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期末复习知识点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0-06-09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期末复习知识点。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对教案课件的工作进行一个详细的计划,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顺利!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期末复习知识点”,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期末复习知识点

七上第三章整式及其加减
1.字母表示数
1)字母表示运算律2)字母表示计算公式
字母可以表示任何数
2.代数式
1)概念:像4+3(x-1),x+x+(x+1),a+b,ab,2(m+n),s/t等式子都是代数式,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如-5,a,b等.
2)书写要求:①字母与字母相乘时,乘号通常简写作“”或省略不写;数字与字母相乘时,数字在前;带分数与字母相乘时,应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后再与字母相乘;数字与数字相乘仍用“×”.
②除法一般写成分数形式
③如果代数式是积或商的形式,单位直接写在后面;如果是和或差的形式,必须先把代数式用括号括起来再写单位。
3.整式
1)单项式:表示数字和字母的积,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
①系数: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包括其前面的符号)
②次数: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单独的数字是0次单项式.
注意:(1)单项式中数与字母之间都是乘积关系,凡字母出现在分母中的式子一定不是单项式,如1/x不是单项式;(2)单项式中不含加减运算;(3)π是常数,在单项式中相当于数字因数;(4)定义中的“数”可以是小数,也可以是分数、整数.
2)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在多项式中,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不含字母的项叫常数项;一个多项式含有几项,就叫几项式;
次数:多项式里,次数最高项的次数,是多项式的次数;
注意:(1)确定多项式的项时,不要忽略它的符号;(2)关于某个字母的n次m项式,要求是合并同类项后的最简多项式.
3)整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4)同类项:①概念: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与它们的系数大小无关,与字母顺序无关;几个常数也是同类项.
②合并同类项法则:同类项的系数相加,所得结果作为系数,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4.整式的加减:
1)整式加减是求几个整式的和或差的运算,其实质是去括号,合并同类项
2)法则:几个整式相加减,用括号把每一个整式括起来,再用加减号连接,然后去括号,合并同类项.
3)化简求值:一是相加减化简,二是用具体数值代替整式中的字母,三是按式子的运算关系计算,计算其结果.
5.探索与表达规律:图形中的规律、数字中的规律、算式中的规律.

相关推荐

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北师大版)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大家开始动笔写自己的教案课件了。用心制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你们会写教案课件的范文吗?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北师大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北师大版)

一、平行四边形

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

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邻角互补)。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2、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

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判定定理: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二、矩形

1、矩形的性质定理:

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2、矩形的判定方法:

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判定定理: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矩形。)

三、菱形

1、菱形的性质定理:

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菱形的对角线相等,并且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2、菱形的判定方法:

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判定定理: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的四边形是菱形。)

四、正方形

1、正方形的性质定理:

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2、正方形的判定定理:

l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

l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l有一个角是直角且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

l对角线相等的菱形是正方形。

l对角线互相垂直的矩形是正方形。

l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

l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平分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五、等腰梯形

1、等腰梯形的性质定理:

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2、等腰梯形的判定方法:

定义:两腰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判定定理: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六、三角形的中位线

1、定义:

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2、性质定理: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七、其他定理或结论:

1、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2、三角形的一条中位线与第三边上的中线互相平分。

3、菱形的面积等于其对角线乘积的一半。

4、连接三角形每两边的中点,就得到了四个全等的三角形和三个平行四边形,所得的三角形的周长是原三角形周长的,所得的三角形的面积是原三角形面积的。

八、中点四边形

1.依次连接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到的新四边形的形状,取决于原四边形两条对角线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即两条对角线是否相等或者是否垂直。

2.依次连接任意四边形各边的中点,就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

3.依次连接平行四边形各边的中点,就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

4.依次连接矩形各边的中点,就得到一个菱形。

5.依次连接菱形各边的中点,就得到一个矩形。

6.依次连接正方形各边的中点,就得到一个正方形。

7.依次连接等腰梯形各边的中点,就得到一个菱形。

8.依次连接两条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各边的中点,就得到一个菱形。

9.依次连接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各边的中点,就得到一个矩形。

10.依次连接两条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的四边形各边的中点,就得到一个正方形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知识点汇总苏教版


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大家正在计划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各行各业都在开始准备新的教案课件工作计划了,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你们清楚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知识点汇总苏教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知识点汇总苏教版

1.字母可以表示任意的数,也可以表示特定意义的公式,还可以表示符合条件的某一个数,甚至可以表示具有某些规律的数,总之字母可以简明的将数量关系表示出来。比如:A可以表示一个集合;f(x)表示x的函数等等。
2.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有助于揭示概念的本质特征,能使数量之间的关系更加简明,更具有普遍意义。使思维过程简约化,易于形成概念系统。
3.注意:
(1)用字母表示数时,数字与字母,字母与字母相乘,中间的乘号可以省略不写;或用“·”(点)表示。
(2)字母和数字相乘时,省略乘号,并把数字放到字母前。
(3)出现除式时,用分数表示。
(4)结果含加减运算的,单位前加“()”。
(5)系数是带分数时,带分数要化成假分数。
例如:乘法分配律:(a+b)×c=a×c+b×c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交换律:a×b=b×a

【列代数式的定义】
把问题中与数量有关的词语,用含有数字、字母和运算符号的式子表示出来,就是列代数式;
【代数式的书写法则】
(1)数与字母相乘或字母与字母相乘,通常将乘号写作“·”或省略不写;
(2)数与字母相乘,数写在字母前面;
(3)数字因数为“1”或“-1”时,常省略“1”;
(4)当数字因数为带分数时,要写成假分数;
(5)除法运算要用分数线

【代数式的求值步骤】
1.用数值代替代数式里的字母,计算后所得的结果叫做代数式的值.
2.求代数式的值可以直接代入、计算.如果给出的代数式可以化简,要先化简再求值.

1.同类项的定义: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liketerms)。
2.所有的常数项都是同类项。
【合并同类项】
1.合并同类项的定义: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叫做合并同类项(uniteliketerms)。
2.合并同类项法则:合并同类项后,所得项的系数是合并前各同类项的系数的和,且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不变。

【去括号与添括号】
1.去括号法则: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正数,去括号原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与原来的符号相同;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负数,去括号后原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与原来的符号相反。
2.去括号是应该注意:
(1)去括号时,要将括号连同它前面的符号一起去掉;
(2)在去括号时,首先要明确括号前是“+”还是“-”;
(3)该变号时,各项都变号;不该变号时,各项都不变号。
添括号
添括号法则:添括号时,如果括号前面是正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不变号,如果括号前面是负号,括号括号里的各项都改变符号.

【整式的加减运算法则(整式加减去括号)】
一般地,几个整式相加减,如果有括号就先去括号,然后再合并同类项。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三章知识点:变量之间的关系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只有规划好新的教案课件工作,新的工作才会更顺利!你们知道哪些教案课件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三章知识点:变量之间的关系”,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三章知识点:变量之间的关系

一、变量、自变量、因变量

1、在某一变化过程中,不断变化的量叫做变量。

2、如果一个变量y随另一个变量x的变化而变化,则把x叫做自变量,y叫做因变量。

3、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确定:

(1)自变量是先发生变化的量;因变量是后发生变化的量。

(2)自变量是主动发生变化的量,因变量是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量。

(3)利用具体情境来体会两者的依存关系。

二、表格

1、表格是表达、反映数据的一种重要形式,从中获取信息、研究不同量之间的关系。

(1)首先要明确表格中所列的是哪两个量;

(2)分清哪一个量为自变量,哪一个量为因变量;

(3)结合实际情境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绘制表格表示两个变量之间关系

(1)列表时首先要确定各行、各列的栏目;

(2)一般有两行,第一行表示自变量,第二行表示因变量;

(3)写出栏目名称,有时还根据问题内容写上单位;

(4)在第一行列出自变量的各个变化取值;第二行对应列出因变量的各个变化取值。

(5)一般情况下,自变量的取值从左到右应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这样便于反映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关系。

三、关系式

1、用关系式表示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关系时,通常是用含有自变量(用字母表示)的代数式表示因变量(也用字母表示),这样的数学式子(等式)叫做关系式。

2、关系式的写法不同于方程,必须将因变量单独写在等号的左边。

3、求两个变量之间关系式的途径:

(1)将自变量和因变量看作两个未知数,根据题意列出关于未知数的方程,并最终写成关系式的形式。

(2)根据表格中所列的数据写出变量之间的关系式;

(3)根据实际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写出变量之间的关系式;

(4)根据图象写出与之对应的变量之间的关系式。

4、关系式的应用:

(1)利用关系式能根据任何一个自变量的值求出相应的因变量的值;

(2)同样也可以根据任何一个因变量的值求出相应的自变量的值;

(3)根据关系式求值的实质就是解一元一次方程(求自变量的值)或求代数式的值(求因变量的值)。

四、图象

1、图象是刻画变量之间关系的又一重要方法,其特点是非常直观、形象。

2、图象能清楚地反映出因变量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3、用图象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时,通常用水平方向的数轴(又称横轴)上的点表示自变量,用竖直方向的数轴(又称纵轴)上的点表示因变量。

4、图象上的点:

(1)对于某个具体图象上的点,过该点作横轴的垂线,垂足的数据即为该点自变量的取值;

(2)过该点作纵轴的垂线,垂足的数据即为该点相应因变量的值。

(3)由自变量的值求对应的因变量的值时,可在横轴上找到表示自变量的值的点,过这个点作横轴的垂线与图象交于某点,再过交点作纵轴的垂线,纵轴上垂足所表示的数据即为因变量的相应值。

(4)把以上作垂线的过程过来可由因变量的值求得相应的自变量的值。

5、图象理解

(1)理解图象上某一个点的意义,一要看横轴、纵轴分别表示哪个变量;

(2)看该点所对应的横轴、纵轴的位置(数据);

(3)从图象上还可以得到随着自变量的变化,因变量的变化趋势。

五、速度图象

1、弄清哪一条轴(通常是纵轴)表示速度,哪一条轴(通常是横轴)表示时间;

2、准确读懂不同走向的线所表示的意义:

(1)上升的线:从左向右呈上升状的线,其代表速度增加;

(2)水平的线:与水平轴(横轴)平行的线,其代表匀速行驶或静止;

(3)下降的线:从左向右呈下降状的线,其代表速度减小。

六、路程图象

1、弄清哪一条轴(通常是纵轴)表示路程,哪一条轴(通常是横轴)表示时间;

2、准确读懂不同走向的线所表示的意义:

(1)上升的线:从左向右呈上升状的线,其代表匀速远离起点(或已知定点);

(2)水平的线:与水平轴(横轴)平行的线,其代表静止;

(3)下降的线:从左向右呈下降状的线,其代表反向运动返回起点(或已知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