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2015年高三历史复习知识大全

高中历史复习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10

2015年高三历史复习知识大全。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高中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写好一份优质的高中教案要怎么做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2015年高三历史复习知识大全》,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先秦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勃兴

阶段特征: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它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2、秦汉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阶段特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其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沿袭;秦汉时期的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秦汉文化作为先秦文化的总结和升华,为后世封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3、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阶段特征: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封建国家陷入分裂;各民族相互交流,出现融合的局面。江南得到开发,中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4、隋唐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繁荣阶段特征: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建立了强盛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制度上多有建树。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对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频繁局面。文化辉煌灿烂,以中国为中心形成了中华文化圈,对当时的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5、宋元时期:中国古代文明走向成熟阶段特征:是我国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中国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以汉族为主的两宋政权和蒙古族建立的元朝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超过了前代。宋元文化成就突出,达到我国封建文化的又一高峰,中国继续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6、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转型

阶段特征: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农耕经济高度繁荣,手工业、商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新的经济因因素产生。明清文化异彩纷呈。但与世界相比,中国未能与时俱进,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逐渐落伍了。

1、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阶段特征: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爆发前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时期,中国在屈辱中逐渐向近代化迈进。

2、甲午战争后的中国:近代中国的觉醒和探索阶段特征:从甲午战争到五四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峰时期,资产阶级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文化的舞台上都异常活跃。

3、五四运动后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阶段特征: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产阶级及其代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胜利。

1、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曲折的道路,成功的探索阶段特征:从三大改造到改革开放前(1956~1978年)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时期。有成就,也有教训。

2、改革开放新时期:与时俱进,在创新中崛起

阶段特征: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至今是中国全面改期开放时期,是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最突出的时期。

1、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与罗马法

2、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及其发展

1、资本主义兴起阶段的西方文明: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阶段特征:从新航路的开辟到工业革命前是资本主义的兴起阶段,资产阶级开始按照自己的要求改造世界。

2、工业革命时代的西方文明:文明多样性,世界更加丰富多彩阶段特征:从工业革命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资本主义的工业革命时期,人类历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20世纪上半期经济模式的探索: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模式的调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阶段特征:20世纪上半期(1917~1945年)是世界现代史的第一个阶段,两种社会制度并存是这一时期典型的特点。

1、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美苏争霸、多极化和全球化交相辉映

阶段特征:二战后至今(1945年至今)是两种社会制度共同发展与相互竞争的时期,世界局势发生了剧烈的变革。

1、原因类(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长期存在的原因

(2)中国古代小农经济长期存在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3)中国古代手工业未出现生产领域的技术革命的原因

(4)中国古代传统科技没有发展为近代科学的原因

(5)中国近代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

(6)近代农民阶级领导的救亡图存运动失败的原因

(7)辛亥革命兴起和失败的原因

(8)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由对抗转为缓和的原因

(9)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10)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11)二战以来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

4)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认识中国社会的巨变

(6)多角度地认识三民主义

(7)如何认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8)如何认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9)如何认识美国政治体制中的“侵权与制衡”原则

(10)如何认识斯大林模式

(11)全面认识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扩展阅读

2015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全套资料


二轮复习为什么要建立系统思想

二轮复习,要做好“知识重组”,构筑完整的知识体系,做到点、线、面的结合。对知识点的把握要“全”,对知识线的归纳要“清”,对知识面的辐射要“宽”,将知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做到宏观在胸、微观在手,一拉一条线,一提一大串。

事物无不处于“系统”之中,运用“系统”的观点构建知识间的联系,分析事物的来龙去脉,有助于将孤立、零散的知识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是高中生物学新课程教材编写所遵循的思想,其中系统论是基础。从必修模块的知识体系上来看,主要由“细胞”系统、“基因”系统和“稳态”系统构成。

一、系统的特点

系统作为由多个要素组成的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体,具有要素层次所不具备的特征:

(1)系统有自己的组成成分和结构,而且1+12。

(2)系统有在物质流和信息流基础上的功能。

(3)复杂的系统有调控中心。

(4)系统都会有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

二、专题中的系统特点分析

(一)“细胞”系统

(二)“基因”系统

(三)“稳态”系统——以生态系统为例

运用“系统思想”分析系统内部要素间的关系,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间的联系,系统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对从整体上把握模块中的篇章架构以及梳理高考试题的命制思路,归纳重要的热点、考点将大有裨益。故我们的编写“独树一帜”,在二轮专题复习中引入“系统”复习理念,将会给奋战在高考一线的广大师生带来全新的感受。

“万丈高楼平地起”,耸入云端的高楼离不开一砖一瓦的垒积,而细胞则是构筑生物体大厦的基石。细胞作为一个复杂的生命系统,既有自身的组成要素,又会与外界环境发生物质、能量和信息上的交流,因此,细胞是一个高度有序的开放系统。用系统的视角来理解细胞的整体与局部的联系、细胞与周围环境间的关系,可将知识串珠成链,避免支离破碎地认识细胞,有助于同学们建构“活”细胞的概念。下面,通过运用“系统分析法”将本专题内容进行有效的组织和整合,以建立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1.模型建构

2.模型分析

本专题可通过“生命系统的组成→生命系统的结构→生命系统的功能→生命系统的发展变化”这一主线展开,运用“系统思想”对模型简析如下:

①生命系统的组成对应“组成细胞的分子”;②生命系统的结构对应“细胞的基本结构”;③生命系统的功能对应“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及“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④生命系统的发展变化对应“细胞的生命历程”。其中,①与②重在强调细胞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即由元素构成化合物,再由化合物构成膜、质、核等基本结构进而构成细胞的完整结构,从而揭示了细胞结构的有序性,为建立细胞整体性这一观点奠定了基础;②与③重在强调细胞的结构与功能间的联系,同时也说明了细胞作为生命系统与外界环境间实现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开放性;④重在强调细胞的动态性,即细胞时刻在发展变化,经历增殖、生长、分化到衰老、凋亡等过程。

第1讲细胞系统的组成——元素与化合物

[考纲知识三级排查]

细胞的分子组

蛋白质、核酸的结构和功能1.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有哪些?2.举例说明蛋白质的功能有哪些?3.核酸的结构层次是什么?4.核酸的种类及功能有哪些?糖类、脂质的种类和作用1.糖类的种类及在动、植物的分布有什么不同?2.脂质的种类及其对应的功能是什么?水和无机盐的作用1.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及相应功能有哪些?2.无机盐在生命活动中具有哪些生理作用?

组成细胞的主要有机物——蛋白质与核酸(对应学生用书P3)

1.熟记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四个原因和五种功能

2.理清有关核酸的三个关系

(1)核酸与ATP的关系:

①元素组成都是C、H、O、N、P。

②ATP去掉二个磷酸基团后的剩余部分是组成RNA的基本单位之一的腺嘌呤核糖核苷酸。

(2)同一个体的不同体细胞中核DNA、mRNA与蛋白质的关系:

①核DNA相同:不同体细胞都是由一个受精卵通过分裂分化形成的,所以核DNA相同。

②mRNA和蛋白质不完全相同: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不同细胞表达的基因不完全相同,产生的mRNA、蛋白质也就有所不同。因此,同一个体不同体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不同的根本原因是mRNA不同(基因的可选择性表达)。

(3)遗传物质种类与生物种类的关系:

生物遗传物质核苷酸含N碱基

病毒DNA或RNA4种4种

细胞生物DNA8种5种

角度一 考查蛋白质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1.(2014上海高考)一条由39个氨基酸形成的环状多肽,其中有4个谷氨酸(R基为—CH2—CH2—COOH),则该多肽()

A.有38个肽键 B.可能没有游离氨基

C.至少有5个游离羧基D.至多有36种氨基酸

解析:选B 一条由39个氨基酸形成的环状多肽,应有39个肽键。因为谷氨酸的R基上没有游离氨基,其他的R基的情况未知,故该多肽可能没有游离氨基。由于每个谷氨酸的R基上都有1个游离羧基,所以该多肽至少含有4个游离羧基。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一般为20种。

2.(2013江苏高考)下面关于蛋白质分子结构与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不同蛋白质含有的氨基酸数量不尽相同

B.有些结构不同的蛋白质具有相似的功能

C.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可按不同的排列顺序脱水缩合

D.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之间可按不同的方式脱水缩合

解析:选D 不同的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的数量、种类和排列顺序都不尽相同;有些结构不同的蛋白质具有相似的功能,如血红蛋白和载体蛋白都具有运输作用;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之间脱水缩合的方式相同。

角度二 结合基因表达考查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3.(2014新课标卷Ⅱ)关于核酸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核中发生的转录过程有RNA聚合酶的参与

B.植物细胞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均可发生DNA的复制

C.双链DNA分子中一条链上的磷酸和核糖是通过氢键连接的

D.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染色可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解析:选C 细胞核中发生的转录过程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需要RNA聚合酶的参与。植物细胞中DNA复制的场所有细胞核(主要)、线粒体和叶绿体。DNA中含有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且双链DNA分子中一条链上的磷酸和脱氧核糖之间是通过碳原子上的羟基与磷酸基团之间形成的共价键连接的。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对细胞进行染色,可以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4.(双选)下列有关核酸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同一物种的两类细胞产生不同分泌蛋白的根本原因是mRNA的碱基序列不同(2012新课标卷Ⅰ改编)

B.分子大小相同、碱基含量相同的核酸分子所携带的遗传信息一定相同(2011海南高考,16-C)

C.组成DNA与ATP的元素种类相同(2010江苏高考,1-B改编)

D.DNA的两条脱氧核苷酸链之间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2014江苏高考,1-D)

解析:选BD 核酸分子的不同,取决于组成核酸的核苷酸的数量及排列顺序;DNA的两条链之间通过氢键连接。

1.有关蛋白质的计算规律

(1)肽键数:

①链状肽:肽键数=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数-肽链数。

②环状肽:肽键数=氨基酸数=失去水分子数。

(2)游离氨基或羧基数目:

①至少含有的游离氨基或羧基数=肽链数。

②游离氨基或羧基数目=肽链数+R基中含有的氨基或羧基数。

(3)利用原子守恒计算蛋白质中各元素的原子数:

①N原子数=肽键数+肽链数+R基上的N原子数=各氨基酸中N原子的总数。

②O原子数=肽键数+2×肽链数+R基上的O原子数=各氨基酸中O原子的总数-脱水数。

③H原子数=各氨基酸中H原子的总数-2×脱水数。

2.蛋白质与核酸的关系图解

1.下面是某同学对有关蛋白质、核酸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的总结,你认为错误的是()

A.在同一个生物体内,不同体细胞的细胞核中DNA分子是相同的,但蛋白质和RNA是不同的

B.基因中的遗传信息通过mRNA传递到蛋白质,遗传信息通过蛋白质中的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得到表达

C.在蛋白质合成旺盛的细胞中,核DNA分子数较多,转录成的mRNA分子也多,从而翻译成的蛋白质就多

D.核酸是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但分子大小相同、碱基含量相同的核酸所携带的遗传信息不一定相同

解析:选C 在同一个生物体内,不同体细胞的细胞核中DNA分子相同,但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导致蛋白质和RNA的种类和数量不同。在蛋白质合成旺盛的细胞中,转录成的mRNA分子增多,翻译成的蛋白质就多,但是核DNA分子数并没有增多。分子大小相同、碱基含量相同的核酸如果碱基序列不同,其所携带的遗传信息也不相同。

2.烟草是异花传粉植物,若同一植株的花粉落到柱头上,雌蕊产生的某种物质进入花粉粒,使花粉粒细胞中的rRNA降解,花粉粒不能萌发。据此分析,该花粉粒不能萌发的直接原因是缺少()

A.核糖体B.mRNA

C.核苷酸D.遗传物质

解析:选A rRNA是构成核糖体的主要成分,rRNA降解破坏了核糖体,蛋白质不能合成,使花粉粒不能萌发。

3.(多选)右图为人体内元素、化合物及参与生理过程、方式途径之间的联系。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在35S标记的培养基中培养细胞,一段时间后甲、乙、丙中都能检测到放射性

B.自然界中生物性状的多样性只是由于甲物质的多样性造成的

C.分裂间期甲物质明显增多,分裂期乙物质明显增多

D.图中①、②过程碱基配对方式不完全不同

解析:选ABC 图中的甲、乙、丙分别是DNA、RNA、蛋白质,其中只有蛋白质中含S元素;自然界中生物的性状除了受基因控制外,还要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生物性状的多样性不只是DNA多样性造成的;分裂间期甲复制增多,分裂期的DNA存在于高度螺旋化的染色体中,不能解旋,因此不进行转录,乙的含量在逐渐减少;图中①、②过程分别为基因的转录和翻译,转录中有T与A配对,翻译中没有。

组成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与无机物(对应学生用书P4)

1.掌握糖类、脂质的种类、合成场所及生理功能

(1)糖类合成的场所、种类及相互关系:

①糖类合成的场所:叶绿体(葡萄糖、淀粉)、内质网(糖基团)、高尔基体(纤维素)、肝脏(肝糖原)和肌肉(肌糖原)。

②种类及相互关系:

(2)脂质的合成场所、种类及生理功能:

①合成场所:脂质的合成部位主要是内质网。

②种类及功能:

2.辨析糖类和脂质的五个易错点

(1)不要误认为糖类只供能,糖类还参与细胞膜的构成,与蛋白质组成糖蛋白,有保护、信息传递等功能。

(2)不要误认为糖类的合成没有专门的细胞器。如葡萄糖是在叶绿体中合成的。

(3)并非所有的糖都是能源物质,如核糖、脱氧核糖、纤维素等不参与氧化分解供给能量。

(4)脂肪是主要的储能物质,但不构成膜结构,磷脂和胆固醇均参与膜结构的组成。

(5)脂肪≠脂质。脂肪只是脂质的一种,脂质除包括脂肪外,还包括磷脂和固醇等。

3.熟知水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及在代谢中的作用

(1)水在生物体中以自由水和结合水两种形式存在,两者可相互转化。

(2)水不仅是良好的溶剂和生化反应的介质,也参与生物体内的物质运输、光合作用、细胞呼吸等代谢活动。

角度一 考查有机物的元素组成、种类及功能

1.(2014上海高考)下列物质中同时含有磷和氮元素的是()

A.丙酮酸 B.核苷酸

C.氨基酸D.脂肪酸

解析:选B 丙酮酸中含有C、H、O,核苷酸中含有C、H、O、N、P,氨基酸中含有C、H、O、N,脂肪酸中含有C、H、O。

2.(2014海南高考)下列关于脂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脂质中的磷脂是细胞膜的组成成分

B.维生素D和性激素不属于固醇类物质

C.脂肪比相同质量的多糖彻底氧化产能少

D.脂质在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上合成

解析:选A 脂质中的磷脂是细胞膜的组成成分;维生素D和性激素属于固醇类物质;脂肪比相同质量的多糖彻底氧化产能多;脂质的合成部位主要是内质网。

3.(2013江苏高考)下列关于生物体内有机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脂质不参与生命活动的调节

B.蛋白质是生物体主要的能源物质

C.核酸是生物体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

D.糖类不参与细胞识别和免疫调节

解析:选C 性激素属于脂质,参与生命活动的调节;生物体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糖类;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糖蛋白与细胞的识别有密切联系;一些免疫细胞识别抗原也与糖蛋白有关。

角度二 以细胞代谢为依托,考查水的功能

4.(2014四川高考)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离不开水。下列关于水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最基本生命系统中,H2O有自由水和结合水两种存在形式

B.由氨基酸形成多肽链时,生成物H2O中的氢来自氨基和羧基

C.有氧呼吸时,生成物H2O中的氢来自线粒体中丙酮酸的分解

D.H2O在光下分解,产生的[H]将固定的CO2还原成(CH2O)

解析:选C 水在最基本的生命系统中有两种存在形式:自由水和结合水。在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的过程中,生成物H2O中的两个氢原子分别来自两个氨基酸中的氨基和羟基。有氧呼吸第三阶段,O2与第一阶段葡萄糖分解产生的[H]和第二阶段丙酮酸分解产生的[H]结合形成H2O,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线粒体中丙酮酸的分解要利用H2O,产生CO2。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发生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H2O在光下被分解成O2和[H],[H]可将叶绿体基质中暗反应固定的CO2还原成(CH2O)。

5.(2013江苏高考)下列关于生物体与水分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A.贮藏中的种子不含水分,以保持休眠状态

B.水从根系向地上部分的运输与细胞壁无关

C.适应高渗环境的动物可排出体内多余的盐

D.缺水时,动物体的正反馈调节能促使机体减少水的散失

解析:选C 贮藏种子中自由水含量较少,但并非不含水分;水分从根系向地上部分运输的动力主要来自蒸腾拉力,但其要经过由死亡的、只有细胞壁的构成的导管向上运输;在高渗环境中,动物可通过其自身的水盐平衡调节维持内环境的稳态;缺水时,动物体可通过负反馈调节使机体减少水的散失。

1.解答化合物元素组成类试题答题模板

(1)明确有机物的化学元素组成及单体:

(2)据特殊元素推断化合物的种类:

2.图解水的存在、产生与利用

1.(2014海南高考)下列关于植物体内水分的叙述,错误的是()

A.植物体内的水分参与营养物质的运输

B.水是构成叶肉细胞的重要化合物之一

C.自由水可作为细胞内化学反应的反应物

D.同种植物萌发种子的含水量和休眠种子的相同

解析:选D 植物体内的水分参与营养物质的运输;水是构成叶肉细胞的重要化合物之一;自由水可作为细胞内化学反应的反应物;同种植物萌发种子的含水量大于休眠种子的含水量。

2.据报道,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研究人员研发出一种新型转基因西红柿,食用后人体能产生可以模仿“好”胆固醇功能的肽(也称缩氨酸)。小鼠实验证实,喂食这种冻干的西红柿后,其炎症和动脉中的斑块聚集都有所减少。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新型转基因西红柿的变异类型是基因重组

B.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成分

C.肽与蛋白质的区别是没有空间结构

D.动脉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组织液

解析:选D 新型转基因西红柿是通过基因工程生产出来的,基因工程的原理是基因重组。胆固醇属于固醇,是脂质类物质,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成分。多肽没有空间结构,蛋白质具有空间结构。动脉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血浆。

3.(双选)甲图中①②③④表示不同化学元素所组成的化合物,乙图表示由四个单体构成的化合物。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若甲图中的②大量存在于皮下和内脏器官周围等部位,则②是脂肪

B.若甲图中④能吸收、传递和转换光能,则④可用无水乙醇提取

C.乙图中若单体是氨基酸,则该化合物彻底水解后的产物中氢原子数增加3个

D.乙图中若单体是四种脱氧核苷酸,则该化合物彻底水解后的产物有5种

解析:选CD 甲图中①可表示蛋白质,②可表示糖类或脂肪,③可表示DNA、RNA、ATP、磷脂等,④可表示叶绿素。“②大量存在于皮下和内脏器官周围等部位”暗示该物质为脂肪;④为叶绿素,可用无水乙醇提取;乙图中单体若是氨基酸,则该四肽彻底水解时,肽键断裂,需要消耗3分子水,则水解产物中氧原子数增加3个,氢原子数增加6个;乙图中若单体是四种脱氧核苷酸,则该化合物彻底水解后的产物有磷酸、脱氧核糖和4种碱基,共6种产物。

用“正、逆推法”巧解“化合物推断与鉴定类”题目

(对应学生用书P6)

一、正推法

1.适用条件

适用于题干信息量大,有示意图、表格、曲线等类的试题。

2.思维流程

第一步:阅读题干,获取信息。

仔细阅读题干,明确示意图中各结构名称及功能、表格数据变化规律、曲线所表示的含义等。

第二步:结合选项,分析判断。

由选项联系教材所学知识,并根据题目要求,做出正确判断。

二、逆推法

1.适用条件

适用于从题干信息不能直接得出答案的选择题。

2.思维流程

第一步:阅读题干,明确考点。

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明确考查知识点,如蛋白质、核酸的结构、功能、检测方法等。

第二步:细审选项,逐一判断。

联系教材相关知识,逐一判断选项正误。如考查蛋白质结构,就要结合选项联系教材中蛋白质的组成元素、氨基酸、脱水缩合等知识进行判断。

[例1] 近年来的研究初步表明,βAP(p淀粉样蛋白)沉积是Alzheimer型老年痴呆的主要病理特征。βAP是由其前体蛋白APP(一种含695个氨基酸的跨膜蛋白)在病理状态下异常加工而成的。APP形成βAP的过程如下图所示。根据上述信息所作的推论错误的是()

A.用双缩脲试剂检测βAP会产生紫色反应

B.一个βAP分子中至少含有39个肽键

C.βAP的作用效果可能是引起大脑功能异常

D.β分泌酶很可能是突变基因表达的产物

[思维流程] 解答本题可用正推法。

第一步:阅读题干,获取信息。

从题干文字和示意图中可获得下列信息:

①βAP(p淀粉样蛋白)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②βAP沉积是Alzheimer型老年痴呆的主要病理特征;

③据图分析,βAP分子中氨基酸数为39,肽键数为38;

④βAP由其前体蛋白在病理状态下异常加工而成。

第二步:结合选项,分析判断。

选项具体分析判断

A由题干信息①可知,βAP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蛋白质用双缩脲试剂鉴定会产生紫色反应正确

B由题干信息③可知,βAP分子中氨基酸为39个,而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数=38个错误

C由题干信息②可知,βAP的作用效果可能是引起大脑功能异常正确

D由题干信息④可知,异常情况下APP在β分泌酶和γ分泌酶的作用下形成βAP,导致正常的机体发生病变,由此可推出很可能是基因突变导致β分泌酶和γ分泌酶的形成,从而产生βAP正确

[例2] 下列关于物质合成与检测的叙述,正确的是()

A.所有生物体内都能合成蛋白质

B.所有动物激素只有在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参与下才具有活性

C.用斐林试剂可以检测淀粉酶在低温、常温、高温条件下对淀粉的水解情况

D.RNA的合成可以发生在线粒体内

[思维流程] 解答本题可用逆推法。

第一步:阅读题干,明确考点。

考查对生命物质的合成场所、性质的理解,以及对相关检测实验原理的理解。

第二步:细审选项,联系相关知识逐一判断。

选项逐一辨析判断

A病毒是非细胞生物,不能独立合成蛋白质,必须侵入寄主细胞在寄主细胞内完成蛋白质的合成错误

B动物激素按性质可以分为氨基酸衍生物类(如甲状腺激素)、多肽类(如生长激素)、固醇类(如性激素),只有多肽类的动物激素需要在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共同参与下才具有生物活性错误

C用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时需要水浴加热,因此不宜用斐林试剂来检测不同温度下淀粉酶对淀粉的水解情况错误

D线粒体内含有少量的DNA和RNA,是半自主性细胞器,其含有的DNA可以转录产生RNA正确

2019年高三一轮历史复习: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2019年高三一轮历史复习: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积极影响

(1)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

(2)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大融合。

2.消极影响

(1)经济上,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政治上,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进一步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民主思想和行动受到压制和打击。

(3)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

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源远流长。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从未中断,因此源流分明,沿革清晰。

2.以君权为中心,权力高度集中。在人神关系上,鼓吹君权神授,君权至上,以神权服务于君权。在君臣关系上,宣扬君令臣从,下级依附上级,全国依附君主。在权力配置原则上,君主一人全面垄断全国的一切大权,国家所有政治制度的设置,无一不是为了确保这种权力的集中,确保君主意旨的畅通无阻。

3.人治高于法治。人治的实质是权治、官治,是独裁统治。

4.完备性、周密性和成熟性。中国古代政治机构的设置是相当完备的,从君主到臣僚,从中央到地方,上下相依,交叉相连,统治网络严密周全。

5.宗法关系的残余严重影响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建设,父权观念渗入到国家政治制度中。

6.在漫长的政治制度发展过程中,儒家经典是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论基础,是历代各项制度与政策的依据。

2019年高三一轮历史复习:俄国十月革命


2019年高三一轮历史复习:俄国十月革命

一、俄国十月革命在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1.马克思预计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经济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实现,而革命前的俄国经济远远落后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本来俄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并不具备,但由于战争的因素,革命形势迅速发展,两个性质不同的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紧密相连。

2.社会主义革命之所以首先在俄国取得胜利,还在于有一个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特别是列宁的正确领导。列宁依据革命形势的变化,及时提出了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化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领导经济相对落后的俄国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从而突破了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观点,在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二、俄国十月革命有何显著特点?

1.革命道路:十月革命走的是通过中心城市武装起义夺取全国政权革命道路。这是俄国革命的特殊性,是和俄国特殊国情相适应的。

2.革命方式:十月革命采用的是武装暴力夺取政权并取得胜利的形式。

3.理论角度:打破了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观念,冲破了帝国主义的包围,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单独取得了胜利,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4.革命性质:十月革命经历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紧密相联、急剧发展的不同性质的阶段。这也是由俄国特殊国情决定的。

20xx高考高三物理复习资料大全


20xx高考高三物理复习资料大全

学好物理重在理解(概念、规律的确切含义,能用不同的形式进行表达,理解其适用条件)(最基础的概念、公式、定理、定律最重要)每一题弄清楚(对象、条件、状态、过程)是解题关健力的种类:(13个性质力)说明:凡矢量式中用“+”号都为合成符号“受力分析的基础”重力:G=mg弹力:F=Kx滑动摩擦力:F滑=N静摩擦力:Of静fm浮力:F浮=gV排压力:F=PS=ghs万有引力:F引=Gm1m2q1q2u电场力:F=qE=q库仑力:F=K(真空中、点电荷)电dr2r2磁场力:(1)、安培力: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公式:F=BIL(BI)方向:左手定则(2)、洛仑兹力: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公式:f=BqV(BV)方向:左手定则分子力: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都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随距离的减小而增大,但斥力变化得快。核力:只有相邻的核子之间才有核力,是一种短程强力。运动分类:(各种运动产生的力学和运动学条件、及运动规律)重点难点高考中常出现多种运动形式的组合匀速直线运动F合=0V0≠0静止匀变速直线运动:初速为零,初速不为零,匀变速直曲线运动(决于F合与V0的方向关系)但F合=恒力只受重力作用下的几种运动:自由落体,竖直下抛,竖直上抛,平抛,斜抛等圆周运动: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最低点和最高点);匀速圆周运动(是什么力提供作向心力)简谐运动;单摆运动;波动及共振;分子热运动;类平抛运动;带电粒子在f洛作用下的匀速圆周运动物理解题的依据:力的公式各物理量的定义各种运动规律的公式物理中的定理定律及数学几何关系FF1F22F1F2COSF1-F2F∣F1+F2∣、三力平衡:F3=F1+F2非平行的三个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则这三个力一定共点,按比例可平移为一个封闭的矢量三角形多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其中任意几个力的合力与剩余几个力的合力一定等值反向匀变速直线运动:基本规律:Vt=V0+atS=vot+12at几个重要推论:2(1)推论:Vt2-V02=2as(匀加速直线运动:a为正值匀减速直线运动:a为正值)(2)AB段中间时刻的即时速度:(3)AB段位移中点的即时速度:vovtV0VtsSN1SNVt/2=====VNVs/2=22t2T111(4)S第t秒=St-St-1=(vot+at2)-[vo(t-1)+a(t-1)2]=V0+a(t-)222(5)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规律①在1s末、2s末、3s末……ns末的速度比为1:2:3……n;②在1s、2s、3s……ns内的位移之比为12:22:32……n2;③在第1s内、第2s内、第3s内……第ns内的位移之比为1:3:5……(2n-1);④从静止开始通过连续相等位移所用时间之比为1:(1):)……(⑤通过连续相等位移末速度比为1::……(6)匀减速直线运动至停可等效认为反方向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7)通过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点(或照像法记录在底片上)来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初速无论是否为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连续相邻的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差为一常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中时刻的即时速度等于这段的平均速度⑴是判断物体是否作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s=aT222vvtssn1snsSN1SN=vt/2v平0t2T2t2T⑶求a方法①s=aT2②SN3一SN=3aT2③Sm一Sn=(m-n)aT

T2(m.n)⑵求的方法VN==④画出图线根据各计数点的速度,图线的斜率等于a;识图方法:一轴、二线、三斜率、四面积、五截距、六交点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右图为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选点迹清楚的一条,舍掉开始比较密集的点迹,从便于测量的地方取一个开始点O,然后每5个点取一个计数点A、B、C、D…。测出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s1、第2页共147页s2、s3…利用打下的纸带可以:⑴求任一计数点对应的即时速度v:如vcs2s32T(其中T=5×0.02s=0.1s)⑵利用“逐差法”求a:as4s5s6s1s2s39T2⑶利用上图中任意相邻的两段位移求a:如as3s2T2⑷利用v-t图象求a:求出A、B、C、D、E、F各点即时速度,画出v-t图线,图线的斜率就是加速度a。注意:a纸带的记录方式,相邻记数间的距离还是各距第一个记数点的距离。的点b时间间隔与选计数点的方式有关(50Hz,打点周期0.02s,(常以打点的5个间隔作为一个记时单位)c注意单位,打点计时器打的点和人为选取的计数点的区别竖直上抛运动:(速度和时间的对称)上升过程匀减速直线运动,下落过程匀加速直线运动.全过程是初速度为V0加速度为g的匀减速直线运动。VV(1)上升最大高度:H=o(2)上升的时间:t=o(3)从抛出到落回原位置的时间:t=2gg2Vog(4)上升、下落经过同一位置时的加速度相同,而速度等值反向(5)上升、下落经过同一段位移的时间相等。(6)适用全过程S=Vot-号的理解)几个典型的运动模型:追及和碰撞、平抛、竖直上抛、匀速圆周运动等及类似的运动牛二:F合=ma理解:(1)矢量性(2)瞬时性(3)独立性(4)同体性(5)同系性(6)同单位制万有引力及应用:与牛二及运动学公式1思路:卫星或天体的运动看成匀速圆周运动,F心=F万(类似原子模型)212gt;Vt=Vo-gt;Vt2-Vo2=-2gS(S、Vt的正、负242v2Mm2mR=m2Rm42n2R2方法:F引=G2=F心=ma心=mRTrMm地面附近:G2=mgGM=gR2(黄金代换式)Rv2Mm轨道上正常转:G2=mvRr半径,GM【讨论(v或EK)与r关系,r最小时为地球rv第一宇宙=7.9km/s(最大的运行速度、最小的发射速度);T最小=84.8min=1.4h】42r34242r3Mm322G2=mr=m2rM=T=gR2TGT2rGT24(M=V球=r3)s球面=4r2s=r2(光的垂直有效面接收,球体推进辐射)s球3冠=2Rh3理解近地卫星:来历、意义万有引力≈重力=向心力、r最小时为地球半径、最大的运行速度=v第一宇宙=7.9km/s(最小的发射速度);T最小=84.8min=1.4h4同步卫星几个一定:三颗可实现全球通讯(南北极有盲区)轨道为赤道平面T=24h=86400s离地高h=3.56x104km(为地球半径的5.6倍)V=3.08km/s﹤V第一宇宙=7.9km/s=15o/h(地理上时区)a=0.23m/s25运行速度与发射速度的区别6卫星的能量:r增v减小(EK减小应该熟记常识:地球公转周期1年,自转周期1天=24小时=86400s,地球表面半径6.4x103km表面重力加速度g=9.8m/s2月球公转周期30天典型物理模型:连接体是指运动中几个物体或叠放在一起、或并排挤放在一起、或用细绳、细杆联系在一起的物体组。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是整体法和隔离法。整体法是指连接体内的物体间无相对运动时,可以把物体组作为整体考虑分受力情况,对整体用牛二定律列方程隔离法是指在需要求连接体内各部分间的相互作用(如求相互间的压力或相互间的摩擦力等)时,把某物体从连接体中隔离出来进行分析的方法。两木块的相互作用力N=讨论:①F1≠0;F2=0N=m2F1m1F2m1m2m2F(与运动方向和接触面是否光滑无关)m1m2保持相对静止②F1≠0;F2=0N=F=m2F1m1F2m1m2m1(m2g)m2(m1g)m1m2F1F2m1m2N1N5对6=(n-12)mmF(m为第6个以后的质量)第12对13的作用力N12对13=FnmM水流星模型(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并且经常出现临界状态。(圆周运动实例)①火车转弯3飞行员对座位的压力。④物体在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汽车在水平公路转弯,水平转盘上的物体,绳拴着的物体在光滑水平面上绕绳的一端旋转)和物体在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翻滚过山车、水流星、杂技节目中的飞车走壁等)。⑤万有引力——卫星的运动、库仑力——电子绕核旋转、洛仑兹力——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偏转、重力与弹力的合力——锥摆、(关健要搞清楚向心力怎样提供的)(1)火车转弯:设火车弯道处内外轨高度差为h,内外轨间距L,转弯半径R。由于外轨略高于内轨,使得火车所受重力和支持力的合力F合提供向心力。由F合vhmgtanmgsinmgm0LRRghL2得v0(v0为转弯时规定速度)①当火车行驶速率V等于V0时,F合=F向,内外轨道对轮缘都没有侧压力②当火车行驶V大于V0时,F合③当火车行驶速率V小于V0时,F合F向,内轨道对轮缘有侧压力,F合-N=mv2/R即当火车转弯时行驶速率不等于V0时,其向心力的变化可由内外轨道对轮缘侧压力自行调节,但调节程度不宜过大,以免损坏轨道。(2)无支承的小球,在竖直平面内作圆周运动过最高点情况:①临界条件:由mg+T=mv2/L知,小球速度越小,绳拉力或环压力T越小,但T的最小值只能为零,此时小球以重力为向心力,恰能通过最高点。即mg=mv临2/R结论:绳子和轨道对小球没有力的作用(可理解为恰好转过或恰好转不过的速度),只有重力作向心力,临界速度V临=②能过最高点条件:V≥V临(当V≥V临时,绳、轨道对球分别产生拉力、压力)③不能过最高点条件:V最高点状态:mg+T1=mv高2/L(临界条件T1=0,临界速度V临=,V≥V临才能通过)最低点状态:T2-mg=mv低2/L高到低过程机械能守恒:1/2mv低2=1/2mv高2+mghT2-T1=6mg(g可看为等效加速度)半圆:mgR=1/2mv2T-mg=mv2/RT=3mg(3)有支承的小球,在竖直平面作圆周运动过最高点情况:①临界条件:杆和环对小球有支持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