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醉翁亭记》教案

独坐敬亭山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31

《醉翁亭记》教案。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写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规范的完成工作!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醉翁亭记》教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醉翁亭记》教案

《醉翁亭记》是一篇美文,应注重语言的品味与诵读,积累文言词句。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赏析方法。

本设计以“醉”字为切入点,以“太守醉”、“我们醉”为突破口,带动全文,品析文章的思想内容与写作特色,最后进行归纳、迁移。并将学生的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和朗读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美、情美,2.背读课文。

3.理解融情入景、“卒章显志”的手法。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课时安排:(1)《醉翁亭记》的第二课时。

(2)课型:赏析课。

教学步骤:

1.问题的提出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

板书课题、作者。(醉翁亭记,欧阳修)问:亭名由何而来?太守为何取号为醉翁?

明确: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太守即欧阳修,号醉翁,其特点是易醉。那么,醉翁的“醉”由何而生?仅仅是酒醉吗?

出示两个问题:1.太守为什么而醉?

2.我们为什么而醉?

二.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一:太守为什么而醉?领悟其思想内容。

(一)依据自己预习时读书的感受,大家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

学生自由发言,

师总结概括: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板书:

(二)那课文中那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

(1)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想象画面。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指名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琅琊秀色图→酿泉流水图→溪亭展翅图。

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作者写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怀,因而作者感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

(4)再读写景文字,读出欣喜、热爱之情。

2.领略文中的人欢。

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要有人来欣赏。那么,课文又是如何描写人们欢乐的场面呢?

(1)指名朗读第三小节,思考:人们的欢乐体现在哪里?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太守见到这些,有着怎样的神态?

(2)四人小组讨论明确: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

作为太守,见此其乐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

(3)那么,我们如何来理解太守的醉呢?学生讨论。师总结:太守是太高兴了。为何高兴呢,因为能与老百姓一起同乐。这是以醉写出他的快乐呀。板书。(以醉写乐)找出带乐的句子,思考作者以醉写乐,但这乐真的是无忧无虑的乐吗?明确:也不是的。是乐中含悲呀,为何?因为他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内心世界很复杂,只好借酒浇愁呀。所以,他乐中也含悲呀

(4)学生齐读第三小节,读出欢乐的气氛。

3.那什么样的乐才是作者所向往的?齐读第四段。

找出文中一议论语句,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含义

明确:“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名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三.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二:我们为何而醉?赏析其写作特色。

欧阳修为这里的景、人、情而醉,写出了如此优美的一篇散文。而我们诵读此文,是否也能感到一份浓浓的醉意呢?那么,我们为何而醉?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自由朗读,要用心去体会。思考:这些句子或段落为何能让我们陶醉?

2.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

3.师归纳(1)描写形象、精练,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无论绘景还是写人,都只有寥寥数字,着墨不多,但能抓住特征,生动传神。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板书。(2)句式灵活,对散结合。有的单句成对,有的双句成对,有的三句成对,它们工整贴切,形式和谐,节奏明快,易诵易记。加之对散穿插,富有变化,摇曳多姿。板书(3)韵律独特,回环往复。全文共用了21个“也”字和24个“而”,产生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使行文显得潇洒自如,增强了语调的节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气氛,也使作者怡然自乐的情致得以尽情的抒发。总之,此文文美、情也美。板书

四、反思阅读方法:通过本课学习,你认为应如何欣赏一篇散文佳作?

学生自由发言后,明确:

1、诵读感悟内容2、探究思想背景3、赏析行文特色

五、迁移练习:根据下列情境,用《醉翁亭记》中的语句填空。

1、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意在干涉别国内政。(醉翁之意不在酒)

2、这个案情十分复杂,扑朔迷离,但侦察人员决心全力以赴,非把它查个不可。(水落石出)

六.学生读背课文,要求动情、动容,以醉翁的身份去感受那一份浓浓的醉意与乐趣。

板书设计:

醉翁亭记

欧阳修

醉景:山水、朝暮、四时

以醉写乐

太守醉醉人:滁人游,众宾欢

乐中含悲

醉情:与民同乐

形象精练,融情入景

文美

我们醉句式灵活,对散结合

情美

韵律独特,回环往复

相关阅读

醉翁亭记导学案


课题

27.醉翁亭记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词汇:“环”“辄”“意”“芳”“酣”“觥”“颓然”“谓”“负者”等;注意5个字的写法:“壑”“滁”“潺”“辄”“霏”;会读:“伛偻”“翳”“酣”“壑”“潺”。

2.翻译重点句子: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3.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4.背诵全文。

学习重点

积累重点文言词汇的意义和用法,会翻译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学习难点

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学习过程

备注

六、布置预习

1.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学习、积累重点文言词汇。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通假字:

2.读顺课文(字音准确,停顿恰当),疏通文意。

3.你有怎样的疑惑?

第一课时

一、预习展评

二、出示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词汇:“环”“辄”“意”“芳”“酣”“觥”“颓然”“谓”“负者”等;注意5个字的写法:“壑”“滁”“潺”“辄”“霏”;会读:“伛偻”“翳”“酣”“壑”“潺”。

2.翻译重点句子: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三、合作探究

预设问题一:“阴”等的通假字;“而”“绝”“之”等的一词多义;“意”“去”“颓”“香”等的古今异义;“山”“名”“号”“前”等的活用。

预设问题二:“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的翻译。

四、精讲点拨

本文25个“而”、21个“也”字的用法

五、当堂达标

按要求完成下列问题。(20分)

1.解释加点的词。(8分)

(1)环滁皆山也环:。

(2)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

(3)醉翁之意不在酒意:。

(4)云归而岩穴暝归:

(5)至于负者歌于途负者

(6)觥筹交错觥筹:

(7)颓然乎其间者颓然: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鸣声上下(上:树的上部。下:树的下部)

B、树林阴翳(翳:遮盖)

C、弈者胜(弈:下棋)

D、山肴野蔌(肴:佳肴。蔌:菜蔬)

3.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往来而不绝者中轩敞者为舱

A.B.

以为妙绝射者中X|k|B|1.c|O|m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C.D.

无丝竹之乱耳至于负者歌于途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1)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译文:

(2)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译文:

六、布置预习

熟读课文,思考并解决下列问题:

1.由学生自己边背边理清文章脉络,本文的记叙、写景、抒情是如何相结合的?

2.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第二课时

一、预习展评

二、出示学习目标

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2.背诵全文。

三、合作探究

预设问题一:由学生自己边熟读课文边理清文章脉络。

预设问题二: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四、精讲点拨

本文的记叙、写景、抒情是如何相结合的?

五、当堂达标

(一)必做题(20分)

1.文章写山间傍晚景色的句子是“ 

”,照应“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的句子是:“

”。(用原文语句回答)(8分)

2.下面对文章第三自然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①处是说滁州游山人中间那些背着东西的人一边走一边唱歌。

B.②处是说太守宴上的酒食都产于当地,这也是游宴之乐的原因之一。

C.③处是说酒宴上的欢乐不在于音乐,而在于大家都能尽情的自娱自乐。

D.④处是说酒宴上大家都欢乐,唯独太守精神不振以致自饮自醉。

3.《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相同和不同?(8分)

(二)选做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丰乐亭记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万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望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最,无不可爱。又幸其民是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思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1.为文中加点字注音。

滁——掇——

2.这是欧阳修谪居滁州时所写的《丰乐亭记》的最后部分,这段文字以议论为主,写景不多,其中写四时之景的语句是:

3.从文中找出叙写“与民同乐”的语句:

4.文中说明人民能喜获丰收,过上安定生活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的语

句回答)

5.为什么要取亭名为“丰乐亭”?(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六、布置预习

待定

学习心得

第27课 醉翁亭记

第一课时

【合作探究】

预设问题一:“阴”等的通假字;“而”“绝”“之”等的一词多义;“意”“去”“颓”“香”等的古今异义;“山”“名”“号”“前”等的活用。

参考提示:

△一词多义:①绝:停止,“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与世隔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到极点,“以为绝妙”;极,非常,“佛印绝类弥勒”。②也:与“者”连用,表示判断语气,“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用于句尾,表示肯定语气,“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③之:助词,的,“醉翁之意不在酒”;代词,“名之者谁?”。④酿泉:名词,泉的名称,“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宾动短语,酿造泉水,“酿泉为酒”。⑤乐:以…为快乐,动词,“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快乐,名词,“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⑥秀:秀丽,“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开花,文中指繁荣滋长,“佳木秀而繁阴”。⑦意:情趣,“醉翁之意不在酒”;打算,“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⑧临:靠近,“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到,“临溪而渔”。⑨名:名词,名字,“卷卷有爷名”;动词,给……命名,“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古今异义(1)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古义:情趣。今义:意思或愿望。(2)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去:古义:离开今义:到、往(3)颓然乎其间者颓:古义:醉醺醺的样子今义:颓废的样子(4)野芳发而幽香香:古义:香花今义:芳香三而竭。

△词类活用:①山: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山行六七里”。②名:名词作动词,命名,“名之者谁?”③翼:名词作状语,像鸟的翅膀一样,“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④号:名词作动词,起别号,“故自号曰醉翁也”⑤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杂然而前陈者”

△通假字的:佳木秀而繁阴阴:yīn荫,覆盖。

预设问题二:“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的翻译。

参考提示:

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

欣赏山水的乐趣,内心领会了,而后把它寄托在喝酒上。

一个面容苍老、满头白发的人,昏昏欲倒的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精讲点拨】

本文25个“而”字的用法

参考:而:表承接的连词,“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野芳发而幽香”,“水落而石出者”,“往来而不绝者”;表并列的连词,“泉香而酒洌”,“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云归而岩穴暝”;表递进的连词,“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表转折的连词,可是,却,“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表时间的连词,不久,“已而夕阳在山”。

【当堂达标】

1.(1)环绕、包围(2)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3)情趣 (4)聚集(5)背着东西的人(6)觥:酒杯。筹:酒筹 (7)醉醺醺的样子

2.D

3.C

4.(1)给它命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的。

(2)太阳出来了,林间的雾气逐渐消尽,暮云四合,岩谷洞穴变得昏暗起来。

第二课时

【合作探究】

预设问题一:

由学生自己边熟读课文边理清文章脉络。

参考提示:(1)开头部分介绍了醉翁亭,包括两个衔接得十分自然的层次:前一层介绍亭的环境;后一层介绍亭名由来。

(2)中间部分描写醉翁亭的景色,也可分两层:第1层写山间朝暮、四季不同景色,先用“若夫”一词领起,后接“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第2层写人游琅琊山之乐,先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平列,然后依次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饮和太守醉四项内容。

(3)结尾部分也分两层,第1层写游人去,禽鸟乐;第2层写太守乐其乐——与民同乐。这两层中间用“然而”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

(4)贯穿全文的主线是:全文围绕“乐”这一主线展开。

预设问题二:

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参考提示:“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

“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精讲点拨】

本文的记叙、写景、抒情是如何相结合的?

参考提示:以抒情贯穿于记叙写景之中。第1段写亭之概况,第二层写朝暮图、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为主线贯穿起来。景中处处有情,真是情景交融。

【当堂达标】

(一)必做题

1.云归而岩穴暝。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2.D

3.相同的是:他们都有积极向上的思想境界。《岳阳楼记》中的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活理想。《醉翁亭记》中欧阳修抒发了与山水同乐的思想感情。

不同的是:《岳阳楼记》的作者“不以己悲”,以此规劝友人并勉励自己,表现了崇高的精神境界。而《醉翁亭记》的作者含有寄情山水来排遣谪居苦闷的情怀。

(二)选做题

1.①chú②duó2.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3.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4.幸生无事之时5.乐其岁物之丰成,安此丰年之乐。

第27课醉翁亭记


第27课醉翁亭记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朗读、背诵全文;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巩固对“骈散结合”句式特点的理解。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发挥想像,再现美文的意境,由此体会文章所构造的优美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懂得并学会在受到挫折不幸时,应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具有旷达的情怀。
【教学要点】
重点:正确理解文章意思,体会本文婉转化美的语言特点,欣赏作者构造的优美意境,这一学习重点,主要在反复诵读中感悟。
难点:欧阳修的“山水之乐”,为什么不是他消沉堕落的表现,而是他旷达情怀,积极的“与民同乐”的思想的体现?
【教学设想】
本文的语言代美,适于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语气、语调,再现文章所构造的优美意境。主旨的理解,要通过找关键句,分析作者情感脉络来完成。
【教学步骤】
四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
【新课探究】
一、解题
1.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列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三苏、曾巩、王安石]之一,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以荻杆画地教读。24岁考取进土,先后在地方和朝廷任职,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早年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革。
2.背景
本文选自《欧阳文忠公集》。庆历5年(1045),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上疏为其辩解而被贬为滁州太守。第二年,写了本文。欧阳修写此文时不过39岁,文中所说“年又最高”“苍颜白发”,都是夸张的写法。文章极其生动的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3.解题
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耶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
二、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老师提出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朗读。
要求: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语速适中,语句流畅,注意音韵铿锵。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滁(chú)壑(hè)琅琊(lángyá)潺(chán)酿(niàng)僧(sēng)辄(zhé)霏(fēi)暝(míng)朝(zhāo)而往伛偻(yu)(lǚ)洌(liè蔌(sù)射者中(zhòng)弈yì觥筹(gōng)翳(yì)
2.读课文,读清句读。
读清句读是理解文章的前提。此次朗读,完全可以借助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义,把握句意。这样在重新朗读时,就能体味出语句的停顿,读得韵味十足。
指导:本文骈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相邻的两组骄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
3.学生有感情的自读,并根据文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可逐段讲解)。
4.熟读课文,对照注释,翻译并理解课文。
原文: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lángyá)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chánchán),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zhé)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fēi)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文:
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的那些峰峦,树林和山谷尤其秀美。远看一片郁郁苍苍,显得幽深秀丽的,那就是琅琊山。顺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这就是酿泉。绕过山峰,走了一段曲折的路,看到一座四角上翘像张开的鸟翅似的亭子,坐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了。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给它命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的。太守跟宾客们到这里来喝酒,他喝得很少却总是喝醉,年纪又最大,因此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心意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内心领会到了,而后把它寄托在喝酒上。
看吧,太阳出来,林间的雾气逐渐消尽;暮云四合,岩谷洞穴变得昏暗起来,这明暗交替的景象,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野花开了,散发着幽微的香气;美好的树木枝叶繁茂,浓荫遍地;西风起,霜露降,天空显得空阔明亮;水位下落,石头显露出来——这就是山中四季的景象。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行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回答,老老小小你来我往,络绎不绝——这是滁州的人们在出游。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香,酒水清,各式各样的野味、野菜错杂地摆在面前——这是太守举行酒宴。酒宴上畅饮的乐趣,不是说有人弹琴奏乐;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筹码杂乱交错,人们时起时坐。大声喧哗——这是宾客们欢乐的图景。一个面容苍老、满头白发的人,昏昏欲倒地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落在西山,人影纵横散乱,这是宾客们跟着太守回去了。(这时)树林里变得昏暗了,上上下下一片鸟啼声,游人离去后,鸟儿欢乐起来。然而,鸟儿只懂得山林的乐趣,却不懂得人们的乐趣;人们只懂得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懂得太守(心中)自有他的乐趣。喝醉了能和大家一同享受快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表述这种快乐的,就是太守。太守是谁呢?就是庐陵人欧阳修啊。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复习第一堂课内容,找学生复述内容。
【新课探究】
一、整体感知、讨论课文的结构
1.朗诵全文。
2.朗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朗读时,应通过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3.提问:本文共有21个“也”字,每一个都表示一小层的意思,如此层层相因,逐步推进,使新的艺术境界不断出现,内容不断加深。请看看,每一小层都讲了什么内容?
讨论并归纳:
(l)环滁一琅琊一酿泉一醉翁亭(亭的环境)
作亭者---名之者---命名之意(亭名的由来)
(2)朝暮之景---四时之景---乐亦无穷(风景画)
(3)‘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人情画)
(4)太守归---宾客从---禽鸟乐(归时情景)
同其乐----述以文(点明主旨)
4.提问: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文章如何表现主旨的?
讨论并归纳:主线是“乐”字。
“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
作者的“山行”扣“闻水声”,都暗寓着一个“乐”字。至破题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平山水之间也”后,再补一笔,便借“山水之乐”,明白地道出了全文的主线。
下文又承“山水之乐”稍稍展开,写山中朝暮和四时之景并点出“乐亦无穷”,使读者渐入佳境。但这种“乐”趣,是人人都能体会到的,还不算奇。
待到“滁人游”“太守宴”“众宴欢”时,“乐”的内涵就加深了。因为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表现了“与民同乐”的境界。
文中用“太守醉”结束这一欢乐场面,也是有深意的,说明“醉翁之意”何止“在乎山水之间”,同时也在于一州之人。到全文结穴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的勾出全文的主旨。
5.小结:
全文以思想感情——一个“乐”字贯穿全文,以“乐”为主线。
第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解释“醉翁”及“醉”的意义时转入对写山水之爱,点出“乐”字。——山水乐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风景画)。仍点“乐”字。——四时乐
第三段写滁人、宾客、太守游山的情形(人情画)。仍与“乐”有关。——宴酣乐
第四段写宴罢归时情景,并点主旨“同其乐”,仍点到“乐”而“乐”中又嵌入两上“不知”暗示作者心曲。——禽鸟乐——太守乐
由此纵观全文,“乐”字贯穿全篇始终,“乐”是全篇“文眼”,主旨之所在。
二、分析第一段。
1.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2.思考与讨论
(1)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①滁州的地理特点?“环滁皆山也。”
②西南诸峰的特点?“林壑尤美”
③琅琊山的特点?“蔚然而深秀”
④亭的位置?“临于泉上”
⑤“来饮于此”中“此”指?醉翁亭
⑥自号醉翁的原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2)划分段落内部层次,理清文脉:
这段总写醉翁亭秀丽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分两层:第一层写环境并点题(……醉翁亭也。):环滁皆山→西南诸峰→琅琊(鸟瞰)→酿泉(由俯到仰)→醉翁亭(自下而上,点题);第二层写亭的得名:建亭者→名亭者→乐(题眼,主线),借解释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
(3)分析描写亭的环境的写景
写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亭赏心悦目的外景;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亭幽清的环境;接着写亭的近景,用乌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
方式——自远而近,由大到小,从大环境写起,层层烘染,步步推进,一步步把读者带入佳景,并交代了下文的游乐路线与环境。
小结: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琅琊秀色图→酿泉流水图→溪亭展翅图。
3.背诵此段。
三、分析第二段。
1.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2.思考与讨论
(1)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①朝暮景色的特点?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
②春夏秋冬景色?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③“乐亦无穷”的原因?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2)这段分别描写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是上段“山水之乐”的具体化。
解说: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时抓住各自特点来写。
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面展开,从早到晚,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明”“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幅画面。
写四季景则是横向铺排。从春到冬,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
写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之景,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
小结: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作者写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怀,因而作者感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
3.背诵此段。
四、总结
1-2节的内容及词语。
第三课时
【导入新课】
找学生试背课文1-2节。
【新课探究】
一、分析阅读第三段:
1.学生齐诵3节,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2.问题探究
(1)整体分析,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①酒宴上陈列的东西?写宴饮场面:从外到内
②描写“宴酣之乐”的句子?“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
③描写太守形象的句子?“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
(2)第三段写什么:可分为哪几层?段首的“至于”有什么作用?
描写太守与滁人游山宴饮之乐。可分为四小层。分别是“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其中“太守醉”是全段核心,其它俱是陪衬,写“醉”也是写“乐”。
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平列。
(3)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
为了给“太守宴”创设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
(4)这段的结构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用三个并列的层次来突出最后一个层次。在大小环境和众多人物中突出太守。
(5)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人们的欢乐体现在哪里?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太守见到这些,有着怎样的神态?
文中描绘:“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自己描述: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
作为太守,见此其乐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
(6)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写滁州百姓之乐中间,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二、分析第四段
1.学生齐诵4节,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2.整体分析,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本段写了写酒宴散,众人归的情景。
①描写傍晚情景的句子?“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②理解本段衬托手法的运用:
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③写醉与乐统一,点明主旨的句子?“醉能同其乐”
3.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4.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
“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5.背诵此段。
小结: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怕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俗人情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三、问题探究:
1.依据自己预习时读书的感受,大家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
学生自由发言,师总结概括: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
2.那么,我们如何来理解太守的醉呢?学生讨论。
师总结:太守是太高兴了。为何高兴呢,因为能与老百姓一起同乐。这是以醉写出他的快乐呀。(以醉写乐)找出带乐的句子,思考作者以醉写乐,但这乐真的是无忧无虑的乐吗?
明确:也不是的。是乐中含悲呀,为何?因为他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内心世界很复杂,只好借酒浇愁呀。所以,他乐中也含悲呀。
第四课时
【导入新课】
文言总结(作业)
【新课探究】
一、掌握课文注释的词语。(补充注释如下)
蔚然而深秀者:蔚然,草木茂盛的样子。
翼然,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
醉翁之意。意,情趣。
得之心,领会在心里。
杂然而前陈者:杂然,交错的样子。
颓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指醉醺醺的样子。
已而夕阳在山已而:不久,后来。
二、词类活用:
⑴名之者谁(“名”:名词作动词,“取名,为……命名”。)
⑵翼然(翼:名词作状语,象鸟的翅膀一样)
(3)太守之乐其乐(前一个:形容词活用为意动词,以……为快乐)
三、一词多义
而(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凡作为连接词语和有调整音节作用时,则可以轻读)
表并列泉香而酒冽(轻读)
表承接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游人去而禽鸟乐(轻读)
表修饰杂然而前陈者(轻读)
表转折而不知人之乐而乐亦无穷也(重读)

表陈述(用于描述景物)环滁皆山也。琅琊也
表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谓也
表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在乎山水之间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临:临于泉上者(居高而下)临溪而渔(靠近,在……旁边)
乐:乐亦无穷也。(名词。乐趣)游人去而禽鸟乐(动词,快乐、兴奋)太守之乐其乐(前一个:意动词,以……为快乐;后一个:名词,快乐)
谓:太守自谓也(称)太守谓谁(是,为)
四、句式
1.判断句:
环滁皆山也(“也”判断句)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者……也”表判断)
2.倒装句
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以得倒装)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临于泉上者,定语后置)
3省略句
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
五、成语:
醉翁之意不在酒: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地方。
峰回路转:形容山峰、道路迂回曲折,也指事情经过挫折失败后出现新的转机。
水落石出:水落下去,石头就露出来。比喻事情真相大白。
觥筹交错: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场面。
六、名句积累
1.欧阳修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乎山水之间也。
2.全文主旨句子:醉能同其乐
3.文中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微露主旨)
4.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意在干涉别国内政。
5.山间朝暮之景:朝:日出而林霏开。暮:云归而岩穴暝
6.山间四时之景:春:野芳发而幽香。夏:佳木秀而繁阴。秋:风霜高洁。冬:水落而石出。
7.全文正面描写醉翁亭的只有六个字,即:翼然临于泉上
8.太守自谓醉翁的原因是: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小结】
一、艺术特点:
1.结构严谨巧妙。以“乐”贯穿全篇,并层层推进,前后照应。用不同的虚词过渡,层次分明。
2.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
3.语言精练优美,流畅传情。
二、主题
本文通过对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愁怀的复杂感情。以“乐”为主线,用“醉”与“乐”的统一,写出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结构板书设计】
醉景:山水、朝暮、四时
以醉写乐
太守醉醉人:滁人游,众宾欢
与民同乐
醉情:娱情山水
形象精练,融情入景
文美
我们醉句式灵活,对散结合
情美
韵律独特,回环往复
【教学实践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