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
发表时间:2021-06-10九年级语文上册《虞美人》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虞美人》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抓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2、理解本文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特色和跌宕起伏的笔法。
教学设想
这首词语言比较直白,感情比较激越,让学生根据课下的注释理解课文的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隔句相承和三度对比的手法,在理清本文思路的基础上背诵本文。
本文的艺术表现手法主要是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和起伏跌宕的手法,我们要重点赏析。本文通篇采用问答,以问起,以答结,以高亢快速的调子,刻绘了词人悲愤相续的心理活动。我们要调动我们的情感积累去仔细领会。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学生听徐小凤的《虞美人》歌曲,以此引入。
二、关于李煜
李煜{937—978},字重光,史称南唐后主。他工书,善画,洞晓音律,具有多方面的文艺才能。宋太祖开宝八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被送到汴京,被囚禁在一座小楼里,被封为违命侯。过了二年多囚犯般的屈辱生活,相传后主于七月七日他的生日那天在寓所命歌伎唱《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祖闻之大怒,命秦王赵廷美赐牵机药将他毒死。可以说此词是他的绝命词。前人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的确,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国事”的亡国之君没什么好说的,可是作为一代词人,他给后代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文字,千古传诵。这首《虞美人》就是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篇。
三、理清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隔句相承,三度对比的特点,进行诵读。
“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是一脉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也是一脉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
头二句以春花秋月之无休无尽和人世间多少“往事”之短暂无常对比;“小楼昨夜又东风”的永恒和“故国不堪回首”的变化无常相对比;“雕栏玉砌应犹在”和“朱颜改相对比。
问答对
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永恒有常)
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短暂难测)
几多愁江水不言之言(永恒和短暂达到统一)
四、具体研习重要的文句
1、提问:“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词人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明确:它的确是美好的事物,然而随着词人身份地位的改变,这些美好的事物也将在词人的心里改变颜色。原来锦衣玉食,在如花宫女朝歌夜弦伴着的“春花秋月”般的生活只能徒增一个“阶下囚”的无限悲伤,这样美好的的事物不如结束才好。
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指什么呢?
明确:“往事”的内容很丰富,可以泛指他做帝王时的一切活动。如后宫佳丽的簇拥,高坐庙堂、万首称臣的尊严以及为所欲为的自由感等等。
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表现用法?请同学们几个这方面的事例。
明确:运用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具体化]。显示出愁思就象那春水一样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无怪王国维评价说:“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
李煜的“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的“自是人生长恨水东流。”
李白的“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早如青丝暮成雪。”等等。
五、发挥想象,试译这首诗,尽量把悲愤凄楚的感情表现出来。
春花开落秋月圆缺年年岁岁,
往往复复到何时才算完呢?
人生短暂,转眼多少往事成空。
小楼昨夜又东风,
不忍回首啊,月下故国在我手中毁灭,
宫中亭台楼阁也许还在吧,
只是流连于那的人容貌已改,
人生就意味着无尽的悲愁,
若问你的愁苦有多少,
我知道,恰如一江春水不分昼夜,滚滚东流。
六、总结全诗。
这首《虞美人》充满了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一个处在刀俎之上的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李煜这种纯真感情的全心倾注,大概就是王国维说的出于“赤子之心”的“天真之词”吧,以致他为此付出了生命。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这首词就是这样的不朽之作。
相关阅读
九年级下册《虞美人》教案语文版
九年级下册《虞美人》教案语文版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虞美人》教案
课题名称虞美人课时1课时课型欣赏课
授课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前两个单元学习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本单元在诵读诗词方面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情动于中而行于言”,有什么样的感情,就会有什么样的节奏和音韵。学生通过感受诗文的节奏来把握作品的精神,通过吟咏诗文的音韵来体味创作时的情感状态,真正进入诗词的情感世界,达到与古人相感应、相契合的境界
学情分析前两个单元的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古代诗词的激情与兴趣,使学生感受到了祖国优秀文化的博大与精深,同时增强了他们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学生学习诗词气氛浓,热情高。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已养成了充分预习、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已具备赏析诗词的基本能力,本课继续提高学生诵读鉴赏诗词的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深入品味词的意境美,情韵美。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感悟,交流体验;从而掌握并运用诵读法,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欣赏诗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祖国优秀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情感。通过反复有感情朗读,再加以播放歌曲,使学生沉浸在忧伤的乐曲中,体会作者创作时的情感,真正进入诗词的情感世界,达到与古人感应、契合的境界。
教学重点1、体悟词的思想内容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2、学习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等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1、词中各种写作技巧的运用对提升主题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2、探求作者的情感世界,进一步体会作者这一时期的诗歌作品的真挚情感。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朗读法讨论法。
读——悟——探究——品味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前准备1学生查找资料了解李煜的生平经历,收集整理关于写其亡国生活的作品。
2熟读这首词,初步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多媒体播放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水,这一活跃于大自然中的精灵,以它的灵动、不息、柔美牵动着文人的万千思绪。水本无情,但文人有意,目睹那不息的长流水,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太白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苏轼语:“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皆慨叹时光之易逝,人生之短暂。谁又能想到水会与愁之间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吟出了一代帝王词人多少幽怨愁情。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这个绝代才人、薄命君王——李煜(投影“做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学习他的代表作《虞美人》。
(投影月下江水图及课题)
紧跟老师的吟诵感悟水的内涵。
以写水的名句导入,体会将抽象化为具体形象的妙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预习交流
展示自我
(一)作者简介
由学生据课前查找的资料简介作者,师做适当补充。
(二)介绍词牌
看到《虞美人》这三个字,你首先想到了什么?(出示幻灯片)
1、虞美人:在四面楚歌中,项羽拔剑自刎,虞姬亦拔剑自刎;后来虞姬血染之地,长出一种鲜红的花,后人为了纪念她,便把这种花叫做“虞美人”;虞美人在古代寓意着生离死别、悲歌。
2、词牌名——虞美人:虞美人是著名词牌之一,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
(三)创作背景
虞美人》一词是李煜降宋后,被囚禁汴京第三年为42岁生日而作的词,这首词还被谱上了曲,并命令乐妓在他生日 七月七日 之夜演奏所用。
因词中描绘了一个亡国之君念念不忘他的过去的美好生活,而震怒宋太宗,被赵光义用牵机毒药毒死,死年42岁,该词成了李煜的绝命词。
这首词到底写了什么内容呢?竟会招来杀身之祸呢?我们一起走进《虞美人》
播放幻灯片作者生平经历及“虞美人”来历
课前认真预习,并做好笔记。准备展示交流。
做到知人论世,从背景入手,为帮助欣赏诗词意境,把握诗词情感做铺垫。
朗读诗歌
把握技巧
(一)教师配乐范读诗歌。
(二)由学生自由朗诵。
(三)指导诵读:
总体要求,诵读时语调,低沉、慢速,要以一种长叹的语气表现出来
1、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诵读提要:⑴前句声渐强,情绪核心词“何时”要放慢语速,强调愁绪无法遏制;
⑵后句声音渐弱,沉浸到往事回忆之中,感慨万端的“知多少”宜放慢语速。
2、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诵读提要:(设想自己是抒情主人公,做到眼中有景,心中有悲情。)
⑴前句以平淡的语调,语速要慢,“昨夜”后停顿延长,“又”
重读,“东风”收尾要淡。
⑵后句注意切分词句,通过语音的顿挫之感,把“故国”“不
堪回首”“月明中”三个词组的诵读节奏区分开。
3、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诵读提要:(要有物是人非之感,诵读时把这种深沉的感慨表现出来。)⑴强调切分词句,通过语音的顿挫、凝滞表现巨大悲哀。⑵“朱颜改”放慢语速加强吐字力度,但音量不要大。4、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诵读提要:(整首词情绪的高潮,诵读时要把这种无尽的哀愁表现出来。)⑴“几多”和“一江”要重读,“愁”和“春水”要轻读。⑵“向东流”是指愁绪的绵长无尽,声音要延长。
(四)齐声配乐朗读。
(出示幻灯片)师配乐范读
幻灯片(三)课文及背景音乐
认真朗读,让读词问题暴露出来
认真倾听老师朗读技巧指导
紧跟老师指导认真朗读。
学会朗读诗词
使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诗人情感。
合作探究
欣赏诗词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读文识人
(一)问题:如果用词中的一个字概括诗歌的情感应当是哪个字?
——愁。
(二)问题:大家说说李煜的“愁”有哪些?
往事之叹亡国之恨离家之痛思乡之苦
(三)思考题:作者是如何来写“愁”的?
1、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⑴问题:春花秋月,美景当前,谁人不怜,但作者为何偏偏诘问苍天“何时了”呢?
明确答案:
春花最美,秋月最亮,春花秋月总是和最美好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但一个被囚禁的亡国之君,要忍受无尽的屈辱,一年一度的春花秋月只是意味着这种屈辱生活的延续罢了,这样的日子何时才是尽头。
⑵问题:“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
明确答案:
锦衣玉食,后宫佳丽,欢乐、自由,风花雪月,至尊的地位等等。
小结:作者是如何来写“愁”的?(出示幻灯片)
明确答案:
一次对比
春花秋月————往事知多少(短暂无常)—----(永恒不变)虚(回忆)———实(现实)
往事之叹,往事之哀,感慨万端。
2、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
⑴问题:“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答案:
“又”点明他囚宋后又过了一年,季节的变化引起他无限的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
⑵小结:作者是如何来写“愁”的?
(出示幻灯片)
明确答案:
二次对比
小楼东风———故国不堪回
(永恒不变)———(短暂无常)实(现实)————虚(过去)
亡国之痛,悲愁满胸。
3、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⑴问题:改变的只是“朱颜”吗?
明确答案:
⑴朱颜:日渐衰老,不复当年的神韵风采。
⑵地位:一国之君为阶下之囚。⑶心情:尊荣显贵到忍辱蒙羞。
⑵小结:作者是如何来写“愁”的?
(出示幻灯片)
明确答案:
三次对比
雕栏玉砌————朱颜改
(没变)————(人变)
物是————人非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悲痛之情铺天盖地。
4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出示幻灯片)
明确答案:
⑴抒发了词人既深且重,难以遏止的愁绪。
⑵以春水来比喻愁绪,既巧妙地呼应了“春花”“东风”等点
明季节的词语,又把抽象的愁绪形象化了。
⑶境界阔大,气象超迈,既写出了愁绪的汹涌浩荡,奔流不息,
又写出了愁绪连绵不绝、无尽无休。
⑷结句以设问的形式和富有感染力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引人深省,又形象概括。
这首词用了虚实结合,情景交融,今昔对比,以乐景写哀情,比喻,借代,设问等艺术手法。抒发的是作为一位亡国之君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情感真挚。同时,这首词也反映了所有充满愁思的人们共通的感情,这首词所具有的高度的概括性和代表性,正是这首词的杰出艺术成就所在。
(一)字字血泪
1、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2、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3、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4、无限江山,别是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5、多少恨,昨夜梦魂中。:播放幻灯片(四)愁的
内涵
播放幻灯片(五)
播放幻灯片(六)
播放幻灯片(七)
播放幻灯片(八)
播放幻灯片
播放幻灯片
通过词句理解词人情感
学生互助合作讨论探究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创设问题。同时举手回答问题或公布讨论结果。
学生协作完成任务,并做好笔记
鉴赏名句
体会情感
回忆方法
总结思路
让学生在感悟交往的情境中体会诗人情感
让学生学会分析诗词意境,从而会抓关键字眼鉴赏词,激发学生想象力。
明白诗词的抒情性和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知识方法总结,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
七年级语文下册《虞美人》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虞美人》教案
【原文欣赏】《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翻译:
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简介:
这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语语呜咽,令人不堪卒读。春花浪漫,秋月高洁,本令人人欣喜,但对阶下之囚来说,却已了无意趣了。作者是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
背景:
此词与《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均作于李煜被毒死之前,为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是时李煜归宋已近三年。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宋军攻破南唐都城金陵,李煜奉表投降,南唐灭亡。三年后,即太平兴国三年,徐铉奉宋太宗之命探视李煜,李煜对徐铉叹曰:“当初我错杀潘佑、李平,悔之不已!”大概是在这种心境下,李煜写下了这首《虞美人》词
字词:
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死后地下开出一朵鲜花,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了:了结,完结。
砌:台阶。雕栏玉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
应犹:一作“依然”。
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君:作者自称。能:或作“都”、“那”、“还”、“却”。
练习题: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辨别 筹码 颠簸 雕阑玉砌
B.忽略 题词 肄业 疼心疾首
C.联手 召唤 惆怅 屈意逢迎
D.朱颜伏法寂寥 对薄公堂
2.对下面诗句中词语解释正确的是()
A.春花秋月何时了 了:了结,完结
B.雕栏玉砌应有在雕栏玉砌:指所在的羁押处。砌:台阶。
C.只是朱颜改 朱颜:指自己的容颜
D.问君能有几多愁君:你
3.面是对《虞美人》表现手法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写景虚实结合,上阕两句都是由实到虚。
B.本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C.“雕栏玉砌应有在,只是朱颜改”一句是实写,用了对比手法。
D.“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虚写,运用比喻把抽象的愁具体化。
《虞美人》学案分析
《虞美人》学案分析
一、导入新课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评价历代皇帝时说:“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识射大雕。”
其实在五代十国中有一位小皇帝叫李煜的,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却是一个出色的词人。很有文采,他写的词有两篇收入到我们的语文教材里,我们已学过他的作品《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代表作《虞美人》。
为什么李煜是一位小皇帝?请看地图
李煜是个什么样的人呢?相信白老师已介绍过,下面再温习一下:李煜(937-978),天资聪颖,好读书,文章诗词样样通,而且工书善画,是一个相当全面的文学艺术家。李煜25岁时继承父业做了南唐国主。他能诗文、书画、音乐皆能、尤以词著名。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李煜的前半生,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的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恨。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成就很高,《虞美人》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
二、反复诵读,理解词的内容
1、朗读《虞美人》,读出节奏
第一次朗读时,要读出节奏。就要读准字音,读出句中停顿,读出标准符号。句中的停顿,一般情况下根据词语的意思去划分。
试划分句中停顿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请一学生代表朗读
学生集体朗读
2、读懂大意
理解:何时了?往事又东风朱颜改
教师朗读
学生集体朗读
3、读出感情
这首词哪一个“词”最能概括词的思想感情?
“愁”。
这首词写出了这个亡国之君的特有情怀,一个“愁”字在语气上前后响应,流走自如,最后两句以问答出现,加倍突出一个“愁”,情感达到高潮!
放录音
学生集体朗读
4、欣赏名句
这首词中有哪些句子已广为流传,成为千古名句?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本句采用夸张、比喻的手法把无形的愁思赋在有形的流水上,有深度有力度地抒发了亡国之恨。
长江之水奔腾流淌,一泻千里,如愁思的多;江水昼夜不停,长流不息,无穷无尽,如愁思的绵长。
这是水喻愁的千古名句!
两句设问,自问自答,直抒胸臆。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此句也被称为千古名句,但逊色了不少!只是富有哲理。
三、把握主旨
李煜的这首词发自内心,写的是作为亡国之君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而词中流露的,又主要是追惜年华、感慨人事变迁无情、哀叹命运等容易引起普通人共鸣的情绪,因此艺术感染力大大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