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2012届高考历史考点备考复习: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高中历史复习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12

2012届高考历史考点备考复习: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作为高中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使高中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您知道高中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2012届高考历史考点备考复习: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2012届高考历史考点备考复习: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一、教学目标
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1)知道报刊、影视发展的基本史实。
(2)了解互联网的发展概况,尝试通过短短的十几年的迅速发展来了解今天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
(1)搜集图片、文字资料、编写自己所了解的报刊、影视或互联网发展史。
(2)观看不同时期的一些优秀的影视作品,加深对社会变迁的了解。
(3)组织不同小组制作相关教学题材的网页。
通过报刊发展的状况,认识到中国社会的舆论环境逐渐改善,推动了中国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今天中国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在给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起到了一定消极的影响。作为一名中学生,应当正确的面对网络的诱惑。
二、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报刊、影视发展的状况。
难点:中国社会飞速发展对互联网的影响。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中国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发展历程。知道了现代社会里科学技术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便利。除此之外,大众传播媒介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中国的大众传播媒介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一课。
讲授新课
(一)大众报业的发展(板书)
1、历史渊源:(板书)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报纸的国家之一,发行于公元887年的唐代《邸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报纸。
2、大众报业出现原因:(板书)
(问)大众报业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答:(1)进入19世纪,单一的官方报纸与落后的办报方式越来越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社会呼唤着适合普通民众阅读需求的大众报纸的产生。
(2)西人办报潮流的推动。
[合作探究]如何评价西人办报?
3、过程:(板书)
(问)中国报业发展的历程?
答:(1)1873年,在汉口出版的《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2)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
4、通俗性报刊特点:(板书)
(问)同学们,你们一般情况下会看什么报刊呢?
答:通俗性报刊。
(问)那么,通俗性报刊有哪些特点呢?
答:(1)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取材世俗,运笔浅显,满足了市民消遣娱乐的需要。(2)根据的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按戏曲、电影、体育、生活、文艺、娱乐等类别实现了专门分工,读者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购买相应的报纸。
[第二课堂]
1、《昭文新报》:1873年艾小梅、汉口创办,中国人创办的最早的中文报纸。
2、中外纪闻》:京师强学会的机关报,维新派的重要舆论机关,其前身是《万国公报》,由梁启超,任大燮任主编,是中国资产阶级政党的报刊的萌芽。该报的出版使广大官员和知识分子“渐知新法之益”,为改良派政治团体的建立和改良运动的进一步开展创造了有力条件。1896年元月20日停刊。《中外纪闻》特点:(1)刊登外文报纸,外文电讯的译文。(2)介绍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情况和自然科学知识,也评论中西方社会的得失,宣传中国应该向西方学习。
3、《强学报》:上海强学会的机关报。维新派南方的代表。
4《时务报》:1896年在上海创办,梁启超任总编辑。维新派最重要的舆论阵地。是旬刊,以“域外报译”为主,同时开设言论栏目。主要宣传进化论,倡导学校废科举,设议院兴民权,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揭露帝国主义罪行,呼吁捍卫民族独立,该报在具有资产阶级倾向的士大夫知识分子和统治阶级中的爱国分子中引起了很大影响。该报是当时发行量最高,影响最大的国人报刊。
(二)广播影视的普及(板书)
(问)本框题,广播影视主要包括了哪几个内容?
答:广播、电影、电视。
(做一做)请同学们看书,并将书本上有关广播、电影、电视的“第一”画出来,并画出对应的时间和地点。
1、广播(板书)
(1)产生:20世纪20年代初。
(2)第一座广播台:1923年1月23日,由英美报商创办的“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台”在上海正式开播。
(3)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1926年6月1日,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正式开播。
(4)中国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1927年3月,上海新新公司开办。
(5)中国第一座全国性广播电台:1928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筹备的中央广播电台在南京开播。
2、电影(板书)
(1)发展:①第一次电影放映:1896年8月,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具有真、奇、活等特点。
②民国时期,国产电影获得了快速发展。
(2)优秀影片:①20世纪二三十年代:《孤儿救祖记》、《火烧红莲寺》、《姊妹花》、《渔光曲》
②抗战结束后:《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松花江上》、《小城之春》、《万家灯火》、《三毛流浪记》等。
(3)发展特点:
(问)电影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答:电影在中国的放映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进口片到国产片的发展阶段。
3、电视(板书)
(1)问世:20世纪30年代
(2)发展过程:①中国第一家电视台: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
②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更名为中央电视台。
③到1978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了自己的电视台。
(3)现状(特点):中国已经建成了从中央到地方、从对内到对外的多系列、多层次、多语种、多形态的广播电视传播网络,电视节目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民众的文化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
(三)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板书)
1、原因:(板书)
当今社会正在经历着由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巨变。
2、出现:(板书)
1993年,中国的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
3、互联网应用的事例:(板书)
(问)同学们,你们平时一定会上网。那么,请你们说说互联网到底能做些什么?
答:如网上购物、网络办公、网络教学、电子信箱、电子报刊、网络游戏等。
4、影响:(板书)
(讨论)想想互联网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答:(1)互联网目前已分布于社会的各个领域。
(2)互联网在改变单调的政治生活的同时,也在构筑新型的家庭经济生活。
(3)网络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日趋广泛。
(4)互联网正在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同时也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
你如何抵制网络的不良诱惑?
阅读下列图片:
图一图二
请回答:(1)图一所示传媒方式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是发行于887年的唐代的邸报。开创国人办报先例的是1873年在汉口出版的《昭文新报》。
(2)图二所示传播媒介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的中国(国家)。这种传播媒介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怎样的历程?
答:(1)产生:20世纪20年代初。
(2)第一座广播台:1923年1月23日,由英美报商创办的“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台”在上海正式开播。
(3)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1926年6月1日,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正式开播。
(4)中国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1927年3月,上海新新公司开办。
(5)中国第一座全国性广播电台:1928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筹备的中央广播电台在南京开播。知识结构
大众报纸的发展方便信息交流
广播影视的普及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互联网的发展促进经济发展
五、学案
1、下列报刊能证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报纸的国家之一的是()
A、《邸报》B、《昭文新报》C、《中外纪闻》D、《民报》
2、中国近内第一座广播电台的创办者和创办时间是()
A、英美报商;1920年11月B、俄英报商;1923年1月
C、英美报商;1923年1月D、俄英报商;1920年11月
3、中国人自办第一座广播电台是在()
A、上海B、天津C、北京D、哈尔滨
4、中国电视事业起步的标志是()
A、北京电视台试播B、中央电视台成立
C、多系列、多层次的广播电视传播网络建立
D、各省地方电视台的纷纷建立
5、中国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是在()
A、1992年B、1993年C、1994年D、1995年
6、下列不属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拍摄的影片是()
A、《渔光曲》B、《姊妹花》C、《火烧红莲寺》D、《一江春水向东流》
7、能够说明当今社会正经历着由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转变的是()
A、电子计算机的发明B、电话的普及
C、互联网走进人们的生活D、电影已成为民众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
8、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市民不能做的事情是()
A、收听广播,关心国家大事B、订阅一些报刊
C、周末到电影院放松心情D、晚上打开电视看看新闻
六、教学反思

扩展阅读

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帮助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课标要求: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搜集图片、文字资料、编写自己所了解的报刊、影视发展史。观看不同时期的一些优秀影视作品,知道报刊、影视发展的基本史实。通过亲身感受网络,了解互联网的发展概况,认识这些大众传媒方式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组织不同小组制作相关教学题材的网页,或者上网发送一封E-mail或者撰写小习作《我与网络》,开阔学生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在给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起到了一定消极的影响,作为一名中学生,应当正确的认识网络,科学使用网络。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难点: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建议:
设置课前思考题:古代的大众传播媒介都有什么?近代以来中国大众传播媒介有哪些变化和发展?报刊、影视、互联网作为大众传媒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分别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各有什么样的利弊?你认为目前什么方式是人们使用最多的传媒方式?
通过观看老电影和使用E-mail的实践等活动,加深对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等大众传媒方式的感性认识,并正确对待各自的利弊,尤其对互联网,在肯定它对人们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要对其弊端有充分的认识和警惕。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探究学习:以“网络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有朋自网上来,不亦……”或者《我与网络》为题,写一篇小文章,要反映出青少年使用网络的现状,并能表达出自己对网络的看法。
实践活动:设计一张表格,调查你的同学,使用网络的情况,写一份调查报告,并根据你的调查给同学们提几点关于使用网络的意见和建议。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教案


专题4.3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教案

概述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逐渐普及的史实

发展状况

报刊

(1)19世纪40年代开始,在华传教士兴起一股办报热潮,中国出现近代报刊,1872年创刊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2)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的《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3)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影响较大的有《中外纪闻》、《时务报》、《国闻报》等,通俗性报刊受到民众的欢迎。(4)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新青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都成为有力的思想宣传武器。

广播

(1)近代广播事业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1923年,由英美报商创办的“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台”在上海开播,中国境内第一批广播电台均由外国人开办。(2)1926年,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正式开播,上海新新公司开办了中国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3)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筹备的中央广播电台在南京开播,这是近代中国第一座全国性的广播电台。

电影

(1)19世纪末电影传入中国。1896年,上海放映了“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放电影。电影在中国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进口片到国产片的发展历程。(2)《定军山》(1905年)是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歌女红牡丹》(1931年)是第一步有声电影;《渔光曲》首次获得国际大奖的影片(1935年莫斯科国际电影节);电影《风云儿女》插曲《义勇军进行曲》后来成为国歌。(3)新中国成立后,反映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的题材纷纷搬上银幕。(4)改革开放后,电影走向一个辉煌时代。

电视

(1)1958年5月,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1978年改名为中央电视台。(2)改革开放以来,电视逐渐普及,使人民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互联网

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中国在1994年正式接入互联网。我国的互联网事业起步虽晚,但发展速度却是一日千里,发展态势呈现出后发者的跳跃式特征。

一、分析报刊、影视、互联网的特点、作用及其影响

报纸

影视

互联网

在广播电视出现前,报纸一直是时效性最强的新闻媒介,是人们了解国内国际大事最快捷的渠道。

电影作为信息传播媒介的时效性并不强,但制作比较精良,画面比较清晰。

互联网集报纸、广播和电视三者的优势于一体,通过网络发布的信息可以是多种传播符号的组合,文字、图像、声音兼备,还能模拟三维动态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报纸除了具有报道新闻的功能外,在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实行舆论监督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能让观众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充分的视觉和听觉享受;电影奇妙的教化功能,能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情感参与和情感体验,其特殊的效果是其他媒介所无法比拟的。

用户可以从网上查询资料、浏览新闻、看电影、看电视、听音乐,其他媒介能办到的事,互联网都能办到,而且费用低廉。互联网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使信息的即时反馈得以实现。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更加主动、更加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最主要的任务是通过新闻事业影响人们政治生活,其次是影响人们经济生活和文化娱乐生活。以报道、记录、宣传、批判、形成舆论为内容的新闻事业的功能,是报刊的主要任务。它满足知识届“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欲望,对人们,尤其是知识界的政治生活有重大影响。后来,报刊上开始登载商业广告、娱乐信息,而且比重日益增大,但新闻活动仍被人们认为是报刊的主要特征。

最主要的任务是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其次是影响人们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影视总是带有政治导向的,影响着人们的政治生活;但其主要任务是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消磨闲暇时光,发散剩余能量,转换情绪,获得休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影视中夹带大量商业广告,甚至出现电视商场的专题节目,引导人们消费,它对人们经济生活的影响日益增大。

积极方面:(1)促使知识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其不但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部门,而且创造的社会财富占据了国民生产总值的相当大的部分;命名知识产权的保护得到空前的重视,对劳动者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的要求也逐渐提高;知识对社会经济的作用日益加强,促使了传统产业不断得到更新改造。(2)工作和生活方式的革命:人们的工作方式不仅突破了空间限制,而且提高了效率,增加了乐趣;人们的生活方式更加丰富多彩,社会交往方式也发生了变化。(3)教育和学习方式的革命:互联网不仅使传统的学校教育更加完善,而且使远程教育成为可能,从而引发了一场教育和学习的革命。(4)思维方式的变化: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对生产、生活、社会交往的形式等多方面的认识发生变化,从而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消极方面:(1)互联网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构成潜在威胁。(2)互联网使许多青少年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脱离现实,也使一些青少年荒废学业。(3)互联网中的不良信息和网络犯罪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构成危害和威胁。

二、近现代以来中国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

变化

时间

历史背景

变化表现

第一次

鸦片战争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货”大量涌入。

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区,人民的生活与以前相比,发生显著变化。

第二次

辛亥革命

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旧的风俗习惯受到极大冲击,人们的精神生活发生很大变化。

第三次

新中国

成立

新中国的建立,政府的强制运动。

一些社会丑恶现象消失。物质生活出现平均主义,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精神面貌发生很大变化。

第四次

改革开放

经济快速发展,政治环境日趋宽松。

人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1.课前思考:古代的大众传播媒介都有什么?近代以来中国大众传播媒介有哪些变化和发展?报刊、影视、互联网作为大众传媒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分别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各有什么样的利弊?你认为目前什么方式是人们使用最多的传媒方式?2.通过观看老电影和使用E-mail的实践等活动,加深对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等大众传媒方式的感性认识,并正确对待各自的利弊,尤其对互联网,在肯定它对人们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要对其弊端有充分的认识和警惕。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3.以“网络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有朋自网上来,不亦……”或者《我与网络》为题,写一篇小文章,要反映出青少年使用网络的现状,并能表达出自己对网络的看法。4.设计一张表格,调查学生使用网络的情况,写一份调查报告,并根据自己的调查给同学们提几点关于使用网络的意见和建议。

袁牧之──隐身幕后的“电影天才”

袁牧之是30年代影坛上十分特殊的一个。他是优秀的演员,更是杰出的编导,他的戏剧表演更胜于电影,他有“千面人”之称,更被盛赞为“电影天才”,但袁牧之为人却十分低调,台前的风光他不留连,反而隐身幕后,创造出了一部又一部经典之作。1934年,袁牧之写出他的第一部电影剧本《桃李劫》,并由自己主演,此片成为“五四”以来最优秀的影片之一。接着他又在《风云儿女》中扮演了主人公,一个由沉沦到觉醒、最后走上抗战前线的青年辛白华。同年10月,他自编、自导、自演了中国第一部音乐喜剧片《都市风光》。1937年,袁牧之编导了以上海社会底层的生活为题材的影片《马路天使》,轰动整个影坛,被誉为“中国影坛上的一朵奇葩”。这也是他导演的最后一部作品。1938年秋,在成功出演《八百壮士》之后,袁牧之从武汉辗转到达延安,同行的是陈波儿、他的搭档吴印咸以及荷兰导演伊文思留下的一台35毫米摄影机。就是这些被袁牧之带到根据地的人和机器,成就了人民电影事业的开端。1946年,结为伉俪的陈波儿与袁牧之双双赴东北组建新中国第一个电影制片厂──东北电影制片厂。1935年,田汉写出《风云儿女》的时候,已经是位标准的左翼进步作家了。他与一批左翼的进步的新文学作家、评论家一起,用剧本和评论等形式推动着左翼电影运动的形成和发展,还在实践中大显身手,为《三个摩登的女性》、《母性之光》等进步电影编剧,为《青年进行曲》、《夜半歌声》等电影的主题曲写了词。正是这些电影,让田汉的名字传遍了大江南北。

首届中国互联网信用与安全服务论坛举行

由中国互联网协会网络诚信推进联盟、中国互联网信用评价中心联合主办“首届中国互联网信用与安全服务高峰论坛暨中国互联网协会网络诚信联盟年会”将于2011年4月28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本次高峰论坛将由政府主管部门领导,行业协会领导,电子商务、团购、网络安全服务厂商、微博和安全浏览器等知名企业领导,风险投资机构,网民和媒体共同参与;将邀请业内知名企业介绍其各自在业务开展过程中遇到的诚信问题及解决方案,展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实际行动,分享商业模式、业务运营、创新营销和资本运作的成功经验。据介绍,中国互联网协会网络诚信联盟是在国务院新闻办、工信部、商务部指导下,由百度、腾讯、新浪、搜狐、网易和凤凰网等六家单位于2009年发起成立的国内首家网络诚信联盟。联盟成立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2009首届中国网络诚信推进论坛”、“2010中国B2C电子商务峰会”和“2010中国团购网站诚信建设峰会”等围绕网络诚信和企业信用主题的高峰论坛,这些高峰论坛已经发展成为国内互联网行业最具规模、最为专业、最有影响力的标志性诚信品牌盛会。(2011·福建卷)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1884年,檑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A.电报业B.大众报业C.铁路交通业D.轮船航运业材料主要反映了信息交流的快捷。电报作为近代科技发展的产物,咸丰初年开始传入中国,但并未引起时人注意。电报真正进入中国人的视野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A。

2012届高考历史考点备考复习


2012届高考历史考点备考复习
第三单元工业社会的来临
[单元内容分析]
17—18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开辟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新时代,英国工业革命使人类从农业文明时代开始步入工业文明时代。工业社会是以工业生产为经济主导成分的社会,具有以下特征:以大机器的使用和工厂制为主要的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科学技术发达、生产效率全面提高;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不断缩小,工业和服务业的比重不断加大;资本与劳动的关系成为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城市化生活成为主要的生活方式、生活质量提高,人的思想观念充分更新,竞争意识和时间观念加强,崇尚科学、信服真理、追求变革成为人们基本的行为或价值取向。
股份制具有极大的资本积聚功能,为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提供了巨大的资本支撑,英国工业革命时期逐步确立了真正现代意义上的股份制。自由贸易政策使英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英国现代货币信用制度兴起,为工业大规模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金。
工业革命也产生了新的社会问题,初期工人处境悲惨,城市贫富分化严重,人与自然的关系由顺应而至掠夺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工人争取生存而斗争,政府通过社会立法逐渐缓解上述矛盾,但没有从根本上实现社会的公正、公平。在这种社会现实下,诞生了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
[单元教学目标]
1、从政治前提、市场扩大、自由劳动力充足、资本雄厚、工场手工业积累的丰富经验等方面,了解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理解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必然性。
了解棉纺织业机器的发明、“万能蒸汽机”的作用、采煤、冶金业发展、铁路出现的基本史实,理解工业革命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相互促进。
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生产、经济结构、阶级关系、生活方式变化的基本情况,辨证地理解工业革命的历史作用。
了解现代工厂制度的基本特征、股份制、自由贸易制度、现代金融制度的作用,理解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之间的互动关系。
了解工业革命初期工人的悲惨处境、城市贫富分化、社会立法的情况,整体地理解工业革命的影响以及在社会发展的历程中,逐步实现社会公平、公正的重要性。
2、通过阅读、观察、分析课本中的“知识链接”、“文献选读”、插图、图表等材料,使学生进一步提高从不同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并初步掌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从生产方式、经济结构、社会方式、经济制度、阶级关系、社会矛盾、社会立法、社会思潮等方面分析工业社会的特征和影响,使学生掌握综合、客观、发展地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工业社会的来临”相关史实,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发展促使国家迅速强大、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感悟科技创新对于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客观看待工业革命的影响,认识科技之剑既为人类发展劈荆斩棘,是人类的骄傲,又深深刺伤着人类,感悟科技文明不仅包括其本身的先进性、发展性,而且理应内含“谁掌握科技?为谁服务?怎样服务?”等一系列人文社会问题,懂得科技必须与社会的自由博爱、民主法制同时进步的道理和人文科学的重要地位。
[单元教学建议]
1、教学重点:
(1)英国工业的前提和条件,机器的发明与改进。
(2)工厂制的建立及作用,股份制、自由贸易制度、现代金融制对工业革命的推动。
(3)工业革命初期的社会问题——贫富分化
(4)社会立法的目的以及历史作用。
2、内容解析:
(1)《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对工业革命的解释是:“工业革命是一个现代历史变迁过程,是工业和制造业开始取代农业、手工业经济而占统治地位的过程。”简言之,工业革命是机器的发明和运用引起的由机器取代手工劳动,由工厂取代作坊和手工工场的过程。1工业革命发生在18世纪60年代不是偶然的,地理大发现后西欧的海外殖民扩张、殖民掠夺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政治革命、股份制、金融制,为工业文明的诞生准备了政治、经济、文化条件;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而不是其他欧洲国家,主要原因是英国通过圈地运动较早地开始了农业改革,为工业革命准备了自由劳动力和坚实的物质基础;“光荣革命”后建立君主立宪制,国内社会稳定,为工业革命提供良好内部环境;黑奴贸易、殖民掠夺、海外贸易,直接为工业革命的开展积聚了大量的可用资金,“七了年战争”后英国确立了殖民霸权地位,成为拥有世界上最大市场的国家——殖民帝国为工业帝国奠定基础。18世纪英国手工工场规模大、分工合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股份制、银行金融业的发展、专利保护制度,都为率先发生工业革命创造条件。
棉纺织业中机器的发明、革新,率先实现了机械化,建立工厂制,带动其他密切相关的行业部门,成为工业革命的急先锋。随着机器的推广使用,工业革命遇到两大挑战:动力问题和原料问题,瓦特“万能蒸汽机”的发明解决了时代难题,蒸汽机为机器大工业的兴盛解决了动力问题,为工厂的建立开拓广阔的地理空间,是工业革命中最伟大的技术发明,也是人类技术史上的一次飞跃。与蒸汽机的发明、推广密切相关、相互推动的是金属冶炼业的发展,因而,蒸汽机和冶金技术成为工业革命的中流砥柱。为了适应工业革命的客观需要,陆地交通、海上交通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蒸汽机车把人类带进了“铁路时代”。
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社会生产力,正如《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的:“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有大。”工业革命催生了许多新兴工业化城市,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布局。工业革命前农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占很大的比重,工业革命后,工业和服务业的比重不断扩大,成为英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随着大机器生产的发展,近代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是工业革命的伴生现象,一般是指工业化过程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地域空间上城镇数量的增加和城镇规模的扩大;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流动和集聚;城镇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居主导地位,成为社会前进的主要基地;以及城市的经济关系和生活方式广泛地渗透到农村的一种持续发展的过程。城市化带动了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的巨大变化,同时也产生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
(2)“现代工厂制度”、“股份制”、“金融制度”是工业社会经济的重要特点,也是本教材的亮点,即尊重历史,又贴近生活、富有时代气息。工厂制度是工业革命所创造的新的工业制度,是机器化大生产的生产组织和经营管理形式。工厂制度首先出现在棉纺织业,阿克莱特建立了第一个水利纺纱厂,标志着现代工厂的诞生。工厂制度的主要特点是资本家将雇佣劳动者集中在一定规模的工厂里,按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分工,进行机械化、按流程生产。工厂制度有利于促进经济的高速发展,但同时也使工人成为机器的附庸。
股份制经济是通过股份入股筹集资本,建立股份公司进行生产和经营,投资者按入股份额参与管理和分配的一种组织形式。股份公司的萌芽始于欧洲中世纪,股份制为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提供雄厚的资本支撑,此时,也形成了真正现代意义上的股份。19世纪中后期,股份制经济在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中已占主导地位。
英国自由贸易理论认为,自由市场实际上是个自行调整机制,自动倾向于生产社会最迫切需要的货品种类的数量。正如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所言,每个人“只想得到自己的利益”,但是又好象“被一只无形的手牵着去实现一种他根本无意要实现的目的,……他们促进社会的利益,其效果往往比他们真正想要实现的还要好。”19世纪中叶后,英国陆续推行一系列自由贸易政策,使英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英国金融业发展及金融监管的历史比较悠久,早在1644年,世界上第一家股份制的商业银行英格兰银行在英国伦敦诞生。在工业革命推动下,金融组织机构、运行方式和管理制度逐渐完善,为工业大规模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金。
建议教师讲清“现代工厂制度”、“自由贸易制度”既是工业革命的产物,又是工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股份制”、“金融制度”既是工业革命产生的重要因素、为工业发展积聚资金,反之,大工业的发展又了股份制和金融制度的完善,催生了现代股份制和现代货币信用制度,与工业革命使互动关系。
(4)工业革命初期,妇女、儿童作为廉价劳动力被工厂大量雇用,工人工资低廉,工作条件恶劣,工人身心受到严重摧残。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贫富两极分化,城市贫困问题成为工业化初期严重的社会问题。
正如马克思所言:“社会改革永远也不会以强者的软弱为前提;它们应当而且也将是弱者的强所引起的。”1在工人争取生存而斗争的压力下,欧洲一些国家的政府通过社会立法,建立了基本适合工业社会、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社会福利制度,以逐渐缓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问题。社会立法首先从工厂法开始,着眼点是首先保护工厂、保护生产劳动、保障利润,以此为目的,逐渐扩大到报酬、教育、卫生、社会救济等方面以“保障劳动者”。社会立法“是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一大社会成果,体现出时代发展、人类社会进步。”2
(5)“工业革命的孕育”一目,建议突出专利保护制度,其它内容与初中教材相符,学生可以自学。“机器的发明与改进”一目,建议讲清“蒸汽时代”、“世界工厂”的概念,让学生概括出工业革命的主要进程。建议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工业革命的影响:从社会生产、阶级结构、上层建筑、生活方式、社会风貌等深刻嬗变,认识工业社会的特点;从资本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资本主义市场的扩大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等方面,理解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由于工业革命失误造成的贫困,资本和劳动对立的社会矛盾趋向尖锐,“人文纽带被拧断”,促使政府进行社会立法,社会主义思潮应运而生,先后产生了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

2012届高考历史考点备考复习教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作为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您知道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2012届高考历史考点备考复习教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2012届高考历史考点备考复习教案

第二讲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一、教学目标

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1)通过学习教材中提供的历史文献,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并在此基础上能对其种类、部门、管理等方面进行列举。

(2)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并能对“工官”制度作进一步认识;同时,能对所涉及的手工业专有名词进行探究。

(3)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养成阅读历史文献的习惯与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能借助历史文献进行独立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4)深入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特征,了解其生产的意义和局限性,进行合理的辨证的思维和创新性探索。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5)结合课本中所提供的历史图片和内容,以及手工业发展的数据鼓励学生进行推理和论证,提高学生的历史比较能力和分析能力。

(6)结合地图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手工业中心的地理分布,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感和观察能力。

(1)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中所提供的历史文献和图片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大胆的想象、合理的历史推理和主动的探究。并尝试运用观察法、阅读法(包括历史文献、地图等)访问法、调查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探究和思考。

(2)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按合理、有效的原则对历史事件进行归类;同时,设计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指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对讨论过程和结果进行以及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恰当的评价。

(1)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知道我国古代有高度发达的手工业技能和完备的手工业部门,中国的手工业生产历史悠久、成就辉煌。从而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我们伟大祖国与中华民族的热爱之情。

(2)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在有条件的地区,指导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访谈,增加对古代手工业成就的切身感受。

(3)通过书中文献、历史图片和地图对中国古代的手工业文明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崇尚科学的精神。

二、本课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难点: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当时的社会经济形态上去理解手工业的发展,可以适当地借助历史文献法和讲解法,加深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分析“工官”制度的利弊及其原因,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鼓励学生进行探究。

三、教学课时: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

导言部分:

丝绸之路是什么时候开通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是什么?为什么说中国有“瓷器大国”之称?青铜器的原料是什么?。

学习新课:

(一)、运用下列问题,引导学生自读课文

1、根据第一目“田园手工业’”内容解决下列问题:

(1)、中国古代手工业是何时产生的?都有哪些主要的纺织工具?

(2)概括中国古代自然经济的特点。

2、根据第二目“‘工官’制度”内容解决下列问题:

(3)、什么是工官制度?如何评价这种制度?

(4)依据课文知识归纳中国古代官廷工艺品和民间用品相比的差异。

3、根据第三目“织女的劳绩”内容解决下列问题:

(5)中国古代纺织技术产生于何时?最初的原料是什么?

(6)为什么欧洲人称中国为“丝国”?

(7)归纳唐、宋、明清时期纺织业发展的史实。

4、根据第四目“攻金之工”内容解决下列问题:

(8)、古代青铜铸造工艺水平最高峰是何时?例举一些重要的代表作?

(9)、人工冶炼铁器始于何时?生铁和块炼铁技术是何时出现的?

(10)、生铁冶炼使用煤作燃料始于何时?生铁冶炼鼓风形式发生了哪些变化?

5、根据第五目“夺得千峰翠色来”内容解决下列问题:

(11)、中国古代陶瓷业始于何时?由陶向瓷过渡是在什么时期?

(12)、归纳唐至清瓷器业的发展概况。

二、重点讲解以下问题

1、中国古代手工业产生的与发展

(1)产生:手工业,是指依靠手工劳动,使用简单工具的小规模工业生产。开始从属于农业,主要表现为家庭手工业。原始社会晚期,随着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脱离了农业,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

(2)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逐步形成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到明代中后期,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又进一步发展为资本主义简单协作的手工业和工场手工业。

经营形态管理方式产 品流通方式

官营手工业政府直接经营、

集中、大作坊武器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用品不在市场流通

民营手工业民间私人自主经营民间消费的产品在市场流通

家庭手工业农户的副业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的产品剩余部分出售

﹡2、中国古代官廷工艺品和民间用品相比的差异。

①生产机构不同:宫廷工艺品由专门的官办皇家工场生产,而民间用品由普通的民间工场生产;

②用途不同:宫廷工艺品除供日常使用外,还供艺术欣赏,而民间用品一般是老百姓日常使用;

③管理机构不同:宫廷工艺品从生产到使用都由专门的官僚机构管理,,而民间用品则不是这样;

④工艺水平不同:宫廷工艺品的生产水平是全国最高,而民间用品则没有那么高的水平;

⑤生产者的身份不同:宫廷工艺品的生产者几乎没有人身自由,而且服务范围只限于宫廷技术的发明不能服务于社会,而民间用品的生产者则不受人身限制,技术的发明直接服务于社会;

⑥价值不同:宫廷工艺品造价昂贵,而民间用品则价格低廉。

﹡3、商周的青铜器

商周青铜器的造型有的纯实写真,有的简洁抽象,有的夸张而富有幻想,甚至离奇得不可思议;有的典雅凝重,有的繁缛富丽,有的异常筒略;所塑的鸟、马、牛、猪、象、犀牛等动物形象,或狰狞可怕、奇异怪诞,或憨态可掬、生动逼真,给生冷冰硬的青铜器具平添了无限的生机。可以说,每一件青铜器都是一件杰出的工艺品,反映了制作者具有高超的工艺技巧和艺术匠心,不愧是古代世界集工艺、美术于一体的艺术瑰宝。

青铜器的用途,更是广泛地使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各个领域。按照它们的用途种类,主要可以分为:生产工具,有农业用的锄、铲、镢等,有手工业用的斧、锛、斤、凿、钻、锥等,或实用,或用作其器;军事武器,有矛、戈、镞、戟、剑等;礼器和生活用器,礼器主要用于祭祖、会盟和典礼等场合,生活用器大体与礼器相当,只是形体大小不同,一般有爵(饮酒之器)、觚(饮酒兼温酒)、鼎(煮食之器)、卣(盛备移送之器)、壶(贮酒器)、斗(斟酒之器)、尊(贮酒备斟之器)等不同名目的器具。此外,还有用作乐器的鼓、铙等。

4、中国古代冶铁技术发展

朝代燃料动力或方法铁质规模比欧洲早

春秋木炭皮囊鼓风生铁小1000多年

战国木炭淬火及柔化处理可锻铸铁作坊几百人1000多年

西汉煤炒钢法钢1000多年

东汉煤水排、低温炼钢钢1000多年

北宋焦炭竖式风箱铁甲、马镫产量增加

明焦炭坩埚炼铁冶铁所

清焦炭土高炉炼铁资本主义萌芽

5、中国古代的制瓷业

(1)制瓷技术的不断推陈出新

原始时代的彩陶已经有相当高的工艺水平;商代烧制出原始瓷器,从商代中

期到东汉晚期,是陶发展到瓷的过渡阶段;东汉末期的青瓷釉色光亮、质地纯净;唐代越窑青瓷、邢窑的白瓷久负盛名;清代粉彩瓷器工艺的发明推进了生产技术的提高。

2)我国古代陶瓷品种不断创新的原因

古代科学技术的不发展与进步;历代统治者的重视与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与人民日常生活的需要;劳动人民的积极创造和聪明智慧。

3)中国古代制瓷业的世界地位

①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②中国的制瓷技术高超,享誉世界;

③在中国制瓷工艺的影响下,世界各地也开始生产瓷器;

④中国的制瓷在世界上具有无可替代的独尊地位。

6、异彩纷呈的纺织业

距今四五千年前:最初的纺织品是麻和葛,后来出现蚕茧和丝织品。

商代:有负责指导桑蚕生产的专职官员,妇女纺织生产为“国有六职”之一。

西周时期:出现平纹织物和斜纹提花织物

战国时期:棉、绢、罗、纱等品种多,产量大,质量高

汉代:纺织品的花色达20多种,丝织品轻柔优美,通过丝绸之路行销到欧洲。

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丝麻织品遍布全国各地。北方以来州、毫州最著名,南方以吴越、宣州出名;另外丝织品种类增多。

宋代: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推广到闽粤等地,丝织工艺水平有所提高。

明清:进入鼎盛时期

(1)丝织中心—苏州、杭州

(2)民营丝织业兴盛

(3)丝织品工艺精巧,妆花缎、金宝地

棉纺织业成为农民的主要副业,棉布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明代浙江

嘉兴使用新式“纱绸机”;双色套印技术得以广泛传播,出现许多颜色的秋色印刷品;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纺织业兴起,苏州等地丝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课堂小节:

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第一、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与劳动分工越来越细。

第二、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

第三、手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与工场手工业出现。

第四、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第五、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生产布局成相应变化。

第六、古代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还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广受欢迎和赞誉。

五、学案

1、单项选择题

(1)《四月民令》反映的是()

A、以家庭为单位的单纯的男耕女织

B、汉代田庄的生产形式和生活形式

C、南北朝时期的田庄经济

D、鼓励农民在四月及时耕种

(2)《颜氏家训》说中国古代能够“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这说明()

A、一般农家的男耕女织可以满足正常日用

B、家庭成员众多各行各业都有,一切生产生活所需都可自己解决

C、足不出户闭门,等商贩上门

D、农民生存要求极低

(3)下列对“工官”制度描述不正确的是()

A、“工官”指的是历朝历代设立的专门管理社会上手工业生产的官员

B、其产品是官家和皇帝私用的物品,平民无权享用

C、“工官”的制作工艺水平代表了当时手工业技术的顶峰

D、“工官”制度对古代中国的科技进步未起到积极作用

(4)唐诗名句“夺得千峰翠色来”描绘的是()

A、我国古代精湛的青铜器铸造技术B、唐代越窑青瓷的美丽色彩

C、丝织业的一种绿色丝绸产品D、著名的唐三彩

(5)中国的棉花种植和棉纺织技术推广到闽粤江南地区是在()

A、汉代 B、唐代C、宋代D、明清

2、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明清时期江南手工纺织业繁荣,政府却下令“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

材料二清朝雍正帝谕“朕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将多用工匠。市肆中多一工作之人,则田亩中少一耕稼之人”。

请回答:(1)这两则材料反映了统治者的手工业的发展持何种态度?

(2)这种政策对中国经济造成什么影响?

3、问答题:简述古代中国的手工业有哪些成就处于当时世界前列?

1、单项选择题(1)B (2)A (3)A (4)B (5)C

2、材料解析题(1)统治者压制民间手工业的发展。(2)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使新的生产方式发展缓慢,不利于 社会的进步。

3、问答题纺织业发达,丝织业享誉世界,中国因此被称为“丝国”;商周青铜器文明发达,秦汉时还掌握了青铜防锈蚀的技术;生铁和块炼铁同时出现,比西欧早两千多年,使用水力的鼓风装置先进;瓷器历史悠久品种丰富世界闻名

六、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