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第12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第一朵杏花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20

第12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各行各业都在开始准备新的教案课件工作计划了,我们的工作会变得更加顺利!你们知道哪些教案课件的范文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第12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12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课标内容]

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学习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理解和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与跨学科综合的能力。

(2)通过比较中国近现代对外开放的异同,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

(3)通过思考对外开放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影响,以及想像加入世贸组织10年后中国将会怎样,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践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进行合理想像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感知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史实,认识我国对外开放是一个由点到面、由南到北、由东到西、由局部到全方位的推进过程,学习运用地理知识理解历史内容的方法。

(2)通过比较理解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政策内涵,学会比较分析问题的方法。

(3)在对外开放大格局中,联系身边实际,为当地经济发展献计献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比较近现代对外开放的异同,增强热爱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情感。

(2)认识对外开放是中国历史经验的总结,是全球化时代的要求,树立对外开放的观念和意识。

(3)通过学习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历程,思考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利弊,强化机遇意识与危机意识。

[重点和难点]

重点:(1)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2)为什么要创立经济特区?(3)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难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按“体验情景——讲述信息——讨论问题——实践创新”四步法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上一节我们学习了“农村和城市的改革”。在十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改革与开放并举。在对内改革的同时,大力推进对外开放,形成了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导入新课

一、经济特区的建立

体验情景:通读本目课文,观看《开放的深圳特区》、《邓小平为深圳特区题词》图,以及课件相关内容。

讲述信息:(1)我国在什么时候开始实行对外开放?(2)我国哪一年开始创立经济特区?设立了哪四个经济特区?(3)设立海南省,并作为经济特区是哪一年?(4)请计时一讲深圳设为经济特区后经济建设和发展的情况。

讨论问题:(1)什么是对外开放?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2)什么是经济特区?它特殊在什么地方?它哪些方面又不能特殊?(3)我国为什么要设立经济特区?(4)为什么经济特区都设在广东、福建等南方沿海地区?(5)为什么深圳特区设立后,当地的经济获得了高速发展?

实践创新:深圳特区建设者最著名的口号是什么?谈谈你对这一句口号的看法。

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体验情景:通读本目课文,观看《开放14个沿海城市的报道》、《发展中的上海浦东新区一角》、《对外开放新格局》图,以及课件相关内容。

讲述信息:(1)建立经济特区后,我国在对外开放上又采取了哪几大步骤?(2)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是在哪一年?开放了哪14个城市?国家给予这些开放城市怎样的经济政策?开放沿海城市有什么作用?(3)我国哪一年建立了哪三个沿海经济开放区?国家给予沿海经济区什么样的经济政策?建立沿海经济区有什么作用?(4)党中央、国务院哪一年决定实行浦东开发开放?给予浦东怎样的开发开放政策?浦东开发开放有什么作用?(5)

我国哪一年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和内陆省会(首府)城市?开放这些城市有什么作用?(6)通过逐步开放,我国形成了怎样的开放格局?(7)我国对外开放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讨论问题:(1)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是怎样形成的?有什么特点?你怎样理解这些特点?(2)我国为什么会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3)邓小平说:“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以展离不开世界”。运用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论断的理解。(4)我国现代的开放与近代的开放有什么区别?

实践创新:(1)从《对外开放新格局》中,找一找5个经济特区和1984年开放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的地理位置。(2)我们所在地区在全国大开放格局中处于怎样的地理位置?我们应当怎样趋利避害地发展本地经济?

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体验情景:通读本目内容和史海拾贝内容,观看《中国代表在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上签字》图,以及课件相关内容。

讲述信息:(1)什么是世贸组织?它的前身是什么?哪一年正式成立?这个组织的目标是什么?(2)我国哪一年加入世贸组织?是在世贸组织哪一次会议上签字加入的?请讲一讲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历程。

讨论问题:(1)我国为什么要加入世贸组织?(2)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有哪些利弊?我们应该怎样努力消除加入该组织的不良影响?

实践创新:说一说,对外开放给我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想像一下,加入世贸组织10年后的中国将会怎样?

[小结]

1、实行对外开放初期,我国先后建立了哪几个经济特区?

2、在建立经济特区后,我国在对外开放上又采取了哪几大步骤?

3、我国现在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这个格局有哪些特点?

4、我国哪一年加世贸组织?加入该组织对我国有何利弊?

[课后作业]

引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相关阅读

八年级历史下册《对外开放》教案


八年级历史下册《对外开放》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讲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的历史转折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历史。本课教学内容在这一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下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因此,对外开放这节课在本单元教学内容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知识水平

学生虽然已经学习了近2年历史,但是总体上对于对外开放这一史实了解较少,所以本课注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学生能力水平

学生处于八年级阶段,已经有了一定的从材料中提取信息,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心理分析

学生在抽象的事物中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难理解的现象。所以,本课注意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三、教学目标

结合新旧历史课程标准,本课主要需要学习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从而掌握对外开放相关内容。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2.了解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

3.知道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间、影响。

4.学生提高提取信息的能力、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运用材料,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2.学生利用地图,说明经济特区、沿海对外开放城市、经济开放区的地理位置。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对外开放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极大提高,感受到对外开放则兴,闭关自守则衰,理解我国继续扩大开放的意义,并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时间、顺序;

2.对外开放的格局及特点。

教学难点

1.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2.我们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情况以及本课重难点,我在本课中运用以史实为基础、以问题为载体、以情境为主线、以多媒体为辅助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及课前搜集资料等方式突破重点,充分利用历史材料,并通过活动锻炼学生动手动口能力,让学生体会合作学习的乐趣。

必要的讲解法、史料分析法、历史探究法、活动法等

课前收集资料、史料分析法、小组合作探究法、问题发现法等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深圳对外开放前后的照片,创设情境,设置问题,从深圳的今昔变化对比,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对身边历史的关注,引导学生“神入历史”。

讲授新课

教师:同学们现在我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结合课本完成中国历史填充图册上的填图游戏,并回答下列问题。

1.当时共设置了几个经济特区?

2.开放了哪些沿海城市?

3.哪里现在已成为国际化的经济和金融中心?

4.有哪些经济开放区?

5.对外开放的格局是什么?

教师检查小组填图完成情况及回答情况并对完成效果好的小组进行表扬。使学生在游戏中,既了解了经济特区建立的内容,又培养了合作性,进而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突出重点。

教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下列材料,一起探究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原因,及中国首先在广东、福建设立经济特区的原因。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补充、总结。并根据一开始设置的问题进行授课,并且用多媒体展示中国对外开放后的种种成就,启发学生思考。通过中国的发展,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教师点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之后教师根据多媒体展示的图片讲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知识。

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进行知识拓展,回答两个问题:1.根据已收集的材料谈谈新时期的对外开放和近代中国的开放有没有什么区别?对此你怎么看?

2.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面临着哪些机遇与挑战。

学生联系相关历史进行比较,通过历史知识的迁移和延伸,结合实际分析后进行回答,教师补充、完善。并且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从而树立努力学习,建设强大国家的远大理想。

巩固练习

学生自主编题,进行组内展示,择优向教师推荐。教师有选择地让全部同学训练,可由编题者评价答题情况,或讲解编题意图。教师让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出题解题,并选择不同类型展示给全班同学,实现互学共学的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便于教师调控教学,在教师出题环节根据课文的重难点设计的有梯度的检测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课堂小结

最后由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中国对外开放的历程。

经济特区的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12月

板书设计

第九课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对外开放》教学设计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认真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你们会写一段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对外开放》教学设计》,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一、课程标准内容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历史性伟大转折,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与本课相关的内容有:了解深圳特区的发展,认识邓小平对改革开放所起的重要作用。教学活动建议是开展社会调查,了解改革开放前后家乡的变化。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掌握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知道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了解中国加入WTO的基本情况和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利用《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说明经济特区、沿海对外开放城市、经济开放区的地理位置,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比较近现代对外开放的异同,增强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认识到对外开放是中国历史经验的总结,是全球化时代的要求,树立对外开放的观念和意识。

三、教材分析

我国的对外开放,从沿海的经济特区开始,逐步向内地推进,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对外开放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大跨越,深圳等经济特区所取得的成就,充分证明,实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是完全正确的,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丰富了我们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2001年12月,我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四、学情分析

中学历史知识的基础性强调历史知识教学必须以学生为本,体现义务教育的适应性和发展性。历史知识要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知水平,又要能够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有关改革开放四十年影像资料非常丰富,教师选择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要求相适应的资料,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既可以保持历史知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又可以适合学生的学习,提高教学的趣味性与生动性。如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一些政论片,比如《走进新时代》《复兴之路》《辉煌中国》《航拍中国》,能让学生实际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让学生在情感上得以升华,深刻领悟这一段历史时期的历史意义。

五、重点难点

重点:经济特区的建立,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难点:我国改革开放近40年来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及特点。

六、教学资源

(1)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12月。

(2)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国历史地图册八年级下册》,中国地图出版社2017年12月。

(3)《中国改革开放40年回顾与展望丛书》,广东经济出版社。

(4)《中国三十年:人类社会的一次伟大变迁》,罗伯特·劳伦斯著,上海世纪出版社。

(5)《改革开放与中国社会》,涂肇庆著,牛津大学出版社。

(6)《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大事记》,人民出版社。

(7)《邓小平与改革开放的起步》,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三研究部,中共党史出版社。

(8)《对外开放与中国的现代化——经济文化政治的开放及其正负效应》,叶自成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七、教学过程

教师:2018年6月9日至1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国青岛主持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欢迎晚宴、小范围会谈、大范围会谈、双边会见、三方会晤……短短两天时间,20余场正式活动,峰会达成广泛共识、取得丰硕成果,引领上海合作组织迈上新起点。

风景如画、碧海蓝天,此刻的青岛格外璀璨,就像近几年各项对外活动一样,中国再次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理念和中国倡议,为该组织在新起点上实现新跨越注入强劲的中国新动力,也再次向世界证明中国正走在对外开放的高速路上。

教师:说到速度,老师想起了一个故事:

1978年10月22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抵达东京,展开了为期8天的对日访问行程。这是我国国家领导人第一次访问日本。小平同志此行最主要的一件事,是互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批准书。但此行一个小小的安排把高铁这个话题牵扯了进来。

根据行程安排,小平同志10月26日要从日本东京去京都。东京到京都的距离大约是370公里,比北京到石家庄的距离稍远一点。这是一个比较尴尬的距离,坐飞机吧,太近了,刚起飞就该降落了;坐汽车吧,这个距离的旅行时间大约需要四五个小时,也很不舒服。于是,日方极力向中方推荐乘坐新干线。当然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日方想在小平同志面前显摆一下。于是,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小平同志最终选择乘坐日本的新干线去京都。

在邓小平乘坐的新干线列车上,工作人员问他乘坐新干线有什么想法。邓小平回答说:“就感觉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所以我们现在更合适了,坐这个车。我们现在正合适坐这样的车。”

学生听故事,观视频,引发对改革开放必要性的思考。

教师设问:邓小平认为中国应该快起来。那怎么提升中国速度?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中国速度的篇章——第九课《对外开放》

教师板书课题引领学生进入本课学习

教师:速度是一个物理名词,科学上用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中国发展的速度一开始就很快,我们有了一个形容中国高速发展的名词,叫深圳速度。而深圳,它是一个经济特区。(讲解速度的定义,用物理学的概念解释历史现象)

第一板块:初速度——经济特区的建立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课本42页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两张图片对比给学生的感受。(引导学生看书读图,从教材中汲取相应知识。)

学生仔细对比后回答:(沧海桑田,巨大变化)

教师:当时的人们用一首歌来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这首歌叫《春天的故事》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

学生聆听歌曲,观看歌词。联系课本思考经济特区的形成。

教师:1979年4月邓小平首次提出要开办“出口特区”,后于1980年3月,“出口特区”改名为“经济特区”,并在深圳加以实施。截至目前中国大陆地区共有7个经济特区。中国经济特区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成长于90年代。经济特区的设置标志中国改革开放进一步发展。

1.1980年成立深圳经济特区

2.1980年成立珠海经济特区

3.1980年成立厦门经济特区

4.1981年成立汕头经济特区

5.1988年成立海南经济特区

6.2010年成立喀什经济特区

7.2014年成立霍尔果斯经济特区

配合地图,学生认知经济特区从沿海走向沿边,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国家对这个“圈”采取了怎样的特殊政策和灵活的措施?

学生查看课本后回答: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允许外国企业或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同胞进行投资活动,并在进出口、减免税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

教师展示材料,加深印象。

材料:“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不加强国际交往不行,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和资金不行。”

——邓小平

经济特区是体制改革的试验场。1985年,邓小平同志指出:深圳是个试验,经济特区还是一个试验,“我们的整个开放政策也是一个试验,从世界的角度来讲,也是一个大试验。”

1984年,邓小平同志说:“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

(通过材料进一步理解经济特区建立的历史作用。)

教师:从邓小平的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对外开放给中国带来什么?

学生阅读后回答(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资金、先进管理经验等)

教师:建立经济特区的重大意义有哪些?(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自行梳理观点。掌握概括历史观点的能力)

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

(1)可以利用外资、引进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竞争力。

(2)可以利用外商销售渠道,适应国际市场需要和惯例,从而扩大出口,增加外汇收入。

(3)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了解世界经济信息。

(4)有利于学习现代经营管理经验,培养管理人才。

(5)可以扩大我们走向世界的通道,开辟世界了解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窗口。

教师: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中国这么大的国家,仅仅依靠几个经济特区是远远不够的。

第二板块:加速度——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

教师:同样可以作为中国崛起象征的,还有浦东。(教师引导同学观看浦东陆家嘴地区变化的对比图。同时引导学生阅读43页的相关史事栏目)

教师:1990年4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宣布开发开放浦东。它从一张普通的上海面孔,跃升为国家名片,成为举世瞩目的“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和“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浦东的命运彻底改变了。天翻地覆慨而慷,浦东的巨变是中国对外开放的象征。同浦东一样,中国正从沿海到内地,从局部到整体,不断的扩大对外开放领域。

教师:1984年开放14个沿海城市。1985年,中国又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随后又把经济开放区扩展到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及其他沿海地区的一些市县。

在此之后,我国对外开放的脚步还没有停歇,1988年,海南岛经济特区建立;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区建立起来;1992年,对外开放的地域向纵深推进,包括沿江城市和陆地边境城市和内地省会和自治区首府。

请学生拟出: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按时间顺序)

提示: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教师结合地图讲授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引导学生归纳形成对外开放格局观点)

教师总结:中国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第三板块:中国速度——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教师讲述:加入WTO的基本情况。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其第143个成员。世界贸易组织1995年元旦开始运作,该组织负责管理世界经济和贸易秩序,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它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一起被称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

现在,中国不但登上了世界经济舞台的中央,并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经济获得了巨大成功——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大贸易国,世界第一大吸引外资国,世界第二大对外投资国。

加入世贸组织对促进中国外贸发展和拉动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中国已连续三年稳居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成为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

2016年11月1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秘鲁利马出席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并发表了主旨演讲。习近平指出,预计未来5年,中国进口总额将达到8万亿美元,利用外资总额将达到6000亿美元,对外投资总额将达到7500亿美元,出境旅游将达到7亿人次。(第三子目的学习。这部分学生了解不多,知识储备较少,以教师讲授为主)

教师:今天人们提到高铁,第一个想到的不再是日本,而是中国。外国友人这样形容高铁,“它是中国在新时代的四大发明之一。”今天中国高铁的速度早已超越了时速300公里。日本新干线时速260公里,在中国我们只能叫做“动车”。这个细节正是改革开放四十年给中国带来的全新的变化。中国实现了站起来到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通过对外开放,我们吸收了国外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企业管理经验,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我们要牢固坚持这一政策不动摇,加快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教师展示ppt,回到“高铁话题”,从四十年前后的对比,感受中国发展的日新月异)

八、板书设计

八年级历史下册《对外开放逐步扩大》知识点整理华东师大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对外开放逐步扩大》知识点整理华东师大版

第9课对外开放逐步扩大

一、经济特区的建立

1.经济特区建立: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经济特区建立。1988年划定海南岛为海难经济特区。

2.意义:⑴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⑵对吸引外资、引进技术、发展生产、扩大出口、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等起到了重大作用。⑶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⑷特区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思维拓展:

对外开放的开始。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东南沿海城市被设为经济特区,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课文第页小字部分介绍了特区的建设成就和邓小平的评价。

1985年以后,我国的对外开放梯次推进,逐渐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开放最早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地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

二、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

1.背景: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时间:1990年4月。

3.结果:

⑴已建成一座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的新城区。⑵初步建立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的基本框架。⑶成为20世纪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和取得显著成就的重要标志。

4.设问:为什么中央在20世纪90年代选择上海作为开发的重点?

第一取决于改革开放形势的需要。90年代初,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对外开放也相应地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需要寻找新的增长点;第二,取决于上海自身的优势。出示中国地图和上海地图,师生共同分析上海在地理交通,经济技术,人才等方面所具有的优势,说明上海在中国经济格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而,上海建设好了,就可发挥其经济中心城市的作用,带动长江三角洲及至整个长江流域的经济腾飞。

5.设问:建设上海为什么又要重点开发开放浦东地区?

借助地图说明浦东具有区位优势,浦西沿江不临海,开发余地不大,而且开发成本高。而浦东既沿江又靠海,交通更为便利;有足够的开发空间,地价低。

强调指出中央对建设上海和开发浦东的定位,即上海要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的中心和长江经济的龙头,简称“三个中心,一个龙头”。

由此可见,上海的建设目标是以发展第三产业为主。

6.设问: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为什么能取得巨大的成功?

邓小平的关心支持,中央的英明决策,上海人民的热情和创造力,以及全国人民的支持。

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原因:是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2.时间:2001年12月,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

3.意义:这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

4.影响:中国将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给我们带来了各种机遇和挑战,必将对21世纪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5.介绍:“世界贸易组织”的概况:它成立于1995年1月1日,总部设在日内瓦,由二战后成立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发展而来。作为一个独立于联合国的永久性国际组织,世贸组织又被称为“经济联合国”。它强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推行互惠、公平竞争,发展中国家特殊待遇,磋商协商等原则,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

6.讨论分析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利与弊,举例说明如何进行调整。

利:有利于中国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经济的竞争和合作,它可以绕过某些贸易壁垒,充分发挥自身在制造业,加工业,初级产品等方面的优势,开拓贸易市场,确保贸易利益。

弊:加入世贸组织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各种权利和机遇,还有各种义务和挑战,特别是我国的某些弱势项目,或竞争力低或产品老化或技术不具优势,或特色不鲜明等。

调整:举例说明竞争会引起调整。如我国铁路过去曾被称为“铁老大”。近年来,随着公路和航空等运输手段的快速发展,铁路的优势不再。于是,铁路部门不得不通过提速,改善服务来提高竞争力,求生存求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全国的工作重点转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为加速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基本国策,我国的对外开放逐步扩大,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建设新貌。

热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