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美丽神奇的九寨沟》教学设计(苏教版)

九寨沟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21-06-11

《美丽神奇的九寨沟》教学设计(苏教版)。

教案课件是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大家应该在准备教案课件了。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使接下来的工作更加有序!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美丽神奇的九寨沟》教学设计(苏教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美丽神奇的九寨沟》教学设计(苏教版)
素闻美丽神奇的九寨沟风景如画,尤数秋色最迷人,可我们却等不及秋天,就迫不及待地在盛夏七月结伴前往了。
汽车在渐渐远离都市的喧哗尘埃后,穿进了闻名遐迩的都江堰,行驶在七弯八拐的山路上,溟濛之中感到了“远山的呼唤”和那种梦想将成现实的惬意。我们抑制着兴奋交感的神经,不停地向车窗外张望。向左看,那连绵不断的盘陀崖壁像幻影般在眼前移动;向右眺,在那令人眩目的深谷中,潋滟大水不停地奔腾向前;抬头望,只见盘旋在天上的飞鸟忽上忽下哇哇地叫着……
蓦然,燥热的阳光里,恶作剧般地渗进了致密的大雨,老天拉下了厚厚的帷幕,遮住了人们的视线。真是山里的天像小孩的脸,瞬息万变……此刻,无限遐想又占据了我的思维空间。在山青水秀的地方,天是柔风细雨的,可在这秃岩嶙峋的地方,天却显得那么浮躁无理……是想击溃这容不得生命,坚硬固执的秃山吗?还是想竭力冲刷它那自私的灵魂,感召起容纳生命的胸怀?一个劈雷,一阵山啸,一场暴雨,削秃巅峰的锐气,填平分裂的峡谷,似乎更激怒了它冷酷的本性。
在途经的路上,我们看到为新铺公路冒酷暑、顶烈日的山民们在碎石头,熬沥青,看到一辆辆装满山石的卡车从大山中奔往山外各地。人类在用自己的勤劳的双手整治地球,变灰色的千年岩为奠基石,让宽敞平坦的公路不断向前延伸,“蜀道难”的说法将成为历史。
如果说群山峻岭好似贝壳,那九寨沟就是贝壳中深藏的一颗璀璨明珠。踏至九寨沟的山门,便会感悟到好似揭开了一幅千年尘封的画卷,九寨沟露出了它美丽迷人的丰姿,真没有辜负我们这群风尘仆仆,远道而来的游客。
车子经过药物喷洒消毒后,轻盈地行驶在平坦洁净的柏油路上,车内传来优美动听的藏族歌曲。拉开车窗,冷冷的山风夹着泥土气息,携着山寨的温馨,温柔地吻着我们的脸庞,那随风送来的从未污染过的清新空气任我们贪婪地吮吸。草木芳香,水土湿润的新鲜气息浸透感官,荡涤着都市人七经八脉的浊腻。此刻的胸怀真正畅然得了无烦恼。
“秀山恰似走来迎”,连绵不断的郁郁翠柏苍松和潺潺的山间小溪,秀美的陂陀和迤逦的丘壑,远方墨绿的峦峰和奔腾的涛涛山岚……无不丰富着我们的视野。这里有一种与世无争的恬静,一种长久的默默期待与奉献的庄严。
俯首山涧,那奔流不息的山水,顽皮地撞击着伟岸的磐石,翻滚跳跃在溪底五彩琉璃的砾石,热闹得好似嬉戏人间的天女。那被冲浪搁浅在岸边的细沙,在阳光的折射下熠熠生辉,使我不由想起儿时,蹬掉脚上穿的呱屐板,赤脚裸丫地踩在溪流沙上的那种痒痒的爽爽的感觉……
一会儿,汽车又把我们带到了又宽又高的“珍珠滩”瀑布面前。要想完整观瀑,必须沿瀑侧的一个又高又陡的木板梯下去。梯板阶层狭窄,斜度有100左右,下梯很险,但无人怯步。这瀑真可谓千姿百态,尤如群龙玉女,婆娑起舞,无论飞流直下还是“半空翻转玉龙腰”都精彩得令人透不过气来。那溅起的簇簇浪花,像抛起一串串的珍珠,又匆匆汇入了白雾蒸腾的急流中去,新的一簇又被抛起,联翩而至,展示着它的无穷魅力。
最使人感怀眷恋的还是被当地人称为海的湖,尤如峡谷中的睡美人。瞧,睡得那么沉,风吻湖面面不皱,山林哗然水无波。清晰地把山姿的彩色画面倒映在湖面,有物体倒置不改本色的真实。难怪众人齐叹,这水真蓝真清啊!碧蓝澄澈的湖犹如嵌在峡谷中的无数蓝宝石。无论是色彩分明的“五彩池”,还是明亮如镜的“镜湖”和犹似长龙卧底的“卧龙海”都是蓝得那么美,清得那么纯。儿时,只听说水蓝是天空所映,但看这九寨沟的天色没有湖水湛蓝,我想这一定是万年澄源与浓缩精华吧。
走到湖边仔细一看,有的湖里还有着密密麻麻,成群结队的小黑鱼,它们在水里怡然自得地游来游去,被蓝蓝的水色衬托,尤其显得墨墨动人。当人行至湖边,鱼儿大胆热情地聚集在客人脚下。啊,蓝湖的使者如此好客,让人不由童心再现。看见水底有落枝,水下的卵石近在咫尺,真想试着踩到水底去接受“小使者”的吻。结果,被岸边的标牌提醒:水深3m。啊,不是视觉上的误差,而分明是这水太清太纯,太诱惑人的缘故。
九寨沟的湖水洗去了我们旅途的疲劳,解除了心中的烦恼。湖面如明镜一般任我对镜梳理,相机将我们的身影永久地定格在美丽的湖面上。
原始的大自然是美的。由于更多人的到来会惊醒沉睡在这九寨沟里的“睡美人”吧?
12、作者以游踪为线索,介绍了九寨沟的美丽风光。请你把这条线索整理出来。
―――――――――――――――――――――――――――――――――――――――――――――
13、作者在文中主要描写了九寨沟的哪些富有特色的景物?表现了九寨沟怎样的特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14、“睡美人”是指,她的特点是、、。(每空填一个字)
15、本文的语言生动优美。选取你最喜欢的一句话写在下面,并简析原因。
――――――――――――――――――――――――――――――――――――――――――――――――――――――――――――――――――――
16、最后一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意思?说说你的理解。
――――――――――――――――――――――――――――――――――――――――――――――――――――――――――――――――――――
【主题阅读】
壶口走笔
汽车刚转过一个山坳,便听到一种声音在轰鸣,嗡嗡隆隆的,如同大风劲吹,沉雷飞驰……我知道,那是壶口瀑布的回声。
其实,那个山坳离壶口还有两公里。
山崖一侧有一块相对平坦的所在,汽车紧傍着灰褐色的岩石停下,那位置和壶口瀑布平行。悬崖石阶二百多米处便是壶口瀑布,应当看得很真切的,但我的眼睛却突然模糊起来,看到的只是一片黄,深深沉沉的黄,浑浑厚厚的黄。河滩是黄的,河床是黄的,对岸的山是黄的,从那巨沟里翻滚下来的水也是黄的。它们组成一帧以黄为底色的硕大无朋的画,镶嵌在两山夹峙的河谷中,浑然天咸,那般神奇,那般独具魅力。没有人能想到,黄河曲曲弯弯流淌几千里之后,能在山西和陕西两省间的峡谷中,把原本宽阔的河面猛然收缩,使松散的力猝然凝聚,经年累月,一条巨沟形成了,滚滚而来的黄水倒悬倾注,于是便有了惊涛骇浪,有了如雷的吼声……
在人们的意象中,大地是有魂灵的。魂灵在哪里?魂灵是什么?此时,我真切地感受到黄土地恩赐的灵光,这灵光饱含着血脉;血脉中激荡着清洌的水和浑黄的水。多少年来,灵光在闪烁,黄土地上有欢歌,也有悲歌;而这一切,作为黄土地的魂灵,最终奏出的都是动人的曲子。
那天本来是有太阳的。汽车在弯弯曲曲高高低低的黄土坡上行驶时,阳光把满坡的绿照得层次分明。然而壶口瀑布那一方的太阳却黯然失色,像一个很大的蛋黄悬在高空。有趣的是,浑黄的浪涛溅起的水花却白得耀眼,白得晶莹,从巨沟中飞起,又如同白色的珠子撒向空中。于是奇迹出现了:在河对岸浑黄的天宇下,一条彩虹隐约可见。
我注视着彩虹,再听那如雷的涛声,猛地想起那首雄壮的歌:“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
像我这般年龄的人。对那首歌是相当熟悉的。当年我们的抗日将士们出征,以黄河为背景,是一种象征。尽管他们不可能从壶口瀑布显出雄威的那一方域踏上征程,但他们的心境和气度却完全可以同翻卷咆哮的壶口瀑布相比照。黄土地的魂灵,在他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铁血男儿的意志与魂魄、勇气与智慧、坚强与剽悍、信心与力量在黄河吼声的伴奏下,一股脑儿凝聚,又一股脑儿进裂……正是在那血与火的交织中,他们杀出一个新天地,使黄土的魂灵变得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庄严和神圣!
壶口瀑布的气势动天地,泣鬼神,那可是对倒下的将士的祈祷与祝福、呼唤与抚慰?如果他们真的魂兮来归,此时此刻,他们一定会同大地的魂灵相拥相吻,那是怎样一种境界啊!
我带着一腔情感上的满足离开壶口瀑布,踏着河床坚硬的石和松软的沙,回到西岸灰褐色的山石旁,蓦然回首,那帧浑黄的画又呈现在我眼前,太阳仍‘在照着,隐约中又见彩虹,颜色时而清晰,时而模糊,竟是那么谐调,那么美!留下的几张照片,背景是黄的;黄天,黄地,黄水,还有黄皮肤的我。我很自豪,也很骄傲!
17.作者说:“此时,我真切地感受到黄土地恩赐的灵光”.灵光在这里指什么?文中又提到黄土地的灵魂,从全文看黄土地的灵魂指什么?
18.当年我们的抗日战士们的出征,以黄河为背景,是一种象征。结合黄河的人文特点与本文的主旨,分两点来说说象征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19.最后一段作者说我带着一腔情感上的满足离开壶口瀑布,作者为什么会满足?
20.文章的开头部分和结尾部分,都提到了一帧以黄色为底色的画,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能力提升】
21.你到过哪些风景名胜区,你的家乡应该也有许多美丽的传说,能不能给我们讲一讲与景点有关的优美的传说或诗句呢?
答:
【教(学)后反思】

相关推荐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学设计(同课异构)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学设计(同课异构)
美丽的西双版纳
教学目标:
1、体会文中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美。
2、学习本文运用的对照手法,并加以运用。
3、培养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充满民族风情的游记,在作者的笔下,展现了西双版纳美丽、富饶、神奇的一面。作者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质朴意深的民俗风情,向我们介绍了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从他的字里行间流露出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本文紧扣“美丽”二字描写了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之美和人文景观之美,五个小标题从不同角度表现了“美丽”的鲜明的特征,教学本文着重引导学生先从总体上寻找美丽,再围绕小标题带领学生欣赏、感受美丽,和作者一起身临其境,体验、享受美丽,在体验中带领学生去了解享受着自然之美和创造了人文之美的傣家人的生活情趣、宗教信仰、人生态度,去欣赏本文饱含感情的、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检查预习:了解作者,解决字词
三、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说说文中西双版纳的美丽体现在何处?
2、文中的五个小标题从五个不同的角度突出了“美丽”二字,给人印象鲜明。前四个小标题是名词性短语,你能否将第五个小标题也改成含有“庙”字的短语?
从这五个小标题也可以看出:文中所写的美丽包括自然景观之美和人文景观之美。
四:研读课文
(一)研读“高高望天树”“悠悠野象谷”体会自然之美;研读“竹楼映蓝天”“妩媚傣寨水”“笑对生与死”,体会其中展现的民风民俗以及傣家人乐观向善的人生态度。
1、“高高望天树”
该部分描绘了一副全景的热带雨林图,望天树有什么特点?在这幅图中还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有怎样有趣的经历?
2、“悠悠野象谷”
野象谷的环境怎样?通常野象给游客怎样的感觉?而野象表演时的场面如何?该部分作者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3、“竹楼映蓝天”
哪位同学能为大家介绍一下傣家竹楼的特点?傣家人热情好客,他们待客的饮食有什么特色?
4、“妩媚傣寨水”
这部分写了傣家人的几件事?傣家人有怎样淳朴的民风?请体会傣家人对水的不一般的感情。请描述水中嬉戏的美丽画面。
5、“笑对生与死”
傣家人对佛的虔诚体现在何处?傣家人因何能笑对生与死?由此可见他们有怎样的人生态度?
(二)感悟情感
自然风景、民俗风情交织成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令人心驰神往。身临其境,作者的心情如何?感悟全篇,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品味语言
找出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说说句子的表达效果。
例:望天树直插蓝天,高约60多米。写望天树之高,用“插”字写出其笔直的挺拔雄姿。,
竹楼外形像一只孔雀,又像一顶巨大的帐篷遮掩于蓝天绿地之间。
(两个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竹楼的外形,点明了小标题,突出了竹楼“映蓝天”的特征。)
(四)活动体验
如果你有机会去西双版纳,你最想奔向哪处景点?如果去傣家做客,你最想和他们聊些什么?
五、小结
六、板书设计

高高望天树
悠悠野象谷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景美)
竹楼映蓝天
妩媚傣寨水
笑对生与死质朴意深的民俗风情(人美)

美丽的西双版纳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段,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
2、感受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体会作者表达了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1、重点:学习本文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段,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
2、难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配合。
教学设想: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教师作一般性的引导。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课文
播放音乐《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展示图片,创设情境,介绍西双版纳。
优美的旋律引起我们无尽的遐想,美丽的画面能让我们身临其境。西双版纳位于中国云南省南端,她美丽、富饶、神奇,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祖国的西南边疆。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李舵的《美丽的西双版纳》,一起畅游一番。
二、正音正字
傣族雪茄狼狈村寨贿赂祈求
三、整体感知,感受美
1、组织学生自读课文,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或一句话说说西双版纳给你留下的总体印象。
2、说说课文写了哪些美丽的景观,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每幅图画的特征。学生思考、发言。
四、再读课文,表现美
1、西双版纳因为其美,成为大家旅游度假的首选。对傣族人民来说,这是很大的机遇,同时也出现了一个问题,导游紧缺,决定到全国海选导游。今天来到我校招募导游,希望同学们积极应聘。
认真阅读,结合文章的所写内容,展开丰富的联想,然后以导游身份介绍西双版纳。
2、其他同学评价刚才几位小导游的导游词,说出其中的优缺点。
3、根据以上讲解,我们了解到西双版纳的美景可以分为哪几种景观?它们有什么特点?
自然景观神奇秀丽
人文景观质朴意深
五、品味语言
我们跟随李舵领略到了西双版纳的美,这主要还要归功于他那美丽的语言。现在就让我们来仔细欣赏这些优美的片段。
例:(1).“有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彩云在飘荡。”提起神奇秀丽的西双版纳,谁能不为之心驰神往。到西双版纳去,是我很久以前的一个梦。这次,我终于飞到了西双版纳,在那醉人的暖风中,观热带雨林,涉澜沧碧水,登傣家竹楼,拍下了一张张珍贵的图片,留下了一串串彩色的记忆……
赏析:“神奇秀丽”概括了西双版纳的景物特征,“心驰神往”写出了人们对西双版纳的神往。“观、涉、登、拍、留”用得十分准确传神,表现旅游观光行程之紧凑,方式之多样,心情之愉悦。“一张张、一串串”又表明拍下的珍贵照片数量之多,收获之大及留下的彩色记忆印象之深。(默看)
从文中任选一个词语、句子或片段进行赏析,品其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
(自荐“赏析片段”,同学互评)
六、探究
文章有五个小标题——《高高望天树》、《竹楼映蓝天》、《悠悠野象谷》、《妩媚傣寨水》、《笑对生与死》,这是对刚刚欣赏过的版纳风光习俗的概括,你觉得这五个小标题用得好不好?如果好,好在哪里?如果不好,又是为什么?你能拟一个比它更好的标题吗?
示例指导:“高高望天树”这个标题有好有不足,好在“高高”二字指出了望天树的特征,更隐含了作者的喜爱、仰慕等感情,不足在这部分内容似乎只有第一段写了望天树,第二、三、四段都与望天树无关,不足以概括这部分内容。
学生选择一个小标题自己先思考,再四人小组简单讨论交流一下,推荐代表发言,教师巡视指导。
七、总结
《美丽的西双版纳》一文真正做到景美、人美、语言美的完美结合,整个一节课我们共同穿梭于美丽的热带雨林,感受着独特的民俗风情,大家都陶醉在美丽的氛围之中,在老师的眼中同学们个个都显得很美。
如果大家都拥有发现美的眼睛,鉴赏美的心灵,创造美的言行,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八、布置作业:
同学们,相信你们也去过许多美丽的景点,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请你选择一处,也用生动的语言向大家展示它的美丽。(字数不少于300)

板书设计
美丽的西双版纳

望天树——高高
自然景观神奇秀丽
野象谷——悠悠

竹楼——映蓝天

人文景观傣寨水——妩媚质朴意深

生与死——笑对

《蔚蓝的王国》教学设计(苏教版)


《蔚蓝的王国》教学设计(苏教版)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品味富有自然色彩和感情的语言。
2、感悟作者对青春、自由、幸福、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之情。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朗读品味富有自然色彩和感情的语言。
教学难点:通过反复朗读品味富有自然色彩和感情的语言。
主要教学方法:配乐朗读、读中悟、悟中品、品中读。
教具:背景音乐,PPT投影。
一、导入:有人说:屠格涅夫创造了一个梦境中的理想的“桃花源”,这个理想的“桃花源”就是《蔚蓝的王国》。
二、听读:
感知“蔚蓝的王国”
1、听准字音,并做好标注
2、我来补题目:________的王国。
三、赏读:
走近蔚蓝的王国±
圈点勾画你喜欢的句、段。并读给同桌听。
四、品读:
走进“蔚蓝的王国”
和煦的太阳愉悦地露着笑脸。
我们有时发出爽朗、愉快的笑声,仿佛天堂里神仙的笑声!
或者,突然会有人吟诵精美绝伦、感人肺腑的诗句……
四周的海洋也情不自禁地颤栗起来
驾驶它的是我们自己无忧无虑的心灵——
——仙岛隆起的岸上飘来醉人的芳香;
随同花儿和鸟儿一起飘来一阵甜滋滋的声音……
——真情美
1、我们几个人坐在一条精美华丽的小船上。
2、我不知道我的伙伴是些什么人;然而我的整个身心感觉到……
3、况且我也没有对他们多加注意。
4、我们有时发出爽朗、愉快的笑声……
5、或者,突然会有人吟诵精美绝伦、感人肺腑的诗句……
6、我们轻快的小船在微波中飘荡,时起时伏。
……——自然美
总结:屠格涅夫用清新自然而充满感情的语言写出了他对自由、青春、快乐、幸福的追求和向往,遗憾的是这只是“一个梦”。
“这是他的拿手本领,以至于在他以后,没有人敢下手碰这样的对象——大自然。”他两三笔一勾,大自然就发出芬芳的气息。”———托尔斯泰
推荐阅读书目:《屠格涅夫散文诗》、《猎人笔记》。
作业:1、有感情的熟读课,并试着背诵。
2、请将本课中优美的句子摘录到摘抄本上。
《蔚蓝的王国》课堂实录
官渡区关上实验学校李廷梅2014年12月30日下午
课前:全班齐读课文。
师:读得真好,很整齐,很用情,今天非常高兴和咱们滇池中学初一(4)班的同学一起分享《蔚蓝的王国》。老师在来的时候仰望天空,一片蔚蓝,今天真是个美好的日子,让我们带着愉悦的心情一起享受屠格涅夫的《蔚蓝的王国》。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师:刚才同学们读的时候,老师发现一个小小的问题,我们一起来看看“露”字在课文里读什么呢?
生齐声说:lù露。
生2:lòu露。
师:和“露珠”组词的时候才读lù露。所以在课文里要读“lòu露”着笑脸。
师:“颤”字读什么呢?
生:chàn。
师:“颤chàn”是指物体的颤动,“zhàn颤”是指人的抖动,在课文里是拟人化了,所以我们要读“zhàn颤栗”。
师:随着音乐轻轻的跟读。(30秒后发现音乐无法播放)(老师马上临时调整)创造情境:现在同学想象进入了无边无际的蔚蓝的世界,你划着小舟荡漾的其中,你不经意抬头看见头顶上是一片无边无际的蔚蓝的天空,你低头同样是无边无际蔚蓝的世界,你转身蔚蓝的世界包围了你。请同学轻身朗读课文。
师:读完课文后请你说说:蔚蓝的王国是什么样的王国?
生:是一个无忧无虑的王国。
师:(板书)很好,请坐。还有吗?
生:是一个美好的王国。
师:请坐。(板书)
生:是一个幸福的王国。
师:非常好,请坐。(板书)
生:是一个光明的王国。
师:请坐。(板书)
生:是一个永不衰败的王国。
生:是一个自由的王国。
师:一一板书。
生:是一个快乐的王国。
生:是一个陶醉迷人的王国。
生:美妙绝伦的王国。
生:五彩缤纷的王国。
生:是一个宁静的王国。
师:这位同学思考和同学们的不一样了,更深入了,你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生:因为第8自然段写得很宁静。
师:你能读出宁静感吗?
生:用情朗读。
师:请旁边的同学说说哪些字词最能表现出宁静的感觉?
生:晶莹明澈。
师:为什么这个词能带你宁静的感受呢?
生:给人一种空灵感,像在空灵的世界里。所以蔚蓝的王国是一个宁静的世界。
师:分析得很有道理请坐。
师:同学们在看看这段话里哪个词你最能感受到宁静?
生:光艳夺目的岛屿。
师:“光艳夺目的岛屿。”你感受到宁静?说说理由。
生:同学回答不出。
师:没关系你再仔细读读,仔细想想,请坐。
生:“仙岛”说明这是神仙住的地方,给人心旷神怡的感觉。
师:“仙岛”感觉是美好的,不可触摸的,遥远的,世界。
师:花是什么颜色的写到了吗?
生:写到了,“一些岛上像下雨似的朝我们身上飘洒白玫瑰花和铃兰花。”
师:老师把“白玫瑰”换成“红玫瑰”可以吗?因为红玫瑰代表热烈的爱情。
师:“白玫瑰”,大家都知道是白色的。“铃兰花”课文注解上有仔细看看。
有什么发现吗?
生:都是白颜色的。
师:屠格涅夫为什么要写两种白颜色的花?
生:白色给人宁静的感觉。
师:白色还有什么意思?
生:纯净的。
生:圣洁的。
生:自由的。
师:非常好。所以蔚蓝的王国是一个:宁静的、圣洁的、自由的王国。
师:我们带着宁静的、圣洁的、自由的感觉再次朗读这首散文诗。读给你的同伴听,一个同学读一段,交叉朗读。
生:读。
时间到读完。
师:刚才同学们告诉老师:这是一个宁静、圣洁而自由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心是自由的,无忧无虑的,在这样一个世界里你畅游着分享给同伴了,现在请你说说留给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个场景是什么?
生:小船想要漂到哪里就到哪里去。
师:哪一个句子呢?请你读一读。
生读:“我们轻快的小船在微波中飘荡(读成冲淡,老师及时提醒,其他同学纠正)时起时伏,并不是风在推动它前进,驾驶它的是我们自己无忧无虑的心灵。我们心中稍一动念,想到哪里去小船就漂到哪里去。它像是有生命的东西完全听从我们使唤。”
师:非常好,她战胜了自己一遍比一遍读得好。掌声鼓励。
师:我们全班同学再读一遍,读出自由轻快的感觉。
驾驶它的是我们自己无忧无虑的心灵?是屠格涅夫在驾驶小船吗?
生:不是的,是他的心灵,是他想象出来的。
师:屠格涅夫的想象和天上的街市的想象有什么不同?
生:因为跳着上,没有学过《天上的街市》。
师:引导同学们,朗诵《天上的街市》的第一段给同学们听。“街灯、明星”有没有具体的描摹?
生:没有。
师:《蔚蓝的王国》具体的描摹想象的东西了吗?
生:具体描摹了。
师:和旁边的同学讨论后回答。
生:“我们几个坐在一条精美华丽的小船上,白色的风帆鼓了起来宛似天鹅的胸膛。”
师:这句屠格涅夫是怎么具体描摹的?
生:“精美化华丽的”、“白色的”“天鹅的”都是很描摹。
师:这样的地方还有吗?
生:我们有时发出爽朗愉悦的笑声,仿佛天堂里神仙的笑声。“爽朗愉悦的、天堂里神仙的”这些都是具体的描摹。
师:还有吗?
生:随同花儿和鸟儿一起飘来一阵甜滋滋的声音
“甜滋滋”就是具体描摹。
师:是的,这样的例子在这首散文诗里还特别多,因此,屠格涅夫散文诗最大的特点就是把想象具体化了,他用自己圣洁而自由的心灵,给我们创造了这个自由自在的、无忧无虑的、美好的、圣洁的世界。
每一句的话都这么自然而然的流露,没有一点刻意的雕琢。
所以,屠格涅夫用清新自然而充满感情的语言具体的写了他对自由、青春、快乐、幸福的追求和向往。也告诉我们:想象也可以这样具体、丰富、自然、美好!
师:所以托尔斯泰对他的评价:“这是他的拿手本领,以至于在他以后,没有人敢下手碰这样的对象——大自然。他两三笔一勾,大自然就发出芬芳的气息。”———托尔斯泰
推荐阅读书目:《屠格涅夫散文诗》、《猎人笔记》。
作业:1、有感情的熟读课,并试着背诵。
2、请将本课中优美的句子摘录到摘抄本上。
师生:师生互问下课。
《蔚蓝的王国》教学反思
官渡区关上实验学校李廷梅
2014年12月是一个丰收的月份,这个月我们周丽蓉语文名师工作室组织了年末的大型系列活动叫“精磨细琢,提高课堂品质”,第一阶段聆听了专家刘铁梅老师、叶映峰老师的专题讲座和现场示范课。
第二阶段专家诊断课,我有幸被师傅周丽蓉和工作室各位前辈、同仁的厚爱上诊断课《蔚蓝的王国》,备课的过程就是煎熬的过程,同时也是幸福的过程。煎熬是因为《蔚蓝的王国》在苏教版七年下册的最后一个单元,单元主题是“奇思妙想”。这个单元的课文大多数一线的普通老师不会去认真上,包括我自己。更何况,这是苏教版编排的唯一的两篇散文诗中的一篇。当我知道要讲这首散文诗,而且对着浙江著名的特级教师肖培东老师讲时,我就头皮发麻,素性一点信心也没有了。于是我想到请外援,我想到师傅周丽蓉,当我把我的困惑说出来时,师傅非常关切而重视的组织了工作室的一场网络研讨活动,由云大附中的刘箸老师主持,刘老师还把我的教学设计呈现给老师们,各位前辈、各位老师们集思广益,献计献策,给了我极好建议。
通过7、8次教学设计的修改,都得到了杨晓玮老师的鼓励和帮助,几次的试讲,深感受益匪浅,尤其是得到了昆二中赵玲老师的亲自指导,赵老师亲自为我留出她所授班级的课,让我试讲,试讲前细心的交待好学生一定要积极配合好我上好课,赵老师在自己繁忙的工作中抽出空来,认真的听了我的课。赵老师的认真、宽厚、谆谆教导,点点滴滴想来都让我感动到惭愧,惭愧后意识到自己一定得加倍努力。赵老师说:散文诗的教学内容确定为对语言的赏析,但是一定要找到主问题,不能零散不成章。教学的目标要明确,一节课上下来不能没有教学目标的达成。而且,课件上的标点符号,细心的赵老师也认真的给我指出来了。还记得当时赵老师语重心长的说:“小李呀,你上课时,下面坐着的人可是肖老师,你得认真仔细呀!”想着这些话,心底里流动着暖暖的感动,这感动化成了一种前进的动力。
《蔚蓝的王国》是屠格涅夫,用他的笔,在近古稀之年,借助神奇的想象,采取介于诗与散文之间的独特文学样式,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蔚蓝色的大海图。教材的编者将它放在“奇思妙想”这一单元,所以根据新课标提出的课堂教学三维五个方面的目标,确定“体会散文诗优美的语言,感悟作者的美好情怀,学习运用奇妙的想象”作为核心目标,教学重点为:通过反复朗读品味富有自然色彩和感情的语言。教学难点为:通过反复朗读品味富有自然色彩和感情的语言。教学方法:配乐朗读、读中悟、悟中品、品中读。努力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教学本文应倚重于朗读,在诵读中理解,在诵读中感悟,在优美的旋律中读懂文章内涵,品味生动优美的语言,领悟作者歌颂之所在。
以我来补题目:________的王国。为主问题,贯穿全篇,然后细化到字里行间字词的赏析,努力让同学们在文字的世界里摸爬滚打,又由文字的赏析过度的自由自在的写作手法,进而抵达屠格涅夫对自由、青春、美好世界的向往之情。
课后肖培东老师诊断课时说:课上得好的,老师都是很有感情的,用心的感染学生,老师和学生的交流都是丝丝入扣的很亲密的,而且老师都能低下去,低到文本,低到与学生一起,老师的教学基本功很强。最主要和最重要的是能够贴着文字去教学,这点我是非常高兴的,尽量从抠词语当中去理解,这是一种很好的现象。很实在,很语文的,踏踏实实的教学。
深思这节课存在的问题:在教学的前半段很顺畅,到教学的后半段就散了乱了,缺少收放自如的驾驭课堂的能力,放出去就难以收回来了,教学停留在浅层次的阅读上。思考其中的原因是:读的书少了,没有理论的高度的支撑,老师本身的阅读量需要进一步的提升。
这节课的多次反反复复备课,反反复复的试讲,得到了工作室所有老师的帮助、关心、和支持,在磨炼中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我将努力多读书,多研究,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前行。

神奇的纳米


神奇的纳米
教学目标:
1.抓住关键语句,有目的地筛选信息,了解纳米的有关知识。
2.体会深入浅出地介绍科学知识的方法。
3.培养正确的科学观念。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语句,把握说明重点。
教学过程:
(导入:纳米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的一个名词。“纳米技术”是继互联网、基本之后人们关注的又一大热点,那么什么是“纳米技术”,“纳米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什么好处?要想对这个问题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就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何佳写的《神奇的纳米》这篇文章吧)
一、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富丽华美:气派华贵美丽。
二、课题解读:
文章题为《神奇的纳米》,是一篇介绍纳米和纳米技术的文章,突出的是纳米的神奇。(作者以大胆的想象,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纳米技术的神奇,展示出纳米技术在应用上的美好前景。文章的内容重点突出“神奇”,什么叫“神奇”?词典上解释为特别高超和出奇。那么纳米技术能称得上“神奇”吗?作者大胆的想象描述了未来的外科手术和生活中种种神奇的现象,外科手术居然不用手术刀,不流血,病人动手术不再有疼痛,这是不是“神奇”?纱窗会根据人的需要自动送入新鲜的空气,杯子掉在地上不但不坏而且还会蹦起来,让人们捡时不弯腰,电视机可以印在墙上,这是不是“神奇”?作者举出实例并加以形象的描述,用事实来体现“神奇”,确实让人认识到了纳米技术在研究应用上的价值。)
三、内容讲解:
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文,作者既简洁又准确地向我们介绍了纳米、纳米技术等科学知识,更满怀激情地给我们展示了未来纳米时代技术美妙的应用前景,要理解本文的结构,可以抓住关键性语句,理清层次,如切除脑垂体瘤,该如何进行呢?脑垂体小手术刀大,那该怎么办呢?医生是如何完成不流血的外科手术呢?什么是纳米机器人,什么又叫纳米?不仅仅是外科手术,总有一天,你会发现,你的生活和周围世界与一个称为“纳米”的名词紧紧联系在一起。当这一天到来时,你就会发现,在某一方面最小的的确是最好的。作者以一个外科手术带动了对纳米知识的讲解,围绕“纳米”,文章主要讲了下面几个问题:
(1)什么是纳米?
(2)什么是纳米技术?
(3)它的神奇体现在哪些方面?
(4)纳米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有什么好处?
文章可以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11段):以外科手术为例,展示纳米医学技术的神奇功能,这一部分写得最为生动形象,大有先声夺人之势,篇幅也最长,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1—3段):作者是以常规外科手术的情景作铺垫,指出其流血、疼痛,恢复缓慢的弊端,并提出了不用麻醉剂,没有手术刀等条件下,如何进行切除脑垂体瘤的问题。
第二层(4—8段):描写用纳米医学技术切除脑垂体瘤的手术情景,突出了手术的舒适,简便安全以及良好效果。
第三层(9—11段):交代“不流血外科手术”的进行原理及不流血、无疼痛、痊愈快的神奇功能,主要内容是介绍纳米机器人的工作过程。
第二部分(12—14段):由纳米机器人引出对纳米,纳米技术等知识的解说。这一部分是知识性最强的部分,是全文的基础和核心。
第三部分(15—17段):列举外科手术之外的种种例子,展望纳米技术广阔的应用前景。这一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延伸和拓展。
第四部分(18段):总结全文,作者分析了纳米科学发展的状况,预测纳米时代到来“只有几年之遥”,并提出“纳米技术”才真正是彻底改变人类生活和思想的最具冲击力的“科技”。
四、结构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