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九上《假如生活重新开头》导学案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教案

发表时间:2021-06-11

九上《假如生活重新开头》导学案。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大家在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在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后,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那么到底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九上《假如生活重新开头》导学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假如生活重新开头》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词语,了解诗人,理解诗意,背诵两首诗。

2.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想像,培养读诗的兴趣,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诗歌朗读能力。

重难点:品味诗歌隽永的语言

课前自学

一、作者简介:

邵燕祥,诗人。浙江萧山人。北平中法大学肄业。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辑、记者,《诗刊》副主编。著有诗集《到远方去》、《在远方》、《迟开的花》,有《邵燕祥抒情长诗集》。由于他的诗和杂文中触及某些不公正和反民主的社会现象,受到批评和斗争。直到1978年,他被剥夺发表作品的权利达20年之久。他在1979年初恢复政治名誉。从1980年前后发表《切不可巴望好皇帝》等杂文开始,又写了大量的杂文,批评各种社会弊病。现为中国作协理事和主席团委员,中国笔会中心会员。

二、背景知识:

《假如生活重新开头》写于1979年11月,选自《含笑向七十年代告别》。

三、自学字词

四、熟读诗歌

课堂互动

一、导入示例:

1.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的叮咛与嘱咐使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那么,假如生活能够重新开头,你愿意怎么做呢?昨天,我们请同学回去思考这个问题,现在请一些同学来读一读自己写的小诗。

2.那么,有这样一个诗人,由于他的诗和杂文中触及某些不公正和反民主的社会现象,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批判,被划为“右派”,精神上受到打击和凌辱,被剥夺发表作品的权利达20年之久,直到1979年初恢复名誉。这样的一个人,如果生活能够重新开头,他会怎么安排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诗《假如生活重新开头》。

二、品读诗歌,把握主旨。

1.同学自读诗歌,想一想诗中主要讲了什么意思,划出文中比较有启发的和一时难以理解的词句。

(学情预测:这首诗是用比较形象的手法来写,学生恐怕对一些意象一时不容易理解。在学生自读的过程中注意收集学生觉得不能理解的信息。)

明确:这首诗主要是对未来的一种设想,表达出一种乐观向上的情绪。

2.研读第一节。

“还是迎着朝阳出发,把长长的身影留在背后。愉快地回头挥一挥手!”这是什么意思?

(先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见解。若学生一时不能理解,让他们找出这三句话中有几个意象。教师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分析。)

明确: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处在十年浩劫结束、拨乱反正之初,故不难联想“朝阳”正是未来从今天开始的意象,“长长的身影”是提示历史的黑暗刚刚过去,新的时代刚刚开始,而“回头挥手”的情绪是潇洒的。这一节语词不多,关键意象是三个:朝阳、黑影、挥手,构成了统一的有机的形象,背景是在黑暗和光明之交踏上新的征途,愉快地告别黑暗的记忆。这个征途出发的形象,为全诗奠定了基调。

提醒学生注意“还是”这个词语。这个词语说明,诗人过去是这样的,现在仍然坚持以往的做法。

3.阅读整首诗歌,找出在整首诗中与“还是”意思相近的词语,体会这些词语在诗中的反复出现,说明了什么。

明确:依然、仍旧、还要。这些词语的使用,是诗人表明自己态度:一如既往,仍然坚持以往做法。

4.请学生解读2、3、4、5节诗句的意思。

明确:“风雨长途”指前面仍然有苦难。“不知疲倦地奔走”指仍然坚持奋斗。“甜酒和苦酒”,应该说,甜酒和苦酒的并列,其概括力相当深广,精神含量是相当深邃的。一方面是对未来的深刻预见,一方面是对自我的警戒,顺境也好,逆境也好,成功也好,挫折也好,在一切条件下,都依然故我,不改初衷。甜酒和苦酒表现上是并列,实际上有点像是偏义复词,重点、警策点在苦酒。

给学生解释“在喉管没有被割破的时候”这个典故。喉管被割破,是指在文革浩劫时期,辽宁省有一个叫做张志新的女干部,对毛泽东文革决策的正确性提出了质疑,遭受严酷摧残,坚贞不屈,在执行死刑之时,为了防止她发出抗议,将其喉管割破。诗人笔下的喉管割破,有一点惊心动魄的力量,即使未来可能产生历史倒退,也还是一如既往,“该欢呼的欢呼,该诅咒的诅咒。”就是从正面坚持到反面批判,都毫不动摇。版权所有

5.第五节中的“他们”指谁?

明确:指那些拘执着文革思潮的人。

“阳光下毕竟是白昼”。这一句,带有哲理性,意思是说,阳光下面也可能有黑暗,也就是还可能有复辟,可能有倒退,但毕竟是白昼,即使是黑暗是暂时的、局部的。这表明诗人不但是清醒的,而且还是乐观的。

6.最后一章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信念?你怎么理解“明天比昨天更长久”这句话?

明确:乐观。

“明天比昨天更长久”就是说,比起未来,比起历史的前进,像浩劫时期那样的黑暗毕竟还是暂短的。“明天”才是我们所更要把握的。

7.教师小结:读完整首诗,我们可以感觉到,“假如生活重新开头”既指当年的岁月如能重复(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更是指今后的人生道路如何走(从诗中不后悔当年的选择以及明确说“生活却能够重新开头”可看出)。表达了诗人不后悔自己曾经做出的正确选择,尽管这选择曾给自己带来过不幸。也向我们表明了今后诗人仍将一如既往地坚持原来的做法。

8.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诵整首诗。

课后检测

比较两首诗歌的异同。

(学情预测:学生比较容易找到一些,但细致的地方一时不容易发现。可提醒学生注意如普希金的诗用来表达情感的主要是哪一些词语,邵燕祥的诗用来表达情感的主要是哪一些词语。把这两类词语都找出来后就比较容易得出结论。)

相关知识

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导学案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规划教案课件的时刻悄悄来临了。是时候对自己教案课件工作做个新的规划了,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顺利!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导学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瑞安市新纪元实验学校三学循环导学案

学科语文课题《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授课教师程妞
学习水平
知识目标细化识
记领
悟运
用分
析综
合评

目标一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两首诗所蕴涵的生活哲理。√
目标二理解两首诗以说理见第的特点,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目标三感受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感。√
重、难点目标二、目标三√√√√
导学过程设计
学法指导:课前
1、依据学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行知识梳理;圈点勾画你喜欢的词句,写上批注。
2、标注每一段的序号;熟记基础知识。
3、阅读资料助读部分,筛选勾画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
4、将预习案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5、限时15分钟,独立完成。
6、诗歌领悟方法:
①善于抓住关键词
②结合作者写作的背景(知人论世)
③调动现实生活经验

课前
查字典,给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注音,并读一读。
瞬息()忧郁()
课前
题目“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什么意思?

课前
我的质疑与提问:

资料助读: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1837),俄罗斯伟大的民主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他被认为是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他出生于贵族地主家庭,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与诗作,引起沙皇俄国统治者的不满和仇恨,他曾两度被流放,始终不肯屈服,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人决斗而死,年仅38岁。
写作背景: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那时俄国革命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仍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
胜。
课中
1.设问: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那么,怎样用我们的有声语言读好这首诗呢?你认为应突出哪几个方面呢?

2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课中
1这首诗是用什么口吻写给那些受生活欺骗的人的?对于这些人,诗人提出了怎样的叮咛和嘱咐?

2它在哪方面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是伟人毛泽东《沁园春》中评论古今、指点江山的那般激情?是徐志摩《再别康桥》中“河畔金柳”的那种优美意境?还是陆游《游山西村》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的深刻哲理?)

3这首诗所蕴涵的生活哲理是什么?

课中
诗中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全文作者所表现出怎样的人生态度?

八上《生活中的透镜》导学案


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是写教案课件,大家应该要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八上《生活中的透镜》导学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八上《生活中的透镜》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道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的特点。
2.理解凸透镜所成实像和虚像的特点。
3.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学习重点:
凸透镜成像的几种情况的主要特征。
学习难点:
凸透镜所成实像和虚像的特点。
教具学具:
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
导学方法:
观察法、分析法、讨论法.
学习过程:
一、快乐自学、合作探究
(一)情景导入:
让大家欣赏一些运动会时拍摄的照片和一段电影视频。同学们都喜欢,顺势提问:那么知不知道照相机和电影放映机的原理呢?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相关的知识。
(二)探究新知:
1.照相机
(结合实物、课本第一自然段)初步了解照相机的结构及其各部分作用。
讨论交流:
①我们所用的照相机拍摄景物时,在胶片上所成的像有什么特点?
②怎样调节,可使胶卷上的像变大?
想想做做:
结合教材94页,同学们协作动手制作模型照相机。制作方法:在直径较大的圆纸筒一端固定一个凸透镜,在直径较小的图纸筒一端固定半透明塑料薄膜,再把小纸筒有屏幕的一端套入大纸筒内。制作完成后,同学们把模型照相机对着室外,并前后拉动直径较小的纸筒,直到在半透明薄膜上看到室外景物清晰的像,观察所成的像,回答:
(1)像是缩小还是放大?
(2)像是正立还是倒立?
(3)像是虚像还是实像?(可根据进入眼中的光线是否是实际存在的进行判断)
2.投影仪
(结合实物、课本)了解投影仪的主要构造。
做一做:去掉反光镜,让像直接成在天花板上,观察天花板上像的大小、正倒,并回答:
①使用投影仪时,那段距离是物距;那段距离是像距?物距与像距相比,谁大谁小?
②物、像哪个大、哪个小?
③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满足以上物像大小的关系,物距、像距应有什么样的关系?
④为了能使人们看到正立的像,投影片应该如何放置?
⑤如果希望像变得大一些,而且还要保持清晰,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⑥安装上反光镜的作用是什么?(可再装上反光镜比较一下)
3.放大镜
用课桌上的凸透镜看书上的字,说出看到的情况:(与其他同学交流)
(1)字是放大还是缩小?
(2)字是正立还是倒立?
归纳:放大镜是凸透镜,能使物体成(放大或缩小)的像,但这个像与投影仪所成的像是不同的,它是(倒或正)立的虚像,并且像与物体在侧。
联系生活:能否利用其他物品来替代玻璃凸透镜制成放大镜?(举例说明)
4.结合教材96页示意图,了解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情况:
实像总是立的,虚像总是立的;
实像和物体在透镜的侧,虚像和物体在透镜的侧。
二、自我小结:
本节课我的收获是
照相机成、、像
投影仪成、、像
放大镜成、、像
我还有的疑惑是
三、当堂训练:
必做题
1.在透明塑料片下压着一张报纸,塑料片上有一水滴,透过水滴看到报纸上的字比旁边的字_______(填“大”或“小”),这说明此时的水滴相当于一个_______镜,它成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像。
2.关于透镜,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B.用凸透镜可以看清物体的细小之处
C.凸透镜和凹透镜都有两个焦点D.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到主轴上的点一定是焦点
3.如图所示,甲是小艳利用某透镜观察到的小明眼睛的像;乙是小亮利用某眼镜观察到的课本上“物理”字的像。关于上述两种情况中所观察到的像或用到的光学仪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图中的像一定是虚像,像的位置
可能在小艳的眼睛和透镜之间
B.甲图中的像可能是实像,像的位置
可能在小明的眼睛和透镜之间
C.乙图中的像一定是虚像,该眼镜
是近视镜
D.乙图中的像可能是实像,该眼镜是老花镜
选做题
4.如图甲所示是现代城市很多路口安装的监控摄像头,它可以拍下违章行驶或发生交通事故时的现场照片。摄像头的镜头相当于一个透镜,它的工作原理与(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相似。如图乙和丙是一辆汽车经过路口时与一辆自行车相撞后被先后拍下的两张照片,由图可以看出汽车是逐渐(选填“靠近”或“远离”)摄像头。
5.小林在家里拿爷爷的放大镜做实验。第一次小林通过放大镜看到书上的字如图甲所示,此时他看到的是字的______像;第二次小林通过放大镜看到书上的字如图乙所示,这时他。看到的是字的_______像(以上两格填“实”或“虚”)。从图甲到图乙的变化过程中,放大镜是逐渐________(填“靠近”或“远离”)书本的。与图乙所反映的成像规律相同的光学仪器有______。

四、课堂作业
课本P15动手动脑学物理1--4题
五、我的反思

七上《原始的农耕生活》导学案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大家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了。需要我们认真规划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对工作更加有帮助!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七上《原始的农耕生活》导学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原始农耕生活》导学案

1.掌握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

2.了解原始农业的产生过程及意义;

3.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4.比较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认识中国南北原始农耕文化的异同。

一、半坡遗址:

1.生活时代:距今约年;生活地点:;位于流域。

2.生活状况:(1)生产工具:使用磨制石器等(新石器)

(2)种植;饲养猪、狗、羊、牛、鸡等家畜和家禽;

生活用具是________,还制造骨器、角器等;

(3)建造_________房子。

二、河姆渡遗址:

1.生活时代:距今约年左右;生活地点:在今村;位于流域。

2.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___________;还发现了__________水井;

3.生活状况:(1)农业工具:以_______最为典型。

(2)种植;饲养水牛、猪和狗等家畜;

三、原始农业的发展

1.原始农业的兴起过程

(1)时间:①水稻:在中国_______的一些早期遗址中,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稻。②粟:_________是栽培粟的最早起源地。

(2)兴起地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流域。

(3)发展变化:由最初的“刀耕火种”,发展到用__________等翻土工具进行耕种。

2.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3.兴起和发展的意义

____________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一、选择题

1.假如你生活在距今约7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将不会遇到的情况是()

A.用骨耜耕地

B.种植粮食作物粟

C.用陶器装食物

D.住在木结构房屋里

2.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种植水稻的原始居民主要是()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半坡原始居民

D.河姆渡原始居民

3.半地穴式的房屋,冬天人住在里面可以避风避寒。建造这种有特色的房屋的原始居民是()

A.半坡原始居民

B.河姆渡原始居民

C.大汶口原始居民

D.山顶洞人

4.“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据考古发现,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的是()

A.河姆渡原始居民

B.北京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原始居民

5.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过上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是()

A.农业生产的出现

B.火的出现

C.建造房屋

D.制作陶器

6.下列最能够体现河姆渡原始农耕文化成就的是()

A.粟的种植

B.水稻的种植

C.玉米的种植

D.小麦的种植

7.下列远古人类中,已经使用磨制石器的是()

①北京人②山顶洞人③河姆渡原始居民④半坡原始居民

A.①②③

B.③④

C.②③④

D.②③

8.小红家有仿制的鱼纹彩色陶盆,如果是真品最早可能出现于()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半坡遗址

D.河姆渡遗址

参考答案

一、1.6000;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黄河;

2.(2)粟;磨制石器;

(3)半地穴式

二、1.7000;浙江余姚河姆渡;长江;

2.干栏式建筑;木结构;

3.(1)骨耜;(2)水稻;

三、1.(1)①南方;②黄河流域;

(2)中国黄河;长江;淮河;

(3)耒耜

2.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

3.原始农业

探究:(1)相同点:①都开始了原始的农耕生活。②都使用磨制工具。③都出现了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④都已经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生活。

(2)不同点:①生活的年代及地点不同,河姆渡人距今约七千年,生活在长江流域;而半坡人距今约五六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②种植的粮食作物不同,河姆渡人种植水稻,半坡人种植粟。③制作的陶器不同,河姆渡人制造黑陶,半坡人制造的是色彩艳丽的彩陶。④房屋居住的样式不同,河姆渡人住的是干栏式房子,半坡人则是半地穴式房子。

1—8BDADAB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