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系列专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高中历史复习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10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系列专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优秀有创意的高中教案要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系列专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系列专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课标为主岳麓兼人教版]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本专题讲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在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演变过程中,夏商周继承较多部族统治方式,形成以封邦建国的分封制以及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为代表的西周古代宗族国家政治制度。秦汉大一统,建立起以皇权专制为核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历经秦汉制度的建立、隋唐制度的完善、宋元制度的加强、明清制度的进一步强化。伴随明清封建制度的衰落,君主专制被强化到空前高度。
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了解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主要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重点掌握周朝的建立、分封制的内容及作用、宗法制的内容及作用。明确宗法制特别是西周的宗法制,既是家族制度又是政治制度,同时与分封制又是到为表里的,这就构成了以宗法制为基础的专权。这也是中国早期的政治特点。

1.分封制的定义、特点及历史作用
(1)定义:又称封邦建国,周王将宗族、姻亲、贵族、功臣分派各地,广建子国,同姓异姓的封国制度。
(2)特点:①周王高高在上,邦国臣属于周王,并进而分封属下,构成金字塔形等级秩序;②邦国有同姓、异姓之分;
③周王与封国通过一系列权利义务关系为纽带联系在一起。
(3)作用:①通过分封制,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②各封国与周王室的关系也更加密切,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周王形成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
③西周贵族集团还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分封制即是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后,为了解决小宗与大宗关系问题,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庶子做诸侯,然后让他们去建立统治据点,以拱卫王室。诸侯在其封国内有世袭的统治权,对天子有服从命令,定期朝贡和提供军赋力役等责任。分封的目的是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宗法制实施的目的、主要特点及历史作用
(1)目的: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2)主要特点:①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嫡长子为大宗,拥有继承权。
②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表现为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的结合。
(3)作用:①大宗与小宗之间既是家族等级之分,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②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的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③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从而实现国和家一体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齐家治国、家国一体,即起源于此。

宗法制特别是西周的宗法制,既是家族制度又是政治制度。它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基本特点的权力分配制度,其显著特点是宗法组织和国家组织紧密结合。西周实行宗法制原则下的分封制。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系列专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利用《西周宗法制度示意图》,引导学生分析西周宗法制度的特点和基本原则;明确大宗、小宗的概念,大宗、小宗之间的关系。以维护宗法制的礼乐制度,与封邦建国的分封制以及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构成西周古代宗族国家制度的核心内容。
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影响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重点掌握秦的统一、秦王嬴政创立皇帝制度、郡县制、三公九卿中央官制及中央集权制的影响。

1.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的基本特点及具体表现
(1)基本特点:权力的高度集中。
(2)具体表现为:①皇权至上。国家的一切权力,即司法、立法和行政、军事等大权总揽于皇帝一人之手。②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度是君主权力集中的又一表现。
2.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历史影响
(1)措施:中央:①实行皇帝制;②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务。其地位、职责、权力各方面相互配合、相互牵制,最终使军国大权操纵于皇帝一人之手。
地方:实行郡县制。①地方政权机构:郡县两级政权;②基层机构:乡、里等;③政令下达:三公九卿郡、县---乡、里-----百姓。秦帝国还制定了一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巩固统一的其它措施。①为防御北方的匈奴,下令修建万里长城;②修建驰道和直道;③统一了货币、度量衡,并是小篆和隶书成为全国通行的文字。④严刑峻法。
(2)影响:由秦代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系列专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中央设三公九卿制,三公分掌行政、军事、监察,权力分散相互制约。设三公,分割事权,有利于皇权集中、大权总揽。地方上设郡县制,官员由中央任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建立后始终存在两个基本矛盾:相权与皇权(专制)、中央和地方(集权)。

古代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从春秋后期即已开始出现。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诸侯国的势力日益壮大,王室衰微,政令不行,原有的一套政治制度已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从春秋后期开始特别是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政治改革,建立官僚制度,推行郡县制度,形成新的中央集权制度。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秦王朝后,集战国时期新制度之大成,加以改进、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重点掌握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及其评价、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元朝的中央机构、秦汉、唐、宋、的地方行政机构的演变、行省制度及其影响。

1.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历史影响
(1)措施:
①设中朝,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原来的三公九卿成为执行机构外朝。
②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各置刺史一人,它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③颁布推恩令强干弱枝、削弱封国。
(2)影响:
①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过于集权导致东汉时期宦官外戚专权,政局长期动荡。
2.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其评价
(1)特点:三省指尚书省(负责执行)、中书(负责起草诏令)、门下(负责封驳审议),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互牵制,都对皇帝负责。尚书省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作用:①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②削弱了相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3.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
(1)措施:削实权(权)①削弱藩镇,所有州郡直属中央;②州郡设通判;③文臣出任州郡长官;④设二府,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分掌行政、军政,削弱宰相权力。
制钱谷(钱)设转运使,各州郡财赋均由中央直接掌握。设三司,度支、盐铁、户部,总管国家财政,相权进一步被分割。
收精兵(兵)①设三衙,统领禁军,彼此互不统属;②发兵之权归枢密院,直接对皇帝负责;实现了统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
(2)影响:
①积极:加强了中央集权,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自汉代以来,通过打击诸侯王势力、削弱武将军权、分割地方官权力,中央集权日益加强。到宋代以后,中央在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已处于绝对上风,政治制度上体现出新的特点。
②消极: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积贫积弱的后患。
4.元朝的中央机构的特点
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统辖六部。其长官为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是元代的宰相。相权呈现出反弹、扩张之趋势。

纵观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过程,可以看出始终伴随着两大基本矛盾:一是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汉朝的中朝制度、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形成与完善,元朝的中书省制度就是皇权对相权的分离、削弱;二是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自汉到元都不断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从而保证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皇权不断加强的中央集权发展。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即不断削弱相权(从独相制互群相制),强化皇权;二是削弱地方权力,把地方权力收归中央。

汉唐宋元中央及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系列专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即从中央与地方政制的变化,即中央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二府并重、地方由郡国并行到州县两级制再到行省制度的创立,来反映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趋势。
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重点掌握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内阁制的确立及演变、清朝军机处的设立及其评价,明确君主专制强化与封建制度衰落之间的关系。

1.明朝加强的君主专制的措施及影响
措施:(1)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权分六部。皇帝亲自掌管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务。设立殿阁大学士,并不参与决策。
(2)①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不参与决策;②明成祖设立内阁,阁臣权力逐步扩大,有票拟之权;③皇帝批红,掌握最终决策权。
影响: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加强。
2.清初加强皇权的措施及影响
(1)措施:①清初,设立内阁,负责日常事务。重要的军国大事,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内阁与议政王大臣会议并存;
②雍正设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一人。
(2)影响:军机处能迅速处理各地呈送的各种文书,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机大事皆有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速发展的重要标志。

明清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也是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高峰时期。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即通过宰相制度的废除、内阁和军机处的创立,来反映明清强化君主专制的特点和影响。其突出特点是君主专制的高度强化。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的历史背景是:一方面,国家规模进一步扩大,民族融合不断加强,外国对中国的窥视已露端倪。另一方面,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一种要求自由发展经济的思想出现,随之出现了对封建君主专制的反思。这些影响到了专制统治的基础,农业时代,其统治基础就是小农经济。这就决定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必然的强化。形成结论性观点、规律性认识。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系列专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在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演变过程中,夏商周继承较多部族统治方式,形成以宗法制为代表的政治制度。秦汉大一统,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以后,以后历代王朝不断完善这一体制;历代王朝都设置丞相制度,参与军国大事的处理。到了明代,延续了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杯明太祖废除了,军国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后来,明朝虽设置内阁,但内阁的职责只备顾问。清朝虽设置军机处,但军国大臣也只是传达皇帝的旨意。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1996年全国卷)周初实行分封制是为了(D)
A.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B.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
C.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D.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2000年上海卷)秦朝时期,郡的监御史主要负责(D)
A.收取赋税B.征发兵役C.管理军事D.监察郡守
(2004年江苏卷)下列政治举措中,不属于汉武帝时代的是(B)
A.实行刺史制度B.设置西域都护
C.实行察举制D.颁布推恩令
(2004年全国文综卷)汉武帝为加强对地方官僚的监察、控制而采取的措施是(B)
A.实行察举制B.设置刺史C.取消封国D.创设御史大夫
(2000年全国卷)宋太祖从地方军队中挑选精壮士兵编入禁军主要是为了(A)
A.加强中央集权B.消灭割据政权C.防御辽兵进攻D.节省军费开支
(2002年上海卷)明太祖废丞相,撤行中书省的目的是(D)
A.健全地方职能B.厉行思想控制C.监视官吏百姓D.强化君主专制
(2005天津文综卷)中国古代用封建官制代替世袭制,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主要是因为(C)
A.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B.扩大了统治基础
C.君主控制了用人权D.实现了选贤任能
(2005年上海历史卷)明太祖与窦章:
据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件。这些奏章有讲一件事的,也有讲两三件事的,共计有3291件事,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理411件事。
问题:
(1)大量奏章送达皇宫,是因朱元璋对内外诸司(中央、地方行政部门)作了哪些改革?
(2)什么人协助朱元璋处理如此多的奏章?
(3)这则材料反映了明朝皇权的什么特点?
(1)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废行中书省,设三司。
(2)殿阁大学士。
(3)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一、单项选择题(每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
1.《荀子儒效篇》中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这一制度应该是
A.宗法制B.郡县制C.分封制D.郡国并行制
2.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的等级序列是
A.王卿诸侯士B.王诸侯大夫士
C.王诸侯士兵大夫D.王大夫士卿
3.下列关于宗法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宗法制是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
B.大宗与小宗之间既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C.各级贵族均享受世卿世禄制度
D.嫡长子都被称为大宗
4.山东省简称齐鲁,起源于
A.大汶口文化B.西周分封C.甲骨文记载D.古代地名
5.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这则纪功石刻说的是
A.周天子分封天下B.秦始皇统一六国C.汉武帝开拓疆土D.忽必烈一定乾元
6.秦朝建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
A.规定皇权的至高无上B.中央设三公九卿
C.地方推行郡县制度D.颁布秦律,严刑峻法
7.贾谊在《治安策》中建议:欲天下之治,莫若众建诸侯以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这一主张后来发展成为
A.削夺王国的封地B.夺去王侯的爵位C.推恩令D.继承西周的分封制
8.下列关于三省六部制的叙述,正确的是①这一制度开始于隋朝②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③它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走向衰落④这一制度对隋唐以后各个朝代影响影响深远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
9.地方势力威胁中央政权的危险基本解决始于
A.隋唐时期B.北宋时期C.元朝时期D.清朝时期
10.秦汉以来我国中央和地方关系演变的趋势是: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②分散地方官吏权力,防止割据③强化地方管理的控制④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渐趋严密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
11.下列关于清朝军机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中央最高行政决策机构B.皇帝挑选亲信重臣担任军机大臣
C.军机大臣只是跪奏笔录D.军机处的设立者是雍正帝
12.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封建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B.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D.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摘自《王国维遗书》之《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地方官),据天下之雄国,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适于掌握之内,此其为得也。
摘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公元前127年(汉武帝元朔二年),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以推恩将自己封地分给子弟,由皇帝制定封号。以此从王国里分出许多侯国。侯国列侯只能衣食租税,不能过问政治。
摘自《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I》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西周的哪两种政治制度?依材料指出两者这之间的关系。

(2)材料二反映了秦朝的哪种政治制度?依据材料说说这种制度的作用。

(3)材料三中的汉武帝为何颁布推恩令?结果怎样?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哀帝曾经说: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下逮以治天下也。
《汉书孔光传》
材料二尚书省,尚书令一人,正二品掌典领百官。其属有六部尚书门下省,侍中二人,正二品。掌出纳帝命。相礼仪中书省,中书令二人,正二品。掌佐天子大政,而总判省事,凡王言之制皆宣署中覆,然后行焉。
《新唐书》卷四十六,四十七
材料三明太祖曾说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黄佐《南雍志》
材料四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者,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军机大臣)亦只供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汉代中央集权的特点是什么?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
(2)材料三中明太祖朱元璋是如何认识相权的?对此,他采取了什么措施?结合材料三、四,说明明清两代中央机构的演变。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15.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自秦朝建立以来,到辛亥革命时期被推翻历时2000多年。作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一种重要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有人认为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消极作用是次要的;也有人认为其消极作用是主要的,作用是次要的。你同意哪种观点?说说你的理由。对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有不同的看法:一、主要是积极的,但也有消极作用;二、主要是消极的,但也有积极作用。
请按照自己的理解,说明你同意哪种看法,并结合史实阐述理由。


1.C2.B3.C4.B5.B6.A7.C8.B9.B10.C11.A12.B
13.(1)宗法制和分封制。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宗法制是分封制实施的主要依据。
(2)郡县制。郡县制的实行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3)汉初郡国并存;后来封国威胁中央政权,如出现七国之乱。
王国问题逐渐解决,中央集权得到加强,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14.(1)汉承秦制。基本继承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度,宰相事权被皇权所依重。设三省六部,分割相权。
(2)朱元璋认为相权威胁皇权。废除宰相制度。皇权高度集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3)特征:高度集中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皇权至高无上。
15.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其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的主要方面,主要要看在我国封建社会的前期还是后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前期积极作用为主,封建社会后期消极作用为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自始至终相伴而存在;以明清时期为界,明清以前以积极作用为主,明清时期消极作用占了上风。这一制度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积极作用: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②能有效的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③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的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
消极作用:①容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②经济方面,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③在思想方面,钳制了人民的思想,束缚了人才。

精选阅读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通史概要:
中国古代史始于170万年前,止于1840年鸦片战争前,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历史。
距今约170万年前,中国就有人类居住,进入原始社会。公元前21世纪,中国进入奴隶社会,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经过商朝的发展,西周时期,我国的奴隶社会进入繁荣阶段。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
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和多民族中央集权和封建国家,并开创了一系列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制度。汉代封建制度得到进一步巩固。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政权分立与民族大融合时期。隋朝统一结束长期分裂割据,隋唐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呈现繁荣的局面,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制度有新的建树。五代辽宋夏金元,中国的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明清之际,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加强,中国封建社会渐趋衰落。
初中新课标中和本章内容相关联的内容主要在七年级(上)、(下)册。初中新课标简单涉及本章内容相关联的内容有:世袭制,商鞅变法,秦朝的皇帝制、郡县制和秦朝的疆域,西汉王国问题的解决,元朝的行省制度,清朝的内阁、六部、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军机处;初中新课标没有涉及但高中新课标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如下:西周的宗法制,秦朝的中央政权组织和地方政治制度,魏晋南北朝时的政治制度,隋唐时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政治制度,明朝的废丞相设三司、设内阁,清朝君主专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课标要求: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秦统一六国与秦朝疆域,秦汉中央官制的构成和特点,郡县两级制,焚书坑儒和挟书律。
(2)、过程与方法:阅读历史材料和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秦朝统一在中国历史上重大进步作用,培养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长时期的特点,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教学课时:1、5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要素:皇帝制度的确立,地方上推行郡县制,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一套完整的官僚体系)
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建议:
(1)、本课内容丰富、充实而课时较紧张,因此在整体设计本课教学过程和课时分配上,都应突出重点,详略得当。“海内为郡县”和“秦汉时期的官僚机构”两目是教学重点。正确区分“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两个概念:“君主专制”指的是国家政权的主宰和中央决策方式,即皇权至上、皇帝独裁;“中央集权”指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控制地方、地方服从中央。
(2)、第一目“六王毕、四海一”,主要讲述秦始皇统一六国及其后继续开疆拓土的情况。一是北伐匈奴,收复河套地区;二是南征百越,统一岭南地区;三是将西南夷纳入版图,秦王朝在这些新征服地区设置郡县进行行政管理,并兴修水利工程和交通路线,发展经济,加强边境与内地的联系,巩固统一。数学中应充分利用课本中的秦朝的疆域图来讲解秦朝开疆拓土的情况。
(3)、第二目“海内为郡县”,介绍了秦朝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的确立及其主要特征。首先应指出郡县的出现并不是从秦朝开始,而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关于分封与郡县之争只要了解两派的代表人物即可,重在引导学生探讨为何李斯的主张和郡县制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郡县制与分封制比较,主要判别有两点:一是直属中央,二是长官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这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汉初在地方实行分封与郡县并行,到汉武帝时削除地方割据,使“大一统”政体更为巩固。
(4)、第三目“秦汉时期的官僚机构”,讲述秦王朝中央政权组织的构成及其职能。教材对于秦朝的中央官制采用了“三公九卿”的说法,要求学生掌握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和主要职能,至于九卿及其主要职能不要求学生完全掌握,能大概了解即可。朝议制度是秦王朝政治的一大特色,既要指出其可集思广益的好处,也要点明其局限性。
(5)、第四目“挟书律”,主要讲述秦王朝实行思想专制的情况。秦王朝的思想专制措施主要有两条:一是焚书坑儒,二是挟书律。要点明秦朝实行焚书坑儒与挟书律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思想上的统一来达到政治上巩固统治的需要。教学中可结合教材中的“学习思考”:如何评价秦朝的“挟书律”?来分析挟书律的实质,根本目的及其作用。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系列专题: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系列专题: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本专题讲授的是古代中国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概况、基本特点及我国古代主要的经济政策,主要内容包括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自耕农经济的形成与发展,手工业发展高度发达的基本史实,商业发展的概况,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影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及缓慢发展等。通过本专题讲授,要让学生从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三方面来认识我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进而全面的了解中国古代的经济的发展状况,从而加深对整个封建社会的认识;体会古代中国经济在当时世界上的先进地位和许多重大的发明创造对于人类文明的贡献及近代落伍的原因,学会用横向联系的方法分析不同历史阶段的经济特点与政治文化的关系。
第1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演变及耕作技术的进步、土地制度的演变、小农经济的成长以及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并通过这些史实来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简述中国古代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变化过程。
(1)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主要使用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等简单工具。
(2)进入文明时代,耒、耜仍是人们主要的农业生产工具。
(3)春秋时期,铁农具逐渐代替了过去的石制、骨制农具。战国中期,牛耕开始出现。至此中国古代采用铁农具和牛耕的精耕细作的农业耕作方式形成。
(4)农业生产工具:汉代发明了新式播种工具耧车。唐代,长江下游出现了曲辕犁(又名江东犁)。曲辕犁的发明,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2.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发展变化过程。
(1)商周时期,中国的土地制度是一种名义上为国家所有的井田制。
(2)春秋时期,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井田制开始瓦解,战国时期,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这种局面一直持续了2000多年。战国以来的土地私有制主要有三种形式: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和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3)土地兼并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唐后期到宋代土地兼并更为激烈,封建土地所有制获得进一步发展。到宋代,租佃经营已成为仅次于自耕农的重要经营形式。
(4)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民身份的提高,租佃制普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
3.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从经济构成的角度看,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具有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为辅的特点。
(2)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借用牛耕和不断改良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3)从生产方式的角度看,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这种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又一特点。
(4)从土地所有制的角度看,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土地私有制也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

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也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而精耕细作技术则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也是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也使我国传统农业以其顽强的生命力,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但是到了近代,小农经济也成为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
第2课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

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在冶金、制瓷和丝织三种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并通过这些史实来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1.简述中国古代冶炼、纺织、陶瓷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
(1)冶炼业:
青铜冶炼: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术已经相当成熟
冶铁炼钢:春秋时期冶炼生铁和块炼钢;南北朝时发明了更先进的灌钢法;汉代开始用煤做燃料冶铁,北宋普遍使用;南宋末用焦炭冶铁,明朝流行。
(2)纺织业
丝织业:西周以后丝织技术突飞猛进,发明提花机,汉代使中国获得丝国称号;唐代出现缂丝技术;
棉纺织业:元代黄道婆全面革新棉纺织技术,松江在元明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明代后期棉布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
(3)陶瓷业
制陶技术:陶器是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成就,如彩陶,黑陶,白陶等;制瓷技术: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南北朝烧出的白瓷;隋唐进入成熟期;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元代开始进入彩瓷生产时期;明代,创造了斗彩和五彩瓷;清代创造了粉彩和珐琅彩。
2.概括分析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的基本特点及经营形式
(1)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历史悠久、技术高超、工艺精湛,质地优良,长期居于世界前列。
(2)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春秋战国以前,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经营,春秋战国以后,形成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长期并存的局面。
(3)官营手工业生产范围广泛,规模庞大,分工细致,代表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明代前期以前一直占据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4)私营手工业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唐代以前主要以农民家庭副业和城镇家庭小作坊的形式进行,唐宋以来私营手工业显著发展,到明朝中叶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并且在某些部门开始出现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式的雇佣劳动关系的资本主义萌芽。

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经营形态:在商周时期,与奴隶主贵族国有土地所有制相适应,手工业由官府垄断。到了春秋战国,随着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和小农经济的形成,开始出现民营手工业和农民的家庭手工业。此后,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便成为封建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概述古代中国商业的兴起和发展,尤其是唐、宋、明、清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1.概括古代中国商业产生并发展的主要表现。
(1)原始社会末期,随着剩余产品的出现,社会分工的发展,产生了原始商业。天然贝壳为中国最早出现的货币。
(2)商朝的商业活动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产生了专门的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商周时期,出现了骨币、铜币等人造贝币。
(3)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将商人们集中起来,设官统一管理,驱使他们为政府服务。
(4)春秋战国时期,私商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黄金、白银开始成为货币,形成了许多著名的都会,中国商业发展出现了第一次高峰。
(5)秦始皇以圆形方孔的半两钱统一币制,奠定了此后2000多年中国铜钱的基本形制。汉朝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6)隋唐时期,政治上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商业贸易蓬勃发展起来,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都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秦汉至唐初,多有官府在指定的地区设立并由官府管理的市(进行商品交易的固定场所),与居民所住的里坊严格分开。
(7)宋代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集镇、夜市兴盛;以后坊市制度界限被打破:元代更广泛流通纸币,古代商业的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高峰期。
(8)明清时期,一大批商业市镇兴起,商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形成等等,使得明清商业发展出现了许
多新的特点。

根据传说,中国商业的起源还要更早,可以追溯到神农之世。《易传》曰: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据说神农氏在教民稼穑、创制耒耜的同时,还设立了商品交易的市场。这证明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几乎是与自然经济同时产生的。《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什么叫三宝呢?指的就是农民种的粮食、工人做的器械和生产用的原材料。工而成之,商而通之,可见商业流通在古代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有商业活动必然有货币交换。古代中国主要货币的演变经历了贝壳战国铜币秦半两钱五铢钱开元通宝纸币白银等。货币的发展促进了商品贸易的流通和商业的繁荣,以及商业流通范围进一步扩大。
2.概括中国古代商业的主要特点。
一是中国古代不同的时期商业发展呈现不同的特色。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商业发展出现了第一次高峰。宋元时期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纸币最早出现,古代商业的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高峰期。明清时期,一大批商业市镇兴起,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徽商晋商等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形成等,使得明清商业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
二是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随商贸的发展呈不同的特色。秦汉至唐,在京都、郡、国所在的大县城内,多有官府在指定的地区设立并由官府管理的市(进行商品交易的固定场所),与居民所住的里坊严格分开。宋代以后坊市制度界限被打破。
三是中国古代商业与商人的命运总是与政府的商业政策有关,自战国以来实行的是重农抑商的政策,中国古代商人的社会政治地位低下。明清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确实严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

中国古代商业的出现于商朝。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从经营形态上看,商周时期商业为官府所控制,春秋战国时期自由商人迅速崛起,一些农民也开始把家庭手工业生产的剩余产品拿到市场上出售,从而促进了商业的发展。从商业的发展上看,春秋战国时期大商人的崛起、秦汉中外贸易的发展、隋唐长安的繁荣、柜坊和飞钱的出现、宋代坊市界限的打破、夜市早市的出现、纸币的产生、元代中外贸易的兴盛以及明清地域商人群体的兴起,以此反映出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第4课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了解重农抑商政策、海禁与闭关锁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及缓慢发展,分析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带来的影响以及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1.古代中国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
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采用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例如,商鞅变法采用各种手段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从而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西汉初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汉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明清时期固守重农抑商政策:明清时期,朝廷昧于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的大势,依然固守重农抑商的政策。明清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虽然不能完全遏制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但确实严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

重农抑商政策最初萌芽于战国时期李悝的改革思想和实践。从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战、禁止弃农经商,到汉文帝的重农政策,直到清初恢复经济的调整,都是这种政策的体现。重农抑商、以农立国就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治国主张。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质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这一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地主政权,起了积极作用。如战国时期,秦国实施商鞅变法中重农抑商的规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壮大了秦国实力,为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重农抑商政策的弊端日益暴露。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这一政策的消极作用就更明显。明朝中后期,生产力水平提高,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在这种形势下,统治者依然把商业和农业对立起来,并在重农抑商政策的指导下推行一系列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极力压制和束缚资本主义发展。抑商的结果迫使商业资本流向土地,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商业资本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这样就失去了其产生之初的进步性。重农抑商政策从根本上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这是造成近代中国落伍于西方的重要经济原因。
2.海禁及闭关政策对中国的社会发展的影响。
由于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统治,明朝实行海禁,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清朝初年,为了防范外夷侵犯和沿海人民聚集力量抗清,厉行海禁,将沿海居民内迁,实行闭关锁国。长期关闭国门,实行禁海。
闭关政策是明清政府实行的严格限制对外交通、贸易的外交政策,包括对来华外人的商务活动、居留期限、华夷交往等做出限制,实行禁海。但是仍留有广州一带同外国通商,因此,闭关政策是严格限制不是绝对禁止对外交往和贸易。
影响:禁海、闭关政策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闭关锁国政策实行的原因:首先,闭关锁国政策是落后的、闭塞的、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封建统治者自我满足并昏睡在这种自然的庄园中,他们既昧于世界大势,又盲目排斥外国的一切东西。其次,闭关锁国政策是清朝统治者民族狭隘性的表现。由于满清贵族与人民群众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与斗争,满清统治者便企图通过闭关的办法将国内的汉人与外界隔绝,以防止外国人支持汉人形成反清力量。同时,明朝中期以后,日本倭寇侵扰我国东南沿海和西方殖民者向东方的殖民扩张,也是明清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客观原因。
3.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特点及缓慢发展的原因。
(1)标志:明中叶以后,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为购买劳动力增殖利润而进行的商品生产以及以自由雇佣劳动为特征的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因素的萌芽。当时苏州的丝织业和景德镇的陶瓷业就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2)明清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只出现在少数地区的少数行业,稀疏而微弱,发展非常缓慢。
(3)缓慢的主要原因:封建制度的束缚,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严重阻碍,直到鸦片战争前夕,就全国而言,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在中国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首先在手工业生产部门出现。到清朝中期,资本主义萌芽得到发展。这期间经历了曲折的道路,发展十分缓慢。由于明清政府都固守重农抑商的政策,并且出于政治原因(防范西方殖民者入侵和人民反抗)开始实行海禁政策。重农抑商政策阻止、延缓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而禁海政策一方面使中国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优势地位,也使得中国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不能同外国进行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的交流。正是这种闭关锁国与重农抑商政策相结合,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并使中国与世隔绝,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从而埋下了日后落后挨打的祸根。

(2004年全国文综卷Ⅰ)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C)
A.促使井田制瓦解B.导致了地主阶级兴起
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D.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
(2005年全国文综卷)春秋时,楚相孙叔敖主持修建芍陂,推动了所在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该水利工程位于(D)
A.成都平原B.河北地区? C.渭河流域D.淮河流域?
(2005年江苏卷)下列经济不属于江南经济发展的现象的是(A)
A.春秋时期楚相孙叔敖修芍陂? B.隋唐时期成为粮食重要产地?
C.明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蓬勃兴起?
(2005年全国文综卷Ⅱ)筒车在中国古代南方农业生产中发挥过重要作用,这一灌溉工具创制于(C)
A.三国时期 B.南北朝时期 C.唐代 D.南宋
(2005年天津文综卷)下列农具功能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曲辕犁②桔槔③战国铁犁④筒车(B)
A.①谷物加工②汲水③耕地④耕地? B.①耕地②汲水③耕地④灌溉?
C.①耕地②汲水③耕地④谷物加工? D.①谷物加工②耕地③耕地④灌溉?
(2004年全国文综卷Ⅲ)下列关于唐长安城的表述,正确的是(D)
①宫殿宏伟,街道整齐②注重城市绿化,建有排水设施
③突破坊市界限,商业活动没有区域限制④是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2002全国春季文综卷)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主要标志是(D)
A.出现了不少工商业繁荣的城市B.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C.制瓷行业中出现很细的技术分工D.纺织行业中出现由机户开设的机房
(2005年广东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朝)长安中,(苏瓖)累迁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扬州地当冲要,多富商大贾,珠翠珍怪之产,前长史张潜、于辩机要皆致之数万,唯瓖挺身而去。
《旧唐书》卷88
材料二(唐朝大历)十四年七月,令王公百官及天下长吏,无得与人争利,先于扬州置邸肆贸易者,罢之。先是,诸道节度观察使以广陵(扬州)当南北大冲,百货所集,多以军储货贩,列置邸肆,名托军用,实私其利。?
《唐会要》卷86
材料三唐世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尽斡(掌管)利权,判官多至数十人,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张祜诗云:十里长街市并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宋)洪迈《容斋随笔》卷9
请回答:(1)概述上述材料中表明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信息。
?
(2)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原因。?
?
(1)商人聚集;店铺林立;货物丰富;城市繁华;扬一益二。(2)地理位置优越;设置盐铁转运使;有保护商贸的政策。
(2001年全国卷)自南宋至明清,民众服装、被褥原料和主食品种发生了什么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种变化有何积极影响?
(1)变化:明代后期,棉布逐渐取代丝、麻、毛成为民众的主要服装和被褥原料;明清时期,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被引进和推广,成为继米、面之外的人们的主食品种。
(2)原因:棉花种植面积的扩大和棉纺织技术的改进,棉布物美价廉,深受欢迎;国内各民族的交流和中外交流促进棉纺织技术的进步和玉米、甘薯的引进;官府提倡、推广种植。
(3)影响:民众生活有所改善,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经济作物的种植和手工业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每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
1.史料记载:所种之地,惟以刀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这反映的耕作方式是
A.千藕其耘B.个体农耕C.刀耕火种D.代田法
2.据记载:孔子的弟子司马耕子子牛,冉耕字伯牛。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①种植业为主是中国古代农业的一大特色。②借用牛力耕田是中国传统农业的特色之一③牛耕与人们的生活联系密切 ④已出现了曲辕犁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3.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
A.水利技术的进步B.手工业的发展
C.商业和城市的发展D.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推动
4.秦王宣布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的意义是
A.接受商鞅建议实行变法B.从法律上肯定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C.标志着井田制的彻底瓦解D.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
5.古语中说:庶人食力,工商食官所反映的现象正确的是
A.官府垄断工商业B.工商业受官僚剥削
C.工商业不属于庶人,属于官僚D.工商业者不劳而获
6.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是
A.粗放经营B.精耕细作
C.以土地为核心D.重视生产工具的改进
7.在冶铁中开始用煤始于
A.春秋B.战国C.汉代D.北宋
8.缂丝是我国独特的丝织工艺品,这风行全国是在
A.西汉B.唐朝C.宋朝D.明朝
9.中国的陶瓷制作技术不断进步,以下我国陶瓷品种出现的先后顺序应该是①珐琅彩②五彩瓷③青花瓷④白瓷⑤青瓷
A.①②③④⑤B.⑤④③②①C.⑤③④①②D.⑤②③④①
10.一位殷实的商人,多年来从事丝绸产销业。由于生意兴隆,从而雇用了五位技术工人协助生产。这一历史情境最早应出现在:
A.宋朝B.元朝C.明朝D.清朝
11.明朝后期末富居多,本富益少这反映出
A.资本主义萌芽产生B.贫富分化日益严重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D.商品经济日益发达
12.清末的禁海政策对中国发展造成的影响是
①阻止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②阻碍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③堵塞了东西经济文化交流的渠道④造成了中国与西方力量对比的逆转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醒世恒言》叙述:明朝浙江淳安县的一个小地主,依靠仆人贩售漆油等物品,致富数千金,于是购置田产,成为大地主。又有苏州王宪,出身于大地主家庭,经营了一个玉器店铺,更富裕了。?
材料二 郑文融《郑氏规范》介绍,大地主郑氏家族的条规规定:佃人用货币折租。
材料三《清代全史》叙述;杭州人张瀚的祖先在成化末年(明朝)购织机一张,从事纺织,忻织泞布精良,每一下机,人争鬻之,因此获利甚多,后来织机发展到二十余张。
请回答以下问题:?
(1)以上材料,反映了明朝什么社会经济现象?
?
(2)以上材料提及的人物从事的经济活动有哪几种?这几种经济活动对明朝社会经济发展各有什么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哪一种经济活动是当时社会经济的主流?简要说明其原因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清朝奉行的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使人力无遗而地力殆尽的政策多次颁令实行矿禁。并用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限制商业活动,进一步凝固、强化了农耕自然经济形态对客商资本稍多者又行劝借,稍有不从,轻则痛行笞责,
重则连船拆毁,客商狼藉,号哭水次,最终多致卖船弃业。同时以天朝上邦自居,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为防范外夷侵犯和沿海人民聚集力量抗清,长期关闭国门,实行禁海政策对西洋器物当做贡品玩好收藏,如英使马嘎尔尼赠送给乾隆帝的地球仪、望远镜、铜炮、火枪、西洋船模型等礼物。
 摘自岳麓版教材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
材料二禁海政策给航海业和对外贸易带来沉重打击鸦片战争前,行驶于东南亚和日本的中国帆船仅有295艘,地位一落千丈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堵塞了给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提供外部刺激的渠道,失去了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终于在近代的前夜迟滞了。
 摘自岳麓版教材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
请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对外交往的总趋势。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对外交往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二,谈谈你对清朝对外政策的认识。

一、单项选择题(每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
1.C2.B3.D4.B5.A6.B7.C8.B9.B10.C11.D12.C
二、非选择题:
13.(1)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2)经营商业;从事封建地租剥削;兴办手工工场。经营商业和兴办手工工场,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发展;投资田产,从事封建地租剥削,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3)投资田产是当时社会经济的主流,因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14.(1)由开放逐步走向闭关锁国。
(2)主要原因:农耕经济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缓慢;清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行海禁政策;专制制度空前加强;统治者愚昧自大、固步自封;脱离世界潮流,鄙薄近代科技。
(3)认识:闭关政策给航海业和对外贸易带来沉重打击;妨碍了近代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失去了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高三历史〈中西古代政治制度〉热点复习


高三历史〈中西古代政治制度〉热点复习

专题一中西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的内容、作用宗法制的内容及作用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秦王嬴政创立皇帝制度秦朝的郡县制秦朝的中央官制中央集权制的影响

(3)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及其评价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元朝的中央机构汉与宋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内阁制的确立及演变军机处的设立及其评价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希腊多山多岛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的影响希腊的小国寡民的城邦制特点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2)梭伦改革伯利克里时代的民主政治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民众法庭等机构,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3)罗马法的内容和作用《十二铜表法》《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法律在人类社会中的价值

1.分封制与宗法制制度对比

分封制宗法制

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巩固周王朝的统治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内容周王高高在上,邦国臣属于周王,并进而分封属下,构成金字塔形等级秩序;周王与封国通过一系列权利义务关系为纽带联系在一起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确立了严格的土地、财产和权力的继承制度;

表现为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的结合

历史作用周王形成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

相互关系分封是为了解决小宗与大宗关系问题而立;宗法制是家族制度和国家组织的紧密结合;有宗法便有分封,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宗法制是分封制实施的主要依据。

中国早期的政治特点西周实行宗法制原则下的分封制;其核心是形成了以周天子为核心的宗法制为基础分封制下的集权。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朝代帝王主要内容特点影响

建立秦朝秦始皇A皇帝制度;B三公九卿、;

C郡县乡里;D严刑峻法;皇权至上

官员任命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发展两汉汉武帝设“中朝”;各置刺史;颁布“推恩令”;削弱相权;削弱封国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导致东汉时期宦官外戚专权

隋唐隋文帝

唐太宗三省六部制;尚书省(负责执行)、中书(负责起草诏令)、门下(负责封驳审议)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削弱了相权,

提高了工作效率;有利于加强皇权。

进一步发展宋元

时期宋太祖元世祖宋:收精兵(“兵”)统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制钱谷(“钱”)设转运使,设三司;削实权(“权”)设通判、文臣、二府;

元:中央中书省、地方行省制;削弱宰相和地方的权力改变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

造成了三冗、两积贫。

峰明清时期明太祖

明成祖

雍正明:废除丞相权分六部、设殿阁大学士;

设内阁;

清:内阁与议政王大臣会议并存

设军机处。君主专制推向顶峰封建制度日趋腐朽;阻碍社会进步。

3.古代希腊与罗马政治制度对照表

希腊民主罗马法律

历史条件古希腊多山多岛、城邦小国寡民、雅典贵族与平民矛盾、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罗马建立帝国及独裁统治;

罗马奴隶制社会矛盾冲突与发展的产物

主要内容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是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通过设立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民众法庭等机构,保证民主制度的正常运作;创造出法治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的方式。罗马法包括《十二铜表法》和《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其中后者由《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和《查士丁尼学说汇纂》和《查士丁尼新敕》组成。

历史作用希腊的古代民主政治为辉煌的古希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极盛提供了条件,也为后来西方的政治思想和制度提供了思想渊源。它的颁布标志着罗马法已经发展到完备阶段。对人的行为做出详细的法律规范,为调解复杂的社会矛盾提供了法律手段,成为维系东罗马帝国统治的有效工具。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

古代希腊与罗马政治制度的认识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古希腊城邦政体所形成的民主制度,有利地推动着古希腊经济文化的进步,对近代西方民主制度的形成也具有重要意义。而罗马的法律则是构成古罗马政治文明的重要内核,罗马法对后世影响深远,直到今天我们仍在受益于古罗马的文明,现在的许多法律制度就来源于罗马法。

1.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示意图

2.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图解

手段

核心

概念

发展

过程

经济基础

思想来源

趋势

3.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概括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分封制是西周巩固政权的重大政治措施,它将亲族、功臣、先代贵族分封各地,建立侯国,目的是“封邦建国,以屏宗周”;受封者则须对周王尽各种义务,并受周王控制。宗法制是与分封制紧紧糅合在一起的以血缘、姻亲为纽带的政治制度,嫡长子继承制使周天子世代皆为大宗,为所有诸侯国政治上的共主。宗法和政权实际合二为一。西周实行宗法制原则下的分封制。以维护宗法制的礼乐制度,与封邦建国的分封制以及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构成西周古代宗族国家制度的核心内容。分封制度、宗法制度和礼乐制度,三者互为表里,紧密相连,反映了周朝政治制度的成熟。

4.汉朝到元朝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它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制两个概念: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中央集权则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一切受制于中央。这样,这一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两个基本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皇权和相权的矛盾。

5.自秦朝建立的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积极作用: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②能有效的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③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的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

消极作用:①容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②在思想方面,钳制了人民的思想,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局面。③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自始至终相伴而存在;以明清时期为界,明清以前以积极作用为主,明清时期消极作用占了上风。

6.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雅典民主的特点是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的产生及运作就充分体现了雅典民主的上述特点。雅典民主虽然有其社会和时代的局限性,尤其是它的民主仅是雅典男性公民的民主,而非全体国民的民主,但它毕竟创造出一系列民主运作的方式,为后世提供了一个最值得参照的政体形式,为人类文明中的政治组织形式的完善提供了一条可供选择的道路,它对人类民主政治以至人类文明的发展都有无可替代的意义。

7.《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中的价值。

以《十二铜表法》和《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主的古罗马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构成了罗马法的主要内容。罗马法法渊源于罗马奴隶制度,仅使用于罗马公民内部,奴隶则被排除在法律的保障和所赋予的权力之外,因此它又被称为“公民法”。随着罗马对外扩张范围的扩大,罗马法中又逐渐形成了一种适用于各民族的新的共同法律——“万民法”。罗马法的创设,有力地规范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调节了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对罗马帝国的统治起到了有力的维系作用。这也为后世人们理解法律对社会生活的意义提供了重要启示,法律成为人类政治活动和政治文明中的基本条件。

1.如何理解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所谓的分封制度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分派到各地,广建子国。分封制和宗法制是紧密联系的。宗法是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宗法制确立了严格的土地、财产和权力的继承制度。这样,就通过分封制和宗法制建立了上起王下至庶民的等级制度,有利于王朝统治的巩固。根据宗法制与分封制,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各级宗主贵族构成的金字塔式的等级制结构。各个等级之间的相互关系,既是大小宗关系,也是上下级关系。每一个等级都必须服从上一个等级,并有义务尽其纳贡、服役等责任。周天子位居金字塔顶端,不仅是所有姬姓宗族的大宗,而且通过“同姓不婚”、“娶于异姓”的联姻原则,又成为有甥舅关系的异姓宗族的共主。宗法制与分封制不但解决了为王权而相互争斗的问题,也解决了周王室的巩固问题,于是,宗法等级制度遂成为确立社会等级秩序、维护宗主贵族统治的政治法律工具。

2.如何认识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特色?

俗话讲:古希腊的民主,古罗马的法治。民主与法治分别是古希腊和古罗马政治制度的显著标志。西方人把希腊罗马的思想文化视为自己文化和政治制度的渊源,它们二者既有共性也有各自的明显特点。它们都是在奴隶制度条件下产生的,也都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所谓“辉煌”,是指雅典的民主思想与制度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在很多学术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而罗马文明的特征是其实用性,比如它的法律制度。两者之间也有相互联系和影响。作为西方文明的根源,它们对世界历史也产生了深远影响。雅典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一样,有其自身的盛衰史。在其繁盛期间,创造出了世界上叹为观止的成就,无论是在政治上、经济上还是艺术上。尤其是其被后世称为“古典模式”的民主政体,对地中海沿岸的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直至现在,轮番为治、主权在民的政制特点也依然为许多西方国家所借鉴。但就是这样一个政体,在经历了两个世纪的辉煌后,迅速地、无可挽救地衰败下去,为后世留下了无限广阔的思考空间,对现代的政治生活提供一些借鉴。西方的较发达的民主政治和较完善的法律体系是建立在海洋文明基础上,并且经过了二千多年的发展、完善,民主法制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其他国家不可能在短时期内照搬其制度。每个国家制度选择都有其本身的国情和民情。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一、概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含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的决策方式而言的,具体说就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至行使立法、行政、司法等权力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中央集权这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这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

(1)专制主义: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指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2)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3)二者之间的联系:①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②专制主义皇权加强时,往往是中央集权比较有效时,专制主义皇权削弱时,往往也是中央集权不力时。

二、实行原因:

(1)经济根源: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提高导致旧的生产关系解体,秦国商鞅变法确立了封建经济的统治地位,这种经济的特点便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的个体的小农经济。这一政治制度的出现是由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因为封建的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以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这种封建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2)政治根源: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吸取周无子在诸侯割据局面下无能力的教训,在统一全国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国家统一。新兴的地主阶级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来巩固其统治地位,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保护其土地所有制度

(3)理论根源: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秦自商鞅变法后,一直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韩非子总结诸子百家学说,创造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的政治理论,为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理论基础。

三、基本内容:

(1)皇帝制;(2)中央行使制度;(3)地方行政制度,其核心是集一切权力于皇帝。

四、特点:

(1)皇权至上原则;(2)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3)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4)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司法、行政等独断权力;(5)宣扬“君权神授”;(6)思想文化的专制统治。

五、基本矛盾:

两大矛盾:在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两大基本矛盾,即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皇权加强,相权削弱;中央权力加强,地方势力削弱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基本趋势。还有第三个趋势是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

六、发展演变:

(1)萌芽(战国):商鞅建立县制,百官服,从君主法令的封建官僚制度建立。

(2)确立(秦朝):一整套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的建立。(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中央三公九卿的官制,地方推行郡县制)。

(3)巩固(西汉):①汉景帝“削藩”平定七国三乱。②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夺王侯爵位,解决王国问题。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专制,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4)完善(隋唐):①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相当于宰相,相互牵制和制约,避免宰相的专权,又一定程度上牵制君主专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完善。②科举制,使门第不高的有才能的人参加到政权中来,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

(5)加强(北宋):采取“杯酒释兵权”将地方的行政、军事、财政权力收归中央,防止了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加强了中央集权。

(6)发展(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保证了中央统一政令的实行。在地方设“行省”实行行省制度,对后也影响深远。

(7)强化衰落(明清):明朝废丞相,形成君主独裁的局面,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进一步削弱地方势力,还遍设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这是专制主义强化的突出表现。清朝沿用明制,后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使君权空前加强,形成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达到顶峰。

七、历史作用:

(1)积极作用:

①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在统一的环境下,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2)消极作用:①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②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箝制了思想。③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

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形成的必然性

古代希腊形成较发达的民主政治和罗马形成较完善的法律体系,与古代中国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都有其必然性。其必然性在于:

(1)古代希腊、罗马地处地中海南部沿海,山多地少,港湾、岛屿众多,所以形成了以工商业、航海业为主的海洋型经济(海洋文明),商品经济发达;这种经济要求社会有公平的法则,以及较自由、宽松、民主的政治氛围,这样,古代希腊就逐步形成了小国林立、民主政治发达、法制体系较完善的社会。另一方面,欧洲气候宜人,温暖多雨湿润,其麦田可以沿着山坡分布,不需要灌溉,也不需要排涝,也就不需要政府来协调水利,修河通渠。

(2)古代中国区域广大、土地辽阔,适于农耕,逐渐形成了一种农业文明(农业经济),农业经济要求有强有力的政府来控制水系,协调农业生产,组织抵御自然灾害。在同一水系,对水、土地的控制变得特别重要,一山不容两虎,在争夺中,容易形成强大的军事、政治集团,进而形成强大的皇权。中国长期存在的分散性封建自然经济,农民随时面临天灾(旱涝蝗灾)、人祸(地主官僚欺压等),其生产、生活甚至人身安全非常脆弱,一旦失去土地,就可能沦为流民,揭竿而起,威胁封建王朝。因此,农民需要强有力的政府保护,政府也必须保持强大,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以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另一方面,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

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应是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应该看到自然地理环境对风土人情乃至社会政治制度的影响,但片面的夸大是不对的。对希腊民主政治的产生与其地理环境间的关系亦应如此理解,是希腊多山多岛的地理环境与希腊小国寡民的城邦特点共同造就了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确定国家政治制度的主要依据在于经济基础,在于国情;从哲学原理上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以下图解是东西文明由于自然地理特征及经济特点的不同导致的文明特征。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系列专题:中国传统文化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系列专题: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本专题主要讲授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儒家思想在古代兴起、确立和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及其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主要内容包括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宋明时期理学产生和发展及其代表人物,明清时期出现了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进步思想家等史实。通过本专题的学习,要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是一个不断吸纳、融合各种思想流派观点的过程。通过探讨传统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增强对祖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认同感,树立自觉传承祖国和人类思想文化遗产的意识。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知道诸子百家主要主张及代表人物,重点掌握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1.简述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及在政治、教育方面的思想观点。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其主要内容是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他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的理解和体贴他人。孔子主张遵循忠恕之道和克己复礼。在政治上提倡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用德教化百姓。主张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在教育思想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以及学与思相结合起来。
2.简述孟子的思想主张及历史地位.
孟子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以德服人,争取民心。认为实行仁政,必须重民。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他还认为天命是人民意志的体现,顺从人民的意愿就是敬天。主张人性本善说。提出先义后利,重义轻利思想。仁政学说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儒家学派的奠基人。孟子学说是对孔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唐代以后,《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南宋朱熹将其列为四书之一。孟子被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3.简述荀子的思想主张及历史地位.
荀子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同时对法家思想也有吸收,主张礼法并施,王霸兼用,但以王道为主,要实现王道必须先有霸道;提出了明天人之分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主张性恶论。
荀子的思想杂取百家,与孔孟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在很长的时期里,荀子学说不为正统的儒家所重视,被视为儒家的异端。但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4.诸子百家流派的代表人物、主要主张及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春秋战国时期,最主要的思想流派除了儒家外,还有道家、墨家和法家。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著作是《老子》,又名《道德经》。老子从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出发,倡导政治上无为而治,其思想体现了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从齐物观出发,提出了逍遥的人生态度以及人必须顺从自然的观点。
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主张兼爱、非攻、尚贤,提倡尚力,主张节用节葬,强调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反对统治者铺张浪费。
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韩非子是法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的集大成者,主张将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其学说对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起了积极的作用
历史意义: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在经济、政治、法律、哲学、军事、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等众多领域内所形成的思想理论,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此后两千多年来的思想文化,大都可以从诸子百家中找到源头。尤其是儒家思想后来更是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百家争鸣的局面是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的突出表现,也是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阶级关系剧烈变化的反映,更是奴隶制度瓦解和封建制度形成真实写照。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孟子、荀子的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传承中的创新。经过他们的创立、总结、改造和创新,儒学的体系更加完善,更加适应了社会的需要。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2课汉代思想的大一统

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在西汉被重视、推崇和发展为正统思想的过程,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1.简述董仲舒新儒学的来源、主要观点及作用。
(1)思想来源:汉代的儒学已经不同于先秦儒学,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
(2)思想主张: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他认为人君受命于天,进行统治。因此人君必须仿效天道,实行仁政。
(3)作用:这种新儒学对于巩固国家统一,有积极的作用,天人感应学说对于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也有一定的作用。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意义。
适应汉武帝在政治上和思想上加强中央集权需要,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这是中国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打击地方割据势力。儒学从此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从汉武帝的贤良对策到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的提出,再到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反映了新儒学在西汉被重视、推崇并发展为正统思想的过程。这期间董仲舒起到巨大的作用,他为了适应封建政治的需要,借用阴阳家的思想,兼采其他各家学说,重新解释儒家思想,并把它形成一套完整的神学化的思想体系,使封建专制主义思想系统化、理论化。他的著作有《天人三策》《春秋繁露》。董仲舒把儒家思想神学化,使儒学逐渐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不仅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意识形态上的理论支柱,而且对中国人的传统道德、伦理观念、文化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3课宋明理学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了解宋朝的程朱理学及明朝王阳明的心学。通过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儒家思想发展到理学和心学,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1.理学形成的历史原由及宋明理学的历史影响.
(1)历史原由:
①魏晋南北朝以来,儒、佛、道三家出现的相互影响和相互融合的情况。到唐宋时期,三教合一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②为了重兴儒学,回答三教合一氛围下人们在世界观等方面提出的问题,唐宋儒者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他们吸收佛、道哲学思想,力图建立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学说,于是,理学在宋代逐渐确立。
(2)历史影响:
①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其实质是儒家思想在这一时期的新发展。
②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③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调节、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2.简述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主要思想观点。
(1)程朱理学:
①理是世界的本原,是万物遵循永恒不变的普遍原则,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②要把握理,通过格物致知,通过接触世间万物,体会各种知识以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
(2)陆九渊的心学:提出心即是理,认为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去寻找,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提出发明本心,即通过内心反省以求理。
(3)王守仁的心学:
①认为当时的学术流弊导致道德沦丧,,从而引起社会动荡,主张以心学来更新理学。这种思潮的结晶是阳明心学。
②思想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人天生具有良知,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这就强调了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程朱理学是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和南宋理学家朱熹思想的合称。他们把理或天理视作哲学的最高范畴,认为理无所不在,不生不灭,不仅是世界的本原,也是社会生活的最高准则。二程学说的出现,标志着宋代理学思想体系的正式形成。南宋时,朱熹继承和发展了二程思想,建立了一个完整而精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朱熹还把理推及人类社会历史,认为三纲五常都是理的流行,人们应当去人欲,存天理,自觉遵守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规范。朱熹学说的出现,标志着理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
宋元明清时期,历代统治者多将二程和朱熹的理学思想扶为官方统治思想,程朱理学也因此成为人们日常言行的是非标准和识理践履的主要内容。在南宋以后6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程朱理学在促进人们的理论思维、教育人们知书识理、陶冶人们的情操、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历史进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它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历史和文化发展,也有巨大的负面影响。不少人把程朱理学视为猎取功名的敲门砖,他们死抱一字一义的说教,致使理学发展越来越脱离实际,成为于世无补的空言,成为束缚人们手脚的教条,成为以理杀人的工具,从而反映出它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

进入封建社会中期以来,儒学与佛教、道教的相互影响和融合,出现了三教合一的局面。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面临的严重挑战,但中国儒学以它顽强的生命力,兼收并蓄,开创了新局面。隋唐时期我国儒学进入了一个更加辉煌的时期。宋明时期,理学获得极大发展。二程发明宋明理学,把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达了出来,这是二程对中国哲学思想的一大贡献。南宋儒家学者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其思想学说从元代开始成为中国的官方哲学。到了明朝中期,王阳明把理学发展到心学的新阶段,他将天理良知的封建道德伦理的准则赋予绝对权威性,把程朱理学的客观唯心主义转变为阳明心学的主观唯心主义。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儒家思想发展到理学和心学,一方面反映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儒学本身具有自我调节、适应时代的本能。它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和衰落,不断发展完善和走向极端化;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中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促进或阻碍作用。
第4课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进步思想主张,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1.简述明代异端思想家李贽的主要观点。
(1)鞭挞程朱理学,否定孔孟权威。对统治阶级极力推崇的程朱理学大加鞭挞,否认孔孟学说是万世至论。
(2)抨击道学伪善,强调个性发展。他认为人皆有私,每个人都可以顺其自然之性,使个性得到自由发展,而不应该被强迫顺从统治者的利益和愿望。
(3)提出万物皆生于两,源于矛盾着的阴阳二气,并非生自三纲五常的天理。从根本上否定了天理的存在,摇撼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基础。
2.简述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思想批判的时代背景及主要内容.
时代背景:明清时期,中国进入封建社会后期。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并缓慢地发展。旧制度的衰落和新的社会因素产生,首先在思想界里被敏感地反映出来,出现了一批反对传统儒家思想,反对封建专制主义腐朽统治的思想家。
主要内容:
(1)经世致用思想:①主张学应务实,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改革。②提出各种拯救时弊的主张:按耕地的肥瘠高下分为几等,定出不同的税则来征收赋税,以减轻下层人民的负担。提出严以治吏,宽以养民的主张。③针对商品经济发展,重农抑商政策受到挑战的现实,提出工商皆本的思想。
(2)批判君主专制的思想:
①指出君主专制是弊病的根源,揭露专制帝王的罪恶。②区分亡国与亡天下;
③提出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其中最主要的观念是倡导言论自由,建立自下而上的监督机构。

生活在明末清初之际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这三位进步思想家,他们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思想具有封建专制主义的积极作用;重视手工业、商业,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反映了时代的进步;对传统儒学唯心体系地批判继承,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这些主张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明清时期,中国进入封建社会后期。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并缓慢地发展。一批反对传统儒家思想,反对封建专制主义腐朽统治的思想家应运而生。作为先锋的是明末的李贽,他首先举起反对传统儒家思想的大旗,生活在明末清初之际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他们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思想具有封建专制主义的积极作用;重视手工业、商业,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反映了时代的进步;对传统儒学唯心体系地批判继承,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这些主张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2005年高考江苏卷)孔于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B)
①仁者,爱人②贵贱有序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教无类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
(2002年新课程文综卷)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B)
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
(2004年高考广西卷)战国时期,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的思想家是(A)
A.韩非子B.庄子C.孟子D.墨子
(2003年高考江苏卷)提出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则天下治的先秦思想家是(C)
A.老子B.孔子C.墨子D.孟子
(2003年上海高考卷)某欧洲文化旅游团在一所中学图书馆参观时问学生:Therivercancarryaboat,yet,itcanturntheboatoveraswell(把君主和百姓的关系比作舟和水)这句话最早见于中国哪位古代思想家的著作?这位学生正确地回答(D)
A.LiErB.ZhuangZhouC.MengKeD.XunKuang
(2004年全国文综卷Ⅰ)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是(B)
A.彻底抛弃法家思想B.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C.向西域传播儒家思想D.使儒生成为官僚队伍主体
(2000年高考文综卷)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D)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②思想控制的加强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②④ B.①②④C.①③ D.①②③
(2005年全国文综卷Ⅲ)宋代以朱熹为代表的新儒学所吸收的思想是(A)
A.佛教和道教思想 B.法家思想和经世致用学说
C.佛教、道教和法家思想D.佛教思想和经世致用
(2005年高考全国卷Ⅰ)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C)
A.天体运行法则B.社会发展规律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D.天人感应理论
(2003年高考上海卷)18世纪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曾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然而,此后的百余所间,知识界却出现了逃避现实、万马齐喑的局面。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它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后果?
原因:清朝大兴文字狱,沿袭八股取士,提倡程朱理学等都是导致万马齐喑的原因。
后果:禁锢了思想,阻碍了学术的发展;使社会闭塞,影响了社会的进步。
(2004年上海高考卷)2004年4月,美国副总统切尼在复旦大学发表演讲,校方赠送切尼一件礼物(见图),事后,几位学生议论为什么送这件礼物。
甲说:估计是宣传中国古代优秀的教育思想
乙说:可能是弘扬中华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
丙说:也许是让外国人知道中国人权思想比西方早两千年。
问题:请概要写出你对甲、乙、丙三种说法的理解。
甲侧重孔子是中国古代教育家或孔子的有些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乙突出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儒家文化曾是中国主流文化。
丙的说法有一定道理,孔子主张仁,孟子提出过民本思想,但这与西方启蒙思想中提出的人权概念有本质的区别。

一、单项选择题(每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
1.以下主张体现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是
A.仁者爱人,民贵君轻B.万物虚无,祸福相倚
C.兼爱非攻,节用尚俭D.以法为教,今必胜昔
2.孔子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
①仁者,爱人②贵贱有序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教无类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
3.下列各项,不属于墨子观点的是
A.民贵君轻B.人应互爱互利
C.反对掠夺战争D.提倡节俭反对浪费
4.下列思想家的思想能为今天建立和谐社会提供思想理论基础的是
①孔子②墨子③韩非子④孟子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④
5.下列各项,不属于墨子观点的是
A.民贵君轻B.人应互爱互利
C.反对掠夺战争D.提倡节俭反对浪费
6.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是利用儒家的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主张B.民贵君轻的思想 
C.性善论D.大一统的思想
7.董仲舒应对汉武帝举贤良对策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引自《汉书董仲舒传》),董的对策
A.指出了汉武帝弱点B.违背了汉武帝初衷
C.触犯了汉武帝忌讳D.迎合了汉武帝意愿
8.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汉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二者的根本着眼点是
A.压制知识分子B.区别对待古代文化C.完善法制机构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9.下列有关宋明理学的评述,正确的有
①理学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道思想而逐渐形成②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③王阳明创立心学,使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④理学和心学成为明清时期的官方哲学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0.朱熹是继孔孟之后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是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A.世界万物的本原B.社会发展的规律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D.人的情感、感受
11.从宋代理学提出灭人欲到明代心学提出内心反省克制私欲,这说明是
A.主流思想文化维系了专制统治
B.儒学的发展强调个人的修养
C.儒学的发展已经阻碍了历史的进步
D.孔子的仁学发展到了极端
12.明朝指责儒家经典、否定孔子的著名思想家是
A.李贽B.黄宗羲C.顾炎武D.王夫之
13.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的内容,不包括
A.批判宋明理学B.批判重农抑商C.批判君主专制D.批判农工商皆本
14.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不同阶段的命运不同,主要取决于
A.思想内容变化B.统治阶级观念的变化
C.社会环境变化D.人民群众态度的变化
15.明清时期,出现了一些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家,他们的共同点是
A.以异端自居B.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C.主张发展商品经济D.批判封建专制制度
二、非选择题:
16.中国古代传统思想中,有着众多的学派,儒、墨、道、法是其中最著名的四大学派。自古至今,四大学派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请回答:
(1)四大学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谁?在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过程中,法家学派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什么?
(2)道家学派往往在一个王朝统治初期被采纳,而墨家学派却始终没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原因何在?
(3)儒家学说后来,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主要原因是什么?对于儒家思想,我们今天应该采取什么态度?
17.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读图
孔子像孔府大门
孔庙大成殿孔林孔子墓
材料二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朱熹(南宋)《行宫便殿奏札》
材料三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李贽(明)《藏书卷》请回答:
⑴阅读材料一中的四幅图片,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⑵据材料二、三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⑶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儒家思想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一、单项选择题(每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
1.A2.B3.A4.C5.A6.D7.D8.D9.D10.C
11.C12.A13.D14.C15.D
二、非选择题:
16.(1)孔子、孟子墨子老子韩非子
法家主张人们应该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反对因循守旧,符合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君主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道家主张清净无为。在一个新王朝初建之时,社会经济经过长期的战乱,遭到极大的破坏,人民生活困苦,统治者为保证统治的长治久安,他往往采取无为而治的主张,与民休息,因此道家思想得以实施。而墨家提出的纲领主张有些超出了当时社会实际发展的可能阶段,如兼爱非攻,故不被统治者重视。
(3)儒家强调以民为本,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强调道德在人类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儒家思想注意经世致用,为当时社会的经济和政治服务,成为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今天,我们对于儒家文化和儒家思想,要正确对待,既要继承其精华,弘扬其优良部分,又要剔除其中的糟粕,批判和否定其中的消极因素。
17.⑴历史信息:孔子的衣着打扮是个学者,是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死后,地位日益提高,其后裔的府宅门第显示了其地位;孔庙及其大成殿的名称和建筑反映了儒家学说已经演变成了宗教;三孔的旅游资源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开发。
⑵朱熹坚持儒家学说,认为儒家思想不可改变;李贽提出不以孔子的言论为衡量是非的标准。说明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怀疑和动摇。
⑶儒家思想在我国封建社会占据统治地位。在封建社会前期,对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在封建社会后期,逐渐僵化保守,禁锢人们思想,阻碍社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