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诗五首》语文导学案

高中诗两首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31

《诗五首》语文导学案。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规划教案课件的时刻悄悄来临了。是时候对自己教案课件工作做个新的规划了,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顺利!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诗五首》语文导学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语文导学案(83)

年级:初二学科:语文主备:赵光冲审核:

课题:《饮酒》《行路难》课型:新授时间: 2009-6-2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培养学生提高对语言美的感知能力;

2、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以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创造美的能力。掌握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感情。

课前自学:

1、知识链接:作者及背景。

陶渊明,著名诗人,一名,字,浔阳柴桑人。在其自传性散文中称“”(宅边有五柳树,因此为号焉)(其青年时曾任过小官,后罢官,归隐山林,从此不复出仕。其诗作清新朴实自然,世称田园诗人。本册我们学过他的《》。

李白(701-762),字,号,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他是继屈原之后杰出的诗人,世人称他为“”。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与杜甫合称“”。

《饮酒》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行路难》是李白在天宝三载离开长安时所作。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2、给加点字注音:

东篱金樽珍馐投箸

3、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结庐在人境②问君何能尔③直挂云帆济沧海

④玉盘珍馐直万钱⑤停杯投箸不能食

 ⑥喧 ⑦君:⑧心远地自偏⑨辨:

课堂自学:

(一)诵读《饮酒》然后分析解决一下问题

这是一首田园诗,表达的是诗人悠然自得、宁静淡泊的心境,所以,语调、语气和节奏都应是舒缓的。这是五言诗,朗读时按二/三结构。如: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1、全诗有两个层次,划分出来并概括其大意。

⑴第一层

⑵第二层

2、第一层中前两句用的表达方式是写作方法是引出了疑问

后两句的表达方式是修辞手法是。一问一答写出了作者

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3、第二层中这句话是实写,写的是自然。这句话是虚写,

流露出的精神。这就达到了合一的境界。

写景的句子是,写了飞鸟晨出夕还的情景。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包含的深刻含义是

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在结构上的作用。

本诗的主旨是(二)阅读《行路难》

1、找出诗中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通通

2、前四句写李白离别京城,亲朋好友为他设宴饯行,为全诗奠定了抒情的基调。

金樽、玉盘——极言清酒、珍馐——极言

斗十千、直万钱——极言

⑴然而禀性豪爽嗜酒如命的诗人对此美酒佳肴反应如何?(用诗中的词语回答)

⑵“”“”“”“”四个连续动作与“金”“清”“玉”“珍”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诗人心情。

⑶找出运用细节描写的句子,

3.阅读中间四句:

⑴“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了。“垂钓碧溪”“乘舟梦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表达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的信心。Jab88.CoM

⑵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四个三字句,反复咏叹,节奏短促,声调低抑,运用的修辞手法是、唱出了诗人的心声。

⑶诗歌的最后一句表达感情怎样的志向?

合作研讨:

1、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赏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展示交流:展示课堂自学的答案,交流合作研讨的内容。

检测延伸:

1、根据要求写出《饮酒》中诗文原句。

(1)最受世人推崇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点明诗人居闹市而心自静原因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要求写出《行路难》诗文原句。

(1)诗中表现诗人乐观的生活态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运用典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写景的对偶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背诵默写:

⑴诗中借优美的山水田园风光,抒发作者恬淡高远心境的诗句是。

⑵诗歌中表达作者对理想的追求,歌咏人生的渴望的诗句是

4、选择题

⑴、对陶渊明的《饮酒》赏析有误的一项:

A、诗歌表现了诗人不慕功名利禄的高尚节操以及在自然景物中寻找乐趣的恬适心情。

B、本诗平淡自然而诗意隽永,情与景相应成趣。

C、本诗的主旨句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D、诗中的“菊”、“山”、“气”、“日”、“鸟”这些极富诗情画意的景物都点出了“真意”的所在。2、对本诗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

⑵、对本诗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

A、诗的前四句道出了作者的体验:要拥有心灵的宁静,就应该脱离喧嚣的环境,投身到大自然中,尽情体会生活的快乐。

B、“山气日夕佳”中的“佳”字,写出了作者对山气缭绕、夕阳西下一景象的赞美,表现了诗人归隐田园的惬意情怀。

C、“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思是:这种生活让人体会到人生的真正意义,但无法用语言表达,只能用心灵去感受。

D、本诗描写了恬静、闲适的生活,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相亲相融的境界。5.下列对《行路难》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设宴为之饯行。

B.诗的前四句中“停、投、拔、顾”四个动作,形象地显示了作者内心的苦闷,感情的激荡变化,反映作者积极处世。

C.诗中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压抑,作者的苦闷,反映作者消极处世。

D.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2.名言警句积累。

(1)采菊东篱下,_____________。(2)一言既出,____________(3)少壮不努力,_____________。⑷言者无罪,____________

(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_____________。

(6)淡泊以明志,_____________。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1)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表面上虽然冷清、凄凉,但表现了诗人自得其乐的情感。

B.这首诗诗人以独白形式,极力渲染自己情感的起伏。

C.这首诗开头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角色只有作者一人,这是刻意营造的氛围。

D.这首诗表现出由“独”和“不独”相互转换的情调,点尽了诗人踽踽凉凉之感。

(2)下列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虽然回环婉转,但也纯乎天籁,诗人的情感自然流露。

B.诗中既歌且舞,表明作者渐入醉乡,把冷清的场面写热闹起来,反映作者情绪变化。

C.诗中运用拟人的手法,把“月”和“影”人格化,始终作为“有情”之物描写。

D.诗的最后二句,诗人真诚地和“月”、“影”相约,表现自己凄凉之感。

(3)古代诗词中描写“月”的诗句很多,请写出两句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试评析诗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方法提示:从诗句的内容、意境及在诗中作用评价]

教(学)后记:

相关推荐

第30课《诗五首》导学案


第30课《诗五首》导学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反复诵读课文,学习朗读技巧。
2.把握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中抒发的感情。
3.体会诗中景物描写带给人的审美感受。
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中抒发的感情,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景物描写带给人的审美感受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诵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指导预习,掌握文章的基本字词。
3、品味鉴赏诗歌。
二、学习过程
【自主预习】
(一)走近作者
1、李白(701-762),代伟大的诗人,字,
号,有“”美誉,与杜甫并称为“”。其诗想象丰富奇特,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气势雄浑瑰丽,风格雄奇豪放,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集》。
2、王安石(1021-1086),字,晚号,世人称公、
先生,(朝代)杰出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为:、、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3、常建,代诗人,其诗以写山水田园为主。
4、杜甫(712-770),字,世称杜工部、杜少陵,自号,
代伟大的诗人,后人尊称为“”,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其诗因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而被誉为“”,诗风“沉郁顿挫”。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有《杜工部集》传世。
5、曹操(155-220),字,末年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其诗以见称。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光辉的一笔。
(二)字词梳理
1、注意下列字音:
岱宗()决眦()碣石()澹澹()万籁()
竦()峙()萧瑟()钟磬()哉()
2、解释加点字词
(诗中有些词语的含义比较重要,对理解诗歌内容很有帮助,请你把它们的含义记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左迁:
自缘身在最高层自缘:
万籁此都寂万籁:
岱宗夫如何岱宗:夫(fú):
齐鲁青未了未了:
造化钟神秀造化:钟:
阴阳割昏晓阴:阳:
决眦入归鸟决:眦
会当凌绝顶会当:凌:
一览众山小一:览:
水何澹澹何:澹澹:
山岛竦峙竦:峙:
幸甚至哉幸:至:
(三)朗读背诵
1、请同学们根据朗读指导,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直至读懂诗歌大意。
2、小组内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找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反复品味其妙处。
3、请按照你的理解,用“/”划分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
(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3)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4)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5)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6)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4、在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力争熟读成诵。

【合作探究】
1、把握文学常识与主题
A、《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B、《登飞来峰》
C、《题破山寺后禅院》D、《望岳》E、《观沧海》
在五首诗中,属五言律诗的是:属七言绝句的是:
属唐代作品的有:即景生情,饱含哲理的是:
寄情明月、赠送友人的是:
寄予作者伟大抱负的作品是:
2、反复诵读,整体感知五首诗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登飞来峰》:
《题破山寺后禅院》:

《望岳》:

《观沧海》: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熟读背诵五首诗,赏析诗歌,品味优美的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
二、复习反馈
三、学习过程:
【诗文赏析】
1、赏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

2、赏析《登飞来峰》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两句诗的表面意思和深层含义该如何理解?
答:

3、赏析《题破山寺后禅院》
(1)这首山水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答:
(2)“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写了什么内容?其中“空”字用得极好,好在哪里?
答:

4、赏析杜甫的《望岳》。
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题目中的“”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气势和的景色。
一句写出了泰山之高;写出了诗人望岳心情的激动;写出诗人面对岱宗引发的畅想和宏愿。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体现了青年杜甫英姿勃发的情怀,读了这千古名句之后,你有什么感受?请谈谈你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话的理解。
答:
5、赏析《观沧海》
(1)这首诗选自《》,是组诗《》中的一章。这是曹操北伐乌桓胜利回师路过碣石山时所作。
(2)这首诗哪个字统领全篇,哪几句写实景,哪几句写虚景?主要写了哪些景色?作者这样虚实结合来写有什么用意?表达作者怎样的胸怀?
答: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展现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为什么曹操会产生这样的想象?联系写作背景想一想,这里集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4)有人说,曹操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观沧海)算得上“慷慨悲壮”吗?若算不上,请你试作概括(最好也是四个字)。
答:
三、名句积累
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融情于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其中运用拟人手法,借明月表达怀念朋友、对友人宽慰的诗句:
②《登飞来峰》一诗中借景抒情,表达作者踌躇满志的情怀,具有哲理性意义的诗句:
③《观沧海》一诗中虚写的句子是:
④《望岳》一诗中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名句是:
⑤《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对仗工整,巧夺天工,紧扣题眼的诗句(颔联):。而全诗主旨之句(颈联):

【本课小结】

总结反思
我的收获与体会:

诗两首导学案


每个老师在上课前需要规划好教案课件,是时候写教案课件了。只有规划好新的教案课件工作,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你们会写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诗两首导学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前置性自学1.诵读诗歌要求:做到准确流利,注意节奏情感把握。2.推荐材料材料1 艾青和《我爱这土地》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长为—个革命者。1929年赴法国留学,并开始诗歌创作。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他的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沉重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憧憬。他的抗战时期的诗作,为觉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作品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材料2 余光中余光中(1929~)当代诗人和诗评家。湖南衡阳人。现居台湾。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其中《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地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殷切感情,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神深刻,抒情细腻缠绵,一咏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被尊为台湾诗坛祭酒。他的诗论文章,视野开阔,富有开拓探索的犀利朝气,强调作家的民族感和责任感,善于从语言的角度把握诗的品格和价值,自成一家。3.基础内容检测:读准字音:疲惫()汹涌( )喉咙()海峡( )用/”划出节奏: 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2)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3)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思考:课后习题二二、探究研讨 交流展示1、师生多种形式朗读。2、自学过程问题探讨解决。

3、重点探究:《我爱这土地》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意象?请说说这些意象的内涵和其中蕴含的诗人的感情。

 

乡愁是一种抽象情感,作者余光中如何来表达这种欲说还休、难以言尽的情感?1)

2)

三、巩固应用:1、 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 的喉咙,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而执著的爱。B.关于“土地” “河流” “风” “黎明”的一组诗句,书写了 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 希冀。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形 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 意。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 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诗人自己。 2、读耐人品味的《乡色酒》,回答:三十年前三十年后你从柳树梢头望我我从椰树梢头望你 我正年少你是一杯乡色酒 你圆你满 人也圆乡愁也满—舒兰诗中“你”“我”所指的对象及其关系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你”指故乡,“我”指远离家乡的游子,诗中抒写的是游子对家乡的思念。 B、“你”指亲人,“我”指远离家乡的人,诗中抒写的是亲人与“我”之间的思念。C、“你”指情人,“我”指情人的另一方,诗中抒写的是情人之间的互相思念。D、“你”指月亮,“我”指远离家乡的游子,诗中抒写的是游子对家乡的思念。 3、仿照题为《国魂》的新诗的第一节,分别以“长大后”和“而现在”为开头,续写第二节和第三节(每行诗的字数不加限定)。国魂小时候国魂是项上的红领巾我在红旗下烈士在心头四、教学反馈 拓展应用1.请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你对本课的收获。2.拓展比较台湾当代女诗人席慕蓉的《乡愁》(详见课本P5)也是抒写乡愁的,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

3.你还积累了哪些乡愁的诗句?

点击此处免费下载本资源

 http://本站所有资源免费下载不收取任何费用,欢迎您下次再来。

诗五首


诗五首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准备
1.多媒体:据陶潜《饮酒》(其五)作的诗意画,《行路难》配图。
2.范读带:有关五首诗的录音。
3.投影卡片:介绍作者及其诗的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语新课
二、解题
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五首诗词录音一遍;接着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补充《饮酒》的注释。
①喧:吵闹的声音。
②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④辨:说明。
⑤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3)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两遍。
(4)打出课件,同时让学生诵读课文多遍。
(5)指导背诵。
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诗有两个层次:开头四句为一层。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原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静起来了。
“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是说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沿着这样的理解去读背,就能比较容易地背出。
2.课文研讨。
(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2)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
明确: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
3.欣赏品味。.
(1)名句品味。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四句是写景名句。王士稹在《古学千金谱》中说:“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二片化机,天真自然,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
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都属值得一品的名句。
(2)诗的最后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明确:此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非常重要。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体会、咀嚼。
4.学生质疑讨论,教师小结。
从《饮酒》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
5.课堂训练。
(1)当堂背诵《饮酒》。(让学生再次整体感悟这首诗。)
(2)逐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
明确: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
6.课堂小结。
四、自读《行路难》
1.解题。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744)离开长安时所作。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抑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2.齐读诗歌,探究学习。
(1)《行路难(其一)》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
能充分反映作者内心情感的动作,主要在诗的前四句。第一、二两句写的是美酒佳肴。这样的美酒佳肴谁见了都会产生食欲,更何况是以饮酒出名的作者呢!但
是作者却是端起酒杯又推开,拿起筷子又放下,拔出佩剑,举目四顾,使他感到一片茫然。这“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
(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
五、布置作业
背诵这两首诗。默写《饮酒》。
第二课时
一、研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解题。
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八月。茅屋,即成都草堂,是杜甫入蜀后,在成都浣花溪边盖的一座茅屋。诗中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
2.朗读诗歌,注意正音,读出七言诗的节奏、重音,读出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3.质疑字词。
4.全诗段意。
(1)秋风破屋——惨
(2)群童抱茅——悲
(3)长夜难眠——哀
(4)广厦庇寒—一愿
5.思想内容。
描写自己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体现自己要让天下寒士得到安乐的情怀,由己及人,感人至深。
6.教师点拨赏析。
7.艺术特色。
全篇重在揭露现实,结尾闪耀理想之光芒,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名篇。
8.归纳总结。
全诗作者根据切身的生活现实,如实写来,使读者真切地感到诗人的痛苦。组织
材料时,层层深入,情不自禁地说出自己的愿望,画龙点睛,水到渠成。
二、鉴赏l: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解题。
读标题,介绍唐代边塞诗的特点。
2.研习课文。
(1)听录音朗读,辨别节奏。
(2)师生朗读,明确节奏。
(3)研读:以4人为一小组,相互交流,记下疑难之处。
(4)师生共同解读,讨论纠正,扫除词语障碍。
(5)品味鉴赏。
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为什么说这两句诗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忽如”两句写雪后美景,飞雪奇大,一夜之间,雪压枝头。“忽”字显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传出诗人赏雪时惊喜的心声。以春花喻冬雪,贴切动人。雪压枝头,犹如雪白的梨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的,压枝欲低。一片银白的世界,在作者眼里,幻化为一片明丽的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春意盎然。人称“妙手回春”,正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②“风掣红旗冻不翻”写出了边塞怎样的情景?’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看到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经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了天气奇寒。而那白雪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清白,更寒冷。可见一切都显示这里是冰天雪地的边塞。
③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讨论明确:这首诗气势飞动、描写逼真、气魄宏大,描写了唐代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抒发了诗人因朋友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在诗人笔下,冰天雪地的边塞,奇寒难忍,愁云惨淡,令人怨怅。
3.学生朗读全诗,并背诵。
三、自读己亥杂诗》
1.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往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后两句抒情运用比喻,把落红比作辞官,春泥比作平民百姓,花比作朝廷,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2.小结。
朗读古诗要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合理,读出作品的感情和气势。背诵古诗应当从整体上把握作品,应当在明确作品的内容、理清作品结构及作者思路的基础上,反复地诵读,仔细地体会作者的精妙之处。要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和背诵的过程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四、布置作业
背诵五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