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导学案】

小学劳技课教案

发表时间:2021-04-08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导学案】。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让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写好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怎么做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导学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一、“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地主阶级抵抗派)

(1)睁眼看世界的背景

(2)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及其主张

代表人物思想主张

(3)“开眼看世界”的历史意义: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运动(地主阶级洋务派)

(1)背景

(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详解:

含义目的特点评价结论

(3)对洋务运动指导思想的理解:

(4)实质及其目的是什么?结果与评价。

实质

目的

结果

评价

三、维新变法思想

1、早期维新思想依据教材填写下表

背景

代表人物

主张

局限性

2、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康梁维新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派)

背景

代表人物

主张

历史作用

1、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成因及评价:

2、地主阶级抵抗派与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比较:wWw.JaB88.com

3、归纳:近代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向西方学习的主张

相关阅读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
[解读课标]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感受主动向他人学习和积极进取的快乐,形成好学善学而不盲从的态度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张;
2、理解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及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
3、中国人民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探究与当时世界形势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联系必修①②的有关内容,讨论近代中国人思想解放的时代背景。
2、运用制表或列举的方式,将学西方、寻变革的思想历程梳理清楚。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学习激发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认识到中华民族的觉醒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重点难点:
1、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及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
2、认识近代思想发展所处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意义。
[创设情境]
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中国古代的思想主流:儒家思想。这一思想统治了中国两千多年。随着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给沉寂的中国在政经济外交等领域产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影响。思想领域更是翻江倒海-----。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引言文字内容。问题1:鸦片战争后到19世纪末,近代中国思想界出现了一次次思想解放的潮流。这个过程中的主流思想又是什么?
学生归纳:向西方学习。
[师生互动]
列举鸦片战争后到19世纪末,中国思想界开始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之路的主要史实。
主要历程代表主张背景意义特点
开眼看世界封建士大夫:林则徐、魏源《四洲志》《各国律例》;《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鸦片战争后(内忧外患日深;西学传入;有识之士倡导等)关注世界;思想启迪。
军事科学技术(器物层次)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封建地主阶级代表: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等洋务派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师夷长技以自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内忧外患付之实践,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技术层次,付之实践。结果失败
维新
变法
思想19世纪早期
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转化中的资产阶级)王韬、郑观应发展资本主义。但没有完整的理论;没有付诸行动。
洋务运动的展开;中国资本主义出现;西学的传入等。为维新思想的形成奠定基础初涉政治制度层次,没有付诸行动。
90年代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反对封建专制,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实行变法维新。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等
思想启蒙,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制度层次并付之于实践
一、“开眼看世界”
主要历程代表主张背景意义特点
开眼看世界封建士大夫:林则徐、魏源《四洲志》《各国律例》;《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鸦片战争后(内忧外患日深;西学传入;有识之士倡导等)关注世界;思想启迪。
军事科学技术(器物层次)
依表格顺序逐层、有重点地分析后学生完成
思考:什么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方法是向西方学习;长技内容(军事科学技术);目的是制夷。
思考: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沉睡了多年的清王朝,为什么在19世纪40年代会有明士猛醒,要跳出井底看看外面的世界——背景简析
①、晚清封建社会晚期——危机四伏
②、西方资本主义崛起——发展要素
③、鸦片战争——惊醒志士
看眼看世界虽然阻力很大,但它开了向西方学习之窗,产生了深刻影响------。
从林魏“师夷长技”来看思想特点:军事科学技术(器物层次)。
原因鸦片战争直接看到的是西方的“船坚炮利”
过渡:虽然没有真正的实践并且只停留在器物层次,但为中国早期的近代化提供了可贵的思想准备。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出现的洋务派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分析填表:
主要历程代表主张背景意义特点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封建地主阶级代表: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等洋务派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师夷长技以自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内忧外患付之实践,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技术层次,付之实践。结果失败
思考:曾国藩(洋务派):“购(外洋器物)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倭仁(顽固派):“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便可抵御外辱。洋务派学习西方科技是“以夷变夏”,将毁灭封建法统和伦理道德。张之洞(洋务派):“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人心,西学应世事,而必无孛于经矣。”
洋务派和顽固派的主要分歧是什么?
1、两派的异同
相同:阶级属性:地主阶级
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不同:手段不同,对待西方事物的态度不同
2、实践: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
3、失败标志:甲午战争中国战败。
4、失败的原因:
(1)列强的破坏
(2)顽固派的阻挠
(3)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封建制度(根本原因)-----阶级属性决定
5、评价:
积极:(科技、教育、军事及客观作用)
消极:(目的、结果)
结果原因回忆,意义分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地主阶级进行道路选择的前提,也就是说他们总想把西方先进的军事、经济技术来稼接到落后的社会制度上来,这种努力是注定会失败的。甲午战争至少宣告的洋务运动在军事上的失败,但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
19世纪60~90年代,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旗帜,进行了长达30多年的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学堂,是文化教育领域中前所未有的事物,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在沟通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和学习西方近代科技方面,打开了窗口。洋务派有计划地向西方国家派遣留学生。据统计,洋务运动期间共派出留学生200多名。这些留学生不但学习到了外国语言文字和近代自然科学、军事技术以及某些社会科学知识,而且得以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情况。他们中的不少人,在以后的政治、军事、外交和经济文化活动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詹天佑、严复等。
总之洋务派倡导的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教育制度改革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对于促进民主思想的传播,起到了开一代风气的拓荒作用。
过渡:1、洋务运动30年有没有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甲午战争失败表明洋务运动没有将中国引上富强的道路,那是否意味洋务运动学西方技术错了?没有,但远远不够
2、早在洋务运动实施过程中,一批积极参与洋务或与洋务有密切联系的有识之士已经觉察到洋务运动有不少弊病,认识到如果向西方学习仅仅局限于“器物层次”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涉及到经济、文化思想和政治制度领域。这是代表着一种舆论和思潮的萌发,为维新变法思想作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我们称之为早期维新思想
三、“维新变法思想”。
早期维新思想
分析填表(简单处理)
主要历程代表主张背景意义特点
维新
变法
思想19世纪早期
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转化中的资产阶级)王韬、郑观应发展资本主义。但没有完整的理论;没有付诸行动。
洋务运动的展开;中国资本主义出现;西学的传入等。为维新思想的形成奠定基础初涉政治制度层次,没有付诸行动。
90年代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反对封建专制,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实行变法维新。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等
思想启蒙,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制度层次并付之于实践
1、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60年代)(1)主要代表:王韬、郑观应、薛福成
思想主张:
政治上-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经济上-发展工商业,与外国人进行商战
结果:没有形成完整理论,没有实施(根本原因:缺乏必要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
2、甲午中日战争后
19世纪90年代的维新思想
⑴背景:
政治上:民族危机加深,掀起瓜分中国高潮
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思想上:早期维新思想奠定基础
阶级上:资产阶级的壮大
思考:维新变法思想为什么要把西方政治思想与中国儒家思想结合起来?
1、借孔子的名义减轻变法的阻力
2、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由资产阶级的软弱属性决定
----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思考:
维新变法思想的性质、目的、失败原因
性质:资产阶级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
目的: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失败原因:
资产阶级——软弱性、妥协性(根本原因)
顽固势力——力量强大
结论:走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两半社会行不通
思考:维新变法思想的影响
影响:
1、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最大影响)
2、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3、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性质)
维新思想的发展
展开:维新派提倡西学,兴民权,对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观念进行了冲击,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具有思想解放的启蒙作用。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也是一次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运动;他们提倡资产阶级新学,批判封建主义旧学,引导人们重新认识世界,他们痛感民族危机的严重,号召人们奋起救国,谋求国家的独立富强;给古老的中国社会注入的活力是不可低估的,站在历史长河的高度看,由传统农耕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是一股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尽管它在19世纪末的中国遭到了暂时挫折,但对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却是一次巨大的强烈的冲击波,它留下的痕迹是永不磨灭的,是永远鼓舞与启迪后人的。
[知识结构]
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器物学习
学习西方

探索救亡道路
相结合
甲午中日战争后——资产阶级——制度模仿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集体备课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集体备课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本课引言重点从鸦片战争后林则徐指出被革职谈起,引起课文的正文。因此,本课的导入教师可

以从鸦片战争说起。由于本书是思想史,所以要引导学生从思想史的角度思考问题。可以设问:

一、我们已经学习过的第一、第二两个单元,想一想,15世纪前后,中国和西欧的思想发展出现

了什么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对历史的发展各有什么影响?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中国古

代主流思想的发展线索,中国传统思想有其辉煌的一面,但是明清之后,却日益僵化,日益束缚

了中国人的积极进取精神。同时,我们也知道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西欧国家解

放了思想,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近来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外

敌入侵迫使中国知识分子发生改变。二、联系已经学过的必修一和必修二,谈一谈鸦片战争前后

中国的政治和经济状况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
第一目“开眼看世界”
教材以鸦片战争以后为坐标,阐释了国门被打开后,中国思想界发生了新的变化,开始向西方学习,

探索救国之路。教材首先概要介绍了向西方学习的背景,随后重点叙述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

的内容,最后概述开眼看世界的影响。
(1)开眼看世界的原因
建议教师在本目教学时,首先增加有关鸦片战争前后的内容,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在鸦片战争之后中

国近代思想开始发展的原因。
很久以来,西方人来华都被称为到天朝上国朝贡。鸦片战争前夕,清朝统治日趋衰微,阶级矛盾

不断尖锐,政府财源枯竭,统治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加紧对外扩张。

鸦片战争中,天朝上国被一个西方岛国打得一败涂地,使华夏鄙视远夷的传统观念受到猛烈的冲

击。一些爱国的封建士大夫(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开始从“天朝上国”的梦

幻中惊醒了。他们开始睁开眼睛去看看陌生的外部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鸦片战争以后,西

方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思想逐渐传入中国。外患日深的历史条件推动他们面向世界,开始认识到在

当时世界潮流下改革的主要方向——向西方学习,开眼看世界。
(2)开眼看世界的倡导者——林则徐、魏源
林则徐不仅是最早抵抗西方侵略的民族英雄,也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在

官署中设立译书馆,组织人员搜集、翻译西方国家的书报,注意研究各国情况、动态。他主持编

译和审订了《四洲志》,介绍了世界5大洲30余国的历史、地理和政情。还摘译了《各国律例》。

其中一类使关于西方国家历史、地理、法律、鸦片生产和时事的知识,《各国律例》和《四洲志

》就是为抗英斗争制定政策的参考。另一类是关于外国科学技术的知识,是为改变军事落后状况

服务的。在鸦片战争中,他发现英国侵略军“船坚炮利”,就立即以改革家的胆识,设法购买英

制船炮。并加以仿制,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林则徐提倡学习西方的“长技”主要指军

事科学技术。
魏源根据《四洲志》等书,广泛搜集中外文献资料,编成《海国图志》一书。这是第一部由中国

人编撰的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翔实的专著,也是探寻学习西方富国强兵之道的启蒙之作。它系统

介绍世界西方各国的政治制度,介绍并传播西方先进技术;赞扬美国的总统选举制度,称瑞士的

民主共和制为“西土之桃花源”;还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主张,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

的具体内容、方法。这为中国早期的近代化提供了可贵的思想准备。这促使人们开阔眼界,引导

人们注意世界形势,了解世界,对近代维新变法思想有一定的影响。建议请学生阅读教科书中的

,了解有关内容,知道魏源编《海国图志》的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教学建议,可以请学生分组讨论如下问题: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为什么会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学

习西方什么?有什么影响?教学时,还可以请学生阅读本目内容后,提出自己尚不明白的问题,师生在

解答疑问过程中完成本目的学习任务。
第二目“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教材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兴起的目的、内容、洋务派和顽固派的论战、洋务派的措施

和影响等几个方面,展示这一时期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探索过程。
(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兴起的目的和内容
教材从洋务派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来维护清王朝统治并阐释其内容。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外国经济侵略加剧,国内有太平天国运动,政局岌岌可危。洋务派看到西

方船坚炮利,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来改变现状。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

常名教;西学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学技术。“中学为体”,是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

国家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是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技,仿效西方国家在教育、赋

税、武备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政,来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教学时可以分析为

什么会出现这种思想?这种思想的提出的目的是什么?
(2)洋务运动
教材从洋务运动的内容、影响、失败三个方面分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影响。
19世纪60~90年代,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旗帜,进行了长达30多年的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学

堂,是文化教育领域中前所未有的事物,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在沟通近代中西文

化交流和学习西方近代科技方面,打开了窗口。洋务派有计划地向西方国家派遣留学生。据统计

,洋务运动期间共派出留学生200多名。这些留学生不但学习到了外国语言文字和近代自然科学、

军事技术以及某些社会科学知识,而且得以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情况。他们中的不少人

,在以后的政治、军事、外交和经济文化活动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詹天佑、严复等。洋务运

动为西学在中国更为西学在中国更广泛的传播奠基。对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起促进作用。
建议引导学生分析洋务派倡导的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教育制度的改革的贡献,分析

没有实现“自强”的原因。洋务派和顽固派的论争,多少动摇了恪守祖训的传统及纲常名教的绝

对权威地位。对于学习西方,开了好的风气,又由于洋务派组织翻译了不少外国科技书籍,而培

养了一批外交和科技人才。介绍西方社会科技知识,对于促进民主思想的传播,起到了开一代风

气的拓荒作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地主阶级进行道路选择的前提,也就是说他们总想把

西方先进的军事、经济技术来嫁接到落后的社会制度上来,这种努力是注定会失败的。
第三目“维新变法思想”
教材从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90年代的维新思想、维新变法运动3个方面介绍近代思想的沿革变

化。
(1)早期维新思想
早期维新思想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以后,是伴随着中国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

;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文化的传入,是早期维新思想的来源。早期维新思想的人物代

表着正在转化中的资产阶级的新型知识分子。建议引导学生分析洋务运动30年有没有改变中国积

贫积弱的局面?甲午战争失败表明洋务运动没有将中国引上富强道路,那是否意味洋务运动学西

方技术错了呢?然后指出早在洋务运动实施过程中,一批积极参与洋务或与洋务有密切联系的有

识之士已经觉察到洋务运动有不少弊病,认识到如果向西方学习仅仅局限于“器物层次”是远远

不够的,必须涉及经济流通领域、文化思想领域和政治制度领域。这是代表着一种舆论和思潮的

萌发,为维新变法思想做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在了解早期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及其在经济上、文

化上、政治上的主张的基础上,注意其两点局限性:一是没有完整的理论;二是没有付诸行动。
(2)19世纪90年代的维新思想
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为首的维新派开始用西

方政治制度和思想来评判中国,提出了系统的理论和明确的施政纲领,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发展

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维新,是指提倡新事物,反对旧事物,特指政治上的改革运动。维新变法

就是政治上、经济上反对旧事物,实行新法。维新思想传播的方式——开办学堂、著书立说,建议

引导学生归纳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各自的观点和对封建思想的冲击、近代思想解放的贡献。
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是由于维新运动的高涨,引起封建顽固势力的仇恨和攻击而展开的。洋

务派也站在顽固派一边,形成了维新派与顽固派、洋务派的尖锐对立。变与不变的矛盾空前激化

,面对时代推来的问题,做出了两种相反的回答。建议指导学生制作论战内容对照表分析这场论

战的性质和作用。维新派用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为武器,提出了系统的维新变法的理论

和主张。通过这场论战,使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开始在中国传播开来,知识分子中不

少人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形成向西方寻找真理,学习新学的热潮。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

是进步的,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意义,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建议教师组织学生阅读在课堂上展开辩论。
建议引导学生分析:如果将维新派同顽固派之间围绕变法、民权、西学三个问题论战中的主张同

鸦片战争以来林则徐、魏源、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的思想作一番比较,有没有发现什么不同与变

化呢?后者提倡向西方学习主要局限于船坚炮利、科学技术,基本上没有触及封建制度,甚至是

去维护旧的传统的封建专制制度,是对于千年老屋的修补;而现在维新派的理论基础是西方资产

阶级的自然与社会进化论、天赋人权说和主权在民说,他们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核心都是以资本

主义来代替封建主义。
(3)维新变法
建议帮助学生分析光绪帝接受与支持维新派变法主张的原因,对维新派的变法思想产生的影响。

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深感“亡国无日”。上书光绪帝,痛陈国难深重,应赶紧

变法图强。光绪帝“不甘作亡国之君”,与慈禧太后意见不合,而企图借变法,巩固与强化自己

的地位与权力。1898年1月康有为呈递《应诏统筹全局折》,表述了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改革的全

部要求,也是戊戌变法的施政纲领。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这是一篇以皇帝

名义宣布实行变法的宣言,标志戊戌变法的开始。
光绪帝主持的戊戌变法,触犯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这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所不能容忍

的。变与不变的矛盾发展为一场带血的斗争,变法运动遭到了失败。
建议启发学生讨论维新变法运动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可以从对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

和民族意识、思想解放的启蒙作用等角度进行分析。维新派提倡西学,兴民权,对封建专制制度

和传统观念进行了冲击,促进了中国人民觉醒,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打下了基础,具有思

想解放的启蒙作用。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也是一次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运动;他们提倡

资产阶级新学,批判封建主义旧学,引导人们重新认识世界,他们痛感民族危机的严重,号召人

们奋起救国,谋求国家的独立富强;给古老的中国社会所注入的活力是不可低估的,站在历史长

河的高度看,由传统农耕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是一股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尽管它在19世纪

末的中国遭到了暂时挫折,但对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却是一次巨大的冲击,它留下的痕迹永不磨

灭,永远鼓舞与启迪后人。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关于“开眼看世界”一目的教学,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到国门被打开后,中国思想界发生了新

的变化。教师首先采用谈话法,了解学生对向西方学习的背景,增加有关鸦片战争前后的内容,帮

助学生加深理解在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近代思想开始发展的原因。可以请学生分组讨论如下问题:鸦

片战争以后中国为什么会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学习西方什么?有什么影响?教学时,还可以请学

生阅读本目内容后,提出自己尚不明白的问题,师生在解答疑问过程中完成本目的学习任务。
关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一目的教学,引导学生分析教材的内容和史料,分析“中学为体,西

学为用”思想的影响。引导学生分析洋务派倡导的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教育制度的

改革的贡献,分析没有实现“自强”的原因。这个教学设计的思路是:让学生学习比较历史问题的

方法,寻找比较点是什么,分析比较点的相同与不同,分析概括比较结果,得出历史结论。
关于“维新变法思想”一目的教学,教师可以提出系列问题。例如,洋务运动30年有没有改变中国

积贫积弱的局面?甲午战争失败表明洋务运动没有将中国引上富强道路,那是否意味洋务运动学

西方技术错了呢?引导学生归纳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各自的观点和对封建思想的冲击、近代思

想解放的贡献。指导学生制作论战内容对照表分析这场论战的性质和作用。组织学生阅读在课堂上展开辩论。引导学生分析:如果将维新派同顽固派之间围绕变法、民权、西学三个

问题论战中的主张同鸦片战争以来林则徐、魏源、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的思想作一番比较,有没

有发现什么不同与变化呢?帮助学生分析光绪帝接受与支持维新派变法主张的原因,对维新派的

变法思想产生建议启发学生讨论维新变法运动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在介绍“开眼看世界”时,用电脑多媒体播放鸦片战争的片段。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到国

门被打开后,中国思想界发生了新的变化。分析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为什么会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学习西方什么?
案例二 在介绍“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时,用实物投影仪或计算机等展示同文旧址照片。
创办近代学堂,是文化教育领域中前所未有的事物,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在沟通

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和学习西方近代科技方面,打开了窗口。为西学在中国更为西学在中国更广泛

的传播奠基。对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起促进作用。
案例三 在介绍“维新变法思想”时,教师可以提出系列问题导入:洋务运动30年有没有改变中国

积贫积弱的局面?甲午战争失败表明洋务运动没有将中国引上富强道路,那是否意味洋务运动学

西方技术错了?然后自然过渡早期维新思想现。
四、问题解答

有人说“洋务派是林则徐、魏源的继承者”。这种意见是否有道理?
解题关键:“师夷”与“制夷”的关系。
思路引领:明确把是否学习国家“长技”提高到能否战胜外国侵略者的高度来认识。
答案提示:魏源从反侵略的立场出发,以“师夷”为手段,以“制夷”为目的。但当时洋务派“

师夷”的首要目的却是镇压农民起义,因此两者之间尽管有继承关系,但本质上还是有区别的。
本思考题更多的是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允许学生有自己的不同意见。教师的重点是培养

组织观点、陈述观点和与他人探讨的能力。

一、本课测评
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中起了什么作用?
解题关键:是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思路引领: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思想启蒙的作用。
答案提示: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是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起到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人

民的觉醒。
二、学习延伸
讨论一下慈禧太后一直被认为是晚清封建顽固派的最高代表,可她为什么支持洋务运动?
解题关键:洋务派倡导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
思路引领:洋务派的观点。
答案提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实质维护清统治,而得到慈禧太后的支持。(本题更多的是

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允许学生有自己的不同意见。教师的重点是培养组织观点、陈述观

点和与他人探讨的能力。)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


课标要求: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感受主动向他人学习和积极进取的快乐,形成好学善学而不盲从的态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张;

2、理解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及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

3、中国人民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探究与当时世界形势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联系必修的有关内容,讨论近代中国人思想解放的时代背景。

2、运用制表或列举的方式,将学西方、寻变革的思想历程梳理清楚。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学习激发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认识到中华民族的觉醒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重点难点:

1、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及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

2、认识近代思想发展所处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设计

导课: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中国古代的思想主流:儒家思想。这一思想统治了中国两千多年。随着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给沉寂的中国在政经济外交等领域产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影响。思想领域更是翻江倒海-----。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引言文字内容。问题1:鸦片战争后到19世纪末,近代中国思想界出现了一次次思想解放的潮流。这个过程中的主流思想又是什么?

学生归纳:向西方学习。

问题2:列举鸦片战争后到19世纪末,中国思想界开始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之路的主要史实。教师投影人物插图。

教师同时出示表格

主要历程

代表

主张

背景

意义

特点

开眼看世界

封建士大夫:林则徐、魏源

《四洲志》《各国律例》;《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

鸦片战争后(内忧外患日深;西学传入;有识之士倡导等)

关注世界;思想启迪。

军事科学技术(器物层次)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封建地主阶级代表: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等洋务派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师夷长技以自强”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内忧外患

付之实践,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技术层次,付之实践。结果失败

维新

变法

思想19世纪

早期

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转化中的资产阶级)王韬、郑观应

发展资本主义。但没有完整的理论;没有付诸行动。

洋务运动的展开;中国资本主义出现;西学的传入等。

为维新思想的形成奠定基础

初涉政治制度层次,没有付诸行动。

90年代

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严复

反对封建专制,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实行变法维新。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等

思想启蒙,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制度层次并付之于实践

一、“开眼看世界”

依表格顺序逐层、有重点地分析后学生完成

1、代表:请同学回忆,你了解多少林则徐?抗英、禁烟、开眼看世界(民族英雄)。

2、思想主张是重点:两本书的地位。什么是“师夷长技以制夷”——方法是向西方学习;长技内容有三(军事科学技术);目的是制夷。(资料回放)

3、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沉睡了多年的清王朝,为什么在19世纪40年代会有明士猛醒,要跳出井底看看外面的世界——背景简析。教师适当举例清朝君臣的无知

4、看眼看世界虽然阻力很大,但它开了向西方学习之窗,产生了深刻影响------。

5、从林魏“师夷长技”来看思想特点:军事科学技术(器物层次)。原因鸦片战争直接看到的是西方的“船坚炮利”

过渡:虽然没有真正的实践并且只停留在器物层次,但为中国

早期的近代化提供了可贵的思想准备。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出现的洋务派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分析填表:

1、什么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封建地主阶级立场决定——“师-------”

2、代表:所做4项重大实践活动——洋务运动

3、为什么会形成洋务派,而且是清朝的势力派,甚至连晚清封建顽固派慈禧太后也支持洋务运动——背景简析。

4、结果原因回忆,意义分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地主阶级进行道路选择的前提,也就是说他们总想把西方先进的军事、经济技术来稼接到落后的社会制度上来,这种努力是注定会失败的。甲午战争至少宣告的洋务运动在军事上的失败,但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

19世纪60~90年代,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旗帜,进行了长达30多年的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学堂,是文化教育领域中前所未有的事物,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在沟通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和学习西方近代科技方面,打开了窗口。洋务派有计划地向西方国家派遣留学生。据统计,洋务运动期间共派出留学生200多名。这些留学生不但学习到了外国语言文字和近代自然科学、军事技术以及某些社会科学知识,而且得以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情况。他们中的不少人,在以后的政治、军事、外交和经济文化活动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詹天佑、严复等。

总之洋务派倡导的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教育制度改革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对于促进民主思想的传播,起到了开一代风气的拓荒作用。

6、课本[思考]有人说:洋务派是林魏的继承者,是否有道理?——引出特点

过渡:1、洋务运动30年有没有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甲午战争失败表明洋务运动没有将中国引上富强的道路,那是否意味洋务运动学西方技术错了?没有,但远远不够

2、早在洋务运动实施过程中,一批积极参与洋务或与洋务有密切联系的有识之士已经觉察到洋务运动有不少弊病,认识到如果向西方学习仅仅局限于“器物层次”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涉及到经济、文化思想和政治制度领域。这是代表着一种舆论和思潮的萌发,为维新变法思想作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我们称之为早期维新思想

三、“维新变法思想”。

早期维新思想

分析填表(简单处理)

1、代表属于什么阶层

2、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主张实际上就是要求在中国进行变革维新,新在哪里?是指提倡新事物,反对旧事物,这里指发展资本主义。

3、为什么会在19世纪60、70年代出现?——原因

4、注意其两点局限性:一是没有完整的理论;二是没有付诸行动。尽管如此,对康、梁维新思想有何影响?——意义

维新思想的发展

过渡: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

1、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联系进化论)已经属于名正言顺的什么阶级?

2、与早期维新思想相比更具体、更系统。请学生列举:反对封建专制。实行维新变法: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

补充:1、维新思想传播的方式──开办学堂、著书立说------。

2、实践活动:戊戌变法-------。

3、19世纪90年代,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路有了质的飞跃,其政治活动震撼中国大地,究其原因?

4、维新思想推动下的变法运动虽然失败了。但这是中国近代真正意义上的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为什么?

展开:维新派提倡西学,兴民权,对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观念进行了冲击,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具有思想解放的启蒙作用。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也是一次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运动;他们提倡资产阶级新学,批判封建主义旧学,引导人们重新认识世界,他们痛感民族危机的严重,号召人们奋起救国,谋求国家的独立富强;给古老的中国社会注入的活力是不可低估的,站在历史长河的高度看,由传统农耕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是一股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尽管它在19世纪末的中国遭到了暂时挫折,但对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却是一次巨大的强烈的冲击波,它留下的痕迹是永不磨灭的,是永远鼓舞与启迪后人的。

小结:以题代小结

1、列举鸦片战争后至19世纪末中国近代思想向西方学习发展的渐进过程。

2、比较康、梁维新派与曾、李洋务派向西方学习思想的不同内容和特点,并简析造成不同点的原因。

习题反馈:

见课件和评价手册

教学后记: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学设计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学设计
[解读课标]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感受主动向他人学习和积极进取的快乐,形成好学善学而不盲从的态度
[整体概述]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了深重的民族危机,从天朝上国梦幻中惊醒的中国人在思想界奏响了救亡图存的旋律。
本课分三目介绍了从鸦片战争后至19世纪末中国近代思想向西方学习发展的渐进过程。第一目开眼看世界,阐释了鸦片战争结束、国门被打开后,中国思想界发生了新的变化,开始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之路。第二目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兴起的目的和内容、洋务派的措施和影响等几个方面,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探索过程。第三目维新变法思想,从早期维新思想、维新思想、维新变法运动几个方面介绍了近代思想的沿革变化。这些思想从学造器物到仿行制度,先学习西方实用科技后学习社会政治学说,探求强国之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林则徐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思想;早期维新思想和90年代维新思想;
(2)理解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及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
(3)运用所学知识认识中国人民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探究与当时世界形势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联系必修①②的有关内容,讨论近代中国人思想解放的时代背景。
(2)运用制表的方式,将学西方、寻变革的思想历程梳理清楚。
(3)历史材料分析能力是历史教学要培养的重要能力之一。本课设计注重对历史材料的运用,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和探究活动,以充足的史实材料作铺垫,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在分析材料、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历史材料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合作学习、自主探究能力,同时深刻理解、切实体验历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敢于面对现实、冲破樊篱、放眼全球探索救国之路的爱国精神与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对国家、对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思想的变化历程,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教学难点]
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认识近代思想发展的过程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
[教具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电脑、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情景导入:
方式一:今天大家对外国人一般怎么称呼?老外是比较常用的。一般称呼中加老显得亲切,比如老乡老表老婆老公,同时这也体现了我们中国人友善的态度,博大的胸怀,说明我们把你当做自家人,没拿你当外人呀!但是100年前,我们喊他们什么?洋人、洋鬼子!这其中包含着排斥、惊羡、效仿和痛恨的复杂情感。200年前呢?夷、洋夷,这是拥有辉煌文明和强大国力的中国对外国的一种蔑称。但是就是这蛮夷之邦中的英国,在1840年发动了鸦片战争,把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清王朝打得一败涂地,颜面尽失。这场战争给古老的中国带来巨大的冲击,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在严峻的现实面前,率先惊醒,掀起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大潮,奏响了向西方学习的新乐章。
方式二:视频复兴之路片段(2分钟)。三千年之变局指什么变局?
投影显示列强侵华,民族危机
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率先惊醒,开始摆脱与西方隔绝的状态,掀起了以向西方学习为主题的近代思想解放潮流。
投影显示学习西方,思想解放
学生讨论,老师整理:中国君主专制强化、自然经济主导、对外闭关锁国,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建立、工业化进程起步、加紧殖民扩张。
投影显示
一、看世界,雾里探花
师夷长技以制夷
探究:世界如何?雾是何意?从视频中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国内、直接三个方面总结背景。(为何看?谁在看?如何看?看到了什么?)
1.背景(19世纪40-50年代)
(1)国际:欧美崛起,侵略扩张
(2)国内:封建危机,妄自尊大
(3)直接:鸦片战争,惊醒志士
2.表现:人物、活动、观点
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设问:为什么说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编译《四洲志》和《各国律例》;仿制船炮,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林则徐提倡学习西方的长技主要指军事科学技术。开中国近代由爱国而研究、学习西方的先河。
个人的爱国精神,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
魏源编写《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系统介绍世界西方各国的政治制度,介绍并传播西方先进技术;赞扬美国的总统选举制度,称瑞士的民主共和制为西土之桃花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主张。这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翔实的专著,也是探寻学习西方富国强兵之道的启蒙之作。这促使人们开阔眼界,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了解世界,对近代维新变法思想有一定的影响。
展示材料:
材料1: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海国图志》
材料2: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
长技以制夷而作。
《海国图志叙》
合作探究: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含义是什么?(手段、内容、目的)
手段向西方学习;内容军事科学技术;目的抵制侵略,维护统治
魏源扮演了两大角色:他是黄昏时的猫头鹰,理性地预告了天黑后的凄凉;他是黎明前的云雀,清脆地预告了天亮后的雾霭。
周兴旺
3、影响:引导国人、开阔眼界、关注世界、启迪思想。
展示《资政新篇》和《瀛环志略》的图片,说明其影响。
提问:你觉得早期先进的中国人冲破藩篱,睁开眼睛,看到的是怎样的世界?全面吗?他们看到的主要是船坚炮利,更悲哀的是没有得到统治者的认可,没有能付诸实施。
据统计,当时国内有士绅百万余人,有能力读此书的也多达三百多万人,然而却很少有人认真地阅读和领会书中的深刻内涵。相反,许多守旧的朝廷官吏的骂声却扑面而来,在他们眼中这无疑成了一本大逆不道的书。《海国图志》最终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册左右。 
过渡:正如当代历史学家戴逸所说的历史的悲剧只有在悲剧造成以后很久时间,人们才会感到切肤之痛。
展示图片:1860年咸丰帝颁布的学习西方技术的上谕
中国在错失了20年的发展机遇以后,才开始了师夷长技的实践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发动的洋务运动。这场运动的指导思想是。
二、学器物,移花接木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背景(20世纪60年代)
展示图片:1851年第一届世界博览会,太平天国运动,1860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总结:必要性:内忧外患加剧
可能性:西学逐步传播
2、含义
分析材料,师生合作探究
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乃不能及李鸿章
材料二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人心,西学应世事,而必无孛于经矣。
材料三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可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夫所谓道本者,三纲四维是也。
张之洞《劝学篇》
中学:中国传统文化(儒家)
西学:西方文化(近代科学技术)
中学为体:纲常名教为国家命运根本;
西学为用:学习西方先进科技
中学为体指以中国旧的封建制度、纲常礼教为主体、本质;西学为用应该是指学习西方先进的一些东西,为封建制度服务。它的实质指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强化封建制度,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3、目的: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
加深理解
对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的正确理解是
A、以自强和求富为基本出发点
B、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客观评价
C、借助西方科技维护中国的传统封建制度
D、用中学来对抗西学的传播
(过渡)是否所有的清政府官员都支持洋务派?请判断下面言论的派别
窃闻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同治六年二月十五日大学士倭仁折》
洋务派与顽固派派的异同
提示:
同目的、阶级立场
异态度、手段
那中体西用思想和林则徐、魏源思想有何差异呢?(学思之窗)
(给出提示,学生自主回答)
继承(同):学习内容、根本目的、阶级立场、影响
发展(异):学习领域、首要目的、实践程度
论从史出:看材料,谈中体西用思想的影响
洋务运动中诞生的近代中国第一
1862年中国人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台蒸汽机在安庆内军械所
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北洋水师
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
图片:晚清留美幼童
提问总结影响
(1)将师夷长技思想付诸实践
(2)推动洋务运动开展,迈开了中国经济,教育,军事近代化的第一步。
(3)促进西学传播,推动思想解放
但是洋务运动成功了吗?
展示图片:甲午战败标志洋务运动破产
失败的原因何在?有一位思想家是这样分析的
乃知其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兴学校,广书院育才于学堂,论证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一心,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
这位思想家认为中国富强是什么?
变革制度
三、变制度,昙花留香
兴民权,行立宪
1、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60年代)
自主学习背景、代表、主张、意义、缺陷
强调这是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体现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但是没有形成完整体系,没有付诸实践。
(过渡)岁月如逝,到了19世纪90年代,中国似乎清醒了,因为他们看到的世界比原来清淅多了。由此,假如你是19世纪末期的一位资产阶级爱国者,你觉得怎样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既要政治变革,又要救亡图强。两者结合起来。看看康梁谭领导的维新运动。
展示《时局图》和《甲午中日战争前后民办企业比较表》,师生合作分析90年代维新思想发展的背景
2、维新思想的发展(19世纪90年代)
⑴背景:
①政治:民族危机加重
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
③思想:早期维新思想奠定基础
(2)概况(阅读课本,结合材料,分组学习,合作探究)
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宪法,开国会,行三足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
时诸侯皆祭天地,孔子定为天子祭天地
康有为
今日策中国者,必曰兴民权。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
《天演论》敲响了危亡警钟:生物不断在变、不断进化,这是不可抗拒的规律,社会也是如此。中国变法救亡不仅合理、可能,而且刻不容缓!《天演论》出版以后,不上几年,便风行全国,竟作了中学生的读物了。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等术语都渐渐成了一班爱国志士的口头禅,还有许多人爱用这种名词做自己或儿女的名字。
严复

人物
主要著作
主要思想
思想特点
康有为
《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
否定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论证变法合理
西儒结合
托古改制
梁启超
《变法通议》
抨击专制,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
变法和图存相结合
严复
《天演论》
人民主权
以西方进化论作为变法维新的理论武器
合作探究1
有人说:康有为是跪着造反的。你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吗?他为什么要跪着造反?
答案
1、意思:(1)借助孔子(2)保留、依靠皇帝
(3)宣传反封建专制的维新变法思想
2、原因:①封建势力强大②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低,资产阶级力量较弱,没有自己鲜明的旗帜。③中国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影响深远,借助它可以为变法减少阻力④康有为的出身、经历、地位。
合作探究2
他们思想的共同点:政治上: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
经济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合作探究3
洋务派思想与维新思想的不同(提示:学习内容、阶级属性、根本目的)
器物制度
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维护封建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展示图片:光绪帝和《定国是诏》,戊戌六君子,简单介绍戊戌变法经过。
介绍谭嗣同的死,进行情感教育,过渡到维新思想的影响
展示图片谭嗣同。(维新变法失败后)日本使馆派人表示可以为谭嗣同提供保护,他毅然回绝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正如鲁迅所说: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
展示材料,探究影响
材料一康有为思想引起极大震动,成为思想界一大飓风,梁启超喻为火山大喷火也,其大地震也。--沈渭滨《百年戊戌变法研究回顾》
材料二一批一批的中国人接受了进化论;一批一批的传统士人在洗了脑子之后转化为或多或少具有近代意识的知识分子。就其历史意义而言,这种场面,要比千军万马的厮杀更加惊心动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据统计,1895年以前全国报刊只有15家,但戊戌时代三年之间,据初步统计,数量跃至64家。1898年,学会、学堂、报馆合计达300所以上。《时务报》发行最高达到一万七千份,成为中国第一大报。
三则材料分别说明维新思想的范围之广,冲击之大,理论之新,构成了进度中国启蒙、觉醒、思想解放潮流
材料四这些年来中国国民觉些甚么呢?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
----1923年,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这说明中国的民族意识、民主意识逐步增强。
展示图片:京师大学堂牌匾、戊戌变法时期的报刊杂志、梁启超创办的经正女学堂、废除妇女缠足的天足会奖章,说明
带动了大众传媒的发展,扩大了人们的认知空间;
推动了近代文化、教育事业较快发展;
引领了较文明的生活方式的出现;
由此总结维新思想影响
思想:形成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政治:推动戊戌变法,促进政治民主化
经济: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总结全课:
学完这节课,同学们一定被本课的历史人物所感动,下列奖项你想颁发给哪位思想先驱?请选择一下,并用简短的一两句话说明理由。
感动近代中国
勇于探索奖、思想创新奖、勇于实践奖、最佳宣传奖、最佳西学奖、崇高爱国奖
魏源、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李鸿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