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导学案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

发表时间:2021-06-11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导学案。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大家正在计划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导学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17、《智取生辰纲》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巩固小说的有关知识:小说的概念及三要素。

2、了解《水浒》的主要内容及作者的思想倾向。

3、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4、学习设置矛盾冲突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学习重点:

1、通过分析人物言行,结合具体环境,把握杨志的思想性格。

2、鉴赏本文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学习难点:

晁盖等人智取生辰纲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水浒传》是施耐庵所著的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白话小说,它是中国白话文学的一座里程碑。它塑造的人物用金圣叹的话说“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

梁山一百单八好汉的故事在我国民间盛传不衰,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人们佩服好汉们的英雄豪气,喜欢他们的侠肝义胆。梁山好汉们殊途同归,但他们的出身、地位、命运、投奔梁山的动机却不尽相同。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一位——青面兽杨志。

二、相关链接

1、作者与作品

本文选自《水浒》第十六回。作者施耐庵(1296~1370?),元末明初小说家。《水浒》是我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它生动地描写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的全过程,特别是通过写众多草莽英雄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反抗道路,鲜明地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

2、杨志的出身及“押运生辰纲”前的主要遭遇

杨志出身名门,是杨家将的后代,武举出身,官至制使。后押运花石纲,在黄河遭风浪而丢官,穷困卖刀时杀了泼皮牛二而被充军。一心想光宗耀祖,封妻荫子的杨志当然不甘心,后来得到大名府梁中书的赏识并受重用,派他押运生辰纲。

三、字词积累

(1)生字

趱行zǎn虞候yú嗔怪chēn尴尬gāngà厮sī

朴刀pō恁地nèn怨怅chàng兀的wù怄òu

芥菜jiè忒tuī舀酒yǎo罗唣zào聒噪guō

晁盖cháo三阮ruǎn省得xǐng兀的wùdì勾当gòudàng

庵ān喏喏连声nuò剜口割舌wān面面厮觑qù

⑵补充释词

晓事:明白事理。寻思:思索;考虑。

忍气吞声:形容受了气而强自忍耐,不说什么话。

喃喃呐呐: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的声音。

絮絮聒聒:絮絮叨叨,来回地说。

热不可当:热得无法抵挡。出没:出现和隐藏。

分说:分辩。勾当:事情。

死心塌地:形容主意已定,决不改变。

四、整体感知

把握课文的主要矛盾冲突,理清情节结构线索。

1、学生速读课文,把握主要人物、主要情节

主要人物:杨志、老督管、虞侯、军健

晁盖、吴用、白胜、公孙胜、刘唐、阮氏三兄弟

主要情节:杨志押送生辰纲,晁盖、吴用等人设计夺取生辰纲。

线索——双线结构:

明线:杨志押运生辰纲。上路——中计——失纲

暗线:晁吴智取生辰纲。定计——施计——劫纲

2、课文中有哪些矛盾冲突?

明确:杨志押送与晁、吴等人夺取的矛盾冲突----主要矛盾冲突

杨志与军健、虞侯、老督管之间的内部矛盾冲突----次要矛盾冲突

3、用一句话概述故事情节,要求说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本文叙述了杨志受大名府留守梁世杰(蔡京的女婿)的派遣,押送生辰纲前往东京,在黄泥冈被晁盖、吴用等人用计夺走的故事。

五、理清结构

学生合作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得出本组意见。

(一)两分法:

第一部分:(开头到“今日天下怎地不太平”)写杨志在押送生辰纲途中与大伙之间发生矛盾的情形。

第二部分:(“杨志却待要回言”到最后)写杨志与晁盖等八条好汉的矛盾。

(二)六分法:

第一部分:故事发生(开头至“今日天下怎地不太平”)杨志押送生辰纲。

第二部分:故事发展(“杨志却待要回言”至“自去一边树下歇凉”)七雄贩枣蒙杨志。

第三部分:故事进一步发展(“没半碗饭时”至“也这般罗唣”)白胜设计诱官军。

第四部分:高潮(“那对过众军汉见了”至“自下冈子去了”)杨志无奈买白酒。

第五部分:结局(“那七个贩枣子的”至“挣不得,说不得”)杨志误失生辰纲。

第六部分:尾声(最后一段)吴用智取生辰纲。

六、环境描写

小说的环境,分为社会与自然环境,请在文章中找出相应的内容,分析其在文章起什么作用。

(1)正是六月初四日时节,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其实十分大热。

(2)众军人看那天时,四下里无半点云彩,其实那热不可当。

(3)看看日色当午,那石头上热了,脚疼走不得。

(4)那十一个厢禁军雨汗通流,都叹气吹嘘……

……

自然环境:描写天气酷热,是为下文写众人行动困难,军士买酒解渴等埋下伏笔。描写黄泥冈上松树林内柳阴,是为了交代劫生辰纲的地方。

社会环境:一方面是指当时的尖锐的社会矛盾,如白胜歌中所唱“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另一方面是指都管等人对杨志的歧视、轻视,如“量你个遭死的军人”“芥菜子大小的官职,值得恁地逞能”,揭示了内部的矛盾,交代了冲突的内因,也暗示了杨志不得志于统治者的悲剧命运。

小说的环境描写,在作品中一方面为推动情节的发展服务,另一方面则烘托人物性格与暗示人物命运。

七、我来说“智”

1、精读课文,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其“智”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讨论后明确:

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毋庸置疑用了“智”,他们的“智”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智用天时。杨志押送生辰纲正赶上酷热的季节,“此时正是五月半天气”,过了十四五日后(六月初四)“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其实十分大热”“众军人看那天时,四下里无半点云彩,其实那热不可当”。在短短几行文字中便出现两次“热”,天气的特征已得到极其鲜明的表现。所以军汉们一见到迎面的土冈子,便“都去松树下睡倒了”。暑热加上一路疲惫使杨志的随从几乎没有还击之力。

而晁盖、吴用等人却早已等候在此,以逸代劳,可以说已掌握了智取的首要有利因素。

二智用地利。晁盖等人选择了山冈和树林作为劫取生辰纲的最佳地点,自然有其中原因。黄泥冈可以作为掩护,松林既可引诱急欲避暑歇息的杨志一行人进入,又可模糊敌人的视线,使他们看不清松林内的真切情况。小说中“只见松林里影着一个人”一句中的“影着”足以说明问题。这前两智充分说明晁盖、吴用等人做到了知己知彼,且深入调查研究了杨志一行人的行进时间、速度和路线。他们断定在近正午时分,杨志一行人将抵达黄泥冈,而且军汉们将急于进人松林避暑歇息。晁盖、臭用等人为杨志一行人画好了他们情愿也好,不情愿也好都将进入的“伏击圈”。

三智用矛盾。同样通过仔细的观察和分析,晁盖等人发现了杨志一行人内部的矛盾并且利用了这一矛盾。杨志担心生辰纲出事,推迟每天动身时间,让军汉们担着百余斤担子在烈日下行走,还时常用藤条鞭打他们,唯恐在休息时会发生意外,军汉们早已怒忿在胸。虞侯、老都管同样对杨志有强烈不满,杨志一行内部矛盾已达激化。这就注定在松林中休息,无人再去理会杨志的打骂。矛盾致使内部分裂,给了晁盖等人可乘之机。此智更能说明晁盖等入运用一二两智的高明、得当,此智亦与前两智密切相关。

四智用计谋。前面所有“智”的最终实现靠的就是“半瓢酒”。在双方众目睽睽之下,晁盖等人喝的是美酒,而杨志、众人得的是药酒,刘唐与白胜的表演天衣无缝,不能不说是吴用的计谋用到了家。杨志等人在“倒也”声中眼睁睁地看着生辰纲被劫持而去就是动弹不得不能不说是吴用的计谋用到了家。

2、杨志最终失陷生辰纲从而“贻误”终身,是否在他身上确实无“智”可言呢?

讨论后明确:

杨志并非无“智”。从以下几方面可以看出杨志是个十分精细、警觉且有智谋的“押解官”。

(1)杨志在“人家渐少”之后,推迟每天动身时间且提前休息(由原来的五更起身日中歇息改为辰牌起身申时便歇)。他宁可逼迫军汉冒酷热前行而落得怨声载道,也要保全生辰纲,无非是怕有人晨光或暮色中偷袭。六月正午,恐怕歹人也不愿活动。

(2)即使在光天化日下,杨志也尽量减少中途休息,唯恐军汉们心生懒怠,一旦有情况难以应敌。

(3)杨志“催促”一行人在山中僻路行走,表明他选择了连强盗也不愿行走的艰难路径,以此来保护生辰纲。

(4)杨志在黄泥冈提醒军汉们此地险要,发现刘唐顿生疑心,唯恐白胜酒中有蒙汗药……

以上诸多方面表现杨志用心、用智良苦,实非常人可比。

3、既然杨志并非无智,那么试分析他失败的关键症结在哪里?

讨论后明确:

⑴晁盖、吴用计策高妙,无懈可击。

⑵杨志急功近利、粗暴蛮横,导致内部矛盾激化,杨志也确有“不智”之处。

⑶梁中书“用”人却“疑”,只用其“艺”而不信其“人”派老都管、虞侯跟随。老都管斥责杨志的一番话,顺应了军汉、虞侯的心愿,而使杨志最终妥协,同意军汉们买酒、喝酒,自己也身受其害。

由此可见,杨志的“智”败于晁盖、吴用的“智”下,有诸多的外在因素。

4、小说中以“智”对“智”,这样安排情节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讨论后明确:这样安排使故事情节更加曲折,引人入胜,增强了艺术效果。

八、人物形象

杨志是本文着力刻画的主要人物,那他是怎样一个形象呢?

明确:杨志的性格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精明能干,知道社会环境,知道根据地形来安排行路时间;另一方面却又粗暴蛮横,不知道关心属下,不知道分担责任,不知道利用人心,这是他性格中的最大缺点。因为有了这一致命的缺点,所以他的遭遇只能是从失败走向失败,哪怕他有“博个封妻荫子”的愿望,但结果只会事与愿违,同时他的性格中还有可悲的阴暗面,忍辱求全,随遇而安。

九、课堂小结

《智取生辰纲》故事情节波澜迭起,扣人心弦,人物刻画细腻入微,形象生动,环静描写逼真简练,恰到好处。它是以晁盖、吴用为核心的好汉群体第一次向贪官“出手”,与“官家”冲突,是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前奏。

十、布置作业

1、以“杨志形象之我见”为题,写一篇小作文,300字左右。

2、借鉴本文的鉴赏方法阅读《水浒传》其他经典篇章,以“我喜欢的一个水浒人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3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智取生辰纲

两条线索

∕﹨

智送智取

↓↓

变更起止时辰布下迷阵

↓↓

坚持冒热趱行设置诱饵

↓↓

提防陌生商人巧设毒药

↘↙

黄泥冈

(交接点)

18、《杨修之死》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罗贯中与《三国演义》,了解杨修的有关史实。

2.引导学生自读本文,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3.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深入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4.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5.做人要谦逊自持,保持心理健康;完善健全人格。

重点难点:

重点:

1.分析曹操、杨修的性格特征,明确二人之间的矛盾。

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独特写法。

难点:

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首先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师由音乐导入: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作为欣赏者的我们,仿佛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是呀,在三国的历史舞台上,曾经有过许多鲜活的面容,涌现出许多的人物。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罗贯中的《杨修之死》,看看作者笔下的杨修和曹操是怎样的什么形象。(师板书课题)

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杨修之死》即后半回“曹阿瞒兵退斜谷”的主要内容。原回目是从战争发展的进程着眼,反映三国交战情况,曹操遣大军去蜀,兵败;蜀兵渡汉水,曹操退守阳平关,再败;复兵退斜谷口,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此时,曹操心中进退犹豫不决,课文节选由此开始。“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节选部分着力叙写曹操杀杨修的前因后果,改题为“杨修之死”是耐人寻味的。

二、资料助读

作者和《三国演义》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今浙江杭州)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政。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创作流芳百世的小说家。他广泛搜求了有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再创造;以史实为基础,融合大胆而合理的想像和虚构,创作了“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罗贯中在这部巨著里,借叙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愤怒的抨击,提出了自己的鲜明政治理想——仁政。这个观点形成全书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使曹操和刘备两个艺术形象鲜明对比,互相衬托,以强烈谴责暴政,热烈颂扬仁政。

三、积累字词

1、字音、字形

庖官páo鸡肋lèi夏侯憞dūn分食讫qì佯装yáng恃才放旷shì

大簏lù伺察sì麾军huī绰刀chāo屯兵tún阜fù覃zèn

2、重点词义

主簿:文书之类的官。班师:出征的军队回朝。佯装:假装。

恃才放旷:依仗(自己的)才能而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

谮害:诬陷,中伤。绰刀:抓取。适庖官进鸡汤:正好。

数犯曹操之忌:多次;忌讳。人皆不晓其意:意图。丕如其言:遵照。

植然其言:认为……对。但嘉有问,植即依条答之:只要;代词,指曹操。

四、整体感知

1、理清结构,复述故事要点。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杨修被曹操所杀。

第二部分(第4——9自然段)记叙杨修和曹操之间矛盾的发展过程。

第三部分(第10——12自然段)写曹操兵败班师。

2、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在这些事中,杨修表现如何,曹操态度怎样?

①鸡肋事件杨修:来日魏王必班师,以鸡肋之意对。

曹操: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

②――⑦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②园门阔事件 杨修: 丞相嫌园门阔耳。

曹操: 虽称美,心甚忌之。

③一盒酥事件 杨修: 竟取匙与众分食讫,岂敢违丞相之命乎?

曹操: 虽喜笑,而心恶之。

④梦中杀人事件杨修: 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曹操: 闻而愈恶之。

⑤藏吴质事件 杨修: 知其事,迳来告操。

曹操: 因疑讚害曹丕,愈恶之。

⑥试才干事件 杨修: 君奉王命而出,如有阻当者,竟斩之可也。

曹操: 大怒,因此亦不喜植。

⑦作答教事件 杨修: 尝为曹植作答教十余条。

 曹操: 大怒,已有杀修之心。

3、在这七件事中,第一件事“鸡肋事件”与其它六件事之间有什么关系?

“鸡肋事件”写的是杨修被斩,而其它六件事则写杨修为什么会被杀的原因,即“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4、这六件发生在曹杨之间的矛盾故事采用的是什么顺序呢?

按曹操对杨修的忌恨程度为序。即曹操从“心甚忌之”--“心恶之”--“愈恶之”--“愈恶之”--“亦不喜植”--“有杀修之心”,

可以说是层层加深,最后导致杀死了杨修。这就是杨修之死的全过程。

板书: 

斩修――――

①“鸡肋事件”

②园门阔事件―――操虽称美,心甚忌之。

③一盒酥事件―――操虽喜笑,而心恶之。 

④梦杀人事件―――操闻而愈恶之。

⑤藏吴质事件―――操愈恶之。

⑥试才干事件―――操大怒,亦不喜植。 

⑦作答教事件―――操大怒,已有杀修之心。

厚葬修

五、探究研读

1、你认为杨修之死的原因是什么?

一是由于杨修能够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又考虑到留他在身边终不免造成祸患,总想找一个堂堂正正的罪名把他杀掉。

二是杨修恃才放旷,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置军纪于不顾,扰乱军心,因此,他的被杀是咎由自取。

三是由于杨修已深深卷入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的斗争之中,曹操为身后接班人的安危考虑必定会杀掉他的。

2、你认为曹操杀杨修是否有理?

有有理之处,也有无理之处。有理之处:杨修身为曹操的高级幕僚,不思帮助军队度过难关,反而影响军心,确实该杀。

无理之处:一是曹操确定了具有暗示性的口令,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二是处罚不公,斩杀了杨修,对自己的亲戚却没有丝毫处罚。

3、第二部分从记叙的顺序看属于哪一种?本部分与题目有什么关系?

补叙目的在于说明杨修之死的深层原因,揭示杨修之死是曹、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4、课文第三部分内容与题目有什么关系?

明确:意在证明杨修死前的分析和预见是非常正确的,活曹操输给了死杨修,目的在于揭露曹操杀杨修是忌才,“惑乱军心”只是借口而已。

5、曹操兵败,却又厚葬杨修,这是为什么?表现了曹操什么性格?

曹操兵败,证明了杨修预测的正确性,众人对他杀杨修之举自然有疑意。曹操厚葬杨修,可以堵住众人之口,在众人面前表现出知错就改的举动,以笼络人心。这一举动,表现了杨修阴险虚伪的性格。

6、你如何评价杨修和曹操?从他们二人身上在为人处世方面你有什么感想和收获?

杨修:恃才放旷、狂妄轻率。

曹操:阴险虚伪、狡诈奸猾。

六、教学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三国》中杨修和曹操的性格特点,学习了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的方法。知道了杨修的死因,也获得了一些启示,望大家能在杨修身上学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祝愿每个人都能拥有美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现代青少年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有一部分人在家都是小皇帝小公主,养成了一些自私,惟我独尊,狂妄自大的坏习惯。杨修的死因与他的心理障碍有关。一个有心理障碍的人往往表现为:无法正确调整情绪,控制个人言行,狂妄自大、放荡不羁、孤傲自负……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互相理解、尊重,在当今这个提倡合作、团队精神的社会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七、布置作业

阅读材料,结合纪晓岚的做法,谈一谈你从杨修之死中获得的启示。

清朝时,皇帝命纪晓岚编《四库全书》,纪晓岚故意屡次在一些字眼上犯错,让皇帝指出,皇帝觉得很高兴,“连纪晓岚这样有学问的人都让朕指出错来”,龙颜大悦,纪晓岚更得到重用。

【板书设计】

杨修之死

杨修———矛盾冲突————曹操

(侍才)(忌才)

恃才放旷1.鸡肋事件阴险狡诈

才思敏捷2.改建园门(心忌之)城府很深

卖弄聪明3.分食酥饼(心恶之)表里不一

伺察敏锐4.语破奸心(愈恶之)虚伪多疑

狂妄轻率5.轻视吴质(愈恶之)刚愎自用

果敢大胆6.教植斩吏(操大怒)

谋略不凡7.代植作答(欲杀之)暗藏祸心

料事如神8.失利葬修

19、《范进中举》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认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批判封建社会趋炎附势的世风。

2、体会运用对比和夸张进行讽刺的方法。

3、体会通过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学习重点:

1、学习通过对话描写、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学习对比写法,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教学过程:

一、对联导入

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枯竭,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亲远戚,谁肯雪中送炭?

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古人云:人生四大乐事: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提名时。

二、相关链接

1、作家简介。

吴敬梓,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门第,早年也曾热衷功名,便考场屡屡失意,同时在家境由富到贫的变化中,他也饱尝世态炎凉,这些使他对现实,尤其对科举制度有了较清醒的认识,促使他写下了长达三十万字的章回体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儒林”指读书人这一阶层。《儒林外史》全书正是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描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书中人物,大都有当时真人真事为影,全书故事没有一个主干,但有一个贯串其中的中心,即反对封建科举、封建礼教,讽刺因热衷功名而造成的极端虚伪的社会风气。作品塑造了许多典型人物,如周进、范进、马二先生,严监生等等。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讽刺小说中,这本书获得很高评价。

2、作品简介。

《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计五十五回,课文节选第三回的后半回,原题是“周学通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3、明清科举制度简介。

清代的科举制度是这样的:清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童或童生,禄取“入学”后称为生员,又称为库生,俗称秀才。这是功名的起点。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1)乡试(2)会试(3)殿试。乡式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乡试取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参加会试的是举人,取中后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贡土,取中后统称为进土。殿试分三甲禄取。第一甲踢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禄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

三、字词积累

1、生字:作揖(yī)带挈(qiè)相(xiàng)公醺醺(xūn)行(háng)事

长(zhǎng)亲腆(tiǎn)着啐(cuì)抛(pāo)亚(yà)元

解(jiè)元绾(wǎn)桑梓(zǐ)轩(xuān)敞锭(dìng)子

拙(zhuō)病商酌(zhuó)

2、疑难词语补充解释。

进学:科举时代,童生应岁试、科试而考中入县学,称为进学,即文中所说的中了相公。烂忠厚:过分忠厚。

闯将来:闯来。将,助词,没有实义。

五更鼓:打五更的时候(天亮以前)。旧时把一夜分作五更,每到一更就击鼓报时。

权变:随机应变。

见外:当作外人看待。

果不其然:果然不出所料。

四、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全文分成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l~2段):写范进进学回家到中举前的情况。

第二部分(3~结束):写范进中举后情景。

2、课文是怎样描写范进的喜极发疯的过程?

范进喜极发疯的过程可分作四层。

第一层写昏厥。第二层写疯跑。第三层写跌倒。第四层写疯走集上。。

3、划出描写范进的有关内容。

请同学绘声绘色地复述范进中举后发疯的丑态。

五、研读探究

1、范进为什么会发疯?

社会原因: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是封建统治阶级用来禁锢人们思想,选拔驯顺的爪牙,借以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

个人原因:范进20岁开始应试,前后考过二十多次,直到54岁才中了举人。几十年的痴情的追求,一旦功名到手惊喜得发了疯,这是有其必然性的。(从病理学分析:范进多年屡试不第,中了秀才后又中举人,连自己也不敢相信,所以神经受不了刺激,便发疯了。这种发疯是一种心理变态的表现。)

2、课文写范进的喜极而疯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在封建社会,读书人一旦中举,那就平步青云。范进末中举前穷愁潦倒,受尽屈辱。中举后,即能吐尽几十年的苦水闷气,从此将身价百倍,富贵荣华。因此,这是范进梦寐以求的,一旦到手,竟喜极而疯。文章着重刻画范进颠狂的丑态,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3、范进是怎样的一个人?说出根据。

主要是两点:①热衷功名利禄,梦寐以求跻身于统治阶级行列。所以家中断粮,仍要去参加乡试;一旦中举便乐极发疯。②虚伪。张乡绅送银子,范进“再三推辞”,“才把银子收下”。可张乡绅刚走,“范进即将这银子交与浑家打开看,”可见推辞是假意。

4、作者借报录人之口,设计治疗疯病的灵丹妙药是狠狠打他一个嘴巴,这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打他一个嘴巴”,是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极端痛恨的情感流露。范进热衷于功名,以致发疯。他是封建科举制度的信奉者。这一巴掌打在范进脸上,却印在科举制度的“心”上。正是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无情鞭挞。

5、范进是本文着力刻画的中心人物,试分析范进的人物形象。

讨论并归纳:范进是一个热衷功名的下层知识分子,大半生穷困潦倒,到54岁才考进秀才。他中举之前,穷得揭不开锅,邻里没有一个借米周济他。他地位卑微,受人歧视岳父可以任意辱骂他。他中了秀才.社会地位才有所改变,可是胡屠户对他的态度仍然十分粗野傲慢,臭骂他,训斥他,他总是习惯的“唯唯连声”,逆来顺受,甘受屈辱。范进中了举,情形就完全不同了。几十年来的贫困、屈辱一旦过去,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一旦出现,政治、经济、社会地位一旦政变就使他惊喜得发了疯。那可憎可笑的疯癫形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范进的喜疯病被胡屠户一骂一打治好后,他回忆疯额中的情景,别的都“昏昏沉沉”记不得唯独“记得是中的第七名”。课文刻画了范进这个为功名利禄而神魂颠倒的典型形象。

6、孔乙己沦为乞丐,可范进中举了“老爷”,两个人的命运相反,为什么说《范进中举》一文也揭露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毒害?

两个人思想本质是一样的。在封建社会,下层知识分子凭科举道路而改变社会地位的只是极少数,若范进考不中,命运也将是凄惨的。所以写范进中举后而发疯正是从另一个角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7、通过范进这个艺术形象,我们可以看出这篇作品的主旨是什么?

批判科举制度对整个社会尤其是对知识分子的毒害。(作品通过这两个人物对待范进的态度从侧面揭示出,范进这类知识分子之所以如痴如狂地追求功名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自己成为被巴结、奉承、攀附的权贵,进一步暴露了他们腐朽的灵魂。这两个人的语言和行动更反映了当时社会趋炎附势的风气,使作品的锋芒不仅指向科举制度,也指向整个社会,从而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8、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他的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出这些变化?表现胡屠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的言行前倨后恭的表现:(先傲慢而后恭谦)

胡屠户两次贺喜的表演,同一地点,对同一对象,评价截然不同。前面是说“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历年以来,不知累了我多少”;后来“现世宝”成了举人,成了老爷,语言立刻变化,说“……我自己觉得女儿像有些福气的,毕竟要嫁与个老爷,今日果然不错”。

中举前后在胡屠户对范进的态度完全两样。中举前,范进去向胡屠户借盘费,“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凶神似的”样子简直令人发指。中举后’“屠户被众人局不过,只得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大着胆子打了一下”,居然“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这一打一骂相映成趣,讽刺鞭挞何等深刻,胡屠户的形象也就跃然纸上。(胡屠户一听张老爷驾到忙“躲进女儿房里,不敢出来”。反衬封建统治者平常凌驾于平民百姓之上的那种咄咄逼人的气焰。)

岳父:语言、动作、神态、行为(两次贺喜所送的东西)(前倨后恭)(细节描写,拿银子时的动作描写)

小说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写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他的前倔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的性格,跃然纸上。

9、张乡绅张静斋是作者刻画的一个次要人物,范进中举后,张乡绅为什么来拜会,又送银又送房?

张乡绅这个人物比较特殊,他是另一种类型的热衷于势利的人。首先,看他拉拢范进的目的,无外乎四个方面:如果范进能“京报连登黄甲”,青云直上,张乡绅就攀上一个大靠山;考不上进士,当个“大挑知县”或教官,也能算个小靠山;当不成官,仍可结交官府,成为同谋、帮手;通过范进,还能和跟他同样中举的其他人勾结,扩大关系网。再看张乡绅采用的手腕:先谢罪,尔后叙说师门,继而赠礼。此人居心叵测,是个善于耍手腕的官场高手。

作者安排这场拜访,形象地显示出范进中举等于一步登天。一只“癞虾蟆”,一旦中了举,就俨然成了“天鹅”——人本身的价值已经抽空了,代之以“中举”的价值、金钱权势的价值,这就是科举制度形成的价值观。其实,发疯的不只范进一人,他也不只是疯了那么短的一段时间。人们围绕着“科举”团团转,转得如醉如痴,丧失了人性、人格、良知,这个社会不是陷入了“疯”状吗?(如,课文中写“张乡绅拜新中的老爷”时,先写一个“体面的管家”送来“大红金贴”,其作用是表明这位做过知县的张老爷的身分和派头。

张乡绅对范进又送银子又送房,为的是结交新贵,攀附范进宗师和汤知县,来巩固和扩大权势。)

10、概括人物形象特征

范进:猥琐懦弱而又圆滑世故。(可从范进对待胡屠户及张乡绅的态度判断),热衷功名受封建文化毒害。中举前唯唯诺诺,中举后则坦然地同方面大耳的张乡绅平起平坐,打起官腔,成了封建社会的新贵,特权阶级的人员。(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报录人在范进发疯后镇定的提出了解救方法,可见他见过类似的情形。)

胡屠户:欺贫爱富,粗俗势利,蛮横倨傲(前);阿谀奉承,趋炎附势(后)的市侩形象。

张乡绅:早已中举,做过知县,是地方上的一霸。范进中举的当天就来拉拢,送银送房,与范进称兄道弟。这就表明他急于结交新贵,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汤知县,以达到巩固和扩大自己权势和目的的道貌岸然,老奸巨滑的性格。

众乡邻:嫌贫攀富,前倨后恭,说明封建科举的流毒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从他们身上足见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11、胡屠户和张乡绅都不是主要人物。作品是否对胡屠户着墨过多?是否可以不写张乡绅?

作品通过这两个人物对待范进的态度从侧面揭示出,范进这类知识分子之所以如痴如狂地追求功名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自己成为被巴结、奉承、攀附的权贵,进一步暴露了他们腐朽的灵魂。这两个人的语言和行动更反映了当时社会趋炎附势的风气,使作品的锋芒不仅指向科举制度,也指向整个社会,从而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12、讽刺是本文突出的艺术特征,想一想在笑的背后隐含着什么?

在笑的背后隐含着作者对科举制度怀着深恶痛疾的态度,作者痛感科举制度已把读书人腐蚀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作者借小说人物的塑造,深刻揭露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以及对读书人的腐蚀和毒害。

六、写作特点

课文是怎样运用对比和夸张的?对比和夸张的运用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1、通过对比,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主题思想。

我们以“中举”为分界线,将三个人物中举前后的语言、行动等等作了一系列的对比,从而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一个(范进)醉心功名;一个(胡屠户)庸俗势利;一个(张乡绅)逢迎拉拢。中举前后三个人物的种种变化,无不受封建科举制度的制约。可见文章的矛头直接指向封建科举制度和缔造这种制度的黑暗社会。

2、通过对比,讽刺鞭挞,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我们试分析三种不同的对比形式,来看对比达到的艺术效果。

①通过人物的种种丑态和高贵身分的对比,收到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那中了举人的范老爷:“抱着鸡,手里插个草标,一步一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丑态之一)“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丑态之二)“在一个庙门口站着,散着头发,满脸污泥,鞋都跑掉了一只,兀自拍着掌,口里叫道:‘中了!中了!’”(丑态之三)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举人老爷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而眼前这个形象却是:穷酸、疯颠、荒唐。对比十分强烈,岂能不教“众人和邻居见这模样,忍不住的笑”。从而收到了理想的艺术效果。

②通过同一人物对同一事件因情势的不同而前后语言行动都不同,揭示矛盾,形成对比,来达到讽刺的目的。胡屠户语言行动前倨后恭的表现分析见一中的1题。

③通过人物的言词与截然相反的事实之间的对比,来揭示人物丑恶的灵魂,取得良好的讽刺效果。

中举后,张乡绅来了,张口一个“世先生”,闭口一个“亲切的世弟兄”,而且“你我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又送银子,又送房子。既然如此亲近,那么当初,当初范进“家里饿了两三天”“抱着鸡”“寻人买”时,你这位“至亲骨肉般”的世弟兄到哪里去了呢?人物的言词与当实初的事实一对比,那丑恶的灵魂,那可鄙的形象不是昭然若揭了吗?

3、除此对比外,作品还运用了大量的夸张,请找出来,说说其效果。

如:范进中举惊喜的发了疯这一情节,用的是夸张的手法,但不失真。“中举发疯”在当时的士人中虽不是普遍现象,却也是“会有的实情”,因而是真实可信的。当时的读书人热衷“举业”,一旦功名到手就如醉如痴,惊喜若狂。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加以夸张的描写,具有辛辣的讽刺效果。“少顷,范老爷洗脸,还要洗下半盆猪油哩。”(夸张)如“不想胡屠户虽然大着胆子打了一下,……连忙向郎中讨了个膏药贴着。”这段文字中是怎样运用夸张?

七、课堂小结

课文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一天截然不同的境遇,着重刻画范进颠狂的丑态与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睑,批判的锋芒不仅对着科举制度而且指向整个封建社会。

八、布置作业

选取一个你熟悉的有鲜明性格的人物,写一篇记叙文,运用一定的描写人物的手法。【板书】

范进中举

以人观社会,以人感受科举

中举前——穷困潦倒、地位卑微、

乡邻冷遇、丈人辱骂

中举后——喜极而疯、地位显贵、丈人巴结、

乡邻捧场、乡绅附势

范进醉心功名神魂颠倒

20、《香菱学诗》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香菱的性格。

2、香菱学诗给学生的启示。

学习重点:

引导学生分析香菱学诗的过程,从香菱身上找到学习语文的启示。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大多数初读者都会被它的博大精深、纷繁复杂、深奥难懂所吓倒,常常是肃然起敬,望而生畏。但是,“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今天,我们借助文学的力量与一位红楼梦中的女子不期而遇,让我们共同关注《香菱学诗》。

二、相关链接

1、作者简介

曹雪芹(1724?—1764),名霑,字芹溪,又字芹圃,雪芹是他的号,属满洲正白旗。曹家从清代初年起到雪芹这一代止,是一个“百年望族”。康熙二年(1663)清王朝设江宁织造,这是一个财赋要职,其第一任就是雪芹的曾祖曹,此后父子兄弟相次继任,一共约60年。康熙帝非常信任曹氏父子,他在位期间五次南巡都以江宁织造署为行宫。到雍正初年,雪芹大约四岁的时候,其父曹頫因与宫廷斗争有牵连,被免去江宁织造;过了一年,又被抄家。待到乾隆继位,曹頫得赦宥,起用为内务府员外郎,家道稍稍复兴。到雪芹二十岁刚出头的时候,曹家再次遭到重大打击,从此这个“百年望族”就一败涂地了。

势败家亡之后,雪芹流落在北京西郊,住着破房子。他善画,只能靠卖画来维持终年吃粥的生活。乾隆二十八年(1763)秋冬之间,雪芹的唯一的儿子病死,他因伤感太甚,于这年除夕那天病逝。《红楼梦》就是这期间写的——他只写了前八十回,后四十回是高鹗续写的。

2、《红楼梦》简介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描写了贾家荣、宁二府由盛而衰的过程,在充分揭露地主阶级贵族集团腐朽本质及其必然没落的历史命运的同时,也歌颂了这个阶级中具有叛逆精神的青年和某些奴隶的反抗行为。书中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晴雯、王熙凤、袭人、香菱等一系列富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全书规模宏大,结构严谨,不仅镜子般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的广阔的现实生活图景,而且广泛地涉及我国古代的文化常识如官制、仪礼、建筑学、医学、音乐、绘画等,有“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之称。

3、关于香菱

香菱,薛蟠之妾,原名甄英莲,甄士隐的女儿。三岁那年元宵,在看社火花灯时被骗子拐走,十二三岁时,被薛蟠强买为妾,改名香菱。她生得袅娜纤巧,做人行事又温柔安静,后为薛蟠正妻夏金桂所妒,备受折磨,改名为秋菱,险遭谋害。薛蟠出狱后,把香菱扶了正,后难产而死,并遗留一子(这可以通过最后一回中甄士隐与贾雨村的对话中得知,是由甄士隐亲口所述)。一说被夏金桂折磨致死。

三、字词积累

1、生字

王摩诘(jié)应瑒(yáng)颦儿(pín)诲人不倦(huì)腻(nì)烦香榭(xiè)鳏鳏(guān)沁芳亭(qìn)怔怔(zhēng)

2、词语

起承转合: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旧时诗文惯用的行文方法,后泛指文章作法。“起”是起因,文章的开头;“承”是事件的过程;“转”是事件结果的转折;“合”是对该事件的议论,是结尾。本文比喻说话时的过渡。

以词害意:因拘泥于辞义而误会或曲解作者的原意。这是说作诗要以“意”(内容)为先,文辞格律次之,不要过分注重辞采形式而损害了文章的内容。

地灵人杰:意为山川灵秀,人物杰出

诲人不倦:教导人时耐心而不知疲倦

自暴自弃:甘心落后,不求上进。

精血诚聚:花费心思和精力所取得的成果。

四、感知研读

1、阅读课文,概括香菱学诗的过程。

香菱学诗可分三个步骤:先是拜黛玉为师,并在黛玉的指导下细细品味王维诗;其次是一边读杜甫诗,一边尝试作诗;其三是经历了两次失败,终于成功。

2、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香菱初学写诗就写出了那样的好诗,决非偶然。作者认为这是由于她“苦志学诗,精血诚聚”,意思是她把全副精力都用在写诗上,执着地追求实现自己的目标。这是她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但除此而外,也还有一些不可忽视的因素。其一,香菱有良好的资质,入园前尽管家务繁忙,却能忙中“偷空儿”读几首诗,这证明她决非一个“俗人”;入园后听黛玉讲诗,她的反应极快,例如黛玉谈到“有了奇句,加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她产即悟出“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这又证明她的感悟能力非同寻常。其二,有好的引路人,无论黛玉还是宝钗,对香菱的指导都用点拨的方式,三言两语点出要害,使香菱知所取舍,逐步领悟诗中三昧。其三,大观园是个美好的地方,跟园外黑暗、污浊的环境形成强烈的对比,香菱来到这里,仿佛到了另一个世界,特别是宝玉、探春等人对她的关爱和赞扬,更使她感到人间的温暖。她得到了精神上的解放,她的聪明才智终于显露了出来。正如宝玉所说,“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惰性的”。

3、黛玉的教学方式有什么特点?

黛玉讲诗的针对性很强,一开讲就针对初学诗的人易受格律拘束的通病,指出有奇句则可以不管格律,又由此谈及“立意”的重要性,这不仅为香菱破疑解惑,而且明确了读诗的要领。接着又针对香菱喜爱浅近诗句的倾向,给她开列了书目,按照当时人们“诗必盛唐”的主张,将王维、杜甫、李白三们大诗人放在突出的地位,目的是提高香菱对诗的品味。待到香菱读完王维的五言律诗后,黛玉又跟她“讲究讨论”,一步步地深入诗的意境,真可谓循循善诱。

 黛玉指导香菱写诗也颇有特色,例如命题后,又指定了韵部,这看起来严了一点,但属“十四寒”的字相当多,不限字,这就有了很大的自由度。又如对香菱的前两稿,她的批评很严厉,却又鼓励香菱:“另作”,而如何“另作”,她一句也不说。这种指导方式可谓严而不苛,引而不发,对“苦志学诗”的香菱来说是很适合的。

可以说,黛玉的正确指导也是香菱进步很快的一个重要原因。

4、作者运用了怎样的侧面描写?

香菱苦志学诗,定钗因和她同住蘅芜苑,所见最多,感受也最深切,她说的“这个人定要疯了”“可真是诗魔了”“你这诚心都通仙了”等语,都有从侧面烘托的作用。此外,宝玉说的“我们成日吧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也可以看做是香菱苦志学诗在周围人们心上的折光反映。

5、你对香菱的三首咏月诗怎么评价?

提示:可从思想内容或写作特点等方面进行评论,要求不宜过高,言之有物,言之成理即可。

第一首只说月儿美丽又明亮,可供观赏。诗意浅显,了无韵味;用词陈腐,堆砌前人咏月辞藻;无真情实感,无新意。

第二首只说月色很美。能用花香、轻霜等比喻,又用“人迹”“隔帘”等情景烘托,较前一首有进步,但有些淡而寡味,不耐咀嚼。

第三首“新奇而有意趣”,句句写月,句句写离别。她仿佛对月低吟,顾影自怜,把自己沉痛的遭遇融入寒月之中,结句的感喟本是自己的心声,却推给处境同样寂寞的嫦娥,曲折含蓄。如果说对离愁这种深沉的感情的抒写,那第一首是肤浅的,第二首是游离的,第三首是实的,意境真切,余韵悠长。

6、菱学诗对我们学习语文,特别是写作上的启示。

做有心人,提高兴趣。转益多师,不耻下问。勤于实践,不怕失败。

五、课堂小结

香菱学诗,意趣无穷,印证了古已有之的治学三境界:第一境界是“悬想”阶段:“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是“苦索”阶段:“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是“顿悟”阶段:“众里寻他干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从悬想到苦索到顿悟,曹雪芹为我们提供的不仅仅是学诗的借鉴,更是做人成大事业大学问的捷径。本文带给我们的东西是值得反复玩味、终生思考的。

六、布置作业

写一篇题目为“香菱学诗的启示”的文章。

【板书设计】

香菱学诗(曹雪芹)

诚拜黛玉为师,品味王维诗精华灵秀

边读杜甫诗歌,边尝试作诗性格悟性极强

经历两次失败,终于写成功刻苦用心

相关阅读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导学案(人教版)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你们清楚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导学案(人教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公输》导学案

班级小组姓名组内评价教师评价

第一课时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加强朗读,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再研习课文。

学习目标: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热悉文意,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意。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墨子(约前476—前390),名翟,鲁人,一说宋人,中国战国初期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在政治上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兼以易别”是他的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非攻”是其具体行动纲领。墨子的学说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为“显学”。

2、《墨子》是中国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著作总集。一般认为是墨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辑录。现存五十三篇。《墨子》是我国论辩性散文的源头,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论证,逻辑严密,说理清楚。

【生字读音】

郢[]犀兕[]鼋鼍[]鲋[]鱼

文梓[]楩[]楠长[]木

【多音字】

请说之()长木()公输盘()

见我于王()禽滑厘()

【通假字】

1、公输盘不说()

2、子墨子九距之()

3、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4、公输盘诎()。

【一词多义】

1、子

子墨子闻之

愿借子杀之

2、说

公输盘不说(yuè)

请说之

3、已

胡不已乎

吾既已言之王矣

4、类:

不可谓知类()

为与此同类()

5、然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

6、见

胡不见我于王

于是见公输盘

【虚词】

(1)为: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夫子何命焉为?

吾从北方闻子为梯

子墨子解带为城

必为有窃疾矣:

(2)之: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请说之

宋何罪之有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

(3)以:

将以攻宋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

二、合作探究

1、译读课文。

2、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意

3、本文对应的双方是谁?主要人物是哪一位?墨子前往楚国的目的是什么?

谈谈你对本文思路的看法。

三、交流学习,师生质疑。

四、拓展练习:

1、《公输》选自。墨子,名,是春秋战国之际家学派的创始人。

2、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在各句中的意思

(1)子公输子之意()

(2)公输盘不说()愿借子杀之()请说之()

(3)见公输盘()

(4)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胡不见我于王()

然臣之弟子禽滑厘……()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

(1)子墨子九距之。距:

(2)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圉:

(3)公输盘诎……诎:

第二课时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让学生从内容、人物、写作特点等方面鉴赏文章,然后点拨总结、拓展延伸。

学习目标:

 探究墨子止楚攻宋成功的奥秘,体味墨子的劝说艺术,品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自读课文,从课文内容角度出发,以“这篇课文叙述了的故事,表现了

(2):在理解人物性格的基础上,选择最能体现人物,自己认为较容易读出感情的语句,反复揣摩诵读,读准语气、语调。然后组内展示。

二、合作探究

1、本文刻画的几个人物中主要表现的是谁?墨子前往楚国的目的是什么?

2、思考:墨子劝阻楚国攻打宋国分哪三步?讨论明确:使公输盘理屈词穷;使楚王理屈词穷;摸拟攻宋。使楚王心服口服。

3、墨子劝说公输盘时,采用什么策略让公输盘自觉理亏?主要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来增强说理气势?

4、墨子模拟攻宋取得怎样的效果?为什么会取得这样效果?

5、作为现代青年,你觉得墨子身上的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呢?

三、学习交流,师生质疑。

四、拓展练习

1、公输盘就是鲁班,子墨子就是墨子。请分别写出一个与这两个历史人物有关的成语。

(1)与鲁班有关的成语:班门弄斧

(2)与墨子有关的成语:墨守成(陈)规

2、假如有时空隧道,你见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墨子;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3、请联系全文,结合自己的感悟,用下列句式写一句。

如果,那么战争就会消失,世界就会和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反复诵读、自主学习,归纳文言词汇。

学习目标:

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品味文章语言的音乐美。

一、自主学习

同学们,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有一位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的大师是谁?(孟子)面对他所处的社会现实,谁知道孟子提出了哪些主张?

1、自读课文,初步领会语句的意思。

2、正音

亲戚畔之()畎亩()傅说()

胶鬲()拂乱()拂士()

3、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2)曾益其所不能()

(3)困于心衡于虑()

(4)入则无法家拂士()

3、古今异义

(1)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4)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5)舜发于畎亩之中()

(6)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7)管夷吾举于士()

(8)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4、词类活用

域民不以封疆为界()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人恒过,然后能改()

所以动心忍性()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二、合作探究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二段中:

①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什么?

②攻城一方的攻势如何?

③这场战争结果怎样?

④原因何在?

3、第三段中:

①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如何?

②战争结果如何?

③为什么?

4、总结:

三、师生学习交流,互相质疑。

四、拓展延伸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委而去之②环而攻之③池非不深也④是天时不如地利也⑤亲戚畔之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不以兵革之利。

3、填空:

(1、全文论述的中心句是。作者围绕它展开论述,其意图借论战争来阐明什么?

(2、在“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这个问题上,孟子和曹刿有着基本一至的看法,孟子认为在于曹刿认为是。

(3、2001年5月,美国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改选中落选,印证了孟子关于人心向背的重要规律,即。

4、请写出一句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众人拾柴火焰高.团结就是力量。人心齐,泰山移。)

五、学习反思: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

班级小组姓名组内评价教师评价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反复诵读、背诵课文,归纳文言词汇。

学习目标:

1.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语汇。

2.掌握本文在说理论证方面的特点。

3.培养学生正确的成才观。

学习流程:

一、自主学习

1、自由朗读,疏通文意。

2、抓住重点字词的理解,由点及面,疏通全文。

二、合作探究:

1.第一段所列的六个例子有什么共同特点?

2.第二段的“故”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作者认为一个人怎样才能担当重任?

3.第三段从哪三方面进行论证?是怎样进行论证的?所论证的内容是什么?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三、师生质疑,交流展示

四、拓展练习

(一)指出下列各句的通假字。

1、曾益其所不能__通___

2、入则无法家拂士__通__

3、困于心,衡于虑__通___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劳其筋骨。

2.饿其体肤。

3.必先苦其心志。

4.空乏其身。

5.行拂乱其所为。

6.所以动心忍性。

(三)、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在今天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如何看待,请举例谈谈。

(四)、请写一句意思相近的名言表述孟子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的道理。

(人要成大器,就必须经受磨练;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鱼我所欲也》

学习目标:

1、理解孟子所阐述的“义”的含义,懂得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抉择,把握人生,慎重选择。

2、学习经典论说文在论证结构和方法的独到之处。

3、感受孟子文章语言自然流畅,节奏鲜明的特点,强化朗读背诵,积累文言词语。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

2、积累字词:

(1)、通假字

故患有所不辟也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

(2)、古今异义

是(是亦不可以已乎)

(3)、一词多义

为: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

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蹴尔而与之

故:故不为苟得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则:则凡可以得生者得之则生

于:所欲有甚于生者万钟于我何加焉

是:非独贤者有是心是亦不可以已乎

而:呼尔而与之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3、翻译课文

二、合作探究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以什么方式引出论点?

2、本文主要赞扬了什么?批判了什么?

3、文章开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4、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

三、师生交流学习成果,互相质疑。

四、拓展延伸

1、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①不为苟得也

②所恶有甚于死者

③为宫室之美

④一箪(dān)食

⑤蹴(cù)尔而与之

⑥乞人不屑(xìe)也

2、请用“/”为下列各句做适当的朗读停顿: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

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③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④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⑤是亦不可以已乎

3、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③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④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为宫室之美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B、故不为苟得也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C、非独贤者有是心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呼尔而与之

5、模仿下面一段话,发表对选择的感言。

选择博爱,我们品味异样精彩的人生;选择回忆,我们度量往事的厚重;选择诚信,我们畅享生命的真真切节;选择坚强,我们感受经历挫败后的成功的甘甜;选择关爱,我们因几颗心同时跳动而愉悦而已……

《庄子》故事两则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重点生字词句。

2、掌握文言知识.

3、体会文章给人的启示。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说出你初读的妙悟)。

2、积累字词:(把你认为重要的字词推荐给大家)

3、翻译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直译课文)

二、合作探究

1、两则短文分别反映了庄子的什么思想?

2、第一则,庄子不直截了当的阐述自己思想,而用故事进行比喻,这样写,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效果?

3、你认为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

三、师生交流学习成果,互相质疑。

四、拓展练习

1、《〈庄子〉故事两则》,均选自。庄周,是(朝代)哲学家,是诸子百家中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2、《惠子相梁》中比喻巧妙贴切,“鹓鶵”比喻,“鸱”比喻,“腐鼠”比喻。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惠子相梁()

(2)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3)是鱼之乐也()

(4)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导学案


二一《桃花源记》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重点文言实词,特别是古今异义词。
2、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我们还学过他的《归园田居》。
2、相关资料
陶渊明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避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
【自主学习】
1、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豁然开朗()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黄发垂髫()便要还家()及郡下()刘子骥()诣太守()与外人间隔()
2、古今异义词:
鲜美古义:今义:
交通古义:今义:
妻子古义:今义:
绝境古义:今义:
无论古义:今义:
不足古义:今义:
开朗:古义:今义:
3、一词多义
舍:便舍船()屋舍俨然()
寻:寻向所志()寻病终()
志:处处志之()寻向所志()
乃:乃大惊();乃不知有汉();乃悟前狼假寐();
遂:遂与外人间隔();遂迷()
4、通假字
便要还家通,。
5、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不足为外人道也。
【合作探究】
6、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的哪些美景?哪些是自然景象,哪些是生活美景?
7、渔人至桃花村,村人如何对渔人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现实?
8、村人“皆叹惋”为什么?
9、渔人既然“处处志之”,但“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

10、用一个句式回答:桃花源是一个的世界,那是因为。

【精读精练】
(一)积累运用
11、《桃花源记》作者,(朝代)著名诗人。
12、文中描写桃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体现祥和安乐的社会环境的句子是。
13、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字
①渔人甚异之()②具答之()
③复前行,欲穷其林()④欣然规往()
⑤诣太守()⑥未果,寻病终()
(二)阅读语段,答文后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缘:
②俨然: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①渔人甚异之:
②林尽水源: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16、指出这段文字中的三个成语
123
17、末句中“黄发垂髫”用的修辞方法是()
A比喻B夸张C借代D对比
18、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

19、由“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你能从中联想到哪些人生道理或启示?

20、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拓展提升】
25、.桃花源”是自然美景,更是人世佳境,是对人类大同世界的憧憬,是对理想人生梦幻。请描写心中理想的人生境界,并说说如何实现?

【教(学)反思】

二二短文两篇
【学习目标】
1、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
2、学习课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学习古人安贫乐道、不慕名利的高尚道德情操。
【学习重点】
1、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
2、学习课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1)“陋室”简陋的屋子。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歌功颂德的文字,在这里是一种文体。
(2)“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类似现代的杂文。
2、走近作者
(1)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2)作者周敦颐(1017—1073)道州人,字茂叔,谥号“元”,宋代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建流溪书堂讲学,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是他在商康郡(今江西星子县)任职时写的。此间,他曾亲率属下在郡府署一侧挖地种莲,名曰“爱莲池”。
3、相关资料
《陋室铭》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脍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可采取自己喜欢的方法朗读,然后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1、有仙则名2、有龙则灵3、斯是陋室4、谈笑有鸿儒5、往来无白丁6、无丝竹之乱耳7、无案牍之8劳形9、何随之有
10、“水陆草木之花”11、“晋陶渊明独爱菊”12、“世人甚爱牡丹”1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14、“香远益清”15、““予谓菊”16、“陶后鲜有闻
【合作探究】
17、“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18、“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19、本文哪些语言是描写陋室环境的?从哪些方面表现了陋室不陋?
20、“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
21、《爱莲说》,主要是表达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之情,可为什么要把菊和牡丹跟莲放在一起谈论呢?
22、作者赞美莲的这些句子包含了哪几方面的特点?

【精读精练】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德馨()苔痕()鸿儒()案牍()
2.填空。
⑴《陋室铭》的作者是,字,是朝人。
⑵铭是一种文体,最初是古代刻在器物、碑碣上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的文体。这种文体有的特点。
⑶①水不在深,。②,草色入帘青。③斯是陋室,。
⑷《陋室铭》大量使用“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样的句子,句式整齐,音韵和谐,使用的是的修辞方法。
⑸《陋室铭》处处紧扣一句来写,最后画龙点睛的句子是。
⑹《陋室铭》中写景色之雅的句子是;写交往之雅的句子是;写情趣之雅的句子是。
3.解释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⑵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⑶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⑷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⑸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4.翻译句子。
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⑵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⑶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⑷何陋之有?
5.下列句中“之”的用法分别是之的用法:A、助词“的”B、代词C、动词,“往,到”D、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E、宾语提前的标志F、凑足音节,不译。
⑴何陋之有?()
⑵忘路之远近()
⑶渔人甚异之()
⑷具答之()
⑸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⑹君之病在肌肤()
⑺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6.有一句诗说:“时人莫小池水浅,浅处无妨有卧龙。”《陋室铭》中与这句诗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7.下列词语能够统领全篇的是()
A.陋室B.德馨C.鸿儒D.金经
8.《论语子罕》原文是: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而本文却省略了前句,为什么?
【拓展提升】
读了《爱莲说》,我们仿照作者用莲花来寄托自己感情的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特喜欢……因为……”句式说一段话,所借之物不拘泥于花草树木。但要注意两点:第一,要注意内在联系;第二,要有新意。
【教(学)反思】

二三核舟记
【学习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2.学习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以空间位置和物、人的主次为说明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方法。(难点)
3.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4.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学习重点】
1、重点文言词语的积累
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学习难点】
学习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以空间位置和物、人的主次为说明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一只“曾不盈寸”的桃核上竟然有如此丰富的内容。由此反映出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篇幅虽短,却说明顺序合理,就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得淋漓有致,确实令人惊叹。
2、走近作者
魏学洢:(约1596——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人。魏学洢:字其父魏大中,因弹劾魏忠贤被诬陷下狱,冤死狱中。他痛父奇冤,晨夕号泣,不久悲愤而死。他好学能文,是明代著名的散文家,著有《茅檐集》。
3、课文简介
课文介绍了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篇幅虽短,却说明顺序合理,就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得淋漓有致,确实令人惊叹。这要靠什么?一方面靠细致的观察,深入的思考;另一方面靠具体的描绘和生动的说明。这无疑给我们以很多启示。
【自主学习】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听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罔( ) 膝() 髻( )倚( )戌( )篆()八分有()奇()诎()右臂支船
朗读示范: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珠可历历数也
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正确读、准确译的学习任务,学生互动共同研究解决阅读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
2.翻译下列句子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3)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5)苏、黄共阅一手卷。(6)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7)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8)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9)而计其长曾不盈寸。(1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3、在课文的主体部分,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
【合作探究】
1、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船舱→船尾”的顺序写,而将船头和船舱的顺序颠倒,请探究这样写的原因。
2、品析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1)注意作者的细致观察。
课文第一段介绍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课文哪些地方说明这次水上游览者是苏轼和他的两位朋友,而不是别人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舟”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赤壁”呢?
(2)揣摩语言,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
A、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B、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C、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D、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示范分析B句:写出了佛印和尚的外貌和洒脱不群的神态,放浪形骸、超脱尘世之情呼之欲出,让人感到他在望着天空和两岸的山色,沉醉在清风明月中。
请选例评点:
【精读精练】
1、找出通假字,并分别写出本字。(3分)
⑴诎右臂支船()通()
⑵左手倚一衡木()通()
⑶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通()
2翻译下面句子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译文:
⒊选文中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话是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
4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的名句分别刻在船窗左右的小窗上有什么作用?
5核舟雕刻的“苏、黄共阅一手卷”这一画面,表现出了画中人物怎样的神情?
6从什么地方看出船是顺流而下的?

【教(学)反思】

二四大道之行也

【学习目标】
1.掌握相关文言词,翻译并背诵课文。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了解古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学习重点】
1、掌握相关文言词,翻译并背诵课文。
2、了解古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学习难点】
1.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2、相关资料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为别于戴德的《大戴礼》,故称《小戴礼》。全书包括《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除有关我国古代社会情况和各种礼节制度的记述外,还包括了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如流传很广的“苛政猛于虎”,就出自《礼记檀弓》篇。《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当时文物制度的参考书。《礼记》的语言也简洁生动,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选贤与能() 矜寡孤独() 男有分()
2.通假字。
选贤与能:“与”通“举”,推举。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3、词类活用
不独亲其亲:①亲:以……为亲,意动用法;②亲:亲人。
不独子其子:①子:以……为子,意动用法;②子:孩子,儿女;
4、理解重点句子: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5、出自本文的成语
【合作探究】
6、“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7、那么文章中从那几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呢?
8、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9、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10、文中的“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精练精读】
1、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选贤与能()②故人不独亲其亲()
③男有分()④是故谋闭而不兴()
⑤是故谋闭而不兴()⑥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②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3请谈谈你是怎样理解“天下为公”的。

4、“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5、“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请举例说明。

【拓展提升】
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然后选小组长为本组代言人,阐述本组看法,全班交流。

【教(学)反思】

二五杜甫诗三首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3、体会三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学习难点】
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曾做过奉天县令。这样一个家庭给了他一定的文化熏陶。杜甫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
2、相关资料
(一)读书和壮游时期。杜甫七岁即能作诗文,十五岁时便在文坛上初露头角。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调。如《望岳》一诗表现了他青年时代的气概和抱负,是他早期的代表作品。
(二)战乱流离时期。这是其现实主义诗歌发展时期。在短短两三年中,由于安史之乱,他携家和人民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卷进了生活的底层。在沦陷区,山河破碎之感甚深。脱贼后,又屡遭肃宗贬斥。灾难的时代,震撼着诗人的心灵,使他写出了《春望》《北征》和“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一系列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自主学习】
诗歌学习方法指导:想像形象、把握物境;体验情感、把握情境;品味意蕴,把握意境。
1、(1)播放三首诗的配乐朗诵磁带,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指名学生朗读,其余同学点评。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要求学生从文字到内容基本理解和把握诗歌,可设置思考题启发和帮助学生理解,小到一个词的词义,大到这首诗的整体内容。学生将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表达出来,学生之间互相切磋交流,有助于充分地理解诗意。
3.再次播放配乐诗朗诵,要求学生边听边想,想像诗歌描绘的画面,体会诗的意境。
【合作探究】
1、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不是为了传情达意。《望岳》流露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可以联系写作背景,联系诗人的人生经历。)
2、诗歌羞于直白言情,常寓情于形象之中,形象不仅是诗人情感的触发,又是诗人情感的载体,也是体验诗人情感的途径。《春望》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3、品味《春望》。(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认识、对诗句的品析评价等。)

4、《石壕吏》是一首叙事诗:诗中有几个人物形象?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5、《石壕吏》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精读精练】
阅读《望岳》诗文,回答文后各题。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1)造化钟神秀( )
(2)会当凌绝顶( )
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是写近望中所见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
3.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这两句是写由望岳而产生的________的意愿,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_________________。
4.《望岳》全诗中没有“望”字但处处写望,距离是自___________而__________,时间是从________至________,并由________遥想将来的________。
5.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别歌咏东岳( )、南岳( )和西岳( )(注:括号内填山名),以上所选的诗是歌咏________的。

阅读《石壕吏》,回答:
6.给空白处填上完整的诗句。
7.对这首诗开头前四句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1段写捉人的差役乘着夜色向石壕村急奔而来。
b.第2段交代故事的发生,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c.第3、4段,写老翁逃跑避难,老妇出门周旋。
d.第3、4段反映了人民长期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的情景。
8.诗中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战争之惨烈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说明老妇已被官吏捉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9.以上这首诗是体现杜甫现实主义的重要诗篇之一,此诗反映的社会状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提升】
结合对杜甫现实主义诗篇的理解,将《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教(学)后记】

2014年九年级英语上册第五单元导学案(新版人教版)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认真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完成制定的工作目标!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2014年九年级英语上册第五单元导学案(新版人教版)”,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刘营初中九年级英语五步导学案

执笔龚琴审核初三英语组课型听说课课时1

授课人授课时间姓名学案编号

Unit5Whataretheshirtsmadeof?

SectionA(1a—1c)教师复备栏或

学生笔记栏

掌握本课单词和短语bemadeofbemadein;

了解一般现在时态被动语态的结构和用法;

归纳和掌握make构成的短语

熟练掌握bemadeofbemadein的运用

预习----听----说---练

一、导入(启发探究3分钟)

T:Pleasetakeoutyourthingsonyourdesk.Weusethemeveryday,doyoureallyknowthem?

Questions:

Teacher:Canyoutellmewhatthesethingsaremadeof?

Andwherearetheymade?

Students: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Thebooksaremadeofpaper

②Thepaperismadefromtree.

……

二、自学(自主探究6分钟)

1、拼读、记忆单词

materialn.材料;原料chopstickn.筷子

coinn.硬币forkn.餐叉;叉子

blousen.(女式)短上衣;衬衫silvern.银;银器adj.银色的

glassn.玻璃cottonn.棉;棉花

steel/sti:l/n.钢;钢铁

2、用所给动词的正确形式填空,每空一词

1.Theapplesaresent(send)tothefactoryforprocessing.

2.WeareallreadybutTomhasn’tpacked(pack)hisclothesyet.

3.Thewindowsoftheroomarecleaned(clean)everyday.

4.Thebestcottonisproduced(produce)inXingJianginChina.

5.Thesongisn’tliked(notlike)bymostofus.

3.快速阅读1a表格部分的内容。把物品和可能构成他们的材料匹配起来。(1分钟)

4、核对检查答案,再次朗读、记忆单词。

三、交流(合作探究10分钟)

1.听录音一次,体会语音语调、句群停顿。(1分钟)

2.听第二遍录音,并完成课本上1b的听力任务。(1分钟)

3、再听录音一次,填空

Susan:Hi,Anita.Ithreeshirtsfor29dollarsyesterday!

Anita:Oh,really?Whataretheyofthough?Sometimesthecheaponesaremadeofmaterialsthatdon’tfeelverygood.

Susan:Ahundredpercent.They’reniceandsoft,andtheyweremadeinAmerica.

Anita:Oh,OK.Bytheway,wheredidyoubuythose?They’rereallycool!

Susan:Oh,ItheminKorea.They’renice,aren’tthey?

Anita:Yeah.Chopsticksareusuallymadeofwood.I’veneverseensteelonesbefore.

Susan:Oh,steelchopsticksarepopularinKorea.Hey,doyouthinkthisringlooksOK?

Anita:Hmm…yes,Ithinkit’squitepretty.Isitmadeof?

Susan:Yes,anditwasmadeinThailand.I’llgiveittomybestfriendforherbirthday.

Anita:Oh,I’mshe’llloveit.

4.听第三遍录音,并逐句进行跟读。(2分钟)

5、朗读录音材料,模仿语音语调、句群停顿。(2分钟)

6、两人一组先练习1a中的对话,再模仿1c的对话,用1b表格中的信息进行对话练习。并邀请2-3对同学当堂进行演示。(3分钟)

7.勾画短语并读背、翻译短语。(1分钟)

BemadeofWhataretheymadeof

materialsthatdon’tfeelverygood.

Ahundredpercentcotton

BemadeinBytheway

Chopsticksareusuallymadeofwood

steelchopsticksarepopularinKorea

Isitmadeofsilver?

四、总结(引深探究15分钟)

1、madeof.由…制(构)成。后接构成某物质的原料。

Thisskirtismadeofsilk.这件裙子是用丝绸制成的。

bemadeof/from/upof的区别

1.bemadeof表示制成成品后,仍可看出原材料是什么

保留原材料的质和形状,制作过程仅发生物理变化。

:Thekiteismadeofpaper.风筝是用纸做的。

2.bemadefrom表示制成的东西完全失去了原材料的外形或特征,或原材料在制作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在成品中已无法辨认。

Thepaperismadefromwood.纸是木头做的。

Butterismadefrommilk.黄油是从牛奶中提炼出来的。

3.bemadeupof用…构成或组成的。指人、物皆可,指结构成分

Ourclassismadeupofsixgroups.我们班是由六个小组组成的。

4、bemadein+地点意为“在……(地方)制成”;

5、bemadeby意为“被(某人)……制成”。

Thisdishisn’tmade____meat,it’smade____vegetables.

A.of,ofB.of,fromC.from,ofD.from,from

由句意可知,这首菜不是肉做的,是从外表形状上看,要用of;这首菜是用蔬菜做的而外上却看不见,要用from.故先C。

活学活用

(1)这个飞机模型是用木头做的。

Themodelplan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wood.

(2)葡萄酒是由葡萄酿成的。

Win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grapes.

(3)这些汽车是在上海制造的。

Thesecar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Shanghai.

(4)这些蛋糕是我姐姐昨晚制作的。

Thesecake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mysisterlastnight.

2、初中英语make短语归纳

1.makeadecision作出决定2.makeaplanfor为……订计划

3.makearecord录制唱片4.makefunof取笑某人

5.makesentences造句6.makeacall打电话

7.makeapromise答应;允诺8.makefaces做鬼脸

9.makeamistake犯错误10、.makefriends交朋友

11.makeup编出;编造;组成12.makeafilm拍电影

13.makeajourney进行旅行14.makeastudyof对……进行研究

15.makeprogress取得进步16.makeuseof利用

17.make...into...把……制成……18.makeatrip进行旅行

19.makenodifference对……没有关系;对……没有不同

makebigdifference对……起作用;对……有影响

20.makeanoise吵闹;发噪音21.makemoney赚钱

22.makesureof确保;确定23.makeuponesmind下决心

24..makesure务必;确信;务请25、.maketea泡茶

26、.makeasuccess取得成功27.makewayfor给……让路

28.makenoanswer不做回答29.makethebed铺床

30.makerepairs维修;修理

31.makepreparationsfor为……做准备

32.makeajokeaboutsb开……的玩笑33.makeamark作记号

34.makeachievements取得成就35.makeanagreement达成协议

36.makeupfor弥补37.makealistof将…列表

38.makeacopyof将……复制一份39.makeroomfor为……腾地方

40.makecoffee煮咖啡41.makealiving谋生

42.makemusic创作音乐43.maketrouble闹事;捣乱

44.makeafire生火

五、练评(包含“考点链接”应用探究6分钟)

半系动词

半系动词通常可以和形容词连用,有些半系动词可以和介词短语或asif等连词连用。现将半系动词分为四类进行讨论。

1、“感官动词”类:look、feel、smell、taste、sound等,例如:

(1)Thestorysounds____.A.tobetrueB.astrueC.beingtrueD.true

(2)Thoseorangestaste____.A.goodB.wellC.tobegoodD.tobewell

(3)—Areyoufeeling_______--YesImfinenow.

A.anywellB.anybetterC.quitegoodD.quitebetter

(4)—Doyoulikethematerial--Yesit______verywell.(

A.isfeelingB.feltC.feelsD.isfelt

(5)—Howareyoutoday--OhI_____asillasIdonowforaverylongtime.

A.didntfeelB.wasntfeelingC.dontfeelD.haventfelt

(6)—Youdontlookvery______.Areyouill--NoImjustabittired.

A.goodB.wellC.strongD.healthy

2、“状态变化”类:getturngocomebecomegrowfallmake等,例如:

(1)—Howlong_____eachotherbeforethey______married?

--Foraboutayear.

A.havetheyknowngetB.didtheyknowweregoingtoget

C.dotheyknowaregoingtogetD.hadtheyknowngot

(2)Cleaningwomeninbigcitiesusuallyget_____bythehour.

A.payB.payingC.paidD.topay

(3)AswejoinedthebigcrowdIgot______frommyfriends.

A.separatedB.sparedC.lostD.missed

(4)Becarefulwhenyoucrossthisverybusystreet.Ifnotyoumay______runoverbyacar.A.haveB.getC.becomeD.turn

(5)—Howaretheteamplaying

--Theyareplayingwellbutoneofthem______hurt.

A.gotB.getsC.areD.were

3、“保持不变”类:stayliestandkeepremaincontinue等,例如:

(1)HavingatripabroadiscertainlygoodfortheoldcouplebutItremains______whethertheywillenjoyit.

A.toseeB.tobeseenC.seeingD.seen

(2)--MummycanIputthepeachesinthecupboard

--Nodear.Theydont______well.Puttheminthefridgeinstead.

A.keepB.fitC.getD.last

(3)Whydontyouputthemeatinthefridge

Itwill______freshforseveraldays.

A.bestayedB.stayC.bestayingD.havestayed

被动语态练习

()1.____________lastweek?

A.WhathappenedtoherB.WhatwashappenedtoherC.Whatwasshehappened

()2.Onethirdoftheearth’ssurface_________water.

A.iscoveredbyB.wascoveredbyC.coversby

()3.Tableswereused_________deskswhenwewereyoung.

A.byB.asC.to

()4.Theboy_______Tomismade________withoutfoodeveryday

A.named,workB.called,singC.named,todance

()5.FlightMH730fromMalaysiatoBeijingdisappeared________March8.

AonB.inC.at

()6.________isusedformakingknivesinmostofChina.

A.SteelB.BambooC.wood

()7.Silver__________aringformoney.

A.isusuallymadeintoB.isusuallymadeof

C.isusuallymadefrom

()8.Thisisa__________storythatIwillneverforget.

A.historicalB.historyC.historic

()9.Ilikethedumplingsmade________mymotherbest.

A.inB.fromC.by

()10._________areusuallyputonwindowsordoorsduringtheSpringFestival.

A.ClaysB.PapercuttingsC.Skylanterns

热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