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讲学稿

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的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18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讲学稿。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规划教案课件的时刻悄悄来临了。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你们会写一段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讲学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三单元讲学稿

第三课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第一课时)

1、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讲述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了解伊斯兰教的创立;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帝国的建立等史实;说说阿拉伯文化的成就。学习收集、处理和组织历史材料的方法,培养运用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探讨伊斯兰教的创立在阿拉伯国家统一、帝国的建立等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比较世界三大宗教产生的历史背景,以故事的形式介绍六至七世纪阿拉伯半岛的基本情况、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阿拉伯民间故事。

3、感受伊斯兰教是当今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理解宗教对政治、社会生活、文化的影响。通过了解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贡献,感受世界文明的融合。

教学重点:伊斯兰教的创立、阿拉伯古代文化的成就。

教学难点: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国家统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1、伊斯兰教教徒称为____。

2、著名的城市巴格达曾经是哪个帝国的都城,并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A、罗马帝国;B、查理曼帝国;C、阿拉伯帝国;D、法兰克帝国

一、伊斯兰帝国的创建与阿拉伯帝国

(一)古代阿拉伯半岛的基本情况

1、阅读课本P61-62内容,并观察图3-27《阿拉伯半岛地图》,结合七年级上册《干旱的宝地》一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了解到西亚的阿拉伯半岛现今的一些基本情况,请几位同学来介绍一下

2、那么你是否了解古代阿拉伯半岛、阿拉伯国家的情况吗?知道伊斯兰教的发源地吗?

(二)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的统一、扩张中的作用

观察图3-25《古兰经》思考:

1、伊斯兰教创立的社会背景?既七世纪时阿拉伯社会的阶级矛盾、社会情况?

2、叙述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概括穆罕默德的精神?

3、说说伊斯兰教教义?

4、列举世界三大宗教,比较它们产生的背景、教义的异同点?

5、简述阿拉伯帝国的扩张过程。

6、小结: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国家扩张中的作用?

7、阿拉伯帝国可以用四个一来概括:一个人物、一个宗教、一个帝国、一种文明,分别指出是哪四个?

二、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阅读课本P62-64内容,归纳阿拉伯—伊斯兰文明

内容

类型

数学

建筑

文学

地理

1、在世界文化的贡献方面有这样一种说法:“希腊人的脑,中国人的手,阿拉伯的人的脚。”结合你所掌握的知识,结合地理知识分析说说你对“阿拉伯人的脚”的理解。

2、阅读下列材料,填空。

有三个信奉宗教的人分别说了三段话:

甲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恶事最易做,善事最难行。阿弥陀佛。

乙说:行善者自受其益,作恶者自受其害。我今生今世的最大的心愿就是去麦加朝拜。

丙说:主啊!我是你忠实的奴仆。你叫有权位的人失位,叫卑贱的人高升。

(1)甲信奉的是____教,该教产生的时间是____,创始人是____。

(2)乙信奉的是____教,该教产生的时间是____,创始人是____。

(3)丙信奉的是____教,该教产生的时间是____,创始人是____。

把你认为最能体现下列文明或历史时期特点的内容用短语填写在表格中。

古代雅典

如:雅典的民主制;奥运会的发源地…….

古代斯巴达

古罗马帝国

欧洲

中世纪时期

古代阿拉伯

帝国

P20-22第三课

课题

从宗教景观看文化的样性

总课时

第22课时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

设计者

吕建忠

授课时间

10.10

教学目标

知识

能力

1.学生能辨析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宗教景观的差异。

2.学生能了解宗教景观的内涵。

过程

方法

通过比较不同世界三大宗教景观差异,了解宗教景观的象征意义,理解世界各地文化的多样性。

情感态度

与价

值观

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观察社会的文化现象和文化景观,提高自己的综合研究能力。

教学重点

不同宗教(本土与外来)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教学难点

探究活动的展开。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收集相关世界三大宗教的资料特别是宗教建筑方面的资料,如印度佛塔、日本佛寺、中国佛寺等;收集中国南北方的戏台图片;收集家乡的宗教建筑和戏台方面的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堂生成记录)

引入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加以归类与引导,使学生正确区分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

同学们,你们都到过哪些地方?能说说在旅游后给您印象最深的景点有哪些吗?

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教学

过程

什么是宗教景观

提问:什么是文化景观?什么是宗教景观?

引导学生看教材,了解“文化景观”这一概念,再由此引出“宗教文化景观”的含义。

阅读图3—36《天主教堂》、图3—37《佛教寺庙》、图3—38《清真寺》,思考:都是宗教建筑,它们相同吗?

掌握相关概念。

三大宗教的建筑风格完全不同,体现了在文化景观方面的差异。这种差异说明了人类文化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性的。

实际上文化景观是极为丰富的,千姿百态的。下面我们以三大宗教文化景观为例,来了解为什么会形成不同的文化,文化在传播过程中是如何与别的文化发生融合的,自身又是如何发展或变化的等问题。

依次展示:图3-35《中国的佛寺》、图—33《印度的佛塔》、图3—34《日本的佛3寺》,并出示两个思考题:

1.这三个建筑有何相

活动:1.由学生扮演导游向其他同学介绍中国佛教建筑的形态和构造,再展示印度佛塔和日本佛寺的图片,揭示佛教传播的路线。

2.请各小组结合“导游”的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堂生成记录)

教学

过程

不同的宗教景观告诉我们什么?

同和不同之处?

2.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不同?

绍和上述两个思考题开展讨论,重点讨论形成不同风格的原因。讨论结束后由每个小组选派代表交流结果。

通过三个建筑物的比较,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

展示图3—36《天主教堂》、图3—37《佛教寺庙》、图3—38《清真寺》

思考:1.从功能上看,这三个建筑物有什么相同之处?

2.天主教堂和清真寺的建筑都采用了哪项技术?你能告诉大家这项技术的优点吗?

3.你知道它们的建筑风格分别具有何象征意义吗?

通过上述两组宗教建筑物的比较,说明文化的多样性可以说是无处不在。

展示图3-39《教堂前面的广场》、图3-40《中国北方的戏台》和图3-41《中国南方的戏台》,指导学生观察图片、阅读教材的相关内容

讨论:1.中国和西方的宗教景观在布局上有何不同?你能试着分析其原因吗?

2.中国南北方宗教景观在布局上又有何不同?你觉得主要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种不同?

通过以“各地不同的宗教景观”为案例的学习,我们初步感受了文化的多样性。

我们也来试一试

组织学生“试试”:

1.引导学生说说本地的宗教景观,再展示自己制作的关于本地宗教景观的图片及资料的小报或幻灯片。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确定哪几个是可能有探究价值的宗教景观,并确定几个探究主题,供各学习小组选择。

2.指导各学习小组讨论确定本组的探究主题和采用的方法(教师协调,各组尽可能选取不同的主题);组内成员完成具体分工,明确任务,并制定出具体的活动计划。

板书

设计

三大宗教与宗教景观-->不同的宗教景观反映了不同的文化内涵

-->让我们去探索身边的文化

作业设计

《作业本》P37、1-4

作业评批记录

上交

情况

全批全改

批改时间

10、13

讲评时间

10、13

典型问题记录

4、石窟寺是宗教文化景观吗?为什么?

纠改

措施

(1)自我纠正(2)互相纠正

(3)小老师指导(4)教师讲解

第三单元讲学稿

第一课希腊、罗马与欧洲古典文明(第一课时)

1、了解欧洲文明的起源地及其发展脉络。

2、通过资料比较,能分析出雅典和斯巴达两个城邦的不同特点。

3、了解罗马兴起、由共和国到帝国的转变、帝国衰落的基本脉络。

4、通过读图了解罗马帝国的版图范围。

5、通过课文资料理解罗马共和国向罗马帝国转变的原因。

6、通过欧洲古典文明与大河文明的比较、希腊文明与罗马文明的比较、雅典文明与斯巴达文明的比较,让学生感受人类文明发展的多元性与独特性。

雅典的民主制及成因和局限性

1、爱琴文明是____文明的开端,爱琴文明包括____文明和____文明。

2、从公元前8世纪开始,古希腊出现了一系列城邦,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城邦是____和____。

3、公元前509年,____建立;公元前27年,____自称“元首”,实际上成为____,古罗马进入____时期。

4、公元____年,西罗马帝国在日耳曼人的打击下灭亡,它标志着西欧奴隶制的崩溃,____逐步形成。

第一框:早期爱琴文明与城邦国家(一)、爱琴文明

1、亚非四大文明古国是哪些?此四文明古国的文明有何共同点?

2、看图册P20《古代希腊》图(或课本P50图3-2),思考:

(1)说说古希腊的地域范围。

(2)从地图上看,它与亚非文明古国有什么不同?

3、看课本P50,思考:

(1)爱琴文明的时间及中心?

(2)如何证明该地有文明?

(二)城邦国家

1、看课本P51页,思考:(1)什么是城邦?(2)哪两个城邦最重要?

2、雅典(1)雅典的自然环境如何?

(2)自然环境对雅典的经济有何影响?

(3)雅典的民主制度(结合课本51-52页雅典内容,填写表格,并回答问题)

①表格

机构

组成

职责

公民大会

500人议事会

陪审法庭

②问题:雅典将军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的葬礼上发表演说时说到“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1)雅典的国家大事怎样决定?(2)雅典的最高权力机构是什么?(3)在雅典哪些人具有参政议政的权利?(4)通过上述分析谈谈你对雅典民主制度的理解。

3、斯巴达。阅读课本P52第二段,说说斯巴达人社会有何特点?对我国有何启示?

第二框:从共和国到大帝国1、看课本P52-53内容,结合图3-10及社会图册P22,问:你知道罗马城的传说吗?

2、、罗马人与哪个城邦的人民有相似之处?这个共同之处对罗马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3、简述罗马的发展过程,在罗马的发展过程中,政治制度有什么变化?是谁改变了这种政治体制?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古罗马为什么能从一个小小的罗马城变成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4、观察图3-10,罗马帝国的版图主要包括今天的哪些国家?

5、古代的罗马帝国虽然强盛一时,但在3世纪陷入了全面的危机,后来分裂为东罗马和西罗马。476年,西罗马帝国在日耳曼人的打击下灭亡。这么强大的帝国是如何被灭掉的?如果你感到好奇,可以在课外查阅有关资料。

1、标志着西欧奴隶社会结束的历史事是()

A、西罗马帝国灭亡;B、东罗马帝国灭亡;C、基督教的产生;D、罗马帝国分裂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当时帝国地跨欧亚非三洲。境内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起来,海路畅通无阻,陆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促进了贸易发展,也有利于信息传递和军队调动。帝国同北欧、印度、中国都有贸易往来,中国的丝绸也传入帝国。”

(5)材料中的“帝国”是指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海洋成为了它的内海?何时分裂为哪两部分?

(6)帝国初期大致相当于中国哪一朝代?当时中国称该国什么名?

(7)帝国初期的二百年间经济繁荣,请用一句西方谚语来说明它的繁荣。

作业本:P28-31:1、2、3、4、6、7、8、11、14第三单元讲学稿

第一课希腊、罗马与欧洲古典文明(第二课时)

学校:凤桥镇中学执笔:董常军审核:罗杰

1、了解古希腊人在哲学、历史学、文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成就。

2、根据图文资料了解古罗马人在法学、建筑等方面的成就,理解欧洲古典文化的历史地位。

3、了解罗古希腊人和罗马人在文化成就方面的信息。

4、进行古典建筑与现代建筑在结构、风格和特点上的比较,体验文化的传承关系。

5、进一步了解西方古典文化对后世欧洲文化的影响,进一步了解西方古典文化与东方文化的差异,初步学会正确解读和对待不同的文化现象。

6、体会创新与开拓精神之宝贵,通过对欧洲古典文明对人类进步所产生的深远影响,认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形成理解、尊重和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精华的开放态度。

古希腊、罗马文明是西方文化之“根”及古希腊、罗马文化成就特点及其影响。

1、现代西方人所使用的“哲学”一词,就来自古希腊,它的原意是____。

2、公元前5世纪中叶,罗马就制定并颁布了第一部成文法典,因其刻在十二块铜板上,被称为______,而迄今为止最早的成文法典是_____。

1、2004年奥运会是在哪里举行的?2008年奥运会在哪里举行?有同学知道奥运会是怎么来的吗?2、阅读课本归纳本课内容主要涉及了古代希腊与罗马的哪些文化成就?

3、(哲学)看P54图3-11《雅典学院》问:

(1)猜猜画面上有哪些人,他们在做什么?

(2)画面情景反映出什么?

4、(科学)观察、分析图3-12思考:图中的人在做什么?这人机械运用了什么原理?

5、(人文与艺术)观察、分析图3-13、3-14思考:

(1)图3-13中的剧场结构、背景、演员、面具中,反映出哪些信息?

(3)图3-14中反映出什么信息?

6、(法律)阅读P55第一段内容,思考罗马法的地位及影响。

7、(建筑)阅读P55第二段内容,思考:

(1)古罗马的公共建筑类型主要有多少种?

(2)古罗马建筑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小结:古希腊与古罗马在哲学、史学、法学、文学、科学、建筑方面的成就

古希腊哲学:(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自然科学:(阿基米德——螺旋提水器、杠杆定律、浮力定律)

戏剧:欧洲戏剧的故乡

历史:(希罗多德《历史》)

古罗马

法律:罗马法—近代西方各国法律体系的基础

建筑:宗教建筑(罗马万神殿)

道路工程建筑

公共建筑(罗马竞技场)

纪念性建筑(图拉真纪念柱、凯旋门)

宫殿

(古罗马建筑的特点:罗马万神殿——圆形穹顶、石制柱廊;

罗马竞技场——拱券式结构,宽阔的内部空间)

古希腊、罗马为何会有如此大的成就?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罗马法》泛指古代罗马社会整个历史发展时期的全部法律,是古代奴隶社会最完备的法律体系。它包括自罗马国家产生至西罗马帝国灭亡期间的全部法律,也包括东罗马帝国的部分法律。《罗马法》是伴随罗马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不断积累与完备的。(1)《罗马法》的渊源是什么?(2)《罗马法》在法学史上的地位如何?(3)你认为,罗马统治阶级为什么要制订和完善法律?作业本PP28-31:5、9、10、12、15第三单元讲学稿

第二课欧洲中世纪与基督教文明(第一课时)

学校:凤桥镇中学执笔:董常军审核:罗杰1、说明基督教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对欧洲封建社会的影响。

2、 列举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出它(他)们在不同区域和特定时期的突出作用。

教学重点:欧洲主要封建国家的产生过程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教权和王权的结合

1、中世纪是指从____到____的欧洲。

2、法兰克人是____的一支,法兰克人建立的____王国最为强大。

3、800年,罗马教皇为查理举行了加冕仪式,标志着____的诞生。

4、1世纪,在罗马统治下的____,产生了基督教,其经典称为《____》。一、中世纪的王国与帝国

1、复习旧课,提问: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它是被哪一个外来民族推翻的?

(阅读课本P57-58内容)2、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对欧洲政治上产生什么影响呢?

3、当时欧洲最强大的是哪个王国,它是如何演变的?

4、农民的身份如何变成了农奴身份?

5、在西欧,上下级的关系怎样呢?二、基督教盛行欧洲阅读课本P58页,思考1、基督教产生的背景是怎样的?2、简述基督教的发源地、创立时间、创始人、教义及经典?

3、早期信仰上帝的人是富人还是穷人?后期呢?他们的加入对基督教产生哪些影响?

4、教会为什么积极靠拢王权?后来教会势力发生了哪些变化?

教学提纲

基督教文明和欧洲中世纪

一、中世纪的王国与帝国

1.法兰克王国

2.查理曼帝国的建立

3.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

4.西欧主要的封建国家

二、基督教盛行的西欧

1.基督教的产生

2.基督教政治地位的上升

3.中世纪基督教的政治地位1、史学家称之为“中世纪”指的是()A、原始社会解体奴隶制形成时期;B、奴隶制占主导地位时期;C、封建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占统治地位时期;D、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占统治地位时期2、欧洲中世纪的一句谚语:“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对此话的正确理解是()①这种关系使封建主之间权利与义务造成混乱②说明当时存在着封建等级制度③当时的封臣只承认直接受封的领主为封主④这种关系使封建主及农奴之间关系井然,社会稳定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3、基督教在巴勒斯坦地区产和并传播的主要社会根源是()A、罗马帝国的残暴统治加深了犹太人的灾难;B、巴勒斯坦地区长期遭到外族入侵和掠夺C、灾难中的巴勒斯坦人民希望“救世主”前来救他们;D、罗马帝国对外扩张,被征服地区民族矛盾激化。4、在中世纪的德国有一句谚语:“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其意思是()A、城市的空气真新鲜;B、农奴在自治的城市住满1年零1天就取得自由民的身份C、人要长寿主要注意保护好空气;D、人人渴望得到自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在中世纪,人类意识的两方面------内心自省和外界观察都一样一直处在一层共同的纱幕之下,处于睡眠与半醒状态。”(1)材料中所说的“纱幕”是指什么?(2)材料中所说的“人类意识处于睡眠与半醒状态”的原因是什么?作业本:P32-341、2、3、5、6、9第三单元讲学稿

第二课欧洲中世纪与基督教文明(第二课时)

通过分析有关资料,描述欧洲封建庄园制度的基本特征和农奴的地位,了解城市的兴起和行会制度的概况。

教学重点:中世纪欧洲的经济生活

教学难点:城市与农村的差别及产生原因

1、欧洲中世纪时的庄园的最大特点是________。

2、在中世纪,为了保护同行手工业者的利益而成立的社会组织是____。

3、中世纪的欧洲乡村,庄园里的劳动者是____。

4、从11世纪起,欧洲经济逐渐恢复,新兴的城市不断涌现,其中在意大利以手工业闻名欧洲的是____。一、领主的庄园

1、阅读课本P59内容及《欧洲中世纪庄园图》,问:庄园中有哪些建筑?住着哪些人?

2、庄园的布局有什么特点?

3、想想看,这样的布局对庄园内的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4、观察图3-23,找到农奴领主住宅,再找到农奴和领主。

(1)思考:农奴耕种领主土地,是否意味着过上了自给自足的生活?

(2)思考:比较农奴与领主的生活,说说农奴的社会地位。

(3)思考:谈一谈农奴与奴隶比较,有什么差别?二、市民的城市1、回忆七年级(上)学过的“文明的中心──城市”一课,思考:(1)“城市有什么特点?那么你们知道中世纪欧洲的城市是什么样子吗?”(2)欧洲中世纪城市什么时候出现?为什么用“复苏”这个词?(3)当时欧洲中世纪有哪些城市?各有什么特点?

(4)学习阅读卡,谈一谈为什么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为什么这位学者会有这样的感受?

2、阅读P60,思考:(1)行会是怎样的一个组织呢?(2)看书本图3—25,猜猜看,它们是哪些行会的徽章?(3)你能评价一下行会这个组织吗?三、小结:欧洲中世纪封建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1、下列关于欧洲中世纪乡村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A、乡村到处是商人的叫卖声音;B、到处是裁缝店;C、通常由一个或几个村落组成的庄园几乎成为自给自的小世界;D、农奴从事生产劳动,成为庄园的主人。12世纪世纪时在巴黎的一个街道,裁缝店、理发店、杂货铺吸引着顾客、到处都有商人的叫卖声,一个乡下的学者来到巴黎,看到周围熙熙攘攘的人群,他惊讶不已。请你从政治与经济两个角度就比较欧洲中世纪城市和乡村生活的不同点,解析这位学者为什么会惊讶。欧洲中世纪城市城市和乡村生活的不同点:

乡村(封建庄园)

城市

政治(人身自由)

经济(生活与生产)

作业本P32-344、7、8、10

精选阅读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第四单元第三课教案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认真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你们清楚有哪些教案课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第四单元第三课教案”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农牧文化的交融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知识技能:知道宋元时期政权并立及其更替概况;知道“澶渊之盟”、岳飞等基本的历史事件与人物;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了解中国文明发展的区域多样性(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相互影响)。
过程方法:学会阅读课本和搜集、分析、运用历史资料等方法;学习分析、比较、概括、综合的历史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古代民族间的战与和是农牧文明交融的途径之一;分裂是短暂的,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对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家富强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交流、交融。
难点——农牧文化交融的影响。
三、教学设计(学与教的过程):
(导入新课):从学生身边的生活用品—椅子入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由此引出“农牧文化交融”的内容。
讲授新课:
1、复习回顾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转折点——“安史之乱”,简单介绍唐后期政治状况已经是相当混乱。历史上常见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情况又出现了,中国重新回到了分裂的局势。(学生结合社会图册和中国历史纪年表查找:唐朝以后中国的黄河流域先后出现的五个朝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而中国的南方也相继出现了十个政权——蜀、吴、闽、吴越、楚、南汉、南平、后蜀、南唐、北汉,统称“五代十国”。)
教师简介这种四分五裂的形式并没有维持多久。那么你知道后来中国的历史上又发生了什么大事吗?
教师设问:有没有同学听说过“陈桥兵变”?学生回答,然后简单讲述“陈桥兵变”的内容。(教师在此补充“杯酒释兵权”的故事)。
2、[展示]《北宋、辽、西夏并立形势图》
教师提问:在此之后,北宋重新统一了中原和南方的广大地区,但是当时的北宋并没有完全统一中国,为什么呢?(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总结)
[展示资料]介绍辽和西夏的历史,风俗。当时中国的多个民族建立的政权就在神州大地上“较量”,都想一统天下。所以各个政权之间就有了摩擦,其中在北宋时期较重要摩擦结果的是“澶渊之盟”(播放视频)。
[模拟宫廷辩论]:与辽国的“澶渊之盟”到底是签还是不签?(学生分成小组,在小组中讨论以后阐述自己组的观点,教师归纳总结。)3、[展示]《北宋、辽、西夏并立形势图》和《南宋、金、西夏并立形势图》,观察两幅图有什么不同。图片简介女真族的兴起,展示《射雕英雄传》图片,讲述郭靖、杨康取名引出“靖康之耻”,然后提问:南宋的统治者到了南方以后,有没有想要恢复北方被少数民族占领的失地呢?教师给出南宋诗人林升《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承转]教师讲述:南宋前期抗金斗争的例子,重点讲述抗金名将岳飞。播放《满江红》音频,让学生谈谈岳飞当时的心情并提问:为什么宋高宗不想岳飞收复北方?等问题,然后展示《金与南宋对峙图》。提问:女真贵族的统治区域在不断扩大,你认为金政权如何才能对辖区进行有效的管理?
4、[展示]图片、视频《成吉思汗》,简介成吉思汗。简述元朝统一全国的过程。
[出示]材料1—4分别回答农牧文明交融的在政治、经济、语言文字等方面的交融,然后教师总结。
5、[课堂感悟]1、你觉得农牧文化交融有什么好处?2、你觉得对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家富强有极其重要作用的是什么?6、最后播放视频《祝福祖国》,歌唱《爱我中华》。

《传统城市的新气象》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

2—5描述历史上不同区域的社会生活概貌,了解不同区域文明的生活方式。

4—5综合多种因素,认识中国和世界社会变迁中的若干重大转折时期。

5—1选择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事例,了解人们的物质生产与生活的状况及其变化。

5—2从娱乐、信仰、礼俗和语言文字等方面,了解民众的精神生活状况及其变化。

6—3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举例说明特定历史时期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突出贡献。

本课时“传统城市的新气象”讲述了宋元时期经济重心转移的完成,农业和手工业的迅速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城市格局的变化和城市商业、市民生活的繁荣,为下文交代了经济背景。

本课时教学的关键点之一是要搞清宋元时期经济重心发生转移的原因和它的历史进程。另一关键之处就是“两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与“传统城市出现新气象”之间的逻辑联系。

二、学生分析:

大部分学生都对历史比较感兴趣,但是他们感兴趣的是历史事件,但是对于历史上的文化、经济的内容学生由于往往不是很感兴趣。另外,由于初二的学生对于经济原理接触较少,所以对于经济发展的原因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老师在课前印制了一些课堂补充资料,课堂中设计了一些活动,以提高学生对着部分内容的兴趣,帮助他们理解课堂内容。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分析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得以发展的原因,培养学生初步的知识迁移、归纳及分析和论从史出的能力;

2、了解当时南方在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建设等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比较分析唐都长安和北宋都城东京的商业发展状况,培养学生阅读各种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对同类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

3、明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于南宋。

二、过程与方法:

1、提供丰富的史料,使学生感知、体会有关历史现象。设计多种类型的问题,让思考中理解和评价历史现象;

2、设计小组活动,引导学生合作交流,设计课后延伸内容,让学生收集有关信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体验我国宋元时期在农业、手工业、商业贸易和城市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而这些成就在当时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传统城市新气象的具体体现。宋元商业繁荣的表现在传统城市出现了新的气象,以北宋都城汴梁市井街道的繁华景象为典型。商业的繁荣还带来了许多新事物,如: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和世界上最早的专业消防队和中国第一枚商标、最早的广告。

教学难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教学时可通过深圳的经济发展分析、让学生认识社会战乱和安定,劳动力的多少,生产经济、生产技术、自然环境等都是关系经济兴衰的重要因素。还可采用竞赛方式,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认识和见解,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不同观点加以概括和提炼,既能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又能增强学生创新精神,还可调动学习积极性。

五、教学方法

情境设置法、主体探研法、分析讨论法。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情景,让学生自主学习。要采用不同的方式和手段组织教学,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学习,自主探索。

六、教学准备

收集和整理唐宋经济发展的有关资料和图片:唐长安、宋东京城市布局示意图、《清明上河图》片段、历代典型货币图片等,制作多媒体课件,创设历史场景,为学生的探索性学习、活跃课堂气氛创造条件,把学生按座位分成学习小组,印发学生课前学习资料,并要求学生作必要的资料收集和学习准备工作。

七、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同学们,从大家平时的了解和感受中,你认为我国哪一带的经济相对较发达?(南方沿海一带)那么,我国南方经济是否自古以来就十分发达呢?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现实感受出发,更有说服力,也更能引起学生兴趣和注意力。我们来看看司马迁在《史记》中对西汉时期南方情况所作的描述:(出示资料)

“南方地广人稀,人们以稻米、鱼为主食,还采集果实贝类为食,……刀耕火种,没有积蓄,大多很贫困。”

由此可见西汉时南方经济水平怎样?(相对落后,经济重心当时在北方)。

那么,南方经济在什么时候发展起来的呢?又是在什么时候超越北方成为中国经济中心的呢?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中国古代经济中心转移的过程

1、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魏晋时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唐朝后期——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经济重心继续南移

南宋时期——长江流域作为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彻底确定下来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发生南移的原因何在呢?

请大家先来探讨一个问题:一个地方经济比如深圳要迅速发展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学生分组讨论得出:良好的环境包括安定的社会环境、适宜的自然地理条件、充足的劳动力、工具与技术的进步、交通的发展、国家政策的支持等。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比较了解的深圳为例来说明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条件,从而学生更容易理解中国古代经济中心转移的原因。

那么,我国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得到持续发展,超过弱方,是因为具备了其中哪些因素呢?

学生分组讨论引出: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和平;北方人民的南迁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相对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

全国经济重心转移完成后,南方的经济发展状况如何呢?首先我们来看看农业的发展。

“谚语辨析”:展示南宋“农耕图”和谚语:“苏湖熟,天下足。”

这一谚语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出:南宋时太湖流域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粮仓)

是什么原因促使当时农业迅速发展呢?

先进的生产工具的应用优良品种的推广促进农业发展(图片展示秧马和占城稻,并给以介绍)

农业的发展带来了手工业迅猛发展,而最能体现当时手工业水平的就是宋瓷

播放关于宋瓷的短片。

设计意图:一方面吸引学生注意力,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对宋瓷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通过刚才的短片大家都对宋代的瓷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下面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宋瓷。

两宋名瓷分布图

宋代有很多著名的瓷窑,但是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江西景德镇,由于景德镇原名昌南镇,欧洲人就把标有“昌南”的瓷器称为china,后来,欧洲人就把东方这个盛产优质瓷器的国度称为China,中国的英文名字由此而来。可以说景德镇的瓷器与国同名,至今人们仍将景德镇的精品瓷器作为名贵之物珍藏。

景德镇瓷器的图片

设计意图:通过瓷器China的由来引发学生兴趣,也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除景德镇外,两宋还有哥窑、钧窑、汝窑、官窑等名窑。

哥窑、钧窑、汝窑、官窑等瓷器图片。

农业、手工业的迅速发展导致剩余产品增多,进入流通领域,一部分投入国内市场,一部分拓展海外市场获取利润,从而促进了商品经济的活跃和城市的繁荣。

2、传统城市出现新气象

《清明上河图》局部和有关此画的视频。

说说你从录像里看到一个怎样的汴梁城(回答要具体)

设计意图: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基本信息,让学生从视频中领略汴梁城的繁华。

刚才我们在视觉上领略了繁华的汴梁城,下面我们来具体看看传统城市出现了那些新气象。

材料一:《唐朝长安城》图。(唐朝时改隋朝的都会市和利人市为东市和西市,两市分列于朱雀门的左右,相互对称。)文字材料:长安城内住宅区和商业区是分开的,“坊”为住宅区,“市”为繁华的商业区,其中“货财二百二十行,四面立邸,四方珍奇,皆所积聚”。

材料二:《北宋东京城市布局图》。

与唐代长安城相比,北宋东京城有哪些新气象?

1.城市布局打破“坊”、“市”界限,商业活动不再受区域限制;

2.商业活动时间延长,有了夜市和早市;

3.出现娱乐场所“瓦肆”;

4.有了专业性市场,如鱼市。

5.消防、治安等措施的完备。

城市格局的变化导致了商业的更加繁荣和发展。宋朝商业的空前发展,不仅繁荣了经济,促进了物资交流,满足了人们生活的需要,特别值得说明的是,由于这个时期商业的发展,另外两个新鲜事:

“纸币的出现”、“商标和广告的出现”

介绍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交子出现前,人们使用什么货币进行流通?有什么缺点?纸币的出现有什么实际意义?

学生讨论后答出:铜钱或铁钱,笨重不易于携带;方便了人们购买商品;为商业发展提供便利条件

以及南宋金元时期的纸币,尤其说明元代在世界上最早推性纯纸币的流通。

我们现在知道很多知名品牌和广告语,但是大家知道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商标广告是什么吗?

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商标和广告。

交子、商标、广告的出现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宋代商业繁荣,出现竞争,当时的社会已经初步具备今天市场经济的特征。

随着州或府、城、县经济交易功能的增强,工商业市镇逐渐形成发展起来。

课堂小结

以上我们共同了解了宋元时期南方经济得到极大发展的成因,以及其发展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表现,商业的繁荣和发展又促进了城市的发展,而传统的城市格局的打破又促进了商业的进一步繁荣。两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繁荣和发展使经济重心的南移完成。

综合探究活动(角色扮演):汴梁一日游:

假如你是北宋时期的一个农村少年,一日来到汴梁,把你的观后感说出来。(可根据“汴梁一日游”路线图提示,结合《清明上河图》)

东京郊区虹桥(汴河运货的繁忙景象)

新宋门入城逛街(繁华景象以及城市与农村衣食住行的差别)

大相国寺的集市(大规模集市贸易盛况)

酒楼品尝佳肴(亲口尝尝美味佳肴)

课堂小结

以上我们共同了解了宋元时期南方经济得到极大发展的成因,以及其发展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表现,商业的繁荣和发展又促进了城市的发展,而传统的城市格局的打破又促进了商业的进一步繁荣。两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繁荣和发展使经济重心的南移完成。

课后探究:

研究性学习活动请查阅有关资料,写一篇关于秦汉至南宋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小论文。

八、教学提纲

二、传统城市的新气象

1、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2、传统城市出现新气象

九、教学后记:

经济知识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比较枯燥,理解上还有一定的难度,如何将这样一个枯燥的内容生动化,将难懂的内容让学生能轻松理解,是本节课老师主要要解决的问题。基于这种考虑,在设计这堂课时,一方面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举出学生身边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另外这堂课也体现了这样两个特性:

1、内容的多样性

本节课还很好地体现了课程综合化的思想,将历史学科与地理学科有机结合在一起,拓宽了历史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跨学科学习中,在不同内容和多种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习效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获取整理资料的方法,而且也学会了处理运用资料,从资料中获得有用信息的方法。

2、情感的多样性

学习时对爱国主义情感的渗透,学生意志品质的锻炼,都应有所体现,实现思想教育与教学的完整统一,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人文素养都得到一次升华。通过对瓷都——景德镇的介绍,让学生感悟中华民族古代的先进技术,增强民族自豪感,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新时代的人。整个学习过程和课堂过程中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无处不在,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团队合作的精神。

第三课多元文化的交融与世俗的时代

第一课时(农牧文化的交融)

教学目标

1.知道宋元时期并立政权及其更替概况。了解岳飞,能说出他的突出作用。

2.学会阅读课本和搜集分析运用历史资料等方法。

3.通过具体史实的学习,仍是古代民族间的战和市农牧文明交融的途径之一。分裂是短暂的,同一时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教学方法

阅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历史人物岳飞的故事导入

讲授新课

1澶渊之盟

指导学生读图4-64,看看当时政权分布情况

一边知道学生读图4-65,一边检要介绍契丹族的情况

澶渊之盟在什么情况下签订的?

2宋金关系得教学建议

知道学生阅读课本,适当补充一些有关女真族的知识。体温:

北宋时怎样灭亡的?从而引出南宋健力,南宋军民的抗金斗争。

让学生收集有关岳飞的资料,课上相互交流,可使学生对岳飞的优秀品质有一感性认识。

结合图4-66,向学生讲述一下宋金和议的史实,提问“如何看待宋金和议“

3农牧文化融和的教学建议

有很多丰富生动的史例反映出农牧文化的影响与融和

教师补充文化碰撞和交流有深刻体会的材料

教师指出:文化的交流从来都是双向的,不过因为双方文化发展水平的不同,双方的地位不是对等的。

让学生从课本中找出文焕融和的具体表现。

元朝建立的教学建议

教师补充成吉思汗的丰功伟绩

放映影片

学生阅读课本:学生了解元是蒙古族建立的政权,是继唐之后又一个大一统王朝。

小结

第二课时(传统城市的新气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分析两宋时期南方经济的一发展的原因,培养学生初步的知识迁移,归纳及分析和论丛史出的能力。

2提供丰富的史料,使学生感知体会有关历史现象。

3使学生体验我国宋元时期在农业,手工业商业贸易和城市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而这些成就在当时世界处于领先地位。

教学方法

情景设置法,主体探究法分析讨论法

教学过程

问题导入

同学们,从大家平时的了解和感受中,你认为我国哪一带的经济相对较发达?

那么。我国南方经济是否自古以来就十分发达呢?

新课教学

1关于经济重心南移的教学建议

提问:经济重心发生南移的原因何在呢?

回顾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探讨:一个地方经济要发展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学生阅读课本,概括南方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

提问:南宋以前中国的制瓷业的发展变化情况如何?

课件展示、

2传统城市的新气象的教学建议

提问

现代城市格局有哪些特点?

那么你知道这种城市格局势从什么时候确立的?在此之前的城市格局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然后让学生比较两幅城市平面图的差别

阅读课文和清明上河图

那时城市生活有哪些特点?

交子出现前,人们使用什么货币进行流通?有什么缺点?

交子商标和广告的出现说明什么?

叙述:随着州霍府,城,县经济交易功能的增强,工商业市镇自古建形成发展起来。

教学提纲

经济重心南移

传统城市出现新气象

第三课时(情趣无限的世俗生活)

教学目标

1了解宋元时期城市居民,乡村农民以及岁时节日普通大众的社会生活。

2阅读文字和图片,描述宋元时期人们的生活情况。并体会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发展变化。

3初步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到人们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历史的创造者。

教学方法

启发式对比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知道中国有哪些创痛节日?这些传统节日你们最喜欢过哪一个节日?

你们知道这些传统节日都有哪些风俗?

人们在节日立又有哪些活动呢?

新课教学

1关于城镇生活的教学建议

阅读课文,概括城镇日常生活的具体表现

阅读教材内容和阅读卡,图片,说说当时人们的娱乐方式有哪些?

引导学生阅读王安石的元日

提问:

这首诗反映了哪些北宋过新年的习俗?

你们家乡现在过年还保留着这些习俗?现在的过年根北宋时期相比有哪些相同之处,又有哪些不同之处?

2关于乡村部分的教学建议

宋元时期农民的精神生活有什么特点?

为什么乡村民众生活如此丰富多彩?

材料补充

古典小说能反映古代社会的一些情况。水浒传片断

问题:

材料中李逵和燕青在那里看说平话

为什么当李逵高叫时燕青要拦着?

材料中反映出正在瓦资勾栏里演出什么节目?除此之外,还演出哪些节目?

课堂小结

教学提纲

情趣无限的世俗生活

1岁时节日人们的生活

城镇人们的生活

乡村人们的生活

第四课时(文人的世界)

教学目标

1了解宋元时期在教育诗词绘画戏曲等方面的主要成就,进而了解宋元时期文人士大阶层的文化世界及其与普通大众的关系。

2文学艺术的发展是以政治经济为基础的。由此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了解宋词元曲宋元时期绘画等都是我国丰富多彩的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方法

谈话法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天净沙.秋思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比较

新课教学

1宋代的教育

宋代同治者为何推行重文轻武的国策?

读图4-83.4-84,说说重文轻武的国策有什么后果?

教师总结

士人地位的提高,学校教育的普及,科举考试的扩大为文人世界的多姿多彩提供了根本条件。

2关于宋代文人的特征

先让学生阅读苏轼的题西林壁,这首诗歌反映了宋诗的什么特点?

一苏轼的词为例,师生共同赏析。

学生背诵苏轼的词,细细品味。

欣赏图4-85,4-86,试着说说绘画景物有哪些主要特点。

为什么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

3关于元曲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元曲,然后教师在补充介绍窦娥冤及一些主要剧作家简介其代表作。

提出

大量作家创作元曲,并流行于民间,说明了什么。

元曲盛行反映出什么什么社会特点?

关汉卿作为元杂剧作家的杰出代表时这部分内容的重点。

窦娥冤故事流传广泛,手人欢迎,说明了什么?

教学提纲

教育空前发展:学校教育普及科举考试扩大

宋元文人世界多姿多彩

宋代文人情趣风雅,注重哲学思考

宋元文人与民间文化的互动

第五课时(古代科技的典范)

教学目标

1学生对中国古代几大发明并不陌生,探究几大发明的来龙去脉及其政治经济等其他方面的联系。

2通过对宋元时期科技成就的学习,感受中国古代文明的光辉灿烂及对世界文明作出的巨大贡献。激发民族自豪感。

3通过对毕升发明活字印刷,黄道婆改良棉纺织技术等内容的学习。

教学方法

讲故事收集材料整理制作

教学过程

播放一段人们燃包租放烟火迎新年的影视材料

你知道中国古代有哪些科技发明?

1活字印刷术

读图4-91,感受唐朝掉半数高超的技术水平

教师向学生分别讲述一下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的简易过程。

然后知道学生开展教材活动,说说雕版印刷术又哪些缺点?

学生思考毕升发明的泥活字有哪些进步?

又有哪些缺陷?

想一想:转轮排字架势怎么工作的?

2指南针

准备好指南针

指南针有什么用途

大家知道我国igudai有哪些指南工具?

比较一下,指南针有哪些优点?

教师提问:火药,印刷术,指南针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后,对世界文明产生了哪些影响?

3黄道婆与棉纺织技术

听听另一位普通的劳动妇女黄道婆的故事

元木制棉纺车与珍妮纺纱机图

对比两者发明,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教学提纲

火药的发明与活期的发胀及其和政治军事的关系

印刷术的继承与创新

有司南到指南针刀落盘

黄道婆的平凡与伟大

第六课时(开放与交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对马可波罗事迹的了解和有关宋元泉州港的学习,感受宋元时期海外贸易的发达,中外交流的繁盛。

2通过分析宋元时期政治经济科技等各种因素对海外贸易的影响。

3使学生感受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突出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方法

多媒体运用

教学过程

展示唐代元代的疆域图

提问

如此辽阔的疆域,政府怎样有效的管理?

那时没有电话电视等现代通信系统,中央的命令怎么传达到边远地区?

在驿道上除了通达边情,布宣号令“,还有哪些人呢?

络绎不解得人流中走来一位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

马可波罗游记中关于中国物产各地风俗的内容

提问:马可波罗为什么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

设想马可波罗游记中的描写对欧洲人会哦产生什么影响?

教师提供大量有关泉州内容

根据图片内容涉及一些念问题,突出泉州外贸的发达与商业的繁荣?

比较

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的异同提出

为什么汉朝时陆上丝绸之路发达,而耸远古时期则海上丝绸之路发达?

讨论

宋元时期社会的开放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宋元时期中外经济文焕交流的繁荣,请同学们分析一下出现这样一个空前开放和交流局面的原因。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复习导学稿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复习导学稿

◎导学目标: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五四运动前期是以为主力,城市是;后期是以

为主力,城市是。五四运动的性质是:

;最能体现这一性质的口号是:。

2、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意义是:

南昌八一起义的意义是:;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意义是:;

遵义会议的意义是:

红军长征的意义是:;

3、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始的标志是;时间是:,

因此这一时期被称为时期;合作的成果是:

。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是:,北伐战争中被称为铁军的是:,北伐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

4、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时期:。

5、红军长征时间;红一方面军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是

年,地点是;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是年,地点是。长征精神是指

6、在本单元中,有很多知识点与江西有关,请你写出:

7、井冈山革命确立的中国革命的道路是:。

8、关于共产党的歌曲有:。

二、学生展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的近代化过程,也是中国人民向西方探索救国之路的过程。这一过程由学习西方军事器物到西方思想文化,经历了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变革。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1)根据材料一,请分别说出中国近代化在经济、政治两大领域的开启性事件各是什么?请各用一句话概括它们对中国近代化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2)中国共产党诞生于何时?其诞生标志是什么?

(3)“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的革命焕然一新。”请举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一个史实加以说明。

(4)回首中国近代以来的历程,你有何感想?

三、课堂测评:

完成中考总复习相应练习。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二单元教案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大家正在计划自己的教案课件了。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写好了之后,这样接下来工作才会更上一层楼!你们清楚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二单元教案”,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综合探究二感悟沧桑巨变

1.通过对蓝田人生活区域自然环境特点的认识,理解自然条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通过对蓝田人家园今昔盛衰历史的感悟,辨证认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互动,树立环保意识与公民责任感;

3.通过对古代人类遗址环境变迁的调查,学会利用书籍、网络等各种渠道收集相关资料,客观评价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4.结合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以及调查的经验,能够辨证地分析历史上有关人地关系的言论。

重点:通过蓝田人家园的今昔巨变,让学生领悟自然条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难点:结合学生的调查,评价、辨析历史上有关人地关系的典型言论,形成正确的人地观。

选取家乡的某一地区作为调查对象,了解这一地区环境的变化情况。草拟一分调查报告的提纲,并简要分析被调查地区环境发生变化的原因。亦可4—6人为一组。

一百万年至五十万年前,在今天的__________________生活着一群远古人类,我们称之为蓝田人。

一、“蓝田人”家园今昔巨变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蓝田人生活时代的环境,以及之后的环境情况,完成下表:

蓝田人家园的今昔对比

项目

远古时期现实状况

森林

河流

动物

植物

土壤

2.通过对比说明了什么问题?

二、环境变迁的调查

请同学们利用双休日时间,分组对你所在地区的环境进行调查,可从书籍、报刊、网络等各种渠道收集资料,亦可向政府工作人员、爷爷奶奶、父母等采访相关内容,并制定调查表格,如书本第47页,所调查项目根据实际情况,可进行变动,调查内容可包括好的变化和不好的变化。

范例:

调查项目

历史时期现实状况

气候状况

河流状况

耕地面积

植物状况

废气物排放

……

三、文明反思

1.在调查中,哪些是好的变化?哪些是不好的变化?

2.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些变化带来了什么样的后果

3.面对以上问题,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四、格言的教学

1.结合书本所出示的格言,请你谈谈对这些格言的看法?

2.教师总结,引导学生辨证地看待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五、综合与应用

平时,我们应当如何去保护生活中的环境?

六、课后巩固

完成作业本综合探究二

第二单元第一课得天独厚的大河文明(第一课时)

(1)了解古埃及文明和古巴比伦文明产生的自然环境,两大文明的起源,勾勒人类文明起源的脉络和方向。

(2)体会大河流域在古埃及文明和古巴比伦文明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自然环境与人类文明的相互关系。

(3)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神秘埃及文明的兴趣,在小组讨论中,树立与他人合作学习的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掌握古埃及、古巴比伦的早期文明及大江大河对其产生的重要作用。教学难点:理解和领会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影响。

○以____的产生、____的发明为标志,人类历史掀开了文明时代的篇章。

○“新月沃土”是指____

A非洲东部B亚洲西部C南亚D东亚

1.关于古埃及文明,设计问题组织学生探究。

○请你结合七年级上册所学的自然环境的知识,分析古埃及的自然环境:那里的自然条件如何(气候、周围地貌、河流)?

○为什么说古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赐给人类的礼物)?我们都知道河水泛滥会造成水灾,为什么埃及人却渴望尼罗河泛滥呢?

○演一演:假如你是一位古埃及人,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后讲述一下你们会如何利用尼罗河?

○画一画:请同学们画出古代埃及历史发展的时间轴。

2.关于古巴比伦文明,设计问题组织学生探究。

○请你结合七年级上册所学的自然环境的知识,分析古巴比伦的自然环境:那里的自然条件如何(气候、周围地貌、河流)?

○为什么说西亚文明的发祥地在两河流域?

○画一画:请同学们画出古代巴比伦历史发展的时间轴。

1.埃及位于____的东北部,气候____,终年雨量稀少,____是其唯一的水源。

2.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____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强大的国家,定都____。

3.犹太人的祖先是____。

4.智慧延伸:

由于尼罗河的定期泛滥,河水淹没了田地之间的界线,为了避免争执,智慧的埃及人会用哪些办法来解决?

第二单元第一课得天独厚的大河文明(第二课时)

(1)了解古印度文明和古代中国文明产生的自然环境,两大文明的起源,勾勒人类文明起源的脉络和方向。

(2)体会大河流域在古印度文明和古中国文明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自然环境与人类文明的相互关系。

(3)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中国文明的兴趣,在小组讨论中,树立与他人合作学习的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掌握古印度、古中国的早期文明及大江大河对其产生的重要作用。教学难点:理解和领会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影响。

○古代印度文明的发源地是在南亚次大陆的____、____、____流域。

○距今五千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居民的衣料主要是____、____。

1.关于古印度文明,设计问题组织学生探究。

○请你结合七年级上册所学的自然环境的知识,分析古印度的自然环境:那里的自然条件如何(气候、周围地貌、河流)?

○古代印度人为什么能培植出最早的棉花?那里的自然环境对其有什么影响?

○古代印度河流域还出现过哪些文明的重大成果?

2.关于古巴比伦文明,设计问题组织学生探究。

○请你结合七年级上册所学的自然环境的知识,分析古代中国的自然环境:那里的自然条件如何(气候、周围地貌、河流)?

○黄河、长江孕育中华文明最早是在什么时候?有哪些文化遗址?

○人们为什么把黄河、长江称为中华民族的摇篮?

文明古国地域年代共同性原因探究

古代埃及

古代巴比伦

古代印度

古代中国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被称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你能说出它的名称及出土国家和地区吗?

它精致在什么地方?

第二单元第二课早期国家的形成(第二课时)

(1)了解和掌握早期人类社会各阶层人们的生活状态,认识人类社会的阶级分化。

(2)能结合图文资料分析人类社会的阶级分化和阶级统治,分析早期国家军队和刑法的作用。

(3)学会用全面的历史的眼光看问题,逐步培养树立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了解和掌握人类社会的阶级分化和阶级统治。

教学难点:认识和理解国家、阶级、王权等出现都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

○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中,____和____是统治阶级,____和____是被统治阶级。

○商朝的社会主体是____,他们平时从事集体耕作,战时出征。

(一)分化的社会

○分析古代埃及的社会分化?

○根据古代印度种姓制度中四个等级的不同职业,分辨出四个等级孰高孰低?

○你知道大盂鼎有何作用?在商王朝哪些人属于统治阶级,哪些属于被统治阶级?

○假如你是商王朝的一个奴隶,你会起来反抗吗?面对起来反抗的奴隶,假如你是奴隶主你会怎么办?思考:1、古代军队出现的原因是什么?2、古代国家建立强大的军队有什么作用?

(二)军队与刑法

○出示图2-17,提问:看一看,这些文字都与什么有关?这说明了什么?

○分析古埃及以及夏朝、商朝的军队数量及种类?

○汉谟拉比是如何确立其对王国绝对的统治地位的?

○汉谟拉比为什么要称自己是天神地神的宠儿?

出示《汉谟拉比法典》石碑,请学生指图讲解碑的构造。

○小组讨论回答:《汉谟拉比法典》的制定目的、地位、内容及性质?

○了解夏朝、商朝的刑法?

1.在古代埃及处于社会最低层的是____。

2.中国第一位出现在文字记载中的女将领是____。

文明古国城市的出现王权神圣社会等级军队与刑罚

古代埃及

古巴比伦

古印度

古中国

第二单元第二课早期国家的形成(第一课时)

(1)图文结合,观察和认识文字、城市、国家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2)学会用历史的眼光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分析历史现象。如国家的形成、王权神圣。

(3)使学生初步树立阶级的观念,培养对劳动人民的感情。

教学重点:认识早期社会文明,了解人类进步的历程;了解和掌握人类社会的阶级分化和阶级统治。

教学难点:学会从不同角度来认识历史现象。明确城市、国家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象征;认识和理解国家、阶级、王权等出现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

○____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印度河流域的最大城镇遗址是____。

1.城市开始出现

教师出示三大遗址图片,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完成:

○任意选一个遗址,描述其布局、功能和特点?

○猜想古代城市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比较这些古代城市遗址和现代城市有什么异同?

2.王权神圣

出示《金字塔》图片,提问:

○你知道金字塔是用来干什么的吗?

○法老为什么要建造金字塔?法老的金面具说明了什么?

学生阅读“阅读卡”,提问:

○汉谟拉比是如何确立其对王国绝对的统治地位的?

○汉谟拉比为什么要称自己是天神地神的宠儿?

出示大禹的图片,提问:

○你知道他是通过什么方法当上部落首领的?当上首领后,他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加强他的权力?

○禹之后,继承王位的是谁?他当上首领的方法和他父亲一样吗?这种方法有什么意义?

1.位于两河流域的城市是____。

2.自称为世界四方之王的是____。

3.传说中划定九州的是____。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4.“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

(1)这种“天下为家”的局面是从何时开始的?

(2)从此什么制度代替了禅让制?

第三课告别野蛮

文明的产生并不只表现为压迫与被压迫、统治与被统治,与此相关的还有许多文化上的成就,文明产生的一个重要要素——文化成就与政治、经济方面的内容是分不开的。以往讲历史分成几大块,文化的部分好像与政治、经济的历史不相干,而综合课就是要时刻注意其间的关联性。比如文字的发明是文明时代的标志之一,主要讲它是人际交流的工具和在文化传播、传承方面的意义。实际上文字对于国家的统治极为重要,一个命令、一项政策的上传下达,没有文字是非常困难的;一项法律制订出来以后,没有文字的记录,人们是很难遵守的。中国迄今最早的文字甲骨文是商朝国王占卜用的,但占卜不是简单的宗教行为,它是对一些国家大事进行决策的行为。

在讲述埃及金字塔、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和商朝的青铜器时,主要从技术的角度描述,表现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古人的智慧,但这些东西都是王权的象征,是经济繁荣、文明发达、国力强盛的表现。同时,还讲述了科学和宗教,古埃及的历法成就是与农业分不开的,医学成就是与法老的神权地位分不开的,宗教是与统治者的世俗统治、与社会矛盾的激化分不开的。

2-4 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文明的文化成就及其特色。

3-3 列举文化传播的一些途径,了解历史上不同地区之间文化交流的结果。

4-2 列举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说出他们在不同区域和特定时期的突出作用。

1.通过对古代埃及、西亚和商代文字的了解,思考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文字特征及其形成原因,理解文字的产生与人类文明进步的关系。

2.通过对古埃及金字塔、古巴比伦空中花园、商代青铜器等文明成就的学习,认识古代东方文明古国在建筑、园艺和青铜铸造方面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

3.通过对古代东方文明古国在天文历法、医学、数学及宗教等方面的了解,认识科学探索和宗教崇拜对人类文明进步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重点:文字产生的原因和古代埃及象形文字、西亚的楔形文字、中国甲骨文三种文字的各自特点及意义。认识东方文明古国在工艺、科技方面的杰出成就及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了解“太阳历”的产生源于古代埃及人民生产生活方式的需要,又为后世历法的传承奠定了基础。佛教的创立和传播过程

教学难点:培养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对待与分析人类文明的承。使学生在学习中将世界各地文物、科学成就与现实事物联系起来,领会文明传承的意义并初步树立历史的、全面发展的观点和群众的观点。宗教在进入文明时代后的社会作用。

3课时

歌曲导入,播放歌曲《爱在西元前》。

提问:

仔细倾听歌曲,注意刚才所放的歌曲中提到了哪些与“古代文明”相关的信息?

你认为人类告别野蛮、掀开文明时代的主要标志是什么?

新课教学

1、从刻划符号到象形文字

出示幻灯片:考考你

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文字发明之前,人类历史是靠什么方式流传下来的?

你觉得这种方式有什么不足?

你知道人类最早的文字是怎样的吗?

出示《刻画符号》和《图画文字》组图,提问:

比较它们各自表达信息的根据是什么?

人们用它们表达信息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

根据书本小结文字产生的过程:

图画文字

象形文字(真正的文字)

猜一猜:

出示一些象形文字,让学生猜猜这些字与现代什么汉字对应。

辨一辨:

出示“象形文字”“楔形文字”、“甲骨文”,请学生辨认这三种文字分别属于哪个国家?这三种文字有哪些共性与个性?

活动:扮演角色

象形文字、楔形文字、甲骨文三种文字各自的特点有哪些?(在书本上划出来)

温馨提示:1、大家可从三种文字的发源地、形成时间、发明和使用者、文字的构造特点、书写材料这些方面着手。2、我是……文字,被……人发明,我来自……等等,可从这些方面去表述。

在辨一辨和扮演角色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设计表格比较这三种文字。然后教师出示表格。

世界上独立形成的三种古老的文字比较表

古老文字各自特点共同点

发源地形成时间发明者构造特点书写材料都从图画文字发展而来,都有读音,是三地人们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象形文字尼罗河流域公元前3100年左右古埃及人“画成其物”芦管削尖为笔写在“纸草上”

楔形文字两河流域公元前3200年左右苏美尔人笔画像楔子削尖的芦苇杆、骨棒作笔,在泥版上写字

甲骨文黄河流域(殷墟)商朝中国商朝人“刻成其物”刻在龟甲、兽骨上

教师出示材料,学生亮出观点。

材料一:汉字的起源,自古就众说纷纭,最为流行的传说就是黄帝手下的仓颉造字。相传,他长着四只眼睛,两只用来仰视天上群星运行之势,两只用来俯察底墒龟文鸟迹之象。他从自然造化中受到启示,创造了文字。——课文

材料二:……在社会里,仓颉也不是一个,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耳相传,文字就多了起来……

——鲁迅《门外文谈》

问:

两则材料的观点,你同意哪一种?

文字的产生有什么历史意义?

请您欣赏:出示有关甲骨文的图片及甲骨文书法作品。让学生感受中国古代的文字。

小结

文字产生的背景(或原因):记忆和交流的需要

文字产生的过程:

刻画符号图画文字象形文字(真正的文字)

无读音有读音

世界上独立形成的三种古老文字:象形文字、楔形文字、甲骨文

文字的作用:告别野蛮、走向文明

2、宏大的工程和精巧的技艺

出示《金字塔》的相关材料:

金字塔为何四千年不垮?

埃及的大金字塔——哲柯甫斯,是埃及第四王朝法老的陵墓,在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等七大古代建筑中,它最古老,经历了4000多年的风雨。是什么特殊的建筑材料使其如此坚固恒久呢?

考古学家认为这一奇迹充分显示出古埃及人的聪明才智。古埃及人善于观察研究,他们发现在沙漠长年的风沙之中,金字塔的形态最能耐久,最能经受风吹雨打。考古学家曾在实地考察中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风沙多是刮于金字塔的底部,然后沿着斜面绕向另一个角,在后来的风力推送下,呈螺旋形绕着逐渐尖削的塔身旋转,被塔身引导向上,最终从塔尖散失在空中。因此,风沙的破坏力对金字塔起不了大的作用;雨水也无损金字塔的塔身,因为雨水从塔身顺流而下,塔身不积余水。因此,金字塔至今仍然屹立于世。

讨论:金字塔之迷

.金字塔四千年不倒的原因,除了它的形态特殊外,你认为还有哪些原因

请你想象一下,当时的人们是如何建造如此巨大的工程的?

练一练:

现存最大最宏伟的金字塔是_________

狮身人面像位于________的金字塔旁边

金字塔的建造有什么作用和意义?

活动:试试你的想象力

空中花园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你能根据它的遗址和想象图向大家介绍一下空中花园吗?

请您欣赏:出示大量青铜器的图片,然后提问。

你看到的青铜器有哪些种类?

酒器、食器、武器、乐器、礼器、生产工具等

你知道青铜器的加工制作过程吗?

塑模——制范——熔化合金——铜液浇注——冷却加工

人类最先发现和使用的金属是青铜吗?如果不是,那又是什么?

红铜,也称纯铜

你知道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青铜器是什么吗?

司母戊大方鼎

小小阅读卡:

青铜:是铜、锡、铅的合金

青铜时代:是指人类社会已经发明和制作了青铜器,并运用于生产和生活领域,使整个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的时代。

青铜文化:青铜时代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文化都可称为青铜文化。我国夏商周时代是青铜文化的光辉时期。

考考你:1、你能解释下列成语的意思吗?

尝鼎一脔:鼎主要用途是烹煮食物,意即尝一块肉而知鼎中食物的味道,比喻可以根据部分而知全体。

人声鼎沸:鼎中煮食,水沸扬而且有声响,“鼎沸”用以形容政局动荡不定,或指声音嘈杂。

钟鸣鼎食:鼎虽是炊具,但毕竟是贵族王侯才能使用的,贵族进食,排列好几个鼎盛食物,反映了奢华生活的一个侧面。

考考你:2、你能根据下列意思写出有关鼎的成语吗?

你能根据下列意思写出有关鼎的成语吗?

鼎有三足,用“鼎足”、“鼎立”、“鼎峙”形容三个方面的力量互相对立、互相制约。

三足鼎立

虽是一句话但作用很大。

一言九鼎

“鼎”又从“王权”引申出“重要”、“大”的意思,“鼎鼎”的叠音词,有盛大的意思。

大名鼎鼎

3、古老的科学探索

大家都来想一想:

马克思说:“计算尼罗河水的涨落期的需要,产生了埃及的天文学。”你觉得他为什么这么说?

我们现在通用的七天一星期制和记时法是谁发明的?

木乃伊是将人和动物的尸体用多种材料使之脱水变干而形成的尸体,请问:这是古代哪国人发明的?

1、2、3……这些数字被称为“阿拉伯数字”,它们是阿拉伯人发明的吗?为什么称它们是“阿拉伯数字”?

古代奇迹几何学有什么成就?

4、宗教的奥秘

出示与宗教有关的图片来导入新课。

出示《阿蒙神》图片,让学生猜一猜:

他是谁?

他在古代埃及有什么地位?

古代埃及人从一开始就都信奉他吗?

宗教在古代埃及社会生活中有什么地位?

出示书中2-35图,问:

请你描述图中的内容?

图上内容与古代埃及的宗教之间有什么联系?

出示木乃伊和金字塔的图片,提问:金字塔、木乃伊和埃及宗教之间有什么关系?

接下来是猜一猜活动:

这是一本中国古代的小说。

它被称为中国四大古典神话小说之一。

根据该书制作的电视剧深受观众喜爱,尤其是我们青少年儿童。

该书中的主人公主要有师徒四人。

他们分别是:唐僧、猪八戒、孙悟空和沙僧。

(要求:条件逐条出示。)

考考你:

唐僧为什么也叫唐三藏?

你知道唐僧师徒是到西天去取经的吗?西天是指什么地方?

唐僧取的是什么经书?

要求学生阅读关于释迦牟尼的故事,然后回答问题。

释迦牟尼为什么要创立佛教?

释迦牟尼认为人痛苦的根源是什么?

怎样才能消除痛苦?

让学生归纳佛教的教义:

宣扬众生平等

苦谛:一切皆苦

集谛:苦必有因

灭谛:苦能灭寂

道谛:灭寂有道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佛教宣扬众生平等,主要表现为“业报轮回”的平等。认为不管高级种姓还是低级种姓,修了善业的来世将生于富贵人家,修了恶业的来世将生于低贱的人家。但佛教并不主张取消种姓,对现实生活中不平等的事实基本上也是认可的。

问题:1、为什么要宣扬众生平等?

2、佛教宣扬的“众生平等”是真正的“平等”吗?如何理解佛教所宣扬的这种平等?

讨论:佛教为何能广泛的传播?(从佛教的教义和阿育王的贡献两方面来探讨)

结合阿育王的贡献,让学生说一说佛教的传播和影响。

小辩论:宗教在社会上起积极作用还是起消极作用?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刻划符号来调动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并能通过辩论等多种活动形式达到了上课的高潮,这节课分为两个课时来完成。

第三课告别野蛮(第一课时)

——从刻划符号到象形文字

1.通过对古代埃及、西亚和中国商代文字的了解,思考并能归纳出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文字特征,理解文字产生的原因及与人类文明进步的关系;

2.能根据图片资料挖掘、获取有效信息,并能整理、归纳有效信息;

3.学会在课堂中恰当地展示自己,与人合作,提高自己的探究学习能力。

4.能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关注世界文明特别是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提升学生探究社会发展奥秘的愿望,增强民族自豪感。

重点:文字产生的原因和古代埃及象形文字、西亚楔形文字、中国的甲骨文三种文字的各自特点及意义;

难点: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对待与分析人类文明的传承。

1.了解文字产生的过程;

2.掌握世界上独立形成的古老文字:象形文字、楔形文字、甲骨文等异同点;

3.理解文字的真正发明者及文字产生的历史意义。

1.文字发明前,人类历史靠___________流传下来

2.世界上独立形成的古老文字:_________、_________、甲骨文。

一、文字产生的背景

1.口耳相传的方式有什么不足?

2.文字的雏形是什么样的?

3.刻划符号和图画文字表达信息的根据是什么?人们在使用它们时可能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

二、文字产生的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三大古老文字

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结合2-25、2-26、2-27,小组讨论完成表格。

比较:象形文字、楔形文字和甲骨文

古老文字各自特点共同点

发源地形成时间分明者构造特点书写特点

象形文字

楔形文字

甲骨文

四、汉字—最古老的文字

练一练:

材料一:汉字的起源,自古就众说纷纭,最为流行的传说就是黄帝手下的仓颉造字。相传,长着四只眼睛,两只用来仰视天上群星运行之势,两只用来俯察底墒龟文鸟迹之象。他从自然造化中受到启示,创造了文字。

——课文

材料二:……在社会里,仓颉也不是一个,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耳相传,文字就多了起来……

——鲁迅《门外文谈》

1.两则材料你同意哪个观点?文字究竟是谁发明的?

2.文字的产生有什么历史意义

五、知识拓展

三种文字不同的发展演变过程及其原因(明确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六、课后巩固

完成作业本第20页第1、5、6题及第21页第9题

第三课告别野蛮

(第二课时)

1.通过对古埃及金字塔、古巴比伦空中花园、商代青铜器等文明成就的学习,认识古代东方文明古国在建筑、园艺和青铜器铸造方面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

2.通过对东方文明古国在天文历法、医学、数学及宗教等方面的了解,认识科学探索对人类文明进步的作用和影响;

3.通过引导学生将世界各地文物、科学成就与现实事物联系起来,领会文明传承的意义。

重点:认识东方文明古国在工艺、科技方面的杰出成就以及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了解太阳历的产生源于古代埃及人民生产生活方式的需要,对后世历法的传承奠定了基础;

难点:领会文明传承的意义并初步树立历史的、全面发展的观点和群众的观点。

1.古巴比伦人建造的__________,被称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2.___________是中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__________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青铜器。

3.古代埃及人根据尼罗河水涨落的规律创立的立法是_________;古代两河流域的人们,通过观察月亮圆缺变化规律编制的历法是_________.

一、埃及的建筑成就

1.解开金字塔建造之“谜”:

展示金字塔的相关内容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思考:

①知道当时的国王建造金字塔的目的是什么吗?

②阅读教材后你们对金字塔这一工程有什么新的了解和认识?

③教材中关于金字塔有一段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根据传闻写的文字叙述,请根据叙述,展开你们的想象,当时的人们是怎样在没有现代化的运输、起重、建筑辅助工具条件下建造金字塔的?

④你从希罗多德的文字描述中感受到的是一种怎样的历史信息?

⑤狮身人面像体现了埃及法老的什么?

2.空中花园

指导学生观察图2-29,并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图中的画面。教师作适当的补充,讲述其美丽的传说,并让学生思考:

为什么“空中花园”早已不复存在,却至今仍然被人们传诵?

3.青铜文化

①司母戊大方鼎是用什么材料做的?体现了当时已掌握了什么技术?

②商王下令制造该鼎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

③这么重的鼎是怎样制造出来的?(根据图2-32)

在师生共同交流基础上完成上述探究任务后,思考:

请问同学们在探究这些迷惑之后,你有了哪些收获(感悟)?

4.知识拓展:了解青铜时代和青铜文化的内涵

二、古老的科学探索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太阳历创立的根据:

2.太阳历对埃及农业生产的指导和对后世历法的影响。

3.组织学生看阅读卡,提问:我们现在通用的七天一星期制度是____________发明的?

4.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相关内容,分组讨论:

①埃及人为什么要将尸体制成木乃伊?

②在制作木乃伊的过程中,反映了古代埃及人民在医学方面的哪些成就?

5.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提问:阿拉伯数字是谁发明的?名称是怎么得来的?

6.古埃及的几何学的成就:

五、课后巩固

完成作业本P20第2、3、6、8题及P22第11题完成图册第11页第2大题看图学史

第三课告别野蛮

——宗教的奥秘

学校:凤桥中学备课人:蒋青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宗教在古埃及社会中所处的地位,掌握佛教创立的时间、创建者及传播过程,深刻理解宗教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与远古时候相比,了解埃及宗教的变化,明确埃及宗教在生活中的支配地位;通过组织学生阅读,引导学生概括出佛教的创立过程,归纳出佛教的教义及意义;通过对佛教传播示意图的描述,引导学生得出佛教的传播路线及了解阿育王所做的贡献;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使学生理解宗教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古埃及宗教和佛教的学习,认识宗教崇拜对人类文明进步的作用和影响,使学生能正确看待宗教崇拜。

重点:佛教的创立和传播过程;

难点:宗教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

1.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_________,创始人是____________,被尊称为_____________,宣扬______________。

2.公元________,佛教经由中亚传入___________,此后又由中国传入朝鲜和日本。

一、埃及的宗教

知道学生阅读教材,基础问题:

1.与远古相比,埃及宗教的变化?

2.埃及在进入文明社会后,宗教在社会生活中处于什么地位?

3.仔细观察图2-35,了解图中所描述的内容,思考这与古埃及宗教的关系。

4.那金字塔、木乃伊和古埃及宗教间的关系呢?

二、佛教

组织学生阅读“释迦牟尼的故事”和相关课文,引导学生概括:

1.释迦牟尼创立佛教的目的。

2.为什么要宣扬“众生平等”?在当时的社会中能实现吗?

3.公元前3世纪,__________在位时,极大地促进了宗教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A.释迦牟尼B.阿育王C.阿房宫D玄奘

4.阿育王对佛教发展的贡献

5.佛教的传播路线

6.学生讨论:宗教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

三、课堂巩固

完成自我测评。

四、课后练习

完成作业本第25页第8、9题,第26页第10、11、12题以及第27页第14题。

综合探究二感悟沧桑巨变

蒋青

1.通过对蓝田人生活区域自然环境特点的认识,理解自然条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通过对蓝田人家园今昔盛衰历史的感悟,辨证认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互动,树立环保意识与公民责任感;

3.通过对古代人类遗址环境变迁的调查,学会利用书籍、网络等各种渠道收集相关资料,客观评价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4.结合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以及调查的经验,能够辨证地分析历史上有关人地关系的言论。

重点:通过蓝田人家园的今昔巨变,让学生领悟自然条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难点:结合学生的调查,评价、辨析历史上有关人地关系的典型言论,形成正确的人地观。

选取家乡的某一地区作为调查对象,了解这一地区环境的变化情况。草拟一分调查报告的提纲,并简要分析被调查地区环境发生变化的原因。亦可4—6人为一组。

一百万年至五十万年前,在今天的__________________生活着一群远古人类,我们称之为蓝田人。

一、“蓝田人”家园今昔巨变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蓝田人生活时代的环境,以及之后的环境情况,完成下表:

蓝田人家园的今昔对比

项目

远古时期现实状况

森林

河流

动物

植物

土壤

2.通过对比说明了什么问题?

二、环境变迁的调查

请同学们利用双休日时间,分组对你所在地区的环境进行调查,可从书籍、报刊、网络等各种渠道收集资料,亦可向政府工作人员、爷爷奶奶、父母等采访相关内容,并制定调查表格,如书本第47页,所调查项目根据实际情况,可进行变动,调查内容可包括好的变化和不好的变化。

范例:

调查项目

历史时期现实状况

气候状况

河流状况

耕地面积

植物状况

废气物排放

……

三、文明反思

1.在调查中,哪些是好的变化?哪些是不好的变化?

2.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些变化带来了什么样的后果

3.面对以上问题,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四、格言的教学

1.结合书本所出示的格言,请你谈谈对这些格言的看法?

2.教师总结,引导学生辨证地看待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五、综合与应用

平时,我们应当如何去保护生活中的环境?

六、课后巩固

完成作业本综合探究二

第三课告别野蛮

(第二课时)

1.通过对古埃及金字塔、古巴比伦空中花园、商代青铜器等文明成就的学习,认识古代东方文明古国在建筑、园艺和青铜器铸造方面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

2.通过对东方文明古国在天文历法、医学、数学及宗教等方面的了解,认识科学探索对人类文明进步的作用和影响;

3.通过引导学生将世界各地文物、科学成就与现实事物联系起来,领会文明传承的意义。

重点:认识东方文明古国在工艺、科技方面的杰出成就以及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了解太阳历的产生源于古代埃及人民生产生活方式的需要,对后世历法的传承奠定了基础;

难点:领会文明传承的意义并初步树立历史的、全面发展的观点和群众的观点。

1.古巴比伦人建造的__________,被称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2.___________是中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__________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青铜器。

3.古代埃及人根据尼罗河水涨落的规律创立的立法是_________;古代两河流域的人们,通过观察月亮圆缺变化规律编制的历法是_________.

一、埃及的建筑成就

1.解开金字塔建造之“谜”:

展示金字塔的相关内容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思考:

①知道当时的国王建造金字塔的目的是什么吗?

②阅读教材后你们对金字塔这一工程有什么新的了解和认识?

③教材中关于金字塔有一段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根据传闻写的文字叙述,请根据叙述,展开你们的想象,当时的人们是怎样在没有现代化的运输、起重、建筑辅助工具条件下建造金字塔的?

④你从希罗多德的文字描述中感受到的是一种怎样的历史信息?

⑤狮身人面像体现了埃及法老的什么?

2.空中花园

指导学生观察图2-29,并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图中的画面。教师作适当的补充,讲述其美丽的传说,并让学生思考:

为什么“空中花园”早已不复存在,却至今仍然被人们传诵?

3.青铜文化

①司母戊大方鼎是用什么材料做的?体现了当时已掌握了什么技术?

②商王下令制造该鼎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

③这么重的鼎是怎样制造出来的?(根据图2-32)

在师生共同交流基础上完成上述探究任务后,思考:

请问同学们在探究这些迷惑之后,你有了哪些收获(感悟)?

4.知识拓展:了解青铜时代和青铜文化的内涵

二、古老的科学探索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太阳历创立的根据:

2.太阳历对埃及农业生产的指导和对后世历法的影响。

3.组织学生看阅读卡,提问:我们现在通用的七天一星期制度是____________发明的?

4.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相关内容,分组讨论:

①埃及人为什么要将尸体制成木乃伊?

②在制作木乃伊的过程中,反映了古代埃及人民在医学方面的哪些成就?

5.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提问:阿拉伯数字是谁发明的?名称是怎么得来的?

6.古埃及的几何学的成就:

五、课后巩固

完成作业本P20第2、3、6、8题及P22第11题完成图册第11页第2大题看图学史

第三课告别野蛮

——宗教的奥秘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宗教在古埃及社会中所处的地位,掌握佛教创立的时间、创建者及传播过程,深刻理解宗教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与远古时候相比,了解埃及宗教的变化,明确埃及宗教在生活中的支配地位;通过组织学生阅读,引导学生概括出佛教的创立过程,归纳出佛教的教义及意义;通过对佛教传播示意图的描述,引导学生得出佛教的传播路线及了解阿育王所做的贡献;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使学生理解宗教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古埃及宗教和佛教的学习,认识宗教崇拜对人类文明进步的作用和影响,使学生能正确看待宗教崇拜。

重点:佛教的创立和传播过程;

难点:宗教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

1.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_________,创始人是____________,被尊称为_____________,宣扬______________。

2.公元________,佛教经由中亚传入___________,此后又由中国传入朝鲜和日本。

一、埃及的宗教

知道学生阅读教材,基础问题:

1.与远古相比,埃及宗教的变化?

2.埃及在进入文明社会后,宗教在社会生活中处于什么地位?

3.仔细观察图2-35,了解图中所描述的内容,思考这与古埃及宗教的关系。

4.那金字塔、木乃伊和古埃及宗教间的关系呢?

二、佛教

组织学生阅读“释迦牟尼的故事”和相关课文,引导学生概括:

1.释迦牟尼创立佛教的目的。

2.为什么要宣扬“众生平等”?在当时的社会中能实现吗?

3.公元前3世纪,__________在位时,极大地促进了宗教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A.释迦牟尼B.阿育王C.阿房宫D玄奘

4.阿育王对佛教发展的贡献

5.佛教的传播路线

6.学生讨论:宗教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

三、课堂巩固

完成自我测评。

四、课后练习

完成作业本第25页第8、9题,第26页第10、11、12题以及第27页第14题。

热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