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雪》八下19

雪梅教案

发表时间:2021-06-01

《雪》八下19。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未来工作才会更有干劲!你们会写一段优秀的教案课件吗?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雪》八下19”,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雪》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所描写的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的特点以及作者在描写中寄寓的感情。

2、品位文章精练传神的描写语言和隽永含蓄的议论中抒情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1、品析两地雪景的不同特点。

2、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工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欣赏诗句,导入新课

同学们:

我们读过了“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那是杜甫笔下成都西岭的千秋雪。

我们读过了“北国风光,(学生: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唯余茫茫,大河上下,顿失滔滔)”,那是毛泽东笔下的北国的壮丽雪景;

我们读过了““北风(学生: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学生: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那是唐代诗人岑参笔下塞外的幕天大雪;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于1925年在北京写下的《雪》。

二、把握内容,概括特征

(一)下面让我们一起听录音朗读,进入到鲁迅的《雪》里——

PPT听《雪》这篇课文的朗诵录音,请同学边听边看书,并完成以下任务

①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哪两个地方的雪景?分别体现在哪些段落?

②这两幅雪景图各有什么特征?你是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

注音:

不幸否耶处子阿罗汉目光灼灼模样粘结粘连旋风旋转

我们通过听课文朗读录音,初步感受了课文的内容。动人的散文诗朗读把我们带到了充满自然情趣的南方雪野和那令人心灵震撼的朔方!

那么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到底有何特征?我们请同学先来说说江南的雪的特征是什么?你是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先讨论后回答)

江南的雪:滋润美艳明艳有趣晴天下的雪罗汉是不是一样美?不能持久

江南的雪,滋润美艳,平和恬静,让人向往。那朔方的雪又有哪些独特的写照呢?

朔方的雪:如粉如沙决不粘连江南的雪是静态的,是“积雪”,那么朔方的雪呢?蓬勃奋飞

是的,正如同学们分析的一样,朔方的雪和南方的雪截然不同。在鲁迅的笔下,江南的雪,仿佛是处子,是美好,是秀美;朔方的雪,仿佛是斗士,是抗争,是壮美。同样是雪,却带给我们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

(二)品读文章

1、欣赏雪景:下面让我们来欣赏一组有关雪的图片,体会一下不同的雪带给我们的不同感受。

PPT各类雪景图

2、刚才我们从图片上一饱了不同雪景的眼福,接下来让我们从课文中捕捉一下你喜欢的描写雪景的精彩句子,以四人为一探究小组(一人执笔),任选一处进行赏析,并为之命名。

PPT从课文中捕捉一下你喜欢的描写雪景的精彩句子,以四人为一探究小组(一人执笔),任选一处进行赏析,并为之命名。

PPT示例: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请女同学个别朗读,请其他同学来发现这个语句在描写上的特色)

热闹之雪(老师读)丰富的想像,蕴藏着无限生机,这正是那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有“红杏枝头春意闹”的意境。

学生写后交流,两个后,教学生赏析方法(描写时采用的艺术技巧,语言方面的特色,用自己的语言表达阅读的感受。)出示投影,先请学生赏析,然 后 老师投影:

PPT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

明艳秀丽的雪。

虽未直接描摹雪景,却将雪中五彩缤纷的花草置于洁白的背景下,表现江南雪的美艳。让我们从寒冬中闻到了春的气息,感受到了隐藏在白雪下的勃勃生机。让人想起雪莱的一句话: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充满了向往之情。

三、比较探究,体验情感

通过赏析我们似乎对江南和朔方的雪有了更深的印象。

PPT江南的雪、朔方的雪的图片

1、PPT作者用充满激情、生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充满生机的江南的雪和富有反抗力量的朔方的雪,对这两个地方的雪景你更喜欢哪幅雪景图?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思考后交流)教师小结

2、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你揣摩到PPT作者更喜欢哪一幅雪景图?

从语言上:“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暖国的雪缺乏“冰冷和坚硬”,显得有点单调,而江南的雨和朔方的雨都曾变成过雪,但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不能经受时间的考验,不能持久,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形式结构:“但是”

3、他仅仅是在写雪吗?如果不是,你认为是写了什么呢?请结合鲁迅的人生经历、性格特征和本文的写作背景,来谈谈你从作者对朔方雪的描写中读出了什么?

(学生讨论后交流)

在《雪》中,作者描写江南雪的滋润,雪野中五颜六色的冬花开放,孩子们把积雪堆成雪人,雪罗汉的最终融化,抒发的是作者渴望美好生活的感情。(PPT对儿时快乐生活的怀念,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而朔方的雪如粉,如沙,决不粘连,随风升腾,奋飞,表现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和反抗,抒发了对不屈不挠的斗争品格的热情赞颂之情。作为战士,故乡固然十分美好,但现实更需要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PPT对不屈的反抗精神的赞美……)

南方的雪北方的雪JaB88.COm

对儿时快乐生活的怀念,赞颂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对比

更喜爱北方的雪——斗争精神

下面我们一起读一下文章最后两段,在感受雪的斗争精神的同时,体会一下作者写作时的内心感受

PPT当大多数人还沉溺于精神的麻木当中时,先生是孤独的,但纵使孤独依然抗争,即使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也要“俯首甘为孺子牛”。雪是死掉的雨的精魂,惟有死掉才得以升腾为纯洁的雪。

先生有一首《自题小像》:

《自题小像》:“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我以我血荐轩辕”,愿将热血洒在祖国的大地上。冲破这浓重的黑暗,追寻一片美好的天地。鲁迅通过这两幅鲜明的图景对比。寄寓了鲁迅一个共同的信念:要用奋斗来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

南方的雪北方的雪

对儿时快乐生活的怀念,赞颂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对比

更喜爱北方的雪——斗争精神

要用奋斗来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

请同学们再一次以对先生的崇敬之情朗读这一篇《雪》。

延伸阅读

《雪》八下18


鲁迅

[课件1:题目]

学习目标:[课件2]

1、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

2、理解作者的情感倾向及文章的内涵

3、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

1、南方雪景与北方雪景中蕴含的意义及作者的情感倾向

2、文章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背景介绍:[课件3—课件4]

1924年岁暮,北方降雪,鲁迅身处北国,眼前是“大风吹雪盈空际”的景象,作者由此萌发了创作冲动,从眼前的飞雪联想到江南的雪景,思绪在回忆和现实中不断变幻……

江南是鲁迅童年生活的地方,在作者记忆中,对故乡有许多美好的、温暖的回忆。如江南的雪,雪中美好的景色,总让人难以忘怀。

北国,是鲁迅现在生活的地方,环境很严酷。记忆中美好的故乡固然让人眷恋,但作为战士,现在更需要坚定、勇敢、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正因为如此,才有了《雪》这篇寓意深邃的散文诗。

(可以让学生先回顾一下学过的鲁迅的作品,再次感受其思想的深邃性)

二、课文分析

(一)、检查预习字词情况[课件5]

读准下列字词的读音:凛冽褪尽脂粉奁磬口粘连朔方

(二)、听课文朗读,整体感受课文。[课件6]

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哪两个地方的雪景?[课件7——课件9]

(一幅是充满温情,色彩纷呈,生机勃勃的江南雪景图。一幅是昂扬向上、飞腾旋转的北方雪景图。)

(通过两组图片的对比,让学生先从感性上谈谈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的不同)

(三)、阅读分析(1-3小节)(小组合作探讨)[课件10——课件11]

1、课文第1小节至第3小节,描写了江南柔雪,也描写了孩子们塑雪罗汉的情景。

出声读读,仔细品品,然后和同学探讨一下:这幅雪景图有何特点?是怎样描写的?

(江南雪景图:总特征——滋润美艳之至

具体描绘——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

想像——胡蝶确乎没有;蜜蜂嗡嗡闹着;塑雪罗汉的孩子)

2.作者对江南的雪有没有遗憾?从文中哪些话可以看出来?为什么遗憾?[课件12——课件12]

(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对塑雪罗汉的描写渗透了作者脉脉的温情以及对南方冬天的美好回忆。雪罗汉最终的消逝,隐含了作者对美好事物不能长久的惋惜。

江南的雪滋润美艳、绚丽有趣,但这种美未经磨练,经不住考验,不能持久,所以说是一个遗憾。

(四)、阅读分析(4——6小节)(小组合作探讨)[课件14——课件15]

1、课文第4小节至第6小节,写朔方飞雪的磅礴气势和朔方飞雪的精神。充满激情的读读这部分,然后探讨:北方的雪有哪些特点?有什么个性?作者是如何具体描绘的?

特点:冰冷的、坚硬的、孤独的、灿烂的——追求自由、孤独奋斗、有献身精神

具体描绘的句子:如粉如沙不粘连;屋上地上枯草上;旋风里蓬勃奋飞;日光里灿灿发

光;天宇下旋转升腾等。

2、作者称北方的雪是什么?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的什么情感?[课件16]

(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北方的雪的特质之一是孤独,北方的雪完成升华是与死

亡联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献身,让他成为了雨的精魂——有坚强内核的灵

魂。对北方的雪的喜爱、赞美!)

(五)、你对本文是否还有什么独特的理解?[课件17]

(本文含义深刻,学生一定会出现一些独特的理解,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多元思维)

(六)、归纳总结:[课件18]

江南的雪固然滋润美艳,但在鲁迅的眼里,这种美未经磨练,不能保持长久。作者

更欣赏“朔方的雪”,因为“朔方的雪决不粘连”、“奋飞”、“旋转”、“升腾”,是“雨的精魂”。它保持了追求自由、孤独奋斗的献身精神。

在作者笔下,朔方的雪俨然是一个斗士,在孤独而顽强地战斗,在战斗中他的灵魂得到升华。

鲁迅更为欣赏“朔方的雪”,看重的是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这种精神也是鲁迅一以贯之的前行动力。在文章中,北方的雪“决不粘连”、“奋飞”、“旋转”、“升腾”,正是这种精神最为形象的体现。

全文表达了作者对朔方的雪的独立张扬的个性和斗争精神的赞颂之情,也表达了作

者愿意在悲壮的战斗中得到升华的斗争精神。

(资料佐证:鲁迅在一篇文章中写道:“站在沙漠上,看看飞砂走石,乐则大笑,悲则大叫,愤则大骂,即使被沙砾打的得遍身粗糙,头破血流,而时时抚摸自己的凝血,觉得若有花纹”。)

三、练习:[课件19——课件22]

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用“冰冷的”“坚硬的”“灿

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

参考:“冰冷”“坚硬”强调了雪的不屈精神,而这种精神是“灿烂的”,是最值得赞赏的。

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

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分别形容江南的雪的什么特点?)

参考:“青春”“处子”都是最富有生命力的状态,这里是指江南的雪孕育着生命,具有轻柔和缓的特点。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不仅说明了江南雪的特点,也表露了作者对江南柔雪充满怀念与喜爱的感情。

3、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

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这些描写的只是自然界

的雪吗?)

参考:这描写的不只是自然界的雪。作者用粗犷的笔调赋予了北方的雪强烈的个性色彩。这雪,实质上是鲁迅自身勇猛奋斗的精神的真实写照。

4、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

参考:雨是雪的初始阶段,雪是雨的升华。作者用肯定的语气,赞扬了朔方飞雪追求自由的牺牲精神。

5、作者在江南的雪和北方的雪的承接中间嵌入一个“但是”,有什么意味?

参考:作者在看似不需要转折的地方嵌入一个“但是”,更加明确了作者的情感倾向。

四、延伸训练:[课件23]

1.你所知道的文学作品中有哪些是借描写雪来抒发情感的?能背诵几句并简单讲解一

下吗?

参考:《湖心亭看雪》、《沁园春.雪》、《江雪》、《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

(引导学生简单谈谈借景抒情的好处)

2.自己尝试通过描写一种自然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某种情感,写一篇300字以内的短文。

郑州八中张喜乐

《云南的歌会》八下19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张笑天

一、课文说明: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中,有介绍我国各地的节日风俗的,也有讲民间艺人轶事的,也有描绘街头商贩吆喝的,组成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学习这个单元,能够引导学生关注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无穷的乐趣,还能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云南的歌会》出自现代作家沈从文之手,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作者用精妙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的唱歌情景,对每一个场面的描写都各有特色,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了解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云南民风民俗,还能从中得到美的享受,感悟生命的真谛。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

2、品味文章精妙的文笔,理解三种不同场合歌会的方式和内容及在写作手法上的不同。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散文的特点,品味文章极具特色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自然、对生命、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美好生活,追求幸福人生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通过语句的品读,引导学生去感受云南歌会所蕴含的人情美和人性美,感受作家对人生、对自然、对生活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走进云南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先来欣赏一组图片。看完后,请大家谈谈感受。

这些图片让我们领略到了云南特有的风情,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跟随着沈从文先生的文字去云南看看。

(二)整体感知,走进歌会

沈从文,一个热爱生活、热爱民俗的作家来到了云南,被这里的风土民情深深吸引。他说:“云南本是个诗歌的家乡,路南和迤西歌舞早著名全国。这一回却更加丰富了我的见闻。”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章,分享一下作者的见闻。

请同学们速读文章,说说作者有哪些见闻?

(三)探究文意,参与歌会

作者用微妙的笔触描绘了三个不同场合中唱歌的情景。如果你到云南旅游,当地人邀请你参加其中的一种歌会,你会参加哪一种?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理由。

(四)品析人物,回味歌会

沈从文先生说:“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

请同学们思考“活人”的含义。

文章中,沈从文先生描摹出了许多鲜活的人物。假如你是一位摄影记者,请你为文章中的一个人物拍摄一张照片,你会选择哪个人物?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他(她)的照片配上一段展示他(她)风采的文字。

(五)走出歌会,认识作者:

沈从文笔下的人物各具风采,他们健康美丽、质朴纯真、热情无私……让我们一起记住这位洗涤人的灵魂,为生命颂歌的作家吧!

沈从文,京派小说代表人物,出生于湘西凤凰县,有苗汉土家族的血统。他给这个世界留下了很多传奇:一个只读了几年私塾、自学成才的大学教授,一个写了《边城》《湘行散记》等伟大作品的文学大师,一个生命前40年做作家、后40年成为考古学家的奇人,一个永远自称为“乡下人”的透明自然的赤子……

他常以“乡下人”的视角审视世界,作品中处处流贯着一种燃烧的感情:对于人类纯朴自然人性美的倾心以及对愚蠢自私的极端憎恶。

推荐阅读:小说《边城》

五、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不仅仅是文本的改革,更是教的方式,学的方式的改革。就教材而言,与旧的教材比较,最大的改变在于从知识性到人文性,从被动性到主动性,从微观性到宏观的改变。在于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点,最后认定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就教的方式来说,在于要求教师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这个基础上“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

《云南的歌会》就是具有代表性的文章。这篇文章写的是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一种古老的歌会,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但是文章内容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学习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材的处理中,我特别注意了几点:

一、在激情中导入课程内容。

课堂教学一开始我就利用多媒体放展示云南风采的图片让学生欣赏,让学生沉浸在教学情景之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打下了学习此文的基础。

二、在朗读中感知作品内容。

“语感”,反映人对语言文字的感知,把握和运用能力,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核心因素。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文学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文的敏锐的感觉。”

朗读作为一项重要的阅读技能在阅读课堂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的范读更是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读解的“催化剂”,它能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感受作者的心绪,甚至与作者脉博合而为一,教师通过绘声绘色,神形兼备的朗读,就能面对面地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加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进而感知作品中所具有的自然美,艺术美及社会美。

三、在参与中领略文字的魅力。

将教学重点放在对本文语言的欣赏上,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课文,通过角色转换,让学生由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成为歌会的主角,以此去感悟文字的魅力,感受歌会的魅力。教师根据情况选出语言片段引导欣赏,以补足个体差异。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这样的设计成功地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又有力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同时学生的精神领域受到了一次强烈的撞击,充分张扬了教材的人文性。

四、在回味中感悟生命的真谛。

学生在歌会中体味到了诗意的生活,更被那些张扬生命本色的人们所感动,脑海中闪现着一个个鲜活的形象。为了让学生再次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我设计了为人物拍摄照片配解说文字这一环节,希望学生将这些“活人”的形象在头脑中定格,也为这些鲜活的生命颂歌一次。抒写性情之中,方显学生对生命真谛的感悟。

2008.9

《春酒》八下21


《春酒》教学设计

景德镇第五中学 王 菂

【教 材】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

【课 题】 《春酒》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文章涉及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以及民间艺人轶事,文笔生动,妙趣横生。

《春酒》是一篇诗化的散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故乡浓浓的风土人情,抒发了对童年、对故乡和对母亲的无限追思之情。“我”的天真可爱,母亲的善良能干,乡人的淳朴厚道,都令人神思飘飞。如诗一般的生活织就了如诗一般的童年,而作者又用如诗般的语言描绘出这一切:儿童圣洁的心灵,美好的生活情趣,这是一种对人性的讴歌和赞美。

【教学设想】

因为《春酒》一文文字浅显但意蕴却深,所以我准备在教学中以学生的“体验、感悟”为主。

1、激发学生生活体验,创设阅读氛围。学生对于新年总是有着许多丰富的感受。教师在课前可以引导学生漫谈自己过年的故事、体会,引导学生感受那些经历中蕴涵的情感和意蕴。

2、在充分调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认真研读文章,细细品味文章关键词语和句子,感悟文中的风俗美、人情美。

3、教师应该介绍琦君其人的身世和活动经历,使学生可以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达到对作者较为深刻的理解。

【教学目标】

1.深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思乡的情感。

2.品味文中的细节和关键词语,体会其作用,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感受文中的风俗美、,人情美,丰富精神世界,获得思想启迪。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作者通过叙述家乡的风土人情来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

2、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3、体会琦君散文结构严谨、写人传神、文笔流畅的特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从小到大,我们都是伴随着这些年年依旧的节日,和亲人一起度过的。在这些传统节日中,最热闹的要数春节了。请问每年春节有哪些乐事?有哪些风俗?

(教学步骤说明:此步骤目的一是为了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便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二是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

1.(多媒体显示)作者琦君的介绍。

(教学步骤说明:简介作者的目的一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二是与文本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更快地走近课文,走近琦君的情感世界。)

2.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问题:说一说琦君家乡的新年是怎样渡过的?有什么习俗?

(教学步骤说明: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这是学生感悟文章的基础。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是为了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

3.(多媒体展示)学习文中的生字词,掌握“稀罕、舔、枸杞、薏仁米、煨炖、如法炮制、挑剔、家醅”等字的读音和“家醅、一马当先、顾名思义、如法炮制”等词语的意义。

(教学步骤说明: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字词的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4.说一说琦君家乡的新年是怎样渡过的?有什么习俗?

(教学步骤说明:此步骤是教学重点,是从整体上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考查学生的阅读体验。)

5.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在整体感悟的基础上把握作者思乡的思想情感。

(教学步骤说明:此步骤是教学重点,主要引导学生在初步领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受作者琦君的思乡情怀。)

三、研读细节 领悟意蕴

1.本文的语言清新素雅,如行云流水,但不乏生动活泼,特别是有许多细节很有情趣,你们从文中感受到了吗?请你们从文中找出几处,把最喜欢的读一读,品一品。

(教学步骤说明:此步骤是教学重点兼难点,要求学生在文中圈点勾画,然后说说对文中细节的理解。目的是引导学生感悟文章的语言美,进而感受到文章的风俗美、人情美和对母亲的追思、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2.(多媒体显示)展示琦君的其他作品中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加深学生对作者思想情感的深刻理解。

(教学步骤说明:此步骤是进一步突破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琦君的其他作品中感悟作者的浓浓思乡之情)

四、调动积累 师生同说

文中有些看似十分随意的细节,却蕴涵着丰富的情感,琦君就是这样用一种洗尽铅华的笔调,向我们娓娓地述说着对故乡的无限眷恋。关于思乡的话题历来就是文人笔下永恒不变的主题,古诗中就有许多描写思乡的名句,下面让我们调动积累,说说知道哪些?

 (教学步骤说明:此步骤是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同时也是引导学生认识中国文人的思乡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