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2017高考历史知识专题复习:11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高中历史复习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10

2017高考历史知识专题复习:11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减轻高中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高中教案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2017高考历史知识专题复习:11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考纲要求] 1.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2)“斯大林模式”;(3)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2.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2)罗斯福新政;(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考点1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

知识主线

时期核心考点史料实证

列宁

时代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追随“理想”的实验

(1)背景:国内战争爆发,苏联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2)内容:①农业——余粮收集制;②工业——工业国有化;③商品流通——取消一切商品贸易,由国家集中分配;④社会劳动——强制劳动。

(3)特点:适应战时需要;具备某些共产主义的特征,否定商品货币和市场规律。

(4)评价:①积极——在战时特殊情况下,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上的胜利。②消极——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带来的弊端日益显现,引起人民不满,引发了政治、经济危机。

2.新经济政策(间接过渡)——面对现实的实验

(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的经济政治危机。

(2)内容:①农业——粮食税;②工业——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③商品流通——允许自由贸易。

(3)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

(4)意义:①表明苏俄探索出了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之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②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1.列宁说:“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

这里的“失败”指的是哪一政策的失败?

答案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列宁认为无产阶级应当有这样的胆识,“迫使共产主义的敌人来建设共产主义,用资本家捡来打我们的砖头建设共产主义!我们没有别的砖头,要迫使资产阶级专家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来建设我们的大厦”。

列宁的这一表述指的是什么?

答案 新经济政策中采用资本主义的某些做法恢复经济,向社会主义过渡。

3.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道:“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

这种“独特实验”实际上实行的是什么样的经济体制?

答案 斯大林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4.“外交的失败更进一步损害了他在其同事们之间的声望。他在古巴部署导弹这一鲁莽计划成为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材料中“他”指的是谁?

答案 赫鲁晓夫

斯大林

时代“斯大林模式”——回归“理想”的探索

(1)确立:20世纪30年代中期,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确立了斯大林经济体制。

(2)主要表现: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与专制。

(3)评价

①积极:使苏联能够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国资源,建立、健全工业体系,实现工业化。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消极: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消费品生产;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成为后来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三夫”

时代苏联的经济改革——破除“斯大林模式”的调整

(1)赫鲁晓夫改革:扩大农业、工业生产自主权,未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2)勃列日涅夫改革: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突出发展重工业(军事工业)。

(3)戈尔巴乔夫改革: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后期改革重点开始转向政治领域。

归纳总结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和实践:

(1)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国内战争胜利后,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2)20世纪30年代,苏联确立了“斯大林模式”,对苏联和世界历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3)二战后,“斯大林模式”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了改革,但成效都不大。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1.对新经济政策的客观评价

(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标志着苏维埃政权把工作重心由反对国内外敌人的武装干涉(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

(2)它表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已放弃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3)是列宁对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进一步探索的结果,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4)这一政策受到了俄国广大工农群众的欢迎,促进了俄国工农业生产的恢复;进一步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2.斯大林模式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关系

斯大林恢复了被列宁否定的军事共产主义体制。具体表现为:第一,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剥夺了农民生产经营的独立自主权;第二,取消市场机制,实行指令性计划,实行超高速度的重工业化、军事工业化,这种做法使苏联成为军事强国,但是也造成居民日用消费品的严重短缺,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衡;第三,贯彻“阶级斗争尖锐化理论”,加强专政,在国内实施大规模镇压,在20世纪30年代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指令性的、军事动员型的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

3.对社会主义改革的认识

(1)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

(2)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3)改革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

(4)改革要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

(5)要有全面一贯的改革思路、政策和配套措施,不能急躁冒进,也不能保守停滞,更不能轻易改变改革的方向。

(6)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要处理好其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特别要保持政治的稳定。

例题 (2016新课标全国甲卷文综34)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问题

诊断解答本题只需要计算一个简单的加法:1928+4=1932。依据这个时间“1932年”,进行苏联和美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对比,就可以轻松获得答案。苏联此时国内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而美国正遭受经济危机的打击,工农业生产严重下降。

方向

研判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文明可以相互借鉴和学习,这种文明史观在高考中经常用到。在这一点上经常考到的就是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和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同时还有中国的改革开放。

答案 B

1.(立意:从现代化的角度考查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列宁认为,我们曾经是而且现在还是一个小农国家,因此我们向共产主义过渡比其他任何条件下困难得多。他强调,只有当国家实现了电气化,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打下了现代大工业的技术基础的时候,我们才能得到最后的胜利。这一论断()

A.重申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必要性

B.阐明了新经济政策存在的局限性

C.指出了苏联的现代化道路的方向

D.否定了西方的工业化成就及经验

答案 C

解析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直接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过渡,与材料“因此我们向共产主义过渡比其他任何条件下困难得多”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主张逐步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过渡,新经济政策特点就是在壮大社会主义经济力量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过渡,故B项错误;“只有当国家实现了电气化,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打下了现代大工业的技术基础的时候,我们才能得到最后的胜利”说明为苏联的现代化道路指明方向,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对西方的工业化成就及经验进行评价,故D项错误。

2.(立意:从数据的角度考查苏联的工业化建设)下表为1930~1940年《苏联对外贸易进出口统计表》(单位:百万卢布)

年代19301931193219331934193519361937193819391940

外贸总额164315021002661.8510.3477.4485.4523.7475.1271.4485.2

表中外贸总额的变化反映了()

A.经济危机严重阻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B.帝国主义对社会主义政权的经济封锁

C.苏联工业化建设轻视世界市场的作用

D.计划经济体制具有自给自足的优越性

答案 C

解析 经济危机是指1929~1933年的危机,在这段时期内苏联对外贸易形势是很好的,故A项错误;帝国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与材料中1930~1932年贸易额很大不符,而且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在经济危机时期需要对外贸易,不可能采用经济封锁的,故B项错误;苏联的工业化是国家行政手段干预经济(纯计划经济),排斥商品货币关系,故C项正确;计划经济体制自给自足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3.(立意:苏联经济改革的经验教训)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农产品采购制。将原来280多项生产计划指标缩减为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畜产品的数量指标,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这些做法()

A.是回归到苏俄新经济政策

B.提高了农庄的生产积极性

C.严重脱离了苏联社会现实

D.形成了合理的工农业比例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的改革是在农业集体化的基础上做出的小修小补,与新经济政策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完全不同,故A项错误;农产品采购,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有利于调动农民和农庄的生产积极性,故B项正确;改革是在农业集体化出现严重弊端的情况下进行的,符合苏联社会现实,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形成了合理的工农业比例,故D项错误。

考点2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知识主线

时期核心考点史料实证

20世纪

20年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自由资本主义政策的失败

(1)原因

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表现为生产相对过剩。

②具体原因: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导致市场萎缩,股市狂涨造成经济虚假繁荣,分期付款打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

(2)爆发:1929年美国纽约股市崩溃,此后大批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农产品价格猛跌,失业人数猛增。

(3)特点: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相当长、破坏性特别大。

(4)影响

①对国际局势——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国际关系日趋恶化。

②对国内局势——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开始泛滥,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1.联共(布)第十六次代表大会后,苏联政府决定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时机,从西方低价大量购买国家急需的先进技术设备,并进一步发展和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关系。

“这一有利时机”指的是什么?

答案 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

2.面对经济大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政府)如果对老者和病人不能照顾,不能为壮者提供工作……听任无保障的阴影笼罩每个家庭,那就不是一个能够存在下去,或者应该存在下去的政府。”

这段话预示罗斯福政府将采取什么措施?

答案 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3.“经过20年社会、政治的剧变。一种新的浪潮在西方世界逐渐抬头……开始于1979年撒切尔夫人出任英国首相,直到1980年底里根当选美国总统后,这一浪潮才真正发挥力量。”

“新的浪潮”的核心措施主要有哪些?

答案 减少行政干预经济;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

20世纪

30年代罗斯福新政——国家干预经济开始

(1)背景: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引发了国内政治、经济危机;胡佛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败。

(2)特点: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3)措施:整顿财政和金融体系;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调整农业政策;实行以工代赈;社会立法实行国家福利制度。

(4)影响:使美国暂时渡过了经济危机;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二战后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资本主义经济政策调整

(1)生产力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使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形成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模式”。

(2)生产关系调整:国家干预经济,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出现“混合经济”;建立“福利国家”制度。

(3)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拓宽了经济活动领域。

归纳总结 资本主义经济政策及运行机制的变化

(1)19世纪中期以来,资本主义一直推行传统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后,罗斯福新政开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新模式。

(2)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到20世纪70年代各国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混合经济”开始出现;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各国普遍实行“福利国家”制度,重视发展第三产业与“新经济”。

1.关于罗斯福新政的新认识、新启示

识新的理论放弃了亚当斯密自由主义经济政策,转向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经济

新的模式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新的起点新政是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在美国把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推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种模式在二战后被西方国家普遍采纳,资本主义制度由此获得了新的生命力,成为继续发展的新起点

示金融稳定强化金融监管力度,实行正确的货币政策,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就业保障“以工代赈”,启动市场,扩大就业。实施社会保障,构建和谐社会

政府职能切实转换政府职能,提高效能,市场和政府干预相结合

国际合作积极谋求国际间的合作,共同应对可能出现的经济风险

2.资产主义发展史上的四种经济政策

(1)重商主义:盛行于17、18世纪,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禁止金银输出,增加金银输入,实行对外贸易垄断,通过提高关税税率及其他贸易限制来保护国内市场,反映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体系。

(2)自由主义:英国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主张政府应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提倡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盛行于19世纪中后期,反映了工业革命后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

(3)凯恩斯主义: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主张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全面干预,反对“自由放任”,又被称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反映了垄断时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

(4)混合经济政策: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滞胀”现象,各国立即调整了经济政策,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逐步发展出一种将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

例题 (2016新课标全国丙卷文综40,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

——摘编自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

问题

诊断结合“福利国家”相关知识,从救济性质、保障、种类、受惠主体等方面来分析。从性质上看,西方现代福利制度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从保障上看,西方现代福利制度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从种类上看,西方现代福利制度福利种类众多;从受惠主体上看,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等等。

方向

研判在解答比较型选择题或材料题时要形成“比较习惯”,积累一些解答比较题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本题介绍的这种技巧就非常实用,可以作为公式记忆并运用。

答案 发展: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福利种类众多;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1.(立意:从权力结构的变化看罗斯福新政)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的《紧急救济拨款法》赋予总统建立适当行政机构的广泛权力。1950年美国政治学会的一项研究表明:“一个有纪律和协调一致的政党,通过内阁和其他机构把总统和国会联系起来,能够超越宪法分权而造成的沟壑。”这反映了当时的美国() 

A.制衡原则发生了变化B.总统与国会利益一致

C.新政促进了政局稳定D.权力模式出现新格局

答案 D

解析 1787年宪法确立了联邦制,实行三权分立的原则,罗斯福新政加强了总统的行政权力,政党制度的建立也使的总统和国会可能会超越宪法分权造成的沟壑,宪法设立的分权与制衡的原则依然在,故A项错误;总统掌握行政权,国会掌握立法权,故B项错误;题目强调的是新政对权力模式变化的作用,故C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故D项正确。

2.(立意:从财政的角度看罗斯福新政)1935年美国财务部授权华盛顿银行在全世界发行债券,全球发行总计225亿美元,永久有效。该债券的发行反映出当时美国()

A.银行信用已经迅速恢复B.在世界市场上独占鳌头

C.财政赤字正在继续扩大D.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

答案 C

解析 1935年美国财务部授权华盛顿银行在全世界发行债券,说明这是政府行为,A项错误;在世界市场上独占鳌头材料信息不能体现,故B项错误;全球发行总计225亿美元债券说明美国财政赤字正在继续扩大,故C项正确;在全世界发行债券,是在挖掘国外市场潜力,故D项错误。

3.(立意: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下表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速度统计表。

年份1980198119821983198419851986198719881989

增长率-0.31.9-2.53.66.83.42.83.44.63.0

读表分析,下面对表格解读正确的是()

①总体呈增长趋势 ②经济处于“滞胀”阶段 ③增长得益于凯恩斯主义理论 ④增长是因为政府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答案 D

解析 依据图表数据可以看出从1980年至1989年整体呈现上升趋势,故①正确;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经济滞胀,不是在20世纪80年代,故②错误;凯恩斯主义是在1929至1933年经济大危机以后,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政府减少了干预,故③错误;针对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国家逐渐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所以80年代出现这种发展趋势整体上来说是因为政府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4.(立意:经济危机与自由贸易)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贸易委员会从1823年开始降低关税,1835年取消了向外国出口机器的禁令;1842年废除了尚存的英国制成品出口关税,并且降低了海关清单中至少750种商品的进口关税;到1860年,英国只对48种商品课征进口税。美国1913年的“安德伍德—塞门斯法令”把钢铁、羊毛、食糖(1916年)和某些农产品列入免税之列,并且大大降低了棉毛织品的税率。

——摘编自梅俊杰《自由贸易的神话

——英美富强之道考辩》

材料二 1930~1933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应对“大危机”的措施

1930年5月美国通过法案,将全部关税的总平均水平从33%提高到40%

1931年英国制订紧急关税法,对棉纱和棉纺织品征收50%的重税

1931年9月英国率先放弃金本位,实行英镑贬值

1931年12月日本放弃金本位,日元汇率下降65%

1932年德国推行新税法,对许多进口商品征收100%关税

1933年4月美国宣布放弃金本位,美元贬值50%

——据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等整理

材料三 英美两任霸权国家在其走向富强的长期历程中,恰恰都是依靠了持久且严格的贸易保护而非自由贸易,才确立了产业优势地位。只有当自己的产业优势明显压倒竞争对手时,英美才转而实施自由贸易或者贸易自由化政策,以图使自身利益在更大的市场范围内进一步最大化。而一旦自己的优势地位受到威胁,它们便又退向保护主义,在“公平贸易”等冠冕堂皇的旗号下寻求贸易保护和产业庇护。……英美之外其他大国崛起的历史也证明,走向富强的要害决不是自由贸易,而在于殖产兴业,从法国、德国、日本,到俄国、苏联、中国,历史真相无不如此。

——梅俊杰《自由贸易的神话——英美富强之道考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美推行“自由贸易”政策相似的历史条件及目的。

(2)根据材料二,指出资本主义国家应对“大危机”的主要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世界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对“自由贸易”有何认识?

答案 (1)条件:工业革命的推动;经济实力的增强;政府的支持。

目的:推动经济发展;掌握世界霸权。

(2)措施:提高关税;实行货币贬值。

影响:经济危机进一步加深;世界局势日趋紧张;为战后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深刻的教训。

(3)认识:自由贸易是实现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自由贸易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规范化、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自由贸易意味着机遇与挑战并存;各国应当致力于发展本国经济,提升竞争力。

规范训练

一、选择题

1.列宁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节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是指()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经济体制D.指令性计划经济

答案 A

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列宁”“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可以直接排除C、D;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符合“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这一条件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排除B,选A。

2.1921年列宁曾说:“在农业和工业之间,除了交换,除了商业以外,就不可能有别的经济联系。”列宁论述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斯大林模式

C.勃列日涅夫的改革D.新经济政策

答案 D

解析 题干材料强调的是运用商业手段加强工业与农业的联系,即采用商品市场的方式加强经济的交流,这符合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故选D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主张取消自由贸易;斯大林模式属于计划经济模式;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改变计划经济的模式,只有一些修修补补,故排除A、B、C三项。

3.“在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自己全权处理,可以用来改善和巩固自己的经济,也可以用来提高个人的消费。”材料表明苏俄政府()

A.解除了对商品贸易的限制

B.大力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C.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D.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答案 D

解析 依据材料关键信息“纳税后”“农民可以自己全权处理”等分析可知,D符合题目要求。A本身说法错误,排除;B是斯大林时期的措施,与材料反映的内容不符,排除;C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排除。

4.下图是据苏联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的资料整理的私营注册工业在国家全部产值中所占比重的年度变化情况示意图。此示意图说明()

A.私营工业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B.新经济政策限制了私营工业发展

C.非公有制经济受到了排挤和压制

D.工业化方针已取代了新经济政策

答案 C

解析 该示意图显示,新经济政策实施后期私营注册工业所占比重处于下降状态,这说明私营工业的发展受到了限制,C项正确。在当时的苏联,私营工业是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是要通过发展私营工业以推动社会经济恢复,而不是限制私营工业的发展,B项错误;尽管工业化方针在1925年12月就已提出,但新经济政策到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后才逐渐被废除,D项错误。

5.斯大林在1930年曾说:“当我们已经不需要容许某种程度的私人贸易自由的时候,当这种容许只会产生坏结果的时候,当我们有可能通过自己的商业组织来调整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而不必依靠私人贸易及其私人流转,不必容许资本主义某种活跃的时候,我们就‘让新经济政策见鬼去’。”这表明斯大林的根本意图是()

A.为实现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

B.强调单一公有制和政府的调控

C.排斥市场调节对经济的作用

D.维护已经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

答案 B

解析 为实现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说的是农业集体化,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让新经济政策见鬼去”说明斯大林否定新经济政策,强调单一公有制和政府的调控,故B项正确。C项不是斯大林的根本意图,排除。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标志是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6.1952~1964年,苏联政府收购各种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15.69倍。这说明赫鲁晓夫()

A.试图调整国家与集体农庄的关系

B.改变了苏联农业落后的状况

C.使自己成了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

D.因收购太多而影响了农民积极性

答案 A

解析 农产品价格提高,说明农业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并不能说明苏联农业落后的局面已经改变,故B项错误。在赫鲁晓夫改革的推动下农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整体上并未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不能说他成了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故C项错误。材料只涉及农产品价格的提高,没有谈到收购数量增加,故D项错误。

7.1933年4月,作家肖洛霍夫写信向斯大林反映粮食征购队员普遍使用刑逼、体罚和打骂等恶劣手段来收购粮食以及农民消极怠工的现象。材料中苏联农村出现的现象()

A.是余粮收集制实施的结果

B.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C.促使斯大林调整农业政策

D.是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的产物

答案 D

解析 余粮收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A项错误;B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错误;此后斯大林并没有对农业政策作出调整,C项错误;由“1933年4月”“斯大林”“收购粮食”等信息可知苏联农村出现的现象与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有关,故选D项。

8.《全国工业复兴法》宣布国家处于紧急状态,暂停部分反托拉斯法条款的实施;成立国家复兴管理局,并在它的认可和监督下,由资方、劳方和公众代表组成的委员会制定分别适用于各行业的法规。这一措施()

A.剥夺了工业的合理利润

B.实际上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C.损害了劳工的利益

D.加剧了社会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答案 B

解析 《全国工业复兴法》颁布的目的在于保证工业的合理利润和工人维持生活的工资,实际上是对美国工业中已明显表现出的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对处于盲目竞争状态的企业以及尖锐的劳资关系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国家干预,制止了全国经济形势持续恶化的趋势,缓解了危机的打击,故B符合题意。A中的“剥夺”说法错误,排除;该法律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劳工的利益,排除C;该法律缓解了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排除D。

9.列宁有言:“所有一切压迫阶级,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都需要一种牧师的职能。牧师的使命是安慰被压迫者,给他们描绘一幅在保存阶级统治的条件下减少痛苦和牺牲的前景。”下列罗斯福新政措施中最能佐证“牧师”职能的是()

A.调整工业产销,防止恶性竞争

B.实施美元贬值,扩大外销

C.制定工资工时,维护劳工权益

D.整饬财政金融,重建公信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牧师的使命是安慰被压迫者,给他们描绘一幅在保存阶级统治的条件下减少痛苦和牺牲的前景”可分析出牧师的职能是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结合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可知,C项是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

10.美国第一流的经济学家在为里根准备的《总统经济报告》中这样写道:“有效的经济制度是关心个人的需要;每个人都在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奔波,这才算是有效率。”据此可知,以上经济学家的政策是() 

A.大力推行国有化B.保护私人经济

C.减少社会福利D.实行赤字财政

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可以看出,这些经济学家认为有效的经济制度应该是国家保持和促进市场竞争机制,在保护私人经济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样可以带来更高的生产效率,故选B项。A、C、D三项不符合材料信息,也不符合里根时代的经济发展状况。

11.20世纪初,占有40%左右的股票才能控制一个公司,但在当今发达国家只要掌握某公司3%~5%的股票,就能获得对该公司的控制权。对于上述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A.资本家凭借政权操纵企业

B.资本社会化的趋向加强

C.工人掌握了企业的决策权

D.股份制的作用逐渐减弱

答案 B

解析 材料无法体现资本家凭借政权操纵企业,故A项错误;据材料“20世纪初,占有40%左右的股票才能控制一个公司”和“但在当今发达国家只要掌握某公司3%~5%的股票,就能获得对该公司的控制权”可知资本社会化的趋向加强,故B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工人掌握了企业的决策权,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不能说明股份制的作用逐渐减弱,故D项错误。

12.二战后“福利国家”迅速扩张,涵盖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而且不再局限于穷人和弱势群体。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社会上开始发出这样的声音:所有这些社会福利方面的权利已经变得过多了。这是因为福利政策()

A.造成了欧美国家人们的长期失业

B.对经济增长和保持竞争力构成危害

C.使低收入阶层生活得到基本保障

D.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贫富分化问题

答案 B

解析 庞大的福利开支使资本主义国家财政不堪重负,严重妨碍了经济的增长和对高新技术的投入,成为社会持续充分发展和社会竞争力提高的障碍。正因为如此,20世纪70年代末出现了对福利政策的不同看法,B项符合题意。A、D两项本身说法错误;C项与材料意思不符。

二、非选择题

13.20世纪20年代末,正当苏联找到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时,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经济大危机,各国纷纷寻找摆脱大危机困境的模式。

材料一 1931年这一年因其显著特征而不同于“战后”前几年,也不同于“战前”几年。1931年,世界各地所有的人都在认真地思考并坦率地议论着西方的社会制度也许会失败和不再起作用的可能性。——[英]阿诺德J.汤因比

材料二 罗斯福无意发动一场革命,也无意为美国创造一种新的体制机构。相反,他是在设法医治一个资本主义社会的暂时疾病,通过护理使它恢复健康。只是因为常规疗法再也不能奏效,他才试用了试验性疗法。

——摘编自[美]内森米勒《罗斯福正传》

材料三 罗斯福“新政”是在大危机威胁美国的形势下,试图在资本主义范围内对其中某些弊病加以改革,以保证资本主义的稳定与发展……“新政”作为挽救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的救急药方,其直接效果虽不十分显著,但却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篇》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31年世界各地所有的人为什么“都在认真地思考并坦率地议论着西方的社会制度也许会失败和不再起作用的可能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试用的“试验性疗法”指的是什么?这种“试验性疗法”与苏联的新经济政策相比在手段上有什么异同?指出其实质。

(3)如何理解材料三中提出的新政“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答案 (1)大危机让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陷入困境,而当时的苏联迅速由一个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2)“试验性疗法”: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

异:美国改变了过去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开始了政府干预经济的新模式;苏联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利用商品、市场、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

同:都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实质:是在不改变国家政治制度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

(3)新政维护了美国的民主制度;摆脱了法西斯势力对美国的威胁;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如答新政扩大了联邦政府和总统的权力;社会保障体系对社会稳定起积极作用亦可。)

解析 第(1)问,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联系当时苏联经济快速发展以及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遭受大危机而经济萧条的情形即可回答。第(2)问,据题干设问中的“苏联的新经济政策”可知美国试用的“试验性疗法”指的是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异同”结合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前后的变化和苏联实施新经济政策前后的变化来回答;“实质”即回答该“试验性疗法”反映出的根本性问题。第(3)问,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发展完善、对经济管理模式的影响等方面来思考。

14.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理论和政策只有不断的调整和变化,才能适应变化了的经济形势并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

以调整或探索为线索,下表的十二条资料选择两条或两条以上资料能够提炼出多个主题。请依据自己的理解从下表中提炼出两个主题,将符合这两个主题的资料序号分别挑选出来,每个主题必须涵盖两条或以上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给这两个主题补充一条符合该主题的新资料加以简要阐释。

序号资料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2罗斯福新政

3新经济政策

4福利国家

5大萧条

6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7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8混合经济

9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0斯大林模式

1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2大跃进

示例:

主题:战后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调整

相关序号:1、6

补充的新资料:《布雷顿森林协定》

简要阐释:略。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 

主题序号补充的新资料阐释

示例一20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模式的调整2、4、5、8、11新经济略。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二苏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3、7、10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略。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三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探索9、12三大改革、国企改革、对外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略。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四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1、6关贸总协定略。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五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4、11第三产业的兴起、新经济略。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首先要确定主题,结合题目要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理论上和政策只有不断的调整和变化,才能适应变化了的经济形势并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确定以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的调整为主题。结合题目列出的资料进行归类,可以确定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的探索等几个主题。依据示例对资料进行归类整理,注意补充的材料一定准确,典型。如建国以来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材料给出的主要是9和12,需要补充的材料要符合这一主题,可以包括建国后的三大改造,也可以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等材料,主要是在阐释的过程中表明选取这一材料的原因,即回答它对某一阶段经济发展的影响。

相关阅读

第九单元欧美及苏联经济体制的创新及调整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作为高中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帮助高中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您知道高中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九单元欧美及苏联经济体制的创新及调整”,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第九单元欧美及苏联经济体制的创新及调整

人类社会进入工业社会后,生产力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生产关系也不断适应新的情况,各国不断采取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政策来适应这一变化,单一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再也不能一统天下了。

在一战中“最薄弱的环节”俄国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世界历史进入了探索社会主义的新时期。苏维埃俄国通过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巩固了新生政权。通过实施新经济政策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最终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但它本身的严重缺点和弊端成为后来苏维埃俄国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后几经改革,但积重难返,成效不大,苏联模式失败。

面对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寻找出路。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对传统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锐意改革,运用政权力量对国家经济全面干预,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发达国家,国家干预不仅得到普及,而且顺应生产力的发展的需要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了自我调整和改革,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的黄金期应运而生。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社会主义经济新经济政策

体制的建立斯大林模式

社会主义国家

赫鲁晓夫改革

苏联的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各国经济体制背景:大萧条

的创新和调整内容:金融、工业、农业、以工代赈

罗斯福新政影响:直接、间接、深远

特征: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资本主义国家

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

战后资本主义国家

福利国家的建立

第一讲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2.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解析:1929——1933年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一直是高考的热点内容。对1929——1933年经济危机,应重点掌握其影响;对罗斯福新政应重点掌握其在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有益探索,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和实质。

一、经济大危机的爆发

1、原因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激化。

(2)具体原因:生产与销售的矛盾更加突出.

(3)导火线:股票投机严重.

(二)标志:1929年10月,美国纽约华尔街证券交易所股市的崩溃.

二、大萧条的表现及特点

1、表现:股价暴跌;工厂倒闭;生产下降;失业剧增,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

2、特点

(1)波及范围广

(2)持续时间

(3)破坏性强

三、大萧条的影响

1、国际关系恶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以邻为壑的办法,他们提高关税;实行货币贬值,加深了危机.

2、引发政治危机:法西斯主义开始泛滥;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

四、罗斯福新政

1、背景

(1)危机爆发后,胡佛总统延续传统的自由放任的政策,不能解决经济危机.

(2)全国要求改革的呼声高涨.

(3)1933年,民主党人罗斯福就任新一届美国总统.

2、内容

(1)整顿金融业。

(2)调节农业生产。

(3)调节工业生产。

(4)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

3、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4、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5、评价

(1)对美国

①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工商业和国民经济状况显著改善。

②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避免了美国走上法西斯道路。

(2)对世界: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教训启示

(1)繁荣和危机总是密切相关、同时并存的,要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与时俱进。

(2)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及时调整经济发展的内部机制和政策,适时调整生产关系,确保经济的持续发展。

(3)发展经济与改善人民生活相结合。

(4)各国政府应承担起各自的国际责任和义务,加强国际合作,一旦危机发生,共同采取遏制危机,防止危机的恶化。

(5)规范股市和信贷,防范金融投机。

(6)市场调节与国家干预相结合。

2、罗斯福新政的目的、实质、特点、“新”的认识、成因

(1)目的:摆脱经济危机,维护和巩固美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制度。

(2)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作的局部调整,是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

(3)特点: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使美国政府承担起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

(4)对罗斯福新政“新”的认识:

①新的理论:从经济指导政策看,放弃了自由放任政策,转向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

②新的特点:尽量避免国有化而力图保持资本主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同时,也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社会弱势群体)的措施,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

③新的模式: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二战后被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继承和借鉴。

④新的起点:新政是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把美国的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推向美国式的、非法西斯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种模式在二战后被西方国家普遍采纳,资本主义制度由此获得了新的生命力,成为继续发展的新起点。

(5)成功的原因:

①新政的成功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要求。

②新政的成功与美国国情分不开。世界经济霸主地位与雄厚经济实力以及独立战争以来形成的民主传统为新政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政治保障。

③新政的成功也与借鉴当时社会主义苏联计划经济成功的经验分不开;

④20世纪30年代,国家干预经济理论特别是凯恩斯主义,为实行新政提供了理论基础。

⑤采取的措施全面且行之有效。

⑥罗斯福个人的作用和能力。

1、(09广东历史)罗斯福担任总统之前,美国出版的一本书提议政府增加开支,甚至不惜造成财政赤字,以便舒缓经济衰退。罗斯福读后批注:“哪有此等好事——天下没有不劳而获的东西。”这表明

A.罗斯福始终是信奉新政理念的政治家

B.罗斯福上台之前美国尚未出现经济衰退

C.罗斯福新政的理念在罗斯福担任总统前已经萌生

D.罗斯福在美国率先提出了政府干预经济的主张

C

罗斯福上台于美国30年代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可以说上台之前美国就已出现了严重经济衰退。罗斯福的批注把书本提倡的观点说成是“哪有此等好事”,明显是不赞成国家干预经济,说明在当时他还没有新政的理念。提议政府增加开支,实际上是好召政府干预经济,说明虽然罗斯福在此之前不赞成经济干预,但是新政的理念在罗斯福担任总统前就已经萌生。

2、(09四川文综)1930年,美国通过法案提高进口关税。这一行动引起连锁反应,各国纷纷

调高关税。这反映了经济危机爆发后,西方国家

A一致提高关税,共度难关B设置关税壁垒,转嫁危机

C整顿金融体系,扩大内需D实行国家干预,限制出口

B

本题考查的是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只有B项符合题意。

3、(09重庆文综)美国总统乔治布什在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09年年会时表示,世界各国要紧密合作应对金融危机,保护主义无助于克服困难。然而,在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期间,正是美国带头大幅度提高关税,从而引发了一场关税大战。其直接影响是

A、资本主义各国间的矛盾日趋尖锐B、资本主义各国政坛丑闻频出

C、资本主义各国社会危机日益加深D、资本主义各国政府信誉扫地

A

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为转嫁经济危机的损失,各国纷纷大幅度提高关税,资本主义各国间的矛盾日趋尖锐,从而导致了世界局势的紧张。BCD三项是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影响,不是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4、(07山东文综)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美国罗斯福新政对此曾做了有益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全国工业复兴法》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建立国家复兴管理局。二是由国家举办各种公共工程,减少失业大军。三是适当提高劳工地位,改善劳工待遇。劳工组织有与资方谈判的权利,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作为雇佣条件,雇主必须奠定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不得雇佣童工。―――苗枫林《世界近代史》

材料三 1933年5月通过《紧急救济法令》,到1936年止,政府大约支出30亿美元用于失业救济。1935年提出《社会保障法》,在全国范围内推选养老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

―――高德步《世界经济通史》

(1)材料一反映了罗斯福关注什么社会问题?(4分)

(2)材料二中有关社会保障的内容有哪些?(6分)《全国工业复兴法》旨在复兴美国工业,但为什么涉及社会保障问题?(6分)

(3)依据材料二、三,指出“新政”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是通过什么方式建立的?(4分)

(4)关于“新政”中的社会保障措施,有人认为主要是为克服危机而采取的临时性措施,有人认为主要是为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而进行的长期性制度建设。请选择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并简要说明理由。(5分)

(1)经济危机发生后,工人失业,人民生活贫困。(2)内容:以工代赈;劳工组织有与资方谈判的权利;工人可自由参加工会;规定最高工时;规定最低工资;禁用童工。原因: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经济恢复。(3)国家立法。(4)同意第一种观点:以工代赈、发放失业救助金、实行紧急救助等措施都是在危机发生后紧急状态下采取的临时性措施。

同意第二种观点: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法令,抢先养老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等都是在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的长期性制度建设。

罗斯福新政一直是高考考查的热点。它对战后的资本主义产生了重大影响。罗斯福新政对美国经济的恢复起到了重大作用;时新政的措施也有现实意义,对于现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借鉴作用。

1、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经济繁荣时期,大街小巷密密麻麻的布满了小车,状如长龙,当时流行着“一美元首付,一美元月供”的谚语。由此可见

A.汽车产业成为支柱产业B.汽车工业始现衰兆

C.分期付款隐藏着危机D.股票投机活动盛行

2、1933年3月4日,罗斯福在就职演说中说:“只要国家仍处在危急存亡的关头,我就要求国会授予我应付危机的那种唯一最后手段——广泛的行政权,使我可以向紧急状态宣战,就像真正有外敌入侵时一样,把那种大权授予我。”这主要说明

A.罗斯福准备实行专制独裁B.罗斯福崇尚计划经济

C.美国受危机打击特别严重D.罗斯福反危机的思路是加强政府职能

3、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工业复兴法》规定:“工人有权组织起来,可选派代表与雇主进行谈判,签订‘集团合同’;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为雇佣条件;雇主必须遵守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这一法令说明()

A.垄断资产阶级试图加强对工人的剥削

B.保障就业、刺激消费是新政的重要内容

C.经济危机迫使美国放弃自由企业制度

D.社会主义运动在危机期间发展起来

4、1945年4月14日《新华日报》为罗斯福逝世发表评论“他用大无畏的精神推行新政----度过了危机,安定了国民的生活”。共产党在这里高度评价罗斯福,主要是因为他

A.初步建立起社会保障体系B.使总统的权力急剧扩大

C.总统不囿于陈规勇于改革D.国家干预经济影响了中国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一是建立国家复兴管理局。二是由国家举办各种公共工程,减少失业大军。三是适当提高劳工地位,改善劳工待遇。劳工组织有与资方谈判的权利,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作为雇佣条件,雇主必须奠定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不得雇佣童工。

——苗枫林《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根据美国官方的数字,从1973年到1995年中期,美国实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36%,而普通职工的实际小时工资却下降了14%。在80年代,所有的收入增额都归于上层的20%的职工,而其中1%占去了增额的64%。如果不以工资计,而以收入计,差距就更大,最上层的1%的人得到增长额的90%。总的趋势是,20%的上层家庭的收入不断上升,而下层20%不断下降,1993年前者是后者的13.4倍,打破了美国的历史纪录。

——资中筠:《20世纪的美国》

材料三2007年6月,中国正式通过《劳动合同法》。它的定位表明:中国政府准备在法律的构建上直面当前劳资分配的不合理状况。它将成为扭转长期以来我国强资本弱劳力的标志性拐点,通过国家意志力的形式,缔造一种和谐稳定的新型劳动关系。《劳动合同法》还没实施,反对和要求修改的意见已经到处飞。

——2008.3《中国新闻周刊》

材料四新政从一开始就遭到一部分资本家的反对,他们嫌罗斯福太迁就工人。……在国会关于《社会保障法》的听证会上,有人高喊:这个法案是从《共产党宣言》第18页逐字逐句抄来的。

——内森米勒《罗斯福传》

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当时美国政府实行什么经济法令?它涉及到哪些方面的内容?(4分)

(2)对于这些社会保障措施,你将如何评价并简要说明理由。(4分)

(3)面对材料二反映的社会现象,你认为是哪些历史原因造成的?试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4分)

(4)材料三和四反映了什么共同的社会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二者原因出现的本质差异。(4分)

参考答案

1、C 

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经济繁荣时期是虚假的繁荣,又称之为“柯立芝繁荣”。“一美元首付,一美元月供”指的是分期付款,提前消费,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成为1929-1933年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之一。

2、D

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政府职能必然得到加强。

3、B

由题中引文可知:工人的一些权益受到保护,如不得随意解雇工人、保障最低工资收入,有利于提高工人的收入,进而刺激消费。其余各项反映不出来。

4、A 

罗斯福新政中采取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的措施来缓解经济危机的打击,帮助生活无助的人渡过难关。

5、(1)《国家工业复兴法》。内容:以工代赈;劳工组织有与资方谈判的权利;工人可自由参加工会;规定最高工时;规定最低工资;禁用童工。(4分)

(2)评价:(此题为开放性题,回答下面两种观点都可得分,最高为3分)

观点一:它主要是统治阶级为克服危机,缓和当时的社会矛盾而采取的临时性措施。理由:以工代赈、发放失业救助金、实行紧急救助等措施都是在危机发生后紧急状态下采取的临时性措施。(3分)

观点二:它主要是为统治阶级为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而进行的长期性制度建设。

理由: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法令,抢先养老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等都是在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的长期性制度建设。(3分)

(3)财富增长并没有与国民收入同步增长,分配不均;过分强调国家积累,忽视多数社会成员的利益诉求;政府税收较多;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尤其是知识经济出现,没掌握新技术的工人收入相对下降;政府减少公共开支,缩小福利规模。(4分)

(4)问题:资方反对政府扶持劳方,缓和矛盾的政策。

差异:前者目的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为实现社会公平与和谐。后者目的是资本主义国家政府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经济恢复,是从维护资产阶级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4分)

高考历史基础知识复习专题八、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帮助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高考历史基础知识复习专题八、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专题八、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一)知道《唐璜》、《人间喜剧》、《战争与和平》,认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
1、拜伦: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唐璜》,诗中描述了西班牙贵族子弟唐璜的游历、恋爱及冒险等浪漫故事,揭露了社会中黑暗、丑恶、虚伪的一面,奏响了为自由、幸福和解放而斗争的战歌。拜伦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还是一个为理想战斗一生的勇士。他积极而勇敢地投身革命,参加了希腊民族解放运动,并成为领导人之一。
2、巴尔扎克: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人间喜剧》,其中包含90多部小说,如《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高利贷者》等,作品痛斥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无情,淋漓尽致地揭露了金钱至上的罪恶,被称为“社会百科全书”。
3、列夫托尔斯泰: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战争与和平》
(二)知道凡高和毕加索,简要说明其主要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价值。
1、凡高:后印象派代表,作品为《向日葵》;他的作品色彩极其强烈,富有个性,充满了火一样的热情,他被称为“扑向太阳的画家”。
2、毕加索:立体派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西班牙人毕加索。代表作《格尔尼卡》以1937年4月,法西斯空军轰炸了西班牙北部巴斯克重镇格尔尼卡为背景,采用了立体主义和半写实主义等多种手法与风格,描绘了战争带给居民的伤亡和惊恐,整个画面给人以极大的震憾。
(三)知道贝多芬及其主要作品,理解这些音乐作品的时代性和多样性。
贝多芬,德国音乐家,既将古典音乐推向新的高峰,又开创了浪漫主义音乐的先河,其代表作为九部交响曲。
1、《第三(英雄)交响曲》以及《第五(命运)交响曲》:都以英雄为主题,表达了斗争胜利后的快乐,激发着人们的斗志,激励着人们与命运斗争。
2、《第九(合唱)交响曲》:是贝多芬毕生努力的作品,也是音乐史上最早在交响乐中加入合唱的作品。贝多芬在这首交响曲的最后乐章中加入了以席勒]的《欢乐颂》为歌词的合唱,热情歌颂了欢乐,表达了在欢乐战胜痛苦后获得的喜悦。这是贝多芬发自心灵的呼唤,是“音乐文学上最伟大的杰作”。
(四)简要了解影视艺术的产生及其发展历程,认识影视艺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1、电影的诞生:1895年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取得成就,电影诞生。
2、影视艺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丰富精神生活,扩大视野,提高素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对现代社会产生深远影响。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


课题

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

第1课时

课程标准: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经济建设方针、农村改革的两种形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乡镇企业建立的意义;国企改革的意义;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确立的过程及意义。

2、过程与方法:讲读法、讨论法和启发式教学法,并采用精讲深化,分析综合,设疑讨论等方法来完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农村改革前后的对比,培养学生珍惜现在的生活和学习环境的情感,通过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的讲述,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操。

重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在农村和城市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措施及其作用

难点

理解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教具

PPT课件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一年级新教材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的一节重点课,主要介绍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状况。本课主要讲的就是对内改革,对内改革的成功为我们对外开放的开展提供了根本保障,为中国进入崭新的社会主义新时期,为中国的经济腾飞和生活巨变打下了良好基础,本课又为下一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提供了前提。为后面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所以该课地位举足轻重。

学生分析:
我校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学生对身边的人或事比较感兴趣。因此他们对这段历史有浓厚的兴趣。给学生一个较完整、条理的知识结构不难,但是由于我校学生普遍基础较差,所以本节课的关键是如何讲清这些改革的背景,将这些改革,上升到理性的认识会比较难。根据学生的特点,在本课中通过阅读教材、展示图片、小组探究、设置问题,以激发学生思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习惯,达到课标的要求。

教学方法:

(1)教法:根据本课的特点,我采用的方法是讲读法讨论法和启发式教学法,并采用精讲深化,分析综合,设疑讨论等方法来完成。

(2)学法:根据教材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对教材知识作总体了解,对重点难点问题通过阅读教材和讨论的方法在教师的帮助下解决。

基本作业:

完成《成才之路》相关习题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新课讲授

复习提问:1、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我国确立的标志?

2、十年文革给中国经济建设带来哪些影响?

总结导入: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痛定思痛,十年文革的深刻教训使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必须对原有的体制进行变革,才能使社会主义在我国更好的发展。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走进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重温我国改革开放的辉煌历程。

一、改革之旗——十一届三中全会

下面,请同学们带着几个问题阅读教材:

(幻灯片出示问题)

1、哪次会议确立我国改革的方针?

2、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什么样的意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针,从而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接下来,我们来共同探讨我国改革的过程。

二、改革伊始——农村巨变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问题的答案:

(1)经济改革为什么首先在农村开始?

(2)什么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政策的实施,给中国农村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试举例说明。

幻灯片出示改革前农村的相关图片,并简要介绍改革前农民的生活条件,然后找学生联系自身实际,讲述现在农村生活的状况。引导学生珍惜现在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学生根据前一课所学进行回答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并联系自身实际,对比改革前后的变化

复习提问,让学生温故,然后更好的知新提高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比,培养学生珍惜现在的生活学习环境,努力学习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过渡过渡小组讨论课堂总结随堂练习

以前农民除了留下口粮外,其余的都要交公,而今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了都是自己的”,所以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被调动起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劳动力,促进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

(3)乡镇企业取得了哪些成就?乡镇企业的出现有什么影响?

在农村经济改革的推动下,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迈开了稳健的步伐。

三、改革推进——城市飞跃

下面请同学们带着下面几个问题阅读教材:

(幻灯片展示问题)

1、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

2、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及措施。

3、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给国家带来怎样的影响?

学生回答后,教师适当补充总结。

随着对内改革的逐步深入,改革前景渐趋明晰,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在我国也逐步确立起来。

四、改革深化——指路明灯

总结归纳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确立的过程以及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特征。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犹如指路明灯,指引着我国经济的稳步前进,那么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对我国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小组探究:有人认为:“计划是社会主义的”“市场是资本主义的”,这一观点是否正确?

小结:学生依据板书总结本课知识点,教师适当加以补充。

习题:教师精选习题学生完成。(幻灯片出示习题)学生阅读教材,回答教师的问题学生小组讨论,派代表回答问题总结本课所学

当堂巩固通过对问题思考,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系统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板书:

反思: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学设计


岳麓版第三单元

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对本课教学内容规定为:⑴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⑵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本课的三个子目,分别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作用,以及斯大林模式的建立和影响。

学生分析

学生对这些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因此,理解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斯大林模式的利弊等,难度不大。

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

方法

情感态度

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

内容

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和作用。

①“非常”政策的实行与中止。②制定国家政策与保护农民利益。③中国经济建设改革与借鉴苏联(俄)经验教训。

①分析图表及文字材料

②经济政策比较

③历史现象联想

④问题探究

①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探索充满艰难和曲折。②经济建设要符合生产力水平。③以史为镜,增强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新经济政策

内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与意义。

斯大林体制

表现

斯大林模式形成的背景、利弊及影响。重点和难点

重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

难点:斯大林模式及其评价

教学方式

教师引导学习和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相结合。

教学用具

采用制作PowerPoint课件的方式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㈠新课导入

使用投影,放映幻灯片。教师不必急于回答问题,而是引导学生讨论,并由此导入新课。

左图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后期的群众争议的情景,请问: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什么会引起群众的争议?主要是哪个阶级不满?苏维埃政府改变政策了吗?

2、有人说,早知今日,何必当初。那么,之前的苏维埃政府为何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呢?

㈡师生互动

第一目放映幻灯片,指导学生围绕要点阅读课文,掌握知识要点。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背景:国内战争,政治经济形势严峻

目的:⑴战时:集中一切人力、物力、财力,保证军事胜利。

⑵战后:试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内容:余粮收集制、工业国有化、强制劳动、取消贸易、集中

分配等

评价:⑴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捍卫苏维埃政权,起了重大作用。

⑵严重损害农民利益,引起新的经济政治危机。
课堂探究

问题1分析P110《内战时期的苏俄形势》图和中间的小字,从哪些方面体现实行战共产主义政策的必要性?

过程:学生自由发言,然后归纳提炼主要内容。

提示:①从地图看:外有英、法、美、日,从东西两面进攻苏联国土,内有捷克军团和白军发动叛乱。②从文字看:红军只控制全国的1/4,原料缺乏,铁路瘫痪,工厂大量停工,粮食短缺,人民忍饥挨饿,反革命活动猖獗,列宁被刺。

结论:政治经济形势严峻,只能采取非常措施。

联想:法国大革命时期雅各宾派采取的“恐怖政策”。说明:在非常时期采取非常政策是必要的。问题21919年俄国1普特(16.38千克)粮食的价格

阅读表格,请你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发表看法。国家征购价

6卢布

国家零售价

30卢布

黑市价格

200卢布过程:自由发言,归纳提炼。

提示:①国家的这种做法,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保证了红军的军粮供应,对战胜敌人、捍卫苏维埃政权有重大意义。②苏俄政府的粮食征购价格极低,几近于无,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农民意见很大,又带来新的政治危机。

结论:这不是一种理想的经济政策,战争结束后还试图用这种方式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显然是行不通的。(承上启下,转入第二目)

第二目放映幻灯片,让学生围绕要点阅读课文,勾划要点。

二、新经济政策

背景:国内战争后,经济严重破坏,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不满。

目的: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开始: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

内容:固定粮食税政策、允许资本家经营部分企业、允许自由买卖等

评价: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

⑵找到了一条符合俄国国情的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课堂探究

问题3阅读材料

……最严重的事件是,作为彼得格勒门户的海军基地喀琅施塔得发生了反布尔什维克政府的兵变。这里的水兵大部分来自农村,十月革命中,曾作为布尔什维克党的支持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l921年初,他们出于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强烈不满,在基地举事,提出“没有布尔什维克的苏维埃”的口号,夺取了当地政府的权力。

请问:喀琅施塔得事件反映了1921年苏俄怎样的政治形势?

过程:学生自由讨论,然后请一位同学回答。

提示:喀琅施塔得事件集中反映了当时苏俄国内危机的严重程度,它以最尖锐的形式向布尔什维克党和苏维埃政府提出改变政策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联想:法国大革命时雅各宾派没有及时改变恐怖政策,结果出现“热月政变”,雅各宾派下台。苏俄及时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改为新经济政策,结果经济得到了恢复,政权更加巩固。由此可以体现无产阶级领袖和政党的英明。

说明:所谓“新经济政策”,是在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比较以后出现的新名词。那么,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底有哪些不同呢?(引入下面的问题)

问题4比较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过程:放映幻灯片,分组讨论,选出代表发言,完成表格。

表一历史背景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表二内容

名称内容

农业

工业

商业

分配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表三特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表四评价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提示:答案基本上没有难度,大都能从课本找到,但要注意语言精炼准确。如果学生不能分析特点,教师应当启发。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和行政手段控制社会的运转,进而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则是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用幻灯片打出材料——『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邓小平为什么这样说呢?由此转入第三目。第三目放映幻灯片,先引导让学生阅读课文。这是本课的难点,老师随堂走动,及时解决学生提出的疑问。

三、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斯大林体制)1、体制确立:20世纪30年代中期2、主要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成就和弊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客观评价:取得过巨大成就,但超越了苏联生产力水平,二战后成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搬斯大林模式,为日后苏联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埋下了隐患。

要点序号化
放映苏联经济建设成就的相关图片:《农民加入集体农庄》、《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宣传画》、《第聂伯河发电站》、《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共青团城的建设者们》。

适当补充:⑴斯大林模式下,苏联经济建设意义很大: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扫除了大量文盲;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也借鉴苏联计划经济的一些做法;苏联经济军事实力增长,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但是,消极影响也同样是巨大的。⑵斯大林模式不仅是经济上的,也是政治上的,如高度的权力集中,民主集中制度遭到严重破坏,个人崇拜盛行,等等。⑶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客观原因有俄国专制主义传统、落后的经济文化、国际环境的恶劣等;主观原因如斯大林的个人因素、错误的理论指导等。课堂探究

问题5回到上一张幻灯片,并阅读P113“阅读与思考”题:为什么邓小平说“列宁的思路比较好”?“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指什么?从中可以看出斯大林体制的根本问题是什么?

过程:随意抽查,提问学生。

提示:思考角度:⑴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和意义;⑵斯大林模式的弊端;⑶根本问题是斯大林体制存在着超越生产力的缺陷,最终会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引伸:新中国经济建设应该从苏联历史中吸取哪些经验教训?教学总结

师生共同梳理本课脉络:

背景____________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____________

影响____________背景__________________

新经济政策内容__________________

意义__________________确立__________________

斯大林体制表现__________________

评价__________________

强调:不论是列宁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变到新经济政策,还是斯大林创立“斯大林模式”,无不是苏俄、苏联历史的转折点。在历史的转折关头,一个大国的领导人做出这样或那样的选择,都是关系到国这家命运的重大事件。斯大林体制确立后逐渐僵化,对苏联影响巨大。有关情况,第18课还会涉及。课后练习

1、有人说:“对发展经济来讲,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的。”请查阅相关资料,想想这是为什么?

2、历史小论文:你如何看待斯大林体制?(不少于300字)教学反思

对本课涉及的许多经济政策,学术界讨论十分热烈,观点颇多,因此,在讲课时要尽量按教科书讲解,避免得出与教科书相反的结论。教师不必讲得太多,应充分发挥和尊重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讨论的氛围。同时,本课与第18课是一脉相承的,教师要把握住这个大方向,以便学生形成为一个整体的知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