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观书有感》教学札记

小学教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20

《观书有感》教学札记。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观书有感》教学札记,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观书有感》这首诗歌,字面意思不难理解,教学难点在于诗句中没有提及读书,怎样引导学生从描述的景象中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一个有关读书道理。我进行了这样的处理:

师:大家对诗句所表达的意思理解了。请你做这样一个练习: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使得方塘()

生: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使得方塘(清澈明净)

师:那么朱熹作为一个读书人,他会怎么做?

生:他会读很多很多的书。

师:对,难道就在少壮时代读完?

生:不,他会不断地读书,从年少时代到青年时代一直到年老时代。

生:他肯定会一直读书,不断汲取知识。

师:对,只是就是力量。朱熹曾说过:活到老,学到老。他这样做的结果会怎样呢?

生:使自己变得聪明,学识渊博。

师:所以,正像那源头活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那样,不断地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就能使自己变得聪明,学识渊博。同学们,作者望着眼前的清澈明净的池塘,他希望自己什么也像这眼前的池塘呢?

生:作者的心灵。

师:不仅是心灵,而且还有智慧。

扩展阅读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自学生字新词,学会3个生字鉴徘徊。

3、能解释诗句中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能借助图画,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明白诗人借方塘表达的感受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读书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一首古诗,谁来读课题?(2人)一起读。

2、知道作者吗?你知道他的哪些情况?向大家介绍一下。

3、能用熹组词吗?还记得熹的意思吗?

今天我们所读的朱熹的这首诗是否也如早晨的一缕阳光,把我们的心里照得亮亮的呢?打开课本,我们来读诗。

二、正确、流利地读诗

1、放声朗读,将诗多读几遍,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2、指名多位学生读诗。

3、检查预习情况:

(1)这首诗中有3个生字,都认识了吗?指名认读。

(2)你能给鉴扩上一两个词吗?诗中的鉴又是什么意思呢?徘徊又怎么理解呢?

三、想象画面,领悟古诗内涵。

1、读了这首诗,知道诗中是围绕哪一个事物来写的吗?(板书:池塘)什么样的池塘?

2、你说得错。同学们再读一读诗,尤其是前两行,你能把作者笔下的池塘说具体点吗?

(1)生读诗,说给同桌听。

(2)指名说。(知道为什么说镜子是打开的吗?)

3、是的,这打开的镜子可漂亮了。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呢?让我们提起笔来写一写。

4、指名交流。指导朗读前两行。

5、同学门,站在这清澈美丽的池塘前,你一定会和朱熹一起询问:为什么池塘这般清澈?你知道吗?活水

生说原因(板书:池塘--------清澈),师生引读后两行。

6、同学们,学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生质疑)

师:对呀,是不是搞错了?小组长赶快带领组员讨论一下,这池塘和读书有什么关系?

(1)小组讨论

(2)指名交流

(3)看来这池塘在这里是有所指的,那活水同样也有着深意。谁再来说一说?(板书:头脑---------灵活)

(4)是啊,每天的读书学习就是那池塘上流大源头活水,只有日日读书,你的头脑才会明澈如镜,才会云影徘徊。所以题目是(生读)

(5)题目的意思是朱熹在看书时产生了一个感想,这个感想就是------(齐读诗)

四、背诵古诗

1、我想作者在读书时一定是又明白了什么人生哲理,他感受到读书对于自己的意义,他要把自己的这种体会告诉天下所有的人,怎么写呢?直接说啊,读书重要,读书能让你头脑清楚、灵活。同学们,这样行吗?

2、(出示挂图)我们来看图。一天早上,朱熹披衣走出院门,他看书沉思,不时抬头望望远处的翠山,低头瞧瞧脚边的野草,他大目光停留在池塘里那跳动的波光云影上.突然,哗哗的流水声催生了他的灵感,他知道怎么去表达心里的意思了。(生齐背)

3、你记住这首诗了吗?自由背,指名背。

五、拓展延伸

1、同学们,《观书有感》是一首关于读书的诗,其中问渠哪得请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千古名句。前面一首《冬夜读书示子聿》也是关于读书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也是千古名句。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读书的古诗、名言警句?

2、全班交流,师补充。(另一首朱熹的《观书有感》)

3、小结:有人说,不断认识自己的无知,你才更有智慧。有人说,能够摄取书中营养的人要比吃得更多的人更健康。同学们,读书吧,因为每一本书就是一级级阶梯,你每爬一级,就意味着向智慧。向成功迈进一步!

《观书有感》教学实录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观书有感》教学实录”,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课堂教学设计理念]破古诗死记硬背呆板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走进作者,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达到自悟自得。

[课堂教学设计特色]图文结合,体味古诗内容;文题勾联,感悟诗人情感。

[课堂教学流程实录及设计意图]

检查预习导入

生背诵《观书有感》

(古诗琅琅上口的节奏,简练的文体易于学生背诵,学生上课前大多已会背诵。)

师:光会背还不行,能默写吗?

生:能!

师:还要做一些准备工作吗?

生:翻开课本,看字词。

师:谈一谈有没有要注意的字词?

师生重点交流鉴、徘徊、渠等字词。以渠字为例:师:这是上下结构的字,如何在书写上突出上下结构呢?生:将木的一横写长些。

(字的教学应引导学生把握关键部位,既利于识记字型,又利于正确布局书写。)

生默写并自查

师出示诗句:半亩方塘一鉴开,(重点指导一鉴开)

师:半亩方塘好理解,一鉴开怎么理解呀?谁来帮帮我?要是一剑开我肯定知道是指诗人一剑把半亩方塘里的水给劈开了。可这儿用了这个鉴字,哎!(师作焦虑状)

生:老师鉴是镜子的意思。

师:噢,有这个意思?你怎么知道的,说出理由来听听?

生:我查字典知道的。

师:你真行!会用工具书帮助学习了。据老师了解鉴在2000年版本的《现代汉语词典》里有5种意思,你怎么一眼就选中了镜子?生不语

(引导学生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犹为重要,这将有效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并获取知识的能力。)

师:再读一下这句。生读后师:读出什么来了吗?

生1:我觉得鉴在这句话中应理解为镜子。师:你的这句话说得好,你会联系句子理解字词了。)

生续说:我看了文中的插图水面比较平静,半亩方塘水平如镜所以鉴在这儿应该理解为镜子的意思。

师:你不仅能联系句子还能图文结合思考,谢谢你帮我解决了第一个拦路虎。可开字你们理解吗?

生:当打开讲

师:这个老师知道,我是向那位同学学来的(手指先前查字典的同学)

老师课前查过资料了,古代的铜镜有镜袱盖着,用时打开。现在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吗?生试说

指一生说:半亩方方的池塘像一面打开的镜子。

(查阅工具书,主动收集资料是高年级学生应养成的一种学习习惯。)

师出示:天光云影共徘徊

师:我们经常用镜子照美丽的小脸蛋,诗人说池塘像一面镜子,那此时谁在照呢?

生:天光和云影

师:他们一边照还一边徘徊呢!什么叫徘徊?(强调双人旁)

生:来回移动

师:能否说成晃动?

生:不行,用晃动说明方塘里的风太大了。

师:你怎么知道当时风不大呀?

生:上句说池塘像镜子吗?

师:噢!这就叫联系上文呀!

(古诗教学应培养学生学会图文结合,联系上下句理解感悟,这是一种阅读能力。)

师:天光哥和云影妹在半亩方塘里手拉手散步,心情怎样?

生:好高兴呀!

师:你怎么知道?出示:问渠哪得清如许?

生:这句中说池塘水很清

师:渠不是渠道吗?你怎么说是池塘呢?

生:上句写诗人看到半亩方塘水清,所以在问的呀,显然渠指的就是方塘

师:诗人问什么呀?

生:诗人在问池塘里的水怎么会如此清澈呢?

师:问得好,看来诗人挺会动脑筋的,既然是问话,别忘了问号呦?那么诗人有没有得到答案呢?

(大多古诗都是逗号句号,此处问号有必要作一强调。)

出示:为有源头活水来

生齐读

师:你知道为什么池塘里的水如此清澈吗?

生: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来的。

师:如果没有活水呢?

生1:水面就不会那么清澈了。

生2:池塘就会变成死水一潭。

生3:水还会被污染。

生4:天光云影也徘徊不起来。

生5:诗人更不会喜欢这半亩方塘了。

(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合理大胆的想象。)

师:是呀!诗人看到这半亩方塘虽然小了些,但因为有活水不断流进,水如此清澈,怎能不喜欢呢?老师曾看到过一个小池塘,里面漂满了污物,夏天还有浓浓的臭味,要是诗人看到这样一个池塘,又会写出什么诗来呢?

生思考后急切地动起笔来。

师选择一生习作,投影出示

观塘有感

陈桥

半亩方塘不见开,

一片污物在徘徊。

问渠哪得脏如许?

为有世人乱扔来。

指小作者朗读,该生一脸愤怒状

师:你好生气呀!我知道你是要世人保护好水源是吗?

(联系生活情景,注重学生情感体验,并适时让学生学诗练笔。)

出示《观塘有感》于前面依次呈现的四句诗前。

众生:不对!不对!是《观书有感》!

师:细看课本,作迷惑状,知道老师想什么吗?

生:老师肯定想:诗的内容明明写的是诗人观塘的感受,怎么又以《观书有感》为题呢?

师:你跟老师想到一起了,难怪这么肯定。可老师想不通呀?你们再帮帮我,好吗?

引导学生观看插图

生:诗人手中抓着书,身旁还有一些厚厚的书,我想诗人肯定很爱学习。

师:是啊!出示关于诗人的资料。着重强调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他的诗能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有的诗寓意含蓄,具有哲理性。

师:读了关于诗人的介绍,能帮我回答问题了吗?

生举手欲答,师:再想想好吗?

情景辅助理解:师手拿书本,黑板上出示半亩方塘的简笔画,眼光从书本移向方塘并吟诵《观书有感》,忽然师似有所悟。眼光从池塘回到书本,并出示:

方塘如此清澈,是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呀!我要想变得英明有远见,看来要。

生思考填空

生1:要源源不断读书,获取新知识才行。

生2:不能满足现有的知识,所谓少壮工夫老始成,要活到老学到老。

生3:不断学习,永不满足,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

师:你们终于体会到了诗人当时的感受。这种感受还是对池塘吗?

众生:不是,不是!诗人写这首诗的主要目的是用半亩方塘来比喻自己读书的感受。

师:诗人和我们都明白了读书的道理。

出示:半亩方塘就像。

源源不断的活水就像。

生一一作答

师:你们读懂了诗的内容,有没有读懂诗人呢?手指关于诗人的介绍材料,想对他说什么吗?

生1:谢谢您,朱大师,您让我明白了人应该不断学习,才能使自己更聪明。

生2:朱熹啊!您真是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人呀!

生3:朱熹啊!您不愧是一个大理学家,一个池塘也能让您想到读书的道理。

生4:您的题目真含蓄呀,让我们想了好半天才明白呢!

生5:我一定要向您学习,不断获取新的知识,充实自己!

(入情入境入理,明理悟道导行,跨越时空的交流,使学生真正走进诗人。)

《观书有感》片断赏析


一、背景

1、教学内容:苏教版第十二册《古诗两首》之二《观书有感》

2、文本解读:

《观书有感》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诗中不仅写了池塘的美丽的景色,还通过看到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池塘,池塘中的水才会如此清澈这一现象,联想到了人的心智,也是由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这一深刻的道理。怎样在古诗中挖掘语言因素,何主任的三个留下给了我启发,决定从语言、形象、情感入手。

3、文本与学生经验:

学生较易理解诗句的意思,但对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却难以领悟。如果教师直接讲给学生听,虽然学生也能明白,但印象不会太深,我决定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感悟。

4、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

3)、激发学生读书、学习的兴趣。

5、教学设计:

1)、自学为主,通过查工具书、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弄清诗句的意思。

2)、反诘题意(诗中没有写读书,不如改成《观塘有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主动去探究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3)、通过想像在学生头脑中留下诗中所描绘的内容。

二、实施

教学活动一:

在学生理解了诗中的词语和诗句意思的情况下,教者看看板书的课题,看看语文课本,满脸疑惑,提问: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可是诗中连个书字都没有,全写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我看诗题不如改成《观塘有感》你们同意吗?

生:吃惊,仔细读古诗。

师:同意的举手。

(有十几位学生举手)

师:举手的同学请到讲台前来,我们举行一个小小辩论赛,为了能更好地说服对方,再读读古诗。

站在讲台前的学生举手:老师,我能不能下去,我发现不能改。(师示意可以下去,此时讲台前只剩下2名学生)

师:看看谁能说服我们,你们同桌之间先练练。

生1:诗中没有提作者看书

师:上前握手,谢谢你支持我。

生1:我不是这个意思

生2:诗中没有提书和读书,可是诗人是在池塘边读书。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2:(边指书上的插图边说)从图上知道的,诗人正在读书。

师:借图理解是个好方法,值得借鉴。

生3:当时诗人在读书,有一个地方看不明白,看到了池塘边的景色恍然大悟,就写下了《观书有感》这首诗。

师:看到了什么景色?恍然大悟,悟到了什么?

生3:看到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天光和云影倒映在水面上,在水中闪耀浮动。

师:还看到了什么?

生4:看到了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池塘,所以池塘里的水才这么清。

师:悟到了什么?

生4:我悟到:诗人是想说明一个道理,要想知识渊博,就必须多读书。

师:有点意思。

生5:(抢着说)我觉得他们说得都不够具体,这首诗里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一个人要想永远都有学问,就得不断地用新的知识去填充,说得俗一点,就是两个字:充电。所以我诗的题目不能改。

(掌声一片)

教学活动二:

师: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诵一遍这首诗,你看到了什么?

(观书有感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生1:我看到:一块半亩大的池塘清得就像一面镜子,天上的阳光和云彩在水面上浮动,有

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来。一位诗人正在岸边读书。

生2:我仿佛看到:一个少年在池塘边读书,十年如一日。后来,他成才了,做了大官,可他仍然刻苦学习着。

生3:我看到:一个半亩大的池塘平静得像一面镜子,阳光和云彩的影子倒映在水面上,在水中闪耀浮动。一个孩子在那里读书向别人请教问题。他坚持刻苦学习,获取新的知识。长大后,中了状元,当了大官。可他仍然坚持学习,去猎取更多的知识。

生4:我看到:一个半亩大的池塘平静得像一面镜子,太阳光和云彩的影子在水面上闪耀。为什么池塘里的水会那么清澈呢?原来在它的源头有一股源源不断的活水涌进来。回忆完这一切,眼前立即出现了这样一行字:要想有真才实学,就得不停地充电。

师:让我们边想着这美丽的景象,边吟诵这首诗。

(生各自有感情地朗诵)

三、总结

背诵古诗,学生往往兴趣浓厚;理解古诗,学生却往往疲于应付。古诗内涵丰厚,意蕴隽永,我们平时大多喜欢用自己几十年的语言经验去理解古诗,然后再强行传达给学生。所以学生学习的古诗语言往往不是在自己的语言经验建立起来的新的语言积累,这样的语言往往缺少生命力,缺少再生性、增值性。

所以在本节课中,为了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古诗的语言,自主构建新的语言积累。我打破常规:在学生理解了诗中的词语和诗句意思的情况下,再从课题入手,反诘诗题《观书有感》,向学生提出:诗中只字未提读书,怎么诗题却是《观书有感》,不如换成《观塘有感》吧?由于每个学生在学习古诗时获益是或多或少的,所以积累的语言印象也就有深有浅。我于是小小辩论会的形式出现了,让持诗题应是《观书有感》观点的学生,来说服教师和个别学生组成的反方,一下子激发了大部分学生的兴趣,由让我读,让我说变成了我要读,我要说,而且是我要读好,我要说好,否则怎么能说服得了老师。

这样,学生学习语言就是在创造性地学习语言,生成都是从心中涌出的的鲜活的语言,都是有个性的真正属于自己的语言。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教者吟诵古诗,让学生联想画面,学生很自然地在前面理性的理解上,用语言绘出了鲜活的诗的画面,并且将理性认识还推进了一层。

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在教者的带领下由自主获得语言到独立想象画面,再到深刻把握诗意,都是在强烈求知欲的驱使下逐步实现的,留下形象、留下语言、留下情感确实得到了体现。

《观书有感》其它杂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偶读朱熹的《观书有感》让人回味无穷,仔细琢磨,书本不正像一块鉴开的方塘吗?天光云影,丽水秀川,人间万象,生活百科,异彩纷呈。时尔涓涓细流,似春水之悠远,时尔奔腾跌宕,如大海纳百川。它以丰厚的人类智慧和历史积淀作为源头活水,滋润着人们的心田,浇灌出人间精英秀木出林,培育出知识巨匠名彪千秋。

书籍是前辈天才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世代相传。从那洪荒时代走来,人类的先辈用自己的劳动汗水和生活的经历凝结成文字,文字运载着思想,思想把人推入进化的隧道,于是,人才有了开启生活宝库的秘诀,得以领略知识的宝藏,跨越自身与环境的限制,开启混霕成为地球上能主宰世界的上优秀的物种。人生天地间,物质生活总是有限的,精神生活却是广阔无边。高尚的文化,精美的文学,不断地将我们阅读的视野延展到生活的各个层面。

有人说过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动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向远方。书籍是时代波涛中航行着的思想之船,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给人以乐趣、以光彩、以才干、以创新、以进步、以升华。读到一本好书,就如同邂逅一位伟大的老师。你可以和远古的军事家一起远征、哲学家讨教哲学奥秘;可以与思想家诊治家切磋兴邦的大计;你不仅体会到《蓝海战略》的激越奔放,还能体味《盛大传奇》的波澜不惊你那精神上的收获,何以能用物质的现金流作比呢?,那就像拥有几家银行,可以按需随时支取。

开卷有益是古人的历来主张。据《渑水燕谈》、《宋实录》记载,宋太宗赵光义命李昕等人编撰了一部千卷书《太平编类》。他每日抽朝政之暇,至少读二、三类,当时有人劝他少看些,以免劳神,他却说:朕性喜读书,颇得其趣,开卷有益,岂徒然也。历史上大凡有作为的帝王天子、先哲文圣、墨客骚人,多有敏而好学、挑灯夜读、韦编三绝之类的记载。我们的毛泽东主席不也是一个读破万卷书的伟大领导人吗?他不但在年轻的时候读书过万卷,就是在战争年代的战斗空隙、长征路上都要抽空读书看报。过当然,在书市充斥物欲以致鱼龙混杂的时候,也并非所有的书都是开卷有益的,这里还有个选择与借鉴的问题。

人生不可无书。读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面对广漠的大千世界,置身变幻的社会环境,谁都会遇到无穷的未知数,欲求答案,只有求教,只有读书,只有探索。在当今的教育形势之下,科技爆炸的年代,我们更需要读书,更需要广泛深入地学习,汲取新的知识来充实自己,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拥有广博的知识、精湛的技艺,才能尽量地让自己立于知识的前锋,带领学生去实现学校家长共同的祈愿。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从根本上来说,就是教会学生如何读书,培养他们学习吸纳创新的能力,造就终生学习、不断进取的人。本身从事教育行业,身为教书的人,理所当然,要成为爱书、读书的表率,成为学生和社会的楷模。但遗憾的是,我们有的人很少读书,更不用说养成读书的习惯了。

业内同行常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先有一桶水。从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来看,是这个道理。但我更欣赏老师一杯水,换来学生一桶水的提法,我更希望看到青出于蓝胜于蓝这是从启发学生的创造力说的。但无论从任何角度来看,既然选择了教书的职业,就必须让自己的水源充沛,水平不断提高,储量日益深厚,蓄厚积而待发,才能润泽更多的心灵,达到风调雨顺、水到渠成的教育的效果。

教书人的水从何而来?黄河之水天上来?不是!不尽长江滚滚来,非也!唯有千淘万漉,吹尽狂沙。是学来、读来、积来的。唯有书本是源头活水。日积月累,细水长流,读书破万卷,而不至于捉襟见肘、江郎才尽。我切身体会到,这些年些微的进步,也许就是我读点书的回报。

我想,如今的经济大潮虽然猛烈,但是精神的支柱是不可少的。否则,我们就会在绝好时机来到面前时捉襟见肘,而因准备不足失之交臂;而不会在嗷嗷待哺如饥似渴的学生面前露怯,从而多了几分的底气。

养成读书的习惯,读书,为自己、为学生、为教育!

《观书有感》教材理解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观书有感》教材理解”,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观书有感》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抄录下来,与大家共同分析欣赏。希望对无心向学,不读书看报,只知玩玩乐乐的青年朋友,有所启迪勉励。

原诗四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它实写的是明丽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反复读上几遍,会觉得愈读愈爱读!你看,半亩的一块小水塘,在朱熹笔下是展开的一面镜子(一鉴开),起笔就恬静而幽雅得让人立时展开了想像的翅膀。第二句更引起读者遐想,这面镜子中映照着天上徘徊的云影,可想那清澈的水面那么静谧可爱了!作者在第三句提了个问题,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他高兴地自问答道,因为源头总有活水补充,一直不停地流下来。

这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图卷,已经令人读后清新明快了,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一看题目,是观书的感想,顿时这美的意境升华,与读书融合了。

原来,大学者朱熹在赞美读书有所领悟,心灵中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畅叙出来了。他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

大才子朱熹的一首小诗,给我们诸多启示,多读一点好书,会让自己思想永远活泼,才思不绝,情操高雅啊!

诗两首《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根据注释读懂诗句,了解诗歌的大意。
2.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背诵《观书有感》。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了解大意,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赞美书的名言警句。
学生:课前查阅《观书有感》的资料及朱熹和狄金森的简介。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引入课文
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都喜欢读书,他们的作品也体现了他们对书的赞美。今天我们将一同领略古诗和现代诗的不同魅力。一首是(生)南宋朱熹的《观书有感》,一首是(生)美国女作家狄金森的《神奇的书》。

二、初读解词义,诗句脉络清
1.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抽读正音。注意亩徘徊渠的读音。
3.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运用工具书、诵读、联系上下诗句、看注释等)。
4.运用喜欢的方法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先小组再全班汇报。师生重点交流鉴徘徊渠等字词。
5.通过自学,你明白了什么?全班交流。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弄明白下面几个重点的词语的意思一鉴开:像一面打开的镜子。(比喻)
徘徊:来回移动。(动作理解)
渠:它,水塘。
清如许:如此清澈。
6.再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7.用自己的话说说你仿佛看到哪些景物。(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

三、设疑品诗句,寓意跃纸上
1.教师设疑问难。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可是诗中连个书字都没有,全写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我看诗题不如改成《观塘有感》,你们同意吗?
2.发挥想象,理解释疑。诗人身处何地?在做什么?(当时诗人在读书,有一个地方看不明白,看到了池塘边的景色后恍然大悟,就写下了《观书有感》这首诗。)看到了什么景色?(看到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天光和云影倒映在水面上,在水中闪耀浮动。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池塘,所以池塘里的水才这么清。)恍然大悟,悟到了什么?(诗人是想说明一个道理,要想知识渊博,就必须多读书。要像源头活水不断充实。)

四、想象促朗读,寄情于诗间
1.师: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诵一遍这首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学生结合对诗的理解复述。
3.师:让我们边想着这美丽的景象,边吟诵这首诗。

五、话锋一扭转,现代话神奇一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让美的境界和读书融合,让我们再去感受书的神奇。
1.初读课文,思考问题为什么说书是神奇的?
2.自主交流,体会书的神奇,谈一谈你对每一小节诗的理解。
3.激发对读书的热爱之情。
4.有感情地朗读。

六、对比诗中意,悟出真道理
1.谈谈学了这两首诗的感受。
2.有感情地朗读。
3.背诵《观书有感》。

附:板书设计诗两首观书有感神奇的书
宋朱熹美狄金森
共同点:写书
不同点:前者古诗,后者现代诗,各自感受也不尽相同。

《神奇的书》教学札记


《神奇的书》是一首短小精悍的小诗,作者以形象的比喻,简洁的语言,热情讴歌了书的神奇、书的魅力、书的美丽。在导入课题后,我让学生读读诗歌,在初步了解诗的大意后,让学生说说懂得了什么,然后带着这种理解,再读读每一小节,加深对诗的理解。之后,我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说说书的神奇表现在哪里,抓住重点诗句来理解。我还引导学生体会一二节运用对比的写法,边理解诗意,边让学生想像,还可以用哪些事物做形象的对比,来突出的书的神奇,然后让学生仿照前两段的写法,再写一写。学生写出了:没有一艘神奇的飞船,能像一册书籍一样,带我们去探索宇宙的奥秘;也没有一列非凡的列车,能像一部史书一样,带我们去穿过时空的隧道。等诗句。由此看来,学生对书的神奇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体会。

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本课时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一,复习旧知,包括复习生字词和读通顺课文。二,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教学中力求图文结合,情景相融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并做到读出感情。三,指导背诵。四,书写生字。五,布置实践性作业。具体的实施教学中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构建开放有生趣的语文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课堂上学生被精心准备的课件吸引,激发了他们学习的欲望,而且帮助他们进一步感受神奇的含义之所在。激活了学生的想象,发表了他们的独立见解。如:在指导读第一至四句时播放完课件时问:书像什么?学生说:①像火箭载我们遨游太空。②像钻石闪烁智慧之光。③像铃铛敲醒沉睡的生灵。

二、充分体现朗读的层次性和指导性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堂上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层层深入,自己感受、理解、欣赏,如:这课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讨论:书的神奇之处在哪里?学生进行创造性朗读的阅读能力即把想象的神奇的书读进去。最后学生背诵起来就轻松许多。这样的培养过程有利于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语文教学要解决学生写的问题,唯一的捷径就是引领学生走到爱读书的道路上去。通过看学生寒假日记,了解到学生在假期里积极地看书的不多,特别学得吃力的学生更是如此,他们大多数时间浪费在与电视作伴中,问假期看了几本书,一脸茫然。为此,就以本单元内容为纽带来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文中第1、2小节运用了对比的写法,分别把一册书籍和一艘非凡的战舰;一页诗扉和一匹神奇的坐骑进行形象的对比,突出书的神奇。班中也有那么一些小书迷,让他们谈自己读书时的感受,有学生说:我感觉书就像一部长部电影一样,让我看到人生的酸甜苦辣;有的说:书就像美味食品,让我忘记了吃饭;有的说:书像一首优美的乐曲让我陶醉;还有说书像钥匙,像心理医生、像一幅风景画、像一杯茶、像一盏明灯想不到学生说出这么多对书的情感体验,让那么平时不大爱看书的学生启发应是很大的,在他们的心得中写到:原来读书有这么美,我以后也要好好读书了。

观《海底世界》一课有感


观《海底世界》一课有感

张肖兰

今天看了一节三年级的录像课《海底世界》。感觉轻松、实在。首先,老师的教态亲切、自如。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然后,老师在教学中营造了一个课堂教学的“绿色生态环境”。这点我觉得十分可取。是本课教学的一个亮点。

语文教学应当是生动活泼的,充盈着丰富的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叶圣陶先生认为:“上课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工作,而共同工作的方式该如寻常集会那样的讨论,教师仿佛集会的主席。”在这课的教学中,老师的“集会的主席”这个角色充当得十分到位。整个课堂就是书声朗朗,学生就是在不断的读中感悟到了海底世界的奇异,了解到了海底世界的物产丰富,从而更加爱上了大海。教学中打破了那种教师问,学生答的定势,使语文教学活起来了,使教学中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多起来了。学习中,学生有各种形式的朗读、有争先恐后的评价、有动笔的书写。学习中学生的积极参与,达到了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渠道保持畅通,从而形成了课堂教学的“绿色生态环境”。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变学生被动学习为学生主动参与;变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为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学习为主;变以学生“洗耳恭听”为主为学生积极思维为主;变师生的单向交流为师生的多向交流,教师和学生共同阅读,相互评价,随时启发指点,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观《咏华山》课堂教学有感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观《咏华山》课堂教学有感》,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在苏教版首次阅读大赛上,江苏张建刚老师执教的一年级课文《咏华山》一文得到了评委的一致认可和听者的高度赞赏。我听之观之,觉得这节课的教学特别让人信服的有两点:一是教者自然的教态平和的教风,让人有如沐春风之感;二是能借助画面理解词语的意思,使抽象的文字形象化,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但信服之余,也认为此次教学存在以下不足:

一、虚假的写字

张老师在课尾安排的书写“与、齐”两个生字的教学,得到了广大专家的认可,认为他把低段的写字教学真正落到了实处,我则不以为然。纵观张老师第二课时的教学,基本是分成了三个环节:一是复习上一节课学习的生字新词;二是理解课文读好课文;三是学写“与、齐”。有张老师第二课时的教学,我在猜测张老师第一课时都干了什么?张老师在第一课时应该

是学了本课的生字新词(这从第二课时的第一环节可以看出来)和读了书的(读好书,写好字是传统第一课时最基本的

教学任务)。那么学了生字新词的什么呢?我们都知道,生字教学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音、形、义”,本课共有生字七个,我们可以认定张老师在第一课时彻底完成了其他五个生字(华、间、称、代、岁)的音形义的教学。可为什么独独留两个生字的书写在第二课时呢?教者是想体现低段字词教学的重要性还是如人所说低段的每一课时都需要有写字的环节?我们知道生字的教学除了新授还有复习和巩固,按照张老师的课时安排,理应是在第一课时完成字词的书写任务的,而第二课时要体现写字教学的话,也应该是巩固式而非新授式的。如果像张老师如此的课时安排还需要在第二课时进行生字的新授,那么

他在两课时的教学流程中,是无法完成这课书的真正教学的。由此可见,张老师此环节的安排是刻意而为,是想给评委和教者看看,他是非常重视低段的写字教学的!

二、零碎的分析

“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啊!华山真高哇!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这是课文第二自然段的前面几句话,描写了寇准和先生登山的过程和登上山顶的所见所感,本是一气呵成。但在教者的教学过程中被隔离成这么几个片段(分别有教者的幻灯显示):“啊!华山真高哇!”“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远远近近的山”“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使一段整体的文字显得支离破碎。正因为教师零碎的分析,学生的朗读虽然读得不错,但却不是来自对于文本的真正理解,而是来自于老师的范读以及说话的语气等等。要不就不会出现后面进行诗句教学时,无水到渠成之感。

三、文本的忽视

此处文本的忽视是指教者在进行这课书的教学时,学生由始至终好象就没有打开过书,一直把头抬着看着大屏幕进行课文的学习。由此我们不得不追问,学生还要不要低下头来读书?还要不要捧起书来读书?从事低年级教学的老师都有这么一个经验,有些孩子虽然有时说得头头是道,但真让他捧起书来读时,却还会读得结结巴巴。由此可见对于文本的重视,不仅体现在对文本内容的分析理解上,

还需要我们教者尊重文本,时常让学生能捧起书来,真正读起书来。

《颐和园》教学札记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颐和园》教学札记”,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颐和园》是冀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14课,这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课文重点段落是二、四自然段,学生不易把握的是介绍的景物较多,比较分散。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有较深刻全面的理解教学中我注意从以下方面进行教学。

一、朗读入手,整体感知,体会文美。

本节课是第二课时,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有感情地自读课文,摘抄课文中描写颐和园的优美词句,来体会颐和园的美丽。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从而激发学生的爱美情趣。为课文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二、创设情境,通过网络浏览查阅,制作电子作品,调动学生全员参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一节课中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工具性,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创设一种接近真实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接近实际的仿真情境中学习,完成对问题的理解对知识的运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国际互联网,搜索查寻颐和园的相关资料,利用Internet中的丰富的教学资源,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教学信息,扩大学生知识面。学生通过在颐和园的网站上查阅、收集颐和园各景点的相关资料,制作电子简报来理解课文内容。制作前,教师根据课文内容,把学生分成长廊、万寿山、昆明湖三大小组。教师教给学生制作简报的方法。各小组根据不同的分工查阅相关景点的资料。活动中,各小组的同学根据自己的任务自主查阅,在网站上复制有典型意义的图片,摘抄描写优美的文字,通过小组内的协作交流,把收集到的资料整合在一起,共同制作一份电子简报。这不仅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电子简报制作好后,通过小组内的解说,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这样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景中理解了课文内容。

三、加强自主、协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课文第四自然段是重点段落。学习这一段时我让学生按照读、看、讲的学习方法分组进行自主、协作学习。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章的美。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学生利用互联网、校园网查看相关资料,增加表象积累,这样学生对颐和园就有了真切的感性认识,更利于对课文的理解;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说话训练,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通过分小组自主、协作学习,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讨论交流,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总之这一节课学生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中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学得轻松而愉快,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村居》教学札记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村居》教学札记”,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记得语文课标中说: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村居》这首诗以极简练、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深受学生的喜爱。

今天,我教学了《村居》一诗,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就采用了以读代讲,以疑促思的教学思路。引入课题后,让学生借助拼音自读了课文,同桌互学了生字之后,就让学生谈谈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一句,并说说为什么?有的学生说喜欢忙趁东风放纸鸢一句,这是意料之中的,因为近几天说道要去放风筝,学生兴趣浓厚,毕竟孩子们爱放风筝嘛。也有学生说喜欢草长莺飞二月天一句,也不足为怪,草啊,莺啊,都是春天里美丽的景物。突然,一个学生说喜欢拂堤杨柳醉春烟一句,问他为什么,他却答不上来。于是,我引导他联系旧知,问:这句诗和学过的哪首诗描写的同是春天的景物?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咏柳》。我不失时机地说:《咏柳》写出了柳树之绿,这句诗写出了柳树的什么?柳树醉了。柳树为什么会醉呢?因为它陶醉在春天的美景里了。你能展开想象的翅膀,描绘一下春天的美景吗?顿时,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起来,学生的潜能被激发了,学生对春天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可见,教师在课堂上若抓住一些片言只语,抓住一些稍纵即逝的感受,及时诱导学生放飞思维的空间,将会使课堂充满活力。

《检阅》教学札记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检阅》教学札记”,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在语文课堂上,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老师觉得课文写得好并口若悬河激动不已,学生却一脸茫然不能与老师产生共鸣。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老师理解了文本但没有想方设法将学生带进文本。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发现再造情景、引导学生挖掘文字背后的内容能有效的引领他们走进文本并深入理解。

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语文》中有一些很感人的课文:《检阅》、《可贵的沉默》、《她是我的朋友》、《妈妈的帐单》等,如果仅仅停留在表面上理解,学生很难被感动并受到深刻的教育,必须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走到文字的背后去理解去感悟。

我在教学《检阅》时,首先让学生明白检阅的意义和要求,然后让他们谈谈如果自己参加这样的仪式会有怎样的感觉,孩子们畅所欲言,大家都表示会很紧张甚至会因为训练辛苦而放弃参加。接着,我带领他们读课文,请他们发表意见:如果你是俱乐部的一员,你会赞成哪种对待博莱克的建议?孩子们纷纷说出自己的观点及理由,仿佛不是课文中的人物在讨论,倒变成他们在讨论了。在七嘴八舌中,孩子们对文中人物的感情理解了,对文中人物的行为非常佩服。理解博莱克的自强、自尊、自信是教学的又一难点,我让孩子们反复朗读描写主人公在检阅式上的动作神态的句子,然后我动情地说道:一个残疾人能够走得和正常人一样,他该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啊!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读到这里,我仿佛看到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了,他们抢着说:博莱克摔倒了爬起来继续练;博莱克练得都忘了吃饭;博莱克练得受了伤,但他仍然坚持练习;他一定想着要对得起大家的信任...走进了文字的背后,孩子们已经完全理解了主人公的思想,老师便不需要再作什么分析了。

我认为,饱含情感的文章都可采用这种方法教学,老师只需要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走到文字的背后去理解感悟。把学生领进了课文,学生自可理解,不需要老师滔滔不绝的分析了。

《小虾》教学札记


上了《小虾》这一课,,我确实觉得先不说我这节课的问题,我确实再一次明白了,要想提高自己的语文教学水平,多读文学作品,多看教学实录,多看别人的教学设计,这些才是帮助自己提高水平的有效途径。

在这篇文章中,小虾吃食时的动作描写,是很好的表现了小虾吃食时的谨慎,可是,我却只停留在了抓住几个写顺序的词语上,折腾过来,折腾过去,到底作者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笔墨去刻画小虾吃食的过程,我并没有透过我的教学让学生去体会到,小虾吃食的与众不同正是这篇课文的精妙之处,如果能让孩子体会出来,那孩子去写自己的作文时,他们一定能比较容易感受到抓住特点来描写的方法了。而不一定是象我课堂上讲的非要死板的用那几个表示顺序的词语,那几个词语用不用,要用,但不是只能用那几个词语去描写,也不是按照那几个词语去描写了,文章就写好,关键是能象《小虾》这篇文章一样,抓住事物的特点,按一定的顺序来写,这样才是最好的。文章写出来才生动,才有特色。

在教学中,孩子们的朗读,反映出我自己的阅读教学没有让孩子真正理解,没有把小虾的有趣之处让孩子发自内心的感受到,所以,读的不理想,其实,我相信,只要我们老师的阅读教学过程是到位了的,就不怕学生读不到位。

这一课上完了,虽然有很多的问题,但我也觉得收获颇丰,也触动了我去思考我该如何去备课。

《《观书有感》教学札记》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教学教案”专题。