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朵杏花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31第18课《同桌阿伦》教案。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开始动笔写自己的教案课件了。是时候对自己教案课件工作做个新的规划了,这样接下来工作才会更上一层楼!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第18课《同桌阿伦》教案》,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第18课《同桌阿伦》教案放动画片《同桌的你》
导语:同学们,这首歌是否让你心潮澎湃,是否激起你某种情怀?是啊,同桌一个多么熟悉亲切的话题。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秦文君的《同桌阿伦》。希望同学们能够一读为快,一吐为快。
学习目标:
1.品味个性化的语言和心理描写。
2.理解贾里和阿伦友谊的变化过程,理解小说刻画的人物形象。
作者简介:秦文君,1982年开始文学创作,已出版作品400万字,代表作有《男生贾里全传》,《女生贾梅新传》,《小鬼鲁智胜》,《小妖林晓梅》,先后四十余次获各种文学奖,其中《男生贾里全传》、《宝贝当家》、《孤女俱乐部》等作品分别获国家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冰心儿童文学奖及上海第三届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中国作家协会第三第四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第三届全国优秀少儿读物一等奖;并多次在由读者投票产生的“知音奖”、“好作品奖”中获奖。
出示生词:
yíyangzhàohǎnxīcí
贻笑大方佯作肇事罕见奚落决一雌雄
做客真情屋————让真相大白(感知主题)
由于班主任的一次偶然安排,贾里阿伦成为了一对同桌,从此开始了一段在磕磕碰碰中不断发展的友谊。
出示板书:
开端————成为同桌
发展————遭讥讽,心中不平
高潮————动手打架友誼
结局————重归与好
畅游智慧泉——让发现闪光(评析人物)
联系上下文,体会下列句子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1.阿伦温厚地笑笑,很有力量地做了个手势。意思是说:
你这家伙!阿伦,听说有偏方可以治口吃,你快点去弄点来吃吃,
医好它,否则我得闷死。
2.“我,我……”阿伦说,“我坐惯了这,这里。”
“我简直喜欢上了这儿了!”贾里说。进入录音棚——让心情激荡(角色朗读)
进入录音棚——-让心情激荡(角色朗读)
分角色朗读要求:
1.要声音洪亮。2.要感情充沛。
3.要有角色特点。4.要有合作精神
走进共鸣区——让往事依依(畅谈友谊)
友谊是什么?
人之相交,贵在相识;人之相识,贵在相知。——孟子
友谊是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流。——俞伯牙
真挚的友谊犹如健康,不到失却时,无法体味其珍贵。--(英)培根
人生离不开友谊,但要得到真正的友谊才是不容易;友谊总需要忠诚去播种,用热情去灌溉,用原则去培养,用谅解去护理。--(德)马克思
来到创作室——让想象飞扬(语言表达)
总结:
友谊是一个会意的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一句真诚的话语,一个细小的动作。友谊永远扎根于你我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是啊,友谊永远是人们心中最美好的情感,希望同学们珍惜友谊,珍藏友谊!
来到创作室———让想象飞扬(语言表达)
你成长的道路上还有哪些类似的故事?
选一则,注意叙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经过,保持故事的完整性,中间可以穿插适当的抒情和议论。
相关阅读
第18课难忘九一八教案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你们清楚有哪些教案课件范文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第18课难忘九一八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第18课难忘九一八教案一、课程标准:
简述九一八事变的史实,知道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
了解西安事变的概况,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
二、学习目标和要求
1、知识与技能: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
2、过程与方法:多渠道收集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地图、音像等,了解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基本史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爱憎分明;中国共产党顾全大局的博大胸怀。
三、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
2、难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其意义。
四、学法指导:
抗日战争是一百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从九一八事变到1937年的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东北、最终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时期。课文三个子目内容紧密联系,围绕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展开: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把中国变成其殖民地的开始;此后中日民族矛盾日益上升,中国人们开始了局部抗战;民族的怒吼反映了民族危机加剧背景下中国民众抗日救亡运动高潮的到了;西安事变是国民党爱国将领在民族危亡、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感召下发动的,事变的和平解决初步实现了国共第二次合作。
一、局部抗战的开始: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一个重要步骤)
1、原因(补充)
2、经过:
时间年9月18日,借口:驻扎在我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有预谋地炸毁
铁路柳条湖附近的一段路轨,污蔑中国军队搞破坏,以此为借口挑起战争。这一历史事件称为。面对日军的进攻,国民政府采取了政策,导致
的沦陷。
3、国民政府不抵抗的原因:
不抵抗的恶果
4、影响
二、民族的怒吼(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战争进一步扩大,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1、背景:1933年,日本侵犯,国民政府。1935年,迫使
与签订,中国驻军
随后在五省策划,妄图。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2、表现:一二九运动:(时间)在爆发一二九运动,口号:
3、影响:
三、西安事变
1、背景:(补充中国面临的两种前途;原因;目的)
2、经过:12月12日,国民党将领和发动“兵谏”,扣押了,并通电全国,要求,。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又称。
3、问题解决:中国共产党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主张,并派出了以
为代表的中共代表团到西安调停。经过各方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
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4、意义:
五、练习检测
(一)达标反馈
1、下面不属于一二九运动的口号的是()
A、停止内战、一致对外B、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C、打倒日本帝国主义D、反对华北自治
2、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派到西安调停的人是()
A、毛泽东B、刘少奇C、朱德D、周恩来
3、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地是在()
A、上海B、北平C、沈阳D、长春
4、西安事变又称()
A、七七事变B、双十事变C、双十一事变D、双十二事变
5、2006年是九一八事变发生()
A、75周年B、72周年C、71周年D、70周年
(二)延伸拓展
1、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的目的是()
A、接受共产党的领导B、打击国内投降派C、取蒋而代之D、逼蒋抗日
2、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的根本原因是()
A、缓和国内社会矛盾B、变中国为其独占的殖民地
C、摆脱经济危机D、英美忙于应付本国经济危机
3、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事件是()
A、卢沟桥事变B、台儿庄战役C、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D、九一八事变爆发
4、1931年,导致日本占领中国东北的侵华事变是()
A、西安事变B、华北事变C、卢沟桥事变D、九一八事变
(三)巩固练习阅读下面材料:
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蒋介石给张学良的密电
请回答:(1)上述材料中“此”指什么时候?(2)材料体现了一种什么政策?(3)这一政策导致了什么后果?
第18课思想文化
第18课思想文化
课程标准:知道《资治通鉴》的作者和体例。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主要史实。
[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1)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2)佛教的传播及主要教义
(3)道教的兴盛及主要教义
2、能力培养:
(1)通过对佛教、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深远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佛教与道教的同异比较,培养学生概括比较的能力。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1)佛教的传播与道教的兴盛,一方面适应了统治阶层的需要,另一方面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宗教总是要全面辩证地分析。
(2)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读史不仅使人明了历史兴替,而且使人提高文化素养,我们要正确看待传统文化遗产。[教学要点]
1、重点:《资治通鉴》的内容、体例及史学价值;
佛教、道教的主要内容。
2、难点:佛教、道教的主要内容;
对佛教、道教的分析、评价。
[教具]
课本插图、教学软件、拂尘、教学课件
[教学方法]
比较教学法分组讨论法问题探究法讲授法
[教学设计]
1、导课:复习提问已学过的《史记》的有关内容,由此导入新课。
2、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投影“司马光图像”和“《资治通鉴》书影”
让学生读书、分组讨论,提出问题,然后师生共同解答。这样可让学生融入课堂,发挥主体地位,活跃课堂气氛,避免了枯燥乏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能提出的问题可有:
(1)《资治通鉴》是怎样写成的?
(2)《资治通鉴》记载了什么内容?
(3)《资治通鉴》是什么体裁?有何史学地位?
(4)什么是编年体?
(5)司马光为何能写出《资治通鉴》?等等。
可以让一组的同学提出问题,其他组同学回答,教师小结并解释书名的含义。
解答问题后,师结合课本《司马光手迹》图,提出问题:“我们应学习司马光的什么精神?结合自己的学习,你从中受到哪些启示?”以此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的培养。
师小结,《资治通鉴》被视为与《史记》并列的史学名著。指导学生列出表格比较《史记》与《资治通鉴》。(书名、作者、成书时期、体例、叙史范围、史学地位)
提问:同学们知道哪几种宗教?家喻户晓的是什么?(佛教)
学生回答后导入下一目题:
3、佛教的中国化
因为宗教较抽象,可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借用表演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投影《少林寺》图,让同学们说出知道的佛教建筑和石窟。
(2)请一位同学用一个形体动作让别人知道你是佛家弟子。
(3)通过以上两题让学生觉得“原来宗教就在我身边,肯定能学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后,教师分析讲解佛教的教义和“佛教传入中国后为什么能不断发展?”(佛教的中国化;教义的吸引力;统治者的支持。)。
(4)结合《中国历史教学软件》(七年级下)的佛教图片视频及课本上的《三教图》帮助学生理解佛教的中国化。
投影问题:我国古代反映佛教的一部文学作品是什么?(《西游记》)
《西游记》中有另一种宗教的影子,有哪一位同学知道是什么宗教?(道教)
学生回答后导入下一目题:
4、道教的兴盛
(1)投影《道教圣地青城山》,师介绍“道教是一种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汉后期形成。”请一位同学用动作表示道士心中想什么?(找一位同学到前面用拂尘表演)
(2)投影问题:“佛教与道教的主要不同点是什么?”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两种宗教的基本教义得出“佛教等待来世而道教更注重现实”的结论,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道教的基本教义。
(3)指导学生对佛教与道教从起源地、主要教义、政治作用和对文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列出表格。
(4)联系现实,展示《刘思影自焚后被抬上救护车》的图片,设计题目“今日说‘法’”:你认为法lun功是宗教吗?为什么?作为刘思影的同龄孩子,你有何感受?你想对还在练习的法lun功者说点什么?
通过此题对学生进行法制思想教育,提醒同学们对法lun功要“警钟常鸣,斗争到底”。
作业设计:
连连看——谁有信心连结
玉皇大帝
佛教如来佛
八仙
太上老君
道教孙悟空
菩萨
通过本次作业,可检验学生对佛教、道教是否真正理解掌握。
附:板书设计
第18课思想文化
《史记》与《资治通鉴》比较
佛教、道教异同比
教学后记
第18课《登泰山记》教案
第18课《登泰山记》教案
教学目的
一、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进而疏解文意。
二、指导学生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
三、指导学生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位形象而优美的语言,学习写作方法。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两课时教学。
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朗读环节,知道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思路。
三、利用预习的效果教学,重点突出一些疑难字、词、句,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解决,教师适当点拨。
四、结合练习一的回答,达到教学目的二、三,应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利用电视或电脑录放泰山风光与雄姿,并请去过泰山的同学说说自己是怎样登泰山的。那么古人是怎样登泰山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姚鼐的《登泰山记》
二、作者介绍(投影)
《登泰山记》选自《惜抱轩诗文集》,作者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他因室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轩全集》,他所选编的《古文辞类纂》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
桐城派: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创始于方苞,经刘大櫆、姚鼐的发展,形成完整的理论,三人并称“桐城三祖”,姚鼐被称为领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张,讲究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兼长,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写景散文尤有独特成就。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依据节奏推知句意。
2、默读全文,要求学生参阅注释,理解文章大意,并提出自己难以理解的词句,教师点拨,学生讨论,揣度词义,并将重点词语形成板书。
泰山之阳——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这里指泰山的南面。
其阴——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北面。
乘风雪——乘:趁,这里有“冒着”的意思。
长城之限——限:界限,这里指城墙。
遂至山巅——巅:顶峰,颠峰。
半山居雾——居:停留。
戊申晦——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
极天云一线——极:尽,尽头。
绛皓驳色——驳:杂,错杂。
尽漫失——漫失:模糊、缺损。
僻不当道者——僻:偏僻。
明烛天南——烛:名词作动词用,照。
3、指导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画出作者登山线路图,进行比较,看谁画得准确。
四、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1、全文有五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学生发言、明确;
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
第二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巅后所见的景象。
第三段:集中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
第四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
第五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
2、讨论:作者是从何地动身?登山的方位在何处?简述第一天行程和第二天所观之景。
明确:作者从泰安动身,西南麓(日观峰之南)登山。
第一天:从南麓循中谷入山,经天门,越中岭,再循西谷达到极顶,其时天色已晚。
第二天:晨五鼓往日观峰日观亭观日出,然后参观名胜古迹,最后补记泰山极顶的景物特点。
3、思路(板书)
交代泰山位置——记述登山过程——描绘日出美景——返记人文景观——补写自然景观。循序渐进,一线贯穿
综观全篇,文章紧紧围绕作者的游踪进行,叙述了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我们对泰山的向往,感觉到祖国山河的壮美。
五、布置作业
1、巩固重点字词,完成练习二。
2、背诵课文。
3、思考:作者是如何准确写出登山路径的?如何精彩描绘泰山日出美景的?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领略了泰山的高峻、雄伟,那么作者是如何登上这“五岳独尊”,游是如何精彩地描绘险峰之上那“无限风光”的呢?
二、精彩片段分析
讨论:1、第二段作者详写登山的过程,精读,说出作者的登山路线,写景特点。
明确:(板书)
先写:京师——泰安,点明时间和节令。
再写:山麓——山顶。
路程:四十五里(远)
石级:七千有余(高)
路线:中谷——西谷——山巅(险)
最后顶景: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壮阔、上)——晚日照城,汶水、徂徕如画(雄浑、下)半山居雾若带然(高峻)——(远——近)
2、文章通过景物变化写泰山顶上的日出,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景物变化的?描写了怎样的胜景?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现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换面。(板书)
日出前: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日出时: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日出后;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色彩点染——绚丽壮美
3、全班齐读第三段,体会写法特点和感情。
总结:通过描写山顶所见景观和日出胜景,表达出作者的喜悦心情,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赞美祖国山河的强烈感情。
4、找出文中几处使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体会特点和作用。
明确:
(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这是初登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负白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用语新颖、传神。进而说苍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
(2)“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这是在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着的云雾好像飘带一般,使人感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
(3)“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这一比喻写出了西海诸峰的特点,更显出日观峰的雄峻,且赋予山峰以人的情感,形象而生动。
三、写作特点
讨论、交流、举例分析。
明确:
1、章法严明,剪裁得当。
2、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巧妙进行烘托。
3、用笔简洁,词语精当。
4、句式多变,用此灵活传神。
归纳总结;
本文无论从清晰的思路,还是简洁明净的语言,亦或是色彩鲜明、生动的描景,都可见桐城派古文家锤炼语言的功力,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四、齐背课文,进一步体会以上特点。
五、布置作业
1、熟练背诵课文。
2、完成练习一(3)
3、写一段冬季雪景片段,具体生动地写出景物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