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父追日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21-05-10百日维新导学案。
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李林中学2014高中历史第28课百日维新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
1、课前导学
一、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
1.背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⑴德国强占①。
⑵俄国强占②和③。
⑶法国强租④。
⑷英国租借“⑤”和“⑥”。
2.表现:维新运动转入⑦阶段。
⑴康有为上书光绪帝《上清帝第五书》,产生重大影响。
⑵康有为上书光绪帝《上清帝第六书》,主张学习⑧进行全面改革。
⑶康有为进呈《⑨》和《⑩》等书籍。
⑷1898年春,康有为发起组织,保浙会等成立,维新变法浪潮激荡全国。
⑸在各种改革力量的推动下,维新变法形势进一步高涨。
二、百日维新
1.开始: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①》,宣布变法。
2.内容
⑴政治方面
A.力行新政。
B.鼓励②上书言事。
C.各省督抚举荐③。
D.④,裁减冗员等。
⑵经济方面
A.设立⑤,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B.提倡私人开办工厂,采用⑥。
C.设立铁路、矿务总局,鼓励商办铁路、矿业。
D.改革财政,创办⑦,编制国家预算和决算。
E.兴办⑧,裁撤驿站。
⑶文化教育方面
A.改革⑨,废除八股。
B.各地成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⑩等。
C.鼓励私人办学,选派学生到。
D.准许民间创办、学会。
E.设立,组织翻译外国书刊。
⑷军事方面
A.建立,装备新式武器。
B.按练兵。
C.添造兵船,增强实力。
3.局限:未实行“、大开国会”、设立制度局等措施。
4.意义
⑴经济上:有利于中国的发展。
⑵政治上:有利于参与政治,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
⑶文化上:有利于传播先进。
2、课堂识真
1.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后,反对之声甚嚣尘上:有上书慈禧要求诛杀康梁的;有跪请太后“垂帘听政”的等等,如果分类,这些反对派应来自()
①闲散重叠机构的官员②名列裁撤的绿营官兵③享有特权的旗人④谙习八股的文人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百日维新措施中,有利于资产阶级参政的是()
A.提倡官民上书言事B.废除八股取士
C.撤并政府机构,裁汰冗员D.设立农工商总局,鼓励发展
3.据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记载:“泰西近欧论,皆言三权:有论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事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表明康有为()
A.拥护清政府的统治B.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
C.改革军机处D.发动人民群众实行三权分立
4.1898年6月16日,康有为上书光绪帝:“皇上勿去旧衙门,而唯增新衙门;勿黜革旧大臣,而唯擢小臣。多召见才俊之士,不必加其官,而唯委以差事,赏以卿衔,准其专折奏事足矣。”这段话最能反映维新派在变法中的态度是()
A.要光绪帝在变法中讲究策略B.要光绪帝加强对封建官吏的控制
C.要使更多的维新派参与政权D.在封建势力面前表现出妥协性和软弱性
5.谋学堂因废八股、设西学而受到当地官员的传讯,他们抗辩道:“此乃奉当今皇上旨意,何罪之有?”这个皇上是()
A.道光帝B.咸丰帝C.光绪帝D.宣统帝
6.光绪帝说:“国家振兴庶政,兼采西法,咸以为民立政,中西所同。而西人考究较勤,故可以补我未及。”此语说明光绪帝()
A.要挽救民族危亡B.要为人民改革政治
C.要向西方学习D.要利用民众的智慧
7.戊戌变法损害了顽固派利益,遭到他们的极力阻挠。下列措施直接触犯顽固势力利益的是()
①裁撤冗员②取消旗人特权③废除八股④裁汰旧军⑤设立京师大学堂
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⑤ C.①③⑤D.②③④⑤
8.戊戌新政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维新派的政治愿望,主要表现在()
A.维新派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参政权B.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得以实现
C.新政鼓励发展工商业D.京师设立大学堂
3、课后见功
材料二“治兵之法,一曰汰冗兵而合营勇,二曰起民兵而立团练,三曰练旗兵而振满蒙,四曰募新制以精器械,五曰广学堂而联将才,六曰厚海军以威海外。”
——摘自康有为《上皇帝第三书》
⑴依据材料一,分析宋朝军事弊端导致的后果。对此王安石采取了哪些相应的军事措施?
⑵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戊戌变法的军事改革措施。王安石与康有为在军事改革的指导思想上有何相似之处?
4、拾遗补缺(学习交流展示即效果展示)
5、拓展空间
10.阅读下列材料
维新派的目标正是我们的目标,他们的计划好倒是好,就是有些不切实际和操之过急。然而,距今大约三十年以前,绝大多数局外人不也是这样评论日本的明治维新,而明治维新不是扫除了日本的旧秩序吗?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
——《泰晤士报》主编姬乐尔致该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的信(1898年11月25日)
⑴材料中“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的含义是什么?戊戌变法未能“打破鸡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⑵为了“打破鸡蛋”,明治政府在政治方面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参考答案(第28课百日维新)
2、课堂识真
1-8DABDCCAA
3、课后见功
⑴后果:军队战斗力削弱;国家财政负担沉重。措施:将兵法;保马法;保甲法。
⑵措施:裁汰绿营,采用西法练兵。相似:提高军队战斗力;减少国家财政负担。
5、拓展空间
⑴含义:必须改变旧的政治制度,改革才能成功(或“改革必须除旧才能立新”)。
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弱小(或“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封建顽固势力强大。
⑵改革措施:废藩置县,建立中央集权;废除等级制度,取消武士特权,实现四民平等。
相关知识
明治维新导学案
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李林中学2014高中历史第23课明治维新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
1、课前导学
目标
内容知识与能力
识记理解运用
废除旧体制废藩置县
四民平等明治维新各项改革措施内容、特点及影响政治改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发展新经济币制改革
土地改革
殖产兴业日本发展资本主义工业与英美等国的不同
倡导文明开化文明开化
教育改革
生活西化学习外来先进文化的作用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建立新军队改革军制日本军事改革对世界的影响
一、废除旧体制
1、加强中央集权
⑴内容
①取消幕府的,逐步收回各藩领地和人民的统治权。
②1871年,政府宣布“”,由中央派官员直接进行管理。
⑵作用:开始建立起统一的。
2、废除封建等级制度
⑴内容
①取消大名和公卿的名称,确立皇族、华族、士族和等四种身份。
②宣布“”,废除武士佩刀和“格杀勿论”的特权。
③以形式,逐步收回华族和士族的俸禄和禄米。
⑵作用:建立起了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新的。
二、发展新经济
1、措施
⑴币制改革:1871年,以金本位的纸币作为全国唯一的货币。
⑵土地改革
①措施:废除土地所有制,确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②影响:经营农业的积极性提高,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⑶地税改革:一律按地价的3%向土地所有人征收,并以货币支付。
⑷殖产兴业
①引进先进的、设备和人才,建立“样板”企业,供私企效的。
②建设近事业,为工业发展奠定基础。
2、特点:政府大力扶植和保护的发展。
三、倡导“文明开化”
1、含义:政府大力倡导学习西方。
2、表现
⑴派遣学生到国家留学,翻译西方著作。
⑵依照欧美国家模式,进行教育改革,建立近代,1871年成立,统一管理全国教育。
⑶生活习俗方面,大力推进。
四、建立新军队
1、措施
⑴1873年,开始实行,建立常备军。
⑵建立,仿制先进武器,改进军事装备。
⑶设立,培养军事指挥人才。
2、结果:建立起一支。
3、特点
⑴日本军队称为“”。
⑵军人接受教育,必须效忠天皇。
⑶只向天皇负责,不受干预。
2、课堂识真
一、选择题
1、关于下图人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指挥新政府军在鸟羽、伏见战役中打败幕府军?
B.出任日本第一任内阁首相?
C.负责起草近代亚洲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D.曾与李鸿章签订《马关条约》?
2、下列关于明治政府废藩置县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在全国废除封建领主制,建立府、县、道的地方体制?
B.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
C.废除藩国,设立府县,彻底结束了封建割据局面?
D.废藩置县有利于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
3、明治维新后,明治政府的军队的突出特点主要包括()
①军队由陆军省和参谋本部等机构组成②军部只向天皇负责
③所有日本军人要接受武士道教育④运用近代先进武器装备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4、在1878年的日本,儿童玩拍球游戏时,用10种最值得采用的新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数字,它们分别是汽灯、蒸汽机、马车、照相机、电报、避雷针、报纸、学校、信箱和轮船。这主要反映了日本()
A.殖产兴业的经济政策B.富国强兵的奋斗目标
C.全盘西化的生活方式D.文明开化的文化政策
5、木户孝允明确指出:“立国之本,惟在用人,而期望人才千载相继而无穷者,惟在于教育而已。”材料反映明治政府“文明开化”的重点是()
A.教育改革B.军事改革
C.培养出国人才D.社会生活习俗改革
6、明治维新的措施中,最能体现新兴地主阶级要求的是()
A.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取消武士特权
B.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C.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
D.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7、日本明治维新中的”废藩置县”的”藩”是指()
A.天皇的领地B.将军的领地C.大名的领地D.武士的领地
8、“国之强弱,决定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则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又起
因于是否鼓励人民之工业”。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明治政府采取了()
A.废藩置县,取消对下层人民的限制
B.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
C.大力发展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
D.大力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9、明治时期确立了“和魂洋才”的教育原则,对此评价不正确的是()
A.有利于提高日本国民的素质
B.培养了大批掌握科学知识的人才
C.有利于近代教育体制的建立
D.彻底屏弃了封建教育的因素
10、日本某藩知事到任不久,又被中央政府改称县知事,此事发生的时间与下列哪一事件相同?()
A.征兵令》的颁布B.改革币制
C.地税改革D.日本第一条铁路建成通车
3、课后见功
——《简明日本近代史》
材料三兹为改正地税,原有之田地贡纳办法,一律作废;并规定于地契调查完毕后,
按土地价格征取其百分之三,作为地税。
——明治政府1873年颁布的条例
材料四最迫急之事,在军务方面,……朝廷能在海陆军方面稍作准备,主要以朝廷
兵务,开拓朝鲜釜山港。
——明治元勋木户孝允1869年初的一封信
材料五苟有国则有兵备,有兵备则人民不得不各就其役。
——1872年征兵告谕
回答:
⑴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朝廷”与各藩关于“奉还”的真正含义。
⑵材料三的含义是什么?实质是什么?
⑶据材料四,明治政府进行军事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⑷材料五中“征兵告谕”有什么影响?
4、拾遗补缺(学习交流展示即效果展示)
5、拓展空间
探究:背景材料
材料一1872年日本政府以最高行政长官太政官的名义颁布了一份《学制令》,主旨在于培养“治产昌业”之才,其序文强调建立新型学校和新设学科,普及教育,“必使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
材料二1880年,天皇侍讲元田永孚以根据天皇巡视中了解的一些情况,以天皇名义颁布了一个《教学圣旨》,其内容强调三个方面:一是加强在小学生中进行传统的“德育”训练,在学堂中悬挂古来的忠臣、义士、孝子、节妇的画像,培养小学生对仁义忠孝产生“自脑髓而发的感觉”;二是批评当时的教学有“高尚的空谈”倾向,在课堂上高谈自由、民主、宪政,对于日后将务农、经商、做官的学生们没有任何实用价值,反而会使一些人自夸学识,轻侮官长;三是多教致用之学,使受教育者长大以后可以谋生、利国。
材料三
问题:⑴根据材料一,指出倡导“文明开化”的原因
⑵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日本近代教育改革的重要作用
⑶风俗习惯的演进和变化,往往反映了社会的演变和发展。在古今社会的改革中,往往涉及社会风俗的变革。根据相关知识和材料三,回答日本的明治维新,又是如何进行社会风俗变革的?如何评价其变革?
参考答案(第24课明治政府)
1、课前导学
一、略
二、略
三、略
四、略
2、课堂识真
一、选择题
1-5ABADA6-10CCCDB
。
3、课后见功
、⑴朝廷的含义是先奉还,再由天皇授予;各藩含义是奉还是假,要求重新授予是真。
⑵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及租佃关系承认土地私有。交纳地税表明法律确认土地私有。
⑶目的是为了防止和抵御外国入侵,同时为了加强对内镇压和对外扩张。
⑷实行征兵制,废除武士对军事垄断,标志着建设新军的开始;新军成为对外扩张的工具。
4、拾遗补缺(学习交流展示即效果展示)
5、拓展空间
思路引领:风俗习惯是指各国各民族在加史发展中形成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也是本民族心理、志趣、信仰等的反映。风俗习惯有两面性,其变化是社会改革的主要组成部分。日本明治维新中的西化,有倡导新风俗、革除陈规陋习的积极作用。但是,要正确对待现实生活中追求时尚的问题,要把移风易俗和盲目追求时尚区别开来。
答案提示:⑴培养学会和掌握西方科技的人才
⑵作用:为日本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大批掌握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的人才;向学生灌输忠君思想,封建色彩浓厚。
⑶实行文明开化政策,大力推进,吸取西方的思想文化和风俗习惯,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学习西方。看法:这些做法革除陋习,促进日本的文明开化,社会进步;配合了政治,经济各方面的改革,有利于改革深入发展;但是,日本在推行西化的同时,出现了“全盘西化”的不良倾向。(在社会风俗变革中要注意对传统文化习俗的有益部分的保留,避免绝对化。)
维新运动的兴起导学案
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李林中学2014高中历史第27课维新运动的兴起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
1、课前导学
一、早期改良思潮
1.背景:近代①的出现,解救民族危难,缓和②。
2.主张
⑴经济上: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通过“③”同外国资本主义进行竞争。
⑵政治上: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设立议院,实行④。
3.影响
⑴反映了⑤的利益和要求。
⑵成为甲午战争后⑥兴起的先声。
二、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
1.思想萌发:1888年,第一次上书①皇帝,主张变法自强,挽救危局。
2.变法理论
⑴提出人类社会进化过程的三阶段理论,即“②”“升平世(小康)”和“③(大同)”。
⑵代表:《④》和《孔子改制考》。
3.思想特点:从传统的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⑤。
三、公车上书和强学会
1.政治活动——公车上书
⑴背景:1895年4月,日本逼签《①》,引起各界人士的强烈反应。
⑵概况:康梁联合会试举人上书朝廷,提出“拒和,迁都,②”等主张。
⑶影响: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③的政治活动。
2.宣传活动:康有为等在京、津、沪等地创办《④》等报刊,宣传变法主张。
3.组织活动——强学会
⑴成立:1895年8月,康有为等在北京成立,后又在上海成立⑤。
⑵性质:维新派的⑥。
⑶宗旨:研习西学,交流⑦。
⑷影响:使⑧迅速开展起来。
四、梁启超与《时务报》
1.梁启超
⑴活动A.担任《①》主笔。B.发表《②》等文章。
⑵主张A.要变法图强,必须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③和文化教育制度。
B.呼吁“伸民权”“设议院”,实行④制度。
C.改革⑤,培养有用人才。
D.大力发展⑥。
⑶影响:大大推动了变法维新思想的⑦。
2.谭嗣同⑴活动A.发表《⑧》。
B.参与创办⑨,为变法维新培养人才。
⑵影响:湖南维新运动蓬勃开展。
3.严复⑴活动A.创办《⑩》。B.介绍《》。
⑵主张:借达尔文的,阐明维新变法主张。
4.维新运动的影响
⑴起到了启发民智、组织力量和制的作用。
⑵资产阶级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⑶新局面逐渐形成。
2、课堂识真
1.右图为我国某城市中的康有为塑像,头戴举人帽,身穿黄袍马褂。下列说法比较可信的是()
A、康有为是个因循守旧、保守传统的举人
B、康有为坚持儒家传统和君主制,其立宪思想有进步性
C、康有为虽为大儒,但彻底摆脱了封建思想,投身维新运动
D、康有为提醒国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应完全保留,不得改变
2.1895年,康有为等维新派创办宣传维新变法的报刊《中外纪闻》并在北京建立政治团体——强学会,但不久就被清政府查封,其根本原因是这一刊物和这个团体()
A.损害了洋务派的威信B.有力地冲击了顽固守旧势力
C.学术观念不符合史实D.推崇光绪帝而批评慈禧太后
3.奠定了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维新变法理论基础的是()
①新学伪经经考②资政新篇③孔子改制考④天朝田亩制度
A.②④B.②③C.①③D.①④
4.“公车上书”中提出设“议郎”一职,“议郎”应为通晓中外政体,方正直言之士,且由士民公举产生。反映了维新派()
①希望参与政治②模仿西方议会政治③对皇权加以牵制和限制④反对封建君主专制
A.①②④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②③
5.1895年,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政治运动,其标志是()
A.强学会的成立B.《中外纪闻》创办C.“公车上书”D.保国会成立
6.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康有为的维新思想与梁启超相比,最显著的特点是()
A.宣传救亡图存的道理B.吸取西方政治启蒙学说
C.抨击封建专制思想D.借用传统学说鼓动革新
7.康有为对中国近代政治变革产生的影响是()
A.率先提出实行君主立宪主张B.批判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的腐朽思想
C.提倡西学,否定传统的儒家思想D.反对共和革命,维护清朝专制统治
8.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一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A.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B.寻找甲午中日战争日胜中败的原因
C.批评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富强D.比较中日近代化道路的异同
3、课后见功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
——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二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使民权之说一倡,愚民必喜,乱民必作,纲纪不行,大乱四起。
——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三“且法者,所以守地者也,今祖宗之地既不守,何有守于祖宗之法乎?夫能使守祖宗之法,而不能守祖宗之地,与稍变祖宗之法,而能守祖宗之地,孰得孰失,孰重孰轻?”
——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
材料四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君末也,民本也。
——《谭嗣同全集》
⑶材料二驳斥了哪一政治派别的观点?他的谁依据是什么?
⑷材料三中保处体现了康有为的阶级局限性?表明了什么实质?
⑸材料三、四是哪一派别的政治主张?谁的实质是什么?
4、拾遗补缺(学习交流展示即效果展示)
5、拓展空间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材料二二千年来君臣一伦,尤为黑暗否塞,无复人理,沿及今兹,方愈剧矣!
——谭嗣同《仁学》
材料三天演者,西国格物家言也……以为天不可独任,要贵人以持天……使人治日即乎新,而后其国永存,而种族赖以不坠,是之谓与天争胜。而人之争天而胜天者,又皆天事之所苞,是故天行人治,同归天演。
材料四
图一《孔子改制考》封面图二北京强学会旧址
图三《时务报》
请回答:
⑴依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的变法思想有何特点?
⑵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谭嗣同、严复的维新变法主张有何异同?
⑶结合材料四的三幅图片和所学知识,归纳维新派宣传变法的方式并举例说明。他们的维新变法活动有何影响?
参考答案(第27课维新运动的兴起)
2、课堂识真
1-8BBCBCDBA
3、课后见功
⑴洋务派。只主张改变某些规章制度和生产技术,不改变封建政治制度。
⑵反对兴民权。反对君主立宪,反对维新变法。
⑶顽固派。把变法和救亡联系起来,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事实驳斥封建顽固派的迂腐守旧。
⑷“稍变祖宗之法”。不敢触动封建统治的根基,向封建势力妥协。
⑸资产阶级维新派。从理论上阐明了要求改变君主专制政体的合理性,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5、拓展空间
答案:
⑴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来宣传维新变法主张。
⑵相同点:都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主张维新变法。不同点:谭嗣同侧重抨击“君为臣纲”,具有民主革命的思想色彩;严复借用达尔文的进化论,阐明维新变法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⑶方式:著书立说;组织学会;创办报刊;著书如康有为著《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组织学会如维新派成立强学会;创办报刊如维新派创办《时务报》《中外纪闻》等。还有上书,办学堂,讲学等方式。影响:起到了启发民智、组织力量和制造舆论的重要作用;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得到了广泛的传播;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导学案】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一、“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地主阶级抵抗派)
(1)睁眼看世界的背景
(2)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及其主张
代表人物思想主张
(3)“开眼看世界”的历史意义: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运动(地主阶级洋务派)
(1)背景
(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详解:
含义目的特点评价结论
(3)对洋务运动指导思想的理解:
(4)实质及其目的是什么?结果与评价。
实质
目的
结果
评价
三、维新变法思想
1、早期维新思想依据教材填写下表
背景
代表人物
主张
局限性
2、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康梁维新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派)
背景
代表人物
主张
历史作用
1、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成因及评价:
2、地主阶级抵抗派与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比较:
3、归纳:近代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向西方学习的主张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导学案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那么一篇好的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导学案”,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文题解读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题目交代了人物——杜十娘,事件——怒沉百宝箱,揭示了全文的中心内容;文题还具有悬念——杜十娘为什么要怒沉百宝箱?能吊起读者的胃口。
走近作者
冯梦龙(1574—1646),字犹龙,一字耳犹,号姑苏民奴、顾曲散人、墨憨斋主人、墨憨子、茂苑野史民、龙子犹等。明代著名文学家、戏曲家。与兄冯梦桂、弟冯梦熊并称“吴下三冯”。冯梦龙少有才气,也曾醉心于功名利禄,但怀才不遇,至崇祯三年(1630)57岁时才考取贡生。后选为丹阳县训导。崇祯七年(1634)授福建寿宁知县。在寿宁期间,冯梦龙“访得民间生女都不肯收养,即时淹死或抛弃路途”,颁布《禁溺女告示》,规定“今后各乡各堡,但有生女不肯收养,欲行淹杀或抛弃者,许两邻举首,本县拿男子重责三十,枷号一月”。寿宁县溺弃女婴的恶习很快敛迹。由于当时他已是60岁的人了,不久便退职回家。清王朝建立后,冯梦龙进行过反清复明的宣传活动,但不久因忧愤而死。冯梦龙因受市民意识的影响,重视小说、戏曲和通俗文学的创作与刊行,普及了文学作品,深得当时广大市民的喜爱。他的代表作,有白话文小说《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为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名作,占有特殊地位。此外还编有时调集《挂枝儿》《山歌》,散曲集《太霞新奏》,改写小说《平妖传》《新列国志》等;戏曲创作有传奇剧本《双雄记》《墨憨斋定本传奇》等。为中国近现代民间文学研究开了先河,提供了不少珍贵的民间文学资料。冯梦龙的辉煌成就是他的白话文小说《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一扫我国以前的文言文体裁,堪称我国白话文创作的先驱者和奠基者,直到五四运动,我国才第二次出现彻底的白话文运动。“三言”流传之广、影响之大堪称我国许多文学作品、电影和电视、戏曲的源泉,如感人的《白蛇传》源自《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幽默的《三笑》源自《唐解元一笑姻缘》等。特别是京剧和昆剧的很多传统节目均改编自“三言”,如《十五贯》源自《十五贯戏言成巧祸》,如《杜十娘》源自《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玉堂春》源自《玉堂春落难逢夫》,《棒打薄情郎》源自《金玉奴棒打薄情郎》等等。五十年代,上海电影制片厂将《灌园叟晚逢仙女》搬上了银幕。
背景纵览
《警世通言》收白话短篇小说40篇。其中比较优秀的篇目描写了市民生活,表现了他们在封建黑暗势力统治下所遭受的迫害及他们的反抗斗争。爱情描写在作品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一般都能反映当时较为普遍的社会问题,特别是妇女的不幸遭遇,如《玉堂春落难逢夫》《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特别是《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在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都代表了明代拟话本的最高成就。
字词梳理
字音
萼(è)庠(xiáng)倏(shū)箧(qiè)椟(dú)
愀(qiǎo)诟(gòu)渝(yú)姝(shū)罄(qìng)
赆(jìn)窭(jù)牣(rèn)捱(āi)珥(ě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