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27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加与减三教案(新北师大版)。
第六单元教案
教学计划
一、学习内容:
10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退位减法,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10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退位减法,是在学生掌握了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以及10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多位数四则运算的基础。在教学种借助直观模型,在操作过程中探索计算方法,提供多样的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三、学习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理解10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与退位减法。
2.探索并掌握10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与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会算法多样化,初步发展估算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的运算与生活的联系,体会计算的乐趣,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
1.掌握10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能根据情境提出简单的问题,并能根据要求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问题。
五、教学难点:
使学生选择适当的方法,能正确的、迅速的计算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课时安排:
图书馆1课时
摘苹果1课时
练习四2课时
阅览室2课时
跳绳2课时
练习五2课时
教学内容
图书馆
课时
1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知识间的迁移能力,以及实际应用的能力,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3.感受数的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图书馆”主题图。
(1)请学生观察主题图,提出数学问题,请学生先在小组中讨论。
(2)在本子上写出所提问题。
二、自主学习,体会算理。
1.尝试解决问题。
问题:童话世界和格林世界一共多少本?
(1)学生尝试计算。
(2)独立列式。
2.探索算理。
(1)借助小棒。
(2)借助计数器,进行拨珠计算,先拨出28,再在个位上拨出4,个位上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个位上剩2,十位上的2加上1就是3,合起来就是32。
(3)列竖式:28
+14
32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完成“试一试”第1小题。
(1)学生试着画一画,再算一算,说一说。
(2)根据情境图,列出算式。
2.完成“试一试”第2题。
(1)在数线图画一画,算一算,并结合画图说一说。
(2)利用数线计算进位加法。
四、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第69页1、2题。
学生独立完成。
2.完成课本第70页3、4题。
让学生说一说图意,再列式计算。
五、课堂作业。
课本第70页“练一练”第5、6题。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图书馆
童话世界和格林世界一共有多少本?
28+4=32(本)
8+4=1228+2=30
20+12=3230+2=32
28+4=32(本)
28
+14
32
答:童话世界和格林世界一共有32本。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摘苹果
课时
1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2.发展估算意识以及实际应用的能力,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3.感受数的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情境图。
引导学生理解图意,说说图中都有哪些数学信息。
2.估一估,这个箱子装得下吗?
学生试着估一估,并说一说自己的估算方法。
学生可能的方法:
(1)把两个数中的一个数看成整十数。
①把17估成20,38不变,20+38=58,5860。
②把38估成40,17不变,40+17=57,5760。
(2)把两个数都看成整十数:把17估成20,把38估成40,20+40=60,60=60。
二、探究学习,体会算理。
1.尝试解决“一共有多少个苹果?”
(1)列式计算。
(2)全班交流算法。说算法同时借助小棒说明自己是怎么想的。
(3)问题:这道题,在竖式计算时从哪位开始加方便呢?为什么?
(4)总结提升。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请学生把几种算法进行小结。教师完善。
38
+117
55
2.算一算,说一说。
(1)学生试着计算,并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用竖式计算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2)师生一起进行小结。
(列竖式计算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满十向前一位进1)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完成课本第72页“练一练”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
2.完成课本第72页“练一练”第3题。
学生先独立计算,再引导学生观察每组算式中加数与和,说一说上下两题之间的联系,找一找变化规律。
四、拓展练习。
完成课本第72页“练一练”第5题。
(1)学生准备6张写有班级和人数的卡片,先尝试把能坐一辆车的两个班安排在一起。
(2)交流想法:学生可能会说把人数最多的和最少的班级安排在一起。问: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3)把班级人数抽象出来,让学生试着用线连一连。
五、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板书设计:
摘苹果
把38看作40,17+40=57,装得下。
把38看作40,17看作20。40+20=60装得下。
一共摘了多少个苹果?
38+17=55(个)
38
+117
55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练习四
课时
2
教学目标:
1.通过情境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同时提高学生计算的速度,以及计算的正确率。进一步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与要求。
2.培养学生对知识应用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通过练习,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认真仔细的计算好习惯。
教学重点:复习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复习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算一算
9+18=38+36=44+36=72-31=
二、创设情境
1.课件出示课本第73页第3题。
(1)学生先独立思考,弄清题意。
(2)分别计算出每个算式的得数,把得数相同的小动物连在一起。
(3)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2.课件出示课本第73页第5题。
引导学生弄清题意,试着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3.课件出示课本第74页第7题。
(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如20与某数的和在65—75之间,才算打中。
(2)全班交流。指名回答。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第73页第1题、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
四、拓展练习
1.完成课本第74页第6题。在教学渗透估算的方法。
2.完成课本第74页第8题。
(1)教学时说清游戏规则。
(2)指名两名学生示范,再组织全班进行游戏。同桌一人说一个数,合作完成游戏。
五、课堂作业
课本第73页第4题。
六、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阅览室(第1课时)
课时
2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知识间的迁移能力,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感受数的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1.出示:“阅览室”的主题图。
(1)请学生观察主题图,然后提出数学问题。
(2)请学生先在小组中讨论。在小组中讨论完后,再在自己的本子中,写出所提的问题,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
学生可能提出:
(1)儿童画报还剩多少本?
(2)故事书还剩多少本?
(3)连环画还剩多少本?……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应给予鼓励
二、自主学习,探索算理。
1.以“儿童画报还剩多少本?”为例。
(1)要求这个问题,需要哪些条件。
(2)让学生尝试计算,并让学生有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
2.探索算理。
请学生汇报,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补充,帮助。
(1)借助小棒。
(2)借助计数器,进行拨珠计算。
.(3)10-7=3,20+3=23。
(4)
30
-7
23
注意:用竖式计算时,学生容易忘记减被借走的“1”,
教学时要结合摆小棒或拨计数器,帮助学生理解。写竖
式时,一定要把被借走的“1”点在十位上,这样才不容易忘记。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课本第76页“试一试”第1题
(1)学生试着完成,指名板演。
2.完成课本第76页“试一试”第2题
指名回答,并说一说计算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3.完成课本第76页第1、2题。
先让学生算一算,再说说发现了什么。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学会了吗?
板书设计:
阅览室
.
儿童画报还剩多少本?儿童画报还剩多少本?30-7=23(本)30-7=23(本)
10-7=320+3=23
·
30
-7
23
答:儿童画报还剩23本。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阅览室(第2课时)
课时
2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知识间的迁移能力,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感受数的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请说一说退位减法应该如何计算。
二、自主探索
问题:“故事书还剩多少本?”
(1)学生先独立尝试,再用小棒和计数器分别说明口算和笔算的道理。
(2)计算“25-8”遇到个位不够减的情况,学生可能会想到很多方法。
(3)结合竖式计算,提问“在用竖式计算时看到退位点,你想到了什么?”
·
25
-8
17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第77页第8题。
学生观察图意,再试着列式解答。
2.母亲节到了,我要折50只纸鹤送给妈妈,已经折了5只,还要折多少只?
3.33人去看电影,只有9把椅子,还需要多少把椅子?
四、课堂作业
课本76页第3题,课本77页第5题,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学会了吗?
板书设计:
阅览室
.故事书还剩多少本?故事书还剩多少本?
15-8=7(本)25-8=17(本)
7+10=17
·
25
-8
17
答:儿童画报还剩23本。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跳绳(第1课时)
课时
2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操作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的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初步的解决有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连续退位减法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出示主题图(小东、小红和小亮在跳绳),并配上解说:今天,小东、小红和小亮利用课间操的时间进行了一场跳绳比赛,老师把比赛结果制作成了一张统计表,请大家看看,说说你从统计表中得到了那些数学信息。学生看表
二、探索新知,从问题情景中探索算法。
1.根据数学情景和信息,提出相关问题。
在小组中说说,从统计表中你可以向大家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汇报:
小东比小红多跳几下?小亮比小红多跳几下?小红比小东少跳几下?小红比小亮少跳几下?
或者提出小东和小红共跳了几下?小亮和小红共跳了几下?小东和小亮共跳了几下?
学生根据这些问题,进行解决。
2.合作探究小红比小亮多跳多少下?
(1)学生独立列式。(学生说算式,教师板书:40-28=)
本节课我们继续探究两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2)估计40-28的得数大约是多少?
学生可能想法:
①把28看成30,40-30=10;
②把28看成20,40-20=20。
(3)上面哪些估算方法把差估计大了?哪些把差估计小了?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可能想法:
①把差估计小了,本来要减28,却减了30,减去的多了,剩下的就少了。
②把差估计大了,本来要减28,却减了20,少减了,剩下的就多了。
说明正确的结果应该比10大,比20小。
3.探究算理。
(1)尝试计算“40-28”的得数是多少?
(2)交流算法。
①40-20=20,20-18=2
②40-30=10,10+2=12
③用竖式计算40
-28
12
让学生一边拨计数器一边说理由。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独立探究小亮比小东少跳多少下?
(1)个人试做。
(2)全班交流。
2.完成课本第78页,“算一算,说一说”中的题目。
四、课堂作业
课本第79页“练一练”第1题。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可以跟同学们分享一下。
板书设计:
跳绳
小红比小亮多跳多少下?
·
40
-28
12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跳绳(第2课时)
课时
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掌握100减两位数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3.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连续退位减法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快速口算下列各题。
48-15=91-3=34-22=23-5=
56-34=42-9=47-27=72-7=
2.交流: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二、自主学习
1.课件出示“100-48=?”。
(1)学生自己探索,说一说应该怎么算,学生可能会有以下算法。
①从100中减去40再减去8;
②把48看成50,“100-50”,多减了2再加上2;
2.拨一拨,再试着用竖式算一算。
(1)说一说计算时的困难在什么地方。
(2)要求学生在计数器上把借的过程演示出来,边说、边拨。
(3)让学生对照竖式,联系拨的过程,说说怎样借数。为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计算过程从哪位借了数,就可以这一位上面点上退位点,做个标记,以免忘掉。
··
100
-48
52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第80页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完成课本第80页第2题。
先引导学生看清题意,再列式计算,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3.完成课本第80页第6题。
以竞赛的形式进行练习。
四、拓展练习
课件出示课本第80页第7题。
可以让学生找出每种动物运动员的数量,思考怎样分配合适。
五、课堂作业
课本第80页第4、5题。
六、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跳绳
··
100
-48
52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练习五
课时
2
教学目标:
1.巩固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并通过数学游戏,灵活地应用于具体的问题中。
2.培养学生仔细检查的好习惯。
3.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巩固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将所学知识灵活地应用于具体的问题中。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用小棒或计数器做一做,再用竖式算一算。
90-47=57-19=100-28=(集体订正)
二、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第81页第2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得数对不对,再学着分析错误的原因。
2.完成课本第82页第6题。
先让学生独立做题,然后请做得快的学生介绍经验。
3.完成课本第83页第8题。
练习时,可先计算出结果写在鱼尾上,再将3个得数进行比较,比较时,要提示学生看清题目要求,弄清排列顺序。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完成课本第82页第4题。
(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题意。
(2)学生独立解答,全班交流。
2.完成课本第82页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四、拓展练习。
完成课本第83页第9题。
本题是开放题,学生可能有不同的买法,只要总价不超过50元。
五、课堂作业。
完成课本第83页第10题。
六、课堂小结
小朋友们,通过这节课我们再一次巩固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能够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老师相信,你们的收获一定也很多,请把你的收获告诉给你的爸爸、妈妈还有小伙伴们。
课后反思:
编辑推荐
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加与减二教案(北师大版)
第五单元加与减(二)
单元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10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经历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形成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课时安排:
共分7课时。
小兔请客…………………………………………………………1课时
采松果……………………………………………………………1课时
青蛙吃虫子………………………………………………………1课时
拔萝卜……………………………………………………………1课时
收玉米……………………………………………………………1课时
回收废品…………………………………………………………1课时
练习三……………………………………………………………2课时
教学设计教案修改
第五单元第1课时总第26课时
第1节:小兔请客
教学内容:教材第49、50页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能正确在掌握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2、能正确熟练在进行整十数加整十数的加减法计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100以内的整十数加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个十是()5个十是()8个十是()10个十是()60里面有()十90里面有()个十
二、创设情景
今天是小兔子的生日,她想请你们参加她的生日宴会。你们愿意参加吗?(板书课题:小兔请客)
三、探究新知。
1、师:瞧,小兔邀请了哪几个好朋友?(出示主题图)小猴是个“数学迷”,他发现每盘都有10个果子,看到这么多的果子,他马上就想提一个数学问题。你知道小猴子会提什么问题呢?
(1)同桌说一说。(2)指名交流。
2、光会提问题还不行,你们会解决这个问题吗?(1)先想一想,再用你手中的学具摆一摆、拨一拨。(2)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和算法。(3)指名说算法和算式。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20+30=50。30+20=50。3、小结:在加法算式里“+”前面和后面的数都叫加数,等号后面的数叫和。
4、师:忽然,小刺猬的家里有急事,让他回家。小刺猬望着这么好吃的果子,真舍不得走,怎么办呢?他灵机一动,在盘子里打了一个滚。他得意地走了,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小朋友,现在你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了?(指名提问题)
5、师:你们能用上面的方法自己解决吗?
(1)小组讨论:怎样列式,怎样计算?(2)个别同学全班交流。
教师板书:50-10=40
6、师:加法算式里各数都有名字,减法算式里各数也有名字,你能给他们也起一个名字吗?请学生说出减法算式里的各部分名称,并板书。
7、请学生独立完成书上练习,学生独立完成之后,请个别学生说一说这两道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四、巩固提高
1、刚才同学们都表现得非常好,小白兔决定带大家玩一个小游戏。(玩开火车游戏)出示课本练一练第3题,快速口答。
2、三只母鸡找不到自己的孩子了,请你快速的找出每个小鸡的妈妈是谁?
3、出示果园图,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4、练一练第2题:看一看,填出答案。
五、教师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小兔请客
20+30=5050-10=40
︱︱︱︱︱︱
加加和被减差
数数减数
数
第五单元第2课时总第27课时
第2节:采松果
教学内容:教材第51、52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体会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口算这些加法。
2、用加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意识。
3、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情,以积极思考、操作实践并与同学合作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点:体会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用加法计算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小朋友,今年小松鼠采松子大丰收啦!。松鼠妈妈和小松鼠一组去采松子,松鼠妈妈说:“我已经采了25个松子。”小松鼠数了数说:“哦!我采了4个松子”你想向小松鼠提什么问题呢?
2、学生提问,学生提的问题已经学过就口答解决。3、一共采了多少个松子?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请小朋友同桌的两位小朋友扮两只小松鼠,演一演采松子的过程。想一想怎么算?同桌说说。
2、交流汇报:通过刚才的采松子活动,你知道“一共采了多少个松子?”该怎么算了吗?指名学生说出自己的算法。
3、列出算式:25+4=294+25=29
4、该怎么样计算呢?你是怎样想的?
方法一:拨计数器。先在十位上拨2个珠子,在个位上拨5个珠子,就是25,再在个位上拨4个珠子,个位上就有9个珠子,就是29。
方法二:摆小棒。先摆上2捆,再摆上5根,就是25,然后再在5根旁边摆上4根,一共就是29根,也就是25+4=29。
方法三:口算。5+4=9,再加上20就是29。
5、你还能提什么问题?
(1)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2)同桌的同学交流演示。(3)指名学生列式:25-4=21(4)你是怎么想的?(5)指名学生说一说。
三、从生活中体验
1、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实际问题。(1)小红摆25根小棒再放4根,一共有多少根小棒?(2)小明有25根小棒,拿走4根,还剩多少根?2、练一练:师引导学生逐题解答,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并列出算式。
四、巩固深化,应用新知。
1、出示课件“练一练1”:学生看课件,说一说图的意思。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集体订正,并讨论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2、出示课件“练一练3”。问:图中已告诉了我们什么?①知道了大恐龙和小恐龙的身长,就可以解决什么问题?②求“大恐龙比小恐龙长多少米“或小恐龙比大恐龙短多少米”用什么方法,为什么?③学生做完后和同桌互相说一说。
3、拓展练习:
第5题想一想,填一填:
根据练习你能像上面那样写出一组算式吗?
板书设计:
采松果
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几个小松果?
25+4=(个)25-4=(个)
5+4=95-4=1
9+20=291+20=21
第五单元第3课时总第28课时
第3节:青蛙吃虫子
教学内容:教材第53、54页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学会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法算式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初步学会应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3、学生渗透环保和爱护动物的教育。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经历探索运算方法的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猜谜语:小小游泳家,说话呱呱呱,常在田里住,捉虫保庄稼。猜一种动物。(青蛙)
2、那青蛙对我们有这么大的好处,我们应该怎么对待它们呢?
3、小结:青蛙可以把庄稼里的害虫吃掉,那农民就不用把农药播在庄稼里,这样对我们的环境就可以起到绿化的作用。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出示主题图,提出问题
(1)我们现在已经知道青蛙吃害虫的只数了,小朋友们讨论一下,想想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2)学生讨论分组讨论。
(3)集体反馈,教师板书:
①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②大青蛙比小青蛙多吃了多少只?③小青蛙比大青蛙少吃了多少只?
2、探究解决方法:
(1)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怎么列式板书:56+30=
(2)讨论算法:
计数器上拨珠计算:56里有5个十和6个一,就在计数器的十位上拨5个珠子,在个位上拨6个珠子,再加上30,30里有3个十,在十位拨3个珠子。结果是86
(3)除了在计数器上拨珠计算的方法,你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可以很快的想出得数吗?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用数小棒的方法)
(4)求大青蛙比小青蛙多多少只?怎么列式计算?①板书:56-30=26(只)
②那它在计数器上又该怎么拨珠呢?
③先拨5个十和6个一,那减去30,该怎么办?(在十位上拿掉3个珠子)现在还剩下几个十和几个一,是多少?所以56-30=26
④还可以用什么方法算出得数,讨论一下。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练一练第1题:
①读一读题目请你挑选一个你喜欢的问题进行解答。②小啄木鸟比大啄木鸟少吃了多少虫子?它们一共吃了多少虫子?
2、练一练第5题:
①38只青蛙在举行大合唱呢!你们听,他们唱得好听吗?②青蛙们唱完了,他们都回家了,荷叶上还剩几只青蛙(5只)对,那你们知道跳下去多少只吗?③怎么样列式计算?讨论一下。
3、学生要去春游,口渴想喝水,箱子里只有30瓶水,但是向阳小学却来了42名同学,你们说,这些水够不够他们喝呢?还缺多少?请同学们讨论讨论,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板书设计:
青蛙吃虫子
一共吃了多少只虫子?小青蛙比大青蛙少吃了几只虫子?
56+30=□(只)56-30=□(只)
50+30=8050-30=20
80+6=8620+6=26
第五单元第4课时总第29课时
第4节:拔萝卜
教学内容:教材第55、56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下,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3、初步学会应用加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加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
教学难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竖式写法。
教学过程:
一、动画激趣
1、又到了收获的季节,小白兔和小黑兔到地里拔萝卜。根据动画情节,请你来提数学问题?
(1)小白兔拔了20个萝卜,小黑兔拔了40个萝卜,一共拔了多少个萝卜?你会解答吗?列式:20+40=60(个)
(2)小白兔拔了30个萝卜,小黑兔拔了6个萝卜,一共拔了多少个萝卜?列式:30+6=36(个)
2、如果小白兔和小黑兔拔的萝卜的个数刚好都不是整十数,你还会计算吗?
3、出示情境图:请你说一说你能找到什么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呢
4、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小白兔拔了23根,小黑兔拔了36根。两只小兔一共拔了多少根萝卜?
二、新知探究:
1、请你们四人小组讨论如何列式和解答,在组内说一说2、四人小组学习研究。(教师巡视)3、小组汇报。
(1)先算20+30=50,3+6=9,再算50+9=59。
(2)36+20=56,56+3=59
列式子计算的,把6和3对齐,2和3对齐,6+3=9,2+3=5,所以得数是59。
(3)小结:刚才这位同学的方法就是列竖式计算。列坚式计算时,谁想提醒大家要注意什么?注意要把数位对整齐。
2、还有不同的方法吗?讨论汇报:先在计数器上拨36,然后在个位上再拨上2,在十位上拨上3,我就知道是59。6、试一试。
(1)同学们太聪明了,想出了这么多的办法解决了这道加法问题。
(2)45+32、26+13,你会算吗?用你喜欢的方法想算哪道题就算哪道题,并和同桌说说你的算法。不明白的,请大胆说出来,老师愿意与你一道研究。
(3)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说,再全班交流。
三、巩固练习
1、请你试着在本子上列竖式:
43+22=32+54=62+14=
2、键盘上有36个黑键,52个白键,一共有多少个键盘?思考:你准备如何列算式,如何解答呢?
(2)有55只天鹅,又飞来14只,你准备提一个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呢?你想怎么样解决它呢?
(3)全课总结:
学完了今天的知识,你有什么样的收获?
板书设计:
拔萝卜
23+36=□(个)
23+36=59
30+20=502336+20=56
6+3=9+3656+3=59
50+9=5959
第五单元第5课时总第30课时
第5节:收玉米
教学内容:教材第57、58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3、学会用竖式进行减法运算。
4、初步学会应用加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加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用竖式进行减法运算。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主题图:淘气和笑笑来到玉米地里准备收玉米。
2、分小组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
3、你能从这幅图中找到什么样的数学信息呢?汇报:淘气收了57个玉米;笑笑收了42个玉米。
4、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会解答吗?淘气收了57个玉米,笑笑收了42个玉米。笑笑比淘气少收了多少个玉米?
二、探索减法的计算方法
1、这个问题用什么方法计算,算式是什么呢?57-42=?你知道57-42的结果是多少吗?(多请几个学生来说,只说答案)
2、这么多孩子都知道答案了,那老师有一个要求了,你能用几种方法得出57-42=15的?与你的同桌互相当当小老师,看看你说的方法他能不能听明白?
A、拨一拨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拨的?(请学生到展示台演示)(先拨57,57中的5表示有5个十,所以十位拨5,7表示7个一,所以在个位拨7;再拨42,十位拨4,个位拨2.)为什么在十位拨4个位拨2呢?(再请一个孩子边拨边说)(全班跟着老师一起拨珠)
B、算一算
1、怎样算出57+42=?
A:57-40=1717-2=15
B:50-40=107-2=510+5=15
…(教师巡视,看学生都用了哪些算法,重点看有没有用竖式计算的,如果没有,后面的竖式法就由教师讲解。如果学生说出,就让学生来讲。)C、竖式计算方法
让学生来说。我们以前写的算式是怎样写的?(手势)(横着写的)XX同学是怎样写的?(竖着写的)这种竖着写的算式我们就叫竖式。所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种竖式计算方法。哪些孩子会这种竖式计算方法?你能说说怎样列竖式,怎样算吗?
小结:自己归纳,再得出: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第58页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选择一道题与同桌交流算法。汇报结果及算法。
2.完成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3.完成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汇报、订正观察两道题的区别与联系,在小组内交流发现。
四、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收玉米
笑笑比淘气少收了多少个玉米?
□○□=□(个)
方法一:方法二:方法三:
57-40=175750-40=10
17-2=15-427-2=5
1510+5=15
第五单元第6课时总第31课时
第6节:回收废品
教学内容:教材第59、60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在运算过程中,借助学具的操作,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能正确地列式并进行计算。
3、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借助学具的操作,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能正确地列式并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看老师的手里拿的是什么?(出示一个空瓶子)这种瓶子埋在地下好多年也不会腐烂,对庄稼的生长有影响。
2、针对这种情况,同学们说该采取什么措施呢?(回收)回收是个好办法,对回收的废品有的还能再利用,不能利用的也可以进行有益的处理。这不,小林、小红、小青已经行动了,我们去看一看吧。出示主题图,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一下这里有哪些数学问题。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1、师组织学生观察:图上给我们什么信息?学生用语言描述所给的信息。
2、思考: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小组合作交流。
3、学生代表汇报:小红收集了多少个?小青收集了多少个?
同学们提的问题很好,该好如何解答呢?请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并用你的小棒摆一摆吧。
4、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并用你的小棒摆一摆。教师巡视指导。组织学生汇报。
5、先摆小林的13个,小红的比小林多3个,就再摆3个,结果小红就是13加上3个共16个,算式是13+3=16(个)。
6、用小棒摆一摆小青收集数量。说出是怎样摆的,小青有多少个?
先摆小林的13个,小青的比小林少4个,就再摆4个,结果小青就是13减去4个共9个,算式是13-4=9(个)。
7、小结: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用加法;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用减法。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的第二题。
用小棒摆一摆,再画一画,然后列式计算。做完后说一说是怎样想的、怎样解决的。
2、出示口算卡“接龙练习”完成第5题。做完后集体订正。
3、完成第1题:指导学生看图提出数学问题,组织交流,并写出算式的得数。做完后集体订正。
4、完成第3题:指导学生看图.笑笑比淘气多折了6颗,应当用加法计算。四、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又有什么收获呢?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收获和不足。
板书设计:
回收废品
小红收集了多少个?
分析:比小林多3个,就是比13多3
13+3=16(个)
小青收集了多少个?
分析:比小林少4个,就是比13少4个
13-4=9(个)
第五单元第7课时总第32课时
第7节:练习三
教学内容:教材第61、62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和习题中,针对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等知识点进行巩固。
2、百以内加减法的竖式计算巩固。
3、结合所学内容尝试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提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巩固基础知识,通过习题的练习能灵活运用知识点
教学难点:提高解题的准确率,尝试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提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复习。
经过这个单元的学习,我们掌握了许多数学知识,我们先来对本单元所学习的内容作一个简单的回顾:
1、在小兔请客一节里学习了算式30+20=50和50-10=40,还知道了加减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2、在采松果一节里,我们能看图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时,我们用到了算式25+4=29。
3、在青蛙吃害虫一节里,我们会用计算器演示计算过程,在计算56+30=?时,我们知道十位和十位相加,个位和个位相加。
4、在拔萝卜一节里,学了用竖式计算百以内加减法,竖式计算时数位要对齐。
5、这一单元我们学得很有趣,小兔、松鼠、青蛙成了我们的好朋友。
第五单元第8课时总第33课时
第7节:练习三
教学内容:教材第63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和习题中,针对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等知识点进行巩固。
2、百以内加减法的竖式计算巩固。
3、结合所学内容尝试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提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巩固基础知识,通过习题的练习能灵活运用知识点
教学难点:提高解题的准确率,尝试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提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习题巩固:
第1题,用计数器拨一拨动手操作后再进行计算,对于口算有困难的同学可以用竖式算。
第3题,直接写出得数,对于口算有困难的同学可以用竖式算。
第10题,提醒学生注意数位对齐,教师可以再多出一些类似的练习。
第6题,给出了结果,请学生写出算式,如:27+10=3749-12=37等。教学时可以多出几个得数请学生做。
第11题,引导学生有条理思考。如:
先取4,看53元的裤子能和哪件上衣搭配,只要3;再取5,看41元的裤子能和哪件上衣搭配,有2和3。这样可以做到不重不漏。
第10题,男孩:22+6=28(元)女孩:买一个游泳圈还差3元。23-20=3(元)或20+3=23(元)鼓励学生看图提出问题。
如:买一个足球和一个篮球需要多少钱?足球比游泳圈便宜多少钱?……
第11题,(选作)其中后两题答案不唯一。鼓励有能力的学生想出更多的算式。
第13题,数学游戏,神奇的算式。
鼓励学生发现算式更多的特点。如在加法算式中,两个加数十位和个位上的7位置颠倒,各是由两个重叠7组成;在减法算式中,减数个位都是1,差的十位都是1,……
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新北师大版)
第一课时买铅笔
学习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2-3页。
学习目标:
1、在买铅笔的情境中探索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理解算理。
2、能正确计算十几减9的减法,并能简单运用。
3、培养善于思考,倾听的学习习惯,能理解他人的不同算法。
学习重点:学会正确的计算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
学习难点:对退位减法的理解,感知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学习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背“凑十”儿歌。
2、口算练习(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3+8=6+4=9+6=10-8=15-5=+
8+7=4+9=16-5=8+8=5+9=
3、填一填
9+()=13()+9=15
二、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买过文具吗?小兔妹妹和你们一样也买过文具,看看它是怎样买文具的,好吗?(课件出示课本主情景图)
师:在袋鼠妈妈开的文具店里,小兔妹妹正在买铅笔(板书课题:买铅笔)。
师:谁能说说小兔妹妹说了什么?袋鼠阿姨一共有几枝铅笔?卖给小兔妹妹几枝铅笔?你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谁来试试看?(可多抽两个孩子)(师板书:有15枝铅笔,我买9枝铅笔,还剩几枝铅笔?)
2、独立思考,探索算法。
师:解决“还剩多少枝?”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根据学生回答,师板书:15—9=
师:说说你为什么用减法呢?
师:15-9怎样算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请小朋友们和同桌用小棒代替铅笔摆一摆,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同桌交流,老师巡回指导。
师:现在请小朋友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全班交流,师整理板书。
(1)数数法从15里面1根1根地减。
师板书:数
(2)把15分成5和4
师:你为什么要分成5和4呢?
师板书:15-5=1010-4=6
(3),破十法把15分成10和5先用10-9=1,再用1+5=6
师板书:10-9=11+5=6
(4),想加法算减法因为9+6=15,所以15-9=6
师板书:9+()=15
师:孩子们真棒,想出这么多的算法,说明你们都是爱东脑筋的孩子。你最喜欢哪一种?
师:现在老师来考考你,用你喜欢的方法算算“16-8=”你是这样算的?
师板书:16-8=(8)10-8=22+6=8
3、尝试练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17―9=12-9=
请两位小朋友板演,其余小朋友做在自己本子上,师巡回指导。并请两位小朋友说一说自己的算法。
三、巩固算法
1、完成算一算。生独立做,师巡回指导。
请4位小朋友说得数,你是怎么算的?生生评价,师写过程和得数。
2、完成练一练第1、2、3题
10-9=11-9=16-9=13-9=
18-9=19-9=12-9=15-9=
生独立完成,师订正结果。
3,游戏“摘苹果”(3页第4题)
师:苹果树上结了许多大苹果,可是每个苹果上有一个算式,同学们必须准确的计算出得数才能顺利的把苹果摘下来。比比看今天谁的苹果摘得最多。当同学摘苹果时其他同学当裁判。(提供的题目有:10-9=、11-9=、16-9=、13-9=、18-9=、19-9=、12-9=、15-9=)
四、发展练习(3页第5题)
投影主题图,让学生自由描述故事情节,提出数学问题。
师小结:松树上长了17个松果,小松鼠摘了一些后,还剩9个松果,小松鼠摘了多少个松果?
列出算式,算出得数。(展示学生结果)
五、总结评价
师:这节数学课你学地开心吗?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补充课题: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
板书设计:
买铅笔
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
有15枝铅笔,卖出9枝,还剩多少枝?
15-9=6
方法:(1)数一根一根的减(3)把15分成10和5
(2)把9分成5和410-9=1
15-5=101+5=6
10-4=6(4)9+(6)=15
15-9=6
第二课时捉迷藏
学习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4-5页。
学习目标:
1、在捉迷藏的情境中探索十几减8的退位减法,理解算理。
2、能正确计算十几减8的减法,并能简单运用。
3、培养善于思考,倾听的学习习惯,能理解他人的不同算法。
学习重点:学会正确的计算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
学习难点:对退位减法的理解,感知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学习过程:
一、情境创设,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在不知不觉中春天已经来到了我们身边,一年级一班的小朋友在老师的带领下在公园里春游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都在做什么吧!
二、引导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主题图。
2、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师:小朋友们,请看这副图,在图中你都看到了些什么呢?
3、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生:我发现了一个数学问题——13人玩捉迷藏,外面有8人,藏起来的有几人?
师:刚才这位小朋友发现的这个问题,谁能帮他解答呢?请大家列出算式自己试一试。
(学生列算式,教师巡视)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为什么要这样解答?
生:这里有两个信息,信息1:13人玩捉迷藏;信息2:外面有6人;那么有找到藏起来的人,就应该用减法。13-8=5(人)
师:说得非常好!加一颗星!今天我们就用数学来解决问题!
(让学生看着这图文应用题,不断的说,进一步明确减法运算的意义,加深对减法运算的理解。)
师:13-8怎样算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请小朋友们和同桌用小棒代替铅笔摆一摆,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同桌交流,老师巡回指导。
师:现在请小朋友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全班交流,师整理板书。
(1)数数法从13里面1根1根地减。
师板书:数
(2)把8分成3和5
师:你为什么要分成3和5呢?
师板书:13-3=1010-5=5
(3)破十法把13分成10和3先用10-8=2,再用2+3=5
师板书:10-8=22+3=5
(4),想加法算减法因为8+5=13,所以13-8=5
师板书:8+()=13
师:孩子们真棒,想出这么多的算法,说明你们都是爱东脑筋的孩子。你最喜欢哪一种?
师:现在老师来考考你,用你喜欢的方法算算“16-8=”你是这样算的?
师板书:16-8=(8)10-8=22+6=8
3、尝试练习课本算一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12―8=17-8=
请两位小朋友板演,其余小朋友做在自己本子上,师巡回指导。并请两位小朋友说一说自己的算法。
三、巩固算法
1、完成课本第5页练一练第1题。生独立做,师巡回指导。
请2位小朋友说得数,你是怎么算的?生生评价,师写过程和得数。
2、完成课本第5页练一练第2题
生独立完成,说一说是怎么画的。
3、游戏“摘苹果”(3页第4、5题)
师:苹果树上结了许多大苹果,可是每个苹果上有一个算式,同学们必须准确的计算出得数才能顺利的把苹果摘下来。比比看今天谁的苹果摘得最多。当同学摘苹果时其他同学当裁判。
四、发展练习(3页第3题)
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说一说图中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列出算式,算出得数。(展示学生结果)
五、总结评价
师:这节数学课你学地开心吗?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十几减8的退位减法。(补充课题:十几减8的退位减法)
板书设计:
捉迷藏
十几减8的退位减法
13人玩捉迷藏,外面有8人,藏起来的有几人?13-8=5
方法:(1)数一根一根的减(3)把15分成10和5
(2)把8分成3和510-8=2
13-3=102+3=5
10-5=5
(4)8+()=1313-8=5
第三课时快乐的小鸭
学习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6-7页
学习目标:
1、在具体的活动中,能正确计算十几减7、减6等数的减法,并能简单应用。
2、让学生在探索相关的退位减法的过程中,进一步感知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意识。
3、学生善于思考、倾听的学习习惯,能理解他人的不同算法。
学习重点:学会正确的计算十几减7、减6的减法。
学习难点:对退位减法的理解,感知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学具准备:课件、圆片。
学习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新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1.谈话导入。
在青青的草地上有一圈可爱的小鸭,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他们给我们到来了什么样的数学知识?
出示两幅图,在图中你都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有12只小鸭,7只到河里游泳了。)
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草地上还有多少只)我们可以怎么解决?
学生说算式教师板书12-7=5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是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探究解题策略
1.12-7=5的5要怎么算出来的。
(1)教师示范
先摆了12个圆片,然后拿走7个,剩下5个
(2)学生说说教师刚才做的过程。
(3)学生说说为什么要拿走7。
(4)学生尝试其他方法来算一算,小组内互相分享方法,比比看哪一组的方法多又对。
(小组交流,探讨多种算法)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分交流的平台,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知解题策略的多样性。
(5)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①因为7+5=12,所以12-7=5。(师:看到减法,就马上联想到加法。)
②因为12=10+2可以先算10-7=3再算3+2=5所以12-7=5
③因为7=2+5可以先算12-2=10再算10--5=5所以12-7=5
……
(6)请几名学生上台讲述以上方法。
【设计意图】综合学生的发现,将凌乱的知识系统化。
2.小练习
11-6=14-6=
(1)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说明计算方法。
三、试一试,完成练一练第1题
1.出示幻灯片:14-7=,12-6=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在本子上试一试。
(2)学生做完后反馈,并说说方法。
四、巩固练习
1.画一画。
课本P7,第2题。
生独立完成后,全班反馈。
2.比比谁算得快。
课本P7第4题,用最快的速度写出答案。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订正,请个别学生说一说。
五、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要提醒小伙伴的吗?
板书设计:
快乐的小鸭
有12只小鸭,7只到河里游泳了,草地上还有多少只?
12-7=5
①7+5=1212-7=5
②12=10+210-7=33+2=5
③7=2+512-2=1010--5=5
第四课时开会啦
学习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8-9页。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摆一摆、画一画等操作活动,进一步体会减法的实际意义。
2、理解20以内退位减法的算法,并能正确计算。
2、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理解减法的实际意义。
学习难点:理解20以内退位减法的算法,并能正确计算。
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
老师发现大家都是善于观察的孩子,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结合图片,大家能发现什么信息?(有11人开会,才7把椅子)根据你看到的信息,你想到了什么?下面老师带大家去看看班干部开会的情景。引入新课----开会啦
二、新课讲授
1、你能根据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每人坐一把椅子,够吗?
你会这个解决问题吗?并说出你的方法。
2、动手操作。
请你用准备好的图形来摆一摆。用○表示开会的人数,用△表示椅子的把数。
一一对应,观察一下所摆的图形够吗?还缺几把椅子?
指名回答
3、谁能列出算式?说明理由。
11-7=4
指名说一说11、7、4各表示什么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9页第1、2题。
(考查孩子发现信息的能力,先让孩子们观察说一说,然后再列算式。)
2、课本第9页第3、4、5题。(让孩子们更进一步掌握20以内的退位减法,加深印象,并提高孩子们的计算水平。)
3、小活动
同伴互相说一说,有关20以内的退位减法。小组比赛。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们学习了什么?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板书设计:
开会啦
有11人开会,才7把椅子,每人坐一把椅子,够吗?
○○○○○○○○○○○
△△△△△△△
11-7=4
第五课时跳伞表演(一)
学习内容:北师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的10-11页《跳伞表演》。
学习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减法的含义。
2、初步学习解决“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
3、培养提出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学习重点:初步学习解决“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
学习难点:1、初步学习解决“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加减法的含义。
学具准备:课件、小棒和圆片。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蓝天白云,天气清凉,在美丽的大森林里,小蜗牛举行了一场精彩的表演。你们想看吗?(生答)现在老师就带小朋友一起来欣赏小蜗牛的“跳伞表演”(指向黑板课题:跳伞表演)。请看大屏幕。
(出示:从美丽的大森林伸展到蓝蓝的天空,再到陆续飞落的降落伞)
二、探究解题策略
1、学生仔细观察图,提取数学信息。
3.学生汇报:看到了大森林里在举行跳伞表演;天上有红色降落伞、黄色降落伞和蓝色的降落伞在比赛;红色降落伞有14个、黄色降落伞有6个,蓝色降落伞有7个。(师板书:蜗牛的数目)
4.学生根据刚才说到的数学信息跟同桌提个不一样的数学问题。
5.学生汇报所提问题并尝试解答。
生1:红色降落伞和蓝色降落伞一共有多少个?)
生2:红色降落伞比黄色降落伞多几个?
……
同学们观察得真认真,能提出这么多的问题。
4、刚才同学提出了“红色降落伞比黄色降落伞多几个?”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类问题。
三、学生操作,探索新知。
1、请同学们拿出小棒和圆片,先摆14个红色的圆表示红色降落伞的个数,再摆6个黄色圆片表示黄色降落伞的个数。注意两种颜色一一对应后,多出的部分就是红色降落伞比黄色降落伞多的个数。
教师巡视、指导。
点名汇报。(红色降落伞比黄色降落伞多8个)
根据所摆学具列出算式。板书:14-6=8让学生说出14、6、8表示的意思。
2、请同学们打开课本P10,把一些信息填上。
3、学生试完成的“蓝色降落伞比红色降落伞少几个?”,教师评价学生。
4、这节课通过学习“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知道用减法计算。
四、巩固练习。(课件出示)
完成试一试第1、2题,点名回答,学生评价。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得怎么样,有什么收获?
学生A:对于多少的题目我会做了。
学生B:我学会了“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可以用减法计算。
学生C:数学和我们的生活有密切关系。
学生D:两数相差用减法计算。
板书设计:
跳伞表演
(解决减法问题)
红色:14个黄色:6个蓝色:7个
14-6=8(个)14-7=7(个)
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加与减一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第三单元加与减(一)
单元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加减法的含义。由5以内的加减法、6—10的加减法、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等几部分内容构成,这些内容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计算最直接的基础。
单元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操作演示使学生初步了解加减法含义,认识“+、-”这两个符号,能正确读出加减法算式;通过10以内的加减法,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加减法来解决,会正确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
能力目标:能比较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及1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法混合运算。
情感目标:让学生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在学前教育中已经初步认识了1—5、6——10的加减法,而且在第一单元中对10以内的数已经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所以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应该不算太难,但让学生建立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的概念可能会比较困难,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引导学生突破这一难点。
单元教学重点1、能比较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
2、1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法混合运算。
单元教学难点1、了解加减法含义,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可加强操作与观察活动,发挥主题图的作用,高度重视学生对图画的深入观察和学具的拼摆。引导学生亲身经历观察和操作的过程,让他们在活动中探究、掌握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学困生突破方法
对一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的评价,从生活中创设情境、提供学生身边生动有趣的素材,开展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体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课时划分
课题1一共有多少(加法)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在具体的情境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加法的含义,并学会5以内数的加法.
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教学活动,获得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会计算5以内的加法。
教学难点知道加法的含义,并能正确地读出算式。
教具准备课件、小棒、圆片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活动过程设计意图和修改
一、揭示课题
老师介绍笑笑,展示情境图,让生说说从图中看到了什么数学信息,
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板书(一共有多少支铅笔)
二、新课探讨
1.观察图意,引出加法。
引导生具体说出笑笑一只手有3枝铅笔,另一只手有2枝铅笔,然后把两只手中的铅笔合起来。
学生提出一共有几支铅笔,老师请生说出怎样算出5枝铅笔?
老师讲解并板书演示:数学中把两个部分合起来可以用一个符号来表示”+”带领学生数空加号。
问;那一共有几支铅笔可以用几加几表示呢
2+3说2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
2+3=5读作2加3等于5.5表示什么呢
小结;把两个部分合起来可以用一个加法算式来表示。
拓展:2+3=5还可以表示什么?
生:笑笑一只手有3枝铅笔,另一只手有2枝铅笔,
如:3往上数2个是5.比2多3就是5.把2和3合起来是5.
如:把2只鸡和3只鸡合起来。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活动过程设计意图和修改
2.有几只熊猫。出示教材P24的情境图。
3.摆一摆,算一算
4.提出自己身边的加法问题,加深体验。
生互问互答
5.完成.试一试
引导生说明图意,并根据图意提出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三.巩固练习书P25第1和2.
四.全课总结
说一说,数一数,并列式算出来。
用圆片摆一摆,说出加法算式,并说出每个数字表示的意思。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组织学生结合图意与同桌说说算式的意义。
说每个算式里各个数字分别表示什么。
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一共有多少加法的认识
3+2=5读作:3加2等于5
∣
加号
可以表示把3枝铅笔和2枝铅笔合起来。
教学反思:
课题2还剩下多少(减法)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在具体情境与活动中,认识减法的含义。
能力目标:能列出、读出减法算式,并会正确计算5以内的减法。
情感目标:能根据提供的情境,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减法问题。
教学重点正确计算5以内的减法。
教学难点理解体会减法的含义,并能联系生活实际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教具准备情境图,口算卡片,多媒体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活动过程设计意图和修改
一.创设情境
出示果树图,让学生观察图,读取图中信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这些信息。
二.体会减法的含义
1、引导学生观察图,说一说笑笑看到了什么?
2、根据图,提出问题,并引出减法
树上原来有5个苹果,掉了2个,树上还剩下几个苹果?
你怎么知道是3个。
从5个中去掉2个,可以用一个减法算式来表示,5-2=3中间的符号是减号,算式读作5减2等于3.表示有5个苹果,去掉2个还剩3个。
3、用圆片代替果子摆一摆,先摆5个圆片表示什么,再拿走2个表示什么,最后剩下3个表示什么?
换个算式5-4=1摆一摆
4、还剩下几块饼干?说一说,数一数。
引导学生说一说,原来有多少块,搬走了几块,还剩多少?
5-2=3各个数字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活动过程设计意图和修改
5、你能象这样说出几个减法算式并读出来吗?
6.寻找身边的减法问题
小朋友认识了减法,能不能在自己的身边找到减法问题呢?
三.巩固练习
1.画一画,算一算书P27
2.试一试
3.看算式,说一说
出示4-1=3
四.拓展延伸
完成练一练第2题
最后两道开放题要求图要和算式相对应。
五.课堂小结
回首这一节课,说一说自己的感受,说一说自己的收获。
学生读
联系生活实际
学生先划去圆圈,再列式,并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小组内先互相说一说图意,弄清搬走几个?用什么方法计算,再列式计算。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说一说这道算式可以表示什么?
多请不同答案的学生说怎么想的,为什么这样列式?
板书设计:还剩下多少
减法的认识
树上原来有5个苹果,掉了2个,还剩下几个?
5—2=3读作5减2等于3.
课题3可爱的小猫(5以内的减法)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观察情境活动,进一步巩固对减法的认识。
能力目标:2.理解得数是0的减法算式的实际意义。
情感目标:3.初步体验加减法互逆关系的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得数是0的减法算式的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初步体验加减法互逆关系的思想。
教具准备课件,计数器。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活动过程设计意图和修改
一复习铺垫
教师采取以下的形式,复习5以内的减法。
1)师生对口令
2)师生拍手游戏
3)开火车填□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一只可爱的小猫,面前有3条美味的鱼,逐一出示4幅图片。
2.让学生叙述看到的情境。
3.画面定格在第二幅图上。
叙述:盘里原来有3条鱼,小猫吃掉了1条,你能提出1个问题吗?
4.引导学生思考:“求还剩几条”应该怎么列式?你是怎么知道得数是2的?
5.画面定格在第三幅,第四幅图上。
(教师的引导方法同第二幅图片)
6.教师提问:请同学们互相讨论,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来计算最简单?
1)学生说组成
2)学生活动
3)学生伸出手指,表示□里填几?
1、认真观察
2、说图意
3、提问:在教师的示意下提出“还剩几条”的问题。
4、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想法
5、说图意、提问题、独立完成并交流想法
6、学生交流,并集体汇报。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活动过程设计意图和修改
三、反馈练习
1、指导完成课本第30页“想一想,填一填”
1)小孩左手1个圈,右手3个圈,一共几个圈?
2)在套圈游戏中,小男孩把手中的圈全丢出去了,有3个掉在了地上没套中,那边套中了几个?
2、完成第31页“练一练”第1题
引导学生说图意。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可爱的小猫(得数0的减法)
3-1=2
2-1=1
1-1=02-2=03-3=0
教学反思:
课题4练习一(加减法练习)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熟练掌握5以内加减法的口算。
能力目标: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及互逆关系。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5以内加减法的口算。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教具准备卡片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活动过程设计意图和修改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这段时间我们一直在学习5以内的加减法,你们好好回忆一下,还有哪些地方有问题需要老师和同学帮忙?小组讨论之后,把问题汇总一下告诉大家。
组织交流,汇总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师:同学提的这些问题都很有研究的价值,你们的水平好高哇!好,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解决这些问题,这就是我们这节练习课要总结的主要内容了,同学们可要积极参与哦。
二基础练习
1.口算练习。
2、填数。(练习一第5题)
(1)引导学生观察每一组数,讨论他们有什么规律?
3、完成练习一第1题
1)学生说图意。
2)学生独立列式,填写□,教师巡视。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关注学生参与程度。
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计算5以内的加减法?
哪些算式的得数是0?哪些算式的得数是1?哪些算式的得数是2?哪些算式的得数是3?哪些算式的得数是4?哪些算式的得数是5?
(课本p32第4题做成卡片,学生接龙)
(2)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3)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作为一节阶段性练习课,不能只是单纯地做习题,应该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把所学的知识加以系统整理,因此设计了这样几个有价值的问题作为本节课的主线,引入新课。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活动过程设计意图和修改
4、完成练习一第6题
1)指名填数
2)小组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5、完成练习一第7题
6、完成练习一第3题
7、完成练习一第9题
1)学生在练习纸上分别写出得数是1、2、3、4、5的算式。
2)小组交流,统计汇总,不重复写算式。
二、变式练习
看图列式计算
三、拓展练习3)学生汇报:第1行每次少2个,第2行每次多2个
学生先说出算式的得数,再连线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小组汇报,每小组汇报一个数字得数的算式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5猜数游戏(6的加减法)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经历观察和操作等学习活动,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能力目标:能正确计算得数是6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
情感目标: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能正确计算得数是6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
教学难点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棋子,课件。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活动过程设计意图和修改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今天我们一起玩一个小游戏?看谁最聪明。(板书课题:猜数游戏)
师:看老师手里有多少颗棋子?(让学生数一数)老师拿出了几颗,你们猜猜老师手里现在有几颗棋子?
师:刚才同学们很投入啊,做得很好!现在老师拿了一些棋子放在两只手里,你们看看发现了什么?
师:现在老师把两只手握在一起了,你说一共有多少颗棋子呢?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跟6有关的问题的解决办法。(板书课题:得数是6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二探究新知
1.猜一猜。
师:现在老师的两只手里一共有6颗棋子,请同学们数一数老师的这只手里有几颗棋子(3颗),那么老师的另一只手握着几颗棋子?你是怎么知道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提示学生“还少了一些”或“多了些”引导学生猜数
有2颗棋子。
1、2、3、4、5、6,一共有6颗棋子
4之后是5、6,一共有6颗棋子。
4+2=6,可以画图形数出来。
生1:先摆6颗棋子,再拿走其中的3颗棋子,就还剩3颗棋子。
生2:先画6个圆表示这6颗棋子,划掉其中的3个圆表示拿走了3颗,就还剩下3颗。
生3:可以列式算出来:6—3—3。
由于学生学习10以内的数时间不长,对数的认识及数数均不是十分熟悉,因此这样安排单手猜数的游戏活动,既可以复习10以内的数,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从学生感兴趣的猜数游戏活动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好习惯和语言表达能力,也为下面解决问题做准备。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活动过程设计意图和修改
2.分一分,填一填。
师:现在老师想把手里的6颗棋子,分别放在两只手里面,你有哪些分法?
(学生汇报的同时教师要记录下来)
师:打开教材第34页,根据你们的分法能填好这个表格吗?试试看。
学生填写表格,教师巡视指导。
3.说一说。(课件出示:教材第34页“说一说”插图)
师:看图后你明白了什么?说一说。
生1:左边盘子里有2个苹果,右边盘子里有4个苹果,一共有6个苹果。
三、课堂总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得数是几的加减法?
生1:可以一手放0颗,另一手放6颗。
生2:可以一手放1颗,另一手放5颗。
生3:可以一手放2颗,另一手里面放4颗。
生4:可以一手放3颗,另一手放3颗。
生5:可以一手放4颗,另一手放2颗。
生6:可以一手放5颗,另一手放1颗。
生7:可以一手放6颗,另一只手放0颗。
在小组交流后,汇报。
课题6背土豆(7的加减法)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经历观察和操作等学习活动,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能力目标:2.能正确计算得数是7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
情感目标:3.能应用所学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简单的
教学重点能正确计算得数是7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
教学难点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棋子,课件。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活动过程设计意图和修改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知道很多孩子都很喜欢吃土豆,你们喜欢吗?小老鼠也很喜欢吃土豆,你瞧!(出示课件:教材第36页情景图)
师:谁能把图中的故事给大家讲一讲啊!
师:是啊,小老鼠找到了7个土豆,它高兴极了,急忙装在口袋里背上就跑,结果还丢了1个土豆。同学们发现了不少数学信息呢。这里面就有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问题。(板书课题:背土豆)
二、探究新知
1.“背土豆”中的问题。
师:现在同学们仔细看看第一幅图,看有哪些数学信息?
师:那你想到了什么问题呢?
师:这也是老师想知道的问题?根据我们以前解决问题的方法,你想该怎么解决呢?
师:说得很好。但是小老鼠并没有背走那么多。不信你仔细看第二幅图,小老鼠的口袋上有一个大洞,口袋里掉出了1个土豆,还剩多少呢?你有什么办法解决呢?
2.口袋上的洞……
师:小老鼠的口袋里最初装了7个土豆,外边i个也没有了,就是说外面有0个土豆(边说边板书算式记录);当小老鼠的口袋里掉出了1个土豆的时候,里面有几个土豆?用算式该怎么记录?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讲故事。
生:有两堆土豆,一堆有5个,另一堆有2个。
生:小老鼠一共可以背走几个土豆呢?
生:左边有5个,右边有2个,一共有7个,就是把两部分合在一起算,用加法,列式是5+2—7。
摆出7颗棋子代表7个土豆,掉了1个,就去掉其中的1颗棋子,所以7—1—6,还剩6个土豆。
可以画7个圆表示7个土豆,掉了1个,就去掉其中的1个圆,所以7一I一6,也是还剩6个十百
生:里面还剩6个土豆,算式是7—1—6。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从学生感兴趣的小故事导入新课,在观察情景图的过程中,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新课的教学做好了准备工作。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活动过程设计意图和修改
师:如果每次都从口袋里掉出1个土豆,你能用算式记录下每一次的结果吗?可以用你手里的棋子摆一摆,再写算式记录下来。
师:如果一直这样漏下去,等小老鼠回到家的时候,口袋里就1个也没有了。现在把你记录的算式跟大家说说吧!
3.说一说。(课件出示:教材第34页“说一说”插图)
师:看图后你明白了什么?说一说。
三、总结
师:同学们,能把前面学习加减法计算的方法应用到“得数是7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计算”中,这种举一反三的能力是越来越棒了,希望今后能巧妙地加以运用,帮你解决更多的问题!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边摆棋子边记录算式,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交流后,填写教材第36页表格。
在小组交流后,汇报。
生1:原来大鱼缸里有5条小金鱼,现在又放进2条,这样鱼缸里面一共有7条小金鱼。
生2:原来有7个鸡蛋,已经有2个鸡蛋孵出了小鸡,现在还剩5个鸡蛋没有孵出小鸡。
在引导学生用棋子演示“背土豆”游戏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记录,使学生懂得数学算式是记录活动的简单符号,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计算的能力,更让学生明白了7的组成,进一步体会到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板书设计:背土豆(得数7的加减法)
5+2=77—1=6
2+5=77—2=5
7—3=4
7—4=3
7—5=2
7—6=1
7—7=0
教学反思:
课题7跳绳(8、9的加减法)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逐步养成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良好学习习惯。
能力目标:2.能根据提供的信息,列出不同的算式。
情感目标:3.会正确计算“8”和“9”的加减法。
教学重点会正确计算“8”和“9”的加减
教学难点逐步养成观察、思考、动手指好学习习惯。
教具准备课件,花片。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活动过程设计意图和修改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跳绳吗?知道跳绳有什么好处吗?老师也喜欢跳绳,跳绳是一项锻炼身体的运动,也是小朋友们课间活动的娱乐方式之一。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张跟跳绳照片。(课件出示)
师:大家看他们跳得多开心哪!仔细观察这幅图,你都发现了什么?
二、探究新知
1.计算“8”的加减法。
师:大家观察得真仔细,发现了这么多的数学信息。现在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人?你会列式计算吗?自己试一试。
师:我看许多同学都写好了。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师:刚才同学们说出图中的不少信息,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吗?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同桌讨论一下。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活动过程设计意图和修改
2.分一分,填一填。
学生动手操作,摆花片,填写表格;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3.说一说。
师:谁能说说“3+5”还可以表示什么?
4、巩固练习。教材第39页“试一试”
1)看图,提出一个加法和一个减法问题?
2)师:你能解决这些问题吗?
3)同桌说一说:这幅涂格子图我们一共列出了几道算式?
四、反馈练习,巩固新知
1、练一练第1、2题
3、凑数游戏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3+5=88—3=59—1=8
教学反思:
课题8可爱的企鹅(8和9的加减法应用)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巩固8和9的加减法,并能够正确地计算。
能力目标: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学会看图叙述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进一步加深对加减法意义的理解。
情感目标: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巩固8和9的加减法,并能够正确地
教学难点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
教具准备课件。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活动过程设计意图和修改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去领略一番南极冰天雪地的奇观,看可爱的小企鹅一摇一摆地向大家走来了。(出示课件:教材第41页情景图图二)板书课题:可爱的企鹅
二、探究新知
1、出示课件:教材第41页情景图图二
1)师: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2)你能用这些数学信息提出一个加法问题吗?
你能完整的说出这幅图的图意吗?
3)师: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2、出示课件:教材第41页第三幅图
1))师:8只企鹅排队过冰山,被冰山挡住了一部分,只看得见2只。
2)教师引导:这些可爱的小企鹅非常调皮,你看到了什么?
3)你能完整的描述这两幅图的内容吗?
4)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
3、观察这三幅图,理解图意并列式后,你发现了什么?
1)学生讨论
2)学生交流汇报
生:前面3只企鹅,后面跟着5只企鹅。
生:前面3只企鹅,后面跟着5只企鹅,一共多少只企鹅?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学生自由说
讨论交流汇报
引导学生叙述:8只企鹅排队过冰山,只看得见2只。冰山后面有几只?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全班交流订正。
引导学生:已知两个部分数字,求合在一起是多少时用加法计算;已知总数和其中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活动过程设计意图和修改
4、课件出示p41“说一说”图
三、巩固练习
1、课本42页“练一练”第4题
1、课本42页“练一练”第1题
1、课本42页“练一练”第3题
1、课本42页“练一练”第2、5题
四、课堂总结。
学生说出图意,并列式解答。
学生以接龙的方式汇报
学生说出图意,并列式解答。
学生说出图意,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列式解答,全班订正。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可爱的企鹅
5+3=8或3+5=8
8-2=69-3=6
教学反思:
课题9小鸡吃食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在具体操作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实际意义,逐步发展解决问题的意识。
能力目标:2.初步掌握“10”的加减法,并能正耐
情感目标:3.发展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操作活动,初步理解得数是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教学难点整理出10的加减法,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具准备课件,计数器。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活动过程设计意图和修改
一、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教材第43页情景图)
师:小朋友们,瞧,图片上画了些什么?一共有几只小鸡啊?
师:你能根据图意列算式吗?
二、探究新课
1.拨一拨,说一说(课件出示:教材第43页第二幅图)
师:这些小鸡跑到盘子那开始吃食了,每个盘子各有多少只小鸡呢?
师根据汇报,教师出示:
10012345678910
109876543210
2.写一写
师:你能根据刚才每次拨珠的情况写出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吗?
1)学生同桌合作
2)看一看,议一议。你们所写的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有什么练习吗?
3)集体汇报交流
4、填一填
课件出示p44“练一练”第1题
师:你能根据刚才的方法,看图填空吗?
生:10只小鸡和2个盘子
配合老师回答问题,激发兴趣
1)请你拿出计数器,把计数器上的珠子分成两部分
2)同桌一人拨珠,一人记录
3)可以分成那两个部分?学生汇报
引导学生描述:小鸡分为两部分,一边8只,一边2只,我们写的加法算式2+8=10,也可以是8+2=10,减法算式是10-2=8或……
1)学生看屏幕回答
2)在课本上完成“练一练”第1题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活动过程设计意图和修改
5、读儿歌
凑十歌
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
三七三七真亲密,四六四六一起走。
五五凑成一双手。
6、练一练
师:你能用刚才学习的“凑十歌”很快算出下面各题的得数吗?
出示:p44“练一练”第3题
三、巩固练习
1、课本44页的“练一练”第2题
2、10减几(课本44页的“练一练”第4题)
三、课堂总结。
齐读儿歌
学生抢答
学生说图意,说算式,想得数。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小鸡吃食(10的加减法)
10012345678910
109876543210
1+9=102+8=103+7=104+6=105+5=10
10-1=110-2=810-3=710-4=610-5=5
教学反思:
课题10乘车(连加、连减与加减混合运算)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在具体的情境活动中,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
能力目标:能掌握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进行正确计算。
情感目标: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展初步的探索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上下车的情境,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含义。
教学难点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边摆、边说、边算,获得两步式题运算顺序的感性体验。
教具准备课件,各种图形。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活动过程设计意图和修改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坐公交车吗?每当公交车到站就会有人上车下车,我们坐公交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先下后上,讲文明懂礼貌,注意安全。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些乘车时的数学题。(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连加。
师:看!老师把你们刚才发现的数学信息,用图形在黑板上表示出来,这时候车上有多少人呢?
如果不能回答,教师讲解:车上原来有2人,前门上来3人,这时有5人,后门上来2人,这时有7人,车上现在就有7人。用一个算式表示就是2+3+2=7。(板书讲解)
师:这样三个数连续相加的计算我们叫它连加,在计算的时候,我们要先把前两个数相加,用得数再跟第三个数相加,就能算出结果了。
2.连减。
师:同学们,看看在“七里庄”站的这辆汽车,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45页第二幅图)
师:问得很好“车上还剩多少人?”现在大家像老师一样在小组里用手中的图形摆一摆图中的数学信息,再列式算一算。
师:像这样的计算我们叫它连减,计算的时候,我们要先算前面的减法,让第一个数减去第二个数,然后从得数里减去第三个数得到最后的结果。
学生思考,如果能回答,老师就追问:“你是怎么算出来的?”让学生尝试解答。
生1:这辆汽车上有8人。
生2:到站后从前门下来1人,从后门下来4人。
师:看得很仔细,说得也很完整,谁能提个问题呢?
生:车上还剩多少人?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组织交流,给学生充分的机会锻炼。(8—1—4=3)
数学课也要注意对学生渗透思想品德的教育及安全教育,抓住本课教学内容隐含的素材教育学生文明乘车、注意安全。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活动过程设计意图和修改
3.加减混合运算。
师:同学们看,这是“九棵树”站的一辆汽车,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师:同学们说得越来越好了,还有人想到了“上车的人少,下车的人多,车上的人比原来少了”,到底现在车上有多少人呢?是比原来少了吗?我们找几个同学来演一演当时的场景。
师:你看懂了吗?该怎么列式呢?怎么计算呢?
师:同学们还发现了不同的算法,真棒!但是,你们仔细看看,其实这两种方法是一样的,都是从9里面减5,加1,只不过顺序不同罢了。
师:像这样既有加法也有减法的计算我们叫它加减混合运算,计算的时候先算前面的再算后面的,按从左往右、从前往后的顺序计算。
设计意图:
三、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三个数的运算,不管是连加、连减,还是加减混合运算,计算的时候一般都是按从左往右、从前往后的顺序计算。你学会了吗?课下要多练习哟!
车上有9人。
到站后从前门上去1人,从后门下来5人。
上车的人少,下车的人多,车上的人比原来少了。
车上现在有多少人?……
生1:9+1—5=5,因为车上有9人再上1人就要加1,所以先算加法9+1=10;又下去5人,就要减5,那么10一5=5,所以车上还剩5人。
生2:也可以是9—5+1=5,因为下去5人,就是9—5=4,又上来1人就是4+1=5,结果也是车上还剩5人。
无论是摆图形,还是表演上下车的场景都是为了让学生理解连加、连加与加减混合运算的含义,进而明确运算的顺序,掌握计算方法。
论是摆图形,还是表演上下车的场景都是为了让学生理解连加、连加与加减混合运算的含义,进而明确运算的顺序,掌握计算的方法。
板书设计:乘车(连加、连减与加减混合运算)
2+3+2=78-1-4=39+1-5=59-5+1=5
课题11练习二(10以内加减法的练习)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正确计算10以内数的加减法。
能力目标:在运算过程中提高口算速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情感目标: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和数学综合素养。
教学重点巩固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教具准备课件。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活动过程设计意图和修改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把10以内的加减法都学完了,想想你有哪些收获?有哪些疑问呢?
师:同学们是既有收获又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这很好,知道自己的不足才知道学习,知道学习才会有进步。今天我们一起来解决一些问题,相信只要你好好学就会有收获的。
二、探究新知:
1.看图列式。(课件出示:教材第49页第5题)
(1)师:仔细观察第一幅图、第二幅图,看有什么相同之处?
师:总结得很好。这样看来同学们已经找到了看图列式的窍门了。试试看,能做对吗?
学生写好后,汇报交流,重点引导学生说想法。
(2)师:仔细看看第三幅图,你发现了什么?
师:对啊,知道总数和其中的一部分,算另一部分是多少,就是从总数里面去掉已知的部分,用减法计算。快试试看。点名学生汇报结果。(重点放在前面对也类问题有疑问的学生身上)
(3)师:看第四幅图,你们谁能给大家讲,像这样的该怎么办呢?
师:说得对,所以这道题应该是3+2+5=10。
我知道了在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时,可以画图形,可以摆小棒、摆花片。
我知道了可以用算式记隶我们分物体的过程。
对于看图列式有什么窍门吗?
怎样才能算得又对又快呢?
生1:物体都是两堆的。
生2:有两堆物体的图问一共有多少,就用加法列式;如果知道总数了,问其中一堆的数量,就用减法列式,让总数减去知道的那一堆的数量就是要问的那一堆的数量。
生1:图中不是分成堆的物体。
生2:但是图中仍然是告诉我们总数是6人,能看见2人,问号表示问我们船里有几人。这就是知道总数和其中的一部分,算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
生1:跟物体分成两堆的一样,用加法算。
生2:三堆物体应该是问一共有多少的,就把这三个数相加,用连加计算。让学生自己总结收获和不足,为练习课层次的提升做准备。让学生有点压力,努力学习,慢慢进步
针对学生的疑问有选择地详细讲解,分析习题,突出重点。让学生观察分析、归纠总结,本身就是学生梳理知识使之构建系统化知识结构的过程,促使学生能力有所提高,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活动过程设计意图和修改
2.口算练习。
师:要想算得又快又准,就要平时多加练习,形成技能技巧才行。我们看教材第48页第4题,同学们自己算一算,比一比,看谁是冠军。
三、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经过今天的练习,相信你们掌握了看图的技巧,知道了图中的问号在一侧,表示问其中的一部分,用减法计算;如果问号在大括号的边上就表示算一共有多少,用加法计算。今后要更加努力哟!学生做题比赛,教师观察学生计算方法,适时指导。结果交流。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12做个加法表。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经历小组合作,整理、交流10以内加法表的过程。
能力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把10以内的加法算式有规律地整理在加法表中,能够发现加法表中的简单规律。
情感目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体验与同伴合作的乐趣。
教学重点通过小组交流,列出所有算式,对10以内的加法进行归纳,从中发现规律。
教学难点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经历研究与探索的过程。
教具准备10以内加法算式的卡片。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活动过程设计意图和修改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10以内的所有加法,今天我们就来总结一下。以前是老师给你们讲,今天请同学们自己整理我们学过的所有加法算式。你们有信心吗?
二、探究新知:
1.整理加法表。
师:现在同学们先在小组内把我们学过的10以内的加法算写在卡片上,注意写得越完整越好。
师:老师已经把我们学过的加法算式都整理在了卡片上,我们要想把这些整理好,就要仔细看看,好好想一想先确定一个标准,按什么分类整理呢?
师:其实同学们说得都有道理,但是总结得不够好,应该说我们可以以得数为标准进行分类或者以算式里面的数为标准进行整理,都可以。不过老师有一个更好的办法,那就是把这两者结合在一起,竖着把得数相同的算式摆成一列;横着也按顺序把含有同一个数的算式摆成一排,这样就能整理成一个表格了。大家看(出示不完整的加法表),这个加法表还不完整,老师已经摆了一些加法算式卡片,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巡视指导小组活动,关注小组分工是否明确。组织交流展示各小组合作探究的结果
学生在小组内共同讨论写卡片。
找出得数是3的加法算式排成一排。
找出得数是10的算式排成一排。
有些加法算式里面都有4。
学生会发现:
第一列两个数相加都是10。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对,想一想第二列往下写哪个算式呢?
学生可能猜测:
第二列两个数相加都是9。往下写9+0,8+1……
师:按课前划分的小组,每个小组在一起仿照这个开始整理,完成这个表格吧!学生认真看明白后,动手把相应的算式卡片放人表格里,明确要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为小组合作学习创设良好的氛围。
设计意图:学生第一次整理学习过的知识,为防止学生在整理加法表时,不知如何填写,先引导学生明确整理的依据和标准,并给出部分例子做参考,降低教学难度,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活动过程设计意图和修改
2.探索规律。
师:下面请同学们看加法表(出示加法表),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生可能发现:
生1:横着看第一排算式都是加0,第二排都是加1,第三排都是加2……
生2:竖着看第一列算式得数是10,第二列算式的得数是9,第三列算式的得数是8……
三、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你们的表现很出色,学会了整理加法算式的方法,下一节课我们将用同样的方法来整理减法算式,好好想想该怎么做。
生3:从右上到左下斜着看,每个算式的后一个数都比前一个算式多1,得数比前一个算式多1。
生4:每一个算式的前一个数减少1,后一个数就增加1,算式的得数相等。
设计意图:表中算式的排列有明显的规律,也有隐含的规律,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板书设计:10以内加法表
109876543210
10+09+08+07+06+05+04+03+02+01+00+0
9+18+17+16+15+14+13+12+11+10+1
8+27+26+25+24+23+22+21+20+2
7+36+35+34+33+32+31+30+3
6+45+44+43+42+41+40+4
5+54+53+52+51+50+5
4+63+62+61+60+6
3+72+71+70+7
2+81+80+8
1+90+9
0+10
教学反思:
课题13做个减法表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经历小组合作,整理、交流10以内减法表的过程。
能力目标:能把10以内的减法算式有规律地整理在减法表中,能发现减法表的简单规律,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
情感目标: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体验与同伴合作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通过小组交流,列出所有算式,对10以内的减法进行归纳,从中发现规律。
教学难点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经历研究与探索的过程。
教具准备10以内减法算式的卡片。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活动过程设计意图和修改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运用小组合作完成了对10以内加法表的整理,大家整理得很好。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整理10以内的减法表,仍然由同学们自己来进行整理,你们有信心做好吗?
1.整理减法表。
师:同学们看一看教材第51页笑笑做的减法表,你们发现这些算式的排列有什么特点吗?小组讨论一下,然后分工进行整理。
师:请各组介绍一下你们整理的减法表。
2.探索规律。
师:观察我们整理的减法表,你发现了哪些规律?学生可能回答:
生1:第一排都是10减几,也就是10减l~10各数;第二排都是9减1~9各数;第三行都是8减1~8各数……
生2:从上往下看,后一个算式的两个数字都比前一个算式的少1,得数相等。
学生在小组内共同讨论后,分工整理。教师巡视,重点指导整理有困难的小组,必要时作为参与者和同学合作整理。
生3:从右上往左下看,后一个算式的前一个数减少1,后一个数不变,得数减少1。加法表的整理方式与减法表的整理方式有相同之处。由加法表引入,为进行减法表整理作了思维方式上的铺垫。
交流为学生创设了展示小组学习成果和分享他人学习成果的机会,使学生感受合作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活动过程设计意图和修改
师:10以内的加减法,我们都已经进行了整理,相信同学们的口算能力一定有了很大的进步。
下面,我们来个口算比赛,看谁算得又快又对。
出示口算卡:
1+75+39+08+24+3
9-78-47-36-49-6
三、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10以内的加减法我们就学完了,需要多加练习才能算得更快更准,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课下多练习别骄傲。
考查学生1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速度和正确率。
板书设计:10以内的减法表
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加与减》教案新北师大版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加与减》教案新北师大版
教学目标:
1、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感受生活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能读懂情境中或表格中蕴含的数学信息,会分析数量关系,并运用10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能有条例地叙述自己的思考过程,能计算100以内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
4、在计算过程中初步养成认真、细心、耐心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顺联准确计算100以内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时间:7课
谁的得分高
教学目标:
1、能够从图表叙述的具体情境中提取数学信息,会读表格,发展收集信息的能力。
2、初步学会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能够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3、能正确计算100以内数的连加运算,掌握连加竖式的写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4、在计算的过程中初步养成认真、细心、耐心检查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能正确计算100以内数的连加运算,掌握连加竖式的写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能够运用100以内数的连加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今天我们一起去玩套圈游戏,看看谁的得分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指名口述题意。
2、出示统计表,说一说你从表中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
淘气243041
笑笑234429
3、小组讨论:谈们谁说的对?
4、独立完成:算一算他们分别得了多少分?到底谁获胜?
(1)计算淘气的总分
24+30+41=95
先与同桌同学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再向全班同学汇报。
可以用竖式计算:
24
+30
————
54
先把前两个数抄写来,相同数位要对齐再进行计算,得数是53。
在54的下面对齐数位写出41,54与41相加,先算各位,在算十
位。结果是95、
54
+41
————
95
也可以把三个数字都抄下来,相同数位对齐,再进行计算。
24
30
+41
————
95
2、计算笑笑的总分。
笑笑的三次成绩分别是23、44、29,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
的方法计算一下小小最后的总分是多少?
列式:23+44+29=96
结论:淘气95分,笑笑96分,笑笑的总分比淘气的高,所以笑笑赢了。
3、小结;100以内的连续加法,同学们在做题时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个位相加满10,要向前一位进1,
三、巩固练习
1、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34+26+29=37+28+34=16+35+57=
2、下表是我国运动员在近几届奥运会上获得的奖牌数。
金牌银牌铜牌
1996年162212
2000年281615
2004年321714
(1)先估计一下,哪年获得的奖牌多?
(2)1996年获奖牌多少块?
16+22+12=50
(3)2000年获奖牌多少块?
28+16+15=59
(4)2008年奥运会将在北京举办,你估计我国运动员将会获得多少金牌?
(5)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100以内的连续加法,同学们在做题时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个位相加满10,要向前一位进1,计算时要认真、仔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从图表叙述的具体情境中提取数学信息,会读表格,发展收集信息的能力。
2、初步学会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能够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3、能正确计算100以内数的连加运算,掌握连加竖式的写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4、在计算的过程中初步养成认真、细心、耐心检查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能正确计算100以内数的连加运算,掌握连加竖式的写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能够运用100以内数的连加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练习:54+1946+2730+2454+43
43+4039+2826+4813+24+35
2、笔算练习:
17263519
24351836
+29+14+44+28
————————————————
二、练一练
1、投飞镖比赛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
奇思352330
妙想402620
(1)说一说从表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2)你能看出奇思与妙想谁获胜吗?钰同伴交流。
(3)奇思一共得了多少分?妙想呢?
2、跳舞小组有17人,唱歌小组有36人,腰鼓组有11人。三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3、计算
24+16+2749+17+32
15+26+4433+29+25
4、下表是我国运动员在近几届奥运会上获得的奖牌数。
金牌银牌铜牌
1996年162212
2000年281615
2004年321714
2008年382723
(1)2000年一共获得奖牌多少枚?
(2)2000年一共获得奖牌多少枚?
(3)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
三、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第三课时秋游
教学目标:
1、能够从情境图中提取数学信息,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2、探索并掌握100以内数的连减运算的计算方法,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100以内数的连减运算的计算方法,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难点:
运用100以内数的连减运算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计算:24+16+2749+17+3215+26+4433+29+25
三、探究新知:
1、出示主题图,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说图意。
2、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3、两队都上船后船上还有多少个空座位?
(1)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
(2)组织交流,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列式的?
90-45-25=20(人)45+25=70(人)
90-70=20(人)
90454590
-45-25+25-70
-----------------------------------------
45207020
4、70人乘车返回学校,第一辆车上有38人,第二辆车上有24人,还有多少人没上车?
38+24=62(人)70-62=8(人)
三、巩固练习:
1、计算下面各题。
85-49+27=57+42-69=
64+25-39=82-45+38=
2、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38+42-36=52-43+77=
91-38-25=97-36+43=
46+26+34=73-49+35=
四、总结:
10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在计算时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时要认真、仔细。
第四课时练习
教学目标:
1、能够从情境图中提取数学信息,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2、探索并掌握100以内数的连减运算的计算方法,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100以内数的连减运算的计算方法,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难点:
运用100以内数的连减运算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竖式计算
57+42-69=91-38-25=64+25-39=82-45+38=
38+42-36=52-43+77=91-38-25=97-36+43=
二、练一练
出示课件
1、胡萝卜15元,鱼28元,妈妈带了50元,够吗?
(1)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2)张阿姨还剩下多少元?
2、计算
77-33-25=96-39-45=100-91-836+27-48
3、机灵狗不小心把报刊的统计表弄脏了。
一班二班三班四班
《儿童报》262834
《小画报》32373
《小故事》3940452
合计9899100
(1)哪个班定的报刊最少?
(2)二班订了多少分《儿童画报》?
(3)三班订了多少分《小画报》?
(4)四班订了多少分《小画报》?多少本《小故事》?
三、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第五课时星星合唱队
教学目标:
1、能够在图文叙述的具体情境中获取数学信息,发展分析问题的能力。
2、探索并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发展初步的估算意识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准确计算。
教学难点:运用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竖式计算
48+42-36=52-43+77=
91-38-25=97-36+43=
46+26+34=73-49+35=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说图意。
2、说一说,合唱队人数比原来多了还是少了?
3、合唱队现在有多少人?
(1)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
(2)组织交流,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列式的?
15-9=6(人)
52+6=58(人)
52-9+15=58(人)
5243
-9+15
————————————
4358
三、巩固练习
1、说一说列式算一算
(1)淘气今年8岁,叔叔比淘气大九岁,阿姨比叔叔小五岁,阿姨今年多少岁?
(2)图书角原来有75本书,借出46本,还回12本。图书角现有多少本书?
2、竖式计算
24+36-1975-46+2534+28-49
90-65+4287-69+5472+25-68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第六课时练习课
教学目标:
1、能够在图文叙述的具体情境中获取数学信息,发展分析问题的能力。
2、探索并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发展初步的估算意识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准确计算。
教学难点:运用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口算下面各题
45+20+1359-14-3245-30+15
65-23+1881-70+4084+6-76
二、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599410090
+27-65-26-72
——————————————————
三、笔算下面各题
43+39-4645+55-78
36-28+4981-65+28
四、计算每一竖行的和
23451727564837
18292543292625
36173624142118
五、应用题
1、车上原有32人,到站时下去19人,上来7人,车上现有多少人?
2、二年五班原有48人,新学期转来3人,转走5人,二年五班现有多少人?
六总结
教师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的做总结。
第七课时练习一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准确计算。
2.发展初步的估算以及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熟练准确的计算能力,和认真、细心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熟练准确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准确计算。
教学难点: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熟练准确计算。
教具准备: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出示8页主题图
1、观察主题图说图意。
2、说一说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3、讨论交流:怎样列式计算?为什么要这样算?
二、出示8页第二题
1、观察主题图说图意。
2、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1)、说一说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2)、给你100元,你想买哪两种玩具?还剩多少元?
(3)买哪两种玩具剩下的钱最多?剩下多少元?
(4)买哪几种玩具正好需要花100元?请你给出一个答案?
3、学生汇报、订正。
三、竖式计算
56+21–18=39–13+47=
96–34–35=57+22-45=
48+32-16=100-69+25=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练习一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准确计算。
2.发展初步的估算以及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熟练准确的计算能力,和认真、细心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熟练准确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准确计算。
教学难点: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熟练准确计算。
教具准备: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口算:
18+40+31=42+25-34=39+6-25=
28-14+20=60-17-34=24-17+5=
二、计算下面各题。
4587364038100
+37-49+58-27+47-65
————————————————————————
三、收玉米(9页5题)
小猴狐狸小熊小山羊
36根18根45根?根
1、小猴、狐狸和小熊一共收了多少根玉米?
2、小山羊收的玉米比小猴和狐狸的总数少10根,小山羊收了多少根玉米?
四、二(一)班开展“争做环保小卫士”活动,下面是三个小队上周末手机的废电池情况。
小队第一小队第二小队第三小队合计
数量/节323695
1、第三小队手机了多少节废电池?
2、第四小队对收集废电池的节数比第一小队和第二小队的综合少23节。第四小队手机了多少节?
五、9页7题
姓名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合计
淘气243090
笑笑292994
奇思2630
1淘气第三次跳了多少下?
2、奇思获得第二名,她的总成绩可能是多少?他第三次可能跳了多少下?
六、在空格里填数,使横着、竖着、斜着三个数相机的和都是30.
七、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新北师大版)
课题摘苹果(发新书)
教学
目标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发展估算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
重难点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怎样合理地估算及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
准备主题图,小棒。
课时
安排1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学们,今天我们又遇到了一件与数学有关的问题。
新学期开始了,同学们都盼望着早点儿拿到新书,淘气负责发书,可他遇到了难题,同学们,咱们帮帮他吧。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主题图
一年级一班有女生19人,男生18人。每人一本,40本书够吗?
(1)讨论:“每人一本,40本书够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用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2)估算一下大概有多少人?说说你是怎样估算的?
(3)学生独立思考算法,试算19+18=□
(4)人一组交流算法,组长统计算法。
(5)全班同学交流算法。
算法一:10-10=209+8=17
20+17=37
算法二:19+10=29
29+8=37
算法三:20+18=38
38-1=37
算法四:列竖式19
+18
37
三、练习“试一试”
25+1827+2446+3551+29
25274651
+18+24+35+29
(先让学生试着列竖式计算,自己讲解计算方法,然后再强调“满十进一”的计算法则。)
四、综合练习
1、算一算,想一想。
26+7=3+39=18+27=
26+27=23+29=18+47=
2、用竖式计算
44+1852+297+5621+79
27+2435+1569-1138+19
3、我们去春游
每辆车最多能坐60人,
哪两个班坐一辆车最合适?
课题练习四
教学
目标1、发展学生估算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与他人进行交流的能力。
教学
重难点巩固估算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
准备题卡课时
安排1
教学过程
1、把这些茶杯全部放进纸箱里,能装得下吗?
(1)这个问题的含义是什么?怎样解决?
(2)你估计一下大概有多少个杯子?你是怎样估计的?
2、按规律填数
2123
4143
3353
3555
(1)独立填写。
(2)进行交流。
(3)发现规律。
3、
小明小亮小丽
10m15m
(1)3人比赛投沙包,小丽第二名,她可能投多远?
(2)小丽和小亮只差2米,小丽投了米?
(3)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4、填什么数,才能打中?
(1)让学生看懂图意。
(2)注意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
(3)本题具有开放性。
5、数学游戏
两人轮流选数。
(1)每人每次选两个数相加,结果要小于100。
(2)填表并把选过的数划掉。
(3)比较两人的得数,把大的得数圈起来。
(4)连续玩5次,谁的圈多谁就胜。
(5)教师向学生说清楚游戏规则。
(6)指导两个学生进行游戏。
(7)组织全班进行。
(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活动时的分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与他人进行交流的能力。)
板书设计
练习五
教学反思
课题阅览室
教学
目标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
重难点教学重点:
体会减法的意义,理解退位减法的算理。
教学难点:
理解退位减法的算理。
教学
准备主题图,小棒,计算器。
课时
安排1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去学校图书馆,看看在那里会遇到什么数学问题?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主题图
(1)学生看图说说,从图上都知道了什么?
(2)根据图中的统计表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儿童画报还剩多少本?”
2、探讨算法
(1)让学生尝试列算式:33-7=□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
(算出结果的,想一想怎样用语言表达你的算法、步骤;遇到困难的要找出难点,力争自己克服或看书寻求帮助。)
教师巡视学生独立学习的情况后,在黑板上写下两个算式:
33-7=3633-7=26
问:“同一个算式,为什么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它们都对,或都错,还是一个对一个错?”
师:“今天的挑战是:两位数减一位数时,遇到个位数字不够减时该怎样算?”
(3)小组讨论:辨别上述两种计算结果的正、误,对要说出算理,错要找出原因。
(4)小组汇报时,教师在黑板上记录学生对于33-7=26的多种算法针对33-7=36的错误,请用竖式算法计算这道题的同学说一说竖式算法应注意哪些问题。
3.练习“试一试”
教师小结后,学生用自己喜欢或擅长的算法进行当堂练习。
(1)故事书还剩多少本?□○□=□(本)
(2)连环画还剩多少本?□○□=□(本)
三、综合练习
1、拨一拨,算一算。
42-6=50-3=54-8=
2、用竖式计算。
48-953-670-732-3
3、森林医生。
(先让学生找出错误的原因,再进行改正。)
4、乘车
课题阅览室第二课时备课人
教学
目标1、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式题的准确性。
2、在数学游戏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
教学
重难点在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
准备图片、头饰
课时
安排1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想一想,算一算。
10-7=13-5=100-1=
30-7=23-5=100-2=
50-7=33-5=100-3=
(1)独立完成后思考每组题有什么规律。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汇报。
2、口算比赛,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40-9=81-4=73-8=56-7=
62-6=9+45=46-8=36+5=
49+27=91+9=85-15=32-8=
3、14+6+12-7-8+9-16
二、数字游戏:
1、找规律填数:(独立思考后,组内讨论,全班交流)
(1)24、31、38、、52、、。
(2)69、62、、48、、、27。
2、过河比赛(四人一小组)
每人戴一个头饰,分别代表小猴、小兔、熊猫、狐狸过河,一轮后交换头饰做另一组题,四轮过后,小组内互查,订正,一题没错才能过河,表扬4次都过河的学生。
小猴小兔熊猫狐狸
76+537-854+684-5
47-546-764+760+24
32-740+2883-928-2
48-923-656-773-5
三、数学活动
1、周末到了,妈妈拿着40元去超市买东西,出示图片:
火腿肠:15元烤鸡:18元蛋糕:16元色拉油:24元
妈妈可以买什么?帮她出出主意(讨论:看那组的方案多)
方案:(1)买火腿肠和烤鸡:15+18=33(元)
(2)买烤鸡和蛋糕:18+16=34(元)
(3)买色拉油和蛋糕:24+16=40(元)
(4)买火腿肠和蛋糕;15+16=33(元)
(5)买火腿肠和色拉油:15+24=39(元)
2、妈妈给笑笑姐姐8元,让她到书店买书。出示图片
《童话故事》42元《奇妙世界》8元《科幻故事》12元《可爱的动物》10元
(1)笑笑姐姐想买《童话故事》,还差多少元?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四、作业
调查自己和同桌各有多少本课外书,填入P61表中,根据你所调查提出几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跳绳备课人许伟
教学
目标1、学会百以内退位减法,并能解决与此相关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性。
3、培养学生估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
重难点教学重点:退位减法算理
教学难点:连续退位
教学
准备卡片、P63图课时
安排1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间,你们常做的一项活动就是跳绳,板书课题。跳绳也是我们体育课要测查的一项。说说你的跳绳成绩。(请3-4名学生说一说)
二、出示统计图表:这是三名同学跳绳情况统计表。
小东小红小亮
62下48下70下
1、根据这张统计表,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1)小东、小红共跳多少下?三人一共跳多少下?
(2)小东比小红多跳几下?比小亮少跳几下?
……
2、这些问题你会解答吗?
板书:62-48=
咱们先估计一下,小东比小红多跳几下?
自由回答,追问:你这样估计有什么根据?
3、62-48到底等于多少?你能准确的算出来吗?试着独立计算结果,小组交流后,全班汇报。
(1)62-40=22(2)62-50=12(3)62-42=20(4)68-48=20
22-8=1412+2=1420-6=1420-6=14
(5)用竖式计算:
板书:62
-48强调:
14各位不够减时从十位借1当十,十位上的6借走1还剩5,用5-4=1。
4、用竖式解答:70-4870-62
三、老师能跳100下,老师比小红多跳几下?
板书:100-48
学生试着自己解答,小组讨论,汇报。
(1)98-48=50(2)99-48=51(3)100-50=50(4)100-40=60
50+2=5251+1=5250+2=5260-8=52
(5)竖式计算:
板书:100
-48请学生把计算过程讲一讲。
52
四、小结:减法题我们可以用竖式计算,你学会了吗?竖式计算做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五、完成练一练
板书设计
跳绳
62-48=14100-48=52
62100
-48-48
1452
教学反思
课题练习五备课人许伟
教学
目标
1、通过游戏、竞赛等活动巩固百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在游戏中,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3、在运算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
重难点:提高计算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
准备图片课时
安排1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夏天到了,大森林里树绿了,花开了,动物朋友们尽情地游戏。美丽的森林公园也向小朋友们敞开大门,你们想去看一看吗?
二、新授:
1、动物朋友给你们出了几道题,都做对的同学才受欢迎,你们敢试试吗?
投影:3890573791
-27-46-49+63-18
小组内互查订正。都会做了吗?好,咱们一起去森林公园转一转。
2、出示图片:
啄木鸟正在给大树治病,咱们帮帮它吧。
3、出示图片:
小松鼠捡了一大篮子松果,它吃了25个,篮子里还剩17个,谁知道小松鼠原来有几个松果?25+17=42(个)
4、告别了小松鼠,来到湖边,湖里的荷花粉红粉红的,一只只蜻蜓在空中飞舞,它们在找自己最喜欢的花朵,咱们帮它们找一找。独立连线P64看图连线。
5、快来看那边,大象妈妈正在考小象呢?
小象:我今年3岁。象妈妈:你出生时我29岁。
你们知道象妈妈今年多少岁吗?29+3=32(岁)
6、看那只淘气的小猴在干什么?给小鹿量身高。
小花:92厘米小点:73厘米小黄:比小花矮,比小点高
小黄可能多高?请选择:(56厘米73厘米80厘米95厘米)
7、几只笨熊想玩跷跷板,快来算一算,算好后帮它们把跷跷板画好。
8、数学活动:
淘气哥哥拿着20元钱去买玩具,他可以买什么?
出示图片:玩具枪:11元玩具汽车:21元洋娃娃:18元
玩具熊:13元拼图:7元积木:9元球:5元
小组讨论:有几种买法,每种买法花多少钱?找回多少钱?
9、数学游戏:
猜猜我是多少?
(1)我比38大17。38+17=55
(2)我减13就是60。60+13=73
(3)我加上20就是52。52-20=32
三、把得数排队:
68+1794-4862-18
82-3538+2549+27
()()()()()()
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加与减(二)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第七单元加与减(二)
单元教学内容(1)掌握20以内数的大小和11——20各数的读法和写法,以及十加几和十几减几的不退位减法的计算。
(2)掌握两个一位数相加得数超过10的加法,即20以内进位加法,以及用20以内进位加法解决实际问题。
(3)掌握十几减几需要退位的减法,即“20以内退位减法”,以及解决实际问题。
单元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正确数出11——20之间的物体个数,掌握20以内数的大小,认识十位和个位,初步了解十进制,能迅速写出11—20各数,熟练口算十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能力目标:掌握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计算和运用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用数学的兴趣,体验学有用数学的快乐。
学生情况分析(1)学生在认识了10以内各数的基础上,在认识11—20各数并不难。但是然学生建立数位的概念有难度,所以让学生建立“十位”“个位”的概念作为难点。
(2)学生已经有了1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掌握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应该不会很难,但应该引导学生从多种算法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这也是本单元的重点。
单元教学重点学生已经有了1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掌握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应该不会很难,但应该引导学生从多种算法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这也是本单元的重点。
单元教学难点学生在认识了10以内各数的基础上,在认识11—20各数并不难。但是然学生建立数位的概念有难度,所以让学生建立“十位”“个位”的概念作为难点。
教学方法(1)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使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
(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学习知识;
(3)处理好算法多样化的教学,引导学生自觉比较自己的算法,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
学困生突破方法(1)采取灵活、有趣的方法提高计算练习的效果;
(2)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课时划分古人计数2课时练习三1课时
搭积木1课时做个加法表1课时
有几瓶牛奶1课时数学好玩1课时
有几棵树1课时一起做游戏1课时
有几只小鸟1课时
课题古人计数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认、读、写11~20各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建立数位的概念。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能够准确地用数学语言对概念进行表达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和勤于动口的习惯。
教学重点11~20这些数的个位和十位上各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对“数位”的理解
教具准备小棒,计数器。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活动过程设计意图和修改
一、教学导入
活动一:建立数位概念.
师:数一数,有几只羊,用小棒代表羊的只数,需要几根小棒?(课件:主题图)
(一)数小棒
1.老师手里有几根小棒?我们来数一数,1、2、3、4、5、6、7、8、9、10.
2.一根一根数,有10根小棒,也就是10个1.现在我们把它捆成一捆,它就成了1个十.
3.让学生再拿出1根小棒.
(1)现在是几根小棒?
(2)它是由什么组成的?
(3)它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二)介绍计数器及数位
1.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十位上的1就表示是10.
2.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11.
3.同样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数、认、读、写12~20各数.
师生一起数,个数大于10
生:自己数出10根小棒,并将10根捆成一捆,体会10个一就是1个十.
生:是由1个十和1个一组成的
生:它里面有1个十和1个一
生:一边拨一边说:“在个位上拨几,在十位上拨几.”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活动过程设计意图和修改
二、活动二:快速拨数.
(一)师生互练
1.教师说数,学生快速在计数器上拨出.
2.说一说它的含义及是怎么拨的.
(二)生生互练
一人说数,另一人拨出,并说一说.两人互换再练.
三、活动三:对口令.
(一)师生互对
例:教师说16,学生对1个十和6个一.
(二)生生互对
四、活动四:填、读尺子上的数.
(一)出示图片:写一写
(二)教师提问
1.比15小比11大的数有那些?
2.17的前面是几?后面是几?……
3.你还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
五、活动五:
找一找生活中的11~20各数,密切数与生活的联系.
七、小结:
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
师说1个十和7个一,学生对17.
找一找,说一说你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见到或用到了11~20各数.
板书设计:古人计数
10+1=1110+9=1910+10=20
教学反思:
课题搭积木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借助熟悉的物体,使学生正确用数表示20以内这些物体的个数。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使学生根据11至20个数的组成,掌握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进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善于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加减法的含义是重点;
教学难点动手操作,列出不同的算示是难点。
教具准备小棒,计数器。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活动过程设计意图和修改
一、活动一:观察思考解决问题.
(一)搭积木(出示图片:说一说1)
1.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搭积木的游戏吗?
2.明明和丁丁搭好了两摞积木在列算式时遇到了困难,你们能帮帮他们吗?
3.根据图意谁能列出相应的算式?
教师板书:10+5=1516-2=14
4.为什么这样列算式?说一说你的想法.
(二)小结
我们通过观察画面,动脑思考帮助明明和丁丁解决了他们搭积木情况,列出了算式而且找到了搭积木的块数.你们真聪明.
二、活动二:动手操作学习新知识.
(一)动手操作
1.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表示一个十(画图、用学具盒里的东西或其它物体都可以).
2.请你任意添加一个图或其它物体的个数,组成一个算式,看谁组的多.
3.小组内交流,说一说图意和算式是怎样组成的(出示图片:小棒、三角形).
10+1=1111-1=10
11-10=110+6=16
16-6=1016-10=6
10+7=1717-7=10
17-10=7
4、(1)明明搭了两摞积木,左边一摞是十块,右边一摞是三块,明明又放上了两块一共是十五块,所以就是10+5=15.
(2)丁丁也搭了两摞积木,左边一摞是十块,右边一摞是十八块,拿走了两块是十四块,所以就是16-2=14.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活动过程设计意图和修改
4.任意举出一列说一说计算的方法
一个十添加一个一是十一,十一是由一个十和一个一组成的,所以算式是10+1=11,十一是由一捆零一根组成的,拿走了一根还剩下十根所以算式是11-1=10,十一是由一捆零一根组成的,拿走了十根还剩下一根,所以算式是11-10=1.
三、教师小结
我们通过动手操作,列出这么多的加减法算式,这充分体现了你们善于动脑思考的结果.
板书设计:搭积木1
3+2=513+2=15
课题有几瓶牛奶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实际生活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学会9+?的进位加法。
能力目标:使学生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9+?的进位加法是重点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凑十法的意义是难点。
教具准备计数器、小棒。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活动过程设计意图和修改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宠物小精灵皮卡丘)你们认识它吗?喜不喜欢皮卡丘?今天皮卡丘就来到了我们的课上和我们一起学习。
2.游戏
(1)下面皮卡丘请我们同桌的小朋友先来做个凑十的拍手游戏:
你拍1,我拍9,我们都是好朋友。
你拍2,我拍8,团结起来力量大。
你拍3,我拍7,我们从小爱学习。
你拍4,我拍6,说话老实不吹牛。
你拍5,我拍5,两数凑十不马虎。
(2)提问:
师:看到7。生:想到3。
师:看到1。生:想到9。
师:看到4。生:想到6。
二、自主尝试,探究算法。
1、谈话引入:
出示“有几瓶牛奶“图
师:小猴子不知道两个箱子里有几瓶牛奶,请同学们帮忙算一算。
2、探究算法
(1)四人小组,学习研究(教师巡视)
(2)小组汇报:
a.小明:我是用小棒数出来的,1,2,3……14,一共14瓶。
b.小东:我用的是加法,9+5,把9凑成10。先从5瓶里拿出1瓶,和9瓶放在一起,是10瓶,10+4=149+5=14
教师板书:9+5=14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活动过程设计意图和修改
c.小华:我也用加法,9+5,把5凑成10。从9里拿出5,和5放在一起是10瓶,10+4=14
9+5=
45把9分成4和5
教师板书:9+5=14
d.小娟:我和大家的方法都不一样,是用计数器算出来的,先拨9个,再拨1个,是一个十,把个位上的10个拨去,在十位上拨上1,再在个位上拨上4个,是14个。
3、新课小结:
你认为哪种方法比较好?说一说,你喜欢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去计算。
4、体会算法。
试一试(72页)用你最喜欢的方法计算,并和同桌说说你的算法。
师:我发现有些小朋友算得很快,你们能把你算得快的秘密告诉大家吗?
三、巩固提高,发展思维。
1.圈一圈,算一算:完成73页1题。
(学生在圈的时候,可能有不同的方法,如拆大数或拆小数等。教师应该鼓励用不同的方法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可以让其通过实物操作帮助理解问题。
2.看一看,说一说:完成73页2题。
3.数学游戏:完成73页游戏题。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图,说一说图的意思,然后独立完成。)
板书设计:9+5=149+5=14
1445
1010
教学反思:
课题有几棵树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问题解决,让学生学会“8+?”的进位加法,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能在实际中应用理解.进一步理解“凑十法”的含义。
能力目标:组织学生在交流、合作中获得知识和能力。
情感目标: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教学重点通过问题解决,让学生学会“8+?”的进位加法,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能在实际中应用理解.进一步理解“凑十法”的含义是重点;
教学难点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是难点。
教具准备计数器、小黑板、小棒。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活动过程设计意图和修改
一、情境引入,进行环保教育.
1.出示图片:主题图
2.教师谈话
树林中有一些小树,分两排种植,少先队员大哥哥、大姐姐们要为小数浇水,第一排有8棵树,第二排中了6棵树,你知道大哥哥、大姐姐们工需要为多少棵树浇水吗?
二、问题摆现,体会计算多样.
(一)教学“8+?”
1.根据问题,同学自己思考.
2.小组交流.
3.全班讨论.(出示图片:说一说1和说一说2)
(二)比较
1.计算对比
9+6=158+6=14
教师提问:你有什么收获吗?我们再看几组,先计算,如果有收获请你验证你的想法,
如果没有,请你继续总结.
2.口算
9+9=9+8=9+7=9+6=
9+5=9+4=9+3=9+2=
8+9=8+8=8+7=8+6=
8+5=8+4=8+3=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活动过程设计意图和修改
3.小组交流心得.
4.全班交流小结.
9加几就减1,8加几就减2.
5.反馈练习.比一比,谁算得快.(说一道,算一道,并说算的方法)
8+87+88+4
5+88+68+3
8+52+84+8
8+79+88+9
3+86+88+2
板书设计:8+6=148+6=14
2444
教学反思:
课题有几只小鸟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同学能够根据一幅图写出加法算式,并算出得数。
能力目标:掌握6和7的加法的计算方法。
情感目标:使同学能够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6和7的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使同学能够提高计算能力
教具准备课件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活动过程设计意图和修改
一、复习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8和10的加法,谁能说出,计算方法。
(2)开火车,快速说出结果。
二、新授
(一)、出示主题图
1、学生观察,列式,计算,。
2、说出计算方法。
(把其中一个数分开,使其中一个数与另一个加数的和为10,,然后再与另一个数相加。)
7+6=137+6=13
3334
3、做一做,说一说。
凑10法
4、圈一圈,算一算。
先圈出10,再把剩下的加上。
5、练习。接着往下算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活动过程设计意图和修改
三、巩固练习
1、84页第1题
先看图,观察,在列式。
用方法计算结果。
2、第2题,
学生自己做,汇报结果。
全班交流。
3、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84页第3题。
4、小结
你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有几只小鸟
7+6=137+6=13
3334
课题练习三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进一步理解进位加法和不进家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能力目标:能根据情境图提出数学问题,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正确计算加减法。
教学难点根据情境图提出数学问题。
教具准备课件。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活动过程设计意图和修改
一、复习
举例子复习不进位加法与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思考过程)
二、基本练习
指导完成第3题。
(1)、独立完成。
(2)、选几题说说思考过程。
三、变式练习
1、指导完成第1题。
(1)、指导看懂题意。
(2)、学生完成后交流结果。
2、指导第2题。
(1)、看图理解题意。
(2)、完成后校对结果。
3、指导第7题。
(1)、明确方法。
(2)、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活动过程设计意图和修改
4、指导第6题。
(1)、、看图理解题意。
(2)、完成后校对结果。
四、提高练习
1、指导第5题。
(1)、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2)、开火车,说答案。
五、开放性练习。(指导第9题)
1、先独立解题。
2、在小组中交流,讨论:怎样才能把算式更好地写出来?
3、交流。
六、总结
本节课你解决了那些问题?
课题做个加法表课型整理复习课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经历整理加法表的活动,初步了解算式之间的联系,提高20以内数的加法计算正确率。
能力目标:在观察、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能熟练计算20以内数的加法。
教学难点能够通过观察思考,在加法表中找规律。
教具准备口算卡片、20以内进位加法表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活动过程设计意图和修改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20以内的所有加法,今天我们和以前一样,系统的整理我们学过的所有20以内的进位加法算式。整理成20以内的进位加法表。你们有信心吗?
(设计意图:明确要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为小组合作学习创设良好的氛围。)
二、探究新知:
1.整理加法表。
师:先在小组内把学过的20以内的进位加法算式写在卡片上,注意写得越完整越好。(学生在小组内共同讨论写卡片。)
师:想一想先确定一个标准,按什么分类整理呢?
通过再次引导整理加法表时,引导学生明确整理的依据和标准,并给出部分例子做参考,降低教学难度,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师:想一想第二行的算式呢?
师:你还有那些发现?
师:你明白同学们说的意思了吗?请和同桌合作,一起仿照上面同学的发现开始整理,完成课本P87的表格吧!(教师巡视指导小组活动,关注学生的合作。)
组织交流展示各小组合作探究的结果。
找出得数是11的加法算式排成一排。
找出得数是12的算式排成一排。
有些加法算式里面都有9等。
第一行两个数相加都是11。
第二行两个数相加都是12。往下写8+4、7+5……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活动过程设计意图和修改
2.再次探索规律。
师:下面请同学们看加法表(出示加法表),我们再来仔细看看从中我们都发现了哪些规律?
三、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你们的表现很出色,学会了整理20以内进位加法算式,而且还有很多有趣的发现,找到了很多藏起来的秘密,请和更多的朋友分享你的发现和快乐。
表中算式的排列有明显的规律,也有隐含的规律,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归纳、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梳理能力。
板书设计:做个加法表
把加法表填完整。
课题淘气的校园课型综合与实践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学习兴趣,体会数学思想。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议一议、做一做、想一想的活动中,体验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能运用10以内的数和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感受各种形体的特征,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能力目标:在发现数学信息,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通过自我评价活动,形成初步的反思意识。
情感目标:积累思考经验,开阔眼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寻找数学信息,能根据数学信息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具准备CAI课件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活动过程设计意图和修改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快乐的课间时光吗?你们喜欢在课间做什么呢?
2、今天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小同学可热情了,他说要带我们班的小朋友去参观他学校里的课间活动,你们想去看看吗?
二、议一议,做一做:
(1)师:小朋友们请认真看看,你能在图中发现他们在做什么,谁来说说呢?你能找到淘气校园里的数学问题吗?请以四个同学为一个小组,先在小组内跟伙伴们说说你的发现的数学问题吧!看看与其他同学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师:谁来说说你的收获。
师:发现了这么多的数学信息,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来记录你们发现的数学问题呢?
师:(3)师:既然大家提出了这么多切实可行的办法,现在老师先请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拿出你们桌上的记录本,小组内以分工的形式,一个同学用笔记录下其他小朋友的数学信息,其他的小朋友可以汇报自己获得的数学信息。
师:(4)看,图中除了小朋友们在运动,还有一些物体也在在等待我们观察发现呢。你发现了教学楼是什么形状?有几层楼呢?仔细观察,你还有没有新的发现,和你的伙伴们一起分享吧!
2、说说你们小组的发现。
3、提出你的数学问题,大家一起来解答
(学生发言谈谈自己在下课后的课间活动。)
(学生可能回答踢足球、跑步、跳绳、踢毽子。)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可巡视,听听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结果。)
生:有六个小朋友在跳绳,有7个小朋友在踢毽子……
(学生以小组分工的形式记录数学信息,教师可巡视小组的完成情况,适当的给予指导。)
(学生可以提出自己记录数学信息的方法,合理适当的方法都可以给予表扬,要求学生能够记录清晰明白即可。)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活动过程设计意图和修改
二、想一想,做一做:
师:刚刚淘气带我们去参观了他快乐的校园生活,那么回到我们的校园中、班级里,你有发现哪些数学信息吗?
看看哪位小博士提出的数学问题最多,哪位数学小能人能解答得又快有准确!
三、全课总结:通过了这节课,小朋友们有没有发现在校园中处处都能发现到数学的影子呢?其实不只是在学校里,回到家中你也能够发现很多数学信息,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生活信息的眼睛和勤于思考的小脑袋,你就能发现在生活中的每一个小角落都有数学的存在呢!
四、自我评价。
根据课本第89页一个自我评价表,评价自己本节课的表现。
让学生在小组内收集组员的数学问题和数学信息,然后在班级的中大胆说出自己组内的信息记录。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一起做游戏课型数学游戏课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在“堆一堆”和“玩一玩”的活动中,积累对图形特征的经验和利用数学解决问题。
能力目标:能够从游戏中获得信息,体会学过的立体图形的特点并用10以内数的加减法来解决游戏中的问题,尝试寻找取胜的策略。
情感目标:在游戏中体验到用数学的快乐,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能够了解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这几个立体图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积木、扑克牌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活动过程设计意图和修改
一、游戏导入,开展活动。
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玩积木吗?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积木。你们瞧,他们都是什么形状的?
1、玩“搭积木”游戏。老师讲解游戏规则。
①每组有十个各种形状的物体,拼搭时,10个物体都要用上。
②搭出的作品要有创意。
③堆得又快又高的小组获胜。
2、学生两个人一组,玩搭积木游戏。
二、评比活动,总结经验。
1、各组展示各自的作品,评选“小小设计师”。
2、全体成员进行评比,并说说评比中的发现。
3、议一议。
在游戏中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生:长方形、正方形、圆柱、球
生:同桌合作游戏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活动过程设计意图和修改
三、小组合作,操作体验。
谈话:刚才的游戏,有趣么?接下来,我们要四个人一组玩一个游戏,你参加吗?
1、四人一组开展游
2、教师介绍游戏规则。
①一边摸牌,一边算牌上数的和。
②结果比10大的被淘汰。
③结果最大的人获胜。
④结果一样大的,谁摸牌少谁获胜。
3、第一轮游戏开始。
①4人一组,展示各组的游戏情况。
②游戏后,小组派代表说说游戏中的发现。
4、出示第91页的“玩一玩”主题图。
①提问:淘气已经摸了3、5,还摸吗?
②淘气如果继续摸牌,摸到几才能获胜?摸到1可以吗?为什么?
5、第二轮游戏开始。
①展示某一小组的游戏情况。
②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四、总结活动,深化认识。
通过今天的数学活动,你有那些想说的?
一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新北师大版)
一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加与减(一)
把两个数合并在一起用加法。加数+加数=和如:3+13=16中,3和13是加数,和是16。
从一个数里面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是多少用减法。被减数-减数=差如:19-6=13中,19是被减数,6是减数,差是13。
20以内进位加法口诀表
9+1=108+2=107+3=106+4=105+5=104+6=103+7=102+8=101+9=10
9+2=118+3=117+4=116+5=115+6=114+7=113+8=112+9=11
9+3=128+4=127+5=126+6=125+7=124+8=123+9=12
9+4=138+5=137+6=136+7=135+8=134+9=13
9+5=148+6=147+7=146+8=145+9=14
9+6=158+7=157+8=156+9=15
9+7=168+8=167+9=16
9+8=178+9=17
9+9=18
1、熟记20以内加法和减法的得数(20以内进位加法、20以内退位减法)
20以内退位减法口诀表
10-1=911-2=912-3=913-4=914-5=915-6=916-7=917-8=918-9=9
10-2=811-3=812-4=813-5=814-6=815-7=816-8=817-9=8
10-3=711-4=712-5=713-6=714-7=715-8=716-9=7
10-4=611-5=612-6=613-7=614-8=615-9=6
10-5=511-6=512-7=513-8=514-9=5
10-6=411-7=412-8=413-9=4
10-7=311-8=312-9=3
10-8=211-9=2
10-9=1
2、看图列式解题时候,要利用图中已知条件正确列式。
常用的关系有:
(1)部分数+另一部分数=总数
(2)总数-部分数=另一个部分数
(3)大数-小数=相差数谁比谁多几,或谁比谁少几。
求大数列加法。求小数或相差数列减法。
(4)原有-借出=剩下用了多少,求还剩多少时用列减法
3、应用题解题时候,要根据已知条件正确列式
(1)、总分关系(加、减法)
部分数+另一部分数=总数总数-部分数=另一部分数
①、问题中出现“一共、共、全长、原来等”表示总数时,列加法。
②、问题中出现“还剩、剩下、余下、第一次、第二次、用去、吃了等”表示部分数时,列减法。
(2)、大小关系(加、减法)
大数-小数=相差数大数-相差数=小数小数+相差数=大数
①、“多”字或“少”字后面的数是差数。
②、“比”字左、右两边的数分别是大数、小数。
求大数列加法,求小数或差数列减法。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
观察实物,从两个方向(前〈后〉面或侧面)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连线时,要抓住物体的每个方向的特点。
第三单元生活中的数
1、数数的方法有:
一个一个的数,1,2,3,4,5,6,7,8,9,10,
两个两个的数,1,3,5,7,9,,11,13,15,17,19或者2,4,6,8,10,12,14,16,18,20
五个五个的数,5,10,15,20,25,30,35,40
十个十个的数,10,20,30,40,50,60,70,
两位数的计数单位是十位(左边的数),个位(右边的数)
2、两位数的计数单位是十位
两位数有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十位上的数表示有几个十,个位上的数表示有几个一。如95的十位是9,表示9个十,个位是5,表示5个一。
10个十是一百。100有10个十,100有100个一。
最大的两位数是99,最小的两位数是10。最小的三位数是100。
3、比大小
两个两位数比大小,先看十位,十位大的数大;十位相同看个位,个位大的数大。
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
七巧板由7种图形组成,其中有5个三角形(1,2,4,6,7号),1个正方形(5号),1个平行四边形(3号)。
第五单元加与减(二)
1、掌握10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1)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2)两位数加减一位数
(3)两位数加减整十数
(4)两位数加两位数
(5)两位数减两位数
2、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第六单元加与减(三)
1、掌握10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与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初步发展估算意识。
抄录:
一、进位加法
1、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如:9+5=,“凑十法”是分小数凑大数,5分成1和4,9加1是10,10加4是14,9+5=14。我的方法是:看到“9”想到“1”,即5去1余4,再用4加10,9+5=14。如果是8+3=,看到“8”想到“2”,即3去2余1,再用1加10,8+3=11。从而知道7、6加某个数,7与3,6与4。我上面所说的方法就是把凑十法当成了口诀想,使孩子看到就能想到,方法掌握好了很快就能写出得数,并且正确率高。
2、10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如:46+8=,这个也必须看大数,即看46,因为6加8大于10,所以可把十位上的4加1是5直接写到等号后面46+8=5?,然后看到“6”想到“4”,把8去4余4,余数4直接写到等号后5的后面46+8=54。再如:83+9=9?,看到“3”想到“7”,9去7余2,83+9=92。
二、退位减法
1、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如13-8=,减法用的是“破十法”,把13分成3和10,10减8是2,3加2是5,13-8=5。我的方法是:减法看减号后面的数,看到“8”想到“2”,2再与前面的数上的个位数3相加得5,即:
13-8=5。再如:16-7=,看到“7”想到“3”,3加6是9,即16-7=9。
2、10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如:84-9=,因为个位上的数4减9不够减,所以必须借位,把十位上的8直接去1,即84-9=7?看到“9”想到“1”,1加4是5,84-9=75。又如:56-7=4?,看到“7”想到“3”,3加6是9,56-7=49。
(四)找规律
1、通过颜色,形状找规律。
★2、通过数字的变化找规律,当每个数都不相同时,先算出每两个数之间相差几,然后再找规律。
常用规律:单数13579111315171921……
双数2468101214161820……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新北师大版)
课题有几只小鸟
(7、6、5加几的进位加法)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的操作活动,进一步探索7,6,5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计算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
3、能运用进位加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到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能正确计算7加几、6加几、5加几、4加几、3加几,掌握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迁移能力,会举一反三。
教学方法尝试指导法。
教具准备CAI课件,小棒
教学活动设计修订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在一片美丽的大森林里,有一棵很大很大的树,树上有9只小鸟,瞧!又飞来了6只,现在一共有多少只小鸟呢?谁能算出来?
生:(回答算式,并说说计算方法。)
(2)如果树上有8只小鸟,又飞来6只,一共有多少只呢?这次谁又会算?(学生根据创设的故事情境,继续思考并回答。)
(3)请你们继续接受挑战:如果树上有7只小鸟,又飞来6只呢?怎么提问?怎样计算?
(4)小结:今天我们将用前几天学习的计算方法继续学习7、6、5、4、3加几。(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共同学习7+6.
(1)同桌之间动手摆小棒,说一说可以怎样想?
(2)指名汇报。(指名到讲台前,边操作边讲解,师点拨)
(3)根据学生回答,师相应板书。
2、做一做,说一说。
(能看懂多种形式的操作活动阐释出的算理。)
3、圈一圈,算一算。
进一步体会“凑十”的策略和计算过程。
4、想一想,填一填。
(意图:(1)巩固学生的计算技能;(2)通过计算,观察、继续填写算式,引导学生发现算式之间的规律)。
四、巩固练习,加深体验。
指导学生完成练一练习题。
(教师放手,让学生大胆尝试,独立探究,开拓思维。)
如: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你是怎样圈的?那种方法最简便?说一说你是怎样快速做完的,有什么巧办法?你还发现了什么规律?)
五、课堂小结,优化算法。
今天我们发现可以用很多种方法来计算7、6、5、4、3、2加几,你能说一说这些方法吗?你觉得那种方法简便就用哪种方法来计算。
板书设计有几只小鸟(7、6、5、4、3加几)
7+6=137+6=13
作业设计P84第3题。
课后反思
课题练习三课型练习课
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正确、熟练计算9、8、7、6加几。
2、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提高学生计算9,8,7,6加几的速度。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计算9,8,7,6加几的准确性。
教学方法尝试指导,效果回授教学。
教具准备课件、卡片。
教学活动设计修订
一、游戏活动。
拍手说唱“凑十歌”。
一九一九好朋友,
二八二八手拉手,
三七三七真亲密,
四六四六一起走,
五五凑成一双手,
用它加减不用愁。
二、指导练习。
1、练习三第1题。(本题结合登台阶的游戏,进一步体会20以内数的大小和顺序)
2、练习三第2题。(进一步巩固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
3、第3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仔细观察,发现并交流算式中隐藏的规律。
4、第4题。本题结合图促进对加减法意义的理解,并能正确计算。
5、第5题。看谁的小花开的最快?(采用游戏的形式,要求又快又准)
6、第6题。先引导学生看图,说一说图意再列式计算。
7、第7题。要求准确计算,逐步达到熟练。
8、第8题。本题可以用游戏形式进行练习。
如:师举出13,学生找出得数是13的算式。
三、拓展提升。
完成练习三第9题。
本题是开放题。学生可以填出一个符合条件的数即可。
(拓展:方格里最小或最大能填几,讨论应填数的范围。)
学生说题意。讨论怎样解决这样的问题?该怎样想?
四、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想法?
板书设计练习三
1、认真看题;
2、同桌两人要互相帮助;
3、说出完成练习时思考的过程;
4、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5、你还可以怎样想?
6、谈谈你的收获。
作业设计练习三第3、7题。
课后反思
课题做个加法表课型整理复习课
教学目标1、经历整理加法表的活动,初步了解算式之间的联系,提高20以内数的加法计算正确率。
2、在观察、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熟练计算20以内数的加法。
教学难点能够通过观察思考,在加法表中找规律。
教学方法尝试指导,效果回授教学法
教具准备口算卡片、20以内进位加法表
教学活动设计修订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20以内的所有加法,今天我们和以前一样,系统的整理我们学过的所有20以内的进位加法算式。整理成20以内的进位加法表。你们有信心吗?
(设计意图:明确要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为小组合作学习创设良好的氛围。)
二、探究新知:
1.整理加法表。
师:先在小组内把学过的20以内的进位加法算式写在卡片上,注意写得越完整越好。(学生在小组内共同讨论写卡片。)
师:想一想先确定一个标准,按什么分类整理呢?
学生可能会说:
找出得数是11的加法算式排成一排。
找出得数是12的算式排成一排。
有些加法算式里面都有9等。
通过再次引导整理加法表时,引导学生明确整理的依据和标准,并给出部分例子做参考,降低教学难度,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如:学生会发现:
第一行两个数相加都是11。
师:想一想第二行的算式呢?
第二行两个数相加都是12。往下写8+4、7+5……
师:你还有那些发现?
师:你明白同学们说的意思了吗?请和同桌合作,一起仿照上面同学的发现开始整理,完成课本P87的表格吧!(教师巡视指导小组活动,关注学生的合作。)
组织交流展示各小组合作探究的结果。
2.再次探索规律。
师:下面请同学们看加法表(出示加法表),我们再来仔细看看从中我们都发现了哪些规律?
设计意图:表中算式的排列有明显的规律,也有隐含的规律,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归纳、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梳理能力。
三、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你们的表现很出色,学会了整理20以内进位加法算式,而且还有很多有趣的发现,找到了很多藏起来的秘密,请和更多的朋友分享你的发现和快乐。
板书设计做个加法表
把加法表填完整。
作业设计做个加法表
课后反思
第七单元总结:
数学好玩
本单元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学习兴趣,体会数学思想。
2、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3、积累思考经验,开阔眼界。
本单元学习内容:本单元包括两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综合与实践------淘气的校园。
第二部分:数学游戏---------一起做游戏。
课时分配:
1、淘气的校园(综合与实践)约2-3课时;
2、一起做游戏(数学游戏)2课时。
单元教学说明:
数学好玩的内容,不做期末笔试的统一要求。
课题淘气的校园课型实践与综合课
教学目标1、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议一议、做一做、想一想的活动中,体验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能运用10以内的数和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感受各种形体的特征,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2、在发现数学信息,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通过自我评价活动,形成初步的反思意识。
教学重点学会寻找数学信息,能根据数学信息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方法情境创设法
教具准备CAI课件
教学活动设计修订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快乐的课间时光吗?你们喜欢在课间做什么呢?(学生发言谈谈自己在下课后的课间活动。)
2、看来同学们的课间活动真丰富呀!今天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小同学可热情了,他说要带我们班的小朋友去参观他学校里的课间活动,你们想去看看吗?
二、议一议,做一做:
(1)师:小朋友们请认真看看,你能在图中发现他们在做什么,谁来说说呢?(学生可能回答踢足球、跑步、跳绳、踢毽子。)小眼睛可真明亮,看得多仔细呀!那让老师来考考你们,看看谁是最会思考的小朋友!你能找到淘气校园里的数学问题吗?请以四个同学为一个小组,先在小组内跟伙伴们说说你的发现的数学问题吧!看看与其他同学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可巡视,听听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结果。)
师:讨论结束,谁来说说你的收获。
生:有六个小朋友在跳绳,有7个小朋友在踢毽子……
(学生发言自己发现的数学问题。)
师:(2)师:回答得可真棒,你们都发现了这么多的数学信息,那你们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来记录你们发现的数学问题呢?
(学生可以提出自己记录数学信息的方法,合理适当的方法都可以给予表扬,要求学生能够记录清晰明白即可。)
师:(3)师:既然大家提出了这么多切实可行的办法,现在老师先请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拿出你们桌上的记录本,小组内以分工的形式,一个同学用笔记录下其他小朋友的数学信息,其他的小朋友可以汇报自己获得的数学信息。(学生以小组分工的形式记录数学信息,教师可巡视小组的完成情况,适当的给予指导。)
师:(4)大家的观察都很仔细,老师也发现了图中的数学信息想要和同学们分享呢!看,图中除了小朋友们在运动,还有一些物体也在在等待我们观察发现呢。你发现了教学楼是什么形状?有几层楼呢?仔细观察,你还有没有新的发现,和你的伙伴们一起分享吧!
2、说说你们小组的发现。
3、提出你的数学问题,大家一起来解答。
二、想一想,做一做:
师:刚刚淘气带我们去参观了他快乐的校园生活,那么回到我们的校园中、班级里,你有发现哪些数学信息吗?看看哪位小博士提出的数学问题最多,哪位数学小能人能解答得又快有准确!(让学生在小组内收集组员的数学问题和数学信息,然后在班级的中大胆说出自己组内的信息记录。)
三、全课总结:通过了这节课,小朋友们有没有发现在校园中处处都能发现到数学的影子呢?其实不只是在学校里,回到家中你也能够发现很多数学信息,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生活信息的眼睛和勤于思考的小脑袋,你就能发现在生活中的每一个小角落都有数学的存在呢!
四、自我评价。
根据课本第89页一个自我评价表,评价自己本节课的表现。
板书设计淘气的学校
作业设计
课题一起做游戏课型数学游戏课
教学目标1、在“堆一堆”和“玩一玩”的活动中,积累对图形特征的经验和利用数学解决问题。
2、能够从游戏中获得信息,体会学过的立体图形的特点并用10以内数的加减法来解决游戏中的问题,尝试寻找取胜的策略。
3、在游戏中体验到用数学的快乐,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能够了解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这几个立体图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讲述、练习、讨论
教具准备积木、扑克牌
教学活动设计修订
一、游戏导入,开展活动。
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玩积木吗?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积木。你们瞧,他们都是什么形状的?(长方形、正方形、圆柱、球)
1、玩“搭积木”游戏。老师讲解游戏规则。
①每组有十个各种形状的物体,拼搭时,10个物体都要用上。
②搭出的作品要有创意。
③堆得又快又高的小组获胜。
2、学生两个人一组,玩搭积木游戏。
二、评比活动,总结经验。
1、各组展示各自的作品,评选“小小设计师”。
2、全体成员进行评比,并说说评比中的发现。
3、议一议。
在游戏中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三、小组合作,操作体验。
谈话:刚才的游戏,有趣么?接下来,我们要四个人一组玩一个游戏,你参加吗?
1、四人一组开展游戏
2、教师介绍游戏规则。
①一边摸牌,一边算牌上数的和。
②结果比10大的被淘汰。
③结果最大的人获胜。
④结果一样大的,谁摸牌少谁获胜。
3、第一轮游戏开始。
①4人一组,展示各组的游戏情况。
②游戏后,小组派代表说说游戏中的发现。
4、出示第91页的“玩一玩”主题图。
①提问:淘气已经摸了3、5,还摸吗?
②淘气如果继续摸牌,摸到几才能获胜?摸到1可以吗?为什么?
5、第二轮游戏开始。
①展示某一小组的游戏情况。
②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四、总结活动,深化认识。
通过今天的数学活动,你有那些想说的?
第八单元认识钟表
单元教学内容:
1、知道钟表可以用来记时,初步认识钟面,认识时针和分针;
2、会认读整时和半时,并学会整时和半时的表示方法。
单元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经历认识钟表的过程,知道钟表可以用来记时。
2、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读整时和半时。
3、在认识钟表和认读时间的过程中,初步学习观察、比较的方法。
4、结合日常作息时间,在与他人交流中,知道要珍惜时间,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养成良好的珍惜时间的习惯。
单元教学重难点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钟表,但让学生建立时间观念可能比较困难,因此应该把这一点作为本单元难点。
单元教学方法:
借助教具和学具,让学生认识整时和半时。通过看一看、做一做、说一说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
单元教学安排:
本单元建议用1课时完成。
课题小明的一天(认识整时和半时)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从整体上认识钟表,会用整时和半时描述一天的活动。
2、通过观察和动手拨一拨等活动,会认读整时和半时。
3、结合日常作息时间,知道要合理安排时间。
教学重点学会看整时和半时
教学难点了解整时和半时的表示方法
教学方法范例教学
教具准备CAI课件、模型钟。
教学活动设计修订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先出一个谜语,让学生猜一猜。
“小小骏马不停蹄,日日夜夜不休息,
蹄声哒哒似战鼓,提醒人们争朝夕。”
2、出示各种漂亮的钟,激发学生认识钟表的欲望。
3、拿出实物让学生辨整点与半点时钟分别是如何敲的?倾听西华门的钟声(几时整敲几下,几时半敲一下。)
二、说一说。
1、说说课本当中,小明的一天是怎么度过的?
(结合小组讨论。)
2、小朋友的一天又是怎样度过的呢?
三、认一认。
具体地说说小明几点在干什么?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热烈讨论。)
四、比一比。
引导学生讨论,发现半时和整时的区别,这是本节课的难点,讨论完后请小组长代表发言,最后教师作出总结。
五、结合实践。
1、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自己是怎么安排时间的。
2、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树立珍惜时间的观念。
六、练一练。
1、第1、2题都是巩固钟表的认识。
2、第3题:拓展提升。
观察大树影子的长短来判断时间,知道生活中除了钟表还有其他的记时方法。
七: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说给大家听听。
板书设计小明的一天(认识整时和半时)
时针:又短又粗分针:较长较粗
整时:分针指向12,半时:分针指着6,时针指着
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两个数字的中间。
作业设计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新北师大版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新北师大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新北师大版
第六单元测量
课桌有多长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的探究愿望,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的意识。
3.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及厘米的实际意义,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1、初步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2、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学会估测和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件演示:动物学校新买来一些课桌,小白兔回家后高兴地告诉了妈妈,兔妈妈问:“你们买的课桌有多长呀?”小白兔摇摇头说:“我可不知道。”第二天,他就去问他的好朋友小猴子,小猴子说:“这还不简单。”说完,就一一地量了起来……
同学们,如果小白兔去问你,你能用什么方法说明课桌有多长呢?
(反思此环节没有采用书上提供的素材,而是以低年级学生更为喜欢的小动物创设情境,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愿望。)
(二)合作交流,认识厘米
1.说一说
(1)请同桌两人先商量一下用什么工具量,然后共同量一量你自己的课桌有多长。
(2)学生汇报。(学生可能会说:6枝铅笔长、3个文具盒长、4长……)
(3)讨论:大家的桌子都是一样的,为什么你们说的数却不同?要使量得的结果一样,怎么办?
师:看来,统一测量的工具非常重要,那你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一般用什么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呢?
2.找一找
(1)认识刻度尺
①观察:尺子上都有些什么?
②学生汇报,并试着说一说尺子上的数表示什么意思。
③教师补充。
(2)认识1厘米
①认识1厘米。
师: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几厘米?用字母怎样表示?
(学生试说,教师纠正。)
师:请你在尺子上找一找,还有几刻度到几刻度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
(同桌互说。)
②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
a.用尺子上的1厘米比一比,图钉大约有多长?并说说你的方法。
(强调: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图钉的一此端,看图钉的另一端对着的数最接近几,图钉的长度大约就是几厘米。)
b.用手势表示1厘米的长度。
(操作:用食指和拇指轻轻夹住图钉,再轻轻地抽出图钉,指肚之间的缝隙大约就是1厘米。)
③练一练。
a.判断:够1厘米吗?(如:铅笔盒、书、本等的厚度。)
b.找一找:什么东西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厘米?
(3)认识几厘米
①数一数:从0刻度到2刻度之间有几个1厘米,是几厘米?从3刻度到7刻度是几厘米?
②打手势:4厘米大约有多长?7厘米大约有多长?10厘米大约有多长?(同桌互评。)
(三)动手操作,深化新知
1.估计大约是几厘米?(如:书的厚度,小棒、铅笔的长度等。)
2.请几名同学分别量出这几种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并注意测量的方法。
3.第14页量一量,第15页1,2,3题。
(四)概括总结,拓展延伸
师:如果以厘米为单位去量从家到学校的距离,去量特别远的距离,你们觉得方便吗?因此,我们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如果测量比较长的距离用厘米作单位,就很不方便了,今后我们还要学习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
北师大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爱护》教学设计
一个优质课堂,就是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北师大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爱护》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北师大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爱护》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本单元以“爱护”为主题,安排了两篇主体课文《特别的作业》、《珍贵的纪念》,包括自渎
课文,均体现了一个主题,即爱护公物、爱护大自然中的一切生物,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低
年段应以识字为重点。但识字并非脱离语境,而是要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在一定的情境中识
字,教材中的这一篇篇文质兼美的阅读材料,就是良好的识字载体,教学中应凭借这一载体,
引导学生读文识字。对于低年级阅读材料中的情感因素,应把理解的要求降到底线,主要培养
基本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二、教学设计:
1、《特别的作业》
一、教学目标:
1、认15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爱护自然界中的植物,懂得怎样与自然和睦相处,从而培养环保意识。
4、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爱护环境的认识。
二、教学重难点:
1、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识记生字,正确工整地书写六个字。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形成自觉爱护花草树木的意识。
三、教具准备:生字卡片、挂图
四、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认识15个生字,学习写生字。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从课题入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1、老师直接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教认“特别”一词,问:特别是什么意思?
3、引入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学文识字。
1、学生自己试读课文,画下不认识的字并想办法完成。
2、同桌互读,仔细听听同桌有没有把字音读准,读对了就表扬他,读错了就帮帮他。
3、师范读课文,生注意不认识的字。
4、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认识课文中的生字。
5、组长检查组内同学的识字情况。
三、再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四、学写生字:作、业、昨、桌。
1、重点指导写“作”和“昨”,说一说这两个字在田字格中怎样写才好看?
2、分别用这两个字说话。、
五、作业:写生字一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形成自觉爱护花草树木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词。
二、朗读课文,交流感受。
1、采用多种形式读课文,读后交流:读了课文,你知道什么?(或你读懂了什么?)
2、说一说,你为什么认为小丽的作业最好?
3、拓展延伸:除了爱春天,你还爱什么?怎样爱?
三、指导写生字。
结合语文天地,让学生说说“表”的笔顺,然后描一描。
四、总结,布置作业。
今天,老师也布置一个特别的作业,用你喜欢的方式:可以用儿歌的形式、绘画的形式或者就
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出你对一个小的动物、一个季节、一棵小草,甚至是对爸爸妈妈、同学
们的爱吧!
2、《珍贵的纪念》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让学生树立爱护公物、爱护建筑物的良好习惯。
2、识字:珍、贵等15个生字。继续培养识字能力,初步通过看上下文猜字,复习其他识字方法
。
3、阅读:能比较熟练的读课文,鼓励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4、综合活动:讨论我们应该怎样爱护动植物。
二、教学重难点:
识记15个生字,渗透性识字。
三、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去逛公园或者出去旅游吗?都去过什么地方?看到过什景色?你是怎么样留
念的?(生纷纷回答)有一群小动物,在山坡上盖了一间漂亮的小亭子,想不想知道他们是怎
么留念的?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珍贵的纪念》。(师生一起写板书,齐读。)
二、小组合作,初读新课。
1、师范读课文,学生一边听一边用手指着认真听、仔细看。
2、学生自读课文。
3、检查自学情况。(请小老师带读,开火车读)
三、写字。
1.出示本课要写的字,让学生说一说哪些字最容易写错?学生比较“刻”和“该”在字形上的
区别。
2.老师范写“该”。
3.让学生自己写一个“该”,并试着自己写一个“刻”。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引入新课。
二、指导看图,理解课文。
1、看插图1,图上都有谁呀?它们在做什么?
2、看插图2,小刺猬没留下纪念吗?你认为谁的纪念最珍贵?
3、再读课文。小刺猬真可爱,只要你大声读,有感情朗读,就能读出它的可爱来。
4、学生比赛读。(指两名较差学生比赛读,锻炼她们的参与意识)。
5、师生比赛读。(老师和朗读水平最高的学生比赛读。不注重结果,通过读树立学生信心和参
与的勇气。)
三、学了这篇课文,你打算以后怎么做呢?(小组讨论,小组汇报。)
四、学写生字:名、、台、字、阶
3、语文天地
一、教学目的:
能正确抄写音节,学习四点底、言字旁。学习使用近义词,练习使用修饰词。
二、教具准备:小黑板。
三、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抄写词语的音节。
1、复习ü的拼写规则。
2、一个音节内字母要靠近。
3、讨论:o和uo的区别。
4、抄写。
二.学习使用近义词。
1.示例:高兴、快乐。让学生分别用这两个词造句,体会近义词的意义。
2.写出:温暖、美丽、珍贵的近义词。
三.练习使用修饰词。
-----------的桃花-----------的桑叶-----------的小草
-----------的纪念-----------的柳枝-----------的作业
四.复习四点底、言字旁的字,填写偏旁表。
1.灬:
讠:
2.填写偏旁表
偏旁表示的意义例字
灬
讠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讨论怎么爱护动植物,并进行写话练习。
教具准备:挂图,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出示挂图
1、观图:说一说图上都画的是什么地方?都有什么?
2、讨论:我们应怎样爱护公园里的小动物?
3、为牌子写句话。
4、选出有创意的句子,让大家一起欣赏。
二、听故事《一棵小树》。(教师教学用书)
三、课堂总结:我们应爱护花草树木,保护环境。
四.板书设计:
语文天地
选取学生写的有创意的句子写在黑板上。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能背诵《鸟》,体会时句怜惜动物的情感。能听故事,讲故事。学习看上下文猜字的识字方法
。
教具准备: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说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高兴、温暖、美丽、珍贵。
2.填括号。
()的桃花()的桑叶()的小草
()的纪念()的柳枝()的作业
二、听故事《大皮鞋的故事》。
1、听两遍。
2、请同学复述。
3、讨论:这只小猫从哪里来的?他的爸爸妈妈为什么不要它了?
4、汇报总结。
三.自读故事《鸟》。
1、先读古诗。
2、见解:白居易是唐朝伟大诗人。
3、对图师讲解古诗的意思。
4、生背诵古诗。
四、学习看上下文猜字。
1、读金钥匙的话,看一看冬冬是怎样猜不认识的字?
2、猜一猜下面的字念什么?“盖、建、住、鹿、丛、柱”。
五、总结:
这一单元我们学完了,你学会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六、板书设计:
语文天地
盖、建、住、鹿、丛、柱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认识图形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第六单元认识图形
单元教学内容1、通过实物和模型辩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等立体图形。
2、能对简单几何图形进行分类。
3、能对几何图形有一定感性认识,知道名称并能识别。
单元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几何体名称并能识别。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立体图形,学生已能初步感知立体图形。但是要经历从实物中在抽象为一般模型,最后准确给出图形名称,并切实体会各种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进行合理的拼组的过程,学生可能会存在接受困难的问题。
单元教学重点对长方体、正方体、圆珠笔柱、球的实物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初步建立对立体图形的表象。
单元教学难点如何在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空间观念,并认识基本几何体。
教学方法教学中可使用直观教学、快乐教学、合作交流、联想迁移等方法。教材中呈现了学生较熟悉的实物:盒子、球、茶罐……通过学习,认识这些物体的形状,会根据实物或模型形状进行分类。
学困生突破方法分三个层次进行:知识的引入——知识的教学——知识的运用,符合学生掌握知识规律。考虑到学生认识事物都有一个“形象——表象——抽象”的过程,对于每一种图形,都要按三个层次进行:实物引入——抽象为一般模型——给出图形名称。最后让学生说出那些物体的形状分别是这些立体图形,让学生尝试用所学知识描述所处的生活空间,体现数学的应用性。
课时划分认识图形1课时
我说你做1课时
课题认识图形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在愉快的教学气氛中通过有趣的活动和游戏中使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几何形体的名称并能识别。
能力目标:2、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想象和表达的能力。
情感目标:在活动中培养学生探讨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观察、探索的能力
教学难点区别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具准备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球体。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活动过程设计意图和修改
(一)认识长方体
1.出示图片:长方体
2.小狗问:它是什么样子?
3.每一名同学从自己口袋里拿出一件一样的物体,看一看,数一数有几个面,摸一摸每个面一样大吗?每一个面是什么形的?起个什么名字?
4.学生反馈长方体的形状特点
(1)有六个面;
(2)有的六个面都是长方形;有的四个面是长方形,还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四个面是一样大的,还有两个面一样大.板书:长方体)
(二)认识正方体
1.出示图片:正方体
2.小猫问:这个物体是长方体吗?有什么特点?与长方体有什么不同.起个什么名字?
3.学生分小组讨论
4.学生反馈正方体的特点:正方体六个面,六个面都是正方形.(教师板书:正方体)
5.你是怎么区别长方体和正方体的?
6.在你的生活中哪些东西是长方体?哪些东西是正方体的呢?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活动过程设计意图和修改
四、活动四:认识圆柱体和球
(一)认识圆柱体和球
1.出示图片:圆柱体、球
2.小狗问:你的桌面上还有什么物体呀?它们有什么特点?
3.学生小组讨论
4.学生反馈
圆柱体有两个面是圆形的,球上没有一个平面.
教师板书:圆柱、球
5.生活中那些物体是圆柱体的?那些物体是球体的?
(二)小结
今天我们和小猫和小狗一齐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我们一齐把它们的名字读一遍.(教师指图形,学生举物体,说名字.)
(三)出示图片:找朋友
五、活动五:做游戏“摸一摸、猜一猜”
游戏介绍:将所有的物体全部放在课桌上,小组中的每个人轮流用围巾蒙住眼睛,用手摸物体并猜出是什么物体,看谁猜得又对又快.
六、活动六:小小建筑师
1、用桌上的物体搭建一件自己喜欢的东西.
2、学生反馈.
七、总结
今天你们认识了哪些物体?怎么记住它们?我们在生活中见过这些物体吗?
板书设计:认识图形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
教学反思:
课题我说你做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你说我摆”的游戏,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表达、倾听,发展他们的数学交流能力。
能力目标:通过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表达、倾听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想象、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教具准备积木、机器人。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活动过程设计意图和修改
一、复习引入
1、复习位置与顺序:前后、上下、左右。
2、复习立体图形的特征。
师:正方体有什么特征?(长方体,圆柱、球)
二、发挥想象,练习拼排
1、我说你做:搭积木游戏
师:你们玩过积木吗?你能按老师的要求摆图形吗?愿意接受挑战吗?
(1)先放2个圆柱
(2)在两个圆柱上放一个长方体;
(3)在长方体上放一个正方体。
说一说:你的球能从图形下通过吗?
2、自由想象:小小设计师
师:用自己带来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形物体摆一个造型?试试看吧!
3、摸一摸,摆一摆
(1)学生同桌玩“摸物体,摆造型”游戏
(2)要求:一人发指令,另一人蒙眼听指令摸出物体并按指令要求拼搭。
(3)角色互换多玩几次
和老师一起做:上拍拍、下拍拍、左拍拍……
生:同桌互相说,全班汇报。
生:按要求摆放图形,同桌比一比,谁摆得又快又好。
生:自由拼图,边拼边说,同桌交流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活动过程设计意图和修改
三、巩固练习
1、完成p73第一题“你说我摆”
(1)一人发指令,一人摆积木
(2)角色交换
2、P73第2题
师:你能说出哪些物体的形状?这些物体是按怎样的方位和顺序摆放的?
3、数一数,填一填
完成P73第3题
(1)图中各有几个小正方体?
(2)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四、思考:用同样大的4个小正方形,摆长方体,可以怎样摆?摆正方体呢?
五、总结:你学会了什么?
生:同桌说一说,摆一摆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新北师大)
课时授课计划
课题教室有多长
(自选长度单位的测量)总课时
安排5第1课时
教学
目标1.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教室长度的过程,体会测量方式、测量工具的多样性。
2.积累测量活动经验,发展度量意识和能力。
3.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交流、成功的乐趣。
教学
重点学会用实物测量,体会测量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
教学
难点初步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学情分析依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的特点,以3个问题贯穿始终为学生创设了思考、操作的空间提供了经历体会,积累直接经验的机会,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教学方法操作法、合作交流法
课前准备铅笔、尺子、课件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设计设计意图
(一)激趣导入
(二)自主探究
(三)合作学习解决问题
揭示新知
1、谈话:快国庆节了,老师想用拉花布置教
室,可是不知道教室有多长,你们能帮老师测
量一下吗?(引出课题:教室有多长),
提出问题
1、独立想一想,你准备怎么测量?(用什么工具?如何合作?怎么分工?
2、成立合作小组,准备活动。
活动一:测量教室的长度1、怎样量教室的长度?
预设:用尺子量;用数学书量;用文具盒量;用脚量;用拖把杆量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际测量活动前提出要求:由生活实例引入激发学生兴趣。
爱学生教学环节教学过程设计设计意图
(四)巩固拓展思维提升先想好你们小组选择什么测量工具,再实际测量,最后把所选的测量工具和测量结果填在书上的表格里。
3、组织学生讨论:在测量中遇到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要注意什么问题?
(学习成果预设:要做好标记;一个挨着一个摆好;记住一共量了多少次)
4、教师归纳:用一个工具可以测量出教师有多长,但是大家测量的结果不一样,是怎么回事?
(因为大家使用的测量工具不一样)
活动二:用易拉罐摆一摆,看谁摆的高
1、教室提出活动规则:一个接着一个往上摆,不能到,30秒时间,谁摆的最高,谁获胜。2、找2个小组到前面摆,其他小组当裁判。3、各组学生都用小正方体摆一摆,说一说。老师归纳:摆得越多,摆得越高。
引导预设:用易拉搭成的柱子可以当成一反“尺”可以没量一些物体的高度。如:可以测量自己的身高有多少个易拉的长。
活动三:说一说哪根木条长?
1、淘气和笑笑分别用回形针测量两根木条的2、说一说谁的木条长。
(预设:两根木条的长度都是3个回形针的总长,所以它们一样长;笑笑的木条比淘气的木条长;淘气的木条比笑笑的木条长)3、讨论:谁说的对?
(教师归纳虽然都是3个,但是由于回形针的长短不同,通过经历实际测量,体会、积累直接经验。
在游戏中学习,激发学生兴趣。
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初步知道度量的一些方法。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设计设计意图
(五)全课总结畅谈收获回形针长的,木条肯定长。)
活动四:估一估,人的身高大约是自己的几个头长?
1、出示图片,观察、估计儿童身高大约是自己的几个头长?
(儿童身高大约是自己的6个头长,模特身高大约是自己的8个头长。)
2、观察、估计同伴和老师的身高大约是他们自己的几个头长?
(儿童身高大约是自己的6个头长,老师身高大约是自己的7个头长。)
3、通过观察、估计,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儿童身高大约是自己的6个头长,老师身高大约是自己的7个头长,模特身高大约是自己的8个头长。
今天开展了什么数学活动,通过今天的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
板书
设计教室有多长
做好标记;一个挨一个摆好;一共量了多少次
摆得越多,摆得越高
教学后记本节课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单位的起始课,有些乱,还要组织分配好每个学生的任务,让全体学生都加入到学习活动中。
课时授课计划
课题课桌有多长
(“厘米”的认识)总课时
安排5第2课时
教学
目标1.再次经历用不同的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
重点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掌握测量方法以及能用“厘米”作单位。
教学
难点让学生掌握测量方法,理解长度单位“厘米”。
学情分析平时的学习中学生经常会用尺子进行连线、画直线;对长度单位的认识有些模糊,不知道用统一的单位去测量物体的长度,认识厘米,但是不了解厘米的意义;大部分学生没有估计意识,不能准确估计物体的长度。
教学方法讲授法、操作法、演示法
课前准备课件、直尺,一条测量题目的小纸条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设计设计意图
一、激趣导入:
二、新知探究:1、谈话引入:今天想请同学们帮我解决一个问题。
板书:桌子有多长
2、提问:教室里有哪些桌子?他们到底有多长?
(1)分组让学生估计一下,讲台、课桌各有多长。
(2)实际测量:学生用所带的物体动手量一量,分组把学生测量的结果分类记录在黑板上。
3.根据测量结果,发现了什么?
讨论交流:发现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得到的数不同。
4、为什么他们说的数都不相同?该怎么办呢?
1、认识厘米:(课件出示直尺图)你在直尺上看到了什么?(1)认识刻度线,0刻度,1厘米的长度。
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设计设计意图
三、巩固练习(2)在尺子上的不同刻度找出1厘米的长度。
(3)数数看,你的直尺上有多少个“1厘米”?
(4)0刻度到3是几厘米?1——2又是几厘米呢?请再观察尺子,说一说。
2、提出要求:
(1)用手比一比“1厘米”到底有多长?
(2)说说看,你在身边还能找到哪些“1厘米”的东西?同桌一起找一找再集体汇报。
(3)数数看,你的直尺上有多少个“1厘米”?
(4)0刻度到3是几厘米?1——2又是几厘米呢?请再观察尺子,说一说。
3、量一量:
(1)选一支铅笔猜一猜它是几厘米?再量一量,说说你是怎样量的?你的铅笔长几厘米?
学生自己测量,小组交流。
(2)想一想,哪只小熊测量方法对?
(3)演示测量方法.讨论并归纳测量方法:起点对准0刻度,再看另一端指向数字几。学生再次测量铅笔的长度.(4)量一量,画一画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1、第1题,让学生先估计自己的铅笔、橡皮和文具盒有多长,再量一量、填一填。当学生测量的不是整厘米数的时候,教师指导学生怎样按整厘米数读出数值。
通过讲解让学生认识直尺上的厘米。
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
动手操作,实际测量掌握测量方法。
培养估算意识,提高估计能力.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设计设计意图
四、总结2、第2题,画一条长8厘米的线。独立完成题目。
3、第3题,可以让学生先说说各是几厘米,再写在书上。
4、学生独立思考后,说说首先要考虑谁的高度,指导计算,学生再算其他车辆的高度。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引导学生学会有条理的思考
作业设计1、说一说如何用直尺测量
2、课后量一量自己课桌的长度。
板书
设计课桌有多长
0(起点)
长度单位→厘米:(cm)
教学后记
课时授课计划
课题一米有多长1
(“米”的认识)总课时
安排5第3课时
教学
目标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使学生知道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3.通过实际测量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米尺测量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教学
重点初步建立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
难点用米作为长度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的实际长度。
学情分析学生对“米”并不陌生,生活中经常遇到,教材通过情境引入米,使学生体会学习的必要性。
教学方法讲解法、操作法、探究法
课前准备米尺、卷尺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设计设计意图
一、问题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动物游乐园吗?看看长颈鹿和小乌龟在游乐园门口遇到了什么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第53页情景图。
通过动物乐园的情境引入学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设计设计意图
二、目标导学,自主探究学习
三、合作交流,探索反馈
四、实践应用
生1:小狗门卫告诉它们,身高1米以上要买票。
生2:和看门口1米画的标记,长颈鹿的身高超过了1米,要买票;小乌龟的身高不足1米,不用买票。
师:观察得真仔细!看到了门口处1米的地方有标记。
师:1米到底有多长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1米有多长。
1.认一认,想一想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我们食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现在请大家拿出直尺,找出1厘米给同桌看。
师:同学们找得非常准确,100段这样的1厘米接起来就是1米。看(出示米尺),这就是米尺,是我们今天认识的一位新朋友。注意看,自己数一数是不是有100厘米。
学生自己数,明确:1米就是100厘米。我们可以写成:1米=100厘米。
测量比较短的物体,一般我们用“厘米”作单位。在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时,通常用“米”作单位,“米”也是国际通用的一个长度单位,“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
2.比一比,说一说
师: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方式描述一下1米有多长。
师:同学们都挺好的。现在把你们的手臂伸开,看看伸到什么程度就是1米,用尺子量一量。
学生用米尺进行测量,老师巡视,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同学。
活动一:
1.小组合作,用尺子量一量从脚到身体什么地方是1米,做个标记。
2.找不同身高的学生来比一比,发现身高不同但1米的标记一样高。
3.小结:测量对象不同,但一米的高度是不变的。
活动二:伸开手看一看从一只手的指尖到另一只手的什么地方是一米
活动三: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测量,从教室的一头到另一头大约有多长?教室里的黑板长大约是多少米?
1.巩固练习
师:“厘米”和“米”在生活中应用很广泛,结合实际情况完成下面填空。教材第53页最下面的习题。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老师巡视了解情况。组织学生交流,重点说说自己是怎样通过对比确定填写什么单位的。
初步认识“米。”
复习厘米,再次感受1厘米的长度。
认识1米和厘米之间的联系。
通过操作充分感受1米的长度,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设计设计意图
五、小结2、练一练p54
(1)估一估1米长的尺,大约相当于几根铅笔长?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米?
让学生互相说说,再全班交流。
(2)填一填。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谁猜得对?
学生先想一想,可以实际再量一量找到合理的答案。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作业设计1、和家长用手比一比1米有多长,1米是多少厘米。
2、找一找家中什么物体长大约1米。
板书
设计1米有多长
100厘米是1米
1米=100厘米1m=100cm
教学后记
课时授课计划
课题一米有多长2
(“米”的认识)总课时
安排5第4课时
教学
目标1、进一步在活动中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掌握1米=100厘米,并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学会用米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测物体长度,能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3、在测量活动中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
重点米的实际意义和米、厘米之间的关系。
教学
难点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学情分析上节课学生有初步认识了1米,基本建立了1米的长度观念,本节课让学生进一步加深认识,掌握知识。
教学方法操作法、指导法、练习法
课前准备投影仪、主题图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设计设计意图
一、复习
二、实践操作,加深认识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1米,谁能说一说,用手比一比1米有多长?1米是多少厘米?米、厘米可以用什么字母表示?
1、试一试
活动一:
让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再回答。说明理由。
学会找正确的参照物,进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设计设计意图
二、巩固练习活动二:
学生分组派代表相互协作,到前面测量黑板长度,提醒学生取整厘米数。
完成p55的练习题
学生先估计,再测量。注意小组同学的分工。分别测量教室的宽和门的高度。
先让学生观察图意,再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多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适时地鼓励、表扬。
使学生把厘米和米结合使用,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实际测量的能力。
加强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设计设计意图
三、小结学生相互测量,教师巡视指导。
今天我们测量很多不同的物体,你有什么收获?
书上的第7题我们利用体育课的时间跳一跳,并记录下来好不好?
贴近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测量能力,培养小组合作意识。
作业设计体育课上跳远4次,记录成绩。
板书
设计1米有多长
1米=100厘米
黑板长米厘米
门高米厘米
教学后记
课时授课计划
课题练习四总课时
安排5第5课时
教学
目标1、巩固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估计测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逐步形成一定的技巧技能。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
重点1、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
2、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形成估测的技能技巧。
教学
难点1、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
2、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形成估测的技能技巧。
学情分析学生认识掌握了米、厘米长度概念,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方法练习法、指导法、
课前准备投影仪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设计设计意图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我们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
生:米和厘米。
师:一般情况下,“厘米”用来表示较短的物体长度或距离,“米”用来表示较长的物体长度或距离。你能举出例子吗?生举例,师评价。
这节课我们来复习有关米和厘米的知识,做一些相关的练习,看谁完成的最棒!
谈话直接进入学习,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设计设计意图
二、实际应用巩固练习
完成56、57叶练习四的内容
做题时让学生认真观察,再填写。
学生汇报,全班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集体订正。
再次归纳使用直尺测量的方法。
加深对1米、1厘米的长度的空间观念,同时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设计设计意图
三、小结
学生独立完成57页习题,然后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思考57页第6题,读一读第7题。
板书
设计
练习四
1米=100厘米1m=100cm
教学后记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加与减(一)》教材分析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加与减(一)》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教材P53——66的三位数的加减法。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整十、整百数的加减法的口算;第二部分是三位数的加法;第三部分是三位数的减法。教材编排有以下特点: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2、探索计算方法,鼓励算法多样化。
3、结合教学内容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二、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具体情境,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体会加减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数的加减的口算及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提出有关加减法问题。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索运算方法的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在与他人的交流中,优化计算方法。
(2)初步经历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自主探索计算方法,并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养成教育训练点:
(1)互动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协作、交流与探究的能力。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游戏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3)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用处。
三、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1、已学过的相关内容:
一年级上册学过20以内加减法及其应用,下册学习了100以内加减法及其应用。
2、本单元内容:
本单元将要学习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以及解决有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