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满地花香-我眼中的窦桂梅

我的发现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01

满地花香-我眼中的窦桂梅。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满地花香-我眼中的窦桂梅”,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满地花香-我眼中的窦桂梅

我眼中的窦桂梅Jab88.com

本打算今晚备课,可是一翻开“琴岛教师成长工作室”印制的《推荐阅读(五)》就爱不释手了。小册子中的内容不多,主要介绍了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的专业成长追求,我不用一个小时就看完了,但书中的内容激发了我想了解窦桂梅的强烈欲望。于是打开电脑,查看了许多有关窦桂梅的文章及窦桂梅的许多文章,不知不觉又看到了午夜,心情难以平静。我知道又是一个无眠的夜晚来临了,索性写下了自己内心的感受。

我眼中的窦桂梅

没有亲眼看过窦桂梅本人,更没有听过窦桂梅的课,但仅从网上的照片及一些文字就已经感受到了她的强大魅力。照片中的她清秀、瘦弱,一头披肩长发,还化了淡淡的妆,虽已看出岁月在她脸上留下的痕迹,但她的美丽和聪慧仍然扑面而来。每一位听过她的课的老师都被她课上的激情与真诚所打动。其实她的激情不光是在公开课教学中展露无遗,在她平时的工作中,时时都洋溢着激情,而“课堂,成了我生活的世界。”(窦桂梅语)我脑中总是在想,她那么瘦弱的身体哪来的那么多旺盛的生命力呢?用她自己的话说首先是性格的因素。其次是对教育的执著。而我看来,她的执著才是她充满激情的重要因素。

1、对教学的执著。

窦桂梅出生于吉林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童年时代和少年时代的清苦生活练就她坚韧的个性。窦桂梅15岁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吉林师范学校,并获得了留校工作的机会。她的理想是站在讲台上做一名真正的老师。几经周折终于被分配到吉林实验一小,但还是做行政工作。其间学校缺什么老师,她就教什么,带课的经历让她喜欢上了语文课。

为了能从同辈人中脱颖而出,她主动请领导听课、评课。一般老师都不愿上公开课,不自信、怕麻烦,窦桂梅却主动争取上公开课,让大家对她一起评头论足。直到今天,窦桂梅在她的示范课后,在网络空间,还是专注地接受来自不同人、不同角度的批评,并且心存感激。就是这样,她得到了更多的上大舞台的机会,成就了“一代名师”的传奇。有时候我们常抱怨别人不给我们机会,或埋怨教育大环境不好,没有自己的用武之地。窦桂梅的经历给了我启示:教师成长固然有赖于好的环境,但更重要的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和作为。

窦桂梅在谈到自己是如何备课时是这样说的:“每个学期的寒暑假,我总是利用较长的时间来通读下学期用的教材,把参考书前面的说明和指导思想吃透,明确教材编排体系、研究各单元之间和各篇课文间的内在联系,以及每组课文、每篇课文在全册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然后一个单元、一个单元地花大力气,认真钻研每篇课文。”

她为了备《秋天的怀念》这一课,仅一个开头,竟然十易其稿。

她说:“我的备课,每一次都如《秋天的怀念》那样,“好好儿备课”,这似乎成了我必须的生活。……每一次研究教材、设计教学思路,每一次授课后,我都会有一些新的问题和新的收获……”

把备课当作生活,在生活中备课,窦老师是在用自己的一生备课啊!这样全身心的投入,备出的课怎能不令人叹服?这样精雕细琢的揣摩与思考,上出来的课怎能不令人震撼,不令人耳目一新呢?

2、对读书的执著

窦桂梅的生命热情、课堂激情来源于她的不断学习,来源于她的博览群书。“教师的每一节课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教师因读书铸就备课灵魂,便成为了教育的永恒爱心、理想信念、社会良知以及社会责任心,这,才是一个‘真正的教师’不可或缺的精神底子。窦桂梅老师无论工作有多么忙,她都要挤出时间来学习。各类教育名著、文学名著占满了她家中的书柜,教育杂志更不例外。在繁杂的工作之余,她还会努力挤出时间写教学随笔和教育心得,哪怕是头脑里闪现的几十个字她也要赶紧记下来。不断地积累知识并做自我总结已经成为窦桂梅的自觉行为。几年来,她的阅读量达300万字,记下了20多万字的学习笔记,500多万字的文摘卡,写下了10万字的教后感,听了校内外1000多节课……因为博览群书,她能在收到年轻老师倾吐苦恼的信中,旁征博引,真挚疏导。因为博览群书,她能在诸多的公开课上,开渠引水,把孩子们引向一条又一条清澄而富有感染力的美文之溪,与作者一起感受,与文中的人物一起感受,在感悟中让孩子的情感得到升华。

“尽管环境并不都让你满意,尽管教育并不完美,尽管眼下是漫长无边的严寒,但,读书,就能为你溶化冰雪,温暖心房。如此,你会感叹:有书的冬天不再冷。”(摘自窦桂梅《有书的冬天不再冷》)“岁月可以使我们的容颜变老,但教育的生命活力应该使自己的激情和思想永远年轻。”

是的,有书的冬天不再冷!读到这些,我忽然明白了,窦桂梅为什么不老的原因,原来“读书是女人最好的美容妙方。”

3、对教育理想的执著

窦桂梅老师曾这样说过:我唯一的愿望就是当一名真正的教师,站在讲台上,站在孩子们的笑脸中间。因为理想,窦桂梅才得以孜孜以求。理想是动力,动力是责任,作为教师,首先要对自己负责。窦桂梅这样说道:“在别人看来,我是个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替补队员,很没名,也很没劲,但自我感觉良好,我把自己当成了全能的主力队员。---我是教一科,爱一科,钻研一科,综合业务素质不断提高”。有了这样的思想,才造就了窦桂梅这样的名师。

在《激情与思想——我永远的追求》的专题演讲上,窦桂梅的演讲更令人深思。她说:“理:就是理性;想:就是思考;把‘理’和‘想’加起来,就有了理性的思考,那就是理想的课堂。理想的课堂或许永远都不能实现,但追求理想的课堂却能使我们无限趋近于她,使理想的课堂成为现实课堂的‘极限’。”多好的诠释,她是窦老师对“理想”的独特解读。“对于教材,教师应该有钻进去的力量,又要有飞出来的底气。”如果没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没有精湛的业务能力,一句话,没有厚实的功底,怎么可能有如此深刻的理解?

读着窦桂梅的文字,感受着她的思想,体悟着语文教学的魅力,有一种说不出的快感,被她不老的激情,永恒的思想深深地吸引着、感染着、润泽着,同时内心也在忍受着痛苦的煎熬,一种对自己深深的自责缠绕着我。自己也从教将近20年,我到底做了些什么呢?这么多年的时光里,有多少时间是在读书中度过的?有多少时间是在认真钻研教材中度过的?曾经捧起过名著,那是在参加大专和本科的考试阶段;也经常在灯下“奋笔疾书”,那是为了应付领导的备课检查。我们抱怨工作忙,抱怨身体累,窦桂梅不忙不累吗?即将参加名师班学习培训了,我想到了自己今后的路到底该怎么走,我能学到名师的什么?我想如果工作只是谋生的工具,那工作带给我们的只有痛苦;如果把工作当作是一项事业来经营,那带给我们的就是享受与乐趣!很多情况下,名师给了我们压力的同时,也给了我们动力。我们不一定能够成为名师,但是,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做名师曾经做过的事情……

2007.5.27凌晨

扩展阅读

--学生眼中的窦桂梅老师(芮火才)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生眼中的窦桂梅老师(芮火才)”,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学生眼中的窦桂梅老师(芮火才)

学生眼中的窦桂梅老师

江苏省溧阳市实验小学芮火才

作为一位从来没有教过语文课的外行,出于对语文教学的兴趣

和对窦桂梅老师的仰慕,有幸在自己的学校观摩了窦老师执教的《晏子使楚》(两教时)。

尽管我听了窦老师的课有许多的感受和想法,有不吐不快之感觉,但还是不想直接表达对窦老师执教的《晏子使楚》的看法。一是因为虽然我也能讲出一些“道道”来,但毕竟“隔科如隔山”,有班门弄斧的嫌疑。二是因为评课时我很少听到学生的声音,所以想搞点“创新”,试图作为学生的代言人表达学生对窦老师教学的一些看法,我则“趁机”对学生给予窦老师的评价进行一些肤浅的“解读”。

我对窦老师所执教的六(1)班28位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并进行了个别访谈。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为:为窦老师上的课打等第(分“好”、“较好”、“一般”和“较差”四个等第),并写出相应的理由;给窦老师提三条建议。调查、访谈的结果大致如下:

一、学生对窦老师的赞美

有75%的同学认为窦老师上的课“好”,这说明大多数同学对窦

老师的上课评价较高。这部分同学对窦老师上的课极尽溢美之辞,有些同学还在问卷调查表的上课等第“好”之前加了“非常”两字。评价用得较多的词有“充满热情”、“声情并茂”、“耳目一新”“与众不同”等。本文特选择两位同学的评价,以飨读者。

1.“窦老师上课真精彩,眉飞色舞,手舞足蹈,好似唱歌跳舞一样,让人看了觉得非常有趣,不觉得枯燥乏味,大家上课能精神抖擞”。

对于以感性认识为基本特点的学生而言,老师上课首先要有趣,能吸引人。那么老师靠什么去吸引学生?从窦老师的身上我们至少可以看出三点:一是充满激情。窦老师上课自始至终热情高涨,非常投入,怎能不感染学生?二是扎实的语言基本功。窦老师的语言不仅正确流畅、生动活泼,而且富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学生听了自然感觉良好。三是表演才能。正如有些同学所讲的那样,她像个“相声演员”,“眉毛似乎也会说话”,到了这样的境界,学生怎能不被深深的吸引。

不少人说窦桂梅是个天才,天生就是个演员,说实话,我开始也有这样的想法,但在听取了她的成长经历后,这样的想法开始改变。不可否认,窦桂梅在这方面的基础比一般教师要好一点,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她的努力学习和刻苦训练。正如她在报告中所讲的那样,她为了上好一节公开课,放弃休息时间,查遍可以参考的所有资料,对着镜子忘情地练习上课的动作和神态,不断地揣摩每一个环节和细节。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2.“窦老师的课就像那开封了的米酒,一闻很香,再一品尝,那更教人难以忘怀,回味无穷——。她那美妙的歌声,不禁让人浮想联翩。她的与众不同更是她走向成功的钥匙”。

所谓的“一闻很香”实际上就指的窦老师的良好形象和气质给学生的第一印象,所谓的“再一品尝”就是指的课堂教学过程学生和老师的双边活动,所谓的“难以忘怀,回味无穷”就是学生上课后的感受。对于学生而言,主要是窦老师的教学方法让人“难以忘怀,回味无穷”。首先,窦老师上课不是就事论事,而是结合课文补充了许多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开阔了学生眼界,拓展了知识面。其次,窦老师对课文所表现的主题把握很紧,挖掘很深,广征博引,设计独特。第三,许多课给人的感觉是虎头蛇尾,但窦老师到快要下课时出人意料高歌一曲,力图画龙点睛,让人耳目一新。

我认为值得我们向窦桂梅老师学习的“与众不同”的“功夫”主要不是她“表演”的才能,而是她扎实的文学功底、良好的人文修养、对文本独特的处理和对教材个性化的理解。因为即便是一个名演员也不一定是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现在有一些语文教师语文课上得不理想的根本问题还是出在自身的文学修养和人文修养达不到一定的高度,因而容易忘文生义,牵强附会,课堂也就了无意味,更不可能“回味无穷”。虽然扎实的文学功底和人文修养是对文本独特理解和对教材个性化的处理基础,但并是决定因素。我对窦老师并不十分的了解,但从窦老师课堂教学的一言一行中我能清楚地感受到她对教育的热爱以及教学改革的冲动。正是这种热爱和冲动使她扎实的文学功底和良好的人文修养得以在课堂中充分展现。她对文本的加工、处理以及课堂教学的预设

虽然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一点也不影响其改革探索所表现出的价值和力量。

二、学生对窦老师的意见

有21.4%的学生认为窦老师上的课只能达到良好等级,还有

3.6%的学生认为她上的课一般。这说明还有少数学生对窦老师上的课还不够满意。这些学生不满意的原因到底是什么?看了下列两个同学的评价意见,也许我们能找到基本的答案。

1.“窦老师上课的内容上很丰富,形式也很新,大大扩展了我们的历史知识、课外知识,以及上课时思维得有无限想象的空间,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同一个问题,吊起我们想表达自己见解的渴望。可是窦老师性子直爽,哗啦哗啦地讲,反应快的人思维活跃,越学越有尽(劲)。而反应稍微慢一点的(同学)就跟不上。窦老师讲课像急促的河流,其实,在一些地方适当停一停脚步,会有意想不到的更多的惊喜与发现”。

大多数学生对窦老师的课上得太快太多有意见。据统计,窦老师两堂课共上了96分钟,而她自己讲了60分钟,占总时间的62.5%,学生讲话的时间(包括读书、回答问题和讨论)32分钟,占总时间的33.3%,而学生非表达时间只有4分钟(占总时间的4.2%)。虽然我不能确定上课教师表达的时间多少比较合适,但教师上课表达时间占了总时间的62.5%似乎高了一点。教师讲得太快太多的直接后果一是学生感到没有得到老师的充分尊重,二是学生对教师讲的内容来不及消化,三是学生缺少思考和体验的时间,谈不上好好“感悟”文本所体现的人文价值。所以从时间维度讲,窦老师的课带有“牵着学生学生鼻子走”的味道,甚至有强制灌输的嫌疑。

至于学生提到的“在一些地方适当停一停脚步,会有意想不到的更多的惊喜与发现”,实际上指的是如果窦老师能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思考、讨论,学生得出的结论完全可能超出老师的期待和理解。

如果我们进一步追问,窦老师为什么两课时上了96分钟,而不是80分钟?为什么花了96分钟还要讲得这么快这么多?在我看来窦老师主观上(至少在潜意识里)是想努力向学生特别是听课教师展示她的课堂教学和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如果上课时间短一点、自己少讲一点似乎就不能完整地体现她的语文教学思想,不然完全可以“悠着点”。

2.“虽然她讲课声情并茂,但她提的问题总不知什么意思,也没有几个人回答,而且从一件事转到非常远的地方,我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她提的问题总不知什么意思”虽然有失偏颇,但一部分学生对窦老师提出的问题理解上确实感到比较困难却是事实。主要原因一是因为窦老师提的问题特别多(共43个),且提出问题后让学生思考的时间特别短。据统计,窦老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思考的时间最短的为1秒,最长的为14秒,平均为5秒。在这么短的时间里理解窦老师提出的问题当然容易“不知什么意思”。二是窦教师提出的部分问题比较深奥,超出了学生经验系统所能支撑的水平。例如,要求学生对外交官和历史教师对晏子的评价发表自己个人的看法,实际上有点勉强。因为要求学生针对这些评价发表个人看法并不切合学生的实际,也不是基于对文本人文价值的讨论。正因为如此,所以窦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也没有几个人回答”。据统计,全班28个同学中被提问的学生为15人,共有两人被提问14次。这说明,回答窦老师提出的43个问题主要集中在少数学生身上,也就是学生提到的“反应快的人”。

学生所说的窦老师提的问题“而且从一件事转到非常远的地方”,实际上就是指的学生在学习课文但对课文并没有深入理解时,窦老师不断地补充一些材料,并要求学生研究一些与课文看似相关实际可能关联程度不是很大的问题,学生感到茫然,所以“我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例如,补充“胯下之辱”到底为了什么?如果不补充这个材料,学生通过课文理解晏子这个人物形象会不会有困难或在价值取向上出现什么偏差?

抛开文本,或者说不是基于文本情景,让学生对外交官和历史老师的观点进行评价,是不是有这个必要?

至于窦老师可能是为了防止学生会认为楚王只是对晏子个人的尊重而不是对国家的尊重所补充的“狼和小羊”的故事,不但有牵强附会之嫌(因为学生从课文中就能悟出这个道理),而且价值引导上会存在危险。不可否认,一个富有智慧的弱小者或一个弱国的智慧者要得到要他人的尊重是比较困难,但并不是说没有可能,特别是在社会逐步文明的今天。是否会是楚王对晏子尊重而对她的祖国束然起敬?更令人担忧的是学生也许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我是强者,我就可以肆无忌惮。

我有一个天真的想法,窦老师在教学中补充的内容如果适当少一点,更切合学生实际一点,更立足文本一点,学生自我学习的时间必然会增加,自我感悟必然会更深刻,个性化学习的能力必然也会得到更大的提高。

三、学生对窦老师的建议

我对全班28位同学每人给窦老师提出的三条建议进行梳理。这些建议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1.就师生关系而言,同学们认为“无论您到什么样的班级上课,不管同学们是机灵的,还是沉默寡言的,您都应该让他们成为课堂上的主角,而不是被动的”。“希望老师能多与我们沟通,了解我们,像朋友一样,才能把课上得更好”。

2.就老师教态而言,同学们认为“您夸张的动作可以少一点,温柔的举动多一些”,“肢体语言不要过于夸张”,“讲到精彩时不要太激动”,“有时,人应该要委婉一些,这样会更好”“最好让人感到朴素、自然一些”。

3.就教学内容而言,同学们认为“您选材时可以根据各个年级的理解程度去选,这样同学们会理解些”,“内容不宜太多、太丰富”“您问的问题难度应该放容易一些,不然我们会回答不出来”。

3.就教学方法而言,同学们认为“思考问题的时间要长一些”,“您上课的时候可以把我们‘带入’课文,也许,更具体地说,应该是可以让我们分角色朗诵课文,让我们对课文的理解更深刻”,“您上课的时候可以让我们在小组里讨论一些问题,然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交流”,“应该让我们表演一下课文内容,加深我们对课文的理解,同时课堂学习会更加投入”,“我觉得上课时可以故事中走出来,放眼去看生活实际,这样我们会懂得更透彻,或许课会上得更加吸引人,更加丰富。要不然,会觉得很空虚”。

四、几点思考

看了学生对窦老师的评价,可以引发我们许多思考,这些思考有的是关于语文教学的,有的是涉及整个教育教学工作的。

思考一:评课不能缺少学生的声音

我们在传统的评课中几乎听不到学生的声音,主要是我们认为学生没有能力和水平评课。诚然,学生不会像我们那样去评课,更讲不出什么“理论”、“原理”之类的话,但如果我们因此就认为学生没有能力和水平评课,似乎逻辑上又讲不过去。学生毕竟是教学双边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他们不能评课又有谁能评课?就是从事实上讲,相信您看了学生对窦老师的评价后,不会再对学生的评课水平产生怀疑。当然,学生评课使用的是他们的“话语系统”,比较感性,但不乏真知灼见,是我们评课的重要资源、重要基础或者至少说是重要参考。实际上脱离具体的学生和学生的具体感受对一堂课评头品足,有时只能算是纸上谈兵。

思考二: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

不同的学科虽然有不同的个性,但老师的教永远要为学生的学服务却是必须共同遵守的原则。不然,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体现?学生的自主意识如何发挥?又如何才能做到“教是为了不教”?这样的服务包含教师对学生学习需求的深入了解,对学习目标的正确定位,对学习内容的把握,对学习方法的科学选择,对学习评价的仔细研究。这样的课也许不会很好听,也许不是很好看,也许老师的许多意图得不到很好的落实,但为了学生又何妨?教师的水平主要不是体现在如何“教”上,而是主要体现在如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合适的服务。

思考三:“深入”必须“浅出”

教师对文本进行深入的挖掘和研究是必须的,某种意义上讲是挖掘得、研究得越深越好。但问题是如果只是“深入深出”,学生必定因为难以接受而“消极防守”,当然也就夫去“深入”的价值,有时反而给人“卖弄”、“作秀”的感觉。“深入”进去能够“浅出”才是“深入”的价值所在。之所以要“浅出”,不仅是因为要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更重要的只有通俗易懂,才能心领神会。对于教师而言,“深入”的功夫是指对教材的理解水平,表现的是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水准;“浅出”功夫是指教师将深奥的内容加工后呈现给学生的水平,表现的是教师的教学艺术。“深入”是“浅出”的基础,“出浅”才能体现“深入”的价值。

思考四:应该尊重文本

毋庸置疑,因教材编写可能存在的缺陷和最好的教材都无法适合所有学生等原因,教师对文本的加工改造是必须的也是必然的。这种加工改造既包括适度的加工,也包括完全的替代。但我们对加工后的文本和替代后的文本要表示足够的尊重。我们的学科教学确实要解决许多问题,但一个文本或一节课能解决的问题毕竟有限。当我们不能基于文本解决某些问题时,学生的学习就很有可能中心不明、目标不清、效果不实。教学是不是也要遵循“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原则?

外行评课本身就有哗众取宠之嫌,鸡蛋里挑骨头又有“小鸡肚肠”之疑,敬请“内行不计外行过”。

我读窦桂梅有感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读窦桂梅有感,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读窦桂梅有感

读窦桂梅有感

昨天看了北京特级教师窦桂梅几年前的讲话,感慨颇深。从年龄上讲,我们大概同龄人吧,都有农村生活的经历,同是从事教育,但是从成就上说,她是当今中国教育界的一朵璀璨的奇葩,一颗耀眼的明星。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教师。

窦桂梅虽然取得了成就,仍然执着追求激情与思想,超越自己,反省恒新。这就是她的教育境界吧。

今天读窦桂梅,很受启发。一时找不到自己,自己太渺小了。平时目光太浅,追求不高,人浮于事,随社会的喧嚣而躁动,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往往停留在表面上,阅读大纲、备课、写教案、传授知识,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一届一届,如此循环往复。在教学工作中偶然出现的成绩,自己又感到满足。教之未思,思之未深,思之轻浮,行之不坚,坚之不恒。有时灵感冲动,但在实行之前,又烟消云散。

近一个月来,自己腾云驾雾一般,找不到北:为一个新的目标(喜忧未卜)空想(现刚有眉目),为应酬教委布置的一大堆工作而空忙碌(尚未结束),为学生在最后一个月的关头冲刺鼓励加油(正在进行),为在十万火急中突来的一节全市公开课临时抱佛脚(结果惨败)······想象中很美,犹如一场美梦,醒来带着十分满足,依然老套地就轻驾熟,反正大家都如此。悲哀!

近期接触孤独的美丽(陈老师),他是一个豪爽的汉子,一位善思考、有理想、有恒力的同行,说话直言不讳。总是手不离书、本子、笔。天天看书,天天做笔记,一有感悟马上写下,要求自己每天都要写教学日志。在三槐居井喷式地发表独到的体会。有孤独,但赏其美丽;有寂寞,但观之如花;有失意,但更富理想。张大嘴巴奔跑,还不时呐喊,严责当今教育之病。我想这样一位年轻善思有志之人终有大成。

提起笔来,我思绪奔涌,但笔力艰涩,不能表达内心。原因我清楚。想的多了,懒于写了,心与手失协了,心灵曾经关闭过,笔头闲置生锈了。

也许明天,不,今天,找到自己,抛却美丽的空想的幻影,踏踏实实,多读一本书,多批判自己,多思考一些应该思考的有价值的东西。

听窦桂梅老师课之三明三惑--弄花香满衣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听窦桂梅老师课之三明三惑--弄花香满衣”,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听窦桂梅老师课之三明三惑--弄花香满衣

听窦桂梅课之三明三惑

10月28日上午,接学校安排去听了第五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上的两位特级教师的课,感慨颇多。仅借窦桂梅老师的课谈如下感受:

一明:04年从订阅的《新作文》杂志上初略窦桂梅作文教学的风采,能身临其境地听她上课,该是俺们普通教师多欣慰,多值得骄傲的事呀!俺还是由表及里的层层剖析我深深浅浅的理解与感悟吧!

俺县城来的普通女教师看到北京来的女特级,激动啊!俺忍不住先上上下下、仔仔细细地打量一番首都女特级的穿着打扮。啊!短短的两节课,甚至两节课不到,俺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先俺是多么摒弃中年妇女穿牛仔裤的啊,可看到窦特的牛仔裤将她的腿部臀部修饰得精致完美时,那一刻,俺腾然对牛仔裤由多年的恨顿生万般的爱。俺在听课后的第二天也就是星期一,俺一早就急急地将束之高阁几年的牛仔裤拿出来穿了去上班。俺还准备再买两条跟窦特款式一样的牛仔裤,俺天天换着穿。

俺竟然还……还……吃惊地发现窦特竟……竟……穿了耳洞,戴了精巧的饰物!俺生在七十年代的农村,长在八十年代的农村,工作在九十年代才开始兴变的县城,俺一直是沉浸在传统教育里的女教师,虽在小城教书育人十余年,俺还是受不了女教师的穿金戴银。啊!短短的两节课,甚至两节课不到,俺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先俺是多么摒弃中年女教师饰物缠身的啊,可看到窦特的耳饰在她走动时隐约地闪烁为她灵动的风采注上了点睛之笔,不,应是点耳之笔吧!俺看着看着,咋就觉得那么美呢!

俺不是没见过女特级,俺也看过咱们地产的一位女特级,一眼看上也是超级时尚,可俺看着咋就没有看窦特那么舒服呢?可能俺看到了走下她讲台后身上一股浓浓的傲气。(当然特级是完全有资格傲气的。)

俺知道内在的东西一时半会儿学不来,俺决心先从外表像窦特学习。俺要像窦特一样让人感觉美丽并舒服着。俺原先惧怕四五十岁时单从外表上学生就要疏远我了,俺看到四十多的窦特还这么活力四射,俺现在不怕了,俺是不是还要像窦特一样给自己起个温馨含情的名——“玫瑰”呢?

俺一明就明在对女教师外表的观念改变。

二明:近几年语文教学中强调阅读重要的呼喊声史无前例一浪高过一浪。我非常庆幸能有这样的感召。以前的一些老教师踏踏实实地拘泥于书本反反复复透彻地讲解,我曾一直视为榜样,这些老师在教本范围里让学生学会熟练地就地打圈圈,即便是课后延伸,很多时候也是让学生象征性的、应付性的完成。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较好,但对阅读理解往往呈现出公式化的解答。

我们学校倡导学生的阅读活动如火如荼地进行了两年,热情不减,学生和我本人都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中相互影响着。孩子们的受益当然最大,针对老师布置的阅读作业,既有约束性的大阅读范围和完成时效的限制,更给了学生极大的空间去读适合他们且他们喜欢的书。在老师粗旷的阅读线路指引下,学生们细致地品味书本中的甘露,享受文字的润泽。我喜欢经过阅读洗礼过的孩子张扬出有韵味的个性。

窦特的课无疑让我对阅读教学又增添了新知。我开始重新梳理对阅读教学的理解。其实这种潜藏深处的理解,或者可以说是思想上的丰富,在没有形成具体的实施步骤时真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呵呵!窦特的报告令我对九月份刚制定的平面阅读规划就全盘否定了,当然,在听窦特的报告过程中我已在脑中重新搭建起立体的学生阅读规划。不过,这一切还需要时间来细化其中的每一个环节。

二明就明在准备给学生一个怎样语文的氛围。

三明:上周听完窦特的课,这周在我的语文课上,我边领悟,边施教,边克隆,边总结。思想和行动都在轰轰烈烈地革命着。我的课堂教学恍惚间出现了一个分水岭,(呵呵!我沉默中的蜕变似乎有点神话了窦特的效应,事实上,我是有点柳暗花明。)说到课堂之变,是针对学生的反馈来说的。这几天我发现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异常兴奋,甚至捶胸顿足,屡屡拍案,不能自持。我看到学生亢奋的状态有点隐隐担忧,他们怎么了?我怎么了?我千万不要将思路放出去收不回来。(我甚至联想到李洪志的言论为什么会具有那么大的可怕杀伤力),而我也就是听了一两小时的言论啊!而我的学生也仅仅是间接地受了窦特的影响而已。

以今天上的《卧薪尝胆》的教学片断梗概为例:

一.跳跃讲解:

1.课文中的哪一节讲了“卧薪尝胆”的含义?(直接先分析第4小节)

2.胆是苦的,越王自尝哪些“苦”?(苦:胆味→今夜睡柴草,昼耕种→昔受屈吴国)

3.身为一国之君的越王为什么来到吴国受屈。(兵败会稽→求和

如果不选择求和可能有几种情况发生,学生讨论发现唯有国君亲自求和才是不得已的上策,)

二..饰演越王求和。

步骤:分组讨论人物表现→饰演→点评人物性格

教室成了片场,教室成了吴国的大殿:

(教室的讲台上)吴王:正眯缝着狡讦的小眼俯视着

(讲台下站立教室两侧)数十位文武百官:静立无语状;欲前欲言状;躲后窃语状(完全是一群学生的常态。)

(教室前门口)一门仆:报告大王!门外有一像乞丐又像越王的人求见大王!

(这学生饰门仆事先一点预演没有,只见他匆匆来到讲台下单腿下跪,双手作揖装向吴王弯腰禀报,报完后这小斯一路弯腰面朝吴王退下。)

(从教室门外进)越王上场:战战兢兢地弯腰低头,眼睛余光探测吴王所在位置,以小碎步在教室兜了小半圈接受众臣嘲弄、点戳,最后来到吴王面前。

文武百官:(指指戳戳、议论纷纷、嘻笑怒骂):那、那、那是勾践吗?

败者为寇,这寇就是这样吗?哈哈哈

嘻嘻,当年他可是威风的不得了

(故意伸头细细打量)吴王:堂堂越王勾践,今是什么风把你吹来的?哈哈!

(手脚拘谨、言语低颤)越王:会稽一战,越国不敌吴国。我等甘愿奉献全城珠宝,只请吴王殿下给越国的臣民留一条生路,我勾践夫妇甘愿在吴国做您吴王的仆人。(这学生忍不住不按在组里预演的那样,自语补充:嗤!我再过二十年还是越王。)

众臣们听到越王求和,有仰天大笑的;有窃窃私语的;有急急建议吴王赶快灭越的。

吴王趾高气昂,不听劝告。越王行是畏缩、面是胆怯、心藏复仇。

分别请了两组学生饰演,组组精彩,出其不意。教室里膨胀着学生的极度兴奋。

三.分析不同时段越王勾践的心里活动:

会稽之战——在第1小节围绕“征服”。

甘当奴仆——在第2小节紧扣“求和”。

受屈吴国——在第3小节理解“受尽”。

卧薪尝胆——在第4小节抓住“提醒”

灭除吴国——在第5小节想象“努力”。

此处分析又详有略,这环节是对第一环节跳跃释文后的一次整篇连接。

四.文末拓展想象:

1.越国二十多年的努力,他们会做些什么?

2.复仇胜利的越国会重蹈吴国的覆辙吗?

以上没有梳理,乱七八糟的小字是为了说明我课堂上的一些改变,(估计只有我自己能看懂,先留草稿作个材料备份吧。)总结起来不过如下:

1.我没有按教参备课上课。

2.

我没有像往常那样逐层讲解,而是根据本文的实际采取跳跃式扣文题分析课文。断中有连、连中有断。

3.为分析人物的性格,给学生足够的想象空间,抓住重点词进行人物的全面描摹。

4.

为了让全班学生有体会文中人物的机会;为了让文中主要人物更加形象、丰满;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由身动引发心动,帮助想象,我插入了课堂表演。

5.课堂中的提问大都要求学生凝炼出自己的想象作答,书中没有现成答案,更没有唯一的答案。

三明就明在距离课文看课文。如此扩展了师生的思维空间、增添了课堂的活气。

我眼中的蔺相如──《将相和》教学一得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眼中的蔺相如──《将相和》教学一得”,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教学《将相和》一文时,我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谈读后感受,自己则在同学们中间穿梭适时进行指导。由于读课文的声音比较大,同学们读得也很认真,好像没有同学注意到我在什么地方,正走到一个身边,看他正拿着笔专著地在画着什么,凑近一看,这学生正用红笔在课文的插图(廉颇向蔺相如负荆请罪的图画)蔺相如的嘴上涂抹,把蔺相如的嘴巴涂得又大又红,整幅图这张嘴显得特别突兀。其实,学生在课文的插图上涂涂画画这是常有的事,给图上的女孩子画上两撇胡子,给男同志按上一根辫子,或者帮着戴上一副大大的黑边眼镜什么的,以前看到这种情形我总是以:要保护好自己的书本,爱护书本为由要他们擦干净或劝告以后不要再画了。再看看眼前这个孩子竟这样专注地为蔺相如涂抹红唇以至我在他身边好一会儿了他都没有发觉,还是旁边的同学发现了我,我摇摇头让他不要说。当他高兴地拿着自己的杰作想让同学欣赏时他才发现了我,赶紧装出读书的样子。不知怎的,看着抹了红唇的蔺相如还确实挺有意思,一个念头蹦了出来,就让大家来聊一聊蔺相如的这张嘴巴。

师:孩子们,廉颇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了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到他得给他个下不去!蔺相如真如廉颇所说就的一张嘴吗?

学生异口同声地说:不是!

我故意表情凝重若有所思地看着大家,暗示他们要思考之后才来回答问题。

生1:蔺相如是他的嘴

正想继续说被同学们一致的反对意见给打断了。

师:咱们先仔细聆听他说完然后再发表自己的意见,请你继续说。

生1:课文中有许多地方出现了蔺相如的语言,我找了两句:大王,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点给您看。这时候蔺相如对秦王说话的语气肯定是很诚恳的,不然秦王就不会相信他的话把和氏璧给他了。还有,在渑池会上,蔺相如说:现在您跟我只有五步距离,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这里蔺相如的语气肯定是非常坚定的,不然秦王怎么会害怕呢?

师:你能把蔺相如的语气读出来吗?

生1:声情并貌地朗读,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有表情地齐读。

生2:我觉得蔺相如和秦王的战斗也有嘴的功劳,像他说的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这句话就像一把利剑直刺秦王要害,同时也让自己得以脱身。

师:这嘴真的很管用。

生3:蔺相如成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他的胆量。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所以把和氏璧拿了回来,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为了保住璧蔺相如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冒生命的危险,这要多大的胆量啊。

生4:蔺相如不但有胆量,而且还有机智。他在请求秦王为赵王击缶时,他先走到秦王面前,遭秦王拒绝后他再要求,步步紧逼,让秦王没有退路。

生5:我觉得蔺相如的嘴确实厉害,秦王见识了,秦王败下阵来;廉颇见识了,廉颇负荆请罪。

师:哦,那我们可得好好读一读蔺相如到底说了什么,这么有说服力?

生:齐读蔺相如对各位大臣说的话。

生6:我认为这是以理服人,蔺相如说得有道理,所以廉颇才会心服口服。

生7:蔺相如的大肚让廉颇不得不服,廉颇要给蔺相如下不去,而蔺相如却为了赵国的利益躲避廉颇。

生8:蔺相如这样为国着想感动了廉颇。

生9:蔺相如知道廉颇也是爱国之人,只要他了解真相后他一定不会再和自己过不去了,结果确实如此。

师:看来,蔺相如不仅仅只是他的嘴巴,更重要的是他的智慧、胆识、忠诚赢得了地位,赢得了人心。

偶然一得让我放弃了课前背好的教案,高兴的是,这一张嘴让同学们议论纷纷,真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真是一个意想不到的收获。课后,我走到那位画红唇的同学身边,轻声地问他:你为蔺相如涂上唇膏是不是觉得蔺相如的嘴就应该特别一点啊!孩子腼腆地笑了。旁边的同学兴奋地说:他还有很多画着呢!能让我看看吗?他帮我一页页翻下去,呵呵,几乎每篇都有他的点睛之笔:孔繁森的额头上画了几道深深的皱纹,那是孔繁森日夜操劳的见证;邱少云的身旁画了一个水坑,那是孩子希望邱少云身上的大火能够被水浇灭;小李欢的手上戴上了一只精致的手表,上面还画了一颗心写上了love这样的涂画确实让我感动。

经常提醒同学们: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书边做记录,却从没想到原来插图上也可动动笔墨。真为自己以前总是一味地劝告一味地制止感到后悔。当然,无意的添加只能增加笑料或破坏插图的美观,但适当地来上几笔不也是学生智慧的闪光吗?看来孩子们早就在插图这块领地上进行开垦了,佩服孩子天生的破坏力和创新能力的同时教师也可在插图上做做小文章了。

窦桂梅:我教《晏子使楚》的三点想法


三个维度:

温度、广度、深度

温度,是指教学本课时,课堂呈现的既不是过冷也不过热的适度。语文教师先要有温度,当然,更重要的是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情感思想。如《丑小鸭》,这是一个关于成长的主题,我们应该怎样体会丑小鸭最不幸福的那段经历?《井底之蛙》呢,也不要完全嘲笑它,因为它幸福地依偎在井水中,它在那个小圈子里感觉很幸福,大海里的鳖在大海里快活,可青蛙不适合,这才是最重要的。

在课堂上,教师要把教材的情感思想挖掘好,并结合自身的风格恰当把握和释放。来到课堂,你就是你,你要和你的孩子在这晏子和楚王的情感世界里走一趟,和孩子们体验文中侮辱与尊重的较量,体会这一对相反的意义给人生带来的滋味。这样,教师外在的激情就会内化为种气质,化作课堂理性。于是,课堂就会充满张力,呈现流淌的状态。试想,这条课堂流成的情感之河,要是没有了温度,水草怎会长起来?鱼儿怎会游起来?

晏子出使,举重若轻。上《晏子使楚》要诙谐、生动、活跃。晏子和楚王,他们彼此都有自己的使命,他们身上都有智慧所迸发出来的幽默。我们可以适当戏说一点,但绝不是取闹。

广度。这里的广度意在强调积累。语文课堂要丰满、厚重。当然,强调广度也要适度。两节课里,语文层面的,成语格言典故、外交官和历史学家的话以及增补的两篇文章,等等,在循序渐进、层层深入思考课文内涵的过程中,我有意识地让学生进行积累。教师的语言要有语文,要求学生说话也要有语文。个人以为,这篇翻译的白话文算得上是文质兼美的。文言文的对照补衬及其他文本的互对生成,在大量积累的过程中,使教材的文字更有分量。

除了言语的广度,也要有思维和情感的广度。在大背景下把握课文的人物,就会客观一些。要学会提取资料,该用的用,不该用的不用。拓宽的目的最终是为了走向文字的深远和思想的深刻。所以,这个广度,不是发散得无边无际,而是在同构点或者异构点中的延伸或对比。补充《胯下受辱》就是理解晏子的看了看和韩信的看了看究竟有什么不同,从而深化晏子的看了看。补充《狼和小羊》就是要帮助说明晏子的成功是背后有一个强大的齐国在支撑。广度决定深度,在这里便是,广度成了尊重这个圆心的半径。

温度如果好比人的血液,广度就好比人的骨肉,深度则好比人的神经。没有骨肉,人无法立起来,没有神经人无法活下去。只有让孩子思考更加深入,才能让孩子的精神之树长起来。如何让孩子会思考?首先教师应思考这两节课要走向哪里。个人认为,《晏子使楚》的课眼是尊重。有人认为是智慧。晏子是智慧的,但这智慧是晏子的,与孩子无关。况且文中的外交辞令并不是孩子要运用的,重要的是要看这篇文章中,落脚在孩子的头脑和心灵里的是什么。当读到课文最后一句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时,尊重跳跃在我眼前了。于是尊重就成了本课的主题。两节课便围绕尊重逐步讨论了起来。提供外交官、历史学家的观点,其目的是提供思考的平台和空间,引发学生不同的观点,这也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总之,课走到一个板块,就来一个坎儿,让思考更多维、更深入。

一个人的智慧不代表国家的智慧齐国和楚国最后都被秦国灭掉了。苏洵说: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失败的结局是这个国家没有实力回击秦国。当年在一次国际会议上,美国记者讽刺中国人低头走路。周恩来总理立刻反驳:中国人走上坡路,所以低头,美国人走下坡路,所以仰头。对方哑口无言,非常敬佩周总理。但,事实证明,那一刻不因为周总理的伟大美国就从此尊重了中国。总理去世,联合国下半旗致哀。30年过去了,今天的中国在世界的地位仍需要提高。一句话,尊严来自真正的实力,而不仅仅是一次外交的胜利。

语文课要走向深度,拒绝肤浅。课堂不能只是热闹和浮躁,而要有真正的幽默、笑声和深沉。结尾改造的那几句歌词,虽是唱着说的,却感到孩子们的冷静和庄重。当黑板最后沉淀下两个字尊重的时候,这棵思想的树由个人尊重的根,引向了国家尊重的干,最后走向首要的是每个人赢得尊重的树冠。树要想枝繁叶茂,须根扎得实、干长得壮才行。

三个层次:

文字、文学、文化

怎样把上面谈的三个维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地螺旋上升起来?

第一、先从文字入手,抓文字的表形、表象:文字的形式、语言的技术。先抓晏子话里的文字以及课文议论的重点句子等。还有,进行语言的积累与揣摩,关于这一点上文已谈到,这里不再强调。

第二,上出点儿文学的味道。什么是文学?语言文字里的东西,语言表达的意义。有些语词要领着孩子品一品。比如平常强调的咬文嚼字,反复咀嚼出了味道,也就品尝到了文字里的文学。如就晏子的看了看和笑了笑举一反三地感受,想了各种办法体悟。最后把感悟到的送进晏子最后的面不改色中。就拿看了看来说,用换词法比较:文章为什么不用想了想,而是用了看了看?说明眼见为实,话有根据;想了想不知道想了多长时间,看了看的时间短,更突出晏子机智。接着拿出《胯下受辱》,让学生读,而后提醒:当无赖*开双腿,让韩信从他裤裆下钻过去的时候,韩信也是看了看。晏子的看了看和韩信的看了看究竟有什么不同?韩信代表他自己,而晏子不仅看到楚王侮辱自己,还看到了楚王侮辱他的齐国。然后让孩子比比个头,体会晏子是矮,但长相和个头在自己眼里那是特点,可楚王却当缺点甚至缺陷来侮辱,尽管如此,晏子却看了看,然后马上理直气壮、有理有据地反驳。这说明了晏子的冷静与理智。的确,沉着是睿智的保证,勇敢是赢得尊重的前提。看似简单的看了看,让我们看到了小个子晏子的大智慧。

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有人说,哲学是一种生活方式,文化是生活方式不断变迁中恒定的力量。这堂课,如何把尊重这个抽象的文化变成具体的,并成为生活经验的积累?历史长河的两千多年,直到今天,什么变了?时空变了、人变了、环境变了,不能变的是人性中自觉而恒定的力量尊重、这堂课,要努力体现历史的厚重,文化的力量。正如我在结尾和孩子们唱的那样: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眼前飞扬着晏子和楚王鲜活的面容岁月啊,你带不走这一串串熟悉的姓名历史的天空留下的尊重,人间这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

三次解构:

个人、国家、每个人

课到最后,孩子们在深深的历史沉思中走出了课堂。这两个历史人物定格在他们的心中,使他们内心涌起浓浓的尊重,还有一点淡淡的哀愁。尽管整个课堂氛围一直是轻松愉悦的。

先抓晏子个人是怎么赢得尊重的。只有把对晏子的尊重讲清楚才能引向后面。只有个人赢得尊重才能谈到国家的尊重。

当学生很佩服晏子个人的智慧的时候,教师出示外交官的话,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当学生继续佩服晏子用个人尊严赢得国家尊严的时候,教师再运用历史学家的观点打破教科书的结论;当明白国家和个人关系的时候,要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先要做受别人尊重的人。于是,晏子变得可爱起来,真实起来。由晏子的个人,引发了今天的个人如何有尊严地活着的问题。

课文就这样一次次在建构中解构了。

所以到最后,孩子们想到国家的尊重,不是这一次的晏子使楚,不是晏子一个人的智慧,应该是这个国家自身。所以到最后,学生清楚的是,每一个人,都要做一个不让自己憎恶的人,即一个有尊严的人。规圆矩方里的点虽然已经不点了,但,点在我们心中的不仅是规矩,更重要的是尊严。

最后,我想说,教师的专业尊严该怎么样获得;你的课堂你作主,你的文本你解读,你的尊严你来呈现。如果把上面的三个度延伸到每个教师的专业成长,那么我们要努力追求永远的温度;大量地读书,让自己拥有广度,同时更要具有思想的深度。

窦桂梅:如何真正《我爱三峡》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窦桂梅:如何真正《我爱三峡》”,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窦桂梅:如何真正《我爱三峡》

声明:本文录自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的近作《梳理课堂》一书,版权归出版者所有。本站摘录,目的在于学习,如有不当,将立即删除。同时也请不要转录。

如何真正《我爱三峡》

今天下午听了一节高年级的《我爱三峡》。

这是一篇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突出了三个峡的不同特点,把瞿塘峡的雄、巫峡的秀、西陵峡的险展示给大家。

下面重点谈听课后的几点思考。

一,语气是否能读出来?

瞿塘峡一段的教学教师采用朗读的形势,要求学生把瞿塘峡的“雄”读出来。当好几个学生朗读之后,教师觉得不解渴,于是引导:“读出来了吗?,谁来把这个语气读出来?”是啊,“怎么能读出这个语气呢?”——我要是学生我肯定这样想。那么,学生思考的重点就是怎么才能读出这样的语气的技巧上,而不是一种体验的自然的表达。当老师不断的强调“谁能读出这个语气?”后,我发现学生的朗读完全落脚在这个“雄”上——声音的“高亢”。可想,课文里的“山石林立”、“千姿百态”、“山势险峻”“悬崖峭壁”、“怪石嶙峋”等所表现的“雄”怎么能是同一种调调?

教师应该好好引导学生品味这几个词语——当然不是分析。然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内心感受用声音表达出来——而不是为了朗读而朗读。当学生真正的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的时候,“参观”瞿塘峡后的快感就表达出不同的滋味来了。比如,文中的“突然”,有的学生会读的急速,有的学生会读的很“神秘”。有的学生的声音传出的感觉会让你觉得他很“惊讶”,有的学生的声音会让你感觉很“紧张”,有的学生的声音会让你觉得很“兴奋”……一个“突然”里面的滋味不同,当然,学生的朗读全段时感受到你内心的“瞿塘峡”该是多么的富有韵味啊。

“巫峡”一段的朗读采取“导游的形式”,很好。不过,导游的练习应建立在个性朗读的基础上,导游的表演也应该是个性的导游——一种超越了朗读之后的创造性表达。

“西陵峡”一段的朗读处理是“朗读擂台赛”——这就更要落脚在读的个性上。那“急流翻滚,漩涡一个接着一个……一圈一圈急速旋转着”等语句所表现出来的该是丰富多彩的朗读特色。

二,顺着教,还是“横”着研讨?

本课的教学过程是教师按照课文描写的顺序,带领学生依次走进这三峡的。

教无定法。既然此次是创新教学的研讨,那么,能否大胆一些——其实还是那个教材,重要的是看我们这些教师如何创意,就像同是一块布料,不是让你做成以前统一的“绿军装”,而要看你怎样做成学生爱穿的“得体衣”。另外,作为六年级的学生,作为有一定审美水准的学生,教师也没有必要领着学生亦步亦趋地“导游”,把他们当作什么也不懂是很可怕的。

因此,我建议,这节课,可否分成三步走——而且这三步层层递进。

比如,第一步,让学生当“地理勘探家”,通读全文,横向比较这三个峡的不同特点。这个环节实际上是深入理解教材的层面。当学生的角色转换,成了地理勘探家的时候,他们“探险”的兴趣顿时被点燃,于是迅速“走进”三峡。那么,三个峡的“雄、秀、险”就被学生挖掘出来了。

接着,让学生当“小作家”,于是学生的角色转换到写上——怎样把这三个峡的特点写“活”的问题上了。这一环节在理解的层面上又超越了一层。此时,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应该怎样用上恰当的词语和修辞,甚至过渡等方法把三个峡描写出来的。

最后,让学生当“小小导游家”,这是在前两个基础上的创造——学生了解了地形不同,感受文字的魅力之后,就要用声音创造性的表达——当然可以朗读,还可以超越教材,加上自己的“旅游”后的感受生成性地表达。

当然,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拓展延伸。可以课后引导学生就“三峡”目前的现状作调查,查资料。比如,发表“三峡工程”实施后,课文所写大自然的“造化”被人为的“隐藏”的看法等。

我想,这样的课文不顺着走,横着“研究”的时候;这样的课文不限于教材本身,引发开去的时候,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学生是否有了原来基础上的“建构”性学习?

一路花香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感悟课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接受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故事中所蕴含的深刻寓意,体会借事述理的特点。

教学难点:

感悟挑水工与破水罐的两次对话,明白其中的道理。

教法学法:

引导、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谈话: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一路花香》是一则寓言故事。从这一路花香中,我们不仅能欣赏美丽的鲜花,感受醉人的花香,还能收获朴素的哲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进故事中去探寻这一路花香。

1、课件出示:词语,开火车读,齐读。

挑水工、裂缝、水罐、浇灌、一路花香

2、你会用以上这些词语概括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过渡:这只有裂缝的水罐能浇灌出一路花香,它可真了不起!可它知道自己居然有这么大的作用吗?

过渡:从不知道到知道自身的作用,它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圈出表示它心理变化的词语。

师板书

十分惭愧 ------ 一丝快乐-------仍然伤心-------?

3、自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二、精读课文

(一)第一次道歉,体会十分惭愧。

1、导入:那只完好的水罐总能把水满满地送到主人的家,每天如此,因而它不禁(为自己的成就感到骄傲)。而那只有裂缝的水罐却感到(十分惭愧)

2、体会:我们来体会破水罐的第一次情感。(十分惭愧)

惭愧是什么意思?十分惭愧可见程度更深。

于是他们之间有了第一次对话。谁来读读这第一次对话。(分角色读,老师读旁白)

你尽了自己的全力,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

尽了自己的全力具体是指什么?

(这说明挑水工挑水的路程远,任务重。)

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具体是指什么?

(因为破损的水罐每次只能运半罐水给挑水工增加了工作量)

指导分角色感情朗读它与挑水工的第一次对话。

(读出破损的水罐的自责与歉意。)

3、过渡:是啊,跟完好的水罐比起来,破水罐怎能不感到自卑呢?你们看,它向挑水工道歉时是多么自责多么难过啊!谁能通过你的朗读把这种心情表现出来。

过渡:自己先练读,然后请人来读(指派角色读、男女生读)

(二)体会一丝快乐。

1、师过渡:破水罐向挑水工道出了自己的肺腑之言,挑水工却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让它注意小路旁那些美丽的花儿。你们想不想看一看这美丽的景象啊?新课 标第 一 网

2、出示花香图,奏响音乐。

师问:破水罐看到了什么?

出示课件:太阳把金色的光辉洒在大地上,路旁的鲜花姹紫嫣红,争奇斗艳,花瓣上还滚动着钻石一样闪亮的小露珠。勤劳的小蜜蜂、可爱的小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纵情歌唱

3、阳光普照,鲜花盛开。多么美好的景象啊!

师过渡:使人感到如此快乐的美好景象!我们也不禁深深地陶醉了!谁能美美地把这句话读出来吗?(指读、齐读)

师问:此时看到这般美景,你的心情如何?

生:快乐、兴奋

师问:破水罐和我们看到的是同样的美景,它的心情如何呢?

生:一丝快乐。(指板书:一丝快乐)

出示:当他们上山时,那只破水罐看见太阳正照着路旁美丽的鲜花,这美好的景象使它感到一丝快乐。

(三)第二次道歉,体会伤心。

1、读到这里老师有一个疑问:破水罐为什么只感到一丝快乐而不是十分快乐呢?

(它还是不知道自己的作用啊!)

因为它到了小路的尽头,水又漏了一半。

2、过渡:原来是这样的。此时它的心情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师引读:但到了小路的尽头,它仍然感到伤心,因为它又漏掉了一半的水。于是,它再一次向挑水工道歉。

3、过渡:这一次挑水工告诉破水罐什么?谁来读一读挑水工的话?

【课件出示:但挑水工说:难道你没有注意吗?刚才主人哪能每天欣赏到美丽的花朵呢?】(指名读)

过渡:小组交流,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指名说。)

预设生1:破水罐漏出的水每天浇灌花种,开出了美丽的花朵,挑水工摘下花朵插进主人的花瓶,让主人每天都能够欣赏到美丽的花朵。

预设生2:虽然破水罐很破,有裂缝,但它的用处还是很大的。

4、师问:自己有这么大的作用,破水罐原先知道吗?

(不知道)

师过渡: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啊!听了这段话,破水罐的心情还会变化吗?你能用一两个词语来表达他此刻的心情吗?

师板书:欣慰、快乐、兴奋

5、师过渡:课件出示,此时此刻,听了挑水工的话,破水罐会对自己说些什么呢?拿起手中的笔写下来,一两句足以。

生:原来我的作用是那么大啊!(齐读)

6、总结升华。

师过渡:是呀,面对十分惭愧自责的破水罐挑水工正是用他的聪明、睿智、爱心发现了裂缝的价值,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一路芳香。这一路花香飘进破水罐的心田,飘进挑水工的心田,更飘进我们每一位同学的心田。原来啊:上帝不会无缘无故地创造你。世界上每一件东西都有其自身存在的价值,既不要骄傲自大,也不要看轻自己,充分发挥作用,那我们的人生道路必定是一路花香(出示课题)。

三、升华感情,点明中心。

1、再次齐读课题。

2、师总结:在现实生活中,也许,你曾为没有美丽的容貌而懊恼;也许,你曾为没有出色的成绩而伤心;也许那么,读了这个故事,你又有什么新的认识呢?(小组内交流,反馈)

师:同学们发自肺腑的语言,散发着哲理的花香。(板书:每个人都有价值,要正确看待自己和别人。)

3、指导分角色朗读。

四、拓展延伸

1、推荐阅读:寓言故事《残缺的环》、绘本读物《失落的一角》

2、搜集一些与本文寓意相通的名言警句,读一读,背一背,并选择一条做成书签送给自己。

3、续写课文。 老师读这篇文章,总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欣赏着这一路花香,听了挑水工充满了哲理的语言,破水罐会怎么想?完好无损的水罐会怎么想?得知这美丽鲜花来历的主人会怎么想?怎么说?请大家拿起笔,续写课文。

板书设计:

一路花香

十分惭愧 ------ 一丝快乐-------仍然伤心-------每个人都有价值,要正确看待自己和别人。

《一路花香》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一路花香》》,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一路花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感悟课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接受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故事中所蕴含的深刻寓意,体会借事述理的特点。

教学难点:感悟挑水工与破水罐的两次对话,明白其中的道理。

教具准备:生字卡多媒体课件鲜花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展示两则寓言故事,一、掩耳盗铃,二、拔苗助长。

师:同学们知道这两则寓言故事吗?谁能给大家说说?(指名说)

2、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也是一则寓言故事,它与什么有关呢?同学们请看(出示鲜花,走进学生中让他们闻一闻,感受花的香。)揭示课题:14、一路花香(板书)

3、大声读课题。

读了课题说说你想知道什么?(师做下记号,以待解决)

二、初读感知,字字入目

1.带着问题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要求:出示课件)

(解决刚才的问题)

2.检查读书情况:

(1)出示生字新词。水罐骄傲惭愧渗出漏掉花种浇灌花瓶欣赏道歉不禁目的地完好无损日复一日

指读,开火车读,师随机正音。

三、再读课文,感知故事

1、指名分小节读(师生共评)。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只水罐,你会有怎样的内心感受?(理解:“骄傲”一词的褒贬含义和“惭愧”的意思。)

2.默读课文,读自己喜欢读的词或句子。

画出挑水工的话,认真地读一读,你从其中明白了什么?指名说

3、师范读,指导读。

4、精读第一节

(1)指名读。思考:A挑水工的职责是什么?B那只破损的水罐到达目的地时为什么只剩下半罐水了?(学生说)

(2)找出让完好水罐感到自豪的词或句子。(总能满满地运到)

(3)指导朗读。

你能把两只水罐的心情读出来吗?试试看。

四、内化课文,指导写字

1、快速的浏览课文,遇到生字时多看它几眼。

2、观察生字,你有什么发现?你认为写时应该注意什么?学生说

3、指导学生描红。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本课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学生畅所预言)师:愿这“一路花香”留给我们的芬芳永远停留在我们的心里……

2、作业:

(1)正确美观地抄写本课生字。

(2)熟读课文,并写下你的理解和体会。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音赏图,复习导入

1、课件出示:师: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一路花香》是一则寓言故事。从这一路花香中,我们不仅能欣赏美丽的鲜花,感受醉人的花香,还能收获朴素的哲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进故事中去探寻这“一路花香”。

2、课件出示词语。开火车读。

二、复述课文,感受花香

1、课件出示复述流程图。引导学生复述课文。

(我们班的学生真是很棒的,回答问题既积极声音又很洪亮。谁能积极而又洪亮的声音来把课文复述一遍呢?指名说。)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喜欢的句子可以多读几遍。

思考:小组内交流两只水罐有什么特点?(板书:完好的水罐破损的水罐骄傲惭愧)

““骄傲”自大,自满,这是完好的水罐与破损的水罐比较在运水中的表现而滋生的一种优越感;自豪,从“总能”“满满地运到”可看出完好的水罐为自己的出色表现而自豪。

“惭愧”自责,这是破损的水罐由于自己不能很好地完成运水任务而产生的对挑水工的歉意;自卑,这是破损的水罐与完好的水罐比较在运水中的表现而产生的一种羞愧感。

三、全心品读,寻探花香

导语:在这个寓言故事中,有三个耐人寻味的角色,走近他们,认识他们,我们就能品悟这“一路花香”的丰富内涵。下面,就请同学们细细品读课文的语言文字,从字里行间体会角色,收获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一)这只有裂缝的水罐能浇灌出一路花香,它可真了不起!可是读了课文,我们知道它自己却不这么认为,它的情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你能在文中找出表示它情感变化的词语吗?(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

(出示:十分惭愧一丝快乐仍然伤心)

(二)体会“十分惭愧”

1、导入:那只完好的水罐总能把水满满地送到主人的家,每天如此,因而它不禁——(为自己的成就感到骄傲)。而那只有裂缝的水罐却感到——(十分惭愧)

2、体会:我们来体会破水罐的第一次情感。(十分惭愧)

“惭愧”是什么意思?“十分惭愧”可见程度更深。

于是他们之间有了第一次对话。谁来读读这第一次对话。(分角色读,老师读旁白)

“你尽了自己的全力,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

“尽了自己的全力”具体是指什么?

(这说明挑水工挑水的路程远,任务重。)

“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具体是指什么?

(因为破损的水罐每次只能运半罐水给挑水工增加了工作量)

指导分角色感情朗读它与挑水工的第一次对话。

(读出破损的水罐的自责与歉意。)

(三)体会“一丝快乐”

1、导入:听了挑水工的话,破水罐看到了什么景象?破水罐的心情有什么变化?(指名读当他们上山时--------一丝快乐)

2、“太阳正照着路旁美丽的鲜花”,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啊?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学生说。

3、为什么破水罐心中只有“一丝”快乐呢?联系上下文说说看。生说

(因为破水罐之前十分惭愧、自责,一直沉浸于之前的情绪中。)

(四)体会“仍然伤心”

1、(出示)“这美好的景象使它感到一丝快乐。但到了小路的尽头,它仍然感到伤心,因为它又漏掉了一半的水。于是,它再一次向挑水工道歉。”它为什么仍然伤心呢?

(引导学生体会,这美丽的景色只是给破损的水罐带来一丝快乐,它沉浸在深深的自责与伤心之中,只顾盯着自己的缺陷,没有理解挑水工的良苦用心,难以发现自己的价值所在。)

2、总结:它的快乐是那么少,是那么短暂,因为它还在为自己的裂缝而自卑,为自己不能尽到责任而自责难过。谁来读好这段话?(当他们上山时-----向挑水工道歉)(指导读好“仍然”“又”“再一次”,把破水罐没有从内疚惭愧的情绪中摆脱出来的这种心情读出来。)

(这次他的内疚程度更深了,歉意更重了。指导读)

3、这时它又会说些什么呢?(指名说)

4、面对破水罐的道歉,挑水工是怎么说的?(课件出示挑水工的话)

4、请你再次读读挑水工的话,从哪些词中体现出了他的智慧?

指名读完后,小组内交流讨论。(“早”“利用”“撒下了花种”“插在我主人的花瓶里”)

5、挑水工的话说的多好啊,使破水罐明白了自身的价值。

老师在这里假设了几个如果……(课件出示)

如果,他对破损的水罐充满抱怨,那么-------。(它可能会一蹶不振)

如果,他将破损的水罐弃置角落,那么-------。(它可能会终身颓废)

如果,他将破损的水罐加以修补,那么--(可能没有这迷人的花香)

如今,他对破损的水罐巧妙利用,所以----

你欣赏挑水工的哪一种做法,为什么?

学生畅所预言。表扬说的好的同学。

6、小结:是啊,独具慧眼的挑水工明知道这只水罐有缺陷,但并没有嫌弃它,而是妙用了它的缺陷,这才造就了这“一路花香。”

四、以读促读,收获花香,

1、揭示道理。

师:在现实生活中,也许,你曾为没有美丽的容貌而懊恼;也许,你曾为没有出色的成绩而伤心;也许……那么,读了这个故事,你又有什么新的认识呢?(小组内交流,反馈)

师:同学们发自肺腑的语言,散发着哲理的花香。(板书:每个人都有价值,要正确看待自己和别人。)

2、指导分角色朗读。

让我们再一次的欣赏这美丽的收获,谁愿意试一试有感情的角色朗读。

是啊,世界上每一件东西,每一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但是他们都有自身存在的价值。我们要学会欣赏自我。

3、师生共同朗诵《欣赏自我》。(课件出示)

五、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1、小结。(出示课件)

2、拓展作业。(出示课件)

附:板书设计

14.一路花香

完好的水罐骄傲

破损的水罐惭愧

每个人都有价值,要正确看待自己和别人

结束语:让我们再次凝视这“一路花香”。老师愿这“一路花香”带给我们的启示永远留在你、我的心中……

窦桂梅的课堂智慧特征


作为一位刚入职不久的新任教师,在授课上的经验比较少。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窦桂梅的课堂智慧特征》,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窦桂梅的课堂智慧特征

窦桂梅的课堂智慧特征

一、找准切入点,处理好“走进文本”和“走出文本”的关系

窦桂梅老师的课堂是情感的课堂,是感悟的课堂。她经常把课外读物引入到课堂,把小课堂置于一个大的语言环境之中。

案例1:教学《秋天的怀念》

师:今天的课上,要为同学们带来什么礼物呢?我想起了我们学校的一位校友——他叫史铁生,这位在我们学校毕业的学生,今年已经54岁了。21岁的时候,突然的重病使他高位截瘫,也就是那一年,他的母亲也去世了。这么多年来,儿子一直用文字表达他对母亲的感受。请同学们一起默读下面这段话,看你读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的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就召她回去了。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过。”——《合欢树》。)

生:(学生默读后发言)我读到了他对母亲的思念,他把上帝召她回去作为安慰。

生:作者心中的母亲活得太苦了!

案例2:教学《再见了,亲人》

师:(教师引导学生认识“亲”字的由来)说起来,用它来说明有血缘关系的人,比如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每每想到这些亲人的时候,我们会用各种方式来表达我们对她的爱,比如用诗歌来表达——(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诗歌)

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

师:用歌声来表达)——

生:世上只有妈妈好……

师:用文字来表达,我们学过的不少课文就是用优美的句子来表达的。

(生交头接耳)

师:还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表达,你们能用一个字、一个词或一句话来谈谈你们对亲人的感受吗?

生:(学生各抒己见,并在老师的引导下在黑板上写上对“亲人”的个人的感受)

呵护、关心、爱护、无微不至的照顾、教育、启迪……

(教师针对学生对“亲人”获得独特体验后的板书内容,引导学生读)

师:同学们,还有一种情况,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也会被叫做亲人。1998年在抗洪抢险时,我们把解放军战士称作——(生:亲人);在抗击“非典”的过程中,我们把谁称作“亲人”啊?

生:医生、护士.

师:同学们有没有看中央电视台播放的《2003感动中国的人物》?你觉得哪些人物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生:衡阳大火时牺牲的22位消防战士。

师:对,读生活的书也是一种学习。

师:(出示课件:违抗“非典”作贡献的钟南山、成龙的图片及颁奖词)请同学们浏览这段话,谈谈你对他们的理解?

生1:爱国。

生2:无私奉献。

生3:挺身而出。

……

师:我们把这些人也称作亲人,毕竟是同一个祖先,同一个民族,炎黄子孙也是我们的亲人呀!

师:我们把目光放眼世界,跨越我们的民族,我们倾听窗外的声音……

(出示课件:战争中的伊拉克儿童)

师:你们从图片中看懂了什么?

生:我们在他的眼神中看到了他也需要亲人的关怀。

……

二、人文思想凸现在每一个细节

语文素质包涵语文审美能力。窦桂梅老师对文本的解读,对学生的引导无不闪耀着教师智慧的光芒,而所有细节展现出来的美,体现的是窦老师“以生为本”的人文思想的光辉。

案例:教学《秋天的怀念》

师:作为高年级的同学,我相信大家的自学能力。我看到:同学们有很好的读书习惯,刚才拿到课文就迅速地阅读起来。这里有个自测题,请同学们看看,自己的读书到了哪一个台阶。

课件出示:“自测:正确——流利——有感情”

生1:我觉得我到了“有感情”。

师:好哇,想坐下可不行。(对同学们说)他说他读到“有感情”,咱就听听,他怎么个有感情,听人家读要听音儿,等一会儿我们可要对他进行一番评价的啊!(对着该同学)好,你想读哪儿就读哪儿!

生1:读“邻居们……”(略)

师:想让谁评价?主动权给你!(生1自己选择生2)

生2:他读得……

师(提示):你对他说话要用“你”——

生2:你读得很好,不过你读得太短了,不能表现你读得有感情,你应该读得长一点。

生1:我是因为激动的原因。

师:也就是说,你读得太短,大家没感觉。你自己激动,人家还没感觉到。你愿意继续读下去呢?还是让别人读下去呢?主动权还给你!

三、“无处不在的美”显现在课堂的过程之中

窦桂梅老师的课堂教学语言美丽而生动,听她的课,仿佛置身于一个音乐的舞台上,控制自如的语速,抑扬顿挫的语调,亲和温婉的语句,这一个个语言的音符,宛如一件件乐器,任窦老师随意弹拨,自如运作,彰显出其特有的艺术魅力。

窦老师上课时,往那儿一站,她的眼里就有课,她的教态,俨然有种大家风范。她恰当地把体态语言运用到课堂中,使师生双方的双边交流变得更为轻松而直接。无论是哪个同学回答问题,她都要求学生必须要看着老师的眼睛来回答,她希望在这种对视中,能给学生更多的关怀与自信;她常常会在学生自读时,摸摸他们的小脑袋,让他们享受这种教师的关爱;她有时也会把身子俯下,来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举手投足间,她带给学生的是一种学生们能够感到的蕴涵着真情和真爱的美。

在窦老师的课堂教学中,从来没有终点,她从来都不会按照课后或大纲要求给学生刻意去讲本课的重点。淡化重点,弱化学习目的,让学生在愉悦的审美过程中完成课堂教学目标。还课堂给学生,还主体给学生,还差异给学生,这就是窦桂梅老师精心营造的一种空灵美,给学生以感受的空间,想象的空间,创造的空间。

窦桂梅的悲情与深邃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窦桂梅的悲情与深邃》,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窦桂梅的悲情与深邃

小窦桂梅的悲情与深邃本次全国性的语文公开课上,我负责摄影工作。在我给窦桂梅老师拍照后检查拍摄效果时,再怎么拍、再怎么看,窦老师都是一副悲情的女子形象。为什么说不是悲情教师的形象呢?因为她天生的表情和充满感染力的语言,因为她的教学内容——牛郎织女,因为她演员般的全情投入,她已经融入到这爱情故事中了。我第一次对语文老师具有如此的感染力和角色投入而感到震撼。

但,她与学生的交互却进行得并不顺利,只有少数学生与她有高质量的对话,多数学生沉默不语。用她课后的自我评价来说,“我没有得到高峰体验”,这的确是非常遗憾的事情。也许她的立意太深了,学生还无法进入。

上完课后,她首先声情并茂地朗读了一篇文章“死了一百万次的猫”,眼眶里含满了眼泪。由此,她讲述了为什么要这样去理解牛郎织女这篇文章,为什么要对孩子去进行爱情启蒙教育,其见解也同样让我感到震撼。什么是有思想深度的教师,她就是了。当教材习惯于去表达政治的、道德的、励志的等内容时,为什么关于爱情的内容就不能进来呢?也许有人早已这样做了,是我孤陋寡闻,但其思想的深邃,不得不让我另眼相看了。我们太需要这样的有思想深度的语文老师。

其后,她展示了她的学生续写的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这么深的立意,看来学生多少有些感悟了。在这群六年级即将进入青春萌动期的孩子而言,也许这个教育来得正是时候。

窦桂梅:感谢批评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窦桂梅:感谢批评》,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窦桂梅:感谢批评

无论如何,感谢批评

褒扬的话像头上的太阳,照得你暖洋洋——领你向前、向上,一路走来很阳光。批评的话却像身后的剑——逼你向前、向上,蓦然,雷雨过后的太阳更是蔚为壮观。

关于教学

“非典”的中期,学校开展网络教学,便学会上网。刚开始发帖,根本不知道网上的文章还需要在下面打底稿——所以,我的文字都即兴打进发出——直至后来网友的批评和提醒,我才明白——网上文字也如同书中的文字一样,如你的脸。

打那以后,开始注意并且修炼网上文字。渐渐的,当练笔养成习惯,像吃饭一样,一天不可少的时候——蓦然,我发现这两年又是不小的长进。仅去年,我就发表了20多篇文章,还出版了《梳理课堂——窦桂梅课堂捉虫手记》。感谢那些批评我的人。

至于对我课堂教学的批评,那就太多了。

在我看来,网络的舆论无论如何不是现实的伤害,无论如何都应感谢网友的批评——毕竟彼此不认识,人家想说那是对你的关注,是件好事,因为他们确实怀有一颗热忱的心。不然,何必那么费心费力?所以,网友“老田”、“铁皮鼓”等的批评我很理解,包括这次“成伦”的批评。

张牙舞爪,惨不忍睹——“老田”如此评价我的教态。当时我就笑了,因为,这也是我自己看录像的感觉。我还觉得他们批评得还不如我对自己评价的严重。铁皮鼓和成伦说我的表演,我的一举手,一投足就是有戏。南方的,内向的,或者一些男老师自然看不惯。

教学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取悦于所有人。我相信,一个有缺点的教师是真实的,一个没有特点的教师,一如泥胎木偶,他的语文课就像破庙里的庸僧谈禅。一个人的优点往往就是一个人的缺点,关键是努力让缺点成为特点。

也许是教音乐课几年的原因,身上还是脱不去一种“表演”,随着思考的深入,我越来越庆幸我有音乐素质——我发现自己课堂很有节奏感。一堂课下来就像和学生演出的就是一幕活剧。为此,我还专门写过一篇文章——《璀璨的恒星》发表在《语文教学参考》上。

记得一位教育家说:教师就是演员,只不过演员在舞台,教师的舞台在课堂。演员演绎的是剧本的角色,可教师演绎的是自己的人生。我还想说,一个教师,她除了应该是半个演员,还应该是半个演讲家,半个小品家,半个作家。对于感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喜欢看得见的,摸得着的东西。好多人说我当演员一定也成,我很高兴。我承认自己有点“说、拉、弹、唱”的基本功,也有一定的表现力。为了调动学生,我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把“一次次”公开课当作第一次来上。努力让自己的“精、气、神”感染学生,努力短时间内和学生“一见钟情”,努力让课堂迅速热起来。

为此,我还写了一篇《不同的叶子》提醒自己:在课堂上教师绝对不能卖弄,故作高深。装模作样——长期如此是多么辛苦的事情,那样会“累坏了”自己,也玷污了自己。所以,面对学生,我是全心投入,激情满怀——毫不内敛地释放自己,此时的我不是演戏,而是演心。

当然,我不希望所有教师都像我一样。记得吴非的《不跪着读书》专著中有一篇《呼唤风格》。文中再一次强调“风格即人”。他回忆了自己上大学的几位老师——有的连上4节课,气如雄辩,唾沫横飞;有的旁征博引,竖行板书,一个问题引十多种说法;有的说词曲忽然发了隐,当堂吟唱,余音绕梁;也有的上着课进行自己的境界,念念有词旁若无人;有的捧着书本从容念上一节课,末了忽然提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有的上课只逼学生提问题,如答记者问;有的信马由缰,黑板上一个字也不写,“吹”到下课才如梦方醒……

而今,身为老师的他很是感慨自己身边的老师,他们的为师大多已经没有特点,一个个一板一眼,一副谦谦君子形象。我还摘抄了吴非下面的话——“为什么听课的老师非要名师按照你的思路进行呢?为什么听课老师总是按照自己的审美习惯审视别的老师的课堂,为什么不能把这种特别的课堂当作别开生面的特殊体验?”。为此,我也写了一片文章《也谈教师的风格》发在我的博克上给我们老师阅读。

关于每堂课“思想”的落脚,我想,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把握,课堂生成到哪要根据学生具体情况。“一个人不论掌握了怎样的时代最强音,他都没有一点比他的其他人优越的理由,他不应该违背基本的人类良知。”——陀思陀耶夫斯观点引发我进一步思考:千万不要以所谓的“思想者”自居,除了指导别人,什么事情都不能做。

关于安静

外出讲学,真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曾写《怎么办》在“旅日散记”的主题贴中。文中谈了我的苦恼。这里不再赘述。

的确,邀请我的很多,可以这样说,如果我想出去讲的话,天天都会有。但是,原则坚持的就是学校的事情一点都不能耽误,外出的讲课一定是自己的个人时间。我深知,名师一定墙内开花墙内香。扎根自己的学校老师是最重要的——至于星期天的安排那是我自己的事情,无人可以指手画脚。

邀请讲课的来自方方面面。网上网下的朋友,大多还要亲自北京找我。山东的、江苏的、河南的、辽宁的等等,尤其是吉林各地区的。由于自己性格豪爽热情,只要他们来,我肯定会尽心尽力接待。而且有些不能推掉。比如,我们学校参加的“新教育实验”——会员学校邀请我去,如明天要到的广东佛山九小的活动,比如到苏州盲聋哑学校,比如到张家港等等。

近年参与北师大教材的编写——自然一些培训要责无旁贷的。更有我们北京市教研室,海淀区教委、教研室的指派,北京的怀柔、密云、大兴等县区的邀请。大到国家教委,教育报报刊杂志,小到一所普通的学校,以及西部云南的拉祜族小学,黑龙江的黑河……你说,你哪个不去?不去,人家会说你架子大了,会说边陲小镇需要你的引领,会说我们是“国培班的同学”你不来就是如何如何……有意思的是,你不去被指责一通,去多了,也被指责一通。

谢谢网友的提醒——现在我明白了,很多时候,我应当拉下脸来说“不!”。而且,越是熟悉的我就可以越大胆地这样说。比如浙大的张老师的邀请,比如北师大的庞玉和的邀请,比如李玉龙的邀请……

外出讲课并不意味浮躁。身静并不等于心静。性格问题不是人格问题,关键看你是否会在忙忙碌碌中迷失自己。惠子问庄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反问:“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衡量一个人的心态不是看他怎样风风火火,而是看他是否每一天有所收获。有时你只看到了别人忙碌的几个小时,其实,每个人都是多维的自我,剩下的多重方面并没有发现。实际上,能在这个喧嚣的世界,偷得浮生半日闲,一样“无息无虑、其乐陶陶”——为此我很得意。因此,看一个人,不能光看网上的表现,看一个人,不能光看讲课的那一个瞬间。

因此,当对有的人对名师不满的时候,我也对被批评的人表示理解。名师好不容易在“盆景里”长成“青松”——他们会受到多种压、打、磨才会有出头之日——他们必须在制度下,在委屈求全中获得自我保护……

“不要把自己摆在弱者的位置”

(崔卫平)。面对有的名师之间的互相攻击,甚至有的在某个场合或会议上公开指责我——我总是回避,因为在我的眼里,他也是弱者,我们所有的教师都是弱者。我知道自己成长的不易,所以以“谦虚”出名,见到那些需要成长的年轻教师总是鼓励、鼓励再鼓励。所以,去年对闫学的评课有人说我是评课油子——虚伪,其实,我有我的体会。

如果所有的误解都解释——我啥事都别干了。

塞万提斯说,没有一本好书坏到找不到一点好处,更确定的应该是——没有一本好书好到无懈可击。我想化用之,没有一堂差课找不到一点好处,换句话说,没有一堂好课好到无懈可击;没有一个人坏到找不到一个好处,没有一个人好到无懈可击。

说了这么多,我到底是不是真正的名师——自己还不敢确定。

如果是,那是社会对我努力的回报,积极上进的年轻人或许可以从我身上得到经验教训。

如果不是——我将继续努力!

一路花香教学反思


抓朗读和表达,体会心理变化,感悟寓言。 ——《一路花香》教学反思

《一路花香》是一则寓言故事,讲了一只有裂缝的水罐在完好的水罐面前感到惭愧,挑水工告诉他说,从它的裂缝漏出的水浇灌出了美丽的花。从而告诉我们:世界上每一件东西、每一个人都有自身存在的价值,我们既不能骄傲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只要恰到好处地利用自身的特点,就能充分发挥作用。

一、借助朗读,体会心理和寓意。

这篇课文,值得学生好好朗读体会的地方较多。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品味语言文字,特别是描写人物语言的句子,深入体会破水罐的心理变化,练习有感情朗读,从而领悟跳水工话中要表达的做人之道。结合《补充》上的填提示语习题,让学生边读边悟,揣摩提示语,进行集体交流。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小组比赛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寓意自然而然流露。整个过程学生都是在读书中感悟,伴着这感悟,书也读得越来越有味越来越有情趣。再结合生活实践,那么对于寓意的理解就更加深一层了。

二、展开想象,培养表达能力。

课文中有不少地方值得好好揣摩,展开想象,从而加深对人物心理变化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一举多得。比如,第二自然段中,可以让学生想象好水罐的骄傲,它会对破水罐说些什么?可以让学生想象破水罐的心理。文章最后还可以进行续写。等等。

总的说来,课堂教学比较顺利,从作业的反馈能看出来。

一路花香说课稿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路花香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一路花香说课稿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用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投影、录音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2、本课的课题是一路花香,这花香是怎么来的?是谁浇灌了这么多鲜花呢?

二、整体感知,指导读通。

1、出示自读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且有一定的速度;

(2)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在不懂的地方和写得好的地方作些记号。

2、检查自学情况

三、学习字词。

1、示范罐、愧、瓶的写法。

四、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练习朗读课文。

齐读课题

展开想象猜一猜

依照自学提示自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1)指名几人分小节读课文,检查是否读通顺。

(2)指名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描红,抄写生字词语。

3、同桌互相交流地生词的理解,也可查字典。

第四单元第十四课第二课时

一路花香教学时间

1、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2、精读课文,展开讨论,体会寓言要阐述的道理。

体会寓言要阐述的道理。

投影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二、精读课文,明白道理

1、你们的故事讲得真好。印度挑水工的两个水罐分别有什么特点呢?再读读课文体会一下。

2、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呢?

3、结合第1节,想象:那只完好的水罐会对有裂缝的水罐说什么?有裂缝的水罐又会怎么想?

4、大家表演得真棒。那只完好的水罐为什么会如此骄傲,看不起那只破损的水罐呢?

5、讨论:破水罐是不是真的一点用都没有呢?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6、那只破损的水罐为什么会这么自卑呢?

7、它第一次跟挑水工道歉的时候,挑水工是怎样劝说破水罐的?

8、我请两位同学来读挑水工和破损水罐之间的对话,其他同学读旁白。

9、破水罐看到路旁美丽的鲜花感到怎么样?但到了小路尽头他又感到怎样了?

10、挑水工是怎么对他说的?他讲大道理了吗?

11、讨论: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三、拓展延伸:

1、学了本课,你想对完好的水罐和破水罐各说些什么?

2、在我们身边也有很多人存在着弱点或缺陷,有的人因此很自卑,我们如何像挑水工那样善于发现这些人的长处,引导他们发现自己的价值呢?能不能举例来说说?

水罐骄傲惭愧渗出

浇灌欣赏完好无损

自主交流汇报

(完好的水罐:骄傲自大;有裂缝的水罐:善良自卑)

从课文中找出原句读读

四人小组一人当导演、一人当编剧,还有两人当演员,试着把这个场景表演出来。

(因为它认为破水罐没有用。)

(不是。它浇灌了小路旁的花儿。)

(挑水工的话)

(因为它认为自己只能运半罐水,对不起挑水工,没有看到自己的价值。)

从文中找到答案

(并没有直接向破水罐解释、劝说,而是希望他注意小路旁那些美丽的花儿)

自读课文,交流

(不是讲抽象的大道理,而是循循善诱,启发破水罐从生活实践中去感知自身存在的价值。)

(世界上每一件东西每一个人都有自身存在的价值,我们既不要骄傲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只要恰到好处地利用自身的特点,就能充分发挥作用。)

自主交流

围绕这些同学存在的自卑心理,积极引导他们看到自己的长处,认识自己的价值,使他们树立自信心。

14、一路花香

破水罐浇灌花草也有价值

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人各有所长,要自信

《满地花香-我眼中的窦桂梅》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我的发现教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