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2012届高考生物知识整合复习:必修1 第一章~第二章

高中生物教案必修二

发表时间:2021-05-27

2012届高考生物知识整合复习:必修1 第一章~第二章。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教案内容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2012届高考生物知识整合复习:必修1 第一章~第二章”,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必修1 第一章~第二章
单元体系构建
基础专题整合
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检测试剂的使用与实验操作注意事项
1.实验材料的选择
(1)在显色的物质鉴定实验中最好选择不带色或颜色浅的材料。
(2)斐林试剂只可鉴定糖类中的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等,因此选择实验材料时注意不能选用甘蔗、甜菜等,因为甘蔗、甜菜中主要含有非还原糖——蔗糖。
(3)在蛋白质的检测实验中,蛋白液的浓度不可过大,否则反应后会粘固在试管壁上,不易清洗。
2.实验检测试剂的使用与实验操作注意事项
(1)斐林试剂的甲液(0.1g/mL的NaOH)和乙液(0.05g/mL的CuSO4)必须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样液中,现配现用。
(2)双缩脲试剂的使用:先加A液1mL(0.1g/mL的NaOH),再加入B液(0.01g/mL的CuSO4)4滴,注意加入双缩脲试剂B时,要少量(4滴),否则过量的试剂B会与试剂A反应,使溶液呈蓝色,而掩盖生成的紫色。
3.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检测步骤
(1)在还原糖的鉴定实验中,需要50~65℃水浴加热,其颜色变化:蓝色(氢氧化铜的颜色)→棕色(氢氧化铜和氧化亚铜混合物的颜色)→砖红色(氧化亚铜的颜色)。
(2)在脂肪的鉴定中:
a.制作切片时,切片要薄,如厚薄不均就会导致观察时有的地方清晰,有的地方模糊;
b.用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染色后,要用1~2滴50%酒精洗去材料表面的浮色;
c.需使用显微镜观察。
(3)在蛋白质的鉴定实验中不需加热,实验中要留出一部分组织样液,以便对比。
下列试剂在使用过程中,都不需要进行水浴加热的是()
A.斐林试剂鉴定可溶性还原糖和二苯胺试剂鉴定DNA
B.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和苏丹Ⅲ染液鉴定脂肪
C.班氏糖定性试剂鉴定尿糖和苏丹Ⅲ染液鉴定脂肪
D.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和二苯胺试剂鉴定DNA
解析:用斐林试剂和二苯胺分别鉴定还原糖和DNA时,都需要水浴加热;而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和苏丹Ⅲ染液鉴定脂肪不需要加热。
答案:B

相关阅读

2012届高考生物总复习第一章单元整合复习教案


注:修改公式时请同时按下“alt+F9”,改完之后再同时按二者即可返回
第一章章末构建整合
1.基因的分离定律与自由组合定律的比较
基因的分离定律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研究对象一对相对性状两对及两对以上相对性状
等位基因一对等位基因两对及两对以上等位基因
等位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分别位于两对及两对以上的同源染色体上
细胞学基础减Ⅰ后期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减Ⅰ后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遗传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F1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与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续表
基因的分离定律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遗传表现
F1产生配子
类型及比例2种,1∶122或2n,数量相等
F1配子组合数4种42或4n
F1测交结果2种,1∶122,(1∶1)2或2n,(1∶1)n
F2基因型3种32或3n
F2表现型2种,3∶122,(3∶1)2或2n,(3∶1)n
联系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两个定律同时发生,在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其中分离定律是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
2.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过程的理解
(1)实验取材上:利用豌豆作为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
①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受粉的植物,所以豌豆在自然状态下,能避免外来花粉的干扰,一般为纯合子。②豌豆的一些品种之间具有易于区分、稳定的相对性状。③豌豆的后代数目多,便于统计学分析。
注:果蝇作为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①易饲养;②繁殖快;③后代数目多;④染色体数目少。
玉米作为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①雌雄同株、单性花,避免去雄、传粉等繁杂的操作;②生长周期短,缩短实验时间;③后代数目多,便于统计学分析。
(2)实验操作上:对母本的实验处理:去雄、人工授粉和套袋。去雄是指杂交前将母本的雄蕊摘除,避免自花受粉;人工授粉是将父本的花粉授到母本的柱头上;套袋的目的是避免外来花粉的干扰。
(3)研究方法上:假说—演绎法是指在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果。其过程如图所示:
———————————————————————————————————————————————————————
3.常考的遗传特例——自由组合定律中基因的相互作用
作用类型特点举例




互补
作用只有一种显性基因或无显性基因时表现为某一亲本的性状;两种显性基因同时存在时(纯合或杂合)共同决定新性状。F2表现为9∶7香豌豆 P (白花)CCdd×ccDD(白花)

F1 CdDd(紫花)

F2 C_D_(紫花)C_dd(白花)ccD_(白花)ccdd(白花)
 9/163/16 3/161/16
累加
作用两种显性基因同时存在时产生一种新性状,单独存在时表现相同性状,没有显性基因时表现为隐性性状。F2表现为9∶6∶1南瓜 P (球形)AAbb×aaBB(球形)
 
F1AaBb(扁盘形)
 
F2 A_B_(扁盘)A_bb(球形)aaB_(球形)aabb(长形)
9/163/163/161/16
重叠
作用不同对基因对表现型产生相同影响,有两种显性基因时与只有一种显性基因时表现型相同。没有显性基因时表现为隐性性状。F2表现为15∶1荠菜 P (三角形果)EEFF×eeff(卵形果)
 
F1EeFf(三角形果)
 
F2 E_F_(三角)E_ff(三角)eeF_(三角)eeff(卵形)
9/16 3/163/161/16




显性
上位一种显性基因抑制了另一种显性基因的表现。
F2表现为12∶3∶1
右例中I基因抑制B基因的表现。I决定白色,B决定黑色,但有I时黑色被抑制狗 P (白色)BBII×bbii(褐色)

F1BbIi(白色)
 
F2 B_I_(白色)bbI_(白色)B_ii(黑色)bbii(褐色)
9/163/163/161/16
隐性
上位一对基因中的隐性基因对另一对基因起抑制作用。F2表现为9∶3∶4
右例中c纯合时,抑制了R和r的表现家鼠 P (黑色)RRCC×rrcc(白色)

F1RrCc(黑色)

F2 R_C_(黑色)rrC_(浅黄)R_cc(白色)rrcc(白色)
 9/16 3/16 3/161/16
抑制
效应显性基因抑制了另一对基因的显性效应,但该基因本身并不决定性状。F2表现为13∶3。右例中C决定黑色,c决定白色。I为抑制基因,抑制了C基因的表现家鸡 P (白色莱抗)IICC×iicc(白色温德)
 
F1IiCc(白色)
 
F2 I_C_(白色)I_cc(白色)iiCc(黑色)iicc(白色)
 9/16 3/163/161/16
———————————————————————————————————————————————————————

2012届高考生物知识整合复习:章末构建整合


第一章章末构建整合
1.基因的分离定律与自由组合定律的比较
基因的分离定律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研究对象一对相对性状两对及两对以上相对性状
等位基因一对等位基因两对及两对以上等位基因
等位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分别位于两对及两对以上的同源染色体上
细胞学基础减Ⅰ后期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减Ⅰ后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遗传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F1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与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续表
基因的分离定律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遗传表现
F1产生配子
类型及比例2种,1∶122或2n,数量相等
F1配子组合数4种42或4n
F1测交结果2种,1∶122,(1∶1)2或2n,(1∶1)n
F2基因型3种32或3n
F2表现型2种,3∶122,(3∶1)2或2n,(3∶1)n
联系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两个定律同时发生,在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其中分离定律是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
2.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过程的理解
(1)实验取材上:利用豌豆作为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
①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受粉的植物,所以豌豆在自然状态下,能避免外来花粉的干扰,一般为纯合子。②豌豆的一些品种之间具有易于区分、稳定的相对性状。③豌豆的后代数目多,便于统计学分析。
注:果蝇作为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①易饲养;②繁殖快;③后代数目多;④染色体数目少。
玉米作为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①雌雄同株、单性花,避免去雄、传粉等繁杂的操作;②生长周期短,缩短实验时间;③后代数目多,便于统计学分析。
(2)实验操作上:对母本的实验处理:去雄、人工授粉和套袋。去雄是指杂交前将母本的雄蕊摘除,避免自花受粉;人工授粉是将父本的花粉授到母本的柱头上;套袋的目的是避免外来花粉的干扰。
(3)研究方法上:假说—演绎法是指在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果。其过程如图所示:
3.常考的遗传特例——自由组合定律中基因的相互作用
作用类型特点举例




互补
作用只有一种显性基因或无显性基因时表现为某一亲本的性状;两种显性基因同时存在时(纯合或杂合)共同决定新性状。F2表现为9∶7香豌豆 P (白花)CCdd×ccDD(白花)

F1 CdDd(紫花)

F2 C_D_(紫花)C_dd(白花)ccD_(白花)ccdd(白花)
 9/163/16 3/161/16
累加
作用两种显性基因同时存在时产生一种新性状,单独存在时表现相同性状,没有显性基因时表现为隐性性状。F2表现为9∶6∶1南瓜 P (球形)AAbb×aaBB(球形)
 
F1AaBb(扁盘形)
 
F2 A_B_(扁盘)A_bb(球形)aaB_(球形)aabb(长形)
9/163/163/161/16
重叠
作用不同对基因对表现型产生相同影响,有两种显性基因时与只有一种显性基因时表现型相同。没有显性基因时表现为隐性性状。F2表现为15∶1荠菜 P (三角形果)EEFF×eeff(卵形果)
 
F1EeFf(三角形果)
 
F2 E_F_(三角)E_ff(三角)eeF_(三角)eeff(卵形)
9/16 3/163/161/16




显性
上位一种显性基因抑制了另一种显性基因的表现。
F2表现为12∶3∶1
右例中I基因抑制B基因的表现。I决定白色,B决定黑色,但有I时黑色被抑制狗 P (白色)BBII×bbii(褐色)

F1BbIi(白色)
 
F2 B_I_(白色)bbI_(白色)B_ii(黑色)bbii(褐色)
9/163/163/161/16
隐性
上位一对基因中的隐性基因对另一对基因起抑制作用。F2表现为9∶3∶4
右例中c纯合时,抑制了R和r的表现家鼠 P (黑色)RRCC×rrcc(白色)

F1RrCc(黑色)

F2 R_C_(黑色)rrC_(浅黄)R_cc(白色)rrcc(白色)
 9/16 3/16 3/161/16
抑制
效应显性基因抑制了另一对基因的显性效应,但该基因本身并不决定性状。F2表现为13∶3。右例中C决定黑色,c决定白色。I为抑制基因,抑制了C基因的表现家鸡 P (白色莱抗)IICC×iicc(白色温德)
 
F1IiCc(白色)
 
F2 I_C_(白色)I_cc(白色)iiCc(黑色)iicc(白色)
 9/16 3/163/161/16

2012届高考生物知识整合复习:必修1 第三章~第四章


必修1 第三章~第四章
单元体系构建
一、细胞器与物质代谢、能量代谢
1.能够产生水的细胞器及相应生理作用
细胞器名称细胞类型生理作用
核糖体动、植物脱水缩合作用
线粒体动、植物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
叶绿体植物光合作用的暗反应
2.有“能量转换器之称”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产生ATP的场所: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
结构名称细胞类型生理作用
细胞质基质动、植物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第一阶段
线粒体动、植物有氧呼吸的第二、第三阶段
叶绿体植物光合作用的光反应
注意:①在能量代谢水平高的细胞中,线粒体的含量多。②动物细胞中线粒体比植物细胞中多。③含有色素的细胞器:叶绿体、有色体、液泡。有色体和叶绿体中均含有叶黄素和胡萝卜素,液泡的细胞液中含有花青素等色素。④动、植物细胞中形态相同、功能可能不同的细胞器:高尔基体。⑤与主动运输有关的细胞器:核糖体(合成载体)、线粒体(提供能量)。
二、验证细胞膜的生理特性
1.细胞膜的流动性
(1)实验室证据:科学家用红、绿两种颜色的荧光染料分别标记人与小鼠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然后再将两种细胞融合成一个细胞,起初用显微镜可观察到融合后的细胞一半呈红色,另一半呈绿色。再过一段时间观察,发现细胞膜上红、绿荧光染料均匀分布。
(2)细胞膜的流动性包括膜蛋白、磷脂的流动,还包括膜蛋白的自主流动。载体对物质的主动运输过程,可以认为是蛋白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3)膜的流动性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膜的流动性越大。一般情况下,温度高,流动性大,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但温度过高,膜的流动性过大,甚至破坏了膜的结构,反而不利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温度低,膜的流动性下降,膜的运输功能下降或完全丧失。
(4)膜的流动性与磷脂分子中脂肪酸的不饱和程度有关,脂肪酸的不饱和程度越大,膜的流动性越大。依此推测,热带生物的细胞膜中脂肪酸饱和程度要高一些。
(5)细胞膜的流动性是细胞膜最重要的结构特点。它对于完成各种生理功能如物质的透过、膜内外信息的传递等非常重要。
(6)细胞融合技术(把两个同种或异种的细胞在融合剂的作用下,融合成一个杂种细胞的技术)就是利用细胞膜的流动性完成的。
2.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的验证实验
(1)
(2)
(3)含不同矿质元素的培养液+不同植物测定培养液中各矿质离子的初始浓度,培养一段时间
测定实验结束时培养液中各矿质离子浓度
分析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59年,E.Overton选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膜的通透性进行了上万次的研究。发现凡是易溶于脂质的物质,也容易穿过膜,反之,不容易溶于脂质的物质,也不容易穿过膜。
材料二:1897年,Crijins和Hedin用红细胞做实验,同样证明分子的通透性与其在脂质中的溶解度有关,且溶解度越大越容易通过。
材料三:科学家对细胞膜化学成分深层分析发现,细胞膜会被蛋白酶分解(提示:蛋白酶是生物体内普遍存在的只对蛋白质分解起催化作用的物质)。
材料四:1970年,科学家用不同荧光的染料标记抗体,使小鼠和人细胞膜分别产生绿色和红色荧光。将这两种细胞融合成一个细胞时,开始时一半呈红色,另一半呈绿色,但在37℃水浴中保温40分钟后,融合细胞上两种颜色的荧光点就均匀分布了。
(1)材料一和材料二可以说明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三可以说明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四出现荧光点均匀分布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根据相似相容原理,材料一和材料二可以说明红细胞的细胞膜中含有脂质;蛋白酶只对蛋白质起水解作用,如果生物膜中无蛋白质存在,则蛋白酶不会对生物膜起任何破坏作用。既然细胞膜会被蛋白酶分解,说明细胞膜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膜的融合充分说明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其流动性的原因是蛋白质分子是运动的。
答案:(1)细胞膜中含有脂质
(2)细胞膜的成分中有蛋白质
(3)蛋白质分子是运动的

2012届高考生物知识整合复习:第五章~第六章


第五章~第六章
右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a~e代表各营养级的生物。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图中没有标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
B.图中生物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而相互联系
C.种群b数量的增长会导致种群a的增长,而种群a数量的增长又会抑制种群b数量的增加,这是负反馈调节机制
D.若该系统中种群c固定的总能量为6.8×109kJ,种群d含有的能量1.3×108kJ,则种群a至少约含5.5×106kJ的量
解析:a传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最少为6.8×109kJ×10%=6.8×108kJ。b和e获得的能量为6.8×108kJ-1.3×108kJ=5.5×108kJ,传到a,a获得的能量至少为5.5×108kJ×10%=5.5×107kJ。
答案:D
二、人口增长对环境影响的模型
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口增长会对生态环境带来压力。
(1)人类的生存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能源都是有限的,过度利用使资源减少。
(2)人口增加,人类需求也不断增加,为满足衣食住行的要求和经济发展,使污染物的总量增大,大量工业、农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排放到环境中,使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影响了环境纳污量以及对有毒、有害物质的降解能力,进一步加剧了环境污染,人类生存环境进一步恶化。
微山湖是山东境内一个面积较大的湖泊,二十年前这里是碧波万顷、鱼儿满湖、野鸭成群,还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丽景象。二十年来,湖区四周县市的工业快速发展,城市居民剧增,因而大量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垃圾涌入该湖。湖水变得不仅很浑浊,而且腥臭难闻。据有关专家说,近几年来,微山湖中已消失了一些物种,例如,四鼻孔鲤鱼、野鸭、水螅等。上述的现象说明的道理主要是()
A.外来物种入侵破坏了生物多样性
B.掠夺式的开发是破坏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原因
C.环境污染是破坏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
D.环境教育缺乏是破坏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
解析:微山湖原来生物种类繁多,景色优美,而今却是湖水浑浊,腥臭难闻,原因是城市居民剧增,大量的工业污水、生活垃圾涌入该湖,这说明环境污染是破坏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
答案:C
三、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归纳图
图示为利用自然生态系统净化污水的一种大面积、敞开式污水处理池塘(即氧化塘)。请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中错误的选项是()
A.氧化塘实现净化污水的原理是主要利用细菌和藻类的寄生关系来分解有机污染物
B.图中A、B分别表示的物质是氧气和二氧化碳、矿质等
C.随着距水面深度的不断增加,不同水层微生物的新陈代谢类型也在发生着变化,其中它们的异化作用类型的变化是需氧型、兼性厌氧型、厌氧型
D.由图示看,氧化塘净化污水途径有物理沉降和生物分解
解析:从题图中看出流入的污水中,一些大的固体颗粒通过物理沉降下沉到水底,在水底污泥中的微生物将这部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在上层水域中的有机污染物被水中的微生物分解为无机物,这些无机物又可被藻类吸收,B代表被藻类吸收的CO2、矿质元素,A代表藻类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及释放的氧气。在水体中随深度增加,水中溶氧减少,微生物依次为需氧型、兼性厌氧型和厌氧型,氧化塘净化污水主要依靠了物理沉降和生物分解,非常有效。
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