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巴金短文两篇》八下12

寓言两则教案

发表时间:2021-06-01

《巴金短文两篇》八下12。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规划教案课件的时刻悄悄来临了。此时就可以对教案课件的工作做个简单的计划,才能规范的完成工作!有没有出色的范文是关于教案课件的?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巴金短文两篇》八下12”,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追日和奔月的背后是……

——巴金《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杭州外国语学校 刘飞耀

文本细读

我的每篇小说都是我的追求光明的呼号。光明,这就是我许多年来在暗夜里所呼叫的目标,它带着一幅美丽的图画在前面引诱我。同时惨痛的受苦的图画,像一根鞭子在后面鞭打我。在任何时候我都只有向前走的一条路。

这段话摘自巴金在1935年10月所写的《写作生活回顾》。与其说写小说如此,巴金的散文同样也是追求光明的呼号,从《日》、《月》两篇短文中就可窥见一班。

《日》是一场轰轰烈烈的追求。

飞蛾扑火是如此的从容不迫,明知道自己要死,要浸在油中,可它还是毫不犹豫、宁死不屈。一个“终于”令人感觉它不是在自取灭亡的无为牺牲,更是一种凤凰涅槃般地超脱。夸父逐日也是如此地坚贞执着,道渴时那种刻骨铭心的煎熬、临死前那种撕心裂肺的痛楚都被心底的不灭追求所忽略、抚慰,以致献身了还不忘化作邓林……两个经典的成语虽然有着诸多不同:飞蛾实现了愿望而夸父没有实现理想,飞蛾在为自己孜孜追求而夸父是为大众做不懈努力,飞蛾很小、小到微不足道而夸父很大、大到要仰视敬畏。但两者又有着共同的心声:“我”要追求,追求理想,追求希望,追求光明的呼号。

物、神尚且如此,人何以堪?从古至今,这样舍生取义的事也时常会在历史的天空里发出耀眼的光芒。那些仁人志士信奉“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地死”的诺言、恪守着“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的至理。在人生的旅途上,他们真正做到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悲天悯人,做到了“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的傲贞不屈,更做到了“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的裴多菲式的从容洒脱。于是巴金也按捺不住自己的心声,甘愿做人间的飞蛾,不管过程是热,还是冷,不管有知觉,还是没知觉,即使化作一阵烟,一撮灰都在所不惜。

《月》是一场哀怨凄绝的追求。

在巴金的笔下,素有美名的月亮似乎成了冰面人,皓月、圆月、明月的称呼都不及一个凉月给人的意外和惊心。冷光扑面、寒光侵身的背后不仅使作者“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更让人想起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凄清,和“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产生了共鸣,文中的月光是死的,是冷的。可就在这样的背景中,姮娥出现了,那么作者引用这个服了不死之药的美女故事有什么用意呢?

姮娥奔月这一内容出自《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以奔月。”汉人高诱注曰:“姮娥,羿妻。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未及服之,姮娥窃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也。”但这些文章并没有把姮娥奔月的真正原因说清楚,然而在《楚辞天问》中“帝降夷羿,革孽夏民,胡射夫河伯,而妻彼洛嫔?”一说,却道出了姮娥奔月的根本原因。在“只知有母,不知有父”的时代,高高在上的姮娥为了爱情陪同倒霉的羿一同到凡间来吃苦受罪,但是在羿与河伯的妻子洛嫔(宓妃)开始有了恋情以后,姮娥便忍无可忍了。诚然,姮娥是很爱羿的,想当年“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邱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是何等的英雄气概,让嫦娥倾心。但恰如霍尔巴赫所说“人在他所爱的对象中,只爱他自己;人对于和自己同类的其他存在物的依恋只是基于对自己的爱”,于是在羿背叛了当年和姮娥的纯真感情(至少姮娥是这样认为的)后,姮娥便有了偷药奔月的举动,她要成仙,她要摆脱,她更要追寻属于自己的那份幸福,不管前景如何,不管月宫冷寒,也要找寻到真正爱着自己的“某某人”,可以说巴金的《月》赋予姮娥奔月恰如其分的诠释。

读到这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两篇文章,两种基调,却有着同个元素,同片情怀——不论是飞蛾扑火、夸父逐日,还是姮娥奔月,他们都在追求,追求的道路不尽相同,追求的结果有好有坏,但只要心中有了一份追求,一个理想,那就什么都不在话下了。其实,联系文章的创作年代我们更可以看出巴金笔下那份追求的深刻意蕴了,因为他一直都认为:我有的是激情,有的是爱憎。对每个题目,我都有话要说,写起来并不费力。我不是在出题目做文章,我想,我是掏出心跟读者见面。也许这就是追日和奔月背后值得我们探究的地方吧。

教学目标

1、通过初读感知,要求学生能提出问题,培养质疑能力。

2、通过对作者的了解和内容的探究,把握文章的主题。

3、提高学生朗读散文的水平。

教学预设

1、明确课题,介绍作者

巴金,1904年生,四川省新繁县人,原名李芾甘,我国现代杰出的文学巨匠。鲁迅在三十年代曾说:“巴金是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是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巴金对中国现代文学有多方面的贡献,但其最主要的贡献是在小说创作方面,他是我国现代具有独特风格、在国外有广泛影响的杰出小说家之一。重要的作品有:长篇小说《家》、《春》、《秋》、《雾》、《雨》、《电》。1962年出版了《巴金文集》,1981年荣获但丁文学奖。

这是一个“我愿意让自己化为灰烬的作家。”

2、教师范读,学生圈点

要求学生在听读过程中把文章中的关键词句圈画出来。

3、学生质疑,小组交流

(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

(2)要求学生针对文章提出一个最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小组交流比较,最后推出小组

内一个最有价值的问题供全班集体讨论。

问题预测

(1)作者写《日》,为什么还要写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呢?这两个事情都有贬义,指做无意义的事情,作者为什么要赞扬这两件事情呢?

(2)作者为什么认为“月的光是死的光”?为什么在《月》中要写到姮娥去追寻冷月的传说?

(3)《日》和《月》之间似乎有对比之意,作者到底有表达什么?

4、问题探究,把握主题

A

(1)飞蛾是怎样扑火的?为什么它值得赞美?

(2)夸父逐日与飞蛾扑火有什么异同?

(3)在人类历史的长河里,有很多宁愿舍弃自己生命的仁人志士,你能举出几个事例来吗?

(4)巴金又是怎么认为的呢?

B

(1)日的特点是代表着光和热,那么月又有怎样的特点呢?

(2)为什么在《月》中要写到姮娥去追寻冷月的传说?

(3)写月的时候为什么会提到“某某人”、“什么人的面影”?

C

两片短文,一个寒冷,一个温暖,放在一起,作者究竟要表达什么?

板书设计

日月

特征特征

光和热冷和死

飞蛾夸父————追求————姮娥

材料呈现

(1)我的每篇小说都是我的追求光明的呼号。光明,这就是我许多年来在暗夜里所呼叫的目标,它带着一幅美丽的图画在前面引诱我。同时惨痛的受苦的图画,像一根鞭子在后面鞭打我。在任何时候我都只有向前走的一条路。

——巴金《写作生活回顾》

(2)我有的是激情,有的是爱憎。对每个题目,我都有话要说,写起来并不费力。我不是在出题目做文章,我想,我是掏出心跟读者见面。

——巴金《获奖感言》

5、朗读升华,视频拓展

延伸阅读

《短文两篇》—— 《日》、《月》八下


《短文两篇》——《日》、《月》教学设计

贵溪市二中邓荣玲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掌握一定的自读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目标: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为追求光明、理想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为追求光明、理想不惜牺牲一切精神

教学辅助:多媒体

教学时间:40分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进入情境

一年前的初秋,一个纯净灵魂告别,整个中国屏住呼吸对他说:“老人啊,一路走好”。巴金走过了一个世纪的风云文坛巨星陨落,今天我们学习巴金的散文诗,在这个日子里,谁愿意为我们这一节课说一句话。(谨以此悼念巴金先生)

二、初次朗读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可以大声读,也可以默读。

2、交流读后体会。

3、教师点拨肯定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同时提出问题:《日》、《月》是巴金在抗日战争时期创作的散文诗,那时,中华民族大敌当前,当时情境下的我们中国人的主要情感是什么?你能把这和日、月、飞蛾、夸父、嫦娥等建立起联系吗?请大家思考一下,也可以讨论。

4、投影展示:《日》、《月》散发着作者忧郁而又热情的青春气息。《日》表现了作者热情洋溢的一面,在那个没有了光和热,只有黑暗的寒冷世界,我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的日球,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追求理想的人生。《月》则表现作者细腻幽静的一面,作者赞颂姮娥为一个理想而放弃原有的一切,妄想改变“月”这个冰冷的星球。姮娥是作者理想精神的化身。这两篇文章都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

三、技巧朗读领会情感

1、学生自由谈对朗读的想法:正确、流利、有感情。

2、教师引导朗读前要做的准备:如何领会作者复杂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3、指出学生朗读时的优点与存在的不足,教师作总结:首先要很好地理解原作,其次要具有一定的朗读技巧。出示知识链接。

(1)巴金其人(2)写作年代(3)生字生词

(4)朗读方法(5)表现手法(6)引申想像

(1)巴金其人巴金(1904.11.25-2005.10.17)原名李尧棠,字沛甘。祖籍浙江嘉兴,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现、当代著名文学家。。1927年赴法国,翌年在巴黎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1928年冬回国,居上海,数年之间,著作颇多。主要作品有著名的“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2)写作年代这两篇作品写于抗日战争时期的1942年,其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侵淫。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的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

(3)生字生词

旸(yáng)姮(héng)皓(hào)浸(jìn)

一撮(cuō)灰,撮,量词。一瞬(shùn)间,一眨眼,转眼。

寂寞:孤单冷清。倘使:假使长空:辽阔的天空皓月:明亮的月亮。

咏叹:歌咏。舍弃:放弃。甘愿:心甘情愿。凭栏:依着栏杆。

飞蛾扑火:飞蛾扑到火焰上,今比喻自取灭亡。

(4)朗诵方法

常用的表达手段有:停顿、重音、语速、句调。停顿指语句或词语之间声音上的间歇,可给听众一个领略、思考、理解、接受的余地。重音指对某些词语进行强调。语速是指说话或朗诵时每个音节的长短及音节之间连接的紧松。一般说来,热烈,欢快、兴奋、紧张的内容速度快一些;平静、庄重、悲伤、沉重、追忆的内容速度慢一些。而一般的叙述、说明、议论则用中速。句调,在汉语中,字有字调,句有句调。句调又称语调,是指语句的高低升降。句调可分为四种:升调、降调、平调、曲调。升调(↑),一般用来表示疑问、反问、惊异等语气。降调(↓),一般用于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表示肯定、坚决、赞美、祝福等感情。平调(一),用于不带特殊感情的陈述和说明,还可表示庄严、悲痛、冷淡等感情。曲调,这种句调常用来表示讽刺、厌恶、反语、意在言外等语气。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表达手段,如笑语、颤音、泣诉、重音轻读等。

(5)表现手法

《日》这篇短文通过飞蛾扑火,夸父逐日这两个事例,赞美了他们为追求光和热的英勇献身精神,表达了自己宁可轰轰烈烈的战死,也不愿寒冷寂寞地偷生的战斗决心。《月》这篇短文,通过对寒冷月光入侵的细腻感受,写现实世界的寒冷和毫无生机,赞颂了姮蛾一样为改变清冷现状而不惜牺牲的献身精神的人。

作者用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托飞蛾、夸父,借这两个形象作为追求光明、宁愿献身的象征,借姮娥奔月,作为追求光和热、创造美好未来生活的象征。中国的抗战是非常艰苦的,整个民族遭受劫难,沉入没顶的黑暗之中,在这短文里,巴金既表达了个人心声,也表达了民族情感。他个人的人生态度,也在这些精美的语句里。

(6)引申想像

在文章中,“日”“飞蛾”“夸父”“月”“姮娥”,你怎么理解他们各自的意象?他们给你的想像又是什么?它们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理想?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追求?

“飞蛾”为什么值得赞美

你能说出“夸父追日”“姮娥奔月”的神话传说吗?

4、再次请学生朗读。【教师对学生的现场朗诵指导】

教师:朗诵整篇课文的感情,应该如何选择?语速应如何选择?

学生回答(由教师认定):感情应该沉静、内蓄,前一篇的激情也是不过分外现的,带一点悲壮,后一则凄清,优雅。语速,前一则中速,后一则慢速。

指导《日》的朗读。在《日》中,作者写道:“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这一句是什么句式?应该怎么进行朗诵表现?

明确:是反问句;应采用升调朗诵。

“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这个长句应该如何停顿和强调?

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

教师点评指导:……“飞蛾”,一种渺小而不美丽的生物,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在路上,从飞蛾到夸父,他们为了光明,都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这里,朗诵时,随着语意内容的改变,两个意象发生转变,由低级到高级,这里朗诵者的声音应该渐渐高昂起来。

教师:《日》这一篇表达的情感,重点在哪里?朗诵时,如何处理这重点?

教师认定:应该在这里──“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这才是作者要表达的真实含义,这才是作者所要追求的理想人生。所以,作者“甘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

教师:在这里,朗诵者的情感状态,应该激情洋溢,在这里,朗诵者的声音的力度和气度,应该达到顶点。

【教师请同学酝酿情感,正式朗诵《日》,并可以配合有肢体语言。】

指导《月》的朗诵,这里的情感状态,应该是细腻、幽静,平稳、抒情,清幽、寂寞的。巴金笔下的月是别样的,“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也有这种感觉”,没有了前文对日的热情礼赞,而有了对冷的别样的独特的感受。……请想像一下作者写作时的真实情景:一个人踱步在月光之下,孤寂、凄清,“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冬季的深夜,立在小小庭院中望见了落了霜的月色,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此时的心情应该是忧愁、沉重的。所以,朗诵时,语调应该平静、冷寂,把冬日夜晚的月光的意象捕捉到。要知道,它代表的是死。

(教师请同学起来尝试朗诵。)

教师:写月的清寒部分的文字的收煞句,真可谓是寒意袭人,侵人骨髓!文章到这里,是一片死寂的气氛,简直没有一点生气,让人感到压抑和无尽的苦闷。这里应收束得干净、利索,给人无限的想像空间。……全文都是在这一种情感气氛里结束的吗?(不因为下文就要转折了,就说到姮娥的不怕寒冷了。)

教师:……接下来一句,和上面的清冷的语调完全不同,(教师示范)“但是/为什么还有/姮娥奔月的传说呢?”这里出现了一个重要的逻辑上的转折,“但是”这个词,应该有足够的停顿,加以强调。随后出现在这里的姮娥,和前面一则的飞蛾、夸父是相似的,她“妄想”改变冰冷的月球,改变冰冷的月光,她的这种精神是值得赞颂的。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青年巴金虽然用的是一些很熟的意象,但他的感情是非常纤细的。

四、整体朗读指导

教师:关键性的词语,就是朗诵的重点。在文章中,“日”“飞蛾”“夸父”“月”“姮娥”,它们都寄托了作者的理想,表达了作者追求光明、拒绝寒冷的思想感情,都应该被重点表现。大家可以练习一下。

教师:“飞蛾”为什么值得赞美?怎么把关于飞蛾的语句读出赞美、崇仰的语调来?

教师:可以采取一些特殊的表达手段,如颤音、泣诉等。也可以用你个人的方式。……等一会,我们要把两则一起来朗诵,大家看看,还有什么疑问?

教师引导并回答:这两篇文章,一篇写日,一篇写月,看一看写作时间,仅仅是一天之隔。将两则文章联系起来看,表达的感情也是一致的,并不是对立的。所以,两则的朗诵适合放在一块,中间只要作稍微的停顿,就可以了。后一则适合女生读。不过,这两则大家都可以读。

教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再来尝试分角色朗诵,让个别同学的朗诵与全体齐读相配合,你能设计一下方案吗?

学生安排,大家配合。集体深情朗诵《日》《月》。

五、拓展延伸巴金语录

我始终记住:青春是美丽的东西。而且这一直是鼓舞我的泉源。

关于人生。“让我做一块木柴吧。我愿意把我从太阳那里受到的热放散出来,我愿意把自己烧得粉身碎骨给人间添一点点温暖。

我追求光明,追求人间的爱,追求我理想中的英雄。结果我依旧得到痛苦。但是我并不后悔,我还要以更大的勇气走我的路。

“我不愿意空着双手离开人间,我要写,我决不停止我的笔,让他点燃或狠狠地烧我自己,到了我烧成灰烬的时候,我的爱、我的恨也不会在人间消失。”

——巴金《随想录·探索集》

六、教师总结

今天这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率性的人,一个真诚的人,一个像火一样热烈,又像月一样安静的人。他在青年时期就有着纤细的情感,他能艺术化地表现自己的情思,他的这两则作品,既让我们觉得有现实意义,又有永恒的艺术价值。《日》和《月》是对生命、人生的思考,它也启发我们思考如何生、如何死。一个人,就是一本大书,关于巴金,你或许还想了解更多,那你就去更深入地了解他吧!

附:板书设计

日(热情洋溢)光热

飞蛾扑火夸父逐日轰轰烈烈的死(对光明的强烈追求)

月(细腻幽静)冰冷死光

姮娥奔月寒冷、寂寞地生(改变冰冷对生者的期望)

《巴金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文本细读

我的每篇小说都是我的追求光明的呼号。光明,这就是我许多年来在暗夜里所呼叫的目标,它带着一幅美丽的图画在前面引诱我。同时惨痛的受苦的图画,像一根鞭子在后面鞭打我。在任何时候我都只有向前走的一条路。

这段话摘自巴金在1935年10月所写的《写作生活回顾》。与其说写小说如此,巴金的散文同样也是追求光明的呼号,从《日》、《月》两篇短文中就可窥见一班。

《日》是一场轰轰烈烈的追求。

飞蛾扑火是如此的从容不迫,明知道自己要死,要浸在油中,可它还是毫不犹豫、宁死不屈。一个“终于”令人感觉它不是在自取灭亡的无为牺牲,更是一种凤凰涅槃般地超脱。夸父逐日也是如此地坚贞执着,道渴时那种刻骨铭心的煎熬、临死前那种撕心裂肺的痛楚都被心底的不灭追求所忽略、抚慰,以致献身了还不忘化作邓林……两个经典的成语虽然有着诸多不同:飞蛾实现了愿望而夸父没有实现理想,飞蛾在为自己孜孜追求而夸父是为大众做不懈努力,飞蛾很小、小到微不足道而夸父很大、大到要仰视敬畏。但两者又有着共同的心声:“我”要追求,追求理想,追求希望,追求光明的呼号。

物、神尚且如此,人何以堪?从古至今,这样舍生取义的事也时常会在历史的天空里发出耀眼的光芒。那些仁人志士信奉“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地死”的诺言、恪守着“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的至理。在人生的旅途上,他们真正做到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悲天悯人,做到了“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的傲贞不屈,更做到了“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的裴多菲式的从容洒脱。于是巴金也按捺不住自己的心声,甘愿做人间的飞蛾,不管过程是热,还是冷,不管有知觉,还是没知觉,即使化作一阵烟,一撮灰都在所不惜。

《月》是一场哀怨凄绝的追求。

在巴金的笔下,素有美名的月亮似乎成了冰面人,皓月、圆月、明月的称呼都不及一个凉月给人的意外和惊心。冷光扑面、寒光侵身的背后不仅使作者“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更让人想起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凄清,和“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产生了共鸣,文中的月光是死的,是冷的。可就在这样的背景中,姮娥出现了,那么作者引用这个服了不死之药的美女故事有什么用意呢?

姮娥奔月这一内容出自《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以奔月。”汉人高诱注曰:“姮娥,羿妻。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未及服之,姮娥窃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也。”但这些文章并没有把姮娥奔月的真正原因说清楚,然而在《楚辞天问》中“帝降夷羿,革孽夏民,胡射夫河伯,而妻彼洛嫔?”一说,却道出了姮娥奔月的根本原因。在“只知有母,不知有父”的时代,高高在上的姮娥为了爱情陪同倒霉的羿一同到凡间来吃苦受罪,但是在羿与河伯的妻子洛嫔(宓妃)开始有了恋情以后,姮娥便忍无可忍了。诚然,姮娥是很爱羿的,想当年“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邱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是何等的英雄气概,让嫦娥倾心。但恰如霍尔巴赫所说“人在他所爱的对象中,只爱他自己;人对于和自己同类的其他存在物的依恋只是基于对自己的爱”,于是在羿背叛了当年和姮娥的纯真感情(至少姮娥是这样认为的)后,姮娥便有了偷药奔月的举动,她要成仙,她要摆脱,她更要追寻属于自己的那份幸福,不管前景如何,不管月宫冷寒,也要找寻到真正爱着自己的“某某人”,可以说巴金的《月》赋予姮娥奔月恰如其分的诠释。

读到这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两篇文章,两种基调,却有着同个元素,同片情怀——不论是飞蛾扑火、夸父逐日,还是姮娥奔月,他们都在追求,追求的道路不尽相同,追求的结果有好有坏,但只要心中有了一份追求,一个理想,那就什么都不在话下了。其实,联系文章的创作年代我们更可以看出巴金笔下那份追求的深刻意蕴了,因为他一直都认为:我有的是激情,有的是爱憎。对每个题目,我都有话要说,写起来并不费力。我不是在出题目做文章,我想,我是掏出心跟读者见面。也许这就是追日和奔月背后值得我们探究的地方吧。

教学目标

1、通过初读感知,要求学生能提出问题,培养质疑能力。

2、通过对作者的了解和内容的探究,把握文章的主题。

3、提高学生朗读散文的水平。

教学预设

1、明确课题,介绍作者

巴金,1904年生,四川省新繁县人,原名李芾甘,我国现代杰出的文学巨匠。鲁迅在三十年代曾说:“巴金是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是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巴金对中国现代文学有多方面的贡献,但其最主要的贡献是在小说创作方面,他是我国现代具有独特风格、在国外有广泛影响的杰出小说家之一。重要的作品有:长篇小说《家》、《春》、《秋》、《雾》、《雨》、《电》。1962年出版了《巴金文集》,1981年荣获但丁文学奖。

这是一个“我愿意让自己化为灰烬的作家。”

2、教师范读,学生圈点

要求学生在听读过程中把文章中的关键词句圈画出来。

3、学生质疑,小组交流

(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

(2)要求学生针对文章提出一个最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小组交流比较,最后推出小组

内一个最有价值的问题供全班集体讨论。

问题预测

(1)作者写《日》,为什么还要写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呢?这两个事情都有贬义,指做无意义的事情,作者为什么要赞扬这两件事情呢?

(2)作者为什么认为“月的光是死的光”?为什么在《月》中要写到姮娥去追寻冷月的传说?

(3)《日》和《月》之间似乎有对比之意,作者到底有表达什么?

4、问题探究,把握主题

A

(1)飞蛾是怎样扑火的?为什么它值得赞美?

(2)夸父逐日与飞蛾扑火有什么异同?

(3)在人类历史的长河里,有很多宁愿舍弃自己生命的仁人志士,你能举出几个事例来吗?

(4)巴金又是怎么认为的呢?

B

(1)日的特点是代表着光和热,那么月又有怎样的特点呢?

(2)为什么在《月》中要写到姮娥去追寻冷月的传说?

(3)写月的时候为什么会提到“某某人”、“什么人的面影”?

C

两片短文,一个寒冷,一个温暖,放在一起,作者究竟要表达什么?

板书设计

日月

特征特征

光和热冷和死

飞蛾夸父————追求————姮娥

材料呈现

(1)我的每篇小说都是我的追求光明的呼号。光明,这就是我许多年来在暗夜里所呼叫的目标,它带着一幅美丽的图画在前面引诱我。同时惨痛的受苦的图画,像一根鞭子在后面鞭打我。在任何时候我都只有向前走的一条路。

——巴金《写作生活回顾》

(2)我有的是激情,有的是爱憎。对每个题目,我都有话要说,写起来并不费力。我不是在出题目做文章,我想,我是掏出心跟读者见面。

——巴金《获奖感言》

5、朗读升华,视频拓展

《短文两篇》(巴金的《日》、《月》)教学设计


《短文两篇》(巴金的《日》、《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

2.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4.积累有关日月的诗句。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位文章诗化的语言。

2.难点: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日》和《月》是两首很有感情的散文诗,散发着作者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文章诵读起来很有一种音韵的美感。教学中引导学生诵读,理解课文的主旨,培养感受能力、理解能力。

2.讨论点拨法。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教师引导、点拨文意,为学生创设宽松的讨论环境,诱发对课文的不同理解,并鼓励他们表达出来。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预习,备课。

五、教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流程设计:

(一)1.激趣导入,明确目标:

1.导入设计:同学们,对于“夸父追日”和“姮娥奔月”的神话传说,我们耳熟能详。在当代著名作家巴金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完成的散文诗《日》和《月》中,则赋予了它们别样的深意。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两篇短文,去感受作者心灵的无限风光。(板书文题、作者)。

2.明确目标(略)

(二)自主学习(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范读,学生朗读并思考下列问题:

(1)《日》一文中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试找出文中的中心句。

(2)《月》一文中的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文中的哪些词句表现了这点。

(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简介作者及历史背景。(略)

2.再次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日》文中写“飞蛾”、“夸父”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什么写法?

(2)、《日》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

(3)、《月》文中的句子“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月》文中“嫦娥奔月”的目的是什么?根据文意回答。

(5)、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两篇文章所表现的主题相通吗?为什么?

讨论交流明确:(1)写“飞蛾”、“夸父”的目的是为了写人,写那些为着追求光和热,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的人。这是托物言志(借物写人)的写法。

(2)《日》和《月》都是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完成的,当时抗战正进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中华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怕牺牲。作者以飞蛾、夸父的追求光和热,象征志士仁人为祖国轰轰烈烈的献身,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

(3)作者在前面已经用了很多语言描述自己在月光中清冷的感受,于是在这里才会说出这句话,他表达了作者对光和热的一种向往和渴求。

(4)目的是想改变这个冰冷的星球,改变那冰冷的月光。

(5)两者是相通的。冷和热是一种极强烈的对比,而事物在对比之下,特征才会更加明显突出,这就是为什么作者会在不同的两篇文章中提到了同样的东西,正因为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要远离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别有深意地这样写。将两篇文章贯通起来,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热切期待光明的心情。

(四)自主学习(二)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

再次朗读课文,找出你认为优美的句子,并用下列的句式进行赏析。我认为“”这句子很美,它美在

(五)质疑问难,巩固拓展

1.再读课文,让学生提出还有疑问的地方,并解答或探讨。

2.推荐读物:(1)《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2)《做一个战士》(八年级(下)自渎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