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
发表时间:2020-06-18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先》学案。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中很重要的一个课件,大家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了。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这样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加好!你们会写教案课件的范文吗?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先》学案”,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先》学案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掌握基本字词;
2.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教学时间:2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熟悉生词,了解课文背景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过程:
一、背景介绍
1、.关于“两弹一星”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2、关于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3、关于杨振宁
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二、自读课文
1、 给加点字注音,解释词语
邓稼jià先元勋xūn至死不懈xiè鞠jū躬尽瘁cuì选聘pìn无垠yín殷红yān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的流泪。形容事迹英勇悲壮,非常感人。歌:歌颂,赞叹;泣:流泪。
元勋:立大功的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瘁:辛劳。已:止。
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当:承当,承受;无愧:不惭愧。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喻:明白、了解;晓:知道。
截然不同:断然不一样,形容毫无共同之处。截然:分明地,显然地。
马革裹尸:用马皮包裹尸体。指英勇作战,死于沙场。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层:重迭,重复;穷:穷尽。
2、总体内容把握
本文共有六大部分,且每一部分均设有小标题。
第一部分,展示背景。
1898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情况,让读者管窥百年中国的屈辱历史。然而~个世纪后,中国人站起来了,就在这新中国刚刚诞生的早晨,新中国带着从黑夜走出的迷们,披着朝阳的霞光,迎来了从海外归来的一位对祖国母亲有拳拳之心的儿子——邓稼先。
第二部分,简述邓稼先的生平。写了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特别是对中国核武器设计研究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第三部分,写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比较,以凸现邓稼先的人品。奥本海默是一位出类拔草、锋芒毕露,在美国家喻户晓的原子弹工程领导人。邓稼先是一位能力超群、忠厚朴实,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因此,作者说,邓稼先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最有奉献精神的儿子。
第四部分,通过写邓稼先的诚恳周到及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所创造出来的成就,激起了作者复杂的情感,作者为民族而自豪,为稼先而骄傲。
第五部分,高度赞扬了邓稼先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坚定、执著与勇敢。通过回顾学生时代课本中的《吊古战场文》,描绘了沙漠戈壁的荒凉与凄惋,同时也指出了从事这项伟大工作需具备超凡的直觉判断、严谨的逻辑思维、果敢的胆识、坚定的信心,以及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又令常人难以想像,且常常伴有生命危险。
第六部分,是一首唱给邓稼先的赞歌和挽歌,同时也是一首唱给祖国的颂歌和恋歌。
总结: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示了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六个部分各有各的重点,同时又连成一个整体。
三、作业
1、抄写生词各2遍;
2、完成练习册课内练习。
扩展阅读
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先》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1.知识与技能
(1)记忆本课中出现的新的生字、生词。
(2)体会文章多种表达方式并用的方法。
(3)感受邓稼先为祖国鞠躬尽瘁的奉献精神。
2.过程与方法
(1)掌握各小节的内容重点。
(2)分小组对重点小节进行探究阅读。
(3)分析作者的写法和人物的精神风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用小标题组织文章的方法。
(2)感受邓稼先的人格魅力。
(3)感受作者对友人的推崇和对祖国的眷恋。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导入新课教师谈话导入:近代中国积贫积弱,饱受列强欺凌,许多有识之士在救国图强的道路上艰苦跋涉,他们深信唯有中华强大才能不被人欺侮,在这条民族自强之路上,有这样一支队伍不能不让人铭记,他们放弃了优越的生活条件,甘愿隐姓埋名,在茫茫戈壁上扎下根来,克服重重困难,研制成功了中国自己的原子弹、氢弹,捍卫祖国的尊严,大家知道都有哪些科学家参加了这项工作吗?引入课文。
课前预习:1、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用鲜为人知鞠躬尽瘁造句。2、了解作者和文章中的主人公。
课堂交流:
1、介绍自己查阅到的关于杨振宁和邓稼先的资料或故事。
2、梳理生字词,提示重点。
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2、师友互助教师检查预习。提出合作要求:
1、各小节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作者在表达怎样的感情,在文章中找到依据。
3、作者在结尾处说始终想不清楚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真的不清楚吗?你认为他感情震荡的原因是什么?这是真情流露还是表达技巧?1、学生分组朗读课文。
2、师学友小组按要求归纳、查找、分析。
3、课堂交流。教师适时指导。
(作者也心系中华,得闻这样的成就不禁喜极而泣,他也同样跳动着一颗爱国之心;祖国终于强大起来,不再被列强觊觎,深深欣喜;为好友自豪、骄傲,为好友信中冷峻而客观的表述之后的爱国之情所感染。)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3、小结教师引导小结。学生自由表达。第二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回顾导入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提写生字词。学生回顾生字词。巩固基础知识。2、分层提高师生朗读永恒的骄傲一节,提出探究要求:
1、哪些句子是对邓稼先的精神的评价?从前面几个小节中找出具体的事例,谈谈对邓稼先其人的认识。
2、文章第一小节似乎与文章中心人物无关,可以删去吗?
3、文章为何要提到奥本海默,如何理解这一小节最后一段?
1、有感情朗读文章最后一节。
2、小组探究,交流。
3、学生汇报探究结果。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3、总结教师引导小结。学生自由表达。4、拓展提高1、文章哪些语句或片段的表达比较独特?找出来,说一说。
2、收集一个科学家的故事。
学生寻找、收集、交流。
三、板书
朋友角度忠诚纯正
历史角度贡献永恒
邓稼先心怀祖国、一生奉献
人生观志存高远
选择角度忠于祖国四、反思
七年级语文上册《邓稼先》学案鲁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邓稼先》学案鲁教版
邓稼先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清作者思路,理解思想内容;积累“可歌可泣”、“当之无愧”等词语学习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学习他的伟大精神;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及示范朗读带。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教师抽查学生预习情况。多媒体显示: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彷徨鲜为人知锋芒毕选聘元勋鞠躬尽瘁妇孺皆知殷红宰割筹划(2)解释词语并造句。仰慕可歌可泣鲜为人知当之无愧马革裹尸鞠躬尽瘁2.学生自主交流阅读感受,并集体评议。教师归纳讨论意见。明确:作者热情赞美邓稼先为国家、民族建立的功勋,表达了对邓稼先的崇敬心情。深层探究,理解课文1.思读课文,理清全文思路,理解文章六个部分之间的联系。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阅读,把握全文思路。多媒体显示:
(1)概括文章六个部分的大意,并想想全文六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2)文章六个部分的小标题拟得怎么样?介绍自己最欣赏的一个小标题,并说说理由。这些小标题给你怎样的启示?
(3)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的历史?文章第四部分为什么写“我”?
(4)课文有没有详细介绍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请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2悟读课文,对文章进行深层探究,突出重点,化解难点。(1)师生共同研读文章第三部分,教师设计相关题目指导学生精读课文。
个人备课小结:学科知识构建与板书设计
邓稼先
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截然不同,“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国农民的质朴气质”。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
反思与重建附:
一、课前检测题:
热泪盈眶可歌可泣
鞠躬尽瘁彷徨
殷红鲜红
殷切鲜为人知
二、课堂检测题:
1、下面句中加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①老师接连问了三个问题。
②重要的问题在于领导是否重视。
③这个问题连爸爸也答不出。
④这种药治胃病很解决问题。
⑤那台机器出了问题。
A.①③B.②④C.②⑤D.③④
2.仿写下列句子。
例句:选择了高山,你也就选择了坎坷;选择了宁静,你也就选择了孤单。
三、作业设置:必做:同步训练基础知识部分.
选做:积累邓稼先生平事迹.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邓稼先》是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本单元的四篇文章兼具经典性与时代性,其中,《邓稼先》是颇具时代性的经典篇目,文中蕴含着百年来的民族情结和文化背景。教师在教授本课时,应当引导学生充分挖掘本课的思想内涵,使学生在感受人物形象的同时,更能够产生高尚的爱国情感和奉献情怀。
【学情分析】
七年级下半学期的学生已经基本顺利完成了小初过渡的时期,对初中语文的基本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和掌握。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从理清文本内容到挖掘文本内涵乃是题中之意。这一方面是与学生前一阶段的学习进行有效衔接,同时也学生过渡到八年级更深难文本的学习做有效铺垫。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通过理解文章关键语句的含义,进而深入体会人物形象。
2.使学生通过教师恰如其分的引导能够深刻体会人物高尚的道德情操。
【教学重点】
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关注文中重点语段,能够通过理解文章关键语词的含义,品析句间关系及段间关系,从而使学生能够深入体会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教师通过对背景资料的充分梳理和恰当引用,以及引导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充分挖掘,使学生能够深刻体会人物高尚的道德情操。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师生共同探讨邓稼先有“巨大贡献”,为何“鲜为人知”?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对第三、四、五这三个部分的细读,体会邓稼先尽管历尽复杂恶劣的人文环境和异常艰苦的自然环境,但依然保持着德高望重、严谨沉稳、忠诚坚韧的精神品质。
首先是对邓稼先的人物形象概括;其次是邓稼先所经历的客观条件概括。
学生对于第二部分的探讨可以得到初步的理解,有着“巨大贡献”的邓稼先性格沉稳内敛,没有张扬丰功伟绩的内心需求;他长期扎根于艰苦的科研环境中,也没有被宣传的客观条件。进而,教师指导学生思考下一环节探讨问题:既然邓稼先没有张扬功绩的内心需求,也没有被宣传功绩的客观条件,那么他做出“巨大贡献”的动力是什么呢?
第二环节:师生共同探讨邓稼先做出“巨大贡献”的动力是什么?
教师可以先给出几种假设,比如“名誉”?“权力”?教师请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就这两个做出贡献的动力要素进行深入分析。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对第三、四、五这三个部分的精读,体会邓稼先做出“巨大贡献”的真正动力,进而感受其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理想和振兴祖国国防科研事业的坚定信仰。
在这里教师可以给学生补充“万里长征”“万里长城”和“喇嘛教僧侣向西朝拜的旅程”这“两个半万里”来结合文章内容,引导学生共同体会理想和信仰的巨大力量,正是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理想和振兴祖国国防科研事业的坚定信仰,才支持着邓稼先作为一名具有卓越才能的科学家能够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在科研一线,为国家和民族做出巨大贡献却甘愿默默无闻。
第三环节:总结与升华
教师与学生共同阅读文章最后一个部分,作者杨振宁找到了与邓稼先的共通之处,同时也找到了邓稼先永恒的价值。而在作者心中,究竟什么才是真正永恒的且有价值的呢?回顾全文,教师做总结升华:只有始终抱有热爱民族、抵抗侵略、结束战争、保卫和平、守护人民的坚定理想信念,才是个体生命发挥自己卓越的才能创造出穿越时空,抵达永恒的价值的唯一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