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第14课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奠基人列宁教学案

神奇的机器人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21-04-13

第14课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奠基人列宁教学案。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着手准备教案课件了。是时候对自己教案课件工作做个新的规划了,未来工作才会更有干劲!有多少经典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第14课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奠基人列宁教学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清单一 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从大学生到革命家 

1.成长背景

(1)家庭背景:1870年出生于进步知识分子家庭,哥哥是激进的民主革命者,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

(2)社会背景:俄国沙皇政府对内实行残暴统治,对外侵略扩张。

2.成长历程

(1)1887年,考入喀山大学,结识了有革命思想的学生,参加了反对沙皇的活动。

(2)1888年,开始阅读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成为马克思主义小组中的积极分子。

(3)1889年,在萨马拉积极从事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活动,建立马克思主义小组。

清单二 创建无产阶级革命政党

 布尔什维克党的缔造者 

1.准备

1895年秋,列宁创立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它是俄国革命政党的萌芽。后来列宁创办了《火星报》,为在俄国建立马克思主义政党从思想上和组织上做准备。

2.成立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了第一个以争取无产阶级专政为基本任务的党纲。1912年,列宁主持召开党的第六次代表大会,将孟什维克驱逐出党,使布尔什维克党成为一个独立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

清单三 领导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列宁在十月 

1.背景

俄国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经济全面崩溃,人民生活艰难。

2.表现

(1)指导二月革命

1914年,列宁提出了“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革命口号。1917年3月,俄国二月革命爆发,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2)提出革命纲领

二月革命后成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列宁提出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纲领《四月提纲》。

(3)领导十月革命

1917年9月,列宁制定了武装起义的具体计划。1917年11月,俄国十月革命爆发,胜利后成立了第一届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任委员会主席,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深化认知]

俄国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属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十月革命推翻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消灭了资产阶级,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原则,属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清单四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探索

 新经济政策 

1.背景

1921年春天,苏维埃国家遭受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2.内容

(1)农业方面:用实物税取代余粮征集制。

(2)工业方面:实行租让制、租赁制,并恢复私人小企业,同时进行工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3)商业方面:允许自由贸易和商品交换,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3.实质

是苏维埃国家过渡时期经济发展的长期政策。

4.作用

国家经济明显好转。

清单五 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奋斗终生

 列宁的政治遗嘱 

1.晚年著作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国家与革命》等。

2.政治遗嘱

列宁的政治遗嘱主要涉及俄国革命、经济文化建设、国家党政机关改革和民族问题等方面。

3.意义

列宁晚年的思想,不仅对苏联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对整个社会主义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深化认知]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作出过这样的论断:社会主义革命必须是发生在资本主义经济高度发达的地区,而且是所有或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革命。俄国并不具备这两个条件,但十月革命仍然取得了胜利。关键是列宁把马克思主义与当时国际和俄国国内实际相结合,在一战这一特殊的历史条件下领导革命取得了胜利。因此,列宁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是帝国主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的胜利仍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

探究点一 列宁的理论与实践 

[史料探究]

材料一 在1915年8月列宁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也可以取得胜利。1915年9月,他在反战的会议上主张应把帝国主义战争转化为阶级战争,呼吁工人阶级借机发动内战夺取政权。

(1)依据材料一分析,列宁提出了什么革命理论?如何取得这种革命的胜利?

[答案] 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方法:无产阶级发动内战,将帝国主义战争转化为阶级战争。

材料二 

(2)图1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图2说明列宁在十月革命过程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答案] 内容:革命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过渡,一切政权归苏维埃。作用:为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指明了方向,并成为俄国十月革命的号召者、决策者和直接领导者。

[结论形成]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项目

时间理论阐述理论指导的实践历史作用启示

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一战期间“一国胜利”理论二月革命十月革命的理论指导

二月革命一切政权归苏维埃七月事件为夺权和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十月革命《国家与革命》十月革命十月革命胜利,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和平过渡论 实施新经济政策巩固了政权,为向社会主义过渡打下了基础

晚年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等 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深入思考

探究点二 列宁的贡献与评价 

[史料探究]

材料一 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经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办法上来。”

——《苏联兴亡史》

(1)据材料一回答,“冲击的办法”指的是什么?为什么列宁说它“已经失败了”?

[答案] “冲击的办法”指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原因: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出现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材料二 必须后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国家调节买卖业和货币流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

——《列宁全集》

(2)据材料二回答,苏联实施的新经济政策有何特点?

[答案] 特点:充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调节和恢复生产,促进经济发展。

(3)从苏俄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变化中,我们能得出什么有益的启示?

[答案] 启示:经济政策的制定必须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生产关系的调节要符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结论形成]

列宁的贡献与评价

1.贡献

(1)革命方面

①列宁是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创建了俄国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党,制定了革命路线。

②领导了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③粉碎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巩固了新生政权。

(2)建设方面

①十月革命后,列宁及时调整政策,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以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探索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为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打下基础。

②列宁晚年在身体条件很差的情况下,仍然对国家工业化、民族问题、政权和政党建设进行了有益探索。

2.评价

(1)伟大的思想家: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恩格斯“多国胜利论”的基础上,结合俄国实际,提出了“一国胜利论”,创立列宁主义。

(2)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历史新纪元;巩固政权,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为世界人民指明新方向。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马克思曾说过:“俄国人民苦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又苦于资本主义的不发展。”马克思这句话的本意是()

A.俄国是一个半封建半资本主义国家

B.俄国人民受封建专制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

C.封建农奴制残余和资本主义的矛盾是俄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D.俄国工人阶级肩负反对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双重任务

解析:选B 要结合历史条件来分析十月革命爆发的历史必然性,从十月革命的过程来分析十月革命的特点。“苦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指俄国人民受到资本主义的压迫,“苦于资本主义的不发展”,是指俄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主义残余,人民深受其害。

2.1900年底,列宁等在国外创办了一份在工人中有重大影响的报纸,在报头下印有一位俄国革命家的著名诗句:“行看星星之火,燃成燎原之势”。这份报纸是()

A.《新莱茵报》 B.《火星报》

C.《真理报》D.《曙光》

解析:选B 时间是1900年,关键信息是“行看星星之火,燃成燎原之势。”依据含义得出答案为B。

3.有人说:“布尔什维克党的产生,标志着与西欧社会民主党根本不同的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出现。”这种“新型”是指()

A.以实现无产阶级专政为目标

B.以暴力革命为斗争手段

C.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

D.以列宁为首的坚强领导

解析:选A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明确提出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革命纲领,从而与西欧社会民主党区别开来。

4.列宁在领导俄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其表现之一是()

A.探索出了一条在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

B.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C.指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的推动作用

D.提出了完整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解析:选A 本题考查的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B、C两项在马克思主义学说中就已明确提出,D项无论是马克思还是列宁均未提出完整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A项正确,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在经济不很发达的俄国发动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5.对于列宁的逝世,孙中山有过这样的评价:“你建立了一个新国家。你向我们指出了共同斗争的道路,你将作为一个伟大的人物,永远活在被压迫民族的心里。”从中国面临的现实出发,孙中山充分肯定列宁()

A.取得反帝斗争胜利,建立民族独立国家

B.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C.开辟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新纪元

D.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

解析:选A 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被压迫民族”,故A项最符合题意。

6.在1922年3月的“十一大”上,列宁把对新经济政策的强调重点放到了从政治上把握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方面,认为新经济政策“是两个不共戴天的敌对阶级(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又一斗争形式”。其实质含义是()

A.准备放弃新经济政策

B.新经济政策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C.重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以阶级斗争作为经济抗争的手段

解析:选B 从“认为新经济政策‘是两个不共戴天的敌对阶级(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又一斗争形式’”,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即利用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市场经济带动经济发展,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是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故B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第7题14分,第8题12分,共26分)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列宁在晚年概括总结十月革命时,说:“遇到第一次帝国主义战争时所造成的那种革命形势的人民,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挺身起来斗争”,“这种斗争至少会使他们有一些机会为进一步发展文明争得并不十分寻常的条件”,“毫无出路的处境十倍地增强了工农的力量,使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基本条件”。

——刘芃、朱汉国主编《历史学习精要》

材料二 “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既然建立社会主义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虽然谁也说不出这个一定的‘文化水平’究竟是什么样的,因为这在各个西欧国家都是不同的),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用革命手段取得达到这个一定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赶上别国人民呢?”

“你们说,为了建立社会主义就需要文明。好极了。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在我国为这种文明创造前提,如驱逐地主,驱逐资本家,然后开始走向社会主义呢?你们在哪些书本上读到过,通常的历史顺序是不容许或不可能有这类改变的呢?”

——列宁《论我国革命》(1923年)

(1)结合材料一、二,概述晚年列宁对十月革命的基本认识。(4分)

(2)1905年革命失败之后,为了达到“驱逐地主,驱逐资本家”“用革命手段取得达到这个一定水平的前提”的目标,列宁在理论和实践上付出了哪些努力?(7分)

(3)谈谈你对列宁与马克思主义关系的理解。(3分)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第(1)问可以从材料中概括提取。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即可。第(3)问要注意题干的指向,明确两者之间的关系。

答案:(1)十月革命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它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客观经济前提尚不成熟的特殊情况下,面临现代化严重受阻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俄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道路以推进文明进一步发展而进行的一次尝试。

(2)建立独立的布尔什维克党党组织,公开出版《真理报》;撰写《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提出社会主义可以在一个国家首先取得胜利的论断;在《四月提纲》中明确提出从资产阶级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计划和策略;“七月流血事件”后,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深刻论证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原理;1917年11月,列宁直接领导和指挥了十月革命,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3)列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国情的结合,在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他(列宁)说:“我们在夺取政权后就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成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实际做出判断。”

材料二 列宁明白这个新生的国家面临的是一个严重的考验,必须尽快拿出一份合格的答卷,他说:“余粮征集制已经不能继续运行下去了。这种政策早就应当改变了。在这方面我们目前也许正处于我们建设的最困难时期。”

材料三 ……于是有人大骂列宁是在向资本主义过渡,一位俄共元老甚至直截了当地对列宁说:“实行新经济政策就是对十月革命的背叛。”

材料四 1921年10月28日,第一份给外国人特许权的合同在苏联外交部正式签署,哈默获得了一所石棉矿的特许权。同时,在列宁支持下,哈默成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苏贸易的核心人物。

材料五 ……1922年11月20日,列宁在莫斯科苏维埃全会上说:“社会主义现在已经不是一个遥远的将来,或什么抽象的幻影,……新经济政策的俄国将变成社会主义的俄国。”

——以上材料均引自《大国崛起俄罗斯》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新生的苏俄政权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面临着哪些主要问题?(8分)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四概要指出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2分)

(3)根据材料五指出列宁对新经济政策所持的基本看法。(2分)

解析:本题考查了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的相关史实。第(1)问结合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归纳出面临的问题。第(2)问联系必修2的内容概括出新经济政策的内容。第(3)问根据新经济政策的作用加以理解。

答案:(1)社会主义建设缺乏任何可以直接借鉴的经验;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外战争使俄国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推行引发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党内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存在严重分歧,一些人对新经济政策持怀疑和反对态度。

(2)以实物税代替余粮征集制;采取租让制,国家把无力经营或不擅长经营的企业,租让给外国资本家。

(3)新经济政策是苏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正确探索。

相关知识

高二历史教案: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奠基人列宁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列宁创建布尔什维克的主要过程及其在流亡国外期间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并取得丰硕理论成果的史实。了解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主要活动和理论贡献。探讨列宁结合本国国情探索俄国革命道路的创新精神及其革命品质。

2、过程与方法

了解和收集有关列宁创建布尔什维克,捍卫、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领导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等方面的基本史实,观看相关的历史题材影片,或运用多媒体手段重组历史资料,使学生在再现历史情景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提高对历史人物的感性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列宁不屈不挠、矢志革命的勇气,以及他结合本国实际而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点击下载:http://files.eduu.com/down.php?id=271873

第4课战后社会主义国家


第4课战后社会主义国家

一、战后社会主义国家1、战后初期的苏联(1)建设成就:实行“四五计划”:

项目

基本概况

实施

背景

①二战使苏联付出了沉重的代价;②西方断言:苏联“将从世界大国的名单中被勾销”;

时间

1946年—1950年;

突出

成就

经济

方面

①取得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②1950年,工业总产值超过1940年的73%,农业总产值接近战前;

国防方面

①1946年,苏联建成了原子能反应堆;②1949年,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2)存在问题:①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弊端日益显著;②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有增无减;③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继续遭到破坏;④学术问题被当作政治问题进行批判,给科学文化发展造成巨大损害;2、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和巩固(1)人民政权建立:

项目

基本概况

条件

①二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力量;②各国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民把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斗争发展为人民民主革命;③苏联的帮助;

建立

模式

①主要依靠本国反法西斯力量,苏军起配合作用;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②本国反法西斯力量推翻反动政权,转向盟国,苏军协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③本国反法西斯力量较弱,主要靠苏军“铁犁”;波兰,捷克,匈牙利;④苏联占领区建立人民政权;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实质

无产阶级领导的,无产阶级政党和各民主党派的联合专政;

主要

国家

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胜利的

原因

①法西斯国家在二战中失败;②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民开展革命斗争;(根源)③苏联强有力的援助;(2)人民政权巩固:苏联体制在东欧的确立;

项目

基本概况

原因①只有苏联有社会主义建设经验;②除捷克斯洛伐克和民主德国,大多数国家工业落后,封建残余严重;③苏联的强制推行;(主要原因)时间1948年至1953年,苏联式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在东欧确立;影响积极性①促进了东欧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②初步改变了东欧地区的落后面貌;消极性苏联体制束缚了各国的发展,为日后国民经济的发展埋下了隐患;※提示点拨:苏联在东欧强制推行斯大林体制:

项目

基本概况

原因

美苏战后冷战加剧,苏联加紧了对东欧的控制;

现①1947年,成立受苏联控制的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②苏联不再允许东欧各国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③1948年,把反对苏联控制的南斯拉夫共产党开除出情报局;④清洗东欧各国反对苏联模式的领导人;3、亚洲人民民主国家的成长(1)蒙古人民共和国:①1946年初,中国政府承认蒙古人民共和国独立;②1958年,蒙古人民革命党宣称:蒙古由“畜牧业国家转变为农业工业国”;③1959年,蒙古政府宣布:蒙古完成了农村中的社会主义改造;(2)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①朝鲜分区占领:苏联和美国以北纬38°分别进驻朝鲜半岛北部和南部;②大韩民国成立:1948年8月,朝鲜南部,以汉城为首都;③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成立:1948年9月,朝鲜北部,以平壤为首都,金日成为首相;(3)越南民主共和国:

项目

基本概况

越南

独立

①1945年8月,印度支那共产党领导越南进行民族民主革命取得胜利;②1945年9月,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胡志明任主席;

抗法

战争

背景

法国重新侵入,企图重建殖民统治;

战役

1954年,奠边府战役,越南打败法国;

《日内瓦

协议》

时间

1954年;

内容

恢复印度支那和平,以北纬17°为界,越南北方解放;(4)中华人民共和国:

项目

基本概况

成立

1949年10月1日;

历史意义

国内意义

①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②中国人民从此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枷锁;③中国人民开始逐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④中华民族以崭新的面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世界意义

①大大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②极大地增强了世界社会主义的力量;③有力地鼓舞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④沉重地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二、社会主义阵营1、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1)形成标志:新中国成立后,欧亚人民民主国家很快与之建立外交关系,在各方面开展了广泛的合作;(2)形成关键:苏联的推动;(3)成员国家:核心:苏联;东欧:民主德国、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以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亚洲:中华人民共和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蒙古人民共和国、越南民主共和国;(4)形成作用:①巩固了社会主义成果,支持了民族解放斗争;②有利于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维护世界和平;2、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1)解体之因:①苏联推行霸权主义和大国强权政治②社会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歧;(2)解体过程:

第5课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第5课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一、苏联的改革和挫折1、苏共二十大(1)历史背景:①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苏联政局一度动荡;②赫鲁晓夫的最高领导权确立,开始调整内外政策;(2)召开时间:1956年2月;(3)主要内容:①赫鲁晓夫作党中央的工作总结报告;②听取赫鲁晓夫作的揭露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秘密报告;(4)历史影响:①破除了对斯大林的迷信,会后开展了对斯大林的批判活动;②促使会后苏联展开了大规模的平反冤假错案工作;③给各国共产党造成不同程度的思想混乱,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巨大的困难;④对中国: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⑤帝国主义借此掀起反苏反共浪潮,一度造成东欧政局的动荡;2、赫鲁晓夫改革:

项目

基本概况

历史

背景

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弊端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②斯大林逝世后,革故鼎新,涤除时弊已成为时代潮流;

改革

内容

政治

领域

①开展批判斯大林和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活动;②进行大规模的平反冤假错案工作;

经济

领域

①农业方面是经济改革的首发点,又是改革的重点;②工业方面下放权力,精简机构;

改革结果

农业生产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未从根本上改变落后状况,最终失败;

失败

原因

①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主观冒进;②具体做法上只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小修小补,没有改革原有体制;③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④行动目标不切实际:声称“20年内将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

基本评价

积极

①破除了对斯大林模式的束缚和迷信;②揭开了对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根本缺陷

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3、勃列日涅夫改革

项目

基本概况

历史

背景

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弊端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②赫鲁晓夫改革的失败,给苏联造成混乱局面;

改革内容

经济改革重点放在工业方面,特别是重工业;

改革

结果

①执政前期军备力量大增,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人民生活有所改善;②执政后期,社会矛盾丛生,国家陷入困境;

失败原因

①个人专断作风滋长,政治生活僵化;②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活力衰退,对外扩张使国家陷入困境;③根本缺陷:未改变高度集中经济政治体制;※点拨提示:苏联改革的特点是:坚持计划经济,在原有体制上的小修小补。二、东欧国家的变革1、变革背景(1)根本原因:照搬苏联体制,造成严重的消极恶果;①导致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失调,人民生活未能提高,抑制了生产力的发展;②追随苏联搞个人崇拜和阶级斗争扩大化,打击迫害要求改革、主张走独立自主的干部;(2)苏联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干涉别国党政,导致东欧各国社会矛盾重重;2、变革目的:摆脱苏联束缚和控制,走独立自主道路;3、各国概况(1)南斯拉夫改革:最早抛弃苏联模式,实行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改革;

项目

基本概况

背景

1948年,被开除出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处境十分困难;(直接原因)

领导

铁托;

目的

摆脱苏联体制的束缚,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内容

实行社会主义自治制度:包括政治自治制度和经济自治制度;

①摆脱了苏联模式束缚,逐渐走了一条结合国情,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道路;②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使国民经济获得发展;③带来许多严重问题;①削弱了国家的宏观调控作用;②引发了分散主义、自由主义,使民族问题日益尖锐;(2)波兰改革

项目

基本概况

①僵化的苏联模式造成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失调;②苏共“二十大”的影响,造成波兰政局动荡;③人民对经济状况不满;④1956年,波兹南事件发生,成为改革的导火线;

领导

哥穆尔卡(出任波兰统一工人党第一书记);

措施

①实行中央计划和企业自治相结合的方针;②扩大企业自主权;

结果

未取得明显成效,60年代末出现了经济困难,长期无法摆脱困境;(3)匈牙利改革

项目

基本概况

背景

①人民强烈要求进行政治经济改革,一些知识分子组成“裴多菲俱乐部”;②人们要求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法制,纠正匈苏关系中的不平等现象;③1956年,爆发了匈牙利事件;

领导

卡达尔;

措施

①1956年,实行新的经济政策;②实行大规模的经济体制改革;

时间

1968年起;

内容

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基础上,把国民经济按计划发展的中央管理与商品关系、市场积极作用有机地联系起来

结果

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在一段时间里,人民生活有较大提高;

点拨

在东欧各国的改革中匈牙利改革成就最突出;※综合总结:波兹南事件和匈牙利事件;

不同

波兹南事件

匈牙利事件

背景

①照搬苏联体制造成消极后果;②苏共“二十大”冲击,激化矛盾;人民对经济状况不满;工人要求增资减税;知识分子组成裴多菲俱乐部,要求进行政治经济改革;

过程

①大规模流血冲突,有外国势力参与;②改组了党和政府,靠军队控制局面;国内外敌对势力挑动,波兰政府出兵平息,控制局势;国内外反动势力直接参与活动,靠苏联出兵协助才控制局势;

①造成大量人力、物力损失;②推动了社会改革;

性质

——————————人民内部矛盾;武装暴乱,敌我矛盾;(4)捷克斯洛伐克改革:“布拉格之春”;

项目

基本概况

背景

60年代,经济严重困难,党内斗争激烈;

领导

1968年初,改革派杜布切克(出任捷共中央第一书记);

公布革新社会主义的《行动纳纲领》

政治

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改革党的领导体制;被誉为“布拉格之春”;

经济

贯彻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经济体制;

对外

奉行独立自主的方针;

认识

①布拉格之春出现说明东欧国家要求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和控制,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谋求独立发展;②改革涉及内容最全面;

结果

苏联和东欧4国出兵占领捷克斯伐克;

时间

1968年8月,苏、保、民德、匈、波五国;

借口

捷共《行动纲领》背离社会主义道路;

后果

中断了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

①社会主义改革复杂艰难,充满曲折;②苏联大国强权主义发展到武装干涉他国内政;※综合总结:(1)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启示:①只有改革,才能不断发展;②改革必须实事求是,切合本国国情;③改革必须在独立自主的情况下进行,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改进;(2)改革中国成功,苏东受挫原因分析:

最主要原因

最主要原因是各自的指导思想与路线不同;

具体

分析

①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②创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③制定了符合国情的基本路线;④走上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苏联

东欧

①没能完全摆脱苏联体制影响;②没能完全把握本国国情;③东欧没有完全摆脱苏联干涉控制;④苏联热衷于霸权主义,军备竞赛,干涉他国内政;

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关于好的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历史:4.3《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复习教案(旧人教版高二下)

一、战后初期的苏联

(1)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①从1946年起执行第四个五年计划,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

②1956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超过1946年的73%,农业总产值接近战前。

③国防工业方面,1946年建成原子反应堆,1949年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

(2)存在的问题:

①体制上,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口益暴露。

②国家政治生活中,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有增无减,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继续遭到破坏。

③思想文化上,在抵制西方思想渗透和反对资产阶级文化的斗争中,在文艺界和学术界展开了广泛的批判运动。许多学术问题被当作政治问题进行批判,给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造成损害。

二、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1)背景和建立:

①二战改变了国际形势,使帝国主义力量遭到严重削弱。

②在反法西斯战争节节胜利的形势下,东欧各国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民把反法西斯的民族解放斗争发展为人民民主革命。

③在苏军的帮助下。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

(2)政权性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无产阶级政党和各民主党派的联合专政。

(3)主要人民民主国家: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民主德国。

(4)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①1948—1953年.苏联模式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在东欧建立。

②这种体制为恢复和发展东欧各国的经济曾经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初步改变厂这一地区的落后面貌。

③随着东欧各国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这种体制的弊端日趋暴露,为日后国民经济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三、亚洲人民民主国家的成长

(1)蒙古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①1945年10月,蒙古举行全民投票;1946年初,中国承认蒙古人民共和国独立。

②经过十多年的经济建设,到1958年,蒙古由一个畜牧业国家转变为农业工业国,1959年,完成了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造。

(2)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朝鲜半岛的分裂:①日本投降后,苏美以北纬38度线为界进驻朝鲜半岛北部和南部。②1948年8月,南部成立大韩民国;同年9月,北部成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朝鲜半岛从此处于分裂状态。

(3)越南民主共和国的成立:①1945年8月,越南人民进行了民族民主革命,取得了胜利。9月,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②不久,法国重新侵入越南。1954年,越南人民取得奠边府战役的胜利,法国被迫签署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越南北方获得解放。

四、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1)新中国的诞生及世界历史意义:①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②其世界历史意义:a.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中国人民从此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枷锁,开始逐步走L社会主义道路,以崭新的面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b,大大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极大地增强了世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给帝国主义以沉重打击。

(2)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及其作用:①苏联、欧亚各人民民主国家很快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并开展了广泛的合作。至此,苏联和东欧的民主德国、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以及亚洲的中国、朝鲜、越南、蒙占等12国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②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对巩固社会主义成果,支持民族解放斗争,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维护世界和平曾经起过很大的作用,在国际舞台上产生过巨大的影响。③到60年代初,社会主义国家间原有的合作遭到破坏,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

五、苏联的改革和挫折

(1)赫鲁晓大的改革:

①背景:a.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苏联政局一度动荡,后来,赫鲁晓夫作为苏联最高领导人的地位稳定下来;b.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听取了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会后开展了批判斯大林的活动。②改革内容:农业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工业方面采取了一些下放权力,精简管理机构的措施。③结果:由于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精神而失败。

(2)勃列日涅夫改革:①1964年开始的勃列日涅夫改革只是对苏联原有经济体制的小修小补,没有实质性的突破。②工业方面,前期取得了某些成效,但仍把重点放在重工业上。③执政期间,军备力量大为增长,人民生活有所改善。④后期,个人专断作风滋长,政治生活僵化,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活力衰退,社会矛盾丛生,国家陷入困境。

六、东欧的变革

(1)南斯拉夫:①1948年被开除出共产党情报局,处境十分困难。②摆脱了苏联模式,实行社会主义自治制度。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国民经济获得较快发展。③自治体制削弱了国家的宏观调控.出现分散主义和自由主义,民族问题也逐渐尖锐起来。

(2)波兰:①1956年发生波兹南事件。②哥穆尔卡改革,实行中央计划和企业自治相结合的方针,扩大企业自主权。③改革未取得明显成效,60年代末出现经济困难,长期无法摆脱困境。

(3)匈牙利:①苏共“二十大”后,人民强烈要求改革。②国内反共势力在外国势力的支持下发动武装暴乱,酿成1956年的匈牙利事件。③卡达尔实行一些新的经济政策,从1968年起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

(4)捷克斯洛伐克:①60年代经济发展遇到严重困难,党内斗争激烈。②1968年,杜布切克任捷共中央第一书记,捷共颁布《行动纲领》,捷进人“布拉格之春”的改革新时期。③8月,苏联出兵占领捷克斯洛伐克,改革中断。

七、中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1978年底,中共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从此,走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

(2)2002年,中国共产党十六次代表大会召开。这次大会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已经取得巨大成绩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奋斗目标(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