欺凌侮辱。“乱蓬蓬”说明他生活懒散,得过且过。“花白的胡子”说明他年岁已老,风烛残年。“又脏又破”说明他好逸恶劳,不会自理。“满口之乎者也”显示自己很有学问,表现了他的书呆子气。“教人半懂不懂”说明他不识时务,故意与别人保持距离。“绰号叫作孔乙己”他的名字无人知晓,说明他不被人重视而差点被人遗忘,表现了强烈的讽刺、戏弄、嘲笑。“排出九文大钱”装出有钱的样子。“排”写出孔乙己在只花四文钱的短衣帮面前掼派头,表示自己比他们阔气的得意、炫耀的神情。“窃书不能算偷”,故意买弄斯文,为自己开脱。“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自命不凡,孤芳自赏。
第5段是插叙,补充交代孔乙己的身世、经历,从中可以了解封建文化的毒害,使他变成了一个好喝懒做、不会营生的废人。“原来也读过书”明确点出他的悲剧是由封建教育、科举制度造成的。“坐不到几天……一齐失踪”不愿意踏踏实实地做事、老老实实地谋生。“如是几次”说明他多次这样,习惯很差,没有信用。“从不拖欠”说明他有善良、诚实的一面。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对孔乙己是既批判又同情的。
第6段,写第二个生活片断:酒客奚落孔乙己没有“进学”。“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写出孔乙己自命清高,自以为知识渊博而不理睬人的神态。“立刻显出颓唐不安”说明他把未进学看作自己一生最大的痛苦和耻辱,所以这个问题击中要害,使他不能再无动于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写他的精神伤疤被戳痛时骤形于色的神态。“众人也都哄笑起来”说明人们的笑是有原因的,孔乙己确有可笑之处:守旧、迂腐。
第7段,写第三个生活片断:教小伙计识字,炫耀自己。“我可以附和着笑”写“我”不分是非的愚昧落后。“掌柜是决不责备的”,写出了耻笑孔乙己是天经地义的的权利。“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写出“我”的势利,鄙视孔乙己。“将来做掌柜”说明孔乙己一心想往上爬,他认为小伙计地位太低。“我暗想我和掌柜的等级还很远呢”,说明“我”受封建等级观念影响很深,自甘卑微,任人欺压,没有改变社会地位的意识。“掌柜也从不将茴香豆上帐”,表面说明茴香豆不值钱,一文钱不值得上帐,实际上写出“我”看不起孔乙己。“长指甲”说明孔乙己懒惰。“回字有四样写法”,孔乙己以此来炫耀自己博学,说明他中封建教育的毒害很深。“显出极惋惜的样子”,写出孔乙己自作多情,对“我”的关心,同时也说明他思想麻木,一心想出人头地。
第8段,写第四个生活片断:分茴香豆给小孩子吃,满口陈词滥调,表现他迂腐的性格特征。分豆给孩子,说明孔乙己心地善良。“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写出他的慌张,表现了他的老实以及迂腐性格。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和无能为力的表现,深刻地揭示了孔乙己的可笑、可怜,唯一的武器是孔孟语言,连小孩子都对付不了。
第9段,是过渡段。从内容上看,这段话概括上文,深刻说明孔乙己卑微的社会地位,说明他在人们生活中是无足轻重、可有可无的多余人。从结构上看,这段话承上启下:前一分句,总结上文,与“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呼应;后一分句,写出孔乙己没有地位、没人关心,自然引出下面的故事。
第二层(10、11段),描写断腿后的孔乙己,写他肉体受到严重摧残后的不幸遭遇。
这是小说情节的继续发展,进入高潮,写封建制度对他的迫害已从精神毒害发展到肉体摧残。孔乙己最后一次出现是小说的高潮。先写环境气氛,再写人物语言外貌,最后写掌柜及众人的嘲笑。孔在笑声中出场,又在笑声中走向死亡。
第10段,由掌柜和顾客的对话,交代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断了腿,揭露丁举人的凶残。有权势的丁举人是科举制度造就的。一个沿着科举阶梯爬上去的读书人,凶狠毒辣地残害爬不上去的读书人,这一事实本身就深刻揭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取下粉板,忽然说”,说明孔乙己早已被人遗忘。“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写出掌柜无情无义,只想着十九文钱,根本不管孔乙己的死活;说明孔乙己还不如十九文钱。“哦!”写出掌柜对孔乙己被打断腿漫不经心,毫不关心。几句语言描写,表现了当时人际关系的无比冷漠。“仍然慢慢的算他的帐”,写出掌柜的冷酷。
第11段,写孔乙己最后一次来酒店喝酒。首句交代时令,深秋近冬。这里借环境描写渲染了凄冷悲凉的气氛,为人物的悲惨结局作铺垫。然后从外貌、行动、语言等方面描写孔乙己的形象,与断腿前作对比,更加潦倒不堪,揭示出封建制度对他肉体的无情摧残。面对惨不忍睹的孔乙己,掌柜的第一句话是“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写出掌柜的极端冷酷无情。“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写出掌柜毫无怜悯之心,此时还拿孔乙己取乐。“跌断,跌,跌……”说明孔乙己已经没有招架之力,只有用谎言来维护自己的尊严,入木三分地刻画他麻木不仁、临死不悟,被封建教育害死了。“摸出四文大钱”,说明孔乙己动作迟缓,经济更加拮据,濒临死亡还要讲面子。末句孔乙己“在旁人的说笑声中”离去,这“笑声”与上文几个地方的“笑”是相照应的,这似乎与悲剧气氛很不协调;然而正是这笑声,更显出封建制度残酷统治下人们的麻木无情。
第三层(12、13段),交代孔乙己的悲惨结局。
第12段,文章反复描写“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突出只有掌柜见到这笔欠帐时,才暂时想起孔乙己。十九个钱似乎就是孔乙己存在的全部内容、全部价值。当十九个钱从粉板上抹去时,孔乙己便永远从这个冷酷无情的社会中消失了。
第13段,最后以“我”的推测作结,含义十分深刻。“大约”,表示猜测,20多年了没有人知道孔乙己是死是活,只能推测。“的确”,表示肯定,根据孔乙己最后一次到酒店的情景,肯定他活不下去了,只有死路一条。这句话与前面“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照应,说明人们并不在意孔乙己的死活,连“我”都不关心他,写出社会的极端麻木不仁。
第三课时
【写作特点】
这篇课文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鲜明地表现人物的性格。具体表现在:
(1)通过对外形的整体描写揭示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孔乙己不肯脱下长衫,怕失去读书人的身分,但又爬不上去,穷困潦倒,不能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成了鲁镇上“唯一”与众不同的人物。通过外形的整体描写,集中而简练地概括了人物的特殊身分,预示了悲剧的必然性。
(2)通过肖像描写揭示孔乙己的不幸遭遇。“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画出一个穷困潦倒,又经常挨打的老书生形象。断腿前后对照,更显其遭遇的悲惨。原来“身材很高大”,后来“我”必须站起来往外望才能见到。原来“青白脸色”表示他长期不劳动,坐书房,营养差;后来“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不仅写出他生活困苦,饿瘦了,而且断了腿,生活无法自理,才会黑得不成样子。时近初冬,“我”靠着火也须穿上棉农,而孔乙己只“穿一件破夹袄”,更衬托出他的可怜。
(3)通过服饰的细节描写,揭示了孔乙己懒惰又死爱面子的特性。穿的长衫,又脏又破,长期不洗不补,既说明孔乙己很穷,只此一件长衫,又说明他很懒,连洗补衣服都不肯动手。不肯脱下这件长衫,是惟恐失去读书人的身分。作者通过一件破长衫的描写,把孔乙己的社会地位、思想性格和所受的教育揭示得十分深刻。
(4)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揭示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等性格。课文多次描写他满口之乎者也,反映他受封建教育毒害之深。特别是常在人们揭出他的伤疤后讲“之乎者也”谁也不懂的话,孔乙己用四书、五经中的所谓“圣言”为自己辩解,以示其读书人做的都按“圣贤”所教,非一般人所能理解,连偷书也说成“窃书不能算偷”,似乎读书人所做的全高人一等。这些性格化的语言极能表现人物鲜明的个性。
(5)通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揭示孔乙己心地善良的本质。孔乙己教“我”识字是想“我”将来能作掌柜,这一方面反映了他向上爬的迂腐思想,一方面也反映他好心。而且他是极为“恳切”地教,看到“我”会写“茴”字时,“显出极高兴的样子”;看到“我”不热心学,便“显出极惋惜的样子”。这些动作、神态,显示他是个心地善良的人。至于孔乙己能把自己不多的茴香豆,分给孩子们一人一颗,更表现了他善良的本质。
【思维训练】(根据自己情况,至少选做六题)
1.为什么小说的主要人物是孔乙己,而不是“我”?
孔乙己生活的清朝末年,科举制度虽已废除,但封建教育体系并未改变。反动统治者企图“把孔夫子的一套当作宗教信条一样强迫人民信奉”,许多知识分子还没有摆脱封建思想。孔乙己生活的特定空间,正是当时黑暗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缩影,具有鲜明的时代和阶级特色。小说通过孔乙己的生活片断,揭示了社会的势利、冷酷、虚伪,表达了作品的主题。而“我”只是作为孔乙己悲惨命运的见证人。因此,小说的主要人物是孔乙己,而不是“我”。
2.如何理解咸亨酒店里的笑声?
咸亨酒店是孔乙己经常活动的地方,是小说的具体环境。咸亨酒店的笑声总与孔乙己有关。他在笑声中出现,在笑声中被嘲弄,在笑声中离去。可以根据笑声把握小说脉络。还可启发学生体会在笑声中表现人物悲剧的艺术效果、发掘小说的深刻寓意。
3.作者为什么把孔乙己的悲惨命运放在笑声中写出来?
孔乙己的地位低下,世态冷漠,众人愚昧,也预示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笑”是叫人心酸的笑,把孔乙己放在“笑声”中,能充分展示他的个性特征。“笑声”与悲惨遭遇的强烈反差,增强了作品的悲剧效果,使主题更鲜明突出。
4.用一句话回答,本文的“笑”有什么特点?
( ①人人都耻笑孔乙己。 
②被耻笑的只有孔乙己一人。
③孔乙己从来没有笑一下。
④孔乙己的一生则是笑的对立面——悲。 )
5.写出下列句子的表达作用。(答案见“课文分析” )
①做工的人……买一碗酒……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多是短衣帮……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②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③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④还欠十九个钱呢!
6.写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表达作用。
①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写出阔绰的长衫顾客养尊处优、趾高气扬的神态和大模大样、悠然自得的派头。
②排出九文大钱。
写出了孔乙己装出有钱的样子,在只花四文钱的短衣帮面前掼派头,表示自己比他们阔气的得意、炫耀的神情。
7.孔乙己有哪些性格特征?
孔乙己生活穷困潦倒,饱受折磨,常受欺凌侮辱,但还硬摆“读书人”的架子。一生未能“读书做官”,思想上羡慕上层阶级,轻视劳动人民,好喝懒做,不会营生,受封建教育毒害很深,思想守旧、迂腐、麻木不仁、自命清高,不敢正视现实,但善良、诚实。
8.作者对孔乙己持什么态度?
作者对孔乙己的态度是有所批判的,但同时又充满同情与哀怜。对周围群众的麻木冷漠则是完全持批判态度的。
9.孔乙己的悲惨结局说明了什么?
孔乙己的悲惨结局说明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下层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有力地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鞭挞了丁举人之类地主豪绅的冷酷和暴虐,揭示当时一般群众的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反映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使读者从一个侧面认识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所以,《孔乙己》不仅是一篇愤怒讨伐封建教育和科举制度的战斗激文,而且是一幅描写中国封建社会人民群众思想昏沉,精神麻木的生活风俗画。
10.探究《孔乙己》中“笑”的重要作用。(“笑”与小说各要素的关系)(300字左右)
①为什么说“笑”是《孔乙己》情节发展的关键环节?
从“笑”在小说中的布置来看,“笑”是故事情节发展的关节点。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笑”贯穿整个故事。一次次“笑”,使情节一步步展开,故事由开端到发展,又到高潮。最后孔乙己在大家无动于衷的“说笑声”中,慢慢走向死亡。如果没有“笑”,就没有孔乙己的故事;如果没有“笑”就会使这个故事中断;如果没有“笑”,就不会有故事的高潮。读者随“笑”声,逐步了解孔乙己及其生活的环境;读完全篇,“笑”声犹在,令人心寒。可见,《孔乙己》不仅以“笑”引出故事,以“笑”结束故事,而且故事情节处处有“笑”声:开端以“笑”夺人,发展以“笑”关联,高潮“笑”声复叠,结局“笑”声未绝。“笑”声贯彻故事的始终,孔乙己的故事,就是由形形色色的“笑”串连起来的。没有这些“笑”,孔乙己的故事便难以持续、发展。
②为什么说“笑”是《孔乙己》人物塑造的重要手段?
“笑”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丰富、动人。掌柜的“笑”,是笑里藏刀,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冷酷。掌柜表面上谈笑风生,心里却阴险狠毒。几个“笑”,塑造了一个冷酷无情的奸商形象。众人的“笑”,是冷嘲热讽,反映了当时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他们为了自己短暂的快乐,不惜侮辱无辜的孔乙己,甚至当孔乙己濒临死亡时,他们还与掌柜一起,笑话无依无靠的孔乙己。他们把自己的快活建筑在孔乙己的痛苦上,无情无义,自私自利,麻木不仁。伙计的“笑”,冷若冰霜,反映了“我”对孔乙己的鄙视和冷淡。伙计在众人面前不敢放肆极其可怜,可是伙计对孔乙己却能歧视、怠慢、不恭不敬,表现了“我”深受封建等级观念的毒害,自以为比孔乙己高贵。他的几个“笑”塑造了一个趋炎附势、势利冷淡的伙计形象。孩子的“笑”,天真无邪,反映了他们的好奇和幼稚。他们因孔乙己的言行而发笑,虽然没有善意,肯定没有恶意。这些“笑”,塑造了一群涉世不深、思想单纯的儿童形象。
③为什么说“笑”是《孔乙己》主题思想的有力衬托?
《孔乙己》中的“笑”,表达了作者对孔乙己既批判又同情的态度,以及对麻木不仁的群众的批判态度。小说中,被耻笑的只有孔乙己,其他人,不论大人小孩,不论富人穷人,都以各种方式笑话孔乙己。这些“笑”,都是对孔乙己的羞辱、欺侮、歧视,蕴涵着作者的愤愤不平,隐藏着作者对孔乙己的同情。 
《孔乙己》中的“笑”,表达了作者对封建制度的抨击,对封建社会的否定。孔乙己的可悲可笑,完全由封建教育、科举制度使然。他的“身材很高大”,原有谋生的条件,可是他鄙视劳动,好吃懒做,终于变成一个“不会营生”的废人。孔乙己信奉的“之乎者也”,正说明他中毒极深,不能自拔。这不仅造成他的堕落,也导致他的毁灭。可见,孔乙己一直生活在没有温暖、没有人情的社会。他受尽了掌柜的冷酷的“笑”、众人的冷漠的“笑”、伙计的冷淡的“笑”、孩子的冷落的“笑”,却未见一颗热心。在这冷冰冰的环境里,孔乙己迂腐而不觉悟,守旧而不自信,麻木而不抗争,竟毫无一丝热气。整个社会,处于麻木冷却状态。这样的社会,还会有什么希望?还会有什么出路?还会有什么存在的理由?
④为什么说“笑”与孔乙己悲剧命运形成强烈对照?
整篇小说,孔乙己始终是被笑的对象;他自己却从未有过笑脸,而仅仅说过一个“笑”字,那是无可奈何地恳求掌柜“不要取笑!”这个“笑”,根本不是孔乙己的欢笑,其中包含孔乙己多少辛酸,多少屈辱,多少悲痛啊!这个“笑”,表现了孔乙己至死不悟,临死仍想保全自己的体面!这个“笑”,塑造了一个忍气吞声、守旧迂腐的书呆子形象。小说中的“笑”,塑造了众多人物,不仅正面描绘了掌柜、伙计、众人、小孩,也侧面烘托了孔乙己。没有这些“笑”,诸形象都将黯然失色。《孔乙己》中的“笑”,与孔乙己的悲剧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使读者在种种“笑”声中,体味人生冷暖、世态炎凉。这些“笑”,深刻地暴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表现了科举制度的罪恶,揭示了造成悲剧原因的众多性。可见,这种“笑”,叫人心酸,比哭更有魅力,更能感动人,催人泪下,使人愤恨,促人自省。
【课外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
2.就《孔乙己》的“笑”,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议论文。
3.预习《诗二首》,了解新课文的内容,思考“学习建议”。
【教学后记】
【论文附录】
《孔乙己》的“笑”探微
沈荣森
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是一篇颇负盛名的小说。它对于认识封建教育的毒害,认识科举制度的罪恶,认识人际关系的冷漠,都有深刻的意义。
小说主人公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着力刻画的人物。作者不仅用了大量笔墨,正面描写他的外貌、动作、语言及其变化,而且善于侧面烘托,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不厌其烦地描绘周围人的“笑”。全文共用14个“笑”字,有“说笑”“哄笑”“好笑”“取笑”,还有“笑几声”“引人发笑”“附和着笑”等。其中有玩笑、假笑、冷笑、阴笑、嘲笑、讥笑、耻笑,独独没有真诚善意的笑;这里有掌柜、众人、伙计、孩子的笑,单单没有孔乙己的笑。恰恰相反,被“笑”的仅仅只有孔乙己一人。阵阵笑声,把孔乙己团团包围,甚至淹没。细细品味,这些“笑”很有深意,读者切不可忽略之。依愚所见,它们无疑是小说的重要线索,具有种种不可否认的作用。
一、这些“笑”,是情节发展的关键环节。
从“笑”在小说中的布置来看,完全可以说,“笑”是故事情节发展的关节点。如果没有“笑”,就没有孔乙己的故事;如果没有“笑”,就会使这个故事中断;如果没有“笑”,就不会有故事的高潮。读者随着“笑”声,逐步了解孔乙己及其生活的环境;读完全篇,“笑”声犹在,令人心寒。
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
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
这是“我”的实感。“我”是酒店的小伙计,地位卑微,任人训斥,时时感到非常压抑。然而,在这种阴森的环境,“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由“笑”引出孔乙己。“笑几声”写出了“我”的可怜,而孔乙己是“我”笑话的对象,可见孔乙己的地位比“我”还低微。这头一个“笑”,就画出了孔乙己的可悲,并为小说定了基调。
“笑”贯穿整个故事。小说选取孔乙己在酒店的四个生活片段,处处皆闻“笑”声。一次次“笑”,使情节一步步展开,故事由开端到发展,又到高潮。
第一片段,写众酒客讥笑孔乙己偷窃。从后面的补叙可知,孔乙己曾“几次”偷人家的“书籍纸张笔砚”,“偶然做些偷窃的事”。可是不管长衫还是短衣酒客,都以此为笑柄,尖刻地挖苦他,戏弄他,甚至常常以拳脚相待,使他饱尝欺凌,“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酒客不以为然,反以取笑为乐事: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
第二片段,写酒客进一步奚落孔乙己没有“进学”。封建教育、科举制度使孔乙己一事无成。面对众人的讥讽,他束手无策,只能凭借唯一的武器“之乎者也”。这个武器也是全无用处,反而引人发笑:
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一些不懂了。在这时候,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第三片段,写孔乙己教小伙计识字。孔乙己饱受成人的冷嘲热讽,感到无比的孤苦寂寞,只好带着心灵的创伤,转向天真的孩子,想从未成年人中寻找知音,补救精神上的空虚和无聊。谁知小小的伙计,竟深受时风影响,从心底里看不起满腹经纶的孔乙己,公然认为孔乙己:
又好笑,又不耐烦,懒懒的答他道,“谁要你教”
第四片段,写孔乙己分茴香豆给孩子吃。孔乙己遭到伙计的阴笑,仍不甘心,于是只有讨好更小的孩子,给他们豆吃,与他们说话,梦想换得一丝同情和温暖。孩子们耳闻目睹孔乙己那陈旧的语言、迂腐的动作,则毫不留情地冷落他、离开他:
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
孔乙己最终在“笑”声中走向毁灭。孔乙己被丁举人打伤致残,惨不忍睹。此情此景,非但未能激起人们的同情心,反而招来更大的讥刺。最后孔乙己在大家无动于衷的“说笑声”中,慢慢走向死亡:
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孔乙己》不仅以“笑”引出故事,以“笑”结束故事,而且故事情节处处有“笑”声:开端以“笑”夺人,发展以“笑”关联,高潮“笑”声复叠,结局“笑”声未绝。“笑”声贯彻故事的始终,孔乙己的故事,就是由形形色色的“笑”串连起来的。没有这些“笑”,孔乙己的故事便难以持续、发展。
二、这些“笑”,是人物塑造的重要手段。
“笑”不仅使小说情节一环扣一环,引读者步步入胜,而且使形象一个接一个,鲜明生动。也可以这样说,没有这些“笑”,小说人物不会这么丰富、动人。《孔乙己》中的“笑”,意义迥异,成功地塑造了不同的形象。
掌柜的“笑”,是笑里藏刀,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冷酷,如:
掌柜见了孔乙己,也每每这样问他,引人发笑。
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
前例,写出掌柜为了达到个人目的而嘲讽孔乙己,“引人发笑”,表现了他的卑鄙无耻。后例,写掌柜明知孔乙己被丁举人摧残,目睹凄凉悲惨的孔乙己时,除了讨债,就是耻笑,而且“仍然同平常一样”,即抱着个人目的“引人发笑”,表现了他的残酷无情,毫无人性。可见,掌柜表面上谈笑风生,心里却阴险狠毒。这两个“笑”,塑造了一个冷酷无情的奸商形象。
众人的“笑”,是冷嘲热讽,反映了当时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小说曾反复写孔乙己嘴里念些人们听不懂的“之乎者也”,结果:
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在这时候,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哄笑”,不只是许多人一起大声地笑,而且是无拘无束、纵情放任地笑。他们为了自己短暂的快乐,不惜侮辱无辜的孔乙己,甚至当孔乙己濒临死亡时,他们还与掌柜一起,笑话无依无靠的孔乙己。他们把自己的快活建筑在孔乙己的痛苦上,无情无义,自私自利。这两个“哄笑”,塑造了一贯肆无忌惮、始终麻木不仁的群众形象。
伙计的“笑”,冷若冰霜,反映了“我”对孔乙己的鄙视和冷淡:
在这些时候,我可以附和着笑,掌柜是决不责备的。……有一回对我说道,“你读过书么?”我略略点一点头。他说,“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便回过脸去,不再理会。孔乙己等了许久,很恳切的说道,“不能写罢?……我教给你,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账要用。”我暗想我和掌柜的等级还很远呢,而且我们掌柜也从不将茴香豆上账;又好笑,又不耐烦,懒懒的答他道,“谁要你教,不是草头底下一个来回的回字么?”
“附和着笑”,写出了伙计在众人面前不敢放肆的可怜相,也表现了“我”愚昧无知、不分是非。而那个“好笑”,则写出了伙计对孔乙己的歧视、怠慢、不恭不敬,表现“我”深受封建等级观念的毒害,自以为比孔乙己高贵。这两个“笑”,又塑造了一个趋炎附势、势利冷淡的伙计形象。
孩子的“笑”,天真无邪,反映了他们的好奇和幼稚:
有几回,邻舍孩子听得笑声,也赶热闹,围住了孔乙己。
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
众人的“笑”,引来了对新奇事最感兴趣的孩子。他们并不象成人那样一直围观孔乙己、攻击孔乙己,而是“赶热闹”、吃豆子。所以当他们知道没豆可吃,便“在笑声里走散了”。这“笑”声,有孩子们的,更有围观者的,惟独没有孔乙己的。孩子们是因孔乙己的动作、言语而发笑,虽然没有善意,肯定没有恶意。不过,这足以说明:众人对孔乙己的冷遇,深深地感染了年幼无知的孩子。所以他们才会对孔乙己毫不关心,毫不亲热,一哄而散。孩子们的冷落,使孔乙己无一人同情,陷入彻底的孤立冷清境地。这些“笑”,塑造了一群涉世不深、思想单纯的儿童形象。
整篇小说,孔乙己始终是被笑的对象;他自己却从未有过笑脸,而仅仅说过一个“笑”,那是无可奈何地恳求掌柜:“不要取笑!”这个“笑”,根本不是孔乙己的欢笑,其中包含孔乙己多少辛酸,多少屈辱,多少悲痛啊!这个“笑”,表现了孔乙己至死不悟,临死仍想保全自己的体面!这个“笑”,塑造了一个忍气吞声、守旧迂腐的书呆子形象。
不同的“笑”声,塑造了《孔乙己》的众多人物,不仅正面描绘了掌柜、伙计、众人、小孩,也侧面烘托了孔乙己。没有这些“笑”,诸形象都将黯然失色。
三、这些“笑”,是主题思想的有力衬托。
《孔乙己》中的“笑”,表达了作者对孔乙己既批判又同情的态度,以及对麻木不仁的群众的批判态度。
孔乙己是封建教育培养出来的、四体不勤的多余人。当人们讥笑他的时候,他总是满口文言词语,不仅以此为武器,替自己的错误辩护,而且故意卖弄斯文,显示自己知识渊博,高人一等。孔乙己自命不凡,言必圣贤,以真人君子自诩,确实可悲可笑。难怪他挥舞“君子固穷”、“之乎者也”的时候,一再引起众人的哄笑。尽管这种笑不是善意的,但是它含有对陈旧、腐朽一类的嘲笑,带有一定的合理性。这种“笑”,体现了作者对孔乙己的批判。
小说中,被耻笑的只有孔乙己,其他人,不论大人小孩,不论富人穷人,都以各种方式笑话孔乙己。特别是在孔乙己身受丁举人迫害而伤残后,仍然无人管他的死活,还在一味追求自己的乐趣。狼狈不堪、垂死挣扎的孔乙己,无力反击,只有恳切地哀求掌柜“不要取笑!”可是掌柜毫不动心,反唇相讥,咄咄逼人,凶恶可恨;众人毫不动情,仍寻欢作乐,麻木不仁,愚昧可憎:
 “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
这些“笑”,都是对孔乙己的羞辱、欺侮、歧视,蕴涵着作者的愤愤不平,隐藏着作者对孔乙己的同情。
《孔乙己》中的“笑”,表达了作者对封建教育、科举制度的抨击,对封建社会的否定。
孔乙己的可悲可笑,完全由封建教育、科举制度使然。他的“身材很高大”,原有谋生的条件,可是他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鄙视劳动,好吃懒做,终于变成一个“不会营生”的废人。孔乙己的富有个性的语言和动作,正说明他中毒极深,不能自拔。孔乙己信奉的“之乎者也”,不仅造成他的堕落,也导致他的毁灭。由此可见,对孔乙己的“笑”,也意味着对封建教育、科举制度的讥诮。
孔乙己一直生活在没有温暖、没有人情的社会。他受尽了掌柜的冷酷的“笑”、众人的冷漠的“笑”、伙计的冷淡的“笑”、孩子的冷落的“笑”,却未见一颗热心。在这冷冰冰的环境里,孔乙己迂腐而不觉悟,守旧而不自信,麻木而不抗争,竟毫无一丝热气。整个社会,处于麻木冷却状态。这样的社会,还会有什么希望?还会有什么出路?还会有什么存在的理由?
综上所述,《孔乙己》中的“笑”,与孔乙己的悲剧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使读者在种种“笑”声中,体味人生冷暖、世态炎凉。这些“笑”,深刻地暴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表现了科举制度的罪恶,揭示了造成悲剧原因的众多性。可见,这种“笑”,比哭更能打动人,催人泪下,使人愤恨!

孔乙己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了。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哪些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孔乙己》,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2孔乙己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阔绰、颓唐、间或、不屑、置辩”等词语。
2.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3.结合社会环境,探究孔乙己形象的内涵。
4.理解作者对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和冷酷的社会的揭露和批判。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把握本文的主题。
2.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多角度鲜明、生动刻画人物的写法。
难点:结合时代背景,深层领会小说的思想意义。
【媒体准备】
多媒体课件:孔乙己及咸亨酒店的图片资料。
【课时安排】
3课时。
【预习要求】
1.通读全文,把握故事的基本脉络。
2.查字典,给生字词注音释义。
3.复习有关鲁迅的相关文学常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展示孔乙己的画像)
同学们,作为中华民族20世纪的文化伟人,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以文艺实现他改变“愚弱的国民”精神的启蒙主义抱负。在他一生所创作的三十多篇小说中,他自己最喜欢的是收在小说集《呐喊》中的《孔乙己》,巴金也说《孔乙己》写得好,日本有一位作家说“孔乙己”是最完美的艺术典型。《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文章篇幅不到三千字,却极其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整个世态。今天,我们就来赏析这个不朽的艺术形象。
二、检查预习(投影)
1.给加点的字注音:
阔绰()羼()绽出()颓唐()不屑()
2.解释下列词语:(参看《词语手册》)
君子固穷间或不屑置辩颓唐营生
三、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结构。遇疑难处可讨论交流。
〔学情预测〕学生梳理脉络时可能因为忽略了小说的特点而言之无序,教师可先引导学生重温小说情节结构的相关常识。
2.明确:
开端:介绍鲁镇咸亨酒店的大概情况,作为孔乙己出场的背景。
发展:孔乙己第一次出场,表现孔乙己是大伙的笑料。
高潮:孔乙己第二次出场,表现孔乙己被打折腿后的遭遇。
结局:孔乙己大约的确是死了。
四、研读课文,深入思考
(一)研读第1-3段,理解小说构思的精巧。
1.学生思考:
(1)文中对鲁镇咸亨酒店的大概情况的介绍包括哪些方面?
(2)这些介绍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2.交流研讨。
〔学情预测〕学生的回答可能较为零碎、片面,教师应引导学生将寻找到的信息进行归类整理,并结合下文理解作用。
3.明确:
(1)文中对鲁镇咸亨酒店的大概情况的介绍包括:酒店的格局、酒店的客人(短衣帮、穿长衫的)、“我”的工作变迁、酒店的氛围。
(2)这些介绍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是:介绍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为下文埋下伏笔。
(二)研读小说的主体部分(第4段到完)。
1.学生自由诵读全文,找出文章中所描绘的孔乙己的六个生活片段。
2.小组讨论,互为补充。
3.全班交流。
〔学情预测〕六个片段较为分散,学生的回答可能不够完整,特别是第六个片段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学生容易遗漏。同时学生对片段内容的概括也可能不够简明,教师应着重指点对内容的概括方法。
4.明确六个生活片断:
(1)众人取笑孔乙己脸上又添了新伤疤;
(2)众人讥笑孔乙己考不中秀才;
(3)孔乙己为偷书作辩解;
(4)孔乙己教小伙计识字;
(5)孔乙己给小孩子们分茴香豆;
(6)孔乙己被打断腿后最后一次到咸亨酒店。
5.学生再读课文,找出反映下列内容的语句并揣摩其丰富含义。
(1)概括孔乙己的特殊身份的语句
(2)点明孔乙己的地位的语句
(3)反映孔乙己的结局的语句
6.交流研讨。
〔学情预测〕本题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对语句的揣摩,学生可能泛泛而谈。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联系上下文解读。
7.明确:
(1)概括孔乙己特殊身份的语句:“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句中“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和“短衣帮”一样;“穿长衫”表明他不愿与“短衣帮”为伍,硬摆读书人的架子;“唯一的”点出了孔乙己的特殊性,他与上层人、下层人都有距离。
(2)点明孔乙己地位的语句:“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孔乙己的存在只是为无聊的人们提供一个取笑的对象。说明孔乙己地位低下,境遇凄凉。
(3)反映孔乙己结局的语句:“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表示是“我”的猜测,但孔乙己当时已无力维生,加上二十多年也没有见到,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肯定是活不下去的,所以用“的确”表示“我”猜测的结论,看似矛盾的言语中流露出对孔乙己的结局的漠然。
五、布置作业
完成“阅读练习8226;探究”第三题。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
1.学生自主思考,填写下列句子。(课件展示)
(1)孔乙己是站着喝酒但又_______的人。
(2)孔乙己是穷得将要讨饭但又_______的人。
(3)孔乙己是以读书人自居但又_______的人。
(4)孔乙己是竭力争辩维护清白但又_______的人。
(5)孔乙己是个使人快活但又_______的人。
〔学情预测〕本题既是上节课内容的延续、深入,又将重心开始转移到人物的分析上。学生在填写的时候可能会缺乏准确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回顾与之相关的故事情节,也要训练学生在回归文本基础上的归纳能力。
2.明确:
(1)孔乙己是站着喝酒但又穿长衫的人。
(2)孔乙已是穷得将要讨饭但又好喝懒做的人。
(3)孔乙已是以读书人自居但又半个秀才也没捞到的人。
(4)孔乙己是竭力争辩维护清白但又偶有偷窃的人。
(5)孔乙已是个使人快活但又可有可无的人。
联系上节课对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孔乙己的地位、孔乙己的结局研讨,可见孔乙己是个为主流群体所排斥的“边缘人”,这种尴尬的地位决定了他的悲剧命运。
二、品读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
(一)探究孔乙己性格中的矛盾表现。
1.学生从文章中找出体现孔乙己性格中的矛盾的地方并加以分析。
2.学生研讨回答。
〔学情预测〕有了上一题的铺垫,学生的寻找会比较到位,但对其矛盾心理的分析可能不够准确,教师要适时引导。
3.教师归纳:
孔乙己“站着喝酒”是因为他经济拮据,买不起酒菜,进不了柜台内坐着喝。
孔乙己“穿长衫”是因为他追求功名,不愿与“短衣帮”为伍。
孔乙己“竭力争辩维护清白”是因为他死爱面子,想清白做人。
孔乙己“偷窃”是因为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教育使他不会营生又好逸恶劳,贫困无法自存不得已而为之。
孔乙己“穷得将要讨饭”却“好喝懒做”是因为他受封建教育熏陶,好逸恶劳,认为“万般皆下品”,不愿劳动。
孔乙己“以读书为傲”却“半个秀才也没捞到”说明他受封建教育毒害甚深,“唯有读书高”的观念根深蒂固,但却成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孔乙己“热心教伙计‘茴’字写法”表明他的空虚、无聊、迂腐。
孔乙己“遭到冷遇”表明他地位卑下,连小孩都不愿理睬他。
孔乙己“使人快活”却“可有可无”表明他地位卑下,已沦为笑料。
(二)品析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
1.学生自行从文章中找出人物描写精彩的地方并品味其妙处。
2.小组讨论。
3.小组代表发言。
〔学情预测〕学生的答案可能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客观地评点优劣,要指导学生联系语境,抓住关键词语品析的能力。
4.师生共同归纳。
(1)动作描写:
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排”,颇为得意之状,此时的孔乙己内心颇有几分优越感。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摸”,已显畏缩、困窘,此时的孔乙己被打断的还有原本脆弱的一点尊严。
孔乙己刚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上写字,见我毫不热心,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叹气是因为惋惜“我”的“不可教”,也是寂寞无人懂的内在流露。
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坐着走去”是孔乙己留给人间的苍凉背影,可怜复可悲。
(2)语言描写:
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强词夺理、死爱面子,也是自觉高人一等的妄自尊大。
孔乙己等了许久,很恳切的说道,“不能写罢?……我教给你,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账要用。”——为人的善良、忠厚,也是内心空虚,渴望与人交往的心情流露。
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语言与神态的描写揭示了孔乙己已经被逼到了找不到文言词语来维护自己自尊的程度,内心的坚持已完全崩塌。
(3)肖像描写
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表现了孔乙己生活的贫困、被凌辱的地位、好吃懒做的恶习、始终追求功名的迂腐。
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悲惨的情状暗示了其悲惨的结局。
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虽然潦倒,却还以“读书人”自傲。
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被恶意地揭了疮疤,是心灵创痛的外在反应。
(三)归纳孔乙己的性格。
总结:孔乙己是一个地位低下、穷困潦倒、好喝懒做,追求功名至死不悟,自命清高、迂腐不堪、死要面子,同时又有着质朴善良的一面的社会边缘人。
三、布置作业。
1.思考“阅读练习8226;探究”第一、二题。
2.完成《伴你学语文》中的本课练习。
第三课时
一、探究孔乙己的悲剧命运根源。
(一)由“笑”入手,探究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
1.学生思考:本文反复写了多少次笑?这些笑说明了什么?
〔学情预测〕寻找写笑的地方不难,但分析笑背后的内涵就需透过现象看本质,有一定难度,学生可能体味不够深刻,教师需示范、引导。
2.交流归纳:
(1)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
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在这时候,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
这里的“笑”是对弱者的连续性的无情嘲弄,这种“笑”是残酷的,残酷在对人的自尊的摧毁。这便是孔乙己“使人快活”的地方,更是孔乙己的可怜、可悲之处。
(2)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
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
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这是对孔乙己残余自尊的的最后摧毁,但是众人又无明确的主观恶意,这是一种含着笑意的恶毒。在貌似友好的笑中,包含着冷酷,对旁人的悲苦的麻木不仁,是一种无形的精神虐杀。
(二)走近作者,理解作者。
1.学生思考:对于孔乙己和那些笑他的人,作者的态度是什么?
2.讨论交流。
3.明确:
——对于孔乙己: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对于那些笑他的人:无情地揭示与谴责看客的冷漠与麻木不仁。
在鲁迅看来,孔乙己不过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制度是可恶的,人是值得同情的。他要揭示的不是孔乙己的恶,而是周围的人对他缺乏同情心的丑。
(三)讨论归纳小说的主题思想。
总结:这篇小说,通过对孔乙己后半生几个悲惨生活片断的描述,成功地塑造了封建末世备受科举制度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控诉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国民冷漠、麻木的状态和封建制度人吃人的罪恶本质。
二、《范进中举》与《孔乙己》比较阅读。
1.小组讨论:同是描绘旧式读书人的悲剧,《范进中举》与《孔乙己》在人物形象、主题、作者的态度、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
2.全班交流,明确:
(1)人物和主题思想。
范进与孔乙己同是读书人,一个到晚年终于中举而发疯,一个始终没有进学,潦倒而死。从思想性格方面来说,他们都热衷于功名,迂腐可笑,疯的不知为何而疯,死的不知因谁而死,麻木不仁,可悲可怜。因此,这两篇文章都从不同角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精神、肉体的毒害、摧残。
(2)作者的态度。
《范进中举》和《孔乙己》都运用了讽刺手法,但又有区别。前者是对主人公(范进)尖锐的嘲笑,那“抱着鸡,手里插了草标”的形象,那“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水”的丑态,刻画得入木三分;后者对孔乙己那又脏又破的长衫,那“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的神情的描绘是嘲讽而带有温情的。
(3)表现手法。
《范进中举》主要运用了强烈的对比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思想;而《孔乙己》则选取人物一生中几个富有表现力的片断,放在一个典型的环境里,去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3.这两篇小说你更喜欢那一篇?为什么?
〔学情预测〕此题主要是讲清为什么喜欢的原因。教师可从人物、主题、结构、语言诸方面作一些提示,让学生自由讨论,教师不必下结论。
三、布置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完成“阅读练习8226;探究”第一、二题。
2.请你设想一下,孔乙己用手爬着走出咸亨酒店后的情形,以“走出咸亨酒店的孔乙己”为题续写小说(200字以内)。
〔附〕板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孔乙己》教学设计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都在十分严谨的想教案课件。写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顺利!有没有出色的范文是关于教案课件的?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九年级语文下册《孔乙己》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九年级语文下册《孔乙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理解故事情节,体会小说揭示的主题;
2、通过品读孔乙己的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了解他鲜明的性格特征。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本文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和精巧含蓄的布局;
2、加深对小说有关知识的掌握。
情感价值观
l、理解社会环境描写,洞悉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认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的冷漠无情;
2、激发学生更加热爱今天的幸福生活,为构建和谐社会而努力。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塑造人物性格的方法:
2、体会小说所揭示的深刻的社会主题。
教学难点
l、本文运用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以及精巧含蓄的布局,对小说初步欣赏。
教学方法
1、自主、合作、探充;
2、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今天,我们又提出了:为中华之复兴而努力读书,知识能够改变人的命运,可见,读书是有着不同的目的,有的人是为了升官发财,有的人是为了报效祖国,那么在封建社会末期,读书人的命运如何呢?周围的人又是怎样对待他们的呢?今天、我们随着中国现代文学巨匠鲁迅一起走进他最喜爱的第二篇白话小说《孔乙己》。(多媒体展示课题)
二、让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阅读课文,并摄取文中所透露的信息。(主要着重学生阅读的差异性,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1)让学生自由发言;
(2)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3)教师进行总结评价。
总结:这是一篇小说,要注意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这篇小说以笑为线索,勾勒了孔乙己的几个生活片段,给我们展示了晚清世风图,在不动声色中蕴含着深沉的批判力量。
三、师生共同活动,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
(1)理清本文的故事情节;本文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通过孔乙己咸亨酒店的几个生活片段来反映主题。
(2)让学生找出孔乙己在咸亨酒店的生活片段,并拟小标题。①酒店揭短;②酒客奚落;③教我认字;④分茴香豆
(3)多媒体展示四个生活片段:让学生讨论通过酒客与孔乙己的对话以及孔乙己自己的表现所展示的人物性格。
(4)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分析总结展示出四个生活片段所揭示的人物性格。
酒店揭短酒客奚落
(自欺欺人)(孤芳自赏)
↖↗
孔乙己
↙↘
教我认字分茴香豆
(诚实善良)(迂腐不堪)
(5)学生思考:孔乙己后来的命运如何呢?
①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掌柜的与酒客的对话,掌柜的与孔乙己对话。
②让学生根据文中的信息推测孔乙己的命运。
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怎样理解,为什么?
对学生的分析给予评价,并总结。
③总结:大约是作者没有亲见孔乙己的死去,所以只能用推测的词语,但是孔乙己生活在那样的社会里,没有亲情,没有温暖,周围的人把他当作笑料,对他冷漠无情,所以他必死无疑。
四、生生互动,合作学习:
(1)孔乙己的命运如此悲惨,他到底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
(2)学生相互合作讨论,阅读13段。
(3)小组代表汇报合作结果,教师进行评价总结。
(4)总结:孔乙己生活在清朝末期,人人势利冷酷而孔乙己不肯放下读书人的架子,而他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非常低下,这样他的经济地位与思想意识形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形成了在咸享酒店里站着喝酒穿长衫唯一的人。
多媒体展示:
长坐(贫富悬殊)


短站(阶级对立)
(5)学生合作讨论文中孔乙己的性格特征以及作者塑造人物性格的方法。
①让学生快速阅读文中的插叙部分
②小组讨论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③小组代表发言,教师评价总结:孔乙己既可悲又可笑,怀着科举失败的隐痛而又以读书人自居;贫困而不能生存而又好喝懒做;很想清白做人而又免不了偷窃;死要面子,怕人讥笑而又自欺欺人,迂腐可笑。
④小组讨论人物描写的方法。
⑤学生自由发言
⑥教师评价总结:外形整体描写来揭示孔乙己的特殊身份;肖像;服饰;语言;动作与神态描写;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五、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1)探究孔乙己悲剧的原因;
①小组讨论;
②推荐小组代表发言;
③教师评价总结:a封建科举制度;b封建文化的糟粕毒害了孔乙己的灵魂,不仅不能成才,相反成了不能谋生的可怜虫;c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的侵蚀;d以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势力横行霸道,极端残忍。
(2)本文以笑来贯穿全文,如何看待文中的哄笑?作者对孔乙己的态度是怎样的?
①学生自由讨论;
②在讨论的基础上自由发言
③教师评价总结:文中的笑有麻木的笑、玩弄的笑、附和的笑以及孩了们天真的笑。作者用笑写悲剧更笼上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意味,作者对孔乙己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④多媒体展示
病态附和
(酒客)(我)
↖↗

↙↘
玩弄天真
(掌柜)(孩子)
(3)造成孔乙己悲剧的根源我们已经知道了,作者借此想表达什么样的主题?
①学生自由讨论;
②自由发表看法;
③教师给予一定的评价和总结。
(4)拓展:假如孔乙已像范进一样老来中举,故事情节会怎样发展呢?
(学生自由讨论)
(5)今天,我们也在考试,也在选拔人才,我们今天的考试制度与封建科举制度有什么本质区别呢?(学生自由讨论,只要言之有理就给予肯定)
(6)总结,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的教育。
封建科举制度造就两类人:一类是沿着科举制度爬了上去,就成了封建社会统治人民的工具,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而不能中举的一类,就成了人们的笑料,他们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自暴自弃,成了社会的多余人。但无论是哪一类人,如果不能为社会、为人民造福,他们都将是社会的废物。而我们今天的教育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审美,学会创造。无论是能否进入高等学校,他们都能在社会上为社会造福,为人民造福,所以我们每一个同学都应该努力学习,勤奋进取。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我们应该记住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让我们一起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努力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