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夏商西周的社会经&n

小学品德社会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15

夏商西周的社会经&n。

课时教案总第02课时课题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教学目标(目的)识记夏商西周农业、手工业、商业概况;分析三代青铜器的不同点。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夏商西周的农业发展;商、西周的青铜制造业;夏商西周的交通。难点:对青铜时代的理解。备注教法:以归纳分析为主,以补充材料为辅。教学过程及板书要点特别提示:本节内容为2008年、2009年全国文综考纲历史部分的新增考试要求,在学习过程中要特别重视。。教学过程:第三节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一.农业和畜牧业

(一)农业(三代的主要经济部门)

1.农业发展原因:(1)生产工具的进步;(2)耕作技术的提高和农田水利发展;(3)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4)夏、商、西周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

2.农业发展表现:

(1)作物品种增多:后来习称的“五谷”(稻、黍、稷、麦、豆),商周时期都已种植,甲骨文和《诗经》也有记载。

(2)耕作技术提高: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骨、蚌所制,仅有极少量青铜农具。人们已懂得施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等。

(3)农田水利发展:井田制的沟洫系统,发展了田间引水和排水技术。

(二)畜牧业

商朝饲养的家畜很多。牲畜除食用外,还用于拉车的祭祀。

注意:

农业是夏、商、西周三代的主要经济部门,是王朝统治的经济基础。二.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

(一)青铜铸造业

1.地位与时代:青铜铸造是商和西周手工业的主要部门。夏、商、周三代被称为我国的“青铜时代”。

2,三代青铜铸造业概况

(1)夏朝:夏朝青铜器目前发现尚少

(2)商朝:商周是青铜时代的繁盛时期。商朝青铜产品主要供国王和贵族使用。

(3)西周:青铜产品日趋生活化,日用器具数量增多。

(二)其他手工业部门

1.玉器加工:商代玉器精美量多,安阳妇好墓玉器是其代表。

2.纺织业:西周已出现斜纹提花和刺绣技术。

3.陶瓷业:商和西周遗址里出现了原始瓷器。

4.漆的使用:中国是世界上用漆历史最悠久的国家。在原始社会河姆渡遗址,出土过红漆碗。周朝漆工艺大量用于车的制造。第页教学过程及板书要点知识拓展——青铜时代

是指以制造和使用青铜礼器、工具、用具、兵器为主的人类物质文化阶段,这种分期法主要用于考古学,介于新石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之间。我国的青铜时代历经夏、商、西周、春秋和战国,大约一千五百年。其中,商和西周是青铜器的繁盛时代。青铜是红铜、锡、铅的合金,熔点在700—900℃之间,比铁容易铸造,耐磨,化学性质比较稳定。三.商业、交通和城市

(一)商业与交通

1.交通工具: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撬。

2.人物与货币:商民善于经商,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商朝以贝作为货币。

3.道路与设施:从都城到全国有几条宽广的平坦大道;商周时,道路沿途设有旅舍,并建立了邮驿传递制度。

(二)城市

夏、商、西周的都城,既是全国政治、交通中心,也是早期国家机器发展、王权加强的表现。商朝都城已成为繁荣的商业都市。

注意:

我国“商人”名称的来历——商民善于经商,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本节归纳总结

夏、商、西周高度繁荣的文明,以农业为基础,以手工业发展,特别是青铜铸造为特征。青铜文明是夏、商、西周奴隶制时代的象征,是生产力水平的标志,也是科技艺术发展水平的标志。农业、手工业发展基础上必然是商业发展和城市的繁荣。高考例题

1.(2004江苏历史1)完整地说,我国的“青铜时代”应包括DA.夏、商B.商、周C.西周、春秋、战国D.夏、商、周2.(2007海南历史1)在殷墟贵族墓葬中发现了许多随葬的贝壳,甲骨文中也有如图1所示的带“贝”的文字。这说明D

A.贝用于占卜

B.贝用于祭祀

C.贝是装饰品

D.贝是货币

3.(2007海南历史2)西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制度,这表明当时的手工业和商业A

A.由官府控制B.不受官府的干预

C.存在官营和私营的区别D.以私营手工业和商业为主师生互动记录青铜铸造业商朝和西周是手工业主要部门的原因及其特点

(1)原因:“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礼器和兵器)。

(2)特点:①生产规模大,官府垄断、产品供王室贵族使用。②技术先进(开采、熔炼、制范、浇铸、修整等道工序)。③品种多,数量大(礼器、兵器、食器、酒器、水器)。④产品质量高(司母戊鼎、四羊方尊)。⑤铸有文字(铭文)。第页

扩展阅读

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帮助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章祖国历史的开篇

第三节 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教案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夏、商、西周的农业和畜牧业;商和西周的青铜制造业;商、西周的玉器加工业、纺织业、陶瓷业,漆的使用;夏、商、西周的商业、交通;夏、商、西周的都城。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对夏、商、西周社会经济分门别类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古代经济史的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2.通过认识夏、商、西周经济的特点,培养学生概括、把握我国奴隶社会经济状况的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夏、商、周三代的社会经济与政治更替、制度变化及辉煌文明之间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观察、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农业是夏、商、西周的主要经济部门,了解我国古代社会的特点。

2.商、西周是中国奴隶制经济的繁荣时期,了解我国历史文明之悠久。

3.商、西周手工业发达,尤以青铜制造为代表。商、周青铜器达到相当艺术水平,成为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象征。

4.夏、商、西周三代社会经济的继承发展,创造了辉煌的三代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教学要点

一、农业和畜牧业

1.夏、商、西周的农业2.商朝的畜牧业

二、青铜制造为代表的手工业

1.商、西周的青铜制造业2.玉器加工业、纺织业和陶瓷业3.漆的使用

三、商业、交通和城市

1.商业、交通2.夏、商、西周的都城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课用一课时完成。

本课的重点:夏、商、西周的农业发展;商、周的青铜制造业;夏、商、西周的交通。

本课的难点:对青铜时代的理解。

二、在讲述本节具体内容之前,先说明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在原始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有了巨大进步。人类经济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大为增加,表现为经济门类增加,生产技术提高,社会生活进步。本节是中国古代史的第一个经济史专题,通过分门别类的学习来把握这一历史阶段社会经济的总体情况。

三、“农业和畜牧业”一目,应讲明如下问题:

1.夏、商、西周农业的发展。

教材从两个方面说明农业发展的原因:第一,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这既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也说明农业生产对王朝统治的重要性。第二,农业生产主要采取集体耕作方式,这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量的增加。

关于农业生产发展的表现,可以从三个方面说明:第一,农作物品种增多。到西周时期,农作物品种已有“五谷”“百谷”之说,主要种类有黍、稷、禾、麦、麻、菽、豆、稻、糜、芑和粱等。第二,耕作技术的提高。人们已懂得施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等。《诗经》中关于西周农业丰收的记载是农业发展的写照。第三,农田水利的发展。井田制的沟洫系统,发展了田间排水和引水的技术,有利于农田灌溉和抗击水旱灾害。

总而言之,农业是三代的主要经济部门,是王朝统治的经济基础。

2.商朝的畜牧业。商朝时饲养的家畜很多。殷墟曾发掘出不少牛、羊、马、豕等遗骸。甲骨卜辞中有大量杀牲的记载。商代的养马业比较发达,商王常乘马车狩猎,还向诸方国部落征收马匹。

四、“青铜制造为代表的手工业”一目,需要讲明如下问题:

1.青铜制造业是本目的重点。从使用石器、木器到制造青铜器是人类社会生产发展史上的飞跃。夏代的青铜制造已有一定水平。商周是青铜器的繁盛时代,青铜器的数量、种类之多都是空前绝后的,这是三代之所以称“青铜时代”的主要依据。其表现为:第一,生产规模大,技术水平高。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小字,讲明:制造青铜器要解决矿石开采、熔炼铜料、铜锡铅合金比例、熔炉、坩埚等一系列技术问题,要经过制模、翻范、浇铸、修整等复杂工序,商代的青铜制造业在这些方面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司母戊鼎的铸造便是明证。西周时期铸造青铜器范围扩大,铸铜作坊已有明显分工,有的专铸礼器,有的专铸车马器,有的专造兵器,等等。第二,生产数量大,品种多,价值高。商代青铜器仅殷墟一地出土的就已达数千件。西周时期的数量比商代更多。殷墟出土的青铜器以礼器为主,礼器中包括酒器、蒸煮器、盛食器、洗濯器等等。除礼器以外,还有大量兵器以及一些生产工具等。西周青铜器在以上品种基础上,有大量的手工工具、生活用具、车马器等。这些青铜器,器形多样,造型美观,纹饰精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总之,青铜器成为上古华夏文明的典型代表。

2.玉器加工、纺织业、陶瓷业及漆的使用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加以说明,不必展开。目的在于使学生对三代手工业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五、“商业交通和城市”一目,需要讲明两个问题:

1.商业交通:商业发展与交通密切相关,交通是本目的重点。夏代的交通工具有很大发展。《左传》记载,夏代有专司车辆制造的“车正”名奚仲,大禹曾开九道,这都从某种程度表明交通的发展。商朝人善于经商,活动范围更广。《易经》记商人以牛马驾车,载货物到很远的地方。商王朝已经有几条通向四方的大道。周王朝在商的基础上,在平原地区修有几条通向边疆的主干道。周王朝对道路的维护和管理已经有了较为系统完善的措施,设有不少与交通道路有关的官员。交通的发展促进和反映了商业的发展,增进了各地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

2.夏、商、西周的都城,主要点明它是全国的政治、交通中心,也是早期国家机器发展、王权加强的表现。

六、建议小结:生产力发展是一切社会变革发展的原动力,在人类由野蛮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同样如此。本节承上启下,夏、商、西周社会经济的进步,促进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构成中国奴隶制社会的典型特征,是辉煌灿烂的三代文明的物质基础。

《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教学反思


《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教学反思

从书本内容上看本节内容教少,内容少意味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少,老师的教学任务轻;第二,教学任务轻,那么老师可以发挥的空间大,更能体现老师的个性和考察老师的知识储备状况充分展示教师的才华与价值趋向的引导作用。如何上好这节课我心理很没有谱,如何进行教材的取舍足够我头疼,迅速搜寻有关本节的知识储备,理清头绪,决定从经济的发展所经历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三个阶段来引入新课,在导入的同时,顺便复习了知识经济的相关内容。新课导入后,引导学生分析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发展的基本部门,农业,手工业,商业三大经济部门,让学生充分明白本节的大致框架结构,有了框架然后在慢慢补充内容使本节内容有血有肉。

第一部分农业与牧业,强调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引发学生思考农业和牧业,农业和手工业,农业与商业的三次社会大分工。从农业发展的基本要素,农作物,生产工具,生产方式,生产技术几个方面来看夏商周的农业发展,其中农作物种类发展状况中,五谷是一个很值得讲的问题,古人讲一个人的堕落说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现在中学生,能分五谷的又有多少,时代使然,无谷不分,照做社会栋梁。社稷当讲,作为“五谷之首”的稷,有必要认真分解,分析“江山社稷”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小字部分,作为统治者的夏商周统治者为何重视农业生产,农业作为,使学生得出农业是夏商周的最主要的经济部门。牧业从农业的分离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就已经开始,到这个时期对动物的驯养,进一步发展,今天我们常见的禽畜都一定的出现,那么为什么要驯化家畜呢?家畜的功用和分类,人类活动的目的性和生存的必要性。家畜的驯养实质是人类改造自然能力提高的一种体现。

夏商西周的社会救济教案


夏商西周的社会救济(教案)

此考点在复习时要注意归纳青铜时代的特征以及夏、商、西周经济发展的特点。

知识点1农业和畜牧业

(1)地位:三代主要经济部门。

(2)农业经济发展的原因主要有:第一类归纳,完全按照教材的内容分布依次找出农作物品种增加;耕作技术和农田水利有了较大发展;统治者的重视;工具改进(如木、石、骨、蚌及少量青铜农具);奴隶的集体耕种;粪肥的施用;人民的辛勤劳动。

第二类归纳:①农业是政治统治的基础,是君王恣意淫乐的物质保障,三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农业。②奴隶制生产方式的确立是促进三代生产力发展的最根本的因素。③三代奴隶的辛勤耕作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3)表现:①农业:农作物品种已经有“五谷”(商周时期);耕作技术进步,采用集体耕作方式,懂得施用粪肥、草木灰、绿肥等;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古代社会经济的原因和表现有时是重叠的)

②畜牧业:占有重要地位,家畜多(食用外加拉车和祭祀)

知识点2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

A、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的主要部门;商周进入繁荣时期;生产规模大,集中于王都;产品趋向生活化,日用器具数量增多;代表器物:司母戊大方鼎、商代人面纹方鼎(教材彩色插图第一页第2图)、四羊方尊(新课标)等。

三代青铜器生产的主要情况和特点

①生产规模大,组织为“作坊”,集中在王都,由官府垄断。②技术精湛,铸造要经过开采、熔炼、搭配三种金属比例、制范、浇铸、修整等多道工序,环环相扣,反映出当时出色的分工组织和冶炼技术,奠定了我国在世界冶金史上的崇高地位。③品种多,数量大,按用途可分为礼器、兵器、食器、酒器、水器、工具、乐器、车马器等,商王妃妇好的大墓,出土了四百多件精美的青铜器。④产品质量高,迄今发现的最具有代表性的青铜作品,一是司母戊鼎,为现今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重八百三十多公斤,另一是四羊方尊,造型奇美,是价值连城的珍宝。⑤商周青铜器上的文字被称为“金文”,比甲骨文更先进,是研究商周文明的重要依据;青铜器上精美的花纹也极具观赏和研究价值。(观赏和研究价值)

B、商周玉器加工和纺织业的大发展:如商代玉器雕刻精美,数量多,可以安阳妇好墓的出土玉器量(七百多件)说明。纺织业方面有斜纹提花织物、刺绣。

C、陶瓷业:出现的原始陶器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

D、漆器制造:用漆历史最悠久、漆工艺大量用于车的制造和装饰。

知识点3商业、交通和城市

A、交通:工具有“车、船、撬”;宽广的大道直通镐京;邮递传驿制度。

B、商业:“商人”源于商朝、以贝为货币。

C、城市:都城是全国政治、交通中心、街道整齐宽广。

试析夏、商、西周经济发展的特点。

[答案](1)三代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部门,奴隶制经济相当发达,如考古发掘出的商代石制家具,常有成百上千。奴隶被迫集体劳动,在一块田地上同时耕作的奴隶有上千人。(2)具有较高的手工业水平,如青铜工艺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司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三星堆的大型青铜雕像,都是青铜器的精品。(3)商业、交通和城市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统一,使三代成为世界著名的奴隶制大国。(4)三代经济发展有明显的继承关系,都源于前代基础,又超越了前代发展水平。

1、(2007广东单1.)下列选项中,能反映商朝农耕生产的是C

2、(2007上海历史)18.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据此可以推断①我国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②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④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

A.①③B.①②③C.②④D.①②④

3、(07海南历)2.西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制度,这表明当时的手工业和商业

A.由官府控制B.不受官府的干预

C.存在官营和私营的区别D.以私营手工业和商业为主

4、(2009年江苏历史1)“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其中所说的“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转,主要因为它是D

A.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B.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C.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D.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

夏商西周的文化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高中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关于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夏商西周的文化》,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章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

第四节夏、商、西周的文化

教案

教学目标

(一)掌握知识甲骨文和金文;夏商历法成就,夏商天文记录;商周医药学、生物学与地理学;《尚书》,《周易》;商周雕塑和青铜铸造艺术。

(二)发展能力1.利用因特网进行研究性,收集处理相关信息,并制作成演示文稿。(发展信息处理、表达能力)2.建立夏、商、西周三代文化成就知识结构。(发展综合归纳概括能力)3.依据相关资料,运用有关原理对夏、商、西周三代文化成就进行评价。(发展评价问题能力)4.分析夏、商、西周三代文化勃兴的原因及政治、经济、文化三者的相互关系。(发展分析问题的能力)(三)陶冶品德1.通过了解夏、商、西周三代历史文化内容,以及古代中国人对世界历史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激发学生对先民智慧和劳动的崇高敬意,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增进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从而逐渐形成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2.夏、商、西周青铜时代文化成就,为铁器时代社会的进步创造了条件,为后世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奠定了基础。树立历史继承发展的观点和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之一的观点。3.通过了解《周易》的哲学思想,纠正它是纯粹卜筮之书的认识,使学生形成辨证对待古代文化典籍的态度。4.开展研究性学习,形成互助、合作学习态度。形成科学精神(探索、怀疑、实证、理性)和人文精神(理解、沟通、关怀)。

二、重难点1.重点:甲骨文与甲骨文的史料价值、夏商天文历法成就与历史地位、商周雕塑和青铜铸造艺术的发展。2.难点:夏、商、西周三代文明繁荣的原因、《周易》的哲学思想与评价、对文献资料的理解及对考古发掘材料的运用。

三、教学手段及教具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及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

四、学法指导1.运用研究性学习方法获取知识、发展能力、陶冶品德。2.运用列表法归纳概括文化成就。3.运用文物(实物)认识三代文化。

五、教学流程

六、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

教师准备

1.按目划分研究课题,确定学习小组。

2.向学生提供相关网站。

3.提出具体的学习要求。

学生活动

1.学生分组合作,收集资料。

2.撰写研究报告。

3.制作演示文稿。

演示文稿:一要图文并茂,充分运用实物说明;二内容既要能比较全面说明问题,又能简明扼要。

基础知识学习

1.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2.组织学生上台演示汇报研究成果。

3.组织学生质疑。

教师活动

1.学生上台演示汇报。

2.回答同学们的提问。汇报的内容以介绍性、说明性内容为主,时间控制在5-10分钟。

阶段小结

1.进行必要补充归纳基础知识,指出重点知识。

1.学生落实基本知识。解决难点,明确重点。

课堂讨论(教学拓展)

1.提供讨论的问题。

2.组织讨论。

1.学生展开讨论,发表见解,解决问题。问题可以围绕“三代文化特点、勃兴的原因、历史地位及影响等”组织。

课堂小结:

1.师生共同完成本节知识结构。

1.师生共同完成本节知识结构。

作业:

1.基础知识练习。

2.自由选做:《周易》是科学还是伪科学?

1.完成作业。2.自由选做。

附一、知识结构①现今世界上广泛使用的惟一古老文字②约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至奴隶社会早期,到商朝的甲骨文已较成熟。发现:清末,殷墟(今河南安阳)。已出土15万片以上。①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是商朝占卜的记录,事涉祭祀、战争、渔猎、农事等。②已具“六书”构字规律,与今汉字基本相同。意义:商朝时中原地区文明的标志之一,丰富了商代历史和古文字的研究资料。释名: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又称“钟鼎文”“铭文”。内容:商朝青铜器上文字很少,西周有长篇,记录分封、祭祀、战争等重大政治活动。①夏历《夏小正》有各个月的物候、天象、气象和农事等内容。②干支纪日法是商朝历法最大成就,它是世界延续至今的最长的纪日方法。③夏朝有关史料和商甲骨文保留了我国日食、月食的最早记录。①甲骨文中所见疾病数十种,包括眼、耳、口腔、肠胃等各种分科。②商代遗址中出土了作针灸用的石砭镰等医疗用具。生物学和地理学:甲骨文中有许多动植物名称,《周易》首提“地理”。地位:我国最早的官方史书。内容:汇编三代的历史文献和传说资料,含更古时代的史事记录。①讲述了许多阴阳矛盾关系,反映了古人的朴素辩证思想。②“天行键,君子以自强不息”等观点对中华民族精神和个人修养规范的形成有积极意义。③是我国最古的占卜用书,含有若干迷信内容。①早期就出现平雕和浮雕两种技术,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是代表。②广汉三星堆大型青铜铸像是青铜造型艺术的杰作。西周:青铜器的最大特色是有大量铭文出现。附二、夏商西周主要科技成就一览表类别朝代成就

历法夏《夏小正》记载有一年中的物候、天象知识

商使用干支纪日法

天文夏商世界上最早的日月食记录

医药商甲骨文中有数十种疾病记载、石砭镰用于治病

生物商甲骨文中的许多动植物名称

地理西周《周易》最早提出“地理”名称

环保西周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