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第2课宋词二首

古诗二首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31

第2课宋词二首。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规划教案课件的时刻悄悄来临了。是时候对自己教案课件工作做个新的规划了,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顺利!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第2课宋词二首”,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第2课宋词二首
教学目标
1.了解著名词人的生平,词的风格。
2.了解词的基本知识,当堂背诵课文。
3.把握词的文眼,感受词作者的情感,鼓励学生从语言的角度品析词。
教学重点
词眼赏析。
教学难点
体会词表达的思想感情,认识词人面对生活与自身变化所持的态度与观念。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提到柳永,你能想到他的哪些名句?“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是情种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孤独、迷茫的柳永;“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这是不倦地寻找美、享受美的飘逸的柳永;“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这是天涯沦落人的柳永;“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这是满怀愁绪的丹青手柳永……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代表作《凤栖梧》。
二、复习宋词的常识。
词是长短句,但是全篇的字数是一定的。每句的平仄也是一定的。
别名:诗余、曲子词、长短句等。
形式:有词牌,有标题,一般都是两段(片),句子长短不一。
分类:按字数——小令、中调、长调。按段落——单调、双调、三叠……
派别:婉约(柳永、姜夔、李清照、秦观等);豪放(苏轼、辛弃疾等)。
三、教师范读两首宋词,指导学生朗读,注意把握宋词中蕴涵的情感。
四、作者介绍。
柳永(约987—1053),初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属福建)人。晚年任屯田员外郎,后人称他为柳屯田。排行第七,也称柳七郎,或柳七。他出身于书香仕宦之家,但个人仕路坎坷,多次应进士试,不第。生活落拓,长期出入歌楼舞馆,与歌伎们相处密切,靠为她们填词作曲维持生活。正由于这样的生活境遇,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他精通音律,既擅长作歌词,又擅长谱写乐曲。他创制了许多词调,而且这些词调得到广泛的传播,是当时知名度很高的音乐家。许多歌伎因善于演唱他所作的词,或者得到他的嘉许而身价大大提高。
柳永是词史上第一个大量创制慢词(长调)的词人。他的《乐章集》中有一半属于慢词。在他之前,慢词只是个别人试作,还不怎么流行。由于他的提倡,使得慢词广为流行,形成了与小令并驾齐驱的局面。长调的运用,扩大了词的容量,使词的表现手法得到丰富和发展。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他擅长铺叙,柳词“铺叙展衍,备足无遗”(李之仪《姑溪词跋》)。《望海潮》和《雨霖铃》都是善用铺叙手法的范例。
柳永作词雅俗兼擅,以俗为主,他继承和发展了民间词的传统,开创了文人俚词一路。他的词作具有很深广的群众基础,形成“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局面。
五、题解。
《凤栖梧》为《蝶恋花》之别称。此词系怀人之作。
1.此词原为唐教坊曲,调名取义简文帝“翻阶蛱蝶恋花情”句。又名《鹊踏枝》等。双调,六十字,仄韵。
2.重点字词解释。
(1)危楼:高楼。
(2)黯黯:迷蒙不明。
(3)拟把:打算。疏狂:粗疏狂放,不合时宜。
(4)对酒当歌:语出曹操《短歌行》。当:与“对”意同。
(5)强:勉强。强乐:强颜欢笑。
(6)衣带渐宽:指人逐渐消瘦。语本《古诗十九首》:“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六、讲解。
1.词中哪些字、词(意象)或句子能让我们感受到这种刻骨的相思和哀愁的感情?
“伫倚危楼”“草色”“残照”。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2.品味意象。
草色残照——愁、离情别恨;
例: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淮南小山《招隐士》
青青河边草,绵绵思古道。——《饮马长城窟行》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范仲淹《苏幕遮》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明月——思亲、思故、思乡;
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凭阑登高——凭吊怀古、思乡怀人;
松兰梅竹——坚贞高洁的品格;
杨柳——惜别;
杜鹃——沦落失意、哀怨凄悲;
猿啼——羁旅苦况。
3.作者为了抒发春愁之情,他描写了哪些景物?
细风、草色、烟光、残照——黄昏春望图。
4.作者观景的立足点在哪里?有何特点?
伫倚危楼——极目远眺。
5.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把“景”和“情”联系起来的呢?
春愁、凄美、伤感——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
6.面对孤寂无奈,作者想用什么来排解心中相思的痛苦?结果如何?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
结果:借酒消愁愁更愁(“强乐还无味”)。
7.“春愁”令人如此痛苦难熬,作者后悔了吗?词中哪些句子说明了这个问题?
不后悔。“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思考探究一:柳句源自《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柳句与原句在表达上有什么异同?
同:都表达了相思之苦,写相思使人消瘦。
异:原句写恩爱夫妻间相思,柳句写情人间相思;原句只写想瘦了人,柳句则说想瘦了也不后悔。
思考探究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坚贞执著、矢志不移的精神。结合现实,这两句还可以表达什么?
例:对理想、学业、事业等的执著追求和坚定信念。
七、布置作业。
欣赏、品味、探究:以“我欣赏(喜欢)……因为……”为格式赏析。
如:我欣赏“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因为“伫倚”意象已为全词定下思念之调,加之写“春愁”从天边长过来,表达脱俗又显得韵味无穷,为全词埋下绵绵愁思之笔。
板书设计:
 凤栖梧
 柳 永
细风 草色 烟光 残照——黄昏春望图
春愁 凄美 伤感——情景交融 一切景语皆情语
词眼——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看屏幕,这幅画是一个怎样的场面?(屏幕展示出猎图)
那么,是在哪里出猎?谁在出猎?(苏轼和他的同僚在密州出猎)
整首词给人的感觉用一个词来概括的话是什么?(豪放)
怎么豪放呢,从词的哪些字眼可以看出?(引导学生朗读词)
二、集体朗读《江城子密州出猎》。
三、教师指导朗读,正音正字,教师示范背诵。
四、苏词背景介绍(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豪放派的词风)。
苏东坡是北宋词坛的大革新家,他作词时,正当柳词风靡一时之际,他有志于改变“花间”以来柔媚的词风。宋神宗熙宁八年,东坡任密州知州,曾因旱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官梅户曹会猎于铁沟,写下了这首出猎词。他因自己的词有别于“柳七郎风味”而颇为得意。曾致书鲜于子骏表达自己的这种自喜:“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五、补充注释与典故分析。
1.太守:即苏东坡,作者自称。写本词时,作者任密州知州。
2.孙郎:即孙权。《三国志吴志孙权传》载:“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亭,马为虎所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
3.遣冯唐:汉文帝时云中太守魏尚抗击匈奴有功,但因报功不实,获罪削职。后来文帝听了冯唐的话,派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仍叫他当云中太守。这里东坡借以表示希望朝廷委以边任,到边疆抗敌。
4.射天狼:天狼,星名,一名犬星,“主侵掠”,这里指代辽国和西夏军队。
六、分组讨论。
1.“密州出猎”为什么要用“出”,而不用“打”呢?
词特别讲究炼字,“打”是口头语,而“出”是书面语。因为打猎要走出城,所以用“出”,这也有道理。
2.这里写的是出猎的场面,场面有“点”和“面”。这里的“点”和“面”分别是什么?
作者出猎时的服装就是点,作者和他的同僚出猎时的浩大的场面是面。
3.为什么作者说“聊发少年狂”?
作者当时才38岁,并没有老,这样写是对他的豪情的衬托,另一方面是写出了他壮志未酬的感叹。
4.作者牵黄、擎苍、骑马、射虎等动作表现了怎样的精神风貌?
豪放、英武。
5.词里出现了哪些人名?作者借他们来抒发怎样的思想感情?
(1)“孙郎”:“亲射虎,看孙郎”暗示自己富有雄才大略,像少年孙权那样。
(2)“冯唐”:“遣冯唐”和“射天狼”表达了作者为国效力的决心和爱国的思想,并委婉地表达了希望被重用的愿望。
6.“遣冯唐”和“射天狼”是指什么?为什么要射天狼?
“遣冯唐”就是作者希望冯唐一样的使者来赦免他的罪,使他能够像魏尚一样为国立功。
作者希望像魏尚那样,当时魏尚因为打仗时多报了杀敌的数字而获罪,后来冯唐持节云中赦免他的罪,朝廷重新重用他。作者当时做太守,希望能更好地报效祖国,到更能发挥自己的作用的更重要的地方去。
“射天狼”就是赶走外来侵犯的敌人,这里的“天狼”就是指来自西北的敌人。这表现了作者的爱国感情。
7.全词应该怀着怎样的感情朗诵?为什么?在哪些词语中你能体会到?
第一段用激昂、强壮的语调读,第二段用更强烈的、豪放的感情来朗诵。第二段抒发了作者要报效祖国的愿望,语气应该更坚定,同样是豪放的感情来朗诵,要比上一段更有气势。
板书设计: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 轼

典故

扩展阅读

八年级语文 宋词二首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开始动笔写自己的教案课件了。是时候对自己教案课件工作做个新的规划了,这样接下来工作才会更上一层楼!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八年级语文 宋词二首》,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两首宋词。

2.对比体会婉约词风与豪放词风的特点。

3.学会结合生活理解词作,从词作中汲取精神养分。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1、2。

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3。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让我们一起回顾我们学过的宋词。找六位学生分别背诵李煜的《相见欢》、李清照的《醉花阴》、辛弃疾的《破阵子》、晏殊的《浣溪沙》、李煜的《虞美人》、温庭筠的《望江南》。其中脍炙人口的句子有哪些?

“剪不断,理还乱,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以上作品除辛词外多为婉约风格,而婉约与豪放的代表词人柳永与苏轼也有不少流传千古的佳句,今天我们通过《凤栖梧》《江城子·密州出猎》来进一步感受婉约与豪放词风的魅力。

二、学生交流关于作者的资料,交流时避免照本宣科,避免资料式的介绍。

柳永的父亲、叔叔、哥哥三接、三复都是进士,连儿子、侄子都是。柳永本人却仕途坎坷,景元年(1034),才赐进士出身,是时已是年近半百。曾授屯田员外郎,又称柳屯田。词作极佳,流传甚广。其作品仅《乐章集》一卷流传至今。描写羁旅穷愁的,如《雨霖铃》《八声甘州》,以严肃的态度,唱出不忍的离别,难收的归思,极富感染力。

评说柳永,不管你怎样看待,也得承认他是中国文学史上首屈一指的风流才子。李白有才气,苏轼也风流。若要有才气,也风流,且把才气与风流玩得出神入化,游刃有余,恐怕李白与苏轼是难以望及柳永的项背的。

柳永一生都在烟花柳巷里亲热唱和,大部分的词诞生在笙歌艳舞、锦榻绣被之中,当时歌伎们的心声是:“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柳永晚年穷愁潦倒,死时一贫如洗,是他的歌伎姐妹们集资营葬。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节,歌伎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并相沿成习,称之“吊柳七”或“吊柳会”。

苏轼的一生也极为坎坷。我们来看一下苏轼的绝命诗:“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诗是他死前两个月看到李公麟为他作的画像后的即兴之作。从中我们能了解到苏轼一生的概况:辗转于贬谪的痛苦之中,历经三个贬谪之地:黄州、惠州、儋州。

虽说两人人生结局都是让人扼腕痛心的,但他们的人生历程大不相同,或者说人生态度各不相同,因此两人的词风也就迥然相异了。让我们在朗读词作中感受两人的精神境界与思想情感。

三、朗读。

1.教师范读。(示范情感把握:《凤栖梧》尽量读出一种缠绵哀婉的感觉;《江城子·密州出猎》尽量读出一种豪情满怀、坚定执著的感觉。示范节奏把握:《凤栖梧》读时要柔缓抒情,渐次突出沉重的无奈与伤感;《江城子·密州出猎》读出铿锵的顿挫感和紧张的变化感。)

2.学生散读。(要求学生先默读扫清字词障碍、读熟练。)

3.学生齐读,落实教师示范的要求,为分析作准备。

四、分析。

1.你认为两首词中能起到提纲挈领作用的词分别是什么?

《凤栖梧》中的“春愁”和《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出猎”。即两首词的内容分别是写春愁和出猎的。

2.我们先看《凤栖梧》中的“春愁”,何处可见其愁?

(1)孤独:“伫倚”即长时间地倚靠。“伫倚”,则见出主人公凭栏之久与怀想之深。而“无言谁会”句既是徒自凭栏、希望成空的感喟,也是不见伊人、心曲难诉的慨叹。“无言”二字,若有万千思绪。

(2)借酒消愁:下片写主人公为消释离愁,决意痛饮狂歌:“拟把疏狂图一醉”。但强颜为欢,终觉“无味”。从“拟把”到“无味”,又是一种徒增烦恼的做法。

(3)生动形象的誓言:“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以“衣带渐宽”的消瘦,“消得人憔悴”的煎熬,“不悔”“消得”的忠贞与执著,概括了一种锲而不舍的坚毅性格和执著态度。

3.学生再读,试着背诵。

4.接下来再看《江城子·密州出猎》,词人是从哪些方面描写出猎一事的呢?

出猎装束: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英姿

出猎场面: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壮观

出猎豪情:亲射虎,看孙郎。——英武

出猎用意: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壮怀

5.我们没提到的句子又该怎样理解?

(1)老夫聊发少年狂。

(2)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从这些词句中读出的是不如意的惆怅,不得重用的失落,“老夫”的戏谑,“鬓微霜”的慨叹,“何日遣冯唐”的期盼。

6.为什么词人的情感如此复杂呢?(介绍背景)

北宋仁宗、神宗时代,国力不振,国势羸弱,时常受到辽国和西夏的侵扰。苏轼由出猎联想到国事,联想到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处境,不禁以西汉魏尚自况,希望朝廷能派遣冯唐一样的使臣,前来召自己回朝,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能够“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喻指辽和西夏。此处用典,在做到言简意赅的同时,更能把读者的视野无限地扩展,让人产生无数的联想,生动形象,使文章更有张力。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整个下阕借出猎表达了自己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但“何日”却给人遥遥无期之感,怎不让词人焦虑、压抑?

7.我们结合自己的读书经验和生活经历读这两首词,你还能读出什么?

读出一种人生态度: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曾引用《凤栖梧》这首词的结尾“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两句,说明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之境界,比喻一种执著追求,不惜牺牲的精神。这一首爱情诗又不仅仅是一首爱情诗。

读出一种爱国情怀:苏轼一生命运多舛,多次被贬谪,然而他在力所能及时又修建了利民的“苏堤”,在不被重用时仍有一腔热血欲征战沙场。苏轼是一位能文能武的全才,这是他的资本,是他骄傲的资本,是他可以愤世嫉俗的资本,然而在这种境遇下能百折不挠,能以一种永远向上的阳光姿态面对人生,这一点又有几人能及?这种心怀祖国,不忘报国的情怀又有几人能及?

可以说,无论是婉约的柳永还是豪放的苏轼都是真人:柳永坦然、决然抛弃了官场的污浊;苏轼坦然表现对朝廷的期待。他们二位当之无愧为活出自我的楷模,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且敢于、甘于为自己的所想而执著付出。

五、背诵两首词。

六、默写两首词。

板书设计:

凤栖梧

柳 永

孤独——“伫倚”“无言谁会”

春愁借酒消愁——“拟把疏狂图一醉”

生动形象的誓言——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 轼

出猎装束: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英姿 

出猎场面: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壮观壮志

出猎豪情:亲射虎,看孙郎。——英武 凌云

出猎用意: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壮怀

第3课现代诗歌二首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都在十分严谨的想教案课件。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计划,新的工作才会更顺利!你们清楚有哪些教案课件范文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第3课现代诗歌二首”,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第3课现代诗歌二首
教学目标
1.学习新诗的鉴赏方法,在逐步深入的朗读中领会诗歌的美。
2.通过诗中意象和语言的赏析,体会诗人内心深厚的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新诗的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从诗中读出个人的独到理解。
教学方法
本课的教学意在使学生培养起对新诗的欣赏兴趣,初步了解新诗鉴赏的基本知识,学习感受新诗语言和意境的技能。为此,本诗的教学采用如下方法:
1.知人论世法:如徐志摩短暂而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情感历程与他对诗歌的美学追求有着密切的联系,也与本诗所表达的情感息息相关。徐志摩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与康桥在徐志摩心目中的地位具有某种相似性。引导学生理解徐志摩,一方面有助于加深对诗境的理解,同样也能发现康桥情结在诗中的隐喻意义。
2.品读入境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注意领会意象的特殊内涵,品味诗的意境及诗中蕴涵着的诗人情感。
3.对比鉴赏法:在对比鉴赏中领会诗的独特艺术魅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闻一多《七子之歌》
这是1925年我国著名诗人闻一多所作的《七子之歌》的首篇,曾经由一位7岁的女孩在电视纪录片《澳门岁月》中演唱,它所饱含的悲愤、孤苦、企盼之情,是那样感人肺腑,撼人心魄。闻一多诗作的影响力和感染力于此可见一斑。今天我们要共同赏析的是闻一多为他因病早逝的女儿所写的一首葬歌,从四节诗行中我们一同感受作者深沉、凝重而又复杂的情感。
二、作者介绍。
闻一多(1899—1946),本名家骅。现代著名诗人、学者。他是现代新格律诗体的倡导者和卓有成效的实践者。他主张新诗应该讲三美原则:“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和“建筑的美”。他的诗篇有的充满讽刺、批判色彩,有的充满深沉、炽热的爱国主义激情,表现了五四反帝、反封建追求民主的时代精神。
1945年12月1日,国民党特务制造了镇压进步学生的“一二一”惨案,闻一多满怀悲愤,撰文揭露真相,控诉黑暗,呼唤民主,亲自为死难烈士出殡。他同广大进步学生一起,组织了众多的争自由、反独裁、反内战的活动。1946年7月11日,民盟中央委员李公朴惨遭暗杀,闻一多怒火中烧,悲愤难忍,在7月15日云南各界追悼李公朴的大会上,他面对国民党特务,拍案而起,慷慨激昂地发表了著名的演讲,悲愤地表示为了民族“要像李先生一样,前足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的坚定决心。当天下午,闻一多在《民主周刊》社举行记者招待会后回家的路上,惨遭杀害,时年不满48周岁。
三、教师范读,关注字词、诗歌节奏、重音、语气、语调等问题。
四、研读赏析。
1.诗歌的副标题指出这是一首葬歌,诗文中哪些字词或语句给予了相关提示?
该诗副题虽标为“葬歌”,却没有直接写坟墓,而是通过小草、青松、阳光、清风等自然景物,以及夜鹰、青蛙、蝙蝠、蚯蚓等自然界小动物,从侧面写出了爱女的所葬之地,渲染和烘托出了墓地四周幽静的环境气氛。
2.明知爱女逝去,却说她是哭累而睡,这其中渗透作者怎样的情感?
爱女的早夭对诗人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是,诗人没有号啕恸哭,而是将深深的悲痛埋进诗里去了。小孩得病,昼啼夜哭,哭累了便昏然睡去,这是常有的现象。而这里的情况是,诗人明明知道爱女此时是永世长眠,却偏偏假想她是“哭得太累”的缘故,又要睡一睡了。由于找到了诗的构思的突破,后面的诗句全都由此引出,整首诗的框架也就建构在哭累要睡这一点上,以下所谓的“叫夜鹰不要咳嗽”等句,均由此“睡”字而来。所以,这一“睡”字,可以说是全诗的血脉,自上而下,一贯到底,使全诗的题意显得十分清楚,这是诗人对爱女的安慰之词,同时也浸透着诗人的爱抚之情。
3.正是出于对逝者的安慰与爱抚,身为父亲的作者在诗文中营造了一种异常宁静的氛围,在诗文当中有哪些语句可以表现出来?
“睡”字中暗藏和饱含着诗人对死者的安慰和爱抚,诗人特意为女儿营造了一个非常安静的环境,在第一节中连用了三个“不要”,第二节中连用了两个“不许”,第三节中连用了两个“也许”,第四节中连用了两个“让”字,这一切,都是为了使女儿能够安然长眠,也都与诗人的爱抚之情紧紧地联结在一起。
4.品读第三节诗。和谐幽静的氛围,充满自然的天籁,这是作者所希望的女儿安息之所。在作者眼中尘世的骚动与喧哗远不如死亡的宁静与和谐,你是如何看待的呢?
(提示:注意结合当时时代背景及作者的情感变化。)
环境气氛的渲染烘托和折射出了诗人当时的心情。因为那年头,正是军阀割据、内战频繁的时代,政治、社会极其昏暗腐败,诗人对此十分愤慨,感到女儿虽然去世太早,但既然离开这个浑浊的人世,日夜与夜鹰、蝙蝠等为伴倒也罢了,在松荫庇护下安睡,听“蚯蚓翻泥”、听小草的“根须吸水”,也乐得清静,总比听那人世的咒骂声要美妙一些。这虽然只是诗人一时的自我宽慰,但也可以看出诗人对当时社会的厌恶,同时也反衬了爱女心灵的纯洁无瑕。
5.全诗以虚写实,以睡眠表现死亡,全文只有最后两句才给予直接的描写。在复杂的情感,深沉凝重的爱女之情中,作者的情感如奔涌欲出的火山,平静之中蓄积巨大的内涵。你能体会诗歌主副标题之间暗含的关系吗?
主标题“也许”是虚写。诗歌开篇反复吟唱,句子整齐中有错落,又不妨碍诗情的表达和语意的流畅,其中除了第二节的语气显得比较坚决之外,其他三节几乎都用一种温柔的轻轻的语气写成,就如平时催眠曲一般,让爱女悄悄地睡去。
副标题“葬歌”是实写。诗歌中暗含的语句和第四节相关内容都给予呼应。
五、拓展延伸。
闻一多对诗歌形式提出了“三美”主张: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他的诗歌中往往体现了这一主张。
1.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押韵、节奏等,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1)从押韵上看:全诗一韵。韵脚为:累、睡、飞、眉、睡、水、美、睡、飞。
(2)从节奏上看:诗歌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3)从首节和末节来看:回环复沓,节奏相同,韵脚一致。
2.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1)从字数上看:《也许》共四节,每节两句,每句都是9个字。
(2)从排列上看:全诗排列整齐划一,单行排列停顿有序。
所以,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都是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3.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
(1)全诗中选用了“小草、青松、阳光、清风”等词语,表现自然景物;通过鹰唳、蛙鸣、蝙蝠飞翔、蚯蚓翻土给读者听觉视觉上的动态想象。
(2)诗歌的画面不是静止的,诗人用了动作性很强的特定词语,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如“拨”“刷”等。
(3)全诗共四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或多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我叫纸钱儿缓缓的飞”。
六、体验反思。
阅读下面的诗,谈谈自己的感受。
死 水
闻一多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闻氏的《死水》象征了他那个时代的中国。死水里也有所谓美,便是人家乱扔的破铜烂铁,破铜上能锈出翡翠,铁罐上能锈出桃花,臭水酵成一池绿茵茵的酒,泡沫便成了珍珠,还有青蛙唱歌,好像替这池臭水谱赞美曲。生在那时代的旧式文人诗人,并不知置身这种环境之可悲可厌,反而陶陶然满足,自得其乐。只有像闻一多那类诗人,看出这池臭水是绝望的,带着无比憎恶与愤怒的心情,写出这首好歌、奇歌。
板书设计:
也 许
闻一多
音乐美:押韵、节奏、回环复沓
建筑美:字数上、句式上 
绘画美:动态画面、静态画面、多重画面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出示徐志摩的照片,让学生说说自己所了解的徐志摩。
1.徐志摩的情感历程:熟识徐志摩的人都称赞他的性格品行,说他天真挚诚、不计名利、热情无私、活泼风趣,有徐志摩的地方就有欢笑。他一生的风格基本来自三个方向,也就是性格完全不同的三个女性: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女性是徐志摩灵感的源泉,也是他悲剧的根源。徐志摩遇难后,他的生命被热爱他的三位女性用不同的方式延续:张幼仪自立、自强,继续侍奉公公,抚养儿子,并在上海创立时装公司、女子银行,开风气之先。林徽因拣拾了一块失事飞机的碎片珍藏到去世,并提议设置“志摩奖金”鼓励文学青年。陆小曼终身素服,绝足社交场所,编辑出版《徐志摩全集》成为她唯一的心愿。
2.徐志摩的人生经历:徐志摩(1896—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因,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他可以随意地选课听课,也可以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看书、赏景,或者下河划船,尽情陶醉在大自然中。1931年11月19日,他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
3.徐志摩的诗歌作品:播放歌曲《偶然》《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片段,出示《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再让学生说说读过的志摩的诗。
二、初读诗歌,谈谈感受。
情境营造:正如英年早逝的徐志摩是他生命中三位女性永远的珍藏一样,康桥的生活和康桥的一切在徐志摩的一生中也是一个永远的情结。
《再别康桥》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请自由朗读本诗。读后,用一句话说说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三、再次研读,鉴赏诗歌。
1.朗读指导:欣赏配乐朗读,先让学生读,再范读,学生能找出差距。
注音:荇(x?靚g) 斓(l?醤) 畔(p?鄋) 溯(s???「荩╣ o)
语气:舒缓、低沉。
节奏:轻柔、和谐、回环复沓。
押韵:每节押韵、节节换韵。
2.内容研讨——读懂诗人。
新诗的内容有很多值得探讨之处,诸如语言的运用、意境的创设、情感的变化、结构的安排等,现在,请大家任选一个学习主题,认真研读课文。研读过程中,在笔记本上随时写下自己的感受。读后,学生交流。
可以将问题细化为:(1)你觉得哪些词语或句子的运用体现了作者的匠心?
“招摇”:青荇随水流晃动的姿态在诗人眼里是轻松自在的,又仿佛在招手欢迎。“招摇”用拟人手法,表达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爱。
“漫溯”:听从心灵的召唤,随意地追寻往日的足迹。“漫溯”一词既可见作者对康桥的依恋,也显现了诗人的潇洒风采,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沉淀”:与“揉碎”一词相照应,旧地重游,人事已非,依稀可见往日有过的理想和愿望。“沉淀”二字包含着对往日的追忆,更隐含了对现实的无奈。
首尾分别用了“轻轻”和“悄悄”,“轻轻”“悄悄”“沉默”营造了寂然无声、依依惜别的氛围。“轻轻”侧重客观状态,而“悄悄”着重主观意向,写出诗人不愿扰乱康河原有的恬静与美丽,更显出对康桥的一往情深。
两个比喻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拟人手法:夏虫也为我沉默。
(2)大千世界的客观景物我们称为“物象”,当物象出现在诗中,变成诗人笔下的形象,包含了作者的情感,“物象”就变成了“意象”(客观物象+主观情意=意象)。这首诗是通过一组意象来表现作者情感的,那么它所烘托出的那种气氛,那种艺术境界,我们就称之为意境。这首诗中出现了哪些意象?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个意象?
意象有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金柳”,为什么不说杨柳、绿柳而要说金柳?夕阳照耀下的柳树,充满了依恋的柔情。在中国人眼中,柳与离别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他选择了柳树最美的时刻,把柳树比为新娘,连影子都是灿烂的,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的时刻,由此可见,康桥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
“青荇”,只是再普通不过的水草,而且还是在烂泥上,为什么徐志摩却愿意做这样的一条水草?“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也很可爱,让人有亲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让你直觉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招摇”一词表现了水草的快活与轻松。这种水草在柔波里招摇的意象,是诗人对自己在康桥幸福生活的隐喻。
“夏虫”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仿佛知道诗人的心声,为他停止了夏夜的例行歌唱。在有情人的笔下,虫声会报春,“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纱窗”;花鸟会哭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与上面的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3)在古典诗歌中,彩云、金柳、青荇、天上虹等意象具有怎样的文化传统?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是形容美丽而倔强的晴雯的;“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梁”,是描写纯洁善良的迎春的;“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柔顺飘拂的荇菜用来比喻窈窕贤淑的女子。《再别康桥》在传情达意时总是有意无意地选择那些色彩缤纷,静谧柔美的意象来表达浓郁的女性情思,这或许是与诗人对母校康桥情人般的痴恋,慈母般的挚爱的情感有关,或许也与他置身中国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有关。
(4)在回忆往昔、挥别康桥的过程中,作者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起伏波动呢?
开头“轻轻的来”,奠定了作者对康桥的依依不舍之情,“金柳”“青荇”两节进一步表达了对康桥的无限依恋;拜伦潭里“沉淀着彩虹似的梦”,依稀可以想见当年的豪情壮志,而这些如今都已成幻梦,令人惆怅不已;“撑篙漫溯”“放歌星辉”是在想象,将对康桥生活的再一次重温,也将诗人的感情提升到了最高点;但转眼间回到现象,“忽然间想起这是一个分手的夜”,无限惆怅重回心中。而对康桥的依恋之情贯穿始终。
3.移情入境,读出自己。
罗曼罗兰说:“从来就没有人读书,只有人在书中读自己,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阅读诗歌时我们常常情不自禁地联想到自己相似的情感、自己熟悉的生活、自己所处的社会或自己正经历的时代,进而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从这首《再别康桥》里,你读到的是怎样的自己?请说说本诗最打动你的地方。
举例:“不带走一片云彩”的洒脱;夕阳里再见金柳的羞涩和喜悦;理想破灭的伤感等等。
四、对比赏析与结构重组。
1.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离别让我们的人生充满了感伤,也充满了依恋,更让许多东西变得美好。离别也是文学创作永恒的主题。回顾我们学过的经典诗词,你记忆中最难忘的离别诗篇是什么?《再别康桥》跟它们相比,有哪些不同?
学生背诵离别诗名句:
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在这首诗里,(1)告别对象由人间转向天空的云彩,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2)诗人为别离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3)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见机器的轰鸣。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对象是“云彩”“金柳”“柔波”“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给人一种清新感。
2.这首诗中,引用最多的诗句是“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我们学过的唐诗中,有没有见过“挥手”?请把有“挥手”的唐诗背诵出来。
送友人
李 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现在请仿照《送友人》,把《再别康桥》改写成一首五言律诗。
示例:
再别康桥
康桥夕阳中,晚云红似火。金柳荡艳影,青荇摇柔波。
清泉彩虹梦,星辉长篙歌。挥手悄离别,夏虫也沉默。
板书设计:
(说明:板书设计力求简洁而含蓄。“爱”和“美”既是徐志摩的人生追求,也是《再别康桥》一诗给人的最主要印象,徐志摩对康桥的爱体现在再聚康桥之时的喜悦与再别时的依恋,而本诗的意象、语言均给人极美的享受。而萦绕在诗人心头和诗句行间的是挥不去的离愁和别不了的旧梦。)
资料卡片:
1.关于徐志摩。
梁启超说:“徐志摩一手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基础。”胡适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
2.我所知道的康桥。
“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3.其他名诗。
偶 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诗二首》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是时候写教案课件了。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有没有好的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诗二首》”,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诗二首》
鲁 迅
【自学指导】
1.反复朗读,体会诗歌语言精练的特点。
2.掌握课文内容,理解诗歌中的典故及其含义、作用。
3.感受鲁迅的爱国情怀。
【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课文内容,理解诗歌中的典故及其含义、作用。
2.难点:感受鲁迅的爱国情怀。
【正音正字】
矢shǐ磐pán荃quán轩辕xuānyuán孺rú
【词语积累】
我以我血荐轩辕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初学课文】
1.朗读课文。
《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自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2.找出这两首诗歌的韵脚。
3.从这两首诗歌中找出比较工整的对偶句。
【课文简析】
《自题小像》是鲁迅年轻时,立志报国、向旧世界宣战的人生宣言。“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两句,用无法逃脱爱神的箭,形容自己和祖国不能不相爱,以此衬托爱国之情深切。“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两句,用献出鲜血和生命的决心,表达自己矢志救国的宏愿。其境界之高、立意之深,为后人敬佩。
《自嘲》回顾自己不平坦的经历,曲折地表达了战斗到底、决不屈服的斗争决心。题名与诗中的自嘲文字,显示了作者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文字功力。
这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有所不同:《自题小像》是直抒胸臆;《自嘲》则是曲笔言志。
【思维训练】
1.如何理解下列诗句?
①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我的心无法逃脱神箭,尽管故乡风雨交加晦暗我还是坚定如磐石。“神矢”指古罗马爱神射出的箭。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无法摆脱对祖国深挚的爱,抒发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②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将希望寄托于民众但当权者却不能理解,我将自己的鲜血献给祖国。“寒星”比喻民众;“荃不察”引用《离骚》“荃不察余之衷情兮,反信谗而斎怒。”“荃”指君,也可以指臣;有人说本诗也是指民众。“轩辕”指我国古代传说中的黄帝。这里指代中华民族。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人民、对祖国强烈的爱。
③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运道不好还能有什么要求,没有翻身已经碰破了头。这两句诗写出自己背时倒运地奋斗着,无私地为祖国的富强而战斗。
④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这两句诗与“未敢翻身已碰头”都是“运交华盖”的具体表现。
⑤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这两句诗写出诗人对敌人决不妥协的战斗态度、对人民甘愿奉献一切的无私精神。
⑥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鲁迅受反动派的迫害到处躲避,只有小楼才是自己的天下,可以不管外面政治气候的变化、交替。这是自嘲,也是讽刺、攻击国民党反动派一味躲避、不管祖国危亡的消极行为。
2.《自题小像》表现了鲁迅怎样的情怀和志向?
这首诗表现了鲁迅虽身在国外,仍心系祖国愿意为祖国富强流血牺牲的情怀和志向。
3.《自题小像》中哪些词语象征祖国人民?运用了什么典故?
《自题小像》中“故园、寒星、荃、轩辕”这些词语象征祖国人民。
“荃不察”引用《离骚》“荃不察余之衷情兮,反信谗而斎怒。”
4,《自嘲》表现了诗人什么情怀和志向?
《自嘲》曲折地表达了诗人与敌人战斗到底、决不屈服的斗争决心和对人民甘愿奉献一切的无私情怀。
5.《自嘲》中“运交华盖”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运交华盖”的具体表现是:“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6,这两首诗歌前后跨越了30年时间,鲁迅的理想有什么变化?
鲁迅从一个充满报国热情的热血青年成长为一个在文坛第一线叱咤风云的斗士,面对严酷的现实,他变得既有坚定的、无所畏惧的爱国之心,又有成熟的、冷静犀利的批判意识。
7.为下列各字组一个四言短语,最好是成语。
①矢( 矢志不渝众矢之的有的放矢 )
②磐( 坚如磐石 )
③辕( 南辕北辙 )
④孺( 妇孺皆知 )
8.请以《自题小像》为题,写一首短诗。
【课外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
2.完成“学习建议”。
3.预习《有的人》。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