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慕田峪观云海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

发表时间:2021-04-29

慕田峪观云海。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慕田峪观云海”,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慕田峪观云海
教学目标
认读6个字。默读课文,能够说出作者在慕田峪的所见所闻。摘录文中描写云海的词语或句子,并读一读。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描写云海的千姿百态,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通读全文,做到字音准确语句通顺。
讲解个别词语的意思
请同学用“目不暇接”的词语练习说几个句子。
(一)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二)同桌互相读,检查反馈。
(三)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二、默读全文,独立思考:作者看到了什么?用笔标注下来。
逐个检查学生是否画正确,请同学在自然段旁批注,每一段写的是什么?
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注意引导学生认真读好描写云海的词语和句子。
引导学生体会慕田峪云海和黄山云海有什么相同之处。
请同学结合一段的内容谈自己的感受
四、激发想象:
(一)再次朗读全文,思考:作者看到这些后想到了什么?标画。
(二)激发想象:如果你就在这里,看到此情此景,你还会想到什么?
(三)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五、摘抄课文中描写云海的句子。
六、体会本文的表达方法与前三篇文章的不同。
课后小结:请学生找一找慕田峪云海与黄山云海的相同之处时,学生不太能够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的内容。因此,还应在课前请学生反复读文章,做到文章在信中,对于理解文章大有帮助。

延伸阅读

《观书有感》教学实录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观书有感》教学实录”,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课堂教学设计理念]破古诗死记硬背呆板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走进作者,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达到自悟自得。

[课堂教学设计特色]图文结合,体味古诗内容;文题勾联,感悟诗人情感。

[课堂教学流程实录及设计意图]

检查预习导入

生背诵《观书有感》

(古诗琅琅上口的节奏,简练的文体易于学生背诵,学生上课前大多已会背诵。)

师:光会背还不行,能默写吗?

生:能!

师:还要做一些准备工作吗?

生:翻开课本,看字词。

师:谈一谈有没有要注意的字词?

师生重点交流鉴、徘徊、渠等字词。以渠字为例:师:这是上下结构的字,如何在书写上突出上下结构呢?生:将木的一横写长些。

(字的教学应引导学生把握关键部位,既利于识记字型,又利于正确布局书写。)

生默写并自查

师出示诗句:半亩方塘一鉴开,(重点指导一鉴开)

师:半亩方塘好理解,一鉴开怎么理解呀?谁来帮帮我?要是一剑开我肯定知道是指诗人一剑把半亩方塘里的水给劈开了。可这儿用了这个鉴字,哎!(师作焦虑状)

生:老师鉴是镜子的意思。

师:噢,有这个意思?你怎么知道的,说出理由来听听?

生:我查字典知道的。

师:你真行!会用工具书帮助学习了。据老师了解鉴在2000年版本的《现代汉语词典》里有5种意思,你怎么一眼就选中了镜子?生不语

(引导学生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犹为重要,这将有效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并获取知识的能力。)

师:再读一下这句。生读后师:读出什么来了吗?

生1:我觉得鉴在这句话中应理解为镜子。师:你的这句话说得好,你会联系句子理解字词了。)

生续说:我看了文中的插图水面比较平静,半亩方塘水平如镜所以鉴在这儿应该理解为镜子的意思。

师:你不仅能联系句子还能图文结合思考,谢谢你帮我解决了第一个拦路虎。可开字你们理解吗?

生:当打开讲

师:这个老师知道,我是向那位同学学来的(手指先前查字典的同学)

老师课前查过资料了,古代的铜镜有镜袱盖着,用时打开。现在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吗?生试说

指一生说:半亩方方的池塘像一面打开的镜子。

(查阅工具书,主动收集资料是高年级学生应养成的一种学习习惯。)

师出示:天光云影共徘徊

师:我们经常用镜子照美丽的小脸蛋,诗人说池塘像一面镜子,那此时谁在照呢?

生:天光和云影

师:他们一边照还一边徘徊呢!什么叫徘徊?(强调双人旁)

生:来回移动

师:能否说成晃动?

生:不行,用晃动说明方塘里的风太大了。

师:你怎么知道当时风不大呀?

生:上句说池塘像镜子吗?

师:噢!这就叫联系上文呀!

(古诗教学应培养学生学会图文结合,联系上下句理解感悟,这是一种阅读能力。)

师:天光哥和云影妹在半亩方塘里手拉手散步,心情怎样?

生:好高兴呀!

师:你怎么知道?出示:问渠哪得清如许?

生:这句中说池塘水很清

师:渠不是渠道吗?你怎么说是池塘呢?

生:上句写诗人看到半亩方塘水清,所以在问的呀,显然渠指的就是方塘

师:诗人问什么呀?

生:诗人在问池塘里的水怎么会如此清澈呢?

师:问得好,看来诗人挺会动脑筋的,既然是问话,别忘了问号呦?那么诗人有没有得到答案呢?

(大多古诗都是逗号句号,此处问号有必要作一强调。)

出示:为有源头活水来

生齐读

师:你知道为什么池塘里的水如此清澈吗?

生: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来的。

师:如果没有活水呢?

生1:水面就不会那么清澈了。

生2:池塘就会变成死水一潭。

生3:水还会被污染。

生4:天光云影也徘徊不起来。

生5:诗人更不会喜欢这半亩方塘了。

(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合理大胆的想象。)

师:是呀!诗人看到这半亩方塘虽然小了些,但因为有活水不断流进,水如此清澈,怎能不喜欢呢?老师曾看到过一个小池塘,里面漂满了污物,夏天还有浓浓的臭味,要是诗人看到这样一个池塘,又会写出什么诗来呢?

生思考后急切地动起笔来。

师选择一生习作,投影出示

观塘有感

陈桥

半亩方塘不见开,

一片污物在徘徊。

问渠哪得脏如许?

为有世人乱扔来。

指小作者朗读,该生一脸愤怒状

师:你好生气呀!我知道你是要世人保护好水源是吗?

(联系生活情景,注重学生情感体验,并适时让学生学诗练笔。)

出示《观塘有感》于前面依次呈现的四句诗前。

众生:不对!不对!是《观书有感》!

师:细看课本,作迷惑状,知道老师想什么吗?

生:老师肯定想:诗的内容明明写的是诗人观塘的感受,怎么又以《观书有感》为题呢?

师:你跟老师想到一起了,难怪这么肯定。可老师想不通呀?你们再帮帮我,好吗?

引导学生观看插图

生:诗人手中抓着书,身旁还有一些厚厚的书,我想诗人肯定很爱学习。

师:是啊!出示关于诗人的资料。着重强调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他的诗能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有的诗寓意含蓄,具有哲理性。

师:读了关于诗人的介绍,能帮我回答问题了吗?

生举手欲答,师:再想想好吗?

情景辅助理解:师手拿书本,黑板上出示半亩方塘的简笔画,眼光从书本移向方塘并吟诵《观书有感》,忽然师似有所悟。眼光从池塘回到书本,并出示:

方塘如此清澈,是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呀!我要想变得英明有远见,看来要。

生思考填空

生1:要源源不断读书,获取新知识才行。

生2:不能满足现有的知识,所谓少壮工夫老始成,要活到老学到老。

生3:不断学习,永不满足,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

师:你们终于体会到了诗人当时的感受。这种感受还是对池塘吗?

众生:不是,不是!诗人写这首诗的主要目的是用半亩方塘来比喻自己读书的感受。

师:诗人和我们都明白了读书的道理。

出示:半亩方塘就像。

源源不断的活水就像。

生一一作答

师:你们读懂了诗的内容,有没有读懂诗人呢?手指关于诗人的介绍材料,想对他说什么吗?

生1:谢谢您,朱大师,您让我明白了人应该不断学习,才能使自己更聪明。

生2:朱熹啊!您真是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人呀!

生3:朱熹啊!您不愧是一个大理学家,一个池塘也能让您想到读书的道理。

生4:您的题目真含蓄呀,让我们想了好半天才明白呢!

生5:我一定要向您学习,不断获取新的知识,充实自己!

(入情入境入理,明理悟道导行,跨越时空的交流,使学生真正走进诗人。)

《观书有感》教材理解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观书有感》教材理解”,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观书有感》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抄录下来,与大家共同分析欣赏。希望对无心向学,不读书看报,只知玩玩乐乐的青年朋友,有所启迪勉励。

原诗四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它实写的是明丽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反复读上几遍,会觉得愈读愈爱读!你看,半亩的一块小水塘,在朱熹笔下是展开的一面镜子(一鉴开),起笔就恬静而幽雅得让人立时展开了想像的翅膀。第二句更引起读者遐想,这面镜子中映照着天上徘徊的云影,可想那清澈的水面那么静谧可爱了!作者在第三句提了个问题,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他高兴地自问答道,因为源头总有活水补充,一直不停地流下来。

这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图卷,已经令人读后清新明快了,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一看题目,是观书的感想,顿时这美的意境升华,与读书融合了。

原来,大学者朱熹在赞美读书有所领悟,心灵中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畅叙出来了。他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

大才子朱熹的一首小诗,给我们诸多启示,多读一点好书,会让自己思想永远活泼,才思不绝,情操高雅啊!

《观书有感》其它杂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偶读朱熹的《观书有感》让人回味无穷,仔细琢磨,书本不正像一块鉴开的方塘吗?天光云影,丽水秀川,人间万象,生活百科,异彩纷呈。时尔涓涓细流,似春水之悠远,时尔奔腾跌宕,如大海纳百川。它以丰厚的人类智慧和历史积淀作为源头活水,滋润着人们的心田,浇灌出人间精英秀木出林,培育出知识巨匠名彪千秋。

书籍是前辈天才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世代相传。从那洪荒时代走来,人类的先辈用自己的劳动汗水和生活的经历凝结成文字,文字运载着思想,思想把人推入进化的隧道,于是,人才有了开启生活宝库的秘诀,得以领略知识的宝藏,跨越自身与环境的限制,开启混霕成为地球上能主宰世界的上优秀的物种。人生天地间,物质生活总是有限的,精神生活却是广阔无边。高尚的文化,精美的文学,不断地将我们阅读的视野延展到生活的各个层面。

有人说过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动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向远方。书籍是时代波涛中航行着的思想之船,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给人以乐趣、以光彩、以才干、以创新、以进步、以升华。读到一本好书,就如同邂逅一位伟大的老师。你可以和远古的军事家一起远征、哲学家讨教哲学奥秘;可以与思想家诊治家切磋兴邦的大计;你不仅体会到《蓝海战略》的激越奔放,还能体味《盛大传奇》的波澜不惊你那精神上的收获,何以能用物质的现金流作比呢?,那就像拥有几家银行,可以按需随时支取。

开卷有益是古人的历来主张。据《渑水燕谈》、《宋实录》记载,宋太宗赵光义命李昕等人编撰了一部千卷书《太平编类》。他每日抽朝政之暇,至少读二、三类,当时有人劝他少看些,以免劳神,他却说:朕性喜读书,颇得其趣,开卷有益,岂徒然也。历史上大凡有作为的帝王天子、先哲文圣、墨客骚人,多有敏而好学、挑灯夜读、韦编三绝之类的记载。我们的毛泽东主席不也是一个读破万卷书的伟大领导人吗?他不但在年轻的时候读书过万卷,就是在战争年代的战斗空隙、长征路上都要抽空读书看报。过当然,在书市充斥物欲以致鱼龙混杂的时候,也并非所有的书都是开卷有益的,这里还有个选择与借鉴的问题。

人生不可无书。读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面对广漠的大千世界,置身变幻的社会环境,谁都会遇到无穷的未知数,欲求答案,只有求教,只有读书,只有探索。在当今的教育形势之下,科技爆炸的年代,我们更需要读书,更需要广泛深入地学习,汲取新的知识来充实自己,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拥有广博的知识、精湛的技艺,才能尽量地让自己立于知识的前锋,带领学生去实现学校家长共同的祈愿。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从根本上来说,就是教会学生如何读书,培养他们学习吸纳创新的能力,造就终生学习、不断进取的人。本身从事教育行业,身为教书的人,理所当然,要成为爱书、读书的表率,成为学生和社会的楷模。但遗憾的是,我们有的人很少读书,更不用说养成读书的习惯了。

业内同行常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先有一桶水。从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来看,是这个道理。但我更欣赏老师一杯水,换来学生一桶水的提法,我更希望看到青出于蓝胜于蓝这是从启发学生的创造力说的。但无论从任何角度来看,既然选择了教书的职业,就必须让自己的水源充沛,水平不断提高,储量日益深厚,蓄厚积而待发,才能润泽更多的心灵,达到风调雨顺、水到渠成的教育的效果。

教书人的水从何而来?黄河之水天上来?不是!不尽长江滚滚来,非也!唯有千淘万漉,吹尽狂沙。是学来、读来、积来的。唯有书本是源头活水。日积月累,细水长流,读书破万卷,而不至于捉襟见肘、江郎才尽。我切身体会到,这些年些微的进步,也许就是我读点书的回报。

我想,如今的经济大潮虽然猛烈,但是精神的支柱是不可少的。否则,我们就会在绝好时机来到面前时捉襟见肘,而因准备不足失之交臂;而不会在嗷嗷待哺如饥似渴的学生面前露怯,从而多了几分的底气。

养成读书的习惯,读书,为自己、为学生、为教育!

《观书有感》教学札记


《观书有感》这首诗歌,字面意思不难理解,教学难点在于诗句中没有提及读书,怎样引导学生从描述的景象中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一个有关读书道理。我进行了这样的处理:

师:大家对诗句所表达的意思理解了。请你做这样一个练习: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使得方塘()

生: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使得方塘(清澈明净)

师:那么朱熹作为一个读书人,他会怎么做?

生:他会读很多很多的书。

师:对,难道就在少壮时代读完?

生:不,他会不断地读书,从年少时代到青年时代一直到年老时代。

生:他肯定会一直读书,不断汲取知识。

师:对,只是就是力量。朱熹曾说过:活到老,学到老。他这样做的结果会怎样呢?

生:使自己变得聪明,学识渊博。

师:所以,正像那源头活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那样,不断地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就能使自己变得聪明,学识渊博。同学们,作者望着眼前的清澈明净的池塘,他希望自己什么也像这眼前的池塘呢?

生:作者的心灵。

师:不仅是心灵,而且还有智慧。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自学生字新词,学会3个生字鉴徘徊。

3、能解释诗句中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能借助图画,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明白诗人借方塘表达的感受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读书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一首古诗,谁来读课题?(2人)一起读。

2、知道作者吗?你知道他的哪些情况?向大家介绍一下。

3、能用熹组词吗?还记得熹的意思吗?

今天我们所读的朱熹的这首诗是否也如早晨的一缕阳光,把我们的心里照得亮亮的呢?打开课本,我们来读诗。

二、正确、流利地读诗

1、放声朗读,将诗多读几遍,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2、指名多位学生读诗。

3、检查预习情况:

(1)这首诗中有3个生字,都认识了吗?指名认读。

(2)你能给鉴扩上一两个词吗?诗中的鉴又是什么意思呢?徘徊又怎么理解呢?

三、想象画面,领悟古诗内涵。

1、读了这首诗,知道诗中是围绕哪一个事物来写的吗?(板书:池塘)什么样的池塘?

2、你说得错。同学们再读一读诗,尤其是前两行,你能把作者笔下的池塘说具体点吗?

(1)生读诗,说给同桌听。

(2)指名说。(知道为什么说镜子是打开的吗?)

3、是的,这打开的镜子可漂亮了。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呢?让我们提起笔来写一写。

4、指名交流。指导朗读前两行。

5、同学门,站在这清澈美丽的池塘前,你一定会和朱熹一起询问:为什么池塘这般清澈?你知道吗?活水

生说原因(板书:池塘--------清澈),师生引读后两行。

6、同学们,学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生质疑)

师:对呀,是不是搞错了?小组长赶快带领组员讨论一下,这池塘和读书有什么关系?

(1)小组讨论

(2)指名交流

(3)看来这池塘在这里是有所指的,那活水同样也有着深意。谁再来说一说?(板书:头脑---------灵活)

(4)是啊,每天的读书学习就是那池塘上流大源头活水,只有日日读书,你的头脑才会明澈如镜,才会云影徘徊。所以题目是(生读)

(5)题目的意思是朱熹在看书时产生了一个感想,这个感想就是------(齐读诗)

四、背诵古诗

1、我想作者在读书时一定是又明白了什么人生哲理,他感受到读书对于自己的意义,他要把自己的这种体会告诉天下所有的人,怎么写呢?直接说啊,读书重要,读书能让你头脑清楚、灵活。同学们,这样行吗?

2、(出示挂图)我们来看图。一天早上,朱熹披衣走出院门,他看书沉思,不时抬头望望远处的翠山,低头瞧瞧脚边的野草,他大目光停留在池塘里那跳动的波光云影上.突然,哗哗的流水声催生了他的灵感,他知道怎么去表达心里的意思了。(生齐背)

3、你记住这首诗了吗?自由背,指名背。

五、拓展延伸

1、同学们,《观书有感》是一首关于读书的诗,其中问渠哪得请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千古名句。前面一首《冬夜读书示子聿》也是关于读书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也是千古名句。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读书的古诗、名言警句?

2、全班交流,师补充。(另一首朱熹的《观书有感》)

3、小结:有人说,不断认识自己的无知,你才更有智慧。有人说,能够摄取书中营养的人要比吃得更多的人更健康。同学们,读书吧,因为每一本书就是一级级阶梯,你每爬一级,就意味着向智慧。向成功迈进一步!

《观书有感》片断赏析


一、背景

1、教学内容:苏教版第十二册《古诗两首》之二《观书有感》

2、文本解读:

《观书有感》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诗中不仅写了池塘的美丽的景色,还通过看到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池塘,池塘中的水才会如此清澈这一现象,联想到了人的心智,也是由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这一深刻的道理。怎样在古诗中挖掘语言因素,何主任的三个留下给了我启发,决定从语言、形象、情感入手。

3、文本与学生经验:

学生较易理解诗句的意思,但对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却难以领悟。如果教师直接讲给学生听,虽然学生也能明白,但印象不会太深,我决定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感悟。

4、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

3)、激发学生读书、学习的兴趣。

5、教学设计:

1)、自学为主,通过查工具书、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弄清诗句的意思。

2)、反诘题意(诗中没有写读书,不如改成《观塘有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主动去探究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3)、通过想像在学生头脑中留下诗中所描绘的内容。

二、实施

教学活动一:

在学生理解了诗中的词语和诗句意思的情况下,教者看看板书的课题,看看语文课本,满脸疑惑,提问: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可是诗中连个书字都没有,全写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我看诗题不如改成《观塘有感》你们同意吗?

生:吃惊,仔细读古诗。

师:同意的举手。

(有十几位学生举手)

师:举手的同学请到讲台前来,我们举行一个小小辩论赛,为了能更好地说服对方,再读读古诗。

站在讲台前的学生举手:老师,我能不能下去,我发现不能改。(师示意可以下去,此时讲台前只剩下2名学生)

师:看看谁能说服我们,你们同桌之间先练练。

生1:诗中没有提作者看书

师:上前握手,谢谢你支持我。

生1:我不是这个意思

生2:诗中没有提书和读书,可是诗人是在池塘边读书。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2:(边指书上的插图边说)从图上知道的,诗人正在读书。

师:借图理解是个好方法,值得借鉴。

生3:当时诗人在读书,有一个地方看不明白,看到了池塘边的景色恍然大悟,就写下了《观书有感》这首诗。

师:看到了什么景色?恍然大悟,悟到了什么?

生3:看到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天光和云影倒映在水面上,在水中闪耀浮动。

师:还看到了什么?

生4:看到了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池塘,所以池塘里的水才这么清。

师:悟到了什么?

生4:我悟到:诗人是想说明一个道理,要想知识渊博,就必须多读书。

师:有点意思。

生5:(抢着说)我觉得他们说得都不够具体,这首诗里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一个人要想永远都有学问,就得不断地用新的知识去填充,说得俗一点,就是两个字:充电。所以我诗的题目不能改。

(掌声一片)

教学活动二:

师: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诵一遍这首诗,你看到了什么?

(观书有感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生1:我看到:一块半亩大的池塘清得就像一面镜子,天上的阳光和云彩在水面上浮动,有

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来。一位诗人正在岸边读书。

生2:我仿佛看到:一个少年在池塘边读书,十年如一日。后来,他成才了,做了大官,可他仍然刻苦学习着。

生3:我看到:一个半亩大的池塘平静得像一面镜子,阳光和云彩的影子倒映在水面上,在水中闪耀浮动。一个孩子在那里读书向别人请教问题。他坚持刻苦学习,获取新的知识。长大后,中了状元,当了大官。可他仍然坚持学习,去猎取更多的知识。

生4:我看到:一个半亩大的池塘平静得像一面镜子,太阳光和云彩的影子在水面上闪耀。为什么池塘里的水会那么清澈呢?原来在它的源头有一股源源不断的活水涌进来。回忆完这一切,眼前立即出现了这样一行字:要想有真才实学,就得不停地充电。

师:让我们边想着这美丽的景象,边吟诵这首诗。

(生各自有感情地朗诵)

三、总结

背诵古诗,学生往往兴趣浓厚;理解古诗,学生却往往疲于应付。古诗内涵丰厚,意蕴隽永,我们平时大多喜欢用自己几十年的语言经验去理解古诗,然后再强行传达给学生。所以学生学习的古诗语言往往不是在自己的语言经验建立起来的新的语言积累,这样的语言往往缺少生命力,缺少再生性、增值性。

所以在本节课中,为了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古诗的语言,自主构建新的语言积累。我打破常规:在学生理解了诗中的词语和诗句意思的情况下,再从课题入手,反诘诗题《观书有感》,向学生提出:诗中只字未提读书,怎么诗题却是《观书有感》,不如换成《观塘有感》吧?由于每个学生在学习古诗时获益是或多或少的,所以积累的语言印象也就有深有浅。我于是小小辩论会的形式出现了,让持诗题应是《观书有感》观点的学生,来说服教师和个别学生组成的反方,一下子激发了大部分学生的兴趣,由让我读,让我说变成了我要读,我要说,而且是我要读好,我要说好,否则怎么能说服得了老师。

这样,学生学习语言就是在创造性地学习语言,生成都是从心中涌出的的鲜活的语言,都是有个性的真正属于自己的语言。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教者吟诵古诗,让学生联想画面,学生很自然地在前面理性的理解上,用语言绘出了鲜活的诗的画面,并且将理性认识还推进了一层。

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在教者的带领下由自主获得语言到独立想象画面,再到深刻把握诗意,都是在强烈求知欲的驱使下逐步实现的,留下形象、留下语言、留下情感确实得到了体现。

诗两首《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根据注释读懂诗句,了解诗歌的大意。
2.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背诵《观书有感》。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了解大意,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赞美书的名言警句。
学生:课前查阅《观书有感》的资料及朱熹和狄金森的简介。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引入课文
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都喜欢读书,他们的作品也体现了他们对书的赞美。今天我们将一同领略古诗和现代诗的不同魅力。一首是(生)南宋朱熹的《观书有感》,一首是(生)美国女作家狄金森的《神奇的书》。

二、初读解词义,诗句脉络清
1.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抽读正音。注意亩徘徊渠的读音。
3.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运用工具书、诵读、联系上下诗句、看注释等)。
4.运用喜欢的方法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先小组再全班汇报。师生重点交流鉴徘徊渠等字词。
5.通过自学,你明白了什么?全班交流。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弄明白下面几个重点的词语的意思一鉴开:像一面打开的镜子。(比喻)
徘徊:来回移动。(动作理解)
渠:它,水塘。
清如许:如此清澈。
6.再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7.用自己的话说说你仿佛看到哪些景物。(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

三、设疑品诗句,寓意跃纸上
1.教师设疑问难。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可是诗中连个书字都没有,全写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我看诗题不如改成《观塘有感》,你们同意吗?
2.发挥想象,理解释疑。诗人身处何地?在做什么?(当时诗人在读书,有一个地方看不明白,看到了池塘边的景色后恍然大悟,就写下了《观书有感》这首诗。)看到了什么景色?(看到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天光和云影倒映在水面上,在水中闪耀浮动。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池塘,所以池塘里的水才这么清。)恍然大悟,悟到了什么?(诗人是想说明一个道理,要想知识渊博,就必须多读书。要像源头活水不断充实。)

四、想象促朗读,寄情于诗间
1.师: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诵一遍这首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学生结合对诗的理解复述。
3.师:让我们边想着这美丽的景象,边吟诵这首诗。

五、话锋一扭转,现代话神奇一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让美的境界和读书融合,让我们再去感受书的神奇。
1.初读课文,思考问题为什么说书是神奇的?
2.自主交流,体会书的神奇,谈一谈你对每一小节诗的理解。
3.激发对读书的热爱之情。
4.有感情地朗读。

六、对比诗中意,悟出真道理
1.谈谈学了这两首诗的感受。
2.有感情地朗读。
3.背诵《观书有感》。

附:板书设计诗两首观书有感神奇的书
宋朱熹美狄金森
共同点:写书
不同点:前者古诗,后者现代诗,各自感受也不尽相同。

观美景写感受(教科版)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观美景写感受(教科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观美景写感受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学会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2、引导学生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并把当时的感受写下来。

3、有中心,有顺序。

教学重点和难点

如何恰当地写出自己的感受、体验或联想。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文前指导:

1、课前布置观察,写观察日记。

和父母一起观察自已喜欢的景象,细细地去体验、感受。要注意观察的方法,如观察顺序,如何抓特点,如何细心地感受体验,能把感受体验写下来。

第一课时文中指导

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老师注意到同学们在今天的作文课上都很兴奋,是不是因为老师上次给你们布置的观察日记很有意思,你们都观赏到了哪些美丽的景色?今天,我们就来写一篇作文,把这优美的景色让老师也看看,大家说好不好?

那么,这次作文的要求是什么呢?一齐读。(老师挂出小黑板)

二、课中交流:学生交流自已的观察日记。

1、听了同学们的日记,谁来说说?有什么感受?谁还有补充?

(1)我们在作文中表达出一定的真情实感,这样,这篇作文就有中心了。

(2)要按顺序写,抓住主要特点。

我们写的时候,可以依照我们学过的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还要注意各段之间的衔接。把能表达中心的部分要详写,写出自已的感受。

2、指导布局: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构思如何作文。拟提纲,修改提纲。

提示:根据你准备写的内容确定一个合适的题目,材料安排做到有详有略,在提纲中做上记号。

谁来把提纲读给大家听听?(指名读)大家听一听,他的提纲编的怎样?

同座互评提纲,在提纲评估表中进行第一次互评分,提出修改意见。

各位根据修改意见修改提纲。

3、起草作文:下面请同学们依据你编的提纲动手写作文,写的时候注意语句通顺连贯,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书写认真。这样这次作文目标就达到了

拿出草稿本,开始动笔完成这篇作文。

第二课时

集体评议草稿,修改作文。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老师指导同学们写了一篇作文,大家都写出了自已最喜欢的优美景色,这一节课我们来上一堂作文评改课,请同学们拿出作文初稿,回忆一下,作文前老师提出了哪些要求?

生答: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恰当地写出自己的感受、体验或联想。

课前,老师认真地阅读了同学们的初稿,我发现一部分同学写得很好,达到了这次作文的目标。(板示)他们将获得这次作文的耕耘奖。但也有一部分同学没有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在有中心、有顺序等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别灰心,只要你们上好这节评改课,认真修改,你们的作文也一定能获得耕耘奖。

二、评改作文

(一)评优秀稿

1、按目标评改

看看“有中心”这一条,还记得作文指导课上老师要求同学们怎样做到有中心的吗?

生答:在描述景物的同时,融入自己的感情,或字里行间写出自己的感情。

请拿出课前老师发给你们的作文,快速默读,用“~~~”划出写他独特感受或表达他感情的句子,想一想他这一条有没有做到?

2、生画,请一学生说,师划

这样写我们一读就知道了他写这篇作文的目标了。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自己的作文,进行自评,如果你也做到了这一点,就在相应的等第栏里打“√”。

3、同学们再快速地默读范文,用“”划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想一想他是怎样来写的?这样写就很有条理。

我们再一齐来欣赏该同学作文中详细写景的片段,轻声读思考:

他是怎样把景物写具体的?

生答:⑴按照一定的顺序⑵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等方法,抓住景物的形状、大小颜色、活动、变化等来写具体的。

4、老师也觉得他在写美景时做到了有条理、内容具体这两条(指板书),符合作文目标,不仅按一定的顺序写出了看到的、听到的和感觉到的,还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把景物特点写得具体生动。

(二)评有问题的稿子

我们来看一个写得不怎么好的片段。

轻声读一读,思考:这个片段的毛病在什么地方?

生答:虽然按一定的顺序写了,但没有把景物写具体。

该如何修改呢?同桌之间互说,请一生说。

(三)评自已的文章

1、自评

下面请同学们按照作文目标,对自己的作文进行综合评价,先说说你有哪些优点,哪些不足?

2、互评互改

谁先来说一说?(请两生说说)同桌交流进行互评,对照作文目标给你的同桌一个实事求是的评价。根据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帮他修改。

3、自改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作文中存在的问题,按照作文目标的顺序,运用我们以前学过的“增、删、调、换、订”的修改方法(出示),逐条修改自己的作文。

总结全课:

通过这节课作文评改课,同学们的作文跟原来相比一定有了很大进步,作文质量得到提高,这些同学的不仅可以得到耕耘奖,教师还将授予你百花奖。互评之后仍需要修改的同学将继续修改,已经定稿的同学就请拿出作文本誊写。

(四)作后评讲

概述此次习作情况。

⑴表扬优生,鼓励进步生。

⑵肯定成绩,指出问题。

板书:

观美景写感受

按顺序(时间顺序)

内容具体

要写出自已的感受

天安门广场观升旗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天安门广场观升旗》,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2天安门广场观升旗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生字,会认7个生字,会写6个字;体会“不约而同、目不转睛、庄严”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的过程;知道课文的叙述顺序。
3.通过重点词句感悟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4.在教师的帮助下或自主搜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培养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5.背诵课文5-7自然段。自主积累词、句。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望着国旗,听着国歌”产生的联想和表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的图片、资料。
2.国歌录音带。
3.课文朗读带,录音机。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首都北京的天安门广场,每天清晨都要举行庄严的升国旗仪式,国旗与太阳一同升起。有没有同学亲自看到过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和大家讲讲?
许多同学在电视上看到过或听说过。老师已布置大家搜集有关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的资料,将你们搜集到的资料、图片拿出来交流一下。
2.激发学文兴趣。
同学们多么向往首都北京,多么渴望看到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啊!现在,就让我们随着课文《天安门广场观升旗》去观看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吧。
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一)读课文,自学要求会认的字。
1.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用横线标出要求会认的字,读准生字的音,查字典或读读课文中带生字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想想字义。
2.检查自学情况:
(1)说说自己初读课文的感受。
(2)指名分自然段轮流读课文,注意读准音,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3)随文识字:
伐:读fá。组词:步伐。“伐”与“代”不同,“伐”字右边多一撇。
耸:读sǒng。组词:耸立。
弧:读hú。组词:弧线。“弧”与“孤”区别:读音不同,“孤”读gū;偏旁不同,一个是弓字旁,一个是子字旁。
窑:读yáo。组词:窑洞。“窑”字由“”和“缶”组成。
彻:读chè。组词:彻底。
“牺牲”都是形声字,一样的偏旁。“牺牲”为什么都是牛字旁呢?因为在古代把祭祀用的牲畜叫做“牺牲”。“牺牲”现在指为正义事业而献出自己的生命;也泛指舍弃自己的利益。
(二)学习写字。
1.出示字卡,读一读要求会写的字,复习字音;或读一读课文中带生字的词语,想一想、说一说字义。
2.指导写字。
(1)观察字形。“仪、耸、敬”三字较易写,同学们可以自学。
(2)“规”字注意左边的最后一捺变为一点。“彻”字中间的“”不要写成“”。
(3)“辈”先写上面的“非”,再写下面的“车”,上下写得一样宽。
3.每个字在写字本上写两个。
三、再读课文,了解叙述顺序,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听老师范读(或听课文录音),思考:课文写了些什么?是按什么顺序写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的?
2.讨论。教师相机引导:
(1)说一说课文一步一步地写了些什么。
(2)找一找课文中关于时间推移的词句:“广场上的灯还亮着”“东边的天空更红了,太阳就要升起”“蓝天下,国旗像一团跳动的火焰”。从时间推移和叙述内容可以看出,课文是按时间推移、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的。
(3)按照升旗仪式前、升旗仪式时和升旗仪式结束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3.学习课文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读后说说你明白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讨论。教师相机引导:开头交代了观看升旗仪式的时间、地点,描述了人们在等待升旗的场面。从“成千上万”知道来观看升旗的人多,从“有……有……还有……”了解到人们来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民族、不同的行业,进而体会到全国人民对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的向往、渴望的心情,并感受到这时天安门广场的庄严气氛。
小结: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吸引着亿万中国人。我们热爱国旗的心是一样的,我们热爱祖国的心是一样的。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四、作业。
自学课文第二和第三部分。画出不懂的地方,查字典或查资料了解,可以在书上作批注或笔记。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二部分(升国旗时)。
(一)观看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录像(武警官兵护卫国旗走到旗杆下一段),了解这一段仪式的过程。渲染气氛,激发情感。
1.观看录像。
2.说说自己看到些什么,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武警官兵是怎样从天安门城楼下走出来到旗杆旁的,说说这时人们的心情、广场上的气氛。
3.读课文第2、3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的。
引导:(1)读一读描写武警官兵来到旗杆下的动作的词,从这些描写你可以感受到什么?
(描写武警官兵走到旗杆下的动作的词有:迈着、踏过、画出、登上、肃立。从这些词语可以感受到武警官兵升旗的动作整齐、熟练、规范、雄健。)
(2)这时,人们和“我”的表现是怎样的?你怎么体会“不约而同、屏住呼吸、目不转睛”等词语的意思?
(从人们和“我”的表现可以看出这时人们动作一致、神情专注而激动,表现了人们一样的心情:对国旗的热爱、尊重,在这庄严的仪式中产生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震撼。)
(二)学习“国旗升起来了”这一部分,感悟作者“望着国旗,听着国歌”产生的联想和表达的感情。
1.师:旗手们肃立在旗杆旁。东边的天空更红了,太阳就要升起。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播放录像:升国旗、唱国歌这一段)
学生看录像,在唱国歌、升国旗时全班同学应起立,向国旗敬礼。
2.学生谈谈自己刚才观看升旗仪式的感受。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观看了庄严的升旗仪式,听着雄壮的国歌声、仰望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我们的心情格外激动。你们都想到了些什么?
学生也可以结合参加学校升旗仪式的感受谈。
3.那么,我们课文的作者又想到了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读课文4至6自然段,在小组里说一说你怎么体会作者“望着国旗,听着国歌”产生的联想。有资料的同学将资料拿出来与大家交流。
教师讲一讲有关“井冈山”“长征”“延安窑洞”“开国大典”等革命历史故事,与学生一起交流,引导学生大致了解课文中讲到的这些革命史实。
教师小结:井冈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34年至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以坚韧不拔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创造了人类历史上举世无双的奇迹:二万五千里长征。1935年到1948年的十三年间,党中央和毛主席在延安的窑洞里,指挥了伟大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在油灯下,毛主席写下了《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等指引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辉煌篇章。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举行。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同学们,你们望着国旗,听着国歌,是不是也想到了这些?你还想到了什么?想说什么?
引导学生懂得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我们应该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4.齐读课文第七自然段:“是啊,多少革命先辈艰苦奋斗、流血牺牲,才换来人民的解放!”
5.带着对革命先辈的崇敬来背诵5至7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最后一部分,深化情感。
1.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2.结合自己的感受、体会谈谈对“国旗呀国旗,你永远在我心中”这句话的理解。
3.总结:国旗在我心中,祖国在我心中!同学们,让我们把爱国情感化为实际行动,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长大报效祖国!
板书设计:
2.天安门广场观升旗
升旗前:有……有……还有……
升旗时:迈、走、踏、画、登、立、扬
 不约而同、屏住呼吸、目不转睛
 望着国旗,听着国歌……
升旗后:国旗呀国旗,你永远在我心中!

《飞向蓝天的恐龙》观课报告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飞向蓝天的恐龙》观课报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飞向蓝天的恐龙》观课报告

《飞向蓝天的恐龙》是一篇科普性说明文。这类文章承载着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了解说明的方法,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等功能。这种融知识性与科学性于一体的文章,语言生动,用词十分准确。

听了熊老师执教的这堂课后,感受颇多,课堂上亮点纷呈。

一、以关键语句为抓手,帮助学生理清文脉。

“把握文本所承载的科学知识,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之一,针对此,熊老师设计了问题“恐龙是怎样飞向蓝天的?”并让学生重点研讨。熊老师让学生找出辐射全文的第四自然段,在布置学习任务时,让学生边读边想:“开始……然后……最终……”,这样使学生在读中理清了叙述的层次,避免了泛泛之读。恐龙的演化过程漫长而又复杂,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道明的,此处熊老师给了学生一个抓手,将答案设计成4个填空练习,即第一种恐龙();数千万年后();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它们中的一些种类()。这样设计降低了难度,帮学生迅速理清了脉络,再以形象的箭头图示给学生更直观的理解,学生有条理地叙述演化过程自然就会水到渠成。

二、层层推进,引导学生感受科普文章用词的准确。

在研读恐龙演化的过程中,体会科普文章的用词准确,是教学的一个重点。熊老师采用了层层推进的教学策略,首先在和学生交流恐龙演化的过程时,就相机提示学生关注“大约”“逐渐”等词,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接着,以读句子的方式小结演化过程,相机指导读好这几个词,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然后以“一支”、“漫长的”这两个词语为范例重点体会,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句子的不同谈发现和感受,从而体会科普文章用词的准确、严谨;最后再让学生去发现用的准确的词语。

三、精读感悟,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生动。

师让学生自己找最感兴趣的句段,其中“有些恐龙像它们的祖先一样两足奔跑……有些恐龙则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这个句子用词准确、表达生动、结构严谨、条理清楚,学生都很喜欢,熊老师抓住这个重点句,通过师生对读、男女生对读、激情导读、配乐想象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感悟句式的特点,学生因为读的到位,所以悟的透彻,再加上老师巧妙的点拨,学生对列举、对比等写作方法的掌握也就呼之欲出了。特别是对“则”的字义探究,不仅体会出对比的强烈,而且通过教师的举例说明让学生能够活学活用。

总之,熊老师短短23分钟的课堂让我回味无穷,受益颇深。

观《海底世界》一课有感


观《海底世界》一课有感

张肖兰

今天看了一节三年级的录像课《海底世界》。感觉轻松、实在。首先,老师的教态亲切、自如。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然后,老师在教学中营造了一个课堂教学的“绿色生态环境”。这点我觉得十分可取。是本课教学的一个亮点。

语文教学应当是生动活泼的,充盈着丰富的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叶圣陶先生认为:“上课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工作,而共同工作的方式该如寻常集会那样的讨论,教师仿佛集会的主席。”在这课的教学中,老师的“集会的主席”这个角色充当得十分到位。整个课堂就是书声朗朗,学生就是在不断的读中感悟到了海底世界的奇异,了解到了海底世界的物产丰富,从而更加爱上了大海。教学中打破了那种教师问,学生答的定势,使语文教学活起来了,使教学中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多起来了。学习中,学生有各种形式的朗读、有争先恐后的评价、有动笔的书写。学习中学生的积极参与,达到了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渠道保持畅通,从而形成了课堂教学的“绿色生态环境”。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变学生被动学习为学生主动参与;变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为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学习为主;变以学生“洗耳恭听”为主为学生积极思维为主;变师生的单向交流为师生的多向交流,教师和学生共同阅读,相互评价,随时启发指点,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2 天安门广场观升旗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2 天安门广场观升旗”,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2天安门广场观升旗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生字,会认7个生字,会写6个字;体会“不约而同、目不转睛、庄严”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的过程;知道课文的叙述顺序。
3.通过重点词句感悟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4.在教师的帮助下或自主搜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培养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5.背诵课文5-7自然段。自主积累词、句。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望着国旗,听着国歌”产生的联想和表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的图片、资料。
2.国歌录音带。
3.课文朗读带,录音机。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首都北京的天安门广场,每天清晨都要举行庄严的升国旗仪式,国旗与太阳一同升起。有没有同学亲自看到过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和大家讲讲?
许多同学在电视上看到过或听说过。老师已布置大家搜集有关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的资料,将你们搜集到的资料、图片拿出来交流一下。
2.激发学文兴趣。
同学们多么向往首都北京,多么渴望看到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啊!现在,就让我们随着课文《天安门广场观升旗》去观看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吧。
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一)读课文,自学要求会认的字。
1.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用横线标出要求会认的字,读准生字的音,查字典或读读课文中带生字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想想字义。
2.检查自学情况:
(1)说说自己初读课文的感受。
(2)指名分自然段轮流读课文,注意读准音,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3)随文识字:
伐:读f。组词:步伐。“伐”与“代”不同,“伐”字右边多一撇。
耸:读sǒng。组词:耸立。
弧:读h。组词:弧线。“弧”与“孤”区别:读音不同,“孤”读gū;偏旁不同,一个是弓字旁,一个是子字旁。
窑:读yo。组词:窑洞。“窑”字由“”和“缶”组成。
彻:读ch。组词:彻底。
“牺牲”都是形声字,一样的偏旁。“牺牲”为什么都是牛字旁呢?因为在古代把祭祀用的牲畜叫做“牺牲”。“牺牲”现在指为正义事业而献出自己的生命;也泛指舍弃自己的利益。
(二)学习写字。
1.出示字卡,读一读要求会写的字,复习字音;或读一读课文中带生字的词语,想一想、说一说字义。
2.指导写字。
(1)观察字形。“仪、耸、敬”三字较易写,同学们可以自学。
(2)“规”字注意左边的最后一捺变为一点。“彻”字中间的“”不要写成“”。
(3)“辈”先写上面的“非”,再写下面的“车”,上下写得一样宽。
3.每个字在写字本上写两个。
三、再读课文,了解叙述顺序,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听老师范读(或听课文录音),思考:课文写了些什么?是按什么顺序写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的?
2.讨论。教师相机引导:
(1)说一说课文一步一步地写了些什么。
(2)找一找课文中关于时间推移的词句:“广场上的灯还亮着”“东边的天空更红了,太阳就要升起”“蓝天下,国旗像一团跳动的火焰”。从时间推移和叙述内容可以看出,课文是按时间推移、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的。
(3)按照升旗仪式前、升旗仪式时和升旗仪式结束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3.学习课文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读后说说你明白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讨论。教师相机引导:开头交代了观看升旗仪式的时间、地点,描述了人们在等待升旗的场面。从“成千上万”知道来观看升旗的人多,从“有……有……还有……”了解到人们来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民族、不同的行业,进而体会到全国人民对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的向往、渴望的心情,并感受到这时天安门广场的庄严气氛。
小结: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吸引着亿万中国人。我们热爱国旗的心是一样的,我们热爱祖国的心是一样的。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四、作业。
自学课文第二和第三部分。画出不懂的地方,查字典或查资料了解,可以在书上作批注或笔记。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二部分(升国旗时)。
(一)观看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录像(武警官兵护卫国旗走到旗杆下一段),了解这一段仪式的过程。渲染气氛,激发情感。
1.观看录像。
2.说说自己看到些什么,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武警官兵是怎样从天安门城楼下走出来到旗杆旁的,说说这时人们的心情、广场上的气氛。
3.读课文第2、3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的。
引导:(1)读一读描写武警官兵来到旗杆下的动作的词,从这些描写你可以感受到什么?
(描写武警官兵走到旗杆下的动作的词有:迈着、踏过、画出、登上、肃立。从这些词语可以感受到武警官兵升旗的动作整齐、熟练、规范、雄健。)
(2)这时,人们和“我”的表现是怎样的?你怎么体会“不约而同、屏住呼吸、目不转睛”等词语的意思?
(从人们和“我”的表现可以看出这时人们动作一致、神情专注而激动,表现了人们一样的心情:对国旗的热爱、尊重,在这庄严的仪式中产生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震撼。)
(二)学习“国旗升起来了”这一部分,感悟作者“望着国旗,听着国歌”产生的联想和表达的感情。
1.师:旗手们肃立在旗杆旁。东边的天空更红了,太阳就要升起。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播放录像:升国旗、唱国歌这一段)
学生看录像,在唱国歌、升国旗时全班同学应起立,向国旗敬礼。
2.学生谈谈自己刚才观看升旗仪式的感受。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观看了庄严的升旗仪式,听着雄壮的国歌声、仰望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我们的心情格外激动。你们都想到了些什么?
学生也可以结合参加学校升旗仪式的感受谈。
3.那么,我们课文的作者又想到了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读课文4至6自然段,在小组里说一说你怎么体会作者“望着国旗,听着国歌”产生的联想。有资料的同学将资料拿出来与大家交流。
教师讲一讲有关“井冈山”“长征”“延安窑洞”“开国大典”等革命历史故事,与学生一起交流,引导学生大致了解课文中讲到的这些革命史实。
教师小结:井冈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34年至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以坚韧不拔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创造了人类历史上举世无双的奇迹:二万五千里长征。1935年到1948年的十三年间,党中央和毛主席在延安的窑洞里,指挥了伟大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在油灯下,毛主席写下了《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等指引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辉煌篇章。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举行。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同学们,你们望着国旗,听着国歌,是不是也想到了这些?你还想到了什么?想说什么?
引导学生懂得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我们应该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4.齐读课文第七自然段:“是啊,多少革命先辈艰苦奋斗、流血牺牲,才换来人民的解放!”
5.带着对革命先辈的崇敬来背诵5至7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最后一部分,深化情感。
1.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2.结合自己的感受、体会谈谈对“国旗呀国旗,你永远在我心中”这句话的理解。
3.总结:国旗在我心中,祖国在我心中!同学们,让我们把爱国情感化为实际行动,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长大报效祖国!
板书设计:
2.天安门广场观升旗
升旗前:有……有……还有……
升旗时:迈、走、踏、画、登、立、扬
不约而同、屏住呼吸、目不转睛
望着国旗,听着国歌……
升旗后:国旗呀国旗,你永远在我心中!

观梁星老师《海底世界》心得雪恋花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观梁星老师《海底世界》心得雪恋花》,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观梁星老师《海底世界》心得-雪恋花

观梁星老师《海底世界》心得

今天,终于打开了梁星老师执教的《海底世界》视频观摩学习,收获很多。现简单谈一下自己对这节课的一点认识。

值得借鉴的地方:

1、导入环节巧妙。

课前采用“我做你猜”的方式,既使学生对文中出现的海洋生物有了初步的

认识,又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学生能处在一个积极的状态下进行下面的正文学习。

2、识字方法灵活可取。

“谁能一字组多词”有助于学生养成平时积累语言、爱看书的良好学习习惯。其中,有一个同学一口气给五、六个字组了词,受到了老师的大力表扬。在这种激励语言的映衬下,还愁不能调动学生主动识字的积极性吗?(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

3、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生的主人。

对“海底的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你想先学那个内容?老师尊重了孩子的选择,孩子们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孩子们从“如果你用上特制的水中听音器,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像人在打呼噜……它们吃东西的时候发出一种声音,行进的时候发出另一种声音,遇到危险的时候还会发出警报。”海底声音的不同发现了海底景色的奇异;又从“当海面上波涛汹涌的时候,海底依然是宁静的。”海面和海底状况的反差也感受到了海底的景色奇异。并且,不但找出了海底的景色奇异,还读出了海底的景色奇异。

4、学习方法同种求异,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对海底物产丰富片段的学习,梁老师直接请孩子们小组讨论学习,汇报哪些句子说了海底世界的物产丰富。接下来,梁老师的一句“海底的丰富物产远不止这些,还有许多知识等你去发现呢!”孩子们又急切地、兴致勃勃地进入了学习网站去淘金,并用多种方式展示了自己的学习收获。一句“注意你的语言”让一幅“海底旅游图”活灵活现的呈现在大家面前,我不禁也随着孩子们走入了奇妙的海底世界……

5、课内延伸自然生成。

当孩子们随着梁老师一声“海底的丰富物产远不止这些,还有许多知识等你去发现呢!”进入了学习网站去淘金,并用多种方式展示了自己的学习收获时,同时也实现了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这一本课重点。。

6、学生已不再是学习的容器,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这真正体现了网络学习的优越性,从中也可以看出梁老师备课相当充分,能从教材和学生多角度准备,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足以显示海底世界的物产丰富,激起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7、值得所有语文老师关注并努力做到的一点:课堂氛围宽松、自主、学习兴趣浓厚、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学生均能自信、流畅、完整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建议:

1、识字环节。能否对组词较多的同学冠以“今日组词明星”美誉,顺应孩子喜欢荣誉的特点,那,明日、复明日的组词冠军是不是会越来越多?

2、老师的示范朗读不可缺。对景色奇异部分虽有尝试读、比赛读,学生表现勇跃,但给人感觉唱读比较重,总觉得缺少点什么。此时,老师何不干脆范读,通过自己的情感、态度把海底的景色奇异读出来。况且,这也是展示老师良好基本功的最佳时机,再说,我从梁老师提供的此课教案中发现也有示范朗读这一部分的计划。

以上只是我的一点粗浅看法,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慕田峪观云海》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语文微课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www.jab88.com/j/87203.html

上一篇:诺言 下一篇:积累与运用(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