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汉唐盛世总复习

小学总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21

汉唐盛世总复习。

第二课汉唐盛世

23、汉武帝的政绩(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或西汉的新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答:1)政治上:

①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大大削弱了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

②加强监察制度,对中央和地方的各级官员进行监督,加强皇帝权威。

2)思想上:

①采取儒生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统一思想;

②大力推行儒学教育,长安设立太学,地方上设立官学,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3)军事(疆域治理或民族关系)上:

开疆拓土

①派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基本解除了汉朝北部边患;在河西走廊陆续设郡,把长城延伸到敦煌以西的地区;

②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了西汉和西域的联系。[后来公元前60年(汉宣帝统治时期),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府”,使西域正式归属西汉版图]

③加强对南方的经营:在云、贵、川等地建立了郡县,派官员修建通往西南地区的道路,加强了内地同西南少数民族的联系。

总之,汉武帝是西汉时期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在他统治时期,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进入了鼎盛时期。(结果)

2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历史发展的利弊(评价)。

答:①从政治统治的角度看:这一思想为汉武帝提供了实行政治大一统的思想武器,在解决汉朝分封诸侯引起的弊端问题上起了积极作用,它能够统一思想,有利于皇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②从思想文化发展的角度看,一方面,它确立了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这种只发展一家学说,限制其他各家学说的做法对春秋、战国以来的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和文化发展是不利的。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当时的影响:起到了统一思想的作用;对后世的影响:西汉汉武帝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5、书P85“农事图”壁画所展现的生产场面说明了什么?

答:①反映了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农牧结合的生活情况。②反映了汉匈两族的经济交流③反映了少数民族也被汉族文化所吸引,逐渐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26、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和重要意义。

答:①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②意义:沟通了西汉和西域的联系;西汉和西域各国的友谊从此建立起来;著名的丝绸之路从此开始出现,大大加强了汉朝和西亚、欧洲之间的贸易往来。

27、三国鼎立

国名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统治区域

220年

曹丕

洛阳

长江以北的北方地区

221年

刘备

成都

益州(四川),荆州(湖北湖南)部分地区

222年

孙权

建业(南京)

江东地区(长江下游的江南一带)

28、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

答:①从统一与分裂的角度看:三国鼎立(分裂)是历史的倒退。这是因为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反之,国家分裂会加剧地方矛盾,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

②从大规模分裂与局部统一的角度看: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这是因为从东汉末年开始,大小数十个军阀割据势力的存在使东汉实际上已是一个分裂的国家,而三国鼎立无论魏、蜀、吴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如曹魏实际上是在消灭了北方割据势力,实现了北方地区统一的基础上建立的),而这种局部的统一既是大一统的前夜,又为局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9、《史记》描述的南朝前期的江南地区与《宋书》描述的汉朝中期以前的江南地区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答:(1)变化:司马迁《史记》描述的汉代江南,人烟稀少,耕作方式落后,商品交换很不发达,物质生活水平比较低,但贫富分化的程度也低;而《宋书》所描述的南朝时期的江南,人口众多,物产丰富,丰收年头,一年收获的粮食能满足几个郡人口的需要。

(2)变化原因:因为汉代的江南尚未开发,魏晋以来已逐渐得到开发。①从自然条件来说,江南地区有发展经济的优越的自然条件;②从人口方面来说,大量的北方人口迁往江南,为江南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③从技术条件来说,北方人口的南迁,为江南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技术;④从社会状况来说,江南地区的战乱比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江南地区的变化。

30、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作用:

答:(1)内容:①废除鲜卑族的旧俗,主动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②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学说汉话,改穿汉服,改用汉姓,提倡同汉族人联姻通婚,采用汉族的官制和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等。

(2)作用:①北魏孝文帝的改革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②鲜卑族人积极学习和吸收中原汉族地区的先进文化,大大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伐,顺应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潮流,对我们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③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的进程。

总之,北魏孝文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31唐朝“帝国新政”的内容(即唐太宗巩固政权的措施或唐太宗“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

答:吸取隋亡于暴政的教训,正确处理君臣关系、君民关系,把君比作舟,把民比作水,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调整统治政策:

1)政治:①善于用人,保证政治比较清明②虚心纳谏,保证决策的正确性;③完善三省六部制度,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④完善科举制度,重视治国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扩大了统治基础;

2)经济:①重视农业生产,减免租赋,减少力役,不误农时,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②注意节俭,去奢省费。

3)民族关系:对少数民族一视同仁,改变“贵中华、贱夷狄”的观念,促使民族关系融洽和民族大团结。

唐太宗的治国措施给我们现代化建设的启示:①重视人才培养和选拔;②进一步完善各项制度;③重视农业生产,减轻百姓负担;④艰苦奋斗,勤劳节俭;⑤实行平等团结的民族政策。

32、书P91答案:唐太宗说:“以铜作为镜子,可以整理衣冠;以历史作为镜子,可以了解朝代兴衰的规律;以人作为镜子,可以知道自已的得失。我常常通过这三面镜子,来防止自己犯错误。魏征死了,我也失去了一面镜子。”可见,唐太宗把魏征比作镜子,通过魏征来了解自已的得失。

这句话反映了唐太宗善于以史为鉴,善于用人,虚心纳谏,勇于改过的治国风范。

33、科举制度最早实行的朝代是什么?哪个朝代得到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度在实施初期有什么历史作用?在读书人看来,科举制有什么作用?在统治者看来,科举制有什么作用?

答:①隋朝②唐朝③实施初期的进步作用:科举制改变了过去依赖于推举和家庭出身的选官方式,它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员,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是一种相对公平的选拔制度,为读书人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人才,扩大和稳固了国家的统治基础。④在读书人看来,科举考试为他们提供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他们可以通过科举考试,施展自已的才华,参与国家管理,改变自已的社会地位。⑤在统治者看来,科举制可以网罗人才,为他们的统治服务。⑥书P93唐太宗与宰相的看法有什么不同?唐太宗是为了网罗人才,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治理国家,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而这位宰相只是为了维护大官僚的利益。

34、“唐装”和“唐人街”说明了:唐朝的繁荣强盛和巨大的国际影响力。

35、唐朝社会生活的特点:①丰富多彩,②中西互通,③胡汉交融。

36、中国古代妇女地位普遍很低,但还是涌现了一批杰出的人物。请列举两位人物并说出她们的主要成就。①商朝的女将军妇好:是中国第一位出现在文字记载中的女将领,她英勇善战,功绩卓著曾率领1万多人出征。②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且惟一的女皇帝,她严厉打击反对她的元老重臣;大开科举之门,大量选拔普通地主中的优秀人才,她统治时期史称“贞观遗风”。③元朝的黄道婆(“织布业祖师”)从黎族那里学会了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她改造的木制棉纺车能同时纺出三根线,在当时的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领先欧洲400年);使棉布取代丝绸和麻布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使松江成为当时的棉纺织业的中心。

37、唐朝诗人杜甫《忆昔》一诗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这种局面的出现与什么关系密切?(即开元盛世的局面出现的原因):书P94

答:⑴这首诗反映了开元盛世的社会风貌,当时人口众多,粮食丰盈,国库充实,百姓富足,整个社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⑵原因:①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贞观遗风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②唐玄宗善于用人,制定了正确的政策,使得当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③当时的农耕技术以及农耕工具等都较有前代有了很大的发展,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这三方面因素共同促成了开元盛世的局面出现。

38、列举中国古代几次统治比较清明的历史时期(太平治世):

答:①西汉:文景之治;②东汉:光武中兴;③隋文帝:开皇之治;④唐太宗:贞观之治;⑤武则天:贞观遗风;⑥唐玄宗:开元盛世

39、书P96答案:①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从礼仪的角度讲应用“敲”。这个故事说明了唐朝诗人对诗歌的热爱以及做事情应该反复推敲。②李白:《静夜诗》《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杜甫:《春望》《江南逢李龟年》;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长恨歌》;李商隐:《夜雨寄北》;王维《山居秋暝》《渭城曲》;孟浩然《春晓》。

40、玄奘与鉴真共同的功绩是什么?不同的贡献是什么?书P97

①玄奘与鉴真共同的功绩是都致力于佛教的传播,为佛教的传播作出了突出的贡献。②不同的贡献是:玄奘是到印度求取佛经,将印度的佛教文化带回中国,并进行了大规模的译经活动,写的《大唐西域记》介绍了天竺的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鉴真是将中国的佛教、医药、建筑、雕塑、绘画等技术传到日本。

41、丝绸之路开辟的时间、人物、主要路线、经过的主要国家、经过的主要地形。

答:①开辟的时间:西汉;②开辟的人物:张骞;③丝绸之路主要路线:长安—河西走廊—敦煌—玉门关、阳关—新疆—中亚—西亚—欧洲大秦(古罗马)

④丝绸之路经过的主要国家:经过的长安、敦煌、楼兰、疏勒在中国境内;蓝氏城是今阿富汗法兹拉巴德;华氏城是今印度巴特那;阿蛮是今伊朗哈马丹;塞琉西亚在今伊拉克;埃德萨是今土耳其埃德萨城;君士坦丁堡是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罗马是今意大利罗马。⑤经过的主要地形:经过陕甘高原、乌鞘岭、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天山、昆仑山、帕米尔高原、伊朗高原等。

42、丝绸之路为什么成为“东西方交往的代名词”?(即:丝绸之路的作用或地位)

答:①是沟通中西交通的路上要道;②是东西方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陶瓷、铁器、漆器传入西方,西方的毛皮、香料、药材、珠宝传入中国);③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汉代城市有古罗马魔术艺人表演、唐朝盛行由波斯传入的马球游戏);④沟通了亚欧两大洲,在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⑤是联结中国同亚洲、欧洲、北非各国的友谊之路。

[注:亚欧大陆桥被称为“当代的新丝绸之路”,宋元时期的“陶瓷之路”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

43、隋朝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开凿的目的(原因)、概况、评价(当时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答:(1)开凿的目的(原因):

①隋炀帝为了加强对北方和东南地区的控制,加紧对东南财富的攫取,以及满足自己巡游江南的愿望。

②在古代,南北的物资运输主要依靠陆路交通,存在很大缺点:速度慢、运量少,运费高,运输大宗货物十分困难。为了方便南北之间的货物往来。

(2)概况:①一个中心:洛阳(隋朝的东都、重要粮仓、交通要道)

②两个起讫点:东北到涿郡(今北京)、东南到余杭(今杭州)

③三百万民工和士兵

④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由北往南)

⑤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⑥六年:605---610年

⑦七个省级行政区:北京,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

(3)评价隋朝大运河(一分为二):

○当时的积极作用(历史意义)

:①使运河沿线的城镇迅速繁华起来;

②有力地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③贯通了南北水路,解决了南北的交通(南粮北运和盐运的主要通道);

④使唐朝后期经济重心开始逐渐向南转移,南粮北运成为关系到王朝安危,政局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⑤加强了政治统治,巩固了国家统一;

○消极影响:隋炀帝为开凿大运河征发了大量民工,耗费了大量的物力和财力,给人们带来了灾难。同时征收了大量赋役,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但隋朝的灭亡不能说是因为开凿了大运河,而是隋炀帝的骄奢淫逸,残暴统治。

(4)京杭大运河在今天发挥着怎样的作用(现实意义):大运河的某些河段依然发挥着水路运输(航运)的作用;大运河是现在“北煤南运”干线和防洪灌溉干流;当前“南水北调”的东线工程就是利用京杭大运河作为长江水北送的主要渠道。总之,大运河在新的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44、书P103—104自我测评答案:3、唐朝钱币与日本钱币都是圆形方孔钱,代表天圆地方;钱币的文字用的都是汉字;钱币的大小基本相同。4、这个事例证明中国是文明古国,世界上很多发明、制度、文化等都源于中国。从敦煌莫高窟、丝绸之路、京杭大运河、汉唐的建筑等,也能看出汉唐盛世对世界的影响。

相关知识

开元盛世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大家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了。需要我们认真规划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对工作更加有帮助!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开元盛世”,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3课开元盛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学生了解唐朝开元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和农业手工业成就。
②利用“曲辕犁”图片,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互动授课法:师生互动,教材互动(史料、学生表演、图片、课文穿插进行)3、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认识到唐玄宗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经济生产水平超过了以往任何朝代,居当时世界先进地位,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材分析
本课以“开元盛世”从两个方面进行叙述:首先介绍唐玄宗前期的改革措施,使唐朝出现“开元盛世”景象。其次,介绍农业、手工业、商业取得的成就。
三、教学准备
搜集本课的资料、有关图片、历史资料。
四、教学过程
㈠导入
师: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了什么盛世景象?他治世的方法给你印象最深?生:“贞观之治”,“任用贤才,重视纳谏。”师:哪位同学能背诵杜甫的《忆昔》,从诗中可以看出唐朝什么景象?生:反映唐朝开元时期繁荣情景,“天下太平,远行安全,府库充盈。”师:这种盛世局面是怎样取得的?当时社会是何等景象?
㈡授新课:“开元之治”
生:学生表演“唐玄宗走马任姚崇”的历史故事。师: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唐玄宗什么措施?除这以外,他还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引导学生阅读第一框的内容,分小组讨论。生:“任用有才能的人。”任用熟悉吏治,富于改革精神的人。“重视地方吏治。”亲自考核县令政绩。“注重节俭。”烧毁宫内珠玉锦绣。师:唐玄宗前期和唐太宗相比,有哪些相同点?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派中心发言人发言。生:他们都善于用人,重视地方吏治,重视发展农业生产,注重“戒奢从简”,统治期间出现盛世景象。师:唐太宗的励精图治为唐朝后来的繁盛奠定了基石,唐玄宗前期,拨乱反正,除弊政,用贤良创造了唐朝。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概括出唐代农业发展的具体表现。生:“兴修水利”,“提高农耕技术”,“种植经济作物”,蔬菜、茶叶“农具的改进”。师:投放“汉代牛耕图”和“唐代曲辕犁图”,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生:比较不同的结构:“直辕犁”、“曲辕犁”,分析其特点:曲辕犁省力,提高劳动效率。师:投示“筒车”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分析。生:学生仔细观察“筒车”的结构。点拨:它是一种利用水力转动的灌溉工具,用竹或木制成一个大型立轮,由一个横轴架起,可以自由转动,轮的周围斜装上许多竹筒,把转轮安置在溪流上,受水流冲击,自行旋转不已。现在,仍有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还在使用这种灌溉工具。师:大家多数生活在农村,现在使用的灌溉工具比唐代的筒车有了什么改进?生:“水车”、“抽水机”。师:农业生产的发展,推动了手工业的兴盛,带动了商业的繁荣。生:学生表演“阿拉伯商人的惊奇”的历史故事。师:阿拉伯商人见到丝绸衣服为何惊奇?从中说明了什么?生:“既透明又很薄”,说明唐朝丝织技术非常高超。师:唐朝的制瓷业又有怎样的发展?生:“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唐三彩”造型美观,釉色绚丽。师:农业、手工业产品增多,促进商业的繁荣,商业带动了城市的发展,那么国际大都市长安又是怎样布局的呢?播放“长安城平面图”的图片。简介长安城(放轻音乐)。师:唐都长安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人口超过百万,是各民族交流的中心,也是亚洲各国重要的商业都市。
㈢小结:师:引导学生归纳,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经济发展的情况,出现什么景象?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人口增加”,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开元盛世”。
㈣练习:学生完成“活动与探究”1、读史分析(P16,略)①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②你认为他后来能坚持这样做吗?2、故事会①根据课前学生搜集的资料,在小组交流。②选几个代表在班上讲述交流。3、简述唐玄宗这个历史人物。“唐玄宗前期是位贤明的君主,唐玄宗后期是贪图享乐、奢侈腐化的昏君。”
板书设计:(略)

开元盛世导学案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大家应该在准备教案课件了。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写好了之后,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哪些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开元盛世导学案》,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一、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开元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包括“开元之治”、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的繁荣等主要史实。
二、
本课的重点:“盛世经济的繁荣”
本课的难点:曲辕犁、筒车是唐朝先进的农业工具,它们的结构原理和先进性,学生不易理解。
三、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教师点拨、当堂巩固
四、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A.自主学习
(一)、“开元之治”
武则天以后,...................即位,在唐玄宗统治前期,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史称“.......................”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
1、唐朝制造了.................(用来耕地的工具),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

具........................
2、手工业品方面:(1)瓷器有..................的青瓷和................的白瓷最有名;

(2)、......................是艺术的珍品。
3、唐朝著名的大都会有:.........、洛阳、..........和成

都。...................成为国内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城

市,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三)、唐朝的衰亡
唐玄宗统治后期,宠爱杨贵妃,天宝年间的............和..................的叛乱。唐朝由盛转衰。公元9世纪后期,爆发的唐末农民起义瓦解了唐朝的统治,................年唐朝灭亡。
B.合作探究(15分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完成下列问题)
1、唐玄宗统治的前期为什么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他统治的后期却使唐朝由盛转衰从中你得到什么认识?

2、今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说说唐朝时城市有那些美好的方面?

C.知识拓展
我国是茶的故乡。陆羽的《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书,陆羽就被人称为“茶神”了。

五.

四、(10分钟)


1、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史称“------”。
2、唐朝制造了-------(用来耕地的工具),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
3、瓷器有:------的-------和-------的-------最有名;-------是艺术的珍品。
4、唐朝著名的大都会有:------、-------、------和------。(------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5、唐玄宗统治后期,------年间-----年的-----和-------的叛乱,又称--------。
唐朝走向衰弱的标志是:_______。--------(什么事件)瓦解了唐朝的统治,------年唐朝灭亡。

中考总复习:声现象


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大家应该在准备教案课件了。只有规划好新的教案课件工作,这对我们接下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有没有出色的范文是关于教案课件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考总复习:声现象”,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考纲要求】
1、知道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知道乐音的三要素;
3、知道噪音的危害和控制。
【知识网络】
【考点梳理】
考点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声音的产生: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物体只有振动才能发声。
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把这种传播方式叫做骨传导。
要点诠释:
1、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但振动的物体不一定发声,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速度决定于介质的性质,相同的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不同的声音在
同一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声音在15℃中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3、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考点二、声音的三个特性:【高清课堂:声现象复习乐音的三要素】
1.音调:指声音的高低,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2.响度:指声音的大小,它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响度还和距发声体的距离有关,距离越大,响度越小。
3.音色:指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特色,不同发声体在音调和响度相同的情况下,音色是不同的,音色由发声体本身的性质决定。
要点诠释:
1、超声波:把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称为超声波。超声波的波长短,在均匀介质中能沿直线传播,应用于探伤、测距、测厚、医学诊断和成像。
2、次声波:通常把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称为次声波。火山爆发、激光、地震、海啸、台风、核爆炸、
火箭发射等现象都会产生次声波。次声波频率低,其最显著的特点是传播距离远,不容易被吸收。如:
印度尼西亚的喀拉喀托火山爆发时,产生的次声波绕地球三圈传播了十几万米。次声波速度大于风暴的
速度,可以检测风暴。但是有的次声波对人体有害。
考点三、噪声的危害及控制
1、噪声:
(1)从物理学角度: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产生的;
(2)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2、噪声的控制:防止噪声的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要点诠释:
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考点四、声的利用
1、声与信息:蝙蝠利用超声波探测飞行中的障碍和发现昆虫;利用声呐探测海深、鱼群。
2、声与能量:声波可以用来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外科医生可以利用超声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典型例题】
类型一、知识的综合应用
1、(2016无锡一模)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真空罩中的手机能接收信号,说明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我们无法听到蝴蝶飞过的声音,是因为它发出声音的响度太小
C.用一根棉线和两个纸杯可以制成土电话,说明固体能够传声
D.我们能区分出小提琴和二胡的声音,是因为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
【思路点拨】考查简单的声现象。
【答案】C
【解析】A、真空不能传声,手机接收的是电磁波,故A错误;B、蝴蝶振翅频率低于20Hz,人耳是听不到的,故B错误;C、土电话,说明固体能够传声,故C正确;D、人们能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它们的音色是不同的,故D错误。
【总结升华】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比较全面,有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音调的影响因素、真空不能传播声音以及声音的三个特性等知识点,属于识记性内容,比较基础。
举一反三:
【变式】【高清课堂:声现象复习例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音色来判断的
B.公路旁安装隔音墙是为了在传播路径上减弱噪声
C.课堂上能听到老师讲课声,是由于空气能够传声
D.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音叉发声的频率不同
【答案】ABC
2、成语震耳欲聋从物理学角度看形容声音的大;在狭窄的空间燃烧鞭炮比在野外燃烧鞭炮声音格外响亮,这是因为在狭小空间声波经过多次,使回声跟原来的声音混在一起造成的。
【思路点拨】物理学中把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根据声音的传播规律及回声的知识就可解答此题,回声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从而反射回来的现象。
【答案】响度;反射
【解析】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响度较大;在狭窄的空间放鞭炮,声音碰到两侧的障碍物就像皮球似的弹来弹去形成了回声,回声不断反射,与原声混在一起,使响度增大。而在野外燃放鞭炮就没有这种效果。
【总结升华】题目考查了响度和回声的知识,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回声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从而反射回来的现象,如果回声和原声叠加可使声音加强,如果回声返回的时间大于0.1秒,可以区分原声和回声。
举一反三:
【变式】古人用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来形容优美的琴声,用夸张的语言表达物理学上的道理,在物理学上,余音指,三日不绝指。
【答案】回声声音的不断反射
类型二、声音的特性
3、小宇在同学生日宴会上,敲击注入不同高度水的几个相同玻璃杯,为同学演奏一曲优美动听的《生日快乐》歌,如图所示注入不同高度的水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A.响度B.音调C.音色D.振幅
【思路点拨】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音调跟频率有关;响度跟振幅和距声源的远近有关;音色跟材料和结构有关;首先找到振动物体,然后根据振动物体的质量越大,体积越大,越难振动,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答案】B
【解析】玻璃杯中盛有水,敲击时玻璃杯和水一起振动发出声音。水位越高,质量越大,越难振动,频率越小,音调越低。所以注入不同高度的水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
【总结升华】解决此类问题要会根据响度、音色和音调的定义区分声音的三个特性,并且要知道影响声音三个特性的因素有哪些。
举一反三:
【变式】(2016嘉定区一模)文明伴我行,在公交车上不能大声喧哗这里的大声是指声音的()
A.响度B.音调C.音色D.频率
【答案】A
类型三、回声测距
4、某位战士对着一个高大的山崖射击,在射击3s后,听到了射击的回声,则山崖到战士的距离大约是(设声速为340m/s)()
A.1020mB.510mC.340mD.以上答案都不对
【思路点拨】回声是声音遇到障碍物再返回来,题目中的3s是声音传到障碍物再返回来的时间,所以声音传到障碍物的时间为总时间的1/2,声速已知,根据公式s=vt得出答案。
【答案】B
【解析】枪声从山崖传到人耳的时间:
山崖到战士的距离:
【总结升华】枪声经山崖反射后再传到人耳,听到的就是回声,知道整个过程用的时间,可以求出枪声从山崖传到人耳的时间,再利用速度公式求山崖到战士的距离。
举一反三:
【变式】人耳听到回声的条件是:听到原声和听到回声的时间差在秒以上。人站在大楼前拍手0.3秒听到回声,人和大楼的水平距离是米。
【答案】0.151
类型四、实验探究
5、如图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但没有与之接触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可以看到乒乓球会,乒乓球由静止变为运动,说明它(选填是或不是)获得了能量,同时通过乒乓球的运动,我们可以分析判断左边音叉在。右边被敲击的音叉作为声源,当它的振动能量在中向外传播时,造成周围介质运动状态的变化,尤其是引发了左边一个音叉的共振,使该音叉能够最大限度地吸收声源所传播的能量,并引起乒乓球的振动说明声音(选填能够或不能够)传递能量。
【思路点拨】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且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声音能够传递能量。本题是把音叉的振动转化为轻质小球的运动,这样可以把音叉的微小振动进行放大,我们能够听到声音,是由于声音经过空气传递到耳朵里的。
【答案】弹开是振动空气能够
【解析】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的音叉响,且悬挂在线上的紧靠在左边音叉的乒乓球会弹开,这是因为乒乓球获得了能量;通过乒乓球的运动,我们可以判断左边音叉在振动;由图可知,当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所以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发生了振动,而我们并没有直接敲响左边的音叉,证明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给左边的音叉的,所以空气是能传递声音的。敲响音叉引起乒乓球的振动充分说明声音能够传递能量。
【总结升华】本题主要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音能够传递能量等物理知识,是一道声学综合题。
6、如图是探究正在发声的音叉实验装置。
(1)乒乓球被弹开说明了。
(2)乒乓球在实验中起的作用是。
(3)加大力度敲音叉,根据发生的现象,你又可得出什么结论?响度也越大。
【思路点拨】(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出的,振动停止,声音停止。(2)音叉的振动微小,观察起来现象不够明显,借助轻质小球可将振动的效果放大,便于观察,这属于转换法。(3)响度大小和物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答案】(1)发声的音叉在振动;(2)将微小的振动放大,使现象更易于观察;(3)振幅越大;响度也越大
【解析】(1)乒乓球被弹开说明了发声的音叉在振动;(2)用轻质的乒乓球来放大音叉的振动,使现象更易于观察,这是转换法的应用,只是为了研究的方便;(3)加大力度敲音叉,会发现乒乓球被弹起的高度越大,音叉发出的声音越大,说明音叉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总结升华】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声音的产生和响度大小的影响因素振幅大小,以及转换法在实验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