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钱塘湖春行》教案。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规划教案课件的时刻悄悄来临了。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你们会写一段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钱塘湖春行》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钱塘湖春行》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体会诗歌意境;
2.理解诗歌内容,领会其中所抒发的感情。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启发法、想象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北宋大文豪苏轼曾留下赞美西湖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那么,同样在杭州任职过的白居易,又是怎么描绘西湖美景的呢?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让白居易给我们当导游,进行”钱塘湖春行“,领略西湖美好的春光。
二、初读诗,知诗意
1.放声自由读
2.听录音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
a、朗读的节奏
b、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请个别学生作示范性朗读,然后让学生互相点评。
4.学生说出标题提示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地点:钱塘湖、季节:春、事情:出游)
诗题说“春行”,说说作者的游踪:孤山寺—贾亭—白沙堤
三、再读诗,赏美景
1.学生自读后讨论:诗中所写的是春天的哪一个阶段,找理由说明:
写的是早春,早莺、新燕、乱花、浅草。是“早莺”,而且几处,不多,所以抢着向阳的暖树,来试它滴溜的歌喉;因为是“新燕”,是不多的几家,就会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而春天百花争艳,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便有迷乱之感。草初生,故“浅”,也是早春景象。
2.诗中写了哪些景物?怎样写?
春水,春云,春鸟,春树,春泥,春花,春草,
春水初涨,春水淙淙;白云重叠,同湖面相连,水云相接连成一体;早莺抢着向阳的暖树,来试它滴溜的歌喉;新燕刚回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而春天百花争艳,眼前一片姹紫嫣红,数量多,颜色艳,使人眼花缭乱,便有迷乱之感;草初生,刚能淹没马蹄印。
四、品读诗,赏妙笔
1.古人对语言的锤炼极为讲究,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其实都是“吟安一个字,抚断数根须”的结果,白居易、欧阳修、贾岛都是其中的典范。本诗“乱花渐欲迷人眼”中的“乱”不仅写出了花的品种数量之多,颜色之艳,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眼花缭乱,便有迷乱之感;更显出了一种勃勃的生机。
2.诗中还有类似的妙笔,学生讨论找出并说说妙在哪里?
初、低、早、争、暖、新、春、渐、浅”
3、想象诗中优美的意境,PPT出示钱塘湖的春景图
在一个明丽的春日,我信马来到钱塘湖畔,由孤山寺的北面绕到贾公亭西。一场春雨刚过。云气同湖面上的微波连成一片,像贴在水面似的。而湖水涨得满满的,快要跟岸齐平了。远处近处都有黄莺婉转的叫声,这些春天的使者们,嬉戏追逐,争着抢着往向阳的枝头飞。谁家新归的燕子在湖边飞上飞下,它们忙着衔泥筑巢。沿途繁花东一簇,西一丛,快要让人眼花缭乱了。而路上的春草刚从土里钻出来,刚够遮住马蹄。春神把花挂在树上,把草铺在地上,供人们尽情赏玩,而我最迷恋的却是湖东一带,这里绿杨成荫,白堤静静的躺在湖边,安闲,自在,真要让人留连忘返了。
五、精读诗,悟诗情
1.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最爱”,表达作者对钱塘湖美景的赞美热爱之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
2.西湖是我国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是驰名世界的旅游胜地,有着“人间天堂的美誉”。历代文人咏赞西湖的诗文很多,你们能举出一些吗?
苏东坡《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六、背诵诗歌
七、全文总结
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行”字,诗人写骑马游春的乐趣,截取从孤山寺北写起至白沙堤。开头写“湖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荫里”写白沙堤之景,明丽轻快,令人目迷神驰。
扩展阅读
七年级语文上册《钱塘湖春行》《天净沙秋思》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钱塘湖春行》《天净沙秋思》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对中国古诗的热爱,进而培养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感情。
2、分析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的特点,把握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情景交
融的形象美。
3、初步掌握诗歌欣赏的一般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
分析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的特点,把握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初步掌握诗歌欣赏的一般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四、过程与方法:
1、朗读法.
“教学千法读为先”,本节课以诵读贯穿学诗的全过程,创造浓郁的学诗气氛,
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悟诗文描景绘物的美和作者寄寓其中的情。
2、启发式、合作探究式、联想法.
这两首作品,语言清淡而意境悠远深邃,因此理解内容及欣赏意境上,都在教
学设计上以学生的主动学习、合作探究为主,展开联想,老师只做一点启发和点
拨。
五、教学安排一课时
六、课前准备
老师收集、整理与本课相关的图片、背景音乐等,并制成课件
七、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春风夏雨,秋霜冬雪,随四季更迭,大自然不断向我们展示它独特的风姿,引得无数文人墨客或喜不自禁,或愁肠百结,吟咏不息,留下了了许多传世佳作,今天就让我们随两位大诗人一同走进大自然,感受自然美景,体会人生百味。
2、初读诗歌,正音,识记文学常识。
3、回顾知识,明确目标:
经过一个单元的学习,我们也积累了一些阅读写景抒情类诗文的经验,谁来说说我们应该着重从哪些方面来分析这类作品。
1理清写景思路。2分析景物特点。3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4品析语言及写作技巧。
4、听读,整体感知诗文:
分析如何体现时间、地点——选取典型景物。
5、自由朗读,分析动词、形容词,体悟诗中描写的景物特点和作者寄寓其中的情。
以学生的主动学习、合作探究为主,老师只做一点启发和点拨。
《钱塘湖春行》
“平”“低”——湖水荡漾,水天相接,视野开阔,心情舒畅
“争”“啄”——欢快、忙碌,生机盎然
“乱”“迷”——繁花似锦,令人眼花缭乱
“浅”“才”——绿草如茵,舒适惬意(2)听诗朗颂.
《天净沙秋思》
“枯”“老”“昏”——衰败、凄凉、萧瑟之景
“古”“西”“瘦”——苍凉、疲惫、凄苦之景
“小桥流水人家”——宁静、温馨、恬静之景(对比反衬)
6、分析诗中直抒胸臆的诗句,归纳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最爱”——喜悦之情
《天净沙秋思》“断肠人在天涯”——羁旅之愁
7、品析诗歌的写作技巧:
在分析诗歌内容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充分体会到诗歌用词准确、凝练的特点,下面我们再来分析一下诗歌写作的一些技巧。
《钱塘湖春行》动静结合。《天净沙秋思》对比衬托
8、归纳诗歌赏析方法:
1找出典型景物,确定时间、地点
2分析准确的用词,总结景物特点
3结合景物特点与文中的抒情句把握思想感情
9、课堂训练
10、结束语
同学们,诗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文化已经浸透到中华民族的血
脉之中。西安曾是诗的国度,正是唐诗的繁盛将深厚的文化底蕴赋予了三秦大地。虽然刚学的两首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但是现在我们初步掌握诗歌欣赏的一般方法,我们可用此法去自学一些名篇。继承发扬祖国的优秀文化,我们责无旁贷。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诗歌。
2.收集描写四季景色的诗句。
八、板书设计:
《钱塘湖春行》教案分析
《钱塘湖春行》教案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能力目标:用心品味诗歌语言,培养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精读、诵读、美读,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春天是个美丽的季节。无数文人墨客都歌颂过春天,表达对这个季节的喜爱之情、留恋之情等等。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咏春的诗歌,感受一下春天的美景。
2、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的歌政治倾向非常鲜明,重视讽喻,崇尚简单易懂。代表作有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
二、一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节奏。
2、学生自读,培养语感。(注意听准字音、划出节奏、标出韵脚)
3、点名朗读,同学纠正。
4、学生齐读诗歌。(注意读出情感,读出韵味)。
思考:(1)通过诗歌的题目,我们可以发现什么信息?
(2)此诗写的是西湖什么时候的景色?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三、二读课文,理解内容:
1、放声朗读诗歌,对照课文下注释,理解诗句意思。如有疑难,可与同桌讨论,也可举手问老师。
(师巡视,教师抽查学生自学情况。)
2、指明学生描述诗歌景象。
3、作者游西湖的路线是怎样的呢?
四、三读课文,品味探究:
1、齐读诗歌。
讨论:(1)诗中为突出早春的特点,描写了那些典型的景色?
(2)“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2、本诗中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3、诗中直抒胸臆的诗句是哪句?
4、师生共同归纳赏析诗歌的方法。
五、拓展延伸
猜猜下列诗句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再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进行排列
1、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4、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六、课堂训练
1、朗诵诗歌。
2、以本首诗为例说说律诗的特点。
七、作业
1.背诵、默写全诗。
2.用自己的话对《钱塘湖春行》进行描述,写在作业本上。
板书设计: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首联)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游踪)
(颔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写景)早春之景
(颈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写景)
(尾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抒情)喜爱之情
中考语文常见诗歌:钱塘湖春行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计划,就可以在接下来的工作有一个明确目标!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中考语文常见诗歌:钱塘湖春行”,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中考语文常见诗歌:钱塘湖春行
钱塘湖春行备考点一文为考生朋友们提供了钱塘湖春行原文、译文、注释以及作者简介、中考练习题等。景中寄情是这首诗的主要特点。它既写出浓郁的春意,又写出了自然之美给人的强烈感受。把感情寄托在景色中,诗中字里行间流露着喜悦轻松的情绪和对西湖春色细腻新鲜的感受。
诗歌结构
全诗结构严密,格律严谨,对仗工整,语言流畅,生动自然,语气平易,体现了通俗流畅的特点。诗人从总体上着眼描绘了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并善于在行进途中展开景物描写,选取了典型与分类排列相结合:中间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见春色的景物,动物与植物选择组合,独具匠心。还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具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原文展现
钱塘湖[1]春行
唐代白居易
孤山寺[2]北贾亭西,水面初平[3]云脚低。
几处早莺[4]争暖树,谁家新燕[5]啄春泥。
乱花[6]渐欲迷人眼,浅草[7]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8]行不足,绿杨阴[9]里白沙堤。
注释
⑴钱塘湖:即杭州西湖。
⑵孤山寺:南北朝时期陈文帝(522~565)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华。孤山:在西湖的里、外湖之间,因与其他山不相接连,所以称孤山。上有孤山亭,可俯瞰西湖全景。贾亭:又叫贾公亭。西湖名胜之一,唐朝贾全所筑。唐贞元(唐德宗年号,785~805)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湖建亭。人称“贾亭”或“贾公亭”,该亭至唐代末年。
⑶水面初平:湖水才同堤岸齐平,即春水初涨。初:在古汉语里用作副词,常用来表示时间,是指不久。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所以说“云脚低”。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绘湖面景色。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的时候。云脚: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脚”的本义指人和动物行走的器官。这里指低垂的云。
⑷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鹂。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暖树:向阳的树。
⑸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啄:衔取。燕子衔泥筑巢。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生机动人。侧重禽鸟。
⑹乱花:纷繁的花。渐:副词,渐渐地。欲:副词,将要,就要。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
⑺浅草:浅浅的青草。才能:刚够上。没(mò):遮没,盖没。春行俯察所见,花繁草嫩,春意盎然。侧重花草。浅浅的青草刚够没过马蹄。
⑻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白沙堤(即白堤)在孤山的东北面。行不足:百游不厌。足,满足。
⑼阴:同“荫”,指树荫。白沙堤:即今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在西湖东畔,唐朝以前已有。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时所筑白堤在钱塘门外,是另一条。
译文
行至孤山寺北,贾公亭西,暂且歇脚,举目远眺,但见水面平涨,白云低垂,秀色无边。
几只黄莺,争先飞往向阳树木,谁家燕子,为筑新巢衔来春泥?
鲜花缤纷,几乎迷人眼神,野草青青,刚刚遮没马蹄。
湖东景色,令人流连忘返,最为可爱的,还是那绿杨掩映的白沙堤。
作者详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