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第一章清朝晚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高中安全第一课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15

第一章清朝晚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授课经验少的教师教学。优秀有创意的教案要怎样写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第一章清朝晚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第一章清朝晚期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单元绪论★单元时限:1840年至1860年;★标志事件:鸦片战争爆发至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单元线索:

(1)两次侵略战争:从鸦片战争到第二次鸦片战争;

(2)两批不平等条约:从《南京条约》到《北京条约》;

(3)农民运动最高峰:太平天国运动——肩负反封建反侵略双重任务;

(4)新思潮的萌发: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阶段特征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政治方面:

①主权大量丧失,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②封建社会开始解体,具有半封建性;

(2)经济方面:

①传统经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②经济侵略——中国经济开始卷入资本主义市场;

(3)外交方面:

①清政府对外政策变化:

☆闭关锁国禁烟运动抗击侵略屈膝

求和借师助剿;

☆闭关锁国被迫开放;

☆朝贡外交近代外交;

②中外反动势力开始走向公开勾结;

(4)抗争探索:

①地主阶级抵抗派: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②农民阶级太平天国: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概念认知:

(1)半殖民地半封建——近代中国最基本“国情”;

①基本含义:

☆半殖民地:丧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国家主权;

☉政治:形式上独立自主,实质上受列强控制奴役;

☉经济:受列强的经济掠夺和剥削;

☆半封建:

☉封建社会开始瓦解,但未完全解体;

☉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②演化历程:

开始

鸦片战争

加深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大大加深

甲午战争

完全形成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结束

新中国成立

进一步加深

中法战争

(2)旧民主主义革命;

革命时限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至1919年五四运动;

革命对象外国殖民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

革命任务反封建反侵略;

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领导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革命前途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典型事例

(1)太平天国运动——民主革命的“准备阶段”;

(2)义和团运动——农民阶级反帝爱国运动;

(3)辛亥革命——比较完整意义上的民主革命;

(4)三次革命余波——反对北洋军阀独裁专制,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

①二次革命——反对袁世凯专制独裁;

②护国运动——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

③护法运动——反对北洋军阀破坏国会和《临时约法》;

(5)前期新文化运动——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

相关推荐

高二历史教案:清朝晚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比较鸦片战争之前中外社会状况,认识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全面分析英国取胜、中国战败的原因。

2.掌握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3.正确认识两次鸦片战争的性质、对中国的社会影响;比较两次鸦片战争的异同,正确评价中国各政治派别(清廷统治者、清军将领、人民群众等)在战争中的态度。

4.分析、归纳鸦片战争在思想领域产生的影响,正确评价林则徐、魏源等人学习西方的主张、实践活动及历史地位。正确认识"新思潮的萌发"的进步性和历史地位。

5.掌握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过程、政治主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正确评价其历史地位。

6.分析清政府被迫调整内外政策的原因,掌握中外反动势力形成勾结的过程,认识其对中国政局的影响。

点击下载:http://files.eduu.com/down.php?id=272217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一、知识结构

二、阶段特征

(1)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对中国侵略进入了新的阶段:在军事上造成中国边疆地区的普遍危机,如中法战争,甲午战争等;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的过渡基本完成,经济上大规模向中国输出资本,政治上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随着《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2)中国各阶层为“救亡”进行了抗争和探索发展到新的高度:地主阶级洋务派的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机器大工业,一定程度抵制了外资侵略,但终究破产;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变法,建立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由于自身软弱和顽固派反扑失败,但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农民阶级发动了义和团运动分裂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但这些抗争探索都没有能够挽救灾难深重的中国,

(3)中国社会向近代化方向迈进:在此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艰难产生并得到初步发展,为中国社会变革提供了经济和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产生。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发起了戊戌变法推动了政治近代化和思想解放。

三、单元过关:

一、选择题

19世纪60~90年代,清朝统治集团内部的洋务派掀起了一场洋务运动。根据相关知识回答1-4题:

1、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得以进行的原因在于

①列强侵略战争的刺激②洋务派掌握地方实权③洋务派控制了中央政权④慈禧太后的支持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李鸿章建立上海机器织布局后,规定“合中国各口岸统计,无论官办、商办,即以现办纱机四十万锭子,布机五千张为额,十年之内,不准添续”。这表明①洋务运动有压制民族资本主义的一面②不推翻封建制度就不能真正发展民族工业③在政府的扶植下中国出现了民族工业④洋务运动顺应了帝国主义垄断中国工业的要求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3.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调整战略,开始举办民用工业和海军的客观形势是①列强加强对华的经济侵略②列强加强对华的武装侵略,破坏“中外和好”局面③国内未出现大规模的人民反抗斗争④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呈增长趋势,商品倾销呈下降趋势

A.①②③B.①②C.③④D.①②③④

4.洋务派与魏源等人的最大相同点在于主张

A.学习西方政治制度B.学习西方经济技术C.学习西方军事技术D.坚持抵抗外来侵略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兴起,甲午战争后有了初步发展。根据相关知识回答5-9题:

5.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企业之“近代”是指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A.产生和发展于中国近代历史时期B.受外商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而产生

C.不是手工业而是机器生产D.都由私人投资兴办

6.资本主义工业兴起后,由于生产效益好,因而经常受到官府的勒索,有的不得不关门歇业,这说明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

A.受西方资本主义的控制B.受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

C.必须依赖西方资本主义D.必须依赖封建主义

7.我国早期的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这从客观上反映出

A.这些地方地理位置的优越B.清政府对近代企业的扶植政策

C.外资企业、洋务企业的刺激作用D.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自身的局限性

8.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工业迅速发展的原因是

①帝国主义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②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③清政府鼓励资本主义发展④受《马关条约》的刺激,一批爱国人士兴办事业,挽救民族危机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9.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所产生的主要社会影响是

A.为维新变法运动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B.严重威胁着封建统治

C.为清政府增加了财政收入D.中国的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发生了变化

甲午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根据相关知识回答10-11题:

10.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意图是

A.中国妨碍了日本侵略朝鲜的计划B.抵制俄国在中国东北的势力扩张

C.满足日本资产阶级的贪欲和转移国内斗争的视线

D.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刺激了日本的侵略野心

11.《马关条约》的内容不包括

A.割台湾、澎湖列岛及附近岛屿给日本B.赔款白银二亿两

C.增开通商口岸及内河新航线D.承认日本控制越南

戊戌变法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19世纪末掀起的一场民族救亡运动。根据相关知识回答12-16题:

12.维新变法期间,促使光绪帝支持变法的根本原因是

A.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B.封建统治面临全面危机

C.维新派的影响D.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13.百日维新的变法法令中,直接触及顽固派利益的是

A.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决算B.废除八股取士,改试策论

C.取消重迭机构,裁汰冗员D.裁撤绿营,编练新式陆军

14.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中国近代首次思想解放运动B.是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C.是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运动D.是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运动

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根据相关知识回答24~25题:

15.义和团运动兴起的直接原因是

A.封建地主阶级的剥削压迫B.外国在华势力的猖獗

C.封建顽固势力的盲目排外D.中国人民光荣的革命传统

16.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是

①直接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②客观上促进了清政府的变化和改革③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④打击了西方殖民势力

A.①②B.①④C.②④D.②③

面对19世纪末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人民进行了一系列的反抗斗争。根据相关知识回答17-20题:

17.维新变法运动产生的直接原因在于

A.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B.洋务运动的推动

C.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影响D.民族危机的加深

18.1895年“公车上书”之后,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它成为

A.政治运动B.思想运动C.爱国运动D.群众运动

19“义和团,起山东,不到三月遍地红”。出现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

A.山东富有革命传统B.顽固派暗中支持义和团

C.山东所受帝国主义侵略空前严重D.山东所受宗教侵略最重

20.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最主要的相同之处是

A.都建立了农民革命政权B.都是反帝反封建的农民运动

C.都大规模进入京津地区D.都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洋务运动是一个时代的概念,它概括了近代历史一个阶段中出现过的活动和事物,中国近代化由此起步。最初洋务运动得到慈禧太后的支持,但最后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以失败而告终。据此回答11-23题。

21.李鸿章说:“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其以下活动体现了上述思想的是

A.创办轮船招商局B.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C.创办北洋海军D.创办京师同文馆

22?洋务运动欲“自强”而不强的结局,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A.没有坚决反对西方列强的侵略B.创办的近代企业采用封建生产方式

 C.没有从根本上触动中国的封建制度D.西方列强加强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3.下列对洋务运动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实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B.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C.客观上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D.客观上滋育出早期维新思想

中国民族工业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据此回答24-26题。

24.下列有关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近代工业兴起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②都由洋务派创办③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④产生于中国封建经济瓦解的过程中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D.②③④

25.下列事件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有促进作用的是

①洋务运动②外国对华资本输出③戊戌变法④辛亥革命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6.?决定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的根本因素是

A.民族资产阶级由封建地主、官僚和商人转化而来

B.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中

C.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D.在中外反动势力压迫的夹缝中求生存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带有近代意义的对外战争。据此回答27-29题。

27.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意图是

A.中国妨碍了日本侵略朝鲜的计划

B.抵制俄国在中国东北的势力扩张

C.为满足日本资产阶级的贪欲和转移国内斗争视线

D.为了实施大陆政策

28.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最深刻地表明了

A.洋务派卖国B.中国经济落后

C.西方制度先进D.封建统治的腐朽

29.《马关条约》中,最能体现列强侵华特征的是

A.割占中国大片领土B.勒索巨额战争赔款

C.增开内地通商口岸D.允许在华开办工厂

世纪末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历史舞台,掀起了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据此回答30-33题。

30.对康有为维新思想特点的最确切的表述是

A.照搬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B.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同儒家思想相结合

C.从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受到启发D.依靠儒家思想托古改制

31.我们之所以把维新派与顽固势力的论战称为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是因为

A.论战最先震动了清朝君臣闭目塞听、愚昧无知的状态

B.在论战中提出了学习西方科技和兴办近代工商业的要求

C.资产阶级在论战中首次提出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要求

D.论战中正面抨击了封建信条和阐述了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

32.?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颁布一系列变法诏令,主要内容包括社会各个方面,其中未涉及到的是

A.提倡官民上书言事B.设置铁路矿务局和农工商总局

C.开办京师大学堂D.设立议院,确立宪法

33.?京师同文馆、时务学堂、京师大学堂的共同点不包括

A.培养目标是非旧式的封建官吏B.由维新派主持创办

C.改变了以经学为主的教学内容D.顺应了近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由于变法触犯了封建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激烈反对,历经103天,最后归于失败,留下了深深的历史遗憾。据此回答34-36题。

34?慈禧太后扼杀“百日维新”的过程是

①控制官吏任免权②袁世凯告密③荣禄任直隶总督④宣布“临朝听政”

A.①③②④B.③①②④C.②③①④D.④③①②

35.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政治主张不符合中国的国情B.顽固势力的强大

C.袁世凯出卖了维新派D.维新派的局限性

36.戊戌变法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其进步性主要表现在

A、挽救民族危亡B、要求变革一些旧制度

C、与顽固派进行论战D、要求发展资本主义

八国联军瓜分中国在一切试图中还是破产了。据此回答37-40题。

37.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不同于两次鸦片战争的是

A.威胁到清朝统治的中心京津地区B.以镇压中国人民革命斗争为其直接目的

C.遭到中国军民英勇抵抗D.试图以武力实现其侵略目标

38.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城后,相约对紫禁城不实行占领,说明其意图是

A.企图缓解中外矛盾B.仍然承认清政府

C.着力保护文化遗产D.企图拉拢清政府

39.外国列强在《辛丑条约》签订后,其侵华手段的变化有

①以华治华成为显著特征②阻止和破坏中国革命 ③主要采取武力手段扩大侵略利益 ④日本和美国日益取代英法在华的优势地位 ⑤列强之间的争夺更加激烈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①③④⑤

40.美国公使田贝说:“事实上,外国公使成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可以“任意斥责一切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这表明

A.美国已经取得在华势力的优势B.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瓜分完毕

C.清政府已成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D.帝国主义宰割中国同盟已经形成

二、非选择题

41.阅读《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主要企业分布示意图》:

回答:

(1)依据上图概括近代企业的分布特点。

(2)多方面分析形成这种分布的原因。

4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泰西近政论,皆言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事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

——摘自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二:“自台湾事(即1895年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陈涉辗耕陇上,伏莽遭于山泽,教民遍于腹省,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摘自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三:大借洋款,以举庶政。

——摘自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四:使戊戌变法不致推翻,行二十年新政,或已致中国于富强矣。

——摘自胡适《留学日记》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康有为的什么政治主张?其理论根据是什么?

(2)材料二、三反映了维新派对农民和帝国主义怎样的态度?

(3)根据材料一、二、三,指出维新变法运动的根本缺陷。

(4)材料四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43.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近代的历史,具有争取民族独立和实现国家近代化两个方面的内容,而19世纪60-90年代,我国迈出了国家近代化的第一步。”

(1)请简要说明当时我国“近代化”在经济、军事、文化,政治等方面的表现。

(2)这一轮“近代化”的结局如何?造成这一结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从上述近代化及其结局从中可得出什么结论?

四、参考答案:

1本题属组合式选择题,解答时可用排除法。洋务派的主要力量在地方,他们在中央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因此,凡是带③的选项均是错误的。C

2此题属材料组合选择题,解题时首先要把题干中引用的材料理解清楚。从四个选项的设置中,明显可以发现,①在各个选项中都有,因此对它不用考虑。“不准添设”表明封建制度的存在阻碍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②是正确的。材料的核心内容是对现有工业规模的固定和限制,而与民族工业的产生无关,因此③是不正确的,将它排除,正确答案为A。A

3A

4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题目要求选择的是两者的“相同点”,其次还要明确魏源等人是新思想的代表人物,他们与洋务派的主要相同点在于都主张“师夷长技”。这里的“技”主要指的是军事技术。C

5本题主要考查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近代”的主要含义要从生产的方式这一角度来思考。近代的资本主义生产,是一种机器化大生产。因此,“近代”主要是指采用了机器生产的生产方式。C

6B

7本题实质上是考查对中国近代企业分布特点的认识。中国近代企业分布不平衡,大多在沿海地区,主要因为这些地区在外商企业、洋务企业的刺激下,自然经济最先解体。C

8C

9A

10C

11D

12解答本题,要注意从光绪帝的阶级属性入手。光绪帝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他进行变法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其封建统治。因此,其基本的出发点应是挽救封建统治的危机。明确了这一点,该题就十分容易解答了。B

13C

14D

15B

16此题为组合式选择题,解答时要认真进行分析。义和团运动主张排斥外国的一切,因此,它是不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也正是由于这一点,决定了它对中国近代化进程无法起到推动作用。因此,①③都是不正确的。C

17D

18A

19C

20D

21-30、ACABA、BCDDB.

31-40、DDBBD,DBDCC

41、(1)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大中城市。

(2)沿海和沿江地区本身商品经济发展程度较高;这些地区最先受到列强侵略,通商口岸较多,自然经济解体程度高;便于从外部获得设备,技术和资金;自然环境优越(自然资源、地形、气候);交通便利(沿海、长江、运河)。

42、(1)君主立宪,三权分立学说。(2分)

(2)利用变法来抵制农民起义;幻想得到帝国主义支持。(2分)

(3)没有触动封建统治基础,不敢发动农民阶级,不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3分)

(4)不正确。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决定了改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戊戌变法失败是必然的。(3分)

43.(1)表现:经济上洋务派企业开办,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也随后出现;军事上建立了近代的海陆军;文化上派留学,办学堂,办报纸,一批新式知识分子成长期来,维新思想得到传播;政治上维新派发起了戊戌变法运动。

(2)结局和原因:结局先后失败。洋务运动破产,戊戌变法流产。前者是由于不能根本触动封建制度,加上顽固派阻挠;后者是由于维新派的软弱性,依赖皇帝和帝国主义,不敢反动人民,以及顽固派反扑。

(3)结论:要实现近代化首先要推翻封建制度;在近代中国,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都难以完成近代化的任务。

第一章清朝晚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版封建社会


第一章清朝晚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版封建社会

第二节鸦片战争的影响

教案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或掌握中英《南京条约》;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鸦片战争的影响。
2.能力方面:(1)通过对鸦片战争后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主要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依据史实推理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2)通过对鸦片战争带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影响的探讨,正确认识它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一切剧变,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具体史实形成正确的历史要领的能力,并注重多角度、深层次分析历史问题方法的渗透和训练。
3.态度、价值观方面:(1)通过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主要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中国经过鸦片战争后丧失了大片领土和更多的主权,从而激发学生对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侵略行为的憎恨之情,进而增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历史责任感。(2)通过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鸦片战争是中国遭受外国资本主义奴役的起点,它使中国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它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3)通过对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及部分官员、将领腐败无能表现的了解,进一步认识清政府的腐朽本质,说明清朝不可逆转的衰败趋势,进而得出深刻的教训:“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要思变”、“落后就必须奋起”。
4.学法指导方面:(1)引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学习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一批不平等要约的内容及危害,在比较中把握各自的特点和内容。(2)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鸦片战争前后社会的变化,使学生学会对比联想的思维方法,从整体宏观的角度把握时代特征。(3)引导学生对教材及有关的历史资料进行阅读理解,使学生学会从第一手材料中获取信息与辩析历史材料的方法。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1)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主要内容是重点。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害同西方侵略者签订了《南京条约》及其附件,其中《南京条约》还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它开创了侵略者在中国获得割地、赔款、开口通商的恶例,使中国的领土、关税、司法等主权遭到破坏。通过对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和危害进行逐项分析,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一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为综合考察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提供了思维素材,利于学生整体把握知识的结构和内在联系。(2)鸦片战争的影响是重点。这是整节教材的关键内容,而且还是本章和近代史教学的重点。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革命的任务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而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要引导学生运用对比、推理的方法紧紧抓住“变化”二字,从不同领域探究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剧变,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得出“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这一论断。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把握,更利于把握时代特征和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
2.难点分析:(1)对一些专有名词的理解和把握是难点。如“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对此要讲清概念内涵,以有助于学生对一些条约内容和侵略特殊性权有准确的认识。(2)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即中国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化是难点。尽管学生在初中接触过这个概念,但仍缺乏感性和理性认识。在这里应首先讲清“半殖民地”、“半封建”两上概念:“半殖民地”是指丧失了部分的而不是全总后勤部独立自主权;“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制度,又有资本主义的发展。“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内涵。而后,帮助学生对比鸦片战争前后社会性质(政治上、经济上)的明显变化,从而使学生从认识到:鸦片战争后,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开始遭到破坏,中国封建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突破这一难点,对认识由此社会性质变化而引起的其它变化就迎刃而解了。
课堂教学设计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鸦片战争的有关内容,请大家回忆这场战争爆发的原因和简单经过。
生:(结合已有知识回忆作答)
师:1840年到1842年爆发的鸦片战争,是东方古老刀矛与西方近代炮舰的拼杀,是东西方历史长河交汇中掀起的骇浪,是自卫与劫掠的搏击,它第一次戳破了“天朝”的威严门面,以西文的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为结局。由于战败,中国被迫与英、美、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签订了一批不平等条约,它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板书第二节课题)
一、中英《南京条约》
1.中英《南京条约》
师:1842年8月初,英国军舰闯到南京下关长江江面。8月29日,在英国侵略军“兵临城下”的武力胁迫下,清政府的全权代表耆英等与英国代表璞鼎查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引导学生看第8页中英《南京条约》签字情景图;然后指导学生阅读,逐条分析《南京条约》内容。用投影打出有关历史材料)
材料1:“因英国商船远路涉洋,往往有损坏须修补者,自应给予沿海一处,以便修船及存守所用物料。……准将香港一岛给予。
材料2:通商口岸“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
生:(与教师以谈话的方法逐条分析,认识其危害)
师:(结合材料进行概括)割地,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香港岛由一个荒凉的渔村变成了英国侵略中国的货物转运站和海军基地。(教师指图讲解,然后联系有关“香港问题的由来和回归”作扼要说明)赔款,开创了侵略者勒索赔款的恶例。开口通商,使东南沿海门户大开。协定关税,表明关税税则中国不能自己作主决定,使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南京条约》是近代历史上外国侵略者强加给中国人民的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中国的领土、关税、贸易主权遭到破坏。
2。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
师:这是1843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作为《南京条约》的附件。(投影有关材料,解释“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租界”专有名词,引导学生分析危害)
材料1:《五口通商章程》规定:在通商口岸的英国侨民犯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
材料2:《虎门条约》规定:中国“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
材料3:“但中华地方官必须与英国管事官各就地方民情,议定于何地方,用何房屋及基地,系准英人租任……”
生:(阅读材料,分析内容和危害)
师:(结合归纳概括)材料1说明司法主权遭破坏。材料2是一种片面的最惠国待遇,充分体现了条约的不平等性,此后别的国家也援例得到“合法”的“一体均沾”。材料3为侵略者在中国建立“租界”提供了借口。(请参见教材第10页小字和地图)通过《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签订,英国获取了很多特权,而对中国来说,则是丧失国家独立和遭受外国资本主义奴役的开始。看到英国获得如此之多的好处,美国和法国也趁火打劫,先后与中国订立类似的条约,以攫取在华特权。
二、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
师:听到中英《南京条约》签字的消息,美国总统泰勒立即派了特使顾盛来到中国,他模仿英国的经验,以炮舰的威胁作为提出要求的后盾(与顾盛同来的有三艘炮舰),1844年与清政府签订《望厦条约》。这年冬天,法国特使也到了中国,在停泊于黄埔的一艘法国兵船上签订了《黄埔条约》。同学们阅读教材,总结出他们还扩大了哪些其他侵略权益?
生:(学生列举有关史实说明)
师:顾盛与中国签订了《望厦条约》后,急忙向美国政府报告。请阅读投影材料(顾盛报告引文)说说为什么英国和其他国家要感谢美国?并说明它的具体表现。
生:(讨论发言,着重分析从哪些方面将门户开放的更宽阔,得出共识)
师:(概括总结)在中美《望厦条约》中不仅增加了新的内容,而且还对协定关税、领带裁判权等问题的规定比英国的条约更具体,更多的损害了中国主权。《望厦条约》成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与中国订立不平等条约的范本。
三、鸦片战争的影响
师:鸦片战争是资本主义的英国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一场侵略战争。经过鸦片战争,英、美、法三国强迫中国套上了这不平等条约的枷锁,给中国带来了灾难和屈辱,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大家思考下列问题:第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性质是什么?第二,鸦片战争前的政治、经济状况如何?第三,鸦片战争后政治、经济方面有何变化?(要求结合史实说明,分小组讨论)
生:(小组选出代表,说明自己的看法,也可以用画表格形式作对比表述。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活动等)
1.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师:(加以概括,着重分析鸦片战争前后的经济变化状况)第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政治上是独立自主的国家,清政府行使全部主权。战后,国家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主权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成为领土和主权不完整的半独立国家。第二,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经济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战后,西文资本主义国家打开中国的大门后,凭借先进的生产力和夺取的侵略特权,疯狂的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原有的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请大家注重概念结论的理解)我们说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标志有两个:其一,在外国大量倾销商品的过程中,家庭手工业破产,造成耕与织的分离;其二,使中国的生产、贸易服从于世界市场的需要,逐渐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的原料供应地。下面就请同学阅读教材大字和第13页“阅读与思考”中的有关资料(将书中本专业投影打出)找出能够说明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材料信息和史实依据。
材料1:1846年,包世臣致《政前大司马许太常书》中说:“木棉梭布,东南杼轴之利甲天下,松太钱漕不误,全仗棉布。今则洋布盛行,价当梭布而宽则三倍,是以布市销减,蚕棉得丰岁而皆不偿本。商贾不行,生计路绌。推原其由,皆由银贵,银贵由于银少,不二三年,恐当由少入无,则钱漕两奏,势必贻误。”
材料2: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洋货“充积于厦口”。洋布、洋棉“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闽产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
生:(在教师辅导下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思考发言,有助于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方法的培养)
师:(总结)综上所述,鸦片战争后的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开始遭到破坏,封建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古老的社会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这样的社会还能说是封建社会吗?(引发思维)下面我要向大家介绍两个概念:“半殖民地”和“半封建”。(将两个概念用投影打出)
生:(阅读并思考,创造一个让思维充分活动的氛围)
师:(提出问题,激活思维)从这个概念出发,分析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能得出什么结论?或者由你来确定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的性质。
生:(共同参与评说,以小历史学家的角色发言阐述观点)
师:可见,中国的社会性质由原来的封建社会开始转化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这个变化就是由鸦片战争开始的。
2.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师:随着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先回忆鸦片战争前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
生:(思考回答)
师:鸦片战争后,出现了两对矛盾:即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前者是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3.中国革命任务的变化
师:请分析回答革命任务在鸦片战争前后有何变化?
生:(思考回答)
师:正是由于社会性质的改变,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变化,由此革命任务也会有所改变。中国人肩负起了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从此,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师:(全课小结)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看到,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不仅引起了政治、经济领域的变化,而且也引起了思想观念的转化。我们的共识是:鸦片战争是中国遭受外国资本主义奴役的起点,它使中国由封建社会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化,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师:我们共同学习了本课内容,在思考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巨大影响这一问题时,我又想到了我们这个文明古国的发展历史,有些思考想与同学们交流:历史曾无数次地证明,文明衰败的根源,一般说来,主要不在于外部力量的打击,而在于内部机制的退化。几千年来,黄河文明受到多少次伴随征服的外来冲击,但它始终没有陨落。我们曾经很欣赏这种强大的文明同化力量。但19世纪上半期,一种新的文明,乘着西方军舰,带着廉价商品和新的思想文化观念呼啸而来的时候,古老的华夏文明再也不可能同化它了。中国近代历史就成为一部错综复杂的历史。我们要救民族之危亡,就必拒外寇于国门之外,要救文明之衰微,就必须打开国门迎接科学民主之曙光。

清朝晚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教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清朝晚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六章清朝晚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总体特征: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政治特征: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中国丧失了一系列主权,开始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走上半殖民地化的道路,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及革命任务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经济特征:一方面列强经济入侵,中国经济开始被纳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另一方面,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本国的资本主义经济还未产生,呈现出半殖民地经济的特点。

思想特征:以林则徐、魏源、洪仁玕为代表的先进中国人,开始摆脱闭关锁国的牢笼,面对现实,重新认识世界,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外交特征:清政府由闭关锁国转变为被迫开放,由原来朝贡外交转向近代外交,并且逐步妥协,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

1.鸦片战争:(1)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2)英国走私鸦片和中国的禁烟运动;(3)鸦片战争的过程。

英国走私鸦片和中国的禁烟运动,是历年高考的重点;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鸦片战争的过程,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对“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应分别从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方面对比中国和欧美;对“英国走私鸦片和中国的禁烟运动”应分析鸦片走私的主要目的和虎门销烟的历史意义;对“鸦片战争的过程”应体现清政府的妥协和部分爱国将士和人民的英勇抵抗。

2.鸦片战争的影响:(1)《南京条约》及其附件、《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南京条约》及其附件、《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是历年高考的重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对“《南京条约》及其附件、《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应准确掌握其条款含义与影响;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应采用全面分析和辩证分析的观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3.第二次鸦片战争:(1)英法发动侵略战争;(2)《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3)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4)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是历年高考的重点;英法发动侵略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对“英法发动侵略战争”应重点分析战争背景、英法目的、战争性质,突出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地方傀儡政权;对“《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应注意识记其主要内容;对“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应联系《尼布楚条约》等与中俄关系相关的其它历史知识;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应突出分析“使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了”这一结论。

4.太平天国运动:(1)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2)金田起义和定都天京;(3)《天朝田亩制度》;(4)太平天国的全盛时期(提法改变);(5)《资政新篇》;(6)天京变乱与重建领导核心(2008、2009年考纲新增考点);(7)太平天国的防御战(2008、2009年考纲新增考点);(8)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金田起义和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是历年高考的重点;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太平天国的全盛时期、《资政新篇》,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天京变乱与重建领导核心、太平天国的防御战,是08年全国文综高考历史考纲的新增考点。对“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应分阶级(根本)、民族和天灾三方面;对“金田起义和定都天京”应重点分析拜上帝教,略述起义斗争经过;对“《天朝田亩制度》”应结合内容分析其革命性、空想性和落后性;对“太平天国的全盛时期”应联系具体方位明确北伐、西征、东征各自的战略任务和简单战况;对“《资政新篇》”主要是放在第一章第七节“新思想萌发”中复习;对“天京变乱与重建领导核心”应突出其内乱根源和重建后的领导核心成员;对“太平天国的防御战”应了解其局部取胜和整体受挫的状况;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应主要分析其主观、客观方面的败因和主要历史功绩。

5.新思想的萌发。

尽管考纲提得简单,但高考要求则准确而细致。本节内容中,新思想的萌发、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资政新篇》,是历年高考的重点;新思想萌发的原因,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对“新思想萌发的原因”应分思想文化专制、“经世致用”学风、船坚炮利惊醒三方面分析;对“新思想的萌发”应重点掌握林则徐、魏源、姚莹、徐继畲四人的主要贡献;对“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资政新篇》”应主要掌握其内容与评价。

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世纪60年代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期,也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时期。

(1)中外民族矛盾: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社会矛盾和革命任务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鸦片战争

(一)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背景)

1.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危机四伏(弱)(经济、政治、军事、外交)

2.世界: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强)(经济、政治、军事、外交)

(二)英国鸦片走私和中国禁烟运动(起因)

1.英国鸦片走私

(1)背景:在正当中英贸易中,中国长期处于出超(顺差)地位。(自然经济的排斥和闭关政策的限制)

(2)目的: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3)危害:银荒兵弱,严重危及清朝的封建统治。

2.中国禁烟运动

(1)措施:整顿海防;缉拿烟贩;收缴鸦片;虎门销烟(高潮)。

(2)意义:显示了中华民族抵抗外国侵略的坚强决心。

3.战争起因

(1)根本原因(必然性):英国资本主义发展需要更多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必然对外侵略。

(2)直接原因(偶然性):中国禁烟运动成为英国发动侵略战争的借口。

(三)鸦片战争的经过(过程)

1.侵略:爆发(1840年6月)—扩大(1841年)—结束(1842年8月)

2.反抗:

(1)人民群众自发反抗——三元里人民抗英

(2)部分将士英勇抵抗——爱国将领一览表

(四)中国战败原因(败因)

1.客观原因:英国综合国力强大。

2.主观原因:清王朝的腐朽落后。

3.根本原因:中国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无法抵抗新兴发展的资本主义。

历史教训:在资本主义迅速崛起的时代,“落后就要挨打”;要坚持改革开放;要与时俱进,主动适应世界潮流。

二.鸦片战争的影响

(一)第一批不平等条约

1.中英:《南京条约》及附件

(1)《南京条约》:割地、赔款、开口岸、关税协商(“本质意图”的争论,有的说是开口岸,有的说是关税协商,但更多的人倾向于关税协商)。

(2)《南京条约》附件:“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

①领事裁判权(“治外法权”)②片面最惠国待遇(“一体均沾”条款)

③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建立“租界”的法律依据)

2.中美:《望厦条约》:兵船巡查贸易,开医院建教堂。

3.中法:《黄埔条约》:天主教徒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清政府保护其教堂和坟地。

(二)鸦片战争的影响

1.战争性质

2.战争影响:(四个变化)

(1)社会性质变化:由独立自主的封建社会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社会矛盾变化: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变为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3)革命任务变化:由反封建统治变为既反本国封建主义又反外来资本主义侵略。

(4)思想文化变化(补充):中国人掀起“向西方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的新思想。

概念阐释与理解: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含义:“半殖民地”主要是指丧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独立自主权,“半封建”主要是指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二者都有政治,经济和文化内涵。中国由封建社会进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从鸦片地争开始的,结束于新中国成立,这是我国近代社会最基本的“国情”所在。

(2)理解:对此概念,既不能理解为一半是殖民地的,一半是封建的:也不能理解为政治上是殖民地,经济上是封建的。更不能理解为封建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并存的社会,正确理解应为不完全的封建社会和不完全的殖民地社会。

2.旧民主主义革命:它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反对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革命。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的79年,即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其中辛亥革命是比较完整意义上的一次旧民主主义革命。

三.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英法发动侵略战争(起因)

1.根本原因(目的):英法要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附:一鸦后输华商品滞销原因:自然经济抵制;不合中国人的习惯;买鸦片后购买力低。

2.借口:“亚罗”号事件与“马神甫事件”

3.实质: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性质)和扩大(危害)

4.帮凶:美(南北战争前夕)俄(克里米亚战败后)

5.联军委员会: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地方傀儡政权。(叶名琛“六不总督”;柏贵任原职)

(二)战争经过及相关条约(经过)

1.1856年10月袭击广州,战争爆发。

2.1857年联军组成,占领广州。

3.1858年占领天津,签订《天约》(中国与英、法、美、俄)

口诀一:公开自传(要)赔款。

口诀二:公使进北京;十处开口岸;长江自由行;内地游经传;赔款六百万。

口诀三:营(口)烟(台)汕(头),琼(州)台(湾)淡(水),长江镇南和九汉。

4.1859年借口换约,战争再起。

5.1860年10月,占领北京,签订《北约》(中国与英、法、俄),战争结束。

口诀一:准许华工天(约)天(津)陪(赔)酒(九)。

口诀二:承认天津开天津,九龙一区给英国,准许华工运出国,赔款一千八百万。

(三)沙俄侵占北方领土(插曲)

1.东北:爱妃(珲)北京,外黑里酷(库)约100万平方公里

2.西北:北、勘、改约50万平方公里

(四)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影响)

总体上:使中国社会半殖半封程度加深。

政治上:丧失领土主权,开始中外勾结。

经济上:侵略势力向内地,倾销掠夺难抵挡。

(2)国内阶级斗争:沉重的封建剥削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使中国南方爆发了波澜壮阔的太平天国运动。

四.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一)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

1.阶级矛盾:封建统治和剥削,导致阶级矛盾激化(根本原因)。

2.民族矛盾: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带来新的灾难。

3.自然灾害:自然灾害严重。

(二)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

1.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

(1)目的:推翻清朝的统治。

(2)理论来源: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农民的平均主义。

(3)主要主张:“皇上帝”是唯一真神;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号召群众共灭“阎罗妖”(清统治者)。

(4)意义:将农民要求平等自由的理想,通过宗教理论表达出来,有很大号召力。

2.冯云山组织拜上帝会

3.从起义到定都

(1)金田起义

(2)东乡称王

(3)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杨东萧西冯南韦北开为翼)

(4)北上转战(全州—冯云山;长沙—萧朝贵;武昌—攻克的第一座省会城市)

(5)定都天京(正式建立政权)

思考:怎样看待定都天京(南京)?

肯定:六朝古都,设施好;物产丰富,易筹粮;南北对峙,有声威。

否定:清廷喘息,易重来;清廷未灭,不彻底;固守天京,不机动。

(三)《天朝田亩制度》

1.内容

(1)核心: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

(2)土地分配:原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方法——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

(3)产品分配:原则——“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方法——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4)目的:建立“四同二无”的理想社会。

2.评价

(1)革命性:反映农民阶级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从秦末到明末;只有明末李自成起义才涉及“均田”)

(2)空想性:战争环境无法保证广泛实施;绝对平均分配产品无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3)落后性:它把小农经济作为理想目标,实际上没有超越自然经济范畴,不适应时代潮流。

(四)太平天国的全盛时期

1.形势:

要推翻清朝,必然北伐;要巩固大本营,必须西征;要充实经济力量,必须东征。

2.北伐:

(1)败因:孤军深入,给养和武器供应不足。

(2)意义:深入统治中心,牵制敌人兵力,为西征和东征创造条件。

3.西征:

(1)战场:安徽、湖北、湖南、江西

(2)对手:曾国藩的湘军(招老乡,秀才将,憨厚兵,长夫之制,帐棚之制)

(3)战役:湖口大捷

3.东征:

攻破江北大营,摧毁江南大营。

归纳:太平军早期斗争取胜原因:

(1)主观:领导团结;军纪严明;战术灵活;人民支持。

(2)客观:清军战斗力弱;中外反动势力暂未勾结。

五.太平天国后期的保卫战

(一)天京变乱

1.原因:

定都天京后,领导者腐朽思想日益滋长,领导集团内部矛盾尖锐。

2.经过:杨秀清逼封万岁;韦昌辉滥杀无辜;石达开负气出走。

3.性质:太天平国领导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4.根源: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决定了农民阶级的狭隘自私性。(能同患难不能共享福)

5.影响:

(1)对天国:元气大伤。(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2)对清朝:乘机反扑。

(二)重建领导核心

最高领袖仍然是天王洪秀全;英王陈玉成和忠王李秀成,负责军事指挥,领导后期防御战;干王洪仁玕,总理朝政,提出《资政新篇》。

(三)太平天国的防御战

1.陈李配合,以攻为守

(1)打垮江北大营;

(2)取得三河镇大捷;(李续宾部被全歼)

(3)攻破江南大营。(效法战国桂陵之战中的“围魏救赵”)

2.中外勾结,受挫收缩

(1)上海近郊遭联合进攻,退回苏州。(洋枪队领队:华尔—白齐文—奥加伦—戈登)

(2)安庆陷落,陈玉成被俘就义

3.天京陷落,惨遭失败。

归纳:西方列强对太平天国态度的变化:

(1)变化:伪装中立——参与镇压;

(2)原因:“中立”是借太平军给清政府施加压力;“镇压”是为了让清政府兑现侵华权益。

(3)实质:侵略目的相同,实施手段相反。

(四)太平天国的失败

1.天京陷落

(1)背景:统一指挥,分路围攻。(2)标志: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2.败因:

(1)主观:农民阶级的局限性。(革命纲领不实际,革命目的不明确,特权思想在膨胀,战略失误是北伐)

(2)客观: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联合绞杀太平天国。(如上海近郊战斗和天京陷落)

3.教训

(1)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2)农民革命必须要有先进阶级的领导和科学理论的指导。

4.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

5.功绩:(口诀:加双比发动)

(1)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与崩溃。

(2)既反封又反侵,打破了侵略者把中国殖民地化的企图。

(3)与以往农民战争相比,是几千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4)运动后期提出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5)推动了亚洲第一次民族解放运动高潮,共同打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

理解:

1.理解“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

(1)阶级局限:农民阶级在经济上是落后的小生产者,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在政治上提不出先进的纲领;在组织上无法克服宗派主义,无法保持内部团结。

(2)时代局限:处于中国半殖半封开始时代,中外两种反动势力同时存在并联合起来绞杀中国革命,反动势力异常强大。

2.为什么说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1)爆发原因复杂性:中外矛盾激化民族矛盾;天灾激化人祸。

(2)任务性质双重性:既反封又反侵;既是旧式农民战争又带有资本主义因素。

(3)斗争艺术先进性:有思想(拜上帝教)有组织(拜上帝会)有纲领(《制度》)。

(4)领导者的创新性:提出了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3)思想文化变化:鸦片战争中,英国坚船利炮,惊醒了“天朝上国”迷梦中的一部分先进中国人,他们开始“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之路。

六.新思想萌发

(一)新思想萌发原因

1.原因:

(1)封建专制统治使中国思想界“万马齐喑”;

(2)危机加深使有识之士开始面对社会现实;(民族危机出现和封建统治危机加深,地主阶级有识之士提出“经世致用”主张)

(3)鸦片战争使爱国分子寻求强国御侮之道。(鸦片战争中英国的坚船利炮使中国一些地主阶级爱国知识分子掀起“向西方学习”的热潮)

2.核心:向西方学习(目的:巩固清朝统治或天国政权)

3.内涵:时代新(半殖半封开始);内容新(学习西方先进科技)

(二)新思想的萌发——人物与贡献

1.林则徐:

(1)设译馆,广东成窗口;

(2)译西书,为抗英服务;

(3)仿战船,建海军,第一人,第一步。

2.魏源:

《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

(先明史地,后学技术)

3.姚莹与徐继畲:《康车酋纪行》;《瀛环志略》

历史认知:

1.新思想的特点和局限性:

(1)特点(见课本小字):鲜明的时代变化烙印;浓重的封建纲常色彩。

(2)局限性:仅仅认识到中国军事装备落后导致鸦片战争失败,还认识不到中国失败的根源是腐朽的封建制度。(只看到现象,没看到本质)

2.评价林则徐:

(1)功绩:禁烟;西学;治水;开荒。

(2)人格:公正廉明;大公无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苟利国家死生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3)局限:地主阶级人士,维护清朝统治。(赴广西镇压太平军途中,于广东潮州病死)

(三)新思想的深入——《资政新篇》

1.目的:振兴太平天国。

2.内容:(口诀)

(1)政治:法治新闻民选官;(2)经济:工商发明办保险;

(3)文教:学校医院和慈善,禁卖人口吸鸦片;

(4)外交:自由通商平等往,不准外人干内政。

3.评价:

(1)进步性: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寻求真理、救国救民的迫切愿望。

(2)局限性:它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没有反映农民当时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分土地),根本没有实行。

4.未能实行的原因:

(1)根本:当时中国自然经济刚开始解体,资本主义发展的必要条件(劳动力、资金、市场等)还不具备。

(2)客观:当时军事斗争异常紧张,缺乏搞建设的和平环境。

(3)主观:《新篇》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得不到太平天国广大将士的拥护。

比较:《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简要区别:

(1)背景:《制度》颁于强盛时,《新篇》提于衰落时。

(2)主张:《制度》主张土地私有产品公有;《新篇》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私有制。

(3)基础:《制度》群众基础较广。

(4)作用:《制度》推动革命作用较大。

(5)特点:《制度》反映农民斗争水平高;《新篇》顺应了时代潮流。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指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一个独立国家,夺取侵略权益,从政治上、经济上加以控制,使其国家主权遭到破坏,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成为虽有本国政府但主权已不完整的国家,这是历史的沉沦;半封建指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列强用武力打开一个封建国家的大门以后,凭借先进的生产力和夺取的侵略权益,输出商品和资本,掠夺原料,将这个封建国家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促使其封建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和资本主义因素发展,形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的一部分,这是历史的进步;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于鸦片战争,形成于《辛丑条约》的签订,结束于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2.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1)从原因上看: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从进程上看: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是英国军队,战火主要在东南沿海地区;英法联军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攻占了清政府统治的心脏天津和北京,破坏程度进一步扩大。

(3)从结果上看: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美法迫使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及附件、《望厦条约》、《黄埔条约》等,使中国众多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美俄等国强迫清政府《天津条约》、《瑷珲条约》、《北京条约》等,使中国丧失了更的主权和领土,中国半殖半封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了。

(4)从性质上看:两次鸦片战争都侵略性的资本主义殖民掠夺战争。

3.《天朝田亩制度》产生根源及评价

(1)产生根源:①社会根源: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身受双重压迫,清朝长期以来土地高度集中,广大农民无地、少地、负担沉重;②历史根源:“等贵贱、均贫富”一直是历代农民起义的奋斗目标,明末农民起义“均田免粮”的口号开始触及了封建社会的根本问题;③阶级根源:农民阶级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其纲领只能反映其迫切的现实愿望,追求平等、平均和小私有制基础上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2)评价认识(特点):①强烈的革命性:首先,它继承和发展了历史农民的斗争思想,明确主张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并形成系统的革命纲领,成为几千年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其次,它从各方面冲击了封建礼教和纲纪。②空想性:首先,平分土地在当时社会无法实现,只是小生产者的一种迫切愿望;其次,绝对平均分配的圣库制度违背了小生产者的阶级本性,无法实现也无法调动其积极性。③落后性:此纲领是指小农自然经济作为追求的理想化目标,实际上未超越封建主义的经济范畴;它主张小私有制,废除商品经济,不符合国际和国内经济发展规律和趋势。④从革命纲领上可以得出结论:太平天国军事上的胜利缺乏政治、经济和思想的牢固基础,不可能提出彻底改造封建社会的纲领,更不能阻止自身政权的封建化,革命的高潮中隐含着危机。

4.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局限性的主要表现

(1)阶级局限性的表现:①从经济上看,农民是分散的个体小生产者,目光短浅。②从政治上看,农民阶级不可能提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③从思想上看,农民阶级不能用科学的理论指导自己的行动,而是多用迷信的思想鼓动和组织群众。④从组织上看,农民阶级很难形成统一的、坚强的领导核心并保持领导集团内部的团结。

(2)时代局限性的表现: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中外反动势力的力量过于强大,是以往农民战争中未曾遇到的新情况。②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较晚,发展不充分,当时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未成熟到领导农民运动的程度,而没有先进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必然要失败。

5.《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主要区别

(1)产生的背景不同。《制度》是为巩固太平天国政权而颁布的革命纲领,此时太平天国正处于强盛时期。《新篇》是改革太平天国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方案,此时太平天国已处于衰落时期。

(2)有关社会经济的主张不同。《制度》以改变土地制度为中心,要建立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以绝对平均主义为分配原则的理想王国。《新篇》则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

(3)群众基础不同。《制度》是广大农民平等、平均的政治、经济要求的理想化,是最大限度满足农民阶级利益和要求的革命蓝图,群众基础广泛。《新篇》没有反映农民迫切的土地要求,不是农民战争的必然产物,缺乏群众基础。

(4)作用不同:《制度》有利于太平天国革命斗争的蓬勃发展。《新篇》未能实行。

(5)反映了同一时代的不同特点:《制度》的颁布标志着中国农民运动水平达到最高峰,但它违背了客观规律而无法实施。《新篇》反映了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救国道路的迫切愿望,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虽符合社会发展客观规律但脱离了现实斗争实际的需要。

6.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1)从资本主义发展角度分析

①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当时世界历史的主流,特别是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为其征服世界各地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力量。

②资本主义本身极具扩张性,它需要足够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这注定了它要征服世界。③英国具备成为侵略急先锋的条件: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军事实力强大,对外扩张愿望强烈,又有印度作为其在亚洲扩张的基地。

(2)从中国角度分析

①19世纪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主要表现有:最根本的落后是以腐朽的封建制度为代表的社会制度;最主要的落后是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标志的社会经济;最关键的落后是思想意识——“天朝上国”、“盲目排外”、“闭关锁国”、“重农抑商”。所有这些都必然造成国家管理、社会发展、民族素质的全面落后。这是近代中国遭受侵略并且屡屡失败的根源。

②中国面积广大,物产丰饶,是主要的原料产地,而且人口众多,市场潜力巨大。

由此可见,西方列强的工业文明与中国农业文明的交锋是必然的,而中国的落后造成了中国长期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

1.(2009年全国Ⅰ卷文综17)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A.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B.“天朝上国”规制收到冲击

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

B

不提“夷”字,这是外交礼仪的变化,故选B。

2.(2009年福建文综15)1873—1910年,我国农产品出口总值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促成这种趋势的因素不包括

A.列强对华经济掠夺加强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C.自然经济进一步发展D.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C

A、B两项很明显该包括,D项结合世界历史,表述正确,故选C。

3.(2009年重庆文综19)图7是外国侵略者在洗劫并焚毁圆明园时掠夺的文物的照片。法国佳士得公司于2009年2月25日将这两件文物公开拍卖,引起中国人民的愤慨。该文物被掠夺时在位的清朝皇帝是

A.道光帝B.咸丰帝

C.光绪帝D.宣统帝

B

圆明园文物被掠夺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发生于咸丰帝时期。

4.(2009年江苏历史5)“如果基督教国家参与镇压这场运动将是很悲哀的,因为起义者们抱着一种争取进步的激情和作全面改革的意向,……目前显得较可取的惟一政策,……避免与内战双方发生任何政府层面的瓜葛。”这则材料反映出

A.太平天国运动初期英国采取中立政策B.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避免介入

C.北伐战争时期英国奉行中立政策D.辛亥革命时期英国采用外交孤立政策

A

着重理解“起义者们抱着一种争取进步的激情和作全面改革的意向”是指太平天国运动初期没有对外国侵略者进行打击。

5.(2009广东文科基础22)马克思在评论鸦片战争时说,“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

A.“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指固守旧制度的清政府

B.“贱买贵卖的特权”说明英国侵华与鸦片无关

C.“对联式悲歌”是指中英两国在战争中两败俱伤

D.“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体现出人类的正义和道德

A

B项应为“有关”,C项“两败俱伤”错,D项“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是指发动侵略战争的英国。

6.(2009年北京文综37题第(2)小题)

历史现象之二:鸦片走私,白银外流

“近年以来,银价之贵,州县最受其亏。而银商因缘为奸,每于钱粮紧迫之时倍抬高价。州县亏空之由,与盐务之积疲,关税之短绌,均未必不由于此。要皆与偷漏出洋之弊有以致之也。”

——摘自《林则徐集奏稿》

(2)总结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上半期白银外流给国家和社会造成的弊端。(6分)简述清政府针对白银外流所采取的应对措施。(2分)

(2)弊端:州县征税困难,盐税和关税减少,造成国家财政危机;“银贵钱贱”造成农民纳税负担加重,激化了社会矛盾。措施:为遏制鸦片走私,清政府命令林则徐主持禁烟。

从国家财政和人民负担方面看白银外流的弊端,对应措施显然是禁烟运动。

一.易错知识点

1.鸦片战争爆发不是英国为维护商业秩序,而是为了掠夺原料和倾销商品;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不是军事准备,而是制度落后;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主要是消极危害,而不是积极促进。

2.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其政权已不是单纯的农民政权,而带有较多的封建性;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中,最主要的不是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而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3.“新”思想实际上主要是一部分先进的爱国知识分子对外国事物的新态度,它的积极意义不在引进了多少近代科技知识与技术,而在于对旧观念的冲击。

二.方法点拨

1.要联系世界潮流趋势,分析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必然性。

2.要纵向归纳不同时期地土地政策。

3.要善运用相关的哲学原理,分析本单元的历史现象:运用必然性和偶然性统一的原理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运用普遍联系的原理多角度分析鸦片战争的影响;运用总体与局部关系原理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运用多因一果原理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原因;运用辩证分析观点评价《天朝田亩制度》;运用主客观统一原理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运用普遍联系的原理多角度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功绩;运用辩证观点评价《资政新篇》。

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年)。

军事侵略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签订不平等条约(《南京》、《黄埔》、《望厦》、《天津》、《北京》、等)。

开放通商口岸(一鸦后五个、二鸦期间十一个)。

侵略结果取得许多特权(关税、司法、贸易、游历、传教、领海、内河航运等)。

割占中国领土(香港岛、九龙司、东北和西北地区150多万平方公里)。

进行经济侵略(走私鸦片、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贩卖华工等)。

对内政策:加紧搜刮人民、镇压农民起义。

清朝统治

对外政策:闭关、禁烟、反侵、妥协、勾结。

政治上:主权开始丧失,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变化。

社会变化经济上: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开始逐步解体。

革命上:肩负反侵略反封建双重革命任务,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文化上:继续“西学东渐”,出现学习西方的新思想。

政治上:建立与清对峙政权、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人民抗争军事上:建立太平军,北伐、西征、东征,进行后期防御战。

太平天国运动新特征:担负反侵略反封建双重任务;主张向西方学习。

考点一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背景)

(1)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危机四伏(弱)——经济上,经济仍占统治地位,土地高度集中在、、手里;政治上,从开始,清朝政治腐败日益暴露,矛盾激化;对外实行政策。

(2)世界: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强)——政治上已进入社会;经济上革命相继发展;外交上奉行政策,英国对、、、等国侵略,使这些地方成为侵略中国的前沿阵地。

2.英国鸦片走私和中国禁烟运动(起因)

(1)英国鸦片走私:①背景:在正当中英贸易中,中国长期处于超(顺差)地位。(中国顺差的原因是经济的排斥和政策的限制)②目的:。

③危害:银荒兵弱,严重危及。

(2)中国禁烟运动:①措施:;;;(高潮)。②意义: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坚强决心。

(3)战争起因:①根本原因:英国资本主义发展需要更多的和,必然对外侵略。②直接原因:成为英国发动侵略战争的借口。

3.鸦片战争的经过(过程)

(1)侵略战争:(1840年6月)—(1841年)—(1842年8月)

(2)反抗斗争:①人民群众自发反抗——人民抗英;②部分将士英勇抵抗——爱国将领一览表(牺牲将领中职位最高的是,属于少数民族的三位将领是、、)

4.中国战败原因(败因)

(1)客观原因:英国强大。(2)主观原因:的腐朽落后。

(3)根本原因:中国腐朽没落的主义无法抵抗新兴发展的主义。

考点二鸦片战争的影响

1.第一批不平等条约

(1)中英《南京条约》及附件——①《南京条约》:割给英国(破坏领土主权);赔款万银元;开、、、、为通商口岸(破坏贸易主权);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中国须国英国商定(破坏关税主权,本质意图)。②《南京条约》附件:“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权(“治外法权”,破坏司法主权);待遇(“一体均沾”条款);在通商口岸租赁、和的特权(建立“租界”的法律依据)。

(2)中美《望厦条约》新增条款:美国兵船可任意到中国各通商口岸“”;美国人有权在通商口岸开设、建立。

(3)中法《黄埔条约》新增条款:允许法国天主教徒在通商口岸;清政府保护其教堂和。

2.鸦片战争的影响

(1)战争性质:鸦片战争是资本主义的英国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一场战争。

(2)战争影响:(四个变化)

①社会性质变化:由独立自主的国家开始沦为社会。政治上,中国的、、、、等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经济上,中国经济逐步解体,中国市场被卷入。

②社会矛盾变化:由与的矛盾,变为与人民大众、外国资本主义与的矛盾。

③革命任务变化:由反对本国变为既反本国又反外来;成为中国19世纪世纪中期运动爆发的外部原因。

④思想文化变化(补充):中国人掀起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考点三第二次鸦片战争

1.英法发动侵略战争(起因)

(1)根本原因(目的):英法要进一步,扩大侵略权益。(附: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输华商品滞销原因:抵制;不合中国人的;买鸦片后购买力低)

(2)借口:事件与事件

(3)实质: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性质)和(危害)

(4)联军委员会: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政权。

2.战争经过及相关条约(经过)

(1)1856年月袭击广州,战争爆发。(2)1857年英法联军组成,占领。

(3)1858年占领天津,签订《条约》(中国与英、法、美、俄)——口诀一:公开自传(要)赔款。口诀二:公使进北京;十处开口岸;长江自由行;内地游经传;赔款六百万。口诀三:营(口)烟(台)汕(头),琼(州)台(湾)淡(水),长江镇南和九汉。

(4)1859年借口换约,战争再起。

(5)1860年月,占领北京,签订《北京条约》(中国与英、法、俄),战争结束。口诀一:准许华工天(约)天(津)陪(赔)酒(九)。口诀二:承认天津开天津,九龙一区给英国,准许华工运出国,赔款一千八百万。

3.沙俄侵占北方领土(插曲)

(1)东北: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割占以南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割占以东包括在内约40万平方公里领土;

(2)西北:中俄《北京条约》和1864年中俄《》割占中国以东以南44万多平方公里领土;中俄《》及以后的五个勘界议定书割占中国西北部7万多平方公里领土。

4.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影响)

(1)总体上:使中国社会的程度加深了。

(2)政治上: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中外反动势力开始。

(3)经济上: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并伸向,使中国难以抵挡其经济侵略。

考点四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1.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

(1)阶级矛盾:封建统治和剥削,导致激化(根本)。(2)民族矛盾: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带来新的灾难。(3)自然灾害:地区自然灾害严重。

2.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

(1)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①目的:。②理论来源:西方;中国儒家;农民的。③主要主张:“”是唯一真神;上帝面前;号召群众共灭“”(清统治者)。④意义:将农民要求的理想,通过宗教理论表达出来,有很大号召力。

(2)冯云山组织拜上帝会

(3)从起义到定都:①;②称王;③(初步建立政权);④北上转战(冯云山在牺牲;萧朝贵在牺牲;是太平军攻克的第一座省会城市);⑤(正式建立政权)。

3.《天朝田亩制度》

(1)内容:①核心:废除土地所有制②土地分配:原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方法——以为单位,不论男女,按和平分。③产品分配:原则——“天下人人不受私,”;方法——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④目的:建立“四同二无”的理想社会。

(2)评价:①革命性:反映农民阶级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②空想性:环境无法保证广泛实施;分配产品无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③落后性:它把作为理想目标,实际上没有超越范畴,不适应时代潮流。

4.太平天国的全盛时期

(1)形势:要,必须北伐;要巩固,必须西征;要充实,必须东征。

(2)北伐:①败因:孤军深入,供应不足。②意义:深入统治中心,牵制敌人兵力,为和创造条件。

(3)西征:①战场:安徽、、、江西;②对手:曾国藩的;③战役:湖口大捷。

(4)东征:攻破江北大营,摧毁江南大营,军事上达到时期。

考点五太平天国后期的保卫战

1.天京变乱

(1)原因:定都天京后,领导者逐渐减退,思想日益滋长,领导集团内部矛盾尖锐。(2)经过:逼封万岁;滥杀无辜;负气出走。(3)性质:太天平国领导集团内部的斗争。(4)根源:的分散性决定了农民阶级的。(5)影响:对天国——元气大伤(太平天国的转折点);对清朝:乘机反扑(重建两大营,再次围困)。

2.重建领导核心

最高领袖仍然是天王;英王和忠王,负责军事指挥,领导后期防御战;干王,总理朝政,提出《资政新篇》。

3.太平天国的防御战

(1)陈李配合,以攻为守:打垮江北大营;取得大捷;攻破江南大营(效法战国桂陵之战中的“”策略)。

(2)中外勾结,受挫收缩:近郊遭联合进攻,退回苏州。陷落,陈玉成被俘就义

4.太平天国的失败

(1),标志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2)败因:主观是的局限性(不实际,不明确,在膨胀,战略失误是);客观是勾结,联合绞杀太平天国。

(3)教训: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农民革命必须要有的领导和的指导。

(4)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反的农民革命战争。

(5)功绩(口诀:加双比发动):①加速了和整个的衰落与崩溃;②既反封又反侵,打破了侵略者把中国化的企图;③与以往农民战争相比,是几千来中国农民战争的;④运动后期提出第一个在中国的方案;⑤推动了亚洲第一次高潮,共同打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

考点六新思想的萌发

1.新思想萌发的原因

(1)原因:①封建专制统治使中国思想界“万马齐喑”(封建统治者极力提倡,的一些读书人绝口不谈政治);②危机加深使有识之士开始面对社会现实(出现和危机加深,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识之士开始面对社会现实,提倡“”主张,为新思想的萌发奠定了);③鸦片战争使爱国分子寻求强国御侮之道(鸦片战争中英国的使中国一些地主阶级爱国知识分子开始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2)核心:向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3)目的:巩固统治或政权。

2.新思想的萌发

(1)林则徐:①设译馆,使成为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窗口;②译西书(含《》和《》),为抗英斗争服务;③提出仿制西方战船,建设一支,是近代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的。

(2)魏源:编写《》,阐述“”主张,是当时介绍西方最详实的专着。

(3)林、魏向西方学习思想的影响:启迪着人们挣脱的牢笼,去重新,探索。

(4)姚莹与徐继畲:姚莹的《》尤其注意研究我国地区的情况,建议清政府注意提防国侵略这一地区的野心;徐继畲的《》完整地介绍了世界的情况。

3.新思想的深入——《资政新篇》(年,由提出)

(1)内容(口诀):①政治——法治新闻民选官;②经济——工商发明办保险;③文教——学校医院和慈善,禁卖人口吸鸦片;④外交:自由通商平等往,不准外人干内政。

(2)评价:①进步性: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的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寻求真理、的迫切愿望;②局限性:它不是实践的产物,没有反映农民当时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分),根本没有实行。

(3)未能实行的原因:①根本——当时中国自然经济刚开始解体,的必要条件(劳动力、资金、市场等)还不具备;②客观——当时异常紧张,缺乏搞建设的和平环境;③主观——《新篇》没有解决农民的问题,得不到太平天国广大将士的拥护。

考点一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背景)

(1)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皇室大官僚大地主乾隆后期阶级闭关锁国

(2)世界:资本主义工业殖民扩张印度缅甸阿富汗伊朗

2.英国鸦片走私和中国禁烟运动(起因)

(1)英国鸦片走私:出自然闭关锁国扭转对华贸易逆差清朝统治

(2)中国禁烟运动:整顿海防缉拿烟贩收缴鸦片虎门销烟反抗外国侵略

(3)战争起因:销售市场原料产地中国禁烟运动

3.鸦片战争的经过(过程)

(1)侵略战争:爆发扩大结束

(2)反抗斗争:三元里裕谦陈连升裕谦海龄

4.中国战败原因(败因)

(1)客观原因:综合国力(2)主观原因:中国封建制度

(3)根本原因:封建资本

考点二鸦片战争的影响

1.第一批不平等条约

(1)中英《南京条约》及附件——①《南京条约》:香港岛2100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关税税率领事裁判片面最惠国土地房屋永久居住

(2)中美《望厦条约》新增条款:巡查贸易医院教堂

(3)中法《黄埔条约》新增条款:自由传教坟地

2.鸦片战争的影响

(1)战争性质:侵略

(2)战争影响:(四个变化)

①社会性质变化:封建半殖民地半封建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自然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②社会矛盾变化: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封建主义中华民族

③革命任务变化:封建统治封建统治资本主义侵略太平天国

④思想文化变化(补充):先进科学技术

考点三第二次鸦片战争

1.英法发动侵略战争(起因)

(1)根本原因(目的):打开中国市场自然经济消费习惯

(2)借口:亚罗号马神甫

(3)实质:继续扩大

(4)联军委员会:地方傀儡

2.战争经过及相关条约(经过):10广州天津北京

3.沙俄侵占北方领土(插曲)

(1)东北:外兴安龄黑龙江乌苏里江库页岛

(2)西北:勘分西北界约记巴尔喀什湖改订条约

4.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影响):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公开勾结沿海各省内地

考点四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1.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阶级矛盾两广

2.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

(1)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推翻清朝的统治基督教教义大同思想平均主义皇上帝人人平等阎罗妖平等自由

(2)冯云山组织拜上帝会

(3)从起义到定都:金田起义东乡永安建制全州长沙武昌定都天京

3.《天朝田亩制度》

(1)内容:封建无处不均匀户人口年龄物物归上主圣库

(2)评价:思想结晶战争绝对平均小农经济自然经济

4.太平天国的全盛时期

(1)形势:推翻清朝统治天京革命大本营自己的经济力量

(2)北伐:给养和武器西征东征

(3)西征:湖北湖南湘军

(4)东征:全盛

考点五太平天国后期的保卫战

1.天京变乱:革命进取心腐朽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争夺权势小农经济狭隘自私由盛转衰天京

2.重建领导核心:洪秀全陈玉成李秀成洪仁玕

3.太平天国的防御战:三河镇围魏救赵上海近郊安庆

4.太平天国的失败

(1)天京的陷落

(2)败因:农民阶级革命纲领革命目的领导者封建特权思想北伐中外反动势力

(3)教训:农民阶级先进阶级科学理论

(4)性质:封建侵略

(5)功绩(口诀:加双比发动):清王朝封建制度迅速殖民地化最高峰发展资本主义民族解放运动

考点六新思想的萌发

1.新思想萌发的原因

(1)原因:民族危机封建统治经世致用思想基础船坚炮利

(2)核心:西方(3)目的:清朝太平天国

2.新思想的萌发

(1)林则徐:广东各国律例四洲志新式海军第一人

(2)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历史地理

(3)林、魏向西方学习思想的影响:闭关锁国认识世界救国之路

(4)姚莹与徐继畲:康輶纪行西藏英国瀛环志略各国的史地

3.新思想的深入——《资政新篇》:1859洪仁玕资本主义探索救国救民道路农民革命土地资本主义发展战争环境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